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灭菌的原则
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
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
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有效性:所选方法必须能够有效地杀灭或去除目标菌种,确保消毒灭菌的效果达到要求。
2. 安全性:所选方法必须对操作人员和环境无害或有害作用较小,避免产生二次污染或对健康造成损害。
3. 可操作性:所选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应简便、操作方便,且能够适应实际工作环境和需求。
4. 经济性:所选方法应在经济可承受范围内,并兼顾使用材料、能源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成本。
5. 广谱性:所选方法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有效杀灭或去除多种目标菌种,避免因特定菌种的存在而导致消毒灭菌效果不彰。
6. 持久性:所选方法的消毒灭菌效果应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尽量避免菌种迅速复苏和再次感染。
7. 环保性:所选方法应尽量选择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较小的消毒灭菌方法,避免对大自然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综上所述,选择消毒灭菌方法应综合考虑以上各个原则,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方法。
消毒灭菌的基本原则
消毒灭菌的基本原则
消毒灭菌是预防感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基本原则如下:
1.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根据情况选择适合的消毒剂,常用的有酒精、漂白粉、过氧化氢、紫外线等。
2.正确使用消毒剂:按照使用说明正确配制和使用消毒剂,确保有效的消毒效果。
3.保持消毒物品的清洁和干燥:在开始消毒之前,确保消毒物品本身是清洁干燥的,避免细菌滋生。
4.注意消毒时间和浓度:消毒剂的浓度和作用时间是保证消毒效果的关键,需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浓度进行操作。
5.全面消毒:对需要消毒的区域或物品进行全面覆盖和处理,确保所有可能携带病原体的地方都得到消毒。
6.定期检查和更新消毒计划:定期检查消毒计划,确保消毒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及时更新消毒剂和方法。
7.个人卫生和防护:在进行消毒操作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使用适当的防护措施,如手套、口罩等,避免自身感染。
总之,消毒灭菌的基本原则是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正确使用消毒剂,保持消毒物品的清洁和干燥,注意消毒时间和浓度,全面消毒,定期检查和更新消毒计划,并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
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
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一、消毒、灭菌方法1 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选择相应的消毒或灭菌的方法:a) 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b) 中度危险性物品,应达到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c) 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做清洁处理;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
2 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a) 对受到致病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 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或灭菌。
b) 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应采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
c) 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或低水平的消毒方法。
d) 杀灭被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时,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
e) 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 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
