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中议论文文本选材及删改中的逻辑问题

合集下载

中学生作文常见的逻辑问题有哪些

中学生作文常见的逻辑问题有哪些

中学生作文常见的逻辑问题有哪些对于中学生来说,写作文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但在写作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逻辑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作文的质量,还可能导致读者难以理解作者的意图。

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中学生作文中常见的逻辑问题。

一、概念不清在作文中,对关键概念的定义和理解模糊不清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比如,在写“友谊”这个主题时,如果没有清晰地阐述友谊的内涵,只是泛泛而谈朋友之间的相处,就会让读者感到困惑,不知道作者所理解的友谊到底是什么。

又或者在论述“勤奋”时,没有明确指出勤奋的表现和标准,使得论述缺乏针对性和说服力。

二、论点不明确一篇好的作文应该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论点,让读者能够一眼看出作者的核心观点。

然而,很多中学生在写作时,论点模糊或者隐藏在文中难以被发现。

有的同学可能会在文章中罗列很多事例和观点,但却没有一个统领全文的中心论点,让人读起来感觉杂乱无章。

三、论据不充分或不合理论据是用来支撑论点的,如果论据不充分或者不合理,那么论点就很难站得住脚。

比如,有的同学在论证“读书有益”这个论点时,只列举了一两个简单的例子,如“某某因为读书考上了好大学”,这样的论据过于单薄,无法充分说明读书的益处。

还有的同学在选择论据时,没有经过认真思考,使用了一些虚假、不可靠或者与论点无关的材料,这样不仅不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反而会让读者对作者的观点产生怀疑。

四、论证过程缺乏逻辑性论证过程是将论点和论据有机结合起来的关键环节,但很多中学生在这方面存在问题。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1、简单罗列:只是将论据一个个堆砌起来,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论证,没有说明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2、以偏概全:通过个别特殊的例子得出普遍的结论,缺乏对其他情况的考虑,这样的论证不够严谨。

3、因果倒置:把原因和结果弄颠倒了,导致逻辑混乱。

4、自相矛盾:在论证过程中,前后观点不一致,或者论据与论点相互矛盾。

五、条理不清晰作文的结构和条理对于逻辑表达非常重要。

中学生作文常见的逻辑问题有哪些

中学生作文常见的逻辑问题有哪些

中学生作文常见的逻辑问题有哪些对于中学生来说,写作文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然而,在写作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逻辑问题,影响作文的质量和表达效果。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中学生作文中常见的逻辑问题。

一、观点不明确很多中学生在写作时,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观点。

文章主题模糊,让读者难以捉摸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比如,在论述“读书的重要性”这个话题时,只是罗列了一些读书的好处,如“能增长知识”“能开阔视野”“能陶冶情操”,但没有明确指出读书到底为什么重要,重要到什么程度。

二、论述缺乏条理条理清晰是一篇好作文的基本要求。

但有些中学生的作文,段落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比如,写“我的梦想”,先写自己想成为科学家,接着突然写自己喜欢的运动,然后又回到梦想的话题,这样的行文会让读者感到混乱。

三、论据不能有力支持论点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但有些同学选取的论据与论点关联不大,甚至相互矛盾。

例如,论点是“勤奋才能成功”,而所举的例子却是一个人靠运气获得了成功,这就无法支撑论点。

四、因果关系错误在分析问题时,错误地认定因果关系也是常见的逻辑问题。

比如,将“因为下雨,所以我迟到了”写成“因为我迟到了,所以下雨了”,这种因果倒置的表述显然是不合理的。

五、以偏概全有些同学在写作时,仅仅根据个别事例就得出普遍的结论。

比如,看到身边有几个同学沉迷手机游戏成绩下降,就得出“所有玩游戏的学生成绩都会下降”的结论,这是不准确的。

六、自相矛盾文章中前后表述不一致,相互冲突,这会让读者对作者的观点产生怀疑。

比如,前面说“网络游戏一无是处”,后面又说“适当玩网络游戏可以放松身心”。

七、概念不清对一些关键的概念没有清晰的定义和理解,导致论述混乱。

比如,在讨论“友谊”时,没有明确友谊的内涵和特征,使得论述缺乏针对性。

八、逻辑跳跃在论证过程中,缺少必要的过渡和衔接,思维跳跃过大。

比如,从“保护环境很重要”直接跳到“我们应该多植树造林”,中间没有阐述保护环境和植树造林之间的逻辑联系。

统编本初中语文议论文的逻辑论证分析

统编本初中语文议论文的逻辑论证分析

统编本初中语文议论文的逻辑论证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阅读议论文所作的“发现观
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的要求,意味着议论文阅读教学中必须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逻辑论证。

而通过文献研究,目前语文教育界关于“议论文阅读教学”的探讨虽然较多,但是关于议论文阅读教学在论证方面教什么的研究却很少。

为解决这个问题,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对“初中生是否具备分析简单的议论文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行探讨。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形式运算阶段理论、我国心理学家关于“儿童什么时候具备演绎推理能力”的研究、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对于发展学生推理和论证能力所提出的要求,都表明初中生已经具备分析文章的逻辑论证的能力。

