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中小学禁止体罚学生的消极作用及原因分析
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
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就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的行为。
教师法第37条也规定,对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教职员,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教育主管部门也三令五申,严禁教师直接或变相体罚学生。
而体罚学生对学生造成伤害的后果教师们也心知肚明:对学生造成伤害较轻者通报批评,对学生造成伤害较重者受到刑罚处罚。
但这些法规及处罚并没能阻止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发生。
据我和我任教乡场6所学校老师私下交流,这些学校的部分教师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体罚学生的现象;在每年两次的电大考试时,和伊犁其他县市的教师同仁住在一起,偶尔交流时,这些县市的老师们也都表示:所在学笑学的部分教师也存着不同程度的体罚学生的现象。
造成体罚学生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既与学校的运作有关,与学生有关,还与教师心理健康、法制意识、传统观念和当前教育的"指挥棒"等有关。
如何攻克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这一"顽疾"呢?下面是笔者对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两大方面的看法,以供商榷。
一、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成因(一)侥幸心理暗中作祟个别教师以身试法1、违纪违法--手段高。
不少教师明明知道体罚学生违纪违法,却自认手段高明、隐秘,无人知晓,背地里进行体罚,就是查起来,还可来个死无对证,死不认帐。
2、自持有"理"--心不虚。
认为自己的心是好的,只不过是好心办了坏事,问题不大,何况自己还相对于学生是强势群体,自然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3、家长授意--壮了胆。
"严是爱,松是害"的观念还很流行,不少家长都要求教师管严些,教师认为体罚学生似乎是"分内之事"。
4、"敲敲打打"--无所谓。
不少教师认为敲一敲,打一打,给他个警告,这也没什么大不了,况且别人就没事,自己也不会那么倒霉。
体罚学生再认识
反对体罚学生早已成为强势话语。面对强势话语,人们的思想往往会被禁锢,真实的声音难以表达出来。在公开或正式的场合,人们都不会说出相反的意见,就连教育专家也只是说教育需要处罚,但不能体罚。让反对体罚成为强势话语的除了人们对人道的朴素认识以外,还有不少似是而非或者片面的的理由,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找出或坚持这些理由的大都是教育专家或者教师。
然而教师出于自己对教育的使命感和对学生的责任感以及社会的压力因而不会轻易放松对自己工作的要求,这就使教师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因此而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工作和心理上的压力。教师越来越难做、学生越来越难教,这是中小学老师的普遍感慨。在沉重的升学压力之下,中小学教师一方面要面对越来越调皮、越来越大胆、越来越难以管束的学生,另一方面要面对法律禁止体罚学生的规定和社会舆论的苛责,这使得他们经常陷入左右为难、束手无策的尴尬境地。特别是对体罚学生的教师的处理总是一边倒,无论怎样都是教师的不是,这样学生的尊严有了,教师的尊严却没了,教师的权威也逐步消解了,没了尊严,没了权威的教师怎么去教育和管束学生?一些学生因此变得毫无顾忌,甚至故意与教师作对,搞恶作剧,破坏纪律,扰乱课堂,而教师毫无办法,甚至有些怕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普遍产生了心理问题,焦躁而不知所措,以致出现了职业厌?,这一点已为不少的调查研究所证实。
3、霸权的话语 在教育部门广泛流传着这几句话,“好老师是不用体罚学生的”,“体罚学生的老师就不是好老师”,“没有教不好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样的几句话成了批评体罚学生的教师的锐利武器,让人没有辩解的余地。前两句话是那些特级教师或优秀教师等总结出来的,作为对普通教师的要求就不恰当,正象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是艺术家一样,我们也不能要求每个教师都是特级教师或优秀教师。后一句话则完全是一句霸权的话语,我们只要拿这句话往其他行业一套就知道它是多么的荒谬,比如“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不会治的大夫”,“没有打不赢的官司,只有不会打官司的律师”,等等。
教师的成长:严禁体罚与伤害学生的教育体验
教师的成长:严禁体罚与伤害学生的教育体验教师是社会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角色,他们的行为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障学生的权益和促进教师的成长,严禁体罚和伤害学生已成为当今教育界的共识。
体罚和伤害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体罚和伤害学生的行为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首先,体罚和伤害会导致学生产生恐惧、焦虑和压力,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其次,被体罚和伤害的学生往往会感到自卑和失去自信,这会对他们的自尊心和自我认同产生长期的伤害。
此外,体罚和伤害可能会引发学生的反抗和逆反心理,导致教学环境的紧张和破坏。
严禁体罚与伤害的教育体验为了确保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权益,我们必须严禁体罚和伤害学生的行为。
教育机构应当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明确禁止体罚和伤害学生,并对违反规定的教师进行处罚。
同时,教育机构应该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帮助教师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技巧,以确保学生得到尊重和关爱。
促进教师的成长教师的成长是教育事业的关键,只有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体验。
教育机构应该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发展机会,帮助教师不断学习和成长。
此外,教师之间应该相互交流和分享经验,共同进步。
同时,教育机构应该建立健全的评估机制,对教师的教育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
结论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教育体验密不可分,严禁体罚和伤害学生是保障学生权益和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举措。
