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临济宗
临济宗的来源与介绍
临济宗的来源与介绍临济宗是中国佛教中禅宗五家之一,由于此宗的开创者义玄,在河北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的临济禅院举扬一家的宗风,后世就称它为临济宗。
义玄(?——867)是六祖慧能下的第六代,曹州南华县人,出家后广究毗尼及经论,既而到各处参学。
首先参谒洪州黄檗山的希运禅师,问“如何是佛法的大意?”三度发问,三度被棒打,于是向希运告辞,希运叫他到高安滩头去参谒大愚禅师。
他见了大愚,诉说三问三被打的经过,并问:“不知有过无过?”大愚说:“黄檗恁么老婆心切,为汝得彻困,犹觅过在。
”师于是大悟云,“佛法也无多子”。
大愚乃掐师衣领云:“适来道不会,而今又道无多子,是多少来?是多少来?”师向大愚肋下打了一拳。
大愚托开云:“汝师黄檗,非干我事。
”义玄即回黄檗。
黄檗云:“汝回太速。
”义玄云:“只为老婆心切。
”黄檗云:“那大愚老汉待见与打一顿。
”义玄云:“说什么待见,即今便打。
”遂打黄檗一掌,黄檗哈哈大笑,印可义玄得悟。
唐大中八年(854),他到镇州,在滹沱河边建立临济院,广接徒众,门风峭峻,盛于一代。
咸通八年(867)四月十日,端然示寂,敕谥慧照禅师。
慧然辑录他的语要为《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简称《临济录》一卷。
义玄的接引学人有三玄(即三种原则)、三要(即三种要点)、四料简(即四种简别)等施设。
他说他的接人,“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四料简)。
又说:“大凡演唱宗乘,一句中须具三玄门,一玄门须具三要,有权有实,有照有用。
”义玄说:一念心上清净光即是法身佛,一念心上无分别光即是报身佛,一念心上无差别光即是化身佛;而轮回三界受种种苦,只是由于“情生智隔,想变体殊”。
假如能看到这一点,回光返照,停歇一切向外驰求的念头,就当下与祖、佛没有区别。
所以真正学道人,只是随缘任运,不希求佛、菩萨、罗汉等果乃至三界殊胜,迥然独脱,不为外物所拘。
这是临济宗的根本思想,他的语句作略便是通过这根本思想而用峻峭的机锋为学人解黏去缚的。
宋朝的禅修方法与禅宗传承
宋朝的禅修方法与禅宗传承在中国历史上,宋朝(960年-1279年)被视为禅宗兴盛的时期。
宋朝的禅修方法及其传承对于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宋朝禅修方法的特点以及禅宗传承的重要性。
一、宋朝禅修方法的特点1. 共修与独修相结合宋朝禅宗注重共修与独修的结合。
共修指的是禅师与弟子们一起进行禅修的活动,通常包括禅室坐禅、禅茶会等。
独修则是个体修行,注重个人的内心体验。
这种共修与独修相结合的方法,旨在让禅修者在与他人共处的同时,培养内心的平静与专注。
2. 关注呼吸与观想宋朝禅修方法特别注重呼吸与观想的训练。
呼吸是禅修者在修行中的重要工具,通过深呼吸与缓慢呼气,禅修者可以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进入更深层次的冥想状态。
观想则是通过想象特定的佛像或场景,引导禅修者专注于超越世俗的境界,从而达到觉醒的境地。
3. 注重念动静念动静是宋朝禅修方法中的重要要素之一。
所谓念动静,即是内心的活动与外在的行动之间的平衡。
禅修者需要在禅修的过程中保持内心的静谧与专注,同时配合恰当的行动。
这种方法帮助禅修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全然的觉知,提升思维的清晰度和行动的效率。
二、禅宗传承的重要性1. 禅宗传承的意义禅宗传承是保持禅修方法纯正与传扬禅宗教义的重要途径。
禅宗传承通过师徒制度和传法相授的方式,确保禅宗的教义在不同的传承中得到正确解释和传扬。
禅宗的传承也是多年积累的智慧与体验的传递,有助于禅修者对禅宗的理论与实践有更深入的了解。
2. 禅宗师系的形成宋朝时期,禅宗师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以临济宗为例,临济宗的祖庭是宝月禅寺,有包括曹洞宗在内的多个支系。
通过建立师系,禅宗传承得以延续,禅修法门能够代代相传。
禅宗师系的形成是宋朝禅修方法得以传承并发展的重要基础。
3. 禅宗文化的繁荣禅宗传承的过程中,还促进了禅宗文化的繁荣。
宋代禅宗的繁荣不仅体现在修行方法的发展上,也体现在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上。
禅宗的艺术创作表现了禅修者们对于内心体验的表达,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禅宗临济正宗在山西
禅宗临济正宗在山西2017年春3月,太原市杏花岭区道场沟社区做出了一项重要决策,不仅要为原道场沟村修纂村志,而且还拟对村中唯一的古庙殿宇与老槐树实施修复与保护。
更加可喜的是,在修纂村志前的采访收集资料过程中,通过对村中唯一幸存古庙建筑的探究,发掘出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对研究明清山西佛教的重要宗派禅宗,特别是临济正宗有着特殊的价值与意义。
2017年3月11日星期六,应同道相邀,笔者走进已经为东中环路一分为二的道场沟村址,不仅昔日里以道场沟为背景,沿沟南北而凿的一座座崖窑小院已经不见了踪影,若不是那棵饱经沧桑风雨的古槐与幸存的古庙三开间木构建筑坐标,真是“对照过去认不出了你”。
