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工程性质及其地基处理方法简述
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工法
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工法在土木工程中,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工法是解决湿陷性黄土地区基础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的土壤,其含水量变化极大,容易引起地基沉陷和建筑物的破坏。
因此,对于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建设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中,必须采取相应的处理工法来保证基础的稳定和安全。
湿陷性黄土的特点是含水量高、胀缩性大。
在干燥季节,土壤含水量减少,黄土会收缩并产生裂缝;而在雨季或水源补给时,土壤含水量增加,会引起土壤膨胀,导致地表下沉。
这种自然变化会给基础工程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工法进行处理。
一种常用的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工法是改良法。
通过改良黄土的物理性质和工程性质,使其具备较好的变形特性和稳定性。
常见的改良方法包括土体固结、加固、填充和加筋等。
例如,可以采用碎石加筋的方法,将碎石填充到黄土中,形成稳定的土体结构,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和抗渗性能。
此外,还可以采用水泥加固法,通过向土体中注入水泥浆,形成水泥黄土,增加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另一种处理湿陷性黄土基础的方法是预压法。
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较大面积的基础处理,如大型工厂、仓库等建筑物。
预压法的原理是通过施加预压荷载来压实和固结土体,使黄土变得更加坚实和稳定。
预压法的施工步骤包括挖土、垫层、铺设压实材料和施加压力等。
这种方法需要依靠设备和施工工艺,因此适用范围相对较窄。
除了改良法和预压法,还有一些其他的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工法。
例如,可以采用地基保护层的方法,通过在黄土表面铺设保护层材料,保护土体免受水分侵入和泥沙冲刷。
此外,还可以采用地下水处理工法来控制地下水位,减少黄土的含水量波动,从而减小地基的沉陷和变形。
综上所述,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工法是解决湿陷性黄土地区基础问题的重要方式。
根据具体的工程情况,可以选择合适的改良法、预压法、地基保护层或地下水处理工法来处理湿陷性黄土基础。
这些工法的目的是提高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确保基础的安全和稳定。
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综合考虑选择适当的处理工法,以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简述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办法
简述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办法摘要: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建设,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工程要求,采取相应合理的地基处理措施。
本文针对防止地基湿陷对建筑产生的危害,简述了不同情况下的处理方法、方案确定等问题,可在实际工作上加以参考借鉴。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垫层法方案引言:地基处理与建(构)筑物的安全密切相关,而在我国北纬33º~47º间的西北地区广泛分布湿陷性黄土的不利工程地质条件。
当地基存在强度、稳定性和不均匀沉降等问题,必须进行地基处理以保证建(构)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因此在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传统方法:防止或减小建(构)筑物浸水湿陷的措施主要有地基处理措施、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三个方面。
建筑物的地基处理方法应采用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处理方法,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一般用于地基不处理或消除地基部分湿陷量的建筑,以弥补地基处理的不足。
而防水措施主要为场地布置、地面防水和排水沟设置等。
结构措施主要为减小和调整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或使结构适应地基的变形。
1、垫层法垫层法是一种浅层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传统方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区使用较广泛,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和施工简便等特点。
垫层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局部或整片处理,可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在1~3m。
换填材料一般为压缩性低强高的素土、灰土、石灰粉煤灰等或其他稳定性高、无侵蚀性的材料。
经分层夯实、碾压密实的施工处理,最为基础的持力层。
当建筑物地基需提高承载能力,或消除部分湿陷性,常采用此方法处理地基。
2、强夯法强夯法近年来由于施工机械的发展,夯实的深度越来越大,在工程实践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强夯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Sr≤60%的湿陷性黄土。
