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老人社区关怀个案分析8月
老年人个案案例
老年人个案案例
老年人是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身体、心理、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存在
着与其他年龄段人群不同的特点。
因此,老年人的个案案例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从而更好地为他们提供服务和关怀。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关于身体健康的个案案例。
王大爷今年已经70岁了,他
曾经是一名退休教师,平日里喜欢在小区里散步锻炼身体。
然而,最近他开始感觉到腰腿酸痛,行走不便,甚至需要使用助行器。
经过医生的诊断,发现他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和骨质疏松等老年常见疾病。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为他提供定期的康复训练和身体保健指导,帮助他缓解疼痛,同时也需要关注他的饮食和营养摄入,以维持身体健康。
其次,心理健康也是老年人关注的重要问题。
李奶奶是一位丧偶多年的老人,
她孤独地生活在家中,常常感到寂寞和无助。
她曾经因为抑郁情绪而就医,医生建议她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多与亲朋好友交流。
我们可以为她提供心理咨询和陪伴服务,帮助她建立起新的社交圈子,让她在心理上得到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最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需要我们的关注。
张爷爷是一位独居老人,他生活
自理能力较弱,经常需要他的邻居或子女的帮助。
我们可以为他提供居家护理服务,包括日常生活照料、健康监测、药物管理等,以确保他的生活质量和安全。
通过以上这些个案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老年人在身体、心理和生活等方面所面
临的各种问题和需求。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应该关心他们,关爱他们,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关怀。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老年人在晚年过得更加幸福、健康、快乐。
社工失独老人个案案例分享
社工失独老人个案案例分享失独老人就像被风雨吹打后独自飘零的树叶,看似孤单又脆弱。
但咱们社工一介入,就像给这片树叶撑起了一把大大的保护伞。
有这么一位失独老人李大爷,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那表情严肃得像个被抢了糖果的小孩,一言不发。
我就打趣说:“大爷,您这脸拉得比长白山还长呢,有啥烦心事跟我唠唠呗。
”他哼了一声,可算开了金口。
原来啊,他整天就一个人闷在屋子里,感觉生活就像一潭死水,毫无波澜。
那我能让这潭水继续这么平静吗?当然不能!我就像个热情的小太阳,带着各种活动计划闯进他的生活。
我跟大爷说:“大爷,咱们这就像开启一场奇妙的冒险,可好玩了。
”我先拉着他去参加社区的老年书法班。
刚开始,大爷那字写得歪歪扭扭,像喝醉了酒的蚯蚓在纸上乱爬。
我就笑着说:“大爷,您这字可真有创意,这是创造了一种新的书法流派呀。
”大爷被我逗得哭笑不得,但是也有了继续练习的动力。
后来,我又带着大爷参加了社区的园艺活动。
大爷那双手啊,在泥土里捣鼓的时候,我就说:“大爷,您这双手现在就像魔法师的手,这小种子在您手里指不定会长成参天大树呢。
”他白了我一眼说:“就你会说。
”可嘴角却有了一丝笑意。
慢慢地,大爷变了。
他不再是那个整天愁眉苦脸的人了。
他就像一朵重新绽放的花朵,和社区里的老人们有说有笑。
有一次,他还主动跟我说:“你这小娃子,就像一阵春风,把我这老骨头吹得又活过来了。
”再看大爷的生活,那可真是丰富多彩。
他参加了老年合唱团,那歌声虽然比不上歌唱家,但也像一群快乐的小鸟在叽叽喳喳,充满了生机。
我跟大爷说:“您这是要成为老年歌星啦,到时候我就是您的头号粉丝。
”通过这个个案,我深刻地感觉到,失独老人其实就像被乌云遮住的星星,只要我们社工像一阵风,吹散那乌云,他们就能重新闪耀。
我们的一点点努力,就像在黑暗里点亮了一盏小灯,虽然微弱,但足够温暖这些老人的心。
现在的李大爷啊,生活得可带劲了,而我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就像挖到了一座宝藏一样开心。
失独老人个案服务案例范文(推荐4篇)
失独老人个案服务案例范文(推荐4篇)失独老人个案服务案例范文第1篇(一)服务目标帮助服务对象宣泄内心的苦楚,勇敢面对,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帮助服务对象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增强自信心,引导服务对象拥有一颗良好的心态,积极向上的生活;帮助服务对象认识和掌握疾病预防和保健知识,提高健康保健能力。
理论支持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经历所持有的观念都会有意无意地影响到其现实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因此了解个人经历对于了解其现在和将来都有很大帮助。
针对服务对象的这种状况,社工采用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关注服务对象在以往生命过程中因为丧子、丧夫而引起的压抑的悲伤情绪,借用人在情境中,把服务对象放到一定的环境中认识,重视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家庭和社会角色对服务对象重要影响。
服务对象面对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与经历有关,并且一直被哀伤情绪问题困扰,一旦能够处理好这些问题,将会有助于服务对象健康生活。
服务策略1.提供心理慰藉情感陪伴,引导服务对象理智、积极看待“生老病死”自然界规律,正确认识失去儿子和老伴这一痛苦经历,正确表达思念,疏导服务对象的悲伤情绪。
2.链接社会资源、同辈群体力量,给予生活、情感支持。
引导服务对象正确认识自己身体健康情况,学习健康预防和保健的相关知识,保障老年健康生活的幸福值。
3.引导服务对象学习居家生活的知识和技巧,提高服务对象生活适应能力。
失独老人个案服务案例范文第2篇(一)服务对象的改变状况通过社工多方面的努力,从个体、人际关系等层面介入,通过接近2个月的时间,改变了服务对象当前的无力感,服务对象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对生活有了期待,社会交往能力逐渐提高,社会功能也逐渐增强,周围的一切都努力向着美好和舒适的生活方式改变。
(二)工作目标的实现程度社工运用观察法,了解服务对象的改变状况,并与预先制定的服务目标相比照,评估服务成效与预期目标的吻合程度及各个目标的达致程度情况。
通过比照,基本达成双方共同制定的目标。
独居老人个案介入过程及总结
独居老人个案介入过程及总结个案介入是指社会工作者对特定个体或家庭进行干预和支持的过程。
在独居老人个案介入中,社会工作者需要关注老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社交关系等方面,并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社会工作者需要与独居老人建立联系。
通过社区、居委会等渠道获取老人的信息,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
