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地层表

合集下载

晋城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附表17

晋城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附表17
村庄、公路
B6
分布于泽州县东部、涉及金村镇及柳树口镇
37.89
侵蚀中低山
奥陶系灰岩、泥灰岩
潜在崩塌和潜在滑坡
修路及自然地质作用
公路
B7
分布于泽州县晋庙铺镇
48.87
侵蚀中低山
奥陶系灰岩、泥灰岩
潜在崩塌和潜在滑坡
以自然地质作用为主
村庄
续附表17晋城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说明表
分区名称
代号
分布范围
面积
(km2)
66.18
溶蚀、侵蚀中山区
奥陶系、寒武系、长城系灰岩、白云岩、砂岩
崩塌
修路切坡
公路
续附表17晋城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说明表
分区名称
代号
分布范围
面积
(km2)
地形地貌
地层
主要地质
灾害类型
成因
危害对象
Hale Waihona Puke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B1
B1-1
分布于沁水县张村乡、龙港镇、郑庄镇
2927.45
2001.52
308.81
地面塌陷、地裂缝
采煤
村庄、公路、农田、输气管线等
A4
分布于泽州县的巴公镇、北义城镇、高都镇、南村镇、大箕镇、犁川镇、山河镇;城区西上庄、钟家庄、北石店;高平市的河西镇、南城办等部分地段
531.17
山间盆地低山丘陵
石炭系、二叠系灰岩、砂页岩、煤层,第三系及第四系松散层
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
采煤、修路建房切坡、强降水等
村庄、农田、道路
A5
分布于高平市的永录乡全部、寺庄镇、北城办、神农镇、米山镇、东城办、陈区镇、三甲镇、北诗镇、建宁乡部分地段;陵川县的平城镇、西河底镇全部、秦家庄乡、杨村镇、礼义镇、附城镇、崇文镇部分地段

晋城市水文地质类型区划分初探

晋城市水文地质类型区划分初探

境内地层发育较为齐全 ,从老到新有太古界 、 元 古界 、 古生界 、 中生界和新生界 , 以古生界和中生界为 主 , 占全区总面积的 8%。太古界岩性主要为片麻 约 5 岩系, 元古界地层 由石英砂岩 、 石英岩等组成 , 生界 古 寒武 、 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在境 内统含水岩组和寒 武系中统含水岩组 。 奥陶系中统含水岩组广泛分布于
型 区、 超采 区 、 重点 水 源地 等界 线 , 每个 县 出一 套 作 给
为工作底 图。
表 1 晋城市孔 隙地下水水文地质类型区划分表
水 资源 流域分 区 地貌类型区 丹河 区 山间河 谷区
类型 区进 行 划 分 。 定 了由 市局 对全 市 水 文 地 质 类 型 区进 行 划 分 、 电 子 版 地 图、 训 工作 人 员 、 定 地 下 水 制 制 培 制
可持 续开发利 用方案具体工作方 法和步骤。
【 键 词 】 文 地质 类型 区 ; 分 ; 关 水 划 工作 思路
[ 中图分类号 ] 6 1 P 4
[ 文献标识码 ] c
[ 文章编号 ]0 — 0 2 2 1 )3 0 2 — 2 10 74 ( 0 2 0 — 0 1 0 4
地下水资源是晋城市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重 要 的供水水源。随着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 展, 地下水开采量逐 年增长 , 已造成局部地下水位不 断下降。特别是在人 口、 城市和工业集中分布的丹河 流域 , 孔隙水 、 隙水已近疏干, 裂 取水主要依靠深层岩
11 自然地理 及地 形地 貌 .
根据含水介质岩性 、 地下水赋存条件及水动力特 征 ,晋城市 的地下水 总体上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 隙
水 、 屑岩 类裂 隙水 和碳 酸盐岩 类岩 溶裂 隙水 三类 。 碎

山西省晋城市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报告

山西省晋城市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报告

第一章晋城地区概况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一节地理位置及概况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枕太行,南临中原,西望黄河,北通幽燕,区位适中,交通便捷,是山西通往河南的重要门户。

太焦、侯月铁路纵贯本境,晋焦高速、二广高速、晋阳高速、207国道、省道与县道、乡道交织成网,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利。

晋城市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

图1-1晋城市行政区划图晋城市下辖城区、泽州、高平市、阳城、陵川和沁水六县(市、区),总面积949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

总耕地面积为283.38万亩,人均耕地1.42亩。

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22.3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6.09万人,占总人口的43.33%)。

2007年全市总人口中,男性为112.02万人,占总人口的50.38%;女性为110.31万人,占总人口的49.62%,性别比为101.55。

全市人口中有22个民族。

少数民族中回族人数最多,主要分布在城区。

晋城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大陆性季风影响,区内地形地貌复杂,各地区小气候差异大。

