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优秀范文五篇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优秀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优秀范文一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课时安排说明:《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共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探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的定义及其性质;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垂直的定义、表示方法、性质及其简单应用.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平行线、相交线、角;在七年级上册中,已经对角及其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
这些知识储备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具备了掌握本节知识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前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可供探讨和交流的空间,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数学活动,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识能力和借助图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积累了大量的方法和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学情,本节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提炼归纳出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应用;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推理能力;能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为后续学习“空间与图形”这一数学领域而打下坚实的基础;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现实,能够敏锐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初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交流、表达的基础上逐步达成有关情感与态度目标.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因此,本节课的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相交线、平行线、补角、余角、对顶角的定义,知道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024年人教版七年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第5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单元学习主题本单元是“图形与几何”领域“图形的性质”和“图形的变化”主题中的“相交线与平行线”“定义、命题、定理”和“图形的平移”.二、单元学习内容分析1.课标分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22》)指出初中阶段图形与几何领域包括“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和“图形与坐标”三个主题,学生将进一步学习点、线、面、角、三角形、多边形和圆等几何图形,从演绎证明、运动变化、量化分析三个方面研究这些图形的基本性质和相互关系.“图形的性质”强调通过实验探究、直观发现、推理论证来研究图形,在用几何直观理解几何基本事实的基础上,从基本事实出发推导图形的几何性质和定理,理解和掌握用尺规作图作垂线与平行线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图形的变化”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主要内容,它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本章的学习内容图形的平移是强调从运动变化的观点来研究图形.理解图形在平移时的变化规律和变化中的不变量.通过信息技术的演示或者实物的操作,让学生感悟图形平移变化的基本特征,知道变化的感知是需要参照物的,可以借助参照物说平移变化的基本特征,知道平移变化的基本特征.在本章,不仅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活动归纳出图形的概念和性质,还要求“说理”和“简单推理”,把它作为探究结论的自然延续.学生对这部分的学习将为后续“平面直角坐标系”“三角形”“空间与图形”等知识的学习奠定直接的基础.2.本单元教学内容分析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本章包括四个小节:5.1相交线;5.2平行线及其判定;5.3平行线的性质;5.4平移.“图形的性质”主题通过相交线—垂线—三线八角—平行线概念及判定—平行线的性质展开.学生初步了解“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内容.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图形与几何”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章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对于相交的情形,首先探究了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给出了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得出了“邻补角互补”“对顶角相等”的结论;垂直作为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形,与它有关的概念和结论是学习后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本章对垂直的情形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探索得出了“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垂线段最短”等结论,并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为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点的坐标打下基础.接下来研究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情形,给出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为学习平行奠定基础.对于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教材首先引入一个基本事实(平行公理),即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和两条直线平行的三条性质.学生已经接触了一些命题,如“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对顶角相等”等,教材对命题、命题的构成、真假命题、定理等作了简单介绍,使学生初步接触有关形式逻辑概念术语.“图形的变化”主题通过平移展开.运用运动的眼光研究图形变化的规律,从点、线、面、角来观察图形在平移过程中的变量和不变量,本章的学习内容对后期学习平行四边形、特殊平行四边形、定理的证明以及几何综合问题等内容的学习起到铺垫的作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是图形变化的代表,是初中研究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重要主题,图形变化的研究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脉络呈现,通过图形变化不仅可以将分散的几何图形进行集中整合,以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还对学生今后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终身的发展非常有益,也是深入贯彻实施《标准2022》素养理念的渠道,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探究、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挖掘学生学习潜力、有效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质量.三、单元学情分析本单元内容是人教版教材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平行线、相交线、角;在七年级上册中,已经对角及其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知识的储备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具备了掌握本节知识的基本技能.学生对前段有关作图知识的学习和对几何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也有部分学生由于学习不当、听讲不认真,缺乏持之以恒的信心,对几何产生畏惧心理,老师应该因材施教.还课堂于学生,在开放的前提下,让学生经历动手画图(或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给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舞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打造高效课堂.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投身于“做数学”中,将问题生动形象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经历思考、实践、猜想、动手验证等过程,不仅对知识理解,而且感受“做数学”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形成探索新知的内驱力.四、单元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的性质;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掌握“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的基本事实,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理解点到直线距离的意义,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2.通过观察、猜想、推理,理解平行线的概念,了解平行公理及其推论,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会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3.了解命题的概念,能初步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理解本章学过的关于描述图形形状和位置关系的语句;能结合一些具体内容进行说理和简单推理,初步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提升推理能力.4.通过具体事例认识平移,理解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的性质,能按照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能利用平移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应用意识.五、单元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概览相交线与平行线课时划分内容本质与研究方法5.1相交线5.1.1相交线借助日常生活情境,感受相交线的存在,经历合作探究,观察、发现、归纳、概括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通过分析已知求证,利用平角的概念和等式的性质进行推导,得出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5.1.2垂线从相交线的认识入手,让学生在几何试验中感受垂直,再通过概念理解垂直,通过作图理解垂线的唯一性,进一步探索垂直的性质5.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通过观察、启发、讨论、探究,了解并会辨认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5.2平行线及其判定5.2.1平行线结合日常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学会作平行线,归纳平行公理5.2.2平行线的判定借助平行线的画法,观察、思考、归纳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续表相交线与平行线课时划分内容本质与研究方法5.3平行线的性质5.3.1平行线的性质通过复习平行线的判定,引导学生利用对比思想,探索验证平行线的性质5.3.2命题、定理、证明第1课时命题通过探究、思考、交流,引出命题的概念、命题的组成及真假命题的概念第2课时定理、证明通过探究、交流、理解和掌握定理和证明的概念,通过例题讲解,了解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5.4平移通过实例,观察、归纳平移的概念,经历作图操作、观察分析、探索得出平移的性质六、单元评价与课后作业建议本单元课后作业整体设计体现以下原则:针对性原则:每课时课后作业严格按照《标准2022》设定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业质量情况.层次性原则:教师注意将课后作业分层进行,注重知识的层次性和学生的层次性.知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渗透人人学习数学,人人有所收获.重视过程与方法,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根据以上建议,本单元课后作业设置为两部分,基础性课后作业和拓展性课后作业.。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教案(共12份.