在已经隔在东中环东部的社区简易办公室,社区主任程少章、开发公司经理张八斤,生于斯长于斯退休于公安系统的郭建华等一班人,就道场沟村志修纂与古庙、古槐保护,乃至庙宇的保护性复修复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研究,形成了初步共识。
其一,关于村中老庙的考证,三开间木构建筑以及已经被拆毁的其他建筑,解放后一直为村中学校使用,房顶做过多次修缮,尽管木构大架依旧,但已无法判断建筑的具体年代与规制,是佛是道需要广泛接触村中老人深入了解。
当务之急是实施保护,并请园林部门保养古槐。
其二,修纂村志可先组织村中好文好古者分民间文献,如族谱家谱、碑刻契约、账本合同等,口碑资料,如历史传说、典故谚语等,人文资料,如婚丧嫁娶、诸神信仰、风俗仪式等,村落环境,如地形地貌、民居建筑、村落布局等,村中人物,如工农兵学、坐贾行商、七十二行等,展开广泛的资料收集,不论实物、口授,都要录音录像,复制保存。
特别要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村民依托山大三院转型旅栈业的情况,并作为专题收集整理,详细到每家每户,各年经营状况。
同时还要广泛吸收社会各界寻找相关文献线索,在各种文献史料中求证村史。
其三,定期召集碰头会,就上述情况研究部署,组织实施。
在之后的日子里,各相关人员力所能及都在做一些基础性工作,郭建华最早在宣纸上画出“道场沟村图”。
宋代临济禅宗安庆传灯考述
孤传 , 临济宗却广传 四方 , 故禅林有 “ 临天下 , 曹 角” 之说 。宋代禅 宗发展的这个总体特征 , 在
一
当时的安庆表现得尤为明显 。宋代安庆一地 , 临
济宗遍布全境 , 对后世禅宗 的发展产生 了重大影
响。
一
、
宋代 安庆 禅宗发 展概 况
阳、 建州 、 秦州、 建州等外省的计 1 人 , 4 其余 5 7位 籍贯不详。这 有力说 明了安庆禅宗 当时极 其兴
盛, 名寺和高僧吸引了国内僧人前往求证参悟。 我们仅临济宗高僧浮山法远为例。法远又称
圆鉴禅师、 远录公 , 声名远播禅林 , 以独特的眼 他 光和方式开 悟了许多僧人 。《 中靖 国续灯录》 建
为禅寺 , 仅临济宗高僧伏虎禅师就建了 7 ; 所 宿松 县有寺 2 所 , 9 建于宋代的 7所 ; 望江县有寺院 1 4 所, 建于宋代的 1 所 。有宋一代, 0 J 安庆禅寺不 但数量多 , 而且规模宏大 。潜 山天柱山、 桐城投子 山、 浮山、 太湖 白云山等地的禅 寺, 都是名扬 国内 的佛教道场O据传 , 当时太湖 白云 山海会寺 , 僧众 达三千余人 , 有水 田耕地千余亩 , 农禅一体 , 禅风 浓厚 。至今 , 间仍 流传 着 “ 鼓振 十里 , 马关 民 钟 骑 山门” 的故事 。 宋代安庆禅宗 的兴盛 , 时人 的一些诗文 中 从 可以得到印证 。王安石任舒州通判 时, 曾访 问潜 山、 浮山等地寺院 , 留下 了《 题舒州山谷寺石牛洞 泉穴》 《 、 自舒州追送朱 氏女弟憩独 山馆宿木瘤僧 舍明 日 、璨公信 心铭》 《 》《 、 浮山水帘洞》 等诗 作。 同时期的黄庭坚也 留有《 山谷石牛洞》 《 题 、 题山 谷大石》 《 、 大通 禅师真 赞》 等禅 诗 , 苏轼也写有 《 过浮山》 一诗。北宋名诗人郭祥正是一位居士, 曾任桐城 县令 , 广泛游于桐城和相邻 的怀 宁、 潜 山、 太湖等地 , 与当时安庆名僧守端 、 颐、 、 修 璞 惠
临济宗杨岐派法脉传承表
临济宗杨岐派法脉传承表(1)杨岐法系传承表第⼀世临济义⽞禅师第⼆世⼴济存奖禅师第三世南院慧颛禅师第四世风⽳延昭禅师第五世⾸⼭省念禅师第六世汾阳善昭禅师第七世慈明楚圆禅师(以上为杨岐派以前临济宗法脉传承)第⼋世杨歧⽅会禅师第九世⽩云守端禅师第⼗世东⼭法演禅师第⼗⼀世昭觉克勤禅师第⼗⼆世虎丘绍隆禅师第⼗三世应庵云华禅师第⼗四世密庵咸杰禅师第⼗五世祖先密印禅师第⼗六世⽆准师范禅师第⼗七世雪严祖钦禅师第⼗⼋世⾼峰原妙禅师第⼗九世中峰明本禅师第⼆⼗世千岩元长禅师第⼆⼗⼀世万峰时蔚禅师第⼆⼗⼆世宝藏普持禅师第⼆⼗三世(车)明(慧)岩禅师第⼆⼗四世海⾈永慈禅师第⼆⼗五世定封明暄禅师第⼆⼗六世天奇本瑞禅师第⼆⼗七世⽆闻明聪禅师第⼆⼗⼋世笑岩德宝禅师第⼆⼗九世幻有正传禅师第三⼗世密云圆悟禅师第三⼗⼀世破⼭海明禅师破⼭禅师(1597~1666),号海明,俗姓蹇,名栋宇,字懒愚,是明末清初我国⼀位著名的佛门巨匠、诗⼈、书法家,是明末清初重要禅宗⼤师,是著名禅院双桂堂的开⼭祖师,世有“⼩释迦”之称,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佛教传承中拥有巨⼤的影响⼒。
破⼭禅师破⼭禅师(1597年⼀1666年),俗姓蹇,顺庆府⼤⽵县⼈。
出⾝于豪门世家,是明代蹇忠定公后裔。
⼗九岁时,有感于世事沧桑,毅然厌弃尘凡出家,为⾏脚僧,孤⾝出蜀,到湖北的破头⼭闭关修禅,⽴誓要以七⽇为限,刻期取证。
在闭关到最后⼀天,他发誓:“悟不悟,性命在今⽇矣!”竟于中午时候,信步举⾜,坠于万丈悬岩之下,将左脚跌伤⽽豁然开悟。
他⾃此出⼭南⾏,遍参诸⽅,末后⾄⾦粟,拜在密云圆悟禅师座下,受到印可,并于崇祯⼆年付以法流。
次年秋天,他⼜住持了原由曹洞宗主持的嘉⽲东塔寺,实际上成为⾝祧临济、曹洞两宗的⼀代宗匠。
⼈物简介破⼭禅师(1597~1666),号海明,俗姓蹇,名栋宇,字懒愚,是明末清初我国⼀位著名的佛门巨匠、诗⼈、书法家,是明末清初重要禅宗⼤师,是著名禅院双桂堂的开⼭祖师,世有“⼩释迦”之称,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佛教传承中拥有巨⼤的影响⼒。
