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酬递增之争与马歇尔的方法论1

合集下载

收益递增和马歇尔范式(上)

收益递增和马歇尔范式(上)

收益递增和马歇尔范式(上)引言在经济学中,马歇尔范式是指根据马歇尔的理论和方法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框架。

此范式包括了马歇尔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和关键原则。

在这个文档中,我们将讨论收益递增和马歇尔范式中的概念和应用。

什么是收益递增?收益递增是指在一定因素条件下,输入一个额外的单位资源或要素会导致产出增加的现象。

简单来说,就是增加投入会带来产出增加的效果。

收益递增也被称为递增报酬、规模报酬递增或规模经济。

收益递增在经济学中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中。

它对于企业和政府决策至关重要,帮助他们理解如何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要素。

马歇尔范式中的收益递增在马歇尔范式中,收益递增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

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资源的增加,经济体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要素,从而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和产出的增加。

马歇尔范式中的收益递增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1. 专业化和分工马歇尔认为,通过专业化和分工,劳动力可以更好地利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不同的人才和技能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协同效应,使整体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

2. 生产要素的递增效应增加某种生产要素,如劳动力或资本,可以促使其他要素更有效地运用,从而带来更高的产出。

这种关系反映了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效应,可以通过收益递增函数来表示。

3. 技术进步随着技术的进步,新的生产方法和工具可以取代旧的方法,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进步可以通过更好地配置和利用资源,改善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来实现。

实际应用收益递增在现实生活和经济活动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1. 供应链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收益递增可以通过优化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来实现。

通过提高运输、仓储和生产等环节的效率,可以降低成本并提高整体的产出。

2. 制造业在制造业中,收益递增可以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和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来实现。

通过改善生产效率和使用更高效的生产要素,制造商可以实现更高的产出。

3. 农业在农业中,收益递增可以通过改善农业生产管理和使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来实现。

私营企业劳工工资-马克思模型与马歇尔模型的解释

私营企业劳工工资-马克思模型与马歇尔模型的解释

私营企业劳工工资:马克思模型与马歇尔模型的解释[摘要]劳工工资问题是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的核心方面。

马克思和马歇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研究劳工工资问题,如果运用现代经济学方法对两种研究视角加以整合,则可以建立一个更全面的私营企业劳工工资模型——马克思一马歇尔工资模型。

运用马克思一马歇尔工资模型观察私营企业劳工工资问题,有助于得到一些建设性的启示。

[关键词]劳工工资;工资模型;劳动力价值;市场力量一、引言劳动和资本的关系被视为工业时代社会体系的轴心,劳工工资问题则是劳资关系的核心方面。

针对劳7-SE资问题,存在剥削论和低成本竞争优势论两种不同观点。

本文尝试结合马克思工资模型和马歇尔工资模型两种语境探讨私营企业劳工工资问题。

下面先对几个基本概念加以界定。

1.私营企业本文在国家统计局界定基础上使用私营企业概念。

国家统计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1998年8月28日,国统字[1998]200号)第九条对私营企业的定义是:“私营企业是指由自然人投资设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营利性经济组织。

包括按照《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合伙企业和私营独资企业。

”国家统计局界定的私营企业概念,外延小于民营企业、非公有制企业。

2.劳工(雇工)本文所称劳工(雇工),指私营企业中除了投资者、管理人员之外的工薪劳动者,既包括工厂中生产工序的工人,也包括社会服务行业的工人。

3.工资工资,也称薪水,按《辞海》的解释,旧指俸给,其含意是供给打柴汲水等生活上的必需费用。

本文采用国际劳工组织对工资的定义。

在《保护工资条约》(1949)中,国际劳工组织将工资定义为:工资是指不论名称或计算方式如何,由一位雇主对一位受雇者,为其已完成和将要完成的工作或已提供或将要提供的服务,可以货币结算并由共同协议或国家法律或条例予以确定而凭书面或口头雇用合同支付的报酬或收入。

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

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所创立的一种经济学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在经济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强调了供求关系的重要性。

在马歇尔看来,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形成取决于商品的供给和需求。

供求关系决定了商品的价格,而价格又影响了供求关系。

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马歇尔的理论为我们理解市场价格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其次,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的概念。

他认为,当某种商品的消费量逐渐增加时,其边际效用会逐渐减少。

换言之,人们对于同一种商品的额外一单位的消费所得到的满足感会逐渐减少。

这一概念对于我们理解消费行为和效用最大化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此外,马歇尔经济学原理还强调了企业家利润的重要性。

他认为,企业家的利润是由市场供求关系、生产成本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企业家的利润不仅是对其个人努力的回报,更是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重要指标。

马歇尔的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企业家的作用以及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后,马歇尔经济学原理还对市场结构和市场竞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认为,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多种市场结构,如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等。

