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统计年鉴2020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要经济指标
广东省统计年鉴2020社会经济发展指标:12-23 规模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2019
Number of Enterprises
(unit)
Articles Petroleum Refining, Coking and Nuclear Fuel Processing Manufacture of Raw Chemical Materials and Chemical Products Manufacture of Medicines Manufacture of Chemical Fibers Rubber and Plastic Products Nonmetal Mineral Products Smelting and Pressing of Ferrous Metals Smelting and Pressing of Nonferrous Metals Metal Products Manufacture of General-purpose Machinery Manufacture of Special-purpose Machinery Manufacture of Automobile Manufacture of Railway ,Ship,Aeronautics and Other
12-23 规模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2019年)
单位:亿元
企业单位数 工业总产值
Item
全省 按轻重工业分
轻工业 重工业 按企业规模分 大型企业 中型企业 按行业分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非金属矿采选业 开采辅助活动 其他采矿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 食品制造业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烟草制品业 纺织业 纺织服装、服饰业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 家具制造业 造纸和纸制品业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三明市统计局关于印发《三明市统计局2024年统计工作要点》的通知
三明市统计局关于印发《三明市统计局2024年统计工作要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三明市统计局•【公布日期】2024.04.01•【字号】•【施行日期】2024.04.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三明市统计局关于印发《三明市统计局、2024年统计工作要点》的通知各县(市、区)统计局、局各科(室、中心):现将《三明市统计局2024年统计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三明市统计局2024年4月1日三明市统计局2024年统计工作要点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
全市统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计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市两会和全省统计工作会议部署,围绕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推动“红色领航、生态领向、产业领跑、改革领先,促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工作,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着力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充分发挥统计监督职能,扎实推进统计普查和各项统计调查工作,为三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提供坚实统计服务保障。
一、深学笃行,持续加强党的建设1.坚定不移加强政治建设。
坚决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不断提高政治能力,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坚持党的领导贯穿统计工作全过程,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提升政治能力、落实政治责任、严守政治规矩。
2.坚持不懈加强思想建设。
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计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等。
中国2017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19551
橡胶制品制造业
2914
中国2017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Hale Waihona Puke 主营业务收入194001.96 119793.36 24928.7 12685.7 2674.69 1246.27 1040.12 11244.17 8417.87 9831.31 9630.05 9317.29 3655.59 1928.62 1133.4 2272.88 13417.41 5192.68 3163.19 334.81 3590.41 5480.97 1120.06 8898.19 7901.18 13038.12 21527.02 9843.7 34236.77 8601.1
单位:个.亿元.万人
指标
企业数
农产品加工业总计
82472
食用类加工业总计
44893
粮食加工与制造业
12112
谷物磨制
6729
淀粉及淀粉制品制造 884
米.面制品制造
693
速冻食品制造
534
饲料加工业
4296
粮食原料酒制造业
2292
植物油加工业
2125
食用植物油加工
1980
果蔬加工业
5779
蔬菜加工
2375
摘编自《中国农业年鉴2018》
济指标统计
出口交货值
10979.82 4538.2 275.08 30.48 46.87 27.03 46.43 46.04 66.12 40.93 34.87 1239.33 637.01 215.14 255.35 78.94 272.94 42.93 94.74 10.08 5.45 1558.83 0.2 39.4 88.26 816.55 970.66 1594.72 2301.17 1575.06
全国农业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方案
全国农业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方案为贯彻落实《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关于“建立农业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分级评价各地农业现代化进程和规划实施情况,定期发布结果”的要求,科学评价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加快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特制订本指标体系。
一、监测对象监测评价全国及各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二、指标构建的依据(一)构建原则一是体现引领性。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部署要求,突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等“三大体系”,突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目标导向,发挥评价指标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引领作用。
二是体现指导性。
突出结果和过程的有机结合,既有度量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结果性指标,又有突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重点工作的过程性指标,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作提供指导借鉴。
三是体现操作性。
原则上选择社会公认的、反映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指标,突出权威性、透明性;指标数据符合国家统计制度特点,均能从现有统计数据获得。
四是体现连续性。
在已开展的相关农业现代化监测评价工作的基础上,大稳定、小调整,确保一个方法、一个标准对外,尽量减少办法调整对各地农业现代化评价工作带来的影响。
(二)指标选择从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质量效益、绿色发展、支持保护等6个方面选取23个指标对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评价。
前三个方面侧重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评价,后三个方面侧重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结果评价。
表1全国农业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三、评价方法(一)定量评价评价指标数据属于统计部门统计范围内的,直接采用统计年鉴数据;属于行业部门统计范围内的,采用行业统计数据。
确保评价指标数据真实有效,年度间口径一致、相互衔接。
测算指标得分为指标现状值与全面现代化目标值的比值乘以权重,综合得分为各测算指标得分之和。