1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1相交线一、联系生活,导入新知生:欣赏美丽的跨海大桥图片,观察思考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师: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它们就是我们本章要研究的课题.【板书】第五章相交线、平行线5. 1 相交线、对顶角【设计意图】在欣赏美丽的图画中寻找出数学模型,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初步培养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简单的几何图形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合作探究,形成概念师:取两根木条 a 、 b ,用钉子将它们钉在一起,并且能随意张开. 生:画出图形,并用几何语言描述所画的图形. 师:思考所画的图形中有几个小于平角的角? 生:四个.师:为了方便描述,我们用::∠ 1、∠ 2、∠ 3、∠ 4来表示这四个角,如果把这四个角中任意两个角组成一对,一共可以组成几对呢?生:(互相补充∠ 1和∠ 2, ∠ 1和∠ 3, ∠ 1和∠ 4, ∠ 2和∠ 3, ∠ 2和∠ 4, ∠ 3和∠ 4.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六对角按位置特点来分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教学过程设计2 2 222 22生 1:一类是相邻的∠ 1和∠ 2,∠ 2和∠ 3,∠ 3和∠ 4,∠ 1和∠ 4,一类是相对的∠ 1和∠ 3,∠ 2和∠ 4.生 2:一类是有公共边的∠ 1和∠ 2,∠ 2和∠ 3,∠ 3和∠ 4,∠ 1和∠ 4,另一类是无公共边的……师:把这六对角分成两类,一类是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1和∠ 2,∠ 2和∠ 3, ∠ 3和∠ 4, ∠ 1和∠ 4 ; 另一类是没有公共边, 两边都互为反向延长线 (∠ 1和∠ 3, ∠ 2和∠ 4 ,这就是今天要学的对顶角和邻补角.【板书】 :两条直线相交得到的四个角中:有一个公共顶点,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师:强调“相交直线”的前提条件.对顶角:有公共顶点无公共边.... .邻补角:有公共顶点且有一公共边..... .“互为”两个字的含义是什么?生:互为是针对两个角而言,如∠ 1是∠ 3的对顶角,反过来∠ 3也是∠ 1的对顶角.【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按位置关系进行分类, 并针对分类的原因进行探索和交流, 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真正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在探索过程中, 渗透分类思想, 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能力,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三、及时巩固,加深理解1、下列各图中,∠ l 和∠ 2是对顶角吗?为什么?(1 (2 (3 (4【设计意图】本组题目是巩固对顶角概念的, 通过练习, 使学生掌握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的要领,同时又用反例印证概念,使学生加深印象.2. 下列各图中,∠ l 和∠ 2是邻补角吗?为什么?(1 (2师:图(1中的邻补角可以看成是怎样形成的?邻补角为什么互补? 生:一条直线和一条射线相交形成,邻补角构成一个平角.3、请分别画出图中的∠ l 对顶角和∠ 2的邻补角.23AB E CD O22ACDEab 34、如图,三条直线 AB 、 CD 、 EF 相交于点 O ,∠ AOE 的对顶角是 ,∠ EOD 的邻补角是 .【设计意图】通过辨、画、找, 及时反馈学生思维上的一些偏差, 加深对两个概念的理解, 在画邻补角和找邻补角中让学领会分类思想.四、师生互动,再探性质师:在刚才的练习中, 我们知道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的和为 180度, 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有什么样的大小关系呢?(演示相交线模型生:相等.师:为什么?生:(讨论交流生 1:∵∠ 1=180°-∠ 2,∠ 3=180°-∠ 2(邻补角定义,∴∠ 1=∠ 3(等量代换生 2:∵∠ 1与∠ 2互补,∠ 3与∠ 2互补(邻补角定义,∴∠ l =∠ 3(同角的补角相等师:很好,根据上一章补角的性质“同角的补角相等”说明了对顶角相等这一性质.【板书】 :对顶角相等.【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猜测、推理,得到本节课的重点——对顶角相等,让学生深刻理解性质,训练学生的说理能力,树立学好几何图形的信心.五、变式训练,提升能力1.已知直线 a 、 b 相交,∠ l =40°, 求∠ 2、∠ 3、∠ 4的度数.2. 变式 1:把∠ l =40°变为∠ l =90°, 求∠ 2、∠ 3、∠ 4的度数.变式 2:把∠ l =40°变为∠ l =n°, 求∠ 2、∠ 3、∠ 4的度数.变式 3:把∠ l =40°改为∠ 2是∠ l 的 3倍,求∠ 1、∠ 2∠ 3、∠ 4的度数.变式 4:如图,直线 AB 、 CD 相交于 O 点, OE 平分∠ AOD ,若∠ 1=20°,那么∠ 2=______.4A CD E变式 5:如图,直线 AB 、 CD 相交于 O 点,∠ AOE =90°,若∠ 1=20°,那么∠2=____,∠ 3=____,∠ 4=____.3.右图是对顶角量角器 , 你能说出用它测量角的原理吗?4.如图,要测量两堵围墙所形成的角 AOB 的度数,但人不能进入围墙,如何测量?5. 如图,三条直线 AB 、 CD 、 EF 相交于点 O ,图中共有几对对顶角?变式:图中共有几对邻补角?师: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是要善于从复杂图形中分离出基本图形. 对顶角、邻补角的基本图形是两条直线相交,则三条直线相交的图形应分解为三个两条直线交于一点的图形.如:为此,对顶角有 2×3=6个,邻补角的对数为 4×3=12个.【设计意图】通过变式, 由易到难,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在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成功, 培养学生从现实情境中建立几何模型的能力, 思考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化归能力.六:回顾梳理,归纳小结师:这节课你学到什么知识?理解的怎样?你有哪些方面的感悟?还有什么疑惑? 生:……七:布置作业,分层发散1.课本:P 7-91, 2, 8, 9;2.探究(选做四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共有几对对顶角?几对邻补角? n 条直线呢?【教学反思】 :5.1.2垂线 (第 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55.1.2垂线 (第 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115.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教学过程设计12131415165.2.1平行线教学过程设计17185.2.2平行线的判定 (一教学过程设计1920215.2.2平行线的判定 (二教学过程设计2223245.3.1平行线的性质(第 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2526275.3.1平行线的性质(第 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2829305.3.2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过程设计3132335.4平移教学过程设计343536第五章小结与复习教学过程设计37383940教学反思 41。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数学活动课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生活情境导入法,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首先,我会展示一张包含平行线元素的图片,如铁轨、斑马线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中的共同特征。接着,提出问题:“大家知道这些图片中的线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让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初步感知平行线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掌握了基本的几何图形和性质,但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理解尚处于表面层次。在此阶段,学生正处于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几何概念的理解。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表现出较强的互动意识和沟通能力,但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方面:
此外,我还将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最后,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此布置以下作业:
1.基础作业:
(1)完成课本第89页的练习题1、2、3;
5.能够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实践操作,如尺规作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通过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4.学会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几何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平移教案设计(4篇)
平移教案设计(4篇)平移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4平移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平移的概念,发现并归纳平移的性质,学会利用平移绘制某些特殊的图案。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操作、探究、归纳和总结平移性质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体会从数学的角度理解问题,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充满了探索性与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平移的有关定义及平移的性质。
难点:1、对平移的两要素的理解;2、如何运用平移的性质解决问题。
四、学情分析对于理解掌握平移的概念及性质,学生要对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同时须具有线段相等及平行线的判定等知识储备。
七年级的孩子正处于思维活跃,模仿能力强,对新知事物满怀探求欲望的阶段,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归纳总结。
五、教学过程设计:创设情景感知平移活动一观看:李老师的生活片段(视频)片段一开窗户片段二开抽屉片段三开车片段四乘坐电梯看完后,我将引导学生仔细分析从中抽象出的平面图形的变换,提出问题:“在刚才的过程中,图形是怎么移动的呢?”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不难得出:“图形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的”。
【设计意图】1、以老师的生活片段作为引入,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力,进入情景,感受生活中的平移。
2、渗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思想。
动手操作探究平移活动二观看下列美丽的图案,并回答问题.(1)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2)能否根据其中一部分绘制整个图案?在老师用动画演示的启发下,经过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大家将达成共识:“可以将其中的一部分沿一条直线移动,得出若干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组合成图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5.1.1 相交线〔教学目标〕1、经历探究对顶角、邻补角的位置关系的过程;2、了解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3、知道“对顶角相等”并会运用它进行简单的说理。
〔重点难点〕重点: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对顶角相等”;难点:正确区别互为邻补角与互为补角和运用“对顶角相等”说理〔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下图是一段铁路桥梁的侧面图,找出图中的相交线、平行线。
“米”字形中的线段都相交,“米”字形中间的线段都平行,等等。
相交线和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
我们将在前一章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直线间的位置关系,同时还要介绍一些有关推理证明的常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
二、邻补角和对顶角下面是一把剪刀,你能联想到什么几何图形?两条直线相交,如图。
上图中两条相交直线形成的四个角中,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六对角,即: ∠1和∠2、∠1和∠3、∠1和∠4、∠2和∠3、∠2和∠4、∠3和∠4。
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你能将上面的六对角分类吗?可分为两类:∠1和∠2、∠1和∠4、∠2和∠3、∠3和∠4为一类,它们的和是1800;∠1和∠3、∠2和∠4为二类,它们相等。
第一类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一条边公共,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讨论:邻补角与补角有什么关系?邻补角是补角的一种特殊情况,数量上互补,位置上有一条公共边,而互补的角与位置无关。
第二类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有公共的顶点,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角,互为对顶角。
思考:下列图形中,∠1和∠2是对顶角的是〔 〕A B C D注意:对顶角形成的前提条件是两条直线相交,而邻补角不一定是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每个角的对顶角只有一个,而每个角的邻补角有两个。
三、对顶角的性质在用剪刀剪布片的过程中,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小,直到剪开布片。
在这过程中,两个把手之间的角与剪刀刃之间的角有什么关系?121212121 234 O B A C D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研究下面的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引导学生运用平行线知识,分析问题,提高解题能力。例如,在建筑设计中,如何运用平行线知识确定建筑物的结构线条。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相交线与平行线》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两条直线永远不会相交的情况?”(如火车轨道、双杠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平行线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平行线的基本概念、判定方法、性质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平行线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运用平行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举例解释:
(1)重点讲解平行线的定义,通过图形直观展示,使学生深刻理解平行线的概念。
(2)强调平行线的性质,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平行线之间的夹角关系。
(3)详细讲解判定平行线的方法,并通过典型题目进行巩固。
2.教学难点
此外,关于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觉得整体效果还不错,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在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方面,我觉得自己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他们的思考。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优秀教学案例
4.结合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相交线与平行线实例,如公交车站、自行车的轮胎等,引导学生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如“平行线的公理是否适用于所有情况?能否找到反例?”
