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比重演变特征及趋势分析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有企业比重演变特征及趋势分析(下)
2012年09月19日09:41 来源:《中国流通经济》2012年第1期作者:胡乐明王杰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9
二、工业领域国有企业比重演变的区域结构分析
为了分析工业领域国有企业比重在不同区域的演变特征及其趋势,首先根据通常的分法把我国分成四个区域: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然后根据相应的数据,分别计算四个区域的国有企业单位数量比与产值比。
1.四个区域国有企业单位数量比重的演变
在东部地区,1995年工业领域国有企业单位数量所占比重为14.73%,在此后的三年时间里逐年递减,至1998年国有企业单位数量所占比重仅为0.85%。从1999年开始,由于统计口径的变动,国有企业单位数量占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的比例为0.267,但此后同样逐年递减,到2009年下降到3.07%。由此可知,东部地区总体上是“国退民进”的。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国有企业数量比的变动轨迹和东部地区是相同的,只有东北地区略有差异。在2005年之前,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比重变动路径和其他三个地区相同,但2006年出现了“国进民进”现象。
2.四个区域国有企业产值比重的演变
在东部地区,1995年国有企业产值所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5.21%,但在此后三年呈现波动趋势。1999年,由于统计口径的变动,国有企业产值所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变动为37.32%,此后连续下降,2003年下降为26.68%。2004年尽管国有企业的数量下降,但总产值却迅猛增加,最终国有企业产值所占比重相对上年有所回升。但此后一直到2009年,国有企业所占的产值比重呈现连续下降的态势。其他三个地区国有企业产值比重变动情况与东部地区相同。这里有两个拐点值得关注:其一,1998年,各个地区的国有企业产值比重均有所上升。究其原因,1998年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对非国有企业尤其是外向型的非国有企业造成重创,这是导致出现拐点的根本原因。其二,2004年各区域再次出现了国有企业产值比重的上升。2004年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产值均快速增加,但国有企业增加的比重大于非国有企业,这最终导致了国有企业产值比重的上升。
3.衡量国有企业比重的两个指标的横向比较
(1)各个区域两个指标的比较。统计显示,在各个区域中,国有企业产值比重均大于相应区域国有企业的数量比重。由此可知,总体上看,国有企业呈现逐渐退出的趋势,但是每个企业在其所处的行业中仍然举足轻重。
(2)国有企业比重两个指标的区域比较。统计显示,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到西部地区,国有企业的比重是依次递增的。这说明,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国有企业退出的速度越快,而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越大。而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比重变动也基本上体现了其经济发展程度。在2004年之前,东北地区国有企业的比重在相应年份基本上介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2004年之后,则介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之间。作为重工业基地,东北地区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改革开放的步伐相对较慢,非国有经济尚未发展起来,国有企业亏损严重,大大阻碍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在这个时间段,
尽管国有企业不断退出,但所占比重仍然相对较大。随着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战略举措的实施,东北地区经济迅速、良性发展起来,一方面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调整,另一方面非国有经济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因此国有企业的数量比重呈现下降态势。可以说,2004年之后,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比重介于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就大致反映了东北地区经济地位的提升。而这种经济地位的提升,反过来更有利于国有企业的调整,从而使国有企业的比重日益合理。各个区域的产值比重的变动大致也反映了这种趋势。
由工业领域国有企业比重演变的区域分析可知:其一,各个区域总体上体现了“国退民进”的特征,但受金融危机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不能排除个别年份“国进民退”甚至“国民共进”的协同发展。其二,从各个区域两个指标的比较来看,产值比重均大于相应区域和相应年份的单位比重,这反映了尽管从单位数量上看,国有企业在逐渐退出,但其对经济的影响仍然举足轻重。其三,从国有企业比重的区域比较看,经济越发达的区域,国有企业所占比重越小,反之,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国有企业所占比重越大。国有企业充当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器。此外,2008~2009年,即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的两年,各个区域工业领域国有企业的比重呈现下降态势,没有发生整体的“国进民退”现象。
三、工业领域国有企业比重演变的行业分析
为了研究国有企业比重演变的行业特征,我们选择了六个代表性的行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把前两个行业合起来简称为石油行业,把第三个行业简称为电力行业,把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合起来简称为食品行业。这四类行业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垄断行业和竞争性行业。其中石油行业和电力行业属于垄断行业,后两类行业属于竞争性行业。
1.垄断行业:石油和电力行业国有企业比重的演变
石油、电力行业是关系我国经济命脉的行业。因此在这些行业中,国有企业应该占有绝对控制地位,而这种控制地位不在于国有企业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其能否处于支配地位。
(1)石油行业国有企业比重的演变。从石油行业国有企业单位数量比重演变来看,大致经历了两个过程:1995~1997年比例上升和1999~2009年波动式的下降过程(1998年统计数据缺失)。但从1999年开始,统计口径发生变动。石油行业国有企业产值比重演变的趋势与数量比重变动大致相同。由石油行业国有企业比重演变可以看出,尽管国有企业比重总体上是下降的,但国有企业仍然处于绝对控制地位,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而2008~2009年的统计表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石油行业没有发生整体上的“国进民退”。
(2)电力行业国有企业比重的演变。电力行业国有企业数量比重演变大致也经历了这样两个过程:1995~1997年比例相对平稳的阶段和1999~2009年波动式的下降过程。电力行业的产值比重经历了一个与石油行业不同的变动过程。1995~1997年,电力行业的产值比重是不断下降的,这一点与石油行业国有企业的产值比重变动是相同的,但从1999年开始,尽管个别年份出现了波动,电力行业国有企业的产值比重总体上是上升的,尤其是近几年来上升速度很快,2008年和2009年比重达到顶峰的92%。而2008~2009年的统计表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电力行业也没有发生整体上的“国进民退”。
由石油行业和电力行业国有企业比重变动可以看出,同样是关系国计民生或者经济命脉的行业,但是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和结果是有差异的。此外,统计表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代表性的垄断行业并没有发生整体上的“国进民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