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转型国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合集下载

天津市宝坻区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练习语文试卷(无答案)

天津市宝坻区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练习语文试卷(无答案)

天津市宝坻区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练习语文试题第I卷一、(每小题3分,共21分)阅读文段,回答1-2小题。

“风雨阴晴君莫问,有书便是艳阳天。

”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说有什么事情拥有恒久魅力并令人()其间,读书便是其中之一。

孔子“韦编三绝”,陶渊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苏子美“《汉书》佐酒”,杨万里“半山绝句当早餐"……()历史,古人留下许多有关读书的佳话。

阅读,凝结着超越时空的力量。

书籍是人类的挚友。

通过坚持不辍的阅读,我们可以寻觅到温暖的阳光地带,采撷到()的花朵,领略到生命的高洁与伟岸。

"有书便是艳阳天",生动诠释了读书之于人的意义,这个"艳阳天",是毛泽东青年时为了练就在嘈杂环境中静心读书的本事,专门跑到熙熙攘攘的闹市去读书;是刘伯承在烽火连天、军务繁忙的战争年代,字斟句酌地翻译出大量国外军事论著:是樊锦诗在戈壁深处孤灯相伴、勤奋夜读,用青春书写“锦瑟华年去,莫高永留诗”。

1.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沉醉回顾绚丽多姿B. 沉迷回溯五彩缤纷C.沉醉回溯五彩缤纷D.沉迷回顾绚丽多姿2.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识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修订六经,创办私学,开创儒家学派。

去世后,他的思想言行被编成语录体著作《论语》。

B.陶渊明,东晋人,字符亮,又名潜,自称靖节先生,是中国田园诗的创始人,后人称之为"隐逸诗人"。

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等。

C.《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由东汉时期班固编撰,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优秀的篇目有《鸿门宴》等。

D.杨万里,南宋诗人,号诚斋。

他的诗自成一家,独具风格,形成对后世影响颇大的诚斋体。

代表作有《插秧歌》《小池》等。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随着国人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旅游部门将开发新的旅游景点,推出新的旅游项目,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要。

(复习指导)模块2第9单元第21讲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含解析

(复习指导)模块2第9单元第21讲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含解析

第21讲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一、经济体制改革(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背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确立了实行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

(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措施(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内容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特征包产到户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业时期,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在的问题(1)中国国情导致改革后实行的仍是小农经济,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仍十分落后,不利于机械化大生产,不利于农业技术的进步,要实现农民富裕的目标还有很大难度。

(2)农村经济的社会化、商品化程度还很低,产品成本过高,缺乏市场竞争力,跟不上工业化发展的要求。

(3)土地所有权不清晰。

(二)国有企业改革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2.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3.过程(1)展开: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2)深化: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意义(1)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2)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过程(1)提出目标: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立法保障: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我国宪法。

(3)发展创新: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对话林毅夫-改革永远在路上

对话林毅夫-改革永远在路上

对话林毅夫-改革永远在路上2015-03-28 07:28:59来源:海外网分享:字号:大中小海外网电(记者徐蕾)3月27日晚,北京大学国家发展院名誉院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林毅夫教授在博鳌论坛上就中国奇迹进行了深度的诠释。

以下是现场实录:主持人:今天我们的主题是中国的奇迹,我手上有一本书不知道多少朋友读过这本书的,我觉得今天来讲这本书对于个人而言特别特别开心的一件事情,因为这本书第一版出版1994年,1994年正好复旦大学读研究生的一年级,当时正好整个经济学整个经济改革非常非常关键的阶段,这本书是陈倩(音)老师一整套系列丛书最重要的一本,我读这本书三四遍这本书彻底改变跟塑造我们那一批经济学学子整个理论框架和思维框架,这个框架不仅影响到我们过去经济发展增长的历程,事实上也为我们未来的整个经济改革的看待跟展望,提供了一个全新而且非常可以站得住脚的框架。

超出个人的比较短或者比较窄的视角来看中国过去的20年的发展,甚至展望中国未来的发展,这本书非常完美的契合了过去也契合了一个未来,我就不花更多的时间来讲这本书的内容,我想还是从一点点的问题开始,请我们的林老师跟我们一起翻开这本书非常厚重的理论框架,以及非常完美的理论体系,我想从一个最直接的问题问起,这本书事实上1994年第一次提出中国到2015年在购买力评价的意义上,在DBP的意义上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最晚2030年按照汇率换算的关系中国也会超过美国,1994年大家觉得完全是天方夜谭怎么都觉得不可能的事,今天背景确实成了现实,这个角度上预测是一个奇迹,中国的奇迹也是一个奇迹,这些奇迹最后成为现实,我们今天把所有奇迹放在一起探讨,我们奇迹背后内升了逻辑究竟是什么,我们第一个问题从增长的奇迹开始,林老师为什么你们当时的预测经过二十年的检验最后成为了现实,而且这个预测是对的。

