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形象研究视域中的_形象诗学_徐放鸣

合集下载

电影_白鹿原_与国家形象塑造问题

电影_白鹿原_与国家形象塑造问题

新锐视点M O VIE LITERATU RE2014年第21期·电影文学\电影《白鹿原》与国家形象塑造问题※■黄配配李雍(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电影《白鹿原》公映以来,观众对其评价褒贬不一,其在国家形象塑造上既有得也有失,成功之处在于对乡土中国形象的塑造,不足之处是对文化中国形象塑造的缺失。

电影作为一种现代综合艺术形式,在国家形象构建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中国电影在对国家形象进行构建的时候,应当坚持“自我塑造”的立场,减少影片中的情色描写,适当放大融入中国的优秀文化元素,进而能够更好地将中国深厚而博大的文化精神展现给全世界,在世人面前展现历史悠久、文明和谐的中国形象。

[关键词]《白鹿原》;国家形象;乡土中国;文化中国;自我塑造※■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当代文艺实践中的国家形象构建研究”(主持人:徐放鸣,项目编号:12AZW003);2014年度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一般项目“叙事学视角下电影与国家形象的‘自我’与‘他者化’塑造———以1980’s 以来中国海外获奖电影为例”(项目编号:2014YYB011);2013年度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形象诗学视域下国家形象主体性构建研究———以茅盾文学奖为例”(项目编号:CXZZ13_0964)。

国家形象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国家的总体印象,它既是对内的,也是对外的;既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既是政治、经济、科技、外交、军事等国家硬实力的体现,同样也是文化、艺术等国家软实力的呈现。

电影作为一种综合文艺形式,在塑造国家形象、传播国家形象上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近20年以来,我国的电影产业得到空前的发展,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王全安等导演的作品不仅获得国内观众的好评,而且多次在重要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对塑造和传播我国的国家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文章将从乡土中国形象、文化中国形象等方面来分析电影《白鹿原》塑造国家形象的得与失,进而思考电影作为一种当代流行艺术形式,如何能够很好地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来塑造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塑造的策略研究

国家形象塑造的策略研究

国家形象塑造的策略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形象越来越受到重视。

国家形象不仅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更与国际交往、旅游和投资等诸多领域有关。

因此,国家形象塑造的策略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探讨国家形象塑造的策略和方法,从政府、媒体、文化和品牌四个方面逐一进行分析。

政府的角色政府是国家形象塑造的主要角色之一。

政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形象塑造:1.政治形象政治形象是国家形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政府应该通过开展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政治活动,营造“法治”的形象。

同时,政府应该照顾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展现“人文”的一面。

2.经济形象当今世界经济竞争非常激烈,因此政府应该通过科学发展、开放合作,打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形象。

这可以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推进体制改革、提高技术研发等方面来实现。

3.外交形象外交形象是国家形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政府应该通过炫耀国家软实力、推动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来提升外交形象。

此外,国际形象的塑造还需要进行国际传媒宣传等方面的投入。

媒体的角色媒体是国家形象塑造的一个重要手段。

传统的媒体渠道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等,而现代的媒体则包括社交媒体、在线视频和数字内容等。

媒体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角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播正面信息媒体在传播时应重点呈现正面信息,如国家治理成果、生态环保和文化传承等。

同时,媒体应该尽量避免传播负面信息,如灾难、事故和犯罪等。

2.塑造公正形象媒体应该保持公正、客观的态度,为国家塑造一个良好的公正形象。

政府和媒体应该共同合作,制定管理规范,严厉打击虚假宣传行为,呈现一个公正的媒体形象。

3.提高传播效率媒体的作用是传播信息,因此提高传播效率也是媒体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提高传播效率包括提高传播速度、达到精准传播和提高传播质量等方面。

文化的角色文化是国家的精神瑰宝,文化也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应该通过文化建设,弘扬本国文化,提升文化影响力,为国家塑造一个良好的文化形象。

“《平凡的世界》现象”与国家形象构建问题

“《平凡的世界》现象”与国家形象构建问题

[ 收稿 日期] 2 0 1 2 — 1 2 — 1 8 [ 基 金项 目] 本文系 2 0 1 3 年度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 研创新计划项 目“ 形象诗学视域下 国家形象主体性构 建研究—— 以茅盾 文学奖为例” ( 项目 编号 : C X Z Z 1 3 _ 0 9 6 4 ) ; 2 0 1 2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 目“ 中国当代文艺实践 中的国家形象构建研究” ( 项 目主 持人 : 徐放鸣 , 编号 : 1 2 A Z W 0 0 3 ) 阶段性研究成果。 [ 作者简介 ] 李雍 , 男, 江苏丰县人 , 江苏 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 专业 硕士研 究生 ; 徐放 鸣 , 男, 江苏靖 江人 , 江苏 师范大学 文学院 教授 。
路遥的《 平凡 的世界》 自问世以来 , 在它的接
受史 上形 成 了一 种 独 特 的 “ 读者、 主流 价 值 与学
之作 , 应该说《 平凡的பைடு நூலகம்界》 是文艺构建国家形象
对 内形 象 的成功 实 践 , 它 协 调 了 国 家形 象 建 构 的
术界意见分歧 ” 的文学现象 , 称之为“ 《 平凡 的世 界》 现象 ” , 或称 “ 路遥 现象 ” 。这一 现象持续 了
者在国内多所高校网上图书馆借阅系统所搜索到
多元化、 反对文学史 “ 官修 ” 的传统 , 实质上却是 对“ 审美领导权” 的争夺。在 中国文学史 中具有 深厚 基础 的现 实 主 义 创 作 方法 受 到 了挑 战 , 并 逐
步被 剥夺 了 “ 审美 领导 权 ”, 一批 运 用 西 方 现代 派
Vo 1 . 4 0, No . 1
J n. a .2 0 1 4
“ 《 平凡 的世界》 现象’ ’ 与国家形象构建 问题

中国当代文艺实践与“国家形象”建构中的“自我”与“他者”

中国当代文艺实践与“国家形象”建构中的“自我”与“他者”

