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比重演变特征及趋势分析下
国企分析报告
国企分析报告1. 简介国企是指由国家或政府控股或全资拥有的企业,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报告将对国企的背景、发展现状以及优势与挑战进行分析。
2. 国企的背景国企历史悠久,起源于国家对战略产业的直接干预和控制的需要。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国企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主导角色,承担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重任。
国企的成立不仅是为了国家发展利益的最大化,也是为了保障国家安全和国民福祉。
3. 国企的发展现状随着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国企的发展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国企改革不仅意味着市场化,也意味着更高的效益和竞争力。
国企的经营管理逐渐转向市场化,并引入了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方法。
国企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跨国并购,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然而,国企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国企的体制性问题仍然存在,官僚主义和腐败问题依然存在于一些国企中。
另一方面,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国企需提高创新能力和适应市场需求。
4. 国企的优势国企相比私营企业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
首先,国企在资源配置上具有优势,可以通过政府资源的整合和政策支持等方式获取更多的资源。
其次,国企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在垄断行业中。
再次,国企在国际市场中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可以通过国家的外交和经贸政策获得一些市场优势。
5. 国企的挑战国企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体制机制的问题。
国企在体制上与私营企业存在明显差异,这使得其在决策效率、员工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一定缺陷。
其次是市场竞争的问题。
国企在市场竞争中需要面对私营企业等竞争对手,需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适应市场需求。
最后是国际市场竞争的问题。
国企在国际市场上需要面对来自其他国家的竞争,需要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6. 国企的发展方向为了应对挑战和提高自身发展,国企应该在以下几个方向上努力:6.1 加强改革国企需要加强改革,以提高决策效率、透明度和市场竞争力。
在体制上要进一步落实市场化改革,降低政府干预,增加企业的自主权和决策自由度。
国有企业国有资产分析报告
国有企业国有资产分析报告1. 引言国有企业是指由国家掌握或部分掌握所有权、持有大股东地位的企业。
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国有企业拥有大量国有资产,对国家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报告将对国有企业国有资产进行分析,探讨其对国家经济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2. 国有资产的规模和结构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截至目前,我国国有资产总量已达到XX万亿元。
国有资产的组成结构主要包括非金融企业资产、金融企业资产和自然资源资产。
其中,非金融企业资产占比最大,约为XX亿元;金融企业资产占比约为XX亿元;自然资源资产占比约为XX亿元。
3. 国有资产对国家经济的意义3.1 支撑经济稳定发展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持经济的稳定和防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积极运作国有资产,国有企业能够稳定经济增长,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3.2 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国有企业具有技术实力雄厚、资金实力雄厚的优势,能够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整合资源、引进先进技术,国有企业能够推动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3.3 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有企业在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如能源、交通、通信等领域。
国有企业通过控制重要产业和关键资源,保障了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发展利益。
4. 国有资产存在的问题4.1 资产流失和资产管理不规范由于历史原因和制度问题,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现象比较严重。
资产流失既包括非法流失,也包括低效利用和浪费现象。
此外,国有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不规范的问题,未能充分发挥资产的潜在价值。
4.2 资本运作不灵活由于国有企业往往受到政府管理和行政干预的影响,决策过程缺乏市场机制的灵活性。
这导致了国有企业在资本运作和投资决策上难以及时调整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4.3 经营效率低下国有企业在一些领域和行业中经营效率较低,无法与民营企业相媲美。
这主要是由于国有企业在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之间存在矛盾,使得其过度追求政府任务导致管理效率不高。
国有企业基本情况报告
国有企业基本情况报告1.引言1.1 概述国有企业是指由国家所有资产的企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国有企业承担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职责,是国家战略性产业和重点领域的支柱力量。
国有企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报告将对国有企业的定义、背景、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和介绍,旨在全面了解国有企业的基本情况,探讨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并对其优势、挑战以及政府支持和改革措施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希望通过本报告的编写,能够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进步,为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贡献力量。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整体组织框架,以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和逻辑结构。
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概述国有企业基本情况报告的背景和目的,介绍文章的整体框架以及报告的目的。
接着,在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国有企业的定义和背景、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以及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国有企业的重要性和作用,分析国有企业的优势和挑战,以及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支持和改革措施。
通过以上结构,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国有企业的基本情况,并对国有企业的发展和未来走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1.3 目的本报告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和分析国有企业的基本情况,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提供准确的信息和数据,并为国有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对国有企业的定义和背景、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分析,旨在深入探讨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同时也对国有企业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进行客观评估,探讨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支持和改革措施,以期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2.正文2.1 国有企业的定义和背景国有企业是指由国家所有或国家控股的企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有企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国有企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近年来,国有企业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有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国有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前景展望进行分析,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国有企业的发展现状1. 经济支柱地位: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
这些企业在能源、交通、通信等重要行业中占据着垄断地位,对于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起到了关键作用。
