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尊道(游良耀)
2017-2018年沪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上册《水口行舟》资料朱熹
《水口行舟》资料朱熹年少求学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
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
宋朝绍兴五年(1135年),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
”六岁时,朱熹与群儿游玩,以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
向父亲问日、问天。
绍兴七年(1137年),朱松应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
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
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阳楼。
绍兴十七年(1147年),朱熹18岁,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
绍兴十八年(1148年)春,刘勉之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
同年三月朱熹入都科举,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准勅赐同进士出身。
初入仕途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朱熹再次入都铨试中等,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夏,朱熹赴同安途中,受学于延平李侗。
秋七月,朱熹至同安。
以其“敦礼义、厚风俗、劾吏奸、恤民隐”的治县之法管理县事,排解同安、晋江两县械斗,整顿县学、倡建“教思堂”,在文庙大成殿倡建“经史阁”,主张减免经总制钱。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朱熹任满罢归。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朱熹已意识到“妄佛求仙之世风,凋敝民气,耗散国力,有碍国家中兴”,打算重新踏上求师之路,决心拜李侗为师,因得承袭二程“洛学”的正统,奠定了朱熹以后学说的基础。
题写的“鸢飞鱼跃”四字匾额。
朱熹归自同安,不求仕进,主要进行教育和著述活动。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诏求臣民意见。
朱熹应诏上封事,力陈反和主战、反佛崇儒的主张,详陈讲学明理、定计恢复、任贤修政的意见。
关于朱熹的诗词的解释
朱熹的诗词的解释关于朱熹的诗词的解释【作者介绍】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人。
他是著名的哲学家,宋朝理学(即道学)的集大成者。
他在宋高宗(赵构)时考中进士,以后在中央和地方做官。
在政治上他主张抗金,反对议和屈服。
【题解】这篇记偏重于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简洁地介绍了百丈山的六处胜景。
作者的描写是有主有宾、层次分明的,而且愈向前走,愈有兴味,最后到了瀑布、石台之处,更是色彩绚烂。
文字由简约到繁复,境界由平淡到奇幻多变,很能掌握逐步深入的技巧。
【原文】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
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
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1]迫隘,无足观。
独其西阁为胜。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2],最为可玩。
乃壁其后[3],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下临峭岸[4],深昧[5]险绝。
于林薄[6]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7],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8],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往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台东径断,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9],余又叙次其详如此[10]。
朱熹的资料
朱熹的资料朱熹(1130-1200年)中国南宋思想家。
字元晦,号晦庵。
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
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
嘉定二年(1209年)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
