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传统——以读书入仕现象为中心的考察

合集下载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
后对殿中,论执刚直,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不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钳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
明年,以母丧解,还,拜左赞善大夫。河朔复乱,贼取弓高①,绝粮道。于是,天子荒纵,居易 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②,民赖其汲。
复拜苏州刺史,病免。六年,卒,年七十五。宣宗以诗吊之,赠尚书右仆射。
(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有删改)
【注释】①弓高:地名。②李泌六井:唐代杭州刺史李泌所凿的六口井。
1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皆讽时之病病:生病
B 以省赀饷 赀:通“资”,物资
C.帝未谕谕:明白
D.宣宗以诗吊之 吊:悼念
A.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吃
B.右手攀右趾 攀:抓住,拉
C.左手抚炉 抚:摸着
D.其人视端容寂 容:神色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以其境过清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C.执策而临之鹏之背
D.其真无马邪 请循其本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③这种利用天体位置变化的时间规律,建立起来的时间系统叫天文历,它比物候历更精确。 祖冲之制定的《大明历》,就是一部精确度很高的天文历法,它计算的每个交点月时长为27.21223天,同现代观测的27.21222天只差十万分之一天。
④天文历法适当安排了年、月、日的关系,用以计量日期、确定季节,能准确反映自然规律,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17.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黜之,是钳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

关于古人读书为了入仕的名言

关于古人读书为了入仕的名言

关于古人读书为了入仕的名言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古人读书为了入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现象。

自古以来,读书就是为了进入官场,成为一名有学问、有品德的官员。

下面,我们来看看古代关于读书为了入仕的名言。

1. 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虽远必诚。

敏而好学,不畏难行。

将以中郎御史。

”2. 孟子曰:“故人不我以国畏,而以国畏我。

”3. 孟子曰:“知者不以尊贤重士。

”4. 孟子曰:“人而不学,如食运及,如行地上而不由道。

”5. 孟子曰:“有子曰,将圣夫,遇圣贤,莫不加焉。

不可一日无。

无,不可已。

无宋无夫。

”6. 孟子曰:“人而无信,其舍长生。

”7. 《论语》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8. 《论语》曰:“巧言令色,鲜矣仔石。

”9. 《大学》曰:“知其一以明天下,知其一以明天下,知其天下,务其本。

”10. 《大学》曰:“为人有不能为,为人有不能为,为人有不能为,为人有不能为,为人有不能为。

”“11. 《大学》曰:“君修己而天自壬,修己而天自备。

”12. 《大学》曰:“中庸之道,首邱笃信之。

13. 《大学》曰:“所思路矣,先三而后食方,先礼而后乐,先打也而后华。

14. 《中庸》曰:“性敬华,才华率华,行操作货,生助化家。

"15. 《中庸》曰:“圣独天意,人服心嗟,乃治心报面。

”这些名言都体现了古人读书为了入仕的追求和理想。

他们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官员,首先要有扎实的学问和道德修养。

只有这样,才能在官场上脱颖而出,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古人还强调了忠诚、诚信、自律等品德。

他们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了他的成就和地位。

只有具备了这些品德,才能担任重要的官职,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古人读书为了入仕的名言,不仅是对读书入仕的理解和追求,更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

正是这些名言的启示和指导,激励着后人继续传承和发展这一传统,为中国的繁荣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end】.第二篇示例:古人读书为了入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一课时——以防弊之政,造传统集权治世(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九课)一.教学背景(一)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定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新阶段”,本课定位为“大破坏与大重建”下的两宋政治,主要包括“五代十国的政局”、“官僚体系的重建”、“政治体制的影响”。

将“两宋的政治”单独讲解为第10课奠定了基础。

从纵向看,宋朝结束了分裂,建立了新的政权机制,而其后所暴露的问题,间接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从横向看,宋的政权机制为同时期其他民族政权的构建提供了借鉴,方便学生对“辽夏金元”政权机制的理解。

而第10课到第12课的内容,使学生整体感知相对于政权的并立,各民族间呈现交融的趋势。

(三)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宋朝建立背景、重文轻武政策、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对立等相关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尚未把握官僚体制的建立、王朝统治危机、政治变革等问题;同时,他们正处于初高中的衔接阶段,思维方式还处于由形象向抽象的转化过程中。

所以,教师应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多元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以实现新旧知识的融合与迁移。

二.教学目标【目标1】能够从长时段角度理解宋朝采取防弊之政的历史必然性,概述宋朝建立的背景。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目标2】以多元史料为基础,阐述宋朝政治制度的具体内容,多维度评价相关制度对宋朝和华夏文明的影响。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目标3】感受古代王朝以史为鉴,不断变革、调整政治制度的务实和创新精神。

(家国情怀)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概述防弊之政的具体内容;理解防弊之政的影响难点:归纳两宋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制度革新的深层次原因四.教法学法教法:史料探究、问题引导学法:史料研读、合作探究五.教学过程[导入]榜下捉婿教师:讲述韩南老登科及进的事迹。

「备战2023高考」成语填空模考题精选第五集

「备战2023高考」成语填空模考题精选第五集

备战2023高考语文成语填空专项练习(第五集)(新高考和老高考地区均可用)1.【2022-2023学年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上)月考(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①的中华传统典籍,从四书五经到二十四史,从孔子、孟子、老子、孙子、墨子、韩非子到文学、史学、哲学、经学、中医等,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到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从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到嫦娥奔月、愚公移山……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典,将中华儿女的民族品格、民族精神高度浓缩在②,凝聚成中华文化③的历史长河。