只有通过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并建立良好的评估机制,才能实现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界应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尊重和关爱的教育环境。
中小学校园暴力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小学校园暴力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校园暴力是指在学校中发生的各种侵害、伤害、霸凌等行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校园暴力问题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中小学校园暴力行为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园暴力问题的发生和发展。
我们有必要对中小学校园暴力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家庭因素是中小学校园暴力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个性、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果家庭中存在家暴、严厉的管教方式、冷漠的家庭环境等问题,这些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导致孩子对周围同学产生敌意、暴力倾向。
父母的态度和行为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行为。
一些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如吵架、打架、辱骂、冷漠等,都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不良影响,使孩子学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导致暴力行为的产生。
社会环境也是导致中小学校园暴力行为的重要因素。
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使其产生暴力行为的倾向。
人们对暴力事件的宣传和报道,会给孩子产生一种暴力行为是一种正常现象的错觉,使暴力行为成为“潮流”。
社会的文化风气也会对校园暴力产生影响。
一些流行文化中的暴力元素,如电影、网络游戏等,会对孩子产生误导,使其产生模仿和煽动的心理,从而导致暴力行为的产生。
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也是中小学校园暴力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校教师在日常教育中的态度、言行举止、对学生的纪律管理等方面都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学校管理混乱,教师纪律松懈,学生不守纪律,那么校园暴力问题就容易产生。
学校对于校园暴力行为的处理方式也很重要。
如果学校对校园暴力问题采取了较为严厉的措施,对施暴者进行制裁并给予适当的教育,那么就会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
在个人因素方面,孩子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行为习惯等因素也会对校园暴力产生影响。
一些性格孤僻、焦虑、自卑的学生更容易受到欺凌,从而产生暴力行为。
严禁体罚保护学生的身心安全
严禁体罚保护学生的身心安全体罚,作为一种长期存在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伤害。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律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严厉打击体罚,以保护学生的身心安全。
本文将探讨体罚的危害,介绍世界范围内对体罚的禁止立法,以及我国在保护学生身心安全方面的努力。
一、体罚的危害体罚,指的是以身体痛苦和精神恐惧为手段进行的惩罚方式。
在学校中,体罚常常被用来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然而其危害不容忽视。
首先,体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直接伤害。
体罚可能导致学生受伤,例如皮肤擦伤、淤血和骨折等。
更严重的情况下,体罚还可能导致学生精神创伤,对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长期负面影响。
其次,体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隐患。
长期遭受体罚,学生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学习和成长。
对于个别学生来说,过度的体罚可能引发创伤后应激障碍等更为严重的精神疾病。
最后,体罚还会破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任关系,加剧学生的反抗情绪,使教育环境失去和谐。
学生在受到体罚后,多半会对教师失去尊敬感,对学校产生厌恶情绪,不愿意参与学校活动,甚至产生逃学等问题。
二、世界各地对体罚的禁止立法为了保护学生的身心安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对体罚进行禁止立法。
在欧美地区,对体罚的禁止立法已经非常普遍。
例如,瑞典于1979年全面禁止体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禁止体罚的国家。
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家也分别通过法律明确禁止体罚的使用。
在美国,大部分州都已经立法禁止学校使用体罚。
在亚洲地区,尽管禁止体罚的立法相对较少,但也开始出现积极变化。
马来西亚于2017年通过《儿童权益法令》,明确禁止体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也在推动相关立法工作。
除了国家层面的禁止立法,国际组织和教育机构也在积极呼吁禁止体罚。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等机构发布了关于体罚的相关文件,强调体罚的危害,并鼓励各国立法禁止体罚。
教师不能体罚学生的深度思考
教师不能体罚学生的深度思考摘要本文档旨在深入探讨教师不能体罚学生的多个维度,包括法律、伦理、教育及心理层面。
通过详实的分析,本文将强调禁止教师体罚学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替代的纪律管理策略。
1. 法律视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体罚学生是明确禁止的。
法律明确规定,学校和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违反这些规定,教师可能会面临法律责任,包括警告、记过、降级、撤职等处分。
2. 伦理视角从伦理角度来看,教师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应当以身作则,遵守职业道德,维护学生权益。
体罚不仅侵犯了学生的人权,也与教育者应有的道德标准相悖。
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有责任感、同情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而教师的体罚行为与其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3. 教育视角体罚并不是有效的教育手段。
