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史理论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资料合集目录一、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理论思考兼论历史学的社会学化二、50年来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述评四、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五、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三十年发展趋势与瓶颈六、六十年来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理论思考兼论历史学的社会学化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一直是中国历史学界的重点领域之一。

在这个领域,研究者们试图通过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探讨,揭示中国社会的演变规律和特点。

本文将从理论思考的角度,探讨历史学的社会学化对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影响及意义。

社会史研究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分支,它通过运用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社会意识、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在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中,社会史研究与传统的政治史、经济史研究相互补充,共同揭示中国近代社会的全貌。

历史学的社会学化是指将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历史学研究,从而实现对历史现象的深入分析和解释。

在近代社会史研究中,历史学的社会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学对历史学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历史研究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和演变机制。

社会学化的历史学研究更注重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考察,以及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从而更全面地揭示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

在社会史研究中,研究者常常采用社会调查、文献资料收集和统计分析等方法,以获取丰富的研究资料。

例如,通过对近代中国农村社会的深入调查,研究者能够了解农村社会的结构、功能和变迁过程;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历史文献,研究者能够深入探讨社会制度、社会行为和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变化;通过统计分析,研究者能够对历史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更准确地揭示历史现象的规律和特点。

近年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某些历史现象的深入研究还不够充分,某些研究方法的使用还不够成熟等。

第一章 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中国社会思想 Nhomakorabea的研究方法
一、指导性方法
所谓指导性方法,即是一个方法论问 题,也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 和方法指导我们的具体研究的问题。
二、技术性方法 对于中国社会思想史,要进行资料的收 集归纳,分析和研究,尚需一套具体的技 术性方法,这些方法主要包括: 第一,区域法。第二,阶段法。 第三,学派法。第四,阶层法。 第五,群体法。第六,人物法。 第七,著作法。第八,观念法。




第三节 本书的“社会思想”定义 及其研究范围
一、定义 社会思想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 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 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 中国社会思想史就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 产和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 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 展或继承或斗争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 社会学分支学科。
二、社会思想史研究的范围 综合上述所列有代表性的“社会思想” 定义,并对中外学者的社会思想史论著的 内容加以分析,我们认为,概括起来,社 会思想的内容不外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 社会理想等几个方面。
(一)社会思想史与其他学科的思想等专史 的关系(如经济史、政治史) (二)广义、狭义 1、广义:指哲学、逻辑思想之外的一切关于 社会的思想; 2、狭义:从社会视角研究人们关于具体社会 生活,社会及社会模式的观点、设想。 (三)思想史的下限 以辛亥革命与孙中山思想为下限。
第二节 前人“社会思想”定义简介
什么是“社会思想”或“社会思想 史”?中外学者曾做过大量研究,而对社 会思想的定义,国内外社会思想史专家众 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我们所见到的关 于“社会思想”的定义有六十多种。现择 其要者,作以介绍。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社会史学的理论与方法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社会史学的理论与方法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社会史学的理论与方法人文社会科学是一门涉及广泛领域的学科,其中又以社会史学最为重要。

社会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于研究社会历史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社会史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探讨,并结合实例进行具体讲解。

一、社会史学的理论基础社会史学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它的理论基础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历史唯物主义,二是结构功能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它认为,社会历史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的历史。

人类社会的各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种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主要动力。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结构对社会行为和社会变迁的影响,既包括物质结构又包括非物质结构,例如种族、性别、阶级等等。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制度是一种适应环境的结构,能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和要求。

因此社会史学需要研究社会结构的演变,找出其中的规律和变化趋势。

二、社会史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资料法、社会调查法、生命史法、档案研究法和比较历史法等。

下面将对其中几种研究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1.文献资料法文献资料法是社会史学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研究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到当时历史环境、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内容,并推断出一些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发生原因,为历史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

例如,在研究中国近代人物梁启超的时候,可以通过阅读他的讲演、日记、书信等文献资料,了解到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情况,并据此分析梁启超的思想定位和历史地位,探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贡献与局限。

2.社会调查法社会调查法是通过对社会中一定的人群、机构或地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调查和观察,从而获得数据并加以分析、比较和解释,揭示社会生活中的规律。

社会调查法是社会史学中最为直接、实际、直观的研究方法。

例如,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手工业时,可以通过社会调查的方法去了解手工业在当时社会中的生产规模、分布情况和技术特点等问题。

社会史研究导论

社会史研究导论

社会史研究导论社会史研究导论绪论(一)1【单选题】基督教在唐朝时传入中国的名称是(A)。

A、大秦景教B、尊经C、西仪东正教D、奥思定教2【单选题】当使用近代社会史这个概念时,往往还牵扯到了(D)的相关内容。

A、民族B、文化C、经济D、政治3【单选题】中国的宗法制度定型于(B)。

A、商朝B、西周C、东周D、秦朝4【判断题】现阶段中国近代史主要是指1840年到1949年这个阶段。

(√)5【判断题】基督教传教士大规模在两广地区登陆主要是从明朝初年开始的。

(×)社会史研究导论绪论(二)1【单选题】对于历史学来讲,求真、求善和求美的关系是(D)。

A、求真和求善是求美的基础B、求美和求善是求真的基础C、求美是求真和求善的基础D、求真是求善和求美的基础2【单选题】历史研究不断出现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主要是为了解决现状相对于历史学家(C)还存在局限性与缺陷。

A、当前认识和研究目标B、研究传统和研究目标C、当前的认识和终极追求D、研究传统和终极追求3【单选题】西方文化史研究是指对历史所进行的(C)。

A、文化分析B、文化分析、文化批评C、文化分析、文化批评、文化解释D、文化分析、文化批评、文化解释、文化重构4【判断题】中国现阶段大量的文化史研究其实质是在研究思想史或学术史。

(√)5【判断题】《魏书》因为参杂了大量作者自身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为“秽史”。

(√)社会史研究导论绪论(三)1【单选题】()是还原历史唯一的中介与桥梁。

(B)A、文物B、史料C、遗址D、文学2【单选题】下列事件中,不可能记载在《资治通鉴》中的是(A)。

A、牧野之战B、秦朝一统天下C、张骞出使西域D、开凿隋唐大运河3【单选题】下列史书中,从形式角度来说,更易于理解的是(C)。

A、《三国志》B、《史记》C、《资治通鉴》D、《汉书》4【判断题】不同于其他流派,后现代史学强调史料最重要的特性是客观的,非人为的。

(×)5【判断题】历史学家只能永远位于求真的道路中,无法达到求真的目标。

中国社会史研究——绪论

中国社会史研究——绪论





李文海等:《灾荒与饥馑》(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1年版。); 李文海等:《中国近代灾荒纪年续编》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李文海等:《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孟昭华:《中国灾荒史记》(中国社会出 版社1999年版。);




