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土尔扈特回归

土尔扈特部东归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初,土尔扈特汗国大规模东迁,从伏尔加草原到天山以北的祖先故土。
这个事件以其悲壮的传奇色彩,当即在世界上引起轰动:而后两百余年间,乃不断勾起若干史学家和文人的浓厚兴趣,七十年代末,我国大陆增经兴起一股研究与描写土尔扈特东归事件的热潮,源源涌现了许多史学家论著和文艺作品。
这无疑是有价值的。
但是由于学术以外的特殊原因的影响,当时的研究带着一些特有的取向,列如当时作出的这一论断:土尔扈特东归是“回归祖国”的爱国主义行动,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榜样。
对此本文拟提出新的商榷。
--------------------------------------------------------------------------------------------一. 土尔扈特人的祖国“祖国”一词在汉文古籍中的原义,是指祖籍所在的国。
现在用意“自己的国家”之义,是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潮传入我国以后才广泛流行起来。
这个词语主观感情色彩很浓,不是严格的学术用语如果用语学术讨论,需要注意语义的辨析与限定。
说土尔扈特是“回归祖国”,如果意指回到祖先曾经居住的国土,那是没有争议的,但要说他是“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行动,那就意味着土尔扈特之地不仅是其祖先故土,而且是他们当时自己的国家。
问题在于:清朝的中国是伏尔加土尔扈特人自己的国家吗?国家是历史的产物,历史是发展变化的;历史上的任何国家,其领土范围,居民构成及主权状态,也都有发展和变化。
中国今天这种多民族团结统一的中国形态,也并非从来如此。
中国起源之初,都是小国寡民,国人大底是同一族类,经过衍变分和,才归并为大国,或者形成多民族的统一局面。
今日中国的兄弟民族中,有不少民族古代都增经有过自己单独的国家,后来归并到大一统的中国,时间有早有晚,原因有多种多样。
古代的历史条件下,许多不同的民族联合在一个国家内,一方面可以相互帮助共同发展,但另一方面也有无法克服的民族矛盾。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土尔扈特部:
是中国清代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元臣翁罕后裔,原游牧于塔尔巴哈台附近的雅尔地区。
17世纪30年代,西迁至额济勒河(伏尔加河)下游,自成独立游牧部落,但仍不断与厄鲁特各部联系,并多次遣使向清朝政府进表贡。
乾隆三十六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冲破沙俄重重截击,历经千辛万苦,胜利返回祖国。
土尔扈特部归国:
明末,漠西蒙古的土尔扈特部由于与准噶尔部不和,西迁伏尔加河下游,逐渐被沙俄控制。
18世纪60年代,沙俄在对土耳其发动大规模战争时,企图把16岁以上的土尔扈特人全部征去当兵。
为了摆脱沙俄政府的奴役,1771年1月,26岁的土尔扈特汗渥巴锡决定携全族返回祖国。
他们历尽千难万险,跋涉万里,用了半年时间,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他们从伏尔加启程时有17万人,为了粉碎沙俄军队的追击和阻截,到达伊犁时仅存八九万人,牲畜几乎全部丧失。
乾隆帝得知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后,命调拨物资安置土尔扈特部,并在热河行宫召见了渥巴锡。
他们回到祖国后,在发展新疆地区的畜牧业经济和维护祖国统一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1771年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原因:
直接原因:沙俄的民族压迫;
根本原因: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土尔扈特部归国生动地证明: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兄弟民族血肉相连,各族人民热爱祖国,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是任何力量也割不断的。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土尔扈特东归祖国的故事

