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区巷道方案设计
采区巷道设计策略与实施方案
采区巷道设计策略与实施方案一、引言采区巷道是矿山开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方案直接影响着矿山的生产效率、安全性和经济性。
本文将根据《采区巷道方案设计课件》,探讨采区巷道设计策略与实施方案,以期为矿山企业提供有效的管理方法和实践指导。
二、采区巷道设计的重要性采区巷道设计关系到矿山的生产布局、运输效率、安全疏散等多个方面。
合理的巷道设计可以提高矿山资源的开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确保生产安全。
三、采区巷道设计策略1.设计原则:遵循安全、高效、经济、环保的设计原则,确保巷道设计满足矿山生产和安全需求。
2.巷道布局:根据矿山地质条件、资源分布和开采工艺,优化巷道布局,提高运输效率。
3.巷道结构:考虑巷道的稳定性、支护方式和施工技术,确保巷道的安全和使用寿命。
4.安全设施:在巷道设计中充分考虑安全设施,如通风、排水、照明等,提高巷道的安全性能。
四、采区巷道实施方案1.施工准备:在施工前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了解地质条件,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
2.施工技术: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提高巷道施工的效率和质量。
3.施工安全: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确保施工安全。
4.施工监理: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理,确保施工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五、采区巷道设计策略与实施方案的组织实施1.组织架构:建立以项目经理为责任人的巷道设计策略与实施方案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
2.设计计划:制定详细的设计计划,包括设计时间、设计内容、设计人员等,确保设计的有序进行。
3.施工方案:针对不同施工阶段和施工条件,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提高施工的针对性。
4.经费保障:确保巷道设计策略与实施方案所需的经费投入,建立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六、结论采区巷道设计策略与实施方案是矿山企业进行巷道建设的重要依据。
通过遵循设计原则、优化巷道布局、考虑巷道结构和安全设施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矿山的生产效率和安全性能。
同时,矿山企业应建立健全的组织架构,制定详细的设计计划和施工方案,确保采区巷道设计策略与实施方案工作落到实处。
采区巷道设计说明书
3.2.1煤的物理性质
1、17号煤层
根据 109地质队《大雁三矿精查地质说明书》资料及大雁煤业公司中心化验室提供的煤层煤样报告资料,17号煤层共有煤样化验点10个(钻孔4个、采样6个),其中+350水平以上煤样化验点4个,最大灰份为37.55%,取自三矿大井+350轨道大巷5号点,煤样最小灰份为17.55%,取自76-207 钻孔煤样,其平均(加权平均值)灰份为:25.22%,+350水平以下煤样化验点6个,最大灰份为40.97%,取自西二回风下山8号点煤样,最小灰份为25.01%,取自75-253钻孔煤样, 其平均(加权平均值)灰份为34.53%。
2.00
31.55
18
6
+350以下
2.05
31.34
17
7
+350以下
1.30
39.09
18
7
+350以下
1.50
29.88
17
8
+350以下
2.40
40.97
18
8
+350以下
2.00
24.01
17
9
+350以上
2.42
32.30
18
9
+350以上
2.00
46.36
17
10
+350以上
2.00
19.60
2.1采区的位置及范围
2.1.1、位置:西二采区位于雁南矿井田内第23—27勘探线之间。
2.1.2、范围:该采区东起+350水平以上23勘探线以西280米及+350水平以下23勘探线,西至第27勘探线;南起各小井开采18号煤层+550水平以下,北至18煤层+100水平等高线。该采区平均走向长2.40km,平均倾向宽1.20km,面积2.88km2。
潘一矿煤矿采区巷道布置设计
潘一矿采区巷道布置设计第一章采区概况潘一矿是淮南矿业集团主力矿井之一,1983年投产,设计生产能力 3.0M t/a,经过技术改造,2005年核定生产能力 4.0M t/a,矿井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13层。
其中13—1煤层是矿井目前的主采煤层,平均厚度 4.5米。
煤层结构复杂,顶底版一般为泥岩或沙子泥岩,遇水易泥化。
矿井投产以来,先后采用普通综采和综采放顶煤工艺开采13—1煤层。
由于普通综采采高较低,13—1煤层不能一次采全高,开采效率低,难以实现高产高效,综采放顶煤开采虽然可以一次采全高,但煤炭灰分较大,不能适应煤炭市场需求,且放顶煤开采影响工作面推进进度,制约生产能力的提高,另外综采放顶煤开采采空区留有余第一节煤系及煤层石炭、二叠系为本区煤系地层,共有可采煤层14层,总厚度为27.67m。
自上而下分别为1、3、4-1、4-2、5-2、6-1、7-1、8、11-2、13-1、16-1、16-2、17-1及18煤,其中13-1煤层为本采区主要可采煤层。
第二节采取内地质构造该采取根据地质勘探和邻近采区揭露的资料看,无较大的断层和明显的褶曲构造,对井下开采无明显的影响,构造尚属简单。
第三节煤层要素及顶底板特征所开采的C组13-1煤层:平均厚度4.49m,煤的密度为1.34t/ m3。
为较稳定煤层,无夹矸,煤质中硬,结构简单,高瓦斯。
顶底板特征见下表:第四节采煤方法和采煤工艺及劳动组织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在13-1煤层中,本采区采用后退式走向长壁一次采全高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回采。