林毅夫:当时的预测根据我们的分析发展中国家他经济快速增长的机制形成的,因为我们知道经济增长代表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技术不断的创新产业不断的升级,发达国家是这样,发展中国家也是这样,但是发达国家跟发展中国家有一点不同,因为发达国家他的技术,他的产业都是在世界最前沿,所以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发达过程必须自己发展技术,自己发明产业。

产业政策思辨会——张维迎VS林毅夫

产业政策思辨会——张维迎VS林毅夫

五、大部分产业政策的失败是好心做错事
• 转型中国家遗留了一批违反比较优势、没有自生能力 的资本密集型的大型企业。 对这些企业的保护补贴不 能一下完全取消 , 否则会带来大规模破产、 失业, 造成社会和政治不稳定 ,需要政府给予原有的产业一 些转型期的保护补贴。 另一 方面, 转型中国家由于 过去政府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去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 导致基础设施非常差 , 同时存在很多制度扭曲
●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
外部性无处不在,而且外部性理论特别容易给专制提供理论 基础。因为我们可以以外部性的名义压制言论自由、压制不 同异议。
●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
市场本身就是信息不对称。因为市场的前提是分工和专业化,不同的人 做不一样的事情。信息不对称无处不在。
根据米塞斯哈耶克,市场的完全性来自于不完全性,分工和专业化的价 值就来自信息不对称,这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信息的分散性和主观性我 们才需要市场。
五、林毅夫理解产业政策的矛盾
产业政策一是迷糊了企业家的眼睛,如果要违反比较优势的话就需要产 业政策,这个意义上讲的经济学都是跟逻辑上一样的。所以我们举日本 的例子,日本的制定战略主要是收入弹性需求高的产业就支持,比如说 纺织业,虽然是比较优势,但是它不支持,它是支持汽车、钢铁。
林毅夫讲的比较优势战略的唯一矛盾就是林毅夫讲的比较优势是他自己 理论上的比较优势,不是实际上的比较优势。他的理论比较优势是由要 素禀赋决定的,但是他又说要素禀赋和决定要素是由市场表现出来的。 你既要政府引导市场,又要市场跟着政府走。
• 一个国家陷入低收入陷阱或中等收入陷阱是由于其结构未能有动态的变 迁
• 遵循一国每一时点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技术、发展 产业是升级该国的要素禀赋结构,进而和产业结构,促进收入增长,消 除贫困的最好办法。

辩论二十载,林毅夫、张维迎到底在争什么?

辩论二十载,林毅夫、张维迎到底在争什么?

辩论二十载,林毅夫、张维迎到底在争什么?作者: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44期或许林毅夫与张维迎的争论,还没有画上句号。

已经争论了20年的林毅夫与张维迎,均是中国一流的经济学家,同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创始教授,多年来是对手也是同事。

1952年生的林毅夫和1959年生的张维迎,他们此番关于产业政策旷日持久的争论,不仅是双方为自己坚持的立场辩解正名,更是一场关乎市场与政府命题的大讨论,是中国改革道路的选择问题。

从1995年至今数度交手在此次公开辩论之前,林毅夫和张维迎曾就学术观点数度交手。

1995年,林毅夫、张维迎就国有企业改革方向问题发生争论,被外界称为“北大交火事件”。

张维迎的论述从现代企业理论出发,强调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对称安排的重要性。

国企改革的出路是民营化,将企业中的国有资本变成债权、非国有资本变成股权。

林毅夫认为国有企业私有化后,所有者利用政策性负担为借口寻租的积极性会更高,效率会更低。

国企的主要问题是承担了太多的社会负担和政策负担,改革的起点应在于剥离战略性政策负担和社会性政策负担,以硬化预算约束,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004年9月,林毅夫、张维迎在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创办十周年活动上就中国经济发展预期发表截然相反的观点。

林毅夫认为,只要沿着当前的路子走下去,中国经济再增长二三十年没问题,到2030年经济总体规模一定赶超美国。

张维迎则担心在未来的20年里,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将发生根本性转变,这将会使中国企业面临很大的挑战。

如果企业制度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将非常令人担忧。

2014年7月,林毅夫、张维迎在复旦大学举办的杨小凯逝世10周年追思会上就“政府定位与后发优势”展开争论。

林毅夫与杨小凯有过著名的“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之争。

张维迎认为,没有国家和政府参与,市场或变得更好,政府再不退出市场,后发优势就要转变为后发劣势了。

林毅夫则认为,后发国家需要政府发现和扶持企业的比较优势,不然就是无效市场。

2021-2022学年度徐州市三模历史

2021-2022学年度徐州市三模历史

2021-2022学年度徐州市三模历史1.殷代后期,商王有意识地将自己与天帝联系起来,出现了君王由人间走向天上的趋势。

据此可知,当时( )A.血缘政治趋向淡化B.王权神化意识强烈C.等级秩序逐步形成D.商王实现高度集权2.春秋时期,晋楚争霸时,晋国不断经营西面和北面的腹地,取得战马、铜料、食盐和兵源,将原来是山戎、赤狄、白狄等的族群都吸纳为晋人。