全市可分为:温寒作物区,温凉儿物区,温和作物区,温暧作物区。

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冬长夏短,春委少雨多风,干旱时有发生;夏季炎热多雨,降水量年际变化大;秋季温和凉爽,阴雨天气多;冬季寒冷,雪雨稀少。

干旱、冰雹、暴雨、大风、霜冻、干热风、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频繁。

为“长日照地区”,年日照时数在2393~2630小时之间,平均为2563小时。

年平均气温7.9-11.7°C,无霜期一般在185天左右。

年降水量在626-674亳米之间。

年降水日数为90-98天。

第三节矿产资源晋城市矿产资源丰富。

在东西长160公里,南北宽100公里的地下,蕴藏着煤、煤气层、锰铁矿、铝土矿、铜、锌、金、银、大理石、水晶石等数十种矿产资源。

特别是煤、铁的储量十分可观,有“煤铁之乡”之美称。

煤炭资源以无烟煤为主,储量约占全国无烟煤储量的1/4以上,占山西省的1/2多。

晋城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附表4

晋城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附表4
陵川北东向褶皱群
一般长20~25km,两翼倾角很小,一般不超过10°。
大箕—后街南东向断裂群
由6条断层组成。单条断层长6~12km,断距20~60m。
豫皖断块
中条山块隆
广泛出露古老的结晶基底,构造线方向以北东向为主。
分布于阳城县的西南部以及沁水县的西南部。
济源—渑池块坳
为两个相对隆起和两个凹陷构造。与中条山块隆以马村断裂为界。
由团池~尚裕北北东向褶断群和驾岭~东冶近东西向断裂群组成。前者以褶皱为主,长320km,宽2~6km;后者以断裂为主,呈带状分布,总长达60km。
分布于泽州县的周村、大阳以及阳城县的董封、驾岭、台头一带。
太行山块隆
西安里南北向褶断群
总体呈南北向延伸,南北长35~50km,宽一带。
附表4构造统计表
三级构造
四级构造
构造特征
分布范围
沁水块坳
沾尚武乡阳城北北东向褶带
包括北北东向褶皱群、固县~郑村近南北向褶皱群以及土沃~寺头近东西向褶皱群。以褶皱为主,伴有断裂构造。东西宽25~40km,南北长10~56km。
分布于阳城县的町店、董封、芹池、寺头一带,沁水县的土沃、杏峪、樊村一带。
析城山坳缘翘起带

晋城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说明表

晋城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说明表
高平西北部及陵川西部矿区以采空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亚区(Ⅰ5)
670.54
6.01
该区为高平及陵川的主要煤产地,地质灾害多与采煤活动有关。现状条件下发育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71处,其中滑坡31处、崩塌8处、采空塌陷4处、地裂缝28处。主要对村庄和耕地构成威胁,造成房屋开裂和地面塌陷。该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为:加强矿产开发的监督管理,禁止进入地表建(构)筑物及主要道路的保护煤柱范围内进行开采;近期重点对高平果则沟、龙王沟、成家山地裂缝、三甲镇王家山滑坡和陵川县安坡村地裂缝、大庄村地裂缝、佳祥村地裂缝、二仙庙滑坡等15处地质灾害点进行搬迁或治理。对其余地质灾害点监测预警,开展群测群防工作,根据灾害发展情况采取搬迁、避让或加固的方法逐步进行治理;对破坏的耕地做好土地复垦工作;对新建及生产矿山进行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出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方案;对新建工程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保证新建工程的安全与稳定。
沁水苏庄、柿庄一带地质灾害一般防治亚区(Ⅲ2)
742.77
7.83
分布于沁水县东北部,涉及端氏、固县、柿庄、十里、苏庄等乡镇,该区由南向北依次为低山丘陵区和中低山区,地面标高700~1300m,相对高差100~250m,地形复杂,人烟稀少,该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主要为进行封山育林,保护环境,对偏远、闭塞的村庄逐步进行搬迁。
市境东南山区一带地质灾害一般防治亚区(Ⅲ3)
2652.70
27.95
该区以石灰岩溶蚀地貌为主,山高沟深,地形险峻,人烟稀少,局部有零星采铁矿的迹象。莽河自然保护区、晋焦高速、晋济高速及规划建设的阳济高速公路位于该区。该区发育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9处,其中滑坡4处,崩塌5处。主要对村庄和公路构成威胁。该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主要为:对晋焦高速路、旅游公路的边坡进行一次排查,清除隐患;对村庄周边灾害隐患进行监测预警,并逐步进行治理;新建道路等工程项目要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安相关要求进行地质灾害防治。

山西省临汾市区域地层简表

山西省临汾市区域地层简表

表3-1 区域地层简表各地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Q)(1)全新统(Q4)全新统地层主要分布于河流两侧及山前地带,是组成河流一级阶地的主要物质。

