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教案)生物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汇总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教案
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新版人教版)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目标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方法:探究法作业:教学反思: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目标①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④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难点和重点①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解法作业:教学反思: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教学目标①会查阅资料以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
②能选取多方事例来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③发展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难点和重点重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而这种习惯的养成更要从小培养,因此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学生逐个认识各个生态系统,难以从这个认知过程飞跃到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因此学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本节的难点。
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法作业:教学反思:教案序号 9 第二单元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目标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重点和难点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2章 探索生命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探索生命课题第二章探索生命(复习、评估)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本章内容形成完整的、系统的框架,2.加深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弥补遗漏知识。
重点难点重点:显微镜的结构名称及使用方法难点: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教法选择讲练法课型复习课课前准备课件、复习题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时数第 1 课时备课总数第 9 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本章要点展示:1.显微镜的名称结构及使用方法引导学生回忆复习显微镜的结构名称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阅读本章内容,小组内交流提问,找出答案小组代表回答,提他小组学生给予评价2.“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过程” [归纳]:(1)净——用洁净的纱布将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2)滴——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自来水;(3)取——用镊子夹取叶的下表皮;幻灯片出示显微镜的示意图,指导学生回答其结构名称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4)浸——把材料浸入玻片中央的水滴中;(5)展——展平材料;(6)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轻轻盖在生物材料上;(7)染——把一滴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1)利用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调节物像,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上升和下降幅度较大。
因此,在利用粗准焦螺旋下降镜筒时,要注意镜头的位置,缓慢下降,防止镜头下降速度过快,将玻片标本和物镜头损坏。
(2)物像是倒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3)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4)放大倍数越大,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细胞越小,个数越多。
(5)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6)高倍物镜与低倍物镜相比: 物像小、视野暗,看到的教师大屏整体展示教师提示应注意的问题归纳交流临时标本的制作小组讨论,加深认识独立完成习题细胞数目少[二]随堂评估1.透明胶片上有一个字母“F”,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应是()2.在视野中,标本物像偏向视野左上方,欲将其移到视野中央,应将装片移动的方向是()3.当显微镜物镜由低倍换成高倍后,视野亮度比原来___,此时可采用的方法一是换成___反光镜,二是将调大。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 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第1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2.1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生物体能由小长大的原因。
2.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3.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4.说出细胞分裂与生物生长的关系。
5.能运用类比的方法对分裂现象进行科学解释,培养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资料,并通过类比的方法了解细胞是不能无限度生长的。
2.通过看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分裂的视频,了解细胞分裂的一般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细胞的分裂和生长的相关资料,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关注细胞的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细胞分裂的过程。