然后,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电话或上门拜访的方式与老人进行沟通,了解老人的需求和问题。
在交流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尊重老人的意愿,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和困扰。
接下来,社会工作者需要对老人的生活状况进行评估。
这包括老人的居住环境、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等方面。
通过家访、观察和与老人交流,社会工作者可以了解到老人的生活条件和问题所在。
在评估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综合考虑老人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老人的个别化服务计划。
在个案介入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可以为老人提供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
例如,帮助老人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如购买日常用品、支付水电费等。
社会工作者还可以组织老人参加社区活动,增加老人的社交活动,促进老人的社交关系。
此外,社会工作者还可以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帮助老人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
在个案介入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与老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社会工作者应尊重老人的意见和决策,积极倾听老人的需求,与老人共同制定服务计划,并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调整和优化服务。
同时,社会工作者还可以与老人的家人、邻居、社区资源等建立联系,形成一个支持老人的网络。
总结来说,独居老人个案介入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社会工作者关注老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社交关系等方面,并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个案介入的过程需要与老人建立联系,评估老人的生活状况,制定个别化的服务计划,并通过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来改善老人的生活情况。
在个案介入中,社会工作者需要与老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与其他资源一起为老人提供支持和帮助,以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独居老人个案案例
独居老人个案案例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独居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如生活上的照顾、心理上的抚慰、身体上的照顾等。
下面我们来看一位独居老人的个案案例。
这位老人名叫张爷爷,今年已经八十五岁了。
他的妻子在几年前去世了,他的子女都已经长大成家立业,离开了家乡。
于是,张爷爷就开始了独居生活。
虽然他的子女每隔一段时间会来看望他,但是他们都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无法长期陪伴在他的身边。
在家里,张爷爷需要自己做饭、打扫卫生、洗衣服等家务事。
由于年龄大了,他的身体也不如以前健康,常常出现头晕、胸闷等症状。
此外,他还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缺乏精神上的支持和关爱。
为了帮助张爷爷,社区工作人员经常去看望他,给他送一些生活用品和药物。
他们还邀请他一起参加一些社区活动,让他能够和其他老年人互动和交流。
同时,社区还为他安排了一名护理人员,每天来给他测量身体指标、照顾生活起居。
此外,社区还为张爷爷安排了一些志愿者,每周来和他聊天、玩游戏、陪他散步等。
这些志愿者不仅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还让张爷爷感受到了社区的温暖和关爱。
通过社区的关心和支持,张爷爷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和美好。
他也变得更加乐观和健康。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对于独居老人来说,社会的关心和支持非常重要,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享受到晚年的美好生活。
独居老人个案介入过程及总结
独居老人个案介入过程及总结一、引言独居老人是社会中一个脆弱的群体,他们常常面临着孤独、悲伤和生活困难等问题。
为了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状况,社会工作者通常会进行个案介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本文将以一个独居老人个案为例,介绍个案介入的过程和总结。
二、个案介入过程1. 接触与评估社会工作者首先与独居老人进行接触,并了解他的基本情况和需求。
通过面谈和观察,工作者能够初步评估老人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和社会支持网络等情况。
2. 目标制定根据评估结果,社会工作者与老人一起制定个案目标。
例如,改善老人的营养状况、提供心理支持、建立社交网络等。
目标应具体明确,可量化,并符合老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3. 资源整合与计划制定社会工作者通过调查、咨询和网络搜索等方式,寻找适合老人的资源。
例如,营养咨询师、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组织等。
然后制定个案计划,明确每个资源的使用方式和时间安排。
4. 执行与跟进社会工作者与老人一起实施个案计划。
工作者与老人定期沟通,了解老人在执行计划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
同时,工作者也要跟进老人的进展,确保个案目标的实现。
5. 终结与评估当个案目标达到或无法达到时,个案介入将终止。
社会工作者与老人一起进行终结评估,回顾个案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并给予老人相应的反馈和建议。
同时,工作者也要确保老人在终结后能够继续获得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三、个案介入总结通过对个案的介入,独居老人得到了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他的营养状况得到改善,心理状态稳定了许多,同时也建立了一定的社交网络。
个案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资源整合和计划制定,为老人提供了全面的支持。
然而,个案介入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老人对介入的抵触情绪、资源的不足等。
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
