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句子翻译
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出师表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44a3a3939b6648d7c0c7466e.png)
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翻译,这句话的意思为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
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本文中,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出师表》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出师表翻译一句一译
![出师表翻译一句一译](https://img.taocdn.com/s3/m/9025e58014791711cc7917c8.png)
前出师表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bì),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xiè)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fěi)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jiàn)之路也。
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
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匮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
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因),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
(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出:出征。
师:军队。
先帝:这里指刘备。
创:开创,创立。
业:统一中原的大业。
而:表转折。
赏:受赏。
刑:受罚。
中道:中途。
崩殂:死。
崩,古代称帝王、皇后之死。
殂,死亡。
益州疲弊:指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
益州,这里指蜀汉。
疲弊,人力疲惫,民生凋敝,困苦穷乏。
三分:天下分为三个国家(即魏、蜀、吴三国)。
此:这。
诚:确实,实在。
之:结构助词,的。
秋:时候。
然:但是侍:侍奉。
卫:守卫懈:懈怠,放松。
于:在。
忠:忠诚。
内:朝廷上。
外:朝廷外,指战场上。
士:将士。
忘身:奋不顾身。
盖:连词。
连接上一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
追:追念。
殊遇:特殊的对待,即优待、厚遇。
欲:想要。
报:报答。
之:代词。
于:向,对。
诚:实在,确实。
宜,应该。
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开张:扩大。
圣:圣明以:来。
光:发扬光大。
遗德:遗留的美德。
恢弘:这里是动词,形作动,意思是发扬扩大。
也作“恢宏”。
恢:大。
弘:大、宽。
气:志气。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出师表全文及翻译
![出师表全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0f4fcc9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0b.png)
出师表全文及翻译出师表全文及翻译最新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227年)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出师表全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出师表》全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出师表原文及翻译(一句原文,一句翻译)
![出师表原文及翻译(一句原文,一句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76c440ec8d376eeafaa3149.png)
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世界三分,先帝首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半途逝世了.如今世界决裂成三个国度.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蜀汉平易近力困倦,这其实是危机存亡的时刻啊.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然而朝中官员在首都毫不懈怠,忠实有志的将士在外面舍生忘逝世,是因为回想先帝对他们的特别优遇,想要在陛下身上报恩啊.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其实应当普遍地听取看法,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幻想的人们的志气,不宜妄自微薄,引喻掉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不该该随意看轻本身,说一些不适当的话,乃至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啊!宫中府中,俱为一体,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度的官员;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起落仕宦,评论人物,不该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如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假如有作奸邪工作.犯科条法令,或做了功德对国度有进献的,都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员剖断他们受罚或者受赏,以昭陛下平旦之理,不宜偏私,使表里异法也.来显示陛下公平严正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朝廷表里刑赏的法令不合.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侍中侍郎敦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仁慈说谎的人,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他们的志向和思虑都忠实纯正,所以先帝把他们提拔出来留给陛下.愚认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我认为宫廷中的工作,无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磋商,然后实施,就必定可以或许解救缺陷,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将军向宠,性情操行仁慈平允,通晓军事,试用于往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曩昔任用他的时刻,先帝赞扬他能干,所以大家商讨推荐他做中部督.愚认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气,好坏得所.我认为虎帐中的工作,都拿来和他磋商,就必定可以或许使军中联结和气,才干高的和才干低的都得到合理安插.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旺盛蓬勃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太息仇恨于桓.灵也.先帝活着时,每次和我谈论这些工作,没有不合错误桓.灵二帝的昏庸觉得痛心圆满的.侍中.尚书.长史.从军,此悉贞良逝世节之臣,侍中.尚书.长史.从军,这些人都是忠贞优良.以逝世报国的大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愿望陛下亲近他们,信赖他们,如许汉朝的兴隆便为时不远了.臣本平平易近,躬耕于南阳,苟全生命于乱世,不求显达于诸侯.我本来是个平平易近,在南阳亲自种地,只愿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生命,其实不想在诸侯中仕进立名.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先帝不嫌我身份低微,见识浅薄,不吝下降身份,委屈本身,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谢,遂许先帝以奔走.三次到草庐来看望我,向我讯问当代的大事,我是以有所感而情感冲动,就答应为先帝奔波效劳.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衔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后来碰到挫折,在军事上掉败的时刻接收重担,在危难紧急的关头衔命出使,从那时到如今二十一年了.先帝知臣谨严,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先帝知道我处事谨严,所以临终的时刻,把国度大事拜托给我.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拜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我接收敕令以来,日夕放心太息,唯恐拜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有损于先帝的明察,故蒲月渡泸,深刻不毛.今南边已定,兵甲已足,所以蒲月度过泸水,深刻到不长庄稼的荒漠地方.如今南边的兵变已经平定,兵器设备已经充足,当奖率全军,北定华夏,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应当鼓励全军,带领他们北上平定华夏.我愿望可以或许奉献平淡的才干,去铲除那些奸邪凶狠的敌人,振兴汉朝,迁回旧都洛阳.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酬报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至于推敲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至于推敲朝中政事是否可行,毫无保存地向陛下提出忠实的劝谏,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义务了.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愿望陛下把伐罪曹魏兴复汉室的义务交付给我,假如不克不及实现,就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假如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就应当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掉职,指明他们的过掉;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陛下也应当自行策划,征询治国的良策,熟悉.采取准确的谈吐,深切回想先帝的遗命.臣不堪受恩感谢.我接收您的恩惠膏泽,心中异常冲动.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如今我就要远离陛下了,面临这份奏表,禁不住流下泪水,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出师表》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3b3e689b9d528ea80c77900.png)
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xiè)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yí)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wèn)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 )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出师表》逐句注释翻译
![《出师表》逐句注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66fa6846137ee06eff918a7.png)