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生平朱熹早年出入佛、道。
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
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由此更加明确。
朱熹在白鹿国学”勺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
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
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
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间,力主抗金,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实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
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广博宏富。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于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书省正字职,但因反对秦桧主和,被逐出朝廷。
朱松回到福建建阳家中。
朱熹随父在建阳度过了他的童年。
相传朱松曾求人算命。
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
”恐是后人附会,朱熹学成大儒则是事实。
建阳近邻有个南剑州,是道学最初在南方的传播中心,朱松十分热衷道学,与当地道学家交往甚密。
这种环境对朱熹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
四岁时其父指天说:这是天。
”朱熹则问:天上有何物”其父大惊。
他勤于思考,学习长进,八岁便能读懂《孝经》,在书题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不成人。
”朱熹十上岁时父亲去世,其父好参刘子、刘勉子、胡宪等人,这三人皆是道学家。
当时的道学家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学佛,他们皆属后者。
教师面试备考朱熹名言警句
辽宁中公教育:辽宁教师考试交流群 361202705 教师面试备考朱熹名言警句欢迎来到辽宁教师招聘网,中公教师考试网是中国教师最权威门户网站,提供历年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培训、面试辅导、最新教师考试讲座等全方位教师考试信息,预祝广大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从名家的箴言中体会出深刻的道理,为面试积累了妙语,同时也可修身养性。
朱熹(1130.9.15~1200.4.23)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朱熹关于读书、修养、道德等方面的名言警句。
【读书】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修养】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
【时间】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道德】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读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道德】人光明磊落便是好人。
《朱子语类》卷七十四 光明磊落:胸怀坦荡,正大光明。
【教育】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读书】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修养】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类别:修养【友谊】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道德】守正直而佩仁义。
《宋名臣言行录》 宋:操守。
做人要存正直之心,行仁义之德。
【道德】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友谊】朋友,以义合者。
游氏对朱子理学的重大贡献(游良耀)
[2015.11.21.(永泰)立雪书院“游学文化座谈会”论文]游氏对朱子理学的重大贡献游良耀朱熹集理学之大成,与孔孟并列为圣人,很少人不知。
而游氏从朱熹少年一直到逝世后,在朱熹的几个关键的历程中发生的重要作用和贡献,却鲜为人知。
比如:朱熹14岁到崇安五夫,他拜的老师除了胡宪、刘子羽、刘子翬三先生外,还有一位非常重要的启蒙老师就是姓游的道谦禅师。
比如:敢于冒性命之险在朝阻止罢免朱熹的牛人是名臣游仲鸿;力劝理宗将朱子理学升为官学地位的是当朝宰相游似;促成岳麓书院朱张会讲的联络员是名将游九言。
比如:闽台最早祭祀朱熹传播理学的石井书院创建者是游绛;再比如:作为宋代创胎教之始的贤妻良母的游氏,也就是南宋抗金大臣黄中的母亲,逝世几十年后,朱熹为她撰写墓志。
