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堂中模型方法应用
高中生物中生物数学模型的应用
高中生物中生物数学模型的应用高中生物中生物数学模型的应用【】数学模型的教学方法在现代科学的教育中非常受重视。
数学模型,是把客观生物学现象与概念翻译成一套反映研究对象的数学关系,通过数学符号以及方程式来进行表达和运算。
在现今高中的生物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们去构建数学模型,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现象去揭示本质的洞察力,从而更好地深化对于知识的理解。
【】数学生物模型高中生物学教学应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里要求学生们能领悟数学模型建立的科学方法和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果可以有效合理地去开展数学模型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们在解决实际的生物学问题时对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的应用。
另外也有益于学生们对数学模型思想方法的理解,本文列举以下一些常见的例题来阐述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对于数学模型的应用。
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数学模型的归类高中生物学中的数学模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确定性的数学模型,一类是随机性的数学模型。
下面介绍这两类数学模型:确定性的数学模型是用各种方程式、关系式、代数方程、微分方程和积分方程等来进行表示。
这类数学模型是目前最为普遍的一种数学模型,即运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和描述必然备、建立模型的假设、数学模型的构建、数学模型的修正和验证、对已建立模型的应用,如下图:下面以“种群数量的变化”中“构建种群数量增长模型”为例加以说明:(一)明确研究目的。
自然界中细菌过多的滋生和繁殖会引发疾病,对于有害细菌的繁殖如何进行有效地控制?所以我们要找出细菌的变化规律。
(二)对于要建立的模型提出假设。
假设,在资源和空间无限充分,细菌种群的增长不会受到种群密度的增加以及其他生物制约的影响的理想条件下,预测细菌的变化规律。
(三)数学模型的构建。
在资源和空间无限充分的情况下,细菌的个体数增长呈指数增长方式。
如果用时间表示X轴,用细菌的数量表示Y轴,则可以画出“J”型的增长曲线。
(四)检验建立的模型。
模型建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模型建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任务围绕“模型建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展开,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构建生物学模型,提高学生对生物概念、原理和过程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模型的定义与分类、模型建构的方法与步骤、模型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实例等。
通过本教学任务,使学生能够掌握模型建构的基本技能,并能在实际生物学习过程中运用模型进行分析、解决问题。
2、教学对象本教学任务针对的是高中学生,特别是对生物学科有一定兴趣和基础的学生。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学过程中将采用生动形象、贴近生活的案例,以及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模型的定义、分类及其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
(2)掌握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与步骤,包括数据收集、假设提出、模型构建、模型验证等。
(3)运用模型分析生物现象,解释生物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4)运用数学和逻辑思维,将生物学问题抽象为模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2)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
(4)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如何运用模型,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
(2)通过模型建构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快乐,培养他们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精神。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5)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互相尊重、包容合作的品质,增强集体荣誉感。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模型建构探讨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模型建构探讨
模型建构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
本文将探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模型建构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一、模型建构的概念
模型建构是指通过对事物的描述和解释,构造出能够系统地反应和描述事物的图形、
表格、方程等表达形式。
它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
科学现象。
1.实验法
实验法是研究科学现象的一种直接方法,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模型的正确性。
在高中
生物教学中,实验法可以用来验证各种生物模型,如营养循环模型、遗传模型等,以此帮
助学生理解生物学中的各种现象。
2.对比法
对比法是一种通过对某种事物的对比,来构建模型或解释现象的方法,可以通过对比
已有的生物学研究成果,构建出更完整的生物学模型。
3.统计法
统计法是研究科学现象的一种方法,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统计得出生物学现象的规律性,进而构建出生物学模型。
4.数学建模
1.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基本概念
通过对生物学基本概念的模型建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中的各种现象,
如细胞分裂、遗传规律、进化等。
2.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模型建构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科学挑战。
3.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通过模型建构,可以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探究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发现和解决生
物学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模型建构及应用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模型建构及应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许多重要的概念和理论难以直接呈现给学生,因此需要使用模型建构和应用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本文将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探讨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模型建构和应用,以及它们在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
一、模型建构模型建构是指通过构建一些物理、化学或数学模型,来描述或解释生物学中的某些现象。