各测算指标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值与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值的比值乘以权重之和,即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标准值。
江苏统计年鉴2016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4146.1 4774.2
274.5 966.1 1214.1
4513 1333 3659 2624
615 574 408 399 651 1272
4626 1428 1350 3647 2658
647 607 438 431 709
8680.2 2778.6 25131.1 2242.1 1899.0
2070.3 903.9 466.0 406.2 476.3 376.5 300.6 332.5 194.6
3433.0 625.3 544.5 692.8
1935.5 810.2 446.1 410.4 341.0 382.8 278.9 275.0 225.7
3961.1 700.3 521.6 759.2
务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负债合计
2014
2015
24265.4 26358.9
营业收入
2014
2015
10678.6 11570.9
单位:亿元
主营业务收入
2014
2015
10401.2 11329.7
23113.0 2197.5 324.5 66.8 0.3
15981.9 8208.1 1968.1 2433.8 140.1 612.8 539.6
249.9 334.4 708.1
5222.4 1558.4 14043.0 1223.1 1064.6
87.6 64.2 162.5 532.7 306.95651.2 1762.5
358.3 15029.8
1432.9 1221.4
87.2 68.4 179.1 568
3293.5 2023.7 2960.7 1260.9
211278894_沈阳市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基于静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第25卷第3期2023年 6月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S h e n y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V o l .25,N o .3J u n .2023文章编号:2095-5464(2023)03-0039-08收稿日期:20210915作者简介:佟 岩(1967),男,辽宁沈阳人,教授㊂沈阳市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基于静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佟 岩,蒋雪娇(沈阳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 110041)摘 要:通过测算得出沈阳市2017 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行业能源消费C O 2排放量,将碳排放强度与G D P 增速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现阶段沈阳市规模以上工业行业碳减排效果,并基于沈阳市32个行业中规模以上企业2017 2021年的静态面板数据,利用扩展的S T I R P A T 模型对沈阳市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㊂结果表明:沈阳市规模以上工业行业原煤能源消耗碳排放占总碳排放量高达85%;沈阳市G D P 增速明显大于单位G D P 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降速,尚未实现绝对的碳减排;企业投资规模㊁经济发展水平㊁能源强度㊁能源消费结构对行业中规模以上企业碳排放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研发强度㊁政府规制对行业中规模以上企业碳排放的直接效应为负㊂关 键 词:碳排放;影响因素;S T I R P A T 模型;静态面板数据中图分类号:F 062.9;F 205 文献标志码:A 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 o fC a r b o nE m i s s i o n i nS h e n y a n gE m p i r i c a lA n a l y s i sB a s e do nS t a t i cP a n e lD a t a T O N GY a n ,J I A N G X u e j i a o (C o l l e g e o fE c o n o m i c s ,S h e n y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h e n y a n g 110041,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B y c a l c u l a t i n g t h eC O 2e m i s s i o n s f r o m e n e r g y c o n s u m p t i o no f i n d u s t r i e s a b o v ed e s i g n a t e ds i z e i nS h e n y a n g f r o m 2017t o2021,t h i s p a p e rc o m p a r e sc a r b o n e m i s s i o n i n t e n s i t y wi t h G D P g r o w t hr a t et oo b s e r v et h ee f f e c to fc a r b o ne m i s s i o n r e d u c t i o na t t h e p r e s e n ts t a g e .B a s e do nt h es t a t i c p a n e ld a t ao fe n t e r p r i s e sa b o v e d e s i g n a t e ds i z ei n 32i n d u s t r i e si n S h e n y a n g fr o m 2017t o 2021,t h e e x t e n d e d S T I R P A T m o d e l i su s e dt oe m p i r i c a l l y a n a l y z et h e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o fc a r b o n e m i s s i o n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t h e c a r b o n e m i s s i o n s o f r a w c o a l e n e r g yc o n s u m p t i o n a c c o u n t s f o r u p to 85%o f t h e t o t a l c a r b o ne m i s s i o n s ;t h eG D P g r o w t h r a t e o fS h e n y a n g i so b v i o u s l yg r e a t e r t h a nt h er a t eo fC O 2em i s s i o n sr e d u c t i o n p e r u n i t o fG D P ,a n d t h e a b s o l u t e c a r b o ne m i s s i o n r e d u c t i o nh a sn o t b e e na c h i e v e d ;t h e e n t e r p r i s ei n v e s t m e n t s c a l e ,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l e v e l ,e n e r g y i n t e n s i t y an d e n e r g y c o n s u m p t i o n s t r u c t u r e h a v e a s i g n i f i c a n t p r o m o t i n g e f f e c t o n c a r b o n e m i s s i o n s ,w h i l e t h ed i r e c te f f e c t so fR&Di n t e n s i t y a n d g o v e r n m e n t r e g u l a t i o no n c a r b o ne m i s s i o n s a r en e g a t i v e .K e y wo r d s :c a r b o n e m i s s i o n ;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 ;S T I R P A T m o d e l ;s t a t i c p a n e l d a t a04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全球气候形势严峻,C O2温室气体排放量激增,这对生态环境系统形成了挑战,为更好应对这一挑战,世界各国相约采取有力的措施和政策来共同促成温室气体减排㊂我国在2020年的气候雄心峰会上承诺:2030年在碳减排层面,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 O2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C O2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㊂对于沈阳市而言,碳减排工作不仅是国家下达的硬性任务,也是沈阳市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㊂据2021年沈阳市统计局最新发布的主要经济指标显示:2021年,沈阳市实现G D