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局部或整片处理,可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在3~12m。
强夯法适用大吨位的起重器,将巨型锤提至高空,释放重锤使其自由下落,形成巨大的冲击能量,强制压实与振密地基,从而提高土的强度,降低土的压缩性,消除湿陷性。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本文简要介绍湿陷性黄土特性、地基处理原则和处理方法,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由于湿陷性黄土内含有一定成分的可溶盐,经过与雨水或者地表水的作用,会使小土颗粒移滑向大孔缝隙中,导致地面沉陷,如果在黄土地区进行工程建设,需要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特殊的处理办法。
根据实际的不同结构物和不同土质来选用不用的处理方法,保证地基承载力。
标签: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1、湿陷性黄土地的特征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结构不稳定的非饱和欠压土质,具有大孔和垂直节理的特性,土中含有石英、高岭土等成分,主要分布在我国气候干旱等地区,在天然条件下能用肉眼看见孔隙,土质干燥,压缩性较低,承載能力较高。
但是其吸水透水性较强,经过水的侵蚀后其结构很快崩解,引起湿陷变性,承载能力也大幅度降低。
这种土质的特性会给建筑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使地基沉降、折裂,影响地基的正常使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与其他土质相比,施工过程更为复杂,进度慢、耗时长,有很大的施工难度。
2、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原则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要求大致有两点:第一,消除全部黄土的湿陷量,采用一定方法使处理后的地基土壤变为非湿陷性黄土,或者使基桩穿透全部湿陷性黄土层,使建筑荷载通过基桩转移到非湿陷性土层上,防止地基湿陷。
第二,消除部分黄土湿陷量,采用一定方法处理地基总湿陷量,使未处理的湿陷性黄土的湿陷量在规定量的数值内。
不同类型的建筑对湿陷量的要求有所不同,甲类建筑对地基处理要求较为严格,规范规定不允许出现任何的的破坏性形变而影响建筑的正常使用,所以要求全部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湿陷量。
乙类和丙类建筑的占地面积一般较大,只需要根据要求消除地基部分湿陷量即可,然后根据具体的地基处理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来防止地基湿陷,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3.1 强夯法强夯法是将重锤利用起重设备吊起在使重锤自由落体,对黄土地基进行强力夯击,以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湿陷量,降低压缩变形程度,提高地基承载力。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较高含水量时容易发生沉降或收缩的土壤类型。
其主要特点是含水量较高,导致土壤颗粒之间的粘结力降低,土壤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沉降和收缩现象。
因此,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1.土壤加固和改良湿陷性黄土地基中,水含量较高,使得土壤的稳定性较差。
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土壤加固和改良措施来提高土壤的强度和稳定性。
常用的方法包括土壤改良剂的添加和土壤固化。
可以选择适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添加剂,如石灰、水泥等,通过与土壤混合,提高土壤的强度和耐水性。
2.水分控制湿陷性黄土对水分非常敏感,过高的含水量会导致土壤发生沉降和收缩现象。
因此,在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时,需要采取措施控制水分含量。
可以通过排水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将地基中的水分排除,减小土壤的含水量,提高土壤的稳定性。
3.排水系统的设计与建设4.加固地基结构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基础结构容易受到水分影响,所以需要加固地基结构,以增加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可以选择适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基础类型,如扩大基础、桩基础等,通过增加基础的面积和深度,分散地基荷载,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5.合理施工工艺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施工工艺对于地基的稳定性和强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需要严格控制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工艺,避免水分过程过快或不均匀,导致土壤发生不稳定现象。
同时,还需要进行地基的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综上所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土壤特性和工程需求,采用土壤加固和改良、水分控制、排水系统的设计与建设、加固地基结构、合理施工工艺等一系列措施,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湿陷性黄土的特征及地基处理措施
1 2 欠 压 实性 .
