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形象与话语权研究
“一带一路”塑造国家形象
“一带一路”塑造国家形象“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一个重大国际合作倡议,旨在推动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加强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自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同时也为中国塑造了新的国家形象。
本文将探讨“一带一路”倡议如何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并对中国的国家形象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中国的国际形象转型。
中国作为提出倡议的国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将其传统的国际形象中的“大国”、“民族复兴”与“和谐世界”的理念结合起来,强调了中国推动国际合作与共赢的愿景。
倡议包括互利共赢、共同繁荣在内的多元理念,使得中国的国际形象更加开放、包容,有利于改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
“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了中国的软实力建设。
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中国通过文化、教育、技术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提升了国家的软实力。
中国的传统文化、语言、教育体系等方面得以更好地向沿线国家传播,同时也帮助中国在这些领域更加深入地了解沿线国家,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
2019年发布的《全球软实力指数报告》显示,中国的软实力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不断提升,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中国的软实力提升也间接地塑造了中国的国家形象,使其在国际社会中拥有更大的影响力。
“一带一路”倡议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国际合作平台,使得中国能够更好地参与国际事务,扩大了自身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的影响力。
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还提高了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更好地塑造了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出自己的方案,为世界提供了更多构建国际秩序的选择,树立了中国作为全球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一带一路”倡议巩固了中国的国际合作伙伴形象。
在倡议的推动下,中国积极与沿线国家开展了各领域的合作,一批合作伙伴关系得以加强,中国在国际上展现出更加务实、真诚的形象。
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研究
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研究邹明宇摘要:国际话语权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上影响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政治地位㊁文化软实力的现实反映㊂虽然近些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国际话语权依然为西方国家把控,呈现 西强东弱 的局面㊂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路径选择包括:(一)建设网络传播主体㊁搭建网络传播平台;(二)设置国际话语议题,提升话语表达权重;(三)完善学术话语体系,夯实话语理论基础㊂只有开拓对外传播新渠道㊁建设对外传播主体,加强国际议题设置才能更好地建构我国国际话语权㊂关键词:国际话语权;对外传播;意识形态中图分类号:D822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2-0024-03㊀㊀话语权是一个国家内容表达的权力,背后隐藏着该国的经济㊁政治㊁文化等因素㊂现有国际话语权的格局是,西方国家主导着话语权,并不断打压㊁抹黑发展中国家㊂随着中国的崛起,西方国家在国际上加紧了对中国的无理制裁,企图使其遵循西方体系下的相关规则㊂话语权的博弈,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博弈,中国要想在国际社会上发出自己的声音㊁保障自己的权益,就必须加快国际话语权研究,以更好的姿态屹立于国际话语格局之中㊂一㊁新时代建构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必要性(一)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是新时代走向国际社会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㊂ [1]国际战略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以中国为首的东方经济体迅速崛起,世纪总体经济形势呈现 东升西降 的格局, 西强东弱 的局面逐步消解;大国政治 南升北降 ,南半球发展中国家政治地位逐渐提升;美国倒施逆行,实行反全球化策略,单方面退出相关协议,冲击国际秩序及贸易规则㊂在风起云涌的国际格局中,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设置国际议题㊁制定相关规则,有利于中国在世界上发出自己的声音㊁站稳自己的脚跟,向世界宣传中国理念㊁中国思想㊂(二)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是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必然要求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没有放弃对中国的攻击,手段从明显到隐蔽,方式从经济压迫到文化输入,而意识形态渗透是西方针对中国和平演变的重要策略之一㊂近年来,西方国家借助政治㊁经济㊁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向中国输入西方的新自由主义等所谓 普世价值 ,对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多元化思想泛滥也给人民的价值追求造成混乱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㊂ [2]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有利于在国际上竖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旗帜,在交流交往中自觉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维护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纯洁㊂(三)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是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㊁展示中国形象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加国际社会活动,与全球各国友好往来,经济日益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㊂但由于中国处于西方主导的国际话语体系下,对外宣传不够,形象提升缓慢,西方国家有意误导群众对中国和平复兴之路的理解,提出 中国威胁论 类似主张,给中国国际形象造成巨大的破坏㊂ 中国国际话语权呈现 大国弱语 的失衡状态, [3]而国际话语权担负着把国家的理念传播到国际上的重要任务,对于塑造国家形象具有重要作用㊂因此,着力提升国际话语权,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加强外宣工作,是新时代中国对外宣传的必然选择,也是塑造国际话语权的必然要求㊂二㊁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面临的挑战(一)对外传播能力不足媒体是中国对外宣传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载体之一,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媒体行业迅速发展,传媒领域呈现 视频化 趋势,传统媒体与自媒体㊁大众媒体相互融合又相互竞争,党和国家在外宣工作中利用合适的对外传播策略,争夺国际话语权,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赢得了国际认可,然而在对外传播中还存在一些问题㊂第一,对外传播理念相对滞后㊂我国对外传播过程中,内容常常以行为决策为主,缺乏对中国的政治理念㊁政治主张的42阐述,导致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发展道路㊁发展方式存在误解㊂进入新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打造了以 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型国际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等主题,取得良好效果,在国际上树立起了中国话语旗帜,并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以及部分发达国家的认同㊂然而这种认同更多是国家合作层面上的认同,普通群众往往接触不到此类主题,究其原因在于主题的理论深度㊁影响力㊁吸引力不足,同时缺乏有力度的中西方 民主㊁法制㊁公正 等概念比较研究,没有坚定的理论支撑,从而影响对外传播的效果㊂第二,对外传播存在时效上的偏差㊂对外传播工作中最关键一点就是讲究时效,这是新时代对媒体工作者的要求,也是树立良好国际形象的着力点㊂但是我国对外传播过程中还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对于突发性㊁热点性事件回应不及时㊁不能先发制人,造成政府工作被动;对外传播中难以同频共振,缺乏将传播的内容纳入新时代背景下去考量的能力;对外传播有时未能对国内以及国际热点事件进行积极的引导,舆论被自媒体及西方媒体所掌控;由于信息获取存在不及时,报道中未能很好地呈现事物原貌,导致对外传播内容难以让国际社会认可,削弱了国际话语权㊂(二)国际议题设置受限是否具备设置国际议题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拥有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体现㊂ [4]通过设置国际议题,组织相关国家参与议题讨论,可以向世界上展现自己的价值观以及政治理念,树立起一个大国良好的形象,同时在国际上拥有占据话语权的地位㊂但现实状况并不乐观,这意味着在此方面我国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㊂第一,西方国家是国际议题的主要设置者㊂西方国家先后经历了第一㊁二次工业革命,首先进入工业化㊁电气化和信息化时代,大多是现代化国家㊂西方国家利用自己的先发优势采取霸权主义扩张策略,在国际上取得了长期话语权,并左右着国际议题的设置㊁国际规则的制定,形成长期的 西强东弱 的局面㊂西方国家利用主导国际话语权的优势,散布了大量针对我国的抹黑㊁诬陷言论,如 中国威胁论 文明冲突论 南海航行自由 等㊂严重歪曲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㊁阻碍我国与各国往来与合作㊂第二,中国国际议题设置能力较弱㊂十八大来以来,中国政府多次在外交场合设置议题,如 一带一路 倡议㊁建立 人类命运共同体 等,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㊁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并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了主动地位㊂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话语权的主导者,我国在设置议题中往往以经济㊁文化为主题,向世界展示东方大国的复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政治类议题较少,缺乏向世界传播中国治国理念㊁中国政治主张的内容,导致西方国家常常拿 人权 民主 等所谓普世议题做文章诋毁我国㊂三㊁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路径选择(一)建设网络传播主体㊁搭建网络传播平台网络媒体在信息传播的便捷性㊁交互性㊁时效性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中西方争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平台,利用网络媒体所具有的交互性㊁社会性等特点,有助于向世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㊂1.实现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相互融合㊂不同媒体具有不同的传播策略㊁传播手段以及传播方法,各具特色㊂传统媒体绝大多数是国家主办的,一直在舆论斗争的前沿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在我国信息传播发展历程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㊂尽管网络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媒体,但作为党媒的传统媒体,依然是党的喉舌㊂面对国际话语权的不足,应当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在人民日报社㊁新华社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要传统媒体的基础上积极打造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网络平台,加强传统媒体的外宣业务能力,推动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统一㊂2.实施科学化网络传播策略㊂网络传播作为一种传播途径,有着自己独特的传播策略,良好的传播策略更能使我国的意识形态在国际上具有话语权㊂立足本土化传播,理论结合实际,在传播过程中考虑到所在国家㊁地区的风土人情㊁价值取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深入结合社会热点事件, 增强当地群众关心并易于接受的新闻信息和咨询内容, [5]争夺当地话语阵地㊂网络媒体的发展与创新,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机制,使话语主体和受众群体信息实现交互传播,通过搭建网络传播平台,使网络媒体与对象国群众有一个平等㊁友好的对话平台,有利于在对象国树立起良好的国际形象,有利于消除群众由于信息不对称㊁西方国家刻意抹黑我国等原因造成的认知偏差㊂(二)设置国际话语议题,提升话语表达权重一个国家的议题设置是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的反映, [6]通过设置议题,赋予不同议题不同内容,在国际上传递话语主体的核心思想,影响受众群体跟随话语主体的价值取向,进而取得话语大国的地位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运用议题和议程设置主动权,打造亮点,突出特色,开出气势,形成声势 [7],充分利用议题的控制权㊁表达权㊁引领力,积极主动参与国际话语议题建设,对提升话语表达权重具有重大帮助㊂1.坚持议题设置的主体性㊁公共性原则㊂主体性原则是指话语主体在议题设置中所表现出的主动性㊁能动52性,是主体积极设置议题的意愿㊂在重大国际会议㊁论坛等活动中,发出维护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立场的声音,敢于面对其他国家对我国民族复兴所提出的质疑,以积极的心态参加重大议题的设置㊂公共性原则是指话题设置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中国的利益,也应考虑到世界人民的利益,建设世界性关注的国际议题㊂组织相关国际会议,借助合作交流契机,围绕国内国外热点问题,如中国和平崛起㊁中东冲突㊁气候变迁㊁反恐㊁能源等,设置相关议题,阐述中国观点㊁维护中国立场,利用中国智慧提出具有实效性的中国方案㊂2.积极展开国际议题设置㊂谁把握了议题设置的规则,谁就拥有足够的话语力量,积极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国际议题,树立自己的规则体系,对不合理的国际规章制度进行批评㊁反驳,寻求发展中国家友好合作,发挥集群效应,增强整体国际话语权重㊂提升议题设置的引领力,充分发挥话语主体的表达能力,调动受众群体的积极性;打破国际对立存在的话语体系,兼容并蓄,设置人类共同面临的相关议题,如 一带一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型国际关系 等,寻求价值追求的共同点,建设融洽的国际关系㊂(三)完善学术话语体系,夯实话语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 [7]㊂这表明哲学社会科学与话语体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哲学社会科学为话语体系提供理论基础,话语体系为哲学社会科学提供顶层设计㊂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建设学术话语体系,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也是打造国际话语权的必然选择㊂1.丰富话语体系内容,打造学术话语体系㊂学术话语体系是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坚实基础,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学术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已经形成学术话语体系的基本框架㊂一个话语体系是否具有生机活力㊁是否具有吸引力,关键在于内在的核心价值是否与时俱进,是否不断自我革新㊂在增强话语权方面,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保持话语体系的科学性㊁学术性以及实践性;必须进一步加强学术理论研究,打造学术话语体系,必须对国际热点问题进行理论阐述,回应西方话语干扰,避免学术殖民;必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视野,为治理全球性问题㊁创新全球性规则提供理论支持;必须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范式,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西方理论体系㊁先进理念批判吸收,打造独具中国特色的新表述㊂2.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国际话语权提供理论支撑㊂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说服力㊁解释力在一定程度上弱于西方的话语权,究其原因在于话语权的理论性不足,没有强大的学理性支撑,难以使其他国家信服㊂加强社会哲学科学建设,必须创新学科体系㊁完善学科内容,将话语权所需理论融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之中;必须聚焦理论与实践研究,从学理上深入回答当今世界面临的问题,为外宣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为解决世界性难题提供实践方案,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对外工作的大政方针;必须坚持原创,创新是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㊂只有坚持原创,才能针对国际问题提出新观点㊁新思路,才能打造具有中国气派的话语内容㊂参考文献:[1]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指导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8-06-24(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3.[3]赵庆寺.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建构路径[J ].探索,2017(6).[4]胡淼淼.新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构建研究[D ].秦皇岛:燕山大学,2019.[5]谢新洲,黄强,田丽.互联网传播与国际话语权竞争[J ].北京联合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6]杨安,张艳涛.议题设置与中国华语建构[J ].理论探索,2020(6).[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作者简介:邹明宇(1997 ),男,汉族,山东聊城人,单位为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㊂(责任编辑:御夫)62。