P7249.7亿元,同比增长7%,沈阳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之一,是东北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却是对能源的巨大消耗和大气环境的负荷㊂2005年至今,沈阳市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高达7%,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节能减排形势相当严峻㊂2017年,沈阳市政府印发‘沈阳市2017年节能减排工作要点“㊂其中,要求万元G D P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3.89%,大力推进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作为能源消耗和主要碳排放源,更应响应国家号召,在缓解气候变化㊁实行碳减排等方面发挥自我力量㊂国内外学者关于碳排放的问题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E h r l i c h运用I P A T方程得出人口规模㊁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1];D i e t z将I P A T模型进行改进,提出了S T I R P A T模型[2]㊂宋德勇认为影响我国碳排放的四大因素为G D P㊁能源消费强度㊁能源消费结构和排放强度[3]㊂彭昱运用拓展的S T I R P A T模型研究得出经济发展水平㊁政府投资㊁产业结构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4]㊂杨莉莎认为政府的政策和行为会对碳减排的达成产生积极影响[5];贺勇研究表明企业研发投入对促进碳减排的各个阶段均具有积极作用[6]㊂沈阳市的碳排放问题也受到了一些学者的关注㊂张立宏分析了沈阳市能源消费状况,发现沈阳市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7]㊂王美玲对沈阳市2005 2009年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测算与分析,得出沈阳碳排放量增加的同时碳排放强度却不断下降[8]㊂上述相关文献多采用简单的数据统计分析,并没有采用规范计量分析法对沈阳市碳排放进行细致研究,且缺乏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碳排放情况的相关研究㊂本文运用I P C C方法通过能源平衡表对沈阳市2017 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进行测算;通过沈阳市2017 2021年32个行业中规模以上企业的面板数据,运用扩展的S T I R P A T模型构造沈阳市碳排放影响因素的静态面板数据模型,探究并实证影响沈阳市碳排放的影响因素㊂一、沈阳市能源消费碳排放测算2019年5月12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 P C C)公布了‘I P C C2006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19修订版)“(以下简称‘指南“),本文采用其第二卷(能源卷)中各能源排放计算方法和参数(缺省数据),并结合我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公布的相关参数计算得出相应的能源碳排放系数㊂在赵敏等相关学者对化石能源碳排放测算系数方法的基础上,代入‘沈阳市统计年鉴“中的能源消费数据进行测算[9]㊂为得到较为精确的测算结果,考虑电力与热力的能源消费量已在其生产时计算,因此将二者排除在外,最终测算涉及12种能源,分别为原煤㊁洗精煤㊁其他洗煤㊁煤制品㊁焦炭㊁天然气㊁原油㊁汽油㊁煤油㊁柴油㊁燃料油㊁液化石油气㊂继而通过相关计算得出沈阳市12种能源碳排放系数用于后续测算㊂目前关于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公式有很多种,大体分为能源平衡表㊁一次能源消耗量和终端能源消耗量这三种主要方式,其中能源平衡表法较为常见,因此本文依据能源平衡表,参考‘指南“中的计算方式,其中能源碳排放量由燃料消耗量和不同燃料自身的排放因子所确定,而排放因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燃料的碳含量㊂因此,可以根据公式(1)得到沈阳市12种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计算公式(2),进而根据公式(2)计算得出沈阳市2017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通过整理可以得到沈阳市近五年的碳排放情况,如表1所示㊂能源消费碳排放=ð(能源排放因子ˑ氧化率ˑ能源消费);(1)C =ð12i =1P i S F i ㊂(2)式中:C 为沈阳市12种能源消费碳排放量;P i 为第i 种能源在能源消耗总量中所占的比例;S 为沈阳市能源消费总量;F i 为第i 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㊂表1 2017 2021年沈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C O 2排放情况年份碳排放总量/万t 原煤占碳排放总量的比例/%20172722.785.220182726.284.620192864.284.320202576.483.720212634.385.6 注:其中相关缺失值,运用S P S S 期望最大化插补法进行数据插补㊂由表1可以直观地看出,2017 2021年期间,沈阳市规模以上工业行业碳排放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19年为近七年来碳排放最高年份,达到2864.2万t ,2020年与2021年在政策引导下碳排放量有所下降㊂因为剔除了热力和电力等相关数据,沈阳市规模以上工业行业原煤能源消耗碳排放占总碳排放量的比例也在上升,总体位于85%左右㊂根据本文测算的碳排放量相关数据结合‘沈阳市统计年鉴“中列明的G D P 数值,可以通过计算得出沈阳市2017 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行业碳排放强度(单位G D P 二氧化碳排放量),并将其与单位G D P 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观察沈阳市规模以上工业行业碳减排情况,如图1所示㊂图1 沈阳市2017 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行业碳排放强度变化由图1可以看出,沈阳市2017 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行业C O 2排放强度正在逐年14第3期 佟 岩等:沈阳市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基于静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24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缓慢下降,说明沈阳市 十二五 期间贯彻执行了节能减排等相关政策,但是G D P的增速仍明显大于单位G D P二氧化碳排放降速,说明沈阳市节能减排仍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尚未实现绝对的碳减排㊂二、沈阳市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1.模型设定及变量选取E h r l i c h和C o m n o n e r为研究人文因素对环境的影响,建立了I P A T等式,后来D i e t z 扩展了相关变量数量并引入指数,得到了S T I R P A T模型,即:I=αP a A b T C e㊂(3)式中:I代表环境压力;P代表人口规模;A代表富裕程度;T代表技术水平;α代表相关系数;b㊁c㊁d分别代表各影响因素的指数;e代表误差㊂本文对相关变量进行如下调整:(1)企业投资规模I㊂人口规模并不适用于研究行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因此将人口规模变量转换为企业投资规模,采用固定资产投资额进行衡量,并对部分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进行平减处理使其更具对比性[10],预期系数符号为正㊂(2)经济发展水平E㊂富裕程度即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而人均G D P最能体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因此采用人均G D P进行衡量,预期系数符号为正㊂(3)研发强度R和能源强度U㊂技术水平作为投入变量,要想尽可能地衡量,一方面是企业的研发投入,采用行业中规模以上企业研究与试验(R&D)中内部支出;另一方面是企业能源利用效率,采用各企业综合能源消耗量与G D P的比值㊂因此,将技术水平指标分解为研发强度与能源强度两方面进行衡量,预期系数符号为负㊂(4)能源消费结构T㊂选取12种主要能源,将各能源消费依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能源平衡表,进行标准煤转化,剔除中间产物的干扰,由前文分析可得原煤等煤炭类能源消耗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据统计固体燃料比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产生的碳排放多出30%~60%,故采用原煤与折标准煤系数之积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进行衡量,预期系数符号为正㊂(5)政府规制G㊂ 十三五 以来,政府出台节能减排工作相关的政策文件,势必会对工业企业碳排放量产生影响,因此采用政府污染防治支出作为衡量指标,预期系数符号为负㊂为了避免相关变量存在多重共线性和异方差性,本文对模型中变量统一取自然对数㊂为保证模型的稳健性,模型1将企业投资规模(I)㊁经济发展水平(E)㊁能源强度(U)视为基本变量,模型2至模型4依次添加解释变量研发强度(R)㊁能源消费结构(T)㊁政府规制(G),观察模型拟合的变化㊂经过扩充和对数化处理的式子(3)的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如下:l n C i,t=α0+β1(l n I i,t)+β2(l n E i,t)+β3(l n U i,t)+β4(l n R i,t)+β5(l n T i,t)+β6(l n G i,t)+ϕi t㊂(4)式中:i代表行业;t代表年份,t=(2017,2018, ,2021);α和β为待估参数,β的正负与大小说明了影响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和方向;φ为随机扰动项㊂2.