个案介入是帮助独居老人改善生活状况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评估、目标制定、资源整合和执行跟进,社会工作者能够为老人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社工站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独居老人个案
社工站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独居老人个案一、案例背景:服务对象72岁,妻子于2008年因病去世,唯一的儿子也接连生病,几年后因车祸离世,儿媳和孙女在甲地生活,服务对象独自一人居住。
这一连串的事情让服务对象深受打击,把自己封在家里,不外出与人交流,不愿意接触身边人,常常自己一个人坐在阳台里看向窗外发呆,身体状况愈发下降,许多病症都接踵而来。
二、分析预估:1.心理方面:服务对象在妻子和独子的去世后遭受到很大的打击,心理非常悲痛,不愿意出门面对别人,也不愿意跟外人交谈,需要得到心理的疏导。
2.家庭环境:服务对象的儿媳和孙女住在了太仓,离他居住地较远,因为孩子的学业繁忙,不能经常来探望他。
3.生活方面:因为年纪大了身体状况不太好,导致各方面都很不便利,例如测血压、检查煤气表、查看药品的使用说明、分类药品、标注药品信息等,需要有人帮助,但又不想麻烦他人。
三、理论支持:社会环境是指与人的生存相关的社会因素以及与人的生物遗传、心理状态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社会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庞大的系统,包括人造物质环境和纯社会环境。
人造物质环境包括房屋、道路、活动空间和各种服务设施,它们对使用者构成了行动的外部环境,纯社会环境可简称为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单位、群体、社区、文化等子系统。
社工通过社会环境理论,帮助服务对象缓解悲伤情绪,教服务对象使用血压监测,帮助服务对象查看药品日期、将药品分类等日常生活问题。
四、服务目标:1.总目标:提供心理需求、生活照顾等服务,逐步改善缓解服务对象悲伤的情绪,打开自己的内心,培养其积极乐观的态度,建立对生活的信心,让服务对象感受到温暖与关怀。
2.分目标:①陪伴服务对象,与服务对象沟通聊天,缓解其悲伤情绪。
②倾听服务对象的日常生活经历,更进一步的让服务对象感受到关怀与支持,减轻服务对象的孤独感。
③教授服务对象如何使用血压监测,帮助服务对象解决查看药品日期、药品分类、标注药品信息等生活的部分难题。
独居老人个案工作案例
独居老人个案工作案例标题:独居老人的孤独与困扰正文:独居老人是指年纪较大,生活中没有与之共同居住的家人或亲人的老年人。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独居老人的数量逐渐增多。
他们常常面临着孤独、困扰和安全问题等多重困境。
以下是一些关于独居老人的个案工作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
案例一:张奶奶张奶奶是一位已经丧偶多年的老人,现在独自生活在一个小区中的一间房子里。
她没有子女,亲戚也都住在外地,经济条件有限。
由于身体不好,她无法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基本活动,如购物、清洁和煮饭等。
社区的志愿者了解到她的情况后,每天帮她购买生活用品,打扫房间并煮饭。
同时,社区还组织了一些活动,让她能够结识一些朋友,减轻她的孤独感。
案例二:王爷爷王爷爷是一位退休的教师,他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很少回来看望他。
他独自生活在一个小区中的一套公寓里。
虽然他身体健康,但由于社交圈子的缩小,他感到非常孤独。
社区为他开设了一些兴趣小组,如棋牌、书法和舞蹈等,让他能够结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丰富他的生活。
同时,社区还建立了一个电话服务热线,供他在需要的时候随时联系社区工作人员,解决生活中的困扰。
案例三:李爷爷李爷爷是一位曾在农村生活过的老人,如今独自居住在城市中的一套公寓里。
他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很少回来看望他。
虽然他的身体还算健康,但他缺乏社交活动,感到非常孤独。
社区为他组织了一些义工活动,让他能够参与其中,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和关怀。
同时,社区还与他的子女保持联系,定期向他们报告他的生活情况,让他们放心。
案例四:赵奶奶赵奶奶是一位年迈的老人,她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很少回来看望她。
她独自居住在一个小区的一套公寓里。
由于她的身体状况较差,无法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活动。
社区为她安排了一位护理人员,每天来照顾她的生活起居。
同时,社区还为她提供了一些心理辅导,帮助她调整心态,缓解她的孤独感。
案例五:陈爷爷陈爷爷是一位退休的工人,他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很少回来看望他。
独居老人个案介入过程及总结
独居老人个案介入过程及总结随着社会的发展,独居老人的数量不断增加,他们面临着许多的困境和挑战。
为了关注和照顾这些独居老人,许多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加入了个案介入工作。
本文将介绍独居老人个案介入的过程,并总结其效果。
独居老人个案介入是一项综合性的服务工作,旨在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和支持,以满足独居老人的生活需求和心理需求。
首先,个案工作者会与独居老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和需求。
通过与独居老人的交流,个案工作者可以了解到老人的身体状况、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等信息。
接下来,个案工作者会根据独居老人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服务计划。
这个计划包括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健康监护、心理支持、社交活动等方面的帮助。
个案工作者会与独居老人建立密切的联系,定期进行回访和评估,确保服务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在实施个案介入过程中,个案工作者还会考虑到独居老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
他们会与医疗机构、社区组织等合作,提供专业的医疗和心理支持服务。
此外,个案工作者还会鼓励独居老人参与社交活动,拓展他们的社交圈子,减少孤独感和抑郁情绪。
独居老人个案介入的效果是显著的。
通过个案介入,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他们不再感到孤独和无助,有了更多的社交机会和支持网络。
同时,个案介入还能提供及时的医疗和心理支持,帮助老人更好地管理健康问题和应对心理压力。
独居老人个案介入是一项重要的服务工作。
通过与独居老人的沟通和帮助,个案工作者能够满足他们的生活和心理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然而,由于资源有限和人力不足,个案介入工作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为了更好地关注和照顾独居老人,社会应该加大对个案介入工作的支持和投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独居老人提供更好的服务,让他们过上健康、快乐的晚年生活。