湿陷性黄土 由于特殊 的地 质条 件 , 沉积过 程一 般 比较 缓慢 , 防水 问题 至关 重要。 1基本防水措旌 : 在建 筑物 布置 、 ) 指 场地排 水 、 面排水 、 地 散 在此漫长 的过程 中, 上覆压力增长速率 比颗粒 间固化强度 的增 长 排水 管道敷设 、 管道材料和接 口等方面的防水措施 。 速率要慢的多 , 颗粒接触 点同 的结 构强 度始终 超过 上覆土 重 . 使 水 、 沟 、 2 检漏防水措施 基本 防水 措施 的基 础上 , 防护 范围 内 ) 在 对 黄土 的颗粒保持 着比较疏 松 的高孔 隙度结 构 而未在上 覆荷 重作 的地下 管道增设检 漏管沟和检漏井 用下被 周结压密 , 处在欠压密状态 。 湿陷性黄土 常有 肉眼 可见 的大 孔 , 因而 也称 为大孔土 , 陷 湿 3 严格 防水措施 : ) 在检漏防水 措施 的基础上 , 防水地 面 、 对 排
维普资讯
第2 8卷 第 4期
20O2年 4月
山 西
建
筑
Ⅷ
2 8 No 4
S A. ARC TE TLR H W AI HI C E
A r 20 p 02
- 21 ・
文 章 埔 号 :0962 (0 204 10 10 -85 20 }4 ̄2 -2
架的多孔 隙结构 。黄土层 ( ) 这是大 多
数情况) ; 3仅处理 在建筑物 局部地 段 下 的湿 陷性 黄土层 ( ) 如有 厕所 、
。 该结 构具有显著 的强度 , 在一定条件下具有 能保持土 的原始 盥洗室等下水道 附近的地基 ) 地基处理的厚度有 : 基本单元结构 面形 成 不被破坏 的 能力 , 由于结构 强度 的存在 , 使 1消 除建筑物地基 的部分湿 陷量 : ) 得湿陷性 黄土 的应 力应变 关系 和强度 特性 表现 出 与其 它土 类有 明显不同的特 点。 黄土在天然状 态下 , 由于胶 结物的凝聚和 结晶作用被牢 固的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特殊工程地质性质的土壤,其湿陷性是指在水分条件改变下,土壤发生体积变化,由于土壤颗粒的再排列和骨架的重组导致地基沉降和变形。
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特性与其黏土矿物组成、含水量、结构特征以及土壤重度有关。
1. 颗粒排列重组:湿陷性黄土的颗粒间存在一定的胶结力,当土壤与水分接触时,胶结力被破坏,原本紧密排列的颗粒开始发生重组与再排列。
这导致土壤体积增大,发生沉降和变形。
2. 含水量变化:湿陷性黄土的含水量对其湿陷性有很大影响。
当含水量增加时,黄土中的颗粒间润滑层厚度增大,土体内的空隙剧增,体积扩大,引起地基沉降和变形。
3. 结构透水性:湿陷性黄土具有较好的透水性,但因其颗粒间胶结作用强,使土壤内部存在密实层。
当水分进入土壤后,密实层难以透水,导致上层的土壤水分无法顺利排出,使得地基部分区域沉降。
1. 湿陷区域的预处理: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应对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和勘察,确定湿陷区域的边界和分布,以及湿陷深度、厚度和变形特征等。
在地基工程施工前,对湿陷区域进行预处理,如加固、排水等,减少地基变形。
2. 预压加固法:通过施加预先施加的压力来改善地基的稳定性,减少沉降和变形。
预压可以采用静载试验、土体填充、钢板水平约束等方法进行。
3. 排水处理:通过提高地基的排水能力,及时将土壤中的过多水分排出,减少土壤饱和和润滑导致的体积扩大和变形。
常用的排水方法包括建设排水沟、埋设排水管道等。
4. 土体改良方法:可以通过土体改良来改善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工程性质。
如采用土壤加固剂、土壤固化剂等提高土体的结实度和稳定性,减小地基的变形。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原理主要涉及颗粒排列重组、含水量变化和结构透水性等因素。
在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时,需要综合考虑预处理、预压加固、排水处理和土体改良等方法,以减小地基的沉降和变形,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性。
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
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较高含水量时容易发生塌陷和沉降现象的地层。
由于其水分含量的改变,湿陷性黄土地基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开裂、沉降、地面坍塌等问题,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构成一定威胁。
因此,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合理处理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改土、加固、防治以及施工技术等方面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
首先,改土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常用方法之一、改土的原则是利用其他非湿陷性黄土或砂土等材料与湿陷性黄土掺合,减少土壤的水分吸附性能和膨胀性,从而改善地基的稳定性。
改土材料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工程要求,可以选择沙子、砂质黄土、粘性土等,将其与湿陷性黄土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
改土过程中需要注意施工工艺和掺和比例的合理性,避免对原土进行过度掺和,以免增加施工难度和成本。
其次,加固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重要手段之一、加固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和结构的稳定性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抗变形能力。
目前,常用的加固方法主要有土工合成材料加固、土壤改良和地基处理等。
土工合成材料加固是利用土工合成材料(如土工布、土工网等)使土体形成一种具有较高抗拉强度和稳定性的复合材料,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抗震能力。
土壤改良是通过添加化学药剂、轻质骨料或其他改良材料来改良土壤,提高其物理性质和改善工程性能。
地基处理是采用地基加固、基坑处理等技术手段对地基进行处理,从而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抗沉降能力。
再次,防治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根本措施之一、防治的目的是通过采取控制水分的措施,避免地基因水分变化引起的塌陷和沉降等问题。
防治的方法主要有合理的排水系统设计、合理的灌浆和放水等。