其次,抽象提取了初中阶段语文教材体系中的论证知识,并以逻辑学科的论证知
识作为参照系对它进行评估。

笔者发现,初中语文教材体系所提供的关于论证的基础知识,不管是从能否
满足议论文阅读教学的知识供给量角度、论证方法的提法的合理性角度、还是从分析评估课文论证的实用性角度,都需要重新思考甚至是重构。

最后,本文选择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九年级上册的六篇议论文作为代表,具体分析并归纳出学习每篇课文所需的逻辑论证知识,并据此对教师教学用书所提供教学参考进行评估。

从效果上说,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语文教材体系在逻辑论证知识板块的不足,有助于切实解决议论文阅读教学“教什么”的问题。

2020议论文写作4种常见问题与应对的逻辑办法

2020议论文写作4种常见问题与应对的逻辑办法

2020议论文写作4种常见问题与应对的逻辑办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渗透讲一点逻辑,到了高中阶段,可以用逻辑来解决读与写中的常见问题。

下面就如何用逻辑应对议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做一粗浅的说明。

一、材料观点不能统一,要深入认识归纳和类比推理材料观点统一是说理的根本要求,违反了这一要求,说理就失去了合法性。

事实上,材料观点不够统一是中学生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让学生对相关逻辑规则有一定了解和掌握。

以议论文来说,观点就是论点或分论点,材料不外乎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神话、寓言等亦可看做对事实的加工或映射),用事实论据就是俗称的举例。

从逻辑功用来看,举例大致有四种情况。

一是举反例来反驳某个观点,其逻辑依据通常是性质判断的直接推理,假设特定观点是“所有的S都是P”,反驳者只要证明S类中至少有一个对象不属于P——例如“S1不是P”——即可驳倒该观点。

从科学的角度说,要证明一个普遍性的(全称)判断,再多正面的例子都不够;但要反驳,一个例子足矣。

二是举反例反驳和自己观点相矛盾的观点,证明后者的错误即证明了前者的正确。

依据的是逻辑上的排中律——两个相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从逻辑法的角度说,就是人们熟知的反证法。

三是举话题范围内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其逻辑依据是归纳推理(以下简称“归纳”)。

归纳分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

完全归纳根据某类中每一个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不完全归纳根据某类中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

生活中典型的完全归纳是比较少见的,绝大多数是不完全归纳,其逻辑形式如下:S1是P,S2是P,S3是P……Sn是P所有S都是P从逻辑形式不难看出,归纳是或然性的推理,因为结论的范围超出了前提的范围。

四是举话题范围外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论点,其逻辑依据是类比推理(以下简称“类比”)。

类比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某些属性相似或相同,进而推出它们的另一属性也相似或相同。

其逻辑形式如下:A对象具有c、d属性B对象也具有c属性所以,B对象也具有d属性从逻辑形式不难看出,类比是或然性的推理,因为结论和前提属于两种不同的领域。

中学生议论文写作4种常见问题与应对的逻辑办法

中学生议论文写作4种常见问题与应对的逻辑办法

以逻辑应对议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南京市中华中学徐飞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渗透讲一点逻辑,到了高中阶段,可以用逻辑来解决读与写中的常见问题。

下面就如何用逻辑应对议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做一粗浅的说明。

一、材料观点不能统一,要深入认识归纳和类比推理材料观点统一是说理的根本要求,违反了这一要求,说理就失去了合法性。

事实上,材料观点不够统一是中学生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让学生对相关逻辑规则有一定了解和掌握。

以议论文来说,观点就是论点或分论点,材料不外乎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神话、寓言等亦可看做对事实的加工或映射),用事实论据就是俗称的举例。

从逻辑功用来看,举例大致有四种情况。

一是举反例来反驳某个观点,其逻辑依据通常是性质判断的直接推理,假设特定观点是“所有的S都是P”,反驳者只要证明S类中至少有一个对象不属于P——例如“S1不是P”——即可驳倒该观点。

从科学的角度说,要证明一个普遍性的(全称)判断,再多正面的例子都不够;但要反驳,一个例子足矣。

二是举反例反驳和自己观点相矛盾的观点,证明后者的错误即证明了前者的正确。

依据的是逻辑上的排中律——两个相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从逻辑法的角度说,就是人们熟知的反证法。

三是举话题范围内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其逻辑依据是归纳推理(以下简称“归纳”)。

归纳分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

完全归纳根据某类中每一个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不完全归纳根据某类中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

生活中典型的完全归纳是比较少见的,绝大多数是不完全归纳,其逻辑形式如下:S1是P,S2是P,S3是P……Sn是P所有S都是P从逻辑形式不难看出,归纳是或然性的推理,因为结论的范围超出了前提的范围。

四是举话题范围外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论点,其逻辑依据是类比推理(以下简称“类比”)。