观成败、鉴得失、明是非、知兴替。

中华文化,绝不是晦涩艰深的古董,而且是至今仍然指引今人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中华文化典籍是古圣思想的载体,是先贤智慧的结晶,是我们这个民族血液中永远保持鲜活生命力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长河永远奔腾不息的文化密码。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2.【湖南省岳阳市2023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乡贤,是指在本乡本土知书达理、才能出众、办事公道、德高望重之人。

他们或以学问文章,或以清明善政,或以道德品行等赢得乡邑百姓的高度认同和效仿,从而形成植根乡野,兴盛基层的乡贤文化。

传统中国的乡贤或乡绅,一般指科举中取得功名而生活在乡村并有较高地位,他们包括由退职返乡的文武官员和有一定功名而未出仕的乡村贤达组成。

百年来,传统乡土中国的存在样态和内在结构正在或者已经发生了①的变化。

乡村作为传统乡土中国的重要存在样态之一,百年来中国乡村日益现代化的变迁史就是中国共产党②、奋勇前进的最好见证。

作为乡村建设重要参与者、引领者和中国共产党乡村建设政策重要传递者的乡贤在中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环节中,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乡土作家既把乡贤作为乡土文学重要的审美对象,又通过乡贤形象的行为事迹展现或透视百年中国乡村③而又摧枯拉朽的现代化进程。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3.【浙江省宁波“十校”2023届高三3月联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16)语言文字运用1: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本

(16)语言文字运用1: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本

(16)语言文字运用1: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前糊里糊涂,“觉醒”之后________,焕然新生。

但是,这种断裂式的“觉醒”没有发生在沈从文身上。

他的“我”,不是抛弃“旧我”后新生的“新我”,而是以往所有的生命经验一点儿一点儿积累、扩大、化合而来的,到了一定程度,就________地确立起来。

这样确立起来的自我,有根源,有历史。

“我”是从哪里来的?“我”是怎么来的?生命的来路________。

可以说,它们基本的不同在于断裂式“觉醒”的“新我”是靠否定自己的历史而确立的,而沈从文的自我是通过肯定自己的历史而确立的。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框部分的两个“我”字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连环画,是一种大众化的读物,它的特点之一是“俗”。

这种“俗”,不是庸俗低级的“俗”,而是A______________,让人们愿意看,看得懂。

花几毛钱买一本连环画目不转睛地读,这是不少人的童年记忆。

B______________是连环画的天然优势,它既有连续有趣的图画,也有简洁生动的文字,传递出有别于其他绘画种类的审美特质。

连环画的兴起与衰落,C______________。

新中国成立初期,使用新画风、宣传新思想、传递新观念的“新”连环画,便应运而生,迎来连环画热。

20世纪90年代之后,守着传统纸质出版形式的连环画受到了新兴互联网的冲击,逐渐式微。

近年来,人们再次掀起连环画阅读热潮。

国风连环画中细致描摹的传统服饰、内涵丰富的东方故事,无一不蕴含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202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联合B站,以“高清电子版+互联网平台阅读”的形式,上线电子版经典连环画;第七届全国连环画展览上,触屏数字连环画、“动起来”的连环画,丰富了观众的观展体验;手机中,电子连环画、有声连环画,让读者重温童年记忆……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第07讲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练习)(学生版)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

第07讲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练习)(学生版)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

第07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目录模拟.基础演练 (1)重难.创新演练 (3)真题.实战演练 (5)1.【宋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宋代已经有烧制得很成功的白瓷,但是士大夫们认为“白不如青”;元朝青瓷和白瓷的地位发生了颠倒。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元代瓷器工艺水平提高B.元代瓷器更注重异域之美C.宋元主流学术思想不同D.宋元瓷器文化承载者不同2.【宋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公安县志》记载:“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孟琪制置荆襄于公安,措置屯田。

”当时的荆襄地区驻扎了大批军队,孟珙知江陵府,所屯之田自西向东跨越了整个江汉平原。

孟珙屯田意在()A.适应军事斗争的需要B.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C.推动小农经济的稳定D.加速江汉平原的开发3.【宋元商业和城市发展】宋代建立了系统的商税制度,市舶司对进出港船舶所载货物实行抽分(收取商税)。

元代《至元市舶则法》规定对蕃货的征课倍于土货,土货单抽,蕃货双抽。

这表明宋元时期()A.外贸税收是国家财政重要来源B.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经名存实亡C.大一统局面促进海外贸易繁荣D.不利于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活动4.【宋元商业和城市发展】临安著名小吃“宋五嫂鱼羹”创始人原是“汴京酒家妇,善作鱼羹”,宋室南渡后,南下寓居杭州,继续卖鱼羹,因手艺很好,“人竞市之,遂成富媪”。

宋诗“九市官街新筑成,青裙贩妇步盈盈”“忆昔剪茅长桥滨,朱娘酒店相为邻”。

这折射出宋代()A.妇女成为了经商的主体B.理学对妇女行为影响小C.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D.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宽松5.【经济重心南移】述及古代南方经济,司马迁在《史记》中留下了“楚越之地……无积聚而多贫。