4.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平行四边形,使其面积最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如讨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2.设计合作活动,如共同完成一个平面几何图的拼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结合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五)作业小结
1.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巩固学生对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的理解,如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鼓励学生进行作业创新,如设计一个平行四边形,使其面积最大,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案例将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方法。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方法,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讲授新知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环节,发现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5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教案】 命题、定理、证明
3、初步培养学生不同几何语言相互转化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下列问题:
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2.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
学生能积极的思考教师所出示的各个问题复习巩固有关的知识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注意: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三种,另外还有平行公理的推论)
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
教师给出下列语句,
①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②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③对顶角相等;
④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同位角不相等.
学生学生能由教师的引导分析每个语句的特点.思考:你能说一说这4个语句有什么共同点吗?并能耐总结出这些语句都是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是”或“不是”的判断.初步感受到有些数学语言是对某件事作出判断的.
教师出示问题: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如果a>b.b>c那么a=b
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
三、尝试反馈理解新知
四、总结拓展: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小结,强调重要的知识点.
五、布置作业:习题5.3第11题.。
2024年人教版七年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第5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平行线及其判定
5.2.1平行线课时目标1.掌握平行线的概念、符号表示.2.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3.掌握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会用符号语言表示平行公理推论.4.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准确作图的能力.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们的归纳总结能力,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习重点平行线的概念、画法以及平行公理及其推论.学习难点平行线的画法以及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平行线的推论.课时活动设计情境引入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呢?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两直线不相交的例子吗?设计意图:通过现实生活背景,让学生初步感受相交与不相交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为新课的学习埋下伏笔.回顾旧知1.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2.两条直线相交时的一种特殊情形叫什么?我们怎么用数学语言描述这种位置关系?设计意图:通过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回顾,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探究新知探究1:思考如图,分别将木条a,b与木条c钉在一起,并把它们想象成在同一平面内两端可以无限延伸的三条直线,转动a,在这个过程中,直线a与b之间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可能性?什么叫做平行线呢?解: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平行线的表示方法.解:a∥b(读作a平行于b).请举出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将它们看成是两条平行线的例子.探究2:问题1:再一次转动手中的木条,观察并思考在转动木条a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能使直线a与b平行?组内交流看法.问题2:用直尺和三角尺动手画一画平行线.如下图.已知:直线a,点B,点C.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几条?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它与过点B的平行线平行吗?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画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1)归纳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2)比较平行公理和垂线性质的区别和联系.(3)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也就是说:如果b∥a,c∥a,那么b∥c.设计意图:1.深入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2.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总结出画平行线的方法.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归纳总结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平行线的概念包含三层含义:①“在同一平面内”,是前提条件;②“不相交”,就是没有交点;③平行线指的是“两条直线”,而不是两条射线或线段.2.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直线的平行线的步骤:①“一重合”:三角尺的一边与已知直线重合;②“二靠紧”:把直尺靠紧三角尺的另一边;③“三移动”:沿直尺移动三角尺,使三角尺与直线重合的边过已知点;④“四画线”:沿三角尺过已知点的边画直线.3.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几何语言:如果b∥a,c∥a,那么b∥c.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典例精讲例如图,CD∥AB,CE∥AB,试说明C,D,E三点共线.解:因为CD∥AB,CE∥AB,所以CD∥CE∥AB.因为CD和CE在同一条直线上(平行公理).所以C,D,E三点共线.设计意图:通过例题,规范学生对解题步骤的书写,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巩固训练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B)A.平行或垂直B.平行或相交C.垂直或相交D.平行、垂直或相交2.经过一点A画已知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D)A.0条B.1条C.2条D.0条或1条3.如图所示,AD∥BC,E为AB的中点,(1)过点E作EF∥BC,交CD于点F;(2)EF和AD平行吗?请说明理由;(3)用测量法比较DF和CF的大小.解:(1)如图.(2)平行.因为AD∥BC,EF∥BC,所以EF∥AD(平行公理的推论).(3)DF=CF.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巩固本节课知识点,在这部分的设计中,主要是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主动性,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课堂小结1.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什么?2.我们学到了哪些呢?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同学们互帮互助,解决困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课堂8分钟.1.教材第12页练习,第15,16页习题5.2第3,8,9题.2.七彩作业.5.2.1平行线1.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相交,我们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记作a∥b.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3.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也就是说:如果a∥b,c∥b,那么a∥c.教学反思5.2.2平行线的判定课时目标1.理解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掌握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会用符号语言简单的说理.2.经历探索两条平行线平行的过程,理解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3.体会几何图形与数字结合起来的特点,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来解决相关问题.学习重点掌握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会运用判定方法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学习难点在学习直线位置关系的判定过程中,感受逻辑推理,逐步学习证明的方法.课时活动设计情境引入如图,装修工人正在向墙上钉木条,如果木条b与墙壁边缘c垂直,那么木条a 与墙壁边缘c的夹角为多少度时,才能使木条a与木条b平行?解:木条a与墙壁边缘c的夹角为90°时,才能使木条a与木条b平行.设计意图:通过现实生活背景,让学生初步感受如何判断两条直线平行,为引出新课的学习埋下伏笔.回顾旧知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我们说形成了什么?解:三线八角.2.形成了哪几种位置关系的角呢?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是什么?解:同位角在截线的同一侧,在被截线的同一方.内错角在截线的两侧,在两条被截线之间.同旁内角在截线的同一侧,在两条被截线之间.设计意图:通过对学习过的知识回顾,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探究新知探究1:你还记得如何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吗?教师提问,邀请一名学生回答问题,回答结束,其他学生补充,最后教师讲解并播放课件.在画图过程中,三角尺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解:使∠1=∠2.教师将制作好的课件进行放映,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得到∠1=∠2,接下来给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的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符号语言:∵∠1=∠2(已知),∴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注意:此处符号“∵”表示因为,符号“∴”表示“所以”.想一想:如图,你能说出木工用图中的角尺画平行线的道理吗?教师展示课件,并说明角尺用途,让学生解释其中的道理.解: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探究2:能否利用内错角、同旁内角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1.如图,如果∠2=∠3,能得出a∥b吗?分析:∵∠2=∠3(已知),∠3=∠1(对顶角相等),∴∠1=∠2(等量代换).∴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如图,如果∠2+∠4=180°,能得出a∥b吗?分析:∵∠2+∠4=180°(已知),∠1+∠4=180°(邻补角的定义),∴∠1=∠2(等量代换).∴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平行线的判定方法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教师对学生板书不规范的步骤,进行纠正并讲解,最后总结判定方法.设计意图: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总结出平行线判定的方法1,2和3.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一步体会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归纳总结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教师对三种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并课件演示.