国际话语权的提升路径与对策研究
国际话语权的提升路径与对策研究一、引言在当今世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拥有较高的国际话语权可以增加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从而为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目标提供更多机遇和优势。
本课题报告旨在探讨国际话语权的提升路径与对策,分析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提升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二、现状分析1. 国际话语权的定义和重要性:国际话语权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通过言语表达其意志、观点和决策的能力和影响力。
拥有较高的国际话语权可以使一个国家在跨国合作、国际交流和国际决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和国际地位。
2. 国际话语权的现状:目前,国际话语权主要受到经济实力、科技创新、文化软实力和国家形象等因素的影响。
在国际舞台上,少数发达国家拥有较高的国际话语权,主导着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的制定,对其他国家施加影响。
相对而言,我国在国际话语权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足。
三、存在问题1. 经济依赖度过高:我国在国际经贸活动中的依赖度过高,大量的贸易进出口使得我国陷入了国际话语权相对较低的困境。
在国际经贸合作中,我国相对被动,无法主导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从而影响了我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
2. 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升:虽然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科技创新是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路径之一,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的研发水平,以增强在国际科技领域的话语权。
3. 文化软实力亟待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在文化输出和传播方面占据主导地位,而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相对较弱。
在国际话语权的争夺中,我国需要加大对本国优秀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推广,提高自身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力。
四、对策建议1. 加大国际经贸合作中的主导力度:为提升国际话语权,我国需要加强国际经贸合作中的主导地位。
中国国家形象研究述评_吴飞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22(2013)01—0008-42011年1月胡锦涛访美期间,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纽约曼哈顿的时报广场户外大屏幕不断播放,并陆续在欧洲、亚洲多家电视台播出。
这一中国官方的公关行为引起世人高度关注,褒贬不一。
不过,争论的只是方式方法问题,没有人怀疑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性。
事实上,国家形象的建构,历来受到各国的重视。
2002年,英国发起以“酷不列颠”和“创意英国”为主题的国家形象推广活动,试图打造创意产业“领头羊”的新形象。
2003年,法国推出以13名普通法国女子(其中包括8名北非移民或移民后代)为代表的国家形象广告,以反映自身多元文化融合的开放形象。
2006年,美国聘请美籍华裔、前花样滑冰世界冠军关颖珊出任公共外交大使,注重利用“名人效应”。
此外,印度努力打造“世界办公室”的国家品牌,瑞士、韩国、日本、以色列等国,也都开展了国家形象的推广活动。
①贾非和内本扎尔在他们合著的《国家形象与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形象,或有利的或不利的形象,或正面的或负面的形象。
有些国家被视为仁义、进步之邦,而另一些则被视为卑鄙、专断之国。
有些国家以工程开发闻名,有些则以设计精巧著称。
无论这些看法如何,它们都影响着投资者或消费者对一国之国家‘品牌’的判断。
而这些判断将部分决定该‘品牌’的销路,或影响其出口,或左右外国投资者的选择。
”俞可平同样认为,“国家形象在全球化时代显得特别重要,已经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内容。
损害国家形象,实际上就是损害国家利益,反之亦然。
由是之故,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势必要关注国家形象”。
而肯尼斯·布尔丁亦指出,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观念和形象,往往会影响其对该国的政策和行为,进而影响国家间的关系。
那么何谓“国家形象”?对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又从何入手?当下中国学界关于国家形象研究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本文试图简要分析。
论话语权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话语权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姓名:李款学号:2014200512论话语权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摘要:话语权作为国际社会中国家竞争的重要因素,对提升本国国际影响力和维护本国国家利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首先探析话语权的本质,从而通过英国、美国、中国三个国家来论述话语权在国际社会重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话语权;国际社会;地位;作用一、话语权的本质探析“话语权”包含“话语”和“权”两个部分。
“话语”一词,“从文化语言学角度看,指的是一种思维符号和交际工具,包括语言、含义、符号等形式,人们借助于话语在言说者和受话人之间进行意义交流”1语言作为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
不同文明孕育出多彩的语言,为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社会阶级或社会群体服务。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实践活动的丰富,由此而产生更多相关的话语和语言。
而在当今时代,“话语”的产生就代表着特定的制度和价值体系,对人的约束和认识产生特定作用。
而“权”包括两种含义,即权利(right)和权力(power)。
权力是公民和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所以权利包含着权力和利益。
而关于权力,美国学者朗认为“权力是某些人对他人产生预期效果的能力”2所以人们对于“话语权”究竟是一种“权利”还是一种“权力”产生了不同的意见。
有些学者认为话语权是人们为了表达和进行言语交际而获得和拥有说话机会的权利。
另一些学者认为“话语权”是指说话的权力,该权力能以非暴力、非强制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为。
福柯曾经在其著作《话语的秩序》中提出“话语是权力,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权力”的观点。
因此话语并不仅仅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意见,维护自身说话的权利,更加是要追求自身话语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从而能够改变他人来实现自己的各方面利益要求。
随着世界各国关系的加深和紧密,话语权已经从个人上升到国家层面,在1陈正良.周婕.李包庚.国际话语权本质析论——兼论中国在提升国际话语权上的应有作为,浙江社会科学[J],2014.072【美】朗:《权力论》,陆震纶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页国际社会中作用更加凸显。
论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现状和对策
论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现状和对策【摘要】: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
国家形象被认为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以从一个方面体现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
随着近三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在国家形象的传播上有了巨大的诉求。
一方面中国希望向世界各国弘扬中国文化,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另一方面,中国也希望通过国家形象的传播,为自己在国际体系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为政治、经济的发展赢取利益和空间。
因此在近年来,无论是政府机构,或是企业和媒体组织,均在国家形象的传播工作中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和精力。
然而,当我们正满怀信心期待国家形象传播所带来的巨大回报时,却发现事实并非我们所愿。
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摩擦都在逐年增加,而在文化上,不仅所弘扬的中国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播,反而被西方文化全面压制。
