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诗经》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最后编定成书,⼤约在公元前6世纪。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12课《诗经⼆⾸》课⽂原⽂ 蒹葭 蒹葭苍苍,⽩露为霜。
所谓伊⼈,在⽔⼀⽅,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中央。
蒹葭萋萋,⽩露未晞。
所谓伊⼈,在⽔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中坻[chi]。
蒹葭采采,⽩露未已。
所谓伊⼈,在⽔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中沚[zhi]。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君⼦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钟⿎乐之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12课《诗经⼆⾸》知识点 【主题思想】 《关雎》写的是⼀⼀个青年男⼦对⼀个窈窕淑⼥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中求⽽得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劳动⼈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蒹葭》通过对特定情境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主⼈公对远⽅的意中⼈强烈的思念之情及可望⽽不可即的苦恼。
【⽂章结构】 关雎:河边邂逅-朝思暮想-琴瑟友之 ⼀见钟情-辗转反侧-钟⿎乐之 (爱慕)(相思)(愿望) 蒹葭:蒹葭苍苍-所谓伊⼈-宛在⽔中央 蒹葭萋萋-所谓伊⼈-宛在⽔中抵 蒹葭采采-所谓伊⼈-宛在⽔中沚 【⽂学常识】 《诗经》本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题⽬“关雎”中的“关”是拟声词,鸟鸣之声;“雎”,雎鸠,种⽔鸟。
题⽬“蒹葭”中的“蒹”指芦苇⼀类的植物;“霞”指初⽣的芦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鸟雌雄和鸣,相呼相应,在那⽔中的沙丘之上,像是恋⼈同唱着欢悦的情歌⼀样。
部编版八下课内《诗经两首》古诗知识点复习梳理
部编版八下课内《诗经两首》古诗知识点复习梳理《关雎》这首抒情诗选自《诗经·周南》。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性。
汉、宋以来研究《诗经》的学者,多数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歌颂“后妃之德”的,诗中的“君子”指周文王,“淑女”指他的妻子太姒,以为女子只有忠贞贤淑、含蓄克制,才能够配得上王侯。
因此,把这首诗放在《诗经》之首,以明教化。
其实这完全是一种牵强附会的曲解。
现代研究者认为,这是一首吟咏爱情生活的小夜曲或缠绵啡恻的咏叹调。
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正是我所喜爱的对象。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内容梳理第一章:作者先用比兴开篇,写雎鸠鸟的忠贞来比喻男女之间真诚专一的美好爱情,引发读者的联想,酝酿气氛。
然后进入正题,点出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纲目,统摄全文。
第二章:围绕关键词“求”字,写出了小伙子追求心上人的幽思。
小伙子日夜思念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内心焦灼而苦闷。
把一个深受相思之苦的人,写得非常传神。
诗中女子的行踪也像荇菜一样捉摸不定,“求而不得,寤寐思服”更体现了男子之不得的忧思。
第三章:表达了小伙子对采荇菜姑娘的深切爱慕和美好愿望。
他因苦恼而成梦亲近她,爱慕她,取悦于她,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步步推进,表达出小伙子对心上人的思恋与追求。
中心思想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在梦里也会梦见那位姑娘的一系列追求过程,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
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知识点归纳12.《诗经》二首《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主要内容:《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
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全篇以“求”字为中心,用细腻生动的笔法描绘了男子对意中女子由“一见钟情”到“日夜思念”,再到“幻想结合”,将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了追求爱情中的苦与乐,感情热烈、真挚、率直、淳朴,歌颂了纯真的爱情,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上的精神。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回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主要内容:《蒹葭》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
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即,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第一章八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淼淼,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
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着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1.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惠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就是佐证。
2.《蒹葭》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3.《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2诗经二首》
逆流而上 顺流而下 艰险 仿佛、好像
干 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路)高 水中的高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蒹葭采采 茂盛鲜明的样子 白露未已 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 在水之涘 水边 道阻且右 向右迂曲 宛在水中沚 水中的小块陆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试一试,相信你也能用优美的语言来译 读余下的两章。
