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形象研究视域中的_形象诗学_徐放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形象是在国际交流和竞争中由一个国家 硬实力与软实力有效组合而产生的综合影响力 。 国家形象不仅体现在经济、 科技、 外交、 军事等领 , 、 域 其文学呈现 文化呈现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随 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文化强国的建设、 文化软 实力的构建, 国家形象研究逐渐进入多学科的研 究视域, 成为理论研究的前沿课题和实践探索的 紧迫问题。从文艺领域入手来研究国家形象的构 建和传播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探索领域, 也是 当代文艺理论创新发展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 为 此, 我们需要从国家形象研究这一新视域来审视 “形象诗学” 的理论发展, 以国家形象研究的新内 涵来丰富和深化形象诗学的理论建构, 进而实现当 代文艺实践构建中国形象的理论自觉, 发挥形象诗 学对文艺领域塑造中国形象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形象诗学的理论发展 中国学术语境里的“形象诗学 ” 是由文艺理 , 论中的传统形象理论发展而来 它历来都是文艺
, 另一方面也明确地指出 也更符合文学的实际 ” ②因 “传统 的 形 象 理 论 的 确 存 在 着 许 多 不 足 ” 。 此, 他致力于“如何结合文学实践和中国文论的 传统, 吸取语言论文论的长处, 克服传统形象理论 的不足, 加以丰富与完善,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符合 ③ 从传统的文学形象 。 文学实际的形象理论体系” 理论到作为一种文学本质观的形象诗学, 其理论 反映出对形 定位和结构内涵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象理论在总体文学理论中的定位和重要性的新认 识。恰恰是在这层意义上, 文学的形象研究上升 “诗学” 。第三, 由准确把握文学语言与文 为一种 学形象的复杂联系入手, 在对传统文学形象理论 存在的缺陷做细致分析的基础上, 着力阐发作者 “ ” , 所标举的 文学的形象本质 进而建构起具有创 新性的形象诗学理论体系。 在童庆炳先生看来, “基本的理论假设是, 赵炎秋 形象的实质是生活, 但形象不等于生活, 形象是对于生活的形象化。 ④ 。他力图辩证地 简言之, 形象是形式化的生活” 把握文学中语言和形象的关系, 阐发了语言能否 构建形象以及如何构建形象的问题, 强调“文学 它的目的就是构成 语言的特性就是它的构像性, ⑤ 从而打通了语言论与形象论的内在联 形象” , 系。在形象诗学的理论建构上, 赵炎秋从形象的 形成机理、 形象的内部结构和组合方式、 形象的评 形象的意义、 形象的创造与接受等方面予 价标准、 以阐释, 由此而建立的国内第一个形象诗学理论 体系具有开创性, 代表了文学形象研究的新趋向。 王 一 川 教 授 出 版 的 《中 国 形 象 诗 学 》 ( 1998 )
⑥ 代表了形象诗学研究的另外一种走向 。
该书并不急于构建新的形象诗学的理论架构 , 而
2013. 4 展来说, 这种自我想象本身就是这种发展进程的 瑢 由此, 瑏 ” 一部分。 中国形象的自我想象和呈现, 应 当作为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急迫内容而确立 , 当 20 世纪的中国文艺界和学术 由于诸多原因, 然, 界, 尚未形成对这一使命的自觉意识 。另一方面, 王一川所建构的中国形象诗学力图凸显中国形象 : “作为一种文 审美和文化的双重性质。 他指出 , ‘中国’ 化的总体象征 代表的是同时富于强大的 、 政治 经济和军事实力以及审美魅力的文化想象 。 , ‘中国 ’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 本身就是在审美魅 或者说, 是洋溢 力中凝聚着丰富文化想象的形象 , 。‘中国 ’ 同时蕴涵着审 着审美魅力的文化形象 美意味和文化象征意味, 即具有双重意味。 中国 如此, 整个中国形象系统亦然, 即都具有审美与文 瑣 瑏 ” 这说明, 化双重意味。 他是在审美想象与文化 因此, 批评的双重视野中来把握中国形象建构的 , 他所运用的中国形象诗学, 既是一种审美的诗学, 也是一种文化的诗学。这种选择已经超出了形象 诗学的原初理论内涵, 展示了形象诗学发展的新 空间。后来, 王一川的观点又有深化, 他以电影艺 将中Hale Waihona Puke Baidu文艺塑造的国家形象分为国家硬 术为例, 形象、 国家软形象和国家软硬形象这三种类型 , 其 “ 中 国家 软 形 象 在 呈 现 方 式 上 则 较 为 隐 性 或 含 蓄, 即不再以塑造国家领袖、 人民英雄、 模范人物、 历史英雄等直接的主流价值象征系统为使命 , 而 是主要透过一些非主流的边缘人物 、 小事物、 小事 件等去间接地和柔性地呈现国家精神 、 民族精神、