这一举措( )A.加剧民族矛盾B.背离了尊王攘夷C.利于民族交融D.导致分封制瓦解3.秦代选官主要实行军功入仕,军功以在前线杀敌数量来计算;汉代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被察举的人必须品德高尚、学识才干出众。

这反映出秦汉之际( )A.中央集权不断强化B.人仕通道趋于多元C.选官的客观性增强D.治国理念发生变化L.见日合就工相出D.但鸟王心仅工又化4.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匈奴族和羯族自认为是夏朝的后裔,鲜卑族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羌族自认为是虞舜的后裔。

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说明()A.北方地区民族交融进程的完成B.胡汉祖先本是相同C.各族政权力图确立其正统地位D.贸易加强边境交融5.某朝代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多年,但留下的物质遗产、文化遗产和政治遗产,比如大运河、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则直到明清两代都让人受用无穷。

这-时期是( )A.秦朝B.西晋C.隋朝.D.唐朝.6.唐太宗时,定国乐为十部,即燕乐、清商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乐队规模很大,盛况空前。

这表明唐朝( )A.民众非常喜爱音乐B.延续周代礼乐制度C.奉行开放包容政策D.崇尚阳刚力量之美7.有学者指出,宋代以来,唐代绘画所承担的政教功能已经逐渐弱化,开始朝着“适性悦情”的方向发展,更多的扮演“装点厅堂”“抒情达意”的角色。

这反映出宋代绘画( )A.深受理学观念的影响B.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C.呈现朴素淡雅的特征D.蕴含着科学理性精神8.元朝统治者并不考虑传统的地方行政区划因素,而是根据需要,大开大合,将不同气候土壤的地理区域合而为一,不使某一大省区完全掌握-形胜之地以据险。

(知识点)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1)

(知识点)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1)

课题3 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伟大的历史转折(一)工作重点的转移1.标志: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

(4)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意义(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3)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农村改革(1)开端: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

(2)推广: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3)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城市改革(1)依据: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4)措施: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经理)负责制。

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几点误区(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过程(1)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相继,1988年,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5月,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林毅夫 新结构主义

林毅夫 新结构主义

基于要素禀赋原理的比较优势理论
• 日本明治维新之所以成功也因为它的模仿对象是德国(当 时日本人均收入是德国的40%),而不是英国(当时日本人 均收入不到英国的20%);二战后,日本模仿美国获得成功 ,因为当时前者的人均收入是后者的40%;60到80年代, “亚洲四小龙”模仿的是日本,当时它们的人均收入是日 本的30%到40%;70年代,毛里求斯发展的产业是当时香港 、台湾由于工资提高以后准备转移出去的产业。当时前者 的人均收入是后者的50%。智利和爱尔兰都曾经是深陷“ 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智利一直跟随“华盛顿共识”, 政府不干预经济,所以一直没能走出经济低谷;但是爱尔 兰政府却在80年代选择了扶持信息、电子、化工和制药四 大产业来吸引外资、发展本国经济。它所要升级的产业结 构就是模仿当时的美国的。当时,爱尔兰的人均收入是美 国的45%。
政策区别
新结构经济学的意义
多大新结构经济学强调禀赋的重要性,强调不同发展阶段 的产业结构是不同的,并强调,正是由于对旧结构经济学深信 不疑,政策制订者过高估计了政府纠正市场失灵的能力,因而 做出了不当的干预,造成了扭曲。新结构经济学还指出,基于 华盛顿共识所倡导的政策经常未能考虑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 家之间的结构性差异,而且也忽视了发展中国家各种扭曲政策 的根源。 对发展经济学应用研究的最高评判标准,就是看其能否为 解决当下最要紧的政策议题做出贡献。在过去50 年中,许多成 功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的经济体并未遵循当时最有影响 力的政策思潮所开出的权威药方。发展经济学必须要从这些虽 未遵循传统思潮但却发展得更好的国家身上吸取经验。进一步 的,最近的全球金融危机也使得经济学家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包 括发展经济学在内的现有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因而新结构经济 学也强调,有必要对发展经济学关键问题的研究计划进行更新。