芦苇初出青翠翠, 清晨露水变成霜。 伊人呀,你在哪? 逆流而上去寻她, 道路艰难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寻她, 仿佛在那水中央。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请你试用这样的一句话来描绘诗中优美
的画面。
读
句,我仿佛看到
了
,让我
。
示例: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 我仿佛看到了萧瑟的秋风中苇丛起伏, 芦花白茫茫一片,让我感受到清冷的氛 围。
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
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课堂小练
1.下列各项中对加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配偶)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流走)
B.参差荇菜,左右芼之(挑选)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跟随、追寻)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关雎
《诗经》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读准字音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源自河边邂逅 一见倾心朝思暮想 辗转难眠
八年级下册语文12课《 诗经二首》预习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语文12课《<诗经>二首》预习知识点12 《诗经》二首预习须知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其中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立言、立行。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之一(因为《乐》经失传,所以也有“五经”之说)。
《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有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和商颂。
在手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其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诗歌赏析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主题概述诗歌写的是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位窈窕淑女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二、诗歌翻译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在河心小洲上。
文静美好的女子,是男子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捞。
文静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不可得,日日夜夜思念她。
思念之情绵绵不绝,竟翻来覆去难以入睡。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采。
文静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挑。
文静美好的女子,敲击钟鼓使她快乐。
三、诗歌结构第一部分:用雎鸠鸟的叫声起兴,引出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部分:用姑娘采摘荇菜的情景起兴,写这位男子对淑女的极度思念和求而不得的痛苦。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1.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
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五经:《诗》《书》《礼》《易》《春秋》2.诗经地位: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是屈原的《离骚》3.《诗经》六艺指三大基本内容:风(又称风土之音)、雅(朝廷之音)、颂(宗庙之音)和三大表现手法:赋、比、兴4.这是一首爱情诗,为什么开头要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雎鸠,河之洲”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1)这是运用了“比兴”手法。
(2)描绘了成双成对的雎鸠鸟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发出悦耳的和鸣,来比喻夫妻间和谐恩爱。
(3)渲染了和谐悠扬的气氛,写出了男子对意中人的向往,使得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契相合,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5.赏析“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艺术手法角度:(1)运用比兴手法(2)以水中左右飘摇荡动的荇菜为比,兴起君子求淑女的渴慕之心。
以水草难以捞取比喻淑女难求(3)生动地写出男主人公追求的艰辛。
炼字角度:流”/“菜“/”芼“(1)描写出女子采摘荇菜的忙碌和姿态的优美(2)使作品充满动感和生机,突出了女子的勤劳能干,(3)更增加了男子对女子的思慕和爱恋6.任选角度“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描写角度:(心、动、情)(1)“悠哉悠哉”写其思念之情,绵绵不绝,运用了心理描写。
(2)“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难以入眠,运用了动作描写。
(3)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深深的思念之情修辞角度:(反双叠韵)(1)“悠哉悠哉”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男子对意中人的思念之情。
(2)“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体现了《诗经》的韵律美。
炼字角度:“悠”字形容夜长不寐时绵绵不断的忧思,两个“悠”字加重了感情色彩,把长夜无眠,思绪万千的相思之苦表现了出来炼字“友”: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她,把她当成知音、知己,和她相亲相爱7.中心思想:通过写一个男子思念、追求一个女子的过程,写了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诗经》二首知识点一、《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
又称《诗》、或《诗三百》。
二、《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1、三大基本内容: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160篇)雅:分大雅、小雅,西周时代祭祀和宴会的乐歌居多;(105篇)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40篇)2、三大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陈述铺叙)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如《关雎》《蒹葭》首句)《关雎》选自《诗经·周南》,《蒹葭》选自《诗经·秦风》,都民歌,属于“风”。
