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相遇和追击问题

合集下载

(完整版)高中物理相遇和追及问题(完整版)

(完整版)高中物理相遇和追及问题(完整版)

、考点、热点回顾一、追及问题1. 类型图象 说明匀加速追匀速①t=t 0 以前,后面物体与 前面物体间距离增大②t=t 0 时,两物体相距最 远为 x 0+Δx③t=t 0 以后,后面物体与前面物体间距离减小④能追及且只能相遇一 次匀速追匀减速匀加速追匀减速2. 速度大者追速度小者度大者追速度小者 开始追及时, 后面物体与 前面物体间的距离在减小, 当 两物体速度相等时,即 t=t0 时刻:① 若Δ x=x0, 则恰能追 及,两物体只能相遇一次, 这相遇追及问题匀减速追匀速也是避免相撞的临界条件② 若Δ x<x0, 则不能追 及,此时两物体最小距离为x0- Δ x③ 若Δ x>x0, 则相遇两次,设t1 时刻Δ x1=x0, 两物体第一次相遇 ,则 t2 时刻两物体第 二次相遇① 表中的Δ x 是开始追及以后,后面物体因速度大而比前面物体多运动的位移; ② x 0是开始追及以前两物体之间的距离; ③ t 2-t 0=t 0-t 1;④ v 1 是前面物 体的速度, v 2是后面物体的速度 . 二、相遇问题这一类 : 同向运动的两物体的相遇问题 , 即追及问题 .第二类 : 相向运动的物体 , 当各自移动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的距离时相遇 . 解此类问题首先应注意先画示意图 , 标明数值及物理量 ; 然后注意当被追赶的物体做匀 减速运动时 , 还要注意该物体是否停止运动了 .求解追及问题的分析思路(1) 根据追赶和被追赶的两个物体的运动性质,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并注意两物 体运动时间之间的关系.(2) 通过对运动过程的分析,画出简单的图示,找出两物体的运动位移间的关系式.追 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上时位置坐标相同.(3)寻找问题中隐含的临界条件.例如速度小者加速追赶速度大者,在两物体速度相等 时有最大距离; 速度大者减速追赶速度小者, 在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有最小距离,等等. 利用 这些临界条件常能简化解题 过程.(4)求解此类问题的方法, 除了以上所述根据追及的主要条件和临界条件解联立方程外, 还有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及应用图象法和相对运动知识求解.相遇问题相遇问题的分析思路:匀速追匀加速匀减速追匀加速相遇问题分为追及相遇和相向运动相遇两种情形, 其主要条件是两物体在相遇处的位置 坐标相同.(1) 列出两物体运动的位移方程、注意两个物体运动时间之间的关系. (2) 利用两物体相遇时必处在同一位置,寻找两物体位移间的关系. (3)寻找问题中隐含的临界条件.(4) 与追及中的解题方法相同.【例 1】物体 A 、B 同时从同一地点, 沿同一方向运动, A 以 10m/s 的速度匀速前进, B 以2m/s 2 的加速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求 A 、 B 再次相遇前两物体间的最大距离.【 解析一 】 物理分析法A 做 υA =10 m/s 的匀速直线运动,B 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 a =2 m/s 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题意,开始一小段时间内, A 的速度大于 B 的速度,它们间的距离逐渐变大,当 B 的速度加速到大于 A 的速度后,它们间的距离又逐渐变小; A 、B 间距离有最大值的临界条 件是 υA = υB .①设两物体经历时间 t 相距最远,则 υA = at ② 把已知数据代入①②两式联立得 t =5 s 在时间 t 内, A 、B 两物体前进的距离分别为 s A = υA t =10×5 m = 50 m1 2 1 2s B = at 2= ×2×52 m = 25 m22A 、B 再次相遇前两物体间的最大距离为Δ s m = s A - s B = 50 m -25 m = 25 m解析二 】 相对运动法因为本题求解的是 A 、B 间的最大距离,所以可利用相对运动求解.选 B 为参考系,则 A2 相对 B 的初速度、末速度、加速度分别是 υ0=10 m/s 、υt =υA -υB =0、a =- 2 m/s .22 根据 υt 2-υ0=2as .有 0- 102=2× (-2) ×s AB 解得A、 B 间的最大距离为 s AB =25 m . 解析三 】 极值法11物体 A 、 B 的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分别是 s A =10t ,s B =2at 2=2×2×t 2 =t 5.B 间 的 距 离 Δs =10t -t 2, 可 见 ,4×( -1)×0- 102 4×(-1) m =25 m【解析四 】 图象法根据题意作出 A 、B 两物体的 υ-t 图象,如图 1-5-1 所示.由图可知,B 再次相遇前它们之间距离有最大值的临界条件是υA =υB ,得 t 1=5 s A 、 B 间 距 离 的 最 大 值 数 值 上 等 于 ΔO υA P 的 面 积 , 1 Δs m = 2×5×10 m = 25 m .【答案 】25 m【点拨 】相遇问题的常用方法(1) 物理分析法:抓好“两物体能否同时到达空间某位置”这一关键,典型例题且最大值为按(解法一)中的思Δ s m = A 、即设甲、乙两车行驶的总路程分别为 s 、 s ′,则有路分析.(2)相对运动法:巧妙地选取参考系,然后找两物体的运动关系.(3) 极值法:设相遇时间为 t ,根据条件列方程,得到关于 t 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判别 式进行讨论,若△> 0,即有两个解,说明可以相遇两次;若△= 0,说明刚好追上或相碰;若△< 0,说明追不上或不能相碰.(4) 图象法:将两者的速度时间图象在同一个坐标系中画出,然后利用图象求解.拓展如图 1-5-2 所示是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的 υ- t 图象,由图象可以看出 ( 〕A .这两个物体两次相遇的时刻分别是 1s 末和 4s 末B .这两个物体两次相遇的时刻分别是 2s 末和 6s 末C .两物体相距最远的时刻是 2s 末D . 4s 末以后甲在乙的前面【解析 】从图象可知两图线相交点 1s 末和 4s 末是两物速度相等时刻,从 4s 末两物相距最远,到 6s 末追上乙.故选 B . 答案 】 B的加速度大小减小为原来的一半。

高中物理相遇和追击问题

高中物理相遇和追击问题

相遇和追及问题分析1.相遇和追及问题的实质:研究的两物体能否在相同的时刻到达相同的空间位置的问题。

2.画出物体运动的情景图,理清三大关系(1)时间关系:0t t t B A ±=(2)位移关系:0s s s B A ±=(3)速度关系:两者速度相等。

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的切入点。

3.两种典型追及问题(1)速度大者(匀减速)追速度小者(匀速)①当v 1=v 2时,A 末追上B ,则A 、B 永不相遇,此时两者间有最小距离;②当v 1=v 2时,A 恰好追上B ,则A 、B 相遇一次,也是避免相撞刚好追上的临界条件;③当v 1>v 2时,A 已追上B ,则A 、B 相遇两次,且之后当两者速度相等时,两者间有最大距离。

(2)同地出发,速度小者(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追速度大者(匀速)①当 v 1=v 2 时,A 、B 距离最大;②当两者位移相等时,有 v 1=2v 2且A 追上B 。

A 追上B 所用的时间等于它们之间达到最大距离时间的两倍。

4.相遇和追及问题的常用解题方法:画出两个物体运动示意图,分析两个物体的运动性质,找出临界状态,确定它们位移、时间、速度三大关系。

1)基本公式法—根据运动学公式,把时间关系渗透到位移关系和速度关系中列式求解2)图像法—正确画出运动的v-t 图像,根据图像的斜率、截距、面积的物理意义结合三大关系求解3)相对运动法—巧妙选择参考系,简化运动过程、临界状态,根据运动学公式列式求解4)数学方法—根据运动学公式列出数学关系式(要有实际物理意义)利用二次函数的求根公式中Δ判别式求解。

5.追及和相遇问题的求解步骤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往往涉及追及,相遇或避免碰撞等问题,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条件是:两物体能否同时达到空间某位置。

基本思路是:①分别对两物体进行研究;②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③列出位移方程④找出时间关系,速度关系 ⑤解出结果,必要时进行讨论。

高中物理运动学追及相遇问题

高中物理运动学追及相遇问题
间tA的关系,两种情况: • ①t≤ tA ,AB运动时间相等 , • ② t > tA ,AB运动时间不等,易错点
v1 v A B
v2
0

v
v1 A v2
t tA t
B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例3、小光准备去车站乘车去广州, 0 ② tA t t
当小光到达车站前的流沙大道时,发现汽车在离自己
10m处正以10m/s匀速行驶,小光立即示意司机停车
1)警车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违 章的货车?(10s)
2)在警车追上货车之前,两车 间的最大距离是多大?(36m)
引导探究
• 2、A匀减速追B匀速:(B在A前S处) • VA=VB时,若 • ① △x=S, 恰能追上(或恰不相碰)
v1 v A △x v2
B
• ② △x>S, 相遇两次
• ③ △x<S,追不上(相距最近)

否相等;同时出发或一先一后)

2)位移关系 (特别注意是同一地点出

发,或是一前一后)
引导探究
基本类型
v △x A
• 1、A匀加速追B匀速:(同时同地出发) v1
• ①一定能追上;
v2
B
• ②v相等时相距最远; • ③只相遇一次。
0
tt
例1:一辆执勤的警车停在公路边。当警员发现从他旁边以 v0=8m/s的速度匀速行驶的货车有违章行为时,决定前去追赶。 警车以加速度a=2m/s2做匀加速运动。试问:
强化补清
完成对应练习。
• 由题可得:x1=x2

