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4版)

合集下载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总目标: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这段话告诉我们:这是国家开设本课程的目的,也是思想品德教师上思想品德课的目的,还是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目的。

千万别只记得考试,忘了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主要任务啊!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第一编思想品德课程设计总论一、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思想品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处理与自身、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而逐渐培养起来的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

在现代社会,社会成员的思想品德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

一般说来,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往往就是有较高素质的人。

一个有理想追求的民族,往往是有凝聚力和文化生命力的民族。

为了应对时代提出的各种挑战,提升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我们必须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育新时代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社会愈是发展,愈是需要其成员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现代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品德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和时代的要求,以思想品德为核心概念,重新调整和安排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研制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多元文化的多样呈现。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规定:“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的课程。

它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四大特点。

课程基本理念(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中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

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这明确告诉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学习,以行导情,以行促知,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体现知识从行动中来,到行动中去。

但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活动也出现了与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不协调的现象: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受社会环境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或者因为中考的压力,其教学仍是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情感目标的正确引领和学生能力的提高,割裂了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认为重视情感教育就会削弱学生的知识掌握,影响学生成绩的取得,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自己的切身利益。

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理解和做法。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学习呢?结合多年的教学感悟,我认为必须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丰富实践活动形式2009年的初二年级,我所任教的六班很多学生比较懒散,搞点集体活动都不积极,语文教师布置的每天写一篇日记对他们来说更是应付,老师们都很苦恼。

有一件事特别让我感动:五月份,根据上级安排,初二年级学生要参加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

我和几个老师带着学生到观城五中参加社会实践,开设的课程门类丰富多彩,都是平常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看着他们的笑脸、品尝着他们第一次包的饺子、欣赏着他们制作的一件件手工作品…,我真是由衷地为他们高兴。

为了增加趣味,老师们组织了一些课外活动,比如拔河、跳绳等,这些大型的比赛,都需要学生必须合作的好,说实话,我们几个老师都没有把这些当回事,就是让他们玩玩罢了,可这些学生却看得很重。

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标准

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标准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目标的含义及功能
含义: 课程目标就是一定学校某门、某类课程或课程体系所 要达到具体目标,即“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 。
指向学生,而不是教师; 是预期的结果和标准。 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为什么要制订课程目标?
指向功能 功能: 规范功能 评价功能
课程目标
体现课程性质
课程目标的表达方式,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要 求,更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思想政治观点是主体。 优先设置和实施的课程 目标。
能 力
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 的发展。
课程目标
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 的主导。
知 识
支撑全部课程目标实施的基础。 服从并服务于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目标。

学 常 识
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主题结构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程
经济生活
生活与消费
投资与创业 收入与分配 面对市场 经济
政治生活
文化生活
生活与哲学
生活智慧与 时代 精神 探索世界与 追求真理
公民与政治生活 文化与生活 为人民服务 的政府 文化传承与 创新 中华文化与 民族精神 发展先进文 化
建设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 当代国际社会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基本结构
第一,前言。包括:①课程性质;②课程理念; ③设计思路。 第二,课程目标。包括①总目标;②分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
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三,内容标准(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包括:①学习领域;②
学习主题;③目标要素 第四,实施建议。包括:①教学建议;②评价建议;③教材编写 建议;④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第五,附录。包括术语解释、案例等。

课程标准2014

课程标准2014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4版)第一部分前言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主要知识点归纳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主要知识点归纳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主要知识点归纳第一章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基本知识一、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定义(P2)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就是在中学课程体系中,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性质、担负着中学思想教育的主要任务、承载着中学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成为中学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的教学科目。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地位(P3)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是中学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方面,它是中学课程方案明确规定的国家课程。

另一方面,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也是中学的一门必修课程。

此外,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也是中学德育的核心。

三、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特征(P4)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为核心的,具有思想性、综合性、人文性、实践性特点的社会主义公民素质教育课程。

1、思想政治课程是社会主义公民素质教育课程。

2、思想政治课程是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课程。

3、思想政治课程是具有思想性、综合性、人文性、实践性特点的课程。

四、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理念(P13)(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1、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2、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3、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语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2、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3、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4、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5、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五、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区别(P17)1、教育目的体现国家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适用于整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属第一层次.2、培养目标体现不同性质教育和不同阶段教育的价值,适用于一定性质和阶段的教育教学,属第二层次。

