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形象研究述评_吴飞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和国家形象研究

中国文化和国家形象研究

论文分类号: 学校代码: 13681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题目: 中国文化和国家形象研究学生姓名:学 号:系 部:专业班级:指导教师:二〇一二年 月IThe Search on Soft Power of Chinese CulturalABSTRACTThe cultural soft power becomes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more and more a part, with the economy, the military and so on sturdy and healthy strength unifies, becomes the impetus present age social development the important force. The Chinese culture soft power is also in the development the stage, needs to take the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enhances the Chinese culture soft power diligently. Macroscopically the paper makes every effort grasps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the law of development, and can for the Chinese culture strategy theory propose that with every effort the new opinion and for the Chinese culture soft power”s enhancement proposed has the feasibility measure. This article and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two basic concepts obtains from "the soft power", to analyze its implication, to manifes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builds the rationale for the full text, then analyzes the Chinese culture soft power the func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as well as the Chinese culture soft power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is insufficient the fact in view of the Chinese culture soft power development, proposed that develops the Chinese culture soft power countermeasure. The paper is divided four parts:The first part:The cultural soft power”s implication, manifest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This part is the full text rationale;according to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the concept proposed that the uti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logic sequence analysis culture soft power”s implication, mainly manifest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namely main explanation culture soft power elementary theory.The second part:Chinese culture soft power function and function. After the first paxt grasps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the elementary theory, starts from the second part to study the Chinese culture soft power emphatically. This part of main analysi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s situation, emphasizes the Chinese culture soft power to China”s important meaning, thus causes us to give to the Chinese soft power takes seriously.The third part:Chinese culture soft power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analysis. This part belongs to the paper three essential factors "the analysis question" part;first;affirms the .Chinese culture soft power;second,analyzes performance which and reason the Chinese culture soft ,power .development is insufficient, "solves the problem" for the paper last part to provide the pointed basis.The fourth part:Develops the Chinese culture soft power countermeasure ponder. This is theIIfull text foothold and the home.return to, key to develop the Chinese culture soft power to propose some opinions;first, the enhancement develops the Chinese culture soft power important understanding;Second, the establishment develops the Chinese culture soft power value Third, expands develops the Chinese culture soft power way;Fourth, out develops the Chinese culture soft power.KEY WORDS: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Culture soft powerIIIII中国文化和国家形象研究摘要笔者认为,在我国,中国文化是中国文化和国家形象的一部分,国家形象也是中国文化和国家形象的一部分。

国际传播的中国愿景与路径——评吴飞教授专著《国际传播的理论、

国际传播的中国愿景与路径——评吴飞教授专著《国际传播的理论、

东南传播2019年第12期(总第184期)72“阅读,我与祖国共成长”书评国际传播的中国愿景与路径——评吴飞教授专著《国际传播的理论、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邵 鹏(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23 )伴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在世界舞台上中国第一次接近中心的位置,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已经掌握与其地位和形象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作为一个拥有宏大理想和长远战略的世界大国,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国需要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需要掌握国际话语权,需要从战略角度寻找新的路径和策略优化国际传播布局,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传播平台。

对于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吴飞教授及其团队完成了近60万字的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成果《国际传播的理论、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以下简称《国际本文微信网页版特别推荐——文化传播DOI:10.13556/35-1274/j.2019.12.02473东南传播2019年第12期(总第184期)传播》)。

作者在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中梳理出清晰的学术脉络,在厚重的世界历史中阐释了明确的中国愿景,并在理论与实践交织中探索、印证国际传播的中国路径与策略。

国际传播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与传媒等诸多领域的宏大话题。

在该领域中,西方国家不仅打造了最先进的媒介基础设施,掌控着最发达的传媒企业,拥有最强的国际传播实力,而且在多年的深耕中把持着该领域的学术话语权。

吴飞教授等团队成员用很大的篇幅对国际传播理论和范式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提出了七大理论流派观点和三大范式,但并没有止步于西方主导下的理论与范式。

作者以跨文化的视角看待和分析国际传播,认为传播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文化变迁,推动了文化资源的重新配置,新文化与新知识诞生其中。

中国的文化转型不仅呼应了国际变迁,而且可以将自身文化汇入到国际范围内的文化变迁与文明演进当中,将中国传统文明的人文理性注入当下西方文明理念,这不仅是当下中国,也是未来世界需要的。

大学生眼中中国国家形象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眼中中国国家形象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眼中中国国家形象的调查报告国家形象被认为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以从一个方面体现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

因此,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深受各国政府的重视。

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其国家的“成长性”注定了中国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近年来,中国、中国人、中国元素、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符号、中国风等等,越来越频繁和突出地出现在全球媒介信息之中,共同建构了“中国形象”,为人们提供了对于中国历史、现状、自然、人文、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综合印象”,这种印象中既有对中国国家和民众行为的“反映”,也有感性和理性的“判断”,既有对中国的“认识”,更有对中国的“评价”。

一、调查目的: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我国政府在改善中国的国家形象上下了很大功夫。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知识精英,是最能够对我国国家形象产生重要影响的群体,是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主要施动者。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于我国的国家形象是否有全面、可观、清醒的的认知和定位,我们设计了问卷并进行了这次社会调查。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1、调查对象: 四川理工学院营盘校区大学生(由于调查的困难性,选取了校区进行调查)。

2、资料收集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

向所取得的样本中的个体发放问卷:《大学生眼中中国国家形象的调查》了解学生关于其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与定位的基本情况。

3、调查方法: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完成样本采集。

三、调查内容:(调查问卷附在最后一页)四、调查结果分析:大学生眼中中国国家形象的调查1.您的性别?()A 男B 女2.您的专业是______________3.您平时关注的信息大都来自?A官方媒体,人民网,新华网,青年文摘、环球等B南方系”社论,南方周刊、都市报,炎黄春秋等C五大门户网,腾讯网、新浪网、网易网、搜狐网、凤凰网D 外媒,路透中文网、联合早报,FT中文网从统计的结果来看,现如今的大学生更多是选择新媒体作为信息来源,渠道还是趋于主流,当然,传统的官方媒体并未退出舞台,在大学生的选择中也占据相当比例。

国家形象调查报告

国家形象调查报告

国家形象调查报告国家形象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国家形象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国家形象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外在形象,更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

为了解国家形象在全球范围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进行了一项国家形象调查。

一、国家形象的定义和重要性国家形象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和声誉。

它包括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传统、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方面。

国家形象对于吸引外资、促进贸易、推动文化交流、吸引人才等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可以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二、国家形象的构成要素在国家形象调查中,我们发现国家形象主要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1. 政治制度: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主、法治、公正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核心价值观。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普遍认为民主制度、法治社会和公正的司法体系是一个良好国家形象的基础。

2.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形象的重要指标。

调查显示,受访者普遍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是评价国家形象的重要标准。

创新能力、科技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优势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起到重要作用。

3. 文化传统: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传统包括语言、宗教、艺术、文学等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普遍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社会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是一个国家形象的重要体现。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普遍认为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医疗保障和教育水平是评价国家形象的重要标准。

5.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一个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普遍认为一个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和环境质量是评价国家形象的重要标准。