综上所述,已足够说明朱熹与游氏有着深厚的不解之缘,更说明了游氏对朱子理学的开宗、发展、振兴和传播有着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一、(游氏)道谦是朱熹成圣品德修炼的启蒙老师。
朱熹与佛禅的因缘,是从道谦禅师交往开始,朱熹师事道谦禅师时间长且非同寻常。
道谦禅师,《五夫里志稿·释志》记载:“道谦和尚,姓游,,约生于徽宗崇宁初(约1102)。
五夫里人,家世业儒,早年丧父母,因孤苦而愿从浮图(佛教徒)。
初到京师师事园悟大师,再师大慧宗杲(g ǎo),参禅20年,悟得密传心印(禅之本意)。
宋绍兴八年(1138年),归乡居仙洲山开善寺,四众云集,名声大震。
与刘勉之、刘子翚等友善,相与探讨学问,并收集其师言论编成《大慧语录》、《大慧普禅师宗法武库》等。
世称其“言如云廊天布,以授学者,与浮词滥语何啻(chì,只的意思)天冠地履。
”于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病逝。
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熹的父亲朱松病逝。
朱熹母子被托付给武夷山的挚友刘子羽,朱熹奉父命拜刘子羽为义父,并跟随义父拜谒理学宿儒胡宪、刘勉之、刘子翚为师。
刘子羽、刘子翚好佛老,自小与道谦禅师交往甚密,因道谦师事大慧宗杲禅师,故刘氏兄弟和大慧禅师也结识得颇早。
2017年春季学期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朱熹作者简介素材
朱熹
朱熹(1130.9.15~1200.3.9)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婺源县)人。
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
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人们曾用这样的话赞美他:“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乾道三年(1167),偕学生林用中、范念德从福建赶赴岳麓书院,与张栻会讲三月,会讲的主要议题是“太极”和“中和”,然后同游南岳。
朱张会讲,盛况空前,学生多达千人之众,其声势为全国之最,史称湖湘学派自此之后,才去短集长,臻于成熟。
淳熙十二年(1185),他还动员衡州官府重修石鼓书院,提出把书院办成德行道义之实的教育机构的方针,使书院教育走上正轨。
在石鼓书院复兴后,应湖南提刑宋若水之请,撰写了一篇名垂千秋的《石鼓书院记》,由张栻亲书,后人镌制成石碑,置于石鼓书院内,使“石鼓有声于天下”。
他一生三次监南岳庙,但都只是遥领食俸,并未亲临南岳。
明万历中(1587~1598),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朱熹的文道观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宋代理学家文学理论的集大成者。
他的文道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文以载道:朱熹继承了周敦颐的“文以载道”的思想,认为文章应该承载道德、义理,为道服务。
他主张文章应该具有实用性,能够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是空洞无物的华丽辞藻。
2. 重道轻文:朱熹认为道是根本,文是末梢。
他主张首先要明义理(道),义理既明,文章自然做得出色。
因此,他强调道的重要性,认为舍本逐末或本末倒置的文章都是有害的。
3. 文道合一:朱熹主张文与道应该合一,即文章应该与道德、义理相融合。
他认为文章应该体现道德精神,同时也要符合事物规律。
他主张通过学习古文来提高自己的修养,从而更好地为道服务。
总的来说,朱熹的文道观强调了文章应该为道服务,具有实用性、承载道德、义理等特点。
同时,他也强调了学习古文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学习古文可以更好地为道服务。
朱熹的文道观不仅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也影响了他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道、行道,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主张通过阅读经典、学习古文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修养,从而更好地为道服务。
同时,他也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实现道德。
朱熹的文道观还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
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简洁明快著称,既体现了他的道德精神,也符合他的文学理念。
他认为,诗歌应该反映现实、抒发情感,同时也应该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能够引导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总的来说,朱熹的文道观是他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文学创作和教育思想的重要指导思想。
