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的哲学思维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的哲学思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的哲学思维](https://img.taocdn.com/s3/m/cf13e3ff25c52cc58ad6be01.png)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的哲学思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哲学意蕴,体现了矛盾思维、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等一系列严谨的哲学思维。
矛盾思维矛盾思维是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维,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性和统一性。
首先,人与自然是对立性的存在。
自然是人类的生存之本和发展之基,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人类受制于自然。
自然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内在创造力,它不仅创造了地球上适合生命存在的环境和条件,而且创造了包括人在内的各种生命物种和整个生态系统。
人是具有意识和思维的能动存在物,在改造客观对象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不断地发展完善自己。
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的自我意识和理性思维,使自然成为自己的对立物,并且伴随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类控制征服自然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性是引发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源。
其次,人与自然是统一性的存在。
脱离了人的自然是抽象的自然,脱离了自然的人是抽象的人。
人与自然不仅是对立性的存在,更是统一性的存在。
一方面,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本场所,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另一方面,自然界的丰富多彩也离不开人的存在。
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生存发展实践使自然实现了“自在自然”向“自为自然”的转变,原始的自然深深打上人类实践活动的烙印,成为带有深刻社会性和实践性的人化自然。
人与自然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存在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
系统思维首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人与自然是“天人合一”的一体性存在。
“天人合一”把天、地、人看作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谐统一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元素的变化发展都会影响到其他元素的变化发展,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念。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自然这个整体性的存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各种和谐关系的基础。
自然是生命之母,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与自然各种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有机整体。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优秀范文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优秀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115da0b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1f.png)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优秀范文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和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被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并以一些实例来加以证明。
首先,和谐共生意味着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并与之协调相处。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过度消耗给地球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为了实现和谐共生,我们需要转变我们对自然资源的态度,采取可持续的开发模式,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
例如,世界各国纷纷加强环境保护,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护环境。
这些努力有助于实现人类与自然的良性互动,推动可持续发展。
其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还需要我们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繁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种物种的存在和相互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物种正面临灭绝的威胁。
为了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需要更加重视物种的多样性保护,并采取行动来减少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例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禁止非法捕捞和砍伐等措施,可以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此外,和谐共生还需要我们关注气候变化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都带来了巨大挑战,如频发的极端天气事件、海平面上升和生态系统退化等。
为了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行动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加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例如,发展清洁能源、倡导低碳出行、推广可循环利用的产品等举措,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需要我们加强环境教育和公众意识的提升。
只有人们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密切相关,才能更好地采取行动来保护环境。
因此,教育机构和媒体应该加强对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培养人们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同时,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应该加强环境保护政策的宣传,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
综上所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文800字高中议论文(精选3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文800字高中议论文(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1d3bd0e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80.png)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文800字高中议论文(精选3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文800字高中议论文1《荀子·天论》曾言:“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在自然面前显得格外渺小的人类,更应该对自然保持一颗敬畏和谦卑之心,与大自然保持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
永远不要对自然心怀不敬。