这些模型可以是图表、图像、三维模型等多种形式,可以通过手绘或计算机制作。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模型建构弥补了许多生物学现象无法直接观察的缺陷,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概念和原理,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以DNA的双螺旋结构为例,这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DNA双螺旋模型的建构需要学生掌握许多物理和化学知识,而直接描述这个结构对学生来说并不直观。
利用溶液中DNA的螺旋结构模型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可以通过拿两条麻花汆到一起后再拉长,结成的"图案"来理解DNA的双螺旋结构。
这种亲身体验感会更好的进一步加深对DNA双螺旋结构的印象与记忆。
二、模型应用建好模型后,就可以将其用于课程的教学中,直观呈现生物学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下列举几个例子具体说明模型应用。
1. 模拟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高中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学生需要理解在此过程中光能如何转化为化学能,并用于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通过利用纸片和麦片等材料组成模拟叶片,学生可以观察光照和黑暗环境下麦片的变化,并通过实验得到麦片的变化是光合作用的结果。
2. 模拟器官结构人体生物学是高中生物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体每个器官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系。
通过模拟器官的结构,比如利用制作3D打印器官模型等方式,可以直观呈现器官的组织结构及其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身体各器官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3. 模拟生态系统生态学是高中生物学中的重要分支,其核心理念是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依存。
高中生物课堂中合理运用生物建模的探究
高中生物课堂中合理运用生物建模的探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中生物课堂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生物学知识的重要场所,然而传统的生物教学方式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面对这一挑战,生物建模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逐渐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得到应用。
生物建模通过将生物学知识与实际情境结合,利用模型来模拟生物现象和过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生物概念,提升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生物建模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运用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工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生物建模设计富有趣味性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生物建模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通过对生物建模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运用和实践案例的探讨,可以更清晰地认识生物建模对高中生物学习的促进作用,为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丰富和完善高中生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生物建模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物建模的运用将有助于推动高中生物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1.2 研究意义生物建模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合理运用生物建模,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生物建模可以将抽象的生物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模型,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记忆生物知识。
此外,生物建模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通过探究生物建模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运用,可以为高中生物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提供更多可能性。
因此,深入研究生物建模在高中生物教育中的应用意义,有助于推动高中生物教学的创新与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优秀生物学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模型建构及应用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模型建构及应用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以研究生命现象为主要内容,其教学应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模型建构及应用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
通过模型的建构和应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首先,模型的建构是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模型是对实际事物的简化和抽象表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概念和原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纸板、瓶子、线圈等材料建立模型,模拟生物现象。
例如,在教授细胞结构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纸板来构建一个细胞模型,并在模型中标示出细胞膜、细胞器等结构。
这样的模型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细胞的组成和功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其次,模型的应用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模型可以帮助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和实验设计。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生物学问题,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建构模型来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生态系统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建立一个模拟的食物链模型,并通过加入环境因素的变化来观察不同层级之间的相互影响。
这样的模型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食物链的结构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模型还可以帮助学生设计实验。
学生可以通过建构模型,然后提出一个假设并设计实验来验证。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可以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除了在课堂中的直接应用外,模型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虚拟实验。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实验在生物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虚拟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和分析生物现象,同时也避免了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成本。