3 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a) 耐热、耐湿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热的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应采用干热灭菌。
b) 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宜采用低温灭菌方法如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或低温甲醛蒸汽灭菌等。
c) 物体表面消毒,应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宜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擦拭或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多孔材料表面宜采用浸泡或喷雾消毒法。
二、职业防护1 应根据不同的消毒与灭菌方法,采取适宜的职业防护措施。
2 在污染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回收、清洗等过程中应预防发生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3处理锐利器械和用具,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避免或减少利器伤的发生。
4不同消毒、灭菌方法的防护如下:a) 热力消毒、灭菌:操作人员接触高温物品和设备时应使用防烫的棉手套、着长袖工装;排除压力蒸汽灭菌器蒸汽泄露故障时应进行防护,防止皮肤的灼伤。
消毒灭菌的原则
消毒灭菌的原则
消毒灭菌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杀灭和去除微生物,以达到预防疾病传播和保护健康的目的。
消毒灭菌的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或灭菌方法。
根据被处理物品的材质、形状和污染程度,选择适合的消毒剂或灭菌方法。
常用的消毒剂有酒精、含氯化合物、过氧化氢、臭氧等。
常用的灭菌方法包括高压蒸汽灭菌、干热灭菌、紫外线辐射灭菌等。
2. 保证消毒剂或灭菌方法的强度和时间。
消毒剂或灭菌方法的强度和时间是保证消毒效果的关键因素。
强度和时间过短,可能无法杀灭所有的微生物;过长则可能对被处理物品造成伤害或者浪费消毒剂。
3. 确保操作环境清洁。
消毒灭菌过程中,操作环境的清洁程度对消毒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操作环境不清洁,可能会引入新的微生物,降低消毒效果。
4. 确保被处理物品的清洁程度。
被处理物品的清洁程度对消毒灭菌效果同样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被处理物品存在较大的污染或污垢,可能会影响消毒剂或灭菌方法的强度和时间,降低消毒效果。
5. 严格遵守消毒灭菌操作规程。
消毒灭菌是一项专业的操作,需要按照规范的程序和操作要求进行。
操作者应该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证消毒灭菌的效果。
消毒与灭菌的原则
消毒与灭菌的原则、方法清洁、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包括医院病室内外环境的清洁、消毒、诊疗用具、器械、药物的消毒、灭菌,以及接触传染病患者的消毒隔离和终末消毒等措施。
一、概念(一)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根据有无已知的传染源可分预防性消毒和疫源性消毒;根据消毒的时间可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二)灭菌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芽胞),使之达到无菌程度。
经过灭菌的物品称“无菌物品”。
用于需进入人体内部,包括进入血液、组织、体腔的医用器材,如手术器械、注射用具、一切置入体腔的引流管等,要求绝对无菌。
消毒与灭菌是两个不同的要领。
灭菌可包括消毒,而消毒却不能代替灭菌。
消毒多用于卫生防疫方面,灭菌则主要用于医疗护理。
二、消毒、灭菌的原则(一)明确消毒的主要对象应具体分析引起感染的途径、涉及的媒介物及病原微生物的种类,有针对性地使用消毒剂。
(二)采取适当的消毒方法根据消毒对象选择简便、有效、不损坏物品、来源丰富、价格适中的消毒方法。
医院诊疗器械按污染后可造成的危害程度和在人体接触部位不同分为三类:1.高度危险的器材穿过皮肤、粘膜而进入无菌的组织或器官内部,或与破损的皮肤粘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如手术器械、注射器、心脏起搏器等。
必须选用高效消毒法(灭菌)。
2.中度危险的器材仅与皮肤、粘膜密切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组织内,如内窥镜、体温计、氧气管、呼吸机及所属器械、麻醉器械等。
应选用中效消毒法,杀灭除芽胞以外的各种微生物。
3.低度危险器材和物品不进入人体组织,不接触粘膜,仅直接或间接地与健康无损的皮肤接触,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的病原微生物污染,一般并无危害,如口罩、衣被、药杯等,应选用低效消毒法或只作一般卫生处理。
只要求去除一般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
(三)控制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许多因素会影响消毒剂的作用,而且各种消毒剂对这些因素的敏感性差异很大。
消毒与灭菌