类比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某些属性相似或相同,进而推出它们的另一属性也相似或相同。

高中议论文写作的逻辑思路

高中议论文写作的逻辑思路
高二议论文写作的 逻辑思路及其操作方法
提要
一、从确定中心论点中理清逻辑思路 二、从文章的整体布局中构建逻辑思路
三、从段落行文中落实逻辑思路
一、从确定中心论点中 理清逻辑思路
1、列议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提纲的方法
(一)引论:①用什么方法提出中心论点? ②用判断句表述中心论点。
(二)本论:用三种方法(并列、递进、对 照)之一将中心论点分解为几个分论点,理 清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将各个分论点按一定 顺序置于各段之首,为每一个分论点找出论 据,论据要兼顾事实道理、正面反面、古今 中外。论证要揭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必然联 系。
沉重的打击。但是,她并没有倒下,因为她坚信,她的能 力是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如何这种目的必须达到 !自信力是她强大的精神支柱。正是靠着它,她完成了一 生中最后的也是最辉煌的乐章。
我喜欢这句箴言,还因为在我迷茫的时刻,她不断给 我以信心和力量。一个人的一生,就像在黑夜中行路,没 有坚强的信念是很容易误入歧途的,特别是年轻、思想不 成熟的时候。每当我对自己选定的道路,特别是学习上的 道路有所怀疑时,我的脑海里便出现居里夫人亲切的面容 ,她微笑着告诉我:“我们的生活都不容易……”一听到 这熟悉的声音,我便想起居里夫人坎坷而伟大的一生。我 想居里夫人读中学时,她会预料到她将来能成为镭的母亲 吗?不,谁也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但是她之所以能取得 那样辉煌的成就,是因为她比别人多了一股强烈的自信力 。这自信力,使她吃苦而不怨苦,受累但不觉累,结果— —她成功了。而我呢?我的生活也有坎坷,但是,焉知我
掌握这种结构形式的关键在于逐层
深入地提出分论点,并进行分析论证, 它们之间是逐层递进的逻辑关系,后一 个分论点是由前一个分论点派生出来的, 论据由表及里,由浅到深,部分之间环 环相扣,共同为中心服务。这就好比盖 房子,一层比一层高,但每一层都是建 立在前一层的基础之上,而不能一步到 顶,成为空中楼阁。

关于高中生议论文写作逻辑错误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中生议论文写作逻辑错误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中生议论文写作逻辑错误的几点思考高中生作文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对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及观察等能力给予综合表现,特别是其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

然而从实际状况看,大部分学生并不具备通脱透彻的说理及逻辑推演的能力要求,因此,对高中生议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

笔者通过对高中生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逻辑问题进行分析,并对逻辑问题的解决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高中生议论文写作现状分析从学生写作的心态方面讲,其是大部分都是为了简单地完成相应任务的心理,不能从相应角度对自身观点进行诠释和表述,而且不能将自身的某个问题的观点进行展示。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往往是伴随着一种凑字数的心理,存在一种应付的心态特征,不能着重把握写作特点,因此,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逻辑方面的问题。

高中生议论文写作还存在逻辑性不严密的实际状况,此种状况不能将自身写作特点充分凸显,在写作特点上存在不够严密的状况,不能将自身的价值取向彰显出来,自身所论证的观点不能很好地给予证明。

高中生在论据的具体质量方面不能进行很好的把握和掌控,所具有的论证观点存在东拼西凑的状况,在严密性方面做得不好,同时也不存在所期望的完善的议论论据,通常情况下,仅仅对观点进行简单的阐述,达到自身所期望的价值要求,而对自身想要的理论价值不能很好地实现。

当前高中生议论文写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不能将心声通过文章很好地表达出来,不能将自己的理论依据通过严密的逻辑性很好地展现出来,不能将自身观点很好地表现出来。

二、高中生议论文写作逻辑错误的矫正方法(一)以偏概全所谓以偏概全实质上就是利用一句例证,对普遍存在的结论加以证明。

高中生在具体的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往往只对其中客观方面的概念知晓,不能对主题方面的实质内容进行细致观察,并得出相应整体性的观点,仅仅通过对一小部分进行观察,便得出整篇文章的主要观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客观方面的片面性问题。

议论文写作指导:学生在议论文中经常出现的八大逻辑错误

议论文写作指导:学生在议论文中经常出现的八大逻辑错误

议论文写作指导学生在议论文中经常出现的八大逻辑错误议论是最需要逻辑思维的表达方式,议论文更是注重逻辑思维的一种文体。

无论是表达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举例分析,每一步都要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