临济义玄禅学思想述评
临济义玄禅学思想述评文/李肖禅宗五家中,以临济宗最具中国禅的特色,而开创临济这一系的,是义玄禅师。
铃木大拙在《禅与西方思想》中称他是“中国禅宗思想史上第一位禅师” 。
义玄(?一 867),俗姓邢,曹州南华(今山东省东明县)人。
关于义玄生平的记载,较完整的是《临济慧照禅师塔记》,由义玄的嗣法弟子作,《大正藏》将其作为附录收入《临济语录》之后,《人天眼目》中全文录此记。
义玄落发出家后,广泛研读经律论三藏,但觉得它们虽都是“济世良方” ,未达禅的教外别传之旨,因而他“更衣游方” ,即换成俗服出游。
他参过黄檗希运,又参大愚,这两人都在江西弘法。
义玄后来到河北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的临济禅院弘法,后人因此称其宗门为临济宗。
唐咸通八年(867)四月十日,义玄寂然而逝,谥慧照禅师,塔号澄灵。
后人辑其语要为《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简称《临济录》)。
临济义玄禅师的思想主要源于黄檗希运。
黄檗希运,闽(福建)人,卒于唐宣宗大中(847 — 860)中,世寿不详。
年幼于洪州高安(今属江西)黄檗山寺出家。
后游京师,又参访百丈怀海,后来成为洪州禅的重要继承者。
希运的思想反映在《传心法要》和《宛陵录》中。
这两种语录由其在家弟子、观察使裴休编集整理而成。
义玄之前,洪州禅的禅师较多地以如来藏、佛性思想结合自性、一心思想来说解脱、成佛的根源问题。
但在义玄的《临济录》中,则很少见到直接说如来藏、佛性。
他受希运“本源清净心” 说的影响,提出以“心清净” 的概念取代“如来藏”概念,以便更易为普通禅僧所把握;同时,他又继承和发展希运“无心是道”说和“逍遥”意境论,建立自宗完整的思想体系和门庭施设。
裴休曾说,希运的禅“其言简,其理直,其道峻,其行孤” (《传心法要序》)。
与之相比,义玄的禅更要胜过一筹。
义玄教诲徒众时一再要求他们建立“真正见解” 。
《临济录》载:“今时学佛法者,且要求真正见解。
若得真正见解,生死不染,去住自由,不要求殊胜,殊胜自至。
云门还是临济——苏轼词作中的禅宗思想流派分析
云门还是临济———苏轼词作中的禅宗思想流派分析张博洋(郑州外国语新枫杨学校高三29班河南郑州450001)【摘要】苏轼的词作中有着深刻的禅宗痕迹,禅宗思想极大地影响了苏轼词的风格和境界。
概括苏轼词作中的禅宗渊源,区别北宋时期禅宗两大流派临济和云门的思想和理论,分析这两个禅宗流派在苏轼词中的体现,有助于深入理解苏轼的性格特点,深化苏轼词的研究。
【关键词】苏轼;宋词;禅宗;云门宗;临济宗【中图分类号】I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652(2019)02-0024-02一般认为,苏轼的思想间有“儒释道”各家痕迹,已有众多学者阐发苏轼作品中体现的禅宗思想。
现有文献大多集中研究苏轼诗文,较少专文探讨苏轼词中体现的禅宗理念,更少见分析禅宗流派对于苏轼思想的影响,因此分析云门和临济两宗的思想在苏轼词作中的体现,对于理解苏轼的性格特点,细化其词作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一、苏轼词作中的禅宗渊源苏轼是一代文豪、北宋文坛领袖,诗词文书画俱佳,尤工长短句。
后世论及苏词成就必言者二:一则曰“以诗入词”;二则曰开豪放一派。
细究之下,苏轼能够开拓词境、提振词风,除本人横绝一时的才气做技术支撑外,根基在于其心理和性格。
晚清王鹏运认为苏轼“宁止才华而已?”,“其性情,其学问,其襟抱,举非恒流所能梦见”,王鹏运用“清雄”二字评价苏轼的境界。
“雄”自然指苏轼词作中雄浑雅健的一面,究其思想根源应是受传统儒家浩然之气的鼓舞;“清”则是指其俊逸旷达的一面,那么这种思想又源自何处呢?一般认为,苏轼性格中的这种随缘自适、怡然超脱是深受佛老影响。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自汉传入、魏晋振兴,在隋唐达到顶峰后逐渐式微、活力不足,主要体现为在理论上几乎再无深刻的思想提出。
自五代以降,除天台、净土两宗昙花一现外,只有本土孕育生长的禅宗开枝散叶、传承法脉。
而且有宋一代出现了三教合流的现象,本有“外儒内道”风骨的宋代士大夫们开始主动亲近禅宗,禅僧也乐于交游士林。
临济宗僧谱(字辈)_今唯梁家杰
临济宗僧谱(字辈)_今唯梁家杰临济宗僧谱(字辈)附录各派源流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
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
六祖传青原思祖。
思传南岳石头迁祖。
迁传药山俨祖。
俨传云岩晟祖。
晟传洞山良价禅师。
价传曹山本寂禅师。
后人尊为曹洞宗。
又石头传天皇悟祖。
悟传龙潭信祖。
信传德山鉴祖。
鉴传雪峰存祖。
存传云门文偃禅师。
曰云门宗。
又存传玄沙备祖。
备传地藏琛祖。
琛传法眼文益禅师。
曰法眼宗。
又六祖传南岳让祖。
让传马祖一祖。
一传百丈海祖。
海传沩山灵佑禅师。
佑传仰山慧寂禅师。
曰沩仰宗。
又百丈传黄檗运祖。
运传临济义玄禅师。
为临济宗。
第一代。
玄祖传至十九代碧峰性金禅师。
金祖下六传至突空智板禅师。
为二十五代。
智祖演派十六字。
智慧清净道德圆明真如性海寂照普通后从通字下。
又续演三十二字。
心源广续本觉昌隆能仁圣果常演宽宏惟传法印正悟会融坚持戒定永继祖宗现今诸方临济派。
于五台。
峨眉。
普陀山前寺。
咸依此四十八字为最多。
谓正宗从玄祖迄智祖。
历世已得念五。