他的文道观强调了文章应该为道服务、具有实用性、承载道德等特点,同时也强调了学习古文、实践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和教育思想,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真牛啊,40个名号,可以申请吉尼斯纪录了司马俊飞
朱熹,字元晦,后改字仲晦。
初名沋郎、沈郎、沈溪;小字季延、五二、五二郎。
自号晦翁、洞主晦翁、晦庵、仲晦父、仲晦甫、晦庵通叟、白鹿洞主、云壑老人、仁智堂主、牧斋、拙斋、茶仙、云谷壑吏、云台真逸、云谷老人、紫阳云谷老人、云谷晦庵老人、晦庵病叟、云台外史、云台子、乙己云台子、云台隐吏、嵩高隐吏、鸿台外史、鸿庆外史、沧洲病叟、沧洲钓叟、 翁、 翁云台隐吏、空同道仕邹 等。
(一)沋郎据《福建通志》列传卷十二记载:“熹以建炎四年九月十五日午时于尤溪之寓舍,故幼名沋郎。
”沈郎朱熹小名(乳名)沈郎,本名沈溪。
民国《建瓯县志》卷七《名胜》记载?quot;按文公生于尤溪郑氏义斋,尤溪本名沈溪,为避王审知讳,更名尤溪,故文公小名沈郎。
"季延朱熹又小字季延,因南剑又名延平,而尤溪隶属延平。
清人毛念恃在《紫阳朱先生年谱》中曰:"文公名沈郎,小字季延,皆志其地也。
"季延之"季"为在兄弟辈中排行居四或最幼者的称谓。
五二、五二郎朱熹在同辈中排行五十二,故又乳名五二、五二郎。
民国《崇安县志》卷二十二《儒林》记载:"江永《朱子世家注》:小名沈郎,字季延,行五二。
"民国《尤溪县志》记载:"五二郎,文公乳名。
"(二)元晦朱熹原字元晦,是其老师刘屏山所命。
朱熹在《跋家藏刘病翁遗帖》中曰:"熹字元晦,亦先生所命,其祝词具在,以非临终手笔,别附他卷。
"仲晦明人戴铣在《朱子实纪》卷十《赞述》中说:"其后,以元为四德之首,不敢当,遂更名仲晦。
"仲晦父、仲晦甫朱熹在其序跋和论著中数次署称"仲晦父"、"仲晦甫"。
(三)晦庵孝宗乾道貌岸然六年(1170年),朱熹41岁,在福建建阳芦峰山的云谷筑有寒泉精舍,自题为晦庵。
云谷老人清康熙《武夷山志》卷十六《名贤》记载:"(朱熹)尝建庐于建阳芦峰山之云谷,曰'晦庵',因以自号,遂称云谷老人。
朱熹及宋明理学2
对外汉语2010级 李登超
人物简介
• 姓名:朱熹(1130年1200年) • 字:元晦、仲晦 • 号:晦庵、晦翁 • 籍贯:徽州府婺源县(今 江西婺源县) • 朝代:宋朝 • 头衔:哲学家、思想家、 教育家 • 谥号:文(南宋宁宗) • 爵位:信国公(南宋理宗)
家族背景
• 朱涔(cén),字山陵, 号师古。后人尊称为 师古公。朱涔即是朱 熹的十世祖。 • 朱瓌(guī),又名古 僚,号环,字良玉。 尊称古僚公。即是婺 源茶院朱氏的始祖
岳麓书院
• 潭州太守朱洞建于宋太祖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 •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 山东面的山脚。现属湖南 大学 • 有“千年学府”的美称。 • 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 物分为讲学、藏书、供祀 三大部分 • “潇湘洙泗”“忠、孝、 廉、节”
• 四箴亭祀二程,濂溪祠祀周敦颐,崇 道祠祀朱熹张拭,六君子堂祀朱洞、 周式、李允则、刘珙、陈钢、杨茂元, 船山祠祀王夫之,文庙祀孔子。 • 书院八景:柳塘烟晓、桃坞烘霞、风 荷晚香、桐荫别径;曲涧鸣泉、碧沼 观鱼、花墩坐月、竹林冬翠、。
应天(府)书院
• 前身南都学舍为五 代后晋时的商丘人 杨悫(què)所开 办,又称睢阳书院 • 地址:河南省商丘 市睢阳区商丘古城 南湖畔
诗词
《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理是外在的,独 立于人存在的; 格物致知
理是内在的“心”
异
实现“理”
内心反省 主观唯心主义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影响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 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 消极: 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 工作) 1)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2)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3)注重气节、道德; 积极: 4)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5)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6)凸显人性的庄严。
朱熹
朱熹简介
朱熹(1130—1202)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
汉族,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
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
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后徙考亭。
其父朱松,进士出身,历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职,因反对秦桧妥协而出知饶州,未至而卒。