独居老人个案介入过程及总结
独居老人个案介入过程及总结全文共四篇示例,供您参考第一篇示例:独居老人是社会中一群脆弱的群体,他们往往面临着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情感孤独、身体健康问题等挑战。
为了有效帮助独居老人,社区和相关机构需要进行介入并提供必要的支持。
下面将介绍一份以某独居老人为个案的介入过程及总结。
在介入过程开始之前,首先需要了解独居老人的基本情况。
该老人为一位70岁的退休教师,丧偶多年,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已经多年,平日照顾自理。
但是近期社区居委会接到了一些关于该老人疏于照料自己的投诉,因此决定展开介入措施。
介入过程的第一步是前期调查,社区工作人员与居委会成员前往老人家中拜访,了解老人的生活情况、日常饮食、身体健康等基本情况。
通过与老人交流,发现老人最近情绪低落,饮食不规律,生活上有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
根据前期调查结果,接下来制定了相关介入计划。
为了帮助老人解决饮食问题,社区工作人员与志愿者共同制定了一份膳食计划,帮助老人安排每日的饮食,确保营养均衡。
安排专业医护人员对老人进行健康检查,确保老人的身体状况良好,并将检查结果与老人的子女进行沟通。
在解决生活问题方面,社区协调相关人员进行家庭清洁,帮助老人清理居所,并辅导老人如何日常进行整理和卫生。
社区工作人员也建议老人可以参加社区的日间活动,拓展社交圈,减少孤独感。
在整个介入过程中,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与老人保持密切联系,不定时到访,了解老人的生活状态,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通过长期的关怀和支持,老人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情绪回升,饮食有所规律,生活更加有序。
对独居老人的介入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社区、居委会、家庭、志愿者等各方面的力量都需要齐心协力,为老人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关怀。
通过本次介入个案的实践,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全面的介入措施,独居老人可以得到有效的帮助,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希望社会各界可以更加关注独居老人群体,共同营造关爱的社会氛围。
第二篇示例:一、背景介绍独居老人已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老人陷入了独居状态。
独居老人个案记录
独居老人个案记录一、案主背景服务对象姓名:何奶奶(化名)性别:女年龄:85岁服务对象一个人居住,五个子女各自成家,会偶尔过来看望。
服务对象患有患有高血压、关节炎等慢性病,胯部动过手术,换过关节,导致双腿得靠双拐走路,平时一直要吃药控制。
由于行动不便不能经常下楼,有时候腿疼的根本无法走路,身体上的疼痛和内心的孤独,觉得自己苟且偷生,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
二、个案分析(一)问题分析1、个人问题服务对象由于身体原因,不方便行走,平时靠双拐辅助才能缓慢行走,住在五楼单元房里,不能出门,更不能经常下楼,大多数时间只有一个人呆在房间里,内心比较孤独,很悲观。
身体的疼痛加上内心的孤独,情绪悲观、丧失了生活的信心。
2、家庭问题服务对象早年丧偶,一直一个人居住,共有5个子女,三个儿子都在郑州安家,一个女儿很少来往,一个女儿患有精神疾病。
老三儿子偶尔会过来看望,日常没有家庭成员陪伴,内心十分孤独。
3、社会问题传统的中国文化重视天伦之乐,儿孙绕膝仍然是许多具有传统思想的老人的追求。
可是随着中国的社会变迁,大家庭解体,社会结构变成以核心家庭为基础,人们的家庭观念薄弱,还有工作调动,人口流动,年轻人追求自己的自由与生活方式等问题,都造成年轻人不能或不愿与父母住一起的原因。
老年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感到孤独、空虚。
加上身体上病痛的折磨,更加加重了老年人生理、心理上的状况恶化。
(二)需求分析社会工作者在观察、走访服务对象及上门了解基本情况,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需求评估,并总结归纳服务对象需求:1、缓解服务对象悲观和不良情绪,树立健康心态,积极面对生活;2、缓解服务对象家庭经济压力;3、双腿经常疼痛,不能行走。
三、社工介入过程服务计划(一)个案目标1、帮助服务对象链接社区资源,向社区了解低保家庭相关补贴政策,缓解家庭经济困境;2、帮助服务对象链接社会资源,通过老中医的资源寻找治疗腿疼的药物,缓解身体及精神上的病痛;3、通过上门服务和陪伴提高服务对象生活自信心,消除不安和悲观情绪。
社工站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空巢老人
社工站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空巢老人一、背景介绍:服务对象张三阿姨,一位年近80周岁的空巢老人,自上海迁居至本地商品小区已有八年之久,办理了居住证。
尽管居住时间较长,张三阿姨却因商品小区的封闭性和独立性,难以融入当地社区,导致社交圈子狭窄,深感孤独。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和老伴的健康状况逐渐衰退,心血管疾病、关节炎等老年疾病症状开始显现,引发了他们的焦虑和担忧。
此外,张三阿姨唯一的儿子在上海工作繁忙,无法提供足够的关心和照料,进一步加剧了她的孤独感和无助感。
二、需求分析预估:(一)问题分析:1.社区融入困难,缺乏社交活动:张三阿姨和她的老伴搬迁到甲地本地小区生活成为甲地镇新居民,由于生活在具有封闭且独立的商品小区,虽然已经居住了八年,但仍然难以融入当地社区,这导致了他们的社交圈非常有限,又没有亲朋好友在身边,他们经常感到孤单。
2.家庭陪伴缺失:由于儿子在上海工作繁忙,且未退休,每年能来看望的次数很有限,无法给予足够的关心和照料。
这使得服务对象张三阿姨和老伴在情感上缺乏支持,感到无助。
3.随年龄增长带来的健康忧虑:随着年龄的增长,张三阿姨和她的伴侣开始感受到生活能力的逐渐衰退,对于自身的健康状况也越发关注。
一些典型的老年疾病症状,如心血管疾病、关节炎等,开始显现,引发了他们的焦虑和担忧。
(二)需求分析:1.社交需求:服务对象张三阿姨需要参与社区活动,与周围的邻居建立联系和交流;创造机会与同龄人互动,建立朋辈支持体系,协助张三阿姨建立和扩大社交网络,减少孤独感,增强归属感。
2.心理需求:服务对象张三阿姨需要情感支持和倾听,以减轻的焦虑和孤独感。
同时需要增强自我效能感,提高应对老年生活挑战的信心。
3.健康需求:服务对象张三阿姨需要专业的健康咨询,了解如何预防和管理老年疾病,以及了解和获取适合老年人的健身活动和营养指导。
(三)理论支持:本案例主要以社会支持理论为指导,社会支持理论是心理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探讨了个体如何通过与他人建立和维持积极的社会关系,获得情绪、信息、物质以及实际援助等多方面的支持,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应对压力和适应生活挑战的能力。
爱不独行,从心出发空巢老人辅导个案
爱不独行,从心出发空巢老人辅导个案文/郑州市金水区华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张婧一【整理摘编:时英平】一、案例背景(一)基本情况任女士,79岁,丧偶,现已退休,每月领取退休工资。