• 联立以上方程可解得:

t= 2v0 /a
• 代入数值得:t=8s
• 2)由题可得:当警车与货车速度相等时 两车相距最远,设需时间为t’,距离为

高中物理多次相遇问题与追及问题

高中物理多次相遇问题与追及问题

相遇与追及问题一、学习目标1. 理解相遇与追及的运动模型,掌握相遇与追及这两种情况下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会利用这个关系来解决一些简单的行程问题.2. 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二、主要内容1. 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2.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式:相遇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3.追及问题的数量关系式:追及距离=追及时间×速度差;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4. 能熟练运用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基本量的关系,结合图形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行程问题.三、例题选讲例1 两辆汽车同时分别从相距500千米的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速度分别为每小例2 甲车在乙车前200千米,同时出发,速度分别为每小时40千米与60千米.问多少小时后,乙车追上甲车.例3 一辆公共汽车和一辆小轿车同时从相距598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公共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小轿车每小时行52千米,问几小时后两车相距138千米?行48千米,两车在离中点32千米处相遇.求东、西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例6一辆卡车和一辆摩托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两车在途中距A地60千米处第一次相遇.然后,两车继续前进,卡车到达B地,摩托车到达A地后都立即返回,两车又在途中距B地30千米处第二次相遇.求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例7 甲、乙、丙三人进行100米赛跑.当甲到达终点时,乙离终点还有20米,丙离终点还有40米.如果甲、乙、丙赛跑的速度都不变,那么当乙到达终点时,丙离终点还有多远?例8小明步行上学,每分行75米,小明离家12分后,爸爸骑单车去追,每分行375米.问爸爸出发多少分后能追上小明?例9 解放军某部快艇追击敌舰,追到A岛时,敌舰已逃离该岛15分钟,已测出敌舰每分钟行驶1000米,解放军快艇每分钟行驶1360米,在距离敌舰600米处可开炮射击.问解放军快艇从A岛出发经过多少分钟就可以开炮射击敌舰?例10 甲、乙两人在环形跑道上以各自的不变速度跑步,如果两人同时从同地相背而行,乙跑4分钟后两人第一次相遇,已知甲跑一周需6分钟,那么乙跑一周需要多少分钟?例11 两名运动员在湖周围环形道上练习长跑,甲每分跑250米,乙每分跑200米,两人同时从两地同向出发,经过45分甲追上乙,如果两人同时同地反向出发,经过多少分两人相遇?例12 甲、乙两人在相距90米的直路上来回跑步,甲的速度是每秒3米,乙的速度是每秒2米,如果她们同时分别从直路两端点出发,跑了6分,那么,这段时间内,两人共迎面相遇了多少次?巩固练习:1、甲、乙两站相距980千米,两列火车由两站相对开出,快车每小时行50千米,慢2、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1小时后,乙车紧紧追赶,速度为每小时80千米,几小时后乙车可追上甲车?3、早晨6时,有一列货车和一列客车同时从相距360千米的甲、乙两城相对开出,中途相遇,这期间,货车停车一次60分钟,客车停车两次各30分钟,已知货车每小时行42千米,客车每小时行78千米,问两车在几点钟相遇?4、东、西两镇相距240千米,一辆客车从上午8时从东镇开往西镇,一辆货车在上午9时从西镇开往东镇,到正午12点,两车恰好在两镇间的中点相遇,如果两车都从上午8时由两地相向开出,速度不变,到上午10时,两车还相距多少千米?5、骑单车从甲地到乙地,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行进,下午1点到,以每小时15千米的速度行进,上午11点到.如果希望中午12点到,那么应以怎样的速度行进呢?6、某人由甲地去乙地,如果他从甲地先骑摩托车行了12小时,再换骑自行车行9小时,恰好到达乙地.如果他从甲地先骑自行车行了21小时,再换骑摩托车行8小时,也恰好到达乙地.问:全程骑摩托车需要多少小时才能到达乙地?7、兄妹两人同时由家上学,哥哥每分钟走90米,妹妹每分钟走60米,哥哥到校门口时,发现忘了带课本,立即沿原路返回去取,行至离校门口180米处与妹妹相遇,他们家离学校多少米?8、兄妹两人在周长300米的圆形水池边玩.从同一地点同时背向饶水池而行.哥哥每分钟走13米,妹妹每分钟走12米.他们第5次相遇时,哥哥共走了多长的路?课后作业:1.甲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步行去学校,乙比甲晚4小时骑自行车从同一地点出发去追甲,乙每小时行12千米,乙多少小时可追上甲?2.小张从家到公园,原打算每分钟走50米,为了提早10分钟到,他把速度加快,每分钟走75米.小张家到公园有多少米?3.父亲和儿子都在某厂工作,他们从家里出发步行到工厂,父亲用40分钟,儿子用30分钟.如果父亲比儿子早5分钟离家,问儿子用多少分钟可赶上父亲?4.解放军某部小分队,以每小时6千米的速度到某地执行任务,途中休息30分后继续前们?5.甲、乙二人练习跑步,若甲让乙先跑10米,则甲跑5秒钟可追上乙.若乙比甲先跑2秒钟,则甲跑4秒钟能追上乙。

高中物理相遇和追及问题(完整版)

高中物理相遇和追及问题(完整版)

高中物理相遇和追及问题(完整版)相遇追及问题一、考点、热点回顾追及问题分为速度小者追速度大者和速度大者追速度小者两种情况。

1.速度小者追速度大者类型:匀加速追匀速图象说明:① t=t 以前,后面物体与前面物体间距离增大② t=t 时,两物体相距最远为x+Δx匀速追匀减速③ t=t 以后,后面物体与前面物体间距离减小④能追及且只能相遇一次匀加速追匀减速2.速度大者追速度小者类型:匀减速追匀速开始追及时,后面物体与前面物体间的距离在减小,当两物体速度相等时,即 t=t0 时刻:①若Δx=x0,则恰能追及,两物体只能相遇一次,这也是避免相撞的临界条件②若Δx<x0,则不能追及,此时两物体最小距离为 x0-Δx③若Δx>x0,则相遇两次,设 t1 时刻Δx1=x0,两物体第一次相遇,则 t2 时刻两物体第二次相遇匀减速追匀加速注意:① Δx 是开始追及以后,后面物体因速度大而比前面物体多运动的位移;② x 是开始追及以前两物体之间的距离;③ t2-t1=t-t2;④ v1 是前面物体的速度,v2 是后面物体的速度。

二、相遇问题相遇问题分为同向运动的两物体的相遇问题和相向运动的物体的相遇问题。

解此类问题的思路:1.根据追赶和被追赶的两个物体的运动性质,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并注意两物体运动时间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运动过程的分析,画出简单的图示,找出两物体的运动位移间的关系式。

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上时位置坐标相同。

3.寻找问题中隐含的临界条件。

例如速度小者加速追赶速度大者,在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有最大距离;速度大者减速追赶速度小者,在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有最小距离,等等。

利用这些临界条件常能简化解题过程。

4.求解此类问题的方法,除了根据追及的主要条件和临界条件解联立方程外,还可以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应用图象法和相对运动知识求解。

相遇问题的分析思路:相遇问题分为追及相遇和相向运动相遇两种情形,其主要条件是两物体在相遇处的位置坐标相同。

高中物理追击和相遇问题专题(含详解)

高中物理追击和相遇问题专题(含详解)
2 m/s2 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 B 车加速度突然变为零. A 车一直以 20 m/s 的速度 做匀速运动,经过 12s 后两车相遇.问 B 车加速行驶的时间是多少?
第3页 共8页
13.汽车以 3 m/s2 的加速度开始启动的瞬间,一辆以 6 m/s 的速度沿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自行车
12
x v(t0 t1) at1 60m
此时
2
(2)警车发动到达到最大速度需要 t2= vm/a=8s
(1) 小汽车从开动到追上自行车之前经过多长时间两者相距最远?此时距离是多少?
(2) 小汽车什么
时候追上自行车,此时小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 二 ) .匀速运动追匀加速运动的情况 (开始时 v1> v 2):
1.当 v1> v 2 时,两者距离变小;
2.当 v1= v 2 时,①若满足 x1< x 2+Δ x,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两者距离最近;
———— -( 3)
由上面 3 式可解得 sAB 60km sAB 表示 AB 间的距离
4.设轿车行驶的速度为 v1,卡车行驶的速度为 v2,
则 v1= 108 km/h=30 m/s ,
v2=72 km/h=20 m/s , 在反应时间Δ t 内两车行驶的距离分别为 s1、 s2,则
s1= v1Δt ① s2= v2Δt ② 轿车、卡车刹车所通过的距离分别为
直线运动中的追及和相遇问题
一、相遇和追及问题的实质
研究的两物体能否在相同的时刻到达相同的空间位置的问题。
二、 解相遇和追及问题的关键 1. 画出物体运动的情景图 2. 理清三大关系
( 1)时间关系 : tA tB t0
( 2)位移关系: xA xB x0

高中物理第二章追击和相遇问题

高中物理第二章追击和相遇问题

第二章 2.8追击和相遇问题【学习目标】1、掌握追及及相遇问题的特点2、能熟练解决追及及相遇问题【学习任务】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追及、相遇或避免碰撞问题中的条件是:两物体能否同时到达空间某位置。

因此应分别对两物体研究,列出位移方程,然后利用时间关系、速度关系、位移关系而解出。

追及问题1、追及问题中两者速度大小与两者距离变化的关系。

甲物体追赶前方的乙物体,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则两者之间的距离。

若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则两者之间的距离。

若一段时间内两者速度相等,则两者之间的距离。

2、追及问题的特征及处理方法:“追及”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常见的情形有三种: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物体甲追赶同方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乙,一定能追上,追上前有最大距离的条件:两物体速度,即v v乙甲。

⑵匀速运动的物体甲追赶同向匀加速运动的物体乙,存在一个能否追上的问题。

判断方法是:假定速度相等,从位置关系判断。

①若甲乙速度相等时,甲的位置在乙的后方,则追不上,此时两者之间的距离最小。

②若甲乙速度相等时,甲的位置在乙的前方,则追上。

③若甲乙速度相等时,甲乙处于同一位置,则恰好追上,为临界状态。

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二者是否同时出发,是否从同一地点出发。

⑶匀减速运动的物体追赶同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时,情形跟⑵类似。

二、相遇⑴同向运动的两物体的相遇问题即追及问题,分析同上。

⑵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绝对值的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时即相遇。

例1.在十字路口,汽车以20.5m s的加速度从停车线启动做匀加速运动,恰好有一辆自行车以5m s的速度匀速驶过停车线与汽车同方向行驶,求:什么时候它们相距最远?最远距离是多少?在什么地方汽车追上自行车?追到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大?分析:⑴审题(写出或标明你认为的关键词)⑵分析过程,合理分段,画出示意图,并找出各段之间的连接点解题过程:例2.火车以速度1v 匀速行驶,司机发现前方同轨道上相距S 处有另一列火车沿同方向以速度2v (对地、且12v v )做匀速运动,司机立即以加速度a 紧急刹车,要使两车不相撞,a 应满足什么条件? 分析:⑴审题(写出或标明你认为的关键词)⑵分析过程,合理分段,画出示意图,并找出各段之间的连接点解题过程:[方法总结]1、分析两物体运动过程及规律,画出两物体运动的示意图。