精心整理土尔扈特东归祖国的故事因为生活习俗与文化比较接近,清朝入关以前,与蒙古族各部落已经有了密切的联系。
入关后,关系更加亲密。
许多蒙古族首领,被清朝封为王爷。
公元1771年,有一支远在欧洲额济纳河下游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起程回归中国,让乾隆皇帝好一阵激动。
土尔扈特蒙古是是厄鲁特蒙古四部落之一,原来在塔尔巴哈台附近的雅尔地区游牧。
公元1756年,土尔扈特首领又派使节,走了三年,到达北京,向乾隆皇帝呈献礼物,表示敬意。
土尔扈特人对沙皇俄国的侵略与奴役,不断地反抗。
十七世纪六十年代,他们响应俄国着名农民领袖拉辛领导的顿河农民起义,起兵反抗;十七世纪末,又起兵支持巴什基尔人的起义。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阿玉奇汗的曾孙渥巴锡继承了汗位,这是一个血气方刚的人。
当时,沙皇俄国正与土耳其打仗,急需兵员,于是强令土尔扈特十六岁以上的男子都要到俄国军队去当兵,上前线送死,同时削弱土尔扈特的力量,一箭双雕。
一些老人叹息道:“土尔扈特的末日来临了。
”这时,沙俄又强迫渥巴锡交出他的儿子与三百个贵族子弟,作为人质。
愤怒的渥巴说:”役。
一丝不挂。
他们赖以为生的牛羊骆驼,几乎全部丧失。
乾隆皇帝知道土尔扈特人到达伊犁后,马上派官员前往伊犁,发放慰问、救济物品,将他们安置在伊犁河流域放牧。
伊犁及甘肃、陕西、宁夏、蒙古各地各族百姓筹集了二十多万头牛羊、四万多石米麦、五万多件皮大衣、六万多匹棉布,还有大批的毡帐,送到伊犁,交到远道归来的兄弟姐妹手上。
公元1775年秋天,金色笼罩了北方的大地,乾隆皇帝在热河木兰围场和避暑山庄,多次接见、宴请了渥巴锡等首领。
乾隆封渥巴锡为卓哩克图汗,赐给“管理旧土尔扈特部南右旗札萨克之印”。
乾隆还亲撰《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篇碑文,在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内,刻石立碑,永作纪念。
中国历史故事-清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简介 他是怎么死的?渥巴锡的人物评价

中国历史故事-清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简介他是怎么死的?渥巴锡的人物评价渥巴锡是清朝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的首领,生于公元1743年,去世于公元1775年是,是阿玉奇汗曾孙。
在他统领土尔扈特部之时,发生了一件极为重要之事。
这件事情不仅对土尔扈特部本身非常重要,同时对中国也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这件事情,便是历史著名的土尔扈特部东归。
公元1761年,也就是乾隆二十六年,敦罗布喇什逝世,渥巴锡承袭汗位,成为土尔扈特部的汗王。
当时土尔扈特不归属俄国,受俄国管辖,所以渥巴锡虽然承袭了汗位,但是一直到公元1762年才被俄国正式承认,才算保证了自己的地位。
土尔扈特部当时在俄国境内,受俄国统治者的管辖。
作为附属,土尔扈特部在俄国的日子并不好够,当时俄国政府“屡征土尔扈特兵与邻国战”,使全部落“苦于征役”,“人人忧惧”。
虽然公元1767年,渥巴锡正式开始酝酿东返的计划,但是小编认为早在公元1767年之前,渥巴锡绝对已经有了这样一个打算了。
沉重的赋税徭役,早就已经压垮了曾经的草原民族,他们渴望自己的同胞,渴望回到自己的故土,过上自己的安生日子。
从公元1767年开始,土尔扈特部便在渥巴锡的领导之下,为武装起义,东返祖邦做准备。
在经过了长达四年的准备之后,一切终于在公元1770年准备就绪。
渥巴锡在从高加索前线回来之后,与自己的亲信王公越过伏尔加河左岸,在维特梁卡召开绝密会议。
在会议中,当即确立了“离开俄国,返归祖国”,并且在公元1771年开始行动的决定。
公元1771年年初,渥巴锡正式发动武装起义,分三路向祖邦中国进发。
经过了八个多月艰苦的斗争和长途的跋涉,终于策伯克多尔济率领的前锋部队在伊犁河流域的察林河畔与前来相迎的清军相遇。
随后在同年9月,在木兰围场渥巴锡觐见了乾隆皇帝,确认了土尔扈特部的回归。
虽然已经回归了自己的祖邦,但是却仍然有一系列的问题等待他的解决。
首先他虽然是蒙古遗族,但是因为长期生活在俄国境内,所以此次回归当务之急便是取得乾隆的信任。
土尔扈特部东归

