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太阳文化探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照太阳文化探秘

------中国太阳神羲和与日照太阳文化

一、太阳神羲和的传说

灿烂辉煌的太阳,不知多少万年前就辉映着大地,荫护着人类,给人类以无限

的遐想。与此相应,人们敬仰太阳,崇拜太阳,祈祷太阳,创造出难以计数的令人激动不已的太阳神话。太阳于是成为世界各民族神话中最具有普遍性的意象。19世纪形成的西方宗教研究领域中自然神话学派的代表人物麦克斯·缪勒(Max Muller)提出,人类所塑造出的最早的神是太阳神,最早的崇拜形式是太阳崇拜。太阳神话是一切神话的核心,一切神话都是由太阳神话派生出来的。太阳“从仅仅是个发光的天体变成世界的创造者、保护者、统治者和奖赏者——实际上变成一个神,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太阳带给人类温暖和光明,是远古人类最早意识到的最为神奇的自然现象。在世界各地历史文化中,远古先民都有崇拜太阳神的习俗。大概自人类具有思维的第一天起,就会发现太阳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还发现太阳总是从天的一边升起,到另一边落下。于是,远古喜欢探索的人们就会产生一种冲动,他们想知道这神奇的太阳到底是从哪里升起来的,这大概就是夸父追日的故事所传达的远古信息吧。

太阳神,传说、神话中的神,人们较熟知的是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希腊神话里被称为太阳神有三位:许配利翁、赫利乌斯、阿波罗。中国也有太阳神,是位女神叫羲和,传说中她是帝俊之妻,生了十个太阳。

羲和是“太阳之母”。早的大百科全书《山海经·大荒南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也就是说,羲和国中有个女子名叫羲和,她是帝俊之妻,生了十个太阳。在古人的眼中,太阳的变化是清晨日出时凉爽,尔后温度逐渐升高变得炎热直至落山,循环往复。古人对太阳在一天之内的温度变化不理解,因此产生了太阳女神羲和在甘渊中浴日,使其降温的传说。在《山海经图》中就是有一女子在甘渊中给太阳洗浴的场景。到了文字《山海经》,就成了“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太阳之母”就是关于羲和的传说之一,由后世的羿射十日继承了下来,马王堆出土的汉砖、帛画上也有这一记载。

羲和又是太阳的赶车夫。《楚辞·离骚》说:“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无迫。”(弭:平息;崦嵫:yānzī古代指太阳落山的地方)。诗句的意思是:羲和不慌不忙地赶着马车,和太阳一起走在归家的路上。

羲和掌握着时间的节奏,每天由东向西,驱使着太阳前进。因为有着这样不同寻常的本领,所以在上古时代,羲和又成了制定时历的人。《尚书·尧典》说:“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于是指示羲和,恭敬地遵循上天的规律,测定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给大家制定出计算时间的历法,教导人民按照时令从事生产活动)。

二、日照太阳文化崇拜的历史

《山海经》记载:《山海经·大荒东经》曰:“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儒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渊,甘水出焉”。《山海经》研究专家,晋代郭璞为此作注说:“此经甘渊,实即《大荒南经》羲和浴日之甘渊”。

少昊是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中期的部落名称。古时日照东部沿海或者称“东海”,或者称“东南海”,《汉书·地理志》载“莒,故国赢姓,三十世为楚所灭,少昊之后”。日照在汉代称为海曲。王青教授在《从大汶口到龙山:少昊氏迁移与发展的考古学探索》一文中说:“少昊氏是史前东夷人的重要支系,考古发现的陶文和大墓证明,少昊氏不仅存在于大汶口文化时期,而且还延续到龙山文化时期,期间经历了不断迁移和发展的过程.其中大

汶口晚期以莒县陵阳河一带为中心,到大汶口末期迁到五莲丹土一带,龙山

早中期又迁到日照尧王城、两城等地,在滨海地带形成超大规模的中心,龙山中期之末迁到了临朐西朱封一带,到龙山晚期又迁到曲阜一带。少昊氏的迁移过程是不断发展壮大和文明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经历了从古国到方国的社会转变.到龙山文化末期,少昊氏走向衰亡,被东夷新崛起的皋陶、伯益等政权实体取代”。

