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管理史
自考中外教育管理史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管理史完整的复习资料第一章先秦时期夏朝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学校,名称有(序)和(校)商朝除继承已有的(庠)和(序)外,有创设了(瞽宗)和(学)学。
学在官府主要表现为官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
能力兼求的特点。
尤其要重视仁的教育,即伦理道德教育。
内容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为少数人所垄断的局面,不分贫富贵贱,不分地域族类,给所有有求学愿望的人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是齐国在都城临淄稷门之下设立的养士之所,以招揽天下名士。
各派师徒汇集于此,自由讲学,相互研讨,从而使这个养士之所又成为一所学术水平高、研讨气氛浓的高等学府。
稷下学宫在教育体制、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都独具特色。
教学方式叫做“次相授受”。
西周继承和发展了夏、商的教育,形成了以“六艺”为主的教育内容。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相当于政治伦理课程,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和宗教礼仪等。
乐是与礼的教育密切配合的教育内容,主要起到精神陶冶的作用。
射和御为军体训练。
书、数为传授语言文字和科学文化知识的课程。
西周以“六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讲求文武兼备,重视礼乐道德教育、知识和能力兼求,这是西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教育上的体现,也是对教育的要求。
视学包括两种,一是天子象征性的视学,以示尊老敬德,重视教育。
二是督导性的视学。
隔一年进行一次,每次视察的内容都包括德行和道艺,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查,而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提高考查的标准,以督促、引导学生的学习。
选贤贡士制度:即西周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由诸侯和地方民政长官选拔德行、道艺兼优者贡于天子,或升入大学深造。
这是我国最早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
学在官府的教育管理体制,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产物。
当时,奴隶主阶级垄断着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文化教育自然为其所垄断,文化知识掌握在天子、诸侯、卿、大夫等官员受理,教学所用之“书”“器”(教具)则为官师占有。
只有奴隶主贵族的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
自考_0445_中外教育管理史__详细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管理史详细复习资料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管理1.夏学校的名称序、校;商宗、学。
学在官府即学术被官方垄断,民间无学。
2.学在官府的成因:当时奴隶主阶级垄断者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文化教育自然为其所垄断,所有的教学工具都为其所占有,同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发展低,无力供养,也不许要为官者以外的精神生产者,也无力在民间普及教学所需的“书”和“器”。
3.用士养士制度的含义性质管理特点:在社会激烈变革的时候,各诸侯逐渐认识到人的智谋和才能的特殊作用,为了争霸称雄,他们冲破世卿世禄制度,争相用士养士,委以重任等,使得社会上的许多人纷纷改行从学。
4.稷下学宫的学生手则的名称和主要内容:《弟子职》学生要虚心受教,尊重老师;饮食起居要有良好的习惯,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要有修养;规定学生学习的规则。
5.官学衰败私学兴起的原因:奴隶制官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为私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又由于诸侯的用士养士,使得社会上许多人改行从学,是私学产生了广泛的生源。
社会对教育作用的充分估价是私学发展的思想基础,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治国安邦中将发挥重大作用有了明确的认识,于是各家各派纷纷创办学校授徒讲学,从而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6.先秦儒家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关于教育对象上倡导有教无类;学制上设计了“家有孰、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的蓝图,并提出了一个九年制大学教育的计划;视学上提倡帝王要亲自视学,并主张教育行政要有视学制度;教育管理思想上主张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尤其要重视“仁”的教育,即伦理道德教育;在教学的常规管理上儒家主张重视入学教育,懂得尊师重教;在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上儒家主张注意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知识的学习相辅相成,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等因素因材施教,要注意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师管理上,教师要充满仁爱之心,做到言传身教。
中外教育管理史
中国部分第一章先秦时期1.夏朝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学校,名称有(序)和(校)商朝除继承已有的(庠)和(序)外,有创设了(瞽宗)和(学)2.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是夏、商和西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
即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五学。
学在官府主要表现为官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
