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论达尔文进化学说加拉帕戈斯群岛雀鸟
达尔文雀的心得体会
达尔文雀的心得体会人类从神学到人学艰难一跃的重要标志是进化论。
进化论的提出者是达尔文。
而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达尔文雀直接启发了进化论的产生。
话说1835年,达尔文乘坐的小猎犬号(也称贝格尔号)英国海军科考船航行到达太平洋的加拉帕格斯群岛。
作为第一次踏上这块土地的科学家,他被岛上巨大的象龟,海鬣蜥所震撼。
但真正奠定进化论基础的却是一种很不起眼的雀类。
后来人们研究发现这些雀类在不同的岛上(加拉帕格斯群岛是由多个岛组成),因为吃不同的食物,喙部很不一样。
而这些差异能够很好地被不同岛上的地形、气候等因素解释,因而那些形态的差异体现了对不同的地理环境的适应性。
当时这个现象启发了达尔文构思宏大的进化论。
因而这种雀被称为“达尔文雀”。
商业进化论的基本逻辑就是:环境变化必定带来物种的变化。
同一物种,随着所处的环境要不断的做出适应性的改变。
进一步引申:环境变了,适应新环境的物种能够活下来,不适应新环境的物种,必将逐步被淘汰。
这个原理来解释现在的新商业环境下的各类商业形态可谓恰如其分。
这也说明为什么现在会有这么多混合商业形态的诞生。
例如盒马生鲜,它是超市还是海鲜餐馆?是线上还是线下?都是,也都不是。
其本质不过是新商业环境变化下的一个自我进化选择。
当今商业社会进化速度超越以往任何一个时代。
变是硬道理,要学会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
根据进化论的物竞天择和达尔文雀的分析,如何在环境发生变化时,仍能很好甚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呢?不是最强壮的人,也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最适合的人、最能顺势而变甚至提前未雨绸缪布局的人。
所以联系到日常实际,无论你处在哪个领域哪个行业,都需要不断努力提升,提前规划,做好各种应对,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专业,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做一只达尔文雀,这样你才能更好的生存。
建设银行的新金融其实就是我们在主动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一个鲜明例子,新金融就是让我们主动变化,逐渐摈弃传统金融的打法,升维理念,唯有这样才不会在银行发展道路中落后淘汰。
第24章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学说
第24章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学说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说出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基本思想及其意义2、描述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地雀进化的原因【学习重点】1、说出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基本思想及其意义2、描述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地雀进化的原因【学习难点】说出达尔文进化学说和其他生物进化学说的关系【自主学习】一、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1.在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中,英国学者的工作最为杰出,他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被恩格斯赞誉为“”之一。
2.在生存竞争中通过激烈的竞争,适者,不适者被,的过程,称为自然选择。
3.生物进化是的结果。
二、其他的生物进化学说4.除了达尔文的观点外,许多科学家又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和“”。
【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用达尔文的观点解释长颈鹿的长颈形成的原因是()A.鹿经常伸长脖子够高处的树叶造成的B.生活在食物充足环境中的长颈鹿脖子长得长C.由于生存环境不同,使鹿的颈有长有短D.长颈变异的个体生存机会多,并一代代积累形成的2.关于生物进化的原因,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使()A.生存环境变化B.自然选择C.生物变异D.弱肉强食3.同一种蝗虫,生活在青草中的体色呈绿色,生活在枯草中的体色呈枯黄色,以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这是()A.人工选择的结果B.用进废退的结果C.自然选择的结果D.生存竞争的结果4.下列各项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A.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的进化方向同样是不定向的B.在自然界中,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C.只有发生有利变异的个体才能在生存竞争中生存下来D.变异的存在为自然选择提供了丰富的素材5.在农田中试用某种农药防治害虫,使用年数越长,效果越差。
对这一现象的下列解释正确的是()A.农药使害虫发生了抵抗农药的变异B.农药选择了害虫中能抵抗农药的变异C.害虫会自然发生并巩固农药的变异D.农药质量越来越差【课后巩固】二、填空题1.自然选择学说的创始人是19世纪国伟大的博物学家。
他在1859年出版了巨著《》。
三十年加拉帕戈斯群岛地雀的进化
达尔文1835年来到靠近赤道,物种丰盛的加拉帕戈斯群岛。
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岛上的13种地雀(finch)。
达尔文对这些地雀产生莫大的兴趣。
这些土褐色的鸟都很小,雀嘴的形状和大小各异,以便用来啄食不同的食物。
达尔文因此得出结论:这些地雀都是由一种鸟的祖先进化而来的。
达尔文说,"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生物决定了我的全部观点。
"这些多样的地雀使达尔文产生自然选择理论的思想。
1973年,普林斯顿大学的格兰特夫妇去加拉帕戈斯群岛在一处偏避的荒岛上考察地雀,开始了他们的三十多年的研究。