[ 摘
要] 国家形象作为一种表意符号 , 它体现 出一种 民族精神 和 文化 品格 。中国 当代 文艺 实践 同是
作为一种符 号的存在 , 它承载 着对 一个 国家形 象的整体 想 象。在 文艺 实践 中应建 构 出立足 于本 民族和 国家 的“自我 ” 形 象, “ 他者” 通过 文艺 实践 中的“国家形象” 这一特 定的 具象符号 , 充满着对 这个 国家的认知 和想 象。“ 他 者” 的想 象既 充满着异样表 达 , 也 包含 着善 意言说。 中国 当代 文艺 实践在 建构 国 家形 象时应尽 量缩
情感。 ” _ 2 当代文艺既是作为传播 的手段和工具 , 同时也是一种符 号表达 , 它是体现主体诉求 的表
意符 号 , 同时 它在 构 建 国家形 象 的实 践 中不仅 仅 作为 一种 符 号 的存 在 , 也 是 展 示 国家 形 象 的 “ 窗
个国家形象的整体想象 。国家形象构建为的是表
小 自我认 可与他 者认 同之间的偏差 , 努 力寻求 自我 与他 者的 兼容之道 , 能够使 得“ 他者 ” 为 “自我 ” 所用, “ 他
者” 言说 为 “自我 ” 提 供 反 7 . 4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2 0 9 5 31 7 0 ( 2 0 1 3 ) 0 5 - 0 0 1 3 - 0 6
达一 种强 烈 的 自我 诉 求 , 但 实 际 上 这种 形象 的构 建并 不完 全掌 握在 “自我 ” 手 中, 还有 “ 他者” 通 过 这种 符号 来认 知 , 因此 存在 两个 观看 主体 , 可 以说
口” 。 自我创作主体通过符号来建构心 目中的国 家形 象 , 他 者通 过符 号来 认知 想象 中 的国家 形象 , 当代文艺需要塑造的是一个 自我主体和他者都能

国家形象的影像建构研究

国家形象的影像建构研究

国家形象的影像建构研究1. 引言1.1 国家形象的影像建构研究在当今信息社会,国家形象的建构途径多种多样,传统的外交渠道已经不能满足国家形象传播的需求。

新媒体、社交网络等现代传播工具的广泛应用,使得国家形象传播更加便捷和直接。

国家形象传播的机制也在不断演变和调整,如何有效地传播国家形象成为了每个国家都备受关注的问题。

通过对国家形象的影响因素分析,探讨国家形象的建构途径,研究国家形象传播的机制,分析国家形象塑造的策略,并结合实践案例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国家形象建构的规律和方式,为进一步提升国家形象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于推动国家形象建构的进程和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国家形象的影响因素分析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声誉,可以直接影响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发展。

国家形象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历史文化、经济实力、政治制度、外交政策等方面。

国家的历史文化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可以反映出该国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底蕴,影响着外界对这个国家的认知和评价。

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使其在国际上拥有着较为积极的形象。

国家的经济实力也是决定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经济繁荣的国家往往能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形象,受到更多的尊重和认可。

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也会直接影响国家形象。

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和外交政策是否符合国际社会的价值观和规范,对其形象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

民主制度和和平外交政策往往会为一个国家赢得更多的好评和支持。

国家形象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才能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地位。

2.2 国家形象的建构途径探讨国家形象的建构途径是多方面的,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进行:1. 政府宣传:政府是国家形象的主要宣传者,通过政府的宣传活动可以向国内外传递国家形象的信息,包括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情况、文化传统等。

文化交涉视域下的中国国家形象之建构

文化交涉视域下的中国国家形象之建构

法 回 避 、 必 须 超 越 的 “ 方 现 代 性 ” 话 语 之 下 来 付 出 努 且 西 的
力。
却 不 断 地 被 加 以还 原 , 为西 方 固有 的 中 国 观 念 的延 续 或 者 成 再 生 产 。 以 中 国 进 行 的 国 家 形 象 宣 传 片 的 报 道 为 例 , 国 美 《 士 顿环 球 报 》 波 曾援 引分 析 人 士 的话 语 指 出 , 中 国方 面 一 “ 直 对 国际 媒 体 报 道 中 国 的 ‘ 感 领 域 ’ 满 , 一 直 指 责 其 敏 不 也 带 有 偏 见 , 过 于 集 中报 道 负 面 新 闻 ” 中 国 之 所 以 推 出 国 且 。
构 的 途 径 与 方 法 , 立 起 现 代 性 的 国 家 ・ 民形 象 。 建 国 关 键 词 : 民 形 象 ; 家形 象 ; 化 交 涉 国 国 文 中 图分 类 号 : 2 6 3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6 5 ( 0 2 0 -190 G0, A 10  ̄12 2 1 )30 0 .4
中 国学 者 周 宁 在 构 建 跨 文 化 形 象 学之 际 , 曾经 提 到 :世 “
界 现 代 化 进 程 中 所 有 非 西 方 国家 在 确 认 自我 、 象 他 者 的 时 想
国 。但 是 , 大 国化 的进 程 中 作 为 国 家 形 象 的 自我塑 造 并 非 在

片 坦 途 , 至 充 满 了荆 棘 与 坎 坷 。借 助 日本 驻 美 记 者 松 尾 甚
第3 1卷 第 3期 21 0 2年 6月
江汉大学学报 ( 文科学版 ) 人 Ju a oJ nhnU i rt H m ni c ne di ) or lfi ga n ei ( u ai s i c io n a v sy t S e E tn e

