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复习之秦汉史答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
秦汉史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秦:前221-前207年 西汉:前206-公元9年 新(王莽):9-24年 东汉:25-220年
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封建社 会初步发展时期。
具体特征有:政治上:封建国家大一统局面的确 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与巩固。经济上:重 农抑商政策确立,封建经济发展。思想上:加强 思想控制。对外关系:汉朝开辟丝绸之路。
农业 租佃经营比较普遍
经 手工业 汉代:开始用煤冶铁,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出青瓷; 济 商业 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有利于商业发展;
汉: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城市实行坊市制。
政治(官 秦: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僚政治形 郡县制、军功爵制、颁布秦律) 国家管理制度化
艺术 汉:隶书为官方字体;帛画气势宏大、形态飞扬
主题深化
西周与秦朝政治制度的比较
中央政治体制 地方政治体制 选官制度 政治特点
西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以血缘关系为 纽带,家国一体, 分封制与宗法制 最高执政集团 相联系,以血缘 尚未实现权力 关系为基础 的高度集中
形成了建立 在血缘宗法 制度上的世 卿世禄制度
奴隶制的 贵族政治
成)
汉:汉承秦制,有所损益(郡国并行、中外朝、推恩令、
刺史、察举征辟制)
秦:盛行法家思想,焚书坑儒。
思想 汉:汉初实行黄老之学,武帝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东汉末年佛教传入、道教产生冲击了儒家思想统治地位。
文 化
科技
西汉:纸的发明;《黄帝内经》;地动仪。 东汉:纸的改进;《九章算术》;《伤寒杂病论》
文学 汉赋(司马相如、张衡 ) 秦:统一文字(小篆为标准字体);隶书产生
审题定位 小农经济
调动知识 题干材料信息反映了小农个体经济发展。战国 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农业 增收,调动了个体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促进了小 农经济的形成,故选A项。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的基本条件,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能促进 农业收益的增加,属于因果倒置,C项错误;农业的收益一 定程度上促使地主兼并土地,促进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成 长,故D项错误。 答案 A
视角5 从思想差异角度考查诸子百家的主张
(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
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审题定位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儒学主张
辨析选项 “当于民监”即以民为镜,体现出尊重民意、 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符合题意。“兼爱”是要求消除亲 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尚贤”是墨子 的治国主张,反对任人唯亲。“主权在民”是近代民主政 治思想。“道法自然”强调的是顺应自然。A、B、D三项 均与题意不符。 答案 C
【拓展延伸】 1.不同史观审视百家争鸣 (1)唯物史观角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瓦解、分封制 崩溃、封建制确立的时代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大背景, 这体现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2) 阶 级 史 观 角 度 : 孔 子 、 老 子 主 张 社 会 有 序 , 主 张 统 治 者 “无为”,代表的是没落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下层劳动者 利益,其他如孟子、庄子、韩非子等则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 益。
秦朝
以皇权为中心 的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体制。 “三公九卿” 分工严密,各司 其职
郡县制在国家大 一统的条件下实 行,按地域划分
实行俸禄制 度,官位概不 世袭,主要官 吏由皇帝任 免调遣
封建的官 僚政治
视角1 从时代背景角度考查汉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015·课标全国Ⅰ,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 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 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 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审题定位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外戚干政 调动知识 (示例)据题干情境可知,外戚属于母族亲属关系, 汉代外戚干政反映出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故选C项。外 戚也可能掌握相权,与“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信息不 符,故A项错误;“家天下”观念强调父系血缘关系,故B 项错误;刘氏同姓诸侯王反映了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 政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C
视角2 从文明延续角度考查农耕文明的特点、影响
(2015·课标全国Ⅰ,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 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 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视角3 从发展角度考查汉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措施和目的
(2013·山东文综,10)《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
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
令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审题定位 汉代——重农抑商政策 解题关键 由题干中的贾人“皆无得名田”“敢犯令,没 入田货”可知这是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重农抑商政 策实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小农经济,从而维护封建统 治的经济基础,故答案为D项。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 现,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答案 D
视角4 从社会现实角度考查儒家思想的特点
(2015·课标全国Ⅱ,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
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
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审题定位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
解题关键 据题干可知,古代儒家学者称颂“夏、商、周 ‘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迁移 古代儒学思想教化、贤明的主张,反映了儒学家要求统治 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表明了儒家理想化 的政治诉求,故选C项。董仲舒的汉代儒学、宋明理学都被 统治者采纳,故A项错误;B、D两项是对题干的错误阐释, 排除。 答案 C