他们与几位学生一起,测量形态,进行自然演化的实验,跟踪每一只地雀从生到死,一天天重复着测量鸟喙、采集种子,比较动作,分析数据。
他们所从事的是非常传统的进化生物学的研究。
在这个小岛上生活二种最为常见的地雀,一种是中等地雀geospiza fortis,另一种是仙人掌地雀g.scandens。
中等地雀的喙非常钝,适于吃一些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种子,其中一些大一些的个体可以咬破一些具有艰硬外壳的种子。
而仙人掌地雀生有一张细尖的嘴,非常适于吃仙人掌的花粉与果实。
格兰特夫妇三十多年的研究显示,在短时间以内,可以预见进化的方向,但是数十年以后,谁也不能确定进化的方向。
毫无疑问,气候影响着地雀的进化,但是产生的影响异常复杂。
自然选择也不是影响这群鸟的唯一法则,因为他们之间的基因交流很混乱。
在这个小岛上生活着的二种地雀可以种间杂交,然而,杂种却不象骡子不可育。
这种杂交因素是这些地雀进化神速的原因之一,可以想象在其它一些动物进化过程,人们往往没有注意到杂交因素的影响。
食物种类的变化是分别适合不同的大小或形状的嘴,这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中已经讲的很明白了。
1977年,拉妮娜现象引起的干旱横扫岛上的一切结细小种子的植物,因为以这些植物的种子为食的多数中等地雀死亡。
但是其中一些嘴巴大的鸟却生存下来,因为他们可以吃一种称为拦路钩的植物的很硬的种子。
达尔文雀的故事
达尔文雀的故事1. 你知道达尔文雀吗?那可是一群超级有趣的小鸟!就像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达尔文雀在它们的世界里也面临着许多考验呢。
它们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岛,那个地方环境多样且复杂。
哎呀,想想看如果我们到了那么特别的地方会怎样?达尔文雀就凭借着自己的本事演化出了各种不同的形态和习性!2. 还记得那次我了解到达尔文雀的故事,那真叫一个神奇!它们为了适应不同的食物来源,嘴型都变得各式各样的。
这就像我们为了适应不同的工作要求,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一样!嘁,难道不是吗?不同的岛屿有着不同的条件,达尔文雀就得去不断改变和适应,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生存智慧呀!3. 嘿,你想想,达尔文雀多厉害呀!它们在那遥远的岛上,努力奋斗着。
就如同我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拼搏一样。
它们面对困难不退缩,小小的身体里有着大大的能量。
哎呀呀,我们是不是也该向它们学习一下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呢?4. 达尔文雀的故事,真的是太让人着迷啦!它们的进化历程简直就是一部史诗大片。
是不是就像我们看的那些超级英雄电影一样刺激?它们从普通的小鸟逐渐变成了适应各种环境的小精灵,这是多么令人惊叹的转变呀!5. 哇塞,达尔文雀呀,那可是自然选择的明星啊!它们的故事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让我们看到生命的顽强和多变。
这不就像我们生活中的种种变化,有时候让我们措手不及,但又必须去面对和适应吗?它们能做到,我们也一定行!6. 达尔文雀在岛上的生活可不是一帆风顺的哟!它们要面对各种竞争对手和困难。
哎呀,这和我们在职场中遇到的情况不是很像吗?但它们可没被打败,反而越发强大,真是太牛啦!7. 每次想到达尔文雀,我就特别感慨。
它们那么小的生命,却有着如此强大的力量。
简直和我们身边那些看似平凡却有着非凡才能的人一样!我们是不是应该多多留意这些小生命带给我们的启示呢?8. 达尔文雀的故事真的太精彩啦!它们的存在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信念、有勇气,就能够在任何环境下生存和发展。
加拉帕戈斯群岛同域达尔文雀种群的进化动态
加拉帕戈斯群岛同域达尔文雀种群的进化动态B.Rosemary GRANT【期刊名称】《动物学报(英文版)》【年(卷),期】2004(050)006【摘要】本文主要论述物种形成的三个阶段:建群、线形分异和生殖隔离.首先介绍一项通过时间产生分异的调查,然后检测种群间基因交流的障碍,最后描述一个自然事件从而分析建群过程.本项工作是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中的达芬梅杰岛上长期研究达尔文雀进化工作的一部分,研究组成员由格兰特、笔者和其他同事组成.岛上发生适应辐射的时间并不长,现存的14种达尔文雀由200或300万年前的一个祖先分化而成.极端的年间气候波动改变了达尔文雀的生态条件和食物供给.达尔文雀种群受到这些变化的影响,通过重复的进化反应,发生了自然选择.通过30年的积累,中地雀(Geospiza fortis)和仙人掌地雀(G.scandens)种群的体型大小和喙部形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达尔文雀的鸣叫是在幼鸟时期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类似于印痕过程,鸣叫对保持种间的生殖隔离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是在一些特殊的生态条件下,生殖隔离可以被由于错误印痕所形成的鸣叫而冲破,导致种间杂交和基因渗入,当然,这种情况非常罕见.自然选择可以使基因流从一个物种流动到另一个物种从而增加变异.1983年,大地雀(G.magnirostris)在达芬梅杰岛上建群.最初岛上只有拥有共同亲鸟的2只雄鸟和1只雌鸟通过不同的配对关系维持着种群.后来新迁来的地雀补充了这个近亲繁殖的种群,目前岛上已有近50对大地雀.这个现象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生态、遗传和学习行为的相互作用在物种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二是物种和环境都不是静止不动的,如果我们要保护它们,必须使它们保持进一步变化的能力[动物学报50(6):936-941,2004].