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下的审丑现象

合集下载

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探析

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探析

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探析在当代社会,传媒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传播信息和娱乐的工具,更是社会舆论的引导者和价值观念的塑造者。

在传媒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种现象,即“审丑”现象。

审丑现象指的是传媒文化将丑陋、低级、庸俗的内容进行炒作和宣传,以获取更多的关注和点击率,这种现象对社会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就传媒文化中的“审丑”现象进行深入探讨。

一、审丑现象的形成原因1. 市场需求与商业逻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文化作为商业化产品存在,其首要目标是盈利。

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和广告商,传媒文化常常需要创造出高点击率和高关注度的内容。

而丑闻、低俗、庸俗的内容往往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因此在商业逻辑的驱使下,传媒文化更倾向于炒作丑陋的内容。

2. 社会焦虑和情绪宣泄现代社会中存在着各种焦虑和负面情绪,人们对于社会、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满和烦恼。

传媒文化借助审丑现象,可以通过炒作丑陋的内容来满足人们的情绪宣泄需求,让人们通过看热闹、看丑闻来获得一种痛快感,从而缓解自身的压力和情绪。

3. 传媒利益的驱动传媒文化产业中存在各种利益关系,一些传媒机构和个人为了追求自身的私利,会利用审丑的内容来获取更多的关注和利益。

这种利益驱动也是审丑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审丑现象在传媒文化中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炒作丑闻炒作名人或普通人的丑闻是传媒文化中较为常见的审丑手段。

通过造谣、曲解事实等手段,传媒文化利用丑闻来吸引观众的眼球,进而获取高点击率和关注度。

2. 恶搞低俗恶搞和低俗内容也是传媒文化中的审丑表现形式之一。

一些综艺节目、网络视频等通过恶搞模仿、低俗段子等方式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虽然这些内容可能违背道德和价值观,却能够引发观众的笑声和争议,从而获得了广泛的传播。

3. 曝光不良事件传媒文化经常通过曝光各种不良事件来引起社会的关注,这些事件往往包括各种犯罪、欺诈、暴力等内容。

亚文化语境下短视频“审丑”现象传播分析——以抖音用户“三支花”为个案

亚文化语境下短视频“审丑”现象传播分析——以抖音用户“三支花”为个案

传媒与社会/亚文化语境下短视频“审丑”现象传播分析为主要特征的土味视频,本文以抖音“三支花”为个案,—以抖音用户“三支花”为个案◎王嘉政程琳玲[摘要】随着亚文化的盛行,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关注以“审丑 分析其受众“审丑”现象的传播原因、效果及前景:[关键词]审丑亚文化土味视频草根性后现代主义一、 网络审丑现象及“三支花”账号解读从“三支花”所发布的作品中不难发现,其短视频制作 粗糙简单,三位主角的穿着打扮具有浓浓的乡土气息,这三 位来自贵州遵义的老阿姨在美女帅哥云集的抖音里形成了 极大的反差,这样的土味视频却让很多人感觉耳目一新、与 众不同,猎奇、猎新的心理反而使她们获得了更多受众。

截止2020年11月,抖音账号“三支花”拥有粉丝650 多万,总获赞达6940多万,单个视频最高获赞为350多万, 被粉丝戏称为“土味SHE ”。

其账号刚开通一个月便涨粉 417万,起初是由2019年12月发布的一则“吐槽并模仿年 轻姑娘声音”的短视频开始爆红,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其他 模仿网红才艺系列的作品也相继成为热门视频。

随之,“三支花”将核心业务转为直播。

其直播风格再次 与众不同,直播间里,三位老阿姨全程正襟危坐,面无表情, 一句话不说,眼神“死亡凝视”,甚至还差点睡着了。

就是这 样了无生趣、面目“无情”的直播吸引了 170多万人的围观, 还有30000多观众参与了评论。

随后,其直播方式从原来的 “死亡凝视”变为“憋笑挑战”,并且登上当日的微博热搜,此 后一个月内涨粉330万,各大网红、主持人和演员等也纷纷 连线“三支花”参与直播。

近期,从直播中获益的“三支花”将 账号更名为“三支花十点开播”,平均每场直播打赏的纯收 益达4至5万,这是很多制作精良的优质视频创作者都无 法奢求、无法企及达到的数据。

二、 土味视频盛行的成因分析(一)短视频平台间的流量竞争媒介技术的发展为“审丑狂欢”提供了前提条件。

著名 媒体生态学专家尼尔•波兹曼认为,文字阅读需要“富有逻 辑的复杂思维,高度的理性和秩序,对于自相矛盾的憎恶,超 常的冷静和客观以及等待受众反馈的耐心”。

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探析

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探析

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探析近年来,随着网红时代的到来,审美观念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而一些传媒文化的内容却存在着“审丑”现象。

什么是“审丑”现象呢?通俗来讲,就是对于某些“丑陋”的事物,传媒文化不予报道,或者文字、图片等呈现的体验过程中强行美化、修饰,使之看似美好和正常。

在传统审美观念中,“丑”往往被视为不好的事物,但现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丑”并且欣赏“丑”,这也是多元化的体现。