合理的排水系统设计是通过设置合理的排水沟、排水渠、排水井等,加强对地基水分的排除和控制。
合理的灌浆是采用特殊的灌浆材料将地基中的水分排除,并填充其中的孔隙,增加地基的密实性和稳定性。
在防治中,对于重要工程,可以采用深层处理和加固措施,并配合监测系统来实时监测地基的变形和水分变化。
湿陷性黄土特性及地基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特性及地基处理方法摘要黄土的湿陷现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湿陷的原因和机理与很多要素有关,对它的特性和处理方法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文探究了湿陷性黄土的物理性质和湿陷性的判定,并且结合案例,提出了湿陷性黄土的设计和施工处理措施。
关键词湿陷性;判定;处理黄土受水浸湿,在土的自重压力或者附加压力与自重压力总和的作用下,黄土的结构会迅速破坏,发生显著附加下沉,这就是黄土的湿陷性。
湿陷性黄土不论作为结构物地基或者是地下建筑的外围介质,如果对它的湿陷性没有给予充分重视,一旦浸水湿陷,就会产生较大变形,造成地基承载力下降,结构物不能正常使用,安全可靠性受到影响,甚至产生工程事故。
因此,我们必须对湿陷性黄土进行理论研究,寻找设计、施工处理措施。
1 湿陷性黄土的物理性质要研究湿陷性黄土,首先要分析它的物理特性。
湿陷性黄土的物理性质包括它的粒度成分、容重、孔隙比、含水量等,这些物理性质和黄土的湿陷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见表1。
2 黄土湿陷性的判定及地基评价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建设,设计施工时的首要任务是正确评价地基的湿陷性,判定出场地的湿陷类型是自重性型湿陷还是非自重性湿陷。
然后判定出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等级。
不同的类型、不同的等级在湿陷性、承载力、湿陷敏感程度方面都不尽相同。
我国一般用自重湿陷量和总湿陷量来判定。
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自重湿陷量用公式(1)计算:(1)其中:β0—根据我国实践经验,对各地区土质的不同采取的修正系数,例如陕西地区可取1.5,山西、河北等取0.5;δzsj—某土层土样的湿陷系数;hi—地基中土层厚度。
当Δzs>7cm时,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Δzs≤7 cm时,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
总湿陷量则用公式(2)计算:(2)公式中各符号含义如上。
判定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可以根据总湿陷量大小和自重湿陷量,结合规范规定来确定。
某项目黄土地基勘探的土工试验资料如表2所示。
由公式(1)计算得(取β0=0.5):=0.5×(0.02+0.013+0.022+0.012+0.031+0.075+0.060+0.012)×100=12.25 cm>7 cm可以判断为自重湿陷性黄土。
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基工程特性及处理措施
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基工程特性及处理措施[摘要] 湿陷性黄土地基是基础工程中最为复杂的地基类型之一,通过分析湿陷性黄土的主要工程特性,采取可靠的地基处理等措施,为铁路建设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工程措施1.湿陷性黄土的主要工程特性黄土在自重压力或附加压力和自重压力共同作用下因受水浸湿而产生急剧、大量的附加下沉变形现象称为湿陷。
湿陷性黄土可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浸水后需在一定附加压力作用下才发生湿陷的黄土称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在饱和自重压力作用下即产生湿陷的称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其危害性远较非自重湿陷性黄土严重。
1.1湿陷性黄土的主要物性指标(1)矿物成分和颗粒组成。
湿陷性黄土的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其含量为60%~70%,其次为长石和云母,约占10%~20%,碳酸盐含量为10%~30%,对黄土湿陷性起主要作用的是细散粘粒的矿物成分和比例。
湿陷性黄土的颗粒成分以粉粒(0.005~0.05mm)为主,约占50%~70%,其次为砂粒(>0.05mm ),约占10%~30%,粘粒含量为8%~26%。
(2)天然容重和孔隙比。
湿陷性黄土的天然容重一般为13.5~19.0 kN/m3,干密度为11~16kN/m3,当干密度超过15kN/m3 时,湿陷性基本消失。
孔隙比是衡量湿陷性黄土密实度的主要指标,一般在0.9~1.1之间,当黄土的孔隙比小于0.9 时,湿陷性明显减弱。
(3)含水量和饱和度。
湿陷性黄土的天然含水量为10%~20%,主要受地形、降水量和地下水位的影响,在塬、梁、峁表层的黄土含水量较低,一般在8%~12%,河谷阶地较高,可达18%~20%,当黄土含水量超过23% 时,湿陷性基本消失,压缩性增加。
湿陷性黄土的饱和度大多为40%~50%,当饱和度超过80%时称为饱和黄土,湿陷性消失,成为高压缩性的软土。
湿陷性黄土的液限一般为22%~32%,塑限在12%~20%之间,液性指数接近于0,甚至小于0。
湿陷性黄土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根本原则是:破坏土的大孔结构,改善土的工程性质,消除或减少地基的湿陷变形,防止水浸入建筑物地基,提高建筑结构刚度。
1强夯法又叫动力固结法。
是利用起重设备将80~400 kg的重锤起吊到10~40m高处,然后使重锤自由落下,对黄土地基进行强力夯击,以消除其湿陷性,降低压缩变形,提高地基强度,但强夯法适用对地下水位以上饱和度Sr≤60%的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局部或整片处理,可处理的深度在3~12m。
土的天然含水率对强夯法处理至关重要,天然含水量低于10%的土,颗粒间摩擦力大,细土颗粒很难被填充,且表层坚硬,夯击时表层土容易松动,夯击能量消耗在表层土上,深部土层不易夯实,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有效深度小,夯填质量达不到设计效果。
当上部荷载通过表层土传递到深部土层时,便会由于深部土层压缩而产生固结沉降,对上部建筑物造成破坏。