瑤 。这进一步拓展了 瑏 民族气质、 民族艺术韵味等”
实践, 对产生广泛影响的影视作品主人公形象及 瑏 瑧 并且进一步深入讨论当 人物群像做个案分析, 今时代英雄形象的塑造面临的新问题和出现的新 瑨 瑏 引 提出了值得警惕的非英雄化倾向问题 , 趋向, 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和讨论。 后期笔者重点就 “我们的文艺如何面对中国的‘形象焦虑 ’ ” 提出
⑦这 并且力求两者结合起来, 形成一种相互阐释。
是国内学界最早将文艺创作与国家形象的塑造紧 密联系加以批评和阐释的专题著作 。在王一川看 , “中国形象诗学是有关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的 来 ⑧ 。 其立意在于强调“创 一种审美与文化阐释 ” 就必然成为 20 世纪 造富于审美魅力的中国形象, ⑨ 。 以此 中国文学的一项非常而又自觉的使命 ” : “由 角度来考察 20 世纪中国文学, 王一川发现 于这百年间中国及世界历史的特殊性, 对中国形 象的反复寻找、 呈现或重构, 竟演变成了一个贯穿 ⑩ 他把 ” 传统。 整个 20 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纪性 ’ 这一传统概括为 20 世纪中国文学关于中国形象 20 30 年 五四时期、 创造的五次浪潮: 世纪初年、 1995 年间, 对每次浪潮中 文学所呈现的中国形象特点做了简要的分析 , 尤 50 代、 60 年代、 1985 其是对 1985 1995 年间文学所呈现的中国语言 形象、 表征形象、 神话形象、 家族形象、 市民形象做 20 世 了丰富的例证分析。这实际上构成了关于“ 纪中国文学 ” 的另外一种独特阐述视角, 对后来 出现的相关研究具有启迪作用。 更加值得重视的是, 王一川在讨论中国形象 诗学时不再局限于文艺学领域和单纯的文学研 究, 而是在广阔的历史和文化视野中考察中国形 象的建构问题。 一方面, 他揭示了中国形象从古 : “以鸦片战 典性到现代性的演变历程。 他认为 的诞生为标志, 古 争时期作为国体名称的‘中国 ’ 中国 典性中国形象在西方他者冲击下急剧破灭 , 形象终于成为一个需要重新追问的空前急迫而重 要的大问题; 也正是为着解决这个问题, 实现中国 现代中国人开始了新的想象力活 文化 复 兴, 瑡 文学恰恰是承载 瑏 — —建构现代性中国形象。 ” 动— 现代国人对国家形象的自我想象的重要方式 , 在 我们过多地受到域外他者视野构建的中国形象的 , “更需要考察的是中国人想 影响甚至困扰之后 象中的中国形象。 因为, 对于中国文化自身的发 173
“形象诗学 ” 国家形象研究视域中的
徐放鸣
*
内容提要
从文艺领域入手来研究国家形象的构建和传播规律, 是当代文艺理论创新发展的一个新的
生长点。我们需要从国家形象研究这一新视域来审视“形象诗学 ” 的理论发展, 以国家形象研究的新内涵来 丰富和深化形象诗学的理论建构 。以形象诗学为视角, 系统地建构起当代文艺实践中国家形象塑造问题的研 究框架, 可以用理论的自觉来促进和指导文艺实践的深化, 使得文艺实践中的国家形象探索更加主动地融入 中国形象塑造的总体话语体系, 发挥其独特的凝聚和影响作用 。 关 键 词 国家形象 形象诗学 中国文艺
国家形象展示中的人物塑造空间 。 笔者本人的形象诗学研究显示了前后期不同 的侧重点。前期是在传统形象研究领域内对文学 和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做现象考察和个案分 瑥 譬如从形象塑造的对象主体性入手 , 瑏 析。 对文学 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性格发展规律做系列研究 , 针 — —违反作家创作初 现象— 对人物性格的“背叛 ” 衷而自然发展, 探索其中存在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 主观性与客观性、 主动性与被动性以及人物性格 发展的完整性和层次性等, 以此来“从一个侧面 瑏 瑦 又如, 。 深化对文艺作品的形象诗学研究 ” 将形 象诗学的理论扩展到文学以外, 运用于影视批评 174
① 他一方面“坚持认为, ” 论文论和语言论文论。 文学的本质是形象, 而且从整体上看, 形象论文论
是在对 1985