三、国家形象调查结果根据国家形象调查结果,我们对各国的形象进行了排名。

以下是调查结果的一部分:1. 经济发展: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排名靠前。

1、广州市中小学校“优秀学科教研组”(中学政治)评选结果

1、广州市中小学校“优秀学科教研组”(中学政治)评选结果

1、广州市中小学校“优秀学科教研组”(中学政治)评选结果序号所在学校序号所在学校序号所在学校1 广东广雅中学14 广州市花都区秀全中学27广州市番禺区洛溪新城中学2 广州市第三中学15 广州市第六中学28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侨联中学3 广州市第七中学16 广州市玉岩中学29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东风中学4 广州市育才实验学校17 广州市执信中学30 增城市增城中学5 广州市第十七中学18 广州市第九十七中学31 广州市第一中学6 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19 广州市南武中学32 广州市南沙第一中学7 广州市天河中学20 广州市第五中学33 广州市真光中学8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21 广州市培英中学34 广州市西关培英中学9 花都区实验中学22 广州市第八十中学35 广东实验中学10 广州市花都区邝维煜纪念中学23 荔湾区广雅实验学校36 广东华侨中学11 广东仲元中学24 从化市城郊中学37 广州市第二中学12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侨城中学25 广州市第四中学3813 广州市番禺区象贤中学26广州市荔湾区四中聚贤中学392、广州市优秀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师、教研员的评选评结果(35人)序号姓名所在学校序号姓名所在学校1 彭润广州市第一一四中学19 肖春广州市第五中学2 燕俊阳广州市培英中学20 刘清岩广州市玉岩中学3 骆霞广州市第八十中学21 许甫琦广州市第六中学4 朱奇花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22 陈祖力广州市第二中学5 郭嘉辉广州市天河中学23 阳珂广东实验中学6 吴飞广州市第七十五中学24 陈春芳广东华侨中学7 张莉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5 梁苗从化市从化中学8 冯少婷广州市番禺区洛溪新城中学26 叶伟胜从化市太平第二中学9 刘伟广东仲元中学27 吴宗保广州大学附属中学10 孙妹广州市番禺区象贤中学28 李婉灵海珠区教育发展中心11 梁翠梅广州市南武中学29 黄柏增城市增城中学12 柯丹丽广州市绿翠中学30 陈玉兰增城市新塘中学(高中)13 王影广州市执信中学31 赖房恺增城市派潭中学14 杨小平广州市南沙第一中学32 刘敏贤广州市第一中学15 胡润珍广州市西关培英中学33 谭泽光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16 田径广州市陈嘉庚纪念中学34 陈慧斌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17 林伟衡广州市第二十一中学35 叶婉帼越秀区教育发展中心18 陈吉君广州市第七中学3、2013年广州市中学生政治小论文评比结果高中区县作者姓名所在学校小论文题目指导教师一等奖黄埔梁宗钰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经营“菜”道》檀革胜从化黄曦从化市从化中学最炫民“俗”风——从化市“郑彩门”习俗调查梁苗、朱丽萍海珠曾穗盈、张婉颖广州市第76中学大家齐参与,让垃圾回到自己的“家”钟喜嘉白云叶韵怡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中华文化熊文花都廖紫燕广州市花都区新华中学“光盘行动”,人人有责骆颖芳局属高昊张芷盈赵温苏悦广州市执信中学《社会救助从心开始——对完善广州救助站的一点思考》王影局属林鸣冬广东华侨中学舌尖上的安全——关于“港奶”风波的思考林快珊、梁彩匀局属程令广州市铁一中学(亚运城校区)破解黄金商场遭遇寒流之谜——“时尚天河”的困局与出路钟海燕、查超省属冯文月广东实验中学又《甄嬛传》“摆驾”美国想到的温玲局属杨媛淇广东广雅中学浅析春晚辉煌之困蔡曼娜、刘上局属邹愈丹广州市第二中学由“上海拟立法管理街头艺人”引发的思考杨双龙、梁宏玉、叶春辉二等奖越秀宋芷晴广州市第七中学忧思“市长‘逼’行长放贷的忧思”陈吉君越秀陈虹羽育才中学“苹果”为何这样红何敏红、张定雄越秀陈子茵广州市第七中学透析“玛雅世界末日预言”的经济学道理陈吉君越秀刘蕴菁知用中学取与舍高淑仪黄埔陈燕旋广州石化中学《浅谈<快乐大本营>的“转型”》张旭东从化高慧筠从化市从化中学从垃圾分类到美丽广州吴碧燕番禺张颖思广东仲元中学挽回一个城市的尊严刘伟番禺陈澄希象贤中学“早产”的食品,“难产”的是什么?孙妹番禺陈楚雯象贤中学“网络流行语言”之我见原素娥番禺苏颖娜广东仲元中学学习与生活的转换器谢顺兴番禺翁琳燕番禺区洛溪新城中学学生+手机=?——唯物辩证法的视角何健生海珠张朝铭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在模联中学习政治吴汉平海珠周咏瑜广州市第五中学那些年,我们经历过的名字Style 肖春花都夏嘉怡花都区秀全中学没有烟花依旧灿烂邝莉斯花都李丽容花都区秀全中学春节“游价”为何总爱涨黄春燕荔湾黄家琪广州市第四中学中国动画为何难以“动”起来孔学慧萝岗宋丽华广州市玉岩中学舌尖上的浪费方兴军增城罗妙怡增城市一中对“莫言热”的冷思考汤玉雯增城袁靖怡增城市新塘中学手掌里的书籍陈玉兰增城汤艳妮增城市派潭中学绿色发展,科学脱贫——记腾飞中的生态旅游特色镇赖房恺增城潘俊雄增城市郑中钧中学从“莫言热”中品“有钱”和“值钱”蒋伟群增城王乐崇增城市郑中钧中学遏制“舌尖”上的浪费,让“光盘”成为习惯廖奇创白云沈敏婷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恶搞”不是“创新”郑惠玲白云何丹广州市第八十中学浅析中学生的消费观卢月明白云曾佳娜、方鹏斌广州市白云艺术中学我们为什么做不出《愤怒的小鸟》陈秋月天河秦翊珊广州市第七十五中学“中国式富裕”的浮华背后—从“八星级皇宫大酒店盛装迎候中国游客”想到的黄文虹、王黎明局属叶思远广州市铁一中学(亚运城校区)透视“用工荒”钟海燕、查超局属余雨晴执信中学《江南style是什么style》洪少帆局属谭琦琳广州市第二中学让诚信变为小事——从无人售报亭说起梁宏玉、叶春辉局属吴文娴广大附中(大学城校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中村改造——以猎德村改造为例李权广局属梁伟锐广大附中(大学城校区)湛江吴川市萧山村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李权广三等奖越秀庄晓伦广州第三中学切好民族平等团结之糕,齐享民族繁荣昌盛之喜谭广燕越秀徐馨桐育才中学小小手机所折射的中学生消费心理何敏红、吴丽萍越秀黄梓文21中学国庆“黄金周”的“含金量”有多少?刘宝莹从化桌钰丰从化市从化中学创造新高度,传递正能量——对央视蛇年春晚的思考许佑柏从化徐海萍从化市第六中学“房氏”裸露的是腐败田应辉、邓燕燕从化叶艺鹏从化市第四中学透视淘宝天猫双十一净化网络购物新天地郭秋甜番禺胡艳霞番禺祈福英语实验学校“王老吉”—打造中国的“可口可乐”陈嘉乐番禺邓韵如广东仲元中学“最美”的美,时代新气象刘伟番禺刘润峰番禺区洛溪新城中学“韩流”袭来,我们该当如何陆珊珊番禺李宇豪广东二师附中《变废为宝——绿色、安全“垃圾菜”的可行性》曾翌婵番禺徐攀广州市禺山高级中学政府公信力社会保障金纪德富海珠黄璧莹广州市第97中学春风又绿江南岸,春运“绿灯”暖人心贾佳辰海珠周颖诗广州市南武中学异地高考,缓名之计龙伟杜海珠钟芊蔚广州市南武中学屁屁进镜头,新春吹新风龙伟杜海珠刘日莲广州市第97中学“中国元素”之我见周岳钟花都贺敏广州市花都区新华中学社之教,德为先骆颖芳花都陈思妹花都区秀全中学让免费出行变得更文明些吧!黄春燕花都钟炳浩广州市花都区圆玄中学中国茶文化----中国文化的表现龚婉玲花都郭健行广州市花都区第一中学用矛盾的观点来看马拉松运动钟敬琴荔湾邓蔚然广州市第四中学从花市创业折射出小本经营的关键龚冬云荔湾李凤仪广州市真光中学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中国式过马路”现象陈钊荣荔湾马嘉骏广州市西关外国语学校制止车轮下的腐败杨爱琴萝岗章晓晶广州市玉岩中学有感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张荣华南沙周丽敏、谭靖华、郭梓微、黄宝莹、冯子劲广州市南沙鱼窝头中学关于南沙区物价上涨对人民生活影响的调查岑洁、林仕琴南沙冯瑞清、陈键仪、李映其广州市南沙第一中学中国人的国家形象塑造——由“时尚巨头在巴黎开酒店,拒绝接待中国游客”的言论引发的思考廖结玲南沙谢薇广州市南沙大岗中学注重诚信关注产品质量问题易萍萍南沙曹展程广州市南沙麒麟中学从“韩流”文化看中国文化的发展魏少梅增城郭展鹏增城中学浅谈中国式过马路送运娣增城陈锐珊增城中学“走进经济生活,首尝市场的试金石”——关于假期卖春联的经济学思考张海波白云林梓珊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我看广州汽车“限牌”令的局限性郑惠玲白云崔旖程广州市培英中学中国文学作品“量高质低”的现状及思考毕建华白云李保怡广州市白云中学城市“美容师”的烦恼黄丽银白云李海荣广州市第六十六中学从江高镇大田村的文化中感悟《文化生活》的知识江志明天河姜冕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金钱的拥有者与传承者李青天河陈晓雯广州市第一一三中学试论“迎老爷”能否迎回潮汕文化的春天梁新平天河杜欣芸广州市天河中学双节“井喷”后的思考冯娟局属龙婉莹广东华侨中学请给“正能量”让座——公共道德失范事件引深思何婉颖、林浩鹏局属陈俏君广东华侨中学身边处处现“最美”赵健、罗燕芬局属周晓婷广大附中(黄华路校区)中国“喜”与中国“忧”赵溪局属梁欣怡广大附中(黄华路校区)浅谈疯狂购物背后的种种赵溪局属田茵子广大附中(黄华路校区)我们应该如何理性爱国?