(2)化学方法: (2)化学方法: 理想的化学消毒剂,杀菌效果可靠.性质 稳定,有效浓度低.毒性低.来源充足,价格低,不 损伤被消毒物品。不构成对人的危害,为人们普遍接 受。 1)使用含氯制剂。含氯制剂分为有机氯和无机氯。 1)使用含氯制剂。含氯制剂分为有机氯和无机氯。 使用时可将原液配制成3 使用时可将原液配制成3‰一5 ‰的溶液,用于餐具、 酒具、茶具、直接人口的工用具容器,浸泡3 酒具、茶具、直接人口的工用具容器,浸泡3—5分钟 即可。用3 即可。用3%o浓度的溶液进行果蔬消毒.浸泡10分 浓度的溶液进行果蔬消毒.浸泡10分 钟.清水冲净即可。凉水配制,避光保存; 2)使用过氧化物制剂。浓度0.5%一1%.浸泡3— 2)使用过氧化物制剂。浓度0 %一1%.浸泡3 5分钟,采用擦拭、喷洒等方式.适用于瓜果蔬菜、餐 具、茶酒具、容器、生产环境及工作人员手掌的消毒; 3)使用醇类消毒剂。浓度65%一75%.多用于工用 3)使用醇类消毒剂。浓度65%一75%.多用于工用 具和冷荤间刀、墩、从业人员手掌的消毒。
煮沸干热消毒餐具的效果检 查
消毒工具指标:即去残渣、碱水洗、清水刷、 消毒工具指标:即去残渣、碱水洗、清水刷、沸水煮 3~5分钟或沸水入锅 , 沸水出锅, 干热消毒要在升温 分钟或沸水入锅, 沸水出锅, 后15分钟以上。设备专用,人员专职。 15分钟以上。设备专用,人员专职。 感官指标:“ 感官指标:“光、洁、涩、干”是餐具热力消毒的感 官指标。 官指标。 微生物指标:GB14934-94食 微生物指标:GB14934-94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 发酵法:大肠菌群, 发酵法:大肠菌群,(个/100平方厘米)<3,致病菌 100平方厘米) 不得检出。 纸片法:( 不得检出 。 纸片法: ( 个 /50 平方厘米) 大肠菌群、 50平方厘米 ) 大肠菌群 、 致病菌均不得检出。 致病菌均不得检出。
消毒灭菌意义及原则
谢 谢
1、加强领导,统一组织。消毒工作要 求严,涉及范围广,工作量大,耗费 的人力物力也队伍与群众结合,在处理安排上, 重点与一般相结合。
2、方法适宜,处理恰当。在实际消毒 工作中,消毒对象多,情况复杂。为 了既达到消毒的目的,又减轻对物品 的损坏,应根据被消毒对象与条件灵 活选择消毒方法,消毒剂种类和浓度 恰当处理,保证消毒工作顺利完成。
消毒灭菌的意义与原则
王 君
总则 消毒的意义 消毒的原则
在人类与病原微生物的斗争中, 消毒是最直接的手段,是控制医 院内感染的必要手段,是确保医 疗安全的重要环节。
消毒的意义 1、预防感染疾病的需要 2、清除生物战剂污染的需要 3、防腐与保存的需要
消毒的原则 消毒可以杀灭或消除病原微生物,切 断传播途径,但绝不能将之作为一项 孤立的措施。消毒只有在同其他各项 预防措施结合使用时,才能达到预期 的目的。为使工作顺利展开并取得较 好的效果,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
3、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消毒只能处 理局部地区或部分物品,不可能对所 有的可能污染的场所和物品都进行消 毒处理。因此,在消毒处理之外,还 须采取防止再污染措施,否则可能会 使消毒处理前功尽弃。
4、措施落实,确保质量。消毒必须严格按 照规定的剂量、方法与条件加以实施,使 被消毒对象无害化。不正确的处理,非但 不能防止疾病的传播,有事反可造成安全 假象,使人们放松警惕,更不利于预防疾 病。
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优质推荐】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优质推荐】
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
1.使用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消毒药、械,并按照批准的范围和方法在医疗卫生机构和疫源地等消毒中使用。
2.根据物品污染后的危害程度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
(1)高度危险的物品:必须选用灭菌方法处理。
(2)中度危险性物品:一般情况下达到消毒即可,可选用中水平或高水平消毒法。
但中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要求并不相同,有些要求严格,例如内镜,体温表等必须
达到高水平消毒,需采用高水平消毒方法消毒。
(3)低度危险性物品:一般可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只做一般的清洁处理即可,仅在特殊情况下,才作特殊的消毒要求。
例如,当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必须针对污
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用有效的消毒方法。
3.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危害性选择消毒、灭菌方法。
(1)对受到细菌芽胞、真菌孢子、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选用高水平消毒法或灭菌法。
(2)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和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选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法。
(3)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可选用中水平或低水平消毒法。
(4)对存在较多有机物的物品消毒时,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
消毒灭菌的一般原则
消毒灭菌的一般原则
消毒灭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能够有效杀灭和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