%The focus of this paper covers three stages in thespeciation cycle:colonization,lineage divergence and reproductive isolation.It begins with an investigation of divergence through time,then examines the nature and robustness of the barrier to gene flow between populations,and ends with a description of a founder event that gives insight into the colonization process.The work is part of a long-term study into the evolution of Darwin's Finches on Isla Daphne Major,Galápagos, carried out by Peter Grant,colleagues and myself.This radiation is young;all 14 species alive today are estimated to have been derived from a common ancestor approximately 2 to 3 million years ago.Extreme inter-annual fluctuations in climate alter the ecological conditions and food supply for the finches.Populations were found to track these changes through repeated evolutionary responses to natural selection events.The cumulative effect across a 30 year period was a significant change in mean body size and beak shape in populations of both Geospiza fortis andG.scandens.Song,a culturally transmitted trait learned early in life by an imprinting-like process,acts as a reproductive barrier between these species.However this barrier leaks as a result of rare incidences of misimprinting on song,which can lead to hybridization and introgression under some ecological conditions but not others.The trickle of genes flowing from one species to another increases genetic variation on which selection can act.In 1983 the large ground finch G.magnirostris colonized Isla Daphne Major.The population began with two brothers and a sister mating in different combinations.New immigrants to the island later supplemented this inbred population and today numbers are close to 50breeding pairs.These results have two implications.The first is that interaction between ecology,genetic and learned behavior is important in speciation.The second is that neither environments nor species are static entities;and if we are to conserve them,they must be kept capable of further change[Acta Zoologica Sinica 50(6):936-941,2004].【总页数】6页(P936-941)【作者】B.Rosemary GRANT【作者单位】Department of Ecology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Princeton University,Princeton,New Jersey 08544,USA【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9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达尔文雀喙的适应性进化及其分子机制
达尔文雀喙的适应性进化及其分子机制。
达尔文雀隶属于雀形目燕雀科,一共14种,其中,13种分布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另一种分布在距加拉帕戈斯群岛600km的可可岛上。
达尔文雀羽毛颜色均为暗色,体形相似,体长7~12cm不等,种间最明显的区别是喙部的形状和大小各异。
据考证,这14种达尔文雀是在过去的100万年-300万年间由草雀进化而来。
英国鸟类学家Lack根据达尔文雀的生态习性和形态特征将达尔文雀分为3个类群:地雀、树雀和类莺雀。
达尔文地雀共6种,分别为大地雀、中地雀、小地雀、尖嘴地雀、仙人掌地雀和大仙人掌地雀。
达尔文地雀主要分布在岛屿的沿岸地带,常在地面活动,以植物的种子为食;达尔文树雀也有6种,分别为大树雀、中树雀、小树雀、红树林树雀、啄木树雀和植食树雀,达尔文树雀主要分布在岛屿的森林中,常在树上活动,除植食树雀外,其他树雀均以昆虫为主要食物;类莺雀包括莺雀和可岛雀,莺雀仅1种,栖息于林缘和灌丛中,繁殖期主要以昆虫为食,兼食物嫩芽和果实;可岛雀也有1种,分布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北部的可可岛上,可岛雀的栖息环境多种多样,在可可岛的各种生境中均有可岛雀分布。
达尔文鸣雀粗粗一看形态都差不多,但身体大小不同,鸟喙的大小、形状差别则更大。
这和它们的生活习性有关。
吃昆虫的,喙比较窄小;吃树芽的,喙非常粗大,用它把树芽从树枝上拔出来;啄木鸣雀的喙像凿子;吸血鸣雀的喙又尖又利……鸟喙的结构差异是为了适应不同的食物而进化出来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在6种达尔文地雀中,大地雀、中地雀、小地雀和尖嘴地雀同域分布,但在形态和取食方式上产生了分化。
大地雀的喙较大,取食较大的种子;小地雀的喙相对较小,取食较小的种子。
中地雀喙的大小介于二者之间,取食中等大小的种子。
而尖嘴地雀以浆果为食。
另2种地雀分布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外围的岛屿上,大仙人掌地雀体形较大,仙人掌地雀体形相对较小,两种地雀都以仙人掌的种子为食。
在6种树栖雀中,植食树雀是植食性的,它的喙很像是鹦鹉的喙,适于取食树芽和果实。
达尔文发现加拉帕戈斯群岛的13个...