---浅议抵制日货李建国局属孙宇广州市铁一中学《华夏有礼,章服之美》——我与汉服运动徐雁局属郭嘉昕广州市铁一中学大众传媒与民族精神孔令宗局属卓凡广州市铁一中学女生全面超越男生的思考孔令宗局属孙明珏广州市铁一中学(亚运城校区)信心比黄金更重要——香港限购奶粉带来的思考钟海燕、查超局属王雅青广州市第二中学“云雾缭绕”何时休——对广州控烟工作的思考梁宏玉、叶春辉局属马昕执信中学《慧眼识珠,世事洞明》洪少帆、谢丹丹局属黄楚怡广州市第二中学畅想“家庭农场”梁宏玉、叶春辉局属钱雨婧广州外国语学校论奢饰品复兴时代——时刻在中国李燕飞局属徐靖萱,关芝林广州市第六中学仰望天空,脚踏实地许甫琦局属陈芷晴广州市第六中学三代人,三种生活卢葭局属李梓健广州市第六中学从“经济大国”走向“法治大国”卢葭局属范爱欣广州市协和中学文明言行,厉行节约余中怀局属何杰婷广州市协和中学用行动和创意为广州添绿张东辉局属梁建楠广州市协和中学可持续发展——论广州城中村改造周舜香局属黄朝仪华师附中细看文化建设五年建设张莉局属黎颖琳华师附中由中学生体质看社会问题高斌局属吴昊南华师附中浅析广州义务教育的教育公平问题许绮霞初中区县作者姓名所在学校小论文题目指导教师一等奖越秀曾诗君广州市第二十一中学追忆广州,梦牵“护城河”林伟衡黄埔罗浩铭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分校《膜》柯晓虹黄埔陈雨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分校《闯红灯?闯规则!》邢晓红从化邓国邦从化市城郊中学从《江南style》看“韩流“殷徳燕番禺李昇恩洛城中学走过四季百花飘香——一个韩国中学生眼中的思想品德冯少婷番禺黄嘉欣象骏中学成长的足迹,有你相伴杨宏弟番禺周泓熙莲花山中学从神曲看流行音乐对中学生的影响黄肖慧番禺章静芝大石中学不计较也是一种错梁炽平、陈顺英番禺伍倩贤祈福新邨学校我要飞得更高——浅谈思想品德课对我的帮助陈思番禺伍芷莹沙滘中学美丽广州,美丽中国温东来海珠林楠祖广州市第四十九中学责任,让广州更美丽张小华海珠方楚倩广州市蓝天中学2块钱与信任危机谢晓兰海珠曾小航广州市第九十七中学生命因珍爱而精彩徐永华海珠王朋伟广州市第五中学笑对挫折吴苑菁花都彭旭花都区邝维煜纪念中学关一道门,开一扇窗朱慧贤荔湾吴梓彦广州市二十四中学让道德之花绽放——“从老人摔倒无人扶”引发的反思梁莉荔湾陈淑雯广州市荔湾区四中聚贤中学说美苏敏荔湾叶展翔广州市第23中学感悟思想品德课钟海英南沙张雨晴广州市南沙榄核中学在春天,何必去做秋天的事?陈锐康增城单美静增城市石滩二中负责,勇敢,成长刘满初增城张悦增城市荔城三中加入“光盘行动”,远离“舌尖上的浪费”张美华白云邓利国广州市第一一六中学推开那扇虚掩着的门刘翠霞白云姚叶青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第二中学温暖的港湾戴就维天河张筠梓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汇景实验学校“爱心专座”的灵魂冯先华局属潘宇轩执信中学《“城市美容师”为何呐喊——我看广州市环卫工人停工事件》姚欣局属李颖欣执信中学《红棉永盛》张文煊局属张筱琪广州市铁一中学(亚运城校区)年花年桔的“命运”林肖坛局属何悦怡越秀区二中应元学校从地铁排队现象看到城市文明王琼局属陈蕙章华师附中思想品德课伴我成长姚世娴局属邢逸凡华师附中思想品德课伴我成长姚世娴二等奖越秀刘美芸广州市第三中学“网络红词”——元芳,你怎么看林洁越秀梁倩蕾广州市长堤真光中学区伯精神---主人翁精神廖燕娟越秀李沛珊广州市第三中学定格美丽瞬间,绘制桃园画卷林洁越秀李诗航广州市越秀区育才实验学校佛山交通基础建设之我见钟绮妮越秀林啸锋八一实验学校“礼多人不怪”可以休矣朱慧兰黄埔郭家盈广州市第一二三中学《一朝失诚,不复得信》王小兰黄埔李绍颖广州市黄埔区新港中学《中学生长跑猝死谁之错?》邱文璇从化潘丽虹从化市太平中学宁等一分,莫争一秒梁慧贞从化叶大维从化市从化中学对从化城区成为“大型停车场“的思考李婕、潘彩花从化王丽宜从化市城郊中学为美丽广州喝彩黄琳从化张颖文从化市河东中学让城市更美温洁霞番禺钟凯玲石基三中正能量陈柳兴番禺朱紫妮莲花山中学小组合作学习让政治课更快乐杜锦升番禺梁钰滢海鸥中学切糕事件所引发的思考熊淑琼番禺陈陨陶化龙中学给与不给王晓伟番禺李淑君新造中学向“最美”学习,传递“正能量”黄英番禺罗梓韵东风中学为广大民众筑起食品安全防火墙霍建全番禺梁淑君化龙中学别再让农民工心寒曾红梅番禺黄婉晴南村侨联中学“体育强国”和学生身体素质严重下降的矛盾王明晓、宋丽君番禺雷悦阳石基四中当父母变老时吴少映海珠祝韵彤广州市海珠实验中学折翼的天使仍能飞梁敏仪海珠张宁素广州市第七十八中学跑还是不跑?胡文秀海珠李子康广州市第四十九中学阶梯水价对我家的影响方碧莲海珠张景超广州市第二十六中学承担责任——成长必然的选择仇小兰海珠何焯琳广州市第五中学拥抱生命绽放美丽廖瑞凝海珠赵樱广州市海珠区六中珠江中学百善孝为先陈玉梅海珠曾澄夷广州市第三十三中学浅议诚信温凤华海珠李馨可广州市南武实验学校鱼儿,小心上钩黄玉怡花都黄钰岩花都区实验中学隐形的环境杀手-由中性笔想到的江少明花都江婉仪花都区花山镇华侨初级中学思想品德,伴我成长严键瑶花都李逸辰花都区实验中学让生命之花绚丽绽放袁秀云花都侯嘉怡花都区联安初级中学孝不需多大力气杜少芳花都陈璐璐花都区实验中学垃圾分类,寻找失去的资源曾凤霞花都王嘉琪花都区花东中学从“保钓”看理性爱国杨婉榆花都付钰丹花都区新华金华初级中学生命因责任而精彩杨晓军花都胡应锋花都区花东镇联安初级中学2012皮鞋最忙江雪霞、江健荧花都马曼娜花都区花山镇联安初级中学别让偶然成为必然-由“摔倒”引发的思考江雪霞、江健荧花都陈必欣花都区秀全外国语学校相信善良麦丽居荔湾黄颖怡真光中学诚信才是最重要的刘秀丽荔湾陈结颜广州市荔湾区汾水中学最美张丹荔湾陈铭欣广州市西关外国语实验学校被遗忘在深山远处的心灵——留守儿童的伤痛,谁来安抚吕淑华荔湾曾雪莹广州广雅实验学校从“街头运动会”想到的邓伟颐、廖丽敏荔湾罗巧氤广州市荔湾区真光实验学校让我们一起来光盘行动王苑荔湾刘康君广州市荔湾中学为他人着想,选择善意的谎言卢艳芬萝岗王晓雯广州市二中苏元实验学校“拼车”出行好处多邱倩婷南沙吴浩彬广州市南沙横沥中学善用网络,共享科技的幸福生活李志贤南沙吴紫桦广州市南沙大岗中学法不责众的扭曲——论“中国式过马路彭映根南沙袁钰淇广州市南沙万顷沙中学让我们荡起双桨梁柳卿增城黄翠霖增城市永新中学快乐公益,“光盘行动”张伟文增城胡雯增城市石滩二中90后,我们更要责任心刘满初增城杨彩华增城市仙村中学拒绝浪费,学会合理消费李洁娆增城姚心如增城市荔城三中照亮社会的“背光处”湛玉婷增城林宇莹增城市朱村二中不让座事件——令人唏嘘的社会道德毛丽容增城彭美琪增城市正果中学对“李天一事件”的几点反思马雪侠增城许炜增城中学初中部敬畏斑马线就是敬畏生命黄伟超增城周春霞增城市荔城二中用“最美”找回社会的良知——让“最美”成为普世之美张转娣增城仇幸丹增城中学初中部垃圾分类——让宝物回家陈诚增城何胤莹增城中学初中部房氏家族,何日才是没落时?黄金嫦白云陈顺达民航广州子弟学校文明要靠自己“锤”出来曾文英、郑振强白云彭益鸣广州市广园中学0与1的力量罗昕白云李晓彤广州市白云区三元里中学今天,你“光盘”了吗?林幼君、梁佩容白云韦书晟广州白云广雅实验学校拾荒?拾爱!植帆白云胡颖广州市白云区太和中学思想品德课伴我成长冯敏如白云宁咏欣广州市第六十七中学别给“礼仪之邦”抹黑崔敏红白云黄碧莹广州市第72中学思想品德课改变了我杨密群白云张静瑶广州市第一一六中学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中学生要慎重交友刘海晖白云黄佳铃广州市白云区人和第三中学思想政治课助我成长林泳铮白云陈耘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中学看“中国式陋习”黄美好骆焕颜白云张润铎广州市白云区梓元岗中学因为责任,世界才更美好程秀明天河胡鹤书广州市长兴中学践行广东精神,从你我做起张周惠天河谭半半暨南大学附属中学《传承中华文化重现传统魅力》——对红包何以变味的思考丘碧微天河王若婷广州市东圃中学守信诚信的天空冼广龙天河马文琪广州市第汇景四十七汇景实验学校对岭南文化流失的思考姚雁天河李茜萌广州市天荣中学中学不应该意成为流行音乐的不流行地带陈妃二局属黎子哲执信中学《一家三口的终身学习路》张文煊局属欧诗莹广州市铁一中学麻木的“到此一游”苏美云局属蒙典广州市铁一中学(亚运城校区)不让大众“寒流”逐渐走向俗流林素君局属张泽灵广州市第二中学让“诚信”光芒绽放黄忠局属车东昀越秀区二中应元学校偶像,我该拿你怎么办?郑颖妍局属陈宜广州外国语学校政治课——成长路上的指明灯杨柳局属余安琪华师附中思想品德课伴我成长姚世娴局属苏泽盛广州大学附中(大学城校区)要乐于助人,也要善于自护程燕露三等奖越秀林宇庭广州市豪贤中学谈责任林克端越秀卢诗茗广州市第三十七中学北京将步伦敦后尘成为“雾都”?--我们该如何面对空气污染严静何妹女龙广敏越秀蔡芷晴广州市第三中学微传递,正能量李斓婷越秀何培源广州市豪贤中学“切糕”背后的和谐——从“切糕”事件看民族团结赖锦铮越秀江采欣广州市育才中学从拒绝“洋垃圾”入境联想到的……周志红越秀陈玮嘉广州市第二十一中学一座之争——文明礼让我做起邝海云越秀黄雪旋广州市东环中学退一步海阔天空华玉英越秀何宇杰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乘着理想的翅膀滕文华越秀刘其芸广州市第十三中学世界末日不应是社会责任感的末日梁永欣越秀周家玥广州市越秀区育才实验学校浅谈旅游商业化黄展莎黄埔彭舒婷广州市第一二三中学《拨开“云雾”,政策完善是关键》吴奕玲黄埔陈怡帆广州石化中学《药是治病的还是致病的——从毒胶囊事件谈起》伍小玲黄埔刘森华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分校《成功的品质》源迪文黄埔区咏哲广州市第八十七中学《养子有方,方成才》唐志梅黄埔陈玉清黄埔区黄埔同仁学校《广东精神之我见》冯燕从化马文菲从化市太平第二中学做一名美丽的中学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心得体会叶伟胜、李春华从化谢梦晴从化市第四中学要精彩地活着髙彩燕、钟少清从化曹丹茹从化市第七中学你我一小步,社会美化一大步邓小文从化高婉君从化市鳌头中学光盘族?!曾艳华从化谢瑶从化市良口中学永不退色的精神冯辉来、欧玉玲从化谢溦溦从化市第六中学思想品德让我领略人生的真谛邹志林、朱燕芳。