[法]魏丕信:《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 政》(徐建青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版。); 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 (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年版。); 苏新留:《民国时期的河南水旱灾害与乡 村社会》(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年版。); 张水良:《中国灾荒史(1927~1937)》 (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等
2. 什么是社会史?
“它是研究历史上社会结构与日常 社会生活的运动体系,它以社会群体、 社会组织、社会等级、阶级、社区、 人口的社会构成,以及上述成分所形 成的社会结构及其变动,构成社会结 构的人群的日常生活行为及其观念为 研究范畴,揭示其在历史上的发展变 化及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发展脉络
(七)病态社会方面


政治病态 风俗病态 社团病态 妇女病态
(八)灾荒方面


灾荒,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与社 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 各方面有着重要联系。 灾害的种类繁多,既有水灾、旱灾、风灾、 雹灾等各种气象灾害,还有地震、泥石流 等地质灾害;既有蝗灾、螟害、鼠灾、瘟 疫等生物微生物灾害,也有土地的沙漠化、 盐碱化等灾害。
4.新社会史的兴起
按照杨念群给出的界定,所谓“新社会 史”,既不是一个范式转换的概念,也不 是一个简单的类分范围的概念,而应是与 本土语境相契合的中层理论的建构范畴, 寻求以更微观的单位深描诠释基层社会文 化的可能性。