数据来源本文选取2017 2021年沈阳市32个行业中规模以上企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㊂相关指标和数据的获取主要来自2018 2022年‘沈阳市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指南“‘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等㊂3.实证结果分析(1)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检验㊂由于该面板数据属于大N 小T 短面板数据,且T <15时间跨度较短,可不进行单位根检验,对所有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㊂表2 相关性检验和描述性统计分析表变量CT R I U G E C 1.000T 0.447***1.000R -0.186***0.213***1.000I 0.221***0.09500.377***1.000U-0.362***0.230***-0.146*-0.352***1.000G-0.295***-0.408***0.125-0.410***0.07401.000E 0.286**-0.445***-0.227***-0.267***0.07000.774***1.000从表2中可以看出,企业碳排放量(C )与企业投资规模(I )㊁经济发展水平(E )㊁能源强度(U )㊁能源消费结构(T )呈正相关,与研发强度(R )㊁政府规制(G )呈负相关,基本与前文的预期相符,但仍需实证检验他们之间的显著程度㊂为检验多重共线性问题,通过S t a t a 14验证模型v i f 最大值为1.67,v i f 平均值为1.39,均小于10,故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数据可行㊂(2)静态面板结果及分析㊂由于混合模型㊁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存在不同的估计效应,并考虑到研究对象的个体效应,首先对模型1至模型4进行F 检验和H a u s m a n 检验㊂检验结果如表3,所有模型F 检验均显示为0,故强烈拒绝原假设,认为固定效应明显优于混合回归㊂模型1至模型3,H a u s m a n 检验结果均小于0.05,认为应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见表3㊂表3 以碳排放量的自然对数(l nC )为被解释变量的静态模型估计结果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C模型1(F E )模型2(F E )模型3(F E )模型4(F E )I 0.163(0.091)0.291***(0.074)0.152***(0.087)0.182*(0.075)R -14.22***(1.498)-13.12***(1.466)-10.30***(1.835)-5.039*(2.151)U 1.322***(0.335)1.215***(1.322)1.271***(0.320)1.297***(0.299)E0.0349(0.068)0.0741(0.069)0.1340*(0.066)T1.857***(0.494)1.809***(0.456)G-1.091**(0.349)C o n s 165.100***(17.090)151.300***(16.550)119.900***(20.900)61.320*(23.980)N160160160160R m s e 1.2951.2401.2361.139R s q u a r e d 0.5170.5610.5680.635R s q a d j 0.4410.502F t e s t 15.50014.98011.02012.280H t e s t5.26(0.1535)9.18(0.0568)13.98(0.0157)12.57(0.0278) 注:***㊁**㊁*分别表示在1%㊁5%㊁10%水平下显著㊂括号内为标准差㊂截距项C o n s )㊁观测值(N )㊁残差平方和(R s q )㊁调整后残差(R s q a d j)㊁F 检验(F t e s t )㊁豪斯曼检验(H t e s t )㊂34第3期 佟 岩等:沈阳市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基于静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44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从上述固定效应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模型1中,企业投资规模(I)㊁经济发展水平(E)㊁能源强度(U)这三个基础变量对企业碳排放量存在正向显著的影响㊂企业生产规模很大程度上受投资规模的影响,企业投资规模增加导致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生产不仅耗费人力和资金,还需要大量能源消耗,最终导致企业碳排放量的增加㊂能源强度每增加1%,碳排放量增加1.322%,能源强度与碳排放成正比关系恰恰与预期相反,目前认为比较合理的解释为:单位G D P能源的消耗只增不减,与高质量经济发展目标相违背,反映出能源的使用效率不高这一问题,印证前文图1 G D P的增速明显大于单位G D P碳排放量强度,沈阳市尚未实现绝对的碳减排 的结论,因此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升级企业机械设备或许成为碳减排的一个重要突破口㊂除此之外,能源强度主要来自高碳化石能源的消耗,据前文分析,沈阳市原煤的C O2排放量占总排放量(本文列明的除电力㊁热力外12种能源)的85%左右,因此开发新能源,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降低沈阳市C O2排放量,实现沈阳低碳经济发展㊂在沈阳这个以工业发展为主的地区,经济发展下产出的提高必然以要素投入能源要素为动力,而能源要素投入的增加势必会带来更多的碳排放㊂由于本文选定时长较短,并未将滞后一期效应和非线性关系纳入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该因素仍需系统的长期检验和观察㊂模型2中,因为研发强度(R)这一因素的加入,企业投资规模(I)㊁经济发展水平(E)㊁能源强度(U)对碳排放的影响相对减弱,但是仍然显著为正㊂其中,研发强度对企业碳排放量起到了显著的制约作用,企业研究与试验(R&D)中内部支出每增加1%,碳排放量将减少13.12%㊂企业研究与试验(R&D)中内部支出不仅包括企业生产和排污设备的更新,同时也包括绿色创新技术的研发,使得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提升,进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的碳排放规模,有利于达成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㊂模型3中,能源消费结构(T)对企业碳排放有着显著正相关的影响,每提高1%的能源消费结构,就会增加1.875%的C O2排放量㊂主要原因在于沈阳市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而煤炭的碳排放系数位居前列,从而直接导致该变量与碳排放量成正比㊂从模型3中可以看出,能源消费结构因素影响程度比能源强度因素影响大,沈阳市煤炭消耗量占能源消耗量比值居高不下,很大部分原因归结为沈阳市能源结构比例不合理,天然气㊁核能㊁水电等能源所占比例较低,沈阳市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沈阳市碳减排目标的达成㊂这说明沈阳市要降低碳排放,亟需开发新能源,尤其是低碳能源,合理改善能源消费结构㊂模型4中,政府规制(G)对C O2排放量呈负相关关系,政府规制每增加1%,碳排放量就会减少1.091%,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政府规制手段对企业碳减排的有效性和必要性㊂依据前文统计数据计算可得,截至2021年,沈阳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C O2排放比2017年下降约12%,不乏相关政府规制的参与,自2017年以来,沈阳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沈阳市 十三五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沈阳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政策文件,其中为全面治理工业污染,发展低碳经济,总结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大政府监管和处罚力度,对能源消耗超过能耗限额标准的企业,实行惩罚性加价政策;二是实行灵活的税收政策,对高耗能㊁高排放的企业采取抑制性税收政策,而对使用节能减排专用设备和开展低碳技术研发与转让的企业采取优惠性税收政策;三是辅助给予政府补贴,沈阳市财政局㊁各区㊁县(市)政府对重点企业节能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将政府投入与社会融资相结合,支持节能减排重点项目建设和保证废气处理设施设备运转㊂4.