2022年新高考全国通用历史人教版一轮知识点复习:课题29 改革开放新篇章——从计划经济到

2022年新高考全国通用历史人教版一轮知识点复习:课题29 改革开放新篇章——从计划经济到

[唯物史观] 辩证看待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2)以改革旧制度最薄弱或者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 破口。 (3)允许旧体制外出现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 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
命题立意
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起点,以素养立意考查改 革开放
时空定位 关键点拨
1983年,北京百货商场改革经济体制
材料反映的是1983年企业(百货商场)与人民政府签订承包合 同,该合同的规定一改过去的分配制度,鼓励企业创收,因 而激起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热情,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史料实证] 史料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在调动工人农民积极性上的重 要性,但是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后来承认 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但是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再到1993年中共 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当时的定位是市场在 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次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
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林毅夫《转型国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史料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 一阶段,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 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 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3.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 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 (2)改革开放是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完整统一,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发展 乡镇企业,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由开放沿海地区到开放内地,积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 4.现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继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 上与时俱进、完善发展。 (2)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基础设 施建设在众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文化事业创新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3)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 务,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 区热点问题,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结构经济学

新结构经济学

在第三章中,作者深入探讨了产业、技术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问题,为发展 中国家如何实现“起飞”提供了具体的建议。在第四章中,作者制度与国际竞争 的问题,强调了发展中国家如何通过改革和开放实现国家繁荣。
本书的目录虽然简洁,但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每个章节的标题都体现了作者 的观点和思路,而且每个章节的内容都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种组织方式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路和观点,而且可以更好地应用 书中的理论指导实践。
这句话提醒我们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如果经济增长没有带来人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增加,那么这种增长是没有意义的。政府和企业应该 致力于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以满足人民的需求和期望。
阅读感受
《新结构经济学》这本书是林毅夫先生的杰作,作为发展经济学的创新之作, 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的决定因素和作用。在 此,我想分享我的一些感悟和体验。
这句话指出了经济发展的本质。经济发展的过程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过程, 更是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才能实现经 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这句话强调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不断提高生产 效率和技术水平,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政府和企业都应该为技术创新提供支持 和鼓励。
本书的目录体现了林毅夫教授对经济发展和结构变革的独特见解。在第一章 中,作者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阐述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点以及与 发达国家的差异。这为作者提出了“新结构经济学”的概念奠定了基础。在第二 章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基于比较优势的经济发展战略,强调了利用本国资源禀赋 和发挥比较优势的重要性。
我想说的是,《新结构经济学》是一本极具启发性和实用性的书籍。它不仅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经济发展,还为我们在实践中制定经济发展 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对未来的经济发展研究产生深远的 影响。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含解析新人教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1、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统购和统销;1954年9月又对棉花实行统购,对棉布实行统购和统销。

这一政策的实行( )A.表明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B.有利于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C.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D.促进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2、土地改革后的农村,受到个体经济的极大限制。

据东北、华北等地的调查显示,农村中已出现中农化的趋势……东北局报告说东北农村有1%的农户已成为新富农。

华北局报告说,据河北、山西、察哈尔三省典型调查,新富农占总农户的2%。

这一现象表明( )A.土地改革未改变我国的土地所有制B.农业中的土地集中现象已是非常严重C.迫切实行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必要性D.土改使农村中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3、1950年11月,陈云在第二次全国财经会议上提出财政工作的部署:“战争第一,这是毫无疑问的。

第二应该是维持市场,求得金融物价不要太乱。

第三才是其他各种带投资性的经济和文化支出”。

这一精神的贯彻( )A.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B.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需要C.深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D.奠定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格局4、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后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工业部)成立;1956年,从重工业部中分离出兵工总局,组建第二机械工业部(简称二机部);1963年,从二机部中又分离出三机部(航空工业)、五机部(兵器工业)。

这表明( )A.工业优先战略方针确立B.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C.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强化D.科技革命引领工业发展5、下表为1953-1955年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在沿海和内地投资比例统计表。

该表反映出在“一五”计划建设时期我国政府( )★沿海与内地的比重相加,不等于100,因为少数单位的部分投资不按地区划分。

A.力图扭转工业布局不均衡的局面B.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C.投资向经济欠发达民族地区倾斜D.实行沿海带动内地的战略6、“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

林毅夫:双轨制在中国已经走到了尽头

林毅夫:双轨制在中国已经走到了尽头

林毅夫:双轨制在中国已经走到了尽头2013年09月16日10:09来源:人民论坛作者:林毅夫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经济学家林毅夫在日前召开的2013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论坛上表示,双轨制在中国已经走到了尽头。

近期,有消息曝出“养老金双轨制改革”成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立项的重点研究课题。

这一消息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

在中国,作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一种现象,双轨制曾经普遍存在于经济的各个领域,例如价格、养老、户籍、企业、税收等等。

然而一直以来,这一制度的合理性都饱受争议。

林毅夫认为,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双轨制维持了经济的稳定,但同时也使社会上产生了很多不满的情绪。