黑格尔的社会历史理论

黑格尔的社会历史理论

一、文献资料1、马克思世界史观:文本、前沿与反思——黄皖毅着第一章马克思的新“世界历史”概念和世界史观的提出,是受到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深刻影响的结果,但是马克思所探讨的世界历史与黑格尔的世界历史不可同日而语.黑格尔对世界历史的本体、世界历史的分期、世界历史始于东方王国终于日耳曼王国的进程、作为部分的各个国家与世界历史整体的关系等都进行了阐述.黑格尔的“世界历史”实际上是精神的发展过程:“世界历史在一般上说来,便是‘精神’在时间里的发展,这好比‘自然’便是‘观念’在空间里的发展一样.”“世界历史可以说是‘精神’在继续作出它潜伏在自身本身精神’的表现.如像一粒萌芽中已经含有树木的全部性质和果实的滋味色相,所以,‘精神’在最初迹象中已经含有‘历史’的全体.”因此,黑格尔是在思辨、逻辑的领域内用绝对精神来规定世界历史,超越了历史学意义,提升到了哲学的层次,归根结底是抽象的,带有本体意义的.可以说,马克思只是继承了黑格尔“世界历史”术语以及一些基本形式,在内容上则已经发展出新质,是发前人之未发.2、历史唯物主义——陈章亮主编第一章人类要探求社会历史规律,必须打破用人性来解释历史的框架,黑格尔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他不是在人性之中,而是在他所构想的“绝对观念”中去探索历史事变的原因,用“绝对观念”的自我发展来描绘人类历史,把历史的进程看做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历史的内在规律决定的.黑格尔否认了历史人物的行为动机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的观点,认为在这些动机背后还有更深刻的动力.这一卓越的见解,为最终解决“历史之谜静指出了方向.但是,黑格尔的哲学是头足倒置的.当他进一步揭示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时,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把历史发展的动因归结为绝对精神.这是他用思辨的逻辑编织起来的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必然归宿.3、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赵家祥主编概论第三节德国唯心主义者黑格尔的历史观德国唯心主义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的哲学,是彻底的唯心主义的一元论.黑格尔认为“民族精神”或“时代精神”是一切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宗教观点、伦理观点、道德观点和智力状况等等的决定着,是历史发展的最后动力.这表明他的历史观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但是,黑格尔在历史观方面提出了许多合理的,甚至是精辟的见解.黑格尔在历史观上的首要贡献,就在于他运用辩证的观点对待历史.他认为人类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任何历史阶段都有其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服从于一定的规律的,历史人物的表面动机和真实动机都不是历史事变的最终原因,在这些动机的后面,还有应当加以探究的动力.他力求揭示历史运动的有规律的过程,并且到某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力量中去寻找历史运动的原因.这些思想无疑是深刻的.恩格斯指出:黑格尔“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尽管他的历史哲学中的许多东西现在在我们看来十分古怪,如果把他的前辈,甚至把他那些在他以后敢于对历史作总的思考的人同他相比,他的基本观点的宏伟,就是在今天也还值得钦佩.”恩格斯把黑格尔的历史观誉为“划时代的历史观”,明确指出它是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直接的理论前提”.1其次,黑格尔力图用财产关系去解释社会现象,说明历史过程.在这一点上,他同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的观点有共同之处.黑格尔对社会历史现象进行考察时,一方面承认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又认为不能停留在对这种相互作用的了解上.他以古希腊的斯巴达的宪法和道德风习之间的关系为例说明这一点.究竟是斯巴达的宪法决定道德风习,还是道德风习决定宪法呢他认为,道德风习无疑影响宪法,而宪法也影响道德风习,但两者都是某个“第三者”即某种特殊力量的结果.这种特殊力量,即创造影响宪法的道德风习,又创造影响道德风习的宪法.那么,这种特殊力量是什么呢他认为是“市民社会”,即社会制度,它是各民族生活的深刻基础.他分析斯巴达衰落的原因时指出,斯巴达之所以衰落,在于财产状况的极端不平等.他还认为,国家作为政治组织,是由于财产的不平等和穷人反对富人的斗争而产生的,家庭的产生同原始民族的经济发展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他还讲过,在希腊城市“各党派”之间的斗争,乃是希腊经济发展的结果.总之,他试图用社会制度说明事变的原因、解释历史的过程.但是,市民社会或社会制度究竟是什么呢黑格尔没有给市民社会或社会制度下过定义,他也没有能力说明市民社会或社会制度的起源.他认为它决定于时代精神或民族精神,而时代精神或民族精神又是绝对精神的一个环节.他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但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从一个阶段进到另一1《马恩选集》第二卷,121页个阶段,不过是绝对精神从一个阶段上升到另一个阶段的外部表现.结果,黑格尔陷入了与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和19世纪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一样的迷魂阵,用市民社会或社会制度说明思想状况,又用思想状况说明市民社会或社会制度.这是马克思以前的思想家无法摆脱的厄运.通过对马克思以前一些有作为的思想家的历史观的扼要叙述,我们可以了解到马克思以前的历史观已经达到什么高度,得出了怎样的结果.4、南开哲学第一辑——王南湜主编黑格尔的社会历史哲学可以说是自古希腊以来“逻各斯中心主义”观念在理论上的完成,这个完成体现为一种历史与逻辑、理念与现实在一个概念或命题的演绎体系中的融合.黑格尔把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理解为在一系列逻辑矛盾中自我展开的“绝对理念”.这样,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在他那里,就成为一系列历史概念合乎逻辑地生成、推演、转化的过程,并最终消融在“绝对理念”的庞大的概念系统中.黑格尔认为,发展只能是一种“概念的运动”.他说:“概念的运动就是发展,通过发展,只有潜伏在它本身中的东西才得到发挥和实现.”f1,P.329为此,他区分了“就存在来说的变化和就概念来说的变化”2,P.362.自然界中的变化就是一种存在意义上的变化,这种变化仅仅表现为一物向他物的过渡,或从~种性质到另一种性质的推移.而就概念而言的变化则不同,事物在概念里的变化具有一种内在联系,一种东西如果没有它的对方就不能存在,它与对方,从而也就与全体具有内在的同一性.这样,概念的运动就不仅表现为一种事物向另一种事物,或一种性质向另一种性质的过渡,而且在这种过渡或变化中保持自身的同~性,即表现为自身的发展.因此,从“理性”的高度看,概念的运动所建立的对方,其实并非对方,而是在它自己本身之中,概念在这一过程中仍保持自身,并“表示其自身为自我发展的本性”黑格尔概念运动的理论是他的社会历史观念的中心线索.理性、概念、理念作为“客观精神”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念经历了从纯概念的逻辑推演逻辑学到“外化”或“异化”为“自然界”自然哲学,在经历了自然界的各个演化阶段后,又进而达到由于人和人的意识的产生而回复自身的阶段精神哲学.一切社会历史问题都是在精神哲学这个阶段发生的.从意识到自我意识——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在黑格尔看来,人的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道路.最初的意志只是一种对象意识,既“对于他物的知识”3,P.1 16.这种意识所包含的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其目的是寻求客观对象的本质.在经过感性、知觉的发展阶段后,意识达到了知性的阶段.这时,意识所把握到的就不仅仅是事物的感性的确定性感性,也不仅仅是事物的差异和共相知觉,而是追究事物的全体、本质和根据.然而,事物的全体、本质、根据,作为“无条件的、绝对的共性”就是“概念”.在概念中,一方面事物返回自身,即回到自己的概念中成为“自在之物”,而意识也返回自身,即概念不过是意识本身,从而成为“自在之我”.知识的运动至此使对象的意识转化为“自我意识”,一种对于自身的知识.在自我意识阶段,概念的运动或理念的发展就体现在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中,亦即社会历史的发展就是通过自我意识发展的诸阶段表现出来,并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本质.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就是欲望,或者说,在这个阶段上,“自我意识就是欲望一般”3,P.117.自我意识一开始之所以是欲望,是因为意识作为自我意识,本身拥有双重的对象:一个是直接的感觉和知觉的对象,另一个就是意识自身.这两者是相互对立的,在这个对立中,自我意识起初作为自在之我的意识,只是一个抽象的“我”,而对象则是“我”的生命的条件.“我”只有占有或扬弃这个对象世界,才能获得并确信我的生命的存在,这就是“欲望”.在这里,黑格尔并不像许多近代哲学家那样,把人的欲望简单地理解为动物性的“本能”,而是把它理解为属人的“自我意识”,理解为自我意识与其对象的否定性的关系,因而他说:“欲望和欲望的满足而达到的自己本身的确信是以对象的存在为条件的,因为对自己确信是通过扬弃对方才达到的;为了要扬弃对方,必须有对方的存在.因此自我意识不能够通过它对对象的否定关系而扬弃对象;由于这种关系它毋宁又产生对象并且又产生欲塑.”『3.D.121 15、欧洲社会历史观从古希腊到马克思——何怀远着黑格尔的理论贡献在于他看到了世界历史的发展与自由的发展的一致性.他把自由看作人类的最终目的,认为自由的实现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这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是一致的.恩格斯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①所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由概念,不仅是人对自然关系的自由,而且也包括人在社会关系中的自由,并且深刻揭示了二者的关系,鲜明地指出人的自然解放是人的社会解放的前提.人在自然面前的自由虽然没有被彻底排除在历史哲学之外,但黑格尔却没有看到人的自然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关系,所以,当他考察自由在世界历史上的进步时,只看到自由从一个人的自由到某些人的自由再到全体人的自由.这不能不是黑格尔社会自由论上的严重缺陷.黑格尔的社会历史观体系博大精深,也荒诞繁芜,他用“精神”、.理性”、“理念”的自在自为解释一切社会问题,这是不折不扣的、赤裸裸的客观唯心主义.有趣的是,“他在给‘理念’以应有的估计以后,就赶快下降到具体的历史的基础上,寻找社会现象的真实原因,但已不是在理念的特性中,而是他当时所研究的社会现象本身中寻找了.”②因而他能作出一些合理的论证和天才的猜测.黑格尔的突出才能在于他具有宽宏深远的历史感,总是力图探讨社会的宏观结构、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根本动力,并着力说明社会的一般动力机制.这些思想给后人以重大影响,在他之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不管是他的信徒还是他的反对者,只要想严肃地研究人类社会历史问题,几乎都未能跳越黑格尔社会历史哲学的门坎而径直无歧地进入社会历史观的理论殿堂.马克思也是弄清黑格尔哲学的秘密后才走出黑格尔社会历史哲学的迷宫的.6、西方历史哲学导论——韩震着第二篇第六章一、历史哲学在黑格尔体系中的地位一方面,历史哲学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中精神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它作为部分还从属于黑格尔的国家学说;另一方面,整个黑格尔体系又表现为以逻辑的形式所表达的历史.全部黑格尔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历史哲学,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和人类意识史的一种哲学思考.在黑格尔这里,只有思想的发展过程才是真正的历史,或者说,真正的历史是思想史.全部黑格尔哲学,无非是一种逻辑化了的历史,或抽象地表达的历史.黑格尔的“巨大功绩”,即他“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2他的每一部着作都体现了伟大的历史感二、历史方法论考察根据黑格尔的观点,观察历史的方法大概可以分为三种:1原始的历史;2反思的历史;3哲学的历史原始的历史具有直观性,但是所绘画的只是短促的时间,有限的范围,具有狭隘性,肤浅性,片面性.反思的历史是较高形态的历史,超出直接的见闻,上升到知性反思的水平,用“抽象的观念”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和概括.反思的历史可分为普遍的历史民族、国家、世界的全部历史的考察,具有主观主义;实用的历史根据“现在”的兴趣和需要来“研究‘过去’的时代,研究遥远的世界”,有主观主义性质和非历史主义的性质;批判的历史研究历史的历史,对各种历史的批判,用僵死的批判标准扼杀历史主义,具有主观主义;思想的各专门部门的历史艺术史、法律史、宗教史哲学的历史是最完善的一种方法,依据有三:一,思想是人的本质特征;二, 2《马恩选集》第三卷理性是历史的主宰和推动力;三,既然历史是理性的产物,那么历史就具有合理性,就不再是一串偶然或荒谬的事实,因而哲学就可以观察和认识历史历史是理性“制造的东西”.三、理性支配世界黑格尔支配世界的“理性”,在实体性上仍要归结为那种客观的绝对精神. 正像马克思所说的,在黑格尔哲学中,“全部外化历史和外化的整个复归,不过是抽象的、绝对的思维的生产史,即逻辑的思辨的思维的生产史.”恩格斯也尖锐地指出:“黑格尔历史观的前提是抽象的或绝对的精神,这种精神正在以下面这种方式发展着:人类仅仅是这种精神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承担者,即群众.因此,思辨的、神秘的历史在经验的、明显的历史中的发生是黑格尔一手促成的.人类的历史变成了抽象的东西的历史,因而对现实的人说来,也就是变成了人类的彼岸精神的历史.”②黑格尔历史观的客观唯心主义性质是确定无疑的了,但在理性支配下,世界历史是如何发展的呢对于这个问题,黑格尔的一般性回答是:“世界历史是专门从事于表现“精神”怎样逐渐地达到自觉和“真理”的欲望;它本身中的黎明来了,它开始发现要点,最后它达到了完全的意识.”然而,就黑格尔的具体论证和阐述来看,“世界历史的行程”表现为:1从历史主体——人类的角度看,人类历史是一个从不自由逐渐向自由发展的过程;2从历史的存在方式看,人类历史是一个有内在必然联系的过程;3从历史的价值评价的角度看,人类历史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4从历史发展的动力来看,人类历史是一个内在矛盾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的过程.四、历史动力在黑格尔看来,自由的精神是历史的实体性动力,而人们的由自私心产生的欲望和热情则是现象的动力.精神和人类热情二者“交织成为世界历史的经纬线”④.五、世界历史的进程历史是以民族精神更替的形式来发展的.但是,民族精神只有通过国家才能获得其现实性,国家是一个民族生活的基础和核心;事实上,在国家形成之前,确切地说根本就没有历史.在世界历史的整个过程内,每一个民族只有一次体现着精神,因而国家生活就成为世界精神的工具.黑格尔把世界史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其重心逐渐由东方转移到西方:1东方世界中国、印度、波斯;2希腊世界;3罗马世界;4日耳曼世界.为了适应这种划分,黑格尔不惜歪曲历史事实,用臆造和武断的方式来构造世界历史.首先,在黑格尔看来,世界历史是自由意识的进步.而自由意识的进步基本上与世界历史的行程相吻合.其次,黑格尔按照生命发展的原则解释了历史发展的进程东方世界-童年;希腊世界-青年;罗马世界-壮年;日耳曼世界-老年。