稳健性检验为检验固定效应模型稳健性,将研发强度(R )这一变量由行业中规模以上企业研究与试验(R&D )中内部支出替换为行业中规模以上企业研究与试验(R&D )中R&D 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将政府规制(G )这一变量由污染防治支出变为节能环保支出占G D P 的比重,进一步检验总体回归模型的稳健性,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㊂表4 稳健性检验结果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C模型1(F E )模型2(F E )模型3(F E )模型4(F E )I 1.561(0.0845)0.235**(0.0826)0.153***(0.0943)0.104*(0.0893)R -13.283***(1.596)-12.472***(1.736)-10.461***(1.813)-5.377*(2.475)U 1.148***(0.357)1.379**(0.368)1.487***(0.456)1.793***(0.512)E0.366(0.115)0.451(0.108)0.552*(0.108)T1.736***(0.410)1.732***(0.416)G-0.854***(0.433)C o n s 183.400***(18.560)149.800***(21.460)104.600***(23.03)98.200***(24.540)N160160160160R s q u a r e d 1.3581.4751.8431.883R s q a d j 0.4860.5870.5970.617F t e s t 14.400(0.0000)13.200(0.0000)12.500(0.0000)14.20(0.0000)H t e s t 5.290(0.0000)9.540(0.0000)10.340(0.0000)12.450(0.0000) 注:***㊁**㊁*分别表示在1%㊁5%㊁10%水平下显著㊂括号内为标准差㊂由表4可见,β1㊁β2㊁β3㊁β5仍显著为正,β4系数显著为负㊁β6系数为负,回归估计结果与前文模型估计结果一致,说明本文研究方法及其结果均通过稳健性检验㊂三、结 语目前,沈阳市经济发展面临主要污染物排放仍处于高位,本文立足于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尽可能地达成碳达峰㊁碳中和与碳减排的双向目标㊂前文通过测算发现:首先,沈阳市2017 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在经济带动下呈逐年增加趋势,且以煤炭消耗为主;其次,将碳排放强度与G D P 增速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沈阳市G D P 增速明显大于单位G D P 二氧化碳排放量强度,尚未实现绝对的碳减排;最后,运用固定效应方法,通过拓展的S T I R P A T 模型,实证表明:①企业投资规模㊁经济发展水平㊁能源强度㊁能源消费结构对行业中规模以上企业碳排放产生促进作用,即对碳减排产生消极抑制效应;②研发强度对行业中规模以上企业碳排放的直接效应为负,即对碳减排产生积极效应;③政府规制对行业中规模以上企业碳排放产生负向效应,即对碳减排产生促进效应,如政府监管和处罚手段, 倒逼 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税收政策灵活的规制企业碳排放行为,以及政府补贴对企业提供技术补偿,鼓励企业迎合绿色创新㊂为尽快实现沈阳市碳减排目标㊁有效控制工业能源消费和污染排放,提出以下建议:1.加大低碳能源开发,调整能源结构碳排放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煤炭消耗量,加大各类清洁和可再生资源开发,如风能㊁水能㊁太阳能㊁地热能等㊂对于沈阳市而言,能够利用的资源有风能㊁太阳能,逐步开展康54第3期 佟 岩等:沈阳市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基于静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64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平㊁法库地区风电场建设;大力发展太阳能发电技术,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扩大生物质能利用规模;实施清洁能源供热;加快天然气管道建设;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㊂2.加大财政政策支持,提高研发效率在市场激励的主体作用下,发挥政府职能,建立相对完善的财税政策体系,合理运用财税政策工具,通过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引导企业投资绿色技术,通过污染收费来降低工业排放,为绿色技术创新发展保驾护航㊂推动绿色技术的进步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㊁实现碳减排的关键点㊂强化企业创新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持续加大科研创新投入,改变以往沈阳市 嵌入式 创新模式,推动科研机构㊁学校㊁工业企业实行产学研联盟,加快低碳技术应用,大力扶持低碳经济㊂3.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合理环境规制引导沈阳市工业从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向轻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化,倡导以 激励型环境规制 代替 控制型环境规制 ,并根据行业异质性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建立工业行业常态化减排监控; 源头治理 和 末端治理 两手抓,探索绿色低碳环境下工业经济发展道路,推动工业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㊂参考文献:[1]E H R L I C H P R,E H R L I C H A H.P o p u l a t i o n/r e s o u r c e s/e n v i r o n m e n t:i s s u e s i nh u m a ne c o l o g y[J].J o u r n a l o fD y n a m i cS y s t e m s,M e a s u r e m e n t a n dC o n t r o l,1973,95(1):102103.[2]D I E T Z T,R O S A E A.R e t h i n k i n g 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i m p a c t so f p o p u l a t i o n,a f f l u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J].H u m a nE c o l o g y R e v i e w,1994,1(2):277300.[3]宋德勇,卢忠宝.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动研究[J].中国人口㊃资源与环境,2009,19(3):1824.[4]彭昱.地方投资行为㊁经济发展水平与碳排放: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3):9299.[5]杨莉莎,朱俊鹏,贾智杰.中国碳减排实现的影响因素和当前挑战:基于技术进步的视角[J].经济研究,2019,54(11):118132.[6]贺勇,傅飞飞,廖诺.基于S T I R P A T模型的工业研发投入对碳排放影响效应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7):206212.[7]张立宏,蔡九菊.沈阳市能源消费状况分析与清洁能源对策[J].能源研究与利用,2004(5):3739.[8]王美玲,郗凤明,薛冰,等.工业城市(沈阳)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解及实证分析[J].生态科学,2012,31(5):538542.[9]赵敏,张卫国,俞立.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究,2009,22(8):984989.[10]齐昕,崔佳.辽宁省新经济发展实证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2):147153.ʌ责任编辑刘洋ɔ。
江苏统计年鉴2020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经济指标
11763.28 1961.24 764.73 2603.01 5537.61 1409.17 3114.63 613.50 1582.69 1288.23 1233.66 2171.69 272.22
15513.23 2324.46 1000.08 2532.04 7006.62 1527.88 3591.10 1315.80 1865.83 1314.26 1215.30 2378.96 358.41
3286 1284 1324 1311 2646 1621 437 1089 1430 876 590 778 310
3477 1458 1188 1260 2923 1461 417 952 1264 889 472 746 295
20928.27 3270.51 1389.24 3750.11 9846.42 2187.70 4980.56 1259.28 2810.34 2196.33 2090.58 3428.33 389.47
241.91 13.13 3.62 0.18 0.06 87.85 15.34 17.34 114.54 5.20 4.98 6.99
254.65 13.15 3.06 0.15 0.05 94.03 17.79 15.46 123.86 4.88 4.53 7.03
7886.44 2558.06 1544.13 13348.58 2436.90 5400.36
13-15 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主要经济
项目
总计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
内资企业 国有企业 集体企业 股份合作企业 联营企业 有限责任公司 #国有独资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私营企业 其他企业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 按行业门类分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房地产业(不含房地产开发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教育 卫生和社会工作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按地区分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 [1]...