因此,许多学者开始探究中国在国家形象传播的方法中存在何种问题,而导致今天国家形象传播的尴尬局面。
而本论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国家形象传播之所以无法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是存在客观的无法更改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是人类或是一个文明在历史的进化中所形成。
也就是说,无论我国在国家形象的传播工作做多大的努力,或是利用多么先进的方法,都是无法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的。
但是,完全判定国家形象传播毫无作用也是武断的。
国家形象的传播依旧可以在连接民族感情等发挥作用【关键词】:国家形象传播文明冲突【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G206;G122【目录】:中文摘要8-9ABSTRACT9-11引言11-14第一章中国国家形象的形成和转变14-231.1中国人眼中的国家形象14-191.1.1现代化之前的国家形象14-161.1.2国家思想的形成16-191.1.3现代化的国家形象191.2外国人眼中的中国19-231.2.1“中央之国”19-201.2.2“东亚病夫”20-221.2.3“东方龙”22-23第二章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现状和作用23-312.1国家形象传播条件的形成23-262.1.1硬实力衍生软实力23-242.1.2华侨、移民、留学生、境外游客的增长24-252.1.3媒介的新时代25-262.2国家形象传播效果甚微26-312.2.1政治方面272.2.2经济方面27-282.2.3文化方面28-292.2.4传播功能受限29-31第三章中国国家形象传播所遇到困难的原因31-413.1遇到困难的根源——文明的冲突31-333.2国家形象的多元性33-353.2.1多元的组成部分33-343.2.2不同的个人,不同的国家形象34-353.3媒介帝国主义35-383.3.1媒介传统格局的顺延35-373.3.2媒介把关和议程设置37-383.4社会心理学因素38-413.4.1偏见和刻板印象38-403.4.2选择性心理40-41第四章今后国家形象传播的对策和建议41-464.1不同的文明,不同的传播方法41-434.1.1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传播41-424.1.2在中华文化圈国家中的传播42-434.2塑造品牌形象43-464.2.1塑造领导人形象43-444.2.2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44-46第五章总结46-47参考文献47-50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0-51致谢51-52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52-54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关于我国国家形象传播战略的思考
关 于我 国国家形象传播战略的思考
罗小
( 北 京大 学 ,北京 1 0 0 8 7 1 )
摘
要 :随着 经济 全球 化 发展 进程 的加 快 ,中 国与世 界 各 国的联 系 日益 紧密 ,其 对我 国各 项工 作 的开展 具有 非 常重要 的 意义 。为 了进一 步 让世 界
国家形象就要充分发挥我 国积极外交的作用 。在对外交往 中,要重点 宣传负责任的国家这种形象 ,提高在国内外民众心 目中的形象。发挥 积极外交的作用 , 要从政治 、文化 以及经济等方面着手。 在政治外交 中,我 国要充分发挥 主权 国家的作用 , 实现真正的 自 主。对于 国际上的各种事务 ,我们在处理 的过程中要坚守 自 身立场 , 在本国利益不受影响的前提下 ,努力维持世界和平 ,必要 时倾 向于势 力 比较弱小 的国家 ,努力 营造维护世界稳定与和平的 良 好 的形象 。在 经济发展 中,要坚守独立的经济发展策略 , 真正保持经济方面的独立 性 ,做好不依靠任何一个 国家以及集团 ,不断提高本国经济实力 ,确 保我 国经济实力 的提升 ,这是我 国立足世界的重要基础 ,也是我 国进 行形象宣传 的重要保证。在国家文化方面 , 我们要坚持本民族 的文化 传统 ,并不断向国际先进文化靠拢 ,让世界了解 中国文化 ,让中国民
国家形象的传播也就是主权国家在政治 、军事 、经济以及社会事 务中所发挥作用 以及所采取的各项政治策略,通过相关机关 的执行而 达到一定 的效果 ,并形 成一定 的舆论效果。进行媒介策划能够有效塑 造 良好的国家形象 ,是一个国家进行形象宣传 的重要措施。媒介事件 主要通过媒介来吸引受众进行宣传 ,其带有一定程度的表演性 以及象 征性 。比如奥运会 、国家领导人 慈善活动等。而全球性 的媒介事件是 种 比较特殊的媒介事件 , 也属 于一种 比较特殊 的外交活动 ,其涉及 的范围 比较广 , 对 国家形象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在国际舆论中 , 媒介 事件的主角会因此受到 比较大的重视 ,对国家形象的提升有 比较重要 的意义。 对于我 国来说 ,由于 目前我 国在 国际事务中还不具有较大的话语 权, 所 以我们要尽 量从本 国事务出发 ,创造较好的媒介事件 。比如我 国在举办奥运会时 , 就充分发挥媒介的作用 ,将一个细致、有担当的 国家形象成功推向世界 。另外 ,我国近两年在各个高科技领域也取得 了较大的发展成就 ,例如神十上天等等 ,以这些媒介事件为依托 ,综 合考虑我 国实际 ,努力 向国内外 民众展示我 国较强的综合实力 ,提过 国内民众的 自 信心以及国外 民众对我国关注度。
论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路径
论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路径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也在逐步增强。
要想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和路径。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的路径。
一、加强国际合作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提升首先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在面对国际事务时,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的变革和完善,以此来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中国还应积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更加稳固的国际关系网络,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更具影响力。
二、提高国际影响力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离不开国际影响力的提高。
中国需要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和声誉,树立一个和平、开放、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增加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信任和认可。
中国还可以加大对外援助力度,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高发展水平,进一步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
三、加强创新能力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还需要加强创新能力。
在国际事务中,中国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在技术、科学、经济等领域取得更多的创新成果和技术突破,从而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争夺更多的发言权和话语权提供有力支撑。
四、积极倡导多边主义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需要积极倡导多边主义。
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应对。
中国应积极倡导多边主义,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推动国际事务的民主化和法治化,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更加凸显。
五、发展软实力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还需要发展自身的软实力。
中国需要加大对外文化交流的力度,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广中国语言、文化,提升国家形象。
中国还应加强国际传媒合作,提高自身的国际传播能力,扩大国际话语权的渠道和范围。
中国可以加强国际宣传,借助国际媒体平台,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让国际社会更加了解中国,从而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话语权
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话语权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间的话语权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那么,如何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话语权,已经成为了当前的重要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承认,国际话语权是和国家实力密不可分的。
一个国家的实力越强大,其国际话语权也就越强。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实力和优势,这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国际话语权并非只是国家实力的体现,更需要依靠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的支持。
其次,我们需要通过积极的外交手段,来建立一个高质量的国际形象。
在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中,我们需要注重礼仪和回应速度,这些都是建立良好形象的重要元素。