【教学难点】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变化。
课前准备课件、有关细胞分裂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你知道生物体是通过什么方式由小变大的么?细胞会生长吗,它是怎样生长的呢?今天来学习第二章第一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讲授新课一、出示学习目标1.知道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2.识记细胞生长和分裂的定义。
3.能够概述细胞分裂的过程。
4.知道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过程。
二、学生自学:阅读课本P56-57,找到以下问题答案:(一)出示自学目标1.生物体的生长与什么分不开?什么叫细胞的生长?2.细胞能无限生长吗?为什么?3.说出细胞分裂的概念及其过程。
4.染色体是由什么组成的?5.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是怎样变化的?6.通过细胞分裂,新细胞与原细胞中染色体和DNA有没有变化?(二)学生开始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生(5分钟),教师提示用笔画出重点。
(三)学生汇报学习成果1.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学生可以补充。
(参考答案见课件)2.教师讲解并对学生的汇报做出评价。
3.教师重点讲解染色体的变化。
4.学生相互之间复述细胞的分裂过程(5分钟)课堂小结1.细胞通过产生新细胞。
2.细胞生长:细胞增大。
3.细胞分裂:细胞增倍。
板书设计第一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1.动物细胞分裂过程细胞核分成两个→细胞质分成两份→细胞膜向内凹陷→缢裂为两个细胞。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教案(完整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教案(完整版)教学目标- 了解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 理解细胞的多样性,了解不同类型的细胞特点。
- 掌握观察细胞的方法和技巧,培养科学实验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细胞膜和细胞质的组成和功能- 细胞核和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2. 细胞的多样性-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3. 观察细胞的方法和技巧- 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 制作细胞玻片的步骤和注意事项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1. 引入课程内容,让学生了解细胞的重要性。
2. 介绍细胞膜和细胞质的组成和功能,通过示意图和简单实验加深学生的理解。
3. 探讨细胞核和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细胞器的作用。
4.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究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第二课时:细胞的多样性1. 复上节课内容,确保学生对细胞结构和功能有基本的理解。
2. 介绍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细胞特点。
3. 探究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通过对比实验加深学生的认识。
4. 进行细胞类型分类的游戏,加强学生对细胞多样性的理解。
第三课时:观察细胞的方法和技巧1. 复前两节课的内容,确保学生对细胞的结构和多样性有较深入的了解。
2. 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实践操作。
3. 引导学生制作细胞玻片,让他们亲自体验观察细胞的过程。
4. 合作展示学生制作的细胞玻片,让学生欣赏不同细胞的美丽。
研究评价1. 在课堂中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
3. 给予学生适当的回馈和评价,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资源- 教科书《部编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细胞示意图和图片- 显微镜和玻片- 实验用具和材料参考资料- 《生物教学辅导资料》- 《细胞学导论》- 《细胞生物学实验指导》。
七上生物第二单元超全笔记
七上生物第二单元超全笔记第一章:遗传与基因遗传是指生物体繁殖和发育过程中,父代生物将其遗传物质传递给子代生物的过程和规律。
遗传的基本单位是基因,它决定了个体的遗传特征。
1.遗传物质的发现和研究历程-在19世纪末,根据豌豆实验,孟德尔提出了遗传物质的存在和遗传规律。
- 1944年,奥斯汀和赖勒通过转化实验确定了DNA是遗传物质。
-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通过建立DNA的空间结构模型,揭示了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
2. DNA的结构和功能- DNA由核苷酸组成,核苷酸由磷酸、糖和碱基组成。
- DNA的双螺旋结构由两条互补的链构成,碱基对通过氢键相互连接。
- DNA的功能包括存储遗传信息、复制自身、转录为RNA和调控基因表达。
3.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基因是DNA的片段,包含编码蛋白质的信息。
-一个基因通常由编码区、启动子和终止子组成。
-基因通过转录为RNA,再经过翻译为蛋白质。
4.遗传规律-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包括单因素遗传规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规律。
-马尔夫的遗传规律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基因互作。
5.遗传的方式-单倍体生物通过无性生殖传递遗传物质。
-有性生殖中的交叉互换和独立组合使基因重新组合。
-在有性生殖中,雄性和雌性的染色体通过精子与卵子的结合传递给子代。
第二章:基因的变异与进化基因的变异和进化是生物种群存在差异和演化的基础。
1.基因突变-突变是指遗传物质发生的突然变化,包括点突变、缺失突变和插入突变等。
-突变可导致基因的功能变化和表型的变异。
2.基因重组-重组是指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产生新的基因组合。
-重组可通过交叉互换、育种和基因工程等方式进行。
3.突变与进化-有利突变可使个体在环境中具有优势,适应环境的变化。
-适应环境的个体能更好地生存和繁殖,从而产生进化。
-通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有利基因在种群中逐渐积累。
4.进化与物种形成-物种形成是指由于遗传隔离和遗传差异的积累而使一个群体分化成新的物种。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 第二章 教案