但在这次议论文写作中,出现不少违背逻辑的问题。

以下每条中,第一个例子是外来的例子,作为一个引子,阿拉伯数字条目后引用的是学生作文中的例子,括号里是评析。

(一)定义不当网友的名字,简称网名。

透过一个个字符,我们仿佛能看到网络中从未谋面那人的真实生活状态。

(《新民晚报》2015年3月16日A20版)网名并不是网友的名字,而是网友在网络世界里的一个虚拟名称。

为了避免使用真实姓名带来的麻烦,网名一般不用网友的真实姓名。

1、科学是一门无法忽视的学科(科学是知识体系,不等同于一门具体学科)2、桌子是用来装东西的,即使它背面粗糙,外观普通,但这张桌子可以装下一袋米仍十分牢固,它仍然是一张好桌子(对桌子的功能发生误解。

桌子的正确解释是:桌子是一种常用家具,上有平面,下有支柱。

可以在上面放东西或做事情。

桌子即使可以装东西,也是在抽屉里放些书和文件,一般也不是用来装大米)(二)前后矛盾当我推开办公室的门,一股芳香的气息,扑面淋头而来,让我不禁一愣。

是什么气息,这么浓烈?我顺着那缕芬芳望去,原来是对桌的那瓶风信子花悄悄地开了。

(《朝阳日报》2015年3月20日第4版)上文已经说了是“一股芳香的气息”,下文又要问“是什么气息,这么浓烈”。

这不是明知故问吗?这个问题应当改成“是什么花,如此芳香”。

1、我有一些“强迫症”的朋友,她们的桌子必须保持整洁,物品必须分类摆好。

……她们不是“强迫症”,她们仅仅是跟着自己走。

(这样写,后一段话就否定了前一段话,等于打自己的嘴巴。

在肯定与否定之间,没有任何必要的转折、说明,例如“但在另一方面看”“但这只是别人的看法,实际上……”这类的过渡语句,就匆忙地自己否定自己。

)2、你做梦时从来不追求完美,当然你也无法使你的梦完美。

小学生议论文的结构和逻辑解析

小学生议论文的结构和逻辑解析

小学生议论文的结构和逻辑解析议论文是一种常见的文体,在小学生写作中也是常被要求的。

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在撰写议论文时常常存在结构不清晰、逻辑混乱的问题。

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小学生议论文的结构和逻辑分析。

首先,小学生议论文的结构应包括引入段、论点段和总结段。

引入段是议论文的开篇,应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明确文章的立场。

可以通过问问题、引用经典名言或提出观点来引入话题。

在引入段中,小学生应该直接并简明地表达自己的主题和立场,以便读者清楚地了解论文的目的和方向。

进入论点段后,小学生需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论点,并结合事实、观点、经验等进行论证。

论点应该清晰明确且具有说服力。

并且注意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过多的片面观点和情感色彩。

此外,每个论点应该有明确的段落结构,包括主题句、论证和例证等,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总结段是议论文的结束部分,用于总结全文,并进一步强化自己的观点。

在总结段中,小学生可以呼应引入段的内容,以进一步引起读者的共鸣。

总结段还可以提出建议、展望未来或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小学生议论文应注重内容的逻辑分析和论证。

逻辑分析是指将观点、证据和逻辑有机地联系起来,并进行合理的推理和论证。

小学生在写作时应该避免过度主观化的观点,而是要通过客观事实、数据和合理的推理对论点进行支撑。

此外,小学生还应学会运用不同的论证方法,例如比较、对比、演绎等,以使文章更有说服力和逻辑性。

在进行逻辑分析和论证时,小学生需要注意论点之间的过渡与衔接,避免突兀和闪转。

可以通过使用过渡词和短语,如“首先”、“其次”、“另外”、“因此”等,来使文章的逻辑结构更加流畅。

此外,小学生还应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并充分考虑其他人的观点和反对意见。

这有助于提高文章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并显示出小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最后,小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应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简洁明了。

语言准确性是指用词的准确性和语法的正确性。

语文教材中议论文文本选材及删改中的逻辑问题

语文教材中议论文文本选材及删改中的逻辑问题

语文教材中议论文文本选材及删改中的逻辑问题•中学语文论文语文教材中议论文文本选材及删改中的逻辑问题谭邦和议论文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经由教材中议论文文本的学习,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知识,学习议论文的基本写法。

而更为有深度的学习,是在议论文文本的揣摩体会中,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进而更具实质性地提升自己议论文写作的思维境界。

基于这样的重要意义,能不能选到好的议论文文本,进入教材的议论文文本如果需要处理,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就成为教材编写者必须认真对待的事情。

很显然,议论文的选材在其事实真实、价值判断没有问题的前提下,逻辑力量方面所达到的水准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选材标准。

而如果因为篇幅过长等原因必须进行技术处理或者适当删改的时候,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应该就是不能伤害原文的逻辑,因为逻辑是议论文的生命线,伤害其逻辑,等于剥夺其生命。

但是我们的语文教材在这方面的状况并不理想。

原因就是某些教材的编写者并不重视逻辑。

曾经看到过一种教材,其基本框架是文言文和现代文两大板块, 也就是文言文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现代文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整套教材就以文言文单元与现代文单元交替出现的方式贯穿下来。