恩格斯说过:“永远不要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因为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人与自然界本就是索取与被索取的关系,一旦这样的索取超过界限,我们一定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亚马逊雨林的大火,澳大利亚的山火,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的蝗灾,美国的流感,以及这次牵动着全世界的心的新冠疫情,都是人类自命不凡、对自然不敬而被自然狠狠报复的结果。
2019年和2020年是动荡的,仿佛所有灾难瞬间爆发,仿佛人类已走到穷途末路。
然而,所有的天灾都不是瞬间爆发的,而是人类对自然的不敬埋下的祸根,最终结出了恶的果实。
人与自然的和谐一旦被打破,随之袭涌而来的便是无上限上升的海平面,不断盐渍化的淡水资源和垃圾病毒围城——无止境的灾难。
先人“人定胜天”的观念的转变还没告诫我们吗?人类多少年以来所历经的灾难还没告诫我们吗?我们正在经历的这长达数月的疫情还没告诫我们吗?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触碰自然界的底线,就如同雨果说的:“大自然的温柔的慈母,同时也是冷漠的屠夫。
”作为自然之子的人类,若能与大自然长久地保持和谐的关系,便也能长久地享受大自然母乳的滋养。
反之,人类也许真的很快就要走到穷途末路。
人类要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统一。
人不过只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风轻轻一吹就倒了。
不要把人类幻想得过分高贵与伟大,为了生存,人类也不能例外地要遵循自然界的规则。
梭罗为了窥探大自然的绮丽而隐居,自耕自食;巴勒斯坦言自然界的美丽不在外表的装饰,而是深深植根于大地;澳大利亚修建奥林匹克广场不惜耗费巨资为保护青蛙而修改设计……这些都是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统一的表现,都是值得人类去学习和实践的。
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探讨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探讨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fb53f6b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fb.png)
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探讨论文2012年11月,党的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
报告不仅在第一、第二、第三部分分别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重要地位、重要目标,而且在第八部分用整整一部分的宏大篇幅,全面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
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探讨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探讨全文如下:引言工业发展的程度越来越深,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当下,正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环境问题的时刻,我们必须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新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一大重要的奋斗目标,而要想建设小康,那么就不得不走生态文明社会的道路。
在党的十七大上,生态文明的要求明确被写在了党的政治报告上,这是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的过程中更深一层次的理解与认识。
探讨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是对于其本身有好处,同时也会让人民更进一步地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提高全民对于建设的积极性。
1.生态文明的意义人类在生产、发展中,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关系为目标发展,就是生态文明意识的体现,生态文明是整个人类文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们由这种对于文明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中得出,影响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直接因素是人在思想意识中,将哪一方摆在第一性体现的。
当原始社会的人类对自然保持着敬畏之心的时候,人类与自然表现的是和谐共处的关系。
而在工业文明的时期,在生态文明的哲学理论中都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主的。
二十世纪的生态哲学家们大多依据经验论、唯理论的传统,以人类中心主义评判人与自然的问题。
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认为人类是自然的统治者,而自然就是用以给人类进行发展利用的客体。
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精品论文】
![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精品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58cfdb5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24.png)
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当代环境道德、生态伦理和自然权利论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在神州大地的传播,是对我国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意识领域影响深远的一件大事。
有些习惯于仅仅从人的角度出发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人,对新的环境道德、生态伦理和自然权利论从理论上提出了质疑,其中以刘福森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发表的“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的理论困境”(以后简称刘文)的文章比较具有代表性。
为了促进保护环境、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理论和风气的发展和普及,笔者拟对刘文提出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和商榷。
一、对目前有关环境道德、生态伦理和自然权利论的各种观念和主张到底属于哪个“主义”,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本世纪50年代以前,有两种基本观点:一是人类中心论,它重视、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别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赞美、突出人的智慧、力量、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二是自然主义,它重视、强调人与动物的共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赞美、突出大自然。
这两种观点经过漫长的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发展过程的冲洗,目前已分化形成三种典型的观点:一是“极端的人类中心论”,即认为“人是万物之灵”,是自然的中心、主宰、征服者、统治者、法律关系的唯一主体,人对自然有着绝对的自由支配权利,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甚至从某个阶级、阶层的利益出发对待自然,人不可能也不应超越自我,根本否认自然的价值、尊严和自然权利,否认和反对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共处,否定法律和道德应当和能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主要是将人类的中心地位和重大作用无限、过分、不当夸大的产物;二是“极端的自然论”,又称自然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即认为人与自然没有区别,否认人的中心地位,轻视人的利益和创造力,主张以生态为中心、一切顺应自然、自然与人有同样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权利,甚至将人的消极作用喻为“宇宙之癌”,人在宇宙中如同癌细胞一样,夺取了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破坏了宇宙的和谐,这主要是无限夸大自然与人的共性、人的消极面,过分轻视人的地位和作用的产物;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论”,认为道德和法律应是人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实用与理性、科学态度与道德信仰的结合,应同时反映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人的利益与其他物种的利益,主张热爱、尊重、保护、合理利用自然,通过道德和法律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与人的关系,实现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相和谐、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和谐、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和谐、“人化自然”与“未人化自然”相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是人类中心论与自然主义相互渗透、结合(或综合、整合)、优化的产物。