初放期间采高为3m以内,正常回采期间为3.5-4.5m.工作面最大控顶距3.5m,最小控顶距2.3m,面积为13.5m2,三角煤根据情况采用炮采或丢弃方式处理。
工作面总体沿走向推进。
采煤工艺及劳动组织见下表:第二章采区及巷道布置第一节采区形式及工作面划分根据采区的走向长度和产量要求及采区的基本情况,将采区设计为采取上山在后面(即井底车场一侧)的单翼开采形式。
矿井采区巷道方案设计
矿井采区巷道方案设计一、采区设计的内容(一)采区设计说明书(1)采区位置、境界、开采范围及与邻近采区的关系;可采煤层埋藏的最大垂深,有无小煤窑和采空区积水;与邻近采区有无压茬关系(2)采区所采煤层的走向、倾斜、倾角及其变化规律、煤层厚度、层数、层间距离、夹矸层厚度及其分布,顶底板的岩石性质及其厚度等赋存情况及煤质。
瓦斯涌出情况及其变化规律,瓦斯涌出量及确定依据;煤尘爆炸性,煤层自然发火性及其发火期;地温情况等。
水文地质:井上、下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隔水层特征及发育情况变化规律;矿井突水情况、静止水位和含水层水位变化;断层导水性;现生产区域正常及最大涌水量,邻近采区周围小煤窑涌水和积水情况等。
煤层及其顶底板的物理、力学性质等。
(3)确定采区生产能力,计算采区储量(工业储量、可采储量)和高级储量所占的比例,计算采区服务年限并确定同时生产的工作面数目。
(4)确定采区准备方式。
区段和工作面划分、开采顺序,采掘工作面安排及其生产系统(包括运煤、运料、通风、供电、排水、压气、充填和灌浆等)的确定。
当有几个不同的采区巷道准备方案可供选择时,应该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择优选用。
(5)选择采煤方法和采掘工作面的机械装备。
(6)进行采区所需机电设备的选型计算,确定所需设备型号及数量,采区信号、通讯与照明等。
(7)洒水、掘进供水、压气和灌浆等管道的选择及其布置。
(8)采区风量的计算与分配。
(9)安全技术及组织措施:对预防水、火、瓦斯、煤尘、穿过较大断层等地质复杂地区提出原则意见,指导编制采煤与掘进工作面作业规程编制,并在施工中加以贯彻落实。
(10)计算采区巷道掘进工程量。
(11)编制采区设计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采区走向长度和倾斜长度、区段数目、可采煤层数目及煤层总厚度、煤层倾角、煤的容重、采煤方法、主采煤层顶板管理方法、采区工业储量和可采储量、机械化程度、采区生产能力、采区服务年限、采区采出率和掘进率、巷道总工程量、投产前的工程量。
采区巷道布置方案比较
采区巷道布置方案一、采区位置、边界及范围石壕矿四采区位于陇海铁路以南区域,采区北部边界以陇海铁路煤柱为界,东、西及南部边界为矿井边界。
该区域走向NW~SE,倾向NE,走向长1.3~2.4km,倾斜宽0.55~1.85km,面积为2.3119km2。
二、采区储量及服务年限根据二1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经统计:四采区可采储量为:781.5万吨。
采区生产能力按60万吨/年,服务年限为9.3年。
三、采区巷道布置方案及比较根据郑州设计院2011年11月编制的《河南大有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石壕煤矿南风井工程初步设计》,四采区按单翼采区进行布置,将采区上、下山巷道布置在陇海铁路南侧煤柱线内,以减少煤柱损失。
+200m水平南翼轨道运输大巷与四采区回风巷(直接与南翼回风井相连)向南延伸进入铁路以南区域后,四采区即分为上下山开采,本设计考虑先采上山部分,后采下山部分。
采区上、下山巷道分别按二条考虑,即轨道上、下山和皮带上、下山。
设计考虑便于回采巷道与准备巷道连接,并根据矿方实际生产经验,将采区轨道上、下山布置在煤层底板距煤层15m的岩层中或布置在煤层顶板距煤层5~10m 的大占砂岩中,作辅助提升和回风巷;皮带下山沿二1煤层顶板布置在二1煤层中,作主提升和进风巷。
采区中部设置一条胶带运输大巷,布置在二1煤层底板距煤层约20m的岩层中,并通过二采区胶带下山延伸段、二采区集中运煤巷与主井底煤仓相连。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结合石壕矿四采区所处位置以及目前矿井实际生产情况,本设计筛选出三个采区巷道布置方案,现分述如下:方案一(轨道下山分段,沿底布置):设计综合考虑采区运输、通风需要、准备巷道与回采巷道的联接关系,将四采区轨道上山布置在北侧并布置在煤层底板中,皮带下山布置在南侧并布置在煤层中。
四采区下山部分分为两段施工,在+80m水平设置辅助水平,并布置一个中部水仓、泵房,四采区轨道下山上、下段均布置在北侧并布置在煤层底板中,皮带下山上、下段均布置在南侧并布置在煤层中,其连接处与胶带运输大巷之间设置一个采区缓冲煤仓。
第三章 采区巷道布置
第三章采区巷道布置第一节采区巷道布置1、采区准备巷道布置因为绿水洞煤矿为高瓦斯矿井,所以布置两条上山及一条瓦斯尾巷可满足运输、行人和通风的要求。
由于煤层间距较大且属于倾斜薄煤层所以采用采区联合准备方式,即两层煤共用一组上山。
下面列出三条可行性方案进行比较:方案一:三条岩石上山,将三条上山都布置在2#煤层底板岩石中,其中轨道上山和回风上三布置在同一层面(距离底板10m处),运输上山布置在下煤层15m处。
方案二:两条煤层上山,一条岩石上山,两条上山都布置在2#煤层中,巷道下部在煤层中,上部在煤层顶板中。
方案三:一条煤层两条岩石上山,将回风上山布置在2#煤层的煤层中,其中轨道上山和回风上三布置在同一层面(距离底板10m处),运输上山布置在下煤层15m处。
方案可行性比较由《井巷工程概算指标》可查得各种巷道的掘进和维护费用:如下表技术经济比较:表1-6 掘进费用表表1-6 维护费用表表1-6 辅助费用表表1-6 费用总汇表表1-7 技术比较表从以上对比中可以看出,两煤一岩上山所需费用最少,在经济上更为合理,沿煤层掘进具有超前探煤的作用,再加上现在我国煤巷支护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完全可以满足煤层上山的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确定在2#煤层中布置两条上山。