3.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是西周时期的主要教育内容。
这些教育内容体现出西周的教育知识和能力兼求的特点。
4.六经;儒家主张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尤其要重视仁的教育,即伦理道德教育。
内容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5.有教无类:是儒家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
针对当时奴隶制教育的等级性,主张要扩大教育对象,打破教育为少数人所垄断的局面,不分贫富贵贱,不分地域族类,给所有有求学愿望的人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6.稷下学宫:是齐国在都城临淄稷门之下设立的养士之所,以招揽天下名士。
各派师徒汇集于此,自由讲学,相互研讨,从而使这个养士之所又成为一所学术水平高、研讨气氛浓的高等学府。
稷下学宫在教育体制、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都独具特色。
次相授受是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他们分别去教其他弟子,这样可以二传、三传甚至更多,这种教学方式叫做“次相授受”。
7.西周教学内容的特点西周继承和发展了夏、商的教育,形成了以“六艺”为主的教育内容。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相当于政治伦理课程,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和宗教礼仪等。
乐是与礼的教育密切配合的教育内容,主要起到精神陶冶的作用。
射和御为军体训练。
书、数为传授语言文字和科学文化知识的课程。
西周以“六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讲求文武兼备,重视礼乐道德教育、知识和能力兼求,这是西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教育上的体现,也是对教育的要求。
8.西周视学制度和选贤贡士制度的教育管理功能视学包括两种,一是天子象征性的视学,以示尊老敬德,重视教育。
二是督导性的视学。
隔一年进行一次,每次视察的内容都包括德行和道艺,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查,而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提高考查的标准,以督促、引导学生的学习。
中外教育管理史
一夏商西周教育管理体制有何特点:学在官府是这时期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无学.官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由我国奴隶社会特点决定.六艺:是西周时期主要教育内容:肉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巨子:我国古代春秋战国墨家私学领袖的称谓。
下代巨子由上代指定。
门徒要绝对服从于巨子。
先秦儒家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教育管理思想?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等。
1文教政策思想(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关于教育对象思想(有教无类)。
3关于学制的构想(九年制大学)。
4关于视学制度5教育教学管理思想。
6教师管理思想(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春秋战国时期教育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革及历史必然性:最直接表现是官学的衰败和私学的兴起。
必然性:1奴隶制官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变体要求。
2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
3社会对教育作用的充分评价是私学发展的思想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私学是如何进行管理的?:1招生原则(有教无类)2教学管理(启发诱导研讨)3经费管理(诸侯馈赠)墨家管理思想及管理特点:1文教政策思想(培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兼士或贤士)2关于教育内容,重视知义为正的道德教育而且重视生产劳动知识与技能自然科学知识教育。
管理特点:1培养目标2教育对象与招生原则3教学管理4组织管理制度稷下学宫的管理特点:稷下学宫是战国时齐国在都城临淄门之下设立的一所高等学府。
在教育体制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独具特色,属官学性质,但讲学研讨由私人主持。
办学原则实行门户开放,学术自由原则。
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遵守行为规范有全面详细规定。
《弟子职》是我国最早的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
1要求学生虚心求教,尊敬老师。
2要求学生饮食起居有良好习惯3规定学习的规则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管理秦代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文教政策:1书同文2行同伦3设三老以掌教化4禁止私学焚书坑儒5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察举制:汉代采用最多最经常化制度化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
中外教育管理史
1、教育管理一般指对教育进行管理和教育过程的管理。
2、学在官府:是在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所谓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即学术被官方垄断民间无学3、六艺:礼乐射御书数4、有教无类:针对奴隶制教育的等级制度主张扩大教育对象,打破教育为少数人垄断的局面,不分富贫贵贱,不分地域族类,给所有有求学愿望的人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5、察举制度:是汉代采用最多的最经常的选拔人才的制度,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的一种人才选举制度6、师法:即弟子传经时必学严格遵守其师所传不能有一字出入7、九品中正制度:就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德才表现家世,据此将士人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吏部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予官职的选士制度8、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而形成的理论上更加精致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又称为新儒学9、三舍法:是按学生学业水平实行分舍教学,按学生平时操行及月岁等考试成绩决定升舍的教学管理办法。