不同的市场结构会对价格形成和资源配置产生不同的影响。

马歇尔的理论为我们理解市场结构和市场竞争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总之,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其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资源配置、市场价格形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正是基于马歇尔的理论,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为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经济思想史新古典学派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经济思想史新古典学派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 利息是资本要素的均衡价格。
– 资本的需求价格是资本家使用 资本所愿支付的代价,是由资 本的边际生产力决定的,即由 边际资本提供的净产量决定。
– 资本的供给价格决定于资本家 的“等待”和“牺牲”,也就 是借贷资本家同意放款的价格。
•61
• 马歇尔用供求利息论反对马克思的剥削利息 •论 “生产性和预见性在资本的需要和供给上是
• 生产的实际成本:直接或间接用于生产 商品的各种不同的劳作+节欲或储蓄的 等待之和; • 生产的货币成本:对这些劳作和牺牲所 必须付出的货币额,又叫做生产费用。 • 生产费用就是商品的供给价格,是为了 引出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各种劳作和牺牲 必须付出的价格。
•42
3、时期分析
• 在不同的时期,生产成本和产量之间的关 系不同,从而供给价格和产量之间的关系 也不同。
•70
• “成为一个理想的雇主所需的能力, 是如此之大和如此之多,以致很少人 能在很大程度上兼有这些能力。”(上,
第309页)
• 企业家才能的稀缺性决定了企业家报 酬类似于租金的特殊性。“而稀有天 才的租金,可以看作是企业家收入中 的一种特别重要的因素”,它构成了 成功企业家收入中超出企业家才能一 般均衡价格水平之上的剩余。
– “企业经营和管理能力”的需求价格决定于其 边际生产力,即企业家在最合理使用、安排其 他要素的条件下,所能获得的额外收益。
•67
• “企业经营和管理能力”的供 给价格决定于:
– 经营管理的才能和精力的供给 价格;
– 把适当的经营才能与必须的资 本结合在一起的那种组织的供 给价格。
•68
• 企业家具有不同于普通劳动者的才能。
•80
第四节 小结
• 马歇尔通过综合主客观价值论的正确一 面,把西方微观经济学牢牢地建立在供 求框架体系内,实现了价值论和价格论 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统一。 • 其供求均衡原则,不仅运用于商品价格 的决定,而且运用于要素价格的决定, 实现了交换和分配规律的统一。 • 这个统一规律的存在最终论证了资本主 义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是最有效、最和 谐的经济制度。 •81

马歇尔的新古典市场运行理论及其意义

马歇尔的新古典市场运行理论及其意义
同时 , 歇 尔还指 出 , 马 市场 因使供 求 力 量彼 此 达 到均衡 所 需要 的时 间的 长 短 不 同而 有 所 不 同 , 即市 场 在时 间 上也存 在 着局 限性 。而 且 , 种 时 间 因 素 这
尔接 受并 直接 引 用了 这种 市场 观 ; 又不 仅 限 于此 , 但
小 、 量等。 重
义经 济学 说 , 在西 方经 济学 史 上 , 被称 为 新古 典 经济 学, 并成 为 l 9世 纪末 2 0世 纪 3 0年代 前盛 行 于英 国 等西方 国 家 的 主 流 经 济 学 。 马 歇 尔 的 市 场 运 行 理 论, 特别 是其 供求 理论 和均 衡价 格理 论 , 定 了 现代 奠
需要 的 那些 定制 商品 , 如合 身 的 衣服 等 ; 次 是那 些 其
易腐 又 体大 的商 品 , 新 鲜 蔬 菜 之 类 。前 一种 情 况 如
根本 不 足 以形成为 批 发 市 场 ; 者 虽 可 拥 有 批 发 市 后 场 , 只 能限于 很小 的 范围 , 乡镇 的蔬 菜 交 易便 是 却 如
阿 弗 里 德 ・ 歇 尔 ( l e rh l 14 - 12 马 A f dMas a ,8 2 9 4 r l 年 ) 经 济学 说 , 的 以及 以他 的 学 说 为 主 导 的 马 歇 尔 主
电报 ) 运输 工具 ( 和 蒸汽运 输 ) 二 是异 地货 物运 输 成 ; 本, 包括 关税 ; 是特 定商 品 的需 求程 度 和 对需 求 状 三 况 的识 别程 度 , 棉 花 、 麦 和 铁 都 是 满 足 迫 切 的 、 如 小 几 乎是 普遍 的需 要 的 , 又易 于识 别 , 因而 能够 由那 些 彼 此相 隔 很远 的人 们 来 买 卖 ; 是 商 品 的 自然 特 性 四 及 商品 携带 的便 利程 度 , 如其 耐 久性 、 价值 和 体 积 大

产业结构关于马歇尔冲突论文

产业结构关于马歇尔冲突论文

论“马歇尔冲突”班级:国贸091班姓名:张占奎学号:090206123 摘要:经济学家马歇尔经济理论中关于规模经济和垄断弊病之间的矛盾的观点。

马歇尔认为:自由竞争会导致生产规模扩大,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又不可避免地造成市场垄断,而垄断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必然阻止竞争,扼杀企业活力,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因此社会面临一种难题:如何求得市场竞争和规模经济之间的有效、合理的均衡,获得最大的生产效率。

规模经济和竞争的活力之间这对难分难解的矛盾,后人称这对矛盾为“马歇尔冲突”。

从此,围绕垄断与竞争、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之间的矛盾在理论与实践中从未停止争论过。

在 90 年代以前,西方各国尤其是美国对企业并购的管制比较严格,大型并购案往往是不允许的。

在此以前美国甚至禁止企业之间联合开发技术和合作研制新产品,因为它认为企业之间的联合开发会损害竞争和创新,很有可能导致企业之间的合谋。

但近年来,各国纷纷放宽限制,打破行业内部市场限制,并允许相关行业内有经营彼此业务的企业合并。

各国企业许多重大兼并活动的成功,没有当局的默许乃至支持是不可能顺利实现的。

关键字:马歇尔冲突规模经济市场竞争马歇尔的观点:马歇尔认为,在公认的“资本”的概念中,不仅经有货币资本发挥着作用。

资本之所以增值,,是因为在货币资本的运营中,同时存在着知识和组织的投入。

显然,离开了知识和有效的组织,货币资本不能自动的成长出新的价值来。

为了强调“组织”在形成利润中的重要性,马歇尔主张分离被货币所掩盖的“组织”,把“组织”看做独立存在的生产要素。

马歇尔这一观点,显然为管理和组织行为作为资本的一部分参与利润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歇尔认为,自由竞争会导致生产规模扩大,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又不可避免地造成市场垄断,而垄断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必然阻止竞争,扼杀企业活力,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因此社会面临一种难题:如何求得市场竞争和规模经济之间的有效、合理的均衡,获得最大的生产效率。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是经济学领域的经典著作之一,由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于1890年出版。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框架,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我对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的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一章:经济学的范围和方法本章主要介绍了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和方法。