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哲学思维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哲学思维生态文明建设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ac3bb7f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bc.png)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哲学思维生态文明建设论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哲学意蕴,体现了矛盾思维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等一系列严谨的哲学思维。
矛盾思维矛盾思维是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维,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性和统一性。
首先,人与自然是对立性的存在。
自然是人类的生存之本和发展之基,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人类受制于自然。
自然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内在创造力,它不仅创造了地球上适合生命存在的环境和条件,而且创造了包括人在内的各种生命物种和整个生态系统。
人是具有意识和思维的能动存在物,在改造客观对象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不断地发展完善自己。
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的自我意识和理性思维,使自然成为自己的对立物,并且伴随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类控制征服自然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性是引发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源。
其次,人与自然是统一性的存在。
脱离了人的自然是抽象的自然,脱离了自然的人是抽象的人。
人与自然不仅是对立性的存在,更是统一性的存在。
一方面,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本场所,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另一方面,自然界的丰富多彩也离不开人的存在。
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生存发展实践使自然实现了“自在自然”向“自为自然”的转变,原始的自然深深打上人类实践活动的烙印,成为带有深刻社会性和实践性的人化自然。
人与自然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存在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
系统思维辩证思维一方面,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人是自然界的有机身体,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对象性与实践性存在。
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同时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自然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自然界居于优先地位,人类居于创造性的主体地位,人与自然之间不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而是一种和谐共生的价值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论文人与自然哲学论文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论文人与自然哲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6c7dae3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b9.png)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论文人与自然哲学论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论文人与自然哲学论文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关系,也是各个时代哲学的主要论题之一。
以下是精心的人与自然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解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关系,也是各个时代哲学的主要论题之一。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批判传统哲学、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科学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基础,从而为人类正确解答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的一个紧迫问题。
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依据(一)普遍联系的观点整个世界系统是由人类社会和狭义的自然这两个要素所组成的,从这一点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人类重新认识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主仆关系,也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更不是宰割与被宰割的关系,而是平等的朋友和伙伴的关系。
唯有和谐共生、共存共荣,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马克思从唯物主义自然观出发,把人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马克思曾说过“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也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马克思进一步认为,自然界也是人的一部分,“没有自然界,没有外部的感性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
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都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必须依赖自然界才能生存和发展,人和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若自然界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受到威胁。
从这一点看,尊重自然,就是尊重生命;保护自然,就是延续生命。
(二)发展的观点1.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bc38e216a300a6c30c229f5e.png)
2009年第10期下半月·总第438期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其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就必须分析研究人与自然发展的关系。
只有对两者相互关系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才能进一步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问题,从而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文明作为反映物质生产成果和精神生产成果的总和,是标志人类社会开化状态与进步状态的范畴,也标志着人类社会生存方式的发展变化。
人类社会的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时代。