15.达尔⽂发现加拉帕⼽斯群岛的13个岛屿上分别⽣活着13种地雀.这些地雀喙差别很⼤,不同种之间存在⽣殖隔离.达尔⽂推测这些地雀的共同祖先来⾃南美洲⼤陆,在各个岛屿上形成不同的种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同岛屿上地雀的初始种群基因频率相同
B.不同岛屿的地雀种群产⽣突变的情况相同
C.13种地雀的形成是⾃然选择的结果
D.可能有两个岛屿上的地雀属于同⼀物种
分析 1、物种:分布在⼀定的⾃然区域内,具有⼀定的形态结构和⽣理功能,⽽且在⾃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可育后代的⼀群⽣物个体.
2、隔离: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然条件下基因不能发⽣⾃由交流的现象.常见的有地理隔离和⽣殖隔离
3、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起促进性状分离的作⽤,是⽣殖隔离必要的先决条件,⼀般形成亚种.
解答解:A、由于地雀是随机到各岛上的,因此不同岛屿上地雀的初始种群基因频率不⼀定相同,A错误;
B、突变是不定向的,因此不同岛屿的地雀种群可能产⽣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B错误;
C、⾃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物进化的⽅向,因此13种地雀的形成是⾃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D、由于不同岛屿上的地雀之间存在⽣殖隔离,因此它们是不同的物种,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是通过地理隔离形成新物种的过程,分析题⼲梳理通过地理隔离形成新物种的过程是解题的关键,试题难度中等;另外要注意,种群是⽣物进化的单位.。
高中生物的进化例题解析1 旧人教 必修2
高中生物的进化例题解析1旧人教必修2例1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几种地雀,用现代进化理论解释错误的是()A、经过长期的地球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导致原始地雀物种形成现在的地雀物种B、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地雀很快进化形成不同的物种C、这些地雀原先属于同一雀种,从南美大陆迁来后,逐渐分布在不同的群岛,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D、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
解析:现代进化理论对群岛上各种地雀的进化过程,正确解释是:经过长期的地球隔离,再经过生殖隔离后逐渐进化形成的。
即这些原属于同一物种的地雀,从南美大陆迁来后,因在不同群岛上条件互不相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所起到的作用就有差别。
在一个种群中,某些基因被保留下来,而在另一个种群中,被保留下来的可能是另一些基因。
久而久之,这些基因库会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地雀就形成了不同的物种。
不过这种物种的进化是十分缓慢的,往往需要成千上万年才能实现,而不是迅速形成新物种。
所在正确选项是B。
例2用灭害灵消灭蚊蝇等有害昆虫,形成时效果显著,但过一时期后,药效明显下降,其主要原因是灭害灵使蚊蝇产生了抗药性,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解析:这种说法不对。
蚊蝇抗药性的形成不是灭害灵使蚊蝇产生了抗药性,而是有部分蚊蝇产生了变异。
这种变异的产生与灭害灵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换句说,没有灭害灵,抗灭害灵的变异也会产生。
而且这种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是可遗传的变异。
灭害灵造成的不利于蚊蝇生存的环境只是对蚊蝇抗药性变异进行选择,使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能够生存下来,而不具有这种变异的个体则被灭害灵淘汰。
这种有利的抗药性变异通过遗传一代代积累下来,使蚊蝇的抗药性变异得到加强。
最后使灭害灵对这些蚊蝇不起作用了。
这里要注意的是:新的物种形成、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是遗传和变异,自然环境的变化只是起了定向选择的作用,把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留下了,不适应环境变化的就被淘汰了,从而就出现了新的物种。
三十年加拉帕戈斯群岛地雀的进化
达尔文1835年来到靠近赤道,物种丰盛的加拉帕戈斯群岛。
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岛上的13种地雀(finch)。
达尔文对这些地雀产生莫大的兴趣。
这些土褐色的鸟都很小,雀嘴的形状和大小各异,以便用来啄食不同的食物。
达尔文因此得出结论:这些地雀都是由一种鸟的祖先进化而来的。
达尔文说,"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生物决定了我的全部观点。
"这些多样的地雀使达尔文产生自然选择理论的思想。