2012国家社科基金文学所有项目

2012国家社科基金文学所有项目

刘培 王星 钱建状 龙建国 蔡铁鹰 张仲谋 张兵 许爱珠 何诗海 张成全 胡元翎 汪超红 李晓芹 黄建军 江庆柏 蒋寅 王汉民 文革红 杨柏岭 王利民 王平 刘晓军 曹胜高 闫德亮
山东大学 湖北大学 厦门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 淮阴师范学院 徐州工程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 南昌大学 中山大学 安阳师范学院 黑龙江大学 浙江大学 南开大学 邵阳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 华侨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黄冈师范学院 山东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河南省社科院
5
119 维吾尔当代儿童文学创作研究 120 中国诗钟艺术的历史重构与现代阐释 121 “青春文学”与青少年亚文化研究 122 20世纪中国城市文化生态变迁与都市小说转型研究 123 当代乡村叙事与乡村文化建构之关系研究 124 乡土中国文化重建与农民形象审美嬗变研究 125 新世纪诗歌批评研究 126 自然灾害与当代文学书写研究 127 中国当代文学会议研究 128 文化产业境域的网络文学研究 129 东北文学史(1913—1945) 130 新世纪台湾文学史论 131 南岭走廊盘瑶歌堂研究 132 加· 朱乃《江格尔》研究 133 家乡民俗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34 满通古斯语民族民间口述资源的女性研究 135 民俗文艺学视野下的陕北盲说书人研究 136 清代北方说唱文学研究 137 中西文化范式发生的神话学研究 138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州傩研究 139 蒙古说书《水浒传》与汉文原著《水浒传》比较研究 140 蒙古族史诗与印度史诗比较研究 141 蒙古族佛经文学口头传统研究 142 蒙古族祭祀文学研究
布力布力 黄乃江 张国龙 黄德志 叶君 张丽军 宋宝伟 张堂会 斯炎伟 赖敏 刘晓丽 古远清 郑长天 孟开 安德明 郭淑梅 孙鸿亮 霍耀中 林玮生 何根海 朝克图 王艳凤 斯钦巴图 昭日格图

后现代语境下的原生态诗学

后现代语境下的原生态诗学

后现代语境下的原生态诗学徐放鸣;王光利【摘要】随着思想启蒙运动、工具理性以及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笼罩在艺术品上的光晕已黯然消退.黑格尔从西方艺术发展史的角度分析认为,艺术最终将让位于哲学,并首次提出了艺术即将终结的预言;阿瑟·C·丹托在批驳艺术史三种叙述模式的基础上认为,现在历史与艺术正坚定地朝着不同的方向前进,艺术的存在已不再具有任何历史意义,由此他提出了艺术的二次终结论.其实,原生态不仅表现在艺术创造过程中情感与审美情趣的自然抒发,也表现在文化的生存与传承中.由于原生态是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原生态诗学客观地存在于文学艺术中,它的存在为艺术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艺术不会终结,原生态诗学是后现代艺术走出低谷期并再创辉煌的基础与保证.【期刊名称】《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37)004【总页数】6页(P6-11)【关键词】黑格尔;丹托;原生态诗学;艺术终结论【作者】徐放鸣;王光利【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杭州310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52在物质享受与时尚消费逐渐浸入社会结构每个细胞的全球化时代,对艺术的“膜拜”情怀与闪耀在艺术品身上的“光晕”早已消退和黯然失色。

而在各种传播媒介与大众娱乐文化的不断侵蚀下,曾经是文明之象征和扮演启蒙角色的文学艺术被边缘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艺术已死、作品已死、作者已死的阴影和恐惧感,时时浮现于现代人的心灵之园。

面对日益激烈的生存竞争环境,每一颗焦虑、浮躁而茫然的心灵,比以往的时代更迫切地寻求返璞归真与净化宣泄的精神家园。

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对满足自我精神追求的文学艺术之期待其实比以往更迫切、更高远了。

这种欲求的存在,从艺术生产的角度分析,是对所谓“艺术终结论”、“文学终结论”等观点的有力反驳与颠覆。

现代艺术总是试图以自身的延续来确立自己存在的必然性。

徐放鸣教授主持的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当代文艺实践中的国家形象构建研究”隆重开题

徐放鸣教授主持的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当代文艺实践中的国家形象构建研究”隆重开题

徐 放 鸣教 授 主持 的 2 0 1 2年 国家社 科 基 金 重 点 项 目 “ 中国 当代 文 艺 实践 中的 国家 形 象构 建研 究 " 隆 重 开 题
2 0 1 2年 1 1月 1 6 日, 江苏师范大学 ( 原 徐 州
深入 , 虽然 相关 问题 的讨论 已 陆续展 开 , 但 尚处 于
别艺术 作 品或 某 一 艺 术 门类 ( 如文 学、 影视、 美 术) 为 例证 , 全方位 、 立体式 、 系 统 性 的综 合 研 究 不够 。 当代 文艺 实践 中的国家形 象构 建研 究亟 待
问题 提 出和 口号 呼 吁层 面 , 关注“ 背景” ( 时机 ) 、 “ 意 义” ( 应该 ) 、 “ 焦虑 ” ( 问题 ) 居多 , 理论 层 面 的
师范大 学 ) 党委 书记徐 放鸣教 授 主持 的 2 0 1 2年 国 家社科 基金 重点 项 目“ 中国 当代 文艺 实 践 中 的 国 家形象 建 构 研 究 ” ( 1 2 A Z W0 0 3 ) 开 题 报 告 会 在 江 苏师范 大学 隆重举 行 。开题 专家 组 由全 国哲 学社
的延 伸研 究 , 包 括 中 国文 学艺术 中的 国家形象 史 ; 中国 当代 文学 中的 国 家形 象 呈 现 ; 中国 当代 影 视 艺术 中的国家 形象 呈 现 ; 中 国 当代 综 艺演 出 中 的
国家形象 呈现 ; 中 国当 代音 乐 美 术 中的 国 家形 象
呈现 ; 中 国 当代 新 媒 体 艺 术 中 的 国家 形 象 呈 现 。 四是研究 思 路 。从 “ 具体 案例 ” 入手 , 渐 次 展 开 “ 问题域 ” , 逐层进入理论厘析 , 自然 导 出实 践 方 略, 从而 做 到 有 理 有 据 、 史 论 结 合 。包 括 文 本 梳 理、 个案 剖析 、 专题研究 、 整 合研 究 等 。五是 重 点