出师表一、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公元181年: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
19岁:与友人徐庶师从司马徽。
27岁:在司马徽、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三顾茅庐,“隆中对”。
旋即出山辅助刘备。
28岁:参与赤壁之战获胜。
43岁: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
45岁:诸葛亮率军南征,稳定南部四郡。
47岁: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交《出师表》进行北伐。
48岁:北伐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
49岁: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蜀建兴8年。
50岁:诸葛亮再次北伐。
51岁:诸葛亮北伐,破司马仲达,大败魏将张合。
54岁:诸葛亮再次北伐中病故百丈原。
二、题释:表:古代的一种文体。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
这种表,或表明精忠报国之心,或献攻略之策。
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出师表:请求出兵的奏章。
这是227年诸葛亮向刘后主(刘禅)请求出兵北伐的奏章。
有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
收二川(1),排八阵(2),六出(3)七擒(4),五丈原(5)前,点四十九盏明灯(6),一心只为酬三顾(7)。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8)北拒(9),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10)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11)。
注释(1):东川与西川(2):八卦阵(3)六出祁山(4):七擒孟获(5):死的地方(6):死的标志(7):三顾茅庐(8):东和,东和孙吴;(9):北拒,北拒曹魏;(10):八卦阵(11):火烧赤壁三:1.表达感情:此臣所以报先帝...之职分也(全文的...而忠陛下中心句)。
2.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广开言路);②严明赏罚;③亲贤臣,远小人( 亲贤远佞) 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3出兵的条件: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4.出兵的目的: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三国蜀汉-诸葛亮《出师表》原文、译文及注释
![三国蜀汉-诸葛亮《出师表》原文、译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537f2d14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a7.png)
三国蜀汉-诸葛亮《出师表》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出师表》传世有二,为《前出师表》,另有《后出师表》。
因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出散关前,给刘禅又上一表,即为《后出师表》。
原文:出师表三国·蜀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出师表》带详细翻译
![《出师表》带详细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a03fe445f01dc281e53af0fe.png)
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 (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27年) 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 已从猇(xiāo)亭(现湖北宜都) 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 国通好,又平定南方的叛乱,所 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 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 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 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 方,以实现先帝的“北定中原”, “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书
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181─234), 三国时 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 家。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 东沂水县)人。早年避乱于荆 州,曾躬耕于南阳隆中。建安 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 请他出山共图大业。次年,他 辅佐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击 败曹操,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刘备称帝后,拜他为丞相。刘 备死时托付他辅佐后主刘禅, 后卒于军中。
人力疲劳,物力缺乏。
时候
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
发语词,大概是
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
特别厚待。 向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
发扬光大
随便看轻自己。
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阻塞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 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 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怠慢、疏忽
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
表明、显扬 过失
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
询问
观察采纳
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出师表》40句翻译
![《出师表》40句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de0084cbe1e650e52ea99eb.png)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诚宜开张圣听
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4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5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6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7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8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9必能裨补缺漏,有所广益
10将军向宠,性行淑均
11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12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1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1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5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16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17后值倾覆
18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9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20庶竭驽钝,攘除奸凶2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2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23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24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25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26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7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28晓畅军事,适用于昔日
29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30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3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33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34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35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往身于外36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37以塞忠谏之路
38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39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40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出师表》句子翻译
![《出师表》句子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4b64b45852458fb770b566b.png)
《出师表》句子翻译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我本来是平民,亲自在南阳耕田,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自己的性命,不谋求在诸侯那里扬名做官。
2.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先帝不嫌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茅庐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当代的大事,我因此感动奋发,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3.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后来遇到挫折,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4.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5.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唯恐先帝的托付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