众多研究表明,体罚不仅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和改进行为,反而可能导致一系列负面后果。
例如,它可能引起学生的恐惧、逆反心理,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甚至触发长期的心理健康问题。
此外,体罚还可能创造一个暴力环境,让学生认为解决问题通过力量是可接受的。
4. 心理视角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体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负面影响。
它可能导致受害者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长期经受体罚的学生可能会出现人格扭曲,影响其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能力。
5. 替代纪律管理策略教师应探索更多积极且建设性的纪律管理策略,以替代体罚。
如:- 正向强化:通过奖励学生的好行为来增加这种行为出现的频率。
- 纠正指导:教师可以耐心指导学生,帮助他们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并教导他们更适当的行为方式。
- 情感支持:建立师生之间信任和尊重的关系,为学生的情感需求提供支持。
- 群体规范:通过班会或小组讨论,让学生参与到制定和维护班级规范的过程中。
- 家校合作:与学生家长合作,共同关注和解决学生的行为问题。
对学生体罚现象的归因分析
对学生体罚现象的归因分析李树军《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22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应当适应全体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学校和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它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第42条又规定,对体罚学生情节严重的,应视其情况给予处罚。
法律颁布了,教师体罚学生的情况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回答是否定的。
像拧掉学生耳垂,一巴掌打聋学生等教师体罚学生的事例还常见于报端。
有些教师对学生轻则训斥、谩骂,重则罚站、罚跪、打耳光、打屁股、打手掌,名目繁多,无奇不有。
仅罚站,就有面壁站、四角站、定时站、站太阳、站风雨,更有甚者罚学生裸体站。
有些教师体罚学生不以为错,反而振振有辞,说什么“鞭子本姓竹,不打书不读”,“不打不成才,一打分数来”。
有的教师打了学生,还不准学生声张,更有一些老师竟以对学生体罚的狠而出名,使学生畏师如虎。
据一项中小学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竟有54%的学生受过体罚和变相体罚,且小学生体罚现象尤为严重。
对此,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深思。
对于“体罚”,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下了很多定义。
《教育学辞典》解释说:“体罚是不民主、不科学的有害的惩戒儿童的方法”。
《教育大辞典》注释:“体罚是以损伤人体,侮辱人格为手段的处罚方法”。
也有人将体罚定义为:“由某一权威代理人使用某种手段,使某人身体受到疼痛”。
……这些关于体罚的定义,都存有一些缺憾。
很明显,体罚者不是为体罚而体罚。
在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也不单纯是为了损伤学生的人体、人格,更不单纯是为了使学生身体痛苦。
体罚者使用体罚,往往是为了改变一定的他所以为错误的行为和事实。
因此我们认为:所谓体罚,是一种试图以使某人身体疼痛从而影响其心理,改变其行为的惩戒方法。
在教育界,体罚是一种争议颇多的管教措施。
一种观点认为,体罚是减少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在某些情况下,体罚可能是唯一可以产生积极行为的一种方法。
他们往往举出苏联大教育家马卡连柯在教育生涯中曾利用体罚获得成功的事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中小学惩戒教育不当的原因分析
2 教 师 的 职业 倦 怠对 惩 戒教 育 的 影响 。 “ 业 倦 怠 . 职 并提升学生的受挫能 力。惩戒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 育手 是一种在工作的重压之下身心疲惫的状态 ,是身心能量 段, 但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不当行为,主要原因如下: 被工作耗尽的感觉 。 ”职业倦怠已成 为教育领域的职业 露 黧 戮 黧 翳 藤 囊惩戒 皤 与惩罚 病 。职 业 倦 怠最 直接 的 影 响是 导致 教 师情 绪 不 稳 ,决 策
作者简介 :刘彩 萍,女 ,甘 肃会 宁人 ,甘 肃省会 宁县甘 沟 中学教 师 ,中学一级 。研 为 ,人 的一 切 行 为 都 是建 立 条件 反射的过程。要建立某种良好的行为 ,消除不良的行为
篱 鳓 不誊 客观因素 鳓酸孽 妁
习,完成规定 的学 习任务 ; ()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 4 教 育 机 构 的规 章 制 度 。 ”但 却 没 有规 定 学 生 不 履 行 上述 义务应 当承担什么责任 。众所周知,不承担责任的义务 对人们是没有多大约束力的。 2 缺少互动。现在整个教育还往往局限于学校内课 . 堂上 ,缺乏家庭与社会的参与。其实很 多问题在家庭与 社会的监督与督促下很容 易在萌芽阶段有效 的扼制住 。 缺少 多环节 的 沟通 与 交 流 ,许 多教 师对 学 生 的惩 戒是 单 独的,更多的只是局限于班级 。致使学生离开学校后 , 家长由于工作等原因没有太多时间来过问孩子在学习及 自身 成长 方 面 的问 题 ,孩子 由于 畏惧 心 理 ,往 往不 能 够
题组对 部分省份 18 中小 学的 29 名教师进行检测 6所 22 的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 4%。另 8 据福 建 省 心理 学 会 的 一项 调查 :3% 教 师 会 因 为情 绪 0的
学习严禁体罚学生反思
学习严禁体罚学生反思
吴梦倩
赵校长领着老师们学习了《进一步加强教师管理严禁体罚学生的通知》,我听后受益匪浅,感想颇多。
1、难以转变学生不正确的态度。
虽然体罚可能达到制止某种行为的目的,却很难转变学生不正确的态度。
2、难以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杀鸡儆候”式的体罚使学生在行为上谨小慎微,时时、事事消极防卫,害怕教师。
这就不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勤奋学习的思想品质,也不利于班集体形成文明、和谐、轻松的氛围。
3、体罚与变相体罚会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焦虑。
体罚还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使师生产生冲突乃至对抗。
这既损害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人格魅力,也是违反了法律。
体罚学生是教师教育手段贫乏的表现。
那么,不体罚怎么办?