1973年,普林斯顿大学的格兰特夫妇去加拉帕戈斯群岛在一处偏避的荒岛上考察地雀,开始了他们的三十多年的研究。
他们与几位学生一起,测量形态,进行自然演化的实验,跟踪每一只地雀从生到死,一天天重复着测量鸟喙、采集种子,比较动作,分析数据。
他们所从事的是非常传统的进化生物学的研究。
在这个小岛上生活二种最为常见的地雀,一种是中等地雀geospizafortis,另一种是仙人掌地雀g.scandens。
中等地雀的喙非常钝,适于吃一些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种子,其中一些大一些的个体可以咬破一些具有艰硬外壳的种子。
而仙人掌地雀生有一张细尖的嘴,非常适于吃仙人掌的花粉与果实。
格兰特夫妇三十多年的研究显示,在短时间以内,可以预见进化的方向,但是数十年以后,谁也不能确定进化的方向。
毫无疑问,气候影响着地雀的进化,但是产生的影响异常复杂。
自然选择也不是影响这群鸟的唯一法则,因为他们之间的基因交流很混乱。
在这个小岛上生活着的二种地雀可以种间杂交,然而,杂种却不象骡子不可育。
这种杂交因素是这些地雀进化神速的原因之一,可以想象在其它一些动物进化过程,人们往往没有注意到杂交因素的影响。
食物种类的变化是分别适合不同的大小或形状的嘴,这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中已经讲的很明白了。
1977年,拉妮娜现象引起的干旱横扫岛上的一切结细小种子的植物,因为以这些植物的种子为食的多数中等地雀死亡。
但是其中一些嘴巴大的鸟却生存下来,因为他们可以吃一种称为拦路钩的植物的很硬的种子。
数代之后,中等地雀的嘴便增大了4%。
性状替代——达尔文地雀
加拉帕戈斯群岛达尔文地雀的性状替换现象在我们生活的这颗蔚蓝星球上,现今生存在地球上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经过了亿万年的进化历程才走到今天,此刻依旧为了适应环境、更好的生存发生着这样或是那样的变化。
例如:人类。
人类祖先从远古非洲大陆直立走出来到成为现代人类经历了近两百万年的进化历程,才形成黑种人、白种人、黄种人这种格局,然而自然在不停的变化,人类的演化也将长久的存在下去。
今天我们要给大家介绍的加拉帕格斯群岛的达尔文地雀也不例外。
首先给大家介绍加拉帕戈斯群岛。
加拉帕格斯群岛,位于南美大陆以西1000公里的太平洋海面上,跨赤道两侧。
群岛面积7500多平方公里,由海底火山喷发的熔岩凝固而成的13个小岛和19 个岩礁组成,与大陆相隔很远,形成了这里特有的物种和现象,被称作“独特的活的生物进化博物馆和陈列室”。
而加拉帕戈斯群岛尤以岛上种类众多的雀类闻名于世。
早在1835年,达尔文在进行环球考察时在加拉帕戈斯群岛,捕获了一些鸟类标本,并带回了英国,经过当时英国分类学家和鸟类学家Joho Could鉴定,认为都是以前从未见过的新种。
在后来的研究中,达尔文根据对加拉帕戈斯群岛鸟类标本的观察和对博物馆动物标本的研究发现,这些地雀的进化与适应辐射一其他鸟类有想通之处。
此外它们不仅与大陆上的鸟类不同,各个小岛上的地雀也有差别。
这一研究启发了达尔文关于自然选择学说的建立,于1859年的《物种起源》一书中公布于世人。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伴随着各方的质疑,也推动了加拉帕戈斯群岛地雀的研究,因最初是达尔文发现的,这些地雀现在也被称为“达尔文地雀”。
现今的研究发现达尔文地雀大致有13种,分别是属于地栖地雀类的大嘴地雀、勇地雀、小地雀、仙人掌地雀、大仙人掌地雀和尖嘴地雀,树栖地雀类的大树雀、查理树雀、小树雀、红木树雀、鸾形树雀和素食树雀,莺雀,他们都属于地雀亚科。
地栖地雀全部以地面的种子为食,其中的4 种共同生活在大多数岛屿上,其中的3种(大嘴、勇、小地雀)吃种子,大仙人掌地雀一仙人掌果实为食,它的喙特别大而尖,尖嘴地雀和仙人掌地雀生活在边缘的岛屿上,分别以种子和仙人掌为食。
达尔文雀
加拉帕戈斯群岛是太平洋赤道附近的一个群岛,在厄瓜多尔以西大约1000公里。
几百年前,这个群岛还没有如此出名,甚至很少出现在航海图上。
“加拉帕戈斯”在西班牙语中就是海龟的意思。
现在,这个群岛简直是全世界生物学家心中的圣地,因为达尔文曾经在他的环球航行中考察过这个群岛。
而且,这个群岛在很大程度上和他改变世界的科学理论联系在一起,那就是进化论。
1831年12月,达尔文乘坐英国海军贝格尔号军舰开始了为期5年的环球考察。
1835年,他来到了加拉帕戈斯群岛。
在这个群岛上,有着各种奇异的生物,例如巨大的海龟、蜥蜴和鸟类。
达尔文注意到,加拉帕戈斯群岛上每一个岛屿的生物都与众不同,例如每一个岛上海龟壳的花纹和形状都有差别。
达尔文还收集了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很多鸟类的标本——一个与世隔绝的群岛上居然有很多种外形不同的鸟类,它们的体形、喙以及生活习性的多样性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然而,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看到这一切起初并未引起达尔文的高度重视。
直到回到伦敦,他才逐渐发现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这些奇形怪状的鸟儿其实是同一类鸟,它们同属于雀形目雀科。
他甚至后悔没有更仔细的采集这些鸟类的标本。
这种现象促使达尔文思考:它们很可能是源自同一祖先,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漫长的生存过程中逐渐发生了变化。
达尔文通过加拉帕戈斯群岛上鸟的变种认识到,物种并非永恒不变。
这些小鸟在某种程度上促使达尔文产生了生物进化的思想。
现在,人们习惯把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这些小鸟称为达尔文雀。