智祖立派。
六传至圆清禅师为三十一代。
今于圆字下二十三传至演字。
得五十四代。
虚云因观演字下又过十四传。
已到定字。
余文将完。
故于宗字下勉继其末。
续演六十四字。
外演号派八十字。
以待后贤。
于名派宗字毕。
即继取慈字。
慈悲喜拾大雄世尊惠泽含识誓愿弘深苍生蒙润咸获超升斯恩难报克绍考勤导实义谛妙转嘉音信解行慎彻无边中回向诸有完最上乘昭示来哲冀永长崇附号派八十字。
如取法名。
名派取演字。
字派取古字。
古佛灵知见星灯总一同冥阳孰殊异万化体皆容镜鉴群情畅碧潭皎月浓随缘认得渠纵横任西东显密三藏教禅律阴骘丛修契幻华梦应物悉玲珑怍悛奋悠志宝珠自莹瑛严奉善逝敕杲日满天红今将诸祖。
以及来贤。
薙法名字称呼顺序。
缉为联芳。
免至失传寻源。
无启紊乱之误。
虚云德清谨识************临济宗僧谱(字辈):智慧清静,道德圆明。
真如性海,寂照普通。
心源广续,本觉昌隆。
能仁圣果,常演宽宏。
惟传法印,正悟会融。
坚持戒定,永继祖宗。
曹洞宗僧谱:广崇妙善,宏胜禧(后改为永)昌。
宋代灵隐高僧瞎堂慧远禅师生平事迹考
宋代灵隐高僧瞎堂慧远禅师生平事迹考万里(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03)摘要:瞎堂慧远禅师为南宋时期佛教禅宗临济宗的代表人物之一。
曾先后驻锡于或住持了滁州龙蟠山寿圣禅院、琅琊山开化禅院,婺州普济禅院,衢州子湖山定业禅院、报恩光孝禅院,潭州南岳山南台禅院,台州护国广恩禅院、天台山景德国清禅寺、浮山鸿福禅寺,并应诏入住临安(杭州)皋亭山崇先寺,最后奉诏住持临安景德灵隐禅寺。
四十余年间,虔心弘法,对南宋佛教的传播与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尤其是传法于被尊之为日本禅宗之祖的日本僧人觉阿,致使其“宗旨遂分一派于日本国焉”。
关键词:瞎堂慧远禅师;景德灵隐禅寺;日本僧人觉阿;生平事迹考瞎堂慧远禅师(1103~1176)为南宋时期佛教禅宗临济宗的代表人物之一。
史籍中关于他的记载甚多。
最早而又较为详细的传记为南宋著名文士周必大(1126~1204)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为其撰写的《灵隐佛海禅师远公塔铭》1(以下简称《塔铭》),灯录则以南宋平江府报恩光孝禅寺僧正受(1146~1208)所编之成书于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嘉泰普灯录》的《临安府灵隐佛海慧远禅师传》2为最早。
瞎堂慧远禅师于乾道三年至五年(1167~1169)驻锡平江府(今苏州)的虎丘,周必大与其初识于此处,后复见于禅师住持的临安府(今杭州)景德灵隐禅寺,相交近十年,并有瞎堂慧远禅师之弟晓林禅师所提供的原始行状资料为蓝本,所述详于其行年事迹。
正受禅师为瞎堂慧远禅师的后学晚辈,年轻时曾经拜谒过瞎堂慧远禅师于虎丘,瞎堂慧远禅师还曾督促鼓励正受禅师撰写《嘉泰普灯录》,正受禅师所述偏重于教内事迹。
主要文献还有瞎堂慧远禅师的法嗣齐己等所编之成书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记载1宋·周必大撰:《文忠集》卷四十《省斋文稿四十》“灵隐佛海禅师远公塔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宋·僧正受编:《嘉泰普灯录》卷第十五“临安府灵隐佛海慧远禅师”,《卍新纂续藏经》第79册,第385页。
春有百花秋有月
春有百花秋有月慧开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一、作者简介慧开(1183—1260),宋代临济宗禅僧,杭州钱塘人,俗姓梁,字无门,世称“无门慧开”。
幼年入道,年长,于南峰石室独居,禅思六载,忽有省悟,乃出礼谒诸山尊宿,得法于江苏万寿寺月林师观禅师座下。
宋理宗曾诏敕赐金紫衣及“佛眼禅师”之号。
撰有《无门关》一卷,仍盛行于世。
二、翻译春天有盛开的花朵,秋天有皎洁的明月,夏天有习习凉风,冬天有皑皑白雪。
人如果能心无挂碍,将琐碎的事情都抛之脑后,那么人间的四季都是好时节。
三、赏析这首简洁明了的诗歌,全是白描,易于理解,但是它的深刻在于,简洁而不简单,清新而隽永,对如何做人、处世、安身立命做了个很好的开示。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春天的百花开了,秋天的月亮特别皎洁,夏天吹拂着徐徐凉风,冬天飘着皑皑白雪,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更替,就像人生老病死的过程。
描写大自然四季的变迁与四时的风景,描绘了大自然的缤纷多彩。
春花秋月,夏风冬雪,皆是人间胜景,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这是大自然对生为万物之灵的人的昭示。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在现实生活里,经年累月酸甜苦辣的日子,假如人能将生老病死的无常、荣辱得失的好坏都不挂在心上,那就是人间最好的时节了。
然而世间偏偏有人怨春悲秋,有人惧热畏寒,就是因为他们凡心太重、烦恼太多,纠缠于尘事,而迷失了自我。
于是诗人提醒:只要放下一切,包括那个怎么也难割舍的“小我”,又何尝体味不到“日日是好日”的生命佳境。
四、创作背景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正月,慧开为恭贺皇帝生日,特将年前所印《无门关》进献朝廷。