1、真正的严师不是“罚”师。
真正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好老师,不会体罚学生,而是会采取更为有效的方式去帮助学生。
虽然,现在学生的情况千变万化,但只要让每个学生感到老师无私的爱和深切的关怀,感到老师是可以信任的人。
“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样,教育学生就容易多了。
2、善于表扬,巧妙批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再好的学生难免也有不足之处,再差的学生身上也有自己的优点。
让他知道犯错所要承担的后果,他才能知道该如何正确地生活。
3、多理解学生,以法代替体罚。
由于小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超越社会规则的行为,对这些行为教师要正确认识,不要动辄发怒。
我深刻认识到作为老师不能用体罚这样的“人治”行为代替“法治”,从这个意义上讲,必须用体罚才能完成“教育”,那是教育者无能的一种表现。
教师学习《禁止体罚学生》感悟反思一
关于严禁体罚学生规定的反思不能体罚学生早已在整个社会成为定论。
我国《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禁止体罚学生”;《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要给予教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也明文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究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这种现象的出现肯定是不合适的。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教师尽管有许多的无赖,但,为了自身形象和整个教育的形象,我们应该正视眼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坚持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去育人,以淡薄名利的正常心境来实现自己的教育价值。
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一次次地受到道德的遣责,教师也因此一次次地受到法律和舆论的制裁。
然而,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却禁而不止,原因何在?是那些为人师者的道德水平低下?是他们不懂教育教学的法律、法规?或者是他们缺乏人性,不懂怜爱?不,应是这些教师不能正视教育效果的差异性,是他们不能正确区分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自己教学工作的关系,是他们急于求成心理的集中体现。
一、不能正视教育效果具有差异性是教师对学生产生不时之举的重要原因。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由天真活泼且具有思维力和创造力的人构成的集合。
这个集合的形成与每个元素(即学生)的年龄或生活区域有关,与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等因素是相同或相近无直接联系。
这就决定了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要深入到这样的集合中去引导每个学生参与活动,并完成自己预设的教学任务——力争使不同志趣、不同性格、不同性别的几十个人,通过你几十分钟的教学后各有所获,肯定有其工作的难度,也正是有这样的难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们才被社会公认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育本身就是复杂的,因为它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二、不能正确区分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自己教学工作的关系,是教师对学生产生不恭之举的又一原因。
教师应当明白,成绩不是评价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
中小学教师语罚学生的危害、成因及对策
中小学教师语罚学生的危害、成因及对策摘要:近年来,在中小学教师中又派生出了一种新的惩罚学生的方式——语罚。
语罚的实质就是教师对学生有意或无意地进行语言攻击或语言暗示。
语罚直接攻击学生的人格,会造成学生人格的解体等心灵伤害。
防止语罚学生,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与人才观,要建立健全教育政策法规,同时全社会要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提升教师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语罚;成因;对策近年来,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已大大减少,但在一些教师中又派生出一种变相体罚——“语罚”。
“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组委会发布的“你认为最急迫最需要解决的校园伤害”专项调查显示:81.45%的被访小学生认为校园“语言伤害”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1]。
教师采取羞辱、讽刺、挖苦、贬斥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的“语言惩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
一、语罚的内涵及其危害语罚通常指教师有意或无意地用不适当的语言(如冷嘲热讽、威胁恐吓、危言耸听、贬低羞辱、揭短取名等)对自己认为违反规则的学生实施的一种惩罚行为,其实质是语言攻击和语言暗示。
与体罚不同,语罚直接指向学生的心灵,是一种精神的惩罚。
语罚会导致被惩罚方的心理痛苦和自我概念的破坏[2],是对他人的自我概念的攻击[3]。
语罚的危害具有隐蔽性,是对人的心灵的一种伤害、折磨。
语罚的影响还具有长期性,其造成的恶果通常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反映出来,因此国外称之为“看不见的灾难”。
语罚的影响还很大,正如一个外国谚语所说:Sticks and Stones may break your bones,but words m ay break your spirit(剑伤肉体,语伤灵魂)。
教师对学生的语罚比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语言攻击和语言暗示更具有破坏性和毁灭性。
因为教师是道德的代表,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所以学生非常在意教师的评价,也最容易把教师的评价内化并对自我概念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学生在来自象征权威的教师的负面心理暗示下,会承认自己是“笨的”、“无能的”、“无可救药的”,从而逐渐失去自信,丧失对未来的希望,进而自暴自弃,丧失生活的勇气;教师的挖苦、嘲笑侮辱了学生的人格,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损伤了学生的自尊,摧残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语罚会激起学生极大的反感,造成师生对立,影响教育效果;语罚还会导致学生的心智失常,引发学生厌学、逃学、违法犯罪、自杀等严重问题。
对中小学体罚现象的探析