达尔文雀不仅仅是放在博物馆中供人们参观和大发感慨的标本,它们也为研究生物的进化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如果你要实际研究进化,那么最好找一个理想的实验场。
这块试验场与世隔绝,不会有外界的生物进入,从而影响试验场内部生物的进化。
加拉帕戈斯群岛正好符合这个条件。
它们全都远离大陆,有人形容,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每一个岛都是动物们的自然监狱。
动物们在岛上生老病死,一生都不会离开。
达芙尼岛:一个外形很像藤壶的火山岛1972年,普林斯顿大学的生物学家格兰特夫妇来到这个著名的群岛,他们选择了其中的一个岛屿——达芙尼岛(Daphne Major)作为研究进化的实验场。
达尔文都没弄明白的奥秘,就在这张大嘴里
达尔文都没弄明白的奥秘,就在这张大嘴里又是一个平凡的加拉帕戈斯清晨。
在伊莎贝拉岛东北干燥的海岸边,一只差不多人类手掌大的灰黑色小鸟,正在布满草和地衣的岩石上,跳来跳去地寻找它一天的食物。
你瞅啥?图片:大嘴地雀和它的表亲们大嘴地雀的样子是有些奇怪的萌感。
它有着圆鼓鼓的身子,灰黑色的羽毛,不足半个乒乓球大小的头上,有着最引人注目的、大大的、“粗壮”的喙。
大嘴地雀主要在地上活动觅食(当然也会在树上活动以及飞啦,筑巢的地方也一般在一米高左右的仙人掌上),有着与身体不成比例的大嘴。
学名Geospiza magnirostris,属名“Geo-”是拉丁语里“地”的词根(比如地理Geography),而词根“magni-”则是“大”的意思(比如magnify,放大之意)。
“大嘴鸟”。
图片:Peter Wilton / flickr那我们就好奇了,既然它“大”,还有别的“小”亲戚吗?还真有。
而且,每次我们提到大嘴地雀的时候,就不得不提到它的亲戚们。
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和邻近的可可斯岛上,一共分布有15种这样的鸟,体型相似(虽然大小有些微差别),它们共属一科,分三属,有在地上蹦蹦跳跳的地雀(分别叫大仙人掌、尖嘴、中、小、大嘴、仙人掌地雀),有在树上活动的树雀(大、中、小、䴕形、红树林树雀),还有属于莺雀的绿莺雀、灰莺雀和单为一属的植食树雀和可可斯雀。
这么多鸟,乍看下来和报菜名没太大区别,但是它们之间的差异却十分有趣。
这十几种鸟,最大的区别其实是它们的喙——有小而尖的,有大而圆的,有的带勾,有的粗短……是的,它们区别最大的地方,在嘴。
图片:这跟它们生活的环境十分有关。
大嘴地雀结实的大嘴,能帮它们敲碎坚硬的坚果壳。
它们活动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中相对干旱的地方,食物相对缺乏,能吃别人不能下嘴的东西,毫无疑问是一个大优势。
它的表亲们,比如大仙人掌地雀,则栖息在有仙人掌的地方。
大仙人掌地雀的喙较小一些,也能吃坚果,不过仙人掌的花和果更受它的青睐。
进化论达尔文进化学说加拉帕戈斯群岛雀鸟
加拉帕戈斯群岛:达尔文进化论的诞生地达尔文的一段话,是破解动植物分布规律的金钥匙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了一些体型很小、羽色暗淡的雀鸟,开始时它们并没有引起达尔文的关注,后来他把采集的标本交给了著名的鸟类分类学家约翰·古德,请他分类。
约翰·古德的结论是这些小鸟是一些新物种,但它们在羽色、鸣叫、造巢等方面的行为极为相似,它们最大的分化是在喙形上。
他按照喙形竟把这些小雀分成了14种。
古德的研究结果让达尔文顿悟,认识到了这些小鸟之间的差异具有的重要意义。
他把他的顿悟写成了一段话,发表在了《物种起源》的第二版里。
这段话就是:“看了这些体型小而密切相关的鸟类在构造上的级进和多样性之后,人们确实会推想,后来由外边引进了一个物种,然后这个物种为了各种不同的目的,发生了变异。
” 14种达尔文雀各自形态上的微小变化,或者用达尔文的话说:在构造上的级进和多样性,很容易让人们想到它们由一种原始的鸣雀演变而来。
这种想法的产生,得益于达尔文丰富的博物学知识和他在南美大陆的考察经历,因为他知道南美大陆只有一种小鸟属于这种雀形目。
但是他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几个岛上却捉到了十几种这种雀形目的小鸟,而且每种之间都有差异。
他非常敏锐地意识到南美大陆的雀形目小鸟在这里已经进化成十几种鸣雀,进而他推断出世界上所有的鸣雀都来自一个共同的祖先,因为它们非常相似。
达尔文按照这种推理方式,最终推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
这就是进化论的重要理论:共同由来理论。
达尔文雀对达尔文的启发意义非凡。
道金斯把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的那段话,提炼成一把可以解开地球上各种动植物分布之谜的金钥匙。
道金斯说达尔文的这段话是“理解动植物分布的不二法门”。
譬如,如何解释澳大利亚的森林主要由桉属的树木构成,桉树超过700种这一现象呢?我们可以把达尔文对加拉帕戈斯群岛的达尔文雀说的那段话换一下主语用到这里,问题就解决了:“看到了这些高大而密切相关的桉树在构造上的级进和多样性后,人们确实会推想,后来由外边引进了一个物种,然后这个物种为了各种不同的目的,发生了变异。
地雀材料
1835年,26岁的查尔斯·达尔文跟随一艘名为“小猎犬”号的英国海军测量船来到加拉帕戈斯群岛,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岛上的13种地雀。
达尔文对这些地雀产生莫大的兴趣。
这些土褐色的鸟都很小,他们世世代代被隔离在不同的海岛上,不同海岛上雀嘴的形状和大小各异,以便用来啄食不同的食物。