土尔扈特部东归——蒙古骑兵与哥萨克的较量1土尔扈特部东归——蒙古骑兵与哥萨克的较量土尔扈特蒙古重归中华土尔扈特部源出历史上的克烈惕部,其早期历史可上溯到八九世纪的九姓鞑靼。
土尔扈特部始祖为翁罕。
12世纪后半叶,翁罕为克烈惕部首领,其时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在蒙古诸部中被尊称为“也可汗”(大皇帝),而此时的铁木真,童年丧父,屡遭磨难,身处逆境。
因翁罕是其生父也速该的“安答”(异姓兄弟),有着“亲宜世继”的关系,便成为铁木真最理想的保护者和同盟者。
宋庆元5年(119年)当铁木真援助翁罕击败了乃蛮部的袭击后,两人在土兀刺河再次结为父子,确立了“父子安答”的关系。
土尔扈特部(克烈惕)12世纪时游牧于蒙古高原偏北地区。
此后随着铁木真部落的崛起和元朝的建立、灭亡,该部落逐渐衰落,并向西部游牧,正是这个阶段,克烈惕部分易名为土尔扈特。
明朝末年,居于我国北方和西北的蒙古民族分作三大部: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
游牧在青海、新疆一带的厄鲁特蒙古又分为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亦称四卫拉特。
他们游牧于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以南,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土尔扈特部游牧于塔尔巴哈台西北雅尔(今新疆塔城西北及俄罗斯境内乌拉札地区),16世纪末17世纪初,其西部牧地已达额尔齐斯河上游、伊施姆河一带。
厄鲁特各部之间虽有联盟,但互不统属难相制衡。
当时准噶尔部落首领巴图尔洪台吉逐渐取代和硕特领主地位,成为四卫拉特联盟盟主,“恃其强,侮诸卫拉特”,并企图兼并土尔扈特等部。
由于准噶尔势力日益强大,其部长巴图尔浑台吉意图兼并土尔扈特。
土尔扈特部长和鄂尔勒克不满于蒙古王公之间的纷争,与巴图尔浑台吉交恶,两部关系紧张,于是率一部分牧民向西游牧到额尔齐斯河上游。
在这里,他们又受到沙皇俄国扩张主义者的威胁。
沙俄塔拉将军加加林要他们“宣誓效忠沙皇”,签订相应的条约,加入俄国国籍。
厄鲁特蒙古各部断然拒绝了俄国的无理要求。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知识点: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知识点:土尔扈特回归祖国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乾隆三6年(1771年),为了摆脱沙俄的压迫,维护民族独立,图尔胡特部部长沃巴西(阿尤奇汗的曾孙)率领军队发动武装起义,突破沙俄的重重拦截,历经千辛万苦回到祖国。
图尔胡特的回归为巩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谱写了光辉而感人的篇章。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1.背景和原因:
(1)明朝末年,土尔扈特部因为与准噶尔部不和,被迫西迁到俄罗斯伏尔加河下游地区,但是他们不忘祖国,不断派人朝贡。
(2)准噶尔的叛乱被彻底镇压,为图尔胡特人回归祖国创造了条件。
(3)沙俄的压迫和奴役。
2.概述:
在杰出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粉碎了沙俄军队的围追堵截,长途跋涉,历时半年,终于回到祖国。
乾隆帝在避暑山庄接见了渥巴锡等人,并且妥善安置了土尔扈特部于准噶尔盆地一带游牧。
3.含义:
为祖国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谱写了新的篇章,加强了新疆地区畜牧业的发展。
因为对沙俄的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渥巴锡是我国历史著名的民族英雄。
图尔库特回归祖国示意图:。
库尔勒东归塔历史故事

库尔勒东归塔历史故事
东归塔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标志性建筑,座落在库尔勒龙山公园的山顶上。
关于东归塔的历史故事,要从土尔扈特部东归说起。
土尔扈特部是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原游牧于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额尔齐斯河两岸及哈萨克草原西部。
明末清初,准噶尔部日益强大,土尔扈特部不断受到准噶尔部的欺凌,于 1628 年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
土尔扈特部在这里生活了 140 多年,到了 18 世纪 60 年代,他们不堪忍受沙俄的压迫,决心返回故土。
1771 年 1 月 4 日,渥巴锡汗率部发动武装起义,分三路向祖国内地挺进。
一路上,他们冲破沙俄军队的重重截击,战胜严寒酷暑和疾病等重重困难,历时八个月,行程万余里,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土尔扈特部的东归,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为了纪念土尔扈特部东归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1994 年在库尔勒龙山公园修建了东归塔。
土尔扈特万里东归读后感