此时朱熹14岁,遵父遗命,师事刘子□等人,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
19岁[绍兴十八年(1148)]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
荣登进士榜。
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
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
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
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
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诗作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
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
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历史上武夷山出现的名人」
武夷山与朱子游道【摘要】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是东方文化圣哲,他的学说被称为后孔子主义(Noeo-Confuciansm)。
朱熹一生有四五十年生活在武夷山,游遍了武夷山的山山水水。
文章探讨朱熹在武夷山旅游活动所蕴含的游道,以便引起世人对这位哲人旅游活动与旅游思想的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武夷山;朱熹;游道;旅游文化在旅游文化领域讲究旅游理蕴与艺术,称之为游道。
朱熹作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对旅游也情有独钟。
奇秀甲于东南的武夷山水、杂五方之俗的地方风土人情和儒、释、道三家合流的文化氛围孕育出了朱熹的游观意境。
本文试就其游道进行概括与浅析,以期抛砖引玉。
一、“书史之外,酷爱山水”——悠游有度宋代的经济、文化繁荣,旅游活动盛极一时。
风景佳处楼台、亭榭广泛建立,僧侣们在名山胜地开山创寺,修筑道路,旅游设施日趋完备。
士人漫游成风,甚至到了贫者也解质借兑,带妻挟子,竟日嬉游,不醉不归的地步。
朱熹一生也爱好旅游,他曾说过:“予少好佳山水异甚。
”[1]又说“书史之外,酷爱山水”。
[1]但朱熹不同于苟且于淫奢旅游生活的病态旅游者,他并未耽于游乐,讲求旅游适度,秉持中庸而不丧志。
他强调说:“那个优游和缓,须是做得八九分成了,方使得。
”[1]而且是“令稍稍虚闲,依旧自要读书。
”[1]有一次,他打点行装准备出游,这时收到好友吕祖谦的来信说要来他这里,朱熹认为,中辍山水之兴,虽未忘然,但杜门省事,未必不佳。
正如清代董天工所说,在武夷山,朱熹“自辟(武夷)精舍,令从游者诵习其中,亦惟是山闲静,远少世纷,可以专意肆力于身心问学中,非必耽玩山水之胜。
”[2]由此可见,朱熹不因游乐而废其时,只是把旅游作为学习、著述、讲学生活的调济。
二、“狂奴心事只风雩”——畅游有风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讲求旅游,形成了舞雩之风。
《论语·先进》记载,暮春的时候,春服既成,孔子带着学生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在沂河洗洗澡,在求雨的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游良耀:福建游氏男神游云祖师
游云---福建游氏男神游良耀游云:福建省兴化府仙游县人,生于明弘治四年(1491)辛亥三月初七。
是福建游氏唯一被闽中地区民间立庙祀奉的男神。
主要功力是保佑百姓平安乐业,保佑信众考取功名、商旅好运,为信众辩证治疗疑难杂症等。
祀奉游云的祖庙在他的羽化地尤溪县溪尾乡本洋村。
因左右配祀五谷仙、卢公祖师,祖庙名为“三台庵”,亦称“三台祖殿”。
一、游云修炼成仙游云祖师一心向善,广交道友,周游天下。
一日,与十八位梦想成仙的道人来到福建省尤溪县,选择在仙气浓厚的洋中镇联洋村百丈漈,开展登崖比赛,约定先到山顶者为仙胎。
结果是游云得胜。
从此,游云立志在此地修行,为周边乡民积善、治病,鼓励乡绅积德从善,教化乡民孝亲睦邻、求学功名。
游云终于修成正果,天庭在召唤他。
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八月的一天,游云用三个月准备的柴薪,搭起火台,然后,游云沐浴更衣,等吉时到,由弟子协助,游云泰然自若的走进火台,将自己羽化升天成仙。
至今,在游云焚化处的石头上,还留有游云祖师双膝跪地和十个指纹的印迹。
游云祖师修炼期间,还砌石建塔。
2003年本洋村信士在原有石笋塔上套建一座七层的“三台塔”,给三台祖殿增添了一处美丽的景观。
二、乡民立庙祀奉在游云祖师羽化后的第二年,即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周边村庄的信士、乡绅自愿集资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建立了“三台庵”,主祀游云。
清嘉庆元年(1796)重建,民国二十一年(1932)重修,1993年再次鼎新。
占地1500平方米。
建筑由三台祖殿、边殿、观音阁、土地庙和约3米高的石笋塔等组成。