后来的科学研究发现,所有这些鸟都是偶然从南美洲飞抵这里的古老品系的后代。
1,这些地雀的喙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
食性、栖息地->归纳起来就是生活环境
2,这些地雀有着共同的祖先,然而因为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而分化成不同种类,这种现象成为()。
它有怎样的生物学意义?
生物多样性增加,是生物进化的形式。
在南美洲西海岸外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生活着14种地雀,他们既相似又相异,尤其是喙的大小和外形有着显著的差异,有的适合啄食种子,有的适合觅食昆虫。
生物进化的学说
达你尔能文 解地释2雀下.为的图进中什化桦表尺么现蛾在体现哪色个变在形化态的物结原构因种发吗生?存了变活化?的个体数没有那么多?
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不利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
方向是什么? ⑵生存斗争:生物个体之间的相互斗争,以及生物与无机自然条件之间的斗争,以维持个体生存并繁衍种族的自然现象。
达尔文乘“贝格尔号”考察路线 长满地衣的树干上的桦尺蛾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____________,适应者_______,不适者被_______的现象,这就是自然选择。 ②变异有的对生物生存有利,有的则不利,变异具有不定向性。 现代综合进化论——变异是生物进化的材料,自 然选择保留适应性变异。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____________,适应者_______,不适者被_______的现象,这就是自然选择。 在人类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历史上,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博物学家达尔文,在1859年提出了生物进化学说。 适者生存(进化的方向) 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②变异有的对生物生存有利,有的则不利,变异具有不定向性。
⑶遗传和变异 ①具有普遍性 ②变异有的对生物生存有利,有的则不利,变异具有不 定向性。但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即其性状适应环境 的),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并留下后代。 ③有利变异可以传给下一代。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⑷适者生存 ①概念: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对环境能适应 的,被淘汰的生物是对环境不适应的。 ②举例:同一环境下的植物,长得快的会比长得慢的占有 更广大的地盘,因此发育就好、开花结实就多。 *自然选择学说 ①概念:在生存斗争中通过激烈的竞争,适者生存、不适 者被淘汰的过程。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②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进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拉帕戈斯群岛:达尔文进化论的诞生地
达尔文的一段话,是破解动植物分布规律的金钥匙
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了一些体型很小、羽色暗淡的雀鸟,开始时它们并没有引起达尔文的关注,后来他把采集的标本交给了著名的鸟类分类学家约翰·古德,请他分类。
约翰·古德的结论是这些小鸟是一些新物种,但它们在羽色、鸣叫、造巢等方面的行为极为相似,它们最大的分化是在喙形上。
他按照喙形竟把这些小雀分成了14种。
古德的研究结果让达尔文顿悟,认识到了这些小鸟之间的差异具有的重要意义。
他把他的顿悟写成了一段话,发表在了《物种起源》的第二版里。
这段话就是:“看了这些体型小而密切相关的鸟类在构造上的级进和多样性之后,人们确实会推想,后来由外边引进了一个物种,然后这个物种为了各种不同的目的,发生了变异。
” 14种达尔文雀各自形态上的微小变化,或者用达尔文的话说:在构造上的级进和多样性,很容易让人们想到它们由一种原始的鸣雀演变而来。
这种想法的产生,得益于达尔文丰富的博物学知识和他在南美大陆的考察经历,因为他知道南美大陆只有一种小鸟属于这种雀形目。
但是他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几个岛上却捉到了十几种这种雀形目的小鸟,而且每种之间都有差异。
他非常敏锐地意识到南美大陆的雀形目小鸟在这里已经进化成十几种鸣雀,进而他推断出世界上所有的鸣雀都来自一个共同的祖先,因为它们非常相似。
达尔文按照这种推理方式,最终推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
这就是进化论的重要理论:共同由来理论。
达尔文雀对达尔文的启发意义非凡。
道金斯把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的那段话,提炼成一把可以解开地球上各种动植物分布之谜的金钥匙。
道金斯说达尔文的这段话是“理解动植物分布的不二法门”。
譬如,如何解释澳大利亚的森林主要由桉属的树木构成,桉树超过700种这一现象呢?