论审美文化学的研究范围和对象

论审美文化学的研究范围和对象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论审美文化学的研究范围和对象赵盼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摘 要:审美文化学作为一门以审美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独立学科,以其当代性和现实性,显示了审美文化与当下审美现象的紧密联系,但在其自身发展中也存在不可回避的矛盾,例如审美文化是否等同于大众文化,审美文化的适用时限问题以及审美文化的艺术中心论问题,本文将就这三个焦点问题展开论述,进而明确审美文化学的研究范围和对象。

关键词:审美文化;大众文化;艺术中心论作者简介:赵盼(1993.4-),男,汉,河北保定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059-01要想理解审美文化学的研究对象,首先就要了解“审美文化”。

李世涛先生在《审美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一文中,将学界对审美文化的理解的几种意见进行了大致归纳:“一种意见认为,审美文化是大众文化;一种意见认为,审美文化就是当代文化;一种认为,审美文化是具有审美属性或审美价值的文化;而另一种大多数人认同的意见是:审美文化是整个文化发展的高级形式,是把审美原则贯穿于人们的社会日常生活的产物。

”在此观点的基础上,本文选取关于审美文化学的研究范围和对象界定的“三个焦点”,即审美文化是否等同于大众文化、审美文化的适用时限是贯穿古今还是限于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以艺术为中心还是反艺术为中心,进行探析,并从这三个焦点出发提出相关思考。

一、审美文化与大众文化所谓大众文化,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

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中的大众文化是与精英文化相对立的民间文化,它流行于民间,追求通俗和民众的喜闻乐见,时而给精英文化带来刺激和惊喜从而进入精英视野。

近现代启蒙语境和革命语境中的大众文化经历了从被改造对象到主要位置的变化;进入到商业社会的语境中,大众文化几乎等同于消费者的文化,指占据了市场的,大多数人所能欣赏的文化。

读书心得——莫言《蛙》与国家形象构建问题

读书心得——莫言《蛙》与国家形象构建问题

读书心得——莫言《蛙》与国家形象构建问题作为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莫言,实现了中国作家百年的文学梦想,扩大了中国文学的影响,引发了一场“莫言热”,其小说也随之家喻户晓。

《蛙》作为莫言的代表作,以新中国的计划生育为创作题材,通过4封长信与一部话剧,塑造了乡村女医生姑姑(万心)这一人物形象,书写了中国农村60多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

目前已有许多学者从罪感与救赎、个人与集体、形式创新等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在国家形象构建的领域审视这一作品,可以说小说《蛙》实现了国家形象的对内功能与域外传播功能的统一,是文学作品构建中国形象的成功实践。

通过书写计划生育这一敏感问题,《蛙》引发了国人对生命伦理的思考,同时展现了中华民族在面临生存考验时不屈的奋争精神,凭借这部作品莫言获得了号称中国诺贝尔文学奖的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本文将从国家形象接受主体出发,具体从国家形象对内功能与域外传播功能两方面入手,对《蛙》这部小说进行剖析。

一、生命伦理的反思和国家形象的对内功能对于文艺实践中的国家形象问题,正如徐放鸣教授所言,“再谈文艺中国家形象的接受主体,我们并不认为中国的国家形象塑造只是对外传播所用,它同时也对自己的国民有着影响、凝聚、启迪提升的作用。

”[1]国家形象研究视域下的“形象诗学新建构”很重要的一点便是明确了国家形象的功能,没有将国家形象的作用仅仅局限于域外传播领域,而以提高国民素质、启迪民智等为出发点,通过明确国家形象的对内功能,从而丰富国家形象的整体功能,力求进一步拓宽形象诗学的内涵。

可以说《蛙》所具有的启迪国民思考的深层价值是其获奖的重要原因。

莫言在小说的封面写到,“本书献给:经历过计划生育年代和在计划生育年代出生的千千万万读者”,他带领读者从计划生育的“国家政策”或西方“人权观念”的传统思维模式中走出来,通过描写姑姑这一计生医生的悲剧人生启发国民人性层面的思考,对生命价值进行反思。

引导读者以独特的眼光审视人性在国家人口政策巨变中的变迁,在时代与伦理间所产生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中反思民族发展历程。

徐放鸣等著《中国形象的艺术呈现研究》出版

徐放鸣等著《中国形象的艺术呈现研究》出版
第 4 1 卷 第 1 期 2 0 1 5年 1月
江 苏 师范 大 学 学 报 ( 哲学社会 科学版)
J .o f J i a n g s u No r ma l Un i . ( P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d i t i o n )
国家 形象 建构 研究 ” ( 批 准号 : 1 2 AZ wO O 3 ) 的 中期
研 究 成果 。国家形 象是 一个 国家对 自己的认 知 以 及 国际体 系 中其他 行 为体对 它 的认 知 的结合 。在
实现 “ 两个 一 百年 ” 奋 斗 目标 、 实 现 中华 民 族 伟 大
代 中 国价值 观念 、 体 现 中华 文 化精 神 、 反映 中 国人
讲 述“ 中 国故事 ” 、 传播 “ 中 国声 音 ” 、 塑造“ 中 国形
象” 的 审美 机制 , 艺术 实践 中国家 形象 的不 同塑造 主体 , 中 国形象 中的“ 他 者形 象 ” 与 “自我形 象 ” 等 方面 , 系统 地建 构 起 当代 艺 术 实 践 中国 家形 象 塑
造 问题 的研究 框 架 , 力 求 以理 论 的 自觉促 进 和 指
长 篇小说 是 中 国 当代 文学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出版 社正 式 出版 。该著 是徐 放 鸣教 授主 持 的 国家
社 会科 学基 金 重点 项 目“ 中 国当 代 文艺 实践 中 的
具 有鲜 明 的 中国特 色 、 中 国风 格 、 中 国气 派 , 代 表 着 中 国当代 文学 创作 的最 高成 就 。作 为我 国长篇 小说 领 域最 高文 学 奖 项 之 一 , 茅 盾 文 学 奖 鼓 励 作 家 关注 社会 现实 生 活 , 努力 创 作 生 产 更 多 传 播 当