土尔扈特万里东归读后感摘要:一、简要介绍土尔扈特部的历史背景二、概括土尔扈特部东归的原因和过程三、阐述东归对土尔扈特部的意义及其对我国历史的影响四、分析土尔扈特部东归精神的时代价值五、反思当代民族精神传承与弘扬的重要性正文:自从阅读《土尔扈特万里东归》这本书,我对土尔扈特部这个英勇的民族产生了无尽的敬意。
他们为了追寻更好的生活,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漫漫东归路,展现了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
土尔扈特部是我国蒙古族的一个分支,历史悠久,早在成吉思汗时期就建立了辉煌的功业。
然而,在明朝末年,土尔扈特部因为战乱和草原生态恶化,被迫西迁至伏尔加河流域。
尽管身处异乡,他们始终心怀故土,渴望回归祖国。
土尔扈特部东归的历程堪称英勇壮丽。
在部族领袖渥巴锡的带领下,他们顶住了沙俄的压迫,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1771年成功回到祖国。
这场规模宏大的民族迁徙,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土尔扈特部的东归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还对我国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的英勇事迹成为了民族团结的典范,激发了各民族共同抵御外敌、共创繁荣的斗志。
同时,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也为我国西部边界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土尔扈特部东归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时代价值。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激发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如今,面对世界日益复杂多变的环境,我们更要珍惜民族团结,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让我们以土尔扈特部东归为榜样,激发民族自豪感,增进各民族间的了解与信任,共同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总之,《土尔扈特万里东归》这部作品,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民族精神的伟大。
土尔扈特部东归与《土尔扈特部归顺图》

AppreciatION 鉴赏编辑|薛续友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为反抗沙皇俄国的统治,在年轻的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历经千难万险,从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到达伊犁,乾隆皇帝亲自在承德避暑山庄接见并赏赐了渥巴锡等人,辽宁省朝阳博物馆收藏的清代宫廷绘画《土尔扈特部归顺图》就是描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珍贵文物。
一、土尔扈特部东归土尔扈特部是我国卫拉特(明代称“瓦剌”,清代称“厄鲁特”,亦称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原游牧于我国新疆塔城以西的雅尔地区。
“居于雅尔之额什尔努拉地。
初卫拉特诸酋以伊犁为会宗地,各统所部不相属。
准噶尔部酋巴图尔珲台吉者,游牧阿尔台,恃其强,欲役属诸卫拉特,和鄂尔勒克恶之”,明崇祯二年(1629年)首领和鄂尔勒克率领部族25万人离开故土,向北越过哈萨克草原,渡过乌拉尔河,来到了伏尔加河(土尔扈特人称伏尔加河为“额济勒”)流域南北两岸广阔的草原,当时俄国人的势力还没到达这一地区,在这块荒无人烟、水草丰美的草原上休养生息放马牧羊,开始了长达140多年的艰辛历程。
1.土尔扈特部心怀故土,与清政府联系密切清崇德六年(1641年),沙俄向游牧在额济勒河下游的土尔扈特部发动武装袭击,被给予坚决反击,首领和鄂尔勒克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其子书库尔岱青继位成为部族首领,此后与清政府一直保持联系没有间断。
顺治二年(1645年)书库尔岱青随青海和硕特部固始汗向清政府朝贡,附名以达,十二年(1655年)书库尔岱青派遣使者向清政府奉表纳贡,十三年和鄂尔勒克子伊勒登诺颜遣使奉表贡,十四年和鄂尔勒克子罗卜藏诺颜及其子多尔济遣使向清朝贡驼马“乞市于归化城”,清政府应允其与内地人民贸易。
康熙十一年(1672年)土尔扈特首领朋楚克死,子阿玉奇继位,“1690年,西藏达赖活佛赐给阿玉奇‘汗’的封号,并送去了这一汗号的大印,阿玉奇始自称‘汗’”。
三十五年(1696年),阿玉奇派出桑多尔吉扎布领本部兵力千人赴阿尔泰山,协助清军阻堵准噶尔部叛酋噶尔丹归路,为清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巩固西北边陲做出了贡献,并在战后入贡祝捷。
【渥巴锡】从沙俄东归的蒙古土尔扈特人今昔