对中小学体罚现象的探析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体罚——这一自古沿袭下来的教育手段,也逐渐被社会所摒弃。
但在实际的教育情境中,体罚或变相体罚近年来仍时有发生,其手段更加隐蔽,给学生身心健康造成的后果更加严重。
本文试图从体罚产生的原因、体罚产生的后果以及应对体罚的策略三方面对体罚这一现象做一简要探析。
一、体罚产生的原因中小学受到的体罚,主要来自家长和教师两个方面。
1.家长方面存在的问题(1)从主观上看,功利主义观念的影响。
有些家长迫切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成龙成凤”,主要表现在教育上迷信分数,一切围绕分数转,当学生成绩达不到理想要求时,有的家长便通过高压政策等各种形式的体罚迫使其好好学习,轻则辱骂、警告、恐吓,重则棍棒相加。
(2)客观上看,未来社会升学和就业形式的严峻。
尽管近年来高考持续大规模扩招,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
有些专业近年来供大于求的状况时有发生。
激烈的就业竞争使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到名牌院校上学,“一切向分数看齐”思想的影响,学生被体罚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3)从根本上说,是一些家长的错误观念带来了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有些家长误认为只有严格管教,动棒动武,才能使孩子有更好的发展。
孩子有了错误,他们不是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进行思想教育,而是非打即骂。
2.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1)体罚是对成绩低下者或作业未完成者的惩治措施。
(2)体罚学生是有些教师的情绪性行为。
中、小学教师由于工作压力大,任务繁重,因此部分教师对教育失去了热情,及责任心,甚至产生厌教,怨气等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
其主要体现在行为上,他们经常带着情绪上课,不能容忍犯错误的学生,从而用体罚学生来发泄自己的怨气。
(3)体罚是教师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秩序,管理班集体的一种手段。
有些教师认为,在学生面前想要有威信,就必须要有威严,并以此作为师生交往的基础。
他们认为对学生的软言相劝无异于“姑息养奸”,不能放纵学生,只能用高压手段才能维持应有的教学秩序。
中小学校园暴力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小学校园暴力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的普及,校园暴力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校园暴力行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也损害了学校的良好形象与教育质量。
而要想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深入分析影响校园暴力行为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家庭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发展。
家暴家庭、单亲家庭、家庭冲突频发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影响其在学校的表现。
孩子从小到大接受到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对其人格、品德的养成都有重要的影响。
如果孩子在家庭中受到了暴力、冷漠、虐待等负面影响,就会在校园中表现出相应的行为。
改善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成为了预防校园暴力的重要途径。
二、同伴因素同伴关系对中小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伴间的交流和影响可能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孩子的同伴之间存在着攻击性行为、欺凌行为或者暴力行为,那么孩子也可能受其影响,产生类似的行为。
而同伴间的欺凌和排斥行为也是校园暴力的一种表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情绪。
构建和谐的班级氛围和相互尊重的同伴关系是减少校园暴力的重要途径。
三、学校因素学校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其教育环境和管理方式对学生行为的塑造和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些教育育人软件配套不健全,校园规范教育和心理辅导不到位等问题都可能使得校园暴力得不到有效的预防。
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育体系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发展和心理健康。
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也是预防校园暴力的重要举措。
四、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和社会价值观对校园暴力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社会环境或社会价值观中存在暴力、歧视、不公平等负面因素,就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使得其产生攻击性行为。
社会中的贫富差距、文化差异、价值观差异等问题也可能在学校中表现出来,导致校园暴力行为的产生。
构建和谐、公平、包容的社会环境和社会价值观也是减少校园暴力的重要手段。
小学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调查报告(1)
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调查报告——浅析体罚及变相体罚现象摘要:体罚,是教师对学生肉体实施惩罚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行为,如殴打、罚站、下蹲、超过身体极限的运动、刮脸、打撕嘴巴等行为。
变相体罚,是指采取其它间接手段,对学生肉体和精神实施惩戒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行为,如劳动惩罚、抄过量作业、脸上写字、讽刺挖苦、谩骂、烈日下暴晒等行为。
关键字:体罚、危害性、普遍性原因法律责任建议体罚是指通过对人身体的责罚,特别是造成疼痛,来进行惩罚或教育的行为。
我们通常提到的体罚是指对未成年人的体罚。
对未成年人的体罚有两个来源:家庭内部(如来自父母)和教育机构(初、中等教育的教师)。
造成明显身心伤害的体罚,不论来自父母或教育人员,均会被视为虐待儿童的犯罪。
体罚,是教师对学生肉体实施惩罚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行为,如殴打、罚站、下蹲、超过身体极限的运动、刮脸、打撕嘴巴等行为。
变相体罚,是指采取其它间接手段,对学生肉体和精神实施惩戒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行为,如劳动惩罚、抄过量作业、脸上写字、讽刺挖苦、谩骂、烈日下暴晒等行为。
一、体罚的种类目前据我们了解体罚学生手段包括粗略统计:1、罚站、罚跑、罚跪、罚下蹲、罚晒、罚做府卧撑、罚静力练习、面壁、罚抄写、罚款;2、以打击为主的有揪耳朵、扇耳光、脚踢、教鞭抽;3、以语言暴力为主的有威胁、呵斥、讽刺、挖苦、辱骂、刁难、侮辱谩骂学生……如果给一个准确的定义,变相体罚就是“没有接触被罚人身体,但以非人道方式迫使被罚人做出某些行为,使其身体或精神上感到痛苦的惩罚形式。