以下是一般的原则:
1. 卫生原则: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培养正确的咳嗽和打喷嚏礼仪,以及避免接触已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或液体。
2. 清洁原则:在进行消毒灭菌之前,首先需要对物品或表面进行彻底的清洁。
使用适当的清洁剂或肥皂水清洁物品,去除污垢和有机物。
3.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根据不同的场所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消毒剂。
常见的消毒剂包括含氯化合物、含醇类、过氧化氢、紫外线辐射等。
根据相关规定和建议使用消毒剂。
4. 正确使用消毒剂:按照产品说明书上的指导,正确稀释消毒剂,确保其浓度在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内。
使用合适的工具(如喷雾器、湿布等)将消毒剂均匀地应用到物品或表面上。
5. 注意安全性:在使用消毒剂时,应注意其安全性。
避免接触皮肤和眼睛,并确保通风良好,以防止有害气体的积聚。
储存消毒剂时应注意防火和防盗。
6. 频率和定期性:根据实际需要,确保对物品、表面和环境进行定期的消毒灭菌。
不同的场所和物品的污染程度不同,对于频率和定期性要有科学合理的安排。
在进行消毒灭菌工作时,要坚持卫生原则,进行彻底的清洁,选择适当的消毒剂,并正确使用。
保障安全性和合理的频率与定期性,以提高消毒灭菌的效果,维护环境与个人的健康。
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
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一、消毒、灭菌方法1 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选择相应的消毒或灭菌的方法:a) 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b) 中度危险性物品,应达到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c) 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做清洁处理;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
2 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a) 对受到致病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 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或灭菌。
b) 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应采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
c) 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或低水平的消毒方法。
d) 杀灭被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时,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
e) 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 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
3 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a) 耐热、耐湿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热的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应采用干热灭菌。
b) 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宜采用低温灭菌方法如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或低温甲醛蒸汽灭菌等。
c) 物体表面消毒,应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宜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擦拭或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多孔材料表面宜采用浸泡或喷雾消毒法。
二、职业防护1 应根据不同的消毒与灭菌方法,采取适宜的职业防护措施。
2 在污染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回收、清洗等过程中应预防发生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3处理锐利器械和用具,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避免或减少利器伤的发生。
4不同消毒、灭菌方法的防护如下:a) 热力消毒、灭菌:操作人员接触高温物品和设备时应使用防烫的棉手套、着长袖工装;排除压力蒸汽灭菌器蒸汽泄露故障时应进行防护,防止皮肤的灼伤。
消毒技术规范消毒、灭菌基本原则
消毒技术规范消毒、灭菌基本原则(一)基本要求1.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先清洁,再进行消毒或灭菌。
2.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消毒。