服务对象丈夫在多年前因病去世,服务对象独自居住在一套约50平方的房子里。
服务对象育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均已成家立业。
儿子多年前因病去世,孙子也已经结婚;大女儿在北京,现已退休,目前患病卧床行动不便,二女儿在上海政府部门工作,也已经退休,偶尔回来看看,因为疫情原因近期无法回来看望服务对象。
(二)接案过程社会工作者在进入社区对社区民政对象探访的过程中发现服务对象,并与服务对象进行交谈,在交谈中,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得知社会工作者身份后,服务对象主动向社会工作者求助,社会工作者正式接案。
二、分析预估(一)服务对象问题1、生理方面服务对象患有心脏病,心率偏低,需要长期服药,在生活上能够自理,但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听力衰减,身体越来越差,行动力和记忆力都有所减退,感觉越来越力不从心。
2、心理方面服务对象缺少亲情陪伴,儿子去世,两个女儿因为居住地原因,都不在服务对象身边,导致服务对象缺少亲人的关心和陪伴,而且一直以来服务对象独居惯了,不愿意去打扰孩子们,不愿意给孩子添麻烦。
3、经济状况服务对象有退休工资,也有慢性病补贴,儿孙也都会给老人补贴生活,能够满足服务对象一人生活和医药开支。
4、社会参与服务对象在社区居住时间较长,服务对象自己也不爱热闹,不经常和社区其他老人玩,平时都独自在家里看电视或做家务。
(二)服务对象需求通过走访对服务对象的目前需求进行分析:1、加强服务对象药品管理。
服务对象年龄大,患有心脏疾病,需要长期吃药,药品种类较多,数量也比较多,家里药品堆积。
因此需要为服务对象提供相关健康用药知识和药品管理的讲解。
2、加强日常信息接收。
因为服务对象年龄较高,通讯工具仅一部老年电话,很多社区、物业的消息不灵通。
社会工作者需要为其连接社区、物业资源,提供电话货上门通知服务。
社工站开展独居老年人活动个案
社工站开展独居老年人活动个案一、背景介绍社工站是为了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而设立的一个社会服务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帮助老年人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提供心理、精神、社交等方面的支持。
而独居老年人是指没有子女或子女长期在外地工作,孤独地居住在家中的老年人。
这些独居老年人由于家庭支持系统的缺失,往往面临诸多问题,社工站开展独居老年人活动成为一项迫切的社会需求。
二、活动目的1. 了解独居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和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2. 促进独居老年人之间的社交交流,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和孤立感。
3. 培养独居老年人的兴趣爱好,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三、具体活动内容1. 个人走访:社工人员定期对独居老年人进行个人走访,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
2. 生活服务:为独居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的帮助,包括购物、清洁、小型维修等服务。
3. 心理关怀:通过与独居老年人进行心理交流,安抚他们的情绪,减轻孤独感和抑郁情绪。
4. 社交活动:组织独居老年人之间的聚会、活动,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助。
5. 兴趣培养:组织各类兴趣班、手工制作、书法绘画等活动,培养独居老年人的兴趣爱好。
6. 健康关怀:定期为独居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和健康交流,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
四、实施效果1. 生活状况得到改善:独居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得到了社工站的帮助和关怀,生活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2. 社交交流增加:独居老年人之间的交流和交往增多,孤独感有所减轻,并形成了一定的互助网络。
3. 兴趣爱好丰富:独居老年人参加各类兴趣班和手工制作活动,培养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4. 心理情绪稳定:独居老年人的心理状态相对稳定,减少了抑郁情绪和孤独感。
五、总结社工站开展独居老年人活动个案,能够帮助独居老年人解决实际困难,促进他们的社交交流和兴趣爱好培养,达到改善生活状况和心理健康的效果。
在未来的工作中,社工站应加强与独居老年人的通联与交流,继续开展各类活动,为他们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和关怀。
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失独老人
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失独老人一、案例背景:服务对象今年64岁,属于独居的失独老人,儿子在29岁时突患肺结核医治无效身亡,服务对象的老伴在19年查出患有肠癌,在21年的时候开过刀,去年3月又复发,之后转移病情变严重,在去年9月份的时候刚去世。
因家庭的变故,服务对象心理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心理上的创伤久久不能愈合。
目前,服务对象独自居住,身边无人陪伴,缺少倾诉对象,缺乏安全感。
二、问题预估/需求评估:(一)服务对象面临的问题。
1、家庭支持:由于服务对象一人居住,没有人陪伴,感到孤独。
服务对象儿子、丈夫去世,没有第三代,无人赡养,生病时没人照顾。
2、社会支持:生活单调、乏味,服务对象的生活仅限于在家做手工、织毛线,其他时间基本不外出活动,害怕被其他人指点。
3、经济需求:服务对象现在退休,日常要定期吃药,每个月都需要医药费支出。
服务对象的生活费用支出也较大,电话卡一月话费200元,超出自己的支付预算。
(二)服务对象的需求预估。
1、心理支持与陪伴,服务对象的内心能够得到关注,有倾诉对象,舒缓心理,获得更多的陪伴。
2、增强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促进社区融入。
三、服务目标:1、扩大社会交往,鼓励服务对象多参与社区活动,促进人际交往,拓宽朋辈系统。
2、心理支持与陪伴,使服务对象感受对她的关爱和给予服务对象情绪支持,减轻服务对象的孤独和落寞感。
3、链接社区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生活物资,协助服务对象解决电话卡问题,使其感受政府和社会的关爱。
4、提升服务对象的健康意识,普及慢性病的健康知识和预防。
四、服务过程:(一)了解服务需求,建立关系。
社工通过入户探访的方式,与服务对象经过多次沟通建立良好的信任的关系,社工前期主要是与服务对象进行沟通和辅导,社工以专业的工作技巧和价值观,对服务对象面临的困扰给予心理上的理解和支持,并在服务过程中鼓励和帮助服务对象一起面对困难。
(二)扩大社会交往,拓宽朋辈系统,提升健康意识。
社工认真地去聆听服务对象说的每一句话,时常以服务对象的视角去观察感受,运用同理心给予服务对象足够的尊重。
空巢老人社会工作个案分析
一、背景介绍(一)个人情况:1、年龄方面:案主62岁,刚进入老年阶段。
这一阶段,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下降,往往固步自封,还按照自己以前的生活方式去生活。