马歇尔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经济行为和资源配置的科学。

他将经济学分为正统经济学和非正统经济学两个部分,强调了经济学研究的客观性和实证性。

第二章: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本章介绍了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需求、供给、价格、成本等。

马歇尔认为,需求和供给是决定价格的主要因素,价格的变动会影响需求和供给的变化。

他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即消费者每次额外消费一单位商品时,其边际效用会递减。

第三章:价格和价值本章探讨了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马歇尔认为,价格是市场供求关系的结果,而价值是商品的内在属性。

他提出了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概念,并通过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来确定市场均衡价格。

第四章:生产成本本章主要讨论了生产成本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马歇尔将生产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固定成本是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可变成本是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

他提出了边际成本递增原理,即随着产量增加,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会递增。

第五章:经济增长和分配本章讨论了经济增长和资源分配的问题。

马歇尔认为,经济增长是通过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实现的。

他强调了正义和效率之间的平衡,认为资源应该按照贡献原则进行分配。

第六章:货币和银行本章介绍了货币的作用和银行的功能。

马歇尔认为,货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方便了商品交换和贸易活动。

他提出了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物价上涨。

第七章:国际贸易本章主要讨论了国际贸易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马歇尔认为,国际贸易可以使各国通过比较优势实现互利共赢。

他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即各国应该专业化生产自己的优势产品,然后通过贸易获取其他产品。

知识经济中报酬递增性的分析

知识经济中报酬递增性的分析

酬递增 永不枯竭 的源泉。 另一位对此做 出巨大 贡献 的就是马克思 。他不仅 分 析了劳动分工对技 术变迁 的促进 作用 , 而且 更深层 次地
剖析 了报酬递增是推进 资本主义演进 的内在动力。马克 思重新思考 了分工与市 场规模 的关 系 , 区别企业 内分工 和社会分工 , 这极 大推 动了报酬 递增理 论的 发展。他分
赖于工业的一般发达的 经济 ; 第二 是有赖 于从事工 业的 个别企业的资源 、 组织 和经营 效率 的经济。我们 可称前 者为外部经济 , 者为 内部经济 ” 后 。因此 一个企业规模 的
扩大取决于该产业 的发展 , 外部经 济的 自然增长 是报酬 递增 的唯一源泉 。 阿林 ・ 杨格借 用了迂 回生产 的概念 来分析报 酬递增
的面貌 : 知识密 集度高 的产业里 , 生物制 药、 在 如 计算机
业、 软件业等 , 他们初期 的工作 , 如研 发的 费用成 本可能
地引入了外 部经 济的概 念。“ 我们 可以把 因任 何一种 货
物的生产规模之扩大而 发生 的经济 分为两类 : 一是有 第
很高。但随着生产 的进 行 , 位成本 会 随着产量 的增加 单 而下降( 收益 自然 会随之增 加) 并且 在这些 产业 中往往 ,
个来源 : 一 , 第 由于每 一个特定 工人 熟练程 度的提 高 ; 第
二, 由于节约了从 一种工作 转 向另一 种工作通常 要损失
的时间; 三 , 第 由于 发 明 了 大 量 的 机 器 , 便 和 简 化 了 劳 方
动, 使一个人能干许多 人的 活。斯密最 重要 的贡献之 一 就是提 出 : 技术变迁以分工加速知识积累的形式 , 为报 成
报酬递增这一经济规律作一个简单的理论探讨。

分工理论综述

分工理论综述

完成的工作量 。二是分工使劳动者节省了由一种工作转到 另一种工作损失的时间 ,从而受益 。三是分工的结果往往导 致许多机械的发明 ,从而简化和节省劳动 。
二 、新古典经济学时期的马歇尔 、马克思 (一) 马克思对分工理论的研究 马克思分工理论内容主要包括 : (1) 强调分工的极端重 要性 。他说 “: 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最明显地表现于 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 。任何新的生产力 ,只要它不仅仅是 现有生产力的扩大 (例如开垦新的土地) ,都会引起分工的进 一步发展 。”(2) 指出分工与协作能够产生一种集体形式的生 产力 。与亚当 ·斯密不同 ,马克思认为分工之所以能够提高 劳动生产力是因为分工组织能够产生协作力 。(3) 揭示了社 会分工与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的联系和区别 。马克思认为 : “社会分工是以生产资料分散在许多互不依赖的商品生产者 中间为前提 ,而工场手工业分工则是以生产资料积累在一个 资本家手中为前提”。前者是第二类分工 ,后者为第一类分 工 ,对于二者的联系 ,社会分工是以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为 前提的 。同时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也会对社会分工产生反 作用 ,扩大社会分工 。 (二) 马歇尔对分工理论的探讨 19 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对分工经济思想的贡献 主要体现在报酬递增与工业组织上 。他认为 “: 首先 ,专门工 业集中于特定地方 ,通过行业秘密公开化 、辅助行业的形成 、 熟练和技术工人市场的形成等因素 ,可以实现代表性企业的 外部经济进而产生报酬递增 。其次 ,企业的大规模生产通过 ‘技术的经济 、机器的经济 、原料的经济’等内部经济可产生 报酬递增 。第三 ,私人合伙企业 、股份公司 、合作社等组织对 职能分工的发展有利于企业家的形成 ,分散经营风险从而实 现报酬递增 ,保持企业生命力”。马歇尔从外部经济和内部 经济两个方面 ,在工业布局 、企业规模生产 、企业经营职能三 个层次分析了分工对报酬递增的积极作用 。

规模报酬递增理论的文献综述

规模报酬递增理论的文献综述

报酬递增理论的文献综述摘要:亚当斯密在俩百多年前的“国富论”一书中提出的“分工”的思想,揭开了报酬递增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的研究序幕。