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的记载;沈约在《宋书》中则描述为“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这一变化反映了()A.汉代以来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越北方B.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成就突出C.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宋代已经完成南移D.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缺乏延续性6.【经济重心南移】宋代,江南的湖州是全国稻米的核心产地,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谚语;江南其他的地区也出现了“建安茶品,甲于天下”“湖州安吉十口之家,养蚕十箔(养蚕用的竹筛或竹席)”“长江流域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以及蚕户、桑户、织作户等诸多现象。

语文(重庆卷)-模拟试卷:2024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考试版A4)

语文(重庆卷)-模拟试卷:2024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考试版A4)

2024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重庆卷)语文(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知识综合(3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①随着春节临近,各地各种丰富的文化年货逐渐备好,文化年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②文化年货的火爆..是人民群众文化自信提升的生动体现。

春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团圆的良机,让传统文化大放异彩,并_______新时代元素和内涵,..。

借春节阖家这样的文化年货既能_______人民群众对节日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又能_______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和精神力量,不断_______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③文化年货得到群众的认可和喜爱,源于其背后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

一盏花灯、一副春联、舞龙表演、非遗体验,文化年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凝结着民族的集体记忆。

无论是逛庙会等传统方式[A]还是文化旅游[B]文博场馆过大年等新的方式[C]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D]现代社会。

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年货,让古老的传统节日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既让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传承发扬,又延续文脉。

④文化年货走俏..也见证了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3-2024学年(下)初二期中学业水平质量监测语文试卷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

为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

3.答案必须按要求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一律无效。

—(25分)阅读下面的一段话,回答小题。

①【A】对于这一片古老的华夏土地,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民俗节日,呈现出自己的风貌。

这样的日子,镶嵌在一年三百六十多天里,总在某个节点piānrán而至,使得原本混沌迷离难以辨识的一片,显现出区域和轮廓,产生了节奏和韵律。

因为它们的存在,日子不再是物理意义上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变得生动、温暖、tiānjìng,充满了情感和韵致。

②它们,是岁月岸边一处又一处的安宁与祥和,它们B(闪耀/显耀)在日月的更替里,留驻在季节的变迁中,承载着万千心绪,丰富着传统文化,维系着民族特性。

③让我们一起循着汩汩流淌的岁月,翻开几番经转的年历,去品味那邈远绵延的岁月之歌。

1. 根据拼音,用规范正楷在田字格中写出相应的汉字。

2. 这段文字A处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修改意见:_______3. 请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B处横线上。

B处应填:_______4. 班级开展“走近江海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你们小组负责宣传材料的制作。

请你参与。

(1)小组成员了解到南通目前有10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分别是童子戏、琬匚决、海门山歌、梅庵派古琴、仿真绣、蓝印花布、色织土布、板鸾风筝、如皋盆景艺术、季德胜蛇药。

大家准备制作一个宣传手册来介绍这些项目,请你为这个宣传手册命名。

(2)小组成员正在讨论封面设计,是用南通海拔最高的狼山图片还是用某个非遗项目的图片。

小语说:“有什么好讨论的?狼山再高,不代表你这个宣传手册的水平高;非遗影响再广,不代表你这个宣传手册受欢迎的面广。

关于古人读书为了入仕的名言

关于古人读书为了入仕的名言

关于古人读书为了入仕的名言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古代读书人多是为了进入仕途,争取更好的前途和更高的荣誉。

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持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以期能够脱颖而出,被朝廷看中,赏识,并被任用为官。

以下是一些关于古人读书为了入仕的名言:1.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古人认为,读书不仅是为了自身成长,更是为了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汲取他人的智慧,从而使自己更有可能顺利进入仕途,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2. 孟子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古人认为,只有通过长期的阅读和学习,才能够积累丰富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在进入仕途时更有竞争优势。

3. 汉代文学家贾谊曰:“读书破万卷,行千里路。

”古人认为,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才能够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在进入仕途时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

4. 岳飞曰:“耕读书,谓之孝。

”古人认为,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是为了家庭的荣耀和尊严。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进步,才能够使自己的家人和社会更加尊重和赞赏。

5. 清代学者龚自珍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古人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进入仕途,荣耀家族。

6. 《史记》中有“破釜沉舟”的典故,说明古人为了进入仕途,愿意舍弃一切,并以决心和勇气去追求成功。

古人读书为了入仕,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和更大的荣耀。

他们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持续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和梦想。

这些名言不仅是古人对读书入仕的认可和赞扬,更是对后人的激励和鞭策,希望我们能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不忘初心,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奋斗。

【2000字】第二篇示例:古人读书为了入仕,是中国古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古代社会,读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可以让一个人更好地了解世界、提升自己的素养和修养,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许多古人为了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荐举或其他方式入仕,都努力学习读书。

从读书图看古人的读书旨趣和书香传承——以清代台州为例

从读书图看古人的读书旨趣和书香传承——以清代台州为例

32·阅读文化·从读书图看古人的读书旨趣和书香传承 — —以清代台州为例张明君(台州学院图书馆 浙江台州 318001)摘 要:中国古代读书图是了解古人读书信息的一个窗口。

文章从相关资料中搜集整理出清代台州数幅读书图,通过对这些读书图的考察,分析古人的读书旨趣:隐逸闲读的读书情怀和为求显达的功利目的,以及古代社会的书香传承规律:藏书是传承书香的基础;通过请名人绘画题咏,向社会传递书香;忠孝是古代家族书香传承的内核;女性读书补充延续清代社会的书香传承。