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可以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与自然之间的角色与地位是随着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水平及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
原始文明大约经历了400万年时间,在这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人与自然之间基本处于一种相对和谐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对自然的依赖,自然对人类的主宰。
那时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极其有限,对一切自然现象都深感神秘和恐惧,于是就对风、雷、水、电等自然物质和现象进行崇拜,从最初崇拜异己的自然力量,到后来又幻想到各种自然现象的背后都有神灵在支配,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点。
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和部落中还出现了图腾崇拜。
万物有灵,图腾崇拜反映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自然是主宰,人是奴仆,人的生存状况是被动地依赖、适应自然。
在这个时期,由于人类改变自然的创造力非常有限,即使造成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自然环境从总体上也能较快地恢复平衡。
社会发展到一万年左右,人类开始进入农业文明时代,这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产生了初步对抗,出现了相互竞争和相互制约的局面。
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发展和“原始经验”的积累,人类组建以栽培作物和驯养动物取代采集和渔猎的部门,于是农业和畜牧业就产生和发展起来,人们开垦农田,开发水利,种植作物,养殖家禽家畜。
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完全依赖、顺从自然的状况。
同时人类由动荡不定的生活方式转向定居生活,这样村落乃至城市也随之而起。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文申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文申论](https://img.taocdn.com/s3/m/e47e353b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24.png)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文申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首先,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意味着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自然拥有独立的、宝贵的生态系统,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应该意识到自己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能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我们应该采取措施保护森林、湿地、珊瑚礁等自然资源,保护各类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
只有保护自然,我们才能保护自己。
其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意味着人类要善于利用自然资源,但同时要保持一种可持续的方式。
人类需要食物、水源、能源等自然资源来维持基本生活需求,但是这些资源并非无穷无尽。
如果滥用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将会破坏自然环境,导致资源的枯竭,甚至引发自然灾害。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推广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倡导节约能源、减少废物的生活方式,优化资源利用的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
再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需要我们重视环境保护,减少污染。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染物。
这些废弃物和污染物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是巨大的。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应该加强环境监管,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发展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使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更加环保和可持续。
总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善于利用自然资源,但同时要保持一种可持续的方式;重视环境保护,减少污染。
只有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享受到美好的自然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_初中议论文800字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_初中议论文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67382db2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b4.png)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_初中议论文800字
人类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几万年,我们一直依赖着自然环境生存,就像鱼离开水就无法生存一样。
然而,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了很多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灭绝、土地沙化等。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自然,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自然的重要性。
自然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它提供了我们所需要的空气、水和食物。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的支持。
我们需要对自然更加尊重,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我们需要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最大程度地减少人类对自然的破坏。
其次,我们需要认识到自然的价值。
自然是最优美的画作,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我们创作的灵感源泉。
自然也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例如,旅游业就是依赖着自然来发展的。
我们需要珍惜自然,让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更多的价值。
再次,我们需要了解自然对我们的影响。
人类与自然相互影响,自然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活。
例如,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增多、气温升高,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和生活。
我们需要把握自然现象,做好应对措施,从而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
最后,我们需要将和谐共生理念贯彻于日常生活中。
要从点滴做起,做到环保意识培养、减少浪费和保护野生动植物等方面。
我们需要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和自然保护中来,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
总之,人和自然是相互关联的,和谐共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需要充分认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发挥自然的价值和应对自然的变化,从而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对生态文明的哲学思考
![对生态文明的哲学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8ec1b2d2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53.png)