但是,一些传媒文化却未能及时跟进这个趋势,仍然选择忽视“丑”的存在,甚至是歧视“丑”的人群,这就是“审丑”现象的出现。

那么,“审丑”现象为何会出现呢?一方面,传媒文化中强调美好的价值观,往往将“丑”作为反面价值观的代表。

另一方面,传媒文化也存在着商业利益的考虑。

某些“丑”的事物不符合主流审美的要求,报道收视率也不高,因此被遗忘或忽视。

这种商业模式下的妥协,使得“审丑”现象根深蒂固。

值得注意的是,“审丑”现象的出现,不仅在传媒文化中存在,也出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比如在招聘中,一些公司明确表达过“不招长相差”的倾向或举止、穿着等标准,也是一种对“丑”的歧视。

然而,“审丑”现象给我们的思考是,传媒文化应该在价值观和商业利益之间寻找平衡点。

传媒应该尽可能客观的呈现真实的世界,而无论是否符合我们的审美观。

同时,我们普通民众也应该以更加宽容和平和的心态去接受“丑”,多元化的审美观念会是社会更美好的一个方向。

总之,传媒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已经不再是单一的,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并欣赏“丑”。

然而,传媒文化的“审丑”现象还需要我们去探究,并寻找改变的途径。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看到一个更多元、更宽容的世界。

网络传播下大众的“审丑疲劳”

网络传播下大众的“审丑疲劳”
媒 体 将 这 一 切原 生 态 地 呈现 在 大 众面 前 ,
丑 过程 中 , 众 尽 情 的 嘲 笑 、 斥 、 击 、 大 怒 攻
辱 骂、 恶搞 , 种 种 情 绪 得 以 释 放 之 后 , 当 大
的信 息 , 些信 息 可 能 是 比 其 他 渠 道 的 更 这
快、 更有 个 性 , 者 更具 体 , 集 中 。 如 , 或 更 比 第 一 时 间 发 布 的 独 家 消 息 —— 杰 克 逊 的 死 讯 、 开复 的辞 职等 ; 如 , 李 再 4月 1 目 4 的 青 海 玉 树 地 震 , 震 发 生 后 , 浪 微 博 地 新

中 之 美 。所 以 , 学 意 义 上 的审 丑 实 际 上 美 是 是 体 现 , 以 丑 衬 美 , 过 外 表 的 丑 陋 来 追 是 通
耀 也成 就 了 他 鼓 噪 一 时 的名 气 ; 姐 “ 凤 经 典 语 录 ” 天 涯 论 坛 的迅 速 传 播 奠 定 了她 在
里 , 它们 却 能 够 被 人 们 所 认 可 接 纳 , 使 并
丑 作 为 传 播 对 象 , 且还 通 过 审 丑 这 一 策 而
略 手 段 来 实 现 媒 体 自身 利益 的获 取 。 审 在
相比美学意义上的审丑 , 网络 传 播 中
的审 丑 却 在 消 解 这 种 从 审 丑 中 获 得 的 美 感 。 在 网 络 传播 中 , 对 丑 的角 色 、 象 , 针 现
网 络 新 媒
●- - 】 一 |
网络传播下大众 的 “ 审丑疲劳 ’ ’
■余 帅
【 摘要 】网络传播 的兼容并蓄 以及传播 内容的广泛性, 使得各种信 息参差不齐。各种低俗 、 媚俗 、 炒作等丑 陋现 象也在 网络 上横行无 忌, 大众带来了严重 的 “ 给 审丑疲劳”。 本文试结合 当下 网络新 闻传播 中的典型案例 就如何认识 “ 审丑疲 劳” 及其表现 、 因给 予 了简单分析 , 成 并希望网络媒体树立正确 的审丑观 念引导大众, 同时也为 自身发展创 立一个良好 的环境。

歌曲《我的滑板鞋》“审丑”受众心理观察

歌曲《我的滑板鞋》“审丑”受众心理观察

歌曲《我的滑板鞋》“审丑”受众心理观察《我的滑板鞋》是一首由李荣浩演唱的流行歌曲,其在发布后迅速风靡整个中国大陆地区,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与这首歌曲紧密相连的,是其“审丑”受众心理的观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歌曲《我的滑板鞋》在审丑受众心理方面的影响和作用。

我们需要明确“审丑”的概念。

审丑是中国互联网词汇,起源于中国大陆,被理解为通过营造丑陋、丑恶的形象、行为和内容吸引公众注意力的一种网络传播现象。

审丑现象的背后通常涉及着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以及对传统审美观念的挑战。

歌曲《我的滑板鞋》在其歌词中不断强调自己的外貌与形象,与审丑现象有着一定的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歌曲《我的滑板鞋》所引发的审丑受众心理。

这首歌曲的独特歌词和动感旋律,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在歌词中,主人公通过对自己外貌的描述,表达了对自我的认同和自信,同时也勾勒出了一种不拘一格、个性张扬的生活态度。

这种形象与审丑现象中对丑陋、丑恶形象的营造和传播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吸引了一批年轻人认同与追随。

歌曲《我的滑板鞋》中的审丑受众心理还表现在对处理外貌的态度和观念上。

歌曲中通过对自己“滑板鞋”、“篮球鞋”等穿着的描述,将外貌和形象作为自我认同的一部分,而非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审美标准。