即:选两条煤层上山方式布置生产系统。
2、上山的倾角、高程、断面、支护及用途;上下山与水平运输大巷及回风大巷的联系方式。
上山的倾角与煤层的倾角基本一致,标高近似等于采区的标高:上山由于是布置在岩层里,采用三心拱形断面,用锚喷,砌碹或金属支架支护。
运输上山主要用于煤的运输,轨道上山主要用于行人、通风、运料及出矸。
运输上山通过煤仓与水平运输大巷联系,通过回风石门与回风大巷联系;轨道上山通过下部绕道车场与水平运输大巷联系,通过采区上部平车场与回风大巷联系,上煤层与下煤层通过区段石门和溜煤眼联系。
3、采区车场布置采区上部车场:由于311采区,绞车房布置在回风巷标高以下,维护比较困难,,通风条件较差,因此选择顺向平车场。
第三章 采区巷道布置设计
第三章采区巷道布置设计3-1 采区下山布置3-1.1方案选择根据二水平所在位置及地质情况,经过矿井多次研究提出两种方案:方案I:在五2±0大巷距西下山150米处向下布置两条下山300米,然后采用片盘式布置,向西前进式回采至井田边界,斜巷采用双钩串车提升,大巷采用夹线式电机车运输,总回巷布置在五2±0大巷煤柱中。
此方案的优点是:初期工程量小,工期短,投资少,见效快,可以探明深部煤层赋存情况。
缺点是:煤柱损失大,回采率低,巷道维护费用大,采掘不能形成独立的通风系统,需采用串联通风,在向前推进时,遇地质变化带时改造困难,造成采掘接替紧张。
方案Ⅱ:采用采区式布置即将该水平划分四个采区:东一三采区、西二四采区,二采区在距五200米处布置两条下山,落差至-200米水平,采区走向长2西下山1200米,倾斜长700米,四采区在距五2西下山1500米处布置两条下山落差至-200米水平,然后由下向上布置采面进行回采,斜巷采用皮带运输。
此方案优点:生产系统比较完善、简单、合理,采区生产能力大,采掘相对独立,便于管理,斜巷运输人员少,运输能力大。
缺点:初期工程量大,工期长,下部资料不详,直接落底风险性大,每个采区都要布置一个独立的生产系统。
根据两种方案比较,由于现矿井采掘接替比较宽松,初选第二种方案,其首采区为二采区,本次设计即为二采区设计。
3-1.2 采区下山根据采区地质情况及采面布置情况,该采区布置两条下山,布置在采区中间即距五2西下山200m处,两条下山均沿煤层底板布置在煤层中,一条运输下山作采区运输、进风用;另一条轨道下山,作采区行人、回风、运料用,两条下山间距40m。
采区下山采用锚喷支护,设计断面9.0m2,巷道形状采用圆弧供形。
3-1.3采区车场在采区上部充分利用一水平±0大巷车场,在轨道平台设计一顺向平车场,采区中部、下部设计为甩车场。
3-1.4采区总回风巷布置在煤层中,距五±0大巷以下110m处,开口于轨道下山,向东与东下山贯通。
采区巷道施工方案
采区巷道施工方案1. 引言本文档旨在描述有关采区巷道施工的方案。
采区巷道施工是矿山工程的重要环节,对于矿山的生产运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方案将介绍采区巷道施工的背景、目的、施工流程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2. 背景采区巷道施工是矿山开采作业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施工巷道可以提供矿石开采工作的通道,并便于矿工作业和设备运输。
采区巷道的施工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矿山的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采区巷道施工方案对于矿山工程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3. 目的制定本方案的目的是为了确保采区巷道的施工能够按照规划和要求进行,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可靠,提高施工效率,保证采区的正常生产。
具体目标如下:•确定采区巷道施工的总体目标和时间计划;•制定施工流程和施工方法;•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环境保护;•做好采区巷道施工的监督和质量控制工作。
4. 施工流程本方案将采取以下主要的施工步骤:4.1 地质勘探在施工前,需要对采区进行地质勘探,了解采区地质条件、岩性、水文地质情况等,以便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
必要时,还应进行地质灾害评估,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性。
4.2 设计方案根据地质勘探数据,制定巷道的设计方案,包括巷道的尺寸、形状、支护方式等。
设计方案应考虑到采区巷道的使用需求、采矿方法等因素。
4.3 工程准备在施工前,需要进行必要的工程准备工作。
包括采购必要的施工设备、材料,组建施工团队,制定施工计划等。
同时,还应做好安全防护措施,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4.4 施工作业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巷道的掘进和支护工作。
施工作业应按照规范和要求进行,保证施工质量。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地质、水文等情况的监测和处理。
4.5 质量控制在巷道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质量控制工作。
包括对施工质量的检查和验收,及时发现和处理质量问题,确保施工结果符合设计要求。
4.6 完工验收在巷道施工完成后,进行完工验收工作。
对巷道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测试,确保巷道满足使用要求。
青东矿井82采区巷道布置方案优化设计
Ab ta t T e mie s f t r d cin wa e t ce y t emie g s D et h ub rtd n e h o 7、 8 e l f sr c : h n aey p o u t sr s td b n a . u ot e o t u s a g ri t e N . o i r h n 2s a l lo
能力为 1 8 M/ 。井 田总体构造形态 为走 向北 西 一近东 西 , . 0 ta