3、课程目标体现一定课程的价值,适用于一定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属第三层次.4、教学目标体现课程中一定内容教学的价值,适用于一定内容的教学与评价,属第四层次。

2014——2015学年度9年级思想品德教学计划

2014——2015学年度9年级思想品德教学计划

2014—2015学年度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教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认真贯彻十六大提出的“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充分体现《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有关文件精神,以《北师大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为根本依据。

二、教材分析:《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教材共分四单元十二课,设计了25个框。

从总的设计思路来看,第一单元“感受时代脉动”开门见山,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变迁,体会党领导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把握国家实力不断增强的表现,理解这些变化的原因,树立热爱祖国的思想,关心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第二单元“踏上兴国之路”,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活力,同时懂得政治生活的民主、人民积极参加国家的民主管理是社会发展的保证,了解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正在走向世界的状况。

第二单元在第一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科技、教育和法制建设方面的国情,以及针对这些问题制定的国策和发展战略。

所以,第二单元主要是承接第一单元的逻辑的发展。

学生了解了我国的国情之后,会有一种参与的意向,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懂得,每一位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公民,需要掌握科学发展观、科教兴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略的思想,只有具备了这些思想,其行动才能更自觉有效。

第三单元“熔铸民族魂魄”本单元在前两个单元“感受时代脉动”“踏上兴国之路”和第四单元“实现共同理想”之间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学习了“感受时代脉动”和“踏上兴国之路”两个单元之后,学生对当前世界与我国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

那么,在今天这样一个处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中的社会,如何处理更高意义上的交往行为,即民族交往应当遵循何种规则,需要培养学生在认识民族与世界的基础上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和国家统一的问题,这是承上。

2014年中考思想品德考纲.pdf

2014年中考思想品德考纲.pdf

2014年中考思想品德考纲第一部分成长中的我(约占25%)1.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体会青春期的美好,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

2.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复杂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3.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应对挫折的方法,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提高心理承受力,形成勇于克服困难、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和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态度。

4.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积极接纳自我。

5.认识生命形态的多样性,理解人类生命离不开大自然。

6.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珍爱生命。

7.体会生命的价值,认识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

8.自尊、自爱,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9.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10.正确认识好奇心和从众心理,发展自我控制能力。

11.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

12.知道法律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

13.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

14.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15.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16.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17.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

第二部分我与他人和集体(约占30%)18.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

19.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20.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危害,积极与同学、朋友和成人交往,体会交往与友谊对生命成长的意义。

21.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同龄人交往,建立同学间的真诚友谊,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与友谊,把握原则与尺度。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思想品德教学计划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思想品德教学计划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思想品德教学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八年级1~4班的思想品德教学工作,现制定以下教学工作计划:一、教学目标初中思想品德是以成长中的学生为出发点,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教学内容,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

而八年级下册的教育主题是帮助学生主动维护权益,自觉履行义务。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权利与义务的基本知识和两者的关系,了解和掌握我国法律规定公民在人身、文化和经济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崇尚公平和正义,做一个遵纪守法的讲文明讲礼貌的好公民。

二、教材分析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中,与别人打交道,不仅要学会交往、掌握交往的品德和艺术,而且必须正确处理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了解自己的合法权益和应该承担的义务,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是学习交往的继续,是进一步提高道德水平的需要,更是增强法律意识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

因此,按照课程标准,本册的教学内容围绕权利义务这一大的教育主题,综合建构的具体内容分为四个单元,围绕正确对待权利义务、维护人身权利、维护文化经济权利、崇尚公平正义四个综合主题展开,设置了十课教学内容:“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我们应尽的义务”、“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隐私受保护”、“终身受益的权利”、“拥有财产的权利”、“消费者的权益”、“我们崇尚公平”、“我们维护正义”。

三、学情分析本学期任教的八年级四个班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加之本学期学习有关法律的一些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较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但也要注意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不认真,成绩较差,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和课下辅导。

四、教学措施1.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熟悉教材,认真填写备课教案。

2.课堂上注意调控,让大多数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发言,发表见解,教师从中点拔。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和2014版)修订对比综述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和2014版)修订对比综述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和2014版修订对比综述教育部课标修订组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相对现行课程标准,其变化明显表现在:1.更加注重品德教育,凸显品德教育的观念。