我们可以把达尔文对加拉帕戈斯群岛的达尔文雀说的那段话换一下主语用到这里,问题就解决了:“看到了这些高大而密切相关的桉树在构造上的级进和多样性后,人们确实会推想,后来由外边引进了一个物种,然后这个物种为了各种不同的目的,发生了变异。
”
在世界各地特定区域分布的动植物群,我们都可以用达尔文的这段话来加以解释。
大嘴地雀(雌)
勇地雀(雄)
小地雀(雌)
仙人掌地雀(雄)
小树雀(雌)
大嘴地雀(雄)
莺雀
小地雀(雄)
达尔文雀: 自然选择在起作用的例证
加拉帕戈斯群岛给达尔文灵感的是岛上成群结队的达尔文雀,它们都是偶然从南美洲飞抵这里的古老品系雀鸟的后代。
这些同一祖先的达尔文雀,因为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而分化成相对独立的14个种,加拉帕戈斯群岛上有13种,另外一种生活在600公里以外的可可岛上。
各个种之间最明显的区别是喙部的形状和大小不同,这些差异是因取食不同的食物而发生的适应性变化。
有些雀具有典型的食籽喙,有些则以仙人掌植物为食而形成长而尖的喙,还有一些以昆虫为主食拥有小乳头状的喙,还有的雀因为吃粗大的植物种子而拥有较粗壮的喙,而有的雀因为吃小的草籽形成小而短的喙。
14种达尔文雀可分为3个类群:地雀、树雀和类莺雀。
地雀共6种,以地面上的种子为食,生活在干燥的沿岸地带。
树雀也有6种,主要捕食树上的昆虫,生活在岛上的森林中。
另外一个类群包括可可岛雀和莺雀两种。
达尔文雀是加拉帕戈斯群岛最丰富的物种,在岛与岛之间,不同种的达尔文雀存在特定的区域性分布,在同一个岛上,不同种的达尔文雀因为取食方式上有所区别也能和平共处。
图为我们展示了不同岛屿上不同种的达尔文雀(摄影/姚立宇方薏)。
如此靠近的小岛竟能使类似的生物发生差异,实在惊人
就我看到的资料而言,并不仅仅是达尔文雀启发了达尔文发现进化论,岛上的各种动物,如陆龟和鬣蜥,还有各种植物都给了达尔文启示,尤其是这些动植物的种类都与达尔文雀一样,丰富而有相互关联的差异,都像从一个原始的种进化而来。
群岛上这些动植物构成了群体效应,叩击着达尔文的心灵。
达尔文在《乘小猎犬号环球航行》中这样写道:“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生物分布,如果是一个岛上有一个属而另一个岛上是别的很不同的属,那就不足为奇了(这种情形容易让人相信物种是上帝创造的)……而正是目前这种状况:数个岛屿各有自己特殊品种的陆龟、鸫鸟、金翅雀与无数的植物,这些不同的品种都有共同的生活属性,有类似的生活环境,这才使我震惊。
”
达尔文这里使用的词是“震惊”。
震惊之余他提出了“适当的地理隔绝是物种进化的必要条件”这一思想(佐证这个结论的引文太长,不得不省略)。
最后达尔文充满激情地总结道:“回顾上述事实,人们必然对显现在这些荒芜的岩石小岛上的创造力(如果能用这个词)之伟大,深感惊讶。
尤有甚者,此种创造力在如此靠近的小岛上竟能使类似的生物产生差异,实在惊人。
”
在《物种起源》的最后段落里,达尔文表达了类似的意思,不过说得更深刻,更精湛,更充满激情:“生命以此观之,何其壮哉,最初生命的几丝力量被吹入了几种(或一种)生命的形态之中;同时这颗行星依照固有的万有引力运转不停,从这样一个简单的开端,演化出了无穷无尽的,最美丽和最奇异的生命形式,并且这一过程仍在继续。
”
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生命进化,只是这个宏大的壮观的进化过程的一个分支。
但是这一个分支却最先呈现在一个伟大的智者面前,由此他洞察了整个进程的奥秘。
这就是浩瀚太平洋东部一片小岛的意义。
11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