2. 产权结构调整: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也在不断调整。
逐步推行股权制改革,引入民营资本,促使国有企业转型升级。
这种改革的推进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适应能力。
3. 创新能力提升: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逐渐增加,努力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尤其在高技术领域,国有企业积极开展科研与开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技成果。
4. 员工管理与福利保障:国有企业注重员工的培训与管理,并积极提供各项福利保障措施,不仅为员工提供稳定的工作环境,还为他们创造了发展的机会。
二、国有企业的前景展望1. 结构调整优化:国有企业在面临市场竞争的过程中,要不断进行结构调整与优化。
通过剥离非主营业务,注重核心业务的发展,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2. 创新驱动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国有企业应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与投入,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加强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作,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3. 加强国际合作: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国有企业应加强国际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4. 培育专业人才: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国有企业需要加强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提高管理水平与国际竞争力。
5. 多元化发展:国有企业应逐步实现由单一产业向多元化产业的发展转变,降低风险,提高盈利能力。
三、建设性意见与建议1. 完善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通过股权激励、绩效考核等方式,激发国有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国有企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国有企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一、国有企业发展现状1. 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国有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均呈现较快增长。
根据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20.6万亿元,同比增长14.5%;营业收入达到59.5万亿元,同比增长7.8%;利润总额达到3.4万亿元,同比增长5.9%。
2. 产业结构优化国有企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占比逐步提高。
一方面,国有企业加大了对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另一方面,国有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等手段,逐步退出了一些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
3. 国际化进程加快国有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国际化进程加快。
截至2020年底,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总额达到1.9万亿美元,其中国有企业占比超过60%。
国有企业通过海外并购、绿地投资等方式,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4. 改革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公司制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员工持股改革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截至2020年底,全国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完成率超过95%,混合所有制改革企业占比超过70%。
此外,国有企业员工持股改革也在积极推进,激发了企业活力。
二、国有企业前景展望1.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未来,国家将继续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国家将加大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支持力度,推动国有企业完善公司治理、提高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国家将加大对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国有企业转型升级。
2. 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国有企业将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
一方面,国有企业将通过兼并重组、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手段,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将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新兴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3. 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国有企业将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升国际化水平。
中国产业结构占比趋势
中国产业结构占比趋势中国产业结构占比趋势的演变过程十分丰富多样,其中包含了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三个主要产业的变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以农业为主导转变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本文将从中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1. 农业占比的下降中国过去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上世纪50年代,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高达40%以上。
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农业占比跌至20%左右。
2. 制造业兴起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制造业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开放政策,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大规模地进行了工业化建设。
这使得制造业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制造业占比超过了40%,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产业。
3. 服务业崛起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快,服务业开始在中国快速崛起。
从2000年开始,中国的服务业迅速发展,增速明显快于制造业和农业。
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消费结构开始向服务业倾斜。
到了2013年,中国服务业占比首次超过制造业,成为中国最大的产业。
目前,服务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并且其占比还在快速增加。
二、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目前,中国的产业结构呈现出农业占比大幅下降、制造业比重逐步下降、服务业持续增加的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中国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分别占比为7.9%、39.9%和52.2%。
1. 农业占比下降中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越来越小,这是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农业的比重下降主要是由于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所致。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增加,农业的占比不断下降。
此外,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的问题也导致了农业的产值减少。
国企现状问题研究报告
国企现状问题研究报告一、引言国有企业(简称国企)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改革开放以来,国企经历了多次改革与转型,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果。
然而,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国企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对当前国企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国企面临的问题1. 市场竞争不足由于历史原因和制度因素,国企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相对优势地位。
在一些行业中,国企占据绝对市场份额,形成了垄断局面。
这种垄断不仅限制了市场的公平竞争,还阻碍了优胜劣汰的机制的形成,导致国企缺乏自身改进和创新的动力。
2. 制度和管理不完善国企由于特殊的法律地位和所有权性质,往往受到政府干预和管理的影响。
一些国企在经营决策、人事安排等方面存在政府的干预,导致决策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