主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为重檐歇山顶土木结构建筑,正殿主祀云游祖师,左右配祀五谷仙、卢公祖师。
左偏殿祀张、连、萧三圣君;右偏殿祀田、窦、郭三元帅等。
据说,三台祖殿初建时,所用木材是从福州马尾柴行购买的,通过门前水池的池底运送到祖殿所在地,最后一根木材至今还夹在池底,直径约八九公分。
在台溪乡凤山村的吉祥寺也有同样的传说,但池中的木材比这略大。
朱熹游酢杨时是福建同被孔庙和周子祠从祀的三大理学家(游良耀罗琴)
朱熹游酢杨时是福建同被孔庙和周子祠从祀的三大理学家游良耀罗琴朱熹、游酢、杨时即是福建从祀孔庙和周子祠的三大理学家,又是被元代北京周子祠列为陪祀的六君子(程颢、程颐、张载、杨时、游酢、朱熹)成员。
宋代福建是游酢杨时的道南之地。
游酢杨时从河南二程学得洛学后,回福建授学传道,开闽学之先河,把中华文化的重心转移到南方。
同时,由游酢经胡安国、胡宪,由杨时经罗从彦、李侗分别三传至朱熹集理学之大成。
在福建形成了理学的主要传衍学派,即闽派(闽学)。
并产生了众多著名理学家,除朱熹及福州乌山“九贤祠”奉祀的福建省历史上九位著名学者:游酢、杨时、胡安国、罗从彦、李侗、蔡元定、蔡沈、黄干、真德秀外,还有胡宪、胡宏、刘鑰、陈淳、游九言、蔡渊、叶味道等等。
历史上福建被从祀孔庙的有13人:(宋代)朱熹、游酢、杨时、罗从彦、李侗、黄榦、真德秀、胡安国、蔡沈、陈淳、李纲;(明代)蔡清、黄道周。
(宋代之后,从祀孔庙的先贤,全国共44人,福建约占全国三分之一。
)历史上福建被从祀周子祠的只有3人:朱熹、游酢、杨时。
很明显,同被孔庙和周子祠从祀的是开闽学先河的游酢、杨时和集理学大成的朱熹,这就是历史的结论。
一、朱熹游酢杨时先后从祀孔庙孔庙,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社会官方意识形态的象征,是儒家的圣地。
自东汉以来,历朝历代都要祭祀孔庙,以彰显国家对孔子及儒学的尊崇,从而维护儒学正统思想的地位。
明代学者瞿九思曾言:“从祀大典,乃乾坤第一大事”。
凡能从祀孔庙者,都是官方及社会认可的大儒。
孔庙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
其中南京夫子庙、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
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分布着2000多座孔庙,中国国内1600多座,而目前国内保存较好的孔庙只有300余座,列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1座。
从祀的人选,并非其生前所能控制,而是后人推举公议的结果。
朱熹的简介以及作品
朱熹的简介以及作品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也是儒学的转折点。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朱熹的简介以及作品,一起来看看吧。
朱熹的个人简介朱熹(1130—1200),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江西婺源(今属江西上饶市)人,南宋时期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父亲朱松是岳飞、秦桧同时人,曾得充福建政和县尉小官,携全家赴任,后调任尤溪县尉。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于南剑州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书省正字职,但因反对秦桧主和,被逐出朝廷。
朱松回到福建建阳家中。
朱熹随父在建阳度过了他的童年。
侨寓建阳(今属福建)。
曾任秘阁修撰等职。
主张抗金,并强调备战。
被主和派韩侂胄等目为“伪学”。
平生广注儒学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均有贡献。
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颢、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起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
其学认为:理、气不能相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又断言:“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
”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
教学授徒五十馀年,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朱文公文集》卷十四《甲寅行宫便殿奏札二》)。
又提出对自然变化的科学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如从高山上残留的螺蚌壳论证地质变迁(原为海洋)说等。
其学说在明清两代被确立为儒学正宗,并影响至日本等国,如日本德川时代,“朱子学”颇为流行。
其博览和慎思精神,对后世学者影响至深。
所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所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