这套教材的选文并不仅限于文Z而是跟其它教材一样Z诗词曲赋、戏剧小说、外国文学都有。

令人疑惑的是,这套教材在什么样的意义上使用文言文和现代文的概念呢?古代散文、骈文、赋体属于"文言文"当然没有问题,甚至古代的文言短篇小说如《聊斋志异》中选出来的篇章,因以文言句式写作,放在文言文单元也还勉强,事实上有些古代传记散文实际上是具有两栖性质的,《史记》中的某些篇章其实可以当历史小说读了。

但文言文的概念还能统辖《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吗?还能统辖《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这样的古典戏曲f统辖《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三言二拍"这样的古代白话小说吗?同理Z"现代文"的概念底下可以放现代散文,放散文诗亦无不可,但”现代文单元”还可以放现代诗歌、现代小说、现代戏剧吗?而且,所有的外国翻译作品也都一锅煮被放在这个名目下了。

对照式议论文中出现的逻辑性问题及纠正

对照式议论文中出现的逻辑性问题及纠正

对照式议论文中出现的逻辑性问题及纠正优秀的议论文似瀑,条理分明气脉中贯,激浊扬清犀利磅礴。

其中行文是否具有逻辑性,是衡量作品高下的标准之一。

什幺是逻辑性呢?逻辑性是按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表现出来的特性。

其表现为或前因后果、或由表及里、或由个性到共性、由一般到特殊、或范围由小到大、程度由浅及深等等。

高一学生初学议论文,容易出现逻辑上的各种问题,如偷换概念、改变论题、论据失联、次序不当、形式松散等现象,在对照式结构中也不例外。

匡正学生议论文中的逻辑弊病,从最易学的正反式结构指正起,相信是诸多同仁的共识。

笔者查阅了中国知网,其中有不少文章对议论文的逻辑性问题进行剖析。

厦门一中钟斌老师,批评学生议论“常在同一层面上绕来绕去”,建议逻辑思路采用“引析提联结”式、“立论入据结承迭据归纳”式等①;也有李婵老师从局部分析了写作中常见的逻辑错误,如以偏概全、类比失当、转移论题等②。

而对对照式结构中存在的逻辑性问题进行论述的较少。

在此笔者罗列出对照式议论文中出现的逻辑性问题,分析纠正,其中不乏浅陋之处,希请指正。

一、论点的引出太突兀,缺少与论题间内在联系的表述。

有文章这样开头:习作中前三行正是这次作文的考题,学生认为“此人”说得不正确,就直接提出中心论点。

这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为什幺题中的友人说法不正确?怎样才是正确的,这中心论点是怎幺引出来的?这思维过程不点明,怎幺体现论点符合题意?究其原因,恐怕是学生不知怎幺分析。

可以就结果多问几个“为什幺”,条分缕析抓住要害,引出论点。

或先找到要害,进行正反对比推论,清浊自明引出论点。

如一学生这样开头:有个鲁国人擅织麻编鞋,其妻子会织绢制帽,他们想去越国。

有人劝阻他们,越国人不穿鞋不戴帽,他们去了会贫穷不堪。

假设他们听取了这人的话,那幺若干年后他们的经济情况恐怕没什幺改变。

如果他们敢于尝试去越国生活,把麻与绢做成对方需要的别的东西,或想办法让越国人尝试感受穿鞋戴帽的舒适,那幺他们很有可能会成功。

议论文之论据的选择和使用 高中语文

议论文之论据的选择和使用 高中语文

议论文之论据的选择和使用一、【议论文事实论据使用常见三大问题】1、论据选择偏离中心论点例:要论证“勤能补拙”的观点,对比下面两个例子,哪个适合?理由。

“王羲之经常在自己的衣服上写字,将衣服划破,终于成为一个有名的书法家。

分析:仔细想想,王羲之确实“勤”,也取得了成功,但与补拙毫无粘边,因为王羲之并不拙“梅兰芳小时候口吃,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坚持每天早上含沙练唱,最终改掉了口吃的毛病,成为一位闻名中外的艺术大师。

”2、叙述太细,生搬硬套合理压缩裁剪变具体记叙为概括叙述,不使用描写,舍弃与论点无关的内容,不宜面面俱到,全盘照抄。

如果证明“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一论点,下面的材料该怎样叙述?(请注意压缩裁剪)①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

②四年里,诺贝尔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做了数百次实验,换来的却只是数百次失败,但是,他毫不气馁。

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坚定信念。

一定要发明“炸药”,减轻工人们繁重的负担。

③最后一次实验时,他聚精会神地盯着延燃的导火线,一声巨响,“炸药”爆炸产生了极大的威力,旁人不禁惊叫:“诺贝尔完了!” ④然而,正当人们为失去一位伟大的化学家而悲痛的时候,诺贝尔神奇地从浓烟中跳出来,他面孔乌黑,身上带着血,兴奋地狂呼:“我成功了。