在随后的数百年时间对规模报酬递增的研究在一段沉寂之后不断深入,形成了新古典主义和结构主义俩个不同的派别。

而在当前随着网络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研究报酬递增理论对于促进网络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分工;外部性;规模报酬;网络经济报酬递增理论的研究历史报酬递增的基本定义是:以一个企业为例,如果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增加一倍,而产出的增加量超过一倍,即产出的增量超过投入的增量这样的情况称为报酬递增也就是报酬递增理论。

规模报酬递增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的“分工”思想。

他以一个企业为例说明了报酬递增的生产过程;提出了“劳动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生产力的劳动分工是财富增长的源泉,新的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的扩大”俩者结合起来形成了凭借持续引进新的分工而自我维持的增长理论。

即分工能促进经济进步,反过来经济的进步又会促进分工的发展这个过程的累积就是报酬递增。

斯密的分工理论揭开了报酬递增的研究先河,但是斯密的分工理论并不完善,在后来斯蒂格勒指出这是一个俩难困境,“如果市场容量限制了劳动分工则此产业结构必定是垄断的,如果产业结构是竞争的,那么这个定理就是错误的。

”对于这样的俩难困境,马歇尔引入了“外部性”的概念,他把任何一种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发生的经济行为的原因分为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从事该行业单个企业所具有的资源、组织、以及利用他们的效率这俩类。

前一类称为外部经济,后一类称为内部经济。

他假设代表性企业享有所属工业生产总规模所具有的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平均份额,得出了外部经济的自然增长是报酬递增的唯一源泉,工业生产的总量决定了产业规模的扩大而产业的发展决定了厂商的规模的结论。

企业的内部分工、创新、技术变化都被抽象掉了。

他没有指明外部性的来源同时以静态来分析动态的方法也并不合理,但是“外部性”概念的引入对于规模报酬递增理论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规模报酬递增理论

规模报酬递增理论

发展阶段
——2、规模报酬递增思想在新贸易理论中 的应用和发展
• 新贸易理论最早源于迪克西特(A.K.Dixit)和斯 蒂格利茨(J.Stiglitz)在1977年发表的《垄断 竞争和最优产品的多样性》。他们所提出的垄断 竞争市场分析模式是产业组织领域中一项极其重 要的成果,在几乎所有涉及到处理规模报酬递增 的经济研究中,这篇论文都被反复的引用。
P 短期内,需求突然扩张时的企业的平均成本比产品价格下降
得更快,图中绿色部分就是超额利润。
P1=AC1 P2
A
B
AC2
C
AC
MR1
MC
D2
D1
MR2
O
Q1
Q2
Q
2)不完全竟争
——参与国际贸易的垄断竞争企业(长期) 短期利润会引起更多国内企业进入,新进入企业生
产的产品虽不同但有很大替代性,加剧竞争。长期
发展阶段
——1、新贸易理论之前规模报酬思想的研究
• 斯蒂格勒(1951)对市场范围限制分工的斯密定理做了深 入的阐述,对分工与企业规模问题作了研究,他将分工问 题与厂商理论结合起来加以论述。
• 假设厂商生产工序是相互独立的,并且把生产工序分为报 酬递增和报酬递减两类,认为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这种 使报酬递增的生产工序可能会增加,当规模足够大时,专 门的厂商就会从事这类工序的生产。
为生产扩张线,即:在技术
1)规模报酬递增 水平、投入生产要素价格不 变的情况下,厂商在长期中
几何意义为:
扩大生产规模所能采用的最 佳要素组合点的连接线
K
R
C 6
q=600
4
注:除了规模报酬递 2
增情况外,还有规模
报酬递减、规模报酬

报酬递增的源泉

报酬递增的源泉

报酬递增的源泉报酬递增的源泉:劳动分工——从亚当.斯密到马歇尔再到阿林·杨格李士忠一、报酬递增的源泉产业集聚发展说明了,报酬递增是经济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但传统的经济理论是建立在报酬递减的假定之上的:准凹的效用函数的纯粹的产品需求者与生产集合为凸集的生产者,共同确定了可预见的消费者与生产者均衡;宏观上,边际生产力递减与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函数的性质也决定了一国经济增长最终趋向于一个可预期的收敛点,除非有外在的技术进步力量的推动。

构建在这种简化的假定之上的新古典理论体系,勾勒了一幅短期的、静态的、可逆的现时经济世界的均衡图像:没有历史也没有未来。

从静态的瞬间察看经济世界,这种理论近乎完美。

然而我们所处的世界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演化,经济系统也不例外,总是处于不停地从简单到复杂的渐进的演进过程中。

如果从演化的视角去审视经济世界,报酬递增却成为一种常态。

何谓报酬递增呢?这是一个似乎清晰但又容易模糊的概念。

在标准的经济学教材中,报酬递增有边际报酬递增和规模报酬递增的区分:边际报酬递增是指随着投入要素增加,新增要素所带来的收益增量是呈递增规律变化的,或说总收益是呈加速递增的。

规模报酬递增是指当投入要素同比例增加λ倍时,收益增加却大于λ倍的情形,用新古典的生产函数表示就是F(λK,λL)>λF(K,L),λ>0。

但在目前的经济学文献中,规模报酬递增的概念实际上已经突破了上述限制,不再坚持劳动与资本比例不变的固定技术系数假定。

因此,凡是经济规模扩大所带来的收益递增现象都可称为规模报酬递增。

在此文中,我们所指的报酬递增既有边际报酬递增的含义,又有放松假定后的规模报酬递增的含义。

实际上,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边际报酬递增会带来经济规模的扩大和规模报酬递增,经济规模扩大的报酬递增现象也常常由体现在要素身上的边际报酬递增来实现。

从动态的历史角度去审视我们所处的世界,经济系统总体上处于一个不断演进的报酬递增的过程中。

【推荐下载】规模报酬递增理论的文献综述

【推荐下载】规模报酬递增理论的文献综述

规模报酬递增理论的文献综述从亚当斯密到马克思,乃至斯密理论的继承者阿林杨格,都从分工角度对市场与经济规模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以下就是由小编为您提供的规模报酬递增理论的文献。