经济效益 B12
C7 产业净产值率( 5. 0) C8 产业总资产报酬率( 5. 0)
C9 全员劳动生产率( 5. 0)
C10 农产品加工业整体外向度( 5. 0)
目标层: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A
C11 产业人均科技经费额( 7. 0)
科技投入 B21 C12 产业人均技术改造经费额( 7. 0)
科技发展 B 2
2. 8600
2. 200 2. 1380 3. 5500 2. 8975 1. 1960 2. 4220 3. 7800 2. 3100 4. 7847 2. 3553 0. 9867 1. 4749 1. 0021
1. 1746
2. 400 1. 075 0. 9500 10. 6056 14. 8415 8. 1520 7. 1400 4. 6383 4. 425 25. 4471 15. 6520 9. 0663 50. 1624
综合评价指标的基础数据值和标准化处理的数 据值如表 1 所示。
( 二)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实证研究, 在确定具体各项指标的相对权重时, 采用了层 次分析的方法( AHP) , 具 体的判断矩阵建立及
计算( 略) 。各判断矩阵, 通 过计算机计算全部 达到一致性, 表明通过一致性检验, 各项评价指 标的相对权重的计算结果如图 1 所示。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综合评价模型的计算结果根据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的数据和通过层次分析法ahp确定的各指标的相对权采用前面提到过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其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结果如表农业技术经济20021995年2000年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数评价指标19954814人均产业销售收入额0914人均产业利税额6388农产品加工业从业人员与从事农业生产人员的比值3940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8600农产品加工率200产业净产值率1380产业总资产报酬率5500全员劳力生产率8975农产品加工业整体外向度1960产业人均科技经费额4220产业人均技术改造经费额7800产业科技人员比重3100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847新产品销售收入比率3553农村劳动力就业贡献率9867产业社会贡献率4749产业社会积累率0021乡镇农产品加工业工人工资总和与农民纯收入总和的比值1746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400工业废气处理率075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率9500经济规模397310
2023年辽宁省对外经济贸易分析
2022年辽宁省对外经济贸易分析2022年,辽宁省乐观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保持了全年外贸进出口和利用外资的持续平稳进展。
对外贸易一、对外贸易的基本状况及主要特点外贸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
全年全省完成进出口72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8%。
其中,出口420.5亿美元,增长19.1%;进口303.8亿美元,增长25.8%。
辽宁省的出口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进口高于全国7.3个百分点。
2022年辽宁省进出口贸易的主要特点:1、机电产品、钢材出口快速增长。
全年机电产品出口16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7%,增加出口27.4亿美元;钢材出口70.6亿美元,增长60%,增加出口26.5亿美元,两类产品增加出口53.9亿美元。
拉动出口增长15.3个百分点。
农产品出口33.5亿美元,增长9.1%,其中,食用油籽出口1.9亿美元,增长33.8%;豆类出口3.8亿美元,增长46.6%。
成品油出口29.6亿美元,增长7.9%。
2、国有企业出口保持增长,集体、私营企业快速增长,外商投资企业增速放缓。
全年国有企业完成出口12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5%。
集体、私营企业出口93.1亿美元,增长32.1%。
外商投资企业出口202.8亿美元,增长14.8%,增幅较上年下降了3个百分点。
3、一般贸易出口持续增长,加工贸易出口增速下滑。
全年一般贸易出口21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3%;加工贸易出口178.8亿美元,增长8.7%。
增幅比上年下降13.9个百分点。
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出口分别占全省出口总额的52.2%和42.5%。
4、出口仍以亚洲为主,对非洲、拉丁美洲出口增长较快,对欧盟、美国出口增长放缓。
全年对亚洲出口257.6亿美元,增长17.9%。
其中对日本出口9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1%,对韩国出口56亿美元,增长21.8%。
对欧盟和美国出口65.2亿美元和47.2亿美元,分别增长14.5%和14.1%。
西藏统计年鉴20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行业主要经济指标(2019年)
4
制造业
and Crafts, Sport and Entertainment Activities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Manufacture of Raw Chemical Materials and
8
Chemical Products
医药制造业
Manufacture of Medicines
2574
2117
545
1998
1528
835
2
3998
34248
27477
8780
3556
22602
5812
11454
4945
9932
5329
3176
1
9850
40928
14104
10833
15333
9228
1
66786
200512
70930
81318
63396
50134
2
168065
606770
257009
2
纺织服装、服饰业
Manufacture of Textile, Wearing Apparel and
1
Accessories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 制品业
Processing of Timber, Manufacture of Wood, Bamboo, Rattan, Palm and Straw Products
9-8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行业主要经济指标(2019年) MAIN ECONOMIC INDICATORS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S ABOVE DE
单位:万元 指标
辽宁轻重工业结构演进特征分析_温晓丽
2009/10辽宁经济辽宁轻重工业结构演进特征分析温晓丽陈晓锐根据世界各国工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工业结构演进受社会需求结构、供给结构以及国际贸易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工业结构演进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
其中轻重工业比重关系是整个工业经济结构中最基本的比例关系。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轻重工业结构也发生着有规律的变化。
在当今金融危机影响和未来辽宁工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建立合理的工业结构演进路径,保持工业适度增长,是保持辽宁整体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关键。
