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总目标: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这段话告诉我们:这是国家开设本课程的目的,也是思想品德教师上思想品德课的目的,还是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目的。
千万别只记得考试,忘了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主要任务啊!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第一编思想品德课程设计总论一、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思想品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处理与自身、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而逐渐培养起来的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
在现代社会,社会成员的思想品德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
一般说来,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往往就是有较高素质的人。
一个有理想追求的民族,往往是有凝聚力和文化生命力的民族。
为了应对时代提出的各种挑战,提升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我们必须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育新时代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社会愈是发展,愈是需要其成员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现代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品德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和时代的要求,以思想品德为核心概念,重新调整和安排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研制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多元文化的多样呈现。
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标准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目标的含义及功能
含义: 课程目标就是一定学校某门、某类课程或课程体系所 要达到具体目标,即“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 。
指向学生,而不是教师; 是预期的结果和标准。 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为什么要制订课程目标?
指向功能 功能: 规范功能 评价功能
课程目标
体现课程性质
课程目标的表达方式,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要 求,更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思想政治观点是主体。 优先设置和实施的课程 目标。
能 力
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 的发展。
课程目标
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 的主导。
知 识
支撑全部课程目标实施的基础。 服从并服务于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目标。
济
学 常 识
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主题结构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程
经济生活
生活与消费
投资与创业 收入与分配 面对市场 经济
政治生活
文化生活
生活与哲学
生活智慧与 时代 精神 探索世界与 追求真理
公民与政治生活 文化与生活 为人民服务 的政府 文化传承与 创新 中华文化与 民族精神 发展先进文 化
建设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 当代国际社会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基本结构
第一,前言。包括:①课程性质;②课程理念; ③设计思路。 第二,课程目标。包括①总目标;②分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
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三,内容标准(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包括:①学习领域;②
学习主题;③目标要素 第四,实施建议。包括:①教学建议;②评价建议;③教材编写 建议;④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第五,附录。包括术语解释、案例等。
义务教育思政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思政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思政课程标准是国家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要求的规定。
该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锻炼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以培养有理想信念、道德修养、良好习惯、健康心理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义务教育思政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
1. 法律法规知识和公民道德:使学生了解国家法律法规及公民道德要求,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遵纪守法意识。
2. 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幸福的理念。
3. 国家和社会:使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发展战略和国际形势,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 学习与创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5. 知识与实践: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思政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6. 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安全意识,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
通过制定和实施义务教育思政课程标准,可以确保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获得全面而科学的指导,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行为习惯,为学生成长成才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一、解读新《课标》(一)基本理念解读1、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究竟要试图去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说相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究竟要面对的是什么问题?基本问题: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缺乏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
针对性的缺乏是指未能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真实的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而更多地是基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考虑和成人世界的品德要求出发,来设计学生思想品德课程。
与之相关,缺乏针对性必然使得这种教育远离真实教育情景中的学生,学生的主动性自然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发挥。
由于这、这种课程设计从整体而言是脱离学生实际的,所以,不管教师如何去启发诱导,从根本而言之,他们都只可能是被动的接受者。
落实到效果,就导致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的缺乏。
以2001年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稿)》为例:初一年级(七年级)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引导他们重视品格修养,培养健康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初二年级(八年级)采用以例说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
使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懂得法律与公民生活的密切关系。
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同犯罪做斗争的能力。
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初三(九年级)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我国基本国情、国策的教育。
使学生知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国家的国策、发展战略。
提高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的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第一讲: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一般原理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就是:从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出发,依据课程标准要求,遵循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认识规律,预设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确定教学步骤的过程。
一、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为了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法制和心理品质教育,根据中学教育的特点,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一直在中学设有思想政治品德课之类的课程。
不论期间其名称、具体内容、设置形式等发生过哪些变化,从其设置的目的以及基本教学内容上看,就是一德育课程。
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上与中学其它课程有许多相似或相近之处,但作为主要承担德育任务的课程来讲,其设置及功能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程。
它是学校“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1994 年 8 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 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 ( 2001 年 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 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 1995 年12 月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