 马歇尔是第一个重视并较为系统地研究规模经济问题的经济学家。

自他之后,对规模经济的研究转而采用边际分析的方法。

新贸易理论的规模报酬递增的假设既贴近现实又很好地解释了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的贸易现象。

着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在与艾瀚南(Help-mall Elhanan)合着的《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1985)一书中提出了规模经济贸易学说。

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Romer(1986)的开创性研究复兴了主流经济学对对规模报酬递增现象的分析。

从此,经济学家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论证是否存在显着的规模经济效应,去探求规模报酬递增的源泉去分析规模报酬递增的影响。

 1 规模报酬递增理论的论证 数十年来主流经济学家运用大量的实证研究证实了规模报酬递增现象的存在,他们利用各层面的相关数据说明了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活动中的规模报酬递增现象。

 Davis和Weinstein(1998)通过估计13个OECD国家的支出变化与产出变化之间的关系来检验是否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现象。

他们估计出来的产出需求弹性为l_6,因此推断出存在明显的规模报酬递增现象。

Head和Rise(2001)利用美国和加拿大的总量数据对Krugman(1980)的规模收益递增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的结果也表明,从整体看,这两个国家的生产活动具有较为明显的规模报酬递增特征。

 至于企业内部是否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现象。

由于企业层次上的微观数据很难获得,所以这方面的文献非常少见。

但最令人瞩目的就是Lucas(1993)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工产品生产中的规模经济效应研究。

根据Lucas(1993)提供的分析结果。

自由舰的累计总产量每翻一番,生产一艘自由舰所需的时间就会下降12%~24%。

第二讲马歇尔经济学说

第二讲马歇尔经济学说
它要解决的问题是:对一物品实际支付的价格占有此物 品所产生的利益到怎样的程度。
(二)供给理论
1.生产要素与生产成本
---生产的四要素:土地、劳动、资本、组织
(1)土地 是大自然赠与的物质和力量,它没有生产费
用,也没有生产它的供给价格。
土地报酬的变动规律:土地报酬是土地对用于土地上 的劳动和资本的报酬,它的变动倾向可能是递减的,也可 能是递增的,此外,还可能有土地报酬先增后减,或者先 减后增的情况。不过,在土地已经充分利用而人口压力不 断增加的国家里,土地报酬递减的倾向,最终必然成为不 可抵当的规律。
(3)资本 作为产的一个要素,是为生产财富并获取收益
而积蓄起来的设备。 马歇尔还以为,节约和储蓄是资本的来源。所谓节约和
储蓄不过是为了将来而牺牲现在的愉快,因此,财富积累 一般是享乐的延期或等待的结果。
(4)组织
他认为,作为生产要素的组织涉及到分工程度和规模生 产的利弊以及企业管理等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提 高劳动生产率,增大企业的效益。
4) 像名贵的酒类、跨越季节的水果、高度熟练的医疗服务和法律服务等事 物,其现行价格是很高的,以致除了富人之外,社会上对于它们差不多没有 什么需要,即使有需要,也往往具有很大的弹性。
6.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他宁愿付出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
超过他实际付出的价格的部分,是这种剩余满足的经济衡 量。这个部分可称为消费者剩余。”据此,“消费者剩 余”,就是消费者对某一商品愿意支付的价格和这个商品 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
五、马歇尔经济理论体系和方法论的主要特点
1.马歇尔运用“连续原则”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 其格言:“自然不能飞跃”——渐进、连续
(纵向):强调经济学发展的连续性 (横向):连续原则强调各种经济现象之间没有明显

马歇尔的均衡价值论

马歇尔的均衡价值论

马歇尔的均衡价值论马歇尔对均衡价值论的认识均衡价值论(Theory of Equilibrium Price)是《经济学原理》的核心。

马歇尔以英国古典经济学中生产费用论为基础,吸收边际分析和心理概念,论述价格的供给一方;又以边际效用学派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为基础,对其进行修改,论述价格的需求一方,认为商品的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犹如剪刀之两刃,是同时起作用的,从而建立起均衡价值论。

均衡价格是指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

需求价格是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商品所愿支付的价格;供给价格是生产者为提供一定数量商品所愿接受的价格。

马歇尔分析了均衡价格的3种形式:暂时的、短期的和长期的均衡价格,研究了生产成本的3种情况:递增成本、递减成本、不变成本,提出了“弹性”理论、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概念,并建立了供给曲线、需求曲线及其公式。

马歇尔还用均衡价格分析方法论述了工资、利息、利润、地租,它们分别是劳动、资本、企业家能力和土地的均衡价格。

马歇尔的均衡价值论是静态局部均衡分析的典型。

《经济学原理》集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发展之大成,并为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一、均衡价格均衡价值论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值是由商品的供求状况决定的,是由商品的均衡价格衡量的观点,这是马歇尔庸俗经济学说的核心和基础。

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也就是这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与市场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均衡价格被认为是经过市场供求的自发调节而形成的。

需求价格是买者对一定数量的商品所愿付的价格,是由该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的;供给价格是卖者为提供一定数量商品所愿接受的价格,是由生产商品的边际成本决定的。

庸俗经济学用商品的均衡价格来代替商品的价格,均衡价值论就是价值论。

所以,均衡价值论是庸俗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价值论、生产费用论和供求论的大杂烩。

二、马歇尔的均衡价值论的具体内容马歇尔用商品的均衡价格来衡量商品的价值,认为均衡价格和价值是一致的,而需求价格的决定和供给价格的决定有很大的区别,他通过对需求和供给的分析,提出均衡价格论,指出在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产量和价格也同时达到均衡。