别人把自己奉为老人,口口声声“老人家”、“老前辈”,使案主极易产生迟暮之感,从而生活态度越来越消极。
2、身体方面:案主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
近来食量减少,身体素质下降,很少进行身体锻炼。
3、精神方面:案主退休后生活变得很清闲,无所事事,感觉比较空虚。
时间长了便会意志衰退,情绪消沉,从而加速生理上的衰退和心理功能的降低。
(二)家庭情况:案主与老伴住一起,家中唯一的女儿在国外居住和工作,近四年才回来探望一次,很少回家,和女儿的情感交流少了,隔阂加深,由于缺少女儿的照顾和关怀,老人感到被儿女冷落,两位老人经常会产生寂寞感。
尤其是案主觉得自己退休后,没了权力,在家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以前孩子还经常打电话回来,遇到什么事情了,还向他征询意见,可是现在不会这么做了。
(三)社会情况:1、社会环境对案主造成一定影响:社会的快速发展让老年人在社会化的过程落后于他人,而且社会没有充分提供老年人社会化的机会和服务,社会政策通常注重于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身体物质保障,并没有满足其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
社会更注重青年一代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对于老年人的关注往往不够。
2、案主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传统的中国文化重视天伦之乐,儿孙绕膝,含饴弄孙,仍然是许多具有传统思想的老人的追求。
可是随着中国的社会变迁,大家庭解体,社会结构变成以核心家庭为基础,人们的家庭观念淡薄,还有工作调动,人口流动,年轻人追求自己的自由与生活方式等问题,都造成年轻人不能或不愿与父母住在一起的原因。
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顾影自怜,再加上体弱多病,更加加重了老年人生理、心理上的状况的恶化。
3、社区资源及服务相对缺乏:就目前中国社区的情况而言,一般社区没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与服务,没有关注到空巢老人,没能很好地为空巢老人提供多彩的老年生活,因而案主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的活动。
社区独居老人的个案工作案例分析基于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与认知行为模式分析视角
1、目标:帮助张阿姨改变消极的自我评价和应对方式,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和行为模式。
2、方法:通过认知重建、行为训练和情绪调节等手段,协助张阿姨认识和改 变消极的自我评价和应对方式。
3、效果:经过半年的服务,张阿姨的消极情绪得到了明显缓解,积极应对方 式得到了增强。她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效能感得到了提高,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 提高。
总结
本案成功地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和认知行为模式帮助了一位社区独居老人解 决了孤独感和健康问题,提高了她的生活质量。这两种模式的共同点在于都个 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都旨在通过干预这些方面来解决问 题。不同之处在于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更加强调个人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和支 持网络的作用,而认知行为模式则更加强调个人的内在认知和行为模式的改变。
展望未来,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和认知行为模式将在社区独居老人的个案工作中 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工作的发展和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的提 高,这两种模式的运用将会更加广泛和深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和认知行为模式也将会与其他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形成更加 完善和高效的个案工作体系。
2、心理疏导:小王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张阿姨的情绪状态,引导她诉说 内心的苦闷和烦恼。通过倾听、共情和提供正面反馈,帮助她建立积极的心态。
3、健康管理:小王根据张阿姨的身体状况,为她制定了一份健康管理计划。 定期提醒她去医院检查,监测病情,并教授一些健康生活的知识和技巧。
4、家庭沟通:小王协助张阿姨与儿子建立更好的沟通,鼓励她与儿子分享生 活中的喜怒哀乐,同时建议儿子定期打关心母亲的状况。
在上述个案工作中,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模式个人的心理、 社会和环境等多个层面,旨在帮助案主解决内在的心理问题,并促进其与外部 环境的良性互动。在本案中,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具体应用如下: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分析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分析第一篇:老年社会工作个案分析老年社会工作的个案分析一、访谈对象的基本资料:盛某,女,66岁。
近几年一直因类风湿关节炎而卧床不起,手脚等都因病严重变形,生活无法自理,需要靠老伴的帮忙。
盛某的儿女也因在外工作,不能常常来看她,老伴也会常常出去散步或是有事出门,她一个人在家时间久了,有些闷闷不乐,无所事事。
盛某以前是个很勤劳很懂持家也很好胜的人,而现在因病缠身,心里难免有些不能接受。
现在连生活都不能自理,更别说做别的家务了。
老伴觉得她没有以前开朗了,身体的疼痛也使她常常说些类似病永远好不了这些消极的话。
儿子买了轮椅,老伴劝她说推她下楼散步,她觉得面子上过不去而不肯下楼,而常常一个人闷在家里。
二、问题分析1、个人问题:盛某因病卧床,生活无法自理,无法下床行动,因此变得无所事事,很闷很无聊。
身体机能也在不断衰退,意志消沉,不愿出门。
因而加速生理上的衰退和心理上的问题。
2、家庭问题:案主和老伴住在一起,儿女在外工作,不能经常回家,和儿女的交流少了,感觉有隔阂。
因为缺少儿女的关心,老人感觉备受冷落,觉得十分孤独。
3、社会问题:社会环境对案主造成一定影响。
社会的快速发展让老年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落后于他人,而且社会没有充分提供老年人社会化的机会和服务,社会政策通常注重于未老年人提供身体物质保障,并没有满足其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
社会更注重青年一代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对于老年人的关注往往不够。
传统的中国文化重视天伦之乐,儿孙绕膝仍然是许多具有传统思想的老人的追求。
可是随着中国的社会变迁,大家庭解体,社会结构变成以核心家庭为基础,人们的家庭观念薄弱,还有工作调动,人口流动,年轻人追求自己的自由与生活方式等问题,都造成年轻人不能或不愿与父母住一起的原因。
老年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感到孤独、空虚。