高中物理追击、追及和相遇问题

高中物理追击、追及和相遇问题

高中物理追击、追及和相遇问题一、追击问题追和被追的两物体的速度相等(同向运动)是能追上、追不上,两者距离有极值的临界条件:1、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追赶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1)两物体的速度相等时,追赶者仍然没有追上被追者,则永远追不上,这种情况下当两者的速度相等时,它们间的距离最小.(2)两物体的速度相等时,如它们处在空间的同一位置,则追赶者追上被追者,但两者不会有第二次相遇的机会.(3)若追赶者追上被追者时,其速度大于被追者的速度,则被追者还可以再追上追赶者,两者速度相等时,它们间的距离最大.2、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追赶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1)追上前,两者的速度相等时,两者间距离最大.(2)后者与前者的位移大小之差等于它们初始位置间的距离时,后者追上前者.二、相遇问题1、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及即相遇.2、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时即相遇.例1、两辆车同时同地同向做直线运动,甲以4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乙由静止开始以2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求:(1)它们经过多长时间相遇?相遇处离原出发地多远?(2)相遇前两物体何时距离最大?最大距离多少?解析:(1)经过t时间两物体相遇,位移为s,根据各自的运动规律列出方程:代入数据可得t=4s,s=16m.(2)甲乙经过时间t'它们之间的距离最大,则从上面分析可知应该满足条件为:,,解得:此时它们之间最大距离为什么当时,两车间的距离最大?这是因为在以前,两车间距离逐渐变大,当以后,,它们间的距离逐渐变小,因此当时,它们间的距离最大.例2、羚羊从静止开始奔跑,经过50m的距离能加速到最大速度为25m/s,并能保持一段较长的时间;猎豹从静止开始奔跑,经过60m的距离能加速到最大速度30m/s,以后只能维持这一速度4.0s. 设猎豹距羚羊x时开始攻击,羚羊在猎豹开始攻击后1.0s才开始奔跑,假定羚羊和猎豹在加速阶段分别做匀加速运动,且均沿同一直线奔跑,则:(1)猎豹要在减速前追到羚羊,x值应在什么范围?(2)猎豹要在其加速阶段追到羚羊,x值应在什么范围?解析:解决这类题目,关键是要读懂题目,比如:猎豹在减速前一共用了多长时间,减速前的运动是何种运动等等.(1)由下图可知,猎豹要在减速前追到羚羊:对猎豹:,对羚羊同理可得:,即;当x≤55m时,猎豹能在减速前追上羚羊(2)猎豹要在其加速阶段追到羚羊,则:对猎豹:对羚羊:则:即:当x≤31.9m时,猎豹能在加速阶段追上羚羊.。

高中物理必修一专题三 追击相遇问题

高中物理必修一专题三 追击相遇问题
10.A、B 两列火车,在同一轨道上同向行驶,A 车在前,其速度 vA=10m/s,B 车在后,速度 vB=30m/s。因大雾 能见度很低,B 车在距 A 车△s=75m 时才发现前方有 A 车,这时 B 车立即刹车,但 B 车要经过 180m 才能够停 止。问: (1)B 车刹车后的加速度是多大? (2)若 B 车刹车时 A 车仍按原速前进,请判断两车是否相撞?若会相撞,将在 B 车刹车后何时?若不会相撞, 则两车最近距离是多少? (3)若 B 车在刹车的同时发出信号,A 车司机经过△t=4s 收到信号后加速前进,则 A 车的加速度至少多大才 能避免相撞?
8.某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是 108km/h,若驾驶员发现前方 80m 处发生了交通事故,马上紧急刹车,汽车 以恒定的加速度经过 4s 才停下来. (1)该汽车是否会有安全问题? (2)如果驾驶员看到交通事故时的反应时间是 0.5s,该汽车是否会有安全问题?
9.A、B 两车在同一直线上向右匀速运动,B 车在 A 车前,A 车的速度大小为 v1=8m/s,B 车的速度大小为 v2= 20m/s,如图所示。当 A、B 两车相距 x0=28m 时,B 车因前方突发情况紧急刹车(已知刹车过程的运动可视为 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 a=2m/s2,从此时开始计时,求: (1)A 车追上 B 车之前,两者相距的最大距离; (2)A 车追上 B 车所用的时间; (3)从安全行驶的角度考虑,为避免两车相撞,在题设条件下,A 车在 B 车刹车的同时也应刹车的最小加速度。
五、追及相遇问题常见情景
(1)速度大者追速度小者
追及类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图像描述
匀加速 追匀速
匀速追 匀减速
匀加速追 匀减速
相关结论