论民族形象在民族文化中的塑造--以民间艺术安塞腰鼓为例

论民族形象在民族文化中的塑造--以民间艺术安塞腰鼓为例

间艺术作为 民族文化 的代表 , 有许 多 已被列为非物 安塞腰鼓表演时整体气势 以及刚劲有力 的击鼓 质文化遗产 , 可 以说是 民族形象的名片, 塑造了 良好 技巧 表现 出独特 的审 美 意蕴 , 即艺 术 的原 真 性 、 狂欢 民族 形象 , 展现 了民族精 神风 貌 。 化 的 民 间文 化 以及 审 美 生 态 向性 。 安 塞 腰 鼓 作 为 民族形 象 与 民族 文化 “ 中 国第 一鼓 ” 的 民 间艺 术 是 中华 民族 文 化 的象 征 , 民族形 象是 由本 国具 有本 土 特 点 的 形象 以及 由 塑造 了热情 淳 朴 的 民族 形 象 , 展 现 了和 谐 自然 的 民 社会公众 的认知而产生 的一种评价 , 这是一个 民族 族 精 神风貌 。 综合实力的具体表现。民族形象就表现形式 而言包 1 . 艺术 的原 真性 : 塑造 热情 纯朴 的 民族 形 象 括物 质文 化和精 神 文 化 。物 质文 化 是 物 质 实体 承 载 安 塞腰 鼓 是 广 场 舞 的 原 生 态 表 演 形 式 , 它 营造 的文 化形 式 。精 神 文 化 就 是 指 以艺 术 、 文学、 书法、 了逼真 的原 生态 的 审美 情 境 。安 塞腰 鼓 的舞 台可 以 哲学 等形 式 出现 的文 化 。 民族文 化 属 于 精 神文 化 表 设 在 广场上 或者 道 路 上甚 至 是 在 黄 土高 原 上 。这 一 现形式 。就中国而言 , 民族形象最能感染 国 民并且 民间艺术的独特之处是将表演 的舞台设在 自然山水 得到世 界认 可 的是 具 有本 国 民族 特色 的文 化 。对 于 之 间 , 让 艺 术置 于原 生态 的空 间 内 , 让 艺 术 表 演 和场 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 其实就是在塑造民族形象。 景 达 到天人 合 一 的境 界 , 从 而 引 起 欣 赏 者 的审 美 愉 发源 于陕北 的民 间艺 术 安塞 腰 鼓 是 陕北 人 民直 悦 。遍 及安 塞县 各村 镇 的安 塞 腰 鼓从 打击 方 法 上 可 接参 与 的一 种 艺 术 形 式 , 自然 而 又 生 动 地 塑 造 了 民 分 为 文鼓 和 武 鼓 两 种 ; 从 表 演 形 式 上 一 般 分 为 路 鼓 族形象 , 体现 了民族精神 。安塞腰鼓 由来 已久。古 和场地鼓。文鼓是 以“ 扭” 为主, 动作细腻不失有力 , 代军 旅打 仗时 敲打 腰鼓 以增 加 军 中士 气 。腰鼓 这 一 柔 软不 失 活 泼 , 表 演 达 到 高 潮 时还 需 倒 提 鼓 箭 。 当 打击 乐 器 , 随着历史 的不断演进 , 作 用 也 在 发 展 变 人 们 听着欢 快 的 唢 呐声 , 内心 喜 悦 之 情 自然 流露 出 顿 时感 到心 旷神 怡 。武鼓 是 与文 鼓 相对 而言 , 强 化。从春秋战国时用来传递信息 的器物到秦代时的 来 , 助战器 乐 , 后 发 展 为 欢 庆 胜 利 的器 乐 , 直到现在 , 安 调“ 打” , 舞姿难度 系数较大 , 动作整体效果剧烈 , 特 塞腰鼓是百姓钟爱的一种 民间广场群体艺术。随着 别讲究动作节奏感和整体性 。武鼓是评判腰鼓舞姿 历史的演进 、 社会的不断发展 , 安塞腰鼓表现 出不 同 是 否优 等 的 主要 标 准 , 是 整 体 安 塞 腰 鼓 表 演 塑 造 艺 的艺术 功 能 , 同时 也 在 不 断地 完 善 自身 的艺 术 表 演 术 美感 的关 键动作 。武 鼓 中“ 转 身必 迅猛 ” 、 “ 蹲 踢必

西方视域下的东方形象研究——以贝纳尔多·贝托鲁奇电影《末代皇帝》为例

西方视域下的东方形象研究——以贝纳尔多·贝托鲁奇电影《末代皇帝》为例

西方视域下的东方形象研究——以贝纳尔多·贝托鲁奇电影《末代皇帝》为例作者:丰鹏程来源:《声屏世界》 2021年第12期丰鹏程摘要: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国家文化形象有效塑造的重要手段。

电影作为基于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发展下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以其叙事性、传播性、感染性、影响性等特征,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民族形象、国家形象塑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章以贝纳尔多·贝托鲁奇电影《末代皇帝》为例,对其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行了探究,明确电影在文化传播、弘扬、创新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传播《末代皇帝》基金项目:江苏师范大学“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孵化项目“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基于国际受众反馈探索中国故事传播路径”(项目编号:TZB-10-009490)。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1941年3月16日出生于意大利帕尔马,意大利导演、编剧、制作人,曾因其执导作品《巴黎最后的探戈》荣获第4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他在1986年进入到紫禁城内重要场所拍摄电影《末代皇帝》。

中国当然也有导演能够拍出这种大气磅礴的影片,不过能够在电影中成功融合中西特色的人,全世界范围内都屈指可数。

得益于托鲁奇西方的表达方式,《末代皇帝》才能够在奥斯卡上横扫千军,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等9项大奖,并全部获奖。

这也是迄今唯一一部能在奥斯卡上斩获压轴大奖最佳影片,具有中国血统的电影。

该电影有效地吸纳众多中国文化,并获得了大量国外观众的好评,提升了海外公众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从文化传播的效果来看,该电影毫无疑问是十分成功的。