此外,国企内部也存在一些管理问题,如部门之间协同不畅、人才选拔不公等,导致效率低下和人才流失。
3. 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弱相比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国企在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上存在明显的差距。
一方面,由于国企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缺乏市场竞争的压力,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另一方面,国企在研发投入和人才引进方面相对不足,限制了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的提升。
4. 经营成本高国企由于规模较大、体制机制复杂等原因,经营成本往往相对较高。
一方面,国企的规模效应未能充分发挥;另一方面,由于体制机制问题,国企的行政和管理费用较高,导致整体经营成本上升。
三、问题解决建议1. 加强市场竞争导向为了激发国企的市场竞争力,可以通过推进市场化改革、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等方式来引导国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同时,要加强对国企的监管,防止垄断行为的发生,为其他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2. 完善制度和管理机制建议国企加强内部治理,推进公司化改革,提高决策机制的效率和透明度。
同时,要加强人才管理,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建立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3. 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鼓励国企加大对技术创新和研发的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国有企业改革及结构调整情况调研报告
国有企业改革及结构调整情况调研报告海南州经贸委:根据省经委《关于开展全省国有企业改革及结构调整工作调研的通知》精神,我局就全县国有企业改革及结构调整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请审核。
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基本情况改制前全县共有国有企业35家,职工687人,资产2946万元,流动资产580万元,销售收入990万元。
在过去特定的时间内,国有企业在增加财源、安置就业、繁荣经济等方面做出过重大贡献。
但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确立和逐步完善,民营经济在这个阶段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有企业由于生产水平落后,内部管理不严等因素影响,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呈现出效益滑坡,负债沉重,亏损增加,指标下降的趋势。
部分企业已到了资不低债的境地。
当时全县工业总产值1013万元,增加值530万元,利润20万元,税收55万元,各项指标同比逐年下降,负债达1955万元,资产负债率达70%。
鉴于以上情况,我县国有企业改制工作从1997年开始,根据省州文件要求,县上及时成立国有企业改制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当时省政府(1997)08号文件精神,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县国有企业改制改造工作意见》,认真分析了我县国有企业的现状,明确改革目标,结合实际,采取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抽资承危,联合、兼并、租赁、出售、拍卖、破产等多种改革形式进行了改制工作。
在改革程序上确定了企业必须实施六步走的改制办法,即学习宣传、清产核资、财物审计、资产评估、确立方案、组织实施。
企业改制工作做到了领导重视,形式多样,分批实施,全面推进的要求。
改制时一次性安置职工290人,下岗职工112人,其中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职工70人,自谋职业64人,进入县劳动服务中心再就业22人,完成改制的国有企业35家,改制面100%。
企业改制后,我县共有规模企业29家,其中国有企业4家,即粮油收储公司、电网公司、自来水公司、新华书店。
股份集体企业7家,其它企业18家,全县企业职工322人。
我国国有企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国有企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大而不强”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真实写照,从国退民进到国企股份制,国有企业走上了曲折的改革之路。
本文从国有企业现状的分析提出国企“大而不强”的原因。
并提出国有企业战略转型的选择路径。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战略选择1 国有企业的现状分析中国企业500强名单可以看出,此次500强入围门槛从上年的93.1亿元上升为105.4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而且,中国企业500强在世界企业500强中的比重继续攀升,收入利润率等绩效指标首次超过世界及美国500强。
但中国企业500强只能定义为500大。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多数缺乏核心竞争力。
企业风险控制能力还比较低,属于典型的速度经济型企业。
在去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部分行业出现了“全行业亏损”的局面,例如民航业有6家企业进入500强,却仅有两家企业盈利,行业亏损达145亿元。
2 国有企业大而不强的原因2.1 政策性负担严重中国的国有企业,是国家在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丰富的要素禀赋结构下,优先发展资本密集的重工业而内生形成的。
现在的国有企业改革方案实际的着眼点都在于改进国有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但是,中国的国有企业也有他自身的特殊性,承担着由政府发展战略所导致的政策性负担。
在传统体制下,政府给予这些企业各种扶持,包括低价供应原材料、人为压低资金的价格,也包括直接的财政和金融补贴。
同时国家还建立了一整套相关的制度安排,来配合赶超战略的目标的实现。
因此,这种负担没有显出来。
但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各种价格扭曲和市场垄断的取消,以及国外的产品进入我国,开放、竞争的市场逐渐形成。
由于战略性负担是企业不具有自生能力的问题就由隐形问题变成了显性的问题。
政策性负担对国有企业产生两方面的负面影响。
其一:政策性负担本身年复一年持久的影响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
其二:国有企业不是通过改进激励、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增加销售求的生存和发展;而是利用自身特殊困难与国家讨价还价,争取各种补贴,要求国家出台抑制竞争的保护性政策。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近年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其目的是通过发展市场经济,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
然而,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缺乏市场导向等。
本文将分析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1. 市场化程度不够高目前,大部分国有企业仍然缺乏市场化运作,存在着政府干预过多的问题。
虽然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市场化程度上仍然存在不足。
在国有石油、电力、煤炭等领域,政府对其进行直接控制,出现官员利用自己的职务发挥不正当的影响力,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2. 人才不足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其人才队伍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国有企业中高层次和技术人才持续流失,对企业产生了不良影响。
相对而言,国有企业的工资待遇普遍较低,尤其是顶尖人才的薪酬待遇较低,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同时,由于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相对僵化,导致其对于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这就需要国有企业在管理制度上做出调整,如增加招聘渠道、加强内部人才培养等。
3. 资产质量不高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另一个问题是,一些国有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导致其业务经营不佳、资产利用效益低下,同时也影响了税收及国民经济的发展。
例如,国有企业经营不善,没有精准的核算,并且财务收支难以平衡。
对于一些不良资产,也没有妥善处理和处置的机制。
这将给国有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一定的风险。
二、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1. 推进市场化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需要继续加强市场化改革。
这涉及到多个方面,如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公司制、加快推进股份制改革、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等。
其中,股份制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可以有效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通过将国有企业引入企业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2. 培养专业化管理人才要加强国有企业中的人才队伍建设。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现状及未来走向分析
N 0 7, .1 2O1l
!n r
现 代 商 贸 工 业 ies rd n ut ns T a eId s y r
2 1 年 第 1 期 01 7
2 2 我 国 国 有 企 业 改 革 的现 状 .