中美贸易战背景下的中国品牌国家形象研究

中美贸易战背景下的中国品牌国家形象研究

中美贸易战背景下的中国品牌国家形象研究随着中美贸易战的不断升级,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备受关注。

作为走出去的重要品牌形象代表,中国品牌不仅代表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也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国际传递。

本文将从中美贸易战背景下,探讨中国品牌国家形象的现状、挑战和发展方向。

一、中国品牌国家形象现状1.活力十足的市场表现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品牌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市场活力。

不仅在全球市场品牌排名中位居前列,还不断有新兴品牌崭露头角,例如华为、小米等。

中国品牌在全球的竞争力增强,给国家经济和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2.文化领域的拓展与此同时,中国品牌逐渐在国际市场上扮演着文化输出的角色。

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品牌故事、品牌定位等,被运用到了一些品牌的设计和产品中。

这些文化领域的拓展,帮助中国品牌更好地呈现自我形象,传递着中国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领导力。

3.品牌形象的提升中国品牌的形象不断得到提升,如手机厂商OPPO、一加等,已经从“山寨”品牌成功转型升级为高端品牌,为中华民族品牌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比如京东、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公司、海底捞等服务型企业的成功,更是增强了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二、中国品牌国家形象面临的挑战1.海外形象不佳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仍有待提高,形象不佳是主要的原因。

长期以来,中国产品在海外市场上的质量问题、翻译的不准确以及文化差异等问题,让不少消费者对中国品牌怀有不信任感。

2.品牌缺乏特色中国品牌在各个领域的产品设计和创新能力,与国际市场上的领军品牌还有差距。

品牌缺少特色,缺乏自己的品牌故事和产品定位,更难于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3.品牌国际化水平较低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的推广仍不够重视,国际化水平也较低。

在品牌推广过程中,缺乏国际化的思维和语言能力,难以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

三、中国品牌国家形象发展方向的思考1.文化输出和品牌营销的合理结合在品牌推广中,中国品牌需要更多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将品牌故事与中国历史和文化背景结合,产生出自身独特的品牌影响力。

《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5》发布

《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5》发布

《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5》发布作者:张洪瑞来源:《中国报道》2016年第10期总体上看,中国整体形象稳步提升,国际事务影响力位居全球第二。

海外受访者更认可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对中国发展充满期待。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其认知的结合,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体评价和认定。

较好的国家形象不但有助于形成公民对国家、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更有助于向外界展示一个鲜明的、一贯的国家形象。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国亟须对外展现大国的活力与风范。

为了更加科学、准确、客观地呈现出国际社会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2016年1至3月,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联合华通明略和Lightspeed GMI开展了第四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此次调查在延续往年话题的基础上,增加了全球治理目标、当今国际秩序等全球性议题,涵盖了中国整体形象与影响力、政治、外交、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国际形象与传播。

“调查旨在更加详实、立体地呈现出国际社会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为我们全面客观评估海外受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提供科学依据,对提升中国国际传播的精准性和实效性提供重要的参考。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王刚毅说。

本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5》于8月29日在北京发布,此次调查首次覆盖了二十国集团(G20)中19个成员国(欧盟除外),涵盖亚洲(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欧洲(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土耳其),北美洲(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南美洲(巴西、阿根廷),大洋洲(澳大利亚),非洲(南非)等不同区域的公民。

每个国家500个样本,共计9500个。

调查由华通明略实施,遵循定量的研究方法,采用在线问卷填答的方式,通过Lightspeed GMI全球样本库进行数据收集,严格执行国际标准,实行在线调查。

按照需求,根据各国人口分布设置年龄、性别、收入软配额。

中国国家形象研究述评_吴飞

中国国家形象研究述评_吴飞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22(2013)01—0008-42011年1月胡锦涛访美期间,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纽约曼哈顿的时报广场户外大屏幕不断播放,并陆续在欧洲、亚洲多家电视台播出。

这一中国官方的公关行为引起世人高度关注,褒贬不一。

不过,争论的只是方式方法问题,没有人怀疑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性。

事实上,国家形象的建构,历来受到各国的重视。

2002年,英国发起以“酷不列颠”和“创意英国”为主题的国家形象推广活动,试图打造创意产业“领头羊”的新形象。

2003年,法国推出以13名普通法国女子(其中包括8名北非移民或移民后代)为代表的国家形象广告,以反映自身多元文化融合的开放形象。

2006年,美国聘请美籍华裔、前花样滑冰世界冠军关颖珊出任公共外交大使,注重利用“名人效应”。

此外,印度努力打造“世界办公室”的国家品牌,瑞士、韩国、日本、以色列等国,也都开展了国家形象的推广活动。

①贾非和内本扎尔在他们合著的《国家形象与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形象,或有利的或不利的形象,或正面的或负面的形象。

有些国家被视为仁义、进步之邦,而另一些则被视为卑鄙、专断之国。

有些国家以工程开发闻名,有些则以设计精巧著称。

无论这些看法如何,它们都影响着投资者或消费者对一国之国家‘品牌’的判断。

而这些判断将部分决定该‘品牌’的销路,或影响其出口,或左右外国投资者的选择。

”俞可平同样认为,“国家形象在全球化时代显得特别重要,已经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内容。

损害国家形象,实际上就是损害国家利益,反之亦然。

由是之故,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势必要关注国家形象”。

而肯尼斯·布尔丁亦指出,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观念和形象,往往会影响其对该国的政策和行为,进而影响国家间的关系。