2垫层法土(或灰土)垫层是一种浅层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传统方法,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应用历史,在湿陷性黄土地区使用较广泛,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和施工简便等特点。
实践证明,经过回填压实处理的黄土地基湿陷性速率和湿陷量大大减少,一般表土垫层的湿陷量减少为1~3cm,灰土垫层的湿陷量往往小于1cm,垫层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局部或整片处理,可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在1~3m,垫层法根据施工方法不同可分为土垫层和灰土垫层,当同时要求提高垫层土的承载力及增强水稳定时,宜采用整片灰土垫层处理。
2.1素土垫层法。
素土垫层法是将基坑挖出的原土经洒水湿润后,采用夯实机械分层回填至设计高度的一种方法,它与压实机械做的功、土的含水率、铺土厚度、及压实遍数存在密切关系。
压实机械做的功与填土的密实度并不成正比,当土质含水量一定时,起初土的密实度随压实机械所做的功的增大而增加,当土的密实度达到极限时,反而随着功的增加而破坏土的整体稳定性,形成剪切破坏。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常见的地基土,这种土壤的黏性非常强,含水量较高,是土壤中最具有危害性的类型之一。
在施工过程中,若不注意对其进行处理,将会对建筑物的稳定性、耐久性和可靠性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至关重要。
一、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特点湿陷性黄土具有土壤黏性大、塑性大、含水量较高的特点。
黄土层中还会经常出现开裂、滑移等情况,使其在工程建设中表现出较强的难处理性。
土壤开裂会严重影响到工程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滑移则容易导致地基沉降、工程结构变形等问题。
二、处理方法1.加固处理由于湿陷性黄土土体存在一定的强度,可通过加固处理来提高其抗压性能,防止土体沉降。
加固处理的方法包括土钉加固、加筋混凝土、搅拌桩加固等。
土钉加固是通过将钢筋固定在土壤中,利用钢筋的拉力达到加固效果。
因此,需要考虑到钢筋数量、穿越深度、预埋深度和拉力的大小等因素。
加筋混凝土则需要在黄土表面压制一层钢筋网,并在上面浇筑混凝土。
这样可以提高黄土在拉力状态时的强度和稳定性。
搅拌桩加固需要将钢筋网穿透黄土,然后向地下注入从混凝土搅拌机中生产的预先预制的混凝土,达到加固效果。
2.改良处理改良地基是改变土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微观结构性质,以提高其强度和稳定性的一种方法。
通常包括土壤加固技术、加硬剂加固技术以及夯实加固技术等。
土壤加固技术是向土壤中注入填充材料,防止土壤塌陷、开裂和滑移。
比较常见的方法包括水泥或灰浆注浆法、颗粒增强法和粉末加固法等。
加硬剂加固技术是将聚合物或钙基加固剂引入土壤中,通过化学反应促进土壤的固化和加固。
加硬剂加固技术可以提高湿陷性黄土的抗压能力。
夯实加固技术是利用夯实机为黄土地基施加静载的一种方法。
夯实技术除了可以增加黄土的密实程度,还可以提高黄土地基的抗压承载能力。
三、注意事项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不仅要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加固材料的选择根据土壤加固技术的不同而不同。
选择合适的加固材料可以提高加固效果和工程质量。
关于湿陷性黄土及其地基处理方法
关于湿陷性黄土及其地基处理方法
在我国,黄土主要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多为250-500mm。
黄土主要有以下几个物理力学性质:塑性较弱;天然含水量较低(天然含水率较低的黄土,湿陷性较强);孔隙和孔隙度大;抗水性弱,易湿陷,遇水会强烈崩解;透水性较强且呈个性异性;强度较高,颗粒间连接较高。
从黄土的湿陷性上来看,分为湿陷性黄土和非湿陷性黄土,而湿陷性黄土又可以分为自重湿陷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湿陷性黄土。
一般老黄土(午城黄土和离石黄土大部)无湿陷性,而新黄土(马兰黄土及新近堆积黄土)及离石黄土上部有湿陷性。
因此,湿陷性黄土多分布于地表以下数米至十余米处,很少超过20m。
黄土的湿陷性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因为黄土中的大孔隙及黄土中含有可溶盐;外因为浸水条件下黄土中的可溶盐溶解。
黄土的湿陷性强弱与很多因素有关,通常,黄土的天然含水量愈小,所含可溶盐特别是易溶盐愈多,孔隙比愈大,干容重愈小,则湿陷性越强。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地基处理及工程措施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地基处理及工程措施地基处理措施:1.降低地下水位:地下水位是导致黄土湿陷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降低地下水位是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之一、可以采用降水井、抽水井等方式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地基变形。
2.地基加固:可以采用加固桩、混凝土悬挂墙、机械增强法等方式,对黄土地基进行加固。
加固桩可以增加地基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混凝土悬挂墙可以防止土体的变形和下沉;机械增强法则通过向黄土中注入增强材料,增强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3.地基排水:通过减少地基内部的水分含量,可以有效减少黄土地基的变形和塌陷。
可以采用排水沟、排水管道等方式,将地基内部的水分排出。
4.地基改良:通过注浆、砂浆灌注等方式,改良黄土地基的物理和力学性质。
注浆可以填充黄土中的空隙,提高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砂浆灌注则可以改变土体的孔隙结构,提高土壤的抗变形能力。
5.预压法:通过在黄土地基上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土体膨胀、变形,提高土壤的密实度和强度。
可以采用预压桩、预压板等方式进行预压。
工程措施:1.合理设计:在进行设计时,应充分考虑黄土地基的特性和可能发生的变形情况。