3.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二)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1.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选择相应的消毒或灭菌方法⑴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
⑵中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
⑶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做清洁处理;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
2.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⑴对受到致病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或灭菌。
⑵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应采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
⑶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或低水平的消毒方法。
⑷杀灭被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时,应加大消毒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
⑸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应加大消毒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
3.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⑴耐热、耐湿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热的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应采用干热灭菌。
⑵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宜采用低温灭菌方法如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或低温甲醛蒸汽灭菌等。
⑶物体表面消毒,宜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宜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擦拭或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多孔材料表面宜采用浸泡或喷雾消毒法。
(三)皮肤与黏膜的消毒1.皮肤消毒⑴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消毒方法:①用浸有0.5%碘伏消毒液或安尔碘的无菌棉签或其他替代物品局部擦拭2遍,作用时间遵循使用说明。
消毒灭菌原则与方法课件
次氯酸钠类消毒液卫生质量技术规范
有效氯含量: 4%-7% 稳定性:有效期不得低于6个月 杀灭微生物能力(杀菌试验用干扰物浓度0.3%) 有效氯含量 (mg/L) 100 作用时间 (min) 10 杀灭微生物指标 (杀灭对数值) 大肠、金葡(≥5)
200
200 500
10
20 60
铜绿、白念(≥4)
戊二醛类消毒剂卫生质量技术规范
对皮肤黏膜刺激,对眼睛有严重伤害。建议佩戴防喷溅 防护眼镜或全包裹式全面防护面罩。 应在通风良好处使用,使用场所应有排风设备。 用于浸泡器械的容器,必须洁净、密闭,使用前需先经 消毒或灭菌处理。 经消毒或灭菌后的医疗器械,使用前以无菌方式取出, 用无菌蒸馏水反复冲净,再用无菌纱布等擦干。 用内镜清洗消毒机消毒处理时,所用的内镜清洗消毒机 必须获得卫生部卫生许可批件,所用的消毒程序也必须 是其批件中批准的使用程序。
按《食(饮)具消毒 去残渣、清洗后器具进行浸泡消毒; 卫生标准》(GB14934) 消毒后应将残留消毒剂冲净。 100-200 250-400 10 20 先清洗后消毒;用生活饮用水去残留。 将织物全部浸没,用生活饮用水去残留。 浸泡消毒,完全覆盖污染物品、物表。
体液污染 5000-10000 ≥60
10000~20000 ≥120 按1份消毒液、2份排泄物混合搅拌静臵。
戊二醛类消毒剂卫生质量技术规范
适用范围:
戊二醛含量在2.0%~2.5%之间,
加调节剂后pH7.5~8.0, 且符合下列三元包装要求的消毒液:
第一单元:戊二醛,
或戊二醛加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或戊二醛加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 或戊二醛加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 第二单元:亚硝酸钠(防锈剂);
消毒灭菌一般原则
消毒灭菌一般原则消毒灭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卫生措施,可以有效地杀灭病原菌、细菌、真菌和病毒,保障人们的健康安全。
在进行消毒灭菌时,有一些一般原则需要遵循,以确保消毒灭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首先,选择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被处理物品的性质和需要达到的消毒灭菌效果,可以选择不同的消毒方法,如物理消毒、化学消毒、辐射消毒等。
在选择消毒方法时,要考虑到被处理物品的耐受性和适用性,确保消毒灭菌的效果达到要求。