追及、相遇问题

追及、相遇问题

热点四 追及、相遇问题1.分析“追及”问题应注意的几点 (1)一定要抓住“一个条件,两个关系”:①“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等.②“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其中通过画草图找到两物体位移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2)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注意被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停止运动.(3)仔细审题,注意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如“刚好”、“恰好”、“最多”、“至少”等),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2.主要方法①临界条件法 ②图象法 ③数学法【典例4】 一辆汽车在十字路口等待绿灯,当绿灯亮时汽车以a =3 m/s 2的加速度开始行驶,恰在这时一人骑自行车以v 0=6 m/s 的速度匀速驶来,从后边超过汽车,试问:(1)汽车从路口开动后,在追上自行车之前经过多长时间两车相距最远?最远距离是多大?(2)当汽车与自行车距离最近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大? 解析 方法一 用临界条件求解(1)当汽车的速度为v =6 m/s 时,二者相距最远,所用时间为t =va =2 s 最远距离为Δx =v 0t -12at 2=6 m. (2)两车距离最近时有v 0t ′=12at ′2 解得t ′=4 s汽车的速度为v =at ′=12 m/s.方法二 用图象法求解(1)汽车和自行车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得t =2 s 时,二者相距最远.最远距离等于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即Δx =12×6×2 m =6 m.(2)两车距离最近时,即两个v -t 图线下方面积相等时,由图象得此时汽车的速度为v =12 m/s.方法三 用数学方法求解(1)由题意知自行车与汽车的位移之差为Δx =v 0t -12at 2 因二次项系数小于零,当t =-v 02×⎝ ⎛⎭⎪⎫-12a =2 s 时有最大值最大值Δx m =v 0t -12at 2=6×2 m -12×3×22m =6 m. (2)当Δx =v 0t -12at 2=0时相遇得t =4 s ,汽车的速度为v =at =12 m/s. 答案 (1)2 s 6 m (2)12 m/s反思总结 求解追及相遇问题的一般思路【跟踪短训】5.如图1-2-7所示,直线MN 表示一条平直公路,甲、乙两辆汽车原来停在A 、B 两处,A 、B 间的距离为85 m ,现甲车先开始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 1=2.5 m/s 2,甲车运动6.0 s 时,乙车开始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 2=5.0 m/s 2,求两辆汽车相遇处距A 处的距离.图1-2-7解析甲车运动6 s的位移为x0=12a1t2=45 m此时甲车尚未追上乙车,设此后经过时间t与乙车相遇,则有12a1(t+t0)2=12a2t2+85 m将上式代入数据并整理得:t2-12t+32=0解得:t1=4 s,t2=8 st1、t2都有意义,t1=4 s时,甲车追上乙车;t2=8 s时,乙车追上甲车再次相遇第一次相遇地点距A的距离:x1=12a1(t1+t0)2=125 m第二次相遇地点距A的距离:x2=12a1(t2+t0)2=245 m.答案125 m或245 m思想方法 2.思维转化法思维转化法:在运动学问题的解题过程中,若按正常解法求解有困难时,往往可以通过变换思维方式、转换研究对象,使解答过程简单明了.1.逆向思维法将匀减速直线运动直至速度变为零的过程转化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利用运动学规律可以使问题巧解.【典例1】一物块(可看作质点)以一定的初速度从一光滑斜面底端A点上滑,最高可滑至C点,已知AB是BC的3倍,如图1-2-8所示,已知物块从A至B所需时间为t0,则它从B经C再回到B,需要的时间是().图1-2-8A .t 0 B.t 04 C .2t 0 D.t 02解析 将物块从A 到C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运用逆向思维可看作从C 到A 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可知连续相邻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之比为奇数比,而CB ∶AB =1∶3,正好符合奇数比,故t AB =t BC =t 0,且从B 到C 的时间等于从C 到B 的时间,故从B 经C 再回到B 需要的时间是2t 0,C 对.答案 C即学即练1 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经4 s 后停止,若在第1 s 内的位移是14 m ,则最后1 s 内的位移是( ).A .3.5 mB .2 mC .1 mD .0解析 设加速度大小为a ,则开始减速时的初速度大小为v 0=at =4a ,第1 s 内的位移是x 1=v 0t 1-12at 21=3.5a =14 m ,所以a =4 m/s 2,物体最后1 s 的位移是x =12at 21=2 m.本题也可以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把物体的运动看作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在连续相邻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之比是1∶3∶5∶7,已知第4 s 内的位移是14 m ,所以第1 s 内的位移是2 m.答案 B 2.等效转化法“将多个物体的运动”转化为“一个物体的运动”.【典例2】 屋檐每隔一定时间滴下一滴水,当第5滴正欲滴下时,第1滴刚好落到地面,而第3滴与第2滴分别位于高1 m 的窗子的上、下沿,如图1-2-9所示,(g 取10 m/s 2)问:图1-2-9(1)此屋檐离地面多高?(2)滴水的时间间隔是多少?解析如图所示,如果将这5滴水运动等效为一滴水的自由落体,并且将这一滴水运动的全过程分成时间相等的4段,设每段时间间隔为T,则这一滴水在0时刻、T末、2T末、3T末、4T末所处的位置,分别对应图示第5滴水、第4滴水、第3滴水、第2滴水、第1滴水所处的位置,据此可作出解答.设屋檐离地面高为x,滴水间隔为T.则x=16x0,5x0=1 m所以x=3.2 m另有x=12g(4T)2解得T=0.2 s答案(1)3.2 m(2)0.2 s即学即练2从斜面上某一位置,每隔0.1 s释放一个小球,在连续释放几颗小球后,对在斜面上滚动的小球拍下照片,如图1-2-10所示,测得x AB=15 cm,x BC=20 cm,求:图1-2-10(1)小球的加速度;(2)拍摄时B球的速度;(3)拍摄时x CD的大小;(4)A球上方滚动的小球还有几颗.解析(1)由a=Δxt2得小球的加速度a=x BC-x ABt2=5 m/s2(2)B点的速度等于AC段上的平均速度,即v B=x AC2t=1.75 m/s(3)由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恒定,即x CD -x BC =x BC -x AB ,所以x CD =2x BC -x AB =0.25 m(4)设A 点小球的速度为v A ,由于 v A =v B -at =1.25 m/s所以A 球的运动时间为t A =v Aa =0.25 s ,所以在A 球上方滚动的小球还有2颗.答案 (1)5 m/s 2 (2)1.75 m/s (3)0.25 m (4)2 附:对应高考题组1.(2010·天津卷,3)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规定向右为正方向,则该质点在前8 s 内平均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分别为( ).A .0.25 m/s 向右B .0.25 m/s 向左C .1 m/s 向右D .1 m/s 向左解析 前8 s 内的位移x =12×2×3 m +12×(-2)×5 m =-2 m.v =x t =-28m/s =-0.25 m/s ,负号说明平均速度的方向向左,故选项B 正确.答案 B2.(2011·重庆卷,14)某人估测一竖直枯井深度,从井口静止释放一石头并开始计时,经2 s 听到石头落底声.由此可知井深约为(不计声音传播时间,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 ).A .10 mB .20 mC .30 mD .40 m解析 从井口由静止释放,石头做自由落体运动,由运动学公式h =12gt 2可得h =12×10×22m =20 m.答案 B3.(2011·安徽卷,16)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一段位移Δx 所用的时间为t 1,紧接着通过下一段位移Δx 所用的时间为t 2,则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A.2Δx(t1-t2)t1t2(t1+t2)B.Δx(t1-t2)t1t2(t1+t2)C.2Δx(t1+t2)t1t2(t1-t2)D.Δx(t1+t2)t1t2(t1-t2)解析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由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v=v t2=xt知:vt12=Δxt1v t22=Δxt2②v t22-vt12=a⎝⎛⎭⎪⎫t22-t12③由①②③得a=2Δx(t1-t2) t1t2(t1+t2)答案 A4.(2012·上海卷,10)小球每隔0.2 s从同一高度抛出,做初速度为6 m/s的竖直上抛运动,设它们在空中不相碰.第一个小球在抛出点以上能遇到的小球数为(取g=10 m/s2)().A.三个B.四个C.五个D.六个解析小球在抛点上方运动的时间t=2v0g=2×610s=1.2 s.因每隔0.2 s在抛出点抛出一个小球,因此第一个小球在1.2 s的时间内能遇上n=1.2 s0.2 s-1=5个小球,故只有选项C正确.答案 C5.(2013·广东卷,13)某航母跑道长200 m,飞机在航母上滑行的最大加速度为6 m/s2,起飞需要的最低速度为50 m/s.那么,飞机在滑行前,需要借助弹射系统获得的最小初速度为().A.5 m/s B.10 m/sC.15 m/s D.20 m/s解析飞机在滑行过程中,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速度与位移的关系v2-v20=2ax.由题知,v =50 m/s ,a =6 m/s 2,x =200 m ,得飞机获得的最小速度v 0=v 2-2ax =502-2×6×200m/s =10 m/s.故选项B 正确. 答案 B6.(2011·新课标全国卷,24)甲、乙两辆汽车都从静止出发做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方向一直不变.在第一段时间间隔内,两辆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不变,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是甲的两倍;在接下来的相同时间间隔内,汽车甲的加速度大小增加为原来的两倍,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减小为原来的一半.求甲、乙两车各自在这两段时间间隔内走过的总路程之比.解析 设汽车甲在第一段时间间隔末(时刻t 0)的速度为v ,第一段时间间隔内行驶的路程为x 1,加速度为a ;在第二段时间间隔内行驶的路程为x 2.由运动学公式得v =at 0,x 1=12at 20,x 2=v t 0+12(2a )t 20设汽车乙在时刻t 0的速度为v ′,在第一、二段时间间隔内行驶的路程分别为x 1′、x 2′.同样有v ′=(2a )t 0,x 1′=12(2a )t 20,x 2′=v ′t 0+12at 20 设甲、乙两车行驶的总路程分别为x 、x ′,则有 x =x 1+x 2,x ′=x 1′+x 2′联立以上各式解得,甲、乙两车各自行驶的总路程之比为x x ′=57. 答案 57A 对点训练——练熟基础知识题组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规律的应用1.(单选)某驾驶员手册规定具有良好刹车性能的汽车在以80 km/h 的速率行驶时,可以在56 m 的距离内被刹住;在以48 km/h 的速率行驶时,可以在24 m 的距离内被刹住,假设对于这两种速率,驾驶员所允许的反应时间(在反应时间内驾驶员来不及刹车,车速不变)与刹车的加速度都相同,则允许驾驶员的反应时间约为( ).A .0.5 sB .0.7 sC .1.5 sD .2 s解析 v 1=80 km/h =2009 m/s ,v 2=48 km/h =403 m/s ,设反应时间均是t ,加速度大小均为a ,则v 21=2a (56-v 1t ),v 22=2a (24-v 2t ),联立可得,t =0.72 s ,选项B 正确.答案 B2.(多选)物体自O 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 、B 、C 、D 为其运动轨迹上的四点,测得AB =2 m ,BC =3 m .且物体通过AB 、BC 、CD 所用时间相等,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2-11A .可以求出物体加速度的大小B .可以求得CD =4 mC .可求得OA 之间的距离为1.125 mD .可求得OA 之间的距离为1.5 m解析 设加速度为a ,时间为T ,则有Δs =aT 2=1 m ,可以求得CD =4 m ,而B 点的瞬时速度v B =s AC 2T ,所以OB 之间的距离为s OB =v 2B2a =3.125 m ,OA 之间的距离为s OA =s OB -s AB =1.125 m ,即B 、C 选项正确.答案 BC3.如图1-2-12所示,小滑块在较长的斜面顶端,以初速度v 0=2 m/s 、加速度a =2 m/s 2向下滑,在到达底端前1 s 内,所滑过的距离为715L ,其中L 为斜面长,则图1-2-12(1)小滑块在斜面上滑行的时间为多少? (2)小滑块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v 是多大?(3)斜面的长度L 是多少? 解析 a =2 m/s 2,v 0=2 m/s 7L 15=v 1×1+12a ×12① v 1=v 0+at ② 8L 15=v 0t +12at 2③①②③联立得t =2 s ,L =15 m小滑块在斜面上滑行的时间t 总=t +1 s =3 s 到达斜面底端时v =v 0+at 总=8 m/s. 答案 (1)3 s (2)8 m/s (3)15 m 题组二 自由落体运动及竖直上抛运动4.(2013·庆阳模拟)(多选)从水平地面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物体在空中运动到最后又落回地面.在不计空气阻力的条件下,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物体上升阶段的加速度与物体下落阶段的加速度相同B .物体上升阶段的加速度与物体下落阶段的加速度方向相反C .物体上升过程经历的时间等于物体下落过程经历的时间D .物体上升过程经历的时间小于物体下落过程经历的时间解析 物体竖直上抛,不计空气阻力,只受重力,则物体上升和下降阶段加速度相同,大小为g ,方向向下,A 正确,B 错误;上升和下落阶段位移大小相等,加速度大小相等,所以上升和下落过程所经历的时间相等,C 正确,D 错误.答案 AC5.(2013·福建六校联考)(单选)一位同学在某星球上完成自由落体运动实验:让一个质量为2 kg 的小球从一定的高度自由下落,测得在第5 s 内的位移是18 m ,则( ).A .物体在2 s 末的速度是20 m/sB .物体在第5 s 内的平均速度是3.6 m/sC .物体在前2 s 内的位移是20 mD .物体在5 s 内的位移是50 m解析 设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 ,由自由下落在第5 s 内的位移是18 m ,可得12g ×(5)2-12g ×(4)2=18 m ,解得g =4 m/s 2.物体在2 s 末的速度是v =gt =8 m/s ,选项A 错误;物体在第5 s 内的平均速度是18 m/s ,选项B 错误;物体在前2 s 内的位移是12g ×(2)2=8 m ,选项C 错误;物体在5 s 内的位移是12g ×(5)2=50 m ,选项D 正确.答案 D6.(多选)在塔顶上将一物体竖直向上抛出,抛出点为A ,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为20 m .不计空气阻力,设塔足够高.则物体位移大小为10 m 时,物体通过的路程可能为( ).A .10 mB .20 mC .30 mD .50m解析 物体从塔顶上的A 点抛出,位移大小为10 m 的位置有两处,如图所示,一处在A 点之上,另一处在A 点之下.在A 点之上时,位移为10 m 又有上升和下降两种过程.上升通过时,物体的路程L 1等于位移x 1的大小,即L 1=x 1=10 m ;下落通过时,路程L 2=2H -x 1=2×20 m -10 m =30 m .在A 点之下时,通过的路程L 3=2H +x 2=2×20 m +10 m =50 m.答案 ACD题组三 图象、追及相遇问题7.(2013·大纲卷,19)(多选)将甲、乙两小球先后以同样的速度在距地面不同高度处竖直向上抛出,抛出时间相隔2 s ,它们运动的v -t 图象分别如图1-2-13所示直线甲、乙所示.则( ).图1-2-13A.t=2 s时,两球高度相差一定为40 mB.t=4 s时,两球相对于各自抛出点的位移相等C.两球从抛出至落到地面所用的时间间隔相等D.甲球从抛出至达到最高点的时间间隔与乙球的相等解析由于两球的抛出点未知,则A、C均错;由图象可知4 s时两球上升的高度均为40 m,则距各自出发点的位移相等,则B正确;由于两球的初速度都为30 m/s,则上升到最高点的时间均为t=v0g,则D正确.答案BD8.(单选)如图1-2-14所示是甲、乙两物体从同一点出发的位移-时间(x -t)图象,由图象可以看出在0~4 s这段时间内().图1-2-14A.甲、乙两物体始终同向运动B.4 s时甲、乙两物体之间的距离最大C.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D.甲、乙两物体之间的最大距离为3 m解析x-t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甲在2 s时速度反向,乙一直沿着正方向运动,故A错;2 s时,甲、乙位移之差最大,最大距离为3 m,故B错,D对;甲、乙在前4 s内运动位移均为2 m,平均速度均为0.5 m/s,C 错.答案 D9.平直道路上有甲、乙两辆汽车同向匀速行驶,乙车在前,甲车在后.甲、乙两车速度分别为40 m/s和25 m/s,当两车距离为200 m时,两车同时刹车,已知甲、乙两车刹车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1.0 m/s2和0.5 m/s2.问:甲车是否会撞上乙车?若未相撞,两车最近距离多大?若能相撞,两车从开始刹车直到相撞经历了多长时间?解析设经过t时间甲、乙两车的速度相等,即v甲-a甲t=v乙-a乙t代入数据得:t=30 s v=10 m/s设在30 s时甲、乙两车的距离为Δx,则Δx=200+x乙-x甲=200 m+12(25+10)×30 m-12(40+10)×30 m=-25 m说明30 s以前两车已碰撞,设从开始刹车到相撞时间为t′,则x甲′=40t′-12×1×t′2①x乙′=25t′-12×0.5t′2②x甲′=200+x乙′③由①②③得:t′2-60t′+800=0即t′=20 s或t′=40 s(舍去)答案相撞20 sB深化训练——提高能力技巧10.(多选)如图1-2-15所示,小球沿足够长的斜面向上做匀变速运动,依次经a、b、c、d到达最高点e.已知ab=bd=6 m,bc=1 m,小球从a到c和从c到d所用的时间都是2 s,设小球经b、c时的速度分别为v b、v c,则().图1-2-15A.v b=8 m/s B.v b=10 m/sC.v c=4 m/s D.v c=3 m/s解析 因为ab =bd =6 m bc =1 m所以ac =7 m cd =5 mv c =x ac +x cd 2T =122×2 m/s =3 m/s选项D 正确.由x 2-x 1=aT 2得a =x ac -x cd T 2=7-522 m/s 2=0.5 m/s 2由v 2-v 20=2ax 得:v 2c -v 2b =-2ax bc代入数据得v b =10 m/s选项B 正确.答案 BD11.(单选)测速仪安装有超声波发射和接收装置,如图1-2-16所示,B 为测速仪,A 为汽车,两者相距335 m .某时刻B 发出超声波,同时A 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B 接收到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时A 、B 相距355 m ,已知声速为340 m/s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2-16A .经1 s ,B 接收到返回的超声波B .超声波追上A 车时,A 车前进了10 mC .A 车加速度的大小为10 m/s 2D .A 车加速度的大小为5 m/s 2解析 从B 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超声波过程中,汽车A 的运动如图所示:B 发出超声波时,小车在C 位置小车反射超声波时,小车在D 位置B 接收超声波时,小车在E 位置经分析可知:T CD =T DE ,x CE =20 m所以x CD =5 m x DE =15 m ,T CD =335+5340 s =1 s可见B接收到返回的超声波需2 s.对小车A:Δx=aT2CD所以a=10 m/s2由以上可知只有选项C正确.答案 C12.(2013·四川卷,9)近来,我国多个城市开始重点治理“中国式过马路”行为.每年全国由于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引发的交通事故上万起,死亡上千人.只有科学设置交通管制,人人遵守交通规则,才能保证行人的生命安全.图1-2-17如图1-2-18所示,停车线AB与前方斑马线边界CD间的距离为23 m.质量8 t、车长7 m的卡车以54 km/h的速度向北匀速行驶,当车前端刚驶过停车线AB,该车前方的机动车交通信号灯由绿灯变黄灯.图1-2-18(1)若此时前方C处人行横道路边等待的行人就抢先过马路,卡车司机发现行人,立即制动,卡车受到的阻力为3×104 N.求卡车的制动距离;(2)若人人遵守交通规则,该车将不受影响地驶过前方斑马线边界CD.为确保行人安全,D处人行横道信号灯应该在南北向机动车信号灯变黄灯后至少多久变为绿灯?解析已知卡车质量m=8 t=8×103 kg、初速度v0=54 km/h=15 m/s(1)设卡车减速的加速度为a,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f=ma①由运动学公式得:v20=2ax1,②联立①②式,代入数据解得x1=30 m③(2)已知车长l=7 m,AB与CD的距离为x0=23 m.设卡车驶过的距离为x2,D处人行横道信号灯至少需要经过时间Δt后变灯,有x2=x0+l④x2=v0Δt⑤联立④⑤式,代入数据解得Δt=2 s.答案(1)30 m(2)2 s。