设计时应合理设置地基处理措施,并确保地基处理措施与工程的要求和质量相匹配。
2.定期检测: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定期对地基进行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地基的变形和塌陷情况。
3.施工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地基处理工程的管理,确保施工质量和效果。
对于不合格的地基处理工程,应及时进行整改。
4.安全预测:在进行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预测地基可能发生的变形和塌陷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通过以上地基处理措施和工程措施,可以有效地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阐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几种有效处理方法
阐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几种有效处理方法1、湿陷性黄土地基几种有效处理方法1.1、垫层法垫层法是先将基础下的湿陷性黄土一部分或全部挖除,然后用素土或灰土分层夯实,以便消除地基的部分或全部湿陷量,并可减小地基的压缩变形,提高地基承载力,可将其分为局部垫层和整片垫层。
1.1.1、局部土垫层的处理宽度超出基础底边的宽度较小,地基处理后,地面水及管道漏水仍可能从垫层侧向渗入下部未处理的湿陷性土层而引起湿陷,因此,设置局部垫层不考虑起防水、隔水作用,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及有防渗要求的建筑物,不得采用局部土垫层处理地基。
1.1.2、整片垫层的平面处理范围,每边超出建筑物外墙基础外缘的宽度,不应小于垫层的厚度,即并不应小于2m。
1.1.3、在地下水位不可能上升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当未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时,对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或有严格防水要求的建筑物,采用整片土垫层处理地基较为适宜。
但地下水位有可能上升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考虑水位上升后,对下部未处理的湿陷性土层引起湿陷的可能性。
1.2、强夯法重锤表层夯实适用于处理饱和度不大于60%的湿陷性黄土地基。
一般采用2.5~3.0t的重锤,落距4.0~4.5m,可消除基底以下1.2~1.8m黄土层的湿陷性。
在夯实层的范围内,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获得显著改善,平均干密度明显增大,压缩性降低,湿陷性消除,透水性减弱,承载力提高。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其湿陷起始压力较大,当用重锤处理部分湿陷性黄土层后,可减少甚至消除黄土地基的湿陷变形。
强夯法加固地基机理一般认为,是将一定重量的重锤以一定落距给予地基以冲击和振动,从而达到增大压实度,改善土的振动液化条件,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等目的。
强夯加固过程是瞬时对地基土体施加一个巨大的冲击能量,使土体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变化,如土体结构的破坏或排水固结、压密以及触变恢复等过程。
1.3、挤密桩法挤密桩法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先按设计方案在基础平面位置布置桩孔并成孔,然后将备好的素土(粉质粘土或粉土)或灰土在最优含水量下分层填入桩孔内,并分层夯(捣)实至设计标高止。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精心整理1、概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主要取决于湿陷性黄土的特殊性质,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变形包括压缩和湿陷性两种,当基底压力不超过地基土的容许承载力时,地基的压缩变形很小,大都在其上部结构的容许变形值范围以内,不会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湿陷变形是由于地基被水浸湿引起的一)建筑4大多以第一个目的即消除湿陷为主。
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在处理深度和处理范围上区分:1)浅处理,即消除建筑物地基的部分湿陷量;2)深基础处理,即消除建筑物地基的全部湿陷量,这种方法包括采用桩基础或深基础穿透全部的湿陷性黄土层。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设计措施,主要有地基处理措施、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三种。
地基处理的常用方法有垫层、重锤夯实、强夯、土(或灰土)桩挤密和深层孔内夯扩等,可以完全或部分消除地基的湿陷性,或采用桩基础或深基础穿透湿陷性黄土层,使建筑物基础坐落在密实的非湿性土层上,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层、混凝土挤密短桩,俄罗斯等国认为当处理厚度大于12m的黄土时,热处理和预浸水与水下爆扩相结合都比桩基础经济,根据我国经验,灰土垫层、灰土(或土)挤密桩可分别适用于处理3m左右和10m左右厚的湿陷性黄土层的湿陷性,10m以上可采用深层孔内强夯以及桩基础等。
预浸水法可用于处理厚度大、自重湿陷性强烈的湿陷性黄土场地,但该方法处理后距地表一定深度内的土层应具有湿陷性,必须采用其他方法另作处理。
总之,在具体选用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方法时,应根据建筑场地的湿陷性类别、湿陷等级、以及地区特点,首先考虑因地制宜和就地取材等原则,并根据施工技术可能达到的条件,经过技术经济对比予以选用,必要时可几种方法综合考虑使用。
22.1大部分面积达力共同作用下,受水浸湿时将产生大量而急剧的附加下沉,这种现象称为湿陷,它与自重湿陷性黄土一般土受水浸湿时所表现的压缩性稍有增加的现象不同。
由于各地区黄土形成时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因此其湿陷性也有较大差别,有些湿陷性黄土受水浸湿后的土的自重压力下就产生湿陷,而另一些黄土受水浸湿后只有在土的自重压力和附加压力共同作用下产生湿陷。