其次,消毒灭菌的操作要规范严谨。
在进行消毒灭菌前,要先对被处理物品进行清洁,去除污垢和有机物,以提高消毒灭菌的效果。
在消毒过程中,要按照消毒剂的说明书正确稀释和使用,确保消毒剂的浓度和接触时间符合要求。
此外,要注意消毒灭菌的环境要干净整洁,避免交叉污染。
另外,消毒灭菌的频率也需要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对于高风险的环境和物品,消毒灭菌的频率要增加,以保障消毒灭菌的效果。
同时,要定期检查消毒灭菌的效果,确保消毒灭菌的有效性,及时调整消毒灭菌的措施。
此外,消毒灭菌的安全性也是需要重视的。
在进行消毒灭菌时,要佩戴个人防护装备,避免消毒剂对皮肤和呼吸道的损害。
消毒灭菌的过程中,要注意消毒剂的溅洒和蒸汽,避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消毒灭菌的残留物要及时清洗,避免对人体和环境的污染。
总的来说,消毒灭菌是一项重要的卫生措施,需要遵循一些一般原则,确保消毒灭菌的效果和安全性。
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规范严谨的操作,适当的消毒频率,以及消毒灭菌的安全性,都是消毒灭菌的关键。
只有在遵循消毒灭菌的一般原则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消灭病原菌,保障人们的健康安全。
消毒灭菌的工作,是一项需要高度重视的卫生工作,对于人们的健康和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
消毒隔离原则和要求
消毒隔离原则和要求一、消毒、灭菌原则:1.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消毒。
2.根据物品性能可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毒灭菌。
灭菌首选压力蒸气、干热、环氧乙烷气体;消毒首选煮沸、流通蒸气;化学消毒根据不同情况可选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
3.污染医疗器材和物品,均应先消毒后清洗,再消毒或灭菌。
4.使用中的消毒剂必须保持其有效浓度,并定期检测。
5.医务人员要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以及使用方法。
配制时,应注意有效浓度、作用时间及影响因素。
6.连续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及其管道等,应定期消毒;湿化液应每日更换灭菌水;用毕需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7、消毒灭菌后,应进行效果监测。
8、手部皮肤清洁和消毒。
医务人员上班时,严禁留长指甲、戴戒指。
①下列情况应进行手的清洁或消毒;②进行无菌操作前;③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母婴同室、新生儿病房、烧伤病房、传染病房等重点部门时。
④带口罩和穿隔离衣前后。
⑤接触可能污染的物品之后。
⑥处理污物之后。
(2)洗手的基本方法和要求:①一般性洗手:用肥皂认真揉搓双手及腕部,特别注意指尖、指缝、指关节等部位,整个揉差时间不应少于15秒钟,然后用流动水冲净。
②刷手:按外科手术要求进行。
③手的皮肤消毒;在进行介入性操作前,或接触传染性的病人。
或其物品后,应注意手的清洗的消毒(常用的消毒剂有洗必泰酒精、碘伏或含氯消毒剂等)。
(3)洗手设备应齐全:①流动水:最好装置时部开关、脚踏式开关或其它自动开关。
②清洁剂:肥皂应保持干燥,盛有消毒剂的容器应保持密闭。
③毛巾:应保持清洁、干燥,每日消毒,最好用一次性纸巾。
④洗手刷:应一用一灭菌。
二、重点部门医院感染管理要求1.门急诊①急诊科(室)、儿科门诊应与普通门诊分开,自成体系,相对独立,设单独出入口和隔离诊室,并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者,应到所指定的隔离诊室诊治。
②肝炎、肠道门诊应做到诊室、人员、时间、器械固定;挂号、候诊、取药、病历、采血及化验,注射与普通门诊分开。
消毒灭菌的护理规章制度
消毒灭菌的护理规章制度1.消毒灭菌的定义消毒又称杀菌,是指使用化学药剂或物理手段将器械、用具、环境等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灭活或抑制到不致引起感染的程度的过程。
灭菌是指将器械、用具等物体中的所有病原微生物杀灭或全部去除的过程。
消毒和灭菌的宗旨都是为了避免病原微生物传播和感染。
2.消毒灭菌的原则(1)彻底性原则:消毒和灭菌工作必须彻底、彻底、再彻底,不能松懈。
(2)专业性原则:消毒和灭菌工作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杜绝外行乱入。
(3)全程性原则:消毒和灭菌工作必须从采购消毒剂到使用器具,再到处理废弃物都要全程监控。
(4)安全性原则:消毒和灭菌工作必须做到有利于环境和人体的安全,避免产生二次污染。
(5)经济性原则:消毒和灭菌工作要尽可能节约消毒剂和成本,提高效率。
3.消毒灭菌的基本流程(1)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灭菌方法。
(2)摆放好待消毒和灭菌物品。
(3)正确使用消毒剂和灭菌设备。
(4)按照要求的时间和温度进行消毒和灭菌。
(5)清洁消毒剂和灭菌设备,存放好消毒和灭菌器具。
4.消毒灭菌的分类(1)按照消毒对象的不同,分为器械消毒灭菌、环境消毒灭菌、手部消毒灭菌等。
(2)按照消毒剂的不同,分为物理消毒灭菌、化学消毒灭菌等。
(3)按照消毒时间的不同,分为紧急消毒和常规消毒。
5.消毒灭菌的管理(1)制定消毒灭菌标准和操作规程。
(2)定期对消毒灭菌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
(3)建立消毒灭菌档案,记录每次消毒和灭菌的情况。