新社会史学

新社会史学

在历史学中,社会史是一个颇难界定的学科领域。

西方史学界对于社会史的定义尚无--致意见,其中有这样几个主要观点:1.社会史是关于生活、闲暇的历史这是一种颇为正统但至今仍然有相当影响的主张,它最初是由英国著名的社会史学家屈维廉在《英国社会史》-书中提出来的。

屈维廉认为,经济状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础,而社会生活又为政治事件提供了依据。

撇开政治的人民史就是社会史,也就是说,社会史是关于生活方式、闲暇状况和一系列社会活动的历史。

它不研究国家政治制度、军事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因为这类制度是各种专门史所要研究的内容。

这样,应当把社会史与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和文化史等区分开来。

伴随这种观点而来的是,社区史、人口史、家庭史、婚姻史、犯罪史、监狱史、教堂史以及各种职业集团(如农民、手工业者、知识阶层、卖艺者等)的社会活动与生活状况成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屈维廉关于社会史的定义及对社会史研究所进行的实践,引起了两种不同倾向的影响和批评。

种倾向认为屈维廉的这种定义完全离弃政治和经济关系,使社会史的研究零散化、表面化,社会史成为“剩余的历史”。

另--种倾向则是在屈维廉的影响下,产生出相当一批卓有成效的新社会史学专著。

屈维廉关于社会史的定义及对社会史研究所进行的实践,引起了两种不同倾向的影响和批评。

一种倾向认为屈维廉的这种定义完全离弃政治和经济关系,使社会史的研究零散化、表面化,社会史成为剩余的历史”。

另一种倾向则是在屈维廉的影响下,产生出相当一批卓有成效的新社会史学专著。

2社会史是社会整体的历史社会史是关于全社会的历史,社会史就是研究社会本身的历史,不论社会生活史还是政治史经济史,都仅仅是研究社会的一个视角,社会史的任务是把这些专门史纳入到社会整体中进行研究。

按照这种观点,诸如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军事活动、阶级状况、文化领域均在其研究的范围之中。

霍布斯鲍姆在《从社会史到社会的历史》一文中较系统地阐了这种整体社会史观。

黑格尔的社会历史理论

黑格尔的社会历史理论

一、文献资料1、《马克思世界史观:文本、前沿与反思》——黄皖毅着(第一章)马克思的新“世界历史”概念和世界史观的提出,是受到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深刻影响的结果,但是马克思所探讨的世界历史与黑格尔的世界历史不可同日而语。

黑格尔对世界历史的本体、世界历史的分期、世界历史始于东方王国终于日耳曼王国的进程、作为部分的各个国家与世界历史整体的关系等都进行了阐述。

黑格尔的“世界历史”实际上是精神的发展过程:“世界历史在一般上说来,便是‘精神’在时间里的发展,这好比‘自然’便是‘观念’在空间里的发展一样。

”“世界历史可以说是‘精神’在继续作出它潜伏在自身本身精神’的表现。

如像一粒萌芽中已经含有树木的全部性质和果实的滋味色相,所以,‘精神’在最初迹象中已经含有‘历史’的全体。

”因此,黑格尔是在思辨、逻辑的领域内用绝对精神来规定世界历史,超越了历史学意义,提升到了哲学的层次,归根结底是抽象的,带有本体意义的。

可以说,马克思只是继承了黑格尔“世界历史”术语以及一些基本形式,在内容上则已经发展出新质,是发前人之未发。

2、《新编历史唯物主义》——陈章亮主编(第一章)人类要探求社会历史规律,必须打破用人性来解释历史的框架,黑格尔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

他不是在人性之中,而是在他所构想的“绝对观念”中去探索历史事变的原因,用“绝对观念”的自我发展来描绘人类历史,把历史的进程看做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历史的内在规律决定的。

黑格尔否认了历史人物的行为动机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的观点,认为在这些动机背后还有更深刻的动力。

这一卓越的见解,为最终解决“历史之谜静指出了方向。

但是,黑格尔的哲学是头足倒置的。

当他进一步揭示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时,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把历史发展的动因归结为绝对精神。

这是他用思辨的逻辑编织起来的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必然归宿。

3、《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赵家祥主编(概论第三节)德国唯心主义者黑格尔的历史观德国唯心主义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的哲学,是彻底的唯心主义的一元论。

中国社会史研究五十年

中国社会史研究五十年

【正文】五十年来,在新中国的史学研究领域里,社会史研究曾经历了从冷落到恢复兴起这样一个曲折的过程。

从这曲折的经历中,也可看到中国大陆史学界在摆脱“左”的禁锢,拓展研究层面、更新研究方法所取得的进步。

一社会史作为历史学的一个分支,或是一种研究范式,大概出现于本世纪20年代末,与法国年鉴学派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我国,至少在30至40年代,曾一度辉煌,先后出现过不少颇具学术分量的著述,像杨树达的《汉代婚丧礼俗考》(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邓云特的《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潘光旦的《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瞿同祖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等。