这种对外貌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与审丑现象中的对外貌的挑战和颠覆有着相通之处。

年轻人对于对自己外貌的态度发生了改变,更加倾向于表达自我、坚持自我,而非盲目追求符合社会审美标准的外貌。

歌曲《我的滑板鞋》所引发的审丑受众心理还表现在对社会价值观的质疑与挑战上。

在歌曲中,主人公以一种不合时宜、不拘一格的形象示人,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种对社会常规审美标准的挑战。

他拒绝了传统审美的束缚,追求个性和自由,表达了对传统价值观的一种反叛和置疑。

这种对传统审美和价值观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审丑现象对社会常规的颠覆与挑战。

歌曲《我的滑板鞋》所引发的审丑受众心理对年轻人的自我认同和社会态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探析网络审丑文化的流行

探析网络审丑文化的流行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探析网络审丑文化的流行夏志康(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山东,济南 250000)摘 要:当审美文化成为人们心中的正统主流文化的时候,文化生产者会不断的创造美的内容。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同质化变得严重,加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作为审美文化补充的审丑文化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但是,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将审丑文化异化。

这样的异化的原因不仅仅是用户的喜好,其背后还有巨大的商业资本操作。

关键词:审丑文化;异化;网络文化一、前言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娱乐的方式已经从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逐步向网络视频直播、短视频等形式转变。

这随之而来的是娱乐内容和审美方式的改变,在新媒体时代,碎片化的信息内容以及戏谑审丑文化大行其道。

网络文化是多元的,是包容的。

但是这样异化的“文化”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都会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

二、审丑文化想要更好的了解审丑文化,我们可以先从“文化”谈起,文化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

虽然古今学者也尝试对此做出定义,但是至今还是没有统一的说法。

在东西方百科的对比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个关于文化特征的核心,那就是:文化是人类历史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1]“审丑异化”是对传统审丑的一种反叛与消解。

在大众文化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裹挟下,审丑文化已经失去了的自身的批判和否定价值,用丑来“指导”美,化丑为美。

现在表现出的是一种审丑消费主义、价值虚无主义。

大众在异化的审丑消费中迷失了对审丑的判断,造成了价值观的扭曲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对于“审丑”,是在信息淹没下人们审美疲劳下诞生的。

相对而言,它是审美文化的一种补充。

审美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日积月累所形成的对事物的审视观念。

这种观念表现在文化产品上,在我们这个重视精神的时代,审美文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审丑与审美相对,我们可以将审丑文化定义为:在网络中,受众对创作内容以及创作主体的审视,对其进行丑的鉴赏,创作者为了迎合受众所改编,创造出符合网络潮流的一种文化信息。

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探析

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探析

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探析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和传播速度的加快,传媒文化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审丑”。

所谓“审丑”,是指媒体和公众对丑陋、恶劣、低俗、不雅内容进行评判和谴责的现象。

“审丑”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广泛存在,涉及电视节目、网络视频、社交媒体以及各种娱乐文化产品。

本文将对“审丑”现象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探索其产生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之道。

一、审丑现象的产生原因1. 市场竞争压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各家媒体争相追求流量和点击率。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媒体为了吸引观众和读者,不惜采取丑陋、低俗、恶劣的内容,以获取眼球和点击量。

这种追求利润和市场份额的商业逻辑,导致了“审丑”现象的产生。

2. 观众需求和心理现代社会中,一部分观众、读者和网民对各种娱乐内容表现出一定的审美疲劳和快感麻木。

他们渴望一些不同以往的、更加刺激和震撼的内容,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精神需求。

这种心理和需求的存在,也促使了一些媒体和制作方利用丑态和低级趣味来进行内容制作和传播。

3. 社会价值观的扭曲传统文化以来,人们一直有着对美好、善良、高尚的向往和追求。

现代社会中,一些人对美、善、真的价值观念有了偏差,表现为对丑恶、低俗、荒诞的内容更加宽容和认同。

这种价值观的扭曲,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审丑”现象的形成。

二、审丑现象的影响1. 社会风气的恶化“审丑”现象的流行和盛行,导致了社会风气的恶化和道德底线的逐渐下滑。

一些恶劣、低俗、不雅的内容成为了社会中的“流行话题”,对传统文化和社会正能量的传播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2. 美学观念的扭曲审丑现象可能导致观众和读者的审美观念逐渐扭曲,降低了对美好和高尚文化的认同和追求。

长期以往,审丑现象可能对人们的审美情感产生消极影响,造成社会整体审美观念的沦丧。

3. 价值导向的偏差审丑现象的外化,可能导致社会价值观念的偏差和失调。

一些人可能因为接触低俗、丑陋的内容,而失去了对高尚、崇高价值的追求,认为这种粗俗和低级趣味才是真实的生活。

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探析

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探析

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探析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传播平台的多样化,审丑现象也成为了传媒文化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所谓审丑就是对于丑陋、低俗、恶俗等现象进行批判和反思的行为。