如今,中华文化和中文语言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外交官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大投入,提高中国的国际声音和影响力。
这可以通过建立国际新闻机构、扩大国外学生来华留学、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实现。
再次,我们需要塑造一个可信度高、正面积极的国家形象。
一个国家的形象不仅要体现出其实力和文化,还要展现出一个国家的形象和形象在公众心中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让全球公众对中国有一个更加了解和正面的认识。
这可以定期发布国际媒体访谈、在国际上推广中国电影和音乐等方式实现。
此外,我们也需要加大对外援助,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国家和地区,这有助于改善社会和环境问题,并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最后,我们需要关注对中国的批评和负面言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个国家不可能完美无缺,处事不当时难免会招来批评和负面评价。
然而,我们需要冷静面对这些问题,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特别是在国际社会上,我们需要倾听来自不同声音和意见,以更好地促进国际合作和交流。
总之,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话语权,不仅仅是国家实力的体现,更需要注重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的支持。
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研究
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研究一、前言国际传播是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其本质是文化交流和互动,它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全球化的时代,如何进行国际传播和形象塑造,成为了各国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本文将从国际传播的角度来探讨国家形象塑造的问题。
二、国际传播2.1 国际传播的概念国际传播是指各国之间通过语言、文字、图片、图表、音乐、戏剧、电影、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进行交流和互动的行为。
国际传播涉及到文化、政治、经济、科技等各方面的内容,而国家形象的塑造就是这其中的一个方面。
2.2 国际传播的意义国际传播的意义在于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了解和交流,为各国之间的合作和发展提供条件和基础。
通过国际传播,能够让各国之间更加平等地相互了解,消除误解和误判,增强互信和友谊,同时也可以帮助国家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
2.3 国际传播的现状当前,国际传播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现象。
各国政府、媒体、企业等在国际传播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以求更好地进行国际互动和合作。
同时,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国际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三、国家形象塑造3.1 国家形象的定义国家形象是指一个国家,整体上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声誉和评价。
国家形象由该国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科技、环境、媒体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塑造而成。
3.2 国家形象的重要性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之一,是该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能够吸引外来投资、促进出口贸易、引领全球文化潮流、提高国际声誉等方面的效果。
3.3 国家形象塑造策略国家形象塑造的策略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文化、历史、科技等优势,另一方面要注意传递正面、积极、真实、客观的形象。
同时,需要注意国际形象与国内形象之间的协调与统一,以及当地文化习俗的尊重和理解。
四、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4.1 国际传播对国家形象塑造的作用国际传播是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各种传媒,可以向外界展示一个国家的文化、先进科技、多样化的经济发展和良好的社会形态等方面的形象。
中国国家形象媒体建构研究及其反思
则的 困境 , 多地强调通 过媒体 塑造 国家形象 , 过 会对媒 体形 而 非将 塑造 国 家 形 象 作 为 直 接 目的 , 体 完 全 服 务 于 国 家形 媒
31 发 象 造 成 不 利 的 影 响 , 使 相 关 研 究 突 出或 强调 在 报 道 中所 应 象 塑 造 作 为研 究 重 点 。 例 如 “ 4西 藏 拉 萨 骚 乱 事 件 ” 生 即 遵循客观性原则。 后 , 们 的研 究 主 要 强 调 中 国政 府信 息 不 公 开 、 体 管 制 , 我 媒 导 而 其 中 国 内媒 体 对 国 家 形 象 的 建 构 , 外 乎 在 于 通 过 加 强 致 中 国 媒体 错 过 第 一 时 间 对 外 发 布 信 息 的 时机 , 国外 媒体 无 这 国 内媒 体 国际 传 播 力 , 助 塑 造 国 家 形 象 。 主 要 体 现 为将 中 正 是 利 用 这 个 时 间 空 隙 对 中 国进 行 歪 曲报 道 , 正 是 中 国 国 帮 中 反 N 等 国 国际 媒 体 的 国 际 受众 量 、 出语 言 作 为衡 量 国 际 传 播 力 的 家 形 象 受损 的关 键 。而 后 , 国 网 民通 过 “ C N论 坛 ” 形 播 谴责 C NN利用 技术 涵化 进行失真报道 , 西方媒体 给 基本指标。 至此 以媒体 战略、 策略研究作为重点。 如程 曼丽提 式揭 露、 公 出 了 国 家 形 象 的 媒 体 建 构 策 略 , 为 “ 家 形 象 塑 造 的 媒 体 带 来 致 命 的 打 击 ,中 国 传 统 媒 体 也 开 始 承 担 起 消 除 误 解 、 认 国 策 略 应 当在 现 有媒 体 生 态 的 基 础 上 进 一 步 整 合 资 源 , 强 实 布 西藏拉骚乱事件 的职责。但是 , 增 中国媒体 的作 用是 有限的, 力 , 造 一 批 本 国 传 媒 的 ‘ 母 ’形成 权 威 性 的传 播 机 构 , 打 航 , 全 西 方多国还是借 此拒绝参加并且抵 制 2 0 0 8年 中国奥运会的 所 中 如 面 提 升 对 国际 舆 论 的 影 响 力 。”此 类 似 观 点 的研 究成 果颇 为 举 办 。 以 , 国媒 体 自身形 象 的塑 造 才 是 关 键 。 果 中 国 媒 【 丰富 , 长远 、 观层面看 , 从 宏 这种 研 究 观 点 和 视 角 是 有 它应 有 体 在 国 际 社 会 受 到 极 高 的认 可 ,具 有 公 正 、客 观 的 形 象 , 那
当代中国大国形象建立的多维路径探究
的价值观 念也在发生着一些变化 , 比如 中国的妇女地位不断 家 的形象, 是他 国对这个国家的一种看法与认同度。 在 国际舞 提升, 妇女形象也在变化着, 同时中国正在 引领现在的世界科 台上, 国家需要通过一种方 式来 获得一种身份标识。 中国在 外 技潮 流 , 中国在国际上的一些重 大科技项 目上有 了很 大的突 交政策 中推行 的大国形象是中国的一种重要的身份标 识。 正如 破, 在 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升, 中国如今 已成功跻身世界大国 前面所说, 大国形象身份标识 同样 意味着 中国要承担着更多的
国家 的外 交展 现 方 式 , 中国 的大 国形 象塑 造 是 与 中国经 济 的不 国家而骄傲。 这种民族的自尊心与自豪感是中国通过大国形象
断发展相一致 的, 也符合 中国人 民的根本利益。 从国际环境来 的建 构 而更 加 明 朗的 , 在 此 大 家 看 到 了大 国形 象所 扮 演 的不 仅 看, 中国大国的崛起是大势所趋 , 国际上需要 中国这样 的一个 仅是一个 国家, 更是深入体现在每一个公 民身上。 一定意义上 大国。 无论从中国自身 需求还是从 国际形势来看, 中国大 国形 讲, 中国树立大国形象其实树立 的是一种民族荣誉感 。
灾多难的时期 , 中国人的民族 自尊心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生了一些变化, 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在不断提升。 著 意识地构建 自我 的大国身份, 认 同自我的大国身份, 并获得 国
国家 的身份 认 同是 一 个 国家 在 其 交往 中 别人 对他 的一 个
随着近 年来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国家形象也在 外国人 眼中发 际社会 的认可。
当代中国大国形象建立的重要意义
式: 首先 , 中国 以一 个大 国 的方 式 来处 理 国 际上 的一 些 问题 , 并
跨文化语境下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以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为例
跨文化语境下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以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为例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在跨文化语境下显得尤为重要。
这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国际地位,更直接影响着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本文将以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为例,深入探讨跨文化语境下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策略与实践。