绍兴十七年秋中举人,次年春登进士,先后被授予左迪功郎、武学博士、朝奉郎、朝散郎,历任泉州同安主簿、秘书省秘书郎、知南康军、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直秘阁、薄提刑、江东提刑、秘阁修撰、江东转运使、漳州知府、湖南转运副使、潭州知府、湖南安抚、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
游良耀诗文选(3)
沁园春赞朱熹写在纪念朱熹诞辰885周年游良耀文公二山,火中肇喜,传说应验。
绍儒家绝学,濂洛正脉,拜师倡道,荣誉三贤。
集注四书,传扬孝经,三纲五常终实现。
悲切心,愿人皆有读,广兴书院。
无愧孟子之下,为国家忍辱求奉献。
幸赵昀智慧,理学跃升,国之本科,史以为鉴。
天礼治世,正君训家,统领四朝七百年。
“不远复”,守忠孝廉节,正道向前!2015年10月27日于尤溪沁园春南溪书院写在纪念朱熹诞辰885周年游良耀理宗赐子,景泰像赞,康熙题匾。
看清印水岸,彩旗烈焰,青瓦古楼,满目丽颜。
盛世运来,鼎力华构,宋式院容今再现。
瘗衣处,血脉渗故土,毓秀绵延。
苦书践罚感天,二度桃霞光开慧眼。
忆方塘旧梦,观书问渠,源头寻得,千古巨篇。
门迎文笔,背枕公山,风水注定出圣贤。
凭御批,修专祠祭祀,敬拜万年!2015年10月27日于尤溪沁园春岳麓山下贺湖南省游酢文化研究会成立既揭牌仪式游良耀长沙金秋,红枫映染,橘子洲畔。
望岳麓书院,南轩高弟,九言九功,皆为名将。
朱张会讲,空前盛事,颁行教条冠东南。
可知否,定夫传安国,延脉湖湘。
湘籍宗贤慧举,聚湖大揭牌开论坛。
仰先祖伟绩,武夷筑寮,开创闽学,德业精专。
一代大儒,流风余韵,丽日中天放光芒。
“朕有赖”,理宗呼唤声,响彻人寰!2015年10月31日写于长沙武夷颂应邀参加第六届海峡两岸朱子文化节有感游良耀千年福地数崇安,仙境人文双世遗。
宋词泰斗属柳永,南国大圣归朱熹。
程氏正脉水云寮,闽学先河源武夷。
万里茶道跨亚欧,九曲水路通两极。
2015.11.15.写于武夷山五夫游良耀2015年11月15日上午9:00,观礼了在刚刚建还未全面竣工的五夫朱子广场举行的朱熹汉白玉石塑像祭祀典礼。
之后参观了兴贤古街、兴贤书院、刘氏宗祠、紫阳楼等古迹。
颇感地灵水秀依旧,圣贤气象可寻,特以记之。
两岸脉缘五夫聚,兴贤古街由此火。
枕石漱水梦不尽,二刘担义承重托。
心系密庵不远复,魂归恩宠紫阳楼。
晦翁秀目冬如春,社仓济民功德厚。
古德圣训——《朱文公政训》
古德圣训——《朱文公政训》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
朱熹曾登绍兴进士第,历事高、孝、光、宁四朝。
凡所奏闻,皆正心、诚意、齐治、平均之道。
累官转运副使、焕章阁待制、秘阁修撰,终宝文阁待制。
庆元年间致仕,不久卒。
嘉泰初谥文,宝庆中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
朱熹的理学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地位。
他本人也备受历代统治者的尊崇,淳时从祀孔庙,清康熙中升位为“十哲”之一。
《朱文公政训》是朱熹与门人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之一,虽署名为朱熹著,实则成于众弟子之手。
朱熹曾经做过南康等地的地方官,有相当丰富的为政经验。
《政训》中的言论都是朱熹从自己的从政经历出发,对当时治国安民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它不仅部分地反映了朱熹的政治思想,而且,由于朱熹本人地位的缘故,所以对当时及以后的官吏都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论世事曰:须是心度大方,包裹得过,运动得行。
今世士大夫,惟以苟且逐旋挨去为事,挨得时进且过,上下相咻以勿生事,不要十分理会事,且凭鹘突;才理会得分明,便做官不得。
有人少负能声,及少经挫抑,却悔其太惺惺了了,一切刓方为圆,随俗苟且,自道是年高见识长进。
当官者,大小上下以不见吏民、不治事为得策。
曲直在前,只不理会,庶几民自不来,以此为止讼之道。
民有冤抑,无处伸诉,只得忍遏;便有讼者,半年周岁不见消息,不得予决,民亦只得休和,居官者遂以为无讼之可听。
风俗如此,可畏可畏!被几个秀才在这里翻弄那吏文,翻得来难看。
吏文只合直说,其事是如何,条贯是如何,使人一看便见方是。
今只管弄闲语,说到紧要处,又只恁地带过去。
因论郡县政治之乖曰:民虽众,毕竟只是一个心,甚易感也。
吴英云:政治当明其号令,不必严刑以为威。
曰号令既明,刑罚亦不可弛。
苟不用刑罚,则号令徒挂墙壁尔。
与其不遵以梗吾治,曷若惩其一以戒百?与其覆实检察于其终,曷若严其始而使之无犯?做大事,岂可以小不忍为心?吾辈今经历如此,异时若有尺寸之柄,而不能为斯民除害去恶,岂不诚可罪耶?某尝谓今之世姑息不得,直须与他理会,庶几善弱可得存立。
朱熹与游酢的缘有多深(游良耀 罗琴)
朱熹与游酢的缘有多深游良耀罗琴朱熹与游酢的缘分之深,令人惊叹。
从朱熹一生行迹、经历上分析,与游酢最为相似,并给人感觉或有雷同的偶然,或有效仿的必然。
在闽学的创立中,游酢与朱熹,首尾相呼应,功绩最大,这已经是载入史册的定论。
“若非载道来伊洛,安得传心到考亭?”如果没有游酢携杨时拜师二程、道南福建,就不可能有朱熹的集理学之大成,成为继孔子之后的伟大思想家。
一、互选对方籍贯地为终老地,同享71寿龄:朱熹为什么选择游酢的出生地为终老地,游酢又为什么那么巧合选择的终老地却是朱熹的祖地徽州,这只能解释为游酢与朱熹于生具来的不解之缘。
朱熹,19岁[绍兴十八年(1148)]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
荣登进士榜。