” ⑤就这样,诺贝尔发明了炸药,从那时起,挖土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了。

分析:这段材料比较长,它由下面的几个要点构成:诺贝尔发明炸药的目的:①句;努力的经过:②句;最后一次试验的场面③④句;炸药的作用:⑤句。

我们再来看一下论点“失败是成功之母”,它具有三个要素:A经历了失败、经过不懈努力,B善于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C最终取得了成功。

材料与论点相关的只有②(经历了八百次失败)和⑤(最终发明了炸药)。

那么①③④叙述时就可略去。

修改后:化学家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四年里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地做了数百次实验,换来的却只是数百次失败。

但他毫不气馁,不断地更换原料,改进方法,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发明了威力巨大的炸药。

议论文写作4种常见问题与应对的逻辑办法

议论文写作4种常见问题与应对的逻辑办法

徐飞:中学生议论文写作4种常见问题与应对的逻辑办法一、材料观点不能统一,要深入认识归纳和类比推理材料观点统一是说理的根本要求,违反了这一要求,说理就失去了合法性。

事实上,材料观点不够统一是中学生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让学生对相关逻辑规则有一定了解和掌握。

以议论文来说,观点就是论点或分论点,材料不外乎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神话、寓言等亦可看做对事实的加工或映射),用事实论据就是俗称的举例。

从逻辑功用来看,举例大致有四种情况。

一是举反例来反驳某个观点,其逻辑依据通常是性质判断的直接推理,假设特定观点是“所有的S都是P”,反驳者只要证明S类中至少有一个对象不属于P——例如“S1不是P”——即可驳倒该观点。

从科学的角度说,要证明一个普遍性的(全称)判断,再多正面的例子都不够;但要反驳,一个例子足矣。

二是举反例反驳和自己观点相矛盾的观点,证明后者的错误即证明了前者的正确。

依据的是逻辑上的排中律——两个相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从逻辑法的角度说,就是人们熟知的反证法。

三是举话题范围内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其逻辑依据是归纳推理(以下简称“归纳”)。

归纳分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

完全归纳根据某类中每一个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不完全归纳根据某类中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

生活中典型的完全归纳是比较少见的,绝大多数是不完全归纳,其逻辑形式如下:S1是P,S2是P,S3是P……Sn是P所有S都是P从逻辑形式不难看出,归纳是或然性的推理,因为结论的范围超出了前提的范围。

四是举话题范围外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论点,其逻辑依据是类比推理(以下简称“类比”)。

类比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某些属性相似或相同,进而推出它们的另一属性也相似或相同。

其逻辑形式如下:A对象具有c、d属性B对象也具有c属性所以,B对象也具有d属性从逻辑形式不难看出,类比是或然性的推理,因为结论和前提属于两种不同的领域。

论文写作中的逻辑问题

论文写作中的逻辑问题

论文写作中的逻辑问题在论文写作中,逻辑问题是关键的考量因素之一。

一个逻辑严密的论文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论文的观点和论证。

本文将探讨在论文写作中常见的逻辑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命题逻辑问题在论文中,命题逻辑问题主要指命题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也就是说,在论文中提出的每个论点都应该与之前和之后的论点相互一致,并且在论证过程中应该有清晰的逻辑关系。

为了解决命题逻辑问题,作者应该清楚地列出每个论点,并确保它们之间存在相应的逻辑关系。

可以使用逻辑连接词(例如“因为”、“所以”、“然而”、“另外”等)来明确表达论点之间的因果关系或对比关系。

此外,作者还可以通过使用合理的转折句型来确保论点之间的连贯性。

二、论证逻辑问题在论文中,论证逻辑问题是指论文的论证过程是否有充分的证据和合理的推理以支持论点。

论证逻辑问题常常体现在两个方面:证据不足和推理不合理。

为了解决论证逻辑问题,作者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论文中提供足够的、可靠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论点。

可以使用实证研究、统计数据、专家观点等来增加论证的可信度。

此外,作者还应当进行有效的推理,确保论点之间的推理过程具有逻辑合理性。

可以使用归纳、演绎等常用的推理方法,提高论证的力度。

三、表达逻辑问题表达逻辑问题是指论文的语言表达是否准确、清晰和连贯。

良好的表达逻辑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论文的内容,避免产生歧义和误解。

为了解决表达逻辑问题,作者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语言表达要准确,使用恰当的词汇来传达自己的观点。

其次,句子结构要清晰,避免过长的句子和复杂的语法结构。

同时,作者还应该注意段落结构,使每个段落的主题和论点清晰可见。

最后,作者要进行适当的过渡,使得论文的内容在章节之间和段落之间有良好的连接。

总结起来,在论文写作中,逻辑问题是需要特别关注的方面。

作者应该注意命题逻辑问题、论证逻辑问题和表达逻辑问题,并通过清晰的论点,充分的证据和合理的推理,准确的语言表达来保证论文的逻辑严密性。

中学语文教材删改、节选问题研究

中学语文教材删改、节选问题研究

中学语文教材删改、节选问题研究
我国当前的语文教学无一例外使用的是文选型的教材,而教材中的选文在进入师生视野之前大多已经过编写者的处理,处理的方式主要是对作者文本进行删改和节选,这种现象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相当普遍。