维制造业 ; 只有 交 通 运 输 设 备 制 造 业 一 项 属 于 竞 争 行 业 。 在 国企 利 润 和 资 产 总 额 节 节 攀 升 的 背 后 是 行 业 垄 断 力
9 4年 的 “ 税 制 ” 革 , 方 财 政 自给 率 分 改 地 不 管 具 体 措 施 上 有 多 少 差 异 , 是 所 有 改 革 举 措 都 是 在 不 存 的 局 面形 成 。1 9 但
仅 0 原 , 触 动原 有 的 计 划 经 济 体 制 框 架 的 基 础 上 努 力 挽 救 国 企 体 下 降 了 , 为 6 左 右 ( 来 地 方 财 政 基 本 可 以 自给 ) 迫 使 系 , 时 在 中 央 政 府 与 地 方 政 府 问 寻 找 最 优 分 权 模 式 。 从 地 方 政 府 甩 掉 由 国 有 企 业 压 在 它 们 身 上 的 财 政 压 力 的 包 同
分 为 两 个 阶段 :
企分 开 、 管理 科 学 ” 。推 进 了 国 有 企 业 的 产 权 界 定 , 善 了 完
国有 企 业 的 公 司治 理 结 构 , 离 了 国企 的 社 会 负 担 , 剥 国企 作
第 一 个 阶 段 ( 9 8 19 ) 这 一 阶 段 的 国 有 企 业 改 革 为 独 立 的 法 人 实 体 和 竞 争 主 体 与 其 他 多 种 产 权 安 排 企 业 并 17 — 92 ,
9 3年 即 产 权 政 立 现 代 企 业 制 度 、 立 国有 资 产 管 理 新 体 制 阶段 、 确 国有 企 业 善 。 1 9 建 立 现 代 企 业 制度 , “ 权 明 晰 、 责 明 确 、 战 略 布 局 调 整 和 股 权 多 元 化 阶 段 等 这 几 个 过 程 , 致 可 以 大
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国有企业是指由国家所有、控制或管理的企业。
在中国,国有企业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国有资产证券化改革政策的推进下,其重要性更加凸显。
然而,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市场竞争等方面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将探讨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新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的方向之一是实现股份制度改革,即以市场化方式引入民间资本,促进资产证券化,简化管理层级等。
另一方面,改革还致力于提升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改革深入过去几年中,我国政府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革,加快了电力、水利等传统领域国有企业改革。
其中,电力和石油石化行业的改革力度相对较大,先后成立了国家电网、中国石油等大型央企,成功实现了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
2. 实施“双百计划”推进企业重组“双百计划”是指中央企业重组“双百”企业的计划。
该计划于2017年公布,旨在通过优化国有企业布局、协同发展等方案,推进中央企业重组。
此计划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有企业在重组、整合和优化上取得了进展。
3. 加大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度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指国有企业通过与民间企业达成合作共同运营。
这种改革形式已经成为当前外界广为推介的方案之一。
《指导意见》提出创新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推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多种所有制企业“共赢”。
通过改革国有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可将外部资本引入国有企业,增加其市场竞争能力。
4. 推进国资监管改革在国有企业盲目扩张、经营不稳定的情况下,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管非常必要。
改革方案提出,对于每一家中央企业,具有投资责任的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等重要职位将纳入监管范围。
同时,推进国有资产总市值的核算和监管,制定关于现代企业制度的法规,保障企业和员工利益。
二、国有企业改革趋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国有企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存在着新的转变。
国有企业改革及结构调整情况调研报告
国有企业改革及结构调整情况调研报告一、引言国有企业是国家控制的重要经济实体,对于实现经济增长、稳定就业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普遍存在效益低下、管理腐败等问题,迫切需要进行和结构调整。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对国有企业及结构调整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二、国有企业情况1.背景国有企业的目标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型,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
的背景是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国际竞争的压力增大。
2.措施国有企业主要包括产权制度、投资体制、激励机制等。
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实行股权多元化、市场化经营和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3.效果国有企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企业的管理体制更加规范和科学化,市场化程度提高,经营效益有所改善。
同时,国有企业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国有资产流失、失业问题等,需要继续改进和完善。
三、国有企业结构调整情况1.背景分析国有企业结构调整旨在优化企业布局,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结构调整的背景是产业结构升级和市场需求变化的要求。
2.调整方向国有企业结构调整主要采取重组、分立、转制等方式。
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布局,使企业更加专业化和聚焦化。
3.调整成效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企业布局更加合理,不同业务之间协同作用明显增强。
同时,结构调整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重组过程中的产业碎片化、人员安置问题等,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
四、结论与建议经过调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国有企业和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进一步深化,结构调整需要更加精细化。
2.国有企业和结构调整的关键在于市场化和法治化的进一步推进。
只有在市场的规范运作和法律法规的有效保障下,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针对上述结论,建议国有企业和结构调整应着重解决以下问题:1.加强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营效益。
2.加强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从技术上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关于国有企业调研的报告
关于国有企业调研的报告1. 引言国有企业是指由国家所有或由国家控股的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为了深入了解国有企业的运营状况、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本次调研报告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广泛的实地调研和深入的访谈,以便全面了解国有企业的现状与发展。
2. 调研方法在调研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收集数据。
首先,我们对各个国有企业的官方网站进行了查阅,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发展战略和财务状况。