设计意图:使学生深刻理解判定定理的内容,并对本节知识进行梳理.典例精讲例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吗?为什么?解:这两条直线平行.方法1:∵b⊥a,∴∠1=90°.同理,得∠2=90°.∴∠1=∠2.∵∠1和∠2是同位角,∴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方法2:如图,∵b⊥a,∴∠1=90°.又∵c⊥a,∴∠3=90°.∴∠1+∠3=180°.∴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在学生独立写完说理过程后,教师板书解题方法1,强调说理过程的规范性.设计意图:通过例题,规范学生对解题步骤的书写,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巩固训练1.如图,BE是AB的延长线.(1)由∠CBE=∠A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根据是什么?(2)由∠CBE=∠C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根据是什么?解:(1)AD∥BC.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AE∥CD.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如图,点E在AC的延长线上,下列条件中能判断BD∥AE的是(D)A.∠1=∠2B.∠2=∠3C.∠A=∠DCED.∠3=∠43.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A.若a∥b,b∥c,则a∥cB.若∠1=∠2,则a∥cC.若∠3=∠2,则b∥cD.若∠3+∠5=180°,则a∥c4.如图,四条直线组成该图形,其中∠1=∠2=∠3,请判断一下有哪两条直线平行,请说明理由.解:l1∥l2,理由是∠1=∠2,即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a∥b,理由是∠2=∠3,即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等.教师给出练习,先观察学生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再给出答案,最后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适当分析讲解.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巩固本节课知识点,在这部分的设计中,主要是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主动性,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课堂小结1.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什么?2.我们学到了哪些呢?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同学们互帮互助,解决困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课堂8分钟.1.教材第14,15页练习第2,3题,第15,16,17页习题5.2第1,2,4,5,12题.2.七彩作业.5.2.2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教学反思。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精品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精品教案一. 教学内容:相交线与平行线二. 主要概念:1. 邻补角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互为邻补角。
2. 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为另一个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3. 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所成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4. 垂线段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
5. 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6. 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7. 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8. 平移把一个图形整体沿着某一方向平行移动,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三. 主要性质:1.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2. 邻补角的性质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和为180°。
3. 垂线的基本性质(1)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2)垂线段最短。
4.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典型例题】一. 选择题1. 如图,下列条件中,能判断直线∥的是()A. =B. =C. =D. +=2. 如图,直线a、b都与直线c相交,给出下列条件:(1)=;(2)=;(3)+=;(4)+=,其中能判断a∥b的是()A.(1)(3)B.(2)(4)C.(1)(3)(4)D.(1)(2)(3)(4)3. 如图,AB∥EF∥DC,EG∥DB;则图中与相等的角(除外)共有()A. 6个B. 5个C. 4个D. 3个4. 如图,若AB∥CD,则()A. =+B. =-C. ++ =D. -+=5. 如图,AB∥EF∥DC,EH⊥CD于H,BAC+ACE+CEH=()A. 180°B. 270°C. 360°D. 450°6. 已知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垂直,其中一个角比另一个角的3倍少8,那么这个角的度数是()A. 47°或4°B. 133°或4°C. 47°或133°D. 以上都不对7. 下列条件中,能得到互相垂直的是()(1)对顶角的平分线(2)邻补角的平分线(3)内错角的平分线(4)同旁内角的平分线(5)同位角的平分线A. 0个B. 1个C. 2个D. 3个8. 如图,AB∥EF,C=90,则1、2和3的关系是()A. =1+ 3B. +1+ 3 =C. +1- 3 =90D. +3- 1 =909. 若直线a、b分别与直线c、d相交,且+=,-=,=115,那么=()A. 55°B. 65°C. 75°D. 85°10. 如图,已知a∥b,且AB⊥a,ABC=130,则1=()A. 30°B. 40°C. 50°D. 60°11. 下列命题不正确的是()A. 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是平行线B. 在同一平面内不平行的两条直线必相交C.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必平行D.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平行12. 一条道路经过两次转弯后,与原来的方向平行,若第一次拐弯为150°,那么第二次转弯度数应为()A. 150°B. 30°C. 150°或30°D. 以上都不对答案:1—5 CDBAB 6—10 ABCBB 11—12 AC二. 解答题:1. 如图所示,图中有几对同旁内角?分析:我们知道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共形成八个角,其中有两对同旁内角。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5章第3.1节平行线的性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培养运用知识进行推理和计算的能力.数学思考通过学习直线平行的性质,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解决问题能够综合运用平行线性质和判定解题. 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从数学的角度理解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平行线性质的认识,师生的共同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主动参与的意识.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教学难点: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混合应用.教学过程设计:活动一.引导学生逆向思维现在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利用同位角相等,或者内错角相等,或者同旁内角互补, 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在这一节课里:大家把思维的指向反过来: 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又该如何表达?活动二.实践探究1.学生画图活动: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出两条平行线a∥b,再画一条截线c与直线a、b相交,标出所形成的八个角(如课本P19图5.3-1).2.角∠1∠2∠3∠4∠5∠6∠7∠8度数3.学生根据测量所得数据作出猜想.图中哪些角是同位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图中哪些角是内错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图中哪些角是同旁内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在详尽分析后,让学生写出猜想. 4.学生验证猜测.学生活动:再任意画一条截线d,同样度量并计算各个角的度数,你的猜想还成立吗? 5.师生归纳平行线的性质,教师板书.cb a4321活动三.归纳平行线的性质 1.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内错相等. 性质3:两条直线按被第三条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教师让学生结合上面左图,用符号语言表达平行线的这三条性质,教师同时板书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的判定 因为a∥b, 因为∠1=∠2, 所以∠1=∠2 所以a∥b . 因为a∥b, 因为∠2=∠3, 所以∠2=∠3, 所以a∥b.因为a∥b, 因为∠2+∠4=180°, 所以∠2+∠4=180°, 所以a∥b.2.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判定的区别.学生交流后,师生归纳:两者的条件和结论正好相反:由角的数量关系(指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得出两条直线平行的论述是平行线的判定,这里角的关系是条件,两直线平行是结论.由已知的两条直线平行得出角的数量关系(指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的论述是平行线的性质,这里两直线平行是条件,角的关系是结论. 3.进一步研究平行线三条性质之间的关系.教师:大家能根据性质1,推出性质2成立的道理吗? 结合上面左图,教师启发分析:考察性质1、性质2的结论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1换成∠3,教师再问∠1与∠3有什么关系?并完成说理过程,教师纠正学生错误,规范地给出说理过程.因为a∥b,所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3=∠1(对顶角相等),所以∠2=∠3.教师说明:这是有两步的说理,第一步推理根据平行线性质1,第二步推理的条件不仅有∠1=∠2,还有∠3=∠1.∠2=∠3是根据等式性质.根据等式性质得到的结论可以不写理由. 学生仿照以下说理,说出如何根据性质1得到性质3的道理. 4.平行线性质应用.例.如上右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线全部分,量得∠A=70°,∠B=85°, 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DCBA教师把学生情况,可启发提问:①梯形这条件如何使用?②∠A 与∠D、∠B 与∠C 的位置关系如何,数量关系呢?为什么? 活动四.巩固练习 1.课本练习(P21).2.补充:如下图,BCD 是一条直线,∠A=75°,∠1=53°,∠2=75°,求∠B 的度数.E21DCBA本题综合应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图形,考察已知角的数量关系,确定解题的思路. 活动五.课堂小结1.平行线的性质2.推理过程中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判定的区别比较. 活动六.布置作业课本第22页第1题和第23页第2,3,4,6题.。
【精选】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优秀教案5.1 相交线5.1.1 相交线【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2.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重难点】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引导语: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的过程.教师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发生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刀刃之间的角相应变小.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教师提问:我们可以把剪刀抽象成什么简单的图形?学生回答:画成两条相交的直线,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教师提问: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对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结论:相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教师提问:如果改变∠AOC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他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学生思考回答:只会改变数量关系而不会改变位置关系.师生共同定义邻补角、对顶角: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教师提问:你同意下列说法吗?如果错误,如何订正?1.邻补角的“邻”就是“相邻”,就是它们有一条“公共边”,“补”就是“互补”,就是这两个角的另一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2.邻补角可看成是平角被过它的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3.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也是邻补角.学生思考回答:1、2是对的,3是错的.第3个应改成: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不一定是邻补角.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在学习对顶角的概念后,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的直观体验.教师把说理过程规范地板书:在右图中,∠AOC的邻补角是∠BOC和∠AOD,所以∠AOC与∠BOC互补,∠AOC与∠AOD互补,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可以得出∠AOD=∠BOC,类似地有∠AOC=∠BOD.教师板书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强调对顶角的概念与对顶角的性质不能混淆: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两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的性质是确定互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人教版(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人教版(优秀教案)第一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介绍1.1 相交线的定义:讲解两条直线在平面内相交的概念。