例如,在教学遗传学时,学生可以通过虚拟实验来了解基因的传递规律和突变的机制。
虚拟实验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原理和观察到实验中的微观现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然而,虽然模型建构及应用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具有很大的潜力,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析“模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
—
,、 ,、 / 、 一
—
—
—
=
=
:
第二次复制
—
—
第 三 次 复 制 = =:
= = =
———- _ . 1
,、 ,、 ’
———_ _ - l
一
——
— —
= = = == = = = =Fra bibliotek 三三
~ ,、
,、 一
图2 D N A分子复制的模 型
1 . 模 型 阐述
核 苷 酸 链 占所 有 链 的 2 / 2 叶 一1 / 2 “ 。
P i ; 暗反应的条件是酶 、 c O r 、 [ H] 、 AT P 。 ( 5 ) 光反应 为暗反应提供 了E H] 和A T P, 用于 C 3 的 还原 ; 暗反应为光反应 提供 了 NA D P +、 AD P和 P i , 用于 再接受 电能合成 E H3 和 AT P 。 ( 6 ) 光 反 应 和 暗 反 应 同 时进 行 , 相互支持, [ HI 、
A T P 、 C 3 、 C 等物 质处 于动态平衡 和相互制约之 中。
2 . 典 例 解 析
( 5 ) 噬菌体侵染大 肠杆菌过 程 中, D N A注 入细 菌 内 后, 利用细菌提供原料进行 D NA的复制 。
2 . 典 例 解 析
【 例 1 】 进行正 常光合作 用 的叶片 , 如果 叶绿 体 中 [ H] 的含量相对稳定 , 在a 点时突然停止供给 C 0 2 , 能表 示 叶绿体 中[ H] 含量变化的曲线是 ( ) 。
) 。
D. 2 O、 1 O
罂 置 2 1 、 冒 罂 ; 1 H 罂 r 高 " - a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数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数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程炜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8版)》将“模型”知识列为课程目标。
模型方法实施的研究不仅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学生构建科学思维的必要一环。
中学生物学教学将模型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
其中构建数学模型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生物学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构建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系统地、完整地学习和理解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还可以习得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高中生物教学中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和步骤(以细菌种群数量的增长为例)第一步:模型准备。
要构建一个数学模型,首先要了解事件内在的运行规律,明确建模的目的,并搜集必需的各种资料,尽量弄清楚对象的数学特征。
例如,在条件适宜时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数学模型的构建中,研究对象是“细菌”,其特征是“进行二分裂,每20min分裂一次”,建模的目的是探究细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函数关系,进一步解释生物现象,揭示生命活动规律。
第二步:模型假设。
提出合理的假设是数学模型成立的前提条件,假设不同,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也不相同。
此建模中提到的假设是“在资源和空间无限的环境中,细菌种群的增长不会受到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即在“理想”的环境中,此环境一般指的是“资源和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天敌,没有疾病等”。
第三步:模型建构。
根据所作的假设分析对象的因果关系,利用对象的内在规律和适当的数学工具,构造各个量的数量关系。
由细菌的二分裂特征,1个细菌分裂一次得到2个细菌,2个细菌第二次分裂得到4个细菌……通过归纳法,得出细菌增殖的特点满足指数函数的形式进行增长,因此用数学形式表达为N=2n,其中Ⅳ代表细菌数量,n代表分裂次数。
n第四步:对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
在理想状态下细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是比较简单的,而生物学中大量现象与规律是极为复杂的,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和例外的现象,需要通過大量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模型建构及应用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模型建构及应用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涉及到对生物现象和生物体的研究。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模型建构及应用发挥着重要作用。
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化和抽象,通过模型建构及应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科学素养。
一、模型建构的意义1.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生物学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例如生物分子、细胞器官等。
通过模型的建构,可以将这些抽象概念具象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2. 帮助学生理解生物过程生物过程往往是复杂而庞大的,例如细胞分裂、基因表达等。
通过模型的建构,可以将这些复杂过程简化为易于理解的模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过程的本质和机制。
3. 帮助学生学习观察和实验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中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模型的建构,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和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二、模型建构的方法1. 图表模型图表模型是将生物现象和概念通过图表的形式表达出来,如流程图、生态金字塔等。
通过图表模型,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生物现象的过程和关系,并更好地理解。
2. 实物模型实物模型是将生物体或生物器官的形态和结构通过实物的形式展示出来,如模型植物细胞、模型动物器官等。
通过实物模型,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生物体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3. 虚拟模型随着科技的发展,虚拟模型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虚拟模型通过计算机等技术手段,将生物现象和概念以三维的形式呈现出来,如虚拟细胞、虚拟遗传实验等。
通过虚拟模型,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生物现象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机制。
三、模型应用的例子1. 细胞模型的应用细胞是生物学中的基本单位,对于学生来说,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通过建构细胞模型,将细胞的各个器官用不同颜色的材料表示出来,让学生亲自参与建模过程。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同时加深对细胞学概念的理解。