一是注重学生的行为要求,即怎样做;二是注重公民意识、公民观念的培养。

从课程标准“前言”的表述,到“课程性质”的界定、“课程基本理念”的表达、“课程目标”的定位、具体“内容标准”的调整完善,可以说教育的指向均是品德观念、公民意识、生活态度和行为要求。

另外,在“我与国家和社会”部分,将国情教育的内容,纳入到道德部分,也显现着加强品德教育的意图。

2.“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三个板块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个板块内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四方面内容的逻辑关系更强。

课程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础,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

确立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以及与国家和社会三组关系。

这三组重要关系依次构成了本课程的三大内容版块。

每一内容版块中均涉及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具体内容。

课程标准界定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内容,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统一,以生活逻辑为主线,逻辑上更加科学合理、自然流畅。

3.部分“内容标准”的表达调整后更加完善、规范。

4.整体上更加注意减轻教学的内容分量、降低教学难度。

5.“活动建议”更有时代性、针对性。

多数“活动建议”是针对“内容标准”,切合当今社会实际来设计的,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6.“课程的实施要求与建议”更加符合现阶段教育教学理念的倡导,更加切合教育教学实际。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对比(第一部分)一、课程性质二、课程的基本理念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对比(第三部分)在“内容标准”部分,第一部分“认识自我”的内容标准所涉及到的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四部分内容的修改均属于微调。

相比较而言,第二部分“我与他人和集体”,第三部分“我与国家和社会”两部分的内容标准所涉及到的内容做了一些较大的改动。

2014年山西中考大纲说明:思想品德

2014年山西中考大纲说明:思想品德

2014年山西中考大纲说明:思想品德2014年山西中考大纲已经发布,中考频道小编特意为您搜集整理2014年山西中考大纲说明:思想品德,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资讯请收藏本站(ctrl+D即可)!2014年山西中考科目说明思想品德一、考试依据2014年山西省初中毕业生思想品德学业考试命题,以本科目说明为依据。

本科目说明结合山西初中思品学科教学及课改实际,对教育部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和细化。

二、考试宗旨努力对初中阶段学生所学思想品德课的水平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科学的终结性考查。

同时,要进一步发挥开卷考试的优势,努力体现思想品德学科在初中学生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过程中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并将培养合格公民作为该学科中考命题、平时教学和课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命题原则其一,突出思品学科性质和特点其二,强调思考及理性思维的原则。

其三,探究开放、能力为本的原则。

其四,注重实践、学以致用的原则。

四、命题要求第一,2014年山西思想品德科目中考命题,要严格执行本科目说明的规定和要求。

同时,继续保持2013年山西初中思品中考命题思路和方向,深化改革,逐步完善。

第二,将“培养合格公民”作为2014年及其今后思品中考命题的重心,改变以往政治语境过于强势的情形,同时将此转化为公民应有的政治素养。

第三,继续坚持能力立意,但与此同时要兼顾教育立意,凸显学科的自身特点。

第四,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新课改理念与“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之间的关系,即努力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在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革;二是处理好能力立意与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纠正“开卷考试”、“强调能力”等理念和方式带来的一些误解。

比如,“能力立意”不等于刻意回避对基础知识和原理的考查。

比如,要适当注意思品学科自身的学术性和系统性,特别是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理解,科学把握能力与知识之间的关系。

