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公共预算与财务管理【圣才出品】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课后习题(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圣才出品】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课后习题
第8章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一、概念题
1.人力资源
答:人力资源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并且能够被组织所利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这一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理解。从广义上来看,一国的人力资源泛指现在和未来一切可能成为生产性要素的人口,包括现实的人力资源(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拥有的实际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潜在的人力资源(一个国家和地区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和未来的人力资源(那些未达到劳动年龄的人口)。从狭义上来看,人力资源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组织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人力资源的特点在于:人力资源为能动资源;人力资源是高增值性资源;人力资源无法储存;必须不断地投资、维持与提升,才能保持其价值和增值。人力资源既有量的属性,也有质的属性。人力资源的数量为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数量,其质量指经济活动人口具有的体质、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水平。人力资源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和组织的实力;人力资源质量是比人力资源数量更为重要的一个指标,一个国家和组织真正拥有了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才真正地拥有了竞争的实力。
2.人力资源管理
答: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组织内所有人力资源的获取、使用和维护等一切管理的过程和活动,或者是组织管理中涉及到人力资源的政策和实践。一般说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系统:①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决策系统;②人力资源的成本核算与管理系统;
③人力资源的招聘、选拔与录用系统;④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系统;⑤人力资源的工作绩效考评系统;⑥人力资源的薪酬福利管理与激励系统;⑦人力资源的保障系统;⑧人力资源的职业发展设计系统;⑨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法规系统;⑩人力资源管理的诊断系统。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公共政策的设计、执行与评估【圣才出品】
第5章公共政策的设计、执行与评估
5.1复习笔记
一、公共政策的性质
1.公共政策的性质
(1)公共政策的含义
公共政策是指公共权威当局,为解决某项公共问题或满足某项公众需要,所选择的行动方案或不行动。
(2)公共政策的性质
①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威当局所进行的活动。公共权威当局是指对公民个人的行动或私部门和其他社会组织的行为具有治制权和合法权的机构。公共政策是由政府机关制定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其他组织对政策制定不发生影响作用。
②公共政策的选择行动是一种有意识的行动。一项公共政策有一个或一组特定的目标;有一个基本的方针;有一条选定的行动路线或方案。公共政策的选择是政府有意识、有目的或目标导向的。
③公共政策是问题导向的。公共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社会问题。如果一个社会没有任何问题,公共政策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④公共政策包括了公共权威当局的作为或不作为的行动。公共政策既包括政府机关“积极”采取行动纲领,对社会生活进行干预,解决社会问题,也包括政府的不行动或不作为。
2.公共政策的类型
(1)管制性政策。指政府设定一致性的管制规划和规范,以指导政府机关和标的团体从事某种活动和处理不同利益的政策。
(2)自我管制的政策。指政府并未设定严格的、一致性的管制规划和规范,而仅仅设定原则性的游戏规则,由各政府机关和标的团体自行决定采取何种行动,而政府不加干预的政策类型。
(3)分配性政策。指政策将利益、服务、成本和义务分配给不同的政府机关和标的团体享受和承担的政策。
(4)重分配性政策。指政府将某一标的团体的利益或义务,转移给另一标的团体享受或承担的政策。
张成福-公共管理考研笔记(背诵版·精简版·育明教育版)
《张成福:公共管理》
考
研
笔
记
背诵版·精简版·育明教育版
《张成福:公共管理》笔记
内容简介:
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作为一门理论和科学研究领域,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政府治理研究领域,公共管理的出现,是伴随着对传统行政学典范的挑战而来的。在实践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再造推动的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运动风行全球。这股改革浪潮以及伴随而生的许多思想和观点,极大地扩充和丰富了公共管理的理论。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资源,广泛运用政治、法律、管理、经济等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政府绩效和服务品质的目的。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而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和学派,旨在帮助公共管理者获取解决公共问题及处理公共事务所需的知识、机能与策略。作为一门学科,它以公共管理者作为教学和研究的对象;既重视公共管理的外在环境,又重视内在的管理;公共管理者重视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但未改变公共部门的主体性;作为一门学科,它具有多学科交叉性。
目前,公共管理的研究有两种主要途径:公共政策途径(简称P途径)和企业管理途径(简称B途径)。两种途径的研究有不同的差别。新公共管理是当代政府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思潮,在很大程度上是当代行政改革的代名词。它以新古典经济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为其理论基础,其核心理念是在公共管理中引进市场机制。公共部门管理与私人部门管理有相似性,但也有本质差异。二者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政治权威与经济权威多元制衡与自主性、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法的支配与意思自治、政府与市场、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等多个方面。公共管理在现今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如秩序的维护、民主价值的维护、平衡政府与市场作用、回应全球化、新科技改革、重振政府的信任、增加政府的治理能力、重建道德秩序等。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考研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状元笔记
第五章公共政策的设计、执行与评估
公共政策乃是政府为了解决和处理公共问题,达成公共利益或公共目标,经过政治过程,所发展出来的原则、方针、策略、措施和办法。在现代社会,公共问题层出不穷,愈加复杂,性质越来越严重,解决和处理更加艰难。政府如何及时发现公共问题,提出行动方案,从而化解问题,以保证国泰民安,是当今政府公共管理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公共管理的重要职责所在。
一个有为有效的政府应当具有回应性(responsiveness)、代表性(representation)、责任性(responsibility)及可靠性(reliability)。而此四性的实现,与政府的公共政策关系甚密。
从政府绩效的角度来看,政府政策的品质和水准,确实与政府的绩效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讲,政府的绩效事实上是政策绩效的综合反映。是故,在现今政府治理领域,公共政策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
本章主要介绍公共政策的性质以及类型;公共政策问题的建构,包括介绍政策问题的性质,政策问题建构的方法以及分析政策问题诊断误差的来源;政策规划与设计的特性和原则,理性政策规划的基本步骤;公共政策的执行,包括介绍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式(有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模式和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模式)以及影响政策执行力的因素;公共政策评估的意义、特质与功能,政策评估的一般标准和政策评估结果的处理方式。
第一节公共政策的性质
公共政策乃是政府为了解决和处理公共问题,达成公
一、公共政策的性质
㈠公共政策的定义: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威当局,为解决某项公共问题或满足某项公众需求,所选择的行动方案或不行动。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课后题习题答案
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
一.公共管理的含义: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点在于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二.公共管理的性质:(育明教育注:历年真题考察过)
(1)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
(2)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