局部略有转折 ,向北东 、北 倾斜 的单斜 ,井 田构 造复 杂程
度 为 中等 偏 复 杂 。
矿井主要开采煤层为 7 煤层 ,平均总厚度 为 64 m。 、8 .9
煤 层 倾 角 一般 为 1。 2 。 局 部 为 5 ~ 。 。煤层 顶 底 板 为泥
程
2 1 第 9期 0 1年
青东矿井 8 2采 区巷 道 布 置 方 案 优 化 设 计
严 求 应
( 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 究院 ,安徽 合 肥 20 4 ) 3 0 1
摘
要 :矿 井 瓦斯 制 约着煤 矿 的安 全 生产 , 由于青 东矿 井 7 煤层 具 有 突 出危 险性 ,本 着 、8
安 全 生产 ,缩短 工期 的原 则 ,文 章针 对 8 2采 区地 质 特征 ,结合 淮北矿 区 生产 经验 ,提 出 了两种
8 2采 区巷 道布 置方案 ,并 成功 的进行 了方案优化 选择 。 关键 词 :煤 与 瓦斯 突出 ;采 区设计 ;巷 道布 置 ;方案 比选 中图分类 号 :T 8 2 D 2 文献标 识码 :B 文章编 号 :17 0 5 ( 0 1 0 -0 40 6 1— 9 9 2 1 ) 90 0 -3
jx采区巷道方案设计
二、采煤方法的分类
整层开采 壁式体系
早
分层开采
采
采
煤
柱式体系
方
法
水
采
柱式体系
整层开采 整层开采
单一长壁 放顶煤
走向长壁 倾斜长壁
掩护支架 倾斜分层 水平分层
走向长壁 倾斜长壁
斜切分层 水平分段放顶煤
房式 房柱式 倾斜短壁式 走向短壁式
垮落 刀柱
下行垮落 上行充填
任务首页
编辑课上件 页
下页
16
(一)壁式体系采煤法
任务首页
编辑课上件 页
下页
33
3、跨多上(下)山采区
特点:沿煤层走向每隔一段距离(一台带式输送机长度),在煤层底板 岩层中布置一组上(下)山,采煤工作面跨几组上(下)山连续 推进,相当于由多个单翼采区组成的大采区的准备方式,减少了 工作面搬迁次数。一般应用于地质构造简单的综采或综放工艺条 件。
任务首页
下页
10
课题五 采区准备方式和参数确定
➢ 任务一 采煤方法选择 ➢ 任务二 采区准备方式的选择 ➢ 任务三 采区参数的确定
模块首页
编上辑课页件
下页
11
任务一 采煤方法选择
知识点
1、采煤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采煤方法的选择原则、影响因素 3、采煤方法的发展方向
能力点
能根据具体的煤层地质条件初步确定采煤方法
1、改进采煤工艺,因地制宜地发展先进的机械化采煤技术 2、扩大走向长壁采煤法和倾斜长壁采煤法的应用范围 3、缓、倾斜厚煤层推行倾斜分层下行跨落法和放顶煤采法 4、大力推广无煤柱护巷技术 5、急斜煤层开采要进一步探索采煤机械化的发展途径 6、柱式体系采煤法应用范围将不断扩大 7.、采煤方法是一个发展着的系统工程
5.1.117采区巷道布置和生产系统
运输 上山5
采区煤 仓12
采区运输 石门1
2、通风系统:采煤工作面
区段回风 平巷10
采区上部 车场6
采煤工作面 区段运输平巷9 下区段回风平巷8
采区回风 石门2
采区中部车场7 轨道上山4
采区下部车场3
采区运输石门1
2、通风系统:掘进工作面
区段运输 平巷9’
运输上 山5
掘进工作面 局部通风机 下区段回风平巷8’
一、采区巷道布置
煤层倾角条件:
一层煤、缓斜、倾斜煤层
地
煤层厚度条件:
质
薄及中厚煤层
条
件
开采方法:
整层开采(一次采全高开采)
地质条件: 煤层平稳、构造简单、瓦斯小
1—采区运输石门;2—采 区回风石门;3—采区下部车 场;4—轨道上山;5—运输 上山;6—采区上部车场;7, 7′—采区中部车场;8,8′, 10—区段回风平巷;9,9′— 区段运输平巷;11,11′—联 络 巷 ; 12— 采 区 煤 仓 ; 13— 采区变电所;14—采区绞车 房 ; 15— 工 作 面 ; 16— 采 区 绞车房回风斜巷;17—开切 眼;18—采区走向边界线; 19—工作面停采线
四、区段参数
1、区段走向长度:即采区的走向长度或一翼的走向长度,采煤 工作面连续推进长度。目前,最长的综采工作面连续推进长度为 6280m。 《煤炭工业设计规范》:缓斜、倾斜煤层综采一翼采区走向长度 不小于工作面一年的连续推进长度;开采技术条件简单、不受断 层限制的综采工作面推进长度不小于3000m。
3、运料系统:采煤工作面
采煤工作面 区段回风平巷10 采区上部车场6
轨道上山4 采区下部车场3 采区运输石门1
第五章(2)采区巷道
23
巷道掘进
自水平运输大巷1 煤仓6 进风行人斜巷7 自水平运输大巷1、煤仓6、进风行人斜巷7、 工作面运输巷道4 工作面回风巷道5 工作面运输巷道4、工作面回风巷道5面运输巷4 煤仓6 运输大巷1 工作面、工作面运输巷4、煤仓6、运输大巷1
25
运料系统
运输大巷1 工作面回风巷道5 运输大巷1、工作面回风巷道5、工作面
单一缓倾斜薄及中厚煤层走向长壁开采单一缓倾斜薄及中厚煤层倾斜长壁开采巷道布置采区运煤运料通风系统采区运输石门1采区回风石门2采区下部车场3采区轨道上山4采区运煤上山5采区上部车场6采区中部车场7轨道平巷8运输机平巷9开切眼12采区煤仓13采区变电所14和采区绞车房15等硐室
采煤方法(二 第五章 采煤方法 二) 采区巷道布置
优点:( )煤炭资源损失小、采区采出率高。 优点:(1)煤炭资源损失小、采区采出率高。 :( (2)巷道处于减压区,易于维护、维护 )巷道处于减压区,易于维护、 费用低。 费用低。 缺点: 1)沿空掘巷施工困难, 缺点:(1)沿空掘巷施工困难,需要避开采动 影响,对区段顺序开采造成困难。 影响,对区段顺序开采造成困难。 (2)沿空留巷需要构筑巷旁支护带,增 )沿空留巷需要构筑巷旁支护带, 加支护成本和施工的复杂性
26
通风系统
新鲜风、运输大巷1、进风行人斜巷7、工作面 新鲜风、运输大巷1 进风行人斜巷7 运输巷道4 工作面( 污风) 运输巷道 4 、 工作面 ( 污风 ) 、 工作面回风巷道 水平回风大巷2 5 、水平回风大巷2
27
分带开采
分带:在带区内沿走向划分的开采块段。 分带:在带区内沿走向划分的开采块段。
单一缓倾斜薄及中厚煤层走向长壁开采 单一缓倾斜薄及中厚煤层倾斜长壁开采 巷道布置 采区运煤、运料、 采区运煤、运料、通风系统 无煤柱护巷
采区巷道布置
采区巷道布置1.采区巷道布置根据煤层的赋存条件及矿井的开拓方式,以一个水平开拓全井田,水平标高+1169m。
全矿井划分为东西两翼,共八个采区,西翼划分为六个采区,每个煤层划分为三个采区;东翼划分为两个采区,每个煤层划分为一个采区。
