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年国内家庭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与经验

合集下载

唐灿最近十年国内家庭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与经验(下)

唐灿最近十年国内家庭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与经验(下)

唐灿最近十年国内家庭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与经验(下)唐 灿最近十年国内家庭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与经验(下)(五)婚姻与择偶1. 择偶许多研究表明,随着社会变迁,择偶标准的重要变化是,物质和经济利益得到了大大强化(徐安琪,2000a;田晓虹,2001;钱铭怡等,2003;李煜等,2004)。

徐安琪在对上海和哈尔滨两市的3000多份样本的调查中发现,被访者最重视的标准是,健康、老实可靠、性格相投和温柔体贴。

同时一些物质化条件:如教育、职业、收入、住房等社会经济条件和容貌、身材等外貌条件也备受青睐。

被众多国外研究所证明的,对经济取向最敏感的影响因素是性别,在研究中被得到再一次证明——女性在择偶中更关注未来配偶的经济实力(徐安琪,2000a)。

择偶标准物质化趋向的结论后来又被其他研究者不断补充修正。

一份对征婚广告的研究指出,女性择偶标准的物质内容在近年来又有变化,对学历和职业的关注稍有下降,对财产和事业的要求有所上升;对身高要求有所下降,对修养和人品的要求呈上升趋势(钱铭怡等,2003)。

此后,又有研究指出,青年对物质的追求出现了“从对经济物质资源的直接衡量到对发展潜力考量的变化”(李煜等,2004)。

李煜等人对择偶理论中的交换理论和相似相容性原则等进行验证后得出的结论是,第一,传统的两性资源交换模式依然留存,择偶主体所交换的性别资源趋向潜在、间接、相对或预期的特质并实现“互惠”;第二,上代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子代择偶的影响力显著削减,社会地位传承的相似性和同类婚的择偶偏好相应弱化;而健康、人品和性格依然是两性选择伴侣共同关注的最基本条件(李煜等,2004)。

尚会鹏通过对中原一个村落的考察,研究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传统农村择偶标准的变化:由重家庭条件转为更重个出的妇女初婚年龄较大,而且外出的流入地为外省或城市的妇女。

初婚年龄大于其他婚前外出过的妇女(郑真真,2002)。

王跃生在考察30-90年代冀南农村的婚姻行为后,描绘了社会组织形式和政策的变迁对婚龄变化的影响。

社会学视角下的家庭问题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家庭问题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家庭问题研究家庭是社会最基础的单位,也是每个人最亲密的社交圈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和家庭有所关联,而家庭的问题也是社会难以忽视的一个现象。

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探讨家庭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首先,家庭问题的原因有很多。

部分原因与社会文化有关。

在传统的社会和社会体制中,男性往往被赋予更多的权力和资源,女性在许多方面则受到限制。

因此,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家庭内部的权力结构也是高度男性化的,并形成了“强者为尊”的现象。

这种态势会导致家庭内部的冲突和不公平的分配,破坏家庭关系的稳定性。

其次,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也是家庭问题的重要原因。

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家庭内部的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比例增加,较大年龄的家庭成员通常不再和睡眠同一房间。

这种变化会对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互动产生影响。

而在家庭问题的解决方法方面,社会学家们也提出了一些观点。

其中一个观点是运用家族伦理和习惯法律原则。

据说,这种方式可以通过重塑家族意识并减少司法介入来解决家庭问题。

另一种方式则是加强婚姻教育和危机管理。

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将婚姻教育纳入课程,并提高其实效。

此外,一些社会学家也强调了家庭中心主义和平等分权的重要性。

在家庭中,任何成员都应该被视为平等的,而且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参与家庭幸福的创建和维护。

家庭中的权利应该平等分配,家庭成员应该尊重和支持彼此的人生决策和生活方式。

总之,家庭问题是社会问题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

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家庭问题的根源和预防方法。

我们也应该在我们的个人生活中努力营造健康的家庭关系,从而为整个社会的健康做出贡献。

社会学解读当代中国家庭

社会学解读当代中国家庭

社会学解读当代中国家庭在当代中国,家庭是社会活动的基本单位之一。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家庭问题,如单亲家庭、离婚家庭、空巢家庭等。

这些问题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家庭制度的变迁和转型。

本文将尝试通过社会学的视角来解读当代中国家庭。

一、家庭社会化与现代化的矛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被视为人的天国,是一种深深的感情和责任的纽带,代表着亲情和传承。

但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家庭社会化面临着很多挑战,家庭的重要性逐渐被边缘化。

例如,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人们逐渐放弃了农业社会的生活模式,工作与生活成为两个独立的领域,家庭中的亲情与爱已不再仅仅是生活的基础。

这导致了许多问题的出现,例如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疏离和沟通困难。

此外,随着现代家庭消费观念的崛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关系也面临着新的考验。

社会消费主义的影响,让人们对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让对于有钱的人来说,不必再过着小康生活,而是生活得更好。

随之而来的,也就是对赚钱的更多要求,为了适应全新的社会环境,人们往往会以更高效率的方式完成工作。

这样的现象可能会形成家庭内部的矛盾,繁忙的工作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无法在家庭内得到得到弥补,甚至对家庭生活的质量、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沟通产生影响。

二、单亲家庭和家庭的多元化单亲家庭的出现标志着家庭的多元化。

在当代中国,离异家庭数量增加得非常快。

随着经济和文化程度的提高,女性对于自己和子女权利的关注和自主性不断提高,妇女较以前更容易提出离婚。

此外,随着人们对婚姻的价值观发生变化,离婚率不断攀升。

单亲家庭虽然让一些人经历着与常规家庭不同的生活方式,但单亲家庭也可以促进性别平等。

特别是一些单身的家长,在经济上变得更加自立和强大。

然而,铺平平等道路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一些单亲家庭中,父母不会扮演任何不同角色,所以就可能会造成一些心理问题,例如孤独、无依赖感、焦虑和自卑等问题。