这对于当今的阅读推广有启迪意义。

关键词:台州;读书图;阅读推广;读书旨趣;书香传承中图分类号:G256;K249 文献标识码:AThe Objectives of Read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ading Habits in Ancient Times Based on Reading Pictures: Taking Taizhou in the Qing Dynasty as an ExampleAbstract The reading pictures of ancient China is a window to understand the reading information of the ancients. Theauthor of this paper collects several reading pictures in Taizhou in the Qing Dynasty from relevant materials. Based on these pictures, the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reading objectives in ancient times: people read for pleasure and enjoyment and scholars read for academic success and official rank. The paper also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of reading habits: families worked to hold big book collection and asked celebrities to paint and inscribe. They aimed to develop a reading habit nationwide. Loyalty and piety were the goal of reading. Women were also encouraged to read in the Qing Dynasty. That is how the paper can facilitate the promotion of reading education today.Key Words Taizhou; reading pictures; reading promotion; objective of reading; development of reading habit人物和书籍处于同一画面,人物做出将要阅读、正在阅读或刚刚读毕之状的图画,就叫读书图[1]。

南宋统兵文臣家族与幕府文人集聚--以衡山赵氏、邵武杜氏、天台贾氏为中心

南宋统兵文臣家族与幕府文人集聚--以衡山赵氏、邵武杜氏、天台贾氏为中心
② (朱)蔡襄:《端明集》卷22《国论要目•任材》,《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 1090册,第512页。
③ (宋)李心传编撰,胡坤点校:《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12,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2097页。 ④ 王曾瑜:《宋朝军制初探》,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27页。 ⑤ 赵棠过继赵方一事,《宋史•赵方传》未载。虞集《赵文惠公神道碑》则云:“楚公生鲁国公棠,鲁国弟常生端 明殿大学士、太师、卫国忠肃公方,为鲁公后。”(元)虞集:《虞集全集》,天津:夭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071页。
唐自安史之乱,裂地以授诸将,而末年之弊乃起于藩镇强而王室弱。……臣 恭惟艺祖皇帝自大难未平,首创唐末五季之弊,外召藩镇以还京师,临遣廷绅以 为牧守,天下莫不仰服威断之明。然而守边之臣则久其考任,假以事权,固不与 内郡同也。……况今所恃以为杆蔽者,莫重于四镇,曰江南、曰两淮、曰荆襄、 曰四川。使三边不警,则尚可以纾岁月之安。而金夏蒙黏局势浸异,残寇未殄, 又生他寇,四镇之寄,益非昔比。自比年来,朝廷垂意乎此,责之专而任之久, 若知所以重其事矣。然而其要又在于择人,苟匪其人,则责之专返以益其过,任 之久返以厚其毒。既得人矣,则当假以遂事之权,听其所为,勿从中制。……如 是则受任之臣,事权专一,得以展布四体,责其成功,而人亦改视易听,不为朝 不谋夕之计,可以虑终而知弊。三边隐然为国长城,缓急有恃矣。此艺祖皇帝久 任边臣之成规,而中兴诸臣因时损益之遗意。③
凡,日记数千言,暇则集邻曲群儿,习战阵而指麾之”②,后随父戍边征战数载,任淮 西安抚司书写机宜文字,颇习边事。安丰大战,杜庶身先士卒,为三军表率,内献机 谋,外入军阵,居功甚伟,以守御之功升淮西制置司书写机宜文字,兼督府干官。后
历知鄂州、庐州,数有边功。开庆元年( 1259年),蒙军陷涟水军,扬州危甚,理宗除

语言文字运用练习及答案(浙江9+2023学年高二上期中考)

语言文字运用练习及答案(浙江9+2023学年高二上期中考)

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三、语言文字运用17. 下列诗词对联与所描述的人物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 立教开宗,紫气东来三万里;著书传道,函关初度五千言。

(老子)B.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孟子)C. 道德五千言,源从濮水;逍遥三万里,梦始漆园。

(庄子)D. 尚贤心系文明史,反战思紫亿兆民。

(墨子)【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德配天地,道冠古今”是后人对孔子道德境界和思想学说的赞叹和敬仰。

故选B。

18.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凿户牖以为室(窗)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指礼、乐、射、御、书、数)五石之瓠(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C. 如会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大夫各爱其家(卿大夫的封地)D. 千乘之国(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小子何莫学夫《诗》(老师对学生的称呼)【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凿户牖以为室(窗)”错误,“户”,门。

句意:开凿门窗建造房屋。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指礼、乐、射、御、书、数)”错误,“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

句意: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

C.“如会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错误,“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才是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句意: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年来,一批优质主旋律影视作品破圈传播,成为大众①的爆款。

这不仅是因为作品“言之有物”,拥有过硬的艺术质量,还在于其“传之有道”,善于借助融媒体发展的东风,形成传播合力。

在创作者、宣发方、平台方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承载着主流价值观的剧集、电影、纪录片、综艺节目等深耕内在逻辑、话语体系、传播方式,不仅使主旋律作品的受众覆盖面越来越广,而且使其所承载的主流价值理念②,逐渐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主旋律创造高频率、正能量形成大流量”的新风尚。