(完整版)高中物理相遇和追及问题(完整版)

(完整版)高中物理相遇和追及问题(完整版)

相遇追及问题一、考点、热点回顾一、追及问题1.速度小者追速度大者类型图象说明匀加速追匀速①t=t0以前,后面物体与前面物体间距离增大②t=t0时,两物体相距最远为x0+Δx③t=t0以后,后面物体与前面物体间距离减小匀速追匀减速④能追及且只能相遇一次匀加速追匀减速2.速度大者追速度小者度大者追速度小者匀减速追匀速开始追及时,后面物体与前面物体间的距离在减小,当两物体速度相等时,即t=t0时刻:①若Δx=x0,则恰能追及,两物体只能相遇一次,这也是避免相撞的临界条件匀速追匀加速②若Δx<x0,则不能追及,此时两物体最小距离为x0-Δx③若Δx>x0,则相遇两次,设t1时刻Δx1=x0,两物体第一次相遇,则t2时刻两物体第二次相遇匀减速追匀加速①表中的Δx是开始追及以后,后面物体因速度大而比前面物体多运动的位移;②x0是开始追及以前两物体之间的距离;③t2-t0=t0-t1;④v1是前面物体的速度,v2是后面物体的速度.二、相遇问题这一类:同向运动的两物体的相遇问题,即追及问题.第二类: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移动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的距离时相遇.解此类问题首先应注意先画示意图,标明数值及物理量;然后注意当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时,还要注意该物体是否停止运动了.求解追及问题的分析思路(1)根据追赶和被追赶的两个物体的运动性质,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并注意两物体运动时间之间的关系.(2)通过对运动过程的分析,画出简单的图示,找出两物体的运动位移间的关系式.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上时位置坐标相同.(3)寻找问题中隐含的临界条件.例如速度小者加速追赶速度大者,在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有最大距离;速度大者减速追赶速度小者,在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有最小距离,等等.利用这些临界条件常能简化解题过程.(4)求解此类问题的方法,除了以上所述根据追及的主要条件和临界条件解联立方程外,还有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及应用图象法和相对运动知识求解.相遇问题相遇问题的分析思路:相遇问题分为追及相遇和相向运动相遇两种情形,其主要条件是两物体在相遇处的位置坐标相同.(1)列出两物体运动的位移方程、注意两个物体运动时间之间的关系. (2)利用两物体相遇时必处在同一位置,寻找两物体位移间的关系. (3)寻找问题中隐含的临界条件.(4)与追及中的解题方法相同.二、典型例题【例1】物体A 、B 同时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运动,A 以10m/s 的速度匀速前进,B 以2m/s 2的加速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求A 、B 再次相遇前两物体间的最大距离. 【解析一】 物理分析法A 做 υA =10 m/s 的匀速直线运动,B 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a =2 m/s 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题意,开始一小段时间内,A 的速度大于B 的速度,它们间的距离逐渐变大,当B 的速度加速到大于A 的速度后,它们间的距离又逐渐变小;A 、B 间距离有最大值的临界条件是υA =υB . ① 设两物体经历时间t 相距最远,则υA =at ② 把已知数据代入①②两式联立得t =5 s 在时间t 内,A 、B 两物体前进的距离分别为 s A =υA t =10×5 m=50 ms B =12at 2=12×2×52m =25 mA 、B 再次相遇前两物体间的最大距离为 Δs m =s A -s B =50 m -25 m =25 m 【解析二】 相对运动法因为本题求解的是A 、B 间的最大距离,所以可利用相对运动求解.选B 为参考系,则A 相对B 的初速度、末速度、加速度分别是υ0=10 m/s 、υt =υA -υB =0、a =-2 m/s 2. 根据υt 2-υ0=2as .有0-102=2×(-2)×s AB 解得A、B 间的最大距离为s AB =25 m . 【解析三】 极值法物体A 、B 的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分别是s A =10t ,s B =12at 2=12×2×t 2 =t 5.则A 、B 间的距离Δs =10t -t 2,可见,Δs 有最大值,且最大值为Δs m =4×(-1)×0-1024×(-1) m =25 m【解析四】 图象法根据题意作出A 、B 两物体的υ-t 图象,如图1-5-1所示.由图可知,A 、B 再次相遇前它们之间距离有最大值的临界条件是υA =υB ,得t 1=5 s . A 、B 间距离的最大值数值上等于ΔOυA P 的面积,即Δs m =12×5×10 m=25 m .【答案】25 m【点拨】相遇问题的常用方法(1)物理分析法:抓好“两物体能否同时到达空间某位置”这一关键,按(解法一)中的思路分析.(2)相对运动法:巧妙地选取参考系,然后找两物体的运动关系.(3)极值法:设相遇时间为t ,根据条件列方程,得到关于t 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判别式进行讨论,若△>0,即有两个解,说明可以相遇两次;若△=0,说明刚好追上或相碰;若△<0,说明追不上或不能相碰.(4)图象法:将两者的速度时间图象在同一个坐标系中画出,然后利用图象求解. 拓展如图1-5-2所示是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的υ-t 图象,由图象可以看出 ( 〕A .这两个物体两次相遇的时刻分别是1s 末和4s 末B .这两个物体两次相遇的时刻分别是2s 末和6s 末C .两物体相距最远的时刻是2s 末D .4s 末以后甲在乙的前面【解析】从图象可知两图线相交点1s 末和4s 末是两物速度相等时刻,从0→2s,乙追赶甲到2s 末追上,从2s 开始是甲去追乙,在4s 末两物相距最远,到6s 末追上乙.故选B . 【答案】B【实战演练1】(2011·新课标全国卷)甲乙两辆汽车都从静止出发做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方向一直不变。