展示实例,让学生理解相交线的特征。
1.2 平行线的定义:讲解两条直线在平面内不相交的概念。
展示实例,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特征。
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2.1 相交线的性质:讲解相交线的交点特征,即交点将相交线分为两对对应角。
展示实例,让学生理解相交线的性质。
2.2 平行线的性质:讲解平行线的对应角特征,即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展示实例,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第三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3.1 相交线的判定:讲解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相交。
展示实例,让学生学会判断相交线。
3.2 平行线的判定:讲解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展示实例,让学生学会判断平行线。
第四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1 相交线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相交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测量角度、确定位置等。
4.2 平行线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道路规划等。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练习题5.1 相交线的练习题:提供一些关于相交线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
5.2 平行线的练习题:提供一些关于平行线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
第六章:同位角与内错角的性质6.1 同位角的性质:讲解同位角的定义及特点,即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位于两条直线同一侧且相对位置相同的两对角。
展示实例,让学生理解同位角的性质。
6.2 内错角的性质:讲解内错角的定义及特点,即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位于两条直线之间且相对位置相同的两对角。
展示实例,让学生理解内错角的性质。
第七章:同位角与内错角的判定7.1 同位角的判定:讲解如何判断两对角是否为同位角。
展示实例,让学生学会判断同位角。
7.2 内错角的判定:讲解如何判断两对角是否为内错角。
展示实例,让学生学会判断内错角。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教案共12份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期末试卷 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总分)一、基础知识。
(45分) .给下面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6分1ng zhōòzhng)有三个人都是男孩。
(1)我们中(毒了。
( )(2)他吃了那个食物,就中o á ti diào( )查,现在已经真相大白了。
(3)这件事通过调整好心态,正确对待平时的考试。
调( )(4)āá d d应了我的要求,暑假带我去北京旅游。
爸爸答( )(5) 的问题,莫过于答案很明显的问题。
最难回答( )(6))分2.我会照样子写一写。
(8 ))()(例:百发百中()())(()()()分3.形近字组词。
(8 ( ) 抖( ) ) 壁径( ) 铺( ) 耍() ( 蚪( ) 臂( ) 经 ) 捕( ) 要(晒( ) 未( ) 露( )洒( ) 末( ) 雾( )4.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6分)( )的地方 ( )的花朵 ( )的鸟粪( )的肥料 ( )的条纹 ( )的学校5.根据意思写成语。
(4分)(1)不经过思考,脱口而出。
( )(2)兴致高,精神足。
( )(3)不说话。
( )(4)想念不忘;不忍分离。
( )6.句子训练营。
(4分)(1)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遮得严严实实。
(改为“被”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病改修(。
方地的丽美个是天冬的山白长(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缩句贝壳。
不完的美丽(的上(3)海滩有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上“因为……视下雨了,我只好在家看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 教案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 相交线5.1.1 相交线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重点)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重点、难点)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这座宏伟的大桥,它的两端有很多斜拉的平行钢索,桥的侧面有许多相交钢索组成的图案;围棋棋盘的纵线相互平行,横线相互平行,纵线和横线相交.这些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在我们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那么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哪些角?这些角又有什么特征?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类型一】对顶角的识别下列图形中∠1与∠2互为对顶角的是( )解析:观察∠1与∠2的位置特征,只有C中∠1和∠2同时满足有公共顶点,且∠1的两边是∠2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故选C.方法总结:判断对顶角只看两点:①有公共顶点;②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1题【类型二】邻补角的识别如图所示,直线AB和CD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1的邻补角是________.解析:根据邻补角的概念判断:有一个公共顶点、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延长线.∠1和∠2、∠1和∠4都满足有一个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延长线,故为邻补角.故答案为∠2和∠4.方法总结:邻补角的定义包含了两层含义:相邻且互补.但需要注意的是: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一定互补,但互补的角不一定是邻补角.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2题探究点二:对顶角的性质【类型一】利用对顶角的性质求角的度数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若∠BOD=42°,OA平分∠COE,求∠DOE的度数.解析:根据对顶角的性质,可得∠AOC与∠BOD的关系,根据OA平分∠COE,可得∠COE与∠AOC的关系,根据邻补角的性质,可得答案.解:由对顶角相等得∠AOC=∠BOD=42°.∵OA平分∠COE,∴∠COE=2∠AOC=84°.由邻补角的性质得∠DOE=180°-∠COE=180°-84°=96°.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在图中找出对顶角和邻补角,根据两种角的性质找出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间的数量关系.【类型二】结合方程思想求角度如图,直线AC,EF相交于点O,OD是∠AOB的平分线,OE在∠BOC内,∠BOE=12∠EOC,∠DOE=72°,求∠AOF的度数.解析:因为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较复杂,所以想到列方程解答,根据观察可设∠BOE=x,则∠AOF=∠EOC=2x,然后根据对顶角和邻补角找到等量关系,列方程.解:设∠BOE=x,则∠AOF=∠EOC=2x.∵∠AOB与∠BOC互为邻补角,∴∠AOB=180°-3x.∵OD平分∠AOB,∴∠DOB=12∠AOB=90°-32x.∵∠DOE=72°,∴90°-32x+x=72°,解得x=36°.∴∠AOF=2x=72°.方法总结:在相交线中求角的度数时,就要考虑使用对顶角相等或邻补角互补.若已知关系较复杂,比如出现比例或倍分关系时,可列方程解决角度问题.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3题【类型三】应用对顶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图,要测量两堵墙所形成的∠AOB的度数,但人不能进入围墙,如何测量?请你写出测量方法,并说明几何道理.解析:可以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把∠AOB转化到另外一个角上.解:反向延长射线OB到E,反向延长射线OA到F,则∠EOF和∠AOB是对顶角,所以可以测量出∠EOF的度数,∠EOF的度数就是∠AOB的度数.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对顶角的性质把不能测量的角进行转化.探究点三:与对顶角有关的探究问题我们知道:两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2对;三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6对;四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12对……(1)10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________对;(2)n (n ≥2)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有________对.解析:(1)仔细观察计算对顶角对数的式子,发现式子不变的部分及变的部分的规律,得出结论,代入数据求解.如图①,两条直线交于一点,图中共有(4-2)×44=2对对顶角;如图②,三条直线交于一点,图中共有(6-2)×64=6对对顶角;如图③,四条直线交于一点,图中共有(8-2)×84=12对对顶角……按这样的规律,10条直线交于一点,那么对顶角共有(20-2)×204=90(对).故答案为90;(2)利用(1)中规律得出答案即可.由(1)得n (n ≥2)条直线交于一点,对顶角的对数为2n (2n -2)4=n (n -1).故答案为n (n -1). 方法总结:解决探索规律的问题,应全面分析所给的数据,特别要注意观察符号的变化规律,发现数据的变化特征.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9题三、板书设计两条直线相交⎩⎨⎧⎭⎬⎫邻补角对顶角对顶角相等求角的大小本节课通过对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学生经历合作探究过程获得新知,并能用所学的新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七年级(人教版)下册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5 . 1相交线[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激发好奇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 几何语言准确表达延长线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有一条公共边与OA ,AOD AOC ∠∠;BOD AOC ∠∠与有公共的顶点O ,而且AOC ∠的两边分别是BOD ∠两边的反向延长线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教师提问:如果改变AOC ∠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三.初步应用练习:下列说法对不对(1)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2)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3)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四.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1=∠,求440∠的∠,2∠,3度数。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相交线5.1.1相交线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2.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使用它解决一些问题.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引导语: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的过程.