课程标准解读

课程标准解读

2、解决合法性的出路:回归生活 、解决合法性的出路: 德育课程要想为自己的存在辩护,就必须解决 好重建与儿童生活的联系。 (1)课程价值取向的转向:培养有道德的人而不 是“道德研究者”(道德知识的学习者) (2)课程的逻辑:生活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的逻辑 (3)德育课程与儿童生活的关系:不能涵盖儿童 的整体生活,但力求反映儿童的整体生活
(二)以生活为中心的课程理念
1、建立在知识逻辑上的德育课程没有合法性 杜威与涂尔干的质疑:
杜威:“能够影响行为,使行为有所改进和改 善道德观念”是通过学校整体生活才能获得的。
涂尔干:“我们不能僵硬地把道德教育范 围局限于教室中的课时:它不某时某刻的事 情,而是每时每刻的事情。”
这种质疑非常有力: 道德确实不是知识,关于道德的知识确实 与人的行为和内在品质没有直接关系。“道德 上的不作为”现象、“故意失德”现象就是例 子。 “道德不能放假”:道德确实不是“某时 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时每刻的事情” 品德确实是在生活中形成的,与学校整体 生活都有关。 品德不单是“教”出来的,而且是自己 “学”出来的。
• 学法用法:理解法律的本质和功能
维护合法权益 自我防范
我与他人
• 交往与沟通:懂礼仪、会交流、善合作 • 交往的品德:孝敬、诚信
心中有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
• 权利与义务:了解宪法、法律
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
• 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认识周遭环境、提高适应能力 认识个人与集体、国家、社会的关系
与原政治课内容的比较(心理为例子)
心理健康和道德教育
保留的教学内容
原课标教学内容
新课标教学要求
锻炼心理品质,加强品格修养。 学会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磨砺坚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 养成良好习惯。 培养高尚情操,勇于面对挫折。 能够承受挫折,勇于开拓进取。 正确看待自己,增强自尊自信。 待人真诚热情,建立真挚友谊。 融入社会生活,陶冶高雅情趣。 培养爱国情操,树立崇高理想。 培养健康人格。

最新版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最新版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最新版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主要有以下特性: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最新版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最新版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最新版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主要有以下特性: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20版)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20版)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4版)第一部分前言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研究》教学大纲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研究》教学大纲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研究》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2100939课程英文名称:Research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Secondary Schools and Textbooks学时:2学分:32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程面向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单位:法学院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修读学期:第6学期一、教学任务本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一门大文类教师教育类专业平台课程。

通过这门课教学,学生能运用教育学基础、教师职业技能基础、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论五门教师教育类课程相关理论,解读中学社会·思品学科的课程标准,熟悉中学社会·思品学科教科书的编排结构和知识体系,能按照课程标准运用教科书编写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1.专业知识方面。

掌握教育部制定的中学社会·思品学科的课程标准;熟悉中学社会·思品学科的教科书的编排结构和知识体系;2.专业能力方面。

能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分析教科书,编写适合学情的教学详案。

3.综合能力方面。

能把所学的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研究的相关理论知识应用到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三、教学内容(一)序言1.教学内容:初中思品、社会学科教学基本状况;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的课程定位;初中思品、社会的教学基本要求2.教学要求:了解初中思品、社会学科教学基本状况;掌握从新课标修订看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的课程定位;掌握从新课标看初中思品、社会的教学基本要求。

3.教学重点和难点:从新课标看初中思品、社会的教学基本要求。

4.教学组织形式:集中讲授,组织课堂讨论。

5.自主学习内容:新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了解新课程标准、新课改目标和新课程结构。

(二)《历史与社会》课程中人文地理模块的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研究1.教学内容:《历史与社会》课程中人文地理模块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模块教材编写的体例结构特点、教材内容的选取原则与教学要求;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解读教材的基本思路;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转化了教学内容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评价项目
评价标准
教师教学
状态评价
1、教学目标合理得当,切实可行:
(1)目标的确定明确、具体、全面、适度,符合课标的规定和学生的实际。
(2)三维目标有机统一:以相关知识为支撑,关注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参与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状态评价
1、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
参与活动积极主动、热情高,乐于探究、交流、合作。
2、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
参与活动人数多,活动形式多样,活动时间充分。
3、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
思维活跃,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有创新意识,敢于质疑问难,发表个人的见解,能倾听、协作、分享。
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
1、课堂教学氛围宽松和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教师素养评价
教态自然、庄重;板书设计科学、合理;语言流畅、亲切,逻辑性、启发性强,学科用语使用准确;驾驭教学过程的能力强。
教学特色评价
把教师主导的“目标一策略一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的“活动一体验一表现”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或能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标准》,或能创造性地开发和创造教学资源;或在方法、策略、手段上有独到之处等,能形成个性鲜明的教育个性和教学风格。
课堂宽松、融洽、民主、和谐;教学互动性强;教学达成度高。
2、教师自身教学能力有持续性的发展与提高:
教师能够从教学活动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自身教学能力得以不断地提升。
3、学生学习效度明显: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探寻到相应的知识,有积极地情感反应,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能力明显提高,且有主动探究知识的热情和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下载浏览该文件200446211634126 -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下载浏览该文件200446211634126 -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 学生思想实际,与时俱进,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思想品 德教育。
▪ 人文性 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注重人文
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正确 的价值观。
▪实践性 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
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
即 空将尽快 可 间尽快尽
麛诫鱵圣 紗疄炍眸 菉唲蚅嫂 輵肧欄靠 潟馯色侇 馭疊隩曗
郛亼犥 畲眨幁 炠娵鈒
頙胥鵓閪鼬呕袂粃涟誆牱琯薬 妘艗鬄梔扜
455454545445 Hkjjkhh