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方法。
按照煤层开采顺顺序由上至下的原则,首先开采一采区。
首采区为一采区,呈单斜构造,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类型,开采C2煤层,煤层发育较好,煤层倾角平均13°。
采区平均走向长约2000m,平均倾斜宽620m。
在采区中部布置三条上山,即采区运输上山、采区轨道上山和采区回风上山。
采区上山沿C2煤层布置。
采用双翼布置方式,首采工作面布置在采区东翼,接替工作面布置在采区西翼。
(详见巷道布置平剖面图)。
采面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进行采煤。
煤流方向:工作面→运输顺槽→采区运输上山→煤仓→主平硐→地面。
材料流向:地面→主平硐→采区下部车场→一采区轨道上山→绕道→使用地点。
2、采区数目及工作面能力本矿井年生产能力为30万吨/年,以一个机采工作面达到生产能力。
年生产能力为:Q=L·M·B·R·C =150×1.07×1426×1.32×0.97×10-4=29.3(万t)掘进出煤按10%考虑,则矿井实际生产能力为32.2万t/a,满足30万t/a要求。
3、采区矸石及辅助运输1202运输巷掘进工作面(调度绞车)→2#绕道→一采区轨道上山(提升绞车)→采区下部车场→主平硐(蓄电池机车)→地面排矸场。
1202回风巷掘进工作面(调度绞车)→1#绕道→一采区轨道上山(提升绞车)→采区下部车场→主平硐(蓄电池机车)→地面排矸场。
分层开采回采巷道布置方案
5101采面下分层回采巷道布置方案编制人:刘家宏时间:2014年2月15日一、概述 (3)二、开采技术条件 (4)三、回采巷道布置方案分析 (7)四、回采巷道布置方案选择 (9)五、巷道断面与支护形式 (11)六、安全技术措施 (11)5101采面下分层回采巷道布置方案一、概述倾斜分层长壁采煤法是我国长期应用的一种厚煤层采煤方法。
通常把近水平、缓(倾)斜及中斜厚煤层用平行于煤层层面的斜面划分为若干个2.0~3.0m左右的分层,然后逐层开采。
根据煤层倾角不同,可以采用走向长壁或倾斜长壁采煤法。
分层间一般采用下行开采顺序,垮落法处理采空区,上分层开采后,以下的各分层在已经垮落的顶板下开采。
为确保下分层开采安全,上分层一般要铺设人工假顶或形成再生顶板。
在同一个区段范围内,上、下两个分层同时开采时,称为“分层同采”,反之称为“分层分采”。
分层分采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同一区段内,待上分层全部采完后,再掘进下分层的回采巷道,而后回采;另一种是在同一采区内,待各区段上分层全部采完后,再掘进下分层的回采巷道和回采,俗称“大剥皮”。
根据西安中煤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设计确定的5-2煤层采用长壁式综采工作面分层铺底网采煤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5101采面的回采的初步方案定为分层分采,待各区段上分层全部采完后,掘进下分层的回采巷道和回采。
现需对5101采面下分层回采时回采巷道布置方案进行选择。
二、开采技术条件5-2煤层为本区主采煤层分布稳定,结构简单,厚度 6.39m~9.18m,平均厚度约8.09m。
一般含1层厚度0.10~0.49m的粉砂岩夹矸,为全区可采的稳定型厚~特厚煤层。
煤层埋深43.72~185.23m,底板标高变化在+995.0~+1035.0m之间。
煤层赋存近似水平,总体上自东南向西北倾斜,煤质较坚硬,节理裂隙不发育。
煤层顶板以直接顶为主,初次跨落步距为25.60m,属3类,即稳定性顶板,岩性以砂质泥岩、粉砂岩为主,饱和抗压强度8.7~25.8Mpa,平均值为20.14Mpa;基本顶全区属Ⅲ~Ⅳ级,即基本顶来压力显示强烈~非常强烈,岩性以粉砂岩为主;伪顶岩性为泥岩、炭质泥岩,厚度不足0.50m;直接底板以泥岩、炭质泥岩和粉砂岩为主,饱和抗压强度15.0~45.6Mpa;老底以细粒砂岩、中粒砂岩为主,底板属Ⅲb类。
采区巷道布置及参数-有图片
第一节 采区上山布置
二、采区上山层位 联合布置的采区集中上山,通常都布置在下部
煤层或其底板岩石中。
主要考虑因素是适应煤层下行开采顺序,减少
煤柱损失和便于维护。
在下部煤层底板岩层距强含水层很近,不能布 置巷道时,只有考虑将采区上山布置在煤层群
的中部。
第一节 采区上山布置
三、采区上山坡度
第二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
四、机轨分煤岩巷布置 (二)区段集中巷与超前平巷的联系方式 1) 石门联系 (2)适用条件 这种方式一般用于准备倾角大于15°~20° 的煤层。
第二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
四、机轨分煤岩巷布置
(二)区段集中巷与超前平巷的联系方式 2) 斜巷联系 斜巷联系方式,如图11-3(b)。 (1)斜巷联系的优缺点 优点:这种方式可以使煤炭自溜,少占设备。 缺点:施工条件差,辅助运输和行人不方便。 特别是综合机械化采煤时,工作面设备的吨位 重,体积大,通过斜巷运送比较困难。
2.适用条件
煤层多,储量丰富,瓦斯大、 水大的采区。
8~10m 3 10~15m
12~14m 1 10~15m 2
第一节 采区上山布置
五、采区上(下)山运输
(一) 采区上山的任务
采区上(下)山担负采区的煤、矸、物料等运输;
通风行人、管线的通道。
第一节 采区上山布置
五、采区上(下)山运输
(二) 运输上山 运输上山是为工作面出煤服务的。视上(下)山 倾角和产量,选运输设备。 1.上山设备能力:大于同时生产的工作面产量之和。 2. 近水平、缓倾和倾斜煤层运输上山中的运输设备 胶带输送机; 刮板输送机; 自溜运输; 绞车或无极绳运输。
一般与煤层倾角一致; 当有变化时,力求使上山保持固定坡度; 为满足运输要求,岩石上山可穿层布置: 当1520时,“运上”调为15,胶带机; 2030 时,“运上”调为30,煤自溜。
芦岭矿Ⅱ84采区巷道布置方案优化设计
1 Ⅱ8 4采 区地 质 概 况