对生态文明的哲学思考生态文明是指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社会。
它是人类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尊重的产物,也是人类对自身发展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在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丧失等诸多生态危机,而生态文明则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本文通过对生态文明的哲学思考,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伦理和生态智慧等问题。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关系,人类只有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提供的资源和环境,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破坏必将带来生态灾难。
因此,我们需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
同时,人类应该意识到自身是自然的一部分,没有任何一种物种可以独立于自然存在。
只有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紧密联系,才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更加珍惜和保护自然。
二、生态伦理生态伦理是指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应遵循的道德准则。
它强调人类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生态伦理的核心是尊重生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尊重生命意味着我们要平等对待所有生命,不损害他们的权益,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保护生态环境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够保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生态伦理的最终目标,它要求人类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后代子孙的利益,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三、生态智慧生态智慧是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人类应具备的一种智慧和能力。
它包括对生态系统的认知、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对环境问题的解决能力。
人类要想建设生态文明,首先需要对生态系统有深入的认识,了解各种生物和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影响。
其次,人类需要深刻理解自然规律,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使人类的活动与自然的循环相一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议论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议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03e1efb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b8.png)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议论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议论文(篇1)46亿年前,有一颗蔚蓝色的星球诞生在浩瀚的宇宙之中,她是那样地美丽。
那就是我们的母亲——地球。
46亿年后的今日,她虽风华正茂,但却不会意气风发,因为她最小的孩子——人类,很不争气。
就在人类刚刚诞生时,美丽的母亲还是那样地高兴,因为他有着别的孩子所没有的智慧。
但她万万没有想到,不久以后的今日,她会被这些曾视为骄傲的孩子折磨成这个样貌。
她那美丽的长发——流水,已被人类的废弃物涂得污秽不堪,那是因为人类的聪明才智所致,他们想事半功倍,于是人类把那难处理的废物抛给了母亲,而自我去享受;她那美丽的衣衫——森林,已被人类撕得所剩无几,那是因为人类为了自我暂时的享受和实惠,却不顾母亲已蒙羞;她那细嫩的皮肤——土地,已被人类的白色物品和各种药水染得粗糙无比,寸草不生,仅有那无边沙漠慢慢爬上来;她身边那迷人的气息——空气,已被人类发明的汽车弄得连眼都睁不开,虽然她在早期已经告诉过人类那把遮阳伞的重要性,但她那任性的孩子还是肆无忌惮地享用那些带氧氯烃的玩意,毫不顾惜自我和兄弟们的性命。
更可怕的是,他还为自我的利益残杀其他生命,看着四处散乱的雏鸥残骸、不能孵化的鸥蛋和遗弃的鸥巢,看着卡特加特海峡的安霍尔特岛四处漂荡着的海豹尸体……可怜的母亲已泣不成声,但她却束手无策。
可怕的人类,应当醒悟了,不要再执迷不悟了,不要再让母亲继续悲痛难过了,因为她是你最亲的亲人。
可怕的人类,该醒悟了,不要再伤害兄弟了,如果有一天你真正地失去了所有的兄弟,那你也会因为寂寞而死去。
让我们大家共同携起手来,用我们的力量去美化我们的母亲吧!如果你真正投入到其中,你会觉得我们这个家是那么地温馨,那么地美丽。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议论文(篇2)拾起一片落叶,细数它的纹理,去感受它的精致;望着一块木头,摩挲它的的年轮,去感受历史的悠久;仰望一片天空,望着点镶其间的红宝石,去感受它的一望无际;我们在风中奔跑着,去感受微风的清爽,大自然带给的自由,洒脱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
![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ed1328b8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40.png)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活动
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从小培 养孩子的环保意识。
举办生态文明宣传活动
通过举办环保知识讲座、展览等活动,提高 公众对环保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发挥媒体作用
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宣传环保知识 ,引导公众树立绿色生活方式。
推动绿色生活方式,促进绿色消费
加强对环境执法的监督,确保执法行为的公正、公平和透明。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生态公平
明确生态补偿原则
根据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价值,明确生态补偿的原则和标准。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环境保护 者和受损者进行合理的经济补偿。
加强生态补偿监管
加强对生态补偿的监管,确保补偿资金的有效使用和生态环境的 持续改善。
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发展
可持续发展
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危及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
绿色发展
以环保为核心,推动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 展。
共同目标
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都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目标,强调 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03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实践 路径
生态文明理念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战略,推动经济社会 可持续发展。
绿色法规与政策
制定和完善绿色法规与政策,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保障生态 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社会参与与公众意识