那么何谓“国家形象”?对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又从何入手?当下中国学界关于国家形象研究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本文试图简要分析。

国家形象发展研究(1)

国家形象发展研究(1)

国家形象发展研究(1)摘要:国家不仅仅是一个地理空间,还是相关地域历史和现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存在体。

西方国家对我国“国家形象”的表述多有偏差,甚至有意进行歪曲和负面表述,以诋毁我国形象。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在国家机器的有意扶持下,强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文化观和意识形态。

这就要求我国意识形态工作者要有意识树立正面的国家形象,塑造具有中国精神、中国气派的积极向上的中国“国家形象”和中国人的形象,以抵御西方文化的“入侵”。

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在我国国民意识中“国家形象”的塑造常常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国家形象”的表述经常是被忽略,甚至为了迎合某些观念而被有意歪曲,后果颇令人担忧。

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国家形象塑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性的进行原因分析,并从文化政策方面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国家形象;认同;文化;政策一、国家形象认同研究的现状(一)国家形象界定与产生本源国家形象是步入全球化时代各国政府共同关注的课题,国内外专家学者根据各自研究领域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其概念进行了不同的界定。

通过对这些概念界定的梳理与比较不难发现,总的说来这些概念界定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国家形象的表象、形式、本源、内容的注重。

从表象和形式,国家形象作为一种被动认知的结果性对象,主要指国际社会依据对一个国家展示的印象做出的综合评价。

如果我们从本源和内容上界定国家形象,其作为一种主动塑造的过程性对象,主要指代表国家行使权力的政府对其形貌的展示,这是一种主动性或者目前大家比较认可的国家形象定义。

但如果从国家形象的本源着手分析,国家形象则是一个国家在历史文化传统基础上对其国家或民族精神气质经发掘提炼所形成的一种主体意识,这里的国家形象相比较而言,则是在平常展示的基础上进行的提升。

马克思唯物主义科学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出发点,也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恩格斯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得以完整地描述社会历史过程及其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国家形象宣传片的界说、发展策略及国际传播

国家形象宣传片的界说、发展策略及国际传播
( 包 括金 融 实力 、财 政实 力 、产 品特色 与质 量 、国民收入 等 ) 、社会 ( 包 括社 会 凝 聚力 、安 全 与稳 定 、 国 民士 气 、民族 性格 等 ) 、文 化 ( 包括 科技 实力 、教 育水 平 、文化 遗 产 、风俗 习惯 、价 值 观念 等 ) 与
地理 ( 包括地理环境 、自然资源 、人 口数量等)等方面状况的认识 和评价。 ” 具体说 ,国家形象 的 概 念可 以分 为三 个层 次 :国家实 体 形 象 、国家虚 拟 形 象 和公 众 认 知 形象 。 ⑨这 意 味着 :第 一 ,国家 形
色包装到 7 O 一 8 0 年代注重人物、故事或情节 以及画面和音乐造型的整体包装 。而在我 国, 改革开放以
后 ,随着 电视业 的发展 和竞 争不断加剧 ,出现 了这样一 个片种 ,相 当于广 告片 的形态 ,时间长度 一般 在 1 0~ 6 0秒之 间 ,它运用丰 富的画面和深厚 的 内涵 向观众传 达频道理念及 内容 ,在 电视频 道 的特定 时段 有 节奏地播 出 ,是频道用来 提升形象 、塑造 品牌 的重 要手段之一 。这 种片子 从其功 能上说 ,可 以分 为收视
当中国公民跨国企业国营民营能协同政府共同建构起一套有整体战略又独具特色的国家品牌化策略再经媒体力量参与完善我国主流媒体非政府组织和机构的主体作用远未发挥出来的对外传播策略并利用好他国主要媒体的传播帄台这样当形象和声誉已成为国家战略资本的核心部分必然在国际上增加国家形象的话语竞争力
2 0 1 4年第 1 期
象 分为 自我形象 和他 者形 象 ,前者 是公 民认 为 的 自己国家 的形象 ,后 者是 他 国公众 意见 中的 国家形 象 及 国际形象 ;第 二 ,国家实 际形象 与 媒体 国家 形象 是有 差异 的 ;第三 ,国家形 象作 为一 种认 知 ,可被 视 为 国家 、民族 认 同 的一 部 分 ,故 它 具有极 大 的凝 聚力 和影 响力 ;第 四 ,国家 形象 是一 个 国家整体 实 力 的体 现 ,是一 种无 形 资产 ,它会 长 期持续 地 影 响到 国家外 交策 略及 战略 目标 的实 施 。

中国主流媒体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中国主流媒体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中国主流媒体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研究摘要国家形象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越来越受到重视,构建国家形象也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纪录片,以其独特的方式一方面记录着历史,另一方面担任着塑造国家形象的伟大使命。

中国主流媒体纪录片从1958年诞生到今天,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而在每一时期,纪录片中所呈现的不同的“中国形象”,展现了主流媒体纪录片塑造中国形象的嬗变轨迹。

通过这些嬗变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主流媒体纪录片在构建国家形象上的一些问题,以此我们才能更好的探寻中国主流媒体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构建及发展策略,从而塑造全面真实的中国形象。

30228 关键字中国形象主流媒体纪录片形象构建嬗变轨迹毕业论文外文摘要Title China's image of Chinese mainstream media documentarAbstractThe image of country, an important part of soft powe of China,has drawn more and more attention,and the image building of countr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Documentary, not only recordedhistory,but shapeing the country's image as a great mission by its unique way. Chinese mainstream media documentary , has gone through several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from 1958 to today. In each period, the different image of China presented in the documentary describes the changing tracksof the mainstream media's shaping image of China. Through these changing track,it's not difficult to find some problems found in theimage shaping of documentary which is regarded as the China's mainstream media.As a consequense of which,it is help for u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image shaping og China in documentary,the mainstream media, thus creating a real and comprehensive Chinese image. 源自Keywords China image Mainstream media Documentary Image Construction Evolution track目次1 绪论 11.1 研究意义与背景 11.2 纪录片与国家形象的文献综述 21.3 本文所用的研究方法 22 主流媒体纪录片与国家形象的理论分析 42.1 何谓“国家形象”及国家形象如何塑造 42.2 何谓“主流媒体纪录片”以及其如何塑造国家形象63 中国主流媒体纪录片“中国形象”塑造的嬗变轨迹 93.1 20世纪70年代以前:形象化政论下的“红色中国”93.2 20世纪80年代:人文纪录片视角下的“表意中国”103.3 20世纪90年代:平民化纪录片视角下的“具象中国” 113.4 新世纪以来:国际化视角下的“特色中国” 124 中国主流媒体纪录片建构“中国形象”之思考 164.1 中国主流媒体纪录片建构“中国形象”的现实困境164.2 中国主流媒体纪录片建构“中国形象”的突围之路径 17致谢 18参考文献191 绪论1.1 研究意义与背景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希尔曼说:“形象新世纪以来,伴随着XX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行,XX年中国的GDP总值超过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加之上海世博会的盛大举办更是引来全球的注目。

建国以来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

建国以来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

建国以来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建国以来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自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的建立以来,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一直是一个重要课题。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也发生了很大改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和讨论这一课题。

首先,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是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密切相关的。

建国初期,中国的国家形象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全球革命的拥护者和领袖。

这个形象得到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和革命者的关注和支持,使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形象不再仅限于革命国家的拥护者,开始更多地关注发展与稳定。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并着力解决内部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这种国家形象的改变为中国赢得了更多的国际认可和合作机会。

第三,中国国家形象建构还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为构建国家形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汉字、中国功夫、龙的形象等文化符号,在海外吸引了很多人的兴趣。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和平、和谐和道德,这种文化积淀也为国家形象建构提供了独特的优势。

此外,国际大事件和外交政策也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比如,中国的核试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主办奥运会等事件,都影响了全球对中国的认识和看法。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建立多边合作体系,提出亚洲缅甸经济走廊、“一带一路”等倡议,也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带来了积极影响。

在国内方面,政府、媒体和教育机构也在积极塑造中国国家形象。

政府通过各种活动和项目展示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成就,提高国家形象的竞争力。

媒体通过国际传播,报道中国的变化和进步,扩大国家形象的影响力。

教育机构则致力于培养国际化的人才,为国家形象的建构提供有力支持。

然而,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也面临一些挑战。

比如,存在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偏见,对中国采取经济制裁等不公平手段的情况。

此外,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相对较小,也需要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传播,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

国家形象刍议

国家形象刍议

国家形象刍议【内容摘要】本文试图利用系统科学方法论的一些根本概念和方法对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国家、形象和国家形象的概念进行初步界定,对形象和国家形象的形成过程进行初步分析。