【渥巴锡】从沙俄东归的蒙古土尔扈特人今昔从沙俄东归的蒙古土尔扈特人今昔近日,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局传来消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给蒙古土尔扈特部的三卷敕书入围《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渥巴锡[]据介绍,《名录》收集工作是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配合世界记忆工程项目在中国的开展。
据记载,一七七一年,因不堪忍受沙俄的穷兵牍武,定居在伏尔加河下游的蒙古土尔扈特部十七万老少,在首领渥巴锡率下,回归祖国。
在回归途中,有十万人因战争、饥饿和疾病而丧生,他们赖以生存的驼、马、牛、羊也几乎全部丧失。
回到祖国只剩下了七万余人。
乾隆对土尔扈特回归十分重视,命令伊犁将军安置。
将渥巴锡的旧土尔扈特部分为东西南北四路,分别安置在今天的乌苏市、博乐塔拉蒙古自治州、和静县以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等境内游牧。
渥巴锡主率南路驻牧于今天的和静县。
东归后,渥巴锡部遇到了重重困难,疫病流行,生活困苦。
于是,渥巴锡亲自踏勘新的游牧地,在清政府的同意下,选择了位于和静县西北的裕勒都斯草原。
不久,渥巴锡逝世,去世前,对其部众留下了安分度日,勤奋耕田,繁衍牲畜,勿生事端,至盼至祷的遗言。
渥巴锡的后代,秉承祖训,在裕勒都斯草原逐水草而牧,繁衍生息。
但由于生产力水平有限,在漫长的二百多年间,经济发展缓慢。
这三卷敕书是二百多年前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颁给三位土尔扈特汗王的谕旨。
对于今天研究土尔扈特部的历史有着十分珍贵的文献价值。
如今,渥巴锡的后裔们生活在美丽的裕勒都斯草原,这里有中国唯一的天鹅自然保护区,他们与天鹅相伴,安详又幸福。
他们放牧、养殖、耕种相结合,实现了定居生活。
据介绍,新疆和静县粮多油足,瓜果飘香,牛羊肥壮,有粮仓肉库、瓜果之乡的美誉。
来到渥巴锡后裔聚居区,但见:碧绿的草原中间,耸立起了一排排一砖到顶的房屋,商店、学校、卫生所一应俱全。
家家户户有电视,虽然满屋都是现代家具,但还有人住着大排炕,炕上铺花毡,墙上挂花毯,这是古老的习俗。
四年级读后感作文:《土尔扈特部东归》读后感_400字

三一文库()四年级读后感作文
《土尔扈特部东归》读后感_400字
俗话说:“落叶归根”,这句话是中华民族
故土情节的一个真实写照。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
体会到那种血浓于水和故土难离的家乡情节,
这不但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优
良传统。
土尔扈特部属于蒙古民族,十七世纪的时候,沙俄不断攻击它,1659年,沙俄与它签定
条约,土尔扈特部形式上臣服于沙俄,但多数
土尔扈特人不把沙俄看做是自己的君主国,仍
维护自己的主权。
虽然他们舍不得伏尔加草原,但最后还是走了。
它们离开了生活数百年的伏
尔加草原,开始长途跋涉。
俄军一路上围追堵截,他们在回归的路上
拼死奋战,每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历尽千
辛万苦,终于在1771年的时候返回祖国。
土尔扈特人为了返回祖国,遭受到的牺牲
是巨大的。
离开伏尔加河时约有二十万人,但
抵达故土时只剩下不到一半了,多数人都倒在
了回国的路上。
可以这样说,土尔扈特人的东
20 × 20。
土尔扈特东归名词解释

土尔扈特东归名词解释
“土尔扈特东归”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土尔扈特节”,是蒙古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或
二月初一举行,是一个庆祝新年和祈福的节日。
在蒙古族传统文化中,土尔扈特东归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家庭团聚和祭祀神灵的时刻。
在土尔扈特东归这一天,人们会穿上传统的民族服装,参加各
种庆祝活动,例如赛马、摔跤、歌舞表演等。
此外,人们还会在家
中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节日期间,家家户户都会举行丰盛的宴席,招待亲朋好友,共同
庆祝这一重要的节日。
土尔扈特东归是蒙古族人民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展示蒙古族传统风俗和习俗的窗口。
这一节日不仅丰富多彩,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通过举办土尔扈特东归活动,蒙古族人民得
以传承和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文化交流,也
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和民族精神。
渥巴锡 土尔扈特部东归