三、未来,中国家庭的新挑战在中国的传统家庭中,血缘关系是家庭的基础。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中国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中国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中国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家庭教育已经成为社会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社会主体的家庭,其教育功能的发挥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以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中国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

二、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成为家长们关注的焦点。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家庭教育也始终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传统家庭教育主要以父母或长辈为主要教育者,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授学问和道德观念,强调家族和谐、家庭纪律、忠孝尊老等传统道德观。

四、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的发展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中国的家庭教育也不断进步和完善。

现代家庭教育主要以父母为核心,组建小家庭,以传统教育为基础,在现代技术和教育理念的帮助下,为孩子们提供更全面的教育。

1. 父母的家庭教育职责更高在过去的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家庭教育职责比较低,强调的是个人教育,而现在的家庭教育强调的更多的是父母的责任和作用。

2. 教育理念的变化中国的家庭教育已经从传统的守旧教育向多元化教育转变。

在教育方式上,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个性发展。

同时,家长们也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 科技的助力科技的快速发展也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帮助。

例如,在线教育、智能化学习器具的应用让孩子们可以自主学习,让家长们更好地支持和引导孩子的学习。

五、未来的发展趋势1. 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未来的家庭教育将会更加强调个性化教育,注重从孩子的天性和兴趣出发,创造更多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方式。

2. 探索亲子教育亲子教育将会成为未来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也将会变得更加紧密。

3. 科技的进步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将带来更多家庭教育创新的可能性,为孩子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帮助。

六、结论中国的家庭教育经过了多年的发展,现在正趋向个性化、科技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社会学研究中理论与经验的关系

社会学研究中理论与经验的关系

社会学研究中理论与经验的关系内容摘要:在进行社会研究时,我们很多时候都会用到理论与经验以及所对应的研究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解释。

那么,在社会学研究中,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了,而这两种概念看似只有对立与矛盾,那么人们怎么才能在研究过程中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呢?理论与经验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到底又是怎样的关系?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我自己观点出发来探讨这个问题,由于在社会学研究中这两者的关系主要是由它们所对应的研究方法体现出来的,所以,我认为应该讨论理论与经验这两个体系的关系。

既要讨论理论与经验的关系还要讨论它们所对应的研究方法的关系。

只有这样才会对这两者的关系有更深的理解。

关键词:理论、经验、概念、理论研究、经验研究、关系、作用。

进行社会学研究,我们在每一次研究过程中都必然会用到理论与经验以及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看似这两种社会学研究体系是矛盾对立的,那么我们的研究者又是怎样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处理好其关系的呢?它们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到底在之间存在一些什么作用力呢?在哲学中的理论与经验的关系适合在社会学中的理论与经验的关系吗?这就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将逐层来探讨这些问题。

社会研究的目的在于增加人们对社会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为了认识,为了理解,我们就必须要有理论,因此,理论便于社会研究发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只有通过理论化的过程我们才能提炼认识,深化认识,因此,理论是社会研究的中心和最终目的。

从以上可见,理论对社会研究是如此的重要,那么,我们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是理论?社会研究中的理论是什么?理论有那些特征?我们知道,理论这个词有着广泛的含义和概念,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说法与定义。

先看看以下的几组定义,我国《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对“理论”的定义是这样的:“从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系统知识和原理。

”美国《哈勃柯林斯社会学词典。

中的定义是:“(1)由逻辑的或数学的陈述所连接的一组假设或命题,它对经验现实的某一领域或某一类现象提出解释。

家庭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家庭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家庭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1、家庭系统理论。

家庭系统理论有三个基本观点:
①家庭成员的基本问题是由整个家庭不良的沟通交流方式导致
的。

②家庭所面临的危机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③因“问题”而导致的家庭功能的失调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如果社会工作者能够让家庭成员认识到家庭“问题”的产生与家庭成员的沟通交流方式之间的关联,及时改变这样的交流方式,建构新的交流方式,既能解决家庭功能的失调,又能使家庭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家庭也像人一样有一个成长、发展的自然变化过程,这是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核心观点。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关系以及他们的需要会随着家庭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呈现不同的特征,每一个家庭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需要家庭成员去面对。

3、家庭抗逆力。

任何家庭在“问题”面前都拥有应对困难的能力,并且通过克服逆境的过程寻求新的发展。

家庭抗逆力理论认为,所谓健康家庭,并不是说没有“问题”,而是拥有能力应付“问题”。

社会工作者要从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两个方面考察家庭应对逆境的过程,在介入时,要提升家庭成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把家庭放在关系复杂的多重系统中来考察。

生态系统理论假设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可以分为四个系
统,这四个系统分别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部系统及宏观系统。

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在对家庭展开社会服务的同时,要全面考虑四个系统的重要性及作用。

近十年国内家庭教育研究论文述评

近十年国内家庭教育研究论文述评

一、关于中外家庭教育对比的文章占有一定数量这类文章以中美家庭教育对比占绝大多数,其次是台湾地区家庭教育、中日家庭教育对比、中法家庭教育对比等等。

这类文章站在国际视野下审视中国家庭教育的得失——主要是“失”,借鉴国际家庭教育的有益经验,以期弥补中国家庭教育的不足。

这类文章从立意方面来说是好的,但总体缺乏一个对于国外家庭教育的全局性、通透性的认识,笔者认为,缺乏了这一点,所指出的可资借鉴的理念或方式方法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基本上流于纸上谈兵。

比如,就笔者所知,国外的教育分为两种,一种是公共教育,也就是基础教育,这一类教育是面向全民大众的;而另一类,则属于精英教育,对国外而言,则意味着优质优价。

在查阅的2万余篇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中,无一篇论文提及此事,更无深入分析评价。