从上述角度分析,国家是一个大的系统,这个系统处于国际社会大系统中;其形象的形成过程类似于单纯的物质的形成过程,但是国际社会的复杂性造就了这一过程的复杂性。

国家形象其实是一种映像的输出。

【关键词】国家;形象;国家形象;国际传播在国际关系学界以及中国新闻传播实践中,国家形象已经不是什么新概念。

然而细细考察开来,对于这一概念及其研究过程中的几个概念却一直没有较为仔细和认真的界定。

为了便于论述,笔者不揣冒昧对国家形象研究中的有关概念进行初步的界定。

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国家1648年维斯特伐里亚条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始。

“在欧洲,近代民族国家已经普遍形成〞。

①在其后300多年中,民族国家成为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行为主体。

“主权国家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最根本单位,是最有组织的政治经济实体,是国际上最为活泼,也是最有影响力的行为体。

〞②这一根本领实使我们考虑任何国际关系问题时,都离不开对国家定义的思考。

“国家〞一词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层面和角度。

从国际政治层面分析,“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国家理论:韦伯理论,多元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③。

韦伯学派认为,国家是具有主权的组织,能在其领土内对使用有组织暴力具有垄断权利的实体;多元主义给国家的定义是某一特定的时间担任国家领导人的具体个人;而马克思主义那么认为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其随着私有制的出现而出现的,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在国际法层面,学者们强调的是国家作为“国际人格者〞所具有的特征:“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在国际法上应具备四个要素:定居的人民、确定的领土、政府和主权。

〞④在国际关系开展的不同时期,不同流派对于国家概念的界定各有特点。

但是,纵观所有相关概念,我们应该有几点共识:国家是具有主权、社会(定居的居民)、领土,使用有组织暴力、具有特定制度和法律秩序的政治组织。

中国国家形象媒体建构研究及其反思

中国国家形象媒体建构研究及其反思
社 会 的超 级 传 播 者 ” [ 然 , 些学 者 也 持 有 “ 。2 1 虽 有 多主 体 说 ” 的 象 的误 解 。 观点 , 他们 都没有脱 离媒体 工具化这 一悖论 , 就 陷入 了 但 这 其 次 , 关 国 家形 象 的研 究 过 多 的 集 中于 外 国 媒 体 对 中 有 马克思 ・ 韦伯 的 目 的一 理 性 ( 具 性 ) 论 , 也 正 是 限 制 我 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上 , 工 悖 这 这就使得对 国家形象的建构偏离本体
则的 困境 , 多地强调通 过媒体 塑造 国家形象 , 过 会对媒 体形 而 非将 塑造 国 家 形 象 作 为 直 接 目的 , 体 完 全 服 务 于 国 家形 媒
31 发 象 造 成 不 利 的 影 响 , 使 相 关 研 究 突 出或 强调 在 报 道 中所 应 象 塑 造 作 为研 究 重 点 。 例 如 “ 4西 藏 拉 萨 骚 乱 事 件 ” 生 即 遵循客观性原则。 后 , 们 的研 究 主 要 强 调 中 国政 府信 息 不 公 开 、 体 管 制 , 我 媒 导 而 其 中 国 内媒 体 对 国 家 形 象 的 建 构 , 外 乎 在 于 通 过 加 强 致 中 国 媒体 错 过 第 一 时 间 对 外 发 布 信 息 的 时机 , 国外 媒体 无 这 国 内媒 体 国际 传 播 力 , 助 塑 造 国 家 形 象 。 主 要 体 现 为将 中 正 是 利 用 这 个 时 间 空 隙 对 中 国进 行 歪 曲报 道 , 正 是 中 国 国 帮 中 反 N 等 国 国际 媒 体 的 国 际 受众 量 、 出语 言 作 为衡 量 国 际 传 播 力 的 家 形 象 受损 的关 键 。而 后 , 国 网 民通 过 “ C N论 坛 ” 形 播 谴责 C NN利用 技术 涵化 进行失真报道 , 西方媒体 给 基本指标。 至此 以媒体 战略、 策略研究作为重点。 如程 曼丽提 式揭 露、 公 出 了 国 家 形 象 的 媒 体 建 构 策 略 , 为 “ 家 形 象 塑 造 的 媒 体 带 来 致 命 的 打 击 ,中 国 传 统 媒 体 也 开 始 承 担 起 消 除 误 解 、 认 国 策 略 应 当在 现 有媒 体 生 态 的 基 础 上 进 一 步 整 合 资 源 , 强 实 布 西藏拉骚乱事件 的职责。但是 , 增 中国媒体 的作 用是 有限的, 力 , 造 一 批 本 国 传 媒 的 ‘ 母 ’形成 权 威 性 的传 播 机 构 , 打 航 , 全 西 方多国还是借 此拒绝参加并且抵 制 2 0 0 8年 中国奥运会的 所 中 如 面 提 升 对 国际 舆 论 的 影 响 力 。”此 类 似 观 点 的研 究成 果颇 为 举 办 。 以 , 国媒 体 自身形 象 的塑 造 才 是 关 键 。 果 中 国 媒 【 丰富 , 长远 、 观层面看 , 从 宏 这种 研 究 观 点 和 视 角 是 有 它应 有 体 在 国 际 社 会 受 到 极 高 的认 可 ,具 有 公 正 、客 观 的 形 象 , 那

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形象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形象的研究
心理 学 角度 出发 ,认 为被 认 知 国家 的形 象 是主 观 的 印象 ,是 开放 综 上 所述 ,前人 研 究从 多方 面 对 中 国形象 展开 了充分 研 究 , 和可 主 观 操 纵 的 ,可 重建 或 改组 。 ̄ l R o b e r t J a r v i S《 国际 政 治 为 中国形 象深 入 研 究提 供 了多种 认 识 的视 角和 参考 的理论 ,但 这 中 的知 觉和 错 误 知觉 》 ,通 过微 观 行 为者 的心 理 分析 ,认 为 国家 些 研 究还 有其 他 可切 入 的视 角 , 比如 :从研 究 路径 看 , 多集 中在 行 为终 归要 通 过 人 的个体 行 为表 现 出来 的 ,个 体 尤其 是领 袖 或重 对 媒 体报 道 、影 视分 析 和文 化 艺术 作 品调 查分 析基 础 上形 成 “ 中 要 的领 导人 建 构 了一 国 的 国家行 为 。J a r v i s 还 提 出 ,在 不确 定 的 国形 象 ”认识 ,缺少 借 助其 他媒 介 和视 角 进行 更全 面 的 中 国形 象

文化 综合 .
大 众 文 艺
国内外学 者 关于中 国形 象的研究
陶 琳 ( 大理 学 院 民族文化 研 究所 6 7 1 0 0 3 )
摘 要 :随着 国际竞 争的加 强和全球 化 的加 剧 ,国 家形 象的建 立 映照 自我 形 象 的 目的 。 具 有国际战略意义。 中国在世界 舞 台日益重要的作用 ,同样也 凸显 了 国内 学者 对 中 国形象 的研 究 有 从本 国 出发对 自我 的认 识 ,这 中国形象塑造的重要性 ,该 问题也得 到 了国内外 学者 的关注,形成 了 些研 究集 中在 传 媒 、 国际关 系和 政 治学 领域 。如对 中 国形 象 国际 多角度 、 多视 角有关 中国形 象的认知和研 究。 关键 词 :中国形 象;他者 ;认知

博雅GE微访谈吴飞:礼学与礼学研究——在制度与思想之间

博雅GE微访谈吴飞:礼学与礼学研究——在制度与思想之间

博雅GE微访谈吴飞:礼学与礼学研究——在制度与思想之间在此次访谈中,吴飞老师认为,礼学研究是“制度和思想之间的桥梁”。

结合自身的学术经历,吴飞老师谈论了中西视野之下的传统礼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礼学实践,并对礼学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展望。

Vol.1259微访谈礼学与礼学研究——在制度与思想之间礼学与“中国礼学史”Q:吴飞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

您所开设的《中国礼学史》课程被列为本学期的通识核心课程,根据我们的了解,这门课程以“三礼”(《周礼》《仪礼》《礼仪》)为核心文献,结合历史上的重要注疏和著述,梳理从西周到晚清的学术史。

首先想请您谈一谈,“礼学”究竟是什么?它的研究范围包括哪些?礼学本身当然是非常传统的一门学问了,它属于经学的一部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我认为它应当是传统经学当中非常核心的一部分。

但礼学不能说仅是研究三礼的学问,而应该是以三礼为基础的、建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一门学问。

这至少是我心目中这门学科的形象,仅仅是做文献方面的工作是不够的。

比如,在传统经学当中,以《周易》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易学,我们今天会认为是比较哲学性的,但是《春秋》学的研究对象则更集中于政治制度,因此更具有历史性。