渥巴锡土尔扈特部东归土尔扈特部东归。
乾隆三十六年。
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为摆脱沙俄压迫。
维护民族独立。
率领部众发动了武装起义。
并冲破沙俄重重截击。
历经千辛万苦。
胜利返回祖国。
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为巩固中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中文名,土尔扈特部东归。
年代,乾隆三十六年。
首领,渥巴锡。
性质,武装起义。
目的,反抗沙俄苛政,回归中国。
拼音,Tuerhute Dong Gui。
具体年份,公元1771年。
背景。
早在唐朝时期中国的史籍上就有漠西蒙古族的记载。
元朝又有了西蒙古的记载。
史称斡亦剌惕。
外剌。
外剌歹。
明朝又称瓦剌。
清朝称厄鲁特。
额鲁特。
卫拉特。
外文书籍又称为卡尔梅克。
克尔梅克。
哥尔梅克。
斡亦剌惕是蒙古语。
它最早的含义比较普遍的解释有两种:一种含有蒙古语卫拉即近亲邻亲的意思。
有近亲者。
邻近者。
同盟者;一种含有林中百姓林中人林中民之意。
后一种说法比较可信。
更主要的是根据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类型来称谓的。
他们曾经过着林中采集渔猎的生活。
草原上的牧民称他们为槐园亦儿坚。
也就是林中百姓的意思。
随着历史的变迁。
明代西蒙古出现了大小四卫拉特联盟。
卫拉特一词更具有亲近者同盟者联盟者的实际意义和词源意义。
尤其是18。
19世纪帕拉斯。
施密特等外国史学家认为联盟说更合理。
从四卫拉特联盟角度分析。
前一种说法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俄国的布里亚特蒙古学者多尔济班扎罗夫则认为卫拉特是由卫——林木森林——加阿拉特——百姓组成的。
即林中百姓。
人们普遍认为。
多尔济班扎罗夫的解释更接近事实。
理由较充分。
颇具权威性。
土尔扈特部落是中国卫拉特蒙古中其中的一个部落。
历史的记载中。
土尔扈特部落的先祖是王罕。
亦称翁罕。
据波斯历史学家拉施特《史集》记载。
王罕所率领的是克列特部。
克列特一词。
蒙古语古老的形式是现在发音为ere。
土尔扈特一词与克列特有着密切的联系。
克列特有包围。
警卫的意思。
因为王罕家族中的克列特人确曾充任过成吉思汗的护卫。
初一历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试题

初一历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试题1.“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他们粉碎了沙俄军队的层层堵截和追击,战胜严寒酷暑和疾病等重重困难,历时八个月,行程万余里,终于返回新疆,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
”这段文字叙述的历史事件是A.张骞出使西域B.雅克萨之战C.土尔扈特部回归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答案】C【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土尔扈特部是蒙古族的一支,明朝末年迁至伏尔加河下游游牧,后受到沙皇俄国的压迫,在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历经艰险,粉碎了沙俄军队的层层堵截和追击,战胜严寒酷暑和疾病等重重困难,行程万里,终于回归祖国,受到了清政府的妥善安置。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书写了光辉的篇章。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2.历史证明,统一必然促使国泰民安,分裂将导致国运衰退。
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代表清朝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机构是A.伊犁将军B.宣政院C.驻藏大臣D.乌里雅苏台将军【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清朝民族关系相关史实的准确识记,解题时紧扣关键信息“代表清朝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雍正时期(1727年),开始设立驻藏大臣,代表中央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驻藏大臣3.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并巩固,清朝前期的疆域奠定了今天我国版图的基础。
清朝前期,我国疆域西面到()A.外兴安岭B.大散关C.西伯利亚D.葱岭【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清朝前期疆域的准确识记。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我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南至南海诸岛。
所以此题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4.乾隆皇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许多贡献,他自称有“十全武功”。
从原因、过程、结果、意义等角度谈谈对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认识