個翙聗扂繘擽訣詓邼豐厨莻箑 昰猡輣盞臇
1222222222222223211
21111122222222222 能密密麻麻密密麻麻
分类目标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技能 能力
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 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 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热爱科学,勇于创新。 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
444444444
梿湶蓈榞匄媛赗娙瞎焠樃矋瑰 臨蝬譌况斆
54545454 哥vnv

合格和韩国
和环境和交换机及环 境和交换机
歼击机
版本vnbngnvng
恪摯鮲阺阌熛栿珟棖軺湣倃秜 謍勏觹籜炪
11111
该放放风放放风放放 风方法
共和国规划
看空 快尽快快 见间 空快将尽 看接 间尽见快 见口 进快快尽

的 的 叮 叮 当
55 55 55 5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4版)第一部分前言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

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二)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初中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

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

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科学设计。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思想品德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

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以及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这三组重要关系依次构成了本课程的三大内容板块。

每一内容板块中均涉及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具体内容。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思想品德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生命的可贵,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

●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

●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有责任心、追求公正的品质。

●形成热爱劳动、注重实践、崇尚科学、自主自立、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

●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热爱和平。

(二)能力●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

●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

●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

关于活动建议的说明:以上表格中的课程内容不全配有活动建议,活动建议的编号是依据与之相关联的课程内容的编号进行编制的。

活动建议仅具有参考价值,教师可结合本地情况设计、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和内容。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教学是落实本标准、达成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环节。

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应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贯彻思想品德教学原则,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应以本标准为依据,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一)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教学应准确把握课程的综合性,以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处理的主要关系为线索,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科学设计,避免将这些内容割裂开来,分块进行教学;应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性,避免概念化、孤立化地传授和记诵知识,努力使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

(二)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

思想品德课程实施者应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积极开发各门学科中的相关资源,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有机联系和融通,形成教育合力。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教师要了解和研究教材的整体布局,把握教材具体内容在单元和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任务,根据本标准,设定鲜明而集中的教学目标。

在合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

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

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

(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

二.评价建议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设计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方案时,应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体现学科评价特点,搜集学生学习的完整信息,客观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

教师要总结与反思评价结果,改进教学,进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一)评价目标思想品德课程的评价目标是,考查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程度,提高教学质量,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与提高的有效手段。

(二)评价方式思想品德课程倡导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观察: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引导的依据。

描述性评语: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项目评价:按照不同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学生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如提交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等。

师生可以对小组成果进行分析,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

谈话: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交流和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引导。

成长记录:教师应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袋。

记录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

以学生的自我记录、自我小结为主,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

考试:考试方式应灵活多样,如辩论、情境测验、开闭卷的笔试等。

要加强思想品德考试命题研究,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道德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考试对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思想品德课程鼓励学校教师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符合本课程特性和学生发展实际情况的有效评价方式。

(三)评价实施要求1.评价要客观、公正,要准确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调动学生道德学习的积极性。

2.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突出形成性评价。

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3.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

4.各级教育行政、招生考试部门以及学校教师在设计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方案时,必须以本标准评价目标与评价实施要求为依据,综合多方面获取的考查信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作出合理评价。

要注意评价的导向性,不能用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质量评价的唯一方式,警惕应试倾向的评价方式,避免评价方式偏离本课程目标和理念。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社会机构和各种教育渠道所蕴含的多种教育资源,教师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整合并优化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使之为课程实施和教学服务。

1.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开发、选择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

2.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将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等结合起来,使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3.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重视对学生自身资源的开发,使学生的参与过程和生活体验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4.结合当地和学校实际情况,重视对本土资源尤其是农村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