就礼学而言,一方面它有制度性的一面,因为礼制首先关乎于制度,但另一方面它又有哲学性的一面。

Q:礼学的发展史非常悠久,您所提及的这样一种制度与哲学的结合面向,是它在学术史的发展过程中本来就呈现的面貌吗?是的,我认为礼学本来就具有这样一种面向。

历代的礼学研究,首先包含了与礼相关的经学讨论——这是完全学术化的。

但在历史上,这些学术讨论其实也和各个朝代的礼制实践之间密不可分。

可以说,在思想和制度的交融间,礼学在历代形成了一个很有现实性的学术传统。

礼学在历史上的学术演进,不仅包含了对“礼”的道理的不断思考,同时也涵盖了历代实际上的礼制和法制的变化。

Q:那么,您为什么要开这样一门有关礼学的课程?在今天,研习这门学问对我们来说还有什么价值?我之所以选择礼学作为本门课程的研究对象,就是因为它具沟通性,既包含了在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历史演进等方面的内容,也充满更加抽象的哲学思考。

吴飞:民族国家的观念与中国实践

吴飞:民族国家的观念与中国实践

民族国家的观念与中国实践吴飞一、从世俗国家到民族国家民族国家,一般被认为是现代世界基本的国家形态。

有人指出,我们经由日文把nation-state翻译成“民族国家”是一个错误,因为这个概念所指的并不只是“单一民族的国家”,而是“世俗国家”。

确实,nation-state的含义并不只是单一民族建立的国家,而且是摆脱了神权枷锁的主权国家。

不过,对这个概念的误解,并不是从它的日文翻译或中文翻译开始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民族觉醒的浪潮中建立的很多国家,就已经把nation-state理解成了“单一民族的国家”。

日文和中文的理解,只是当时世界范围内对这个概念的普遍理解的一个延续,而不是因为日本人和中国人特别地误解了它。

在欧洲早期现代,随着世俗王权的强大和宗教改革的推进,nation-state也逐渐形成了。

当时民族国家的主体,确实不是20世纪意义上的族群概念。

不过,由于世俗方言的兴起,以及新教各教派的形成,也就形成了单一语言、单一教派、世俗王权至上,这样三位一体的nation-state,来对抗罗马教廷拉丁语的神权统治。

这些国家的公民,也就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民族,而这样的“世俗国家”,也就慢慢可以被理解为“民族国家”了。

这一点尤其可以在19世纪末德国完成统一的过程中看到。

随着拿破仑的战争以及普鲁士帝国的逐渐强大,以前极为分散的德意志各邦的民族意识日渐兴起。

但把这100多个小邦国统一成一个国家不仅在政治上不是易事,在理论上要说服每个邦国的公民也需要大量的工作。

因此,当时德意志的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所做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研究看上去非常不同的各个小邦国人民之间的共同性,然后把他们塑造成统一的德意志民族,从而成为国家统一的基础。

虽然这些学者的工作在大多数邦国是成功的,但在奥地利这个与德意志民族有明显亲缘关系的人群中,却始终未能建立起民族认同。

德意志的统一,既是德意志强大的现代世俗国家的建构,也是德意志民族的形塑过程。

吴飞:我们的礼学研究与未来的设想

吴飞:我们的礼学研究与未来的设想

吴飞:我们的礼学研究与未来的设想我们的礼学研究与未来的设想蒙《中国哲学年鉴》给我这个机会来谈谈我们礼学研究的情况,倍感荣幸。

我以为,目前中国学术界的礼学研究既处在一个非常难得的恢复期,又处在不知何去何从的摸索期和混乱期。

数年以来,经学研究逐渐得到各领域学者的重视,特别是礼学研究也越来越成为一个焦点领域,其中有这样几方面的因素和力量:第一,在现代中国学术界,虽然经学一直处在相当边缘的位置,但相关的古典文献研究从来没有彻底中断,这一条活的学脉构成了今天激活礼学研究的直接源头;第二,现代中国学术界的发展已经使很多学者越来越认识到,必须把传统的经学纳入到现代学科体系当中,否则就不可能全面继承中国的文化遗产,而礼乐文明又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第三,在对西方思想有了更多、更深入的认识之后,中国学者也能够对自身的文明定位有更多的自信,可以更全面、更系统地审视礼乐文明在世界文明体系中的独特位置;第四,中国社会文化对复兴国学的需求也刺激了对礼学的更全面研究。

近几年来,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相继成立了礼学中心,但侧重点各有不同。

浙江大学礼学研究中心继承了沈文倬先生的礼学研究传统,而沈文倬先生又是晚清民国的经学大师曹叔彦先生的及门弟子,所以浙江大学的礼学研究有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正在编辑的《中华礼藏》也必然会对以后的礼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文献基础。

彭林教授主持的清华大学礼学研究中心是近些年非常活跃的一个研究机构,其所申请的《仪礼》复原等几个重大项目,特别是召开的数次礼学研究大会,对于全国范围内的礼学研究有着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新近成立的中国人民大学礼学中心方兴未艾,应该也会有所作为。

我们从2009年开始组织礼学相关的学术活动,到2014年正式成立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挂靠在北大哲学系下面,希望能够以此整合北大各个学科当中的礼学研究人才,成为一个跨学科礼学研究的支持平台。

相对而言,北大的礼学研究最大的优势在于跨学科、人才多,可以在更丰富的层面上展开不同角度的礼学研究。

国家形象刍议

国家形象刍议

对外的差异性。只有全面把握这些特点, 理清国家形象的形成机制, 才能塑造出理想的
国家形象。
[关 键 词] 国 家 形 象 ; 国 家 形 象 构 成 要 素 ; 国 家 形 象 的 特 点
[中 图 分 类 号] G206
[文 献 标 识 码] A
在全球化背景下, 作为国际关系的主 体, 国家发展战略特别是全球战略的实现与 否, 与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形象直接相关。国 家形象的好坏影响到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 声誉和地位, 并且直接关系世界范围内的人 心向背。良好的国家形象, 有利于争取世界 人民的认同, 争取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 反之, 恶劣的国家形象则会招致国际社会普 遍的反感, 疏离与其他国家人民的合作关 系 。对 于 国 家 形 象 的 解 读 , 可 谓 众 口 异 词 , 有 人 把 它 理 解 为“ 国 际 社 会 公 众 对 一 国 相 对 稳 定 的 总 体 评 价 ”[1]; 也 有 人 将 国 家 形 象 看 成 是“ 一 个 主 权 国 家 和 民 族 在 世 界 舞 台 上 所 展 示的形状相貌及国际环境中的舆论反映” [2]。 这 些 解 读 , 虽 然 都 在 不 同 的 程 度 上 揭 示 了国家形象的本质内涵, 因而有其可取之
的 客 观 实 在 , 是 国 家 实 在 的 主 观 反 映 。国 家 形 象 的 构 成 要 素 , 主 要 包 括 物 质 要 素 、精 神 要
素 和 制 度 要 素 三 个 方 面 。它 通 过 国 际 新 闻 流 动 , 主 要 是 国 际 新 闻 媒 介 的 新 闻 和 言 论 报 道
来呈现。国家形象有三个主要特点, 即系统性和多维性, 动态性和相对稳定性以及对内
国际新闻界 2007.3 [文章编号] 1002- 5685( 2007) 03- 0011- 06

中国国家形象变化及启示——基于《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2—2015年)

中国国家形象变化及启示——基于《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2—2015年)

中国国家形象变化及启示——基于《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
报告》(2012—2015年)
何高平
【期刊名称】《文化软实力研究》
【年(卷),期】2016(000)004
【摘要】国家形象是他国公众对一个国家形象的总体认知和评论,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反映,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今天显得格外重要。

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和华通明略等联合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个类别的多个国家进行了持续4年的广泛地在线专业调查,每年发布《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

笔者从这四年的调查报告出发开展研究,研究发现:优势和劣势因素并行存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可一概而论。

建议落实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公共外交设计思路,以提升国家形象,维护国家利益。

【总页数】5页(P63-67)
【作者】何高平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9
【相关文献】
1.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基于2012-2014年《中国国家形象调查报告》的分析 [J], 孟新芝;郭子萁
2.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渠道研究——以《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3》为例[J], 孔晓红
3.中国国家形象变化及启示——基于《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2—2015年) [J], 何高平;
4.中国国家形象变化及启示——基于《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2-2015年) [J], 何高平
5.做好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调研与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9》发布会综述 [J], 王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22(2013)01—0008-42011年1月胡锦涛访美期间,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纽约曼哈顿的时报广场户外大屏幕不断播放,并陆续在欧洲、亚洲多家电视台播出。

这一中国官方的公关行为引起世人高度关注,褒贬不一。

不过,争论的只是方式方法问题,没有人怀疑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性。

事实上,国家形象的建构,历来受到各国的重视。

2002年,英国发起以“酷不列颠”和“创意英国”为主题的国家形象推广活动,试图打造创意产业“领头羊”的新形象。

2003年,法国推出以13名普通法国女子(其中包括8名北非移民或移民后代)为代表的国家形象广告,以反映自身多元文化融合的开放形象。

2006年,美国聘请美籍华裔、前花样滑冰世界冠军关颖珊出任公共外交大使,注重利用“名人效应”。

此外,印度努力打造“世界办公室”的国家品牌,瑞士、韩国、日本、以色列等国,也都开展了国家形象的推广活动。

①贾非和内本扎尔在他们合著的《国家形象与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形象,或有利的或不利的形象,或正面的或负面的形象。