另外,中国和外国的国情不同,这类文章没有在这方面做深入的分析对比,就简单地得出结论,缺乏说服力和可信度。

从此类文章的参考文献来看,其获得的关于国外家庭教育的信息全部来自中译本(译著),没有一部专著和论文是国外原文,这就说明,关于国外的信息是二手资料,而非一手资料;而这二手资料是否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也是一个问号;在其参考文献中,最缺乏的一点是,来自国外本土的关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课题研究成果,我们从中没有看到一个国外人才成长过程的全局或分目标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可以说,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是欠缺的,我们对于国外的教育至今知之甚少,我们和国外仍然是隔绝的。

(一)关于中国家庭教育现状的反思文章占绝大多数这类文章普遍指出,中国家庭教育存在以下几个误区:一是重智育轻德育;二是重知识、技能,轻能力培养;三是在智力教育上过度投资。

这实际上反映了现在的中国教育在本质上仍然是应试教育。

但是,要想真正解决问题,似乎不能仅仅罗列一些现象,而应当从根本上认识这个问题,从而决定对此应当采取的态度。

关于应试教育,钱学森在2005年提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凸显了应试教育的弊端:“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运用社会学理论研究家庭结构变迁

运用社会学理论研究家庭结构变迁

运用社会学理论研究家庭结构变迁引言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承载着人们的情感、教育、照顾和支持。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家庭结构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将运用社会学理论来研究家庭结构的变迁,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第一部分:家庭结构的传统模式在传统社会中,家庭结构通常呈现出明确的分工和角色。

男性承担着经济供养家庭的责任,而女性则负责照顾孩子和家务。

这种模式被称为“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结构。

这种结构在农业社会中尤为普遍,因为农业生产需要男性进行体力劳动,而女性则更适合在家照顾家庭。

第二部分:现代家庭结构的变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家庭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女性开始进入职场,男性不再是家庭的唯一经济支柱。

这导致了家庭结构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模式向更加平等的模式转变。

现代家庭结构中,夫妻双方通常共同承担经济责任和家务,而且在子育方面也更加平等。

第三部分:社会学理论解释家庭结构变迁1. 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机构的存在和发展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和要求。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其结构的变迁可以被解释为适应社会变化的一种方式。

例如,女性进入职场增加了家庭的经济支柱,使家庭更具有经济独立性。

2. 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在决定行为时会权衡成本和利益。

在家庭结构变迁中,女性进入职场可以获得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提升,而男性在家庭中承担更多责任可以获得更多的家庭满足感和情感支持。

因此,家庭结构的变迁可以被解释为夫妻之间的权衡和交换。

3.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家庭结构是社会和文化观念的产物。

家庭结构的变迁可以被解释为社会和文化观念的改变。

例如,女性进入职场的普及可以被解释为女性地位和平等观念的提升。

第四部分:家庭结构变迁的影响家庭结构的变迁对个人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个人层面家庭结构的变迁使得个人的角色和责任发生了变化。

女性的经济独立性增强,提高了女性的自我价值感和自主性。

社会学视角下的家庭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家庭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家庭研究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社会学视角下的家庭研究,不仅着眼于家庭作为一个组织形式的特点,更关注家庭在社会关系、权力结构、性别、社会化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一、家庭作为社会关系的基础家庭是由夫妻、父母与子女组成的一个社会关系系统。

社会学家们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家庭关系的质量和稳定性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和个人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家庭关系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孩子的成长过程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家庭关系的稳定性与亲密性也会影响到个体在社会中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

二、权力结构与家庭中的角色分配在家庭中,权力结构与角色分配是影响家庭内部运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学家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发现家庭中的权力结构和角色分配往往受到社会文化背景和性别因素的影响。

例如,在一些传统的家庭中,男性通常扮演着家庭的经济支柱和决策者的角色,而女性则负责照顾家庭和子女。

然而,在现代家庭中,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和女性地位的提升,这种传统的家庭角色分配正在发生变化。

三、家庭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家庭作为社会化的第一环节,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会学家们普遍认为,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场所,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互动,个体逐渐学习到了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同时,家庭的文化和价值观也会在个体中形成一种内化的力量,影响着他们在社会中的行为和态度。

四、性别与家庭中的角色扮演性别是家庭中一个重要的社会认同要素,也是家庭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维度。

传统观念下,男性和女性在家庭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然而,随着社会进步和观念转变,家庭性别角色的重新定义和重构正在逐渐发生。

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尝试打破传统的性别分工,实现男女平等的家庭价值观。

综上所述,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在社会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社会学视角下的家庭研究关注家庭作为社会关系的基础、家庭中的权力结构和角色分配、家庭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以及性别与家庭中的角色扮演等多个方面。

社会学视角下的家庭关系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家庭关系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家庭关系研究家庭是个体成长、社会互动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在社会学领域,家庭关系研究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家庭关系的多个维度,包括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和兄弟姐妹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关系。

从出生开始,父母与孩子的互动塑造了孩子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和人际交往方式。

研究发现,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亲子关系中的冷漠和冲突往往会导致青少年的自尊心下降和抑郁情绪增加。

此外,亲子关系还对孩子的学业成绩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影响。

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式、沟通模式以及家庭任务分工等因素,都会对孩子的学习效果和交往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社会学家们强调家庭中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并提倡家长采用积极而恰当的教育方式,促进良好的亲子关系。

夫妻关系是家庭中另一重要的关系维度。

夫妻关系的稳定与和谐对家庭的幸福和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研究发现,夫妻关系中的亲密程度和满意度与许多方面的家庭功能密切相关。

例如,亲密的夫妻关系有助于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互动和支持,提高家庭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夫妻关系的稳固程度也与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关。

如果父母关系破裂或紧张,孩子可能会出现恶劣的行为和情绪问题。

因此,夫妻关系的稳定与和谐需要夫妻之间的互相尊重、支持和理解,并且需要夫妻双方共同参与家庭生活和决策。

除了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也在家庭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兄弟姐妹关系的质量对个体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兄弟姐妹之间的亲密关系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社会支持,增强个体的幸福感和自尊心。