三、《诗经》地位: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是《诗经》。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是屈原的《离骚》。
“五经”:儒家经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并称。
四、《关雎》必背知识点1.主题:这是一首爱情诗。
写了一个年轻男子对一个在河边采摘荇菜的姑娘的爱慕、相思、幻想成亲的故事,抒发了青年男子对婚恋的追求和良好的愿望。
2.《关雎》脉络分析: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章:爱慕与喜悦(一见钟情):由关雎鸣叫起兴,写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
第二章:思念与失望(朝思暮想):以左右采摘荇菜的动作起兴,隐喻淑女难以追求,由此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辗转反侧,表现主人公爱恋之深与相思之苦。
第三章:愿望与欢乐(幻想愉悦):仍以来采摘荇菜的眼前情景起兴,写青年与淑女梦中相会,为她弹琴鼓瑟,亲近她;敲钟打鼓,取悦她,迎娶她。
喜悦陶醉心情和幸福热闹的场面,表达了美好婚姻的渴望向往。
3.《关雎》主人公感情变化如何?答:一见钟情、爱慕(兴奋、期待)——求而不得,相思(苦闷、惆怅)——幻想求而得之、成亲(幸福、陶醉)4.结全诗歌谈谈诗中“窈窕淑女”与“君子”的形象?答:淑女形象:从“窈窕淑女”一句中,可以看出这位女子文静、美丽、善良;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可以看出这位女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内在美);从“求之不得”可见理性与谨慎;从“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可见有高雅的情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2《诗经》二首知识梳理及练习题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翻译: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翻译: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
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一、作品介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的诗歌305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部编教材八年级(下)第12课《诗经》二首
主人公:情真意切、
敢于真实大胆地表露 自己的感情、向往美 好的爱情生活。
小结
诗中写一个年轻小伙子爱慕着一位美丽贤淑的姑 娘,他朝思暮想、执着追求,然而求之不得,进而相 思成梦,梦中与这位姑娘结为永好,成为夫妇,过上 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诗歌抒发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 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 之的喜悦。
荇菜的眼前情景起兴,设想这 位女子已经答应自己的要求, 于是这位君子兴奋地弹奏琴瑟, 敲击钟鼓来亲近她,友爱她,
并使她快乐异常。诗歌通过 对这种幻想的烘托渲染,
窈窕淑女,
将主人公追求爱情的炽烈
钟鼓乐之。
专一表现得淋漓尽致。
乐:使快乐。
男主人公情感发展脉络
河边邂逅,一见钟情 琴瑟钟鼓,欢庆娱乐
朝思暮想,辗转反侧
河畔芦苇茂苍苍,夜来白露凝成霜。我思 慕的那个人,正在河水那一方。逆流而上去寻 她,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 又在水中中央。
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在水之湄。
•湄:岸边,水草交接的地方
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jī 溯游从之,
•跻:高 •坻:水中高地
宛在水中坻。chí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逑:配偶。
这四句以起兴手法开篇, 由关雎立在水中沙洲上鸣叫起 兴,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 偶的情思,奠定全篇的基调。
起兴:就是触景生情,因事寄 兴。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所听 所见 所思 所愿
见物起兴,直 写自己的愿望。
叁差荇菜,
这四句:诗歌以眼前
乐美。
三、均为四言,题目取自首句,采用一些 双声、叠韵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两首》知识点总结训练
第12课《<诗经>两首》知识点训练一、知识点汇总1.《诗经》文体知识2.字词积累3.起兴的手法4.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5.情景交融的写法6.经典名句的含义二、知识点解读与训练1.《诗经》文体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1)从形式上《诗经》分为几部分,各有什么特点?(2)《诗经》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3)谈谈你所了解的《诗经》的其他知识。
2.字词积累字音、字形:熟练掌握重点字词、易错字词的读音和字形,能准确诵读和默写。
词义:理解文中重点词义,能准确翻译并灵活运用。
(1)下列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关关雎鸠..(jūjiū),在河之州。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hàoqiú)。
C.蒹葭..(jiānjiā)苍苍,白露为.(wéi)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D.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2)名句默写:《关雎》中,想象把姑娘娶进家门时热闹情景的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蒹葭》中,以茂盛芦苇点明深秋季节,凸显萧瑟凄凉环境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起兴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1)试分析《关雎》中起兴手法的运用。
(2)试分析《蒹葭》中起兴手法的运用。
4.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1)重章叠句的作用。
(2)分析《关雎》《蒹葭》是如何运用重章叠句的?5.情景交融的写法情景交融指的是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12《〈诗经〉二首—蒹葭》知识一览表
部编八年《〈诗经〉二首·蒹葭》相关内容级语文下册12《〈诗经〉二首—蒹葭》知识一览表项目题目解说蒹葭,在古书上指芦苇。