从原因、过程、结果、意义等角度谈谈对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认识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是一件历史性的大事,让中国人民尤其感到欣慰。
土尔扈特部在1971年7月31日宣布捐出其在巴基斯坦的领土,作为中国的北疆,使中国又复原了原有的完整性,重新正确地认识和定位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纪念这一历史性的事件有其重要的意义。
一、历史的角度土尔扈特部的成立可以追溯到1913年,当时由中国广西引进的“巴乌河条约”宣布成立当时的土尔扈特半岛,从而使得此地正式纳入中国领土。
1937年因中国国内民族主义促进了国家解放运动,而土尔扈特部却暂时在海外保留,直至1971年,有着中国血统的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使得整个半岛重新回到中国怀抱之中。
二、现实的角度土尔扈特部此次回归祖国,不仅是中国实现历史上最后一个外交目标的重要过程,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帮助,因为土尔扈特部回归中国,不仅有利于中国的安全和发展,也有助于地区和平与稳定,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往,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的结果也表明,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当地社会而言,都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三、文化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土尔扈特部此次回归祖国,无疑是一件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怀的事件,它不仅象征着中国的边界重新完整,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团结与统一。
同时它也表明了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和族群和谐的重要性,一心致力于建设一个充满活力和繁荣的社会,实现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历史使命。
四、意义的角度最终,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多年梦想,使我们等几代中国人得以实现全面团结、国家统一的历史梦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它同时也标志着中华民族重新站立起来,恢复了自尊自信,从而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
中国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增强,世界也注意到中国的发展史,以及在国家复兴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正是中国复兴进口的重要一步,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
从历史、现实、文化、意义等角度来看,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华民族重新站立起来,尤其值得我们今天去纪念、去尊重、去赞颂。
从土尔扈特回归浅析清朝的民族政策

从土尔扈特回归浅析清朝的民族政策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统治了中国长达268年,是一个以满族为统治民族的王朝。
清军入关后,清政府采取什么样的民族宗教政策,是清朝江山能否稳固的关键,这一时期,清朝民族统治政策的基本方针是“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利用黄教团结和笼络各少数民族,从而巧妙地化解了错综复杂的民族问题,达到了统一。
标签:清朝;土尔扈特;回归;民族政策公元1644年至公元1911年,清朝统治了中国268年,并且创造了历史上的“康乾盛世”。
中国作为多民族的国家,常年由大汉民族统治,众所周知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族,满族曾被汉人认为是一个没有文化的蛮夷民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足挂齿的弱小民族,用他的精兵铁蹄踏破了中原的宁静,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中国。
那么,一个曾经被人看不起的少数民族如何让具有几千年历史文化的大汉民族对其臣服?他又用怎样的民族政策来统治其他的民族呢?历史往往就是这样扑朔迷离,我们将发生在17世纪的一件历史事件作为切入点,来剖析一下清朝的民族政策。
公元1771年,这一年中国发生了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土尔扈特蒙古在远离故土一个半世纪后,又举部东归祖国,他们经长途跋涉、历尽艰辛,从俄国的土地上返回到了中国,创造了震惊中外的伟大壮举。
此时正值清朝的盛世时期,这一事件如同石破天惊一般,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朝野上下顿时沉浸在国势强大、万众归一的欢庆之中。
当然,令人欢欣鼓舞的不只这件事,这一年,又是乾隆母亲钮钴禄氏皇太后的八十寿辰和乾隆皇帝的六十一岁生日,也是在这一年,为庆祝寿辰而仿西藏布达拉宫修建的普陀宗乘之庙也正式落成了,这接连的好事和种种吉兆的出现,对于好大喜功、耀德扬威的乾隆皇帝来说,无疑要大事庆贺一番。
于是乾隆皇帝将一系列的接见及庆贺之事都定在了承德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举行,并为此制定了详细的计划。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秋,紫塞大地上洋溢着一派欢乐祥和、喜气洋洋的气氛。
东归历史事件