第二单元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第一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教学目标】:①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②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③说出细胞分裂与细胞生长的关系。
④关注细胞的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重点: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难点:①生物体的长大除了靠细胞体积的增大,主要靠细胞数目的增加。
②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教学方法】:讨论阅读法【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导入新课古诗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你知道这描述的是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吗?生物体为什么会由小长大呢?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同时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
巧设疑问,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探究提纲:首先,阅读本节内容,独立分析、解答探究提纲中的问题。
然后,在组长组织下,小组成员有计划地讨论交流。
大屏幕展示探究提纲,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组织下,有计划地讨论交流。
参与小组讨论,注意及时最后,将有疑惑的问题记录下来。
发现问题。
看学生基本讨论完之后,引导学生一起探讨、交流。
1.你能试着边绘图边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吗?2.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如何?3.作为生物体结构、功能基本单位的细胞能永远长大吗?4.生物体是如何长大的?5.阅读“脱缰之马——癌细胞”后,你有什么体会?各组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获得成功体验,自信心增强,学习积极性更高了。
出现两种答案:①染色体数目减半;②染色体数目不变。
在教师指导下,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得出正确结论。
争先恐后发言。
紧缩眉头,面面相觑。
豁然开朗,对细胞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总结前面知识,得出正确结论。
小组派代表谈体会,组内成员给予补充。
小组间进行交流。
出示第一题对正确回答给予肯定评价。
其他给予鼓励评价。
出示第二题给予鼓励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
大屏幕展示细胞分裂各期图示,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不同时期染色体变化情况。
生物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二单元 第二章 第二节 一 鱼(教案)
第二节脊椎动物一鱼基础主干梳理一、脊椎动物的类群1.概念: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
2.类群: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哺乳动物。
二、鱼的主要特征鱼之所以能够在水中生活,有两个特点至关重要:一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躲避敌害,二是能通过鳃在水中呼吸。
1.游泳:适于游泳的特点:(1)体形:身体分为Ⅰ头部、Ⅱ躯干部和Ⅲ尾部三部分,左右侧扁,大多呈流线型,可减小鱼在水中游动时遇到的阻力。
(2)体表:覆盖着鳞片、其表面有黏液。
(3)[①]侧线:在躯干部两侧各一,能够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4)鳍:起协调作用。
胸鳍、腹鳍、背鳍和臀鳍维持身体平衡。
[②]尾鳍控制前进方向。
(5)躯干部和尾部:可以通过摆动,提供动力。
2.呼吸:(1)鱼鳃的结构:鳃的主要部分是鳃丝,鳃丝的颜色呈鲜红色,其中密布毛细血管。
(2)呼吸运动: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是交替(填“同时”或“交替”)张合的。
(3)气体变化:流出的水和流入的水比较,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氧气含量减少。
3.主要特征:(1)生活在水中;(2)体表常有鳞片覆盖;(3)用鳃呼吸;(4)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辨易错】1.脊柱..≠.脊椎..:脊柱是由多块脊椎骨组成的。
2.名字中带.“鱼.”而非鱼...的动物:章鱼、鲍鱼和鱿鱼属于软体动物;娃娃鱼属于两栖动物;甲鱼和鳄鱼属于爬行动物;鲸鱼属于哺乳动物。
3.易错字词书写:臀鳍..______ 鳃.________ 脊椎..______ 流线型.____ 鳞.片______ 黏.液______ 【识图解】鱼的呼吸过程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时,水进出鱼体,同时,进行气体交换。
微情境到菜市场买鱼时,怎样才能判断鱼的新鲜程度呢?提示:根据鳃的颜色。
由于鳃里面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所以活鱼或刚刚死去的鱼的鳃是鲜红色的;若鱼死去很久,鳃的颜色就会变成暗红色。
素养分层评价【基础演练】知识点1脊椎动物1.脊椎动物指的是(A)A.体内有脊柱的动物B.生活在水中的动物C.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D.体内无脊柱的动物2.我们在动物分组中,将鲫鱼、带鱼分为一组,将章鱼、蝗虫、蛔虫分为一组,将它们分成两组的依据是(B)A.是否用肺呼吸B.有无脊柱C.是否为水生动物D.是否营寄生生活知识点2多种多样的鱼3.下列关于鱼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A.鱼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B.著名的“四大家鱼”是青鱼、草鱼、鲢鱼、鲤鱼C.有的鱼吃水生植物,有的鱼捕食水生动物D.鱼分为淡水鱼和海洋鱼4.鱼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3(人教版)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一、教学目标:1、简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2、说出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3、能正确连接食物链和食物网。
4、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描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描述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能正确连接食物链和食物网。