未来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把双轨制都消除掉。

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让企业平等使用各种生产要素,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给民营企业更大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我们应该改,否则会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的稳定。

双轨制曾发挥积极作用“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学术界普遍认为政府干预的计划经济不如市场经济,但是最糟糕的是像中国这样采取的双轨制经济。

”林毅夫说。

当时,影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经济学一共经历了两波思潮。

第一波是结构主义,第二波则是新自由主义。

结构主义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当时的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发达国家之所以劳动生产力水平高,是因为他们有资本非常密集、技术非常先进的现代化大产业。

而发展中国家普遍地都是传统的农业和资源产业,因此生产力水平低。

所以,一个发展中国家想要现代化,就必须采取进口替代战略,发展同发达国家同样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由政府干预的方式来配置资源。

进口替代战略在最初确实让许多发展中国家经历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但是在现代化的大产业建立起来之后,经济就开始停滞,危机不断,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这就催生了发展经济学的第二波思潮: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赶不上发达国家,是因为发展中国家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胡应泉:林毅夫教授的失误在哪里?

胡应泉:林毅夫教授的失误在哪里?

胡应泉:林毅夫教授的失误在哪里?2016-05-25 12:03:33来源:共识网作者:胡应泉我要评论点击:8906次摘要林毅夫的经济理论体系对中国经济固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但是以中国经济的复杂性和变化性,如果一以贯之地强调它的适用性,一味地把中国的经济现实往他的理论体系中装,理论上是做到了严密性和自洽性,但却显得不无脱离实际,变得削足适履了。

——与林毅夫教授再商榷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的许多著作笔者都认真地拜读过了,并且从中学到了许多经济学尤其是关于中国经济的知识,受到了许多启发,大大开阔了眼界,认为他在美国受过严格的现代经济学训练,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有着全面、深刻的把握,同时又充分立足于中国的经济现实,并且十分熟悉中国的传统文化,其理论对中国经济有着很强的解释力,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发挥了重要的政策影响。

在充分肯定其经济学成就的基础上,笔者在此前的一篇论文中也对其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了批评,主要从赶超战略与传统经济体制的关系、解决国有企业问题的出路两个方面进行,认为他在研究中国现实的经济问题时过于追求一种理论的严密性和逻辑的自洽性,而舍弃了其他许多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1]。

本文继续从比较优势及后发优势、未来二十年的经济发展速度两个方面,与他进行进一步的商榷。

一、比较优势及后发优势林毅夫教授从他一以贯之的以企业自生能力为分析的微观基础,以要素禀赋结构、比较优势、产业技术战略选择、制度和经济绩效内生为主要框架的经济发展转型理论体系出发,在论述中国经济时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之所以取得长期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让世人惊叹的经济发展奇迹,是因为我们改变了过去不符合自身比较优势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型发展战略,而充分发挥我们土地和劳动力廉价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那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然后在提高效益、增加资本积累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优化我们的产业结构,如此往复,使我们的经济保持长期快速的发展[2]。

中国经济的发展奇迹

中国经济的发展奇迹

中国经济的发展奇迹作者:林毅夫来源:《中印对话》2019年第03期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条件较为近似。

与来自发达国家的理论相比,来自中国的理论能够比较好地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克服困难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实现繁荣富足的目标。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的不懈探索,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

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推行计划经济体制,努力建设工业现代化,推动经济发展:第二个阶段是从1978年底到现在,中国推进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发展奇迹。

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70年经济奇迹在计劃经济时期,中国所参考的经验主要是“苏联模式”,其目的是想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完整的重工业体系。

这种发展方式虽然可以让一个发展中国家迅速建立起现代化工业体系,但对经济发展也会带来诸多问题。

从中国的情形来看,在计划经济制度下,虽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但工业效率低下,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并不明显。

1978年底,中国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率先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

中国的转型并没有遵循当时国际上主流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而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先推行了渐进的双轨制改革,同时设立经济特区,创造局部有利条件来克服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的瓶颈限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上流行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认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必须实施“休克疗法”,一次性到位才能成功。

此外,其还有一个观点:像中国推行的那种渐进双轨转型,同时由市场和政府进行配置资源是最糟糕的制度安排,结果是经济效率会比原来的计划经济还差、问题还多。

然而,40年过去,中国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创造了发展的奇迹。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0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0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本课是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本课通过三个子目(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讲述了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演变历程。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分析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必然性;多层次认识变法改革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深刻认识改革内容与时代背景、历史影响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了解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内容、特点、影响及评价,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改革家们在改革中体现的远见卓识和敢于牺牲自我的精神,理解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1.重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影响2.难点:戊戌变法的特点、改革开放的历程及意义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商鞅,右图是康有为。