”这个概念强调三点:一是不接触学生身体;二是采用非人道方式;三是使学生身体或精神上感到痛苦,产生与体罚相同的危害学生身体健康或其他违背人格尊严的后果更有意思的是体罚手段还有别的“雅称”:教师打学生,或让学生打学生(一些学生干部被迫成了小打手)——所谓给点教训;学生自己打自己——可谓自己告戒自己;随意停课,如不让学生进教室听课(短的一节,长的两天),或者不准学生来校上课等等——名为反醒、反思;讽刺、挖苦等语言为主的——名为“心理疗法”……二、体罚的危害性教师总以为自己在校园的绝对权威不容冒,而他们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处罚,则是因为学生的行为妨碍了自己预设程序的进行,所以他们就在课堂内外频频实施体罚,给教育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危害性极大。
体罚和伤害学生行为的绝对禁止:教师的学习反思
体罚和伤害学生行为的绝对禁止:教师的学习反思体罚和伤害学生行为是绝对禁止的,作为教师,我在此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和研究。
体罚和伤害学生的严重后果体罚和伤害学生的行为对学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首先,体罚和伤害学生违反了学生的尊严和权益,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创伤和痛苦。
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还可能导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展。
其次,体罚和伤害学生可能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加深与教师之间的矛盾,破坏良好的师生关系。
最重要的是,体罚和伤害学生的行为是违法的,违反了学校和社会的法律规定,将对教师本人产生严重的法律和道德后果。
体罚和伤害学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体罚和伤害学生行为的原因可能是教师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技巧,或者由于个人情绪和应对能力不当所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教师应该不断研究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技能,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管理学生行为的策略。
通过参加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活动,教师可以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指导,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2. 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积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理解学生的需求和情感。
通过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和互动,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并采取适当的方法来引导和激励学生,避免使用体罚和伤害的手段。
3. 加强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学校和社会应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帮助教师处理学生的行为问题。
学校可以建立完善的纪律管理制度,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对体罚和伤害学生行为进行严厉的惩处。
社会应该加强对教育的关注和监督,建立举报机制,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我的研究反思作为一名教师,我认识到体罚和伤害学生行为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通过研究和反思,我意识到只有通过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和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地管理学生行为,避免使用体罚和伤害的手段。
我将努力研究和实践有效的教育方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安全和有益的研究环境。
浅谈中小学教师体罚及变相体罚学生的危害
浅谈中小学教师体罚及变相体罚学生的危害、原因及对策东港镇中心小学侯雪芳【摘要】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不时被媒体曝光,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都非常清楚,体罚是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我国法律也严厉禁止教师对学生的体罚及变相体罚。
教育要实施赏识、激励教育,要创设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这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育理念。
但是,体罚及变相体罚的恶性事件仍然屡屡发生,且引起了重大的社会反响,故本文重点阐述了体罚及变相体罚的概念,分析了造成教师采取此种特殊“措施”的原因,体罚行为的危害性以及解决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体罚变相体罚危害原因对策一、何为体罚与变相体罚体罚是用罚站、罚跪、打手心等方式来伤害学生身体或心灵的行为,体罚是处罚儿童的错误教育方式。
教师用体罚的方法来处理违反纪律的同学也应称为体罚。
变相体罚是指用上述体罚方式以外的其他形式来体罚学生。
变相体罚同样会侮辱学生人格,伤害学生心灵。
二、教师体罚及变相体罚学生的危害体罚的危害在于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是一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和法律规定的侵权行为。
罚站,罚抄作业,打手心,煽耳光等是其常见形态,讽刺挖苦之类的心罚则更具有隐蔽性。
特别是在应试教育下,有的教师把体罚当作提高成绩的绝招,逼迫学生学习,搞棍棒教育。
另外,教师体罚的理由有三:一是体罚是为了你好,是好心对你,打你就是爱你,是对你负责;二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子打儿子,天经地义;三是体罚能帮助学生提高考试成绩。
这极易获得一些热衷于应试教育的家长的支持,助长体罚的嚣张气焰。
实际上这些更是对学生的一种道德绑架,是让学生服从于自己的个人意志,按照教师、家长设想的意愿去生活、学习。
对个体的全面发展产生很大的限制,给学生一种不正确的引导,似乎只有课堂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听老师和家长的话的孩子才是能获得成功的好孩子,而对于那些经常被老师体罚的学生,他们由于经常受到老师的体罚及变相体罚,更易产生逆反心里,从而萌生“破罐子破摔”的极端想法。
浅议教师对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的成因与危害性.