加强社会参与和公众意识培养,提高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参 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优秀范文5篇)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优秀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da33e17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2d.png)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生态文明建设论文论如何加大力度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摘要:党的十八大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标志着我国开始全面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时期。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快速的遭到破坏。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刚刚起步,还存在许多障碍与问题,如生态经济刚刚起步、环境资源法律体系尚不健全、环境经济政策缺乏、生态文明的环境伦理价值观尚未真正建立以及公众环保和参与意识较弱等方面,必须从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健全环境资源法律制度,广泛运用环境经济政策,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的环境伦理价值观,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积极性等方面大力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生态文明经济建设可持续性对策正文: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已是人类发展的必要需求。
基于我国所处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特殊国情,协调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这一历史任务显得更加紧迫。
党的十八大报告独立成篇系统论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次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承与创新,是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做出的科学判断和重大抉择。
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刻领会生态文明建设精神实质,对于进一步弘扬生态文化,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征文5篇最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征文5篇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2280da19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eb.png)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征文5篇最新保护环境是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征文5篇最新。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征文篇一说到环境保护,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环保标语,比如说"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还有像珍爱生命,保护环境."这些标语相信大家也都不陌生,虽然这些标语都很简短啊,我觉得它确非常清楚地阐释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是在保护自己,所以我们必须坚定地保护环境。
人类在地球上生存了一代又一代,接受着自然赠予我们的新鲜的空气,温暖的阳光,还有澄清的水,在那之前我们往往都是和自然环境非常和谐的相处着。
而之后随着工业的发展,科技越来越发达,经济也越来越好,人们过上了富裕,更为方便快捷的生活。
然而,任何事物总是具有双面性的。
工业的发展同时也对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森林里不知有多少树木,他们经受住多少风雨的考验,经受住岁月的变迁,但是许多不法分子乱砍滥伐,让这些树木,乃至整片森林都渐渐趋近消失,还有河流污染,许多化工厂污水肆意排放,河流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许多水里的鱼类等生物大片死亡,还有前段时间的新闻啊,上海松江打捞出上千头死猪,这实在令人气愤啊,养猪场的猪死掉了,管理人员不是合法处理死猪,而是都扔到水里,他们难道不想到这是大家赖以生存的河流,如果有人因为饮用了这样的水而发生意外难道他们不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吗,这真是一种非常可耻的行为。
保护自然环境,我觉得要从日常小事做起,首先应该大力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人们从小就养成不随地扔垃圾,随地吐痰,践踏花草,尽量不实用塑料袋和一次性筷子,珍惜水资源的好习惯,这样如果这些小细节都可以做的很好,那么我想就不会犯下更大的错误,还有就是对于破坏坏境的违法者应当给予重罚,不然只会让更多的人加入这样的行列中。
希望国家可以做好宣传,使人们可以真正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所有的中国人都有强烈的环保意识,也都知道善待地球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让大家深刻的意识到破坏环境无异于作茧自缚。
人与自然生态文明的作文
![人与自然生态文明的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189c0133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5d.png)
人与自然生态文明的作文人与自然生态文明的作文篇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
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明显的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
但它们也有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性,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们不能为所欲为。
人与自然生态文明的作文篇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今年环保节的口号,这句口号说是简单,但实行起来却是相当不易。
人与自然之前处于拉锯战状态,人们毁林开荒,捕杀动物,污染水源。
自然以泥石流,洪水和沙尘暴来反击,来来往往,结果就是谁也占不到便宜。
人类的建筑物被摧毁,农业生产受到了影响,自然则又多了一些难看的沙漠戈壁,少了几分森林以及各种各样的动物。
直到近来,人们认识到了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于是开始落实各种政策,减缓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以我国来举例,在长江流域,我国已经先后设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同时规定保护区内禁止任何无关人员进入,有效的保护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
还有云南的象群迁徙事件。
虽然不知道原因是什么,但这群大象在迁徙途中多次经过村庄。
人们并没有对大象进行恶意驱逐,反而叮嘱要保护好象的安全,利用柔和的方法,采用食物引诱,使得大象走上正确的道路。
人们的种种努力也并非没有回报。
现在,我国境内的生物多样性已经大大增加,同时在云南等地的生态环境也大面积的改善。
特别是沙尘暴最近少了很多曾经沙尘暴肆虐的地方,现在却是绿水青山。
虽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很明显的改善,但距离真正的和谐相处仍有一定的距离。
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但我们必须明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将会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征文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征文](https://img.taocdn.com/s3/m/c575883e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86.png)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征文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前言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生活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享受着自然界给予我们的一切。
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
为了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二、人类对自然的影响1. 工业化带来的污染工业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同时也带来了大量污染物排放。