1995 年这 10 年间中国文学新潮的
评述和解析中鲜明地提出了当代文艺创作与国家 形象呈现的关系问题, 从而探索并确立了一个新 的文学批评视角: 既从中国形象角度考察当代文 学新潮, 也从当代文学新潮考察中国形象的呈现 ,
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并且在其理论发展中形 成了丰厚的学术积累和传承。一方面建立在对中 国古代文论核心范畴的解析和继承基础上 , 另一 方面又从西方古今文论中获得了丰富的思想资 源, 在此基础上中国学者逐步建构起马克思主义 文艺学中的形象诗学理论, 在不同的维度上进行 了理论创新的可贵实践, 显现出形象诗学理论发 展的不同走向。 赵炎秋教授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到本世纪初, 历经十余年时间持续进行文学形象理论的专题研 究, 在对传统文学形象理论做了深入梳理分析之 后, 提出了“形象诗学 ” 的理论建构。 其著作《文 ( 2000) 、 ( 2004 ) 是国内 《形象诗学 》 学形象新论》 学界关于形象诗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 。 笔者认 为, 赵炎秋教授在形象诗学的理论发展上有如下 几个方面的学术贡献: 第一, 系统地梳理国内外关 于文学形象研究的学术史, 对传统形象理论的演 化线索有较为清晰的把握, 对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及其代表性观点做了恰当的评述, 进而在新的认
*
“中国当代文艺实践中的国家形象构建研究” ( 项目号: 12AZW003 ) 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172
“形象诗学” 国家形象研究视域中的
识高度上提出了形象研究理论创新的紧迫问题 。 第二, 在分析两种不同的文学理论传统 ( 形象论 文论与语言论文论 ) 之间复杂关系的基础上, 将 进而鲜 形象问题作为一种文学本质观予以阐发, , “从 明地提出“形象诗学 ” 的理论建构。 他认为 作品的角度出发, 文学只有两个基本要素, 一是形 象, 一是 语 言, 两者一直是文学理论的核心问 。 ” “由此形成两种不同的文学理论传统: 形象 题
瑏 瑩 笔者认为, 《文艺报 》 问题, 在 展开了相关讨论。
如何在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语境中塑造出我们正面 的民族形象和国家形象, 是当代中国文艺责无旁 贷的现实使命。我们既要肯定当代文艺实践在国 更要看到存在的明 家形象塑造方面取得的成就, 深 显缺失。例如文艺形象纷杂背后的相对单一、 度缺失、 原创性不足, 要看到中国当代文艺形象序 列表面上的琳琅满目并不能掩盖深层次的苍白平 瑐 瑠 更为重要的是 , , 淡。 面对中国的“形象焦虑 ” 我 们的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还缺乏以文艺实践构建 还没有在这个方面 国家形象的充分的自觉意识, 迫切需 形成必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引领。 为此, 要努力拓展形象诗学的研究视域, 将国家形象建 构研究纳入其中, 同时, 要从文学领域的形象塑造 扩展到整个艺术门类各种艺术形态的形象塑造 , 形成适应新形势的形象诗学研究格局 。 关于国家形象构建的诗学研究 中国语境里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是最近十余 年间才逐渐开展的, 其内在动因主要来自崛起的 中国面向世界时的形象建构实践以及在诸多方面 遇到的现实困扰。 可以说, 正是不同领域的国家 形象焦虑和十分紧迫的形象构建需求催生了关于 国家形象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发端 并逐渐进入文艺学 于国际关系和媒介传播领域, 已经有多个相关课 和不同门类艺术的研究视域, 题被确定为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 。这一研究动 态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可以说, 当代中国文艺实 是我们的文艺理 践主动进入国家形象构建层面, 论和文艺实践不断走向自觉和成熟的标志 , 显示 了应有的现实关怀品格和担当精神 , 进一步说, 以 , 形象诗学为视角 系统地建构起当代文艺实践中 国家形象塑造问题的研究框架, 可以用理论的自 觉来促进和指导文艺实践的深化, 使得文艺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