6.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勉励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能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恢复汉家的基业,回到旧日的都城。
7’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8.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来禀告先帝的在天之灵。
9.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陛下也应当亲自多加考虑,向他们询问治国的正确道理,认识、采纳正确的意见,深切地追念先帝的遗命。
《出师表》原文以及翻译
![《出师表》原文以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fd3f418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91.png)
《出师表》原文以及翻译《出师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篇著名的文学作品,由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所作。
这篇文章是诸葛亮为了安抚众将士、表达自己对时局的看法以及向后人表述自己的忠诚所写成的。
下面是《出师表》的原文及翻译。
《出师表》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勇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公议。
若张、李、赵、魏之徒,不顾军国大事,滋扰禁中,妄议妄行,皆当弃疾赐之,以明忠诚方正之志。
昔曹操称孤,周公吕尚拨乱世,此皆仲达之徒也。
今兵革未息,而内忧外患,迫胁万状,奉先沈浮,此诚难事,非同小可。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勇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公议。
若故情不忘,即膺此恩,追思起见,一以贯之。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务,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荀彧、仲达之类,本当西奔以依刘备,及至后来,先帝不容,彧、达等便来投降,其为人也,半是功劳。
杨济、高览、刘璋等,此皆庸才,无异流俗,惟以有险不识时耳。
愚亦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出师表》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48e013d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90.png)
《出师表》原文及翻译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翻译: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
现在天下分为三国,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
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
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因),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
《出师表》翻译和原文及赏析
![《出师表》翻译和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4e4d3d1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d9.png)
《出师表》翻译和原文及赏析《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出师表》翻译和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出师表》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出师表》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84846ed7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13.png)
《出师表》原文及翻译《出师表》原文:臣诸葛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之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译文:我诸葛亮谨陈肺腑衷心陈述: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
现在天下分为三国,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险危急。
这确实是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
然而侍卫大臣们忠心耿耿于内;谋臣们勤奋努力于外;忠诚贤良的将士们舍生忘死于前线,是因为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厚待和对陛下我的深切关爱之心还没有改变啊。
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勇气和志气;不应随便看轻自己并自以为是而妄做妄为。
出师表中考常考句
![出师表中考常考句](https://img.taocdn.com/s3/m/f6ac3036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97.png)
出师表中考常考句
出师表中考常考句子如下: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译文: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文:现在天下分为三国,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
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
3、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译文: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
4、北定中原,庶竭驾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译文: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
5、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诚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译文:陛下也应自行谋划,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
《出师表》重点句子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罚臧否,不宜异同。
(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不宜妄自菲薄。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
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5)《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C5草庐之中,诺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师表》句子翻译
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
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
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
然而朝中官员在首都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面舍生忘死,大概是因为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厚待,想要在陛下身上报恩啊。
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来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的志气,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
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如果有作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做了好事对国家有贡献的,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朝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
侍中侍郎敦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都忠诚纯正,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我以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实行,就一定能够补救缺点,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
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
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拿来和他商量,就一定能够使军中团结和睦,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安排。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遗憾的。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优秀、以死报国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兴隆便为时不远了。
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种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先帝不嫌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向我询问当代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后来遇到挫折,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我接受命令以来,早晚忧虑叹息,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有损于先帝的明察,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
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该勉励三军,率领他们北上平定中原。
我希望能够奉献平庸的才能,去铲除那些奸邪凶恶的敌人,振兴汉朝,迁回旧都洛阳。
这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
至于考虑朝中政事是否可行,毫无保留地向陛下提出忠诚的劝谏,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如果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
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就应当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职,指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征询治国的良策,认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的遗命。
我接受您的恩泽,心中非常激动。
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流下泪水,也不知说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