文章首先将对国家形象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分析《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制作背景与目的,探讨其如何通过影像语言展现中国的国家形象;再次,文章将重点分析该宣传片在跨文化语境下的传播策略,包括其如何针对不同受众群体进行差异化传播,以及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推广;文章将总结《国家形象》宣传片在塑造与传播中国国家形象方面的成功经验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对未来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跨文化语境下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日益受到重视。
跨文化语境下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更是成为了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议题。
这不仅涉及到国家内部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更需要在国际舞台上与其他文化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对话。
以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为例,这部影片巧妙地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现代发展成就以及未来愿景,通过影像的力量,向全世界展现了一个立体、多维度的中国形象。
影片中的长城、京剧、书法等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同时,影片也展示了中国在科技、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巨大进步和成就,反映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然而,跨文化语境下的国家形象塑造并非简单的文化元素的堆砌和展示。
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元素以合适的方式呈现给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这要求我们在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时,要充分了解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接受习惯,以恰当的方式传递信息,避免误解和冲突。
在传播策略上,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采用了国际化的制作团队和叙事方式,以全球性的视角和语言,向全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和形象。
“中国国家形象传播”
推广中华文化与价值观
促进文化交流
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 交流,通过举办文化活 动、艺术展览等形式, 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 力。
加强语言推广
推广汉语学习,增进国 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了 解和认同,为中国国家 形象传播提供有力支撑 。
讲好中国故事
通过讲述生动的中国故 事,传递中华文化的价 值观和智慧,增强国际 社会对中国国家形象的 认知和理解。
中国国家形象传播
2023-11-11
contents
目录
• 中国国家形象概述 • 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现状 • 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挑战 • 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策略与建议 • 中国国家形象传播案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中国国家形象概述
定义与内涵
定义
中国国家形象是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认知与评价,以及在国内外公众心目中 的整体形象。
加强网络监管与治理
完善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网络监管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和管 理,维护良好的网络传播秩序。
强化技术手段
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提高 网络监管的精准度和效率。
建立自律机制
鼓励互联网企业和个人建立自律机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和社会公德,为中国国家形象传播提供安全可靠的网络环 境。
中国的媒体加强了国家形象传播的力度,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提高 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媒体拓展国家形象传播
中国的媒体通过与国内外相关媒体的合作为国家形象传播拓展了渠 道,提高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03
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 挑战
西方媒体的偏见
政治体制偏见
部分西方媒体对中国政治体制存 在固定偏见,倾向于强调中国的 负面新闻,甚至进行不实报道。
新媒体语境下国家形象构建话语博弈策略分析——以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
50学术探讨新媒体语境下国家形象构建话语博弈策略分析——以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许颖(南京农业大学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摘要:新媒体技术被频繁应用到国家形象构建中,对国家软实力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对新媒体语境下国家形象构建话语博弈策略进行分析,为提升我国国家形象提供思路借鉴。
关键词:新媒体;国家形象;话语博弈策略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1-0050-03一个国家向外投射的自身形象是国家力量在象征领域的关键元素之一,新媒体技术、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势必带来国家形象建构的话语策略的调整。
分析新媒体语境下的国家形象建构话语博弈策略,有利于正确把握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路径和方向,有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能够最大化维护国家利益。
一、国家形象、话语权、新媒体的逻辑国家形象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即别国对该国的总体印象和看法[1],“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评价和认定”[2]。
一个国家良好的国际声誉和威望依靠形象传播,如何应对和处理危机事件不仅是对国家应对能力的一场考验,更是对其形象的全面呈现。
国家形象的建构由国家实力、政府、媒体和事件四个基本要素决定[3]。
国家实力是建构的基础,政府拥有公共权力是主导力量,媒体尤其是新媒体越来越成为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因素,事件是国家形象传播的附着点。
用话语的表达、描述、建构而形成的影响力,就构成一种话语权。
话语权的本质是说话者对议程设置及其结果进行影响、控制,达到既定目的。
将这种话语权主体换成国家就构成了国际话语权。
塑造国家形象就要取得话语制造权,“掌握了话语权就掌握了世界”。
当前互联网蓬勃发展,网络媒体显现出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影响力。
网络社会中,人们高度依赖媒介,大多数人都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信息,一个危机事件发生后,新媒体用户会不断访问关于危机事件的新闻,依赖社交媒体来获取事件最新进展,通过移动传播不断探寻事件“真相”,不同背景的受众接纳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社交媒体来源构建了永不停歇的对话场。
数字时代下的中国国家形象对外话语传播
| 中外互鉴数字时代下的中国国家形象对外话语传播□王玉婷/文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建立更加通达的信息传播渠道,提升国家信息和文化的传播能力,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树立国家形象、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任务。
处在数字时代,加强和改进国家话语对外传播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建立起匹配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对外话语传播机制,才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创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积极作用。
本文以数字时代作为讨论背景,聚焦数字时代对外话语的传播特点,分析中国国家形象在数字时代的国际传播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努力通过大力发展对外话语传播力量,让世界关注自身,中国亦是如此。
如何利用好数字时代背景,特别是利用好有能够提升中国形象建设的媒体传播力量,把中国故事讲好,将中国声音传播好,需要我们加强学习,不断探索,在中国对外传播实践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国际传播理论,更好传播中国故事,更鲜明地展现故事背后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1]。