1)冲积层(Q4al)主要分布于汾河及其支流沿岸,组成河流一级阶地和河漫滩,沉积物具明显的二元结构,上部为粉土,下部为砂、碎石类土,厚2~30m。

(2)上更新统(Q3):上更新统地层在测区内极为发育,广泛覆盖在山坡谷地,是组成黄土地形的主要物质,主要有冲积和坡洪积两种成因类型,其特征分述如下:1)坡洪积层(Q3pl)分布于汾河两岸的山前斜平原。

岩性为浅黄色黄土状粉质粘土及粉土,富含钙质,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

局部夹有薄层砂砾石及砾石透镜体,厚度一般为3~20m。

2)冲积层(Q3al)主要分布于汾河两岸,形成河流的二级阶地。

岩性上部为灰黄色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含钙质结核;中部为浅棕黄色粉质黏土、粉土与粉、细砂互层,夹碎石类土透镜体;底部为砂层及卵砾石层,该层最厚达85m。

3)风积层(Q3eol)4-1主要分布于吕梁山以西地区,组成黄土塬、梁、峁的顶面,岩性为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明显,厚度一般5~20m。

pl)洪积层:7-2(3)中更新统(Q2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组成黄土塬、梁、峁。

岩性为红黄及浅红棕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有多层古土壤层,底部有冲积相砂,砂砾石层及粉土互层,一般为40~95m。

pl)洪积层:(4)下更新统(Q1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与组成黄土塬、梁、峁的中更新统老黄土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岩性为一套棕黄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明显古土壤和钙质结核层,致密、坚硬,由石质黄土之称。

具放射状孔和植物遗留根孔,无节理。

古土壤为深棕红色黏土,一般发育4~8层,往往形成两组致密的古土壤条带,每组由2~5条组成,每条厚0.2~0.5m,间距0.5~1.0m,以3~5°的角度倾向原始沟谷。

山西省临汾市区域地层简表

山西省临汾市区域地层简表

表3-1 区域地层简表各地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Q)(1)全新统(Q4)全新统地层主要分布于河流两侧及山前地带,是组成河流一级阶地的主要物质。

1)冲积层(Q4al)主要分布于汾河及其支流沿岸,组成河流一级阶地和河漫滩,沉积物具明显的二元结构,上部为粉土,下部为砂、碎石类土,厚2~30m。

(2)上更新统(Q3):上更新统地层在测区内极为发育,广泛覆盖在山坡谷地,是组成黄土地形的主要物质,主要有冲积和坡洪积两种成因类型,其特征分述如下:1)坡洪积层(Q3pl)分布于汾河两岸的山前斜平原。

岩性为浅黄色黄土状粉质粘土及粉土,富含钙质,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

局部夹有薄层砂砾石及砾石透镜体,厚度一般为3~20m。

2)冲积层(Q3al)主要分布于汾河两岸,形成河流的二级阶地。

岩性上部为灰黄色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含钙质结核;中部为浅棕黄色粉质黏土、粉土与粉、细砂互层,夹碎石类土透镜体;底部为砂层及卵砾石层,该层最厚达85m。

3)风积层(Q3eol)4-1主要分布于吕梁山以西地区,组成黄土塬、梁、峁的顶面,岩性为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明显,厚度一般5~20m。

pl)洪积层:7-2(3)中更新统(Q2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组成黄土塬、梁、峁。

岩性为红黄及浅红棕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有多层古土壤层,底部有冲积相砂,砂砾石层及粉土互层,一般为40~95m。

pl)洪积层:(4)下更新统(Q1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与组成黄土塬、梁、峁的中更新统老黄土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岩性为一套棕黄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明显古土壤和钙质结核层,致密、坚硬,由石质黄土之称。

具放射状孔和植物遗留根孔,无节理。

古土壤为深棕红色黏土,一般发育4~8层,往往形成两组致密的古土壤条带,每组由2~5条组成,每条厚0.2~0.5m,间距0.5~1.0m,以3~5°的角度倾向原始沟谷。

附表21 晋城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表

附表21 晋城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表
沙沟
ZZ-40
地裂缝
王光政
原庄
ZZ-41
潜在滑坡
郭玉明
马坪头
ZZ-42
采空塌陷
原会
李寨乡
原新广
西阎庄
ZZ-44
滑坡
李丙云
金村镇
李广林
龙门旅游区
ZZ-45
危岩体
王发荣
西交河丹
河桥西南
ZZ-46
潜在崩塌
第一章田军强
北义城镇
杨鸿飞
西张
ZZ-57
地裂缝
靳富有
沟东
ZZ-58
地裂缝
张聪明
高都镇
牛培茂
崔沟
ZZ-62
LC-19
滑坡
侯七旦
南村
LC-20
滑坡
李虎元
附城村佳祥
LC-22
地裂缝
秦明付
原陵沁线
LC-23
滑坡
王保龙
礼义镇
张学功
野川底村
LC-24
滑坡
闫秋法
东沟村郝家
LC-25
滑坡
李忠孝
杨幸河村
LC-26
地裂缝
赵生顺
平川村
LC-28
滑坡
李英平
杨村镇
李海富
东掌村寨河
LC-29
潜在崩塌
牛存龙
太和村
LC-30
滑坡
元付明
王志远
东双脑村嘴上
LC-08
泥石流
赵章秀
陵辉路
LC-09
潜在崩塌
姚建中
官房村
LC-10
泥石流
何拴龙
西河底镇
牛文东
焦会村
LC-12
潜在滑坡