10、八股文:通称制艺,或时文、八比文、四书文、是一种严格注重内容和形式的文体,包括破题、承题、起讲、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和大结等几个部分。
11坐监:教官在监内教书,学生在监内读书12、监生历事:监生到监外历练政事或称实习历事这是一项培养官吏的重要举措1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要以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为根本,在此基础上,选择西学中可以补我国之缺者和可以治我国之弊者,使其为我所用14、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各方面的综合反15、学部:是我国近代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正式的单独的专门的建制16、学务公所:是省教育行政机关,提学历是省教育行政的最高长官。
设有六课,总务普通实业会计图书等17、劝学所:厅州县的教育行政机关18、五育并举:蔡元培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育并举是民国初年的制定教育宗旨的理论基础19、三位一体:指所谓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20、古希腊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21、宫廷教育:是指在王室中对世俗贵族子弟施行的教育22、骑士教育:是集宗教教育与武士教育为一体的一种封建主阶级的特殊教育形式23、骑士七艺:吟诗、音乐、下棋、骑马、游泳、枪剑、角力24、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性的解放为中心的人性论的世界观,他肯定颂扬人的一切,在一切领域都贯彻抑神扬人的原则,实际上是贬低封建统治的权威媒体搞资产阶级的地位。
中外教育管理史资料
六艺——我国夏、商、周三代时期的教育。
即礼、乐、射、御、书、数六经——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教学教材。
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次相授受——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他们分别去教其他弟子,这样可以二传、三传甚至更多,这种教学方式叫做“次相授受”壬子一癸丑学制——我国近代的一个教育制度,1912年7月,教育部召开中央临时教育会议讨论教育政策和改革措施等重要问题,是资产阶级改造封建教育的一个重大胜利,也使新学制的创立有了灵魂和理论依据,1912年9月3日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令》称“壬子学制”。
宫廷学校——古代埃及的一种学校。
是古埃及王宫为了培养王子、王孙办的学校书吏学校——古代埃及的一种学校。
是以培养书吏为目的的学校骑士七艺——一种封建阶级的特殊教育形式。
即吟诗、音乐、下棋、骑马、游泳、枪剑、角力人文主义——一种以“人性”的解放为中心的人性论的世界观,它肯定颂扬人的一切,在一切领域中都贯彻“抑神扬人”的原则。
实际上是贬低封建统治的权威,提高资产阶级的地位双轨制——近代国民教育运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贫民教育与历史悠久的贵族教育。
因为这两种教育的发展特点不同,更是因为两种教育各自为政,所以称之为双轨制导生制——18世纪90年代在英国和印度创造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
它是一种由教师向导生施教,导生在转教其他学生的方法新教育联合会——新教育联合会是应欧洲新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对促进各国新教育的发展的一个国际性教育组1、学在官府:是夏、商和西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
又称“学术官守”,即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无学。
主要表现为管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
2、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是西周时期的主要教育内容。
这些教育内容体现出西周的教育还有知识和能力兼求的特点。
3、有教无类:是儒家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
针对当时奴隶制教育的等级性,主张要扩大教育对象,打破教育为少数人所垄断的局面,不分贫富贵贱,不分地域族类,给所有有求学愿望的人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中外教育管理史
填空1教育管理一般指对教育进行管理和教育过程中的管理2、武帝时逐步确立了以察举为主的取士制度。
3、太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朝廷为博士置弟子50人是汉太学建立的标志.4、鸿都门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在教育史上具有开专科学校先河的意义5、汉代的私学有初级程度的蒙学和高级程度的专经研习.启蒙阶段的教育主要在私学里进行.承担这一阶段教育的私学主要是书馆和乡塾.广为流传并留下来的只有元帝时史游作的《急就篇》6、从汉代以后,每年州举“秀才”郡举“孝廉”,历代沿袭,成为固定的选士制度。
7、西晋时期,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设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
8、惠帝时规定五品官以上子弟如国子学,六品以下子弟入太学。
9、最早专门论述家庭教育的著作------《颜氏家训》。
作者颜之推10、南北朝时周兴嗣《千字文》是有影响的蒙学课本。
11、隋炀帝大业三年(606年)始置进士科。
标志着科举制的建立。
12.至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建立。
参加科举的考生主要是生徒和乡贡。
他在中国历史上推行了1300年之久。
13、隋唐时期,主要由礼部兼管教育。
14、⑴中央官学由国子监具体管辖,设国子祭酒一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
从此,我国中央官学有了专门的行政机构和行政长官。
⑵地方官学归地方政府直接管辖,具体的主持者为长史。
15.唐代礼部是中央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唐代设置了国子监,为专门管理中央关学的行政机构.国子监设有祭酒,司业,监丞,主薄等16、早在汉代,就有外族派遣子弟来中国留学。
17、两宋时期明确提出了“兴文教,抑武事”的方针。