正因如此,新编的初中“ 课程标准” 明确规定了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有大量有关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史学、伦理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以及人文地理的知识,但它与传授文化知识中渗入德育内涵的其他学科教学相比,并不以传授文化知识作为其主要功能,而是借助于这些文化知识为载体,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制和心理品质教育。
用学科教学方法(包括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指导撰写学科小论文等形式)向中学生灌输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心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就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跟学校其他德育工作形式和途径的区别。
思想品德最新课标
思想品德最新课标第一部分前言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
新教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新教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
这意味着,课程内容应该与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注重实践性和综合性。
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品德课程的另一个核心理念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通过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四)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思想品德课程的另一个基本理念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应该尊重学生研究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
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研究、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综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三思想品德课程的实施策略一)注重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思想品德课程应该注重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二)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思想品德课程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通过讲授、讨论、体验、实践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三)注重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思想品德课程应该注重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研究、自主实践,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注重课程评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思想品德课程应该注重课程评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思想品德发展情况,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思想品德是人在认识、体验和实践生活中逐步形成的。
小学品德最新课标
小学品德最新课标在教育的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品德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其课程标准也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而不断演进。
最新版的小学品德课标,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2.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3. 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行为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4. 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增强遵守法律和规则的自觉性。
5.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6.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课程内容1. 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习国家的历史、文化、成就等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 道德教育:教授基本的道德规范,如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
3. 法治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4.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授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技巧。
5. 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6. 社会实践: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道德规范。
2. 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3. 体验式教学: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道德行为。
4. 案例教学:运用真实或虚构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高道德判断力。
5. 多媒体教学:利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评价方式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态度等。
2. 结果性评价:通过考试、作业、报告等形式,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价自己的道德行为和学习成果。
4. 同伴评价:通过同伴之间的评价,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和进步。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摘要一、总目标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成长中的我(一) 认识自我目标:──能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心理。
──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
内容标准活动建议内容标准活动建议2.1 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
2.2 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
2.3 懂得自尊和知耻,理解自尊和尊重别人是获得尊重的前提,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2.4 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树立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远大志向,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2.5 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知道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6 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
以“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伙伴”为主题,作一次本地区的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生存状况的调查,观察每个物种及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体会生命世界的神奇。
列举一些中外人物的事例,或以自己和身边同学的生活故事,就“人生的意义”开展一次主题讨论。
开展向同学推荐一本好书的活动。
1.1 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
1.2 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中动。
1.3 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1.4 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最新)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主要有以下特性: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2024年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024年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也要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为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的培养提供更加完善的指导。
本次修订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侧重于突出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强调学生的品德培养和法治意识的提升,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的新时代公民。
下面将对2024年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课程目标1.品德培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实践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具体包括:1)强调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尊重人的尊严,重视公共利益,倡导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品质。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感受他人的需要,并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2.法治意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通过学习法律法规和案例,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增强学生的法律遵从意识,具体包括:1)强调法律的普及教育,使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常识,明确法律的权威和约束力。