(3)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4)强调多元价值;
(5)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
(6)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
(7)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
(8)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把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
三. 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育明教育注:历年真题考察过)依管理学家波兹曼(Bozeman)的观点,尽管研究公共管理的途径及理念有差异,但就概念的演进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种研究途径,即公共政策途径(Public Policy Approach,简称P 途径)以及企业管理途径(BusinessApproach,简称B 途径)。
(一)P 途径下的公共管理:
1.背景:P 途径下的公共管理研究源于20 世纪70 年代,在70 年代,由于对传统公共行政学发展不满,产生了许多公共政策学院或课程。
2.含义:即以公共政策为研究途径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认为,公共管理必须与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制定密切相关。
公共管理学笔记整理版(张成福党秀云)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笔记
张成福党秀云编著
公共管理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的绩效和公共服务的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而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公共管理的性质 a.公共管理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b.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强调多元理性,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并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c.公共管理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d.公共管理以公共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e.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而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区别 a.它包括一般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职能,以代替讨论社会价值以及官僚和民主的冲突; b.对经济和效率标准认同的工具取向,以替代公平、回应或政治特色;c.以对中层管理者的实用关注,以取代政治或政策精英的观点;d.倾向于视管理为类同管理,或者至少使公共和私营部门的管理差异极小化,而不是夸大他们的差异;e.向关注组织内部运作那样的理性态度,关注组织的外部环境,而不过分关注法律、制度和政治过程;f.与科学管理传统的强有力的思辨联系,而不是与政治学或社会学紧密关联。
公共管理学的学科背景:a.1900-1926 政治和行政二分法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关注的是研究如何有效的运用资源以执行政策。b.1927-1937 行政原则强调一些科学的行政原则的存在,行政人员一旦学如何应用这些原则就可以成为专家。这些原则可以不考虑环境之因素而适用于任何地方,pdsdcorb就是行政原则的最佳体现。c.二战以后公共行政即政治学这时期的公共行政以建立规范理论为目的,而为知识而追求知识,对改进公共行政实务的助益不多。正如亨利所言,形成了有“公共而无行政”,对公共管理者的知能的研究与培养,可以说没有多大的建树。d.1960-70年代起公共行政即管理学提出了公共管理的三个核心要素:政策管理、资源管理、方案管理。这一时期的公共管理是建立在以下三种假设之下:第一,公共行政和私部门的行政没有本质的区别;第二,强调一般管理,或类同管理;第三,企业绩效优于政府绩效,而主张师法企业,提高政府的绩效。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课后习题(公共组织中的领导)【圣才出品】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课后习题
第7章公共组织中的领导
一、概念题
1.领导
答:领导是指领导者在各种环境中系统地影响组织成员行为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是与组织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确立过程。领导的基本功能包括三个方面:①确立发展方向和前进目标;②聚合追随者;③动员和组织群众。有效的组织领导取决于个人的特质、行为方式、方法与艺术、外在环境等诸多因素。领导的影响方式包括:①合法的要求;②制约的服从;③强迫;④理性的说服;⑤理性的信任;⑥鼓舞的诉求;⑦教导;⑧个人认同;⑨改变情境;⑩决策认同。
2.领导权力