(4)培训消毒灭菌人员,提高其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5)定期组织消毒灭菌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交流。
6.消毒灭菌的注意事项(1)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方法进行消毒灭菌。
(2)使用合格的消毒剂和设备,避免使用过期或损坏的物品。
(3)保持消毒灭菌场所的整洁和通风,防止二次污染。
(4)注意个人防护,避免皮肤直接接触消毒剂。
(5)消毒和灭菌后要及时清洁消毒设备。
以上就是消毒灭菌的护理规章制度的相关内容,通过严格遵守和执行这些规定,可以有效提高消毒灭菌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安全。
医疗机构消毒和灭菌指南
医疗机构消毒和灭菌指南一、消毒与灭菌的原则1.医疗机构应尽量选择一次性诊疗用品,非一次性诊疗用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物品可选择化学消毒剂或低温灭菌设备进行消毒或灭菌。
2.环境物体表面可选择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等消毒剂擦拭、喷洒或浸泡消毒。
手、皮肤选择有效的消毒剂如碘伏和过氧化氢消毒剂等手皮肤消毒剂或速干手消毒剂擦拭消毒。
室内空气消毒可选择过氧乙酸、二氧化氯、过氧化氢等消毒剂喷雾消毒。
3.消毒产品应符合国务院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管理要求。
二、消毒与灭菌的方法1.压力蒸汽灭菌:适用于一般培养基、生理盐水、手术敷料等耐高温、耐湿热的物品。
2.化学消毒剂浸泡:适用于各种不耐高温的诊疗器械、精密仪器等。
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戊二醛、过氧乙酸等。
3.紫外线消毒:适用于室内空气、物体表面等。
紫外线灯管应定期擦拭,保持清洁。
4.臭氧消毒:适用于室内空气、水等。
臭氧对人体有一定的刺激性和毒性,使用时应注意安全。
三、消毒与灭菌的注意事项1.严格遵守消毒与灭菌的操作规程,确保消毒与灭菌的效果。
2.定期对消毒与灭菌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转。
3.定期对消毒与灭菌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
4.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消毒与灭菌意识和技能水平。
5.做好消毒与灭菌的记录和管理工作,以备查证。
四、特定区域的消毒与灭菌要求1.感染高风险部门如感染科门诊、急诊、各类重症监护病区等,其环境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处理应合理增加消毒剂浓度和消毒频次。
2.接诊、收治新冠肺炎疑似患者或确诊患者的诊疗区域,其环境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处理同样应合理增加消毒剂浓度和消毒频次。
如使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剂浓度应调整为1000mg/L。
3.隔离病区、病人住所、密切接触者隔离医学观察场所等,应进行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选择有效氯含量1000mg/L或500mg/L的二氧化氯消毒剂进行喷洒或擦拭消毒。
总之,医疗机构消毒和灭菌是保障医疗安全、防止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消毒灭菌原则
(1)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消毒。
(2)根据物品性能可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毒灭菌,首选物理方法。
灭菌可采用压力蒸汽、干热、环氧乙烷气体。
浸泡灭菌,应选择对金属基本无腐蚀性的灭菌剂。
消毒可用煮沸、流通蒸汽。
化学消毒根据不同情况可选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
(3)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应先冲洗,然后消毒或灭菌。
(4)使用中的消毒剂必须保持其有效浓度,并定期检测消毒效果。
(5)医务人员要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时间以及使用方法。
配制时应注意有效浓度、作用时间及影响因素。
(6)对已消毒灭菌的医疗器具应妥善包装保存,防止再污染。
消毒灭菌制度
消毒灭菌制度(一)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消毒灭菌原则。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黏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灭菌。
接触完整皮肤、黏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
(二)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先清洁,再进行消毒或灭菌。
其中被大量的血液或体液等物质污溅的物品,应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然后再清洗、消毒或灭菌。
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消毒或灭菌处理。