日照地区是赢姓莒国的先祖少昊、伯益的领地。而少昊之国与羲和之国在地望上一致,因此日照地区属于羲和之国的一部分。

据《尚书·尧典》记载,羲和浴日的汤谷(旸谷)在一个叫做嵎夷的地方。“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孔安国注云:“东夷之地称嵎夷。”嵎夷在中国东方的青州。《尚书·禹贡》曰:“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方辉教授认为,“汤谷(旸谷)”就在日照。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震中也认为,《山海经·大荒东经》曰:“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渊,甘水出焉。”这个甘水、甘渊就是《尧典》中日出之地的旸谷,旸谷日出之地的“嵎夷”,不但属于东夷的范畴,很有可能还是少皞氏之一支。

专家一致认为,日照市是中国远古太阳文化起源地,是世界五大太阳崇拜起源地之一。尧王城古国是一个崇拜太阳的古国。《山海经》和《尚书·尧典》中记载的中国远古先民(羲和)祭祀太阳神的汤谷(旸谷)就在日照地区。

日照市文化学者田文阁在《老家日照》中对于“日照”地区的来历记载:在明嘉靖《青州府志》和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3年)的《日照县志》里,此事说得更仔细,前者载:以濒海日出处故名。后者则妙笔生花——日出初光先照随后,元、明、清皆因之。而至光绪版的《日照县志·艺文·新改建学碑记》则记为:

日照僻处东壤,与扶桑相掩映,因以名邑者此也。

“扶桑”――神话中的神木,传说日出其下。

屈原《离骚》: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pèi )乎扶桑。

《淮南子·天文》:日出于阳(即“汤”、“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

关于“日出初光先照”的“地利”,亦曾得海外认同。曾任大明王朝高丽书状官,后任高丽庆尚道按廉使、艺文馆直提学和大提学,封号下侍中益阳君忠义伯王的高丽状元郑梦周在游历华夏时曾专以《日照县》为题留诗一首:

海上孤城草树荒,最先迎日上扶桑。

我来东望仍搔首,波浪遥望接故乡。

(1)、尧王城遗址的远古太阳崇拜和太阳文化

尧王城遗址一带留有厚重的远古太阳崇拜和太阳文化。尧王城遗址位于山东省日照市境内,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都城,该遗址被发现于1934年,1977年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面积约为52万平方米,中美联合考古队调查后认为,该遗址面积比两城镇遗址面积相当或还要大些,应该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都城。该遗址文化层厚度一般为2—3米,最厚处可达6米。地层堆积以龙山文化层为主,兼有大汶口、岳石、商、周、汉等时代。作为在考古界有着重要影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尧王城遗址是一处由大汶口文化过渡到龙山文化时期的龙山文化遗址,是一个较早发展起来的聚落,属山东龙山文化尧王城类型。

尧王城遗址是一个相当大的“原始城市”,也是尧王城龙山古国的“都城”。尧王城遗址出土的墓葬的头像都朝着南部3公里处的天台山方向。据考证,天台山中有汤谷,是东夷人祖先羲和祭祀太阳神的圣地,是东方太阳崇拜和太阳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东夷人祭祀先祖的圣地。

《海外东经》“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大荒东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载于乌”。《大荒东经》: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

《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就像帝俊生黑齿一样,羲和生十日表示羲和的后代建立了十日国。

在古人的眼中,太阳的变化是清晨日出时凉爽,尔后温度逐渐升高变得炎热直至落山,循环往复。古人对太阳在一天之内的温度变化不理解,因此产生了太阳女神羲和在甘渊中浴日,使其降温的传说。这表现在《山海经图》中就是有一女子在甘渊中给太阳洗浴的场景。到了文字《山海经》,就成了“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

根据黑齿国在“汤谷上(南)”,汤谷地望应在黑齿国之北,其地下考古所对应的是日照市的尧王城遗址,这就是所谓的“十日国”,羲和之国。而汤谷就是东夷人祭祀太阳神的圣地。

在这里首次发现了土坯房建筑,特别是奠基石的发现揭开了中国在建筑领域举行奠基仪式的先河。墓葬的葬俗独具特色,在墓主人周围镶陶片构成方形墓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