答:领导权力是指领导者为实现组织目标在实施领导的过程中对被领导者施行的强制性支配和控制力量。领导权力是领导的基础,其实质是指领导者的职位权力,是领导者在特定的组织里因占有领导职位而形成的权力。领导的主要权力包括:参考权、专家权、合法权、奖酬权、强制权等。领导者必须依据情景要求正确行使权力。组织目标在领导活动中的实现程度,从一定意义上说,取决于对领导权力的认识和行使的正确程度。
3.参考权
答:参考权是指领导者因个人魅力或典范,导致下属模仿或认同所拥有的权力,即一个人的行为、意见、态度等,变成了他人采取行为模式、表达意见和参考的对象。领导者的参
考权是建立在组织成员对领导者的忠诚、敬仰和个人情愫的基础之上。参考权主要包括:①个人魅力权,是由领导者个人的魅力所“派生”出来的权力,人们由于被领导者的魅力所吸引而成为他的追随者;②背景权,这种权力来自于一个人的辉煌经历或特殊的人际关系背景、血缘关系背景;③感情权,即一个人由于同被影响者的感情融洽而获得的一种权力。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考研重点笔记-考点分析
育明教育行管专业资深专家徐老师解析:整体看来,2013年的中央民族大学行管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的难度并不大,基本上还是延续着往年的难度,所以,2014年的民大考研的复习还是要以基础为关键点,打好基础。因为民大并不对外公布参考书目,育明教育根据内部信息和7年的辅导经验,为2014年准备考取民大研究生的学生提供最权威的参考书目以及内部信息,希望能给14年准备考研的学生带来最大的帮助。
2014年中央民族大学考研状元笔记及历年真题解析
中央民族大学行政管理视频课程+内部资料+最后押题三套卷+公共课
阅卷人一对一点评=2500元
7月1日前购买8折优惠
第十四章企业型政府与政府再造
第一节政府再造的内涵与背景
(一)再造的内涵
1.再造的定义
美国管理大师汉默(Hanmmer)和钱培(Champy)认为,“再造”是对组织流程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并对它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便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衡量组织绩效的重要尺度上取得激烈的改善。在此定义中,主要观点为:(1)剧烈性。再造带来的并非是微不足道的改善或进步,而是要使组织绩效实现大幅度的突破。
(2)彻底的。再造并非改进现有状况,而是重新创造,深入到事物的根基。
(3)流程。指一组结合一起的能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机关工作。
(4)重新设计。重新设计组织过程。
2.错误观点的纠正
汉默认为,再造的一些错误观点要予以纠正:
(1)再造不是缩小规模。再造是从头开始重新设计工作,再造要裁减的是工作,而不是岗位或人员。
(2)再造不是组织重组。再造的中心工作是工作如何做,而不是机构如何设置。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1-6章)【圣才出品】
第1章公共管理导论
一、概念题
1.公共管理
答:公共管理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的过程。公共管理的特征包括:①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②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③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④强调多元价值;⑤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⑥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⑦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⑧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重点在于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公共管理者则是这一职业的实践者。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的一个新的领域,其产生和发展较为模糊,公共管理这一名词首次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
2.公共管理学
答:公共管理学是指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体系。它是一个科际整合的交叉学科群,是以解决公共问题为导向的应用科学。这一学科的目的在于帮助公共管理者获取解决公共问题,处理公共事务所需的知识、技能与策略。
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或研究途径,其特征包括:
(1)公共管理学是整合性概念,是介于公共行政和企业管理的之间的研究领域。
(2)强调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但并未改变公共部门的主体性。
(3)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焦点。
(4)公共管理不完全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即由众多行动者组成的一个关系网络,和众多行动者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课后习题(公共部门的角色)【圣才出品】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课后习题
第3章公共部门的角色
一、概念题
1.公共部门