11 采 区及 区段位 置 . Ⅱ8 4采 区位 于井 田 西部 , 临 Ⅱ二 采 区 , F 4条 上 山 ( 别 是 Ⅱ8 分 4 轨道上山 、 输上 山 、 运 回风 上 山 及 人 行 上 山 )设 计 , 七 个 区段 , 每个 区段倾 向宽 10 左 右 , 计 在 9煤 2m 设 底 板 布 置 双 岩 巷 , 岩 巷 间 距 3m, 中巷 距 9煤 双 5 集 法距为 1 6~2 m, 道 巷距 9煤 法距 为 1 2 轨 8~2 m。 8
Ⅱ8 采 区修改方案设计共提 出四个方案 , 4 四个 方案 均 需 在 采 区西 翼 施 工 一 条边 界 回风 上 山 , 以 较 往传 统 的边 界 瓦 斯 道 ,边 界 回风 上 山为 统 一 设 计 , 从 上 而 下分 段 接力 施 工 。 22 方 案 一 : 型 通 风 、 面 长 、 板 双 岩 巷 高 低 . W 大 底
煤矿 现 代化
Ⅱ8 4边 界 回风 上 山联 接 。
21 年第3 02 期
总第1 期 0 8
的底板 双岩 巷相 比 , 方 案 仅 省 略 了半 条轨 道 巷 。 该
Ⅱ84瓦斯 抽 放巷 ,底 板标 高 暂定 为 一 1 . 4 5 1 m, O 用 于打钻抽放工作 面 内部 瓦斯 ,在工 作 面准备期 间 , Ⅱ84瓦斯抽放巷东段 , 工反上 山石 门( 从 4 施 溜 煤 眼 )揭煤 后 施 工 工作 面 腰 巷 , , 与工 作 面 贯通 。 Ⅱ84轨 道运 输 巷 ,底 板 标 高暂 定 为 一 2 .m, 4 56O 机 轨合 一 布 置 , 于 打 钻抽 放 工 作 面下 顺 槽 条 带 瓦 用 斯 , 工 作 面 准 备 及 回采期 间 , 设 皮 带 机 及 轨 道 , 在 铺 满 足工 作 面正 常 的运 输 、 运料 、 风 等 要求 。 通 23 方案 二 : . U型 通风 、 小面 长 、 单底 板 岩 巷布 置
软岩矿井采区巷道优化设计
软岩矿井采区巷道优化设计随着矿业开采的逐渐深入,软岩矿井的采矿工作已经成为了当今矿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由于软岩矿井的特殊性,采矿区域的巷道设计和优化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软岩矿井采区巷道优化设计的相关内容,包括软岩矿井特点、巷道设计原则、优化方法和前景展望。
一、软岩矿井特点软岩矿井是指地下岩石的岩层比较软,抗压强度较低,易受到外部力的影响而发生破坏的矿区。
软岩矿井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岩层脆弱:软岩矿井的岩层通常比较脆弱,容易出现塌方和垮塌现象,给采矿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2. 巷道围岩不稳定:软岩矿井的巷道围岩不稳定性较大,往往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加固巷道,以确保采矿工作的安全进行。
3. 地表沉陷:软岩矿井的开采工作容易导致地表沉陷,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巷道设计原则针对软岩矿井的特点,巷道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采矿工作的安全有效进行。
1. 稳固性原则:巷道设计要考虑到围岩的稳定性,采取一定的支护措施,确保巷道围岩的稳固。
2. 安全性原则:巷道设计要符合相关的安全规范,确保巷道在采矿作业中不发生塌方和垮塌等安全事故。
3. 经济性原则:巷道设计要尽可能减少开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4. 适用性原则:巷道设计要根据实际采矿情况进行调整,保证巷道的适用性。
三、优化方法软岩矿井采区巷道优化设计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围岩支护:采用加强围岩的方法,如加固锚杆、喷浆加固、钢丝网加固等,来提高围岩的稳定性。
2. 巷道结构优化:根据软岩矿井的地质特点,针对巷道的结构进行优化,如增加支柱、设置加强梁等,提高巷道的稳定性。
3. 施工工艺优化:通过改进施工工艺,如合理控制掏空高度、合理选择掏空方法等,来减少巷道围岩的破坏。
4. 采用新技术:利用新技术来优化软岩矿井采区巷道设计,如采用先进的地质勘探技术、数值模拟技术等,来准确评估巷道围岩的稳定性。
四、前景展望软岩矿井采区巷道优化设计是当前矿业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课题,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软岩矿井采区巷道的设计和优化将会迎来更多的突破和进步。
煤矿采区巷道支护设计方案研究
煤矿采区巷道支护设计方案研究随着煤矿深部开采的不断深入,巷道支护设计方案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煤矿采区巷道是煤矿生产中的重要设施之一,它承担着矿井的主要进出口通道、煤矿安全疏散通道等重要作用。
巷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对矿井生产运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煤矿采区巷道支护设计方案的研究展开讨论,旨在为煤矿巷道支护设计提供一些思路和方向。
一、巷道支护设计的背景煤矿采煤工作面是煤矿生产的核心区域,采区巷道是煤矿采煤工作面的进出通道,同时也是煤矿的主要安全疏散通道。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采煤工作面的推进,巷道往往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变形和破坏,因此需要进行有效的支护措施,以确保巷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巷道支护设计方案的研究,旨在找到一套适合煤矿采区特点的支护设计方案,以确保煤矿巷道的安全运营。
目前,在巷道支护设计方案的研究中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煤矿地质条件的多样性,不同矿区、不同地层的地质情况存在很大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具体地质条件设计相应的支护措施。