(三)根据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耐热、耐湿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热的油剂类和粉剂类等采用干热灭菌;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宜采用低温灭菌方法;物体表面消毒应根据表面性质采取不同的消毒方法(如光滑表面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擦拭或紫外线近距离照射消毒法,多孔材料表面采用浸泡或喷雾消毒法)。
(四)化学灭菌或消毒,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择灭菌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
配制时严格掌握有效浓度,并每日监测浓度,定期更换。
更换灭菌剂时,必须对浸泡灭菌物品的容器进行灭菌处理。
(五)患者使用的吸氧装置、湿化瓶、雾化吸入器、呼吸机面罩与管路、婴儿暖箱的湿化器等器材,必须每日更换或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于消毒物品柜内。
湿化液应用灭菌水,每日更换或消毒。
呼吸机的螺纹管、湿化器、接头、活瓣通气筏等,可拆卸部分应定期更换消毒。
(六)无菌器械、容器、敷料罐、持物钳等要定期灭菌,消毒液定期更换。
无菌物品每日检查一次,无菌物品一经打开,尽快使用,严禁使用过期物品。
体温表一人一用一消毒,注射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灭菌,换药做到一人一份一用一消毒。
已用过的物品应有明显标记,分开放置。
(七)治疗室、换药室、病房等诊疗环境,应按照国家相关管理规定保持清洁、干燥。
地面、物表无明显污染时,应按常规湿式清扫或擦抹;遇明显污染时,应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污染物,然后再清洁和消毒。
抹布要分区使用,有不同使用区域的标识,用后彻底洗净、消毒、再晾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明确消毒的主要对象
应具体分析引起感染的途径、涉及的媒介物及病原微生物的种类,有针对性地使用消毒剂。
(二)采取适当的消毒方法
根据消毒对象选择简便、有效、不损坏物品、来源丰富、价格适中的消毒方法。
医院诊疗器械按污染后可造成的危害程度和在人体接触部位不同分为三类:
1.高度危险的器材穿过皮肤、粘膜而进入无菌的组织或器官内部,或与破损的皮肤粘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如手术器械、注射器、心脏起搏器等。
必须选用高效消毒法(灭菌)。
2.中度危险的器材仅与皮肤、粘膜密切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组织内,如内窥镜、体温计、氧气管、呼吸机及所属器械、麻醉器械等。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应选用中效消毒法,杀灭除芽胞以外的各种微生物。
3.低度危险器材和物品不进入人体组织,不接触粘膜,仅直接或间接地与健康无损的皮肤接触,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的病原微生物污染,一般并无危害,如口罩、衣被、药杯等,应选用低效消毒法或只作一般卫生处理。
只要求去除一般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
(三)控制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
许多因素会影响消毒剂的作用,而且各种消毒剂对这些因素的敏感性差异很大。
1.微生物的种类不同类型的病原微生物对消毒剂抵抗力不同,因此,进行消毒时必须区别对待。
(1)细菌繁殖体易被消毒剂消灭,一般革蓝氏阳性细菌对消毒剂较敏感,革蓝氏阴性杆菌则常有较强的抵抗力。
繁殖体对热敏感,消毒方法以热力消毒为主。
(2)细菌芽胞芽胞对消毒因子耐力最强,杀灭细菌芽胞最可靠的方法是热力灭菌,电离辐射和环氧乙烷熏蒸法。
在化学消毒剂中,戊二醛、过氧乙酸能杀灭芽胞,但可靠性不如热力灭菌法。
(3)病毒对消毒因子的耐力因种类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亲水病毒的耐力较亲脂病毒强。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4)真菌对干燥、日光、紫外线以及多数化学药物耐力较强,但不耐热(60℃1小时杀灭)。
2.微生物的数量:污染的微生物数量越多需要消毒的时间就越长,剂量越大。
3.有机物的存在:①有机物在微生物的表面形成保护层妨碍消毒剂与微生物的接触或延迟消毒剂的作用,以致于微生物逐渐产生对药物的适应性。
②有机物和消毒剂作用,形成溶解度比原来更低或杀菌作用比原来更弱的化合物。
③一部分消毒剂与有机物发生了作用,则对微生物的作用浓度降低。
④有机物可中和一部分消毒剂。
消毒剂中重金属类、表面活化剂等受有机物影响较大,对戊二醛影响较小。
4.温度:随着温度的升高,杀菌作用增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但温度的变化对各种消毒剂影响不同。
如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的湿度升高1倍时,杀菌效果可增加10倍。
而酚类和酒精受温度影响小。
5.PH值:从两方面影响杀菌作用①对消毒剂的作用:改变其溶解度和分子结构。
②pH 过高或过低对微生物的生长均有影响。
在酸性条件下,细菌表面负电荷减少,阴离子型消毒剂杀菌效果好。
在碱性条件下,细菌表面负电荷增多,有利于阳离子型消毒剂发挥作用。
6.处理剂量与监测:保证消毒、灭菌处理的剂量,加强效果监测,防止再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