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教学难点:能正确连接食物链和食物网。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老师上课前先在黑板上写下30、29%、2048三个数字)同学们请看黑板,为什么老师要在黑板上写这些数字呢?难道老师今天不上生物而改上数学了吗?其实今天不是要上数学课,这些数字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
这些数字是加拿大一位海洋生物学家对海洋生态系统进行研究的最新的研究报告中的数字。
据这份报告显示,30年后人类可能没有鱼吃了。
因为海洋生态系统正在遭受着不断的破坏和污染。
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杀及各种污水的胡乱排放,海水质量急剧下降,死海区增多。
海洋生物多样化消失的速度正在加快,到目前为止,人类消费的海产品已减少了29%。
照这样下去,30年后人们将会很少捕到鱼或根本捕不到鱼。
到2048年人类可能再也吃不到海产品了。
同学们为了以后我们能吃到海产品,为了海洋能变得越来越美丽,我们一定要行动起来,大家携手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要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我们首先要先了解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什么组成的。
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来学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2、讲述新课通过前面学习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我们知道生物的生活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会影响环境。
因此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我们将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在生态系统的概念中提到了两个重点词汇,一个是生物,一个是环境。
前面我们已经学了生物是指具有生命的物体。
而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及其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一片草原、一块农田、一个湖泊、一条河流、一片海洋等等,都可以看做一个个生态系统。
七年级人教版生物上册教案第二单元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1-4节)
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第一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知识目标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能力目标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说出细胞分裂与细胞生长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细胞的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
重点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难点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先复习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再从练习题中导入:一个小小的受精卵如何变成像我们这么大的人?从一粒种子到一棵大树,小鱼到大鱼,小宝宝到成人,主要是我们体内的细胞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活动:学生从练习题中思考问题,思考细胞在我们的身体变化中发生的变化。
二、自主学习,感受新知学生自学,完成《探究在线》本节“预习导学”习题。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一)细胞的生长1.细胞生长——细胞体积的增大2.细胞分裂——细胞数目的增多(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细胞的生长:新长出的细胞体积都很小,通过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但细胞不能无限制地增大,一部分细胞长到一定大小,就会进行分裂。
(二)细胞的分裂出示细胞的分裂过程(示意图)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
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
最后,在原来的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
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为两个细胞。
在没有示意图的情况下再让学生复述细胞分裂的过程。
(三)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在细胞核里面有染色体,染色体的变化是怎样的?举出果蝇的例子:原本8条,分裂成4条,再2条?那怎样才能使分裂后的染色体数量与分裂前相同?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数量上先加倍,再进行分裂,从而保证它分裂后的数量与分裂前一样。
像人的染色体是46条,加倍后是92条,细胞的染色体在分裂时两个细胞的染色体数量是平均分配的。
得出的结果是:1.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
2.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观察生物(整章教案)
第二节常见的动物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分类,分类需要根据事物的特征,分类是有目的的;2、了解动物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了解分类的依据是脊椎骨形成的脊柱;3、了解常见动物的分类。
技能目标:1、学习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2、学习表达和交流能力,发展合作、实践和创新能力。