2. 遗传模型的应用遗传是生物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之一。
高中生物课堂中合理运用生物建模的探究
高中生物课堂中合理运用生物建模的探究生物建模是指利用计算机或其他数学模型方法来模拟和描述生物系统的过程和特征的过程。
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合理运用生物建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探究生物学知识。
一、细胞呼吸的模拟细胞呼吸是指细胞内能量的产生过程,通过模拟细胞呼吸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氧气和葡萄糖在细胞内的反应过程,以及产生的能量和废物的排出等方面的知识。
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细胞呼吸过程中涉及的物质的浓度、速率等数据,来探究细胞呼吸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二、适应性进化的模拟适应性进化是生物种群中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通过建立生物进化的模型,可以模拟环境变化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从而实现探究不同环境条件下生物进化的速度、方向和机制等问题。
在课堂中,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或在线平台来模拟生物进化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调整环境因素和基因频率等参数,观察不同环境下种群的变化,进而理解和探究适应性进化的规律。
三、生物群落的模拟生物群落是指生物种群在特定区域内相互关联、共同生活的群体。
通过建立生物群落模型,可以模拟不同物种的相互关系、竞争、捕食和适应等过程,来探究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在课堂中,可以设计群落模型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入侵物种对本地物种的影响,或者研究不同环境因素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进而理解和探究生物群落的组成和演替过程。
四、基因表达的模拟基因表达是生物体内基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通过建立基因表达的数学模型,可以模拟基因的转录和翻译速率、基因调控网络等因素对基因表达的影响,来探究基因调控的机制和表达模式。
在课堂中,可以利用基因表达模拟软件让学生模拟和探究不同基因表达方式对生物体发育和功能的影响,以及环境因素对基因表达的调节过程。
通过合理运用生物建模,可以使学生从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中具体化、具像化生物学知识,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生物建模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研究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提出、模型的建立和实验的设计等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
高中生物模型方法教学及策略
高中生物模型方法教学及策略生物学作为一门关于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科学,其内容丰富,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无法全面有效地将这些内容传授给学生。
为了提高高中生物学的教学效果,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教学策略是模型方法教学。
本文将探讨高中生物模型方法教学的意义、实施步骤以及相应的策略。
一、模型方法教学的意义模型方法教学是一种通过建立模型,模拟真实生物现象、展示生物实验结果的教学模式。
相比于传统的讲授、实验演示等单一形式,模型方法教学具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1.激发学生兴趣:采用模型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生物概念图形化、形象化,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促进思维能力发展:模型方法教学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和推理,从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自己动手搭建模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现象的原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3.减少实验难度:有些生物实验操作困难或者时间受限,但通过模型方法可以模拟实验结果,让学生对实验过程有更深入的理解,减少实验过程的依赖性,提高实验效果。
4.节约教学资源:传统的生物实验需要大量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条件,而模型方法教学仅需一些简单的材料即可,既节约了教学资源,又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模型方法教学的实施步骤实施模型方法教学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以下是一个常用的实施流程:1.确定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确定适合采用模型方法教学的内容和重点。
可以选择一些生物现象复杂、难度较大的内容进行教学。
2.设计模型: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模型,可以是三维模型、平面模型或者其他形式的模型。
模型必须能够准确、形象地表达所要教学的生物现象,模型的搭建对于教学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进行示范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模型展示和讲解,通过逐步搭建模型来展示生物现象,并且进行相应的解释。
学生在观察和借鉴的过程中,逐渐理解模型所示生物现象的原理。
高中生物课堂中合理运用生物建模的探究
高中生物课堂中合理运用生物建模的探究生物建模是指通过运用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等工具对生物复杂的现象和过程进行描述和模拟的方法。
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合理运用生物建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和探究生物学问题。
以下是一些合理运用生物建模的探究活动的示例。
1. 模拟细胞分裂过程:生物建模可以帮助学生模拟和观察细胞分裂过程。
学生可以使用计算机软件或手工制作模型,模拟细胞的分裂过程,并观察和比较不同阶段的细胞结构和数量变化。
通过这个模拟实验,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细胞分裂的机制和过程。
2. 预测物种数量变化: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生物的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和环境条件等。
学生可以利用生物建模的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建立模型,并通过模型预测不同因素对物种数量的影响。
学生可以通过调整模型中的参数,预测物种数量的变化趋势,并进一步探究环境因素对物种数量的影响机制。
3. 模拟基因突变的影响: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和遗传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
学生可以通过生物建模的方法,模拟基因突变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学生可以选择某个特定基因和突变形式,构建相应的模型,并观察突变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通过这个模拟实验,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基因突变对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作用。