其次,我们进行了一系列面对面访谈,包括企业高管、员工以及相关专家学者。
最后,我们还参观了一些国有企业的生产基地和办公场所,亲身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内部管理。
3. 国有企业的现状3.1 企业规模和产业布局针对调研的国有企业,我们发现其规模庞大,拥有庞大的资产。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涉及的产业领域非常广泛,包括能源、通信、金融、交通、冶金、化工等多个行业。
3.2 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各不相同,有的企业运营稳定且利润丰厚,有的企业则面临着一定的经营困难。
财务状况方面,一些企业净利润较高,资产净值稳步增长;另一些企业则存在资产负债率偏高的情况,需要进一步进行结构调整。
4. 国有企业的发展趋势4.1 深化改革与市场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当前的重要议题,国家加大了混改力度,推动国有企业的市场化进程。
通过引入民间资本和强化企业股权激励,国有企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激发,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4.2 创新与转型升级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督促国有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技术、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
一些国有企业正在加大对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探索,并积极拓展新的业务领域。
5. 国有企业面临的挑战5.1 市场竞争压力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来自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种竞争压力,必须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才能在市场上立足。
5.2 内部管理问题一些国有企业仍存在着管理层和员工之间的沟通不畅、决策过程低效、利益冲突等问题,需要加强内部管理,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和特点
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和特点随着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中国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趋势和特点对于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格局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本文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和特点。
一、产业结构的服务化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和发展,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在向服务业转型。
特别是在当前新冠疫情背景下,线上教育、电商、在线医疗等互联网服务的需求增长迅速,成为推动服务业发展的新动力。
根据统计数据,2019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3.9%,比上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
因此,中国未来的发展重心将更多地放在服务业方面,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趋势中国产业结构也在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高质量方向发展,旧产业被淘汰,新产业得以崛起。
如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型产业正在崛起。
中国政府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提升产业竞争力。
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之一,中国正在迈向制造强国和科技大国的坚定步伐。
三、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由于地理位置、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等因素,中国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东部地区产业结构更为现代化,主要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具有较高的产业集中度和科技创新能力。
此外,西部地区的发展上升空间巨大,目前正处于加快发展当中,带动了包括制造业、服务业、旅游业等多个领域的发展。
四、产业结构的国际化趋势中国在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通过参与全球分工,加快提升自身国际化水平。
比如,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情况,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加强产业对接,优化产业布局,共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互利共赢。
总之,中国产业结构正面临着历史性变革,新旧产业的转换和结构的调整将使得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一个高质量、高效益和可持续的发展阶段。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在全球产业竞争格局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中国国企改革的现状与前景
中国国企改革的现状与前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国有企业(SOEs)在中国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企的财富积累和资本积累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是同时,国有企业也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和挑战。
因此,中国政府近年来一直在致力于国有企业改革,使之更加市场化和竞争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国企改革的现状和前景。
一、中国国企改革现状自从2013年以来,中国开始大力推进国企改革。
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包括清理和整合企业、允许外资进入国内市场、混合所有制改革等等。
其目的是通过市场化手段提高国企的效率和竞争能力,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1. 存在问题但是,国企改革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目前,国企还存在相对比较严重的问题和挑战,包括:(1)权力过于集中。
目前,国企的领导层权力过于集中,导致决策流程缓慢,赢面小,市场萎缩。
(2)市场竞争不足。
由于经济改革和市场竞争不足,国企得到了很多特殊待遇,从而导致了不公平竞争和浪费资源的局面。
(3)财务状况亟待解决。
国企的财务状况亟待解决,有些国企存在大量的不良资产和负责清理。
2. 混合所有制改革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中国政府提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
混合所有制是指将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混合在一起经营企业的经营形式。
在这个模式下,国有资本会与非国有资本进行混合和整合,并且从管理层面引入更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管理经验,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水平。
3. 优化资产结构除了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政府还希望通过优化资产结构来推进国企改革。
现在,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要求国企减少重复建设,消除“僵尸企业”,并且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