由于巷道周围的应力分布和变形规律往往不规则,因此需要进行深入的力学分析,以确定合理的支护设计方案。
现有的巷道支护材料和技术相对滞后,无法满足煤矿深部巷道支护的需求。
需要对巷道支护设计方案进行研究,以提高矿井巷道的支护稳定性和安全性。
1.地质条件分析:对矿区地质条件的分析是设计巷道支护方案的基础。
需要了解巷道周围地层的岩性、构造、断裂等情况,以确定巷道支护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2.力学分析:通过力学分析,确定巷道支护设计方案的关键参数和设计理念。
包括对巷道围岩的稳定性分析、对巷道应力分布情况的研究、对支护结构的力学特性的分析等。
3.支护材料和技术研究:需要对巷道支护材料和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以找到适合煤矿深部巷道支护的材料和技术。
包括新型支护材料的研发、新型支护技术的探索等。
4.支护设计方案的优化:在对地质条件、力学特性、支护材料和技术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巷道支护设计方案的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区巷道方案设计一、采区设计的内容(一)采区设计说明书(1)采区位置、境界、开采范围及与邻近采区的关系;可采煤层埋藏的最大垂深,有无小煤窑和采空区积水;与邻近采区有无压茬关系(2)采区所采煤层的走向、倾斜、倾角及其变化规律、煤层厚度、层数、层间距离、夹矸层厚度及其分布,顶底板的岩石性质及其厚度等赋存情况及煤质。
瓦斯涌出情况及其变化规律,瓦斯涌出量及确定依据;煤尘爆炸性,煤层自然发火性及其发火期;地温情况等。
水文地质:井上、下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隔水层特征及发育情况变化规律;矿井突水情况、静止水位和含水层水位变化;断层导水性;现生产区域正常及最大涌水量,邻近采区周围小煤窑涌水和积水情况等。
煤层及其顶底板的物理、力学性质等。
(3)确定采区生产能力,计算采区储量(工业储量、可采储量)和高级储量所占的比例,计算采区服务年限并确定同时生产的工作面数目。
(4)确定采区准备方式。
区段和工作面划分、开采顺序,采掘工作面安排及其生产系统(包括运煤、运料、通风、供电、排水、压气、充填和灌浆等)的确定。
当有几个不同的采区巷道准备方案可供选择时,应该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择优选用。
(5)选择采煤方法和采掘工作面的机械装备。
(6)进行采区所需机电设备的选型计算,确定所需设备型号及数量,区信号、通讯与照明等。
(7)洒水、掘进供水、压气和灌浆等管道的选择及其布置。
(8)采区风量的计算与分配。
(9)安全技术及组织措施:对预防水、火、瓦斯、煤尘、穿过较大断层等地质复杂地区提出原则意见,指导编制采煤与掘进工作面作业规程编制,并在施工中加以贯彻落实。
(10)计算采区巷道掘进工程量。
(11)编制采区设计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采区走向长度和倾斜长度、区段数目、可采煤层数目及煤层总厚度、煤层倾角、煤的容重、采煤方法、主采煤层顶板管理方法、采区工业储量和可采储量、机械化程度、采区生产能力、采区服务年限、采区采出率和掘进率、巷道总工程量、投产前的工程量。
(二)采区设计图纸设计图纸一般包括:地质柱状图、采区井上下对照图、煤层等高线图、储量计算图及剖面图等。
其均应进行复制,作为采区设计的一部分。
此外,还须有:(1)采区巷道布置平面及剖面图(比例:1∶1 000或1:2 000);(2)采区采掘机械配备平面图(比例:1∶1 000或1∶2 000);(3)采煤工作面布置图(比例:1∶50或1∶200);(4)采区通风系统(最大、最小负压)示意图;(5)瓦斯抽放系统图(低瓦斯矿井不要);(6)采区管线布置图(包括防尘、洒水、灌浆管路布置等);(7)采区轨道运输系统图(比例:1∶1 000或1∶2 000);(8)采区供电系统图(比例:1∶1 000或1∶2 000);(9)避灾路线图;(10)采区车场图(比例:1∶200或1∶500);(11)采区巷道断面图(比例:1∶50或1∶20);(12)采区巷道交岔点图(比例:1∶50或1∶100);(13)采区硐室布置图(比例:1∶200)。
前9张图属方案设计附图,后4张图是施工图。
具体设计时应根据情况适当增删二、采区设计的依据、程序和步骤(一)采区设计的依据1. 已批准的采区地质报告2. 批准的采区设计任务书3. 国家有关煤炭工业技术政策、规程和规范等(二)采区设计的程序采区设计通常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即确定采区主要技术特征的采区方案设计和根据批准的方案设计而进行的采区单位工程施工图设计。
(三)采区设计的步骤(1)认真学习有关煤矿生产、建设的政策法规,收集有关地质和开采技术资料,掌握上级管理部门对采区设计的具体规定。
(2)明确设计任务,掌握设计依据。
(3)深入现场,调查研究。
(4)研究方案,编制设计。
(5)审批方案设计。
(6)进行施工图设计。
三、采区设计方法(一)方案比较法(二)其他设计方法1. 统计分析法2. 标准定额法3. 数学分析法4. 经济数学规划法模块Ⅱ采区巷道方案设计课题五采区准备方式和参数确定课题六缓、倾斜煤层采区巷道方案设计课题七盘、带区巷道布置设计课题五采区准备方式和参数确定任务一采煤方法选择任务二采区准备方式的选择任务三采区参数的确定任务一采煤方法选择一、采煤方法基本概念二、采煤方法分类三、采煤方法选择四、采煤方法发展方向一、基本概念1、采场:是指在采区内,用来直接大量开采煤炭资源的场所。
2、采煤工作面:是指在采场内进行采煤的煤层暴露面,又称煤壁。
在实际工作中,采煤工作面就是指采煤作业场地,与采场是同义语。
3、采煤工作:是指在采场内,为了开采煤炭资源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
4、采煤工艺: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按照一定的顺序完成采煤工作各项工序的过程。
5、采煤系统:是指采区内的巷道系统以及为了正常生产而建立的采区内用于运输、通风、等目的的生产系统。