高中物理-四类追及、相遇问题的归纳与总结

高中物理-四类追及、相遇问题的归纳与总结

三类追及、相遇问题追及、相遇问题的特色:议论追及、相遇的问题, 其本质就是剖析议论两物体在同样时间内可否抵达同样的空间地点问题。

必定要抓住两个关系: 即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一个条件:即二者速度相等,它常常是物体间可否追上、追不上或(二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 ,也是剖析判断的切入点。

这种问题往常有以下几种种类。

一、匀减速运动的物体追同向匀减速运动的物体追赶者不必定能追上被追者, 但在两物体一直不相遇, 当后者初速度大于前者初速度时,它们间有相距最小距离的时候, 两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总存在速度相等的时辰。

例题 1、甲、乙两物体相距 s ,在同向来线上同方向做匀减速运动,速度减为零后就保持静止不动。

甲物体在前,初速度为 v 1,加快度大小为 a 1。

乙物体在后,初速度为 v 2,加快度大小为 a 2 且知 v 1<v 2,但两物体向来没有相遇, 求甲、乙两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相距的最小距离为多少?分析:假如v 1v 2,说明甲物体先停止运动或甲、乙同时停止运动。

在运a 1a 2动过程中,乙的速度向来大于甲的速度, 只有两物体都停止运动时, 才相距近来,可得近来距离为: ssv 12 v 22 。

,。

浪费2a 1 2a 2假如v 1<v 2,说明乙物体先停止运动,那么两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总存在速a 1 a 2度相等的时辰,此时两物体相距近来,依据 v =v 1- 1 =2-2t ,求得 v 2v1。

a t vat a 1a 2 在 t 时间内,甲的位移 sv v 1t ;乙的位移 sv v 2 t ,代入表达式s12 2 2= s +s 1- 2。

sv 2 v 1 。

求得 s sa 12 a 2此题是一个比较特别的追及问题(减速追减速) 。

求解时要对各样可能的状况进行全面剖析, 先要成立清楚的物理图景。

此题的特别点在于奇妙地经过比较两物体运动时间的长短找寻两物体相距近来的临界条件。

二、匀减速运动的物体追同向匀速运动物体若二者速度相等时, 追赶者仍没有追上被追赶者, 则追赶者永久追不上被追赶者,此时二者有最小距离;若二者相遇 (即达到同一地点 )时,追赶者的速度等于被追赶者的速度,则恰巧追上,也是二者防止碰撞的临界条件;若二者相遇时, 追赶者的速度仍大于被追赶者的速度, 则还有一次被被追赶者追上追赶者的时机,此间速度相等时二者的距离有一个最大值。

高中物理模型追及、相遇模型

高中物理模型追及、相遇模型

高中物理模型-追及、相遇模型高中物理模型-追及、相遇模型一、模型概述追及和相遇问题是高中物理中常见的模型之一,主要涉及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这类问题通常涉及两个或多个物体在同一时间内或在不同时间内相对位置的变化,需要我们运用速度、加速度、时间等物理量来描述。

追及和相遇问题涵盖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等多种情况,对于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模型的物理原理1.追及问题追及问题通常是指两个物体在同一方向上运动,一个在前,一个在后,后者逐渐接近前者。

在追及问题中,关键是找出两者速度相等时相距的距离,因为此时后者与前者的相对速度为零,无法继续靠近。

追及问题的关键在于判断能否追上以及追上的时间。

2.相遇问题相遇问题则通常是指两个物体在不同地点出发,最终在某一地点相遇。

相遇问题的关键是找出两物体相对位置的变化以及相对速度的大小。

在解决相遇问题时,需要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相对速度,从而得出相遇的时间和地点。

三、模型的数学表达1.追及问题设两物体分别为A和B,初始时刻A在前,B在后。

设A的速度为v1,B的速度为v2,两物体相距为d。

当两物体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近,此时两物体的相对速度为零。

此后,B物体将超过A物体。

设经过时间t后两物体相距最近,则有:v1 = v2 = d/t。

2.相遇问题设两物体分别为C和D,初始时刻C在起点,D在终点。

设C的速度为v3,D 的速度为v4,两物体相距为s。

设经过时间t后两物体相遇,则有:s = v3t + v4t。

四、模型的求解方法1.追及问题对于追及问题,首先要判断能否追上。

如果后者的速度始终小于前者的速度,那么后者永远也追不上前者。

如果后者的速度大于前者的速度,那么两者最终会相遇。

其次要找出追上的时间。

可以通过相对速度法或相对位移法来求解。

相对速度法是指找出两物体的相对速度,根据相对速度的变化求出时间。

相对位移法是指找出两物体的相对位移,根据相对位移的变化求出时间。

高中物理-追及和相遇问题

高中物理-追及和相遇问题

V自
t/s
t t′
t=v自/a= 6 / 3=2(s)
s
v自t
1 2
t
v自
6m
/
s
2s
1 2
2s
6m
/
s
6m
2)在t时刻以后,由v自线与v汽线组成的三角形面积与标
有斜线的三角形面积相等时,两车的位移相等(即相遇)。
所以由图得相遇时t′=2t=4 s v′ = 2v自=12 m/s
思考:若自行车超过汽车2s后,汽车才开始加
者距离有一个较大值。
速度小 的加速 追速度 大的
当两者速度相等时有最大距离 若两者位移相等,则追上。
练习1. 做直线运动的甲、乙物体的位移—时间
图象,由图象可知( ABD )
A.甲起动的时间比乙早t1秒 B.当t=t2时两物体相遇 C.当t=t2时两物体相距最远图3 D.当t=t3时两物体相距S0米
2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则从此时 开始A车经多长时间可追上B车?
v汽= 10m/s a= -6m/s2
v自= 4m/s
10m
追上处
A车追上B车可能有两种不同情况:
B车停止前被追及和B车停止后被追及。
解答:设经时间t 追上。依题意:vBt + at2/2 + x = vAt
10t - t 2 + 7 = 4 t t=7s t=-1s(舍去)
追和被追的两物体的速度相等是关键。
速度大 的减速 追速度 小的
当速度相等时,若追者位移仍小于被追击者位移,则 永远追不上,此时两者间有最小距离。
当两者位移相等时,且两者速度相等时,则恰 能追上,也是两者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
若两者位移相等时,追者速度仍大于被追者的速度, 则被追击者还有一次追上的机会,其间速度相等时两

高中物理追击和相遇问题专题(含详解)

高中物理追击和相遇问题专题(含详解)

直线运动中的追及和相遇问题一、相遇和追及问题的实质研究的两物体能否在相同的时刻到达相同的空间位置的问题。

二、 解相遇和追及问题的关键1.画出物体运动的情景图2.理清三大关系(1)时间关系 :0t t t B A ±= (2)位移关系:0A B x x x =±(3)速度关系:v A=v B两者速度相等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的切入点。

三、追及、相遇问题的分析方法: A. 画出两个物体运动示意图,根据两个物体的运动性质,选择同一参照物,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 B. 找出两个物体在运动时间上的关系 C. 找出两个物体在运动位移上的数量关系 D. 联立方程求解.说明:追及问题中常用的临界条件:⑴速度小者加速追速度大者,速度在接近,但距离在变大。

追上前两个物体速度相等时,有最大距离; ⑵速度大者减速追赶速度小者, 速度在接近,但距离在变小。

追上前在两个物体速度相等时,有最小距离.即必须在此之前追上,否则就不能追上. 四、典型例题分析:(一).匀加速运动追匀速运动的情况(开始时v 1< v 2): 1.当v 1< v 2时,两者距离变大; 2.当v 1= v 2时,两者距离最大;3.v 1>v 2时,两者距离变小,相遇时满足x 1= x 2+Δx ,全程只相遇(即追上)一次。

【例1】一小汽车从静止开始以3m/s 2的加速度行驶,恰有一自行车以6m/s 的速度从车边匀速驶过.求:(1)小汽车从开动到追上自行车之前经过多长时间两者相距最远?此时距离是多少? (2)小汽车什么时候追上自行车,此时小汽车的速度是多少?(二).匀速运动追匀加速运动的情况(开始时v 1> v 2): 1.当v 1> v 2时,两者距离变小;2.当v 1= v 2时,①若满足x 1< x 2+Δx ,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两者距离最近;②若满足x 1=x 2+Δx ,则恰能追上,全程只相遇一次; ③若满足x 1> x 2+Δx ,则后者撞上前者(或超越前者),此条件下理论上全程要相遇两次。

高中物理追及相遇问题

高中物理追及相遇问题

第三讲追及相遇问题1.追及、相遇问题的实质讨论追及、相遇问题,其实质就是分析讨论两物体在相同时刻能否到达相同的位置的问题。

(1)两个等量关系:即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这两个关系可以通过画草图得到。

(2)一个临界条件:即二者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能否追上、追不上或两者相距最远、最近的临界条件。

2.解答追及、相遇问题的常用方法首先要表示物体的位置就应该建立坐标系(通常是一维坐标系),然后利用时间关系表示物体的位置坐标。

(1)物理过程分析法:算出速度相等时两者的位移,然后利用位置坐标确定其位置关系判断能否追上。

(2)数学方程判别式法:设相遇时间为t,位置坐标相等通常得到关于时间t的一元二次方程,用根的判别式进行讨论。

若Δ>0,即有两个解,说明可以相遇两次;若Δ=0,说明刚好追上或相遇;若Δ<0,无解,说明追不上或不能相遇。

(3)图象法:a、作出两者位置—时间图像,相交表示相遇,纵坐标之差是何物理意义?b、作出两者距离—时间图像,图像与t轴相交表示相遇。

c、将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关系在同一图象中画出,然后利用图象分析求解相关问题。

其中速度图像考查较多?(4)相对运动法:以其中一个物体为参考系,找出另一个物体的相对初速度、相对加速度,列出相对位移的表达式。

【例1】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同向出发,在同一水平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甲的初速度v甲=16 m/s,加速度大小a甲=2 m/s2,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乙以初速度v乙=4 m/s,加速度大小a乙=1 m/s2,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求:(1)两车再次相遇前二者间的最大距离;(2)到两车再次相遇所需的时间。