山西省晋城市自然条件

山西省晋城市自然条件

山西省晋城市自然条件分析报告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班级:地信1201班规划1201班成员:李萱、李俊兴、陈丽雅、林佳亮指导老师:何晓蓉时间:2015/4/201自然生态环境特征1.1地理位置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山东与山西交界处,西与运城、临汾衔接、北与长治交界,东、南与河南省的新乡、济源、焦作接壤,地理坐标为北纬35度12′-35度42′,东经112度31′-113度14′,南北长约58.85公里,东西宽约62.75公里,面积约为9490平方里。

晋城市区位图1.2地貌环境晋城市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

山地和丘陵面积占总面积87.1%,其中山地占58.6%,丘陵占28.5%。

东部、西部和南部,群山连绵,山崇岭峻,北部和中部丘陵起伏,盆地相间。

盆地及山间宽谷占总面积的12.9%。

晋城市地处晋豫交界的泽州盆地中央,平面轮廓略呈卵形,境内丘陵、平原纵横交错,整个地区的地势呈北高,中、南部低的簸箕状。

其中丘陵面积577.9平方公里,平原面积116.7平方公里。

盆地及宽谷平原占总面积的12.9%。

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600-700米。

最高的中条山舜王坪,海拔2358米,最低处是丹河、沁河下游河谷地,海拔接近300米,抗震设防烈度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

基本风压0.45kN/m2。

1.3地质环境晋城地层以古生界和新生界地层为主。

东部和西南部在陵川横水、大河口和迈河一带及阳城县羊圈底庙一带零星分布有太古界,阳城县羊圈底庙以南一带分布有元古界。

陵川大河口主要为片麻岩系地层;阳城县羊圈底庙一带以变质岩和片岩为主;陵川县和阳城县一带,由石英砂岩、石英岩状的砂岩、页岩、含海绿隶石石英砂岩夹页岩及含灰岩、泥灰质白云岩组成。

市区东部和南部分布有古生界寒武系,陵川、晋城、阳城和沁水呈弧形带状分布,奥陶系分布较广,石炭系主要分布于陵川、阳城、沁水,二叠系主要分布于沁水拗陷中,从高平、陵川经晋城到阳城、沁水弧形出路。

晋城市地层统计表

晋城市地层统计表
分布于陵川县的平城、附城,泽州县和梨川、大阳,阳城县的下白桑等。
下统
C2
2~15
底部为山西式铁矿以铝土质页岩、砂岩为主
分布于陵川县的附城、西河底,泽州县的山河,晋庙铺一带



中统
O2
364~522
下部为灰黄色泥灰岩夹薄层泥质白云岩,上部为深灰色厚层灰岩
分布于陵川县的古郊、泽州县的柳树口,阳城县的董封一带
分布于陵川县的小碑上、陈家园、大河口及阳城县的羊圈底、杨柏一带
5~37.1
以棕色亚粘土为主,中夹古土壤层,富含钙质结核,局部夹砂砾石透镜体
分布于高平~泽州县,巴公以北的盆地区,以及端氏~润城的丘陵区
新近系
上新统
N2
12~40
以棕红色粘土及砂质粘土为主,底部为砾岩
分布于高平以南~泽州县以北的盆地区
中生界
三叠系
下统
T1
715
由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紫红色泥岩组成
分布于阳城芹池、寺头、沁水樊村、王壁、苏庄
附表3 地层统计表



地层代号
厚度
(km)
岩性描述
(km2)
分布范围

生界Βιβλιοθήκη 第四系全新统
Q4
0~10
以中细砂、粗砂及砾石为主,局部为亚砂土
主要分布于沁河、丹河及其支流河床、河漫滩
上更新统
Q3
10-~35
以黄土、黄土状土为主,垂直节理发育,局部为砂砾石层
各县(区、市)丘陵、盆地、河谷均有分布
中更新统
Q2






上统
P2
584~664
底部为灰白色粗粒石英砂岩,向上为灰黄色、紫红色砂岩夹泥岩

晋城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附表20

晋城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附表20

续附表20 晋城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
续附表20 晋城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
续附表20 晋城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
续附表20 晋城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
续附表20 晋城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
续附表20 晋城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
续附表20 晋城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
续附表20 晋城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
续附表20 晋城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
续附表20 晋城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
续附表20 晋城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
续附表20 晋城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
续附表20 晋城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
续附表20 晋城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
续附表20 晋城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
续附表20 晋城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
续附表20 晋城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
续附表20 晋城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
续附表20 晋城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
续附表20 晋城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
续附表20 晋城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
续附表20 晋城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
续附表20 晋城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
续附表20 晋城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
续附表20 晋城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
续附表20 晋城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
续附表20 晋城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
续附表20 晋城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
续附表20 晋城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
续附表20 晋城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