分工和报酬递增理论的演变

分工和报酬递增理论的演变

V ol .32N o.5M ay 2016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 our nalofChi f eng U ni ver s i t y (N at ur alSci ence Edi t i on )第32卷第5期(上)2016年5月分工和报酬递增理论的演变洪英(兰州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甘肃兰州730020摘要:从亚当·斯密时期开始,分工和报酬递增理论就在经济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随着经济学说的不断发展,分工和报酬递增理论也日益演进.本文分别从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以及马克思时期等不同经济学发展阶段简要评述分工和报酬递增理论的演进.分工与报酬递增理论在古典经济时期奠定了基础,形成了分工实现内生和自我持续增长的理论.马克思通过对分工形式的划分增进了对报酬递增的认识.杨格开创了动态分析分工与报酬递增的经济思路.新兴古典经济学通过超边际分析对分工和报酬递增进行了理论模型的拓展.关键词:分工;报酬递增;经济思想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 (2016)05-0107-031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分工与报酬递增理论分工与报酬递增的经济思想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色诺芬和亚里士多德.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分工以及专业化对提高生产力的积极作用,但是并没有形成具体的分工与报酬递增的经济理论.而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对分工与报酬递增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创造性地提出了分工与报酬递增的关系.马歇尔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斯密的分工与报酬递增理论,但更多地是想把报酬递增纳入一般均衡的框架中.杨格继承和发扬了斯密定理,拓展了斯密关于分工与报酬递增的观点,同时更加系统和专业化地提出了自己新的观点,主要内容被后人称为杨格定理.他们三个是古典经济学时期关于分工与报酬递增理论的杰出代表.1.1亚当·斯密的分工与报酬递增理论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其经济学著作《国富论》中系统地论述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其中,斯密的自我持续增长理论主要阐述了分工导致的专业化引起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产生报酬递增,而进一步的分工依靠市场范围的扩大.分工即是经济进步的原因又是经济进步的结果,这个因果循环累积过程就体现了报酬递增机制.亚当·斯密认为财富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分工即专业化,分工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获得报酬递增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节省工作转换的时间以及促进技术的发明和运用.他通过扣针制造的例子说明,周密充分的分工可以使小工厂的一个工人每天制作4800枚针.由此,亚当·斯密认为如果一个国家每个行业的分工都达到极高的程度,那么这个国家的产业与劳动生产力也会提高到极高的程度.劳动分工和专业化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财富增长,进而有利于促进社会普遍富裕.同时,亚当·斯密认为分工水平取决于市场规模,经济增长和市场扩大相辅相成,市场扩大又会促进新的分工产生和发展.亚当·斯密认为分工起源于互通有无的倾向,因此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尽管分工是增进劳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但分工程度决不是人的主观随意选择的结果,要受到市场范围即市场购买力大小的限制.市场过小,分工和专业化受到限制;相反,市场扩大有利于促进分工提高专业化水平.1.2马歇尔关于分工与报酬递增的思想马歇尔在传统的土地、劳动、资本三种生产要素的基础上引入了组织这一生产要素.马歇尔所说的组织是指分工的表现形式或者结果.马歇尔特别重视组织对报酬递增的积极意义,也就是分工的作收稿日期:2016-02-13107--. All Rights Reserved.用.分工总是与组织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它们实质上就是一个问题.马歇尔认为,组织可以通过外部经济与内部经济两条途径进行改进,从而使生产获得报酬递增.这里马歇尔所说的内部经济就是指企业应该通过内部分工细化,提高生产效率,产生报酬递增.同时,马歇尔开创性地建立了局部均衡理论并开创了新古典分析框架,他试图在均衡条件下解释报酬递增.为此他引入了“外部经济”、“代表性企业”、以及“厂商生命周期”等概念来说明报酬递增的源泉.马歇尔后来的观点主要集中于说明外部经济对报酬递增的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认为外部经济等于报酬递增.这里外部经济主要是指产业集群可以获得的运输便利和信息优势.产业集聚下,企业之间的溢出效应导致报酬递增,而其他情况下市场的价格与竞争机制仍然有效,因此报酬递增与完全竞争可以并存,外部经济是报酬递增的主要来源.事实上,马歇尔只是勉强把报酬递增纳入其均衡的分析框架,他在一定程度上把报酬递增看做是“市场失灵”,这样就制约了对于报酬递增源泉的深度认识.1.3杨格的分工与报酬递增理论杨格在他的论文《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中进一步对亚当·斯密的定理进行了拓展,更加深入地研究了分工、交易费用和市场范围的关系,科学地揭示了报酬递增的根源以及实现机制.杨格认为分工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报酬递增来源于分工的演进,即迂回生产方式,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分工链条不断加长、不同专业化分工之间相互协调所带来的最终产品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市场交易的增加,从而带来市场范围的扩大,而市场范围的扩大又大大推动了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市场范围和分工互相促进,导致报酬递增,从而推动经济进步.这个过程是不断循环往复并逐渐加深的,这是一个内在的动态的均衡.分工的发展带来的报酬递增是分工水平提高与市场范围扩大的正向效应.因此,专业化经济与劳动分工是经济进步最重要的动力.因此,仅仅是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或者扩张单个工厂或者是产业,而不进行专业化分工,生产率是难以提高的从而规模经济也是难以形成的.故而我们要推动大规模生产和社会化大生产.杨格定理可以总结为“报酬递增取决于劳动分工的发展,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而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劳动分工,经济进步就存在于上述循环往复之中.”其实,分工会促进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人们的购买力;同时,分工使可以交易的商品种类增加;此外,分工促进生产力水平提高,导致产品的价格下降,从而商品需要增加.上述三个因素都会使市场范围扩大.按照斯密定理,市场范围扩大会使分工增进.因此,杨格定理可以概括为“分工取决于分工”.2马克思的分工与报酬递增理论马克思对分工与报酬递增理论也有突出的贡献.