《无门关》由慧开弟子弥衍宗绍编,收录“拈提佛祖机缘四十八则”,每则包括四字的题目、举古、拈古、颂古。
所谓“春有百花”的偈颂,在《无门关》中原题是“平常是道”,是对第十九则举古、拈语所作的“颂”,其原文为:南泉因赵州问: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
早期临济宗公案及其在宋诗中的运用
作者: 侯本塔[1]
作者机构: [1]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出版物刊名: 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页码: 55-62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期
主题词: 临济宗公案;宋代诗歌;无位真人;临济瞎驴;三圣金鳞
摘要:宋代文人采择入诗的临济宗公案多集中在唐五代时期,这些运用既丰富了宋代诗歌的表现方式,也为公案含义的转变发挥着促进作用。
其中,“无位真人”不仅得到宋代诗人重视,还被理学家和道教人士理解与运用,从而成为融通儒释道三家的理论范畴。
“临济瞎驴”在唐宋时期经历了由贬义到褒义的内涵转变。
宋诗中的“透网金鳞”则呈现出世俗化的演变趋势,从较具解脱意味的期许之词到世俗意义上德行高尚之人的代称,甚至还成为宋人的日常口语。
“铁牛机”更多地被用以形容风穴延沼的险峻尖新之禅风。
洪英 宋代人物
洪英宋代人物
洪英(1012~1070)宋代临济宗黄龙派僧。
福建邵武人,俗姓陈。
世称英邵武。
阅华严十明论,悟入宗要。
闻黄龙慧南于黄檗山积翠寺宣说法要,遂前往依止,其后并入室嗣法。
后游西山,住于双岭。
熙宁二年(1069),慧南示寂,乃于泐潭寺(江西)开法,世称泐潭洪英。
熙宁三年六月入寂,世寿五十九,法腊四十三。
学术论文
田洪英,程慰世.论戏剧语言的动作性与揭示性.《CNKI》,1991
洪英. 中国荷文化.《CNKI》,2012
田洪英. 人是戏剧中的主人公——评话剧《回声》的人物塑造.《CNKI》,1988
田洪英. 编剧教学四题(续).《CNKI》,1987
齐洪英,秦俊文.兽医针灸免疫的研究概况.《CNKI》,1994。
论临济宗思想与宋代咏物诗的新变
论临济宗思想与宋代咏物诗的新变
侯本塔
【期刊名称】《荆楚学刊》
【年(卷),期】2022(23)2
【摘要】北宋中期以来,临济宗的迅速兴盛及其对禅宗南岳系“触目是道”思想的传承与弘扬,为宋代咏物诗带来了“借物说禅”的创作旨趣。
这种“咏物即是说禅”的观念,赋予了宋人观察身边事物的清净法眼,从而使得大量前人较少关注的物象进
入诗人的视野,部分原本并无禅意的诗歌意象如蹇驴、桃花等也发生着禅学化演进。
在“触目是道”和“见色即见心”基础上产生的“言用即言体”的咏物诗创作手法,成为宋代禅宗诗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影响到宋代文人的诗学观念与诗歌创作。
临济
宗的兴盛及其禅学理念的传播为宋代咏物诗的新变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页数】7页(P52-58)
【关键词】临济宗;触目是道;咏物诗;蹇驴;言用即言体
【作者】侯本塔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论南宗禅前期洪州(临济)宗与石头(曹洞)宗的思想发展
2.宋代临济宗虎丘派诗歌
特色论3.宋代临济宗虎丘派诗歌特色论4.宋代临济宗颂古诗发展论析与研究展望
——基于数量统计的考察5.宋代临济宗颂古诗发展论析与研究展望——基于数量统计的考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临济录》全文
《临济录》全文01-21 00:00临济录【临济录】(上卷:一至三十八)临济录(下卷:三十九至六十二)临济义玄距今将近一千二百年前的唐代,大中八年(公元854年)的一天,河北省正定县东南,滹沱河畔的一所小院里,住进了一位目光炯炯的僧人,小院名为临济院,这位僧人不是别人,正是临济宗的宗祖临济义玄禅师。
义玄出生于山东曹州(今山东荷泽)南华,俗家姓邢,自幼就显示了与众不同的善根,少年时代就萌发了出尘之志,出家受具足戒后随诸方高僧修学问道,深入研究律藏,对经论非常精通,后来发现经论“乃济世之医方,非教外别传之旨”。
就是说,义玄认识到空解经文而无证量不能了生脱死,于是放弃了对戒律和经论的研究,转入禅门,专心致志于真修实证之道。
义玄为了寻求具足证量的真善知识,游历四方,行脚天下,先参黄檗希运禅师。
希运在江西黄檗山弘扬禅法,直指佛之心印,声播遐迩,学人云集。
义玄入门后便和众僧一道安心修行。
最初的三年里,义玄默默行持,“以行业第一著称”,但对己之妙明心性尚未认识。
三年后的某一天,经首座睦州和尚提醒,义玄才有缘亲近黄檗禅师问道。
睦州问他:“你三年间一次也没向师父参问过吗?”义玄回答:“未曾参问。
不知问个什么。
”“那你就问问,什么是佛法大意?”于是义玄来到黄檗禅师处,请教“什么是佛法大意”,三次发问,三度遭黄檗痛打,一时不能领悟。
义玄十分茫然,自己虽然已经在师父门下参学三年,但仍不能明了师父的心要宗旨,于是想离开黄檗。
黄檗观察义玄因缘,指点他到自己熟知的高安大愚禅师那里去。
当时大愚与黄檗齐名,皆为宗门大老。
义玄到大愚处后,大愚即问:“从哪里来?”“从黄檗门下来。