秦汉史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秦:前221-前207年 西汉:前206-公元9年 新(王莽):9-24年 东汉:25-220年
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封建社 会初步发展时期。
具体特征有:政治上:封建国家大一统局面的确 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与巩固。经济上:重 农抑商政策确立,封建经济发展。思想上:加强 思想控制。对外关系:汉朝开辟丝绸之路。
农业 租佃经营比较普遍
经 手工业 汉代:开始用煤冶铁,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出青瓷; 济 商业 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有利于商业发展;
汉: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城市实行坊市制。
政治(官 秦: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僚政治形 郡县制、军功爵制、颁布秦律) 国家管理制度化
艺术 汉:隶书为官方字体;帛画气势宏大、形态飞扬
主题深化
西周与秦朝政治制度的比较
中央政治体制 地方政治体制 选官制度 政治特点
西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以血缘关系为 纽带,家国一体, 分封制与宗法制 最高执政集团 相联系,以血缘 尚未实现权力 关系为基础 的高度集中
形成了建立 在血缘宗法 制度上的世 卿世禄制度
奴隶制的 贵族政治
成)
汉:汉承秦制,有所损益(郡国并行、中外朝、推恩令、
刺史、察举征辟制)
秦:盛行法家思想,焚书坑儒。
思想 汉:汉初实行黄老之学,武帝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东汉末年佛教传入、道教产生冲击了儒家思想统治地位。
文 化
科技
西汉:纸的发明;《黄帝内经》;地动仪。 东汉:纸的改进;《九章算术》;《伤寒杂病论》
文学 汉赋(司马相如、张衡 ) 秦:统一文字(小篆为标准字体);隶书产生
审题定位 小农经济
调动知识 题干材料信息反映了小农个体经济发展。战国 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农业 增收,调动了个体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促进了小 农经济的形成,故选A项。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的基本条件,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能促进 农业收益的增加,属于因果倒置,C项错误;农业的收益一 定程度上促使地主兼并土地,促进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成 长,故D项错误。 答案 A
视角5 从思想差异角度考查诸子百家的主张
(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
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审题定位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儒学主张
辨析选项 “当于民监”即以民为镜,体现出尊重民意、 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符合题意。“兼爱”是要求消除亲 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尚贤”是墨子 的治国主张,反对任人唯亲。“主权在民”是近代民主政 治思想。“道法自然”强调的是顺应自然。A、B、D三项 均与题意不符。 答案 C
【拓展延伸】 1.不同史观审视百家争鸣 (1)唯物史观角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瓦解、分封制 崩溃、封建制确立的时代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大背景, 这体现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2) 阶 级 史 观 角 度 : 孔 子 、 老 子 主 张 社 会 有 序 , 主 张 统 治 者 “无为”,代表的是没落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下层劳动者 利益,其他如孟子、庄子、韩非子等则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 益。
秦朝
以皇权为中心 的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体制。 “三公九卿” 分工严密,各司 其职
郡县制在国家大 一统的条件下实 行,按地域划分
实行俸禄制 度,官位概不 世袭,主要官 吏由皇帝任 免调遣
封建的官 僚政治
视角1 从时代背景角度考查汉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015·课标全国Ⅰ,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 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 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 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审题定位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外戚干政 调动知识 (示例)据题干情境可知,外戚属于母族亲属关系, 汉代外戚干政反映出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故选C项。外 戚也可能掌握相权,与“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信息不 符,故A项错误;“家天下”观念强调父系血缘关系,故B 项错误;刘氏同姓诸侯王反映了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 政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C
视角2 从文明延续角度考查农耕文明的特点、影响
(2015·课标全国Ⅰ,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 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 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视角3 从发展角度考查汉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措施和目的
(2013·山东文综,10)《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
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
令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审题定位 汉代——重农抑商政策 解题关键 由题干中的贾人“皆无得名田”“敢犯令,没 入田货”可知这是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重农抑商政 策实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小农经济,从而维护封建统 治的经济基础,故答案为D项。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 现,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答案 D
视角4 从社会现实角度考查儒家思想的特点
(2015·课标全国Ⅱ,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
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
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审题定位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
解题关键 据题干可知,古代儒家学者称颂“夏、商、周 ‘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迁移 古代儒学思想教化、贤明的主张,反映了儒学家要求统治 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表明了儒家理想化 的政治诉求,故选C项。董仲舒的汉代儒学、宋明理学都被 统治者采纳,故A项错误;B、D两项是对题干的错误阐释, 排除。 答案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