浅议教师对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的成因与危害性摘要:我国《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早已明确宣布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为非法,但是,由于受封建教育思想、严重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教师缺乏新鲜的教育思想、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和传统评价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在部分家长眼里,体罚是教师出于对孩子的爱和关怀,在部分教师眼里,体罚和变相体罚是自己从事教育教学的法宝利器,致使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现象层出不穷,既摧残学生的身心,又影响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的关系,还破坏正常的教学活动,酿成了严重的危害性。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的出现。
摧残:使(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失。
)关键词:教师体罚学生成因与危害性分析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要给予教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也明文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中小学教师行为“十不准”第二条规定“不准侮辱、歧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然而,由于长期受封建思想、严重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教师缺乏新鲜的教育思想、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和传统评价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在部分家长眼里,体罚是教师出于对孩子的爱和关怀,是对自己和孩子的一种负责任行为,在部分教师眼里,体罚和变相体罚是自己树立教师形象、树立“师道尊严”、改善教学效益和促进学生进步的法宝利器。
于是乎,体罚与变相体罚如“野草”一般“烧不尽”,总是在“春风”之中“吹又生”,且有“一浪高过一浪”的势头,既摧残学生的身心,又影响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的关系,还破坏正常的教学活动。
其成因和危害性,很值得探究和思考。
一、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成因(一)、封建教育思想源远流长、根深蒂固。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并成了所谓的“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子女被看成父母的私有财产,几乎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更不用说体罚了。
体罚学生事件的反思
体罚学生事件的反思
体罚学生事件的反思
《教育法》等许多法律明确规定不准体罚学生,体罚学生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
可是为什么体罚学生的事件频频发生那些因体罚学生而被法律制裁或被行政处罚的惨痛教训还不能让我们引以为戒吗
笔者认为体罚学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应试教育的弊端。
%
片面追求教学成绩是应试教育的明显特征,很大一部分人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
在教师考核中,教学成绩占的比重很大,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
在这种压力下,常常会使教师心情烦躁,见到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或没有完成作业,就火冒三丈,动手打人。
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建立科学的教师考核机制,从根本上铲除体罚学生的现象。
二、法律法规不健全。
各种法律只规定了不准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有些过于笼统。
建议制定详细的法律文件,明确规定教师的哪些行为是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及应该受到什么样的制裁,以此规范教师的行为。
三、部分教师法律观念淡薄。
【
由于受中国几千年“不打不成才”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认为“体罚学生是恨铁不成钢。
是对学生的负责”,这种观念是很错误的。
要继续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各地发生的体罚学生事件和惨痛教训为例,开展教育活动,让教师真正认识到体罚学生是错误的,是违犯国家法律的,从而杜绝体罚学生事件的再次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禁止体罚学生的消极作用及原因分析
夏清河
前几年,在时不时有学生被教师伤害的情况下,为了保护末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也是顺乎民意,政府部门对教师体罚学生下达了禁罚令,并且写进了法律。
我国《义务教育法》第四章第二十九条规定: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
有些地方对违反此规定的教师最严厉的处罚措施是开除公职。
现如今,“体罚学生”这几个字的影响力犹如“嫖宿幼女”,容易挑起媒体和公众的敏感神经,只要哪个学校发生了这种事便臭名昭著,做这件事的教师更是禽兽不如。
如此一来,体罚学生这件事成了教师不敢碰的高压线,一旦接触这条高压线,结果没有任何胜算的机会,在它面前教师成了彻底的弱者。
于是乎,教师对哪些屡教不改的学生只能敬而远之,否则稍微严厉一点,不幸擦枪走火,被扣上体罚的大帽子,便只有挨整的份了。
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在应该作为的情况下,出现了不敢作为的现象,这就是禁罚令带来的消极作用。
“体罚”这个词容易使人联想到“暴力”、“虐待”、“伤害”等行为,这样的行为之于学生当然是不人道的、错误的,我完全反对在教育中有这样的行为发生,但“惩罚”、“惩戒”则是不同的处理方式,在教育中是不应该被禁止的。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正是有关部门没有在学理上区分“体罚”、“惩罚”、“惩戒”这些词的不同含义,也没有考虑到教师工作中面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只是下一条禁令束缚住了教师的手脚,但同时也给教育工作带来显而易见的消极作用。