2)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引导学生遵守法律法规,尊重法律权威,增强法治观念。
3.全面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具体包括:1)强调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美感和人文情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
2)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实践教育,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自我管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课程内容1.品德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将涵盖以下品德教育内容:1)基本的道德知识和道德情感,包括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等道德观念。
2)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包括互助友爱、理解包容、公益慈善等社会责任的培养。
3)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包括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培养学生爱国爱乡、敬业乐群的情感和观念。
2.法治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将涵盖以下法治教育内容:1)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包括国家法律制度、行为规范等基本法律常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篇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上)思想品德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的重要课程,它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能力。
下面将从课程目标、核心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对思想品德课程的标准进行阐述。
一、课程目标1. 培养道德情操:通过学习思想品德课程,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乐于助人、团结互助、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2. 培养思维能力:思想品德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辨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社会责任感: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能够认识到自己作为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懂得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二、核心内容1. 道德修养:思想品德课程通过讲授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使他们具备合理、准确的道德判断能力,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2. 人际交往:通过学习思想品德课程,学生能够掌握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懂得尊重他人的权利和个性差异,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知识智慧:思想品德课程鼓励学生不断探索、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知识智慧,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社会责任:思想品德课程通过讲授社会伦理理论和社会责任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并能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和社区服务活动。
三、教学方法1. 情感教育法:通过讲授富有感染力的故事和案例,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行为动力。
2. 探究式学习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思考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规范化教育法:通过学习道德准则和规范,培养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和自律能力。
4. 实践教育法: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内容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内容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考生使用的教材版本为依据,包括其中七、八、九年级的部分内容。
内容包含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次要求,高一层次的目标要求包含了较低层次的目标要求。
各层次目标主要通过行为动词来呈现,这些动词指向学生学习的不同水平,并且内在地包含了知识内容维度。
具体内容如下:九、例题示例非选择题(根据下列各题的要求回答)例1:学校决定以“感受生活变化,我为祖国添彩”为主题组织开展一次师生座谈会。
荣荣在调查、收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准备围绕“说变化、明事理”,“求发展、促和谐”,“立志向、负使命”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发言,请你与荣荣合作完成。
【说变化 明事理】(1)①除了“住”、“行”方面的变化外,请你以文字的形式再表述一个方面的变化。
②我们取得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从链接一中,你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3)结合链接二,为使生态文明之路越走越宽广,我们应实施什么战略? 【立志向 负使命】(4)祖国辉煌灿烂的明天,需要我们一起去创造。
你将怎样为祖国的美好前程增光添彩?说明:试题通过“说变化、明事理”,“求发展、促和谐”,“立志向、负使命”三个环节,将生活、道理(观点)和责任有机结合,第(1)问通过描写生活变化和提炼“根本原因”,考查时事和生活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并认同祖国发展成就的,并测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熟悉程度,知识能力目标要求为“记忆”;第(2)问主要通过对我国的国情介绍,要求在分析材料基础上归纳出结论,即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知识能力目标要求为“理解”;第(3)问考查学生对我国国策的认识,即从国情出发,判断应该实施的战略,知识能力目标要求为“应用”;第(4)问通过对祖国未来的憧憬,考查学生的行为选择,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展现自己的正确选择,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知识能力目标要求为 “应用”和“综合”。
试题将时政热点与主干知识相结合,较好地渗透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考查。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完整版)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完整版)第一部分前言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这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依据中央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制订本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本课程要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
(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本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中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使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这对中国公民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为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依据中央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依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决定》,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制定本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思想政治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弘扬民族精神,扩展国际视野,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人文、社会学习领域其他科目的教学相互支撑,与学校其他各项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教育与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相统一本课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采用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体现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
(二)注重尽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相结合本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力求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最新版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最新版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主要有以下特性: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人教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
人教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
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综合性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 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实践性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