本文以现行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为例,针对有删改和节选问题的课文,从作者文本和编者文本之间的差异出发探讨课文删节对中学语文教育造成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教材编选及教学建议,以期对中学
语文教材建设和教学研究有所助益。

本文共由六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绪论,对选题缘由、课题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及方法加以说明。

第二部分介绍中学语文教材及删改、节选课文的概念,并从课文删改、节选的篇目、数量、类型、原因四个方面说明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课文删节问题的总体情况并加以分析。

第三部分从积极和消极两个维度来阐述删改、节选文本造成的影响。

第四部分首先总结学界对课文删改、节选的不同态度倾向,继而对教材的删改、节选提出编选建议。

第五部分论述删节课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第六部分为结语。

高中语文备课教案议论文的逻辑与论证教学要点总结

高中语文备课教案议论文的逻辑与论证教学要点总结

高中语文备课教案议论文的逻辑与论证教学要点总结备课是每位教师为了能够高效授课而进行的必要准备工作之一。

在高中语文备课中,教案的编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而在议论文的备课中,逻辑与论证是其中关键的要点。

本文将就高中语文备课教案议论文的逻辑与论证教学要点进行总结,旨在帮助语文教师提高备课教案的质量。

一、逻辑教学要点总结1. 确定立论观点:在备课教案中,首先需要明确议论的立场或者观点。

通过对文本或者话题的分析,确定自己的立论观点,确保有明确而清晰的认识。

2. 分析论据与事例:选择有力的论据和实际例子,以支持自己的立论观点。

要注意论据的合理性、可靠性和说服力。

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引用专家观点等方式增强论证力度。

3. 辨析反驳观点:在备课教案中,需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反驳观点,并对其进行逐一分析。

可以通过拆解论点、对比对立观点、解释错误观点等方式进行辨析,展示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4. 衔接过渡语句:在备课教案中,要注意使用衔接过渡语句来增强文章的逻辑连贯性和阅读流畅性。

适当地使用逻辑关系词,如“因此”、“所以”、“然而”等,以引导读者理解文章的发展脉络。

5. 总结归纳观点:在备课教案的末尾,需要通过总结归纳的方式再次强调自己的立论观点,并简要概括前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这样可以使读者对文章内容有更加清晰的理解。

二、论证教学要点总结1. 客观事实与主观观点的区分:在备课教案中,需要教导学生区分客观事实和主观观点。

客观事实是指可以通过调查、观察等方式得出的可以被普遍接受的真实情况,而主观观点是指个人对于客观事实的个人看法。

在论证过程中,要明确区分二者,避免混淆。

2. 逻辑推理与证据支持:在备课教案中,需要教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即通过合理的推断和推理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同时,要鼓励学生提供相关证据,如事实、数据、调查报告等,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3.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备课教案中,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考虑问题,对于论证的全过程进行规划。

高中议论文常见的逻辑漏洞及应对策略

高中议论文常见的逻辑漏洞及应对策略

高中议论文常见的逻辑漏洞及应对策略摘要:议论文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

然而,就当前教学情况来看,可以发现学生议论文写作还存在着一些逻辑漏洞,对整体写作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寻找逻辑漏洞,并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加以有效解决,成为了现阶段语文写作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基于此,文章紧扣这一课题,首先分析议论文常见的逻辑漏洞,接着提出相关应对策略,以期为相关人员带来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议论文写作;写作教学;逻辑漏洞议论文,主要指的是一种剖析、叙述事理,发表观点,提出主张的文体。

它又被称为说理文,一般是以阐述事实、明辨是非、举例论证等方式来指出观点的对错,肯定或否定某种主张。

它提倡“以理服人”,在创作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观点,保证论据、论证合理和充分,语言精练,且具有严密的逻辑,这样才算得上是合格的议论文。

不同于以往所学的说明文和记叙文,议论文更大,教师要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引领学生深入解读、剖析议论文,明确其各个特点,在后续写作中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一、高中议论文常见的逻辑漏洞细心观察,可以发现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还有一些逻辑漏洞,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阅读量不足,论点缺乏针对性。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任何事情,倘若缺乏必要条件,也难以做成。

其实,写作也是一样的道理。

写作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丰富的阅读可以锻炼学生解析能力、理解能力。

但是,许多学生忽视了这个方面的问题,阅读量少,写作思维能力薄弱,在写作时常常出现论点缺乏针对性的问题,造成偏题、离题[1]。

其次,文体模糊,未能突出文章特点。

议论文,是作者观点、主张的体现。

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因为缺少这方面的经验,常常会有叙事、叙情过多的情况,这就使得文体模糊不清,无法凸显文本特点,对议论文质量、水平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与时俱进,引领学生确定文本观点以及写作思路,有效建立、健全文本架构。