另如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联合书店1930年版)和吕振羽的《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北平人文书店1934年版),也有大量篇幅涉及社会史的内容。

此外,在30年代还先后出版过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集辑的《社会史料丛编》4册(北平研究院1935 年版)和瞿宣颖所编的《中国社会史料丛钞》甲集3 册(长沙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都对社会史研究起着促进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术界普遍接受了马列主义的教育,广大史学工作者盼望能在新的研究领域里有所树建,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诸如对中国古代史分期、中国封建土地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以及汉民族形成、中国近代史分期等重大历史问题的讨论,对于考察社会心态、人们生活方式等这些属于社会史研究的课题,则相对显得冷落了。

如果说,人们开初冷落社会史,是被讨论的热点所吸引,努力使史学研究靠近现实,那么政治上“左”的思潮的蔓延,使得人们害怕乃至不得不加以疏远了。

尽管如此,在50到60年代初,仍有一些学者在有关婚姻、家庭、家族及其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像1950年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出版的董家遵:《中国收继婚之史的研究》,林乃燊:《中国古代烹调和饮食——从烹调和饮食看中国古代的生产、文化水平和阶级生活》(《北京大学学报》1957年第2期),马起:《婚姻和家庭在历史上的演变》(《东北人大学报》1956年第6期),陈直:《汉代人民的日常生活》(《西北大学学报》1957年第4 期),于省吾:《岁、时起源初考》(《历史研究》1961年第4期),赵守俨:《唐代婚姻礼俗考略》(《文史》第3辑,1963年),武伯伦:《唐长安郊区的研究》(《文史》第3辑,1963 年),左云鹏:《祠堂、族长族权的形成及其作用》(《历史研究》1964年第4期)等。

中国社会史研究导论国学

中国社会史研究导论国学

中国社会史研究导论国学中国社会史研究导论国学这本书记录了作者研究中国社会史的行踪,集中体现了我的社会史研究的主要成果和主要学术思想。

全书内容包括《我所认识到的唯物史观和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国的早期文明和国家的起源》、《战国秦汉商品经济及其与社会生产、社会结构变迁的关系》、《汉魏之际人身依附关系向隶属关系的转化》等。

何兹全,1911年生,山东菏泽人。

著名历史学家,1950年起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主要致力于研究汉唐经济史、兵制史、寺院经济和魏晋南北朝史几个方面,是我国魏晋封建说的创始者和代表者。

上编总论我所经历的20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我所认识到的唯物史观和中国社会史研究研究人类社会形态、结构及其发展规律是社会史研究的主流对中国古代社会形态演变过程中三个关键性时代认识的不够中编中国古代社会史论关于古代史的几个理论问题“亚细亚的”生产方式本义中国的早期文明和国家的起源早期国家的出现众人和庶民春秋战国之际的经济社会变化战国秦汉商品经济及其与社会生产、社会结构变迁的`关系战国秦汉时代的交换经济和自然经济,自由民小农和依附性佃农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奴隶下编中国中世社会史论中古时代之中国佛教寺院魏晋时期庄园经济的雏形三国时期农村经济的破坏与复兴三国时期国家的三种领民中古大族、寺院领户研究东晋南朝的钱币使用与钱币问题汉魏之际封建说汉魏之际社会经济的变化汉魏之际人身依附关系向隶属关系的转化佛教经律关于寺院财产的规定佛教经律关于僧尼私有财产的规定秦汉地主与魏晋南北朝地主的不同两汉豪族发展的三个时期南北朝隋唐时代的经济与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

文化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王慧玲(海南师范大学,海南,海口 571127)摘 要:我国的改革开放大约是从1976年的文化革命结束之后开始的,距今已有40年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开放新思想时期,而这一历史时期也得到了史学家的关注,大家众说纷纭,本文将同读者一起来领略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中国近代社会史学术领域研究以及重要理论体系。

关键词:社会史早就;学术领域;重要理论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学术领域通常而言,史学家们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它所存在的独特意义。

第一阶段通常是指以1976年开始的第一个十年阶段,在这个阶段当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新中国成立发展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还没有从根本上真正地发展起来 ,究其原因,是人民思想意识上的缺失,中国也没有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国家的发展道路,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着我们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突破资本主义的阶级斗争 ,建立起一个更加和谐、更加具有社会生活性的国家。

随着文化方面逐渐兴起,也为日后的经济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正所谓"软实力兴国"。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经济方面也指引着我们不断前进,不仅仅只单方面关注经济增长所取得的成绩,而应该去关心民众,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关心他们的物质以及精神生活。

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各地不统一,不同的地区所采取的方式也不一样 ,史学家们往往会忽略这一要素,在发展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经济的同时,也应该将视线多转移到偏远山区的贫困地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而农村人口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

因此,更应该从底层人民出发,去关心他们的 生活,使每一个中国人民吃的饱 穿的暖正是当时的第一目标。

第二个阶段是1976年后的第二个十年阶段,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学术领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中国首届社会史研究讨论会在中国天津举办,这也会也得到了史学家们的极大重视,会议讨论了我国当时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社会学研究对象、社会学史与社会学理论(第2、3周)一、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对象、社会学史与社会学理论(第2、3周)一、社会学.

(一)社会学创立时期(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的 代表人物(续)P540 1.孔德[法](1798-1857) 社会学创始人,提出“社会学”“社会物理学”术 语。主张用科学(如物理、化学)方法研究社会,把社 会学界定为研究社会秩序与社会进步的科学(与本教材 定义比较),认为社会学是“对于社会现象所固有的全 部基本规律的实证研究”。主要观点:( 1)提出用研 究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提出的主要方法有: 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2)对知识发展 阶段的划分(神学、形而上学、实证阶段),对人类历 史发展阶段的划分(军事、过渡、工业时期) P541; (3)提出了“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试图 从整体角度研究社会的秩序和进步(稳定与变迁)。
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共同点与区别: 社会学与历史学的共同点与区别: 社会学与政治学、经济学的共同点与区别:
(四)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晚清与民国初:西方社会学传入:(1)翻译 (1897年严复翻译斯宾斯的《社会学研究》中的一部 分:《群学肄言》P553……);(2)教会学校的传 播;(3)留学生的作用。 20年代后发展较迅速,著名人物:孙本文、费孝 通、吴文藻、……P554-555 共产党建国(建政)后(中立描述):社会学被取 消(1952年后)…… 改革开放(1978年)后: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 当代著名学者与研究:孙立平、陆学艺、丁学良、 李银河、苏国勋、李培林、潘绥铭、张静、郑也 夫……
二、社会学简史与理论P539 (如何给一个学科下定义?历史的途径与理性的途 径……) 教材: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19世纪30年代, 1838年孔德提出“社会学”这一名词),至今已有 170多年的历史。 P540,西方社会学(教材的内容结构)大致分为三个时 期:初创时期(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形成 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和发展时期(二战后至 今)。 此外,马克思(1818——1883)(P549)……(教 材分类之评价)(可以用马克思年龄作参照)