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均衡的过程,他从分工出发深入地分析了技术变迁,并且对资本主义的报酬递增做了详细的研究.马克思把资本主义发展划分为工场手工业与机器大工业两个阶段,把分工分为企业内分工和社会分工两种形式,这些划分对分工与报酬递增理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工场手工业产生的背景是分工的原理应用于没有机械化的产业,正是由于工场手工业的分工促进了机器和大工业的产生.马克思还从技术特征上将工场手工业划分为混成的和有机的工场手工业.混成的工场手工业最典型的代表是钟表手工业,它的生产组织方式可以采用包买制.有机的工场手工业最典型的例子是亚当?斯密的制针业,它表明的垂直分工的益处.正是从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来考虑分工和市场规模的关系导致了企业内分工和企业外分工的区别.规模报酬递增的技术导致了企业内分工,社会分工最基本的问题是最小经济规模问题,也就是至少多大的经济规模可以产生社会分工.企业内分工和社会分工实质上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工场手工业的分工要求社会内部的分工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同时,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又会发展并增加社会分工.正是这种企业内分工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运动诞生了报酬递增机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企业性质的深刻认识使他对报酬递增的根源和机理有了突破性的分析.马克思关于分工与报酬递增理论的核心是分工与社会经济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揭露了报酬递增的根源是资本主义企业生产过程的特有性质,同时,马克思通过对企业的动态分析,揭示了由于企业内分工和社会分工相互作用下的不可逆的报酬递增过程,这个动态的过程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马克思的报酬递增理论还强调由于分工和收入水平之间的矛盾,导致其对制度变革108--. All Rights Reserved.产生一定的压力,而这有可能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3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工与报酬递增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澳大利亚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处新兴古典经济学.他们用超边际分析法和其他非古典数学规划方法,把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经济思想形式化,对经济学的研究从特定的经济组织结构的最优配置问题转变为对技术以及经济组织的互动关系研究.新兴古典经济学对专业化分工和报酬递增的核心内容是:组织创新和制度变迁对深化分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交易费用与分工水平成反比;分工和专业化水平对生产力提高和技术变迁的速度具有决定作用,进而实现报酬递增.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专业化所带来的收益和交易费用决定了分工的发展.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阶段,大多数人自给自足,交易费用比较高,分工很难产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增加,人们可以负担起一定的交易费用,分工随之诞生.正如斯密所说的,分工产生后,专业化程度升高,导致技术变迁,进而促进生产率提高.但是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随着分工专业化程度升高,交易费用也会相应增加.如果专业化程度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获得的收益大于增加了的交易费用,那么分工和专业化将会进一步发展,如此良性循环下去,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生产率也越来越高.3.1杨小凯的分工与报酬递增理论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人杨小凯运用超边际分析拓展了古典经济学中分工和专业化的经典思想,他用数学的方法建立了决策和均衡模型,从提高分工促进组织结构的创新的角度阐述了经济增长的原因,具有动态的拓扑性质.杨小凯认为分工是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专业化和生产率提高良性循环发展的动态过程是由于经济学中的边干边学效应和报酬递增引起的.分工后,重复学习的费用降低了,而边干边学使人力资本与生产经验同时得到积累,这使得企业整体效益有效提高.杨小凯—博兰德(1991)建立了一个动态的用劳动分工解释经济增长的一般均衡模型,这个模式主要是从专业化分工的角度解释了劳动分工的内生演进机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这里的劳动分工是指不同的当事人在不同的最终产品生产领域的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在这个模型中,每一个个体即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他既可以去生产产品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也可以通过出售自己的产品然后购买其他人生产的产品,因此分工导致了交易成本的产生,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交易成本的限制,经济增长率决定于社会中所有个体的专业化决策.如果社会中的分工水平到达一定的程度并且仍然能够继续进行进一步的分工,那么生产率就会持续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不断上升,这就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动力.杨小凯关于专业化分工和规模报酬递增经济思想的阐述,是将空间因素纳入经济学理论框架的重大尝试.这使得分工和报酬递增的思想再次被理论界重视起来.超边际分析方法又能使专业化与分工思想形式化,适应了主流经济学形式化发展的要求,这使得重新确立分工在经济学中的地位顺理成章、势在必然.3.2贝克尔-默菲的分工与报酬递增的理论贝克尔—墨菲(1992)建立了分工与报酬递增的理论模型.他们把单个部门的劳动分工看做是内生变量,分析不同工序之间的劳动分工,他们发现分工水平由组织专业化工人的协调成本以及社会知识水平决定.即分工水平的提高导致了报酬递增,同时协调成本上升,而知识的运用和积累、技术的变迁可以降低经济的协调成本,促进分工专业化水平和深入和经济的持续增长.贝克尔和默菲认为分工是专业化程度的加深,技术进步与分工是相互影响的,但不具有直接同一性.知识水平的增加有利于分工提高生产率,分工又能促进知识的积累.———————————————————参考文献:〔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2〕[美]阿伦·杨格.报酬递增与技术进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2).〔3〕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72.〔5〕贾根良.报酬递增经济学:回顾与展望(一)[J].南开经济研究,1998(06).〔6〕汪斌,董赟.从古典到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专业化分工理论与当代产业集群的演进[J].学术月刊, 2005(02).109--. All Rights Reserved.。