18、宋真宗作了《劝学诗》诗云:“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斤粟。
安房不用加高粱,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缘,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愁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随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19、宋真宗下令追封孔子为“元圣文宣王”。
20、宋代官学的发展、书院的兴盛等,都与理学有密切关系。
中外教育管理史
中外教育管理史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中外教育管理史三、名词解释题1.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简而言之,就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吏部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予官职的选士制度,又称九品官人法。
上32.教授治校:教授治校即让教授为评议会的多数,“议决立法方面的事”;让教授中的学长“分任行政方面的事”;让教授主任“分任教务”等等。
这是北洋军阀政治统治时期,北京大学改革管理制度贯穿的一个核心思想。
上93. 学制: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
学制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各方面的综合反映。
上84.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也称早期人道主义教育,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在教育领域内的种种要求。
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康帕内拉,法国的拉伯雷、蒙旦,捷克的夸美纽斯等等。
由于人文主义教育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需要,因此这时的教育所培养的人已不再是僧侣和神职人员,而是积极从事社会、政治、文化、工商业活动的实际活动家,也就是说,教育不再是神性的,而是人性的。
因而,人文主义教育直接推动着教育朝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
下25. 要素教育论:是裴斯泰洛齐为实现普及教育所设计的一种新的初等教育理论。
(2分)所谓要素.就是各学科教育的最基本和最简单的要素,它也是各学科教学的出发点。
(1分)要素教育论为学校各科教学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当时师范教育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分)下3。
6.“学校主权”:“学校主权”是德国州政府对学校的一种监督权。
根据德国基本法规定,中小学包括私立学校都在国家的监督之下,而代表国家的主要是州政府。
州政府包括州议会和州文化与教育部,拥有对学校的监督权,被称为“学校主权”。
州政府主要制定学校立法和财政计划,州文化与教育部负责计划学校的发展和颁布相应的规定。
中外教育管理史
中外教育管理史教育管理是指对学校、教育机构、人才培养计划和政策等方面的规划、组织、协调、监督和评估等活动。
教育管理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一个好的教育管理制度不仅能够提高教育质量,还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从中外教育管理史角度切入,分别介绍中外教育管理史的发展过程。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管理中国古代的教育重视“传授经验”,注重以教代书、以言代灸的教育方式。
当时的老师都是由高峰留下的弟子担任,由于没有管理制度,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质量良莠不齐,使得学生的能力并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的教育管理逐渐开始完善,成为了一个集中教学、管理、评估、培训为一体的完整体系。
二、西方现代化教育管理西方现代化教育管理起源于十九世纪,当时的欧洲国家开始在教育管理上进行改革,他们主要是做了以下的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教育计划的编制,二是推广普及义务教育,三是设置效益评估机构,四是对学校进行评估。
这些措施使得教育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在现代的教育管理制度中,这些措施仍然广泛应用。
三、中国现代化教育管理20世纪初,中国开始了现代化的教育管理工作。
目前,我国的教育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法制的建设,二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和课程体系的完善,三是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激发,四是社会力量的参与,五是教育管理现代化的推进。
从整体上看,中国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体系比老的教育管理体系要更先进、更高效、更规范。
四、外国学校的教育管理外国学校的教育管理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政策与制度”和“职业素养”。
政策与制度主要指的是各类学校用于机构化管理、规范化办学的法规和制度,包括校务公开、资产审计、学科建设等。
职业素养则指学校从高层管理者到校内职员的综合素质,例如领导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管理效率等。
综上所述,教育管理的核心是教育,而教育管理则是一个强调组织、分工、协调、监督和效果评价的过程。
中外教育管理史
中外教育管理史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一夏商西周教育管理体制有何特点:学在官府是这时期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无学.官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由我国奴隶社会特点决定.六艺:是西周时期主要教育内容:肉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巨子:我国古代春秋战国墨家私学领袖的称谓。
下代巨子由上代指定。
门徒要绝对服从于巨子。
先秦儒家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教育管理思想?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等。
1文教政策思想(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关于教育对象思想(有教无类)。