”“黄檗有什么话说?”“我三次发问佛法的大意,三次挨打,我是哪里不对呢?”“黄檗如此为你恳切婆心,他打你是为你解粘去缚,你怎么到我这里问对错呢?”听了这话,义玄大悟,随即道:“原来黄檗的佛法就这么简单,没有什么呀!”大愚抓住义玄问:“你这尿炕的小和尚,刚才还哭哭啼啼,怎么又说黄檗的佛法没有什么,你明白了什么?”这时,义玄向大愚肋下打了三拳,大愚撒手把义玄放了。
很有禅意的诗句
很有禅意的诗句1、好将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
出自宋代临济宗僧人释宗杲的《送超僧鉴》,古典诗词中常有红炉飞雪、红炉点雪的意象,白雪、红炉、照夜灯,诗中勾勒出的画面感极美。
期待将那一点雪白光亮散作照亮无数人间的指路明灯,这份柔和而怜悯的气度与理念也很有修行境界。
2、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出自唐朝布袋和尚的《插秧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据说这是布袋和尚在某次和农夫一起干活时有所感而作的。
插秧时需要弯腰,便看见了水中倒映的天空,这句话看似平平无奇,却也含着低头审视内心的禅味。
最后一句便是直接点出禅意了,要心无杂念,不被外界困扰。
往后退的插秧方式,却正是能将秧田插好的诀窍,看似退步,其实是在前进,就如做人一样,有时候低下头来、退后一步,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看清世界。
3、我到为植种,我行花未开。
岂无佳色在,留待后人来。
这是弘一法师李叔同的诗,他晚年在福建净峰寺修行,在将要离开的时候,弘一法师种下了一畦菊花,写了这首植菊诗。
自己种下的时候未能等到花开,但这又何妨呢,不用担心花无人欣赏,总有后人能看到它的。
种植的人虽无法看到收获,却为以后赏花的人留下了更为宝贵的财富。
可能这就是僧人在面对茫茫众生时,会生出的一点慈悲吧。
弘一法师的弟子之一就是著名画家丰子恺,他为老师的这首诗画过一幅画,画中植株已成,绿意盎然,开花之期将近,那位僧人却大步离开,没有一丝留恋和可惜。
4、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出自禅宗六祖慧能法师的《菩提偈》,此偈共有四句,这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句。
菩提树是当年释迦牟尼佛顿悟的地方,代表着智慧,明镜象征清静心。
他说菩提树下本来什么都没有,明镜台也只是个台而已,若想觉悟、清心去哪儿都可以,不必执着于这些外物,只要心无挂碍,即是无心无尘。
5、山高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如有人眼大于天,便觉山高月更阔。
这首诗写得很白,在写事实的时候融入一点朦胧的道理,有时候那些禅味的诗句似乎就是这样,看着有些玄乎。
米芾的书画鉴藏
米芾的书画鉴藏米芾(十九八三~一零九一),字醇之,号米山,临济禅师。
他是中国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文人、书画家和藏家,也是宋代临济宗的代表人物。
米芾非常热爱书画艺术,他在艺术上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书法和绘画都要以动态、奔放的态势为主,要追求笔墨的流畅、奔放和神韵的自然。
他曾写下“人有我无”和“山水无忧”两句名言,以表达他对艺术的追求和态度。
在书法方面,米芾以草书和楷书为主要研究对象。
他的草书字体奔放自如,气势磅礴,给人以狂放不羁之感。
他的楷书则构图严谨,笔画工整,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
他在笔法和用墨上都追求自由、豪放的艺术风格。
他的书法作品不拘一格,丰富多样,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感觉。
在绘画方面,米芾擅长山水画,也喜欢画花鸟和人物。
他的山水画以自然写生为主,笔法简练,构图巧妙。
他尤为注重表现山水的气势和空间感,画面给人以宏伟、壮观之感。
他的花鸟画则讲究写实,形象逼真,给人以生动、活泼之感。
在人物画方面,他借鉴了古代文人画的技法,更注重表现人物的心情和气质。
米芾除了是一位杰出的书画家,还是一位卓越的藏家。
他鉴赏国画时,注重研究和感悟画家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当他看到一幅好作品时,就感叹“我也能画好!”。
他收藏了许多明代画家的作品,也自己创作了许多书画作品。
他的收藏品中既有自己的作品,也有一些名家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他认为具有独特艺术价值和深远影响的。
米芾的书画鉴藏成就不仅体现在他自己的作品上,也体现在他的收藏品上。
他的收藏品是他对艺术的理解和热爱的集中体现,也是他艺术造诣的见证。
他的书画鉴藏对后世影响深远,对于我们今天来说,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米芾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位卓越的书画家和藏家。
他以其独特的艺术见解和才华横溢的笔墨,为中国艺术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书画鉴藏成就不仅得到了当时的赏识,也受到了后世的推崇。
他的作品和收藏品至今仍受到广大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临济宗禅宗五家传至宋代,唯有临济、曹洞、云门三宗兴盛。
