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总目标: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这段话告诉我们:这是国家开设本课程的目的,也是思想品德教师上思想品德课的目的,还是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目的。千万别只记得考试,忘了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主要任务啊!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第一编思想品德课程设计总论
一、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
思想品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处理与自身、与他人、与集体、
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而逐渐培养起来的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
习惯。在现代社会,社会成员的思想品德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关键的作
用。一般说来,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往往就是有
较高素质的人。一个有理想追求的民族,往往是有凝聚力和文化生命力的民
族。为了应对时代提出的各种挑战,提升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我
们必须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弘扬中华民族
的优良文化传统,培育新时代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社会愈是发展,愈是需要其成员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伴随
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现代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品德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
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和时代的要求,以思想品德为核心概念,重新调整和安排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通用9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的文章9篇, 欢迎大家参考查阅!第一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
一、以生为主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这一理念最好的践行就是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发展教学观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取有效策略,创造一种兴趣盎然、生动活泼、风采迷人的课堂教学气氛,强化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性、趣味性,让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使学生在精彩纷呈的课堂学习中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而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能有一股新兴的魅力牢牢吸引学生,只有学生乐学才能好好学,才能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
一切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势必与教师不厌其烦的细讲精练、单一以课堂为主的资源、没有多大激励作用的单调评价是格格不入的。于是新课标下的'以学生为主,其实累的是我们一线教师,我们不但要好好琢磨学生的心理特点,要选好教学内容,要设计好课堂环节,要定好教学手段,掌握好教学艺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想想觉得我们又在风口浪尖中做一个时代的弄潮儿,难啊!
二、以学为主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是老师的教学生学,为了让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老师要把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机会提供给学生。课标中指
出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时间能力这些要求和理念,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学生的学才是第一位。
人教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人教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人教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指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教育标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
育的指导性文件。它是教育工作者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依据,也是学生进行学习和自我评价的标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首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思想上要坚定理想信念,明确自己的人生
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同时,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信心。
其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品德上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学生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具备良好的人格品质,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树立正确的道德情操,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自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再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行为上要遵守法律法规,遵纪守法,树立
正确的行为规范。学生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遵纪守法,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自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最后,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上要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学生要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良好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性思维的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最新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在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改革和加强小学相关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
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标准
(二)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标准基本结构
思 想 政 治 课 程 标 准 框 架 结 构
第一部分:前言 课程性质 课程的基本理念 课程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总目标 分类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教科书编写建议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设计涵盖了当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
本内容和要求。
思想政治1
(经济生活)
思想政治2
(政治生活)
思想政治3
(文化生活)
思想政治4
(生活与哲学)
物质文明 画市场经济之龙 点社会主义之睛
政治文明 画民主政治之龙 点社会主义之睛
精神文明 画先进文化之龙 点社会主义之睛
求真务实 学生的生活关切 和需要是基础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基本结构
第一,前言。包括:①课程性质;②课程理念; ③设计思路。 第二,课程目标。包括①总目标;②分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
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三,内容标准(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包括:①学习领域;②
学习主题;③目标要素 第四,实施建议。包括:①教学建议;②评价建议;③教材编写 建议;④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第五,附录。包括术语解释、案例等。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目标的含义及功能
含义: 课程目标就是一定学校某门、某类课程或课程体系所 要达到具体目标,即“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 。
思想品德最新课标
思想品德最新课标
第一部分前言
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1. 引言
思想品德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道德素养的重要
途径。本文档旨在提供思想品德课程的标准,以指导教师设计和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帮助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思想品德课程目标
思想品德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能力和品德修养:
2.1 遵守法律和社会规范
学生应当学会遵守法律和社会规范,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遵守公共秩序,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2.2 培养道德情感和价值观
学生应当培养正直、诚实、友善、守信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发扬民族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3 培养健康人格
学生应当培养自尊、自信、自爱、自立的健康人格,建立积极的心理健康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克服各种不良心理和不良行为习惯。