作文教学论文浅淡作文中的逻辑问题

作文教学论文浅淡作文中的逻辑问题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并没有系统的逻辑思维教育,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对社会的理解,对矛盾的分析,对情感的把握,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生活中会做出一些有悖常理、不可思议的举动,在作文中也常会出现胡乱联系、胡编乱造的现象。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学习借鉴优秀作品中的逻辑优秀作品能经久不衰,征服一代又一代人,原因之一是它们有鲜明的逻辑,并因此顺利走进读者心中,被读者接受、欣赏。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挖掘学习优秀作品中蕴含的各种逻辑。

苟子在《劝学》中,使用了青胜于蓝、冰寒于水、煣木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例证,这是用归纳的方法告诉人们,外物能通过一定的条件可以向更高层次发生质的变化,进而演绎到人的变化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学习,即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因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只不过这里的推理是隐含着的,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把握这种先归纳后演绎的思维方法。

这是议论中的逻辑,再看叙述中的逻辑。

鲁迅的小说《祝福》,之所以让读者感觉“祥林嫂非死不可”(丁玲),是因为作者将祥林嫂放在了那样一个时代,那样一个社会,因此年轻寡妇祥林嫂,才能够被婆婆卖掉,丧夫失子后被大伯赶出家门,在鲁四老爷家被歧视,在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重重压迫下,祥林嫂焉得不死?《一件小事》中车夫毫不犹豫地去扶跌倒的老女人,《荷花淀》中水生嫂“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几个妇女去找丈夫途中的对话,无不充满了生活中的逻辑,符合当时生活的事理和生活情趣。

《觳之战》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先轸朝,问秦囚。

公日:‘夫人请之,吾舍之矣。

’先轸怒日:‘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曰矣!’不顾而唾。

”先轸盛怒之下,不顾尊卑而口不择言,称襄公之母怀赢为“妇人”,又当着襄公的面“不顾而唾”。

这个细节,符合先轸的身份、性格,符合当时的情形,因此看似越礼,实际上却合情合理,后面的情节也证实了这一点。

中学语文议论文写作的逻辑训练

中学语文议论文写作的逻辑训练

中学语文议论文写作的逻辑训练一、议论文写作的重要性议论文是中学语文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举例子等方法,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以达到说服或教育读者的目的。

因此,议论文写作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议论文写作的逻辑训练1.明确论点:在写作前,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和立场,确保论点清晰、明确,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2.找准论据:选择恰当的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论据要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能够充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

3.组织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要严谨、条理清晰,从引言、正文到结论都要保持一致性。

正文部分可以包括论证、反驳、反驳和再论证等环节。

4.语言表达: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洁、明了,避免使用过于繁琐、复杂的语言,以免影响读者的阅读和理解。

5.逻辑推理:在论证过程中,要遵循逻辑推理的原则,从已知的事实和证据出发,逐步推导出结论。

6.考虑反驳:在写作过程中,要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反驳意见,并提前准备好应对策略。

7.实践练习:通过写作实践,不断练习和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训练步骤1.确定论题:选择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如“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环保意识的重要性”等,作为议论文的论题。

2.阅读相关资料:收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了解当前对这个话题的看法和观点,为写作做好准备。

3.提出论点: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并说明理由。

4.找准论据:选择恰当的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确保论据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5.组织结构:按照议论文的结构,从引言、正文到结论进行写作,确保条理清晰、逻辑严谨。

6.修改完善:完成初稿后,仔细阅读并修改文章,确保语言表达准确、简洁、明了,符合逻辑和语法规则。

7.反馈交流:将文章分享给老师或同学,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文章。

四、注意事项1.论点要明确、具体,不要过于笼统或模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材中议论文文本选材及删改中的逻辑问题-中学语文论文语文教材中议论文文本选材及删改中的逻辑问题谭邦和议论文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经由教材中议论文文本的学习,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知识,学习议论文的基本写法。

而更为有深度的学习,是在议论文文本的揣摩体会中,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进而更具实质性地提升自己议论文写作的思维境界。

基于这样的重要意义,能不能选到好的议论文文本,进入教材的议论文文本如果需要处理,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就成为教材编写者必须认真对待的事情。

很显然,议论文的选材在其事实真实、价值判断没有问题的前提下,逻辑力量方面所达到的水准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选材标准。

而如果因为篇幅过长等原因必须进行技术处理或者适当删改的时候,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应该就是不能伤害原文的逻辑,因为逻辑是议论文的生命线,伤害其逻辑,等于剥夺其生命。

但是我们的语文教材在这方面的状况并不理想。

原因就是某些教材的编写者并不重视逻辑。

曾经看到过一种教材,其基本框架是文言文和现代文两大板块,也就是文言文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现代文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整套教材就以文言文单元与现代文单元交替出现的方式贯穿下来。

这套教材的选文并不仅限于文,而是跟其它教材一样,诗词曲赋、戏剧小说、外国文学都有。

令人疑惑的是,这套教材在什么样