传媒文化中的审丑现象主要来源于对于一些低俗、恶俗内容的批判和反思,反映了公众对于传媒文化的期望和要求。

审丑现象是对传媒不负责任、低俗化内容的抵制。

传媒作为信息传递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之一,其所传递的内容对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随着商业化的发展,一些传媒机构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常常追求低俗化的内容,无视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这些内容往往充斥着暴力、色情、恶俗等低级趣味,对于观众的素质提升和文化水平提高带来了负面影响。

而审丑现象则是公众对于这种低俗化内容的不满和抵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批判和反思,以期传媒能够提供更加健康、高尚、有益的内容。

审丑现象也是公众对于传媒文化的期望和要求。

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公众对于传媒文化的期望也在不断提升。

他们希望传媒能够积极传播正能量,提供符合自身审美和价值追求的内容。

对于低俗、恶俗内容的抵制和批判,实际上是公众对于传媒提供高品质、高水平内容的要求,是对传媒责任和使命的一种呼唤。

通过审丑现象,公众借助舆论压力和网络力量,向传媒机构传递他们的期望和要求,以期引起传媒的重视。

审丑现象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审丑往往容易产生盲目扩大化的效应。

在追求审丑的过程中,一些人可能会过度关注丑陋、低俗的内容,将其放大和宣扬,从而使得这些内容更加受关注和传播,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审丑往往容易产生道德审判的倾向。

因为审丑往往涉及到对于道德的判断和评价,一些人可能会过于主观地对待他人的行为和言论,形成一种道德高地的姿态,从而容易引发争议和冲突。

审丑往往容易产生言论的极化和分化。

因为审丑涉及到对于文化的不同理解和评价,不同人对于同一件事情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判断。

而在网络舆论的推动下,不同的观点和声音可能会形成不同的阵营和群体,从而引发言论的冲突和对立。

审丑的例子

审丑的例子

审丑的例子【原创实用版】目录1.审丑的定义和概念2.审丑现象的例子3.审丑现象的原因4.审丑现象的影响5.如何避免审丑现象正文审丑,是指在审美过程中,对于美的对立面的关注和探讨。

在艺术领域,审丑常常被作为一种艺术手法来使用,以突出美的价值。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审丑现象却常常引发争议和讨论。

审丑现象的例子无处不在。

比如,网络红人“芙蓉姐姐”以丑为美,其独特的形象和自信的态度引发了大量关注。

再比如,郭敬明的小说《小时代》中的人物形象和剧情,也被一些人批评为审丑。

这些例子都表明,审丑现象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的一种文化现象。

审丑现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

一方面,现代社会对个性和自由的追求使得人们对于“美”的定义更加多元化。

另一方面,媒体和网络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展示自己,也因此导致了审丑现象的出现。

审丑现象对于社会的影响也是复杂的。

一方面,它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对于传统审美规范的挑战和颠覆,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另一方面,过度的审丑也会导致社会价值观的混乱,对于年轻人的审美观念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避免审丑现象的过度发展,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强调美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其次,媒体和网络平台应该对于审丑现象进行适度的引导和控制,避免其对于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最后,个人也应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避免过度追求审丑,从而影响到自己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总的来说,审丑现象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社会多元化和媒体网络的普及。

审丑现象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复杂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对网络“审丑”现象的美学反思

对网络“审丑”现象的美学反思
第2 9卷 第 5期
2 01 3年 1 O 月




水 电



报 ( 社 科 版)
Vo 1 . 2 9 NO . 5
0c t . 2 O1 3
J o u r n a l o f No r t h Ch i n a I n s t i t u t e o f Wa t e r Co n s e r v a n c y a n d Hv d r o e l e c t r i c P o we r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应 该说 , “ 丑” 的因 素很 早 就 已经进 入 了人 类 的
审 美活 动 。在原 始 时代 , 神话 中人 头 马面 的怪 物 、 埃
及 的狮 身人 面像 都 可 以看作 是 原 始 艺术 中 的 “ 丑” 。 在 古典 艺术 作 品 中 , 为 了使美 显得 更美 , 艺 术作 品往
往在 美 的人 物关 系 中 , 安排一个丑 的、 懦弱 的、 邪 恶
事” 也为 大众 掀 起 了 “ 审丑” 的 狂潮 。木 子 美 、 芙 蓉
姐姐 、 凤姐、 犀利哥 、 兽 兽 等 这 些 网络 “ 呕像” , 也 都 借着 这 股 “ 审丑 ” 之 风而一夜爆 红 , 占领 了包 括 网
似扭 曲 的审美 心态 却折 射 出 了高速 异化 的社 会 中人 类 内心 的焦虑 和 压 抑 , 体 现 着 深 层 的 审 美 心理 。尼
尔 ・ 波兹 曼针 对后 现代 工业 社会 的娱 乐 文化 现象 早 就指 出 , “ 我们 将毁 于我 们 热爱 的东 西 ” , “ 其 结 果 是 我们成 了一个 娱乐 至死 的物 种 ”