教师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发生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刀刃之间的角相对应变小.假设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对应变大.教师提问:我们能够把剪刀抽象成什么简单的图形?学生回答:画成两条相交的直线,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教师提问: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对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结论:相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分类位置关系数量关系教师提问:假设改变∠AOC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他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学生思考回答:只会改变数量关系而不会改变位置关系.师生共同定义邻补角、对顶角: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假设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教师提问:你同意以下说法吗?假设错误,如何订正?1.邻补角的“邻”就是“相邻”,就是它们有一条“公共边”,“补”就是“互补”,就是这两个角的另一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2.邻补角可看成是平角被过它的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3.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也是邻补角.学生思考回答:1、2是对的,3是错的.第3个应改成: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不一定是邻补角.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在学习对顶角的概念后,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的直观体验.教师把说理过程规范地板书:在右图中,∠AOC的邻补角是∠BOC和∠AOD,所以∠AOC与∠BOC互补,∠AOC与∠AOD 互补,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能够得出∠AOD=∠BOC,类似地有∠AOC=∠BOD.教师板书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强调对顶角的概念与对顶角的性质不能混淆: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两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的性质是确定互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三、例题讲解【例】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答案】由邻补角的定义,得∠2=180°-∠1=180°-40°=140°;由对顶角相等,得∠3=∠1=40°,∠4=∠2=140°.四、巩固练习1.判断以下列图中是否存有对顶角.2.按要求完成以下各题.(1)两条直线相交,构成哪两种特殊位置关系的角?指出以下列图中具有这两种位置关系的角.错误!,图(2))(2)如图,若∠AOD= 90°,那么直线AB与CD的位置关系如何?【答案】1.都不存有对顶角.2.(1)对顶角,邻补角.对顶角:∠AOC和∠BOD,∠AOD和∠BOC.邻补角:∠AOC和∠AOD,∠AOC和∠BOC,∠AOD和∠BOD,∠BOC和∠BOD.(2)垂直.五、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实行本节课的小结并强调对顶角的概念与对顶角的性质不能混淆: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两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的性质是确定互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能积极主动地提出各类问题并解决问题,达到了基本的教学效果.但是因为对新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所以在应用方面存有缺乏,针对这个情况,教师应选择典型的例题,详细讲解,指导学生探求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做到熟练的应用.5.1.2垂线(1)1.理解垂直的概念,能说出垂线的性质“经过一点,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2.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重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性质和画法.难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性质和画法.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老师引导学生实行相关的思考:教室里的课桌面、黑板面相邻的两条边,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这些给大家留下什么印象?在小组内实行讨论.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教师出示相交线的模型,演示模型,并能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相关的问题:固定木条a,转动木条b,当b的位置变化时,a、b所成的角α是如何变化的?其中会有特殊情况出现吗?当这种情况出现时,a、b所成的四个角有什么特殊关系?教师再组织学生交流,并能引导学生明白:当b的位置变化时,角α从锐角变为钝角,其中角α是直角是特殊情况.教师补充其特殊之处还在于:当角α是直角时,它的邻补角、对顶角都是直角,即a、b所成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给出垂直的定义及垂直的表示方法:垂直用符号“⊥”来表示,结合课本图5.1-5说明“直线AB垂直于直线CD,垂足为O”,则记为AB⊥CD,垂足为O,并在图中任意一个角处作上直角记号,如图:教师引导学生分清“互相垂直”与“垂线”的区别与联系:“互相垂直”是指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垂线”是指其中一条直线对另一条直线的命名.假设说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时,其中一条必定是另一条的“垂线”;假设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则它们必定“互相垂直”.画图实践,探究垂线的性质:教师引导学生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已知直线l(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l),画出直线l的垂线.找学生上黑板画出直线l的垂线.教师追问学生:还能画出直线l的垂线吗?能画几条?通过师生交流,学生明确直线l的垂线有无数条,即存有,但有不确定性.师:怎样才能确定直线l的垂线位置?生:在直线l上方取一点A,过点A画直线l的垂线.(动手画出图形)教师板书学生的结论: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教师让学生通过画图操作将所得的两个结论合并成一个,并板书:垂线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三、尝试反馈,理解新知1.过点P画射线AM的垂线,Q为垂足.2.过点P画射线BN的垂线,交射线BN的反向延长线于Q点.3.过点P画线段AB的垂线,交线段AB的延长线于Q点.学生画完图后,教师归纳:画一条射线或线段的垂线,就是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四、巩固练习判断以下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相等;两条直线相交,有一组邻补角相等;两条直线相交,对顶角互补.【答案】上述说法中的两条直线均互相垂直.五、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互相垂直、垂线等概念,还学习了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画法,并得出垂线的一个性质,你能说出相关的内容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能积极主动地提出各种方法解决问题,达到了基本的教学效果,但是因为对新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所以在应用方面存有缺乏,针对这个情况,教师应选择典型的例题,详细讲解,指导学生探求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做到熟练的应用.5.1.2垂线(2)1.理解垂线段的概念,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体会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2.学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重点垂线段最短的性质,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及其简单应用.难点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的理解.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展示课本图5.1-8,提出问题:要把河中的水引到农田P处,如何挖渠能使渠道最短?学生看图、思考.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问题1:上学期我们以前学过什么最短的知识,还记得吗?问题2:假设把渠道看成是线段,它的一个端点自然是P,那么另一个端点的位置呢?把江河看成直线l,那么原问题就是怎么连线的数学问题.学生说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用数学眼光思考:在连接直线l外一点P与直线l上各点的线段中,哪一条最短?教师演示教具,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如图:在硬纸板上固定木条l,l外有一点P,转动的木条a一端固定在点P.使木条l与a相交,左右摆动木条a,l与a的交点A随之变化,线段PA的长度也随之变化.PA最短时,a与l的位置关系如何?用三角尺检验.教师引导学生画图操作:学生看图总结,得出结论:(1)画出直线l及l外的一点P;(2)过P点作PO⊥l,垂足为O;(3)点A1、A2、A3……在l上,连接PA1、PA2、PA3……(4)用叠合法或度量法比较PO、PA1、PA2、PA3……的长短.教师请同学们与组内的同学实行充分的配合,讨论相对应的结论,并选派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得出垂线的另一个性质.教师板书: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三、尝试反馈,理解新知关于垂线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垂线段与垂线的区别与联系;(2)垂线段与线段的区别与联系.结合课本图形(图5.1-9),深入理解垂线段PO: PO⊥l,∠POA1=90°,O为垂足,垂线段PO与其他线段PA1、PA2……相比,长度是最短的.教师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的意义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命名.教师板书: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师强调,在图5.1-9中,PO的长度是点P到直线l的距离,PA1、PA2……的长度都不是点P到直线l的距离.四、提升练习判断以下说法是否准确,假设准确,请说明理由;假设错误,请订正.(1)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一点间的线段的长度是这个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2)如图,线段AE的长是点A到直线BC的距离;(3)如图,线段CD是点C到直线AB的距离.【答案】(1)错误,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2)准确;(3)错误,线段CD的长是点D到直线BC的距离.五、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哪些新的知识,对于垂线段的理解有没有什么收获?是不是学会了如何作出垂线段?你还有哪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呢?绝大部分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归纳、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点,培养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的水平并且理解垂线段的概念,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体会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但是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掌握得还不够好.5.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明确构成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条件,理解其命名的含义.重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难点各对角之间关系的辨认以及复杂图形的辨认.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中国最早的风筝据说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作的,风筝的骨架构成了多种关系的角,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两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相交的关系.学生能由教师的表达认真地观察风筝的图形并能抽象出以以下列图形.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两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相交的关系.如图:直线a1、a2被直线a3所截,构成了八个角.