《关雎》和《蒹葭》都是用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的。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作品简介《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蒹葭》这首诗是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而不可得而作。
陈子展《诗三百解题》说:“《蒹葭》一诗,无疑地是诗人想见一个人而竟不得见之作。
背景资料《关雎》选自《国风·周南》,《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诗经》的创作背景: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
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
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 《诗经二首》知识点归纳复习总结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总结知识点一、相关资料《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将其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
自西汉以后被儒家学派尊崇为经典,奉为“六经”之一。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诗经》的作品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风:是各地的民歌,分15国风,共160篇,是《诗经》中的精华,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手法,体现民歌特色。
雅:多是祭祀、宴会的乐歌和史诗,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
颂:多是宗庙、颂神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赋:即陈述铺叙。
比:即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
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二、课文翻译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关:拟声词。
雎鸠: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淑:漂亮,美好。
逑:配偶。
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在河心小洲上。
文静美好的女子,是男子的好配偶。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参差: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
寤寐:指日日夜夜。
钟鼓:钟和鼓。
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敲钟,击鼓。
乐:使……快乐。
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捞。
文静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追求她。
追求她却得不到,白天黑夜总是思念她。
思念啊思念,竟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采。
文静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挑。
文静美好的女子,敲击钟鼓使她快乐。
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芦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梳理
第八讲感受《诗经》之美【知识窗】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它们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
“六义”。
赋就是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情志。
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
兴则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兴大多在诗歌的发端,如《蒹葭》一诗就运用了兴的手法。
赋在《诗经》中运用得十分广泛,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都是很常见的。
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中,赋是基础。
比兴手法是《诗经》开创的,它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一种非常好的表现手法,在现在的歌词中,这种手法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如: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文本赏析】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重点探究】重点实词1.关关:拟声词,水鸟叫声。
2.雎鸠..(jūjiū):水鸟,一般认为是鱼鹰。
3.洲:水中的陆地。
4.窈窕..(yǎo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5.淑:善,好。
6.好逑..(hǎoqiú):理想的配偶。
逑,配偶。
7.参差:长短不齐。
8.荇.(xìng)菜:多年生水草,夏天开黄色花,嫩叶可食。
9.流:捞取,顺水势采摘。
10.寤寐..(wùmèi):这里意思是日日夜夜。
寤,醒时。
寐,睡时。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i]。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i]。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主题思想】《关雎》写的是一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窈窕淑女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蒹葭》通过对特定情境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主人公对远方的意中人强烈的思念之情及可望而不可即的苦恼。
【文章结构】关雎:河边邂逅-朝思暮想-琴瑟友之一见钟情-辗转反侧-钟鼓乐之(爱慕)(相思)(愿望)蒹葭:蒹葭苍苍-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所谓伊人-宛在水中抵蒹葭采采-所谓伊人-宛在水中沚【文学常识】《诗经》本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题目“关雎”中的“关”是拟声词,鸟鸣之声;“雎”,雎鸠,种水鸟。
题目“蒹葭”中的“蒹”指芦苇一类的植物;“霞”指初生的芦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水鸟雌雄和鸣,相呼相应,在那水中的沙丘之上,像是恋人同唱着欢悦的情歌一样。
“关关”,形容水鸟和鸣,叠字象声;同时声中见意,示雌雄相应,彼此相关雎鸠,水鸟,据说它们“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