3、利用分类学知识解决动物分类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1、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学习分类,分类需要根据事物的特征,分类是有目的的;2、了解动物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了解分类的依据是脊椎骨形成的脊柱;3、了解常见动物的分类。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动物要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怎样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动物的重要特征上。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制作(各种动物图片)四、教学预设:(一、导入新课)师:说出你最喜欢的一种动物生回答说出自己喜欢的动物(设计意图:简单的问题引入,调动课堂气氛,又可以引用学生的答案进行分类,为后面的分类作准备)展示图片:老虎、蛇、袋鼠问: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动物吗?你凭什么这么判断?生回答,选出正确的答案:根据它们的特征(二、新课展开)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根据物体的特征做过一些分类。
例如:物体分为生物体和非生物体,生物可以分为动物和植物。
地球上现存的动物大约125万种。
展示动物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上的各种动物。
为了研究与识别它们,我们需要对它们进行分类学习。
问:我们要依据什么进行分类呢?在分类前应该做哪些工作呢?生讨论,总结:依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在分类之前应该要仔细观察和研究。
问:动物的特征有哪些呢?生回答,教师补充总结:形态结构、生活环境、生殖方式、生理结构等这些特征。
[板:一、分类的依据:特征]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活动:利用学生说出最喜欢的动物的副板书,让学生根据它们的特征进行分类。
初一生物上册第二章知识点
初一生物上册第二章知识点初一生物上册第二章知识点精选一、认识显微镜显微镜是常用的探究器具,中学常用的主要是单筒式光学显微镜。
2、镜筒1、目镜3、转换器4、物镜5、载物台6、遮光器7、反光镜8、粗准焦螺旋9、细准焦螺旋10、镜臂11、通光孔大光圈小光圈平光镜凹光镜反光镜和遮光器(光圈)的调节12、压片夹13、镜柱14、镜座1298310456127111314普通光学显微镜认识显微镜的构造和各部分的功能[方法步骤]:一、认识显微镜的结构1、显微镜的构造机械部分光学部分镜座、镜柱倾斜关节镜臂载物台(通光孔、压片夹)镜筒转换器细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遮光器(光圈)反光镜(平面镜、凹面镜)目镜:物镜:5×、10×、16×10×、40×、100×(油镜)2、目镜、物镜的比较及放大倍数的计算物镜:无螺纹,其长度随倍数的增加而变短有螺纹,其长度随倍数的增加而变长物体放大倍数的计算50×100×200×400×160×640×目镜:注意事项:取送显微镜一定要一手握住镜臂,一手托住镜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用一只手提起显微镜。
2、镜头的切换一定要使用转换器,以免使光轴发生弯曲。
3、转动粗、细调节器时,不要用力过猛,以防止机件损伤,调节失灵。
取镜和安放对光一对物镜二对遮光器三对反光镜对光一路畅通观察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一)取镜安放:二)对光三)放置标本:五)善后整理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2、轻拿轻放,并略偏左;3、装好目镜和物镜。
1、扭动转换器,使镜头、镜筒和通光孔成一直线;2、根据光线强弱,调节反光镜和遮光器(光圈)四)调焦观察玻片标本放置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央1、将显微镜外表擦拭干净2、转动转换器,把两物镜偏到旁边,并下调镜筒至最低,送回镜箱。
低倍镜:顺调粗焦,两眼旁观;高倍镜:逆调粗焦,左眼内观;扭动转换器;使用高倍镜植物离体繁殖:又称植物快繁或微繁,是指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对外植体进行培养,使其短期内获得遗传性一致的大量再生植株的方法。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生物圈、环境、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的概念;了解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能力和思维品质。
3.激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难点:分析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具体影响。
三、教学准备教具:显微镜、幻灯片、图片等。
学具:课本、笔记本、练习册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视频,展示地球上各种不同的生物和环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提问:你们在视频中看到了哪些生物?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们的外形、结构、行为有什么特点?它们是怎样适应和影响自己的环境的?让学生自由发言,总结出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二、新课讲解1. 生物圈和环境的概念通过图片展示地球表面上各种不同的地形地貌,让学生观察并回答:这些地方有什么共同点?(都有水分和空气,都有各种各样的生物。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方都属于什么范围?(属于地球表面上能够维持各种形式的生命活动的范围。
)讲解生物圈的概念:指地球表面上能够维持各种形式的生命活动的范围,包括大气层、水域和陆地表层。
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环境,让学生观察并回答:这些环境有什么不同?(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等方面有所不同。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不同的环境对生物有什么影响?(影响了生物的分布、结构、功能和行为。
)讲解环境的概念:指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某一特定个体或群体存活和发展的外部条件或因素。
2. 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环境中存在着哪些因素,让学生观察并回答:这些因素可以分为哪两类?(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认识生物教案(2)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认识生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第二章第一节“认识生物”。
详细内容包括生物的定义、特征、分类以及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具体章节内容为:2.1 生物的特征;2.2 生物的分类;2.3 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了解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生物、保护生物的意识,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的特征、分类及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难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生物挂图、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