3关于学制的构想(九年制大学)。
4关于视学制度5教育教学管理思想。
6教师管理思想(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春秋战国时期教育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革及历史必然性:最直接表现是官学的衰败和私学的兴起。
必然性:1奴隶制官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变体要求。
2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
3社会对教育作用的充分评价是私学发展的思想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私学是如何进行管理的?:1招生原则(有教无类)2教学管理(启发诱导研讨)3经费管理(诸侯馈赠)墨家管理思想及管理特点:1文教政策思想(培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兼士或贤士)2关于教育内容,重视知义为正的道德教育而且重视生产劳动知识与技能自然科学知识教育。
管理特点:1培养目标2教育对象与招生原则3教学管理4组织管理制度稷下学宫的管理特点:稷下学宫是战国时齐国在都城临淄门之下设立的一所高等学府。
在教育体制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独具特色,属官学性质,但讲学研讨由私人主持。
办学原则实行门户开放,学术自由原则。
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遵守行为规范有全面详细规定。
《弟子职》是我国最早的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
1要求学生虚心求教,尊敬老师。
2要求学生饮食起居有良好习惯3规定学习的规则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管理秦代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文教政策:1书同文2行同伦3设三老以掌教化4禁止私学焚书坑儒5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察举制:汉代采用最多最经常化制度化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
中外教育管理史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29.第9题赫尔巴特答案:赫尔巴特(1776——1841)是19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
他以伦理学和心理学观点为基础建立了科学教育学体系。
他提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完美德性”的人;强调运用严峻方法管理儿童,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 的概念,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后来被他的门徒发展成为“五段教学法”。
主要著作有《普通教育学》等。
29.第11题杜威答案:美国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
所著《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
杜威呼吁民主的教育,借以实现民有、民享、民治的资产阶级民主社会。
杜威不但强于教育理论,而且富于教育经验,他把理论和实际贯穿起来了。
29.第13题夸美纽斯答案:夸美纽斯(1592——1670)是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在欧洲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交替的历史时期,他吸收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教育成果,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要求,总结自己长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撰写了《母育学校》、《大教学论》、《语言和科学的入门》、《世界图解》等教育著作,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教育问题,揭露与抨击了中世纪经院主义教育理论及其实践的危害,提出了一系列有助于促进生产和科技发展的教育见解,奠定了欧洲近代教育理论的基础。
35.第13题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具有哪些新的特点?答案:(1)尊重儿童,以发展儿童的个性,培养全知全能、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为教育目标;(2)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改变了教会学校占绝对优势的状况;(3)教育内容大大扩展,神学学科不再占绝对统治地位;(4)注重研究与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注重儿童的兴趣与主动性。
36.第14题中国古代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主张如何发展人的自然本性?答案:教育的作用就应该是促进人的自然本性的充分展现,而不应该是相反。
要发展人的自然本性,就必须反对将外在的,人为的所谓知识去教育人们。
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七讲
近现代的教育管理
国家主义的教育管理
近现代国家主义的教育管理以国家利益为核 心,强调国民教育和国家竞争力的培养。各 国政府通过制定教育政策和法规,加强对教 育的管控和管理。
社会化的教育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管理的主体逐渐多元 化,出现了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教育管 理的现象。这些主体通过合作、竞争等方式 影响教育政策和管理实践。
当代的教育管理
全球化的教育管理
全球化对教育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各国教育系统面临着诸多共同挑战和机遇。国际组 织、跨国公司和民间团体等主体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推动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信息化的教育管理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在线学习、远程教育和数字化评估等 新型教育管理模式逐渐普及,提高了教育的灵活性和效率。同时,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
教育管理的启示
01
