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考试必备),推荐文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广义的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的基本途径。它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指的是学校教育,似乎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义务教育制度: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5、终身教育: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

6、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7、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8、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9、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10、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11、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的作用。

12、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13、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教育方针是执政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的具有全局性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制定教育政策的总依据。

14、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15、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16、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17、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有三层意思:a)教育机会均等;b)师生关系民主化;c)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民主化。

18、人力资本: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它体现在人身上。

19、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

20、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与智力充分发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情感意志、个性才能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

2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a)同一方向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

b)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24、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25、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26、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a)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b)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27、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维果茨基,1978)

28、心理断乳期:实质上是青少年们随着身心的成长发育,逐渐从依赖于父母的心理状态中独立出来,自己判断、自己解决所面临的新的问题的时期。

29、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30、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31、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32、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33、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34、成熟: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的可能和限制。

35、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36、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37、智力:一般指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38、智力因素:是在人们的智慧活动中,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

39、非智力因素: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

4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4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42、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43、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的人才的特殊要求。

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的)

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

学校教育目的课程目标(各学习领域和/或科目的)

教学目标(具体教学过程中如单元、课时的)

44、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

45、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46、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47、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48、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