关于古人读书入仕的名言

关于古人读书入仕的名言

关于古人读书入仕的名言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古人读书入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视为一种崇高的行为。

古代,读书入仕是许多人的理想和追求,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古人对于读书入仕的重要性和价值有许多名言,下面就为大家总结一些关于古人读书入仕的名言。

“读书如披荆斩棘,入仕如锦绣前程。

”这句名言传达了古人对读书入仕的看法。

古人认为,读书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读书可以使人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修养。

而入仕,则是将读书的成果转化为社会实践的过程,是将个人的才华和能力发挥到最大限度的机会。

读书和入仕并行不悖,读书的过程可以为入仕提供充分的准备和支持,入仕的过程也可以通过实践检验读书的成果和价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句名言表明了古人对于读书和实践的重要性。

古人认为,读书可以使人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思想,可以开阔视野,启发智慧。

而实践则是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书中所学的知识,才能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读书和实践缺一不可,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士为知己者死,君为臣者死。

”这句名言强调了古人对于忠诚和奉献的重视。

古人认为,士人应该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对于知己忠诚至死不渝,对于君主尽忠职守,甘愿为之献身。

忠诚和奉献是士人入仕的基本准则,只有具备这种品质,才能在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入仕一生,事业有成。

”这句名言表明了古人对于读书和入仕的持之以恒和坚持不懈的态度。

古人认为,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地钻研,才能真正理解书中的道理,才能做到心领神会,迅速将书中所学运用到实际中去。

而只有坚持不懈地在入仕的道路上努力奋斗,才能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读书和入仕都需要持之以恒,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读书入仕,先修身律己;知行合一,立身进取。

”这句名言强调了古人对于修身养性和实践结合的重视。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单元质量检测(三) Word版含答案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单元质量检测(三) Word版含答案

单元质量检测(三)(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一、基础巩固(共15分,第1~3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 毕:全少长咸.集 咸:都茂林修.竹 修:修整 B.⎩⎪⎨⎪⎧畅叙幽.情 幽:幽深内藏人之相与.与:交往崇.山峻岭 崇:高C.⎩⎪⎨⎪⎧ 修短随化. 化:变化终期.于尽 期:至、及向.之所欣 向:过去,以前D.⎩⎪⎨⎪⎧喻.之于怀 喻:比方其致.一也 致:思想情趣列.叙时人 列:一个一个地解析:选B A 项,修:长,高。

C 项,化:指自然。

D 项,喻:明白。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舞.幽壑之潜蛟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③顺流而东.也 ④侣.鱼虾而友麋鹿 ⑤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⑦火尚足以明.也 ⑧世之奇伟、瑰怪、格外之观,常在于险远..A .①③④B .②⑤⑦C .③⑤⑥D .②④⑧解析:选C ①使动用法,②名词作状语,③⑤⑥名词作动词,④意动用法,⑦形容词作动词,⑧形容词作名词。

3.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于是)邀请客人一同喝酒,吟咏。

B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多么肤浅啊,我的情怀,仰视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

C .知不行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我知道这是不行能屡次得到的,因而只能把自己的无奈通过箫声寄予给这悲凉的秋风。

D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取用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尽的宝藏。

解析:选A “属”应为“劝人饮酒”。

4.名句默写。

(6分)(1)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历史题型演练提升——情景对话类

高考历史题型演练提升——情景对话类

训练10情景对话类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近代中国危难的时刻,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利用各种手段宣传新思想,在文化、教育、思想领域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

材料下面是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宣传新思想的部分方式。

方式一:利用通俗文学扩大新思想的影响力。

1902年梁启超在《新小说》上连载《新中国未来记》。

故事主讲了广东人黄克强与同乡好友李去病之间就“革命还是改良”进行辩驳。

黄克强认为中国的改革只能取法英国和日本,采用君主立宪,李去病提倡法兰西式革命,强调“破坏”是进化的必经阶段。

这“彼此往复到四十四次”的辩驳,几乎囊括了20世纪初关于“中国往何处去”论争之基本要旨。

方式二:以明末清初思潮作为引入西学的桥梁。

梁启超、孙中山等翻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民主,高呼《明夷待访录》比《民约论》还要早数十年;谭嗣同十分推崇王夫之,认为“五百年来学者,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革命党人章炳麟改名绛(顾炎武初名绛),明白宣示他是顾炎武学说的继承者。

(1)编写一篇黄克强和李去病有关“革命还是改良”的辩论对话。

(要求:对话要围绕主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资产阶级为什么要“以明末清初思潮作为引入西学的桥梁”?答案(1)李去病:黄兄,戊戌变法都失败好几年了,你还坚持改良救国?黄克强:当然坚持,革新哪有一帆风顺的?中国的改革只能以英国和日本为师,采用君主立宪制。

李去病:那何时才能实现呀。

你看最近不少地方都在闹革命呢,声势倒是愈演愈烈,我看最后还是得走法兰西式革命道路。

黄克强:法式革命是彻底,但有革命就有流血,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还是改良方式好。

李去病:英日式君主立宪制确立前,不都是先革命再立宪吗?革命实乃进化的必经阶段。

黄克强:那就拭目以待,看这革命能闹个什么结果?李去病:奉陪到底。

(其他答案,与材料和所学知识密切相关的,酌情给分)(2)明末清初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为近代知识分子提供了思想武器;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大;从传统出发,为民主政治寻找合理性,减少变法或革命的阻力。