解题技巧紧抓“一图三式”,即:过程示意图,时间关系式、速度关系式和位移关系式。

【例2】A、B两车在同一直线上,同向做匀速运动,A在前,速度为v A=8 m/s,B在后,速度为v B=16 m/s,当A、B两车相距x=20 m时,B车开始刹车,做匀减速运动,为避免两车相撞,刹车后B车的加速度应为多大?变式训练:(多选)(2014·湖南十二校联考)汽车A在红绿灯前停住,绿灯亮起时启动,以0.4 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30 s后以该时刻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设在绿灯亮的同时,汽车B以8 m/s的速度从A车旁边驶过,且一直以此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方向与A车相同,则从绿灯亮时开始()A.A车在加速过程中与B车相遇B.A、B两车相遇时速度相同C.相遇时A车做匀速运动D.A车追上B车后,两车不可能再次相遇课后演练:1.如图1所示为甲、乙两物体的x-t图象,则()A.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若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则一定会相遇C.t1时刻甲、乙相遇D.t2时刻甲、乙相遇2.如图2所示为两个物体A和B在同一直线上沿同一方向同时做匀加速运动的v-t图象。

追及和相遇问题高中物理

追及和相遇问题高中物理

追及和相遇问题高中物理追及和相遇问题是高中物理中常见的问题类型,主要涉及到相对速度和加速度的应用。

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析:一、基本概念追及问题:是指在两个物体同向运动时,一个物体追赶另一个物体,直到追上或超过另一个物体的问题。

这类问题中,我们主要关注的是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以及两物体在时间上的差异。

相遇问题:是指两个物体在某个特定地点或时刻相遇的问题。

这类问题主要关注的是位移和时间的关系,以及两物体在位移上的差异。

二、基本解题方法公式法:根据物理公式,如速度公式、位移公式等,结合题目的已知条件,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求解。

图像法:通过画运动过程图,把文字信息转化为图像信息,从而直观地找出物体间的速度、位移关系。

相对运动法:通过分析两物体的相对速度和相对加速度,找出两物体的速度和位移关系。

三、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匀加速追匀速:当一个匀速运动的物体被另一个匀加速运动的物体追赶时,如果初始距离合适,匀加速的物体可能追上或超过匀速的物体。

这类问题主要考察的是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以及两物体在时间上的差异。

匀速追匀加速:当一个匀速运动的物体追赶另一个匀加速运动的物体时,如果初始距离合适,匀速的物体可能永远追不上匀加速的物体,或者在某一时刻追上。

这类问题主要考察的是位移和时间的关系,以及两物体在位移上的差异。

匀减速追匀速:当一个匀速运动的物体被另一个匀减速运动的物体追赶时,如果初始距离合适,匀减速的物体可能追上或超过匀速的物体。

这类问题同样考察的是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以及两物体在时间上的差异。

匀速追匀减速:当一个匀速运动的物体追赶另一个匀减速运动的物体时,如果初始距离合适,匀速的物体可能永远追不上匀减速的物体,或者在某一时刻追上。

这类问题考察的是位移和时间的关系,以及两物体在位移上的差异。

四、注意事项考虑物体的速度、加速度和初始距离等条件,判断是否能追上或超过。

注意运动方向对相对速度的影响,尤其是负速度的情况。

正确使用物理公式和数学方法求解问题。

高中物理相遇及追及问题[(完整版)]

高中物理相遇及追及问题[(完整版)]

相遇追及问题一、考点、热点回顾一、追及问题1.速度小者追速度大者类型图象说明匀加速追匀速①t=t0以前,后面物体与前面物体间距离增大②t=t0时,两物体相距最远为x0+Δx③t=t0以后,后面物体与前面物体间距离减小匀速追匀减速④能追及且只能相遇一次匀加速追匀减速2.速度大者追速度小者度大者追速度小者匀减速追匀速开始追及时,后面物体与前面物体间的距离在减小,当两物体速度相等时,即t=t0时刻:①若Δx=x0,则恰能追及,两物体只能相遇一次,这也是避免相撞的临界条件匀速追匀加速②若Δx<x0,则不能追及,此时两物体最小距离为x0-Δx③若Δx>x0,则相遇两次,设t1时刻Δx1=x0,两物体第一次相遇,则t2时刻两物体第二次相遇匀减速追匀加速①表中的Δx是开始追及以后,后面物体因速度大而比前面物体多运动的位移;②x0是开始追及以前两物体之间的距离;③t2-t0=t0-t1;④v1是前面物体的速度,v2是后面物体的速度.二、相遇问题这一类:同向运动的两物体的相遇问题,即追及问题.第二类: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移动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的距离时相遇.解此类问题首先应注意先画示意图,标明数值及物理量;然后注意当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时,还要注意该物体是否停止运动了.求解追及问题的分析思路(1)根据追赶和被追赶的两个物体的运动性质,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并注意两物体运动时间之间的关系.(2)通过对运动过程的分析,画出简单的图示,找出两物体的运动位移间的关系式.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上时位置坐标相同.(3)寻找问题中隐含的临界条件.例如速度小者加速追赶速度大者,在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有最大距离;速度大者减速追赶速度小者,在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有最小距离,等等.利用这些临界条件常能简化解题过程.(4)求解此类问题的方法,除了以上所述根据追及的主要条件和临界条件解联立方程外,还有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及应用图象法和相对运动知识求解.相遇问题相遇问题的分析思路:相遇问题分为追及相遇和相向运动相遇两种情形,其主要条件是两物体在相遇处的位置坐标相同.(1)列出两物体运动的位移方程、注意两个物体运动时间之间的关系. (2)利用两物体相遇时必处在同一位置,寻找两物体位移间的关系. (3)寻找问题中隐含的临界条件.(4)与追及中的解题方法相同.二、典型例题【例1】物体A 、B 同时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运动,A 以10m/s 的速度匀速前进,B 以2m/s 2的加速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求A 、B 再次相遇前两物体间的最大距离. 【解析一】 物理分析法A 做 υA =10 m/s 的匀速直线运动,B 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a =2 m/s 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题意,开始一小段时间内,A 的速度大于B 的速度,它们间的距离逐渐变大,当B 的速度加速到大于A 的速度后,它们间的距离又逐渐变小;A 、B 间距离有最大值的临界条件是υA =υB . ① 设两物体经历时间t 相距最远,则υA =at ② 把已知数据代入①②两式联立得t =5 s 在时间t 内,A 、B 两物体前进的距离分别为 s A =υA t =10×5 m=50 ms B =12at 2=12×2×52m =25 mA 、B 再次相遇前两物体间的最大距离为 Δs m =s A -s B =50 m -25 m =25 m 【解析二】 相对运动法因为本题求解的是A 、B 间的最大距离,所以可利用相对运动求解.选B 为参考系,则A 相对B 的初速度、末速度、加速度分别是υ0=10 m/s 、υt =υA -υB =0、a =-2 m/s 2. 根据υt 2-υ0=2as .有0-102=2×(-2)×s AB 解得A、B 间的最大距离为s AB =25 m . 【解析三】 极值法物体A 、B 的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分别是s A =10t ,s B =12at 2=12×2×t 2 =t 5.则A 、B 间的距离Δs =10t -t 2,可见,Δs 有最大值,且最大值为Δs m =4×(-1)×0-1024×(-1) m =25 m【解析四】 图象法根据题意作出A 、B 两物体的υ-t 图象,如图1-5-1所示.由图可知,A 、B 再次相遇前它们之间距离有最大值的临界条件是υA =υB ,得t 1=5 s . A 、B 间距离的最大值数值上等于ΔOυA P 的面积,即Δs m =12×5×10 m=25 m .【答案】25 m【点拨】相遇问题的常用方法(1)物理分析法:抓好“两物体能否同时到达空间某位置”这一关键,按(解法一)中的思路分析.(2)相对运动法:巧妙地选取参考系,然后找两物体的运动关系.(3)极值法:设相遇时间为t ,根据条件列方程,得到关于t 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判别式进行讨论,若△>0,即有两个解,说明可以相遇两次;若△=0,说明刚好追上或相碰;若△<0,说明追不上或不能相碰.(4)图象法:将两者的速度时间图象在同一个坐标系中画出,然后利用图象求解. 拓展如图1-5-2所示是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的υ-t 图象,由图象可以看出 ( 〕A .这两个物体两次相遇的时刻分别是1s 末和4s 末B .这两个物体两次相遇的时刻分别是2s 末和6s 末C .两物体相距最远的时刻是2s 末D .4s 末以后甲在乙的前面【解析】从图象可知两图线相交点1s 末和4s 末是两物速度相等时刻,从0→2s,乙追赶甲到2s 末追上,从2s 开始是甲去追乙,在4s 末两物相距最远,到6s 末追上乙.故选B . 【答案】B【实战演练1】(2011·新课标全国卷)甲乙两辆汽车都从静止出发做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方向一直不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相遇和追击问题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相遇和追及问题分析1.相遇和追及问题的实质:研究的两物体能否在相同的时刻到达相同的空间位置的问题。

2.画出物体运动的情景图,理清三大关系(1)时间关系:0t t t B A ±=(2)位移关系:0s s s B A ±=(3)速度关系:两者速度相等。

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的切入点。

3.两种典型追及问题(1)速度大者(匀减速)追速度小者(匀速)①当v 1=v 2时,A 末追上B ,则A 、B 永不相遇,此时两者间有最小距离;②当v 1=v 2时,A 恰好追上B ,则A 、B 相遇一次,也是避免相撞刚好追上的临界条件;③当v 1>v 2时,A 已追上B ,则A 、B 相遇两次,且之后当两者速度相等时,两者间有最大距离。

(2)同地出发,速度小者(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追速度大者(匀速)①当 v 1=v 2 时,A 、B 距离最大;②当两者位移相等时,有 v 1=2v 2且A 追上B 。