湿陷性黄土工程性质简介
二、人工压实黄土的强度特性
通过对以上的试验结果分析,可以对人工压实黄 土的强度特性得出以下结论: 人工压实黄土在压实度小的情况下,强度很低, 具有较强的水敏感性。但随着压实度的提高,人 工压实黄土的强度随压实度呈指数关系而增大, 并且其水敏感性变弱,即水稳定性增强。因此在 具体施工时,一定要严格控制路基填料的压实度 ,以满足强度要求,保证其稳定性 。
一、湿陷性黄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
1、黄土与其它粘土的区别在于黄土对含水量的变化极 为敏感,含水量低时,土的湿陷性强烈,但承载力很高 ;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土的湿陷性逐渐减弱,承载力随
之急剧下降,而压缩性得以提高。根据大量土样的试验
资料统计结果表明,黄土的湿陷性与其饱和程度成直线 反比关系,即饱和度愈低,土的湿陷性愈强,土的湿陷 性随着饱和度的增大而降低。
中的强度最低,也即地基在湿陷变形过程中的稳定 性最小。
二、人工压实黄土的强度特性
黄土既可以作为建筑物的地基,也是一种便于就地取材的 天然建筑材料。用黄土修筑路堤,为了保证路基具有足够 的强度,在施工时必须用人工或机械进行压实(夯实)。 经验证明,黄土经压实,干容重达到16.0~16.5kN/m3时, 强度高,渗透性、压缩性小,一般不具有湿陷性。 填土压实的控制标准是土的干容重γd,而压实的效果与土 的含水量有密切关系。因此,必须在填土前进行土料的室 内击实实验或现场碾压实验,以求出黄土在一定压实功能 下的最大干容重γdmax 及其相应的最优含水量wopt ,作为 施工质量控制标准和设计建筑物的干容重的选定标准。
三、人工压实黄土的压缩特性
压 缩 参 数 表
压实系数 体积压缩系 数 0.81 0.84 0.89 0.1649 0.1673 0.0710 0.095 0.100 0.045 10.5 10.0 22.2 压缩模量
湿陷性黄土工程特性及地基处理措施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的一般概念黄土分布地区,一般气候干燥、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类型,年平均降水量在250mm〜500mm之间.黄土在自重或一定荷重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其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显著地附加下沉,以至在其上的建筑物遭到破坏,这种现象称之为湿陷.具有湿陷性的黄土称为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又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根据基底下各上层累计的总湿陷量和计算自重湿陷量的大小等因素,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规定见表1.2湿陷性黄土地区给水排水管道设计由于湿陷性黄土的特性,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管道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因此,管道对地基强度、稳定性及不均匀沉降有极为严格的要求.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设计给水排水管道时,最可靠的措施是彻底处理地基,全部消除湿陷量[1],使给水排水管道座落在可靠的人工地基上,免除湿陷,确保正常使用.在工程实践中,由于地质情况复杂等原因,往往不能彻底处理地基,只能部分处理地基,很多情况是采取防水措施避免和减少给水排水管道的湿陷.2.1管道地基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管道基础处理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土或灰土垫层、砂或砂垫层、强夯法、重锤夯实法、桩基础和预浸法等[2].各种处理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由于管线长,工程地质条件千变万化,而且,机具、材料等条件也会因地区不同而有较大差别.因此,对每一具体线段都要进行细致分析,从地基条件、处理要求、工程费用、材料、机具等诸多方面进行考虑,以确定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2.2建筑物应采取相应的结构措施建筑物应采取相应的结构措施,加强其刚度,以适应给水排水管道漏水对其造成不均匀沉降的影响.2.3管道采取相应的防水措施在工程实践中,对只能部分处理地基的地段,还必须采取防水措施,才能避免或减少给排水管道的湿陷程度.但是,防水措施经常维护管理较为困难.即使短暂时间疏忽,也可能造成地基浸水,因此,给排水管道布置尤为重要.• 添加评论(0)摘要:本文收集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并以CFG桩施工技术为例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包括其加固机理、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措施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隙 比一 般 较 大 , 常具 有 肉眼 可 见 的大 孑 隙 ; L 颗粒 组 成 以粉 粒 (. ~ .0 m) 主 , O0 00 5r 为 5 a 其含 量 达 5 %以上 ; 0 含
碳 酸盐 或 硫 酸 盐成 分 , 时 含有 钙 质 结 核 ; 理 性 敏 有 水
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现象称为湿陷。 湿陷是黄 土 区别 于其 他类 土 的一个 非 常重 要 的特 性 , 黄 土 的 受 微 结 构 、 质成 分 、 隙 比 、 物 孔 含水 率 、 应 力 等 因素 影 压 响。黄土 湿 陷性问题 一直 是黄 土地 区 的一个典 型 的工
程 地质 问题 。近 年来 , 黄 土湿 陷处 理 的研 究 越来 越 对 成 为学 术界 和工程 界关 注 的焦点 。下面从 湿 陷性 黄土
感 , 水浸 湿后 易产 生 附加沉 陷 。 受
2 湿 陷性 黄土 的工 程性质
21 湿 陷性 的判 定及 其程 度划 分 .
黄 土 的湿 陷性是 黄土 最重 要 的工程 特性 。为 了判 定 黄 土是 否具 有湿 陷性 以及湿 陷 性程 度 如何 , 进 行 需
22 湿 陷性黄 土在 物理 力 学性 能指标 上 的特 点 .
221 颗粒组 成 ..