1 数字时代下对外话语传播的特点1.1 传播主体多元化、信息内容多样化国际话语传播具有多样性特征,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下,其特征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不再被官方媒体垄断,不论是政府机构、企业团体还是个人,都能够利用互联网媒体发声,触达全球,传播主体日趋多元化,传播内容日趋多样化。
另一方面,互联网传播无国界的特性,使得国际传播与国内传播日渐融合,传播内容向多样化发展,不断扩大国际传播的规模[2]。
1.2 信息传播体量增大、有效信息极度匮乏国家对外信息交流依赖对外话语传播能力的建设,其建设水平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会受到它的影响[3]。
数字时代,互联网媒体在国际传播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强,通过互联网,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幅提升,信息生成的数量也大幅增加,但信息的质量与数量关系却日渐失衡,海量且纷繁的信息中有效信息匮乏。
当代中国人的国际意识与国家形象塑造
当代中国人的国际意识与国家形象塑造当代中国人的国际意识与国家形象塑造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人的国际意识和国家形象塑造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意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标志,也成为了影响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国际意识和国家形象塑造也愈加重要,这不仅关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也关乎中国自身的发展。
一、国际意识与国家形象国际意识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世界范围内的认识和理解,是对全球化趋势中所面临的不同观念、文化、信仰等的认知和尊重。
在这个过程中,国际意识的形成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的。
随着中国的逐步崛起和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中国人民需要具备一个全局的视角,既理解自己所处的国家,在全球化趋势中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要尊重他国的历史文化,并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因素。
国家形象,则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所展现的形象和形象效应。
一个国家的形象来自于其对外政策、国际合作、文化传播、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表现和实践。
一个国家良好的形象往往会为该国带来很多积极因素,比如能够提升该国的国际地位、增加其政治和经济影响力等等;相反,一个负面的、消极的形象则可能会给该国带来许多不利的因素,比如会影响人民的出境旅游、消费习惯以及国际产业投资等等。
二、当代中国人的国际意识现状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们的国际意识也逐渐提高。
根据全球范围内的民调结果显示,现代中国人的国际意识与培养已经逐渐得到了提高。
中国人对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经济形势等已经逐渐展现出比较积极的关注和探究。
同时,随着中国海外留学人群的不断增加,更多的中国人走出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学习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思维模式,使得中国人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
然而,整体看来,中国的国际意识的表现还不是非常理想,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些中国人对包括个别政府、个别人民和文化在内的外面世界了解不足,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成果理解存在偏差。
说服传播视角下国家形象的构建逻辑与进路
说服传播视角下国家形象的构建逻辑与进路1. 引言1.1 引言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展现给世界的外在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服传播视角下国家形象的构建逻辑与进路,涉及到国家如何通过说服传播来塑造和宣传自己的形象,从而影响国际社会对该国家的看法和评价。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的构建越来越重要,对于国家的国际地位、经济发展、外交关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探讨国家形象的构建逻辑和进路是至关重要的。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形象的建构不仅仅关乎国家自身的利益,也关乎国际秩序和国际合作。
通过合理的说服传播,国家可以提升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声誉和地位,推动国际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深入理解国家形象的构建逻辑和进路,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0字】2. 正文2.1 国家形象的重要性国家形象的重要性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变得愈发突出。
一个国家的形象不仅仅是外在风景和文化遗产的展示,更是国家实力、价值观念、发展方向和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
国家形象直接影响着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声誉和地位,对国家的国际合作、对外投资、国际贸易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国家形象的塑造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国民的共同努力,因为国家形象不仅仅是政治、军事和外交的象征,更是文化、教育、文化和民生的综合体现。
通过国家形象的建设,可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自信心,进而吸引更多的外国人才、技术和资金流入国家,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国家形象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国际舆论的影响上,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可以强化国家的软实力,增加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而一个负面的国家形象则会给国家带来诸多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外交上的失误和国家形象的进一步受损。
维护和提升国家形象,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和国际地位至关重要。
2.2 说服传播视角下的国家形象构建说服传播视角下的国家形象构建是指通过精心策划和执行不同形式的说服传播活动来塑造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和声誉。
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
2021年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XX》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联合全球领先的市场调查及品牌咨询机构华通明略和lightspeed gmi于18日在北京发布,发布显示:中国形象国际认可稳步提升,海外民众看好中国未来发展。
迄今为止,这已经是中国国家形象调查平台开展的第三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
本次调查在延续往年调查的基础上,增加了对领导人和大型活动的评价等,涵盖了中国整体形象、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和科技的国际形象与传播,更加详实、立体地呈现出国际社会对XX年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
XX年调查的主要发现如下:1. 中国形象的国际认可度稳步提升,海外民众看好中国未来发展形势。
相比XX年,中国整体形象得分高出0.8分(总分为10分)。
经济发展迅速但贫富差距较大是海外受访者对中国的主要印象。
同时,国内治理被认为是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2. 领导人形象成为新亮点,中国xxxx拥有较高的国际认知度,其治国理政能力受到广泛认可。
在对受访9国领导人的认知调查中,xx的认知度排在第四位;在处理国内和国际事务能力方面,xx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排在第二位,仅次于XX年新当选的印度总理莫迪。
3. 中国发展理念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可。
对于中国提出的一系列发展理念和国际倡议,海外受访者有较高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其中,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和依法治国是海外受访者最为熟知的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被海外受访者接受的比例最高。
4. 国际社会认可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中国企业走出去对当地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海外民众最熟悉的十大中国品牌依次为:联想、华为、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海尔、阿里巴巴、中兴、海信、tcl、中国银行和中国移动。