因此,理清辽宁工业结构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一、辽宁轻重工业结构演进一般来说,在工业产业结构演进中,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推进的过程中会出现工业以轻工业为中心向以重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转变。
但从辽宁的工业发展过程来看,重工业一直是辽宁经济的主体,其重化工业并没有经历以轻工业为中心的漫长转变,而是借助非经济因素跳过以轻工业为主体的阶段,是一种典型的以重工业快速超前增长为特点的工业化模式。
因此,对辽宁工业结构有轻工业过轻、重工业过重的说法,轻重工业发展失衡。
建国60年以来,随着世界及国家产业环境的变化,辽宁的轻重工业比例关系也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特征。
到2007年,辽宁的轻重工业结构演进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其一,1949年~1950年,重工业份额低于轻工业份额,在所分析的时段内,除这一时期外,辽宁重工业份额都远远高于轻工业;其二,1951年~1958年,重工业份额超过轻工业份额,并且重工业比重逐步扩大,轻工业比重逐步缩小;其三,1959年~1979年,重工业份额高于轻工业,重工业比重在70%~80%之间徘徊;其四,1980年~1990年,重工业比重收缩,但仍高于轻工业,在60%~70%之间徘徊;其五,1991年~2007年,重工业比重逐步扩张,重新回到70%以上,尤其2004年以后,比重在80%以上。
日本侵华时期,由于其大肆掠夺资源,迫使辽宁形成了畸形重化工业结构。
数据分析行业:统计年鉴数据分析行业分析报告 (79)
统计年鉴数据分析行业分析报告一、概述年鉴是政府部门、机构、企业等发布的重要数据资料,记录了一定时期内各类数据信息,对各行各业的经济运行、社会发展等情况进行了全面准确的记录和分析。
通过对年鉴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各行业的发展情况及变化趋势,为企业和政府决策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二、第一产业分析第一产业主要包括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可忽视。
1、发展情况2019年,我国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达到8.85万亿元,同比增长3.5%。
其中,农业生产总值增长3.0%,林业增长3.1%,牧业增长3.6%,渔业增长8.1%。
总体上呈现出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2、主要经济指标及变化趋势(1)耕地面积2019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37亿公顷,占总国土面积的14.69%。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但政府积极采取补种、退耕还林等措施,使得耕地面积呈现稳定态势。
(2)粮食产量201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6.64亿吨,同比增长0.9%。
近年来,国家大力实施粮食收储政策,提高粮食种植和收储效益,使得粮食产量逐年增加。
(3)农业机械化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3亿千瓦,农业机械化率达到69.5%。
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市场需求的增加,农业机械化将会继续提升。
3、带动作用和面临的挑战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灾害频发,粮食价格波动大,加之土地资源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加大了农民生产成本和农业生产风险,给第一产业发展带来一定挑战。
三、第二产业分析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制造业、采矿业等,是国民经济的增长动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技术进步的推动,我国制造业实力不断增强,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辽宁高油酸花生的生产现状及产业前景讨论
辽宁高油酸花生的生产现状及产业前景讨论作者:付明来源:《农业科技与装备》2024年第02期摘要:高油酸花生具有种子和加工品储藏时间长等特点,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市场空间广阔,是未来花生生产与消费的重点发展方向。
阐述高油酸花生在辽宁地区的种植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从而为指导辽宁高油酸花生的种植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关键词:辽宁;高油酸花生;现状;存在问题;发展策略中图分类号:F326.12;S5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24)02-0075-02辽宁是全国农业大省及粮食和油料作物的主产地,其中花生产量居全国第7,是继玉米、水稻之后的第三大农作物。
花生的经济效益较高,受到农民认可,已成为全省第一大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常年在26.67万hm2以上。
当前,全省高油酸花生生产面积约6 666.7 hm2,随着政府的推广和企业订单需求的增长,其生产面积也在逐年增加。
花生脂肪由油酸和亚油酸组成,其中油酸含量不低于75%、油亚比(O/L)不低于9的花生被稱为高油酸花生[1],其具有种子和加工品储藏时间长等特点[2-3],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市场空间广阔,是未来花生生产与消费的重点发展方向[4-6]。
在辽宁省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工程中心所承担项目的推动下,高油酸花生生产面积在辽西部地区得以快速发展。
总结高油酸花生的种植经验,以期为农户在关键生产节点提供技术指导意见,进而实现高油酸花生的稳产、增产。
1 发展现状花生作为辽宁的主要油料作物、我国三大油料作物之一,其主要用途是榨食用油。
全省花生的种植面积较大,主要分布于锦州、阜新、葫芦岛、沈阳和铁岭市。
受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经济效益等因素的影响,花生在辽宁东部、南部等地区种植较少。
2005年,锦州市农业科学院从美国引进选育的锦引花1号是辽宁省乃至全国第一个高油酸花生品种。
2008年6月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原辽宁省风沙所)选育的阜花22、阜花27通过国家登记,打破了辽宁乃至东北地区无自育油酸花生品种的空白[7]。
中国统计年鉴摘要2020:2019年分行业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中国2019年分行业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行业
全国总计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非金属矿采选业 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其他采矿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 食品制造业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烟草制品业 纺织业 纺织服装.服饰业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家具制造业 造纸和纸制品业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金属制品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汽车制造业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仪器仪表制造业 其他制造业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亏损企业亏损