二、都与长坪村结缘:1、2、三、都与武夷山结缘:1、同选武夷山五曲为授徒讲学之地:把武夷山从一座自然的山,打造成为一座文化之山首先是游酢,我想这是一点都不过分的。
如果不是这位被朱熹称为“道南首”开创闽学先河的大儒游酢钟情于此,而后朱熹跟随,留下“水云寮”、“武夷精舍”等这么多理学遗迹的话,今天的武夷山恐怕很难称得上世界文化遗产。
“武夷山是个遗世独立的世界。
南唐先主之弟李良佐摒弃皇家的尊荣,而隐逸武夷山修道独行,是否意味着武夷山足可以与天为徒呢?程门立雪归来之后,游酢同样选择了武夷山作为理学南渡的存放处。
他在山中构筑了水云寮,让理学与武夷山的水云同居一室,看来理学的心生命也只有溶解在自然之中才能得以永久性地保存下来。
武夷山水像孕育层出不穷的绿叶一样,孕育了朱熹、陆游、辛弃疾、柳永们。
”(摘自《柔软的时光》)[文献资料]:游酢:(1053~1123年)北宋理学家。
字定夫、号广平、又号廌山先生。
建阳县人,幼颖慧,八岁能文。
宋熙宁五年(1072年),他年仅19岁即就任县学教谕。
曾与杨时一道师事程颢、程颐。
元丰六年(1083年)中进士,历官越州、萧山知县,齐州、泉州判官,监察御史等官,为官清明。
元符二年(1099年)致仕后,自河南颍川返回家乡,即卜居于武夷山,筑水云寮于云窝接笋峰下方,潜心研究各类经史,聚徒讲学,与杨时合力,开辟八闽理学之先河。
朱熹最尊重的闽学前辈是游酢(游良耀)
游酢是最受朱熹尊重的闽学鼻祖福建省尤溪县文体广电出版局游良耀“南宋以降,闽北是中国主流文化继往开来的转折之地。
从游酢、杨时承接道统南移到朱熹创立新儒学,都发生在这方山水。
”(张建光《大潭之香》)。
朱熹对第一个把二程理学传到福建的游酢推崇备至,称他“清德重望,皎如日星……其流风余韵足以师世范俗…道足以觉斯人,余润足以泽天下!”(民国《崇安县新志》卷二十二《儒林》)。
从朱熹在历史上对游酢的高度评价,可以看出朱熹对游酢非常尊敬、极为崇拜,并深受游酢理学思想之影响。
为什么被胡五峰骂为“程门罪人”的游酢会得到朱熹的高度赞赏和尊重呢?就是因为游酢的道南是朱子学的源头活水;就是因为游酢最早在武夷山传道,具有率先开创闽学先河的大功德;更是因为朱熹是经游酢传胡安国传胡宪(朱熹遵父嘱师事胡宪最久),再经杨时传罗从彦传李侗至朱熹集大成的三传第子。
一、朱熹对游酢光辉一生的评价最高1.1、对游酢道学、品德作出最高评价。
朱熹对游酢道学的评价是:“若其道学,足以觉斯人,余润足以泽天下。
”朱熹对游酢品德的评价是:“清德重望,皎如日星,其流风余韵,足以师世范俗。
”游酢(1053-1123)北宋学者,字定夫。
福建建阳人。
与杨时、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颢、颐)四大学子,并位列之首。
游酢是中国宋代卓越的理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起了继往开来的重大作用,游酢思想是中国文化再兴盛的源头。
游酢、杨时适应历史的需要“载道南归”,三传而至朱熹,进一步以儒学为主干融合佛、道,形成新儒学(理学),开创闽学。
朱熹的评价是实事求是的,游酢当之无愧。
首先,从游酢的道学看。
游酢理学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五论”,即:统一本体论——天人合一;圣贤道德论——文明进步;社会服务论——仁爱为怀;无神自强论——生生不息;实践可知论——辩证过程。
游酢、杨时“载道南归”之后,杨时创龟山学派于南剑州,而游酢则“创建州理学之始……闽道学之统,与濂洛关并称著,首推建郡,实游定夫开其先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尊道
游良耀
知遇道谦不远复[1],
惊闻仙逝泣断肠[2]。
寻踪理窟水云寮[3],
论断道南首豸山[4]。
沐浴濂洛蓄活水,
创立闽学尊游杨[5]。
麻沙梦萦思源头[6],
千秋魂灵守建阳。
2016.3.12.写于尤溪
注:
[1]:朱熹在五夫刘子翚老师家,遇道谦禅师,师从入禅。
道谦告诉朱熹从《易经》中参悟入道的门径,并将“不远复”告诫朱熹。
“不远复”三字符在渴望求道的少年朱熹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以致朱熹果然将儒学发扬光大,成为理学大师。
《易经》里有“不远复,无悔,元吉”的话,在《易经·复·初九·象》里也有“不远之复,以修身也。
”意思是说没走多远,没过多久就回头审视一下自己走过的路,总结一下做过的事,就可以达到修道养身的作用。
“不远复”实际上就是“反省”之意,和基督教里的“悔改”和佛教里的“忏悔”、“回头是岸”殊途同归。
[2]:朱熹任同安主簿,惊闻道谦仙逝,万分悲痛地写下《祭开善谦禅师文》,“我昔从学,读《易))((语))((孟》。
究观古人,之所以圣。
既不自挨,欲造其风‘道绝径塞,卒莫能通。
…别其三月,中秋一书,已非手笔,知疾可虞。
前日僧来,为欲往见。
我喜作书,曰此良便。
书已遗矣。
仆夫遗言,同舟之人.告以讣传。
我惊使呼,问以何故。
龄乎痛哉,何夺之逮!恭惟我师,具正遍知。
惟我未悟,一莫能窥。
挥金办供,泣于灵位。
稽首如空,超诸一切。
“
[3]:水云寮,游酢道南福建后,在武夷山五曲第一个创建的理学传播书院。
朱熹寻踪继往开来,也在五曲建武夷精舍。
[4]:朱熹撰写联句:“道南首豸山学共龟山同立雪,理窟从洛水本归濂水引导源。
”,从此确定了游酢是道南第一人,确定了闽学鼻祖是游酢和杨时,确定了闽学的源头活水是洛学。
[5]:游杨,指程门立雪的游酢和杨时。
[6]:麻沙:是游酢的诞生地,也是朱熹讲经传道、著书立说、教书授徒的地方,培养出刘崇之、刘砥、刘砺、刘子寰等诸多儒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