A 追上B 所用的时间等于它们之间达到最大距离时间的两倍。

4.相遇和追及问题的常用解题方法:画出两个物体运动示意图,分析两个物体的运动性质,找出临界状态,确定它们位移、时间、速度三大关系。

1)基本公式法—根据运动学公式,把时间关系渗透到位移关系和速度关系中列式求解2)图像法—正确画出运动的v-t 图像,根据图像的斜率、截距、面积的物理意义结合三大关系求解3)相对运动法—巧妙选择参考系,简化运动过程、临界状态,根据运动学公式列式求解4)数学方法—根据运动学公式列出数学关系式(要有实际物理意义)利用二次函数的求根公式中Δ判别式求解。

5.追及和相遇问题的求解步骤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往往涉及追及,相遇或避免碰撞等问题,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条件是:两物体能否同时达到空间某位置。

基本思路是:①分别对两物体进行研究;②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③列出位移方程④找出时间关系,速度关系 ⑤解出结果,必要时进行讨论。

(1)追及问题:追和被追的两物体的速度相等(同向运动)是能否追上及两者距离有极值的临界条件。

第一类:速度大者减速(如匀减速直线运动)追速度小者(如匀减速直线运动)①当两者速度相等时,追者位移追者位移仍小于被追者位移,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两者之间有最小距离。

②若两者位移相等,且两者速度相等时,则恰能追上,也是两者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

③若两者位移相等时,追着速度仍大于被追者的速度,则被追者还有一次追上追者的机会,当速度相等时两者之间距离有一个最大值。

在具体求解时,可以利用速度相等这一条件求解,也可以利用二次函数的知识求解,还可以利用图象等求解。

第二类:速度小者加速(如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追速度大者(匀速直线运动)。

①当两者速度相等时有最大距离②当两者位移相等时,则追上具体的求解方法与第一类相似,即利用速度相等进行分析还可利用二次函数图象和图象图象。

(2)相遇问题①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及即相遇②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时相遇6.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要注意(1)分析问题是,一个条件,两个关系。

一个条件是: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物体的距离是最大还是最小及是否恰好追上等。

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时间关系是指两物体运动时间是否相等,两物体是同时运动还是一先一后等;而位移关系是指两物体同地运动还是一前一后等,其中通过画运动示意图找到两物体间的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因此在学习中一定要养成画草图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对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启迪思维大有好处。

(2)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一定要注意,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停止运动。

仔细审题,注意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充分挖出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刚好”,“恰巧”,最多“,”至少“等。

往往对应一个临界状态,满足相应的临界条件。

7.追及问题的六种常见情形(1)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追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这种情况定能追上,且只能相遇一次;两者之间在追上前有最大距离,其条件是V加 = V匀(2)匀减速直线运动追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当V 减 = V 匀时两者仍没到达同一位置,则不能追上;当V 减 = V 匀时两者正在同一位置,则恰能追上,也是两者避免相撞的临界条件;当两者到达同一位置且V 减 > V 匀时,则有两次相遇的机会。

(3)匀速直线运动追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当两者到达同一位置前,就有V 加 = V 匀,则不能追上;当两者到大同位置时V 加 = V 匀,则只能相遇一次;当两者到大同一位置时V 加 < V 匀则有两次相遇的机会。

(4)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追匀减速直线运动物体:此种情况一定能追上。

(5)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追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此种情况一定能追上。

(6)匀减速直线运动物体追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当两者在到达同一位置前V 减 = V 加,则不能追上;当V 减 = V 加时两者恰到达同一位置,则只能相遇一次;当地一次相遇时V 减 > V 加,则有两次相遇机会。

(当然,追及问题还有其他形式,如匀加速追匀加速,匀减速追匀减速等,请同学们独立思考)。

8.典型例题例火车以v 1=20m/s 速度匀速行驶,司机发现前方同轨道上相距100m 处有另一列火车B 正以v 2=10m/s 速度匀速行驶,A 车立即做加速度大小为a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要使两车不相撞,a 应满足什么条件解1:(公式法)两车恰好不相撞的条件是两车速度相同时相遇。

由A 、B 速度关系: 21v at v =-由A 、B 位移关系: 022121x t v at t v +=- 2220221/5.0/1002)1020(2)(s m s m x v v a =⨯-=-=2/5.0s m a >∴ 解2:(图像法)在同一个v-t 图中画出A 车和B 车的速度时间图像图线,根据图像面积的物理意义,两车位移之差等于图中梯形的面积与矩形面积的差,当t=t 0时梯形与矩形的面积之差最大,为图中阴影部分三角形的面积.根据题意,阴影部分三角形的面积不能超过100.2/5.0s m a >∴ 物体的v-t 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面积表示位移。

解3:(相对运动法)以B 车为参照物, A 车的初速度为v 0=10m/s ,以加速度大小a 减速,行驶x=100m 后“停下”,末速度为v t =0。

2/5.0s m a >∴备注:以B 为参照物,公式中的各个量都应是相对于B 的物理量.注意物理量的正负号。

解4:(二次函数极值法)若两车不相撞,其位移关系应为022121x t v at t v <--代入数据得:010010212>+-t at 其图像(抛物线)的顶点纵坐标必为正值,故有0214)10(1002142>⨯--⨯⨯a a 2/5.0s m a >∴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根据二次函数的极值求解的数学问题。

例2.一辆汽车在十字路口等候绿灯,当绿灯亮时汽车以3m/s 2的加速度开始加速行驶,恰在这时一辆自行车以6m/s 的速度匀速驶来,从后边超过汽车。

试求:汽车从路口开动后,在追上自行车之前经过多长时间两车相距最远此时距离是多少解1:(公式法)当汽车的速度与自行车的速度相等时,两车之间的距离最大。

设经时间t 两车之间的距离最大。

则解2:(图像法)在同一个v-t 图中画出自行车和汽车的速度时间图像,根据图像面积的物理意义,两车位移之差等于图中梯形的面积与矩形面积的差,当t=t 0时矩形与三角形的面积之差最大。

v-t 图像的斜率表示物体的加速度3tan 60==αt s t 20=∴当t=2s 时两车的距离最大为图中阴影三角形的面积m m x m 66221=⨯⨯=∆ 动态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矩形面积(自行车的位移)与三角形面积(汽车的位移)的差的变化规律.解3:(相对运动法)选自行车为参照物,以汽车相对地面的运动方向为正方向,汽车相对自行车沿反方向做匀减速运动v 0=-6m/s ,a=3m/s 2,两车相距最远时v t =0对汽车由公式at v v t +=0(由于不涉及位移,所以选用速度公式)s s a v v t t 23)6(00=--=-= 对汽车由公式 :as v v t 2202=- (由于不涉及“时间”,所以选用速度位移公式。

)(由于不涉及时间,所以选用速度位移公式。

)m m a v v s t 632)6(022202-=⨯--=-=表示汽车相对于自行车是向后运动的,其相对于自行车的位移为向后6m.解4:(二次函数极值法)设经过时间t 汽车和自行车之间的距离Δx ,则2223621t t at t v x -=-=∆自时当s t 2)23(26=-⨯-=,m x m 6)23(462=-⨯-=∆∴ 思考:汽车经过多少时间能追上摩托车此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大汽车运动的位移又是多大例3.一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位于一方桌的水平桌面的中央。

桌布的一边与桌的AB 边重合,如图。

已知盘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

现突然以恒定加速度a 将桌布抽离桌面,加速度方向是水平的且垂直于AB 边。

若圆盘最后未从桌面掉下,则加速度a 满足的条件是什么(以g 表示重力加速度)解:设圆盘的质量为m ,桌长为l ,在桌布从圆盘上抽出的过程中,盘的加速度为a 1,有 11ma mg =μ桌布抽出后,盘在桌面上作匀减速运动,以a 2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有 22ma mg =μ设盘刚离开桌布时的速度为v 1,移动的距离为x 1,离开桌布后在桌面上再运动距离x 2后便停下,有 11212x a v = 22212x a v = 盘没有从桌面上掉下的条件是 221l x x ≤+ 设桌布从盘下抽出所经历时间为t ,在这段时间内桌布移动的距离为x ,有 221at x =21121t a x = 而 12x l x +=由以上各式解得 :g a 12212μμμμ+≥ 例4.一辆汽车在十字路口等待绿灯,当绿灯亮时汽车以a =3 m/s 2的加速度开始行驶,恰在这时一辆自行车以v 0=6 m/s 的速度匀速驶来,从后边超过汽车,试问:(1)汽车从路口开动后,在追上自行车之前经过多长时间两车相距最远最远距离是多大(2)当汽车与自行车距离最近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大解析: 法一:用临界条件求解.(1)当汽车的速度为v =6 m/s 时,二者相距最远,所用时间为t =v a=2 s,最远距离为Δs =v 0t -12at 2=6 m. (2)两车距离最近时有v 0t =12at 2 解得t =4 s 汽车的速度为v =at =12 m/s. 法二:用图象法求解.(1)汽车和自行车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得t =2 s 时,二者相距最远.最远距离等于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即Δs =12×6×2 m =6 m. (2)两车距离最近时,即两个v t 图线下方面积相等时,由图象得此时汽车的速度为v =12 m/s. 法三:用数学方法求解.(1)由题意知自行车与汽车的位移之差为Δs =v 0t -12at 2因二次项系数小于零,当t =-v 02×⎝⎛⎭⎫-12a =2 s 时有最大值,最大值Δs m =v 0t -12at 2=6×2 m -12×3×22 m =6 m. (2)当Δs =v 0t -12at 2=0时相遇得t =4 s ,汽车的速度为v =at =12 m/s. 分析追及、相遇问题的常用方法1)物理分析法:抓好“两物体能否同时到达空间某位置”这一关键,认真审题,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在头脑中建立起一幅物体运动关系的图景2)相对运动法:巧妙地选取参考系,然后找两物体的运动关系3)极值法:设相遇时间为t ,根据条件列方程,得到关于t 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判别式进行讨论,若Δ>0,即有两个解,说明可以相遇两次;若Δ=0,说明刚好追上或相遇;若Δ<0,说明追不上或不能相碰4)图象法:将两者的速度-时间图象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然后利用图象求解.一道“追及和相遇问题”试题的思考和引申A 、B 两列火车在同一轨道上同向行驶,A 在前,速度为v A =10m/s ,B 在后,速度为v B =30m/s ,因大雾能见度低,B 车在距A 车500m 时,才发现前方有A 车,这时B 车立即刹车,但要经过1800mB 车才能停下,问:(1)车若要仍按原速前进,两车是否相撞试说明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