答:公共部门是指一种与私营部门相对的重要组织形态,其是公共决策、政治决策的结果,而不是市场运作的结果;其所提供服务和产品的范围与种类不是由消费者的直接愿望决定的,而是由政府机构决定的,在民主社会,是由公民的代表来决定的。公共部门是建立在权威关系之上的。公共部门的显著特征在于其拥有对一切人或权利要求的权威,这种权威具有普遍性和惟一性。公共部门与私部门的重要区别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公共部门的负责人所拥有的职务的合法性是直接或间接从政治选举过程中产生;二是政府被赋予一定的强制力,这种权力是私人机构所没有的。简单地讲,公共部门与私部门的核心差异在于其是否拥有合法的强制力,政府是社会中惟一可以合法使用暴力的机关。公共部门是公共经济活动的重要经济主体,包括政府、公共企业、非营利性经济组织(例如基金会等)、国际组织、民间社会团体等。其中,政府是公共经济部门的最主要成员。
2.公共产品
答:公共产品是指消费者偏好在市场上无法反映,需要由政府通过财政机制向社会提供,以满足公众的社会性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表现为:①不可分割性。指公共产品通常是作为一个整体向社会提供的,其没有一定的计量单位,通常是所有的消费者都消费同样数量的公共产品;②非竞争性。指一个消费者消费公共产品并不影响其他的消费者消费的数量和质量;③非排他性。指任何消费者都可以不付任何代价消费该产品,对公共产
品的提供者而言,其无法将拒绝付款者排除在消费范围之外,或者虽然可以排他,但由于排他成本过高以致在经济上不可行。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4章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第6章 公共组
第4章公共部门战略管理
4.1 复习笔记
一、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性质
1.战略与战略管理
(1)战略的含义
战略是指一个组织的总目标,它涉及一个时期内带动全局发展的方针、主要政策与任务。从某种程度上讲,战略是运用和管理所有资源达成目标的艺术,而战术或策略则是使用这些资源中的一部分,以获取整体目标中部分目标的达成。
(2)战略管理的含义
战略管理是指管理者有意识地选择政策、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之行为。也可以被界定为:制定、实施和评价使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跨功能决策的艺术或科学。
2.战略管理的特征
(1)战略管理是未来导向的。战略管理为组织未来的发展设立愿景,规划蓝图。
(2)战略管理着重于较长远和总体的谋略。战略管理通常涉及或关注组织发展的总体的格局,战略管理关注全局或非局部,关注较长远的利益而非当前利益。
(3)战略管理是一个组织寻求成长和发展机会及识别威胁的过程。战略管理就是外部环境的管理,即识别、监视和评估外部机会与威胁。
(4)战略管理是直觉和理性分析的结合。战略管理并不是一种采用精密、明晰的纯粹科学。经验、判断和感觉、直觉对于制定良好的战略决策至关重要。
(5)战略管理是持续性与循环性的过程。由于组织外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组织应持
续不断地关注内部与外部事变及发展趋势,以便必要与及时做出调整。
(6)战略管理是前瞻性思考和由外而内的管理哲学。前瞻性思考的特征为:向前看;寻找问题和机会;寻找重构问题的新方式以便将负面的东西转为潜在的正面性,开启新的发展途径;把握、形成和发展机会使其能够实现。“由内而外的管理哲学”是指脱逃自我中心,从他人或外在环境的观点来看组织问题,而非从自己组织内部去诠释外在问题。
张成福公共管理完整笔记
【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学
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
关键词语: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学、新公共管理、P途径的公共管理、B途径的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和学派,旨在帮助公共管理者获取解决公共问题及处理公共事务所需的知识、机能与策略。作为一门学科,它以公共管理者作为教学和研究的对象;既重视公共管理的外在环境,又重视内在的管理;公共管理者重视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但未改变公共部门的主体性;作为一门学科,它具有多学科交叉性。
第一节公共管理的意义
公共管理的含义反映了人们在不同时期对它的理解,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公共管理的性质和范围。依时间的先后,人们对公共管理的理解主要有五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皮瑞(Perry)和克莱姆(Kraemer)的观点
公共管理是一种新的途径,它是传统公共行政的规范取向以及一般管理之工具取向的结合体。公共管理的重点是将公共行政作为一种职业,并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而非政客或政治家。
(二)卡尔森(Garson)和欧尔曼(Overman)的观点
他们认为,公共管理是对行政的一般方面的学科间整合的研究,它将人力、财政、物资、信息和政治资源的管理与管理学的计划、组织、控制职能相融合。
卡尔森和欧尔曼还说明了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六点不同:
(1)它包括一般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职能,以替代讨论社会价值以及官僚与民主的冲突;
(2)对经济和效率标准认同的工具取向以替代公平、回应或政治特色;
(3)以对中层管理者的使用关注,以取代政治或政策精英的观点;