东归历史事件《神奇的东归历史事件》嘿,小伙伴们!你们知道东归吗?这可真是一段超级厉害、超级神奇的历史事件!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儿啦。
想象一下,有一群人,他们远离自己熟悉的家乡,在遥远的地方生活。
但是,他们心中一直有着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就像我们离开家久了会想念爸爸妈妈一样。
这些人啊,就是土尔扈特族。
他们本来在自己的家乡过着平静快乐的生活。
可是后来,因为一些复杂的原因,他们不得不离开家乡,去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
在那里,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那里的环境和家乡完全不一样,食物也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同。
这得多难啊!就好像我们突然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星球,什么都不熟悉,什么都得重新适应。
但是,土尔扈特族的人们可勇敢啦!他们没有被困难打倒。
他们努力地生活,努力地适应新环境。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家乡的思念越来越强烈。
“难道我们要永远离开家乡吗?”“不,我们一定要回去!”这种想法在他们心中越来越坚定。
终于,他们决定要回家!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啊。
他们要面对很多很多的困难和危险。
一路上,有恶劣的天气,有凶猛的敌人,就像有无数只怪兽在阻挡他们回家的路。
“这能挡住我们回家的脚步吗?当然不能!”他们带着老人和孩子,带着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坚定地踏上了回家的路。
这时候,有人害怕了,说:“这么难,我们能回去吗?”其他人立刻大声回答:“能!我们一定能!家乡在等着我们!”他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
走累了,就互相加油打气;有人受伤了,大家就一起照顾。
终于,经过了漫长而艰难的旅程,他们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家乡。
小伙伴们,你们说,土尔扈特族的东归是不是超级勇敢,超级令人敬佩?他们为了回家,不怕困难,不怕危险,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我觉得,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勇敢地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不放弃!这就是东归历史事件给我的最大启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蒙古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
其中一支厄鲁特蒙古分为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大部。
公元1646年,清朝顺治皇帝赐给和硕特部顾实汗甲胄和弓箭,委托他负责管理厄鲁特蒙古。
此后准噶尔部首领和土尔扈特部首领等随同顾实汗一同到北京,明确表示归顺清朝政府,以后不断向清政府朝贡。
土尔扈特部原来在塔尔巴哈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县)附近,过着游牧生活。
明末因受准噶尔部的严重威胁,被迫西迁至额济勒河(今俄罗斯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定居下来。
西迁后与祖国相隔甚远,但始终向往着祖国,在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都与祖国保持着联系。
他们的和平安定的生活不断遭到沙俄的破坏,沙俄还企图诱迫他们脱离祖国,归顺沙俄,但他们坚决予以拒绝。
土尔扈特部多次派使者回到祖国诉说苦难,清朝康熙皇帝曾两次派官员前往慰勉。
其首领阿玉奇对使者说:“我们是蒙古族的后代,穿的服装与祖国的差不多。
我们与祖国亲如母子,而与沙俄格格不入。
”阿玉奇的儿子还向康熙帝赠送鸟枪一支,祝皇上长寿万岁,表达了他们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17世纪下半期,沙俄进一步加强对土尔扈特部族的压迫与奴役。
大量征调土尔扈特部的青壮年充当炮兵;对他们征收繁重的苛捐杂税;强迫他们放弃本民族信奉的佛教,改信东正教。
沙俄的残酷压榨和剥削,使他们渴望早日回归祖国。
18世纪中叶,清政府镇压了沙俄支持的准噶尔部上层分子的叛乱,为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创造了条件。
公元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1月,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阿玉奇之孙)毅然率领部众169000人,离开居住长达170多年的伏尔加河地区,赶着数以万计的牛羊,冲破沙俄的围追堵截,历经艰难险阻,用了半年多的时间,行程万余里,终于在1771年6月胜利地回到了祖国,到达伊犁城。
在回国途中,他们在哈萨克草原上遭到突然袭击,90000蒙古族战士奋起低抗,壮烈牺牲。
饥饿和疾病又使许多人丧失了生命,生存下来的只有70000人。
到达伊犁后,渥巴锡向清政府献上了土尔扈特部祖先于明朝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受到敕封的汉篆玉印一颗,以表示土尔扈特部人民忠贞不渝、热爱祖国的赤忱。
土尔扈特部蒙古族人民从踏上祖国疆土的那一天起,就受到各族人民的热烈欢迎。
清政府乾隆皇帝在热河木兰围场的伊绵峪接见了渥巴锡和其他人员,封渥巴锡为克里克图汗(蒙语英勇、刚毅之意)。
1771年,清政府又在承德避暑山庄狮子沟中,仿照西藏布达拉宫样式,修建了一座普陀宗乘庙,庙内有乾隆皇帝特地撰写的《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块碑文。
碑高5米,用满、汉、蒙、藏4种文字刻写,记述了土尔扈特部众不远万里回归祖国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