【精选】南宋名臣胡铨交游考——以《戊午上高宗封事》为中心

【精选】南宋名臣胡铨交游考——以《戊午上高宗封事》为中心

南宋名臣胡铨交游考——以《戊午上高宗封事》为中心【摘要】胡铨是“南宋四名臣”之一,肝胆忠义,颇有令名,而半生岭海,仕途多蹇。

宋高宗绍兴八年,胡铨以《上高宗封事》进谏,触忤权奸,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贬谪、拘禁、编管的生涯,此文可谓胡铨一生的关键点,以此为中心考察胡铨的交游,以见出作为“名臣”的胡铨其人其行对南宋初士风的影响。

【关键词】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交游胡铨(1102-1180),字邦衡,号澹庵。

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人,与李纲、李光、赵鼎并称为“南宋四名臣”,胡铨自建炎二年(1128)高宗“策士淮海”时以万言长策登科甲而入仕途,其后数十年沉浮坎壈,以忠直敢言擅名朝堂,也因此不能全身远祸,屡遭贬谪。

绍兴八年(1138),因《戊午上高宗封事》触忤权奸秦桧,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贬谪、拘禁、编管的生涯。

孝宗即位后,其命运才有所转折。

对于对胡铨一生影响甚巨的上疏一事,吴宽赞曰:“奏疏所上,炳炳焉,赫赫焉,读之足以痛快人意,真所谓与日月争光者也。

”本文即以此为枢纽考察胡铨的交游情况,以期在特定角度还原作为“名臣”的胡铨的历史面目。

一、师长辈萧楚萧楚,字子荆,庐陵(今江西吉安)泰和人,自号三顾隐客,门人私谥为清节先生。

据《清节萧先生墓志铭》,他卒于高宗建炎四年(1130),时年六十七1,可推知其生年为英宗治平元年(1064),足长胡铨38岁。

萧楚与胡铨为同乡,更是对胡铨的为人为学有重要影响的师长。

胡铨丁父忧时,从其学《春秋》,一生师事之。

此时,萧楚已卓然名家,被推为“名儒”2,虽如此,其言行却颇有狷狂之气,更兼有名士之风与林下之概。

据载,绍圣年间,他游太学,贡礼部,不第,其时奸臣蔡京方掌权柄,他留书与门人冯澥,“言蔡将为宋王莽”3,其后果验,此举可谓颇具胆气与眼力。

从此,他自誓不履仕途,隐居三顾山下,筑读书台,传授《春秋》之学,一生不娶,以学者终身。

其门人名于世者除胡铨外,尚有赵旸与冯澥等,冯澥尤“以忠鲠名天下”4。

2022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单元研习任务

2022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单元研习任务

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RJ)
任务活动二 优秀的史传文学,往往围绕历史人物,选取恰切的历 史事实,既叙写人物生平,又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同时将史家对人物 的评价和对历史的态度蕴含其中。研读课文,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项完 成。
1.从本单元课文中提取有效信息,为历史人物屈原、苏武或李存 勖整理一份简略的人物年表;或根据《过秦论》的叙述,做一份秦的兴 亡简史。
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RJ)
时间
年龄
相关大事
“怀王悔不用屈原之策,以至于此,于是复 楚怀王十八年(前311) 42岁
用屈原。”再使于齐
楚怀王二十五年(前 304)
47岁 楚怀王再度采纳亲秦路线,屈原再被放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
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楚怀王三十年(前299) 54岁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
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RJ)
[示例一] 屈原年表:
时间
年龄
相关大事
楚宣王十七年(前353) 1岁 屈原出生
楚威王元年(前339) 15岁 屈原怀志高远,少年自励,有矫世远图之志
弱冠,行冠礼(男子进入成年礼),作“桔颂” 楚威王七年(前333) 20岁
而自勉
魏背盟约,趁楚丧,袭楚,破楚军于陉山、
怀王卒行。”
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RJ)
时间 顷襄王二年 顷襄王二十二年 (前277)
年龄 56岁
57岁 66岁 76岁
相关大事 屈原《离骚》。诗中讽刺公子兰。“令尹子 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顷襄 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怀王拘困死于秦。秦归丧于楚。楚人皆怜之, 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屈原作《招 魂》,招怀王魂 屈原屡作辞赋,讥刺时政。襄王怒,再逐放 屈原。远迁原于洞庭、湘中一带

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安徽省七年级上学期阶段性练习(三)语文注意事项: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6页;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1.默写。

(10分)(1)中国人向来安土重迁,思乡怀人更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主题。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①,②”笛声幽幽,触动征人乡愁;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③,④”直抒胸臆,表达游子思乡之苦;王昌龄被贬龙标,李白借“⑤,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寄托他对朋友的关切和挂念。

(2)惜时当下,才能无憾明朝。

《〈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⑦,⑧”;《诫子书》中诸葛亮用“⑨,⑩”告诫子侄辈要珍惜时间,虚度光阴只会让你变老,失去志向。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3)题。