(4)倾向于视管理为类同管理,或者至少使公共和私营部门的管理差异极小化,而不是夸大它们的差异;(5)像关注组织内部运作那样的理性态度,关注组织的外部环境,而不是过分关注法律、制度和政治过程;(6)与科学管理传统的强有力的思辨联系,而不是与政治学或社会学紧密关联。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公共组织管理【圣才出品】
第6章公共组织管理
6.1复习笔记
一、组织的性质
可以从静态、动态、生态和心态四个层面对组织的含义加以分析说明。
(1)静态的组织观
静态的组织观是以组织结构为研究的主要取向。认为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和需要,按照一定形式联合起来的,是有特定结构和活动方式的人的群体。即认为组织是追求一定目标的人的集合体或者是权责分配关系构成的体系。
(2)动态的组织观
动态的组织观是指从组织成员的相互交往行为的角度,即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分析研究组织的一种取向。认为组织是为达到一定目标而行动的人的活动体,组织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领导、决策、沟通、协调等一系列人的活动过程,为实现某种目标而合理安排人力、物力,使之结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性整体的活动及其过程。
(3)生态的组织观
生态组织观是指以组织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平衡角度为研究的基本价值取向。这种组织观强调的是:
①只考察静态的结构和制度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到现实环境的变素。
②既然组织是必须适应环境变化的一个有机体,故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组织理论与原则。
③组织管理不能墨守成规,必须按情景的需要实行权变管理。
(4)精神的(或心态的)组织观
精神的(或心态的)组织观是以心理或精神为研究的价值取向。认为组织不仅是权责分配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或是一种不断变迁的生命体,同时也是一种群体的精神和意识。
二、公共组织的特征
(1)公共组织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其价值取向
公共组织的目的在于追求公共利益,其动机在于加强服务,便民利民,使民众获得最好的福祉。
(2)公共组织的活动受到法律法规的限制并具有法律的权威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笔记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笔记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笔记
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作为一门理论和科学研究领域,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政府治理研究领域,公共管理的出现,是伴随着对传统行政学典范的挑战而来的。在实践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再造推动的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运动风行全球。这股改革浪潮以及伴随而生的许多思想和观点,极大地扩充和丰富了公共管理的理论。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资源,广泛运用政治、法律、管理、经济等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政府绩效和服务品质的目的。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而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和学派,旨在帮助公共管理者获取解决公共问题及处理公共事务所需的知识、机能与策略。作为一门学科,它以公共管理者作为教学和研究的对象;既重视公共管理的外在环境,又重视内在的管理;公共管理者重视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但未改变公共部门的主体性;作为一门学科,它具有多学科交叉性。
目前,公共管理的研究有两种主要途径:公共政策途径(简称P途径)和企业管理途径(简称B途径)。两种途径的研究有不同的差别。
新公共管理是当代政府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思潮,在很大程度上是当代行政改革的代名词。它以新古典经济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为其理论基础,其核心理念是在公共管理中引进市场机制。
公共部门管理与私人部门管理有相似性,但也有本质差异。二者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政治权威与经济权威多元制衡与自主性、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法的支配与意思自治、政府与市场、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等多个方面。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章节题库(企业型政府与政府再造)【圣才出品】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章节题库