山西地质结构

山西地质结构

山西地质结构山西地质结构1 地质发育:山西省地质构造单元的主体是山西地台,地质历史悠久,地层发育比较齐全,除古生界奥陶系上统、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下统缺失外,其它各界均出露广泛。

下太古界:下太古界是山西省最古老的基底岩层,为一套中—深变质岩系,厚4,000-18,000米。

以分布于太行山中段、北段以及盂县北部的阜平群(下部)龙泉关群(上部)为代表。

另外还有吕梁山的河口群,中条山区的涑水群,桑干河以北的怀仁、大同、阳高、天镇及右玉花林山一带的桑干群,霍山地区的霍县群(下)和太岳山群(上),在太行山也少量分布着赞皇群。

这套地层由各种浅粒岩、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及大理岩组成,形大小不等的旋回,变质程度较深,一般属铁铝榴石角闪岩相,有的地方达到麻粒岩相,岩石遭受不同程度的混合岩化。

区域构造形态具有背斜开阔、向斜紧闭、向斜倒转等特征,一般属旋扭构造形式。

上太古界:上太古界是一套变质火山岩、沉积岩地层,厚3,000-35,000米,不整合于下太古界,以五台山的五台群与龙泉关群间的不整合为代表,反映了上、下太古界的一次地壳变动。

这套地质变质程度中等,一般为绿片岩相—铁铝榴石角闪岩相,有轻微的混合岩化,其中变质火山岩具铜矿化现象,在相应地层有的层位较为稳定,并多具工业意义的磁铁石英岩(五台山羊坪、岚县一带),这些都是大区域对比的标志。

上太古街的构造特点是褶皱强烈,多复式背斜,向斜多同倒转,呈北东向构造带形式。

上太古界统一以五台群表示,下部以五台山、恒山、灵丘一带的五台山群为代表,主要由石英岩夹大理岩、黑云变粒岩夹角闪岩、二云石英片岩、片麻岩,以及酸—基性变质火山岩、斜长角闪岩、磁铁石英岩、斜长片麻岩组成。

上部地层则以吕梁山的吕梁群上部组段较为发育,主要由片麻岩、变粒岩夹斜长角闪岩、含矽线石和石墨的片岩或角闪岩,磁铁石英岩及大理岩组成,分布在恒山和云中山一带的上部五台群,以及盂县北部的龙华河群上部地层与其相当。

此外,太行山中南段左权桐峪一带的桐峪组,由黑云写斜长片麻岩、夹斜长角闪岩、黑云变粒岩、浅粒岩、片岩夹磁铁石组成,出露孤立。

晋城城市介绍PPT

晋城城市介绍PPT

PART 3
特色美食
炒凉粉
炒凉粉,在很多集贸市场和小吃摊点集中的地方大都 设有出售点(大多用摊车),一般居民家庭也会制作。 凉粉以红薯或绿豆淀粉打制而成,佐以豆酱,葱,姜, 蒜,用香油炒制而成。入口热鲜香嫩,凉粉滑嫩不碎, 素有"凉粉管炒"之美誉。曾数次赴国外表演,大受欢 迎。制法是把粉芡配水打成稀糊,入沸水成熟糊晾凉, 即为凉粉。炒凉粉就是发凉粉为主料,佐以豆酱、葱、 姜、加油炒制而成。热香鲜嫩,焦而不糊。 凉州因气候凉爽而得名,凉粉更是凉上加凉。盛夏时 间,吃一碗凉州凉粉,真是凉盈盈、冰飕飕、酸溜溜、 辣酥酥,别具风味,据《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时期 已有“细索凉粉”应市,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凉州凉 粉品种繁多,风味各异。
PART 1
自 然 资 源
地理环境
生物资源
晋城市境内现有野生植物2743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种(南方红豆 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连香树、翅果油树、水曲柳、紫椴、野大豆5种, 中国特有植物17科22属22种。
矿产资源
晋城市作为典型的矿业资源型城市,自然资源丰富,境内已发现的矿藏有20余种, 煤、铁、铝、硫黄、石膏、石英、石灰石、白云岩等储量丰富,锰、铜、铅、铀稀 有金属在市境内也有发现,各种矿藏中,煤、铁储量最大。境内煤炭已探明储量 273.3亿吨,其中,无烟煤储量占山西储量的1/2和中国储量的1/4。
PART 1
地理环境
地质特征
晋城市地处Ⅰ级构造单元华北断块南缘,市境地质构造主体为Ⅱ级构造单元吕梁——太行断块,构造线北北东 向,西南边缘跨越豫皖断块,构造线转为北东向。境内地质运动历经晋宁构造华北台缘裂陷,加里东一海西一 印支运动盖层稳定发育,至燕山断褶运动,形成了以断裂为界,多级褶皱带为主体的块坳和块隆构造格架。