二、中国国企改革前景中国国企改革的前景并不轻松,要实现全面、深层次的改革,需要中国政府在体制、机制和法治方面进行持续的努力。
以下是几个国企改革的前景:1. 再保持连续性尽管国企改革的过程并不顺畅,但是中国政府已经通过不断尝试和探索,在不同层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国有企业全球图景分析报告
国有企业全球图景分析报告摘要本报告对国有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图景进行了分析。
我们通过对国有企业的地域分布、行业覆盖、市场份额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国有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提供有益的参考。
引言国有企业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国有企业如何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已经成为摆在国有企业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地域分布从地域分布上来看,国有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布局较为广泛,除了在国内市场上占据一定份额外,也在一些重要的国际市场上有所存在。
其中,中国的国有企业在非洲、拉丁美洲和东南亚等地区的投资布局较为突出,尤其是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另外,中国国有企业在国外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这也反映了中国政府对国有企业国际化战略的重视。
在这些地区,国有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电信等领域都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行业覆盖国有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行业覆盖广泛。
从传统行业来看,国有企业在能源(如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如矿产开采)和制造业等领域具有强大的实力和竞争优势。
另外,国有企业还在金融、电信、交通运输等服务业领域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近年来,国有企业在新兴科技领域的发展也备受关注。
中国国有企业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并且已经在一些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为国有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市场份额虽然国有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容忽视,但与跨国公司相比,国有企业的市场份额仍有待提高。
国有企业在一些传统行业和市场上占据较大份额,但在新兴行业和高技术领域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小。
这既与国有企业的体制和管理模式有关,也与外部竞争环境和行业竞争格局有关。
国有企业要在全球市场上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关键在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国有企业需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强品牌影响力。
国有企业画像分析报告范文
国有企业画像分析报告范文1. 引言国有企业是由国家控股或国家财政出资控股的企业,是国家在经济领域的重要主体。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国有企业的画像分析,揭示国有企业的特点、优势和面临的挑战。
2. 国有企业的特点国有企业具有以下主要特点:2.1 国家控股或国家财政出资控股国有企业的控股权归国家所有,或者国家通过财政出资控股企业的股份。
这使得国家对企业具有较大的权力和控制能力。
2.2 社会责任重大国有企业承担着社会责任,既要追求经济效益,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公益和人民福祉。
国有企业在关键行业和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能源、交通等。
2.3 垄断行业占比高由于历史原因和产业政策的影响,国有企业在一些重要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垄断的格局。
这使得国有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竞争优势。
3. 国有企业的优势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或外资企业,具有以下优势:3.1 技术和人才资源丰富国有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人才资源。
这使得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和高端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3.2 国家政策支持国家对国有企业提供了较多的政策支持,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
这有利于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定的优势。
3.3 垄断行业优势在一些垄断行业中,国有企业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资源垄断优势。
这使得国有企业在利润和市场份额方面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4. 国有企业面临的挑战尽管国有企业拥有一定的优势,但也面临着以下挑战:4.1 制度约束和管理滞后由于国有企业在过去长时间内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其管理体制相对滞后。
政府的宏观调控和行政干预也使得国有企业的管理效率相对较低。
4.2 缺乏市场竞争意识由于长期垄断地位,部分国有企业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市场化运营思维。
这影响了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4.3 经济效益不高部分国有企业存在经济效益不高的问题,如成本过高、效率低下等。
这主要是由于负担较重的社会责任和制度约束等因素所致。
国企行业调研报告
国企行业调研报告国企行业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和目的随着国内经济不断发展,国有企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国有企业的发展状况和问题,以及为国企改革提供科学依据,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国企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评估国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二、调研方法和范围1. 调研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各方面的数据和信息。
2. 调研范围:选择了几家代表性的国企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能源、交通、通信、金融等行业。
三、国企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1. 行业现状:国企在上述行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拥有巨大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但也存在着效率低下、创新能力不足以及管理体制僵化等问题。
2. 发展趋势: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国企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创新能力,提高效率,并积极适应和引领行业发展的趋势。
四、国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 市场竞争压力: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国企面临着来自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激烈竞争,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2. 管理体制问题:国企的管理体制相对较为僵化,决策效率低下,需要加强内部改革,提高组织效能。