社会历史的本质的原理和方法论

社会历史的本质的原理和方法论

社会历史的本质的原理和方法论
社会历史的本质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和变革的过程和规律。

其关注的主要对象是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制度等。

社会历史的本质涉及的原理和方法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原理:社会历史的本质原理包括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社会历史发展是由物质基础决定的,而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2. 方法论:社会历史的研究方法包括搜集和分析历史文献、考古发掘、田野调查、统计分析等。

同时,社会历史研究也需要运用比较历史学、结构功能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理论方法进行分析和解释。

3. 原始社会:社会历史的研究常从原始社会开始,研究人类社会的起源和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

原始社会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考古学、人类学以及民族学等。

4. 阶级社会:社会历史的研究通常关注阶级社会的形成、演变和消亡。

该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学的结构功能主义等。

5. 文化史:社会历史的研究也关注社会文化的演进。

文化史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化人类学、比较文化学等。

综上所述,社会历史的本质的原理和方法主要包括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以及搜集历史文献、考古发掘、田野调查、比较历史学、结构功能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理论方法。

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变革的过程和规律。

怎样研究社会史

怎样研究社会史

历史调查法
1、文献资料 (1)史书 (2)地方志 (3)笔记 (4)专书 (5)日记 (6)书信 (7)年谱、家谱、回忆录 (8)文学作品 (9)现有研究成果
历史调查法
2、文物 (1)金石 (2)文书契据图像 (3)器物 3、调查访问 (1)访谈 (2)问卷 (3)观察
计量方法
使用史料说明一个问题要尽可能地使用数量化 的材料,尽量避免使用举例性的材料。道理很 明显,史料的数量化不足,证明事物的科学性 就低。 1、历史统计 2、抽样 3、典型 4、事例
怎样研究社会史? 怎样研究社会史?
——社会史的研究方法 社会史的研究方法
三种主要方法
一、历史调查法 二、计量方法 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
勒高夫提倡的“资料革命” 勒高夫提倡的“资料革命”
新史学扩大了历史文献的范围,甚至是经历了 一场“资料革命”,“这些史料包括各种书写 材料、图像材料、考古发掘成果、口头资料等。 一个统计数字、一条价格曲线、一张照片或一 部电影、古代的一块化石、一件工具或一个教 堂的还原物,对于新史学而言都是第一层次的 史料。”
多学பைடு நூலகம்理论与方法
社会史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和许多 的学科交错相接,互相渗透,特别是和社会学、 人口学、人口史、民族学、民族史、家庭学、 婚姻史、和经济学、经济史、文化史更是密切 相连。 目前尤其强调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 历史地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借鉴。

地方社会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地方社会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地方社会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地方社会历史研究是一门涉及众多领域的学科,需要结合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研究。

地方社会历史研究不仅是对本地历史进行记录和挖掘,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

那么,如何进行地方社会历史研究呢?本文将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理论1、空间化历史观地方社会历史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空间化历史观。

空间化历史观强调的是将时间和空间有机结合起来,探究人类社会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发展变化。

地方社会历史研究需要通过地域、尺度等多个方面来理解当时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现象。

2、文化历史观地方社会历史研究需要充分考虑文化因素对社会的影响。

文化历史观重视文化的传承和演变,认为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研究地方社会历史时,需要深入探究当地的文化底蕴,包括文化传统、文化氛围、文化表现等。

3、多元历史观地方社会历史研究需要遵循多元的历史观,认识到不同社会形态在不同时代的发展状态都是多元的。

不同种族、文化、宗教等背景所形成的不同社会形态,如何在地域较小的范围内相互交织,共生共存,值得深入探究。

二、方法1、野外调查野外调查是地方社会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可以通过实地考察、调查和收集材料,了解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历史人文、社会经济等情况,挖掘和发掘地方文化、民俗等内容,为后续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数据。

2、档案研究档案研究是地方社会历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

通过查阅和整理地方档案,了解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记录和变迁,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

3、口述史研究口述史研究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前人的生活方式、信仰和文化。

通过访谈当地的知识分子、长者和资深居民,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家族历史、个人故事等,从而了解当地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

4、比较研究地方社会历史研究需要注意对多地的比较研究。

通过不同地方社会形态的比较,了解不同地方因素对社会的影响,探究人类在不同地方的历史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文化、宗教、政治等方面的差异化,从而深入理解当时的社会和历史。

历史学中的历史社会学研究

历史学中的历史社会学研究

历史学中的历史社会学研究历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和演变的学科,它关注着过去的历史事件和人们的行为。

而历史社会学则是历史学中的一个分支,它强调社会因素对历史事件和人类行为的影响,并试图通过社会学的方法和理论对历史进行解释和理解。

一、历史社会学的起源历史社会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

在那个时候,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开始了自己的发展,并逐渐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和融合。

在历史学领域中,社会学的概念和方法也开始被引入,帮助历史学家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类行为背后的社会动因。

二、历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历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但不限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运动、社会制度以及人类行为等。

通过对这些对象的研究,历史社会学试图揭示历史事件和人类行为的社会背景和动因,以及相应的社会变迁和影响。

三、历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历史社会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文献研究、统计分析、田野调查和比较研究等。

这些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研究目的和对象,旨在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类行为的社会背景。

四、历史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历史社会学借鉴了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并结合了历史研究的特点和需求,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其中一些重要的理论包括社会结构理论、社会运动理论、社会交往理论和社会变迁理论等。

这些理论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和人类行为进行解释和分析的工具,还为历史学家提供了深入思考社会因素对历史发展的重要性。

五、历史社会学的价值和挑战历史社会学的研究对于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类行为的社会背景和动因具有重要价值。

它能够揭示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为历史学家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历史解释。

然而,历史社会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数据获取和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等。

历史学家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面对这些挑战并推动历史社会学的发展。

六、历史社会学的应用领域历史社会学的研究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教育领域,历史社会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历史课程,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类行为的社会背景。

历史学家如何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历史事件

历史学家如何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历史事件

历史学家如何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历史事件在研究历史的进程中,历史学家们逐渐认识到,单纯依靠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往往难以全面、深入地理解和解释复杂的历史现象。

于是,他们开始引入社会学理论,为历史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和路径。

社会学理论为历史学家提供了一系列丰富的概念和分析工具。

例如,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强调社会系统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功能,这使得历史学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上各种社会制度和组织的运行机制。

以古代中国的官僚制度为例,通过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历史学家可以分析官僚体系内部的层级结构、职责分工以及其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国家发展方面所发挥的功能。

社会冲突理论则关注社会中的矛盾和冲突,以及这些冲突如何推动社会的变革。

当研究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工人运动等事件时,社会冲突理论能帮助历史学家理解这些群体的诉求、动机以及其对社会结构产生的冲击。

比如,对于中国历史上的黄巾起义,历史学家可以运用社会冲突理论来探讨农民阶级与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激化过程,以及起义如何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秩序。