具体来说,中小学禁止体罚学生的消极作用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禁罚令限制了教师正常的教育权
根据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教师要履行好自己的教育职责就应有一定的教育权。
教师代表国家和社会对学生实施教育,为了要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达到国家规定的培养目标,教师教学过程中要保证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有效性,这种有效性的实现有时要依靠强制的办法,否则就完不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批评教育和惩罚就是属于强制的方法。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为了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在不造成伤害的前提下,对难以管教的学生采取一些批评和惩罚的措施,是不应该被追究责任的。
因此,从教师的工作性质方面分析,批评教育和惩罚学生的权利应该天然隐含在教师的工作权利中。
当今世界上很多国家允许教师对犯错的学生实施体罚或惩戒。
2006年,英国出台一项新法律《教育和检查法》,规定老师有权通过身体接触管束不守规矩的学生。
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在法律上赋予老师“体罚”学生的权力。
法国历来对体罚持许可态度,包括很多家长在内的社会各界认为老师打耳光和打屁股是具有“教育意义的”。
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于2002年6月26日公布了一项名为“学校生活规定预示案”的方案,规定对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教师可在规定范围内进行一定程度的体罚。
这成为韩国2002年教育改革的三大热点之一。
日本《学校教育法》第11条明文规定:“校长和教员认为在教育上有必要时,可以按照监督机关的规定,对学生和儿童进行惩戒,但不得体罚。
”美国的50 个州中有21个州是允许体罚的。
这21 个州在法律上保护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体罚的合法性,而对学生体罚最常见的方式是用木板打学生的屁股。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律和法规中,对于教师职责、权利的规定是有的,但让人感到难以理解的是,在我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的条文中,没有一处规定写明“教师可以批评教育学生”,仅有一处能够“批评教育”
学生的条文,是在《义务教育法》第三章二十七条: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此条文规定,“批评教育”学生的主体竟然不是教师,而是学校!可见,我国的教育法律本来就没有光明正大的赋予教师批评教育学生的权利。
禁罚令出台后,由于批评跟体罚是沾边的,使得教师轻易不敢对犯错的学生进行批评,唯恐一不小心碰到禁罚令的高压线。
现实中由于遗传和家庭的原因,学校中总有一定比例难管教的孩子,并且随着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的增加,这种孩子有不断增多的趋势。
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规定实施后,在说教无效的情况下,教师再没有其它的办法可用,只好任其发展。
由此看来,本意是保护学生免受伤害的禁罚令,成了学生做错事的护身符,使教师对待学生时小心翼翼,噤若寒蝉,无法对学生施加强有力的教育影响。
二、禁罚令使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不利地位
我国教育法规定禁止体罚学生,这本无可非议,就像世界上也有些国家是禁止体罚的,比如奥地利、芬兰、德国、挪威、瑞典、丹麦、冰岛、乌克兰和罗马尼亚。
问题是“体罚”这个词的内涵非常不明确,法律也没有事先加以定义,这就必然带来理解上的岐义。
正是不同的人可以对“体罚”有不同的理解,使得学生和家长获得了一种自由裁量权,只要教师对学生身体有“体罚”的倾向,家长都可以拿出禁罚令的大棒挥向教师。
于是,不可思议的一幕出现了:有教师因让学生站了几分钟而被家长上告体罚;有教师因学生上课说话向讲桌扔了一颗粉笔头,反弹到了学生脸上,家长要借故体罚打教师耳光;有教师严厉批评了学生几句,学生直接叫嚷要到教育局告教师体罚……这些事件的起因都是因为禁罚令不明不白,对什么样的行为是体罚,什么样的行为是变相体罚,没有规定清楚,给了人可乘之机。
正如有个别禽兽不如的教师,社会上也存在匪气十足的无赖家长,往往扛着“禁止体罚”的法律大旗恫吓、讹诈教师和学校。
在媒体对体罚事件的夸张报道下,教育主管部门担心出丑,总是一边倒地站在学生和家长一方,用牺牲教师权益的方式息事宁人,使教师成为学生和家长的随意处罚的对象。
教师一旦被诬陷,自感尊严扫地,脸面无存,作教师的自豪感顷刻就会化为乌有,今后他对待教育的责任感,对待学生的行为方式,可能都会颠覆。
由此可见,本意是出于保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规定,因太过于概括和简略,在规范教师行为方面不仅不具操作性,反而成了教师履行教育职责的绊脚石,和个别家长侵犯教师权益的借口。
我们都懂得对孩子要关爱但不能溺爱的道理,如果在学校中担心孩子的身心受到伤害,就要由着他们我行我素,不能采取严厉一些的教育措施,这跟溺爱有什么区别呢?其实对学生严格管教与健康成长并不冲突,就像一颗小树苗的成长过程中,如果对它的斜枝歪叉下不了剪刀,那么它就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
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学生,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身上的优点很多,缺点也不少,比如任性、自私、承受挫折能力差等。
因为是独生子女,家长大都对他们爱护有余管教不足,如果在学校中教师不能采取严厉一些的措施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那么我们是在眼睁睁地错过教育良机。
因此,国家在对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要求不断加强的同时,也应该赋予他们必须的教育权利,否则就像分给一个人工作任务,却又绑住他的手脚,只能令其“望洋兴叹”。
参考文献:
1、周如俊.当前教师教育权利的正向缺失[J].河北教育,2009,(3).
2、李芳,宋熙炯.试论教师教育权的独立存在[J].上海教育科研,2007,(10).
3、孟卫青,刘飞燕.五个国家体罚立法的比较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
育,2009,(6).
4、许林,曲正伟.论教师的教育权及其实现[J].上海教育科研,2010,(1).
5、吴亮.论美国公立中小学校惩戒权的司法监督[J].比较教育研
究,2008,(6).
(体罚不可取,惩罚不可少)
2010-7-16 成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