4. 探究食物链与能量流动: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能量流动的重要模式。
学生可以利用生物建模的方法,构建一个虚拟的食物链模型,并观察不同物种之间能量的流动和转化。
通过这个模拟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食物链的结构、能量流动的规律,以及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和损耗。
5. 模拟传染病的传播:传染病的传播过程涉及到病原体、宿主和环境等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学生可以利用生物建模的方法,模拟传染病的传播过程,并观察和分析不同因素对传染病传播速度和范围的影响。
通过这个模拟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传染病的传播机制,探究疫情防控的策略和方法。
高中生物课堂中合理运用生物建模的探究
高中生物课堂中合理运用生物建模的探究生物建模是指使用计算机、数学和物理技术来模拟生物系统和生物过程的方法。
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合理运用生物建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探究生物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建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生物过程。
生物学中有很多复杂的生物过程,例如光合作用、细胞分裂等,使用生物建模可以将这些过程抽象出来,并用图形、模型等形式展示出来,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过程的原理和机制。
在学习光合作用过程时,可以运用生物建模来模拟光合作用的整个过程。
学生可以使用计算机软件创建一个生物细胞模型,通过调整细胞中叶绿体的数量,光照的强度等参数,来观察光合作用的速率和效率等变化情况。
通过这样的模拟实验,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加深对这一过程的理解。
生物建模可以帮助学生探索未知的生物现象。
在生物学领域中,仍然存在很多未解之谜,例如基因调控机制、生物间相互作用等。
通过运用生物建模的方法,学生可以模拟这些未知的生物现象,通过调整模型参数,观察模型的输出结果,来研究和预测这些现象的发生和变化规律。
在研究一个生物群落中两种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时,可以利用生物建模创建一个虚拟的群落模型,通过调整物种的数量、初始条件等参数,观察物种数量的动态变化,以及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通过这样的模拟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探索不同因素对物种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进一步了解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和演化规律。
生物建模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建模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学生运用数学和物理等相关知识,将生物现象进行抽象和建模,然后进行模拟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
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学会运用科学方法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生物建模,学生不仅可以对生物现象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等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生物建模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生物学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高中生物模型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生物模型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现象和生物过程。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模型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文以某高中生物课堂为例,探讨生物模型教学实践,以期为高中生物教学提供借鉴。
二、教学背景某高中生物课堂,学生年龄在15-18岁之间,已具备一定的生物知识基础。
本节课以“植物光合作用”为主题,旨在让学生通过模型制作,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和过程。
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模型的概念、类型和应用;2. 通过模型制作,让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原理和过程;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4. 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生物模型的概念、类型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模型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光合作用模型的结构、原理和制作方法,强调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制作光合作用模型的材料和工具。
4. 模型制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模型制作步骤,进行光合作用模型的制作。
5. 模型展示与评价各小组完成模型制作后,进行展示和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模型制作过程和成果进行点评,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意见。
6. 知识巩固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光合作用的原理和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7. 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模型教学在生物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同时,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模型制作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五、教学效果评价1. 学生参与度高: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 学生掌握知识点:通过模型制作,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原理和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 学生创新能力: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学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改进意见。
4. 学生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模型教学是一种有趣且有效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反思1. 模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SNP”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SNP”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一、“SNP”教学模式简介1.1 “SNP”教学模式概述“SNP”教学模式是一种全称为“Situation, Need, Purpose”的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学生学习的情境与需要,以及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情境化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2 “SNP”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SNP”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包括情境化教学任务设计、学生需求调查分析、学习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多元化等。