临济宗创立者义玄的弟子很多,其中知名的有兴化存奖、三圣慧然、魏府大觉、灌溪志闲、宝寿沼、涿州纸衣等。
存奖传南院慧颙,慧颙传风穴匡沼(传统禅宗史匡沼作延沼。
据温玉成《碑刻资料对佛教史的几点重要补正》一文考证,延沼乃匡沼之讹误,以避宋太宗之讳。
今从温说)。
匡沼传首山省念、潭州灵泉等。
省念传汾阳善昭、叶县归省、三交智嵩、首山怀志、谷隐蕴聪、广慧元琏、神鼎洪諲等。
善昭传石霜楚圆、太子道一、瑯琊慧觉、法华全举、石霜法永、大愚守芝等。
临济宗创建于北方,但自石霜楚圆以后转入南方传授。
此后的临济宗乃成为南方禅宗的主力。
楚圆传黄龙慧南、杨岐方会、道吾悟真等。
慧南和方会门下法席极盛,各自举扬宗风,形成派系,即为黄龙派和杨岐派。
后人将这两派与禅宗五家合称,名“五家七宗”。
黄龙派因慧南常住江西南昌黄龙山,广泛接引禅众,形成独立宗风而得名。
慧南(1002-1069),俗姓章,信州玉山(今属江西)人。
年十一出家,十九岁受具足戒。
先从泐潭怀澄习云门禅,后改拜石霜楚圆为师,得印可,为临济宗法嗣。
先后住持同安(今属福建)崇胜禅院、庐山归宗寺、高安(今属江西)黄檗山等。
景祐三年(1036)起,常住黄龙山,其时学徒云集,“法席之盛,追媲泐潭、马祖、百丈、大智”(《禅林僧宝传》卷二十二)。
慧南时代,禅风已发生重大变化,其表现之一,是以往“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传统,已演变成了以阐扬禅机为核心、“不离文字”的“文字禅”。
与此相应的是,编纂《灯录》和《语录》已成为禅师们的主要事业。
慧南面对当时文字禅的流行,曾表示异议,并提出严厉指责,认为:二十八祖,递相传授。
洎后石头、马祖,马驹踏杀天下人;临济、德山,棒喝疾如雷电。
后来儿孙不肖,虽举其令而不能行,但逞华丽言句而已。
(《黄龙慧南禅师语录》)就是说,从石头希迁、马祖道一到临济义玄、德山玄鉴等数代禅师,一向以顿悟佛教传承,禅风峻烈。
入宋以后,禅师们虽然打着祖师的招牌,但所行则相去甚远,他们在玩弄文字语句的同时丢失了禅的精髓。
换言之,禅宗思想的演变和蜕化,就是因为禅众脱离内心反照的实践而热衷于外向追求。
他指出今人与古人的差别所在,说:“古人看此月,今人看此月;如何古人心,难向今人说。
古人求道内心求,求得心空道自亲;今人求道外求声,寻声逐色转劳神。
”为此,他提出了向临济禅复归的要求,认为“作客不如归家,多虚不如少实”。
并主张开展一种久违了的,任运自在、不为外物所拘的修行:“高高山上云,自卷自舒,何亲何疏;深深涧底水,遇曲遇直,无彼无此。
众生日用如流水。
”(《黄龙慧南禅师语录》)慧南曾试图力挽禅学的衰退趋势,乃至宣称:“黄龙出世,时当末运,击将颓之法鼓,整已坠之玄纲”;“横吞巨海,倒卓须弥,衲僧面前,也是寻常茶饭”(《黄龙慧南禅师语录》)。
而在他的禅学思想中,也确实包含着临济的传统,如他说:“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情生智隔,于日用而不知;想变体殊,趣业缘而莫返”;“道不假修,但莫污染;禅不假学,贵在息心。
心息放心心无虑,不修故步步道场”(《黄龙慧南禅师语录》)。
在接引禅众的方式上,慧南创立了“三转语”即后人所称的“黄龙三关”。
据《黄龙慧南禅师语录》记载:师室中常问僧出家所以、乡关来历。
复扣云:人人尽有生缘处,哪个是上座生缘处?又复当机问答,正驰锋辩,却复伸手云:我手何似佛手?又问诸方参请宗师所得,却复垂脚云:我脚何似驴脚?三十余年,示此三问,往往学者多不凑机,丛林共目为三关。
此三关之设,用意何在?据慧南自己回答说:“已过关者,掉臂而迳去,安知有关吏;从关吏问可否,此未过关者。
”并作偈颂曰:“生缘有路人皆委,水母何曾离得虾;但得日头东畔出,谁能更吃赵州茶?我手何似佛手,禅人直下荐取;不动干戈道出,当处超佛越祖。
我脚驴脚并行,步步踏着无生;会当云收月皎,方知此道纵横。
”(《人天眼目》卷二)这表明,慧南试图以灵活的、触机即悟的新型教学方式,摆脱教人死于句下的文字禅束缚。
所谓“未过关者”,指禅僧尚未具备自信,故未能得悟,仍需依赖“关吏”。
一旦过关,彻悟本来是佛,便可任运自由,“掉臂而去”,纵横自在。
“三关”总喻为开悟的三个阶段,一是“初关”,二是“重关”,三是“生死牢关”;三者关系是一“破”,二“透”,三“出”。
初关,是要使禅者破除各种“邪见”,立一切皆空的“正见”;重关,要求禅者进一步体会万法乃一心所现,境智一体,融通自在;出关,是指禅者开悟后的精神境界。
“黄龙三关”具有对抗文字禅的用意,但因过于玄奥乃至晦涩,故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另一方面,慧南又认为,义玄等人的棒喝适用于唐末五代,却并不适用于宋代。
他说:“说妙谈玄,乃太平之奸贼;行棒行喝,为乱世之英雄。
”(《黄龙慧南禅师语录》)在他看来,宋代既是一统天下的“太平盛世”,自然也就容不得“乱世”的棒喝。
他曾向楚圆献偈云:“杰出丛林是赵州,老婆勘破没来由。
而今四海清如镜,行人莫以路为仇。
”(《禅林僧宝传》卷二二)因此,他虽身为出世禅僧,上堂时却首先向当今皇上感恩戴德。
可以看出,慧南的思想带有时代的深刻烙印。
杨岐派的创立者是方会。
方会(992-1049),俗姓冷,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
二十岁到筠州(今江西高安)九峰山,投师落发。
后去潭州(今湖南长沙)参石霜楚圆,得法受印可。
后被道俗迎居袁州杨岐山(在今江西萍乡县北)传法。
晚年住潭州云盖山。