网络“审丑”现象的传播思考

网络“审丑”现象的传播思考
念 、 德观 念 , 落 、 贱 、 道 堕 至 变态 、 丢
息是 由媒体单向传播的,并且信息
是经 过严 格 筛选 编 排 的 。它有 公 认
的信 息传 播 判 断标 准 。 we 20 但 b .
时代 , 人人都是传播者 , 这是信息海
量 的直 接 原 因 , 民都 知道 。 击量 网 点 越 大 的排 名越 靠前 , 以 , 天人 们 所 今
助 文 字 与 其他 成 员开 展 各 种 活 动 。 网 络 文 化 的这 种 虚 拟 性 为人 类 想像
就 我 国具 体 情 况 而 言 ,伴 随 着 整 个
社 会 向市 场经 济 的转 型 ,在 文 化 领 域 也 出现 了 “ 心 下移 ” 趋 势 , 重 的 普 通 大 众 的 文化 需 求 日渐成 为市 场 的 主导 力 量 , 些 人 称 之 为 “ 化 世 俗 一 文 化 ” “ 文化 泛 滥 ” 或 俗 。 而 网络 作 为 社会 的 延伸 ,网 络 文 化 也 是 社会 文 化 的 一部 分 ,网 络 文 化 是 一 种新 生 事 物 和 一种 新 型 的 文 化 形式 。从 字面 来 看 ,网络 文 化 ” “
射 出 了浮躁 功 利的 社会 心 态 ,而 这

不 经意 间 ,网络 审 丑现 象悄 然
来临 , 网络 俗 文 化 之风 狂 刮 , 网络俗 文化 因为 网络 而产 生 ,又 因 为网络 的强 大 传播 力 而影 响 极广 。 在 网络
切 与 网络 的迅 猛 发 展 紧 密相 关 。 网友从 发 现这 些 事件 到 发 明这 些词
断闪现 ,审丑疲 劳”让公众的道德 “
边 界 不 断溃 败 。 当价 值迷 失 的 时候 , 网络 审丑 也 就成 为一场 癫 痫式 的狂

如何看待网络时代的大众审丑现象

如何看待网络时代的大众审丑现象

如何看待网络时代的网络红人——浅谈大众审丑文化现象摘要:随着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到来,通过网络迅速蹿红的人越来越多,而更多的则是以“丑角”姿态亮相。

在继芙蓉姐姐之后,凤姐、小月月等新一批“丑角”女性再次走红。

网络审丑为何如此流行?大众审丑的背后又是对国民心理效应的怎样折射?本文试着从如何看待网络时代的大众审丑现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网络时代大众审丑心理效应传统社会中,相对于审美而言,审丑无疑不能算是显学,甚至会与大众观念格格不入。

就连被奉为现代丑学开创人的罗森克兰兹都一再强调:“吸收丑是为了美而不是为了丑。

”这说明传统的审丑或丑学的存在,也是为了衬托美,然而互联网的出现,却让审丑文化大放异彩,全网民在芙蓉姐姐、凤姐、犀利哥等众多接连不断、推陈出新的网络红人或丑角的带动下,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大众审丑运动。

审丑一词不是一开始就出现的,它是一个生造词,是由审美一词转化而来的。

在美学思想上,审美是一种对艺术形式的认识与感受,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感性体悟,而审丑,是一种由自然丑到艺术美的过渡,单个人的审丑不足为奇,但大众审丑现象的兴起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诸多思考了。

一、滋生审丑现象的土壤及其赖以生存的原因(一)商品经济时代发展下的必然产物(生长的土壤)“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任何一种现象的出现,首先都是因为它的生产力得到巨大的发展。

审丑现象的出现,是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之下产生的必然结果,是滋生它的肥沃土壤。

当今时代,商品经济大潮以不可阻挡的气势席卷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市场逻辑与效率优先的理念显示出巨大的影响力与渗透力。

商品经济在推动整个时代的变化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商品经济带来的文化领域的喧嚣与浮华也是不可小觑的。

在现代化与商业化的大潮中,现代文化在许多方面已进入误区,不得不承受着异化的苦楚,遭受着退化和变质的命运。

在商品经济中,消费的形象属性日渐突出,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形象的塑造掩盖了意义的追寻。

短视频中审丑现象及其影响的分析——以抖音为例

短视频中审丑现象及其影响的分析——以抖音为例

短视频中审丑现象及其影响的分析——以抖音为例方慧丽(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南京 210094)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和5G 技术的普及,短视频用户数量不断上升,制作内容也丰富多样,其中,审丑类短视频成为一大流行趋势,本文以抖音为例,从平台、受众、发布者三个层面研究审丑类视频走红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该类视频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短视频;审丑现象;抖音一、审丑的概念“丑”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其引申意是指人相貌难看 ,亦指“不好的”“污 秽”等含义,审丑的概念众说纷纭,大概分为两个学派。

一种认为“审丑”是与“审美”相对立的一种特殊的美学范式;另一种则认为 “审丑”是从特殊的角度欣赏“丑”,认为“丑”是一种特殊的美,本文研究审丑概念倾于前者。

二、抖音短视频审丑现象产生原因分析1、 利益竞争,平台助推在互联网迅速发展和5G技术不断普及的背景下,短视频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式火爆全网。

QuestMobile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2019春季报告》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全国短视频用户数量达到8亿,月活跃用户增长率达到了53.6%。