《末代皇帝》中的“中国元素”的应用《末代皇帝》以传统中国美学概念为基础,同时结合了西方艺术思维。

电影色彩充满着东方的神秘,细腻悠扬地描绘着中国近代的历史,但同时也展现着西方艺术角度的魅力,用西方独特的视角表达了这个时代丰富与深厚的感情,并将其运用于电影创作中,给予受众全新视听体验。

国家形象研究视域中的“形象诗学”

国家形象研究视域中的“形象诗学”

国家形象研究视域中的“形象诗学”
徐放鸣
【期刊名称】《江海学刊》
【年(卷),期】2013(000)004
【摘要】从文艺领域入手来研究国家形象的构建和传播规律,是当代文艺理论创新发展的一个新的生长点.我们需要从国家形象研究这一新视域来审视“形象诗学”的理论发展,以国家形象研究的新内涵来丰富和深化形象诗学的理论建构.以形象诗学为视角,系统地建构起当代文艺实践中国家形象塑造问题的研究框架,可以用理论的自觉来促进和指导文艺实践的深化,使得文艺实践中的国家形象探索更加主动地融入中国形象塑造的总体话语体系,发挥其独特的凝聚和影响作用.
【总页数】7页(P172-178)
【作者】徐放鸣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国家形象、政党形象和执政形象之关系论析——政治学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理论研究
2.东亚地区中国国家形象解析——兼论东亚金融合作中的中国国家形象问题
3.大规模公共危机中的国家形象塑造——以5·12汶川大地震中中国国家形象为例
4.文化产业中的国家形象分析——中国电影与国家形象
5.大众传播下的国家形象建设——评《对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设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公众认知视域下基于网络媒介修辞的国家形象建构

公众认知视域下基于网络媒介修辞的国家形象建构

公众认知视域下基于网络媒介修辞的国家形象建构
刘鸣筝;王硕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24()4
【摘要】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网络信息的交互环境日益复杂,为我国的国家形象“出海”带来诸多挑战。

积极应对网络媒介传播新生态对
我国国家形象构建带来的挑战、重塑公众对我国的媒介形象认知尤为关键。

本研究从公众认知视域出发,分析国家形象自塑在网络媒介修辞中的建构机理,为中国形象
自塑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期为中国构建良好的大国形象、增强国际话语权提供
参考。

【总页数】4页(P94-97)
【作者】刘鸣筝;王硕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
【相关文献】
1.“词语自由联想”视域下医护人员形象调查——公众与医护人员的认知态度比较
2.基于\"民族-国家\"形象建构视域下的体育强国建设
3.肯尼斯·伯克的修辞理论视
角下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基于China Daily与The Washington Post关于2022北京冬奥会的报道对比分析4.视觉修辞理论视域下纪录片《邕江》的“老友”形象建构研究5.破与立:语义三角视域下中国职业教育语义探赜和公众形象建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民族形象在民族文化中的塑造--以民间艺术安塞腰鼓为例

论民族形象在民族文化中的塑造--以民间艺术安塞腰鼓为例

论民族形象在民族文化中的塑造--以民间艺术安塞腰鼓为例王新;徐放鸣【期刊名称】《新余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5【摘要】民族形象的塑造需要载体,而民族文化是民族形象塑造的途径。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代表。

具有悠久历史的安塞腰鼓,作为陕北有名的民间艺术,是一种大型原生态的舞蹈艺术形式。

表演的整体气势以及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蕴:艺术的原真性、狂欢化的民间文化、审美生态向性,进一步表现出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民族文化心理,塑造出热情淳朴、团结互助、和谐自然的民族精神特质,已向全世界展现出民族形象的内涵。