2.4 加强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
学生应当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关心社会、服务社会的精神,培养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思想品德课程内容
思想品德课程应包含以下内容:
3.1 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
3.2 道德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责任意识,引导他们学会自律、尊重他人、爱护环境,培养善良、宽容、勤劳、诚信等美德。
3.3 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培养良好的情感表达和
交流能力,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3.4 法治教育
引导学生了解法律和法治的基本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和法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综合性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 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实践性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一、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指国家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课程标准包括:(1)坚
持共产主义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认识自我,尊重他人;(3)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责任感;(4)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5)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学会社会规则;(6)引导学生探索人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7)培养学生的宗教信仰,增强学生的精神追求。
二、道德和社会责任
道德是指一种社会规范,它定义了在社会中行为的良知原则,是人们行为的准则;社会责任是指一个组织或者个人有义务遵守法律,有义务尊重人权,有义务保护环境,有义务负责任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有义务支持社会正义,有义务支持社会发展。
三、人格和社会行为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性格、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它是一个人的内在特质,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环境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它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社会能力和社会角色。
四、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
公民道德是指每个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它是公民忠于自己的国家、尊重法律、尊重他人权利的行为准则。社会责任是指每个公民要有责任感,应该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尊重他人,维护社会公正,参与公共事务,支持社会公益,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等。
五、道德教育与社会变革
道德教育是一种以培养道德观念和建立道德行为标准为目的的教育形式,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身的社会责任,增强个人的责任感和自律性,从而促进社会变革。道德教育能够增强人们的责任感,让人们更加关注社会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变革。它也可以激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发挥自身的作用,从而实现社会变革的目标。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最新)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修订稿)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全文)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全文)
(修订稿)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2024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2024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与法治素养愈发成为当务之急。2024年新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将全面实施,其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道德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以期使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社会价值观。本文将围绕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展开讨论,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更好地帮助初中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方面的成长。
一、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
1.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法治观念,包括尊重法律、遵纪守法、维护法律权威等方面。通过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权利和义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增强法治自信心,提高法治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道德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道德价值观,包括尊重他人、诚
实守信、助人为乐等方面。通过学习道德模范的事迹、讲述道德故事,引导学生理解道德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增强责任感和奉
献精神。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包括关心他人、参与社
会公益活动、尊重社会规范等方面。通过学习社会进步的历史、理解
社会问题的现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民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
二、如何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
1.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需要提高教师的法治观念和道德
素养,加强教师的法治教育和职业道德培训,使教师成为学生良好品
德和价值观的榜样。
2.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关联当下社会热点和法治事件,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和分析,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版).pdf
义务教育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XXXX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目录一、
第一部分前言
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追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
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新教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新教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各种活动,在认识、体验和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通过课程的实践性,初中学生的生活得到逐步扩展和丰富,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综合素质教育是课程的重要目标
思想品德课程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初中学生的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综合性的研究内容和实践活动,初中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素质,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贯彻科学发展观
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引导初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研究和实践,初中学生能够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提高
思想品德课程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提高,尊重学生研究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通过课程的人文性和实践性,初中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思想品德是人在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品质。对于初中生而言,生活范围不断扩大,需要处理的关系也越来越多。因此,思想品德课程应该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的成长,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2024版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
2024版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
2024版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教育
的指导性文件,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该标准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旨在对我国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未
来发展进行思考。
2024版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九个方面的内容:个人与社会、家庭与社会、国家与社会、人与自然、人的多维发展、公民、司法、
安全和实践与体验。这些内容综合了社会现实和教育理论的要求,全面促