这意味着以抖音为代表的众多短视频平台挤进了互联网行业。

抖音利用其低门槛和快速传播特点,将底层的青年们聚齐起来,给予他们表达的机会,这些因素为审丑现象提供了生长环境。

于是,在抖音平台上,我们看见了一批靠卖丑迅速走红的用户,比如凭借“年轻人不讲武德”等走红的马保国,每次视频中穿着邋遢,喊着“一给我里giao giao”的GIAO哥、说一系列匪夷所思而又令人发笑的言语的郭老师。

在新媒体时代,媒介平台为了生存和发展,往往是与商业资本相结合,它们想尽各种办法来获得更多资本的青睐,以求在互联网行业这个蛋糕中,分得属于自己的一块。

不断吸引流量,再通过商品交易等形式实现流量变现,成为媒介平台主要盈利方式,争夺流量成了各大平台的目标。

随着短视频市场的下沉,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用户,更乐于接受通俗化、趣味性的内容,这也就意味着审丑类短视频的发展空间更大。

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探析

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探析

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探析“审丑”是指针对影视、综艺、文艺等文化作品中丑陋或丑恶的内容、形象或人物进行批评、抨击、评价和监管的现象。

在传媒文化领域,观众和舆论常常会对于所谓的“丑”内容表达强烈的反感和不满,要求相关部门限制或禁止这些内容的出现。

然而,这种“审丑”现象在当代传媒文化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值得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

首先,审美观念的多元化和民主化是“审丑”现象的主要挑战。

传媒的受众群体越来越广泛,来自不同地域、文化和背景的观众对于美丑的定义和评价标准不尽相同。

在这样的多元化背景下,“审丑”很容易成为一个陈旧、狭隘和盲目的概念,被少数人或特定的团体所把握和操作。

过度倚重“审丑”,忽视了观众的多样性和自由选择,并可能降低文化创作和表现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第三,过度的“审丑”可能导致侵犯艺术表达和自由的权利。

在现代社会,艺术是表达思想和情感、追求创造性和多样性的重要方式之一。

从创作者到观众,每个人都享有艺术自由和表达的权利,并不应该因为某些人的主观审美评价而受到限制和约束。

反而,这种限制和约束会导致艺术创作的缺失和单调,失去了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和活力。

因此,针对“审丑”现象的反思和批判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需要建立尊重观众多样性的文化价值导向,从广泛的群众需求和价值取向出发,推动文化创作和表现的多样化和适度开放。

其次,需要加强引导和监管,对于文化作品中可能存在的低俗、低劣和不道德行为进行及时的指导和批评,确保文化作品的健康、积极和正面的方向。

同时,要坚守艺术自由和表达自由的原则,保障艺术家和创作者的创作权利和表达空间,从而保证文化领域能够充满活力和创新性。

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探析

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探析

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探析近年来,“审丑”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频频出现,一些“丑人”甚至成为了大众的焦点。

那么,“审丑”现象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文化的?本文将对这一现象进行探析,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思考。

我们需要明确“审丑”是指对外貌、形象的审美标准。

丑陋的外貌或形象往往被认为是不符合审美标准的,因此很容易遭受到他人的嘲笑、排斥甚至歧视。

在传媒文化中,这种审美标准往往又被渲染和放大,导致一些“丑陋”的形象被更多人知晓和关注。

而这种关注往往是带有一定的调侃、嘲讽和看笑话的心态,促进了“审丑”现象的持续存在和蔓延。

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对人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传媒的渲染下,一些“丑陋”的形象被不断放大,从而给人们制造了不必要的焦虑和自卑感。

特别是在当今社交媒体兴起的时代,一张不经意被传播的“丑照”可能会引起无数人的围观和调侃。

而受到这种调侃和嘲笑的人往往会感到自尊受损、心理不平衡,甚至导致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

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不仅仅是一种审美标准,更是对人们心理健康的一种挑战。

“审丑”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社会文化的发展。

在传媒文化中,那些被认为不符合审美标准的形象往往被边缘化,使得这些人很难在社会上获得认可和尊重。

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一些人自我放弃、自我封闭,丧失了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归属感。

这种社会文化上的排斥现象,不仅损害了个体的利益,也损害了整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那么,面对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呢?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审美和外貌。

审美不应该成为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更不应该成为排斥和嘲笑他人的借口。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不同的外貌和形象,而不是通过传媒文化中的审美标准来定性他人。

我们需要加强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

在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可能随时出现,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坚守自己的内心世界,不被外界环境所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网络传播下的审丑现象网络传播的便捷性及高速性使我们现在进入到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透过网络人们可以了解各色信息,但由于网络传播信息的参差不齐,一些媚俗、炒作等丑陋现象也随之而来。

本文针对现今存在的网络红人现象以及媒体的跟风审丑,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提出解决之道。

【关键词】网络红人审丑网络传播解决方法一、“审丑”时代的到来近日,一名叫蓉荣的网友在天涯论坛发布的帖子引起人们热议,内容是记录其高中同学小月月在游玩上海世博会期间发生的一系列雷人事件,正是这篇帖子让一名新的网络红人浮出水面,小月月及其追捧者拜月神教成为新的网络流行语。