杨岐派的思想,大抵是在临济宗思想原则上的变通,既不失临济正宗,又别立新意,且与世俗打成一片。
方会主张象义玄那样的“立处即真”的自悟。
他说:“繁兴大用,举步全真。
既立名真,非离真而立,立处即真。
者里领会,当处发生,随处解脱。
”(《杨岐方会和尚语录》)佛法是不可说的,万不得已,只能说是“立处即真”。
成佛总要由自己切身体验,如实领悟。
佛法无处不在,不必寻觅,故说“当处发生,随处解脱”。
为了维持临济禅体系,方会在教学上采取灵活的方式。
如有人问:“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他答道:“有马骑马,无马步行。
”(《杨岐方会和尚语录》)意思是说应当不拘成规,随时可以化导证悟。
他不像慧南那样,用“三关”之类固定格式启悟禅者,而是侧重灵活的机语,不废机锋棒喝。
史称:“杨岐天纵神悟,善入游戏三昧,喜勘验衲子,有古尊宿之风。
”(《禅林僧宝传》卷二十八)故在巧言善辩方面,方会有着明显的优势。
同时,方会在自己的禅风中,还融入了云门宗的某些特点,所以《景德传灯录》卷七说:“其提纲振领,大类云门”。
《杨岐方会和尚语录》载方会上堂说法语云:“雾锁长空,风生大野,百草树木作大师子吼,演说摩诃大般若,三世诸佛在你诸人脚跟下转大法轮。
若也会得,功不浪施;若也不会,莫道杨岐山势险,前头更有最高峰。
”这段话的意思,同云门“三句”中的“函盖乾坤”句颇为相似。
事实上,在方会的《语录》中,确实也有不少与云门一致的说法,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山河大地”之说。
由于方会不仅具有马祖道一的大机大用,而且兼得临济、云门两宗风格,加上他灵活的教学方法,使杨岐法系获得较大发展。
到北宋末年,杨岐派兴盛,其势力和影响已远远超过黄龙派。
时人云:黄龙、杨岐二宗,皆出于石霜慈明。
初,黄龙之道大振,子孙世之,皆班班不减马大师之数。
自真净四传而至涂毒,杨岐再世而得老演。
演居海会,乃得南堂三佛以大其门户,故今天下多杨岐之派。
(《丛林盛事》卷下)方会的弟子有白云守端等。
守端与云门宗禅师圆通居讷关系甚笃,其思想比较庞杂,包括临济的三玄三要、四料拣,曹洞的五位修行,乃至天台的止观教义。
他曾宣称,“但愿春风齐着力,一齐吹入我门来”(《五灯会元》卷十九),有意将禅宗各家乃至佛教各宗加以融会。
守端的弟子有五祖法演等。
法演也曾试图“中兴临济法道”,有一定影响。
法演弟子有二十二人,其中以佛鉴慧勤、佛眼清远、佛果克勤最为著名,称“南堂三佛”,他们同时活跃于北宋末年。
克勤早年“由庆藏主尽得洞上宗旨”(《佛祖历代通载》卷三十),后皈依法演。
他曾与张商英剧谈《华严》旨要,以华严学说阐释禅宗思想。
故时人即已提出,克勤善于“融通宗教”,张商英则誉他为“僧中管仲”(《罗湖野录》卷上)。
克勤认为,可以将经教、公案、颂古等统一看待,因为禅的思想体现于经教,经教的语句反映于禅学,所以文字能够表达全部禅理。
他的《碧岩录》不仅要说禅,而且还不满足于前人“颂古”式的绕路说禅,开始公开直截地说禅。
继承方会的传统,在“三佛”周围团结了一批官僚士大夫,其中不乏主战派的上层官僚。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禅学更紧密地与政治相联系,不久便出现了持有抗战政治热情的著名禅师大慧宗杲。
宗杲(1089-1163),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
十二岁(一说十七岁)出家,十七岁受具足戒。
宣和七年(1125),于京都天宁寺正式拜克勤为师,并于言下豁然顿悟。
不久,克勤著《临济正宗记》付宗杲,使掌记室,分座训徒。
受克勤影响,宗杲也重视公案,但他能针对当时禅宗弊端,从与克勤不同的立场上对待公案,形成独树一帜的公案禅——看话禅。
“公案”形成于唐末,但它被大量应用于参禅活动,当是在五代宋初。
公案,其根本含义是指前辈祖师的言行范例;广义上说,凡禅宗祖师在上堂或小参时所发表的看法即“话头”,都是公案。
此外,师资间、弟子间的机缘语句即“机锋”,乃至现存的全部禅师“语录”或“偈颂”,也都是公案。
自公案产生,至宋代“公案禅”盛行,禅僧专于文字技巧上着力,而忽视对公案的当机体悟,使禅的问答日益形式化。
“文字禅”成为公案运用的基本方面,使唐代禅宗所具有的独特个性丧失殆尽。
宗杲有鉴于此,决定另辟蹊径,别树一帜,乃至不惜焚毁其师克勤《碧岩录》一书的刻版。
宗杲的看话禅以“狗子还有佛性也无”为根本话头,在“无”字上直观、内省,达到自证自悟。
这一方式把中国禅宗的实践又往前推进了一步,成为后世丛林开导禅者的主要手段。
所谓“看话”,指的是参究“话头”。
所以,看话禅与公案有紧密联系,它是对公案禅的改造。
看话禅的具体内容,在宗杲自己的普说、法语或书信中,作了许多明白无误的阐述。
试举几例。
谦云:和尚只教人看狗子无佛性话、竹篦子话,只是不得下语,不得思量,不得向举起处会,不得去开口处承当。
狗子还有佛性也无?无。
只恁么教人看。
(《大慧语录》卷一四)杂念起时,但举话头。
盖话头如大火聚,不容蚊蚋蝼蚁所泊。
举来举去,日月漫久,忽然之无所之,不觉喷地一发。
当恁么时,生也不著问人,死也不著问人。
(《大慧语录》卷二○)这就是说,看话禅反对一切分别思量、知见解会,要求通过对话头的参究实证,达到对宇宙人生本质的觉悟。
除了举赵州“无”字公案为话头外,宗杲也不一概反对其他话头。
在他的《语录》中,还提到赵州“庭前柏树子”、洞山“麻三斤”、云门“干屎橛”等多则话头。
只是他始终把对“无”的参透作为第一要事,说:“但只举狗子无佛性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