开篇二句声情并茂:它以悠扬、平正之音,为全诗的“中和之美”定下基调;又以雎鸠和鸣起兴,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为以下正面抒写爱情创造了和谐的气氛,象征意味既深且浓。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两首》知识点总结训练
第12课《<诗经>两首》知识点训练一、知识点汇总1.《诗经》文体知识2.字词积累3.起兴的手法4.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5.情景交融的写法6.经典名句的含义二、知识点解读与训练1.《诗经》文体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1)从形式上《诗经》分为几部分,各有什么特点?(2)《诗经》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3)谈谈你所了解的《诗经》的其他知识。
2.字词积累字音、字形:熟练掌握重点字词、易错字词的读音和字形,能准确诵读和默写。
词义:理解文中重点词义,能准确翻译并灵活运用。
(1)下列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关关雎鸠..(jūjiū),在河之州。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hàoqiú)。
C.蒹葭..(jiānjiā)苍苍,白露为.(wéi)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D.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2)名句默写:《关雎》中,想象把姑娘娶进家门时热闹情景的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蒹葭》中,以茂盛芦苇点明深秋季节,凸显萧瑟凄凉环境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起兴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1)试分析《关雎》中起兴手法的运用。
(2)试分析《蒹葭》中起兴手法的运用。
4.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1)重章叠句的作用。
(2)分析《关雎》《蒹葭》是如何运用重章叠句的?5.情景交融的写法情景交融指的是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两首》知识小结及试题汇编(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两首》知识小结及试题汇编(附答案)1.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又叫“国风”“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当时15个王国的土风民谣;“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和“小雅”,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内容以颂扬为主。
其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2.文言知识归纳(1)古今异义左右流.之(古义:捞取。
今义:流淌,水流等。
)道阻且右.(古义:弯曲。
今义:右边。
)白露未已.(古义:完,停止。
今义:已经。
)(2)词类活用琴瑟友.之(名词用作动词,亲近,做朋友。
)钟鼓乐.之(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快乐。
)道阻且右.(方位名词用作形容词,弯曲。
)(3)一词多义【右】左右流之(方位名词,右边。
)道阻且右(形容词,弯曲。
)【之】在河之洲(结构助词,的。
)左右采之(代词,指荇菜。
)琴瑟友之(代词,指“窈窕淑女”。
)3.主题解说《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4.重点突破《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写作手法和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提示一:《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
《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
《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提示二: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
“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提示三:《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蒹葭》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情深,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总结-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诗经二首-知识点总结(含诗经六义等文体常识)①关雎《周南·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
此诗首章以关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配君子的联想。
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的相思与追求。
全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章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创作背景】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昭、穆以后,国势渐衰。
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周南指周以南之地,是周公旦的封地,即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带。
《周南》大多数诗是西周末年、东周初年的作品。
其中第一篇《关雎》是有关爱情的诗篇,是男子追求女子的情诗。
【诗经内容】①关ɡu ān 关ɡu ān 雎j ū鸠ji ū,在z ài 河h é之zh ī洲zh ōu 。
窈y ǎo 窕ti ǎo 淑sh ū女n ǚ,君j ūn 子z ǐ好h ǎo 逑qi ú。
关关, 拟声词。
雎鸠,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传说它们雌雄形影不离。
〔洲〕水中的陆地(古今异义:一块大陆和附近岛屿的总称)。
〔窈窕(y ǎoti ǎo )〕文静美好的样子。
〔淑女〕善良美好的女子。
〔好逑(h ǎoqi ú)〕好的配偶。
逑,配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
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2.诗经地位: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是屈原的《离骚》
3.《诗经》六艺指三大基本内容:风(又称风土之音)、雅(朝廷之音)、颂(宗庙
之音)和三大表现手法:赋、比、兴
4.这是一首爱情诗,为什么开头要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雎鸠,河之洲”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1)这是运用了“比兴”手法。