其实,通过发布自己丑态来吸引人们眼光,小月月绝非首创。

近几年,网络上出现各种网络典型,最早的“木子美”通过网络发布自己的性爱日记引来众人围观,到后来的芙蓉姐姐、凤姐,再到拜金女、伪娘、小月月的一系列惊人举动,中国网络媒体开始树立一种新的人物形象,他们出名的手段如出一辙,都是借助网络发布自己的各种异想天开的言论,喜欢炫耀自己,却又丑态百出。

这些网络红人和我们传统的审美观是大相径庭的,可是,也正是他们的种种丑态,却成功地迎合了一些人浮躁、猎奇、无聊的心态,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满足了大众的某种需求,他们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个借助互联网迅速蹿红的草根明星,如今,他们更像是一个新的流行符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的效仿,“审丑”也逐渐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另一消遣,随着这些网络红人的蹿红,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网络上似乎已经开始了一个以丑为美的审丑小时代。

二、造成“审丑”泛滥的原因在人类的审美过程中,审丑是最晚出现的一个范畴。

人类审美最早出现的两种是优美和崇高。

前者满足人的繁殖本能,后者则满足人的生存本能,第三种是滑稽,而第四种是丑怪。

开始出现丑怪是做为浪漫主义的发展,如雨果笔下的钟楼怪。

而现代审丑已到了一种不自觉的状态。

(一)网民的看客心理是滋养其生长的土壤2010年7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①(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人,而这其中学生群体占网民比重的近三成。

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9.8小时,比去年同期增长1.1小时,网民素质较低,将近九成人学历在大专及以下;收入上,有70.4%的网民收入低于2000元,网络使用进一步向低收入者覆盖。

从《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网民收入低、素质差,拥有大量闲散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由于准入门槛较低,使得传播真正进入大众化的时代。

此外,在网络传播中,网民的“看客”心里也造成了对于诸如小月月、芙蓉姐姐等一系列网络红人的围观景象。

鲁迅大师就曾在他的多篇著作里深刻地揭露了一些人的看客心理,他们并不在意被看者所处的真实环境及其真实身份,而仅仅是对某一事件进行围观,这就将现实生活直接转化为一个单纯审丑的过程,他们围观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种娱乐消费。

但是,与现代网络中存在的审丑现象不同的是,鲁迅笔下的被看者们确实遭遇凄惨,只是他们沉醉在自己的悲惨“表演”中,并不知道自己只是充当了别生无聊生活的一点消遣;而现代的网络红人,则是为了出名等利益关系,自愿被围观。

①/special/00094IJ8/cnnic201007.html“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在现代社会,日益发达的媒体反而增加了受众的看客心理。

因为人们在传媒建立的拟态环境中逐渐丧失了辨别真假的能力。

对于一切现象的呈现不过是一场现场直播的节目罢了。

”①舆论具有多样性,可是,对于此类网络红人,虽然早期还是有人欣赏他们的自信,但随着这些网络红人行为的愈加离谱和肆无忌惮,大众舆论逐渐趋向统一,是不是我们的社会有某种需要、某种东西透过这种人物典型跟对他的攻击、消费,得到宣泄和满足?而网络的多样性、丰富性也恰好的迎合了他们这种看客心态,事实上,他们仅仅是希望从对网络红人们的围观中,通过“欣赏”他们的种种丑态来是自己的心理获得快感,可也正是由于受众“看客们”的需求,网络红人们才有了欣赏他们的观众,获得了滋养他们生长的土壤。

(二)传统媒体的介入是审丑之风愈演愈烈网络由于准入门槛较低,且其发布信息不像传统媒体那样由专业机构经过严格程序并有专门人士进行严格采写、把关,可以说,它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几乎不受限制的意见表达的平台,虽然也有专业网络管理员对其言论进行监督,但是其影响力是和我们传统媒体的专业把关体制是无法比拟的。

也因此,使得网络炒作有机可乘。

虽然他们在走受众本位路线上有一定积极意义,可是,如果炒作仅限于网络上,其影响总归是有限的,从观念上讲,人们对于网络传播的信息还是更多的持着娱乐的精神,虽然网络普及率很高,可是其影响力特别是权威性还是大大弱于传统媒体的。

其出现的热议也仅是昙花一现,人们很容易就会忘却,并随着新事物的出现而转移视线。

然而,一旦传统媒体也介入进来,其影响就大大扩展了。

传统媒体的盲目跟风,并与网络炒作形成一种互动,二者共同作用下,促使人们“审丑”情结持续加深,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无限度地迎合受众这种窥奇心理,也正是由于传统媒体的介入,不断加深着人们的“审丑”印象,使得人们从开始的一笑了之,转向把他们当做一个新闻(或事件)来对待,并对此类人群存在的价值有了重新思考。

从而,使这些网络红人彻底摆脱自己的尴尬身份,开始成为可以和那些超级明星一样可以登上报纸娱乐版头版的娱乐人物。

而这一切,也只有传统媒体可以做到,也正是传统媒体的盲目跟风,使得这些网络红人完成了华丽转身,借助传统媒体这一跳板,从草根变成受人瞩目的“明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他们,甚至效仿他们,使“审丑”和被审成为一种现象,使得这股本该转瞬即逝的网络恶搞愈刮愈烈,使得本该严肃的传统媒体转向低俗甚至恶俗,实际只是为了谋求经济收益。