第15章企业型政府与政府再造
一、判断题
1.建立企业型政府是1960年以来兴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的重要观点之一。
答: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
(1)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迎接国际化和国际竞争的挑战,解决越来越复杂的国内社会问题,化解政府的各种弊病,世界各国均开展了大规模的政府改革或政府再造运动。这一运动波及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以及非洲,正如行政学者凯顿所言,一个行政改革的新时代来临。
与80年代前的改革不同,这轮改革的主导理论是企业型政府理论,主张模仿企业,强调创新、积极、弹性来改造传统的官僚体系,将企业经营上重视成本、品质、顾客满意等策略注入政府运作之中,使政府运作更有效率、更具品质,从而成为一个“具有企业精神的政府”。
(2)企业型政府是新公共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型政府是指政府部门由一群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公共管理者组成,他们能够运用各种创新的策略,使原本僵化的官僚体制恢复活力,并有效运用资源提高政府的效率。简言之,凡是能够运用创新策略,有效运用资源,实现高绩效的政府即为企业型政府。
二、名词解释
1.再造
答:再造是指对组织流程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并对它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便在成
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衡量组织绩效的重要尺度上取得剧烈的改善的活动。再造的特点在于:①剧烈性,再造带来的并非是微不足道的改善或进步,而是要使组织绩效实现大幅度的突破。②彻底性,再造并非改进现有状况,而是重新创造,深人到事物的根基。③注重流程,流程是再造的核心,指一组结合一起的能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机关工作。④重新设计,再造要求重新设计组织过程。⑤再造并不是缩小规模;⑥再造不是组织重组;⑦再造不是赶时髦和预期的灵丹妙药,再造是一项彻底的新原则,推翻以层级节制和专业分工来设计工作的理念;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
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
1.1复习笔记
一、公共管理的含义
1、公共管理的含义
公共管理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的过程。
2、公共管理的性质
(1)公共管理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
(2)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
(3)公共管理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4)公共管理强调多元价值
(5)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
(6)公共管理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
(7)公共管理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
(8)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实践者
二、公共管理的发展与研究途径
1、公共管理的发展
(1)公共管理发展的学科背景
公共行政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的典型变迁:
①第一阶段:政治与行政二分法(1900~1926)
以行政学者古德诺、怀特为代表,主张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观点,主张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而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政治不要干涉行政,行政应维持价值中立,以追求经济与效率为目标。
②第二阶段:行政原则(1927~1937)
在这一阶段,许多行政学者关注建构“行政原则”。魏劳毕于1929年出版的《公共行政的原则》,特别强调有一些科学的行政原则存在,并且这些原则能被认识,PDSDCORB就是行政原则的最佳体现。
③第三阶段:公共行政即政治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公共行政具有强烈的规范取向,这个时期的公共行政以建立规范理论为目的,为知识而追求知识,对改进公共行政实务助益不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章公共预算与财务管理
9.1复习笔记
一、公共预算的性质、功能
1.公共预算的性质
(1)公共预算的含义
公共预算是指经过政治程序进行的国家资源配置活动。它表现为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达成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依据国家之施政方针,以国家整体资源与国民负担能力为评估基础,所预定的公共财政的收支计划,一般包括公共收入预算和公共支出预算两个部分。政府预算是一种多重面向的政府财务制度,既是政府施政蓝图,亦是政府治理的重要工具。
(2)公共预算的性质