教育管理应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中外教育管理史中,许多成功的案例都表明,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
材施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02
教育管理应注重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育管理的成功至关重要。中外教育管理史上的成功
案例都强调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03
教育管理应注重教育公平
中外教育管理史上的许多事件都表明,教育公平是教育管理的核心价值
05
03
历史性
中外教育管理史以历史事实为基础, 探究教育管理活动的历史演变和发展 规律。
04
综合性
中外教育管理史涉及政治、经济、文 化等多个领域,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 知识进行分析和研究。
中外教育管理史的重要性
深化对教育管理的认识
通过对中外教育管理史的研究,可以 深入了解教育管理的起源、演变和发 展,从而深化对教育管理的认识和理 解。
中外教育管理史
中外教育管理史名词解释学在官府: 是夏、商和西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
又称“学术官守”,即学术被官方垄断,民间无学。
这一教育管理体制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产物,是由奴隶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所决定的。
六艺:是西周时期主要的教育内容,具体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察举制:汉代采用最多,最经常化、制度化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
察举制,作为一种制度,是在汉武帝时期确立下来的。
左雄改制:左雄对察举制度的改革,通常称为“左雄改制”或“阳嘉改制”。
这次改革,使察举制由推荐发展为推荐与考试相结合,为选士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探索了新路。
“策问”、“对策”:所谓“策问”,是皇帝就时政中的问题提问,令被荐举者作答。
答者对时政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主张和建议,是谓“对策”。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其具体实施始自魏文帝曹丕执政时代。
“九品中正制”就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是人的家世和才德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9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吏部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予官职的选士制度,又称九品官人法。
《人物志》: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勋的一部人才学著作。
他即周公以来人才研究之大成,又多有独到建树,内容丰富,不仅从治国平天下的高度论述善于知人用人的重要意义,而且详细地阐述了人才的多种不同类型,提出了人才的标准,分析了各类人才的心理特点,征象及优缺点,还论述了识别人才和使用人才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和应遵守的原则等,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人才学的巅峰之作。
束脩制:中国古代自孔子开始,学生初入学时都要带一些酒肉之类的东西拜见老师,仪式非常隆重,这种仪式叫做,“束脩之礼”,以示对老师的尊重。
从唐代开始,这种礼仪被朝廷明文规定下来,成为一种制度,即为束脩制。
三舍法:是北宋王安石创立的。
三舍即外舍、内舍、上舍。
学生初入学时,为外舍生,学习一年,月一私试,岁一公试,公试成绩列一二等者,参考薄籍记录的平时品行,学习成绩,合格者升入内舍。
中外教育管理史,讲义 第一章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管理第一节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管理一、学校的产生与发展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出现了学校的萌芽。
夏朝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学校,学校名称有“序”和“校”。
序,原来是射箭比武的场所,夏朝在“国”设“序”为大、小学,可见夏朝的教育是以军事教育为重点的。
校是在夏朝创立的另一类学校,一般认为,校设于“乡”里,主要承担着对乡民进行道德教化的任务。
学校发展到商代,除继承前代已有的庠、序外,又创立了“瞽宗”和“学”。
瞽宗即为祭祀鬼神、行宗教之礼的场所,也是进行礼乐教育的学校。
商朝的学校还有“学”,是进行一般文化知识和道德教育的场所。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巅峰,学校也集前两代之大成,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学校系统。
西周学校包括国学、乡学两类,大学、小学两级。
天子设立的大学,以辟雍为中心,东南西北四面分别为东序、成均、瞽宗、上庠,规模最大。
诸侯设立的学校“頖(pan)宫”,规模不大,只有一学。
乡学则根据地方行政区域大小,分别设置校、序、庠、塾。
二、“学在官府”的教育管理体制“学在官府”,是夏、商和西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
所谓“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即学术被官府垄断,民间无学。
“学在官府”主要表现为官师不分、教育机构和行政机构不分。
官师不分即官师合一,教师由在职官员或辞职官员兼任。
教育机构与执行机构不分,即学校与官府合一。
学在官府的教育管理体制,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产物。
当时,奴隶主阶级垄断着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文化教育自然为其所垄断,文化知识掌握在天子、诸侯、卿、大夫等官员手里,教学所用之“书”、“器”则为官师所占有。
只有奴隶主贵族的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
而世卿世禄制度又是这种垄断得到世袭,使官师代代相传。
因此,学术一直为官府所垄断,民间不可能有学。
同时,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无力供养、也不需要为官者以外的精神生产者,也无力在民间普及教学所需的“书”与“器”,这是“学在官府”教育管理体制形成的根本原因。
中外教育管理史第六讲
现代教育管理的萌芽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影响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对现代教育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强调 科学、理性和个人自由,推动了教育管理的现代化。