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完成以下活动:观察∠1与∠5的位置:它们都在第三条直线a3的同侧,并且分别位于直线a1、a2的同一侧,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观察∠3与∠5的位置:它们分别在第三条直线a3的异侧,并且都位于两条直线a1、a2之间,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观察∠2与∠5的位置:它们都在第三条直线a3的同旁,并且都位于两条直线a1、a2之间,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以下各对角的关系:∠1与∠5;∠2与∠6;∠2与∠5;∠2与∠8;∠3与∠5;∠3与∠7;∠3与∠8;∠4与∠8.教师总结:同位角:∠1和∠5,∠2和∠6,∠3和∠7,∠4和∠8.内错角:∠2和∠8,∠3和∠5.同旁内角:∠2和∠5,∠3和∠8.三、尝试反馈,理解新知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在下面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中任选一对,请你说说这对角的四条边与“前提”中的“三线”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教师总结:四边所在的直线正好是前提中的三线,并且有两条边所在的直线是同一条直线.四、巩固练习找出∠1、∠2、∠3中哪两个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答案】∠1、∠3是同位角,∠2、∠3是内错角,∠1、∠2是同旁内角.五、课堂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你都掌握了吗?适当地强调相关的知识点.如何确定“三线”构成的“八角”(注意“一个前提”)?如何根据“关系角”确定“三线”(注意找“前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量有点大,学生理解角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一般,小组同学的合作学习效果还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能明确构成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条件,并能在各类图形中找出各类角.5.2平行线及其判定5.2.1平行线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和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知道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重点探索和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难点对平行线本质属性的理解,用几何语言描绘图形的性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提问: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相交的两条直线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学生回答:两条直线相交有且仅有一个交点.在平面内,两条直线除了相交外,有其他的位置关系吗?学生思考回答:不相交的情况.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教师演示教具:顺时针转动木条b两圈,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并达成共识.学生思考:把a,b想象成两端能够无限延伸的两条直线,顺时针转动b时,直线b与直线a的交点的位置将发生什么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直线b与c不相交的情况?能够想象一定存有一个直线b的位置,使它与直线a没有交点.学生结合演示的结论,与教师共同用数学语言描绘平行的定义:同一平面内,存有一个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这时直线a与b互相平行.换言之,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a与b是平行线,记作“∥”,这里“∥”是平行符号.教师板书:平行线的定义及表示方法.教师应强调平行线定义的本质属性:第一,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第二,没有交点的两条直线.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师引导学生从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交点情况去确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只有两种位置关系:相交或平行,两者必居其一.即两条直线不相交就是平行,或者不平行就是相交.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以下活动:1.在转动教具木条b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能使b与a平行?直线b绕直线a外一点B转动,有且只有一个位置使a与b平行.2.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已知:直线a,点B,点C.(1)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几条?(2)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它与过点B的平行线平行吗?3.通过观察画图,归纳平行公理及其推论.(1)学生对照垂线的第一性质说出画图所得的结论,并在充分交流后,归纳平行公理.(2)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板书: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3)比较平行公理和垂线的第一条性质:共同点:都是“有且只有一条直线”,这说明过一点与已知直线平行或垂直的直线存有并且是唯一的.不同点:平行公理中所过的“一点”要在已知直线外;垂线性质中对“一点”没有限制,可在直线上,也可在直线外.三、尝试反馈,理解新知师生共同归纳平行公理的推论:(1)学生直观判定过B点、C点的直线a的平行线b、c是互相平行的.(2)从直线b、c作图的过程说明直线b∥直线c.(3)学生用三角尺与直尺用平推的方法验证b∥c.(4)师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这个结论,教师板书: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结合图形,教师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达平行公理的推论:假设b∥a,c∥a,那么b∥c.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平行线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并学习了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并能灵活使用.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理解了平行线的概念、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交和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知道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的内容并能在实际问题中予以准确的使用,但是个别同学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教师要加以引导与教育.5.2.2平行线的判定(1)掌握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条件,并能解决一些问题.重点探索并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难点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出示相关的几个问题,复习巩固上节课的知识: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填空:经过直线外一点,________与这条直线平行.2.画图:已知直线AB,点P在直线AB外,用直尺和三角尺画过点P的直线CD,使CD ∥AB.3.反思:在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过程中,三角尺起什么样的作用?学生讲出是为画∠PHF,使所画的角与∠BGF相等.教师指出:既然两个角相等与两条直线平行能联系起来,那么这两个角具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我们是否得到了一个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这是本课要研究的内容之一.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1.根据上图,分析问题.(1)让学生先描绘∠1、∠2的方位.(2)教师指出像∠1、∠2这样分别位于直线CD、AB的下方,又在直线EF的右侧,也就是位置相同的两个角叫做同位角.(3)让学生识别图中其他的同位角,并标记出它们,要求准确而又不遗漏.2.归纳利用同位角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1)学生根据同位角的意义以及平推三角尺画出平行线的活动,表达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准确表达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并板书:方法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假设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记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表述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1:假设∠1=∠2,那么AB∥CD.教师强调两直线平行判定方法1的条件中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这两个角是这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成的一对同位角;第二层意思是这两个角相等,两者缺一不可.(3)简单应用教师表演木工用角尺画平行线的过程,让学生说出用角尺画平行线的道理(结合课本图5. 2-7).教师板书规范的说理过程:因为∠DCB与∠FEB是直线CD、EF被直线AB所截而成的同位角,而且∠DCB=∠FEB,即同位角相等,根据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从而得CD∥EF.三、尝试反馈,理解新知1.探索两条直线平行的其他方法:(1)演示教具,使学生体会当内错角相等时,两条直线平行.(2)师生归纳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学生思考:为什么内错角相等时,两条直线平行?你能用学过的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1来说明吗?学生猜想、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说理.2.教师板书: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假设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记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学生思考、讨论:同旁内角数量上满足什么关系时,两直线平行?(1)因为∠4+∠2=180°,而∠4+∠3 =180°,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所以有∠3=∠2,即内错角相等,从而a∥b.(2)因为∠4+∠2=180°,而∠4+∠1=180°,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所以有∠2=∠1,即同位角相等,从而a∥b.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表达:假设∠4+∠2=180°,那么a∥b.3.师生归纳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教师板书: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假设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记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四、提升练习已知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且∠1+∠2=180°,试判断直线a、b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a∥b,能够用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加以说明,其一:因为∠1+∠2=180°,又∠3=∠1(对顶角相等),所以∠2+∠3=180°,所以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其他略.五、课堂小结能够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或先让学生归纳,然后教师补充的方式实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归纳水平.学生能由教师的引导思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呢?你还有哪些困惑呢?能谈一谈你的想法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实例引导及提问思考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更深入理解并使用新知识.5.2.2平行线的判定(2)探索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应用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重点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应用.难点选择适当的判定直线平行的方法实行说理.一、复习引入师:我们学过哪些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条件?生: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例】在同一平面内,假设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吗?为什么?要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先考虑学过哪些判定平行线的方法,题中的条件与某种判定方法的条件是否相同?学生先口述判断的理由,教师纠正,并规范板书两步推理的过程:如图.