山西省晋城市自然条件分析分析报告

山西省晋城市自然条件分析分析报告

山西省晋城市自然条件分析报告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班级:地信1201班规划1201班成员:李萱、李俊兴、陈丽雅、林佳亮指导老师:***时间:2015/4/201 自然生态环境特征1.1 地理位置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山东与山西交界处,西与运城、临汾衔接、北与长治交界,东、南与河南省的新乡、济源、焦作接壤,地理坐标为北纬35度12′-35度42′,东经112度31′-113度14′,南北长约58.85公里,东西宽约62.75公里,面积约为9490平方里。

晋城市区位图1.2 地貌环境晋城市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

山地和丘陵面积占总面积87.1%,其中山地占58.6%,丘陵占28.5%。

东部、西部和南部,群山连绵,山崇岭峻,北部和中部丘陵起伏,盆地相间。

盆地及山间宽谷占总面积的12.9%。

晋城市地处晋豫交界的泽州盆地中央,平面轮廓略呈卵形,境内丘陵、平原纵横交错,整个地区的地势呈北高,中、南部低的簸箕状。

其中丘陵面积577.9平方公里,平原面积 116.7平方公里。

盆地及宽谷平原占总面积的12.9%。

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600-700米。

最高的中条山舜王坪,海拔2358米,最低处是丹河、沁河下游河谷地,海拔接近300米,抗震设防烈度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

基本风压0.45kN/m2。

1.3 地质环境晋城地层以古生界和新生界地层为主。

东部和西南部在陵川横水、大河口和迈河一带及阳城县羊圈底庙一带零星分布有太古界,阳城县羊圈底庙以南一带分布有元古界。

陵川大河口主要为片麻岩系地层;阳城县羊圈底庙一带以变质岩和片岩为主;陵川县和阳城县一带,由石英砂岩、石英岩状的砂岩、页岩、含海绿隶石石英砂岩夹页岩及含灰岩、泥灰质白云岩组成。

市区东部和南部分布有古生界寒武系,陵川、晋城、阳城和沁水呈弧形带状分布,奥陶系分布较广,石炭系主要分布于陵川、阳城、沁水,二叠系主要分布于沁水拗陷中,从高平、陵川经晋城到阳城、沁水弧形出路。

山西地层总结

山西地层总结

第四系(Q) 井段:0 20m,岩性为棕黄、褐黄色粘土夹粉一中砂层及砂砾层。

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新生界第三系(N)
中生界三叠系T
二叠系石千峰组(P2~h)
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 底界深度305m一320m,上部为灰绿、紫红色中一细砂岩与紫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互层;中部为灰白色中粗砂岩、含砾砂岩夹深灰色泥岩、粉砂岩;下部为灰色含鲕砾粘土岩。

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lx) 底界深度405m一420m,上部绿、灰绿色粉、细砂岩;中部为灰、灰白色中砂岩夹粉一细砂岩;下部为灰、深灰色泥岩与灰、浅灰色粉一细砂岩互层;底部为灰、灰白色中粒砂岩(1<8砂岩)。

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l s) 底界深度460m 480m,岩性为灰、深灰、灰黑色粉砂质泥岩与浅灰色粉一细砂岩、中砂岩及黑色煤互层,底部为灰、灰白色粉砂岩、细砂岩(K7砂岩)。

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二叠系上统太原组(C3t) 底界深度510m 530m,未穿。

岩性为灰、深灰、灰黑色砂质泥岩与灰色、深灰色粉一细砂岩、石灰岩、黑色煤互层。

上古生界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
下古生界奥陶系中统峰峰组(02f)。

晋城市地质遗迹调查研究

晋城市地质遗迹调查研究

106地质环境DI ZHI HUAN JING“晋城市地质遗迹调查”项目为晋城市自然资源局项目(项目编号SXWCZFCG-2018-3005),2018年6月,江西核工业工程地质勘察院中标该项目,并负责实施该项目。

主要是查明晋城市地质遗迹的主要类型、分布与保存现状,评价其科学价值与美学价值,为地质遗迹保护规划管理及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技术路线以地质学为基础,结合了旅游地理的相关知识,在搜集相关地质遗迹资料的基础上,分类筛选重要地质遗迹点。

了解调查区地形地貌、植被、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条件,对筛选出的晋城市地质遗迹进行野外核查与调查,查明其特征、分布及保护利用现状,圈定范围,确定地质遗迹点。

确定重要地质遗迹保护名录,进行地质遗迹定量评价。

按照地质遗迹的自然属性、特征,所在的大地构造单元、地貌单元的地质背景和地貌类型的不同,进行地质遗迹区划,为地质遗迹保护规划管理和利用,提供分区分类分级指导的科学依据。