空气、水源、土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这些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2. 城市化导致资源浪费城市化进程加速后,城市面积扩大,建筑物数量增多。
这导致了大量土地资源浪费和能源消耗增加。
同时城市垃圾处理难题也逐渐凸显。
3. 森林砍伐引起生态失衡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天然资源之一。
但由于过度砍伐和采伐,森林面积不断减少,这不仅影响了生态平衡,也对气候变化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 推广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前提下,不破坏未来世代的发展机会。
推广可持续发展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
推广新能源、减少污染等。
2.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
只有当每个人都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实现环境保护目标。
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
3. 促进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指选择更加环保、节约资源的产品和服务。
通过促进绿色消费,可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购买节能灯泡、使用可回收材料制成的产品等。
4. 加强自然保护自然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加强自然保护至关重要。
加强森林保护、保护野生动植物等。
四、结语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76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生态文明建设
![76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生态文明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a64c75c1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9a.png)
76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
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史,既是对自身的认知史,也是对自然认知发展的历程。
人类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经历了从形而上学到实证科学、从人类中心到地球中心、从自然征服到自然保护的历程。
而如今,人类已经逐渐认识到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措施来保护和维护生态环境。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呢?首先是要转变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方式。
人类要正确认识到自然的尊严和价值,体认到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需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其次是要落实生态保护的责任。
国家、企业、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态保护责任,而不是仅仅让政府或某些团体来承担。
政府应该制定严格的环保政策,企业应该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个人要从自身做起,减少浪费、垃圾分类等。
最后是要加强教育和宣传。
通过教育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石。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体现在环保政策的落实上,更要贯彻于各个方面的生产生活中。
首先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是跟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
其次是要加强生态保护工作。
政府应该加大生态保护的投入,倡导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活动,让人们能够在生产和生活中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最后是要推进环保产业。
环保产业是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新兴产业,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人类需要真正做到自我反思,不断学习和发展。
对于已经造成的环境破坏,我们需要尽心尽力去修复,调整自身的生产生活方式,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真正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让生态环境得以持续稳定地发展,人类社会才能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2022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建生态文明作文5篇
![2022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建生态文明作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4de13ea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5c.png)
2022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建生态文明作文5篇地球就像我们的母亲,如果我们不好好保护它,它就会受到伤害,甚至毁灭。
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大自然,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未来明天!那202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建生态文明作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建生态文明作文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建生态文明作文篇一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人与生物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地球和谐相处。
现今的时代中,人类高度发展,对于环境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层,这便使得自然开始得到了保护。
但是,环保人士还处于少数,是千千万万人中的微不足道的一份。
这世界上还有许多的人不了解环保,一点一点的做着破坏生态文明的事。
而这样的行动,最终将使地球陷入危机,也使人类陷入危机。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这是网上对于“生态文明”的解释。
没错,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这就包含了我们要达到的全部。
那么首先就让我们了解了解现在的状况。
人类发展科技,征服自然,使得大自然中的空气愈发浑浊,臭氧层形成漏洞,而过多的碳排放又导致温室效应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并且形成了恶性循环。
被污染的水越来越多,我们可用的水资源越来越少,而森林资源的减少也使得水土流失,水量失衡,例如黄河中间一段就形成了“悬河”。
人类捕杀动物,任意使用,于是许多动物陷入数量的危机,形成濒危的局面。
……如此多的环境现状,我不相信人们都不了解。
我们在干什么呢?地球很温柔,地球并没有思想,但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为所欲为。
如果持续下去,我们所做的一切终会返还到我们的身上。
现在我们已经走向悬崖的边缘了,若再不想办法停下脚步,那用不了多久就会坠落下崖并且粉身碎骨。
而关于星球迁移,很多科学家已经表明,除了地球,目前还没有在宇宙内找到很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议论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议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18ef4b8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f9.png)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议论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议论文5篇“和谐社会”是人人都向往的美好社会。
用和谐的心态、和谐的生活方式,以创造出和谐的社会。