大家思考一下,两者有何共同之处?对!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家。

那么,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有代表性的变法和改革?如何认识其原因、内容、影响?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有哪些重要的变法和改革?各自的背景、内容、影响如何?自主学习(一)商鞅变法1、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

(1)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

林毅夫:中国奇迹的一般意义

林毅夫:中国奇迹的一般意义

林毅夫:中国奇迹的一般意义(千人演讲全文)这个世界并不在乎你的自尊,只在乎你做出来的成绩,然后再去强调你的感受。

——比尔·盖茨林毅夫:中国奇迹的一般意义尊敬的陈总、王社长,各位同学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我感到非常荣幸,今天是当当第九届书香节的第一讲,也是北大博雅讲坛的第一讲,同时也是2015中国高端论坛的第一讲。

我希望在这个第一讲的时候,探讨一个比较严肃的课题,就是中国从改革开放以后取得的经济奇迹,到底有没有一般的意义。

我们知道中国在1978年年底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那时是世界上最贫穷、最落后的一个国家。

从统计数字来看,1978年的时候按照当时美元汇率来计算,我们的人均GDP只有155美元。

而那时候世界上最贫穷的非洲国家,而且是撒哈拉沙漠以南,把南非这样的中等收入国家排除出去的那些国家的平均数,三分之一都达不到。

因为当时他们的人均GDP是492美元,我们只有155美元。

在1978年年底的时候,我们不仅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国家,而且还是一个非常内向型的国家。

当时我们的出口占我们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4.7%,我们的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4.8%,整个中国大陆的贸易总额是206亿美元。

当时我们台湾一个省的出口加进口的贸易总额就达到了232亿美元。

但是从1978年年底开始,一件事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从1978年到2014年,我们平均每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达到9.7%。

在人类经济史上还没有这样的国家,以这么高的速度持续这么长时间的增长。

可以说,这个高速增长任何人都没有预计到。

即使是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70年代末80年代开始推动我们的改革开放的时候,他定下的目标是中国经济20年翻两番,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是7.2%。

当时我在北大读研究生,对这样的一个经济增长速度,我当时是很难相信的。

因为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理论叫自然增长率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社会,除了在战争以后的复苏,或者是在自然灾害以后的恢复,是不可能以7%的增长速度持续一段时间的。

林毅夫语录

林毅夫语录

林毅夫语录篇一:关于中国经济学林毅夫说了实话关于中国经济学林毅夫说了实话 2016.3林毅夫说实话:当前中国经济学研究在国际上并没有得到承认林毅夫日前接受光明日报的采访,就中国经济学发展等相关问题做了阐述。

林毅夫表示,理论的创新总是来自于一些新的不能被现有理论解释的现象,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恰恰充满难以用现有理论解释的新现象。

国际上不少著名经济学家对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许多现象屡屡做出不正确的判断,其原因应该出在现有的主流经济学理论上。

现有的经济学理论在分析转型和发展问题方面存在根本缺陷,比如,对我国双轨制改革的前景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充满悲观,认为中国经济随时会出大问题。

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开出的药方,中国改革就应该推行以“华盛顿共识”为基础的休克疗法,其理由是:一个经济体要有效运行,必须有一定的制度保证,包括价格由市场决定、产权私有、自由化、政府平衡预算。

但是,我国的改革开放并没有遵从华盛顿共识,而是推行渐进式、双轨制的改革开放,对没有效率的大型国有企业没有立即私有化,而是继续给予转型期的必要保护。

由此,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底子薄的国家维持了30多年长时间的快速增长,创造出了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

他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拉各个发展中经济体取得了政治独立,开始追求国家现代化。

当时国内知识界普遍有一种认识,认为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一定有他的道理,因此积极到西方国家学习,希望把西方理论拿回来运用,帮助我国实现现代化。

但仔细研究过去70年的历史,至今还没有发现有哪一个发展中国家按照西方的理论去制定政策并让国家成功的。

极少数的几个成功的国家或经济体,他们主要的政策在推行之时,从西方主流理论来看都是错误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理论的适用性决定于条件的相适性。

发达国家的理论是总结发达国家的经验而形成的,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条件不一样,因此这个理论拿到发展中国家会出现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问题。

天津市河西区2022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天津市河西区2022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天津市河西区2022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一、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

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

”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

“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模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中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一战成名。