(12分)①有一个小幸童,拿出一个羊脂玉的盘儿,有三个法蓝xiānɡ金的茶钟;又一童,提一把白铜壶儿,斟了三杯香茶。

真个是色欺榴蕊艳,味胜桂花香。

三藏见了,夸爱不尽道:“好物件!好物件!真是美食美器!”那老僧道:“污眼!污眼!老爷乃天朝上国,广览奇珍,似这般器具,何足过奖?老爷自上邦来,可有甚么宝贝,借与弟子一观?”三藏道:“可怜!我那东土,无甚宝贝;就有时,路程遥远,也不能带得。

”②行者在旁道:“师父,我前日在包袱里曾见那领袈裟,不是件宝贝?拿与他看看何如?“众僧听说袈裟,一个个冷笑。

行者道:“你笑怎的?”院主道:“老爷才说袈裟是件宝贝,言实可笑。

若说袈裟,似我等辈者,不止二三十件;若论我师祖,在此处做了二百五六十年和尚,足有七八百件!”叫:“拿出来看看。

”那老和尚,也是他一时卖弄,便叫道人开库房,头陀抬柜子,就抬出十二柜,放在天井中,开了锁,两边设下衣架,四围牵了绳子,将袈裟一件件抖开挂起,请三藏观看。

论宋代理学教育思想的展开——以《近思录》为中心

论宋代理学教育思想的展开——以《近思录》为中心

教育文化论坛 2023年第4期 ·教育史论·收稿日期:2022-10-23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2018年度青年项目“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互动:唐宋时期游学研究”(18YBQ096)。

作者简介:朱鲜峰,男,湖南汝城人,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乡村教育研究中心讲师。

论宋代理学教育思想的展开———以《近思录》为中心朱鲜峰(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乡村教育研究中心,湖南长沙 410081)摘 要:《近思录》以《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为结构基础,内容围绕“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展开,对《大学》所蕴含的教育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与扩展,体现出宋代理学教育的理想。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及“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二分的人性论构成宋代理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基石。

“仁”“义”“诚”等道德概念贯穿《近思录》全书,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教育语汇;与此同时,《近思录》对齐家之道、出处进退辞受之义、治国平天下之道等问题作了细致而深入的探讨,体现出“大教育”的视野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并深刻改变了此后的中国教育话语体系。

关键词:宋代理学;《大学》;《近思录》;教育思想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3)04-0027-08DOI:10 15958/j cnki jywhlt 2023 04 003 南宋淳熙二年(1175),朱熹在福建建阳结寒泉精舍而居,吕祖谦自浙江东阳赶来切磋论学。

两人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的著作、语录中采摭600余则,编为14卷,名之曰《近思录》。

“近思”一词,出自《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意在告诫学者勿好高骛远。

《近思录》一书涉及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吕祖谦6位理学家,无疑是研究宋代理学教育思想的重要文本。

朱熹本人对此书亦有极高的期许,后世学人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朱熹认为:“四子,六经之阶梯;《近思录》,四子之阶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话传统——以读书入仕现象为中心的考察
城市设计学院刘畅2012302180381
摘要:在中国古代有一个极其活跃的阶级——士人阶级,他们学习知识,传播文化,他们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

在唐宋之后,儒家思想强有力的渗入到传统社会的各个方面之中,几乎所有的读书人的终极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跻身士人阶级,进入官场。

之一现象在中国延续了上千年,当代社会中虽然早已不宣扬单一的读书入仕思想,但是努力读书然后有一番作为的观念任然存留于我们的社会之中。

本文就以传统读书入仕思想对现在读书人的影响为中心进行讨论。

关键词:读书人入仕儒家思想书院
多数人认为读书入仕的思想来源是孔子,论语中有云:“学而优则仕”。

其本意应该是读书有余力就可以去做官,后来随着社会的演变,它的意思变为读书读的好就应该去做官。

这样说来,“学而优则仕”与“读书做官论”其实是两码事,本不相干。

从历史事实来看,也是如此。

我们知道,孔子所处的时代,社会上并没有科举考选制度,贵族与平民之间壁垒森严。

官吏主要是世袭的。

有极个别平民甚至奴隶被任用为官吏的,也多出于别人的引荐或个人的自荐,属个别或偶然的现象。

读书人想通过读书来跻身贵族阶层,或者走上政界,希望是很渺茫的。

到了汉代,官员选拔制度是察举制,如“举贤良方正”、“举孝廉”等;魏晋之后,又实行九品中正制。

这种情况下,“读书”与“做官”并没有直接关系。

直到隋唐时期建立了科举制度,读书和做官才算真正联系起来。

如此说来,在科举制度之前,古人“仕而优则学”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学而优则仕”的可能性却很小。

那么,科举制度之前,古人读书、学习、做学问,不能直接谋求官职,会得到什么好处呢?换言之,其读书的动力何在呢?
原来,古人读书有成之后,虽然不能直接做官,但却可以跻身于“士”的阶层。

当时的人民,被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

四个阶层中,“士”的地位最高也最受到人们的尊敬。

“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形成以后,就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念,也有了自己的社会能量。

像“士为知己者死”、“士可杀不可辱”等等,就体现了士族的价值观念。

“士”之间可以集会结社,诗酒唱和,研究学问,甚至成为流派。

“士”当中那些出类拔萃者,往往有着很高的声望,有时对政界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政府官员甚至君主也对他们给以相当的尊重。

当其中不乏有被统治者礼聘为上宾,授之以官职甚至倚之为臂膀的。

如姜子牙垂钓于渭水,被周文王聘请去做军师,成了西周的开国元勋;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被刘备聘请去做军师,成为蜀国的丞相等等。