2 晋城市地质遗迹类型依据《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0303-2017)中地质遗迹的分类方案,结合本次调查结果,将晋城市地质遗迹类型共划分为3大类、13类和46亚类。

本次晋城市地质遗迹调查共调查地质遗迹217处。

2.1 按地质遗迹类型统计晋城市地质遗迹有:地层剖面类18处,岩石剖面3处,构造剖面类13处,重要化石产地类30处,重要岩矿石产地类4处,岩土体地貌86处,溶洞12处,河流处6,湖泊1处,瀑布11处,泉9处,火山地貌9处,峡谷13处,地震遗迹地裂缝1处,共217处。

2.2 按地质遗迹级别统计国家级地质遗迹:13处。

6处岩土体地貌,1处溶洞,1处河流,1处瀑布,4处峡谷。

省级地质遗迹:63处。

8处地层剖面类,8处构造剖面类,6处重要化石产地类,1处重要岩矿石产地类,10处岩土体地貌,7处溶洞,1处湖泊,5处河流,5处瀑布,1处泉,火山地貌2处,8处峡谷,1处地震遗迹地裂缝。

省级以下地质遗迹:141处。

山西省晋城市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报告

山西省晋城市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报告

山西省晋城市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报告第一章晋城地区概况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一节地理位置及概况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枕太行,南临中原,西望黄河,北通幽燕,区位适中,交通便捷,是山西通往河南的重要门户。

太焦、侯月铁路纵贯本境,晋焦高速、二广高速、晋阳高速、207国道、省道与县道、乡道交织成网,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利。

晋城市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

图1-1晋城市行政区划图晋城市下辖城区、泽州、高平市、阳城、陵川和沁水六县(市、区),总面积949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

总耕地面积为283.38万亩,人均耕地1.42亩。

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22.3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6.09万人,占总人口的43.33%)。

2007年全市总人口中,男性为112.02万人,占总人口的50.38%;女性为110.31万人,占总人口的49.62%,性别比为101.55。

全市人口中有22个民族。

少数民族中回族人数最多,主要分布在城区。

晋城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大陆性季风影响,区内地形地貌复杂,各地区小气候差异大。

全市可分为:温寒作物区,温凉儿物区,温和作物区,温暧作物区。

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冬长夏短,春委少雨多风,干旱时有发生;夏季炎热多雨,降水量年际变化大;秋季温和凉爽,阴雨天气多;冬季寒冷,雪雨稀少。

干旱、冰雹、暴雨、大风、霜冻、干热风、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频繁。

为“长日照地区”,年日照时数在2393~2630小时之间,平均为2563小时。

年平均气温7.9-11.7°C,无霜期一般在185天左右。

年降水量在626-674亳米之间。

年降水日数为90-98天。

第三节矿产资源晋城市矿产资源丰富。

在东西长160公里,南北宽100公里的地下,蕴藏着煤、煤气层、锰铁矿、铝土矿、铜、锌、金、银、大理石、水晶石等数十种矿产资源。

特别是煤、铁的储量十分可观,有“煤铁之乡”之美称。

煤炭资源以无烟煤为主,储量约占全国无烟煤储量的1/4以上,占山西省的1/2多。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工程地质条件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工程地质条件

1.1、工程概况******工程****桥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马寨镇2、自然地理概况2.1、地理位置及交通情况桥址位于晋城市阳城县马寨镇西北,距阳城县约20km,西北距沁水县约18km,附近区域交通有阳翼高速及乡间公路纵横成网,交通条件便利。

2.2、地形地貌桥址区位于晋东南山区,主要为芦苇河河床,两侧桥台为丘陵。

地形起伏较大,相对高差在10~30m之间,山坡自然坡度约为30°~40°。

2.3、水系本区属于黄河流域沁河水系,桥址区地表水为芦苇河河水。

2.4、气象特征根据我国气候区划图,该区气候属暖温带亚湿润大区晋陕甘区。

根据阳城县气象站历年气象资料统计(1957~1980年),年平均气温11.7℃,绝对最高气温40.2℃,绝对最低气温-19.7℃,年平均降水量627.4mm,年最大降水量852.2mm,年平均蒸发量2055.1mm,蒸发量为降水量的3.3倍,属半干燥大陆性气候。

冬季寒冷,雨雪稀少,夏季暖湿多雨,春季多风少雨。

主导风向为东南及西北风,夏季多南风,冬季多西北风。

最大风力6~7级。

平均风速 2.0m/s。

最大风速24.0m/s,最大冻结深度0.7m。

2.5、地震动参数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1:400万)”的划分,桥址所在地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3、工程地质特征3.1、地层岩性及物理力学特征 3.1.1、地层岩性据调查和本次勘察揭示,桥址区地层按其成因分类,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 4ml )素填土,全新统冲洪积层(Q 4al+pl )粉质黏土、碎石土,第四系上更新统坡洪积层(Q 3dl+pl )黏质黄土,二叠系上统(P 2)泥岩、砂岩。