%To shape the national image needs the carrier,and the national culture is the way of shaping the national image. Folk art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national culture. Northern Shanxi area is the birthplac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sai waist drum with a long history as the famous folk art is a large original ecology form. The overall momentum of performance and powerful drumming skills show unique aesthetic connotation:the art of authenticity,the carnival folk culture,aesthetic ecological direction,further demonstrating the Loess Plateau farmersˊ simple and bold national cultural psychology,creating a national image of the warm simplicity,unity and mutual assis-tance,ethos of harmonious nature to the world,showing its connotation Chinese national image.【总页数】3页(P86-88)【作者】王新;徐放鸣【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03【相关文献】1.中西神话中神的形象塑造及民族文化精神的差异 [J], 贺菊玲2.纪录片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体现及其形象塑造——以《行走贵州》中的苗族影像为例 [J], 陆彦舟;张月3.熔铸民族文化独特魅力塑造草原城市现代形象——呼和浩特市第四次城市形象设计专家研讨会发言摘登 [J], 呼和浩特市城市形象设计活动组委会办公室4.论民族形象在民族文化中的塑造--以民间艺术安塞腰鼓为例 [J], 王新;徐放鸣;5.民族文化──云南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云南迈向二十一世纪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暨实施云南形象塑造工程”’研讨会综述 [J], 杨万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 他一方面“坚持认为, ” 论文论和语言论文论。 文学的本质是形象, 而且从整体上看, 形象论文论
是在对 1985
1995 年这 10 年间中国文学新潮的
评述和解析中鲜明地提出了当代文艺创作与国家 形象呈现的关系问题, 从而探索并确立了一个新 的文学批评视角: 既从中国形象角度考察当代文 学新潮, 也从当代文学新潮考察中国形象的呈现 ,
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并且在其理论发展中形 成了丰厚的学术积累和传承。一方面建立在对中 国古代文论核心范畴的解析和继承基础上 , 另一 方面又从西方古今文论中获得了丰富的思想资 源, 在此基础上中国学者逐步建构起马克思主义 文艺学中的形象诗学理论, 在不同的维度上进行 了理论创新的可贵实践, 显现出形象诗学理论发 展的不同走向。 赵炎秋教授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到本世纪初, 历经十余年时间持续进行文学形象理论的专题研 究, 在对传统文学形象理论做了深入梳理分析之 后, 提出了“形象诗学 ” 的理论建构。 其著作《文 ( 2000) 、 ( 2004 ) 是国内 《形象诗学 》 学形象新论》 学界关于形象诗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 。 笔者认 为, 赵炎秋教授在形象诗学的理论发展上有如下 几个方面的学术贡献: 第一, 系统地梳理国内外关 于文学形象研究的学术史, 对传统形象理论的演 化线索有较为清晰的把握, 对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及其代表性观点做了恰当的评述, 进而在新的认
*
“中国当代文艺实践中的国家形象构建研究” ( 项目号: 12AZW003 ) 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172
“形象诗学” 国家形象研究视域中的
识高度上提出了形象研究理论创新的紧迫问题 。 第二, 在分析两种不同的文学理论传统 ( 形象论 文论与语言论文论 ) 之间复杂关系的基础上, 将 进而鲜 形象问题作为一种文学本质观予以阐发, , “从 明地提出“形象诗学 ” 的理论建构。 他认为 作品的角度出发, 文学只有两个基本要素, 一是形 象, 一是 语 言, 两者一直是文学理论的核心问 。 ” “由此形成两种不同的文学理论传统: 形象 题
⑥ 代表了形象诗学研究的另外一种走向 。
该书并不急于构建新的形象诗学的理论架构 , 而
2013. 4 展来说, 这种自我想象本身就是这种发展进程的 瑢 由此, 瑏 ” 一部分。 中国形象的自我想象和呈现, 应 当作为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急迫内容而确立 , 当 20 世纪的中国文艺界和学术 由于诸多原因, 然, 界, 尚未形成对这一使命的自觉意识 。另一方面, 王一川所建构的中国形象诗学力图凸显中国形象 : “作为一种文 审美和文化的双重性质。 他指出 , ‘中国’ 化的总体象征 代表的是同时富于强大的 、 政治 经济和军事实力以及审美魅力的文化想象 。 , ‘中国 ’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 本身就是在审美魅 或者说, 是洋溢 力中凝聚着丰富文化想象的形象 , 。‘中国 ’ 同时蕴涵着审 着审美魅力的文化形象 美意味和文化象征意味, 即具有双重意味。 中国 如此, 整个中国形象系统亦然, 即都具有审美与文 瑣 瑏 ” 这说明, 化双重意味。 他是在审美想象与文化 因此, 批评的双重视野中来把握中国形象建构的 , 他所运用的中国形象诗学, 既是一种审美的诗学, 也是一种文化的诗学。这种选择已经超出了形象 诗学的原初理论内涵, 展示了形象诗学发展的新 空间。后来, 王一川的观点又有深化, 他以电影艺 将中国文艺塑造的国家形象分为国家硬 术为例, 形象、 国家软形象和国家软硬形象这三种类型 , 其 “ 中 国家 软 形 象 在 呈 现 方 式 上 则 较 为 隐 性 或 含 蓄, 即不再以塑造国家领袖、 人民英雄、 模范人物、 历史英雄等直接的主流价值象征系统为使命 , 而 是主要透过一些非主流的边缘人物 、 小事物、 小事 件等去间接地和柔性地呈现国家精神 、 民族精神、
⑦这 并且力求两者结合起来, 形成一种相互阐释。
是国内学界最早将文艺创作与国家形象的塑造紧 密联系加以批评和阐释的专题著作 。在王一川看 , “中国形象诗学是有关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的 来 ⑧ 。 其立意在于强调“创 一种审美与文化阐释 ” 就必然成为 20 世纪 造富于审美魅力的中国形象, ⑨ 。 以此 中国文学的一项非常而又自觉的使命 ” : “由 角度来考察 20 世纪中国文学, 王一川发现 于这百年间中国及世界历史的特殊性, 对中国形 象的反复寻找、 呈现或重构, 竟演变成了一个贯穿 ⑩ 他把 ” 传统。 整个 20 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纪性 ’ 这一传统概括为 20 世纪中国文学关于中国形象 20 30 年 五四时期、 创造的五次浪潮: 世纪初年、 1995 年间, 对每次浪潮中 文学所呈现的中国形象特点做了简要的分析 , 尤 50 代、 60 年代、 1985 其是对 1985 1995 年间文学所呈现的中国语言 形象、 表征形象、 神话形象、 家族形象、 市民形象做 20 世 了丰富的例证分析。这实际上构成了关于“ 纪中国文学 ” 的另外一种独特阐述视角, 对后来 出现的相关研究具有启迪作用。 更加值得重视的是, 王一川在讨论中国形象 诗学时不再局限于文艺学领域和单纯的文学研 究, 而是在广阔的历史和文化视野中考察中国形 象的建构问题。 一方面, 他揭示了中国形象从古 : “以鸦片战 典性到现代性的演变历程。 他认为 的诞生为标志, 古 争时期作为国体名称的‘中国 ’ 中国 典性中国形象在西方他者冲击下急剧破灭 , 形象终于成为一个需要重新追问的空前急迫而重 要的大问题; 也正是为着解决这个问题, 实现中国 现代中国人开始了新的想象力活 文化 复 兴, 瑡 文学恰恰是承载 瑏 — —建构现代性中国形象。 ” 动— 现代国人对国家形象的自我想象的重要方式 , 在 我们过多地受到域外他者视野构建的中国形象的 , “更需要考察的是中国人想 影响甚至困扰之后 象中的中国形象。 因为, 对于中国文化自身的发 173