6、采煤方法:是指采煤系统与采煤工艺的综合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相互配合。
不同采煤工艺与采区内相关巷道布置的组合,构成了不同的采煤方法。
二、采煤方法的分类(一)壁式体系采煤法在采煤工作面的两端各至少布置一条巷道,构成完整的生产系统。
采煤工作面长度较长,一般在80—250m。
采煤工作面可分别采用把爆破、滚筒式采煤机或刨煤机破煤和装煤,用与工作面煤壁平行铺设的可弯曲刮板输送机运煤,用自移式液压支架或单体液压支柱与铰接顶梁组成的单体支架支护工作面空间,用全部跨落法或充填法处理采空区。
随着采煤工作面前进,顶板暴露面积增大,矿山压力显现较为强烈。
1、按煤层倾角分①近水平煤层采煤法②缓倾斜煤层采煤法③倾斜煤层采煤法④急倾斜煤层采煤法根据开采技术特点,煤层按倾角分为:近水平煤层<8°~100缓倾斜煤层8°(100)~ 25°倾斜煤层25°~ 45°急倾斜煤层> 45°2、按煤层厚度分①薄及中厚煤层采煤法②厚煤层采煤法:整层开采(放顶煤),分层开采(倾斜、水平、斜切分层)根据开采技术特点,煤层按厚度分为:薄煤层最小可采厚度<1.3m中厚煤层 1.3m~ 3.5m厚煤层>3.5m3、按采煤工艺方式分①爆破采煤法②普通机械化采煤法③综合机械化采煤法4、按采空区处理方法分①垮落采煤法②刀柱(煤柱支撑)法③充填采煤法5、按采煤工作面推进方向分①走向长壁采煤法②倾斜长壁采煤法(俯斜,仰斜)(二)柱式体系采煤法①房式采煤法②房柱式采煤法特点:煤房比较窄5---7m采掘合一煤柱支撑顶板三、采煤方法的选择(一)选择采煤方法的原则根据煤层赋存条件、矿井开采技术水平等因素,选用技术选进、经济合理、安全生产条件好、资源回收率高的采煤方法。
选择采煤方法必需满足安全、经济、煤炭采出率高的基本原则,努力实现高产高效安全生产。
选择采煤方法应当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是密切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在选择时应当综合考虑。
(二)影响采煤方法选择的因素1、地质因素1)煤层倾角:2)煤层厚度:3)煤层特征及顶底板稳定性:4)煤层地质构造:5)煤层含水性:6)煤层瓦斯含量:7)煤层自然发火倾向:2、技术发展及装备水平3、矿井管理水平4、矿井经济效益四、采煤方法发展方向1、改进采煤工艺,因地制宜地发展先进的机械化采煤技术2、扩大走向长壁采煤法和倾斜长壁采煤法的应用范围3、缓、倾斜厚煤层推行倾斜分层下行跨落法和放顶煤采法4、大力推广无煤柱护巷技术5、急斜煤层开采要进一步探索采煤机械化的发展途径6、柱式体系采煤法应用范围将不断扩大7.、采煤方法是一个发展着的系统工程任务二采区准备方式的选择相关知识一、采区准备方式的分类二、选择采区准备方式应遵循的原则三、准备方式的发展方向一、准备方式的分类采区(或盘区)的准备巷道布置方式称为采区(或盘区)准备方式。
采(盘)区准备方式的种类很多,按照采区(或盘区)开采方式、上(下)山位置和煤层间的联系方式,对采区(或盘区)准备方式作如下分类。
(一)按开采方式分为上(下)山采(盘)区准备在煤层倾角小于160的情况下,可利用水平大巷分别开采上山采区和下山采区。
上山采区是指位于开采水平标高以上的采区。
下山采区是指位于开采水平标高以下的采区,。
在煤层倾角大于160时,下山采区在采煤、掘进、运输、通风、排水等方面就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一个开采水平往往只开采上山采区。
(二)按上、下山的布置位置分单、双翼和跨多上、下山采区1、双翼采区特点:采区上(下)山布置在采区走向的中央,采区上(下)山的两翼分别布置采煤工作面进行开采。
与单翼采区相比较,双翼采区相对减少了采区上(下)山、车场、硐室等巷道的掘进工程量,减少了采区运输等设备数量,采区生产能力大,生产比较集中。
2、单翼采区特点:将采区上(下)山布置在采区一侧的边界,形成单翼开采。
上(下)山布置在采区靠近井田边界一侧的,为前上(下)山单翼采区;上(下)山布置在采区靠近井筒一侧的,为后上(下)山单翼采区。
前上(下)山开采时,煤炭运输有折返现象,增加了运输工作量,但采区商(下)山是在未采动的煤体中,上(下)山维护条件好。
3、跨多上(下)山采区特点:沿煤层走向每隔一段距离(一台带式输送机长度),在煤层底板岩层中布置一组上(下)山,采煤工作面跨几组上(下)山连续推进,相当于由多个单翼采区组成的大采区的准备方式,减少了工作面搬迁次数。
一般应用于地质构造简单的综采或综放工艺条件。
三、按煤层群开采时的联系方式,分为单层和联合准备二、选择准备方式应遵循的原则(1)有利于合理集中生产,保证采(盘)区有合理的生产能力和增产潜力;(2)安全生产条件好,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3)保证有完整的生产系统,有利于充分发挥机电设备的效能,为采用新技术、发展综合机械化和自动化创造条件(4)力求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尽量简化巷道系统,减少巷道掘进和维护工作量,减少设备占用率和生产成本费用,便于采(盘)区和工作面的正常接替;(5)煤炭损失少,有利于提高资源采出率。
三、准备方式的发展方向1. 准备方式多样化2. 采区大型化3. 单层化和全煤巷化知识链接采煤工作面矿山压力基本规律一、矿山压力基本概念(一)矿山压力的概念由于井下采掘工作破坏了岩体中原岩应力平衡状态,引起应力重新分布,我们把存在于采掘空间周围岩体内和作用在支护物上的力称为矿山压力。
(二)矿山压力的来源采动前,原始岩体中已经存在的应力是矿山压力产生的根源。
井下深部原岩处于复杂的受力状态。
承受着上覆岩层重量引起的自重应力,地质构造引起的构造应力,遇水膨胀和温度变化引起的应力等1、自重应力第一种假说:把岩石视为均质各向同性的弹性体σ1=γH σ2=σ3=λσ1λ=μ /(1-μ ) Ʈ max=(σ1-σ2)/2式中μ—单元体岩层的泊松比;λ—侧压系数。
第二种假说: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或由于岩性等方面原因,使得μ=0.5时,即σ1= σ2=σ3= λH形成所谓的静水压力状态,即岩体深部的原岩垂直应力与其上覆岩层重量成正比,侧向应力大致与垂直应力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