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九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宗旨
1938年,《边区教育宗旨和实施原则》(草案): “边区教育的宗旨是为争取抗战胜利,建设独立 自由幸福的新中国,培养有民族觉悟、有民主思 想、有现代生活的知识技能,能担负抗战建国之 任务的战士和建设者。”
四、1922年学制的七项标准
新文化运动以 “个人价值” 为突破口,展 示了新教育发 展的根本方向。 “共和国民之 教育,其应发 挥人权平等之 精神。”
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 发挥平民教育精神 谋个性之发展 注意国民经济力 注意生活教育 使教育易于普及 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五、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宗旨
1.历史背景
第九讲 中国近代教育方针的演变
清末教育宗旨的颁布 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宗旨 袁世凯政府的教育宗旨 1922年学制的七项标准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宗旨 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宗旨
一、清末教育宗旨的颁布
1.历史背景
清末新学制颁布,科举制度归于消亡,国家教育 机制的控制功能面临着被削弱的危险。 保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方针的贯彻, 《奏定学堂章程》:“至于立学宗旨,无论何等 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 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知识,练 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务适实用,以仰副国家 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一、清末教育宗旨的颁布
2.教育宗旨内容
1906年3月16日,清学部上奏:“今中国振兴国务, 固宜注重普通之学,令全国之民无人不学,尤以 明定宗旨宣示天下为握要之图”。 “若欲审度宗旨以定趋向,自必深察国势民风强 弱贫富之故,而后能涤除陋习,造就全国之民。 窃谓中国政教所固有,而亟宜发明以距异说者有 二:曰忠君,曰尊孔。中国民质之所最缺,而亟 宜箴砭以图振起者有三:曰尚公,曰尚武,曰尚 实。”
“党化教育” 政策出台
整顿教育的另
为了整顿教育, 一个重要措施
对新文化运动的 国民党政权将教 教育改革持否定 育发展纳入“以
就是努力推行
态度。1929年, 党治国”的轨道, 中国传统的固
国民党三大提出 纳入其“一个党、 “矫正从前教育 一个主义、一个 有道德。
上放任主义之失, 领袖”的统治框
而代之以国家教 架之内。
强化了政党意志, 以变质的三民主义 强加给国家教育, 从而中止了近代以 来追求人格回归的 教育改革潮流。
六、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宗旨
1934年,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毛泽东 提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什么地方呢? 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大众, 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在 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 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Biblioteka Baidu
育之政策”。
五、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宗旨
2.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1929年3月,国民党“三大”通过:“中华民国 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 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 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 以促进世界大同。”
五、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宗旨
3.评价
抛弃了孙中山的三 大政策,成为联帝 反共反人民的三民 主义,其目的是要 借此来推行它的 “以党治国”路线。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宗旨
2. 评价
删除了“忠君”、“尊孔”、“尚公”等含有 封建专制主义的内容 其出发点和归宿都聚焦在健全人格的养成上, 从人的素质发展需要这一角度来确定国家教育 方向 这种教育理念在中国的萌发,开启了中国现代 教育发展的进程。
三、袁世凯政府的教育宗旨
1915年1月,袁世凯在《颁定教育要旨》中以 “矩矱本诸先民,智慧求诸世界”,“以忠 孝节义植其基,于智识技能求其阙”为总原 则,颁布了“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 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的教育宗旨。 清末教育宗旨的翻版,不仅其指导思想回到 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轨道,而且其 教育精神回到了“国家至上”的专制轨道。
一、清末教育宗旨的颁布
3.评价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具体体现。 教育宗旨的核心是国家主义精神,完全以皇权 利益为教育的根本取向 也含有将教育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兴衰、国民 素质的提高相联系的意味,其“造就国民”的 宗旨是清末新学制中所不具有的新精神。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宗旨
1. 宗旨
蔡元培:“君主时代之教育方针,不从受教育者 本体上着想,用一个人主义或用一部分人主义, 利用一种方法,驱使受教育者迁就他之主义。 国民教育方针,应从受教育者本体上着想,有如 何能力,方能尽如何责任;受如何教育, 始能 具如何能力。” 1912 年9月,“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 军 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