另一方面,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和冲突也会带来压力和挑战,影响个体的自我认同和社会适应能力。

研究认为,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兄弟姐妹之间的亲密度是影响兄弟姐妹关系的重要因素。

因此,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父母的引导能够促进兄弟姐妹之间的健康互动和发展。

家庭关系不仅对个体产生影响,还对整个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社会学视角下的家庭关系与社会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家庭关系与社会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家庭关系与社会研究家庭一直是社会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于个人的身份认同、心理健康以及社会秩序的影响都不可忽视。

因此,家庭关系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将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探讨家庭关系所涉及的各种社会因素以及研究方法。

一、家庭关系及其社会因素家庭关系是由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所构成的,其稳定与否往往取决于社会因素的多方面影响。

首先,经济状况是影响家庭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经济困难、失业等因素都会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可能会导致夫妻间出现矛盾、孩子受到忽略等情况。

其次,文化传统也是影响家庭关系的一大因素。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所具有的价值观、道德标准等都会影响到家庭成员的态度和行为。

例如婚姻观念、女性地位等都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此外,社会环境、法律制度等也是对家庭关系产生影响的因素。

二、家庭关系的研究方法家庭关系是涉及到社会的一个复杂系统,因此在研究其关系时需要使用多种研究方法。

下面简述几种常见的方法:1. 调查法。

这是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问卷调查等手段收集家庭成员的情况和发展趋势,从而进行数据分析和归纳。

2. 观察法。

这种方法可以对家庭成员的行为进行跟踪和观察,从而发现家庭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3. 访谈法。

针对家庭成员进行个别访谈或者家庭访谈,可以深入了解家庭内部的动态、问题等。

4. 实验法。

这种方法虽然在家庭研究中很少用到,但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观察家庭成员的行为和互动。

综上所述,家庭关系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其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重视家庭关系,以建立和谐、稳定的家庭为目标,这不仅有益于个人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家庭和社会关系研究的理论和实践

家庭和社会关系研究的理论和实践

家庭和社会关系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引言家庭和社会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领域,二者相辅相成,相互牵动,如何使二者之间的关系取得更加良好的平衡,已经成为引起研究者关注的问题。

本文对家庭和社会关系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探讨和总结。

第一章家庭和社会的定义及其相应的关系家庭是指由配偶之间或者血亲之间建立起的、为满足一定需要而组成的具有共同居住和共同财产的社会单位。

而社会则是指由人类社会历史形成的一定的组织形式,在现实生活中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许多社会组织。

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们面临着协调家庭和社会关系的挑战。

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的生活要求越来越多而且多元化,必须在家庭和社会之间取得平衡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家庭的责任。

第二章家庭和社会关系研究的理论家庭和社会关系研究的理论涉及到许多学科领域,其中最基础的理论是家庭社会化和社会互动理论。

家庭社会化理论是指在家庭中,个体通过与其他家庭成员接触,学习和掌握社会规范、行为和价值观念等社会文化的过程。

在家庭社会化理论中,特别强调了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作用,包括父母的情感支持、应对方式、教育方式等家庭教养因素对于孩子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

社会互动理论是指个体在与人进行交往时,通过观察和传递信息,会产生对彼此的评价和判断。

社会互动理论认为交往双方的行为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并且这种相互作用是双向的,既可以是积极的帮助和支持,也可以是消极的威胁和压迫。

第三章家庭和社会关系研究的实践为了研究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许多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等从实践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其中,涉及到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婚姻咨询。

婚姻咨询是通过专业的帮助,帮助夫妻解决婚姻中遇到的困境和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是家庭中的沟通问题、亲密关系问题、家庭成员的关系问题等。

婚姻咨询师通过对夫妻之间的交流沟通、情感支持等方面进行帮助,来增进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提高夫妻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家庭与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家庭与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家庭与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在家庭与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下,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家庭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家庭不仅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环境,同时也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家庭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家庭在社会中的作用,并分析家庭对个体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一、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家庭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环境,家庭环境对个体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家庭对个体的身体健康和生活习惯具有积极影响。

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能够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充足的营养,有效地促进个体的身体发育和健康成长。

其次,家庭教育对个体的品德素养和社会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

家庭是个体价值观的最早社会化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培养个体的道德感、责任意识和社会关怀,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此外,家庭教育还可以塑造个体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影响个体的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二、家庭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对社会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家庭是社会化的最基本环境之一,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培养出具有健康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公民,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稳定的家庭可以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和情感支持,增强个体对社会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稳定的家庭关系有助于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与支持,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在经济层面上,家庭对个体的经济支持和财务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稳定的家庭经济有助于社会的持续发展与稳定。

在家庭与社会学的研究中,我们还需要关注家庭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家庭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家庭受社会影响,同时也会对社会产生影响。

例如,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会影响家庭的构成和家庭角色的分配。

家庭的活动和家庭成员的行为也会对社会产生影响,例如,家庭的消费行为和教育选择会对社会的经济和教育产业产生影响。

总结起来,家庭与社会学的研究视角揭示了家庭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家庭既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环境,同时也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社会学对家庭和婚姻的研究

社会学对家庭和婚姻的研究

社会学对家庭和婚姻的研究家庭和婚姻是社会学研究中一直备受关注的领域,因为它们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重点论述社会学对家庭和婚姻的研究,包括家庭结构变迁、婚姻类型多元化以及家庭功能等方面。

一、家庭结构变迁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角色分工。

随着社会发展,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在过去,传统的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为主,由父亲、母亲和子女组成。

然而,现代社会中,更多的家庭结构呈现出多样性,比如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和同性伴侣家庭等。

单亲家庭是指只有一个父母与子女共同生活,这种家庭结构常见于离异家庭或未婚单亲家庭。

重组家庭是指父母离异后与新配偶重新组建的家庭,这种家庭结构中常常存在父母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和继亲关系等复杂的亲子关系网络。