“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

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

”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

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牛刀小试一日千里众望所归庸人自扰B.牛刀小试日新月异不负众望杞人忧天C.初露锋芒日新月异众望所归杞人忧天D.初露锋芒一日千里不负众望庸人自扰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B.“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C.“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D.“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二、选择类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拿来主义《且介亭杂文》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B.石钟山记《苏轼文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C.屈原列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ppt课件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ppt课件
经济的高速发展。(×) 目录
自主复习
3.《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指出:“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 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不断完善的关系。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 会主义原则。”[问](1)这里的“它”是指 ( D ) A.农民个体经营组织B.农业生产合作社C.农村人民公社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它”指在 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 变为分户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3)“它”的实行有何影响?与右图有何联系? (右图记录的是1980年夏在四川省发生的“换牌”事件, 此事在全国引起轰动。) 提示 ①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得到很大发展,农 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②促进地方体制的变革,1983年国 家撤销人民公社体制,各地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目录
自主复习
4.学者宋圭武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 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 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 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该“不足”是
指( A )
A.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 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C.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 D.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改述为“决定”性作用,体现改革的深入发展。
(3)简述此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答案 ①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基本框架。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理论④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毅夫:转型国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导读林毅夫:二战发展至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在低收入或中等收入陷阱。

最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在同一时期,有少数经济体取得了成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经济发展和转型中既有“有效的市场”,也有“有为的政府”。

对于转型中国家,有为的政府尤其重要。

李玲:“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这个提法针对的是政府过度介入市场行为。

近些年,出现了“地方政府公司化”现象,地方政府为了增大GDP,大举招商、大拆大建,依靠行政力量推动土地流转和兼并。

本次提出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就是让政府不再作为市场行为的推手。

姚洋:新加坡模式很好,政府高效廉洁,经济发达。

但是中国不可能复制这种体制,因为新加坡的人口与面积还不如一个海淀区。

如果采取他们的模式,就会造成政府责任无限大,无处不在地管理一切事情,不能容忍任何小的冲突或社会不稳定,社会活力就要下降。

卢锋: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成熟之日,也就是科学宏观调控目标实现之时。

届时“宏观调控”这个体制转型期的特色名词,其中带有计划体制遗迹的“控”字或许会被扬弃,采取“宏观调节”或“宏观管理”之类表述。

林毅夫:转型国家需要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提到,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而不断深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在调集工人农民积极性上的重要性,但是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后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但是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再到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当时的定位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从“基础性”到“决定性”只是几个字的改换,不过这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为进一步持续健康发展中国经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打下一个非常坚实的制度基础。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中再次强调“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这个论断不仅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所有发展中国家。

经济发展的本质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产业的不断升级,发展中国家具有后发优势,可以引进、消化、吸收发达国家的技术,从而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风险和成本比发达国家低很多,经济增长速度可以数倍于发达国家。

从十九世纪中叶到现在,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年均增长3%。

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善于利用后发优势,经济增长速度可以达到8-10%。

可是从经验事实来看,从二战后到现在,全世界只有两个经济体从低收入变成中等收入、然后进入到高收入(台湾与韩国),只有十三个经济体从中等收入变成高收入,其中只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不是西欧周边和发达国家原本差距不大的欧洲国家。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在低收入或中等收入陷阱。

最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二战后的发展思路的主流是第一版的发展经济学-结构主义,强调通过政府干预来克服市场失灵现象,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也就是高度强调政府在资源动员和配置上的作用,忽视了市场。

结果以对市场的各种扭曲建立起来一些先进的产业,但是,资源错配和寻租腐败盛行,经济发展的绩效很差,跟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世界发展中国家都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学的第二版-新自由主义盛行,强调市场,忽视了政府的作用,主张采用休克疗法,推行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

结果是推行新自由主义所倡导的华盛顿共识的国家经济普遍崩溃停滞,危机不断。

在同一时期,有少数经济体取得了成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经济发展和转型中既有“有效的市场”,也有“有为的政府”。

为什么有效的市场很重要?按照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技术、发展产业是一个国家在国内、国际市场形成竞争优势的前提。

企业追求的是利润,只有在充分竞争、完善有效的市场体系之下形成的价格信号,才能使企业家按照当时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进行技术、产业的选择,从而使整个国家具有竞争优势。

为什么有为的政府也同样重要?经济发展是一个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和制度结构不断变迁的过程,随着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基础设施和上层制度安排也必须随之不断完善。

基础设施和上层制度的完善不是一个企业家单独能推动的,必须要由政府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来组织协调相关企业的投资或由政府自己提供这方面的完善。

另外政府还需补偿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过程中先行企业所面对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这样技术和产业才能根据比较优势的变化不断顺利进行创新和升级。

所以,一个发展成功的国家必然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再加上一个有为的政府。

对于转型中国家,有为的政府尤其重要。

一方面,转型中国家因为过去所采取的战略,遗留了一批违反比较优势、没有自生能力的资本密集型的大型企业。

对这些企业的保护补贴不能一下完全取消,否则会带来大规模破产、失业,造成社会和政治不稳定,需要政府给予原有的产业一些转型期的保护补贴。

另一方面,转型中国家由于过去政府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去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导致基础设施非常差,同时存在很多制度扭曲,需要政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发挥积极作用去克服。