对中国产品的整体评价相较XX年有所提升,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依然是阻碍海外消费者购买中国品牌的主要因素。
此外,售后服务也是中国产品亟待改善的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形象与话语权研究
A study of national image and discourse power
叶淑兰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专题形式探讨中国的国家形象与话语权问题,旨在推动同学们了解中国形象与话语权的前沿研究,批判性思考中国形象与话语权构建存在的问题与战略,引导同学们撰写一篇较高水平的课程论文。
课程内容主要由理论历史篇、现实专题篇和借鉴反思篇三部分组成。
理论历史篇讲授国家形象理论、话语权理论、中国外交话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以及中国形象与话语权的历史变迁;现实专题篇分别讲授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与话语权,探讨战略性外交话语,中国形象话语互动、南海话语权、公共事件话语权等议题;借鉴反思篇讲授美日等国家形象与话语权构建的启示以及中国形象与话语权构建的反思与战略。
This course explores China's national image and discourse rights in a thematic form. It aims to promot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frontier of Chinese image and discourse. From this study, students can critically consider the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image and discourse right. The purpose of this course is guide students to write one high level of thesis,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students to study.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course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theoretical history, realistic topics and reference to reflection. The history of the theory teaches the theory of national image, the theory of discourse right, the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of China's Diplomatic Discourse, and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Chinese image and discourse power; The topic of the special respectively teaches the Chinese image and discourse right in the eyes of foreigners, discusses the strategic Diplomatic Discourse, the interaction of Chinese image discourse, the right to speak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right to speak of public events and so on; Drawing lessons from introspection give a
lecture of the revelation of the image and discourse power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The reflection and strateg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image and discourse power.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1.课程形式:每次课程为2小时。
教师主讲(每位同学以组为单位做1次主题报告,以及自由发言讨论相结合)。
2.主题报告:每位(正式注册的)同学至少以组做一次主题报告(presentation),时间为10分钟左右(讨论为5分钟);报告同学围绕该节课内容自选角度,阐述核心观点并加以论证,最后以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结束。
报告同学需要接受来自其他同学的问题挑战,并作出回答。
3.阅读要求:要求同学在每次上课之前,必须完成文献的指定阅读部分,尽可能完成延伸阅读。
4.评分标准:课程成绩由论文(开卷考试)、作业和课堂讨论三部分构成。
其中论文占60%;作业占20%、课堂讨论占20%。
三、课程进程与阅读
理论历史篇
第一讲:导论【2月25日】
第二讲:国家形象理论【3月3日】
阅读材料:
周明伟等:《对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设计》,第一、四、六章
胡键:《不要误读中国》,第二章
第三讲:话语权理论【3月10日】
阅读材料: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第一、六、七章
第四讲:中国外交话语的传统性与现代化【3月17日】
阅读材料:
叶淑兰:“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辩证思考”,《中国社会科学报》
周明伟等:《对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设计》,第二章
现实专题篇
第五讲: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与话语权【3月24日】
阅读材料:
周宁:《世界之中国:域外中国形象研究》,第一章
叶淑兰:“外国留学生的中国观:基于对上海高校的调查”,《外交评论》2013年第6期。
第六讲:论文选题指导【3月31日】
准备论文选题
第七讲:中国战略性外交话语构建【4月7日】
阅读材料:
叶淑兰:“中国战略性外交话语建构刍议”,《外交评论》,2012年第5期。
叶淑兰“中国‘和平发展’话语权研究:比较与反思”,《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第八讲:“中国形象”的中西话语互动【4月14日】
阅读材料:
叶淑兰:“中西有关‘中国形象’话语互动探析”,《国际论坛》,2012年第6期。
第九讲:“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话语建构【4月21日】
阅读材料:
张志洲:“夯实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人文基础”,《当代世界》2013年第8期。
叶淑兰“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由来、分歧与思路”,《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第十讲:中国南海话语权【4月28日】
阅读材料:
叶淑兰:“南海公众舆论及其对南海决策影响的调查分析”,《国际新闻界》,2014年第11期。
高之国、贾兵兵:《论南海九段线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海洋出版社2014年版。
甘莅豪:《媒介话语分析的认知途径:中美报道南海问题的隐喻建构》,《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8期。
第十一讲:公共事件与话语权【5月5日】上交论文初稿
阅读材料:
叶淑兰:“国际话语权与公共事件”,《公共事件:缘起与治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王春平:《地方突发事件的对外传播》,《对外传播》,2010年第12期。
第十二讲:论文指导【5月12日】
论文初稿指导
借鉴反思篇
第十三讲:美国形象与话语权的启示【5月19日】
阅读材料:
周明伟等:《对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设计》,第五、六章
钱皓等:“大众话语中的美国形象与中美关系”,《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第2期。
第十四讲:日本形象与话语权的启示【5月26日】
阅读材料:
叶淑兰:“日本文化软实力:生成与借鉴”,《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魏育邻:“日本文化民族主义批判——从本居宣长到今日的‘靖国辩解话语’”,《日本学刊》,2006年第3期。
李天乐等:“中美教科书中日本形象的整体建构—以人教版世界史教材为例”,《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第十五讲:中国形象与话语权存在的问题【6月2日】
阅读材料:
周明伟等:《对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设计》,第七章
叶淑兰:“镜像中国:上海外国留学生的中国形象认知”,《社会科学》,2013年第9期。
第十六讲:中国形象与话语权战略【6月16日】
阅读材料:
周明伟等:《对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设计》,第8-10章
第十七讲:答疑
第十八周:考试周
四、课程阅读文献
指定阅读:核心文本
周宁:《世界之中国:域外中国形象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周明伟等:《对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设计》(外文出版社,2012年)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
延伸阅读:导读与背景文本:
胡键:《不要误读中国》(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姚遥:《新中国对外宣传史—建构现代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日)池田大作:《我的中国观》(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
姜智芹:《美国的中国形象》(人民出版社,2010年)
张旭东:《东南亚的中国形象》(人民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