同性伴侣家庭是指由同性伴侣共同组成的家庭,这种家庭结构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逐渐被法律所认可。

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巨大变革。

社会学家通过对家庭结构变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家庭的演变和发展。

二、婚姻类型多元化婚姻作为家庭的基本组成部分,也在不断变化和多元化。

传统的婚姻模式强调一夫一妻制,但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婚姻的要求逐渐多样化。

同性婚姻是婚姻类型多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过去,同性婚姻被视为社会的禁忌,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承认同性婚姻的合法性。

这种婚姻类型的兴起,不仅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对传统婚姻观念提出了挑战。

此外,自由恋爱婚姻、包办婚姻和择偶相亲等不同类型的婚姻也在社会中存在。

社会学家通过对婚姻类型多元化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人们对婚姻的期望、价值观的改变以及社会制度对婚姻的影响。

三、家庭功能家庭不仅是人类繁衍后代的基本单位,还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社会学家关注家庭的功能,旨在了解家庭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首先,家庭是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在家庭中,个体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学习到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及文化传统。

家庭对于个体的社会化具有重要而持久的影响。

中国近十年来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综述

中国近十年来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综述

中国近十年来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综述孩子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家庭教育则是目前备受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

然而,如何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已成为全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尽管20世纪80年代我国各省市已经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并取得很大成绩,但是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召开的三次重要的全国性学术会议的交流论文中,并没有以家庭教育指导为主题的调查研究,更没有这方面的实验研究。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原国家教委、全国妇联联合制定《全国家庭教育工作“九五”计划》、《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和《家长学校指导意见》等文件,使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走向有序发展的新阶段。

为了适应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蓬勃开展的实践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开始重视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

本文拟从两个方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后“家庭教育指导”研究进行一些分析。

主要研究内容1.“家庭教育指导”的概念和基本理论(1)“家庭教育指导”基本概念和意义的研究“家庭教育指导”这个概念是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到的。

最初,“家庭教育指导”与“家庭教育”并没有分开,20世纪90年代人们才将“家庭教育指导”与“家庭教育”在学术研究领域区分开来,并对“家庭教育指导”的概念进行界定。

“家庭教育指导一般是指:由家庭外的社会组织、机构组织的,以儿童家长为主要对象,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改善教育行为为直接目标,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过程。

”为什么要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研究家庭教育指导的意义是什么?不少学者都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阐述。

研究者普遍认为,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现状堪忧,存在许多问题。

如《浅议家庭教育成功的前提》一文,作者麦青清楚意识到:家庭教育的成效如何,其主要决定因素还是在于家长们自身素质的高低,但对家长来说,很多家长不知如何教育孩子,从社会来说,也缺少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系统知识的体系。

李生兰对上海市的家庭教育状况进行调研后,对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总结:“1.幼儿的活动区与家庭的住房条件不相协调。

家庭理论实践心得体会

家庭理论实践心得体会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活的基础和依托。

在我国,家庭一直被视为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结构、家庭观念和家庭功能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我国学者对家庭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通过学习家庭理论,我深刻认识到家庭在个人成长、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下是我对家庭理论实践的心得体会。

一、家庭结构的变化与应对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传统的“四世同堂”家庭逐渐减少,而核心家庭、单亲家庭、丁克家庭等新型家庭模式不断涌现。

这些变化对家庭功能、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都带来了新的挑战。

1. 家庭功能的变化在传统家庭中,家庭成员间相互依赖,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而新型家庭模式下,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相对独立,家庭功能也发生了转变。

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成员需要学会独立生活,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2. 家庭关系的变化新型家庭模式下,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更加平等,但同时也可能存在沟通不畅、矛盾增多等问题。

因此,家庭成员需要加强沟通,学会换位思考,以和谐的方式处理家庭关系。

3. 家庭教育的变化在新型家庭中,家庭教育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个性化需求,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家庭观念的变革与适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观念也发生了变革。

传统家庭观念强调家庭责任、孝道等,而现代家庭观念则更加注重个人成长、家庭幸福等。

1. 家庭责任观念的变革在传统观念中,家庭责任主要由男性承担。

而现代社会,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家庭责任逐渐由家庭成员共同承担。

2. 孝道观念的变革传统孝道观念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而现代社会则更加注重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爱、尊重。

子女需要关心父母的身心健康,父母也需要理解子女的需求。

3. 家庭幸福观念的变革传统观念中,家庭幸福主要表现为物质生活的富足。

而现代社会,家庭幸福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如家庭成员间的相互理解、关爱和支持。

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视野

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视野

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视野家庭社会工作是一门重要的实务性科学,它从社会学、心理学、法律学等众多领域汲取理论知识,以此来对家庭问题进行防治和解决,促进家庭的稳定和发展。

本文从理论视角出发,探讨家庭社会工作实务中的理论基础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基础1.社会学理论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庭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亲子关系不和、家庭暴力、家庭经济压力等。

因此,社会学理论对于家庭社会工作实务至关重要。

其中,家庭功能论、家庭失效论、家庭革命论等理论成为家庭社会工作重要的理论依据。

2.心理学理论家庭社会工作的另一个理论基础是心理学理论,它包括家庭心理学、孩子心理学以及家庭心理治疗等领域。

其中,家庭动力学理论是家庭心理学的核心理论,它强调家庭中人际关系、沟通模式和家庭结构的作用。

同时,孩子心理学也是家庭社会工作的重要理论之一,它研究了儿童行为、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等方面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而家庭心理治疗则是家庭问题解决的另一种途径,它通过治疗家庭成员的心理问题来解决家庭问题,减少了社会工作中对于机构化支持的依赖。

3.法律学理论法律学理论是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基础之一。

它主要包括法律与家庭、权利与义务、离婚、抚养以及继承等领域。

在家庭社会工作中,法律学理论的应用主要是为家庭成员提供法律帮助,并作为解决家庭纠纷的手段。

二、家庭社会工作理论的实践应用1.关注家庭功能在家庭社会工作实务中,我们应当关注家庭的功能,即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