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设计情境化的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对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为教学内容的设计提供依据;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方法要多元化,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2.1 情境化教学任务设计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可以针对生物学知识的特点,设计情境化的教学任务,比如生物实验、野外考察、生物影视资料欣赏等。
通过这些情境化的教学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以细胞生物学为例,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个“细胞观察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显微镜玻片,观察不同类型的细胞,对细胞结构和功能有直观的认识。
这样的情境化教学任务,既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细胞的微观世界,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2.2 学生需求调查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生物知识的需求和困惑,为教学内容的设计提供依据。
通过学生需求调查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于生物学知识的认知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从而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在生物进化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于进化理论的认识情况,了解学生对于进化现象的疑惑,然后结合学生的需求,设计相关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进化知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生物课堂模型教学法的应用
高中生物课堂模型教学法的应用黄安卫(广西防城港市防城中学㊀538021)摘㊀要:高中生物涉及很多模型.教学中注重相关模型的总结与应用ꎬ积极应用模型教学法开展工作ꎬ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ꎬ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认识与理解ꎬ为其灵活应用奠定坚实基础ꎬ因此应结合自身教学经验ꎬ围绕具体的生物模型ꎬ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ꎬ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显著提升.关键词:课堂ꎻ模型教学法ꎻ应用ꎻ高中生物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2)03-0140-03收稿日期:2021-10-25作者简介:黄安卫(1980.8-)ꎬ男ꎬ广西防城港人ꎬ中学高级教师ꎬ从事高中生物教学研究.1细胞膜结构模型高中生物教学中应注重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细胞膜结构模型ꎬ使学生对生物膜各个物质的空间分布有个更为清晰的认识与把握ꎬ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例1㊀如图1为细胞膜的结构模型ꎬ①-③表示构成细胞膜的物质ꎬa㊁b表示物质进出细胞的过程ꎬ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㊀㊀).图1A.a和b表示两种不同物质运输方式ꎬ均和膜内外物质浓度无关B.②为磷脂双分子层ꎬ③为蛋白质ꎬ②和③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C.①为糖蛋白ꎬ分布在细胞膜两侧ꎬ和细胞间识别和免疫密切相关D.③为载体蛋白ꎬ种类和数量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该细胞膜的功能解析㊀A项ꎬa为自由扩散ꎬ和膜内外物质浓度有关ꎬb为主动运输ꎬ和膜内外物质浓度无关ꎬ错误ꎻB项ꎬ②为磷脂双分子层ꎬ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ꎬ错误ꎻC项ꎬ①为糖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膜外侧ꎬ错误ꎻD项ꎬ③为载体蛋白ꎬ其种类和数量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该细胞膜的功能ꎬ正确.2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学中应做好DNA基础知识的讲解ꎬ使学生明确DNA的构成ꎬ尤其组织学生开展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实践活动ꎬ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ꎬ使其在制作过程中更好的掌握与理解DNA双螺旋结构ꎬ明确DNA结构中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例2㊀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中ꎬ若准备20个4种碱基塑料片ꎬ其中C㊁G㊁A㊁T分别为4个㊁6个㊁3个㊁7个ꎬ14个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40个脱氧核糖塑料片ꎬ100个磷酸塑料片ꎬ若干代表氢键的连接物ꎬ若干脱氧核糖和碱基之间的连接物ꎬ则(㊀㊀).A.能搭建脱氧核苷酸20个B.搭建的分子片段中ꎬ每个脱氧核糖都和两个磷酸相连041C.能搭建不同的DNA分子模型47种D.能搭建出一个4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解析㊀A项ꎬ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只有14个ꎬ因此ꎬ能搭建脱氧核苷酸最多14个ꎬ错误ꎻB项ꎬ搭建的分子片段中脱氧核糖和2个磷酸或1个磷酸相连ꎬ错误ꎻC项ꎬ碱基对最多4个ꎬ因此能搭建DNA分子模型最多44种ꎬ错误.D项ꎬ根据DNA双螺旋结构模型ꎬ在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只有14个的条件下ꎬDNA分子双链片段最长有4个碱基对ꎬ正确.3染色体数目变化模型有丝分裂ꎬ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的重点㊁难点知识ꎬ尤其染色体数目㊁DNA数目在不同时期的判断是各类测试的热门考点.为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判断技巧ꎬ应注重与学生一起分析不同时期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ꎬ通过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ꎬ一起构建相关模型.例3㊀如图2ꎬ构建的是生物细胞分裂与受精作用中核染色体数目或DNA数目变化的数学模型ꎬ则根据模型以下判断正确的是(㊀㊀).图2A.b㊁c两段表示染色体和DNA分子的数量变化B.EF㊁KL㊁IJ段均不含染色单体C.CD㊁GH及OP段染色体数目相同D.OP段相对于AB段ꎬ核DNA含量增加A项ꎬb为DNA数目变化ꎬc为染色体数量变化ꎬ错误.B项ꎬEF为有丝分裂期末期㊁KL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ꎬ着丝点已经分裂ꎬ无染色单体.IJ包含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ꎬ有染色单体ꎬ错误.C项ꎬCD段涵盖有丝分裂前期㊁中期与后期ꎬ前㊁中期染色体数目和体细胞相同ꎬ而后期则体细胞染色体的2倍.GH段涵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㊁中㊁后期ꎬ染色体和体细胞数目相同.OP段为有丝分裂后期ꎬ是体细胞染色体的2倍ꎬ错误.D项ꎬOP段染色体数目是AB段的2倍ꎬ正确.4细胞呼吸模型教学中为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细胞呼吸模型应注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ꎬ为学生动态的展示主氧呼吸ꎬ无氧呼吸过程ꎬ使其牢记呼吸作用不同阶段发生的场所ꎬ参加物质以及生成的物质ꎬ在其头脑中构建清晰的模型ꎬ并展示如何运用细胞呼吸模型进行解题.