学具:生物观察记录表、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图片上有什么共同点?”从而引出生物的定义和特征。
2. 新课内容:(2)生物的分类:介绍生物的分类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生物分类实践。
(3)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3.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设计生物观察、分类、关系等方面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定义:具有生命现象的有机体。
2. 生物的特征:(1)需要营养(2)能进行呼吸(3)能排出废物(4)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能生长和繁殖(6)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3. 生物的分类:(1)植物(2)动物(3)微生物4. 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食物、药物、生态平衡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出你所了解的生物,并对其进行分类。
(2)举例说明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答案:(1)例如:植物:小麦、水稻、苹果;动物:牛、羊、猪;微生物:细菌、真菌等。
2024年秋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二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生物第二章动物的类群第二节脊椎动物二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过程1.两栖动物教师用多媒体播放青蛙的发育过程视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青蛙的发育过程,说出他们之间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青蛙是如何适应这样的生活的?观察思考:蛙的形态教师引导学生预习课本P89-90内容,让学生先观察青蛙的形态后,思考以下问题:1.青蛙的身体表面是什么颜色的?这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2.青蛙的体表布满黏液,这对它的生存有什么好处?3.比较青蛙前肢和后肢形态上的差别,想一想:这与前后肢的功能有什么关系?教师总结:( 1)外部形态的适应:鼓膜、鼻孔、前肢、后肢(2)内部结构的适应:肺、皮肤辅助呼吸提示:青蛙的鼓膜类似人的鼓膜,与声音有关。青蛙的皮肤在呼吸时的作用很重要。青蛙皮肤一旦干燥,很容易死亡。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总结: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2.爬行动物教师多媒体展示几种常见的爬行动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爬行动物与之前学过的其他动物有什么不一样的?教师引导学生预习课本P91-92内容,思考下面这些问题:1.蜥蜴生活在什么地方?2.蜥蜴的身体是什么样的?(身体有哪几个部分?各部分是什么样的?身体表面有什么?)3.蜥蜴靠什么运动?怎样运动?总结: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大多数种类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学习了以上知识后,请同学总结下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异同点。
教师进行点评后,作出归纳。
3.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预习课本P92,让学生自己总结。
板书设计二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大多数种类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生物教案
第二章形形色色的植物
1、一株植物上所有根的总和叫做(根系)。
2、(主根)和(侧根)区别明显的根系是(直根系);主根不明显,主要由不定根组成的根系是(须根系)。
3、茎的基本特征是具有(节)和(节间)。
茎上着生(叶)和(芽)的部位叫做(节),两个节之间的部分叫做(节间)。
4、植物的根和茎和叶因适应某一特殊环境而改变了它原有的形态、结构,甚至功能,这种变化叫做(变态)。
5、完整叶的结构:(叶片、叶柄、托叶)。
6、常见的变态茎:(土豆、藕黄瓜的茎卷须)、变态叶:(猪笼草、豌豆的叶卷须,仙人掌的叶刺槐树的叶刺)。
7、(虫媒花)以颜色鲜艳的花冠、芳香或独特的气味来吸引昆虫采蜜传粉;(风媒花)则没有鲜艳的花冠和特殊的气味,花我而密集,花粉轻而干燥,表面光滑,容易被风吹送传粉。
8、一枚完全叶由(叶脉)、(叶柄)和(托叶)组成。
9、茎内木质部不发达,木质化细胞较少的植物是(草本植物),茎内木质部发达,木质化细胞较多的植物是(木本植物)。
在木本植物中,(主干明显而直立,植物高大且分枝多的是乔木),无明显主干,植物较矮小,近地面处枝条丛生的是(灌木)。
10、我国的植物种类繁多,已知的高等植物就有(3)万于种,绿色植物有(吸尘、杀菌、消声、调节空气温度)等作用。
11、花的结构:花托、花萼、花瓣、雌蕊(柱头、花柱、子房)、雄蕊(花丝、花药);其中(雄蕊)和(雌蕊)是花的重要结构。
12、果实成熟后不开裂,果皮与种皮紧密愈合在一起,不易分开,这样的果实叫做(颖果)。
果实成熟时,果皮沿着背腹的两侧的缝线裂成两片,少数不开裂,果实内生有许多种子,种子着生在果皮上,这样的果实叫做(荚果)。
果实的外果皮很薄,中果皮多汁,可食用,内果皮具坚硬的壳,里面包着种子,这样的果实叫做(核果)。
小麦水稻是颖果 ,豆类是荚果 ,苹果、梨、桃等是核果。
13、根系是直根系,叶脉网状脉,花的基数是5,种子的胚具有2片子叶,凡是具有这样物征的植物是(双子叶植物)。
如:大豆、花生、棉花、苹果、白菜、黄瓜、桃、梨等。
14、蔬菜的种类很多,包括(根菜类、茎菜类、叶菜类、花菜类、果菜类)等。
芹菜作用是(降压)、洋葱降低(血脂)、姜可以健胃,黄瓜美容,葱可以治感冒等。
15、根系是须根系,叶脉平行脉,花的基数是3,种子的胚具有1片子叶,凡是具有这样物征的植物是(单子叶植物)。
如:小麦、水稻、玉米、高粱、谷子等。
16、粮食作物包括三大类;一是种子淀粉含量很高的(谷类作物),二是种了富含蛋白质、脂肪等多种成分的(豆类作物),三是块根或块茎富含淀粉的(薯类作物)。
17、裸子植物和植物种子萌发的条件:1、外界条件:(适宜的温度、水分、空气)。
2、自身条件:(完整的活的胚、贮存时间短)。
18、裸子植物的特征:根和茎都很发达,没有真正的(花和果实),(胚珠)裸露,没有真正的(子房壁),形成的(种子)裸露出来,没有(果皮)包被,适宜生活在(干旱、贫瘠)的土壤中。
19、被子植物的特征:具有真正的(花、果实和种子),(胚珠)外面有(子房壁)包被着,(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合称种子植物。
20、肾蕨的植物体有(根、茎、叶 ) 等器官的分化,没有花果实种子,靠(孢子) 繁殖后代,生活在阴湿的环境里,属于蕨类植物。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