那么人与自然的和谐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议论文例文,希望你喜欢。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议论文篇1主持人崔永元曾这样调侃道:“我最爱的节目就是《动物世界》,因为里面没有人。
”这句话让人在哑然失笑的同时也感到无比心酸,人类位于食物链的顶端,但却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凌驾于自然之上,为所欲为。
我听见了自然的哭泣声。
或许,在许多年前,人类对自然依然是敬畏的吧?伐木工人被树虎的友爱感动,被粘在树上的树虎移送到了森林的深处,这是一种默默的保护,蕴含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敬。
但猎人们呢?为了获取昂贵的树虎的皮毛,他们利用了树虎单纯友爱的本性。
从而导致了树虎的灭绝。
我不知,那只粘在树上的树虎,见到同伴为了自己而落入圈套,若它有感情、有思想,它会怎么做?但它跟人不一样,只有哀呜声久久在森林中回荡,若干年后,连哀呜声也无法再听到了。
伐木工与猎人两种不同的做法引人深思,在自然面前,人与人的表现也千差万别。
人心受到了利益的驱使,会变。
而自然仍然是单纯的模样,而且人恰恰看准了这一点,利用自然的弱点攻击自然,长此以往,终将导致自然的毁灭,也难逃自己种下的苦果。
哲学家在面对自然的雄伟绮丽时,发出了“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的感叹。
值得一提的是,发出感叹的人当时已双目失明。
自然之美是长驻人心的,我们目光所涉及的,皆为表面。
如只看到森林背后的商机,即使双目清澈心也无比丑陋,年复一年,自然未变,可人呢?那自然多么可贵。
在自然的映衬下。
人是多么的渺小。
而人是聪明的,在机械与科技有快速发展下,人竟妄想占领自然,让自然为己所用,人又是愚蠢的,殊不知在自然走向毁灭的那一刻,人类世界也将保卫祖国来一场巨大的浩劫。
我渴望着会有那么一天。
人们放下手中的绳索与圈套,与自然紧紧相拥,而非肆意践踏自然,人与自然,本该和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的哲学思维生态文明建设
论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哲学意蕴,体现了矛盾思维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等一系列严谨的哲学思维。
矛盾思维矛盾思维是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维,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性和统一性。
首先,人与自然是对立性的存在。
自然是人类的生存之本和发展之基,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人类受制于自然。
自然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内在创造力,它不仅创造了地球上适合生命存在的环境和条件,而且创造了包括人在内的各种生命物种和整个生态系统。
人是具有意识和思维的能动存在物,在改造客观对象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不断地发展完善自己。
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的自我意识和理性思维,使自然成为自己的对立物,并且伴随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类控制征服自然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性是引发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源。
其次,人与自然是统一性的存在。
脱离了人的自然是抽象的自然,脱离了自然的人是抽象的人。
人与自然不仅是对立性的存在,更是统一性的存在。
一方面,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
提供了基本场所,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另一方面,自然界的丰富多彩也离不开人的存在。
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生存发展实践使自然实现了“自在自然”向“自为自然”的转变,原始的自然深深打上人类实践活动的烙印,成为带有深刻社会性和实践性的人化自然。
人与自然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存在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
系统思维首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人与自然是“天人合一”的一体性存在。
“天人合一”把天地人看作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谐统一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元素的变化发展都会影响到其他元素的变化发展,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念。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自然这个整体性的存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各种和谐关系的基础。
自然是生命之母,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与自然各种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有机整体。
“万物同源,和谐共生”,人与自然万物本就是唇齿相依的一体性存在。
其次,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
“共生”就是共同生活或者共同生存,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紧密互利不可分割的关系。
“共荣”就是共同繁荣,强调了人与自然的荣辱共存关系。
生命共同体体现了与物共适美美与共的有机整体世界观和生命观。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的。
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人与自然是环环相扣休戚与共的循环链条,是存在普遍联系的有机系统。
人与自
然的共生共荣是人与自然之间互利共生协同进化发展的良好互动状态。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自然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对自然的任何改造都会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类。
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必将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反之,违背自然规律,人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自身。
辩证思维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必须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一方面,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人是自然界的有机身体,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对象性与实践性存在。
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同时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自然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自然界居于优先地位,人类居于创造性的主体地位,人与自然之间不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而是一种和谐共生的价值关系。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表现出具体的历史的动态发展过程,体现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
原始文明时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自然充满神性,人对自然具有依赖性和崇拜性,自然与人是一种主宰与被主宰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农业文明时代,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开始开发自然资源,利用和改造自然,人与自然是一种利用和被利用的关
系。
工业文明时代,人的超越性和主体性滋生了征服改造自然的狂妄,走上了与自然的冲突对抗之路。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人类的恣意妄为导致了自然的报复,人类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人们的普遍价值取向。
在这一发展演变历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从崇拜依赖开发利用到对抗冲突再到和谐共存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