因为b⊥a,c⊥a,所以∠1=∠2=90°,从而b∥c.教师说明:这个说理过程有两个因为……,所以……,第一个“因为”、“所以”是根据垂直的定义,第二个只写出“所以”的内容b∥c,中间省略一个“因为”的内容,这个内容就是第一个“所以”中的∠1=∠2.这样处理是使说理表达更简练,第二个“因为”、“所以”是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三、尝试反馈,理解新知例题讲解后,师提问:你还能利用其他方法说明b∥c吗?教师鼓励学生模仿课本方法用图(1)内错角相等的方法写出理由,用图(2)同旁内角互补的方法写出理由.假设∠1、∠2不是同位角,也不是内错角、同旁内角,如图(3),教师启发学生用化归思想将它转化为已知问题来解决,并且有条理地陈述理由:如图(3),因为a⊥b,c⊥a,所以∠1=90°,∠2=90°.因为∠3=∠1=90°,所以∠3=∠2.从而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四、提升练习已知: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且∠1+∠2 =180°,那么直线a与b平行吗?为什么?【答案】a∥b,理由略.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呢?对于平行的判定是否有了一个清晰的思路,针对不同的情况,学生应该选择适当的定理实行平行的判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能积极主动地提出各类问题并解决问题,达到了基本的教学效果.但是因为对新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所以在应用方面存有缺乏.针对这个情况,教师应选择典型的例题,详细讲解,指导学生探求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做到熟练的应用.5.3平行线的性质5.3.1平行线的性质(1)掌握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并能用它们实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相交线[教学目标]1. 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 了解邻补角、对顶角以及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能找出图形中的这些角,理解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垂线与及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垂线的画法。
考点知识1.邻补角:有一个公共的顶点,有一条公共的边,另外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两条直线相交有4对邻补角。
对顶角:有公共的顶点,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两条直线相交,有2对对顶角;对顶角相等。
⑵如果∠α与∠β是对顶角,那么一定有∠α=∠β;反之如果∠α=∠β,那么∠α与∠β不一定是对顶角⑶如果∠α与∠β互为邻补角,则一定有∠α+∠β=180°;反之如果∠α+∠β=180°,则∠α与∠β不一定是邻补角。
⑶两直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角中,每一个角的邻补角有两个,而对顶角只有一个。
2.垂线:⑴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C符号语言记作:如图所示:AB⊥CD,垂足为OOA BD⑵垂线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与平行公理相比较记)⑶垂线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称:垂线段最短。
3.垂线的画法:⑴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⑵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注意:①画一条线段或射线的垂线,就是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②过一点作线段的垂线,垂足可在线段上,也可以在线段的延长线上。
画法:⑴一靠:用三角尺一条直角边靠在已知直线上,⑵二移:移动三角尺使一点落在它的另一边直角边上,⑶三画:沿着这条直角边画线,不要画成给人的印象是线段的线。
4、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如图,PO ⊥AB ,同P 到直线AB 的距离是PO 的长。
PO 是垂线段。
PO 是点P 到直线AB 所有线段中最短的一条。
5.同位角:两个角都在两直线的同侧,并且在第三条直线的同旁,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如图中∠1与∠5,∠2与∠6,∠3与∠7,∠4与∠8。
内错角:两个角都在两直线之间,并且在第三条直线的两旁,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如图中∠3与∠5,∠4与∠6.同旁内角:两个角都在两直线之间,并且在第三条直线的同旁,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如图中∠3与∠6,∠4与∠5.经典例题例1.如图所示,AB 和CD 交于点O ,∠AOE=︒90,则∠AOC 与∠BOD 是 , ∠AOC 与∠AOD 是 ,∠AOC 与∠DOE CA O BDE•P AB O如图所示,OA ,OB 在一条直线上,OE 平分∠AOC ,OF 平分∠COB ,试问:OE 与OF 垂直吗?为什么? C FEA O B例3 .如图所示,∠BCA 为钝角 A 画出线段BA 过点C 的垂线 画出线段BC 过点A 的垂线B C例4.(1)如图所示,AC ⊥1l ,AB ⊥2l ,垂足分别为点A 和B ,则点A 到直线2l 的距离是线段 的长度。
(2) 如图所示,PO ⊥OR ,OQ ⊥PR 于Q ,能表示点到直线(或线段)的距离的线段有 条。
PC 2lBQA 1l(1)O (2) R例5.如图,直线AB 、CD 、EF 相交于O ,且AB CD ⊥,∠=︒127,则∠=2_______,∠=FOB __________。
CEA 2 OB 1 FD考点实测一.填空题1.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点B 到AC 的垂线段是线段AB;B. 点C 到AB 的垂线段是线段ACC. 线段AD 是点D 到BC 的垂线段;D. 线段BD 是点B 到AD 的垂线段DCBAD CBA(1) (2) 2.如图(1)所示,能表示点到直线(线段)的距离的线段有( ) A.2条 B.3条 C.4条 D.5条 3.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在平面内,过直线上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②在平面内,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③在平面内,过一点可以任意画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④在平面内,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4.如图,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A. ∠∠12和是同位角 B. ∠∠23和是内错角 C. ∠∠24和是同旁内角 D. ∠∠14和是内错角5.到直线L 的距离等于2cm 的点有( )A.0个B.1个;C.无数个D.无法确定6.点P 为直线m 外一点,点A,B,C 为直线m 上三点,PA=4cm,PB=5cm,PC=2cm,则点P 到 直线m 的距离为( )A.4cmB.2cm;C.小于2cmD.不大于2cm7.三条直线AB,CD,EF 相交于同一点O,则对顶角有( )A. 6对 B 5对 C 4对 D 3对(二)填空题:1、如图4所示,直线AB 与直线CD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记作_______, 此时,∠_______=∠_______=∠_______=90°.2、如图5,AC ⊥BC,C 为垂足,CD ⊥AB,D 为垂足,BC=8,CD=4.8,BD=6.4,AD=3.6,AC= 6,那么点C 到AB 的距离是_______,点A 到BC 的距离是________,点B 到CD 的距离是_____,A 、B 两点的距离是_________.12 34O D C B AO E D C B A DCBA FE DC B A(2)OD CBA E(3)ODCB A (4) (5) (6) (7)3、如图6,在线段AB 、AC 、AD 、AE 、AF 中AD 最短.小明说垂线段最短, 因此线段AD 的长是点A 到BF 的距离,对小明的说法,你认为_________________.4、如图7,AO ⊥BO,O 为垂足,直线CD 过点O,且∠BOD=2∠AOC,则∠BOD=________.5、如图8,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若∠EOD=40°,∠BOC=130°,那么射线OE 与直线AB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8)五、1.如图(10)所示, 直线AB,CD 相交于点O,OE 平分∠AOD,∠AOC=120°,求∠BOD,∠AOE 的 度数.2.如图的示,已知直线AB ,CD ,EF 相交于点O ,∠DOE=︒90,︒=∠36AOE ,求 ∠AOF ,∠AOC ,∠BOD 的度数。
E DA OBC FB D3.如图所示,已知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OE 平分∠BOD ,OF 平分∠COE ,∠2:∠1=4:1,求∠AOF 。
D E A O BC F5.2平行线及其判定[教学目标]1.理解平行线的意义,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理解并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内容;3.会根据几何语句画图,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4. 了解“三线八角”并能在具体图形中找出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 5.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平行线的概念与平行公理;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方法的应用; 难点:对平行公理的理解;简单的逻辑推理过程. 考点知识1、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a 与直线b 互相平行,记作a ∥b 。
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⑴相交;⑵平行。
因此当我们得知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不相交时,就可以肯定它们平行;反过来也一样(这里,我们把重合的两直线看成一条直线)判断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可以根据它们的公共点的个数来确定: ①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两直线相交; ②无公共点,则两直线平行;③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点,则两直线重合(因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3、平行公理――平行线的存在性与惟一性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4、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如左图所示,∵b ∥a ,c ∥aa b∴b ∥c 注意符号语言书写,前提条件是两直线都平行于第三条直线,才会结论,这两条直线都平行。
5、三线八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八个角,它们构成了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
如图,直线b a ,被直线l 所截 ①∠1与∠5在截线l 的同侧,同在被截直线b a ,的上方,叫做同位角(位置相同) ②∠5与∠3在截线l 的两旁(交错),在被截直线b a ,之间(内),叫做内错角(位置在内且交错)③∠5与∠4在截线l 的同侧,在被截直线b a ,之间(内),叫做同旁内角。
④三线八角也可以成模型中看出。
同位角是“A ”型;内错角是“Z ”型;同旁内角是“U ”型。
6、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方法一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方法二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方法三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称: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几何符号语言:∵ ∠3=∠2∴ AB ∥CD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1=∠2∴ AB ∥CD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4+∠2=180°∴ AB ∥CD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请同学们注意书写的顺序以及前因后果,平行线的判定是由角相等,然后得出平行。
平行线的判定是写角相等,然后写平行。
经典例题例1.(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 种位置关系,它们是 (2)若直线1l ∥2l ,2l ∥3l ,则 ∥ ,其理由是 (3)一条直线与另两条平行线的关系是( ) A .一定与两条平行线平行。
B .可能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平行,与另一条相交。
C .一定与两条平行线相交。
D .与两条平行线都平行或都相交。
例2.如图完成下列推理过程abl12 3 4 5 6 7 8A BC D EF 1 2 3 4(1)∵∠ABD=∠BDC(已知),∴∥() D C(2)∵∠DBC=∠ADB(已知),∴∥()(3)∵∠CBE=∠DCB(已知),∴∥() A E B (4)∵∠CBE=∠A(已知),∴∥()180(已知),(5)∵∠A+∠ADC=︒∴∥()180(已知)(6)∵∠A+∠ABC=︒∴∥()例3.如图,下列条件中能判定直线l1∥l2的是()A.∠1=∠2 B.∠1=∠5 C.∠1+∠3=180°D.∠3=∠5例4.如图所示,已知∠B+∠D=∠BED,试说明AB∥CDA BE FC D例5.将一幅三角板拼成如图所示的图形,过点C作CF平分∠DCE交DE于点F.(1)求证:CF∥AB.(2)求∠DFC的度数.5.3平行线的性质[教学目标]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重点难点]重点:直线平行的性质;难点:区别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综合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