加上体弱多病,更加加重了老年人生理、心理上的状况恶化。
三、介入策略1、和盛某的儿女取得联系,跟他们说明盛某现在的身体和精神状况。
独居老人个案工作案例
独居老人个案工作案例独居老人个案工作案例:关注他们的健康和社交需求【引言】独居老人是指没有与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或亲友的老年人。
他们通常面临着健康问题、社交孤立以及日常生活的困扰。
为了关注独居老人的健康和社交需求,我们开展了一系列个案工作,通过提供健康服务和社交支持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个案一:健康服务】李奶奶,75岁,独居,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
我们为她提供定期的健康检查,包括测量血压、血糖和体重等指标。
通过与她保持定期联系,我们能及时调整她的药物剂量和饮食习惯,以确保她的健康状况稳定。
【个案二:社交支持】王爷爷,80岁,独居,妻子去世后感到孤单和无助。
我们组织了一些社交活动,如老年人聚餐、健身操和旅行等,让他能够结识新朋友,分享生活经验,并重拾对生活的热情。
通过社交支持,他的心理状态得到了明显改善。
【个案三:心理疏导】张奶奶,70岁,独居,因子女疏远而感到心理压力。
我们为她提供心理疏导,帮助她排解情绪,增强自信心,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
通过与她的交流和倾听,她逐渐调整了自己的心态,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快乐。
【个案四:社区连接】刘爷爷,78岁,独居,缺乏社区资源的利用。
我们帮助他加入当地的老年俱乐部和志愿者团队,让他能够参与社区活动,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为社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社区连接,他找到了生活的归属感和价值感。
【个案五:居家护理】陈奶奶,85岁,独居,行动不便。
我们为她提供居家护理服务,包括日常生活照料、个人卫生和康复训练等。
通过专业的护理团队,她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同时也减轻了她子女的负担。
【个案六:紧急救援】张爷爷,82岁,独居,担心出现紧急情况无人照料。
我们为他提供紧急救援服务,安装了紧急呼叫系统,并与社区协调,确保他在发生意外时能够及时得到救援。
通过紧急救援,他感到更加安心和放心。
【个案七:营养饮食】杨奶奶,80岁,独居,饮食不均衡导致营养不良。
我们为她提供定制的营养饮食方案,定期送餐并进行营养咨询。
老年人社工个案案例
老年人社工个案案例在社会工作实践中,老年人是一个重要的关注群体,他们往往面临着身体健康、心理需求、社会参与等方面的问题。
作为社工人员,我们需要关注老年人的个体情况,提供相应的社会工作服务,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下面,我将分享一个老年人社工个案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社会工作在老年人群体中的应用。
李奶奶,78岁,是一位独居老人。
她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平时很少有人来看望她。
李奶奶身体虽然健康,但因为年龄的增长,行动不便,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下降。
她曾经是一名教师,退休后生活比较孤独,情绪也比较低落。
在社工人员的介入下,我们对她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并制定了个性化的社会工作服务计划。
首先,我们帮助李奶奶建立了一个社交支持网络。
我们联系了当地的老年活动中心,帮助她加入了一些兴趣小组,让她有机会结识新的朋友,参加一些社区活动,增加社交互动,减轻她的孤独感。
同时,我们还联系了志愿者团队,定期为她提供一些家庭帮助,比如购物、清洁等,让她的生活更加便利。
其次,我们帮助李奶奶建立了健康管理计划。
我们邀请了专业的医护人员为她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为她制定了健康管理方案。
我们还为她安排了定期的康复训练课程,帮助她保持身体的灵活性和健康状态。
通过这些措施,李奶奶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最后,我们还帮助李奶奶进行心理支持。
我们安排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与她进行心理沟通,帮助她排解心理压力,调整心态,重新树立对生活的信心。
我们还鼓励她参加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帮助她更好地适应老年生活。
通过以上的社会工作服务,李奶奶的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她在社交、健康和心理方面都得到了支持和帮助,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这个案例也充分展示了社会工作在老年人群体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同时也提醒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老年人的需求,提供更多的社会工作服务,帮助他们过上幸福、健康、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总而言之,老年人社工个案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社会工作在老年人群体中的应用的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居老人社区关怀案例分析
一.案例分析
长虹社区阳光逸城位于杭州市城北丁桥镇,是市政府推进民生建设,大力建设保障性住房背景下新建成的廉租房公租房集中社区。
本小区共有廉租房及公租房800套,目前入住率约为70%。
因本小区是杭州市保障性住房最集中的社区之一,帮助困难家庭解决生活困难,促进他们自我发展和社会适应力的提高成了我们社区的工作重点。
徐大伯是一名81岁的独居老人,2012年6月从上城区迁来本社区。
徐大伯年轻时因盗窃罪,妻子与其离婚,膝下无子无女,孤苦伶仃。
并且他身患晚期直肠癌及白内障,又没有退休金,长期处于贫病交加之中。
去年年底困难家庭临时救助时期,因医药费报销申请周期长,该居民又急需救助款来支付医药费用,加上孤苦无依,生活穷困,徐大伯的生活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社区了解到该情况之后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决定介入帮助徐大伯。
(1)收集信息,了解服务对象
询问: 徐大伯没有朋友,也没有子女,唯一的发小也去世了,只有发小的女儿偶尔前来照顾他。
据她介绍,徐大伯年轻时曾经家境殷实,受过良好教育,毕业于复旦大学,但文革时期遭到迫害,家道中落,加上遭受婚姻失败的双重打击,徐大伯此后一直郁郁不得志。
迫于生计,徐大伯长期在外打工,一直到七十多岁年老体弱才回到杭州。
多年的打工生涯并没有给徐大伯带来多少财富,反而因为患上了绝
症,导致生活更加穷困。
走访:通过上门走访我们发现,徐大伯虽然身患重病,但求生意志顽强,一直不放弃希望,其生活尚能自理,交流没有障碍。
家里十分清贫,时值寒冬,没有空调的日子不知道年老病患的徐大伯怎么度过。
(2)从收集的信息中,分析徐大伯的需要
1.社会救助的需要。
徐大伯是直肠癌晚期,需要化疗,三次下来医疗费巨大,徐大伯没有退休金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医药费除了救助之外,本人无力承担。