而在这场利益追逐的过程中,媒体如果迷失方向,必将逐步走上牺牲其职业品格,最终导致其在公众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弱。

(三)网络推手——网络红人的制造者拜金女、芙蓉姐姐、小月月等各色人物,占据着网络及各类媒体的报道版面,以其各种雷人举动吸引大众眼球,而伴随这一现象一种新兴职业应运而生——网络推手,正是他们,缔造了一个又一个引起争议的人物,他们肆无忌惮地打破传统观念,肆无忌惮地表达其“个性”价值观,与我们所宣扬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大相径庭。

这些网络推手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塑造一个个网络典型,为其工作的网站创造话题和点击率,他们不属于传统意义的新闻从业人员,因此,他们不受新闻行业规则的制约,为了点击率,甚至不惜完全背弃主流价值观,制造一个又一个具有轰动效应的人物。

当然,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新兴行业的诞生必然有他存在的原因,有网络推手称,推手们大部分时间是在挑起争议,而是否跟进,还要看网民的反应。

从这个层次出发,看客才是①④陆勇强,《看客心理的“文化理解”》.中青在线.2003.07.24日.真正的推手。

今天中国的“审丑”现象,不仅形成了某种畸形的赢利模式,而且也是对新闻娱乐化的最佳讽刺,这是网络推手直接缔造的争议,然而,媒体与公众也难辞其咎。

可以说,网络红人、网络推手、媒体和看客们共同掀起了这场“审丑之风”,有供必然是有因为需,这场“审丑风暴”里不仅有赤裸裸的利益追求,也存在部分受众某种畸形的精神诉求,二者共同促使了这个队伍的不断壮大。

三、解决之道(一)媒体主动进行反炒作活动在我国,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公器。

然而,在今天,新闻媒体日趋娱乐化和商业化,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驱动下,如何在市场的这股浮躁之风中找准位置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大众传媒特别是我们传统媒体而言,应始终将公共利益摆到首位,切实起到传递信息、监督环境的作用,而不能无限度地向经济利益投降。

因此,媒体应树立反炒作意识。

具体说来,包括两点要求:一是媒体自身强化反炒作意识,严格按照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行事,在从事新闻活动中,应始终秉持新闻的党性为第一性,在做好维护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进行新闻活动。

对于社会上存在的“审丑”恶风,首先做到不介入低俗话题,不盲目跟风,把好关,对于一些话题,采取不报道、不转载、不采访、不评论,不为炒作者所利用。

在从事新闻活动的过程中,始终用从业人员规范来要求自己行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媒体权威力和影响力。

此外,加强反炒作,也需要给新闻媒体是以外部压力。

积极完善和规范相关新闻法律法规,在政策上使其有章可循,对于盲目炒作,宣言不良价值观的行为施以规章上的限制,前些日子国家广电总局出台的一系列规范婚恋、情感类节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同时,开展媒介批评也至关重要,针对新闻媒体特别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传统媒体的跟风行为给予行业内部的评判。

媒体不能为了经济利益一味的放低自己的标准,一个负责任的媒体应该宣扬社会主流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所以对不负责任媒体必须予以规范,低俗、恶搞之风必须遏制。

(二)公众理性对待新闻炒作网络时代已经到来,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公众应学会理性的使用媒体。

在这场“审丑”风暴中,正是因为有了公众的欣赏才使这些网络红人们能够生存并不断壮大。

公众借助媒体,获得了以往任何时代都不曾有的话语权和参与权,然而,人们在获得这些权利的同时,却没有很好的做到对自己行为的约束,表达意见是夹杂了一些非理性因素,当人们盲目跟风时,可能导致的是这些非理性因素掩盖住正面声音,使社会舆论转向非主流的一面。

因此,受众应学会正确使用媒体,不做低俗行为的跟风者,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真正做到使媒体为己所用,不仅有利自身发展,同时也有利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同时,要有鉴别事件真伪的能力,露丑行为实际上是少数人为了谋取经济利益而采取的一种极端行为,如果公众不能很好的认识事件的本质,那么,公众舆论将很难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而公众舆论所形成的巨大压力,终将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因此,公众应增强自身辨别真伪的能力,学会理性对待这些露丑行为,不盲目跟风,更不以此做为个人情绪的宣泄点。

①(三)加强网络行为监管网络的出现使信息传播达到了空前的迅速,人们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信息更加丰富和透明,在这里你可以听到各种声音,同时,任何个人都能通过网络发出声音,传播真①叶皓.正确应对网络事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10-11.正进入大众化时代。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给人们的现代生活提供了许多便捷服务,但同时,也有其与生俱来的弊端。

首先,新闻管理难度大大增加。

这也使得一些网络推手们有机可乘,肆无忌惮地制造话题和争议人物。

其次,人们利用网络发表个人意见,难免一些人会将网络当做个人情感宣泄的工具,在使用中夹杂个人不理性因素。

因此,我们应加强对于网络媒体的监管力度。

完善网络管理员的制度,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确定权限,是他们真正起到净化网络环境的作用,而不仅仅是做到删减一些包含敏感、不雅字眼的帖子这类表面文章上,将滥俗炒作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减少其出现几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