关于朱熹的名人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朱熹的名人故事

朱熹的简介:

朱熹(1130—1202)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

徽州婺源(今江西),南宋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他19 岁进士及第,多次担任地方官职,但每次的时间都不长。他

为政期间,申明敕令,惩治奸吏,清正有为,但多次遭到排挤,仕途

坎坷,很不顺利。朱熹不但是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还是教育

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人尊称其为朱子,赞他是孔孟以来

弘扬儒学最杰出的大师。

在理学发展,朱熹是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

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

或称“道”、“太极”。“理”先于万物,并决定万物的存有,它是

超越天地万物,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客观自然的存有,无情意,无

造作。在理与气、理与物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理气统一,他认为理通

过气产生了万事万物,是万物的根据和本质。

朱熹于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任泉州同安县主簿,

知南康军、提举浙东茶盐公事、知漳州、知潭州、焕章阁待制兼侍讲

等职。平生不喜为官,“仕于外者仅九考(共九年),立于朝者四十日” (《宋元学案·元晦学案》上),一生主要的时间(约四十年)在在福建

讲学。晚年卷入当时朝廷的政治斗争,被夺职罢祠,其学被定为“伪学”,其人也被定为“伪学首魁”,直到去世之时“罪名”尚未解除。但朱熹死后不久,“党禁”解弛,朱熹的地位开始日渐上升,最终成

为配享孔庙的“孔门十哲”之一,而其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

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

不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元播海外,如李朝时

期的朝鲜、德川时代的日本,“朱子学”在政治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

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朱熹幼承家学,其父朱松是杨时弟子罗从彦的门人,少时又师从

属于“洛学”一派的胡宪、刘勉之、刘子。他早年为学博杂,泛滥词章,出入佛老,对各种学问有着极为广泛的兴趣。从二十四岁时,他

受学于罗从彦门人延平李侗,才开始真正走上理学的发展道路。

在经过了长期的刻苦研究之后,朱熹终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

影响的哲学家、经学家。朱熹的学问渊博,于学无所不窥,在先秦诸子、佛道思想、史学文学、天文地理、文字音韵、训诂孝据、典章乐

律等很多方面,都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及不小的成就。更重要的是,朱

熹以继承二程“洛学”为己任,广泛吸收了周敦颐、张载、邵雍等北

宋理学家的思想养分,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构建起一个规

模庞杂而又不失缜密精致的思想体系。

1、理气论:朱熹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

成的,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现实世界中,理、气不能分离,但从本原上说,理先于气而存有,这是客观唯

心主义的观点。由理气论引申到理事论,朱熹进一步发挥了程颐关于

理事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认为一切事物中都有理,理虽无形迹,但却包含了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朱熹又发挥了程颐关

于“理一分殊”的思想,他把“理”之全体称为“太极”,这个太极

就是一,是宇宙的本体;就每一事物来看,它们都完整地禀受了这个理(太极)人微言轻自己的本性,就像天上的月亮只有一个,却完整地映

现在每条江河之上。

2、心性论:朱熹曾认真地研究了《中庸》关于“已发”、“未发”的思想,以及二程以来诸儒对此问题的讨论,其观点在四十岁前后有

所不同,前期认为“心为已发,性为未发”,这个思想是受到胡宏的

影响;后期则修正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已发”、“未发”提心理活动

的不同阶段或状态,并以“未女”为性,“已发”为情。在心性论方面,朱熹提出了重要的“心统性情”的理论,这是他对张载思想的发展,认为性是心之体,情是心之用,心是包括体用的总体。对“性”

的概念,朱熹又区分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两个层面,前者

指人禀理而生、专以理来说、纯粹至善的性;后者指人禀气而有形的、

有清浊偏正善恶的性,这是他对程颐思想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朱熹

又提出了“道心”、“人心”的范畴,认为道心即“天理”,恶的人

心就是“人欲”。

3、理解论:朱熹发挥了《大学》关于“格物致知”的思想,对

“格物”的解释,朱熹认为,一是“即物”即接触事物,二是“穷理”即研究物理,三是“至极”即穷理至其极;对“致知”的解释,朱熹认

为是“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大学章句》),即扩展、充广知识,致知是格物的目的和结果。总的说来,朱熹的理论是对程

颐“格物穷理”理解论的发展。朱熹为了发挥其思想,提出《大学》

篇中缺失对“格物致知”的解释,于是还专门作了《补格物致知传》。与理解论相关的,在知行观上,朱熹提出子“知先行后”的观点,认

为知的目的在行,即实地践履,若想践履,必须先知,不过朱熹也强

调知和行不能偏废,“知行学相须”;与传统儒家的观点一致,朱熹的

知行观主要强调的也是道德的践履问题,而不是理解的来源问题。

4、功夫论:在修养功夫方面,朱熹主张“主敬涵养”,他不但发

展了程颐“涵养须用敬”的思想,也吸收了程门弟子及他自己的修养

体验。朱熹的“主敬”理论突出强调了“未发”,即人在无所思虑及

情感未发生时,仍须保持一种收敛、谨畏和警觉的知觉状态,水准地

平静思想和情绪,这样就能够涵养一个人的德性;此外,朱熹也注意人

在动的状态中的“主敬”,这是贯穿于“未发”和“已发”、知和行

的全过程。而人们学习和道德修养的目的,朱熹认为就在于“存天理,去人欲”。这个结论一方面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意味,但另一方面,在伦理学上则有用理性原则来作为社会普遍道德法则的意义。

在经学方面,朱熹有很多著作,如:《易》有《周易本义》、

《易启蒙学》、《蓍卦考误》、《易传》、《古易音训》、《损益象说》、《易答问》、《朱文公易说》等;《书》有《书古经》、《书传

缉说》、《书说》、《文公书说》、《书经问答》等;《礼》有《仪礼

经传通解》、《仪礼经传图解》、《朱子井田谱》、《礼记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