, 另一方面也明确地指出 也更符合文学的实际 ” ②因 “传统 的 形 象 理 论 的 确 存 在 着 许 多 不 足 ” 。 此, 他致力于“如何结合文学实践和中国文论的 传统, 吸取语言论文论的长处, 克服传统形象理论 的不足, 加以丰富与完善,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符合 ③ 从传统的文学形象 。 文学实际的形象理论体系” 理论到作为一种文学本质观的形象诗学, 其理论 反映出对形 定位和结构内涵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象理论在总体文学理论中的定位和重要性的新认 识。恰恰是在这层意义上, 文学的形象研究上升 “诗学” 。第三, 由准确把握文学语言与文 为一种 学形象的复杂联系入手, 在对传统文学形象理论 存在的缺陷做细致分析的基础上, 着力阐发作者 “ ” , 所标举的 文学的形象本质 进而建构起具有创 新性的形象诗学理论体系。 在童庆炳先生看来, “基本的理论假设是, 赵炎秋 形象的实质是生活, 但形象不等于生活, 形象是对于生活的形象化。 ④ 。他力图辩证地 简言之, 形象是形式化的生活” 把握文学中语言和形象的关系, 阐发了语言能否 构建形象以及如何构建形象的问题, 强调“文学 它的目的就是构成 语言的特性就是它的构像性, ⑤ 从而打通了语言论与形象论的内在联 形象” , 系。在形象诗学的理论建构上, 赵炎秋从形象的 形成机理、 形象的内部结构和组合方式、 形象的评 形象的意义、 形象的创造与接受等方面予 价标准、 以阐释, 由此而建立的国内第一个形象诗学理论 体系具有开创性, 代表了文学形象研究的新趋向。 王 一 川 教 授 出 版 的 《中 国 形 象 诗 学 》 ( 1998 )
瑤 。这进一步拓展了 瑏 民族气质、 民族艺术韵味等”
实践, 对产生广泛影响的影视作品主人公形象及 瑏 瑧 并且进一步深入讨论当 人物群像做个案分析, 今时代英雄形象的塑造面临的新问题和出现的新 瑨 瑏 引 提出了值得警惕的非英雄化倾向问题 , 趋向, 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和讨论。 后期笔者重点就 “我们的文艺如何面对中国的‘形象焦虑 ’ ” 提出
国家形象展示中的人物塑造空间 。 笔者本人的形象诗学研究显示了前后期不同 的侧重点。前期是在传统形象研究领域内对文学 和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做现象考察和个案分 瑥 譬如从形象塑造的对象主体性入手 , 瑏 析。 对文学 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性格发展规律做系列研究 , 针 — —违反作家创作初 现象— 对人物性格的“背叛 ” 衷而自然发展, 探索其中存在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 主观性与客观性、 主动性与被动性以及人物性格 发展的完整性和层次性等, 以此来“从一个侧面 瑏 瑦 又如, 。 深化对文艺作品的形象诗学研究 ” 将形 象诗学的理论扩展到文学以外, 运用于影视批评 174
“形象诗学 ” 国家形象研究视域中的
徐放鸣
*
内容提要
从文艺领域入手来研究国家形象的构建和传播规律, 是当代文艺理论创新发展的一个新的
生长点。我们需要从国家形象研究这一新视域来审视“形象诗学 ” 的理论发展, 以国家形象研究的新内涵来 丰富和深化形象诗学的理论建构 。以形象诗学为视角, 系统地建构起当代文艺实践中国家形象塑造问题的研 究框架, 可以用理论的自觉来促进和指导文艺实践的深化, 使得文艺实践中的国家形象探索更加主动地融入 中国形象塑造的总体话语体系, 发挥其独特的凝聚和影响作用 。 关 键 词 国家形象 形象诗学 中国文艺
瑏 瑩 笔者认为, 《文艺报 》 问题, 在 展开了相关讨论。
如何在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语境中塑造出我们正面 的民族形象和国家形象, 是当代中国文艺责无旁 贷的现实使命。我们既要肯定当代文艺实践在国 更要看到存在的明 家形象塑造方面取得的成就, 深 显缺失。例如文艺形象纷杂背后的相对单一、 度缺失、 原创性不足, 要看到中国当代文艺形象序 列表面上的琳琅满目并不能掩盖深层次的苍白平 瑐 瑠 更为重要的是 , , 淡。 面对中国的“形象焦虑 ” 我 们的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还缺乏以文艺实践构建 还没有在这个方面 国家形象的充分的自觉意识, 迫切需 形成必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引领。 为此, 要努力拓展形象诗学的研究视域, 将国家形象建 构研究纳入其中, 同时, 要从文学领域的形象塑造 扩展到整个艺术门类各种艺术形态的形象塑造 , 形成适应新形势的形象诗学研究格局 。 关于国家形象构建的诗学研究 中国语境里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是最近十余 年间才逐渐开展的, 其内在动因主要来自崛起的 中国面向世界时的形象建构实践以及在诸多方面 遇到的现实困扰。 可以说, 正是不同领域的国家 形象焦虑和十分紧迫的形象构建需求催生了关于 国家形象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发端 并逐渐进入文艺学 于国际关系和媒介传播领域, 已经有多个相关课 和不同门类艺术的研究视域, 题被确定为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 。这一研究动 态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可以说, 当代中国文艺实 是我们的文艺理 践主动进入国家形象构建层面, 论和文艺实践不断走向自觉和成熟的标志 , 显示 了应有的现实关怀品格和担当精神 , 进一步说, 以 , 形象诗学为视角 系统地建构起当代文艺实践中 国家形象塑造问题的研究框架, 可以用理论的自 觉来促进和指导文艺实国际交流和竞争中由一个国家 硬实力与软实力有效组合而产生的综合影响力 。 国家形象不仅体现在经济、 科技、 外交、 军事等领 , 、 域 其文学呈现 文化呈现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随 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文化强国的建设、 文化软 实力的构建, 国家形象研究逐渐进入多学科的研 究视域, 成为理论研究的前沿课题和实践探索的 紧迫问题。从文艺领域入手来研究国家形象的构 建和传播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探索领域, 也是 当代文艺理论创新发展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 为 此, 我们需要从国家形象研究这一新视域来审视 “形象诗学” 的理论发展, 以国家形象研究的新内 涵来丰富和深化形象诗学的理论建构, 进而实现当 代文艺实践构建中国形象的理论自觉, 发挥形象诗 学对文艺领域塑造中国形象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形象诗学的理论发展 中国学术语境里的“形象诗学 ” 是由文艺理 , 论中的传统形象理论发展而来 它历来都是文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