2.生活照顾需要。
虽然徐大伯生活勉强能够自理,但是毕竟徐大伯已经81岁高龄,眼睛患有白内障,又由于长期与癌症病魔做抗争,他的身体日渐虚弱,孤身居住,无儿无女的他非常需要他人照顾。
3.心理治疗的需要。
作为一个50年代的名校大学生和富家少爷,徐大伯曾经拥有羡煞旁人的显赫光环,与如今的惨淡人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大半辈子的郁郁不得志和晚年的凄凉境遇一定让他倍感挫败,造成他丧失自信,心理失衡,封闭孤僻,急需心理引导。
4.社会交往的需要。
社会性是人的自然属性。
每个人都有融入社会,获得社会认同感归属感的需求。
徐大伯没有亲属,也没有朋友,孤身一人,他非常需要建立正常的人际交往,更多的参与社会生活,从而释放压力,排解苦闷,有利于他的身心健康和病情康复。
二.工作计划
(1)方案目标
帮助徐大伯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满足他的医疗需求,生活需求,精神需求,让他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2)方案实施策略
1.与徐大伯沟通,取得他的信任,听取他的具体诉求。
2.向上级部门汇报徐大伯的情况,充分发掘帮扶救助渠道,尽可能的为徐大伯申请更多救助,享受更多的政策优惠。
3.开展心理健康服务,鼓励他面对困境,勇敢战胜病魔,建立自信并多多参与社会活动,推动身心的健康发展。
4.因徐大伯没有亲属朋友,社区承担托管责任,通过社工走访,居家养老和邻里互助照顾徐大伯的日常生活。
5.开展丰富的老人活动,让徐大伯能多参与社会交往,包括知识讲座,书法棋类交流,康乐小组等各种活动,满足其精神需求,发展社会能力及自我潜能,并且让他一展所长,发挥余热,得到自我价值的满足,让他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三.方案执行
首先,徐大伯所在的片区责任社工与他沟通,得知徐大伯目前主要的困难是市级临时救助的医药费救助金一直没有下来,而他原本就因癌症耗光了所有积蓄,后续的治疗还需源源不断的投入。
跟他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徐大伯因为直肠癌的治疗受了不少的苦,时常要忍受病痛的煎熬。
同时,当年的亲人散落各地,早已失去了联络,也没有什么朋友,唯一偶尔照顾他的发小女儿也在他搬来长虹社区并办理完
低保之后不再来看他了。
通过细心聆听和同理心的感受,我们可以体会到徐大伯不仅要忍受病痛之苦,还要承受孤独的煎熬。
除了医药费之外,徐大伯还反应了他生活的困难。
由于身体不好,社区离看病的大医院又相距较远,平时看病需要来往于城郊之间,还要面对医院人多手续繁杂等各种困难而无人帮助,让他苦不堪言。
除此之外,当他做完化疗,身体虚弱,家里也没有人照顾他;家里一贫如洗,空调也没有,寒冬或者酷暑都非常难熬,这些都让徐大伯倍感无助。
其次,了解到徐大伯的情况之后我们社区立即将救助徐大伯作为当前重点工作。
社区领导召集帮扶救助岗位,老龄岗位,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如何帮助徐大伯。
会上安排,社区书记及帮扶分管领导负责跟上级部门汇报该居民的情况,请求帮助,并争取更多的救助和更大的政策优惠;帮扶救助人员将徐大伯设为四级管理体系中的最高级别,对其重点照顾。
在低保的办理过程中由帮扶工作人员代其打无房证明,单身证明等材料。
在社区发放各类救助金的时候由工作人员送上门。
有优惠政策如临时救助,老年人免费健齿行动等,或者社区通知事项时对徐大伯优先告知,优先办理;老龄工作人员负责为徐大伯申请居家养老,隔天上门帮其处理家务和负责日常照看;公益性岗位大姐分头行动。
一位负责每天代徐大伯买饭并送上门,其他两位负责陪同徐大伯去医院看病,并负责定期的上门走访关心;社区工作人员也跟徐大伯的邻居介绍了他的基本情况,请周围邻居多多照顾。
在与上级汇报之后,镇领导及帮扶工作人员同本社区领导共同商
讨决定,针对徐大伯市级医药费临时救助之外的剩余部分,立即为他申请区级以及镇级临时救助,镇临时救助金到位速度快,能够为徐大伯解燃眉之急。
同时因徐大伯病情严重,经常需要住院治疗,社区启用医药费垫付机制,缓解他的经济压力。
并且因他生活困苦,还将为他免费安装空调。
随后,社区帮扶人员为他申请了区级以及镇级的临时救助。
镇级的临时救助金很快地得到了下发。
对于还不够的医药费,社区为他办理了医药费垫付,直接把费用达到医院账户。
而空调也及时地为徐大伯送来了政府关怀的暖风。
徐大伯看病时,公益性大姐陪伴不离,拎包,挂号,取药···帮了徐大伯不少忙。
回来时徐大伯对公益性大姐满是感激,连连道谢。
平时的生活中,居家养老人员隔天过来照顾,公益性大姐也会每天送饭,有时候还会亲自下厨为徐大伯做几道可口小菜和小点,让徐大伯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此外,我社区心理咨询室的工作人员对徐大伯进行了心理疏导。
让他正确看待人生的无常,从容面对往日的成功和如今的困境,以乐观的心态挑战病魔,并让他肯定自己,建立自信,鼓励他多参与社区活动,促进身心健康。
社区的文体工作者请徐大伯来到书画社为社区居民展示并指导书法,让徐大伯一展所长并且以此得到自我价值的满足,得到肯定和自信。
社区开展知识讲座,游园活动,元宵活动等都邀请徐大伯来参加,以此丰富徐大伯的精神生活,发展他的社会适应能力,让他老有所乐。
四.方案评估
通过介入,徐大伯的困难基本得到了圆满的解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品质都得到了提高,人也开朗许多:在医疗方面,我们对他提供了尽可能多渠道的救助,包括各级临时救助和医药费垫付。
同时,每次徐大伯去看病,我们的公益性岗位大姐都会陪同照顾;在日常生活方面,低保为他提供生活保障,帮扶救助人员在帮他办理过程中,尽量代其提供资料,免除他的奔波劳累。
居家养老提供定期的帮助和看护,公益性岗位大姐不仅每天走访,还为徐大伯买饭送饭甚至亲自做饭,让他倍感社区儿女的家庭温暖,填补了他没有子女亲戚的亲情空白;在精神生活方面,我们为徐大伯进行了心理疏导,鼓励他积极面对困境。
还利用图书馆,老年活动室,道德大讲堂等活动阵地为徐大伯提供教与学的机会。
一方面发展他的社会能力,让他融入社会,一方面让他发挥余热,肯定自我,丰富生活。
从多方面入手的帮助让徐大伯基本达到了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五.专业反思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承载着每个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景需要立足基本,从社区抓起,不然和谐社区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
作为一名社工,要推进社区和谐,我们肩上的担子很重。
我们犹如奋斗在最前线的战士:既承担对上的责任,下情上达,分担政府职能,做好百姓和政府之间的沟通桥梁,又承担对下的责任,传达落实各项政策,为百姓提供帮助,真心服务。
要真正做到上为政府排忧,下为居民解难,我们就必须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能满足现状,而要
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服务品质。
我社区与普通社区不同,作为保障房社区,我社区共有低保,残保,困难家庭389户,还有约136户低收入家庭,低收入家庭多,老弱病残集中是这个社区的真实写照。
如何帮助这些困难人群是我社区的工作重点。
作为新建社区,我们一直在实践和学习中探索更好的管理模式,更优的服务方式。
通过一个个典型个案,我们了解到我们今后的工作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多观察多关心。
早一步介入,早一步帮助居民脱离困苦,防止事态恶化,悲剧发生。
只要我们真正肯花心思,肯用真情,居民们一定能在我们的帮助下脱离困境,形成社区内和谐互助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