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开放性本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课程评价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
高中政治课标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中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使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这对中国公民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为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依据中央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依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决定》,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制定本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思想政治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弘扬民族精神,扩展国际视野,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人文、社会学习领域其他科目的教学相互支撑,与学校其他各项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教育与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相统一本课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采用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体现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
(二)注重尽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相结合本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力求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22年新课程标准道德与法治
22年新课程标准道德与法治2022年新课程标准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素养,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以下是关于该课程标准的详细介绍:课程性质: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具有思想性、政治性、综合性、实践性和育人性的特点。
课程理念: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坚持教师价值引领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
课程目标: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
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内容: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以道德与法治教育为框架,有机融入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教育、国防教育、反分裂国家、反邪教、禁毒、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网络安全、扫黑除恶、防范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预防艾滋病教育等专题教育内容,以及心理健康、劳动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等内容。
总之,2022年新课程标准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素养,强调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和育人性,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整个生命体的高度来认识各种生命存在的价值,认识 人类对于整个生命体的价值和意义,学会在尊重、珍惜 和热爱生命过程中领悟生命的意义。
强调生命既有多样性问题,也有独特性问题。
不断接近学生的个体生命,关心学生的生命状态,关注 学生自身对生命的体验和态度,努力唤醒学生的生命意 识、培养生存能力、体现生命价值。
一、基本原则
• 围绕“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 责任的公民”这一课程核心,遵循大结构 不变原则,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不断完 善课标内容,力求与时俱进。
完善为主
与时俱进
(一)完善为主
• 1、微调原内容框架结构,使其准确对应 “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 “我与国家和社会”三大板块主题。
公民意识最重要体现就是公共精神的确立。包 括独立的人格精神、社会公德意识、自制自律的行 为规范、善待生命社会的慈悲胸怀。规则意识、法 制观念是公共精神、公民意识的基本内容。
公民教育就是要将公民意识教育、公共生活、 公共精神等思想贯穿于课程内容中,促进初中学生 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理念 的理解,引导和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公民教育
• 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 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尊 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 平等发展的权利。”
公民教育一方面适应了社会转型的特殊要求和 教育民主化的进城,另一方面,公民教育遂提出的 培养理性、独立、自主、合格的社会公民的德育目 标,对于道德教育的发展以及公民个体的成长无疑 都是有益的。
• (1)修正具体行为动词,便于教师准确把握课
程目标,达成相关要求。
• (2)矫正个别认识局限,使课程内容规定更加
科学。
• (3)合并或分解前后雷同的的德目,尽量使同
一个德目只出现在一条条目中。
• (4)删除某些知识或者缩小其内涵,使难易程
度适当,落实小学、初中、高中衔接要求。
• 4、对某些课程内容条目的排序进行调整,明确条 目之间的逻辑顺序。如:
1.3正确对待 学习压力, 克服厌学情 绪和过度的 考试焦虑, 培养正确的 学习观念和 成就动机。
情到国策,中国到世界的逻辑重新排序)
(二)与时俱进
•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坚持“以人为 本”思想,突出增加生命教育和公民教育内容是 本次课程内容修订的两大亮点。 生命教育
公民教育
生命教育
• 实验稿中的生命教育内容更多的是以“个体生命” 和“人的生命”为中心对初中生进行生命教育, 显然不完整。本次生命教育主要增加:
• 【一】2“自尊自爱”各条目(外在表层的道德逐步指向
深层的道德逻辑) • 【二】1“交往与沟通”与2“在集体中成长”各条目(按
照由宏观原则到具体要求的逻辑重新排序) • 【三】1“积极适社会的发展”各条目(按照由社会要求
到个人责任的逻辑重新排序) • 【三】2“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各条目(按照由具体国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
2006年末修订启动,2011年12月公布。深
入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要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精神,吸收和
反思课改十年宝贵经验,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及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相关课程理论思想的基础
上进行的,重点对课程内容做了认真细致的调整
和修缮。
思想品德课程十年改革思考
无
无
理的协调发展。理的协调发展。
原内容
新内容
原活动建议 新活动建议
1.2 知道青 1.2 了 解 青 春 新
春期心理卫 心理卫生常识,
生常识,学 体会青春期的美
会克服青春 好,学会克服青 无
无
期的烦恼, 春期的烦恼,调
调控好自己 控好己的心理冲
的心理冲动。动。
原内容
新内容
原活动 建议
新活动建议
【三】1.2 正确对待学习 压力,克服考 试焦虑,培养 正确的学习观 念,做好升学 和职业选择的 心理准备。
思想品德课程十年改革思考
三、有效推动了课程评价方式的变革 ★采用多元性评价方式,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采用过程性、发展性评价方式,促进学生 道德成长 ★使评价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变
思想品德课程十年改革思考
四、依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思想品德课程学科地位的缺失问题 ★教师对品德课程新理念缺乏深入理解和把握 ★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问题 ★在教材使用与资源开发上存在的问题 ★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没有被更多教师掌握
2、对板块下的三部分内容进行厘清,明确了三个组 成部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每个版块的第一、二部分 内容主要是根据初中学生的生活以及不同时期身心 发展的特点来安排的,有机整合了心理健康、道德、 国情教育内容。第三部分集中探讨法律教育的内容。
3、对课程内容的具体条目进行修订,使其进一步 完善。修订策略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推动了教师课程理念上的调整 ★教师的思想品德课程知识观有所改变 ★正面引导与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理念逐步为教师 所接受 ★使教师从真理的权威走向师生共同成长 ★加强了思想品德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沟通,综合发挥 学校德育作用
思想品德课程十年改革思考
二、有效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新变化 ★将活动课程引入课堂 ★改变了以往课堂“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将多 种教育模式引入课堂 ★将多种学习方式引入课堂 ⊙改革前:主要是接受式学习。 ⊙改革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学 习方式。
公民意识是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 的自我认识,是公民自觉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 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 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 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念 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强调:人们在社会生活
中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 意识等基本意识。
二、课程内容解读
总体情况
特点
德育为先 能力为重 创新方法 力求减负 审慎设计
一、成长中的我 (一)认识自我
实验稿:6条内容4个活动建议。 修订稿:7条内容4个活动建议。
原内容
新内容 原活动建议 新活动建议
1.1 悦 纳 自 己 1.1 悦 纳 自 己
的生理变化, 的生理变化, 促进生理与心 促进生理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