①反映了政府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选择,反映了一般公众对什么样的服务政府应该提供的共识。
②反映了政府所提供诸多服务的优先权。
③反映了为地方和全体选民,为效率、效能以及更大的公共目标而做出的决策的相对比例。
④为公民提供了强有力的责任工具,使公民可以知晓政府是如何花钱的,政府是否遵循着公民的偏好,预算连接着公民的偏好和政府的产出。
⑤反映了公民对不同的税种和不同税率的偏好,以及特殊纳税人群体转移税收负担的能力。
⑥对国家的整体经济发生着影响,因此财政政策影响着就业水平——在某时间有多少人失业。
⑦反映着不同个体、组织影响预算结果的相对权力。
2.公共预算的功能
(1)为达到施政优先次序、目标及政策所从事的资源配置。预算反映各种势力争取政府资源的记载,记录着这场竞争中的胜负情况,通过社会公开的辩论和慎思的过程,试图将资源作“合理、公正”的分配。
(2)通过税收和借贷筹措预算资源。预算是为政府筹措财源的计划书。
(3)通过与货币政策的协同,以预算展现的财政政策稳定经济发展。国家可以通过预算所展现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工具来促进经济增长、抑制通货膨胀及提高就业率,预算充当了经济调节工具的作用。
(4)促使政府机关对预算资源使用达到效率、效能的运用责任。政府通过年度的预算程序及既定的预算制度,对于预算的使用状况给予定期的检查,通过绩效检讨,来追踪首长的行政责任,并进而对政府官僚体系给予适当的监督。
(5)控制支出的合法性、确实性并与政府决策相吻合。预算的基本功能即是支出的控制,使政府每一项的支出都符合法律、确实及诚实的要求。
(6)提供不同层级间资金转移的机制。中央政府给地方政府的资金转移(补助款)以支付其日常的运作,使地方政府能履行其应尽的职责,也可以达到均衡全国地方财政之目的。
(7)作为预算计划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工具。预算可作为政府中、长期社会和经济发展计划,而这些计划则需靠政府的预算支持方能落实。
(8)经由财政的监督权,驱使政府机关使其计划实施更具经济、效率和效能。预算亦注重对于计划、方案的实施,是否达到合理、公平的情况。亦即对于预算实施中及实施后,进行完整周全的监督和评估。
二、公共预算的原则
1.传统强调民主政治监督的预算原则
(1)公开原则。即政府预算内容应公开,让所有国民皆能充分了解政府的收支状况、财务计划及施政内容。
(2)明确原则。政府预算的收入来源及支出用途、项目与分类皆应明确。
(3)事前决定原则。即政府预算应在年度开始前,经由议会审议通过。
(4)严密原则。预算应对各支出项目产生约束力,并力求与将来决算的一致。
(5)限定原则。预算的各个项目相互间应有明确的界限,禁止经费相互流用,同时限定须在同一年度支出。
(6)单一原则。国家的财政收支应纳入一个预算内作综合表示,不得另有独立的预算。
(7)完全原则。所有收入与支出完全列入预算中,亦即不得有任何预算外的收支,以维持国家财政的完整。
(8)不相属原则。任何财政收入与支出,不得有个别相属关系。
2.提升行政绩效的预算原则
(1)计划原则。即政府所有预算皆应按照计划来编制,预算反映政府计划,两者具有密切关系。
(2)责任原则。行政首长对于预算的责任是使行政机关的计划符合立法部门所反映的民意,并以最低廉的成本来执行计划。
(3)根据报告原则。预算的编制、立法与执行,均应根据政府各机关的财务及业务报告,而非盲目地任意决定预算。
(4)具备适当权力原则。行政机关为有效执行预算,必须具备执行预算的权限及执行职权的必要人员。
(5)多元预算手续原则。政府预算的手续,可依行政活动、工作计划的不同而有差异,无需强求一致。
(6)自由裁量原则。对于政府各支出项目及内容,不宜制定的过分详细并限制留用,在不违反施政方针或目标的前提下,可授予各机关自由裁量的空间,以便更有效率的使用资源。
(7)预算时间弹性原则。为充分发挥预算的经济稳定功能,政府施政计划的实施及经费支出时期,可随总体经济状况作必要而有弹性的调整。
(8)预算机关关联原则。中央预算机关与各机关执掌预算及计划的部门,应相互保持充分联系、协调与合作的关系。
三、政府预算制度及其评估
1.传统预算制度
(1)传统预算制度的特点
原则上是“量出为入”或“收支平衡”,内容上旨在将国家一切收支全部编入单一预算之内。
(2)传统预算制度的优点
人民的代表很容易了解国家财政的全貌,以便监督政府活动。
(3)传统预算制度的缺点
①预算科目的分类不能对年度政务活动提供正确的记录;
②支出按机关类别编列,并非按政府提供服务的性质,要具体计算政府某项服务的成本几乎不可能;
③各种费用不按性质区分,即对经常账目与资本账目不加区别,在政府经济活动扩张,
对社会经济影响大时,该缺点十分严重;
④坚持预算平衡原则,而且以税收应付政府支出,但政府收入随经济循环变动,而政府支出在萧条时期需要大量增加,如果每年维持平衡,则经济不稳定程度就会增加。
2.复式预算制度
(1)意义
①推动国家资本积累。
②便于考核与投资。经常性预算与资本预算的划分,使政府可以按轻重缓急,衡量经常支出与资本支出,便于考核经常支出,且以其结余资金用于投资。
③视经济情况发挥调节作用。复式预算使财政的运用不再受狭义的预算平衡观念的拘束,对资本支出,可以按经济情况予以必要的调节。
④增强预算与发展计划的联系性。不发达国家制定长期经济发展计划时,复式预算能使每年的预算与该项长期计划保持密切而长期的联系。
(2)应注意的问题
①投资结构问题。资本预算固为动员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工具,但可能出现尽量加强资本支出,而过分节省经常性支出,重视物资投资,而忽视教育、卫生方面的投资的情况。
②导致资本支出膨胀。资本预算固为资产或企业管理的工具,对公营企业较多的国家有利,然而如果尽以公债从事投资,而且税收收入供应经常性开支,势必形成资本支出过度膨胀。
③增加日后财政负担。资本预算的采用,对公共工程的举债投资,在前后期延续的使用者之间,可实现公平负担,但若政府所举办的公共工程有规则性,事实上并且必须依赖资本预算的采用,而且举债投资,则增加了以后的负担。
3.绩效预算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