例4㊀将不同浓度的氧气通入一瓶混有酵母菌的葡萄糖培养液中ꎬ其产生的酒精和二氧化碳的量如图3所示ꎬ根据图中信息正确的是(㊀㊀).图3A.氧气浓度为a㊁b时ꎬ酵母菌细胞呼吸涉及的酶均不同B.当其浓度为c时ꎬ有2/3的葡萄糖用于酵母菌酒精发酵C.氧气浓度为b时ꎬ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D.氧气浓度为a时ꎬ酵母菌细胞消耗[H]的过程伴随着ATP的生成解析㊀A项ꎬ氧气浓度为a时ꎬ产生酒精的量和释放二氧化碳的量相等ꎬ表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氧气浓度为d时无酒精生成表明其只进行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酶相同ꎬ错误ꎻB项ꎬ氧气浓度为c时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分别为x㊁yꎬ由图结合细胞呼吸模型可知2y=6ꎬ6x+2y=15ꎬ得到x=1.5ꎬy=3ꎬ酒精发酵的葡萄糖占2/3ꎬ正确ꎻC项ꎬ氧气浓度为b时ꎬ因生成二氧化碳的量多于产生酒精的量ꎬ表明酵母菌同时进行有氧和无氧呼吸ꎬ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分别是线粒体基质㊁细胞质基质ꎬ错误ꎻD项ꎬ氧气浓度为a时ꎬ产生酒精的量和释放二氧化碳的量相等ꎬ表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ꎬ其消耗[H]的过程在第二阶段ꎬ其不产生能量ꎬ不生成ATP.综上可知141选择B项.5种群数量变化模型高中生物教学中为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种群数量变化规律ꎬ应引导学生从数学视角分析不同时期同时数量之间的内在关系ꎬ构建对应的数学模型ꎬ深化学生理解的同时ꎬ使学生养成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物习题的良好习惯ꎬ促进其生物解题能力进一步提升.例5㊀通过对某生物种群数量进行连续13年的研究ꎬ计算出λ值(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ꎬ构建如图4所示的种群数量变化模型ꎬ则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㊀㊀).图4A.前5年生物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B.第11年至第13年ꎬ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加C.第13年种群数量大于第10年的种群数量D.第5年至第9年种群增长速率为0解析㊀A项ꎬ前5年的λ一直都大于1ꎬ表明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ꎬ正确.B项ꎬ第11年λ的值为0.5小于1ꎬ而第12年㊁13年λ的值为1㊁1.5ꎬ表明生物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加ꎬ正确.C项ꎬ假设第9年生物种群数量为xꎬ则第10年生物种群数量为0.5xꎻ第13年生物种群数量ꎬ0.5xˑ0.5ˑ1ˑ1.5=0.375xꎬ显然第13年种群数量小于第10年的种群数量ꎬ错误.D项ꎬ第5年至第9年λ的保持1不变ꎬ表明种群数量较为稳定ꎬ增长率为0ꎬ正确.6血糖平衡调节模型血糖平衡调节在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中发挥关键作用.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较为复杂ꎬ他与对象之间联系密切.为使学生理解与掌握该部分知识ꎬ构建正确的血糖平衡调节模型.教学中应注重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动画视频ꎬ使学生搞清楚血糖平衡调节各对象发挥的作用ꎬ真正的掌握血糖平衡调节机理.例6㊀如图5为影响人体血糖调节的因素及激素发挥作用的过程示意图ꎬ其中字母表示物质ꎬ丙和丁代表不同细胞ꎬ则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㊀㊀).图5A.正常机体内葡萄糖㊁神经递质和胰高血糖素对胰岛素分泌其影响作用B.血糖浓度调节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C.图中下丘脑相应区域被破坏ꎬ完全丧失血糖调节能力D.图中抗体攻击受体后引起的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解析㊀A项ꎬ分析可知葡萄糖为刺激的感受器ꎬ而神经递质为神经调节的信号物质ꎬ胰岛素用于激素调节ꎬ正确ꎻB项ꎬ图中血糖浓度调节的方式为:感受器甲或乙ң传入神经ң下丘脑ң传出神经ң胰岛A/Bң产生激素ң作用于组织细胞或靶细胞ꎬ因此其属于神经-体液调节ꎬ正确ꎻC项ꎬ有血糖平衡调节模型可知血糖浓度变化可给胰岛a细胞或胰岛B细胞产生直接刺激ꎬ因此下丘脑相关区域破坏时ꎬ血糖调节能力并未完全丧失ꎬ错误ꎻD项ꎬ由图可知抗体攻击受体会导致组织细胞无法接受胰岛素信号ꎬ影响血糖的正常摄取和利用ꎬ是一种自身免疫病ꎬ正确.综上可知ꎬ错误的选项为C项.参考文献:[1]王南佳.基于智慧课堂互动式教学的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学设计[J].生物学教学ꎬ2020ꎬ45(11):29-31.[2]韩红霞.数学模型建构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尝试[J].家长ꎬ2020(31):85+87.[3]吴建基.浅析制作生物模型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促进作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ꎬ2020(06):84-85.[责任编辑:季春阳]241。
高中生物课堂中合理运用生物建模的探究
高中生物课堂中合理运用生物建模的探究生物建模是一种将生物系统和其过程表示为计算机模型的科学技术。
它利用数学方程和模拟器来描述生物体系和其行为,并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种逐步理解生物学基础的手段。
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合理运用生物建模可以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生物建模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合理运用。
首先,生物建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生命过程。
生物建模的一个重要应用是通过模拟生命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现象和机制。
例如,在单细胞生物的研究中,可以使用生物建模来构建蛋白质合成的动态模型来帮助学生理解基因表达的过程。
此外,通过构建生物运动模型,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动物运动的方式和结构。
生物建模具有可视化的优势,可以让学生通过视觉和交互的方式获得更深入的认识。
其次,生物建模可以帮助学生预测生物行为。
生物建模还可以通过模拟生物系统的行为,从而预测未来的生物行为。
例如,在人口生态学领域,可以使用生物建模来预测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与此类似,在生物学领域,可以使用生物建模来研究细胞生长和分化的过程,从而预测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这种应用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使用预测模型来推测和解释生物进程,并为学生提供未来实验和研究设计的方向。
最后,生物建模可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
生物建模是一种具有交互性和探究性的学习方法。
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主动参与研究和调试模型,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通过建立自己的模型并使用不同的数据进行模拟,学生可以探索和提出不同的模拟路径来探究生物学现象。
此外,这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兴趣,并鼓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采用这种独特的建模方法。
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生物建模具有许多优势,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学基础。