(2)描绘了成双成对的雎鸠鸟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发出悦耳的和鸣,来比喻夫妻间和谐恩爱。
(3)渲染了和谐悠扬的气氛,写出了男子对意中人的向往,使得诗人的情感与自然
景物相契相合,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5.赏析“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
艺术手法角度:(1)运用比兴手法
(2)以水中左右飘摇荡动的荇菜为比,兴起君子求淑女的渴慕之心。
以水草难以捞取比喻淑女难求
(3)生动地写出男主人公追求的艰辛。
炼字角度:流”/“菜“/”芼“(1)描写出女子采摘荇菜的忙碌和姿态的优美
(2)使作品充满动感和生机,突出了女子的勤劳能干,
(3)更增加了男子对女子的思慕和爱恋
6.任选角度“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描写角度:(心、动、情)(1)“悠哉悠哉”写其思念之情,绵绵不绝,运用了心理描写。
(2)“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难以入眠,运用了动作描写。
(3)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深深的思念之情
修辞角度:(反双叠韵)(1)“悠哉悠哉”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男子对意中人的思念之情。
(2)“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体现了《诗经》的韵律美。
炼字角度:“悠”字形容夜长不寐时绵绵不断的忧思,两个“悠”字加重了感情色彩,把长夜无眠,思绪万千的相思之苦表现了出来
炼字“友”: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她,把她当成知音、知己,和她相亲相爱
7.中心思想:通过写一个男子思念、追求一个女子的过程,写了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
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表达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
8.运用双声(参差)、叠韵(窈窕)的作用/好处:增强音调的和谐美和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的生动性。
9.《关雎》中巧妙地运用了重章叠句,分析这种手法的作用。
①这首诗的后两节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分别写主人公艰难执着追求的过程和想象中
愿望实现的欢乐之情。
②回旋反复,增添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主人公追求美好婚姻的愿望,
③重章复唱,使诗歌内容更丰富,逐步展示主人公炽热的情怀,起到加重感情,增强
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10.出自《关雎》的成语:梦寐以求、琴瑟和鸣
11.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1)这首诗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相思的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即所谓“乐而不淫“。
(2)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同时有想象求而得知的热闹场景,即所谓“哀而不伤
《蒹葭》知识点
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有什么作用?
秋季(深秋)的清晨(拂晓),从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可以看出。
(1)以景起兴,交代时令
(2)描绘了一幅萧瑟凄清的晚秋图画,渲染了一种萧瑟凄迷的气氛
(3)为主人公的活动提供特定背景,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
(4)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2.诗歌中的地点有什么变化?地点的变化有什么作用?
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到彼岸。
(1)反复吟咏,渲染道路的遥远、艰险与曲折。
侧面写出主人公不畏险阻,对“伊人”几度求索的惆怅之情。
(2)也暗示了“伊人”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3)增添了诗歌的含蓄美,朦胧美。
3.“宛在水中央/坻/沚”
“伊人”身影忽远忽近,时隐时现,无处不在却又可望而不可即。
炼字:“宛”
“宛”(1)是宛如、仿佛的意思。
(2)这个词把实景、实情与幻觉、想象相结合,创设了一个如梦如幻、朦胧迷离的情景。
(3)突出主人公的深情执着和不懈追求的精神,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5.诗中的“伊人”究竟为何人?
•不仅指所爱的女子。
而是我们苦苦追寻、渴望拥有的某种美好的东西。
如:“伊人”是——意中人、贤者、目标、理想等
• 6.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7.从主人公身上你领悟到了什么?
★为自己的理想,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的探索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生活中不要忽视求索本身
人生哲理:美好的事物总是可望而不可即,不管最后主人公是否寻得“伊人”,追寻过程的本身就有极大的意义。
中心思想:《蒹葭》通过描绘一幅露浓霜重的深秋水景图,渲染了萧瑟凄迷的氛围,衬托了主人公对“伊人”可望不可即的向往、追求之情。
全诗伤感惆怅,情深景真,
朦胧含蓄。
8.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
为什么?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不重复
本诗语言特点:重章叠唱
作用:(1)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和感染力
(2)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带给人一种或委婉深长或
激越澎湃的表达效果。
9.比较《关雎》和《蒹葭》的异同点
相同点:1.都是当时的民歌
2.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寄意
3.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
4.语言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隔句用韵,富于变化
5.都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变化
不同点:1.《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健康明朗、热烈浓郁;《蒹葭》则委婉含蓄地抒发对“伊人”可望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
诗惆怅和伤感。
2.《关雎》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浓
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