这类为家国天下为己任的际遇,一直是历代读书人所追求的。

到了隋唐建立科举制度之后,从制度上打开了读书人通过勤奋读书、参加科举考试而走向政界的道路。

读书好就可以做官成了一种社会现实,也成了一种普遍的观念,人们再说“学而优则仕”的时候,其意义就发生演变了。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读书人可望可及的梦想。

只要学习优秀,不问出身门第,就可以中举人进士,就可以入朝做官,从用人制度上当然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它的进步意义不仅在于可以为官员队伍提供数量充足、质量上乘的后备军,而且在于使出身平民的知识分子有了可能的进身之阶。

科举制度,以“学优”为唯一标准,这在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了公平和公正。

当然考场舞弊的情况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可以另当别论。

正因为科举
制度的长期施行,才使得后来被误读了的“学而优则仕”深入人心。

这种观念,对社会文化的影响自然是巨大的。

除去科举制度的影响,我们还要说回传统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提出,后来在汉朝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在宋明时期不断被改革形成了我们今天所了解且深受影响的思想。

假如我们在汉朝所确立的正统思想不是儒家而是其他学说,例如道家,法家……那么我们今天还会有“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吗?
我们知道儒家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之中是最为功利的一家讲究入仕,孔子本人也是游走于各国希望能够出将入相。

如果正统思想为道家,那么大家可能追求更是一种个人的兴趣,淡泊致远的品德,读书的目的也只是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所以说儒家思想中本身就有对“上进”“做官”“成就”有一定的追求,而这也是千百年来社会对我们所有读书人所做出的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我们的学校在形式和内容上,较多地搬用了苏联的东西。

但在国人读书学习的目的上,却不可避免地带有科举时代以及民国时期“读书做官”的浓重痕迹。

在培养和选拔功能合一方面,和旧社会的学堂则在某种程度上是类似的。

应该是“有教无类”的学校,在入学的门槛上却于考试成绩之外设立了政治审查之类的关卡;而学生在大中专学校里只要能够毕业,就会成为“国家干部”,得到一份工作,领取一份工资。

好在我们的国家十分庞大,各方面需要的人才很多,所以,国家包分配的制度能长期延续执行。

经历了“文革”,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档,恢复高考后仍然可以较长时间由国家包分配。

这种长期延续的分配制度,使“读书做官”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当然这里的“官”已经不仅仅是政界的公务员,还包括各种企事业单位的工作岗位。

“读书做官”的思想观念,尽管在“文革”中曾被大加批判,但却依旧遗留到今天。

现在,我们的社会中虽然不提倡一种单一的“读书做官”思想,但是社会对读书人的要求依然是以家国天下为己任,通俗的来说就是我们要承担起社会中的责任,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周恩来的“要中华崛起而读书”,再到今天的社会之责,读书人兼济天下的思想从来就没有断过,只不过在传统社会中,只有做官才能拿到话语权,决定权,所以读书人都追求与做官,现在我们各行各业都有执牛耳者,所以读书人的追求变得更加多样。

我认为“读书入仕”的这一思想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曾经有人批评过这一理论,人为多数人想要“做官”的目的,一开始就不对。

儒学培养目标,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出仕”担任公职,必须仁爱人民,热诚公务,尽忠职守;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甚至可以“杀身成仁”。

但是如果只是追求做官,那么可能存在过于功利的目的而导致腐败等一系列的问题。

其次“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使读书人丧失了两个最重要的人格品质:一是读书人的独立人格和思想自由,二是“为学”应有的形而上学的不懈追求;“学术”以追求真理为依归成为不可能之事。

在古希腊传统中,为发财而追求知识是愚蠢而可耻的想法。

柏拉图创办雅典学院,他的弟子中有人学了一些数学公理后,问老师学这样的学问是否可以赚钱,柏拉图听后让人给这个学生几个钱让他赶紧滚蛋,原因是这样的人根本不了解求学的目的,也不配成为学者。

这种传统在千载之后的文艺复兴时代再次复活,成为近代科学产生的重要前提。

宋代思想家陆九渊,应朱熹之邀在庐山白鹿洞书院讲演《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痛切地谈到了这一点。

陆九渊指出:一些人揣摩上级的喜好厌恶,削尖脑壳往官位上爬;当官以后,并
不关心人民疾苦,也不尽力办公事,而是只计较官职大小,专讲求工资福利多少。

这样的人,即使天天读的都是孔孟儒学圣贤的书,实际上,也仍然与圣贤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那么,真正修习孔门儒学的“君子”之道,“学而优则仕”,做好官,应该怎么做呢?
陆九渊提出:“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

志乎义,则所习者必在于义;所习在义,斯喻于义矣。

志乎利,则所习者必在于利;所习在利,斯喻于利矣”。

因而要求:学习圣贤、立志从政者,必须深自反省,端正做官动机,做到“供其职,勤其事,心乎国,心乎民,而不为身计”。

可见,在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并非起头就不好。

问题是,看你抱着什么目的去追求做官,是只想大捞个人私“利”,还是心存国家和人民的公“义”;做官以后,再看你是否能够秉公办事、为国为民。

在我们当今社会,我认为,“学而优则仕”仍然是科学的,读书多的人,品德更加优秀的人更多的掌握这个国家的决定权,才能让我们社会更好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