本文已从理解生命过程、预测生物行为和自主探究能力三个方面探讨了其中的优点。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在生物建模的辅助下更深入地了解生物学,并从中获得启示和创造力,将其应用于未来的学习和职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课堂中模型方法的应用初探模型方法是生物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是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最有效的科学方法之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有利于学生牢固、准确地建立基本生物观念。
这种方法用在高中生物课堂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新知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经历体验中感知、感悟、享受学习。
一、模型含义及其在生物教学中的主要类型
1.模型方法
模型方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人们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
2.模型的类型
高中生物课程中模型的形式很多,常包括物理模型(如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概念模型(如“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数学模型(如“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曲线,s型曲线”)等。
二、如何在课堂中运用模型方法
1、多种手段利用模型组织教学,降低生物新知学习的难度
(1)利用教材中的各种模型
高中生物教材中大量编排了物理模型,以《分子与细胞》为例,有“各种细胞器的模式图”、“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在“活动单导学模式”课堂中充分利用这样的模型,让学生观察模型、分析模型,从模型中找到生物新知的突破点,可以
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多媒体展示动态模型
相比教材上静态模型,多媒体播放的动态模型更加形象清晰,更加易于理解。
比如“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加工”这个过程,在网上可以搜索到相关的动画,在课堂中应用这个动态模型,能直观地体现核糖体合成肽链,内质网加工,并以囊泡的形式传递给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再以囊泡的形式运输到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的过程。
(3)展示实物物理模型
在“dna的分子结构”一节,概括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特点是该节的重点,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立体的,而教材的图片是平面的,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此时若展示一个实物模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其中两条链的位置关系,碱基互补配对的关系,以及脱氧核苷酸与脱氧核苷酸连接的方式等特点。
2、恰当设计模型类型,拓展生物学习的深度
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需要有信息清晰、要求明确的活动单,其中设计一些制作模型的小活动,常常能起到拓展思维的作用。
以下是笔者教学实践中几处建构模型的活动设计:
(1)物理模型
案例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活动单片段
资料1:科学研究发现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主要是磷脂,它占细胞膜上全部脂质的50%以上,其分子结构特点是头部亲水、尾部疏水。
资料2:用丙酮从红细胞中抽提出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
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好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资料3:组成生物体的多数细胞不与空气直接接触,而是生活水环境中。
任务:自主分析3则资料后,利用所发材料合作构建细胞膜上磷脂分子排列的物理模型
(2)数学模型
案例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活动单片段
资料: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2,4-d进行了如下实验:①配制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共7组;
②选取生理状况相同的柳树枝条,均分8组,将插条下端分别浸泡在不同浓度的2,4-d
溶液中及蒸馏水中,1o分钟后取出,进行无土栽培;③一段时间后取出,统计每组枝条生根数目并计算的平均值,结果如下表:(2,4-d)浓度(mol/l) o 10一9 10一8 1o一7 1o —6 1o—5 1o—4 1o—3
生根平均值(条) 2.0 3.8 4.2 6.4 5.7 4.1 1.8
1.1
任务:请将表格中的数据转化为(2,4-d)浓度与生根条数的关系曲线图
(3)概念模型
案例3:用概念图的形式归纳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之间的关系
3、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制模型,提升生物学习的热度
课堂上学生自制模型常常给人意外的惊喜,他们的“杰作”有时会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惊艳感。
在“用身边易得材料制作真核细胞模型”的活动中,5分钟的时间学生们利用身边的橡皮、透明胶带、饭盆、眼镜盒、笔袋……做出了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细胞模型,虽然比不上用橡皮泥等材料做的美观,但在时间、资源等条件的限制下,学生们积极动脑动手,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且能体现细胞中某些结构的特点,让老师惊喜不已;在学习“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时,小组合作绘制一幅示意图体现细胞膜的这个功能,有的小组绘图时竟然能揉和漫画元素,生动体现不同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情况,不得不慨叹他们“太有才了!”。
三、建构模型方法的基本要求及评价标准
模型建构活动结束后,小组展示活动成果,教师应组织学生和教师一起进行相应评价,评价时应依据一定的标准:
1.科学性
模型制作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但不可随心所欲,不能违背科学性的原则。
如物质进出细胞模式图,有的同学绘制的图形在细胞膜上打开一些缺口,物质从这个缺口进出细胞,这样的表达方式就不科学了。
在评价的过程中尤其要关注学生在制作模型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科学性错误,若能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是最有效地学习。
2.简洁性
一个好的模型应该是简洁的、清晰的、易于理解的。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比较复杂的新陈代谢,如果在制作模型时,把物质之间的关系也表达得很具体很复杂,那这个模型就没有起到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作用。
3.美观性
在做到以上两点的基础上,模型能够有美感,让人赏心悦目就更好了。
字迹整齐是美、图形清晰是美、色彩的合理搭配是美、坐标曲线规范是美……我们常说“世界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评价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制作模型的优点,给予肯定和赏识,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给全体同学激励,能激发学生们追求真知,追求完美的信念。
总之,模型方法对学生获得生物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养成科学态度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模型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它是让生物课堂活动起来的发动机,是改变课堂枯燥状态的润滑剂,是医治课堂低效率的一剂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