有些国家被视为仁义、进步之邦,而另一些则被视为卑鄙、专断之国。

有些国家以工程开发闻名,有些则以设计精巧著称。

无论这些看法如何,它们都影响着投资者或消费者对一国之国家‘品牌’的判断。

而这些判断将部分决定该‘品牌’的销路,或影响其出口,或左右外国投资者的选择。

”俞可平同样认为,“国家形象在全球化时代显得特别重要,已经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内容。

损害国家形象,实际上就是损害国家利益,反之亦然。

由是之故,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势必要关注国家形象”。

而肯尼斯·布尔丁亦指出,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观念和形象,往往会影响其对该国的政策和行为,进而影响国家间的关系。

那么何谓“国家形象”?对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又从何入手?当下中国学界关于国家形象研究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本文试图简要分析。

一、国家形象的概念框架有关国家形象方面的研究,一直是国际传播研究领域的重点,早在1960年,西方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就已广泛展开。

所谓的形象,用菲利普·科特勒的解释就是:“人们所持有的关于某一对象的信念、观念和印象。

”其一,形象是基于某一特定的对象的,是客观的存在物;其二,形象是施动主体对某特定的对象物的主观认知。

大多数研究者对“国际形象”的界定,也是基于这一基本思路的。

罗伯特·斯库勒认为国家形象的形成,乃是根源于历史及环境的因素,所产生对于某国人民或社会上某些组织、机构的态度。

长岛昭久则将其定义为人们心目中对于某个特定国家的描述、声誉及刻板印象,其形成取决于国家特征、历史、传统、政治与经济背景及代表性商品等因素。

马丁和埃若路则主张,国家形象是一个人对于某特定国家具有的所有描述性、推论性及信息性信念的总和,且这个印象主要蕴含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科技三个层面之中。

国内学者中有代表性看法是孙有中教授,他说:“国家形象是一国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对该国政治(包括政府信誉、外交能力与军事准备等)、经济(包括金融实力、财政实力、产品特色与质量、国民收入等)、社会(包括社会凝聚力、安全与稳定、国民士气、民族性格等)、文化(包括科技实力、教育水平、文化遗产、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与地理(包括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数量等)等方面状况的认识与评价,可分为国内形象与国际形象,两者之间往往存在很大差异。

国家形象在根本上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国力,但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国家的实际状况,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被塑造的。

”②综合上述定义,我们大体发现:其一,国家形象是对某个特定国家的整体性感知,这种【作者简介】吴飞,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艳,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际传播的理论、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成果之一,编号:09ZJD0010。

中国国家形象研究述评□吴飞陈艳【内容提要】国家形象问题关乎国家利益和荣誉,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显得特别重要,一直是国际传播领域研究的重点。

本文阐述了国家形象的概念框架,梳理了学界对中国国家形象问题研究的基本路径,并对现有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进行述评,旨在推动其研究方法和理论有所突破。

【关键词】国家形象;国际传播;研究路径;述评感知是由该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因素混合而成的,并会因为各国发展程度的不同而存在着个别性的差异,因此国家形象是个动态性的比较概念,无法以绝对性的方式加以探讨。

③其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形象就是各种感觉的再现。

这意味着,形象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人们对事物的感知。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感知不会完全相同,因而其正确性受到人的意识和认知过程的影响。

也就是说,国家形象的优劣不只与该国的实际状况有关,也与形象赋予的国家和人民有关。

这与“横看成岭侧成峰”是一样的道理,因为形象是一种社会认知和话语的建构过程,而无论是认知还是建构都必然投射着观察者主观意向,这便是为什么非洲人和美国人赋予中国的国家形象有较大差别的根本原因。

如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ResearchCenter)2010年6月17日公布的一份年度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在阿拉伯世界、非洲、拉美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民众中形象较好,尤其在巴基斯坦、肯尼亚和尼日利亚。

这三个国家对中国持积极看法者分别为85%、86%和76%。

60%的俄罗斯民众也对中国持积极看法。

但在西方国家中,美国民众对中国持积极看法仅达49%,西班牙、英国稍低;而法国、德国和日本民众中对中国的看法更消极。

其三,国家形象的建构是一种互动的过程。

我们认为,国家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因此,某种人的活动特征也可以用来解释国家之间的交往活动。

基于符号互动论的原理,我们知道,1.人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这些事物对人的意义为基础的;2.这些事物的意义来源于个体与其同伴的互动,而不存于这些事物本身之中;3.在任何情况下,为了赋予某种情境以意义,并决定怎样采取行动,人们都要经历一个内在的阐释过程,即“自己与自己交流”。

人们对于一个国家的形象建构,是基于他所接触的各种信息综合形成的。

而一个自主意识较强的国家,也往往特别重视自己的国家形象———这其实与作为个体的人的行动也很相似,当一个人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的时候,他往往难以顾及自己的形象,一旦解决了基本的需求问题之后,便会重视自己的形象建构与价值实现了。

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全球第二,在世界发展格局中处于重要地位,因此,国家形象的建构便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需求。

参与国家形象建构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团队,都会借他国之镜来反照自身,在互动中进一步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的形象。

从这一角度看,中国形象问题既包括其他国家如何看中国,也包括中国自己如何看待中国这两方面。

毫无疑问,国家形象建构的互动过程既有协商,也有抗争;既有解释,也有再造。

其四,国家形象的建构包括物化层面与符号层面。

所谓物化层面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科技创新、经济实力、军事力量、国民素质、商品制造、自然资源以及外交活动等物化形态;而符号化层面则是指一个国家的价值取向、意识形态、媒体报道、影视与文化艺术作品、领导人的讲话以及各种国家形象的宣传与营销等。

二、中国国家形象研究的基本路径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国家形象、民族形象、国民形象、文化形象具有双重研究价值。

第一个层面是西方对上述中国形象的反映、折射和传播以及社会效应;第二个层面是中国自身对国家形象的传播话语策略研究。

大体而言,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展开:第一,“中国形象”的历史流变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其一是海外学术文本对中国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相对系统的研究成果;其二是从外国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呈现“中国形象”,从叙述话语、语言形象塑造、隐喻、反讽、述行、身体、感知、文化记忆等视角展开研究;其三是社会科学产生后,海外学术界、社会组织进行的各种量化调查的报告等等。

如雷蒙·道森在20世纪初写了《中国变色龙》一书,20世纪中叶美国学者哈罗德·伊萨克斯出版了的《美国的中国及印度形象》一书,1998年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发表了力作《汗的巨大疆域: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英国人科林·麦克拉斯的《西方的中国形象》一书经修订后于1999年重新问世。

随后的2000年,则有澳大利亚籍华裔欧阳昱的《表现他者:澳大利亚小说中的中国人(1888-1988)》等等。

第二,从海外主要平面新闻媒体对中国社会的现实报道和评论中,来梳理海外中国形象问题。

这方面的研究,既可以是历时性的,比如通过美国《时代》周刊对中国政治人物如蒋介石、宋美龄、胡适、毛泽东、周恩来等历史人物的历史形象研究,就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西方社会对中国政治家、中国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想象和形象建构。

也可以是历时与共时性结合的视角来观察,比如我们可以分析一些主流媒体———《明镜》《法兰克福汇报》《南德意志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泰晤士报》、BBC、CNN、半岛电视台、NHK等,对中国当代社会经济文化重大事件的报道———如经济腾飞、和平崛起、人权问题、环境及气候问题、食品安全问题、西藏和新疆问题、社会公平问题等,以及各种全球热点问题中涉及中国方面的———来剖析海外“中国形象”问题。

应该说,媒体虽然不是建构国家形象的唯一手段,但却可能是有影响力的方式之一,所以对媒体内容的详细分析,是极有学术意义的。

比如说一项调查发现,1980年邓小平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时,只有18%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一个严重威胁;1989年,美国四大广播公司播出了881分钟的中国报道(1988年只有64分钟的中国报道),58%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严重威胁;1999年,美国所有大报的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美国驻华大使尚幕杰被中国学生围困在使馆的照片,同时大肆炒作李文和事件,结果有60%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一个严重威胁。

④第三,从西方当代影视媒体(纪录片、广告片、故事片以及其他形式图像文本)的叙述表达话语方式分析“中国形象”以及受众影响,其中包括西方传教士、记者等拍摄的中国老照片的关于中国形象的视角选择、历史背景、传播解读方式等研究。

第四,通过在世界主要区域进行问卷调查、民族志观察、焦点小组等多种研究方法,来收集海外的中国形象的相关数据和材料,以进行更系统的分析。

比如美国盖洛普公司从1972年以后,就有一项针对外国形象对美国公众做的连续民意调查。

近几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也经常就国际形象、国家实力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多国别的比较调查研究。

而中国国内近几年同样有大量的相关调查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