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当中采取的是一种渐进的双轨制,即一方面对原来没有自生能力的大型国有企业给予必要的保护和补贴,另一方面放开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准入,让市场发挥作用。

这样一个转型方式使得我们能够维持稳定和快速的发展,但是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最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不断恶化,腐败现象越来越普遍。

其原因在于为了保护、补贴没有自生能力的大型企业,我们保留了一些对价格信号的扭曲,比如通过金融抑制人为压低资金价格,将金融资源主要分配给国有和少数非国有的大型企业。

这相当于给大型国有企业和这些比较富裕的群体提供了补贴,而补贴这些大企业的是把钱存入金融体系,得不到金融服务而且相对比较穷的中小企业、农户和一般家庭。

对于能拿到资金的企业来说,因为资金价格相对便宜,所以投资的是资本相当密集的产业,这样的产业创造的就业机会相对少,从而也会抑制劳动需求和工资,进一步恶化收入分配。

此外,资源价格也偏低,谁能拿到资源开采权谁就能马上致富。

这些扭曲都创造了租金,有了租金就有了寻租的行为,导致腐败贪污。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是一个极端贫穷的国家,资本十分匮乏。

当时以对市场的干预、扭曲给这些资本密集型大型企业保留一些保护、补贴是维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必要,属于“雪中送炭”。

经过34年高速发展,我们现在已经是中等偏上收入的国家,资本已经不再那么短缺,很多原来不符合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重工业现在已经符合比较优势,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

在这种状况下,继续保留那些保护补贴就从“雪中送炭”变为了“锦上添花”,导致的结果只能是收入分配恶化和腐败蔓延。

十八届三中全会与时俱进地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意味着需要消除对市场所遗留的一些干预、扭曲,让资源由市场进行配置,这样一方面能够让经济更好地按比较优势发展,另一方面可以解决改革开放以来遗留的社会、经济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还应该发挥好的作用,保护产权,维持宏观稳定,克服市场失灵,因势利导地推动技术、产业、技术、制度等结构的变迁。

如果能这样做,中国经济还可以持续、稳定、健康而且比较快速的发展,到2020年左右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水平上翻一番,加上人民币升值很可能可以跨过高收入国家的门槛,达到人均收入12700美元,成为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三个从低收入变成中等收入再进入到高收入的经济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迈出坚强的历史性一步。

李玲: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新改革新在哪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是我国未来十年的改革蓝图,中国开启建设现代国家制度。

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创新之一,明确改革目标和价值取向。

在过去,改革目标讲得不多。

本次明确提出,以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福祉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且各个领域的分目标也非常清晰。

经济领域,要实现更有效率、更公平、更持续的发展;政治领域,要实现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文化领域,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社会领域,要做到更好的保障民生、促进公平正义;最后,还要保护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这是一个五位一体的综合改革。

明确改革目标之后,使改革有了明确的评价标准,可以不再迷信任何一种手段。

十四届三中全会集中于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本次会议上,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对比来看,可以说改革从当年的市场取向,进入国家治理取向。

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这些年来国家的宏观治理能力不断弱化,各方面改革的碎片化,缺乏整体国家制度。

创新之二,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和政府更好得发挥作用。

二者之间并不矛盾,反而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

“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这个提法针对的是政府过度介入市场行为。

近些年,出现了“地方政府公司化”现象,地方政府为了增大GDP,大举招商、大拆大建,依靠行政力量推动土地流转和兼并。

本次提出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就是让政府不再作为市场行为的推手。

另一方面,本次提出政府更好发挥作用,实际上是拓展了政府行为的定位,改变了政府仅仅是守夜人的看法。

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持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督,维持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强化宏观管理等。

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有两只手不是一只手。

此次改革被称为是升级版,意味着中国正在走全新的路。

从不同时期的经济学家思想来看,当前最前沿的经济学理论就是如何把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结合起来,其代表就是2012年经济学诺贝尔奖颁发的“市场设计理论”(marketdesign),此前沿经济学理论认为,政府和市场非此即彼,二者之间的有效合作才是正确的方向,而新的手段就是信息化手段,在信息平台上未来的市场同现在的市场不是一个概念,而未来政府去管理市场也不像现在进行单纯的行政审批,政府可以利用充分的信息制定好的规则,并充分注重参与者的个体差异,而非僵硬的指令经济。

那将是一个个充满活力又运行有序的新型市场形态。

创新之三,清晰区分五大改革的界限。

过去片面侧重经济改革,用经济改革的逻辑指导其他改革。

本次会议一方面提出“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不再把“市场经济”作为唯一的改革目标,而是仅仅作为五大改革目标之一。

这五大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创新之四,由党中央而不是行政部门统筹五大改革。

主要标志是建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国务院各部门都是执行者,体现决策、执行、监督分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