通过了解和评估家庭功能,我们可以有效地解决家庭问题,提升家庭成员的幸福感。

2.促进家庭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家庭治疗可能是解决家庭问题的最佳途径。

家庭治疗可以帮助家庭成员更好地理解彼此的行为和情感,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信任。

在家庭社会工作实务中,家庭治疗可以被用作一种有效的解决家庭问题的策略。

3.法律支持家庭社会工作实务中经常需要涉及到法律问题,因此法律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最近十年国内家庭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与经验-上海社会科学院

最近十年国内家庭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与经验-上海社会科学院

最近十年国内家庭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与经验唐灿中国家庭社会学的研究大体可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20世纪30-40年代伴随新文化运动而起的学术繁荣时期,产生了一大批研究婚姻家庭问题的名家和名篇名著。

如,潘光旦所著《中国之家庭问题》、李景汉的《五百一十五农村家庭之研究》、孙本文著《现代中国家庭问题》,以及费孝通的名篇:《生育制度》和《乡土中国》,等等;进入50年代,随着社会学被取缔,婚姻家庭研究进入相对沉寂时期;第三个阶段是自1979年社会学恢复后,婚姻家庭研究再度兴起并持续发展的时期。

有人将这一时期又分为三个阶段:1979-1990,被称为奠基阶段,婚姻家庭迅速成为热点研究问题;1991-1996,被认为是发展成熟阶段,研究主题、方法和视角都进一步丰富化;1997-2000,则是研究降温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学研究的中坚力量转向关注其他更为重大和严峻的社会问题,著作文章明显减少,但主题更加多样化,研究方法更加成熟(王金玲,2002a:504-509)。

在社会学恢复后的这20多年中,由于理论准备不足等原因,婚姻家庭研究也存在种种弱点。

有研究者指出,如,重复性研究多,创新性研究少;一般性描述和评论多,理论方面的提升和对话少等问题(谭深,1995;张敏杰,2001)。

还有研究者更尖锐地批评道:只见家庭,不见个人,极少以家庭中的个人为分析主体;存在“宏大化”趋势,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是社会结构,对微观家庭行为和领域研究不够;分析研究偏重男性视角,女性多作为问题主体进入社会学视野,等等(王金玲,2002a:514-517)。

社会学恢复后前两阶段的研究状况,已有前人备述。

本文将主要关注和综述的是未被研究者们充分梳理和再研究的近10年来的家庭社会学研究成果。

本人认为,随着近年来早期研究者研究经验的积累和专业理论素养的逐渐提升,以及受过更严格专业训练的新人的加入,家庭社会学研究出现了虽然关注重点不十分突出,但是质量愈加精良,水准稳步提升的态势,出现了一些有创见、有理论、有深度、甚至很精彩的研究成果。

分析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和影响

分析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和影响

分析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和影响在社会学研究中,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都是重要的方法论,二者各有优势和特点,对于社会学研究的应用和影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理论研究是社会学研究中的基石,它通过集中精力解读社会现象和问题,构建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

理论研究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理论研究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框架和指导。

社会学研究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而理论研究为研究者提供了切入点和思路。

通过借鉴和发展经典理论,社会学研究能够从理论的角度对社会现象进行解析,找出问题的本质和内在逻辑。

其次,理论研究提供了研究问题的解释和解决思路。

社会学研究关注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而这些都需要进行解释和解决。

理论研究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和概念框架,为研究者提供了对现象的解释和理解方法。

研究者可以运用理论来规范研究过程,划定研究范围,从而为研究问题的深入分析提供了依据和方法。

再次,理论研究提供了验证和验证的工具。

社会学研究需要在理论基础上进行观察和数据收集,进而验证和验证理论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理论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确定研究问题的相关变量和假设,为研究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通过运用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方法,社会学研究可以对社会现象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分析,进而验证或修正现有的理论。

与理论研究相辅相成的是经验研究,它强调的是基于实证数据和经验观察的分析和解释。

经验研究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和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经验研究提供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依据。

社会学研究需要依据实际的数据和实证观察来支持理论和结论的有效性。

经验研究通过采集和整理数据,运用统计和图表等工具,为研究问题提供了实证依据和支持。

研究者可以通过经验研究来验证理论的适用性和真实性,推动社会学研究的发展。

其次,经验研究提供了新的观察和发现。

社会学研究旨在理解和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而经验研究作为一种实证研究方法,可以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数据收集,发现新的现象和问题。

家庭社会工作的理论

家庭社会工作的理论

家庭社会工作的理论一、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与世界上的事物往往都遵循一定的周期开始、发展、终结一样,家庭也按照一定的轨道形成、发展直至消亡,即家庭也有它的生命周期。

家庭生命周期(Family Life Cycle)(也可译为它的生命循环、家庭生活历程)是家庭依照一定的轨道形成、发展、分裂出新的家庭,直至母家庭消亡的全过程。

在家庭生命周期过程中,母家庭孕育子家庭并消亡,家庭继续得以延续。

家庭生命周期是乡村社会学者在20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发展出来的概念,用来描述家庭的结构、组成以及行为的改变。

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根据不同的划分依据可以做不同的划分。

研究家庭生命的周期的阶段,通常是以孩子做关键人物,以孩子的出生成长去观察一个家庭的改变。

美国学者Duvall(1977)就以孩子为主线,对一个完整的中产阶级的美国家庭的生命周期提出一种八阶段论的说法这八阶段是:(1)第一阶段是新婚未生育期(2)年;(2)第二阶段是老大出生至老大两半,(2.5年);(3)第三阶段是家中有学龄前的小孩,老大两岁半至六岁,属于“混乱期”(3.5年);(4)第四阶段是家中有学龄中的小孩,老大六岁至十三岁(7年);(5)第五阶段是家中有青少年阶段的小孩,老大十三岁至二十岁(7年);(6)第六阶段是孩子陆续离开家庭,俗称“发射中心期”(8年);(7)第七阶段是由家庭空巢期至退休,“中年危机期”(15年左右);(8)第八阶段是由退休至夫妇两人都死亡(10至15年左右)。