各地层岩性特征、厚度及分布情况详见地质柱状图和工程地质纵断面图,主要地层描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 4ml )①1素填土:以碎石土为主,灰黄色,稍密,潮湿,粒径一般为60-100mm ,含少量漂石,黏土、细砂充填,分布于河床局部表层,厚度为0~1.0m ;Ⅲ级硬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层单位

系统

第四

系Q
生 上第 界 三系 N
Kz 下第 三系 E
厚度 (m)
地层特征
分布区域及特点
0-330 为棕红、黄绿、土黄色粘土、亚粘土及砂和砾石。
灰黄、灰绿、棕红色粘土及砂质粘土。在晋城以北至高 0-268 平一带,粘土中含有锰铁质、钙质结核。底部为砾石。
区内广为分布 主要出露在晋城市以北至高平、襄垣一带。
陆表海
O
咸化泻湖相
下 统 O1
64-209
白云岩、夹页岩,顶部普遍有一层燧石层。
北东部薄,南西部厚。出露在太行山南段的深谷中。
寒武 系

沿沁水盆地层弧形带状出露。在勘探区邻近的陵川马
377-570
砾岩、砂岩、灰岩、泥灰岩、竹叶状灰岩、鲕状灰岩、 圪当,晋城河口,阳城后老龛,沁水下川等地均可见
白云岩等组成,含丰富的三叶虫化石,底部为含砾砂岩。
到。
浅海相
上元古 震旦 界 Pt2 系 Z
下元古 界 Pt1
太古界 Ar
石英砂岩、石英岩状砂岩和含有铁、磷、钾的细碎屑岩 出露在勘探区东部的陵川县嘴上,南部的阳城横河一
0-6259
及火山熔岩
带。
滨海浅海相
0-2684
为一套浅变质的片岩、大理岩和变质砂岩。
不发育,仅出露于和顺县前虎峪和济源县后郑坪。
>507
0-576 砖红色长石英砂岩夹透镜状砾岩,下部为巨砾岩。
分布于中条山南麓的坦曲盆地,三门峡盆地。
沉积相
中 生
和尚沟组
下 统
131-474 T1h
紫红色泥岩夹紫红色砂岩及砾岩。

T1 刘家沟组

Mz
115-595
紫红、浅红色细粒砂岩、粉砂岩、夹泥岩
T1L

石千峰组 P2sh
22-217
黄绿色中、粗粒砂岩与紫红泥岩互层,顶部夹淡水灰岩 薄层及透镜体。
海陆交互相

C3

系中
北中部海陆交互
C

本溪组 C2b
0-35
灰黑、灰白色泥岩、铁铝岩夹石灰岩、砂岩、薄煤层、 山西式铁矿。
主要出露于晋城的犁川、阳城的下白等地。
相南部渐变为陆 相
Pz
C2

峰峰组 O2f
0-216
顶部为中厚层质纯石灰岩,上部为豹皮状灰岩、白云质 灰岩,下部为砾状泥灰岩、泥灰岩,含石膏。
奥 陶 系

上马家沟 组 O2s
176-308
白云质灰岩、豹皮状灰岩、泥灰岩、角砾状泥灰岩、中 部夹少量燧石团块。
北部厚、往南西变薄,以至缺失峰峰组及上马家沟组 上部,出露于太行背斜南段两翼。
O2
下马家沟 组 O2x
37-213
由角砾状泥灰岩、石灰岩组成,底部为稳定的黄绿色钙 质页岩和薄层状泥质灰岩,称“贾汪页岩”。



P2
上石盒子 组 P2s
223-653
上部:杂色砂岩、泥岩互层,顶部夹燧石条带。 中部:黄绿色、灰黄色砂岩夹、紫红色泥岩
本区内广为分布。在襄垣、壶关、高平一线以西,晋 城、阳城以北地带广泛出露。

下部:黄绿色砂质泥岩、紫红色泥岩夹锰铁矿

中上部:黄绿、杏黄色泥岩、粉砂岩及砂岩,顶部鲕 、
P

下石盒子 组 P1x
35-91
泥岩

下部:黄绿色砂岩、灰色泥岩夹薄煤层
P1
山西组
由灰色、灰白色砂岩、灰黑色泥岩及煤层组成。下部的

34-72
3 号煤层(俗称香煤)厚度大而分布广。
P1S
过渡相


上 统
太原组 C3t
82-142
灰白、浅灰、深灰砂岩、粉砂岩、泥岩、石灰岩及煤层 繁互层显出典型特征
长治-陵川一线以北较厚,以南较薄。于勘探区附近 的晋城、沁水、阳城均有出露。
为变质程度较高的片岩、片麻岩、局部夹大理岩。混合 出露于东部左权、黎城、壶关、陵川等地,南部阳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岩化。
河南郑坪。西部太岳山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