报酬递增经济学_回顾与展望_一_

报酬递增经济学_回顾与展望_一_

・基本经济理论・报酬递增经济学:回顾与展望(一)南开大学经济学系 贾根良80年代中期以来,新增长和新贸易理论的兴起,以及布赖恩・阿瑟对报酬递增“路径依赖”过程的处理,重新引起了人们对报酬递增理论的浓厚兴趣。

但深入研究可以发现,这是两种不同的发展思路,前者试图通过外部性概念把报酬递增重新引入一般均衡分析框架,而后者强调历史、偶然事件以及制度等因素的重要性,放弃了均衡分析的方法。

报酬递增的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马克思对此也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当新古典经济学兴起以后,除极少数几位经济学家继续在探索报酬递增通向解释现实的道路上踽踽独行以外,报酬递增在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几乎被完全清除出去了,以致于主流经济学不能解释诸如不确定性、创新、技术和制度变迁这些重大理论问题,不能解释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什么长期陷入停滞不前的境地,不能解释人类社会长期以来持续提高生活水平的原因以及国家间生产率增长的趋异,不能解释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与危机,更不用说面对前苏联东欧巨变这样重大的现实问题了。

毫无疑问,经济学理论需要重新定位,敏于观察现实的经济学家已开始了这种探索,报酬递增理论就代表着这个方向上的努力。

本文的目的并不是对上述现实问题做出任何解答,只是追溯报酬递增理论发展简史,评析两种不同的发展思路,对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做出进一步的分析。

一、理论先驱:斯密和马克思长期以来,报酬递增在经济理论中之所以处于不稳定的地位,从思想发展过程的承续角度来看,源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两种不同理论思路,“斯密实际上给我们提供了经济均衡和经济进化的两种理论”①,卡尔多认为这两种理论分别处理了市场的配置功能和创造功能。

这两种不同的思路在《国富论》中没有明显的冲突,但当边际主义开始致力于分析上的精密化时,斯密未能把这两者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所导致的种种矛盾就凸现出来了。

报酬递增理论主要集中于《国富论》的前三章,但从全书及斯密全部著作的整体角度来看,这三章未能包括其全部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酬递增之争与马歇尔的方法论
作者:张日波
摘要:报酬递增问题是重要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

然而它在当代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却与其重要性严重不符。

这很大程度上源于1920s经济思想史上一场关于报酬递增问题的大争论。

不过学界对这场大争论的认识存在误读,还原其在经济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性,需要将大争论放在马歇尔的方法论二元性的视角下加以审视。

关键词: 报酬递增马歇尔方法论二元性动态学
“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这类“马太效应”的现象,无论在以往历史上还是新经济时代都存在。

在经济学中,我们一般将这种现象成为是报酬递增现象。

新经济时代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消费等为基础的经济,它与农业、工业经济这些传统的经济不同。

传统经济一般以物质为基础,而在非物质要素扮演重要作用的新经济时代,知识、技术、组织等无形要素扮演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使得新经济时代表现出更加明显的报酬递增特征,这是新经济时代的典型标志。

在经济思想史上,对报酬递增现象、思想的论述可追溯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色诺芬,在经济学家斯密、穆勒、马歇尔的体系中,报酬递增思想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如此重要的思想,在主流经济学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缺失的。

1980s以来,伴随着新增长理论、新贸易理论等理论的兴起,报酬递增思想才重新回到主流经济学的视野中。

为何报酬递增思想的发展会出现中断?这就需要回顾1920s经济思想史上的一场大争论。

一、大争论的回顾
在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中,报酬递增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当马歇尔试图将古典经济学与边际革命的成果整合为一体,致力于经济学的科学化,构建全面的、内部一致的经济学体系时,报酬递增问题在整个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马歇尔不想放弃古典经济学中的关于分工、报酬递增的宝贵思想遗产,他尝试从“个别厂商销售中的困难”、“外部经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三方面对报酬递增和竞争进行调和。

不过这引来了1920s有关马歇尔对报酬递增问题的论述的大争论。

遗憾的是该辩论却被经济学界所忽视。

在报酬递增问题重新引起经济学关注,以及报酬递增现象的现实重要性日益突出的今天,有必要回顾一下这场持续十多年的辩论。

最早对马歇尔体系进行批评的是Hadley(1897),他认为马歇尔将报酬递增这类动态问题与竞争均衡这类静态问题混在了一起,其体系是混乱的。

克拉潘(1922)认为马歇尔、庇古将产业分为三类,即报酬递增、报酬递减和报酬不变的行业,克拉潘认为现实中无法对三种产业进行分类,某一产业究竟属于哪一类是无法衡量的,所以三种产业分类是无法与现实对应。

克拉潘的以上批评尤其立足于现实,这与他经济史学家的身份是分不开的。

斯拉法(1926,1930)对马歇尔的批判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用建立在不同的基础上的分析方法来分析报酬递增和递减。

对于前者,马歇尔使用的是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

对于后者则
借鉴了李嘉图主义的级差地租理论。

二是对局部均衡方法的批评。

即马歇尔分析中发挥作用的因素对于本产业和其他产业都有影响。

这样,“给定其他不变”的假设就难以成立。

三是为了均衡的条件与竞争均衡而做出的非常不现实的假定。

庇古(1922)对马歇尔的辩护是:一方面,报酬递增和报酬递减分类的意义不在于它们是否能与现实对应,而是它们对于构建经济科学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咨询行业专家或利用统计学资料,三种产业的分类是有现实支持的。

Robertson(1930)立足于马歇尔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试图来维护马歇尔体系的完整性。

大争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导致了罗宾逊夫人不完全竞争理论的诞生,并影响了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

更重要的是,此后经济学的发展似乎就此实现了静态学与动态学的分野。

对报酬递增、分工问题的分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消失在主流经济学的视野中。

遗憾的是,这场争论本身存在对马歇尔的误读:一方面,当时的争论对马歇尔的本意存在理解上的偏差,以自己的理解重新解释了马歇尔,甚至是支持派的庇古也不例外。

另外,反对派对马歇尔的方法论的理解存在简单化的倾向。

在他们看来,似乎马歇尔的分析方法只有局部均衡法,这一观点在后来的新古典经济学中无疑得到了强化。

还原大争论对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性,需要重新挖掘马歇尔的方法论。

二、马歇尔的方法论
静态“局部均衡分析”范式,仅为马歇尔方法论的一方面,甚至是其长期非常谨慎使用的范式。

在《经济学原理》等著作中,事实上包含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两种分析范式,此即马歇尔方法论的二元性。

对1920s有关报酬递增问题的大争论的理解,一定要提升到对马歇尔方法论二元性的高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