湿 陷性黄 土 的颗粒 组成 以粉 粒 (. . 5m 00 00 m) 5 0 为 主 , 量 达 5 %~ 5 ; 次 为 砂 粒 (O0 含 0 7% 其 > .5mm) 占 , 1%~ 0 黏粒 (005mm)占 8 2 %。 0 3%; <. 0 , %~ 5
一
上 述加 压 稳 定 后 的 土样 在 浸 水 作用 下变
土样 的初始 高度 。
形 稳定 后 的高度 ;
当 E< .1 O0 5时 ,定 性 为 非 湿 陷 性 黄 土 ;当 ≥
00 5时 , .1 定性为 湿 陷性黄 土 。
或 附加 压力共 同作用 下 , 发生 显 著 附加 沉陷 的 统称 为 湿 陷性 黄土 , 否则 就称 为 非湿 陷性 黄 土 。 即使 在 自重 压 力 作用 下 也 会 发 生显 著 湿 陷 的称 为 自重 湿 陷性 黄 土 , 自重压 力 作 用 下虽 未 发 生 湿 陷 , 在 附加 压力 在 但
[ 关键词 】 湿陷性黄土 ; 湿陷程度 ; 工程性质 ; 地基 处理 [ 中图分 类号 ] U 7  ̄ T 4 5. 3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 ]04 7 4 ( 0 0 0 — 0 7 0 10 — 0 2 2 1 )2 0 4 — 2
天 然 黄土在 一定 压 力下 充分 和特 点 , 陷性 黄 土 的工程 性 质及 湿 陷性 黄 土 湿 地 基处理 方法 等方 面对 其做一 些 简单分 析 。
1 湿 陷性黄土 的定 义和 特点
11 黄土及 湿 陷性黄 土 的概 念 .
室内无缩试验确定黄土的湿陷系数 , 然后根据 值 的大小 加 以判定 。
= ,
— —
通常 为褐黄 、 黄或黄 褐色 , 灰 含有 碳 酸盐类 。 生黄 土 次
又称 黄 土状 土 , 原 生 黄 土 经 受 非风 力 扰 动 、 运 和 是 搬 沉积 而成 的 , 常具 有层 理和夹 有砂 、 砾石 层 。 黄土 在 天 然 状态 下 往 往 具 有较 高 的强 度 和 较 低 的压缩 性 。黄 土遇水 浸 湿后 , 是在 上 覆 土 白重压 力 凡
下发 生湿 陷的称 为非 自重 湿陷 性黄 土 。
1 湿陷性黄 土 主要 特 点 . 2
按 值 大 小 可 将 湿 陷性 黄 土 分 为 三类 :当 < 00 . 3时 , 为轻 微 湿 陷性 ; 00 ≤ 00 当 .3 < . 7时 , 中等 湿 为 陷性 当 > .7时 , 00 为强 烈湿 陷性 。
山西 水利鲁 鲁
磊 而
湿陷性黄土工程性质及其地基处理方法简述
史 宏 民
( 山西 省 水 利 建 筑 工程 局 , 西 山 太原 000 ) 30 6
[ 摘要 ] 介绍 了湿 陷性黄土的概 念和 主要特点 ,从湿陷性的判定及其在物理 力学性能指标上的特 点等方面阐
述 了湿 陷性 黄 土 的 工 程性 质 。 细介 绍 了 目前 处理 湿 陷性 黄 土 地 基 采 用 的主 要 工程 方 法。 详
黄土按 成 因可分 为原 生黄 土和 次生黄 土 。原生 黄 土是 一种 在半 干 旱气候 条 件下 以风 力 搬运 沉 积 的 、 粉
质 的 、无 层理 并具 有针 状 大孔 和垂 直 节理 的特殊 土 ,
式中 :, —保持天然湿度和结构的土样 , — , 加压至变形 时稳 定后 的 高度 ;
国 由西北 向东南呈 逐渐增 加趋 势 。
湿 陷 性黄 土 的天 然容 重一 般 为 1 . 1 . k / , 3 9 N m . 5 0 干容重 般 为 1 ~ 6k / ,干容 重超 过 1 N m 以 1 Nm3 1 5 /3 k 上时 , 陷性 一般 很弱或 无湿 陷性 。 湿
呈 棕黄 、 黄或 黄褐 色 , 灰 天然 剖 面上 垂直 裂 隙发 育 , 孔
湿陷性黄土 的液限一般为 2 % 3 %,塑限~般 2 ~5 为 1%~ 0 , 4 2 % 塑性 指数 大 多在 9 1 间 。液 性指 数 ~ 2之
丝 璺 回 !!
常在 0 上下波动 , 以大多数湿陷性较高的黄土处于 所 坚硬或 硬 塑状态 。 2 . 比重 、 .3 2 容重 及孔 隙 比 湿 陷性 黄 土 的颗粒 比重 在 25 . . 28 5 5之 间 ,在 我
22 界 限含 水率 .. 2
黄土在我 国西北和华北等地分布很广 , 总面积约 6 4万 k z 中湿陷性黄土 占我 国黄土地区总面积的 m, 其 6 %以上 , 0 而且 多 出现在地 表上 层 , 多属 晚更新 世 ( O) 和后更 新 世 ( 。湿 陷性 黄 土 主要 有 以下 特点 : 色 O) 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