进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的提升。
首先,个人与社会方面的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道德行为。该方面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
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
国家与社会方面的要求强调学生对国家、社会制度和法治的认识。学
生需要了解我国的宪法法律体系以及法治的核心价值观,培养对法治的敬
畏和信仰,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人与自然方面的要求倡导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学生需要了解自
然界的规律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推动实施可持续发展。
人的多维发展方面的要求强调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学生不仅要培
养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还要发展自己的智力、体质、审美和劳动技能,
全面发展自我,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公民方面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学
生需要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了解社会组织和公益事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司法方面的要求强调学生对司法制度和公正的认识。学生需要了解司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观念的重要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 掌握基本的思想道德理论知识,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2.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
3. 了解国家法律法规,知晓法治精神,学会用法律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
4. 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法治观念;
5. 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增强法治意识,提高法律素养。
二、教学内容
1. 思想道德教育
(1)思想品德教育
- 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 礼仪与风度
- 优秀人格的培养
(2)思想道德理论知识
- 道德规范和原则
- 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践2. 法治教育
(1)宪法和法律
- 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 法律的种类和层级
- 法律的知识和运用
(2)法治原则和方法
- 法治精神和核心价值观
- 法治行为和法规遵纪
- 法律法规的适用和实践
3.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
- 课外作业和实践活动
- 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
- 学生自治与行为规范
三、教学方式
1. 授课方法
- 讲授、讨论、互动
- 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合作2. 实践教学
- 走出课堂、实践活动
- 社会实践、考察调研
3. 多媒体教学
- PPT演示、视频资料
- 互联网资源、在线学习平台
四、教学评价
1. 考核方式
- 课堂表现、平时作业、期末考试- 口头答辩、小组展示、个人论文2. 评价标准
- 学习态度、学业成绩、文明礼貌- 学习兴趣、团队合作、创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
无
理的协调发展。理的协调发展。
原内容
新内容
原活动建议 新活动建议
1.2 知道青 1.2 了 解 青 春 新
春期心理卫 心理卫生常识,
生常识,学 体会青春期的美
会克服青春 好,学会克服青 无
无
期的烦恼, 春期的烦恼,调
调控好自己 控好己的心理冲
的心理冲动。动。
原内容
新内容
原活动 建议
新活动建议
【三】1.2 正确对待学习 压力,克服考 试焦虑,培养 正确的学习观 念,做好升学 和职业选择的 心理准备。
一、推动了教师课程理念上的调整 ★教师的思想品德课程知识观有所改变 ★正面引导与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理念逐步为教师 所接受 ★使教师从真理的权威走向师生共同成长 ★加强了思想品德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沟通,综合发挥 学校德育作用
思想品德课程十年改革思考
二、有效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新变化 ★将活动课程引入课堂 ★改变了以往课堂“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将多 种教育模式引入课堂 ★将多种学习方式引入课堂 ⊙改革前:主要是接受式学习。 ⊙改革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学 习方式。
wenku.baidu.com
思想品德课程十年改革思考
三、有效推动了课程评价方式的变革 ★采用多元性评价方式,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采用过程性、发展性评价方式,促进学生 道德成长 ★使评价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变
思想品德课程十年改革思考
四、依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思想品德课程学科地位的缺失问题 ★教师对品德课程新理念缺乏深入理解和把握 ★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问题 ★在教材使用与资源开发上存在的问题 ★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没有被更多教师掌握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
2006年末修订启动,2011年12月公布。深
入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要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
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精神,吸收和
反思课改十年宝贵经验,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及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相关课程理论思想的基础
上进行的,重点对课程内容做了认真细致的调整
和修缮。
思想品德课程十年改革思考
公民意识最重要体现就是公共精神的确立。包 括独立的人格精神、社会公德意识、自制自律的行 为规范、善待生命社会的慈悲胸怀。规则意识、法 制观念是公共精神、公民意识的基本内容。
公民教育就是要将公民意识教育、公共生活、 公共精神等思想贯穿于课程内容中,促进初中学生 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理念 的理解,引导和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让初中生“体会生态精神与人的生存关系”,
从整个生命体的高度来认识各种生命存在的价值,认识 人类对于整个生命体的价值和意义,学会在尊重、珍惜 和热爱生命过程中领悟生命的意义。
强调生命既有多样性问题,也有独特性问题。
不断接近学生的个体生命,关心学生的生命状态,关注 学生自身对生命的体验和态度,努力唤醒学生的生命意 识、培养生存能力、体现生命价值。
一、基本原则
• 围绕“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 责任的公民”这一课程核心,遵循大结构 不变原则,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不断完 善课标内容,力求与时俱进。
完善为主
与时俱进
(一)完善为主
• 1、微调原内容框架结构,使其准确对应 “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 “我与国家和社会”三大板块主题。
1.3正确对待 学习压力, 克服厌学情 绪和过度的 考试焦虑, 培养正确的 学习观念和 成就动机。
2、对板块下的三部分内容进行厘清,明确了三个组 成部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每个版块的第一、二部分 内容主要是根据初中学生的生活以及不同时期身心 发展的特点来安排的,有机整合了心理健康、道德、 国情教育内容。第三部分集中探讨法律教育的内容。
3、对课程内容的具体条目进行修订,使其进一步 完善。修订策略主要有四个方面:
• 【一】2“自尊自爱”各条目(外在表层的道德逐步指向
深层的道德逻辑) • 【二】1“交往与沟通”与2“在集体中成长”各条目(按
照由宏观原则到具体要求的逻辑重新排序) • 【三】1“积极适社会的发展”各条目(按照由社会要求
到个人责任的逻辑重新排序) • 【三】2“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各条目(按照由具体国
二、课程内容解读
总体情况
特点
德育为先 能力为重 创新方法 力求减负 审慎设计
一、成长中的我 (一)认识自我
实验稿:6条内容4个活动建议。 修订稿:7条内容4个活动建议。
原内容
新内容 原活动建议 新活动建议
1.1 悦 纳 自 己 1.1 悦 纳 自 己
的生理变化, 的生理变化, 促进生理与心 促进生理与心
• (1)修正具体行为动词,便于教师准确把握课
程目标,达成相关要求。
• (2)矫正个别认识局限,使课程内容规定更加
科学。
• (3)合并或分解前后雷同的的德目,尽量使同
一个德目只出现在一条条目中。
• (4)删除某些知识或者缩小其内涵,使难易程
度适当,落实小学、初中、高中衔接要求。
• 4、对某些课程内容条目的排序进行调整,明确条 目之间的逻辑顺序。如:
情到国策,中国到世界的逻辑重新排序)
(二)与时俱进
•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坚持“以人为 本”思想,突出增加生命教育和公民教育内容是 本次课程内容修订的两大亮点。 生命教育
公民教育
生命教育
• 实验稿中的生命教育内容更多的是以“个体生命” 和“人的生命”为中心对初中生进行生命教育, 显然不完整。本次生命教育主要增加:
公民教育
• 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 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尊 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 平等发展的权利。”
公民教育一方面适应了社会转型的特殊要求和 教育民主化的进城,另一方面,公民教育遂提出的 培养理性、独立、自主、合格的社会公民的德育目 标,对于道德教育的发展以及公民个体的成长无疑 都是有益的。
公民意识是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 的自我认识,是公民自觉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 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 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 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念 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强调:人们在社会生活
中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 意识等基本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