符号互动论注重个体之间的互动和意义的建构,这对于研究历史中的文化现象、社会习俗以及个体的行为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以中世纪欧洲的骑士文化为例,历史学家可以通过符号互动论来分析骑士的行为规范、荣誉观念是如何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和传承的,以及这些符号和意义如何塑造了当时的社会价值观。

那么,历史学家具体是如何运用这些社会学理论来分析历史事件的呢?首先,他们会进行深入的史料收集和整理。

历史研究离不开丰富而准确的史料,这是分析的基础。

历史学家会从各种文献、档案、考古发现等资料中挖掘与研究事件相关的信息,包括当时的社会背景、人物关系、制度环境等。

在获取足够的史料后,历史学家会运用社会学理论的概念和框架对这些史料进行解读和分析。

以法国大革命为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历史学家可以研究资产阶级、贵族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经济利益冲突、政治权力争夺,从而揭示革命爆发的深层次原因。

浅谈关于社会史研究的几点认识

浅谈关于社会史研究的几点认识

珑谈茭于社会史研究酌几■步然“社会史”是二十世纪随着历史研究的整体化趋势日益定义和研究对象的讨论,几乎可以说每一篇社会史的论文、每娩著而产生的新名词和研究领域。

本文追溯了社会史一词的一部社会史的论著本身都包含有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冯源起和在中国的发端,介绍了巾国社会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的尔康、王先明。

陆震、王玉波等人提出r社会生活说,他们认为重要变革,并在此基础卜.阐述了个人对社会史概念的认识及“社会史是研究历史上人们社会生活的运动体系的”;“是人们进行社会史领域的研究时应采取的态度。

日常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发展进程”;“是社会生方式演变史”。

乔志强则主张“中国社会史应以中国历史上的社会为研十九世纪,史学作为一¨科学在高度专业化的基础上得究对象”,并将其划分成社会构成、社会生活、社会功能三个方到李前迅速的发展,自二十世纪中叶起,面对史学领域的一系面。

蔡少卿、王家范等提出了社会结构说,前者认为社会史“其列的新变化、新问题,用历史学的常规研究方法难以适应,产广义定义是再现人类社会过去的历史,其狭义定义可以是研生了历史学在方法论一}=的差距,即史学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于究社会结构变迁时普通人的经历”;后者则指出“社会史研究是历史学家开始转向学会社会科学家所创造的研究方法与技还必须集中在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的聚焦点上”。

还有少数学术,一系列新的研究方法被J’’泛采用,历史学研究的整体化和者认为社会史实际上就是通史,它不同于经济史、文化史这样理论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社会史”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的背的专史。

归纳起来基本可分为以下两派:一、社会史是历史学景之下被作为一个概念提出的。

的一门分支学科,与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军事史、法制史、社会史的鼻祖年鉴学派的诞生以1929年《经济·社会史外交史等并列,具体言之,就是社会生活史、生活方式史、社会年鉴》的创刊为标志,杂志创办人马克·布洛赫说“在目前,‘社行为史;二、社会史是一门综合史、通史、总体史,换言之,真正会’作为一个形容词,由于含义过多最终会变得几乎毫无意义的通史应该是社会史。

历史学的社会史和社会文化

历史学的社会史和社会文化

历史学的社会史和社会文化历史学是研究人类历史的学科,是人类自我认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历史学的研究中,社会史和社会文化是两个重要的分支领域。

这两个领域对于人类历史的理解和研究非常重要,本文将介绍这两个领域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

一、社会史社会史是历史学的重要分支领域之一,它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社会史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科学技术、环境等方面。

社会史的核心问题是探析人类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趋势,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运行和变迁规律。

社会史的研究方法也非常多样化,包括历史文献的收集和整理、田野调查、口述历史、档案和文物的研究等方法。

社会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研究者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和丰富的人文素养,并且需要具备较高的历史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社会史的研究对于人们深入了解人类历史、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指导社会实践和促进社会进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社会史的研究一直是历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社会文化社会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文化领域内的演变和发展。

社会文化研究的是社会文化现象和文化变迁,如宗教、文学、艺术、语言、传统习俗、生活习惯等方面。

社会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了解人类文化的变迁和发展趋势,研究文化的内在本质,探析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社会文化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田野调查、民俗学研究、考古学研究、文献研究等,其中田野调查是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

社会文化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类社会的文化领域,研究者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人文知识,并且需要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和创造性思维。

社会文化研究对于人们深入了解文化现象、了解文化传承和变迁、指导文化实践和促进文化创新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社会文化研究一直是一个备受历史学界重视的领域。

三、社会史和社会文化的相互关系社会史和社会文化都是历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两者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基础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

但是,社会史和社会文化在研究中也有各自的特点和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社会史的理论研究摘要:中国社会史学首先是20世纪初伴随“新史学”而出现的。

从社会史领域的研究被学者关注以来,社会史的理论探讨就没有停止过。

自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社会史研究大致经历了兴起、停顿以及恢复和发展三个时期。

而学术界对社会史的理论探究也从知之甚少,偏于一面到现在的各持己见,深入研究。

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对社会史的理论探讨已形成了一个一致意见:社会史是研究人类社会生活的历史,研究社会史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帮助。

清楚定义社会史能够更清晰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更好地深入社会史领域的研究。

关键字:中国社会史;理论研究;相关性关于社会史,一般说来学术界具有这样的共识:所谓“社会”,其含义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共同活动。

但是对于社会史的定义却存在争议,进而的对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也就有不同的理解与定义。

这也是目前社会史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社会史的理论研究。

社会史的定义,研究对象,范畴如何,方法怎样,这是一个过去忽视、混淆,现在又有所分歧的问题。

20至30年代中国社会史的理论探讨甚少,人们对社会史的认识是模糊的。

当时社会史的兴起是与当时中国局势巨变和西方社会科学的传入有密切关联的。

相当多的人把社会史社会发展史、社会形态史,当时我国学术界对社会性质进行的大论战,即命名为“中国社会史大论战”。

这实际上就是简单的定义了社会史的研究对象。

至于研究方法,20世纪上半叶以来,随着中国“新史学”的确立,国内外都强调史学应该借助多学科的知识研究人民群众及其体现的社会共相。

而社会史也不例外,这一时期的社会史研究也是要借助与其他学科,特别是社会科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成了唯一的历史理论。

而且基于上一阶段社会史研究领域侧重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发展历史的研究,50至70年代末的社会史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因此,学界称这一时期为停顿期。

“这一时期的社会史研究热点有五个:汉民族的形成、中国历史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战争和资本主义萌芽。

后四个问题均同马克思主义社会史有关”。

[1](P53)细看这一时期社会史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研究基本上是理论化,公式化的针对中国的社会起源,发展规律,生产方式等,社会史的研究对象被局限(局限于政治、阶级方面),而且学术思想也多被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了封闭性的教条。