这一有关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方式适用于独立生活的核心家庭。

各阶段划分脉络清晰。

彭怀真在《婚姻与家庭》中还提到家庭生命周期也可以和个人生命周期相结合考察,因为每个人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任务。

对成人的生涯分期有划分为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衰退期、死亡期等,每期之间又各有过渡转型期。

各个不同的发展问题,如下表:年龄特色18-26步入成年世界:建立自主、符合社会规定的完成学业、立业、成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近十年国内家庭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与经验年鉴资源名称: 中国人口年鉴年鉴资源卷次: 2006作者: 唐灿正文中国家庭社会学的研究大体可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20世纪30~40年代伴随新文化运动而起的学术繁荣时期,产生了一大批研究婚姻家庭问题的名家和名篇名著。

如,潘光旦所著《中国之家庭问题》、李景汉著《五百一十五农村家庭之研究》、孙本文著《现代中国家庭问题》,以及费孝通的名篇:《生育制度》和《乡土中国》,等等。

进入50年代,随着社会学被取缔,婚姻家庭研究进入相对沉寂时期。

第三个阶段是自1979年社会学恢复后,婚姻家庭研究再度兴起并持续发展的时期。

有人将这一时期又分为三个阶段:1979~1990,被称为奠基阶段,婚姻家庭迅速成为热点研究问题;1991~1996,被认为是发展成熟阶段,研究主题、方法和视角都进一步丰富化;1997~2000,则是研究降温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学研究的中坚力量转向关注其他更为重大和严峻的社会问题,著作文章明显减少,但主题更加多样化,研究方法更加成熟(王金玲,2002:504~509)。

在社会学恢复后的这20多年中,由于理论准备不足等原因,婚姻家庭研究也存在种种弱点。

存在着重复性研究多,创新性研究少;一般性描述和评论多,理论方面的提升和对话少等问题(谭深,1995;张敏杰,2001)。

还有研究者更尖锐地批评道:只见家庭,不见个人,极少以家庭中的个人为分析主体;存在“宏大化”趋势,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是社会结构,对微观家庭行为和领域研究不够;分析研究偏重男性视角,女性多作为问题主体进入社会学视野,等等(王金玲,2002:514~517)。

社会学恢复后前两阶段的研究状况,已有前人备述。

本文将主要关注和综述的是未被研究者们充分梳理和再研究的近10年来的家庭社会学研究成果。

笔者认为,随着近年来早期研究者研究经验的积累和专业理论素养的逐渐提升,以及受过更严格专业训练的新人的加入,家庭社会学研究表现出虽然关注重点不十分突出,但是质量愈加精良,水准稳步提升的态势,出现了一些有创见、有理论、有深度、甚至很精彩的研究成果。

检索最近10年来家庭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大致包括如下范围:家庭变迁的研究,包括家庭结构、功能、消费,以及家庭内部和家庭之间分化及发展趋势等;家庭关系研究,如代际关系、婆媳关系、夫妻关系、居住模式、家庭网等;家庭制度的研究,如分家研究、父权制,性别平等、家族制度等;养老问题,如家庭养老的文化和制度、老人的居住安排、老人的社会支持网、养老政策、老人的贫困问题等;婚姻研究,包括择偶、婚姻行为、婚姻质量、离婚等;生育研究,如生育偏好、生育意愿、影响生育的因素等。

还有一些对非常规家庭和婚恋问题的研究,如单亲、空巢、丁克家庭,还有同性恋等等。

本文将主要对这一期间的研究理论、主要发现和主要观点进行力求比较详尽的综述和再研究。

一、家庭变迁的理论如何解释正在发生的婚姻和家庭变化?有研究者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改革政策和市场经济结构的引入,许多研究试图努力弄清这些社会变迁和家庭婚姻之间的关系。

因此大多数研究采用了现代化理论的方法论,假定传统与现代之间存在对立(罗梅君,2004)。

现代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家庭的发展和变迁与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化紧密相联。

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力将对传统的家庭制度、家庭模式及其结构、功能以至观念等等发生全面的影响。

其代表人物之一古德还认为,在一个国家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父系权威的家庭制度向平等的夫妇式家庭制度的转变,婚姻制度和家庭制度将经历世界范围的趋同。

(古德,1982)。

在国内主要研究中,多数研究者采用了现代化理论的分析框架,把家庭和婚姻、生育的变动置于中国向市场经济,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之中分析二者间的关系(王金玲,1996;沈崇麟等,2000;李东山,2000;刘宝驹,2000;杨善华等,2001;边馥琴等,2001;张友琴,2002,郑真真,2002;唐灿,2005)。

沈崇麟、杨善华等人在对城乡家庭进行大规模实证研究之后,证实了基本依据现代化理论提出的研究假设。

指出,落后地区只要具备了条件,它就将因袭先进地区的发展道路,在工业化背景之下农村家庭与婚姻发生的变迁因此也具有趋向现代化的意义(沈崇麟等,1999;杨善华等,2000)。

同时他们还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当某一农村地区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与城市相近)的时候,它的婚姻和家庭制度也将发生变迁,接近城市的家庭制度和婚姻模式。

(沈崇麟等,1999:104)。

李银河在剖析了一个家庭内部关系历史性变化的个案后比较肯定地认为,“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种发展趋势,就是家庭小型化及核心家庭化的趋势”。

由于市场经济和工商制度在中国社会中的长足发展,家族文化及其理念已经在受到巨大冲击之后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中国的家庭与西方家庭之间的区别会变得越来越不明显,二者最终将趋于一致”(李银河,2001:190~192)。