5982.4 278.6 9.8 41.1 63.1 21.9 1.5 0.1 219.0 98.7 82.5 4.1 135.9 64.6 34.7 39.2 30.3 89.4 29.2 55.5 159.6 606. 243.9 183.8 229.6 215.6 468.7 84.3 399.3 535.5 43.0 6.7 23.4 5.5 561.8 118.9
营业成本
508609.5 7162.8 348.2 1956.7 1670.0 2505.1 310.5 28.4 36331.1 10367.1 7327.7 384.2 17498.2 10129.0 7753.7 7391.1 4748.9 8360.8 4971.0 8926.4 14521.1 40532.0 9185.5 3466.7 17241.7 40849.3 19139.8 28190.7 25410.3 22848.8 17366.4 24772.1 5609.6 32218.1 28536.0 4416.5 1145.4 4013.5 660.3 22434.9 6186.1
2010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一○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辽宁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辽宁调查总队根据年快报统计,现将2010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公报如下: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抢抓机遇促发展,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城乡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一、经济总量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1827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31.1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9872.3亿元,增长16.7%;第三产业增加值6774.9亿元,增长12.2%。
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构成为8.9∶54∶37.1。
二、农林牧渔业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63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8%。
其中,种植业增加值675.5亿元,增长5%;林业增加值48.1亿元,增长6.3%;牧业增加值513.5亿元,增长4.4%;渔业增加值320.3亿元,增长9%;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73.7亿元,增长8.7%。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184.9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
粮食总产量1765.4万吨,比上年增产174.4万吨,增长11%。
蔬菜产量2668.2万吨,增长2.4%。
水果产量641.3万吨,下降2.2%。
全年完成人工造林作业核实面积540万亩;新增封山育(护)林面积305万亩;中幼龄林抚育及低效低产林改造面积285万亩。
退耕还林工程已完成造林27万亩。
义务植树1.5亿株。
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在3‰以下,无公害防治率提高到88.7%。
全年肉类总产量407.2万吨,比上年增长4.6%。
其中,猪肉产量228.4万吨,增长4.4%;牛肉产量41.6万吨,增长3.4%;羊肉产量7.9万吨,增长1.3%;禽肉产量121.9万吨,增长5.9%。
禽蛋产量275.7万吨,增长4.8%。
牛奶产量121.2万吨,增长10.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99 721 22 5 26 17 25 17 7 9 5 13 1 56 3 106 225 26 62 2 33
2815.0 1564.4
35.9 1.5
36.9 66.4 33.3 13.6
9.0 38.7
7.8 16.5
1.4 178.1
49.2 123.5 127.5
42.0 46.8
4
1.1
0.4
0.1
(2019年) 营业收入
营业成本 税金及附加 利润总额
利税总额
本年应交 增值税
单位:亿元
全部从业人员 年平均人数 (万人)
2945.9
2565.3
61.5
90.5
1743.5
35.9
28.0
1900.6
1762.1
4.0
46.2
956.8
3.3
11.3
36.4
26.6
0.4
4.6
28.4
1.8
0.7
1.8
1.6
0.0
0.0
0.1
0.0
0.03
50.5
41.6
0.3
2.7
38.5
2.3
0.6
64.9
57.3
0.3
0.8
33.8
0.7
0.4
23.5
18.8
0.2
1.2
14.8
0.6
0.4
11.7
9.9
0.1
0.2
5.2
0.3
0.2
4.4
3.4
0.1
0.2
2.6
0.1
0.1
9.8
14-18 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要经济指标
甲栏分组
企业单位数 (个)
资产总计
流动资产 合计
(2019年) 负债合计
农产品加工业合计 农副食品加工业 焙烤食品制造 糖果、巧克力及蜜饯制造 方便食品制造 乳制品制造 罐头食品制造 调味品、发酵制品制造 营养食品制造 保健食品制造 冷冻饮品及食用冰制造 食品及饲料添加剂制造 其他未列明的食品制造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 烟草制品业 纺织业 纺织服装、服饰业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木制品制造 竹、藤、棕、草等制品制造 木质家具制造 竹、藤家具制造 其他家具制造
造纸和纸制品业 印刷 装订及印刷相关服务 天然植物纤维编织工艺品制造 地毯、挂毯制造 动物胶制造 肥皂及合成洗涤剂制造 中药饮片加工 中成药生产 纤维素纤维原料及纤维制造 鬃毛加工、制刷及清扫工具的制造
97
201.5
45
31.4
1
0.9
2
0.6
4
3.8
1
0.14
7
7.2
19
28.5
37
69.8
1
0.3
5.7
0.2
0.0
2.2
0.2
0.2
5.8
4.5
0.1
0.3
3.1
0.2
0.1
11.3
8.1
0.1
1.5
8.3
0.2
0.1
0.7
0.5
0.0
0.0
0.7
0.0
0.0
153.5
106.3
7.2
15.3
131.8
6.4
1.4
85.3
31.5
44.3
-2.6
132.5
8.1
0.2
72.9
64.3
0.4
1.6
37.9
0.7
1.4
138.2
118.3
0.9
4.1
94.2
2.4
5.4
39.6
33.3
0.2
3.1
32.7
0.9
0.6
51.0
44.1
0.4
2.1
33.3
0.4
1.0
0.4
0.3
0.0
0.0
0.3
0.0
0.0
55.7
48.8
0.3
1.5
38.5
0.3
1.2
1.1
0.9
0.01
0.0
0.7
0.1
0.0
79.3
126.6
18.2
15.5
0.6
0.0
0.6
0.4
1.5
3.2
0.08
0.08
4.4
2.4
18.1
14.3
38.2
40.8
0.2
0.0
135.2
119.5
0.9
3.0
89.8
3.1
1.3
28.0
23.8
0.2
0.9
12.2
0.7
0.5
0.7
0.5
0.1
0.7
0.1
0.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3
0.1
0.4
-0.03
1.0 76.7
1722.9 1002.1
16.3 1.2
17.7 42.3 22.6
8.0 4.6 19.0 3.2 11.1 0.5 101.1 31.8 81.2 94.4 29.1 31.5 0.7 43.1
1852.4 1110.3
17.8 1.1
22.0 49.6 24.0
9.1 5.8 21.2 5.0 5.8 0.9 88.7 45.3 81.6 75.3 24.9 24.4 0.8 35.3
0.01
1.9
1.6
0.02
0.0
1.0
0.01
0.1
0.41
0.35
0.03
0.03
6.9
3.8
0.1
0.7
4.8
0.4
0.1
11.1
9.1
0.1
0.4
7.2
0.2
0.2
42.1
18.4
0.6
2.5
31.1
2.8
0.6
0.3
0.2
0.0
0.0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