3. 创新能力不足:相对于私营企业,国企的创新能力较弱,需要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五、建议和解决方案1. 提高效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优化流程和决策,提高工作效率和执行力。
2. 加大创新投入:加大研发投入,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机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 推进内部改革:改革国企的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灵活的决策机制,提高组织效能。
4. 提高员工素质和技能:加强培训和人才引进,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5. 拓宽市场渠道: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开展多元化经营,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六、调研结论国有企业作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国企面临着市场竞争压力、管理体制问题以及创新能力不足等挑战。
垂直结构下的国有企业改革-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中国重大结构性改革方向专辑王勇系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学术副主任、副教授。
*本文基于为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的“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关系”的研究课题报告修改而成。
课题组负责人:王勇。
课题组其他成员:汤学敏、王书飞、慕天实、黄昊、向为。
非常感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范保群博士与王勋博士的宝贵修改意见。
感谢张达明的协助。
文责自负。
“垂直结构”下的国有企业改革*本文从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中国的上、下游产业链上的行业分布的变化入手,根据作者所提出的“垂直结构”理论,解释为何中国国企和民企的相对利润率呈现一波三折的态势,并且分析这个过程中国企与民企之间的互动关系。
作者认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外需相对下降,由民营企业主导的下游部门的出口受到很大抑制,导致下游部门对于某些关键的由国有企业垄断的上游产业的引致需求也随之下降,进而引起上游国企的利润大幅下降,并且导致上游产业中僵尸企业的比重高于下游产业中僵尸企业的比重。
基于上述“垂直结构”的逻辑,如果不尽快对上游国企进行改革,那么随着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的不断提高,人民币的升值,对于下游的民营企业而言,上游国企垄断的金融、能源等中间服务与中间产品的高昂成本将可能会成为压垮下游民营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下游民营企业被压垮,那么上游国企本身的盈利能力也会降低,进而拖垮整体经济的增长。
因此,国企改革刻不容缓并且应该循因施策,认清当前国企改革与1990年代国企改革的关键差异,把控好国企改革的速度和次序;应引入竞争机制,降低上游产业进入壁垒,打破国企行政垄断;适应市场环境调整上游国有企业的产能结构,并且需要逐渐剥离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
关键词:国有企业垂直结构民营企业新结构经济学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受外部市场需求长期疲软以及自身发展阶段的结构性诸多因素影响,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
在经济持续9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王勇下行的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普遍面临产能过剩、利润率下降、杠杆率上升等问题,尤其在钢铁、煤炭、水泥等行业最为突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有企业比重演变特征及趋势分析(下)2012年09月19日09:41 来源:《中国流通经济》2012年第1期作者:胡乐明王杰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9二、工业领域国有企业比重演变的区域结构分析为了分析工业领域国有企业比重在不同区域的演变特征及其趋势,首先根据通常的分法把我国分成四个区域: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然后根据相应的数据,分别计算四个区域的国有企业单位数量比与产值比。
1.四个区域国有企业单位数量比重的演变在东部地区,1995年工业领域国有企业单位数量所占比重为14.73%,在此后的三年时间里逐年递减,至1998年国有企业单位数量所占比重仅为0.85%。
从1999年开始,由于统计口径的变动,国有企业单位数量占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的比例为0.267,但此后同样逐年递减,到2009年下降到3.07%。
由此可知,东部地区总体上是“国退民进”的。
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国有企业数量比的变动轨迹和东部地区是相同的,只有东北地区略有差异。
在2005年之前,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比重变动路径和其他三个地区相同,但2006年出现了“国进民进”现象。
2.四个区域国有企业产值比重的演变在东部地区,1995年国有企业产值所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5.21%,但在此后三年呈现波动趋势。
1999年,由于统计口径的变动,国有企业产值所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变动为37.32%,此后连续下降,2003年下降为26.68%。
2004年尽管国有企业的数量下降,但总产值却迅猛增加,最终国有企业产值所占比重相对上年有所回升。
但此后一直到2009年,国有企业所占的产值比重呈现连续下降的态势。
其他三个地区国有企业产值比重变动情况与东部地区相同。
这里有两个拐点值得关注:其一,1998年,各个地区的国有企业产值比重均有所上升。
究其原因,1998年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对非国有企业尤其是外向型的非国有企业造成重创,这是导致出现拐点的根本原因。
其二,2004年各区域再次出现了国有企业产值比重的上升。
2004年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产值均快速增加,但国有企业增加的比重大于非国有企业,这最终导致了国有企业产值比重的上升。
3.衡量国有企业比重的两个指标的横向比较(1)各个区域两个指标的比较。
统计显示,在各个区域中,国有企业产值比重均大于相应区域国有企业的数量比重。
由此可知,总体上看,国有企业呈现逐渐退出的趋势,但是每个企业在其所处的行业中仍然举足轻重。
(2)国有企业比重两个指标的区域比较。
统计显示,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到西部地区,国有企业的比重是依次递增的。
这说明,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国有企业退出的速度越快,而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越大。
而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比重变动也基本上体现了其经济发展程度。
在2004年之前,东北地区国有企业的比重在相应年份基本上介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2004年之后,则介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之间。
作为重工业基地,东北地区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改革开放的步伐相对较慢,非国有经济尚未发展起来,国有企业亏损严重,大大阻碍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这个时间段,尽管国有企业不断退出,但所占比重仍然相对较大。
随着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战略举措的实施,东北地区经济迅速、良性发展起来,一方面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调整,另一方面非国有经济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因此国有企业的数量比重呈现下降态势。