也有学者根据研究对现代化理论的解释框架提出了某些补充。

一些研究者注意到了非现代化的其他因素对家庭婚姻变迁的影响,例如政治因素(郭于华,2001),特定的历史因素(王树新,2004),区域亚文化因素(沈崇麟等,1999),社会转型过程(李银河等,2004;唐灿,2005),等等。

在对中国家庭的实证研究中,研究者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在现实中观察到的婚姻和家庭行为往往与假定的现代化模式并不相符而显示出传统的特征。

基于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的丰富性和特殊性,有研究者认为,中国家庭内部的问题要比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西方理论所描述的复杂得多(左际平,2 002)。

为了解释这些与现代化趋势并不尽一致的各种发现和再发现,研究者们采用或提出了一些解释理论和分析方法:(一)家庭策略的理论。

其原本是来自西方的一个中层理论,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工业化过程中家庭的作用。

自介绍到中国来后,被一些研究者用来作为研究家庭能动性和变化特殊性的分析工具。

这一理论强调了家庭不只是受宏观社会变迁背景影响的客体,同时也是“以自己原有的特点对社会做出反应”的行为主体(樊欢欢,2000)。

约翰.罗根等人在发现中国家庭的居住模式与现代化预设并不一致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家庭行为实际是行动者在文化所提供的多种选择中,代表其策略的决定,它既代表着人们控制实际情况的方式,又在文化的局限下(约翰.罗根等,2003)。

(二)传统延续说。

这种观点建立在传统文化和习俗仍对家庭变动的方向和进程具有持续影响力的分析上面。

如在讨论家庭养老方式仍保持生命力时有研究者认为,“孝”的观念被高度内化并通过家长的榜样作用被世代传递是家庭共同体得以维系的重要原因(熊跃根,1998)。

其他学者也指出了赡老文化对现代中国家庭形成模式的特殊影响,陈皆明认为,将赡养老人的传统道德通过社会化过程变成子女明确的“群体义务”,这是投资和赡养发生因果联系的中介,也使中国和西方养老制度形成重要区别(陈皆明,1998)。

(三)新结构说。

与传统延续说有相似之处,这种观点设想传统文化与新结构因素的整合。

麻国庆阐述了家的二重性,即经济上的家和文化上的家在分与合的过程中重构的观点(麻国庆,1999)。

阎云翔指出,农村的分家制度将可能导致家庭结构从扩大的父系家庭转向新型的“网络家庭”(阎云翔,1996)。

(四)资源匮乏说。

其基本的假设是家庭现代化的进程因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而放缓或有所变异。

例如认为住房条件是影响现有家庭结构和居住模式的主要原因之一(潘允康,1997;边馥琴等,2001)。

(五)家庭经济理论。

其与家庭策略理论互有涉及,认为所有的家庭行为都是由家庭的经济逻辑决定的,都是寻求在变化的社会中,在面对实际经济、社会和生活处境时进行现实调整,从而达到家庭利益的最大化。

“招赘婚”如此,“同质婚”也是如此(罗梅君,2004;李树茁等,2002)。

家庭史也是国内较有影响的研究方法之一。

诚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那样,最近的家庭史研究对社会学的贡献在于,在方法上更强调交叉学科的研究,尤其是将社会学方法和历史学方法结合起来。

在内容上将家庭史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对个人经历、家庭和亲属网、家庭与社会组织之间关系的分析。

从探讨工业化对家庭的影响到探讨家庭对工业化的影响。

(张永健,1993)。

国内家庭史研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王跃生在他众多的关于婚姻家庭的论著中,在“当代”的框架下,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从中寻找中国婚姻家庭变动的轨迹和特征(王跃生,2006:6)。

他认为,对家庭婚姻变革产生直接影响的是所有制形式和生产的组织方式。

他认为,现有的婚姻家庭研究多关注现下的家庭行为,并且常常将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前的阶段视为传统阶段,将之后视为现代阶段,这样难以把握真正传统意义上的婚姻家庭行为,同时由于“缺少将现代与传统结合起来这种较长时段的考察,限制了研究的深度”(王跃生,2006:33~34)。

在考察了从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农村的所有制和生产方式后他指出,中国农村的生产方式所经历的从土地私有制下的家庭经营——土地集体所有制下的集体经营——土地集体所有制下的家庭经营的变动轨迹,使不同时期的婚姻家庭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其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模式加以把握:所有制变动模式,涉及到在一定所有制基础上的家庭生存能力和与此相联的家庭组织和婚配形式;家长权力模式,涉及到与所有制相关的家长权力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家庭关系;个人自由模式,涉及到相对于家长控制而言的个人在家庭事务中的自由表达和决定权利。

王跃生关于现代中国农村家庭历史变动过程的宏大叙述可以简单地表述如下:在社会变革环境下,家长权力和家庭成员平等观念彼此消长,导致婚姻家庭发生变动。

王还认为,“传统家庭的维系方式改变,在仍以农业经营为主的乡土社会中,农民家庭发生了只有近代移民社会和工业社会才会出现的变化”(王跃生,2006)。

二、代际关系对于家庭中代际间的权力关系,研究者们比较共同的看法是,随着家庭日趋小型化和核心化,家庭成员个人享有更多的独立,彼此更为平等,家庭关系的主轴已从纵向的强调亲子、血缘关系转向横向的夫妻和姻缘关系,传统的父系父权制在中国已失去存在的基础(杨善华等,2000;徐安琪,2001;张文宏等,1 999)。

王金玲在对非农化程度较高的浙江农村地区的调查后进一步指出,与长者权力的大幅度消减相对应的是,下代的权力和权利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第二代人掌握当家权在1985年前就已成定局,到1990年代中期又出现了第三代人的更多进入(王金玲,1996)。

唐灿在分析了资源在家庭代际间的分配模式后也指出,轻老重幼的亲子关系格局已成为当今城乡家庭关系的部分现状(唐灿,2005)。

由于夫妻关系重要性的上升,一些研究印证了现代化理论关于父系制向双系并重发展的预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