而对于民众生活,社会风俗,民生民情则关注过少。

所以说这一时期的社会史是没有什么进步的。

在我看来,这一时期的社会史研究只是在社会形态史方面深入研究,但是其研究也带有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主观色彩,没能真正的上升到学术的高度。

当时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格外多,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社会背景和风气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和政治生活中阶级斗争的重要性,使得这一时期的社会史研究陷入空泛、形式的尴尬地位。

但是历史是向前发展的,随着政治领域思想的解放,中国学术界也开始积极的探讨社会史的理论。

中国社会史研究走上了振兴之路。

学术界对于流行了近30年的历史研究进行了反思,人们不满意公式化、教条化的诠释经典理论和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研究方式,提出来是学革新的新设想并加以实践[1](P87)。

1986年是中国社会史研究复兴之年。

年初,冯尔康提出:建国以来前30年的史学,主要研究经济史和政治史,对社会史几乎没有接触。

认为“恢复、开展社会史的研究,已是当今史学界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社会史的研究,能给与历史研究以有血有肉的阐述,真正建立立体的史学,科学的史学”。

[2]除了冯尔康教授外,同年提出开展社会史研究的还有乔志强教授和王玉波教授。

1986年以后,中国社会史讨论会每两年举行一次,随着研究和讨论的深入,学者对社会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996年以后,面对中国社会史研究进行十年的现实和理论建设,中国社会史学者也著文进一步探讨本领域的理论问题。

从80年代中国社会史兴起以来,学者们对于社会史的定义还存在分歧,它涉及开展社会史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意义,是开展社会史面临的首要问题。

而这些分歧中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专史说,通史说和视角说三大类。

三种说法定义不同,对于社会史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定位不同。

因为定义不同,社会史的研究对象也就有点不同。

(一)专史说所谓“专史说”,即认为社会史是历史学的分支学科,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相并立。

不过在如何理解社会史的分支属性与通史的关系、社会史专门化与整体性的关系上,存在较大分歧,表达各异的历史学分支的社会史。

冯尔康教授认为:“中国社会史是研究历史上人们社会生活与生活方式的运动体系”,它“以人们的群体生活与生活方式为研究对象,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人口、社区、物质与精神生活习俗为研究范畴,揭示它本身在历史上的发展变化及其历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冯教授还指出“立足于专史,面向整体史,这是我们界定社会史的基本思路”。

有类式观点的还有常建华教授。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在专史说里也有一些分歧,王玉波主张社会史以研究生活方式为主,“研究对象主要涉及到社会主体的人的自身状况,社会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社会生活及其规范,社会生态环境、社会结构、社会问题和社会调节。

”[4]乔志强教授则扩充发展了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和范畴,把社会史的研究体系概括为“3+1”模式,即“社会构成史、社会生活史、社会功能和社会制度史三个部分的历史,加上整体社会变迁的历史概括。

”[5]从以上几个学者的理论表达中,我们可以知道专史说就是认为社会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只是关注于历史范畴中的一个方面,只是其研究对象广泛,且没有一定之规。

(二)通史说认为社会史不是历史学的专门史,而是通史,是综合史。

持这一观点的主要有陈旭麓,他强调研究历史“需要整体的观念”,“社会史是历史的社会”。

张静如则认为:“社会史是一门综合的学科,是历史学中层次最高的部分,是立于各类专史之上的学科。

”“社会史的对象,应该说是社会整体发展的全过程,其研究范围极为广泛”。

[6](三)视角说认为社会史是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出现的,或表达为新史学、新范式。

学者们之所以认为社会史新,就在于他们定义的社会史既不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也不是一门专史。

赵世瑜认为:“社会史不是一个分支,而是一种运用新方法、从新角度加以解释的新面孔史学。

”[7]还有学者主张社会史是介于历史与专门史学中间与文化史并列层次的学术研究。

在我看来学术界产生“新视角”这一说法的原因主要在于社会史的研究范围极广,而研究方法也与其他分支或专门史有些不同,使得学者们觉得将社会史定义在任何一方都不能准确的概括社会史的内涵,所以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视角”学说。

尽管三种说法不同,但是它们在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有共同点,特别是后者。

定义不同,社会史的研究范畴有一些区别。

通史说的研究对象最广,没有明确的限制,认为是社会的即是历史的。

专史说的范围则相对来说要小一些。

而新视角的范围,则因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而没明确界定。

总结以上三点,共同点就是认为社会史史研究社会的,其中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是对人类历史中各种社会现象的探讨与研究。

随着学术的深入细化发展,现在社会史的研究对象不断增加,且越来越贴近民生,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从辛亥革命兴起社会史以来,社会史的研究方法就有些与众不同。

而社会史学者在探讨研究方法时都有一个共识,即认为社会史的研究不可能孤立而存在,需要借助于其他学科,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学、人类学、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等就有相关性。

社会史的研究范畴与思想文化史,经济史、政治史等有交融。

正因为社会史的研究在内容和方法上具有开放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有关社会史方面的研究时要“思想开阔,进一步的扩大视野、更新知识结构、学习和引用其他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水平就会大大提高一步”。

[8]准确定义中国社会史,能更加清楚社会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在我看来,尽管从20世纪20年代社会史兴起至今,学术界对中国社会史的定义不同,人们对社会史的理论认识从片面到全面,从抽象到具体,从肤浅到深入。

而实质上概括说来只是表现在研究内容的侧重点和范围不同,以及到具体领域研究时所用方法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不同,而实际上在社会史的“社会性”(即研究内容是社会的,具体到社会生活或社会结构、功能等只是宏观和微观的差别)特征和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特点上,学界在认识上还是保持一致的。

因此,作为一名历史学的本科生,我认为学习中国社会史,首先应该对社会史的研究范畴,对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是没必要深究其所有对象等,因为社会史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新的领域,有些理论还不够完备,而且社会史具有开放性和整体性,其学科范围是很广的。

如果我们一味的想论证末一对象是否是社会史领域的,那么最终结果极有可能是不了了之。

所以我们现在学习社会史,关键在于对社会史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重点在于具体内容研究上,对于社会史的的理论研究我们目前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平。

而我在此梳理中国社会史的理论研究,目的在于希望通过这样的梳理使自己对中国社会史的发展脉络有一个了解,大致清楚社会史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观注目前这一领域的新动向,以便于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

参考文献:[1]常建华. 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2]冯尔康.开展社会史的研究.[J]. 载百科知识.1986年第一期. 第22页[3]冯尔康.开展社会史研究.[J]. 历史研究. 1987年第一期.第33页[4]王玉波.为社会史正名.[N]. 光明日报.1986年9月10日第二版[5]乔志强主编.中国近代社会史.[M]. B北京:民出版社. 1992年. 第47页[6]张静如. 以社会史为基础深入党史研究.[J]. 历史研究.1991年第一期.第53页[7]赵世瑜.社会史研究呼唤理论. [J]. 历史研究.1993年第二期. 第15—16页[8]蔡少卿:.扩大视野注重理论方法.[J]. 历史研究.1993年第二期.第1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