现代教育管理制度的建立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社会变革,现代教育管理制度逐渐建 立起来,包括学校教育系统、教育行政管理和教育法律法规 等方面。
02 中外教育管理的发展历程
感谢您的观看
中外教育管理史第六讲
目 录
• 中外教育管理史的起源 • 中外教育管理的发展历程 • 中外教育管理的现状与趋势 • 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 教育管理的案例分析 • 教育管理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01 中外教育管理史的起源
古代教育管理
古代中国教育管理
古代中国教育管理以儒家思想为 核心,强调道德教育和人文素养 ,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公共选择理论
将市场机制引入教育管 理,通过竞争和选择来 提高教育服务的质量和
效率。
新公共管理理论
注重公共服务的效率和 质量,强调结果导向、 顾客至上和市场化运作。
教育管理的实践应用
学校管理
学校作为教育管理的基本单位 ,涉及教学管理、学生管理、
教职工管理等多个方面。
区域教育管理
包括对特定地区内的各类教育 机构进行规划、组织、协调和 控制,以实现区域内的教育均 衡发展。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外教育管理的国际化与跨文化交流也将进一
步加强,互相借鉴、共同进步。
04 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管理的理论体系
科学管理理论
强调效率、标准化和规 范化,通过科学的方法 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
置。
组织行为学理论
关注组织内部的人际关 系、沟通、激励和领导 力等方面,以提高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教育管理史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中国教育管理史部分(一)中国古近代国家教育机制的演变
1.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P9—10)
2.中国近代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潮(P48—49)
“中体西用”思潮表现了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矛盾
态度。
它在两种文化之间讲体用关系,割裂了体用的统一。
洋务派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西方的物质文明,而坚持认为中国的精
神文明远远高于西方的精神文明,表现出了过分夸张的民族优越感的心
理。
它所采取的折衷主义形式,实际上是以消极的态度来适应世界历史变化
的潮流。
这是一个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口号,是阻碍中国走向世界,走
向近代化这一历史进程的。
中国近代化正是在“中体西用”的旗帜下迈开第一步。
3.民国元年教育宗旨(P65)
4.中国古代教育行政体制发展的特点(P27)
5.1922年学制的新特点(P80—82)
6.九品中正制(P29—30)
7.科举制度(P32)
(二)中国古近代教育管理思潮
1.孔子“道之以德”的含义(P225)
2.伦理主义教育管理思潮对今天的教育管理的启示意义
注重校风的建设,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确立良好的教育导向
注重教育者、管理者的素质提高,强调“言传身教”的作用
注重读书与修身的结合,加强教学中的育人功能
3.法治主义教育管理思潮(P232)
4.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P242)
5.中国古代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关于人的发展的主张(P243—244)
6.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教育管理思潮的主要特点(P270)
7.中国近代平民主义教育管理思潮推行平民教育的目的(P273—274)
8.国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P286)
三、外国教育管理史部分
(一)发达国家教育管理体制的演变
1.简述斯巴达和雅典教育制度的区别(P3—10)
(1)斯巴达的奴隶主贵族军事专制的教育制度
斯巴达教育制度的性质是奴隶主贵族军事专制。
尚武成为斯巴达的灵魂,从小接受军事训练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斯巴达实行的是国家强迫的统一的学校制度。
(2)雅典的奴隶民主制下民主和谐的教育制度
雅典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几方面和谐发展的,服从奴隶主阶级利益的上层人物(商人、武士、政治家等)。
而这些上层人物要身心既善且美,注意培养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人,其教育内容比斯巴达丰富。
2.导生制(P53)
3.欧洲中世纪大学享有的自治权利(P32—33)
4.现代教育管理制度发展的趋向
(一)社会化(二)终生化
(三)民主化(四)理性化
(五)专业化
(二)西方教育管理思想的演变
1.夸美纽斯(P40)
2.洛克的“白板说”的意义(P64—65)
3.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P65—66)
4.卢梭的自然教育观评价(P95—96)
5.赫尔巴特(P119)
赫尔巴特(1776——1841)是德国着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
他认为人类道德的基础是五种不变的观念:内在自由、完善、善意、法权和正义;赫尔巴特即以这种伦理学和心理学观点为基础建立了他的教育学体系。
他提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完美德性”的人;强调运用严峻方法管理儿童,以建立秩序和纪律;他提出“教学的教育性”的概念,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后来被他的门徒发展成为“五段教学法”。
主要着作有《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等。
6.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说(P193)
7.科学管理理论从哪些方面影响了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P239—243)8.科层组织学说对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意义(P257—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