可以说,2004年之后,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比重介于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就大致反映了东北地区经济地位的提升。
而这种经济地位的提升,反过来更有利于国有企业的调整,从而使国有企业的比重日益合理。
各个区域的产值比重的变动大致也反映了这种趋势。
由工业领域国有企业比重演变的区域分析可知:其一,各个区域总体上体现了“国退民进”的特征,但受金融危机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不能排除个别年份“国进民退”甚至“国民共进”的协同发展。
其二,从各个区域两个指标的比较来看,产值比重均大于相应区域和相应年份的单位比重,这反映了尽管从单位数量上看,国有企业在逐渐退出,但其对经济的影响仍然举足轻重。
其三,从国有企业比重的区域比较看,经济越发达的区域,国有企业所占比重越小,反之,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国有企业所占比重越大。
国有企业充当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器。
此外,2008~2009年,即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的两年,各个区域工业领域国有企业的比重呈现下降态势,没有发生整体的“国进民退”现象。
三、工业领域国有企业比重演变的行业分析为了研究国有企业比重演变的行业特征,我们选择了六个代表性的行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把前两个行业合起来简称为石油行业,把第三个行业简称为电力行业,把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合起来简称为食品行业。
这四类行业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垄断行业和竞争性行业。
其中石油行业和电力行业属于垄断行业,后两类行业属于竞争性行业。
1.垄断行业:石油和电力行业国有企业比重的演变石油、电力行业是关系我国经济命脉的行业。
因此在这些行业中,国有企业应该占有绝对控制地位,而这种控制地位不在于国有企业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其能否处于支配地位。
(1)石油行业国有企业比重的演变。
从石油行业国有企业单位数量比重演变来看,大致经历了两个过程:1995~1997年比例上升和1999~2009年波动式的下降过程(1998年统计数据缺失)。
但从1999年开始,统计口径发生变动。
石油行业国有企业产值比重演变的趋势与数量比重变动大致相同。
由石油行业国有企业比重演变可以看出,尽管国有企业比重总体上是下降的,但国有企业仍然处于绝对控制地位,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而2008~2009年的统计表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石油行业没有发生整体上的“国进民退”。
(2)电力行业国有企业比重的演变。
电力行业国有企业数量比重演变大致也经历了这样两个过程:1995~1997年比例相对平稳的阶段和1999~2009年波动式的下降过程。
电力行业的产值比重经历了一个与石油行业不同的变动过程。
1995~1997年,电力行业的产值比重是不断下降的,这一点与石油行业国有企业的产值比重变动是相同的,但从1999年开始,尽管个别年份出现了波动,电力行业国有企业的产值比重总体上是上升的,尤其是近几年来上升速度很快,2008年和2009年比重达到顶峰的92%。
而2008~2009年的统计表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电力行业也没有发生整体上的“国进民退”。
由石油行业和电力行业国有企业比重变动可以看出,同样是关系国计民生或者经济命脉的行业,但是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和结果是有差异的。
此外,统计表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代表性的垄断行业并没有发生整体上的“国进民退”。
2.竞争性行业:食品和医药行业国有企业比重的演变食品和医药这两个行业都属于竞争性行业,但也是与我们生活最为密切的两个行业。
以下根据相关数据,分别计算出度量其国有企业比重的指标值,对国有企业比重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
(1)食品行业国有企业比重的演变。
统计数据显示,食品行业国有企业比重总体上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
虽然国有企业的退出及较低的比重促进了食品行业竞争性市场的建立,也大大提高了市场效率,但由于大量小企业和小作坊的加入,使食品市场处于无序状态,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地沟油、毒奶粉等事件。
这说明在当前情况下,食品行业国有企业不仅有存在的必要,而且应该增加比重,尤其是增加对该行业的控制力。
由此看来,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粮集团收购民营企业这种所谓的“国进民退”不仅不能否定,而且要予以充分肯定,因为此类收购对稳定食品行业的市场秩序、保障粮食安全供给有重要的意义。
(2)医药制造业国有企业比重的演变。
统计数据显示,医药行业国有企业比重总体上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与食品行业相似,医药制造业的国有企业比重一直持续下降,国有企业逐渐失去了控制力。
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假药泛滥、利润较低的“救命药”没人愿意生产、药品价格持续上涨。
这进一步说明,在当前情况下,医药行业也应该提高国有企业的比重,特别是国有企业在利润较低的药品生产及新药研发方面应该发挥重要作用。
从竞争性行业国有企业比重的变动过程来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其一,竞争行业中,国有企业退出迅速。
其二,留下来的国有企业占的比例很低;其三,与垄断行业相比,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比重总体上是不断降低的,很少出现垄断行业中的反复过程。
此外,2008~2009年的统计表明,无论是垄断行业还是竞争行业,均没有发生整体上的“国进民退”现象。
虽然某些垄断行业或竞争行业出现过国有企业并购民营企业的案例,但仍然是一种个案,是一种正常的市场现象。
四、结论与启示1.结论(1)总体上看,工业领域是“国退民进”的,但不排除个别年份、个别区域或个别行业出现局部的“国进民退”。
即便是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各个区域和代表性的行业,均没有发生普遍的“国进民退”现象。
因此,判断发生“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不能仅看局部所发生的表象,而是必须根据相应的指标加以计算和确定。
但就衡量国有企业比重的两个统计指标而言,有三种情况可以导致国有企业比重变大。
第一种情况是,国有企业的单位数量不变或者产值不变,而非国有企业的单位数量或产值减少。
这种情况从严格意义上说并没有发生“国进民退”现象,特别是在发生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非国有企业尤其是外向型的非国有企业将受到巨大冲击,出现“民退”是不可避免的,但也并没有发生“国进”。
因此,如果把这种情况也看成“国进民退”的话,那显然是个伪命题。
第二种情况是,非国有企业的单位数量或产值不变,但国有企业单位数量或者产值增加尤其是后者增加,就会导致真正意义上的“国进民退”。
第三种情况是,非国有企业的单位数量或产值快速增加,而国有企业的单位数量或产值增加更快,也会导致国有企业比重增加。
但这种增加更多意义上是“国民共进”,反映的是一种良性的市场现象,因为并没有发生国有企业挤出非国有企业的现象。
(2)总体上看,国有企业产值比重要大于单位数量比重。
这表明,即便国有企业在不断退出,但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仍然较大。
这一点对于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尤其关键的。
(3)经济越发达的区域国有企业所占比重越小,反之,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国有企业所占比重越大。
这表明,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非国有经济还不发达,国有企业将在带动该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
(4)国有企业的退出速度具有显著的行业差异。
国有企业在竞争性行业退出迅速,而且最终在该行业所占比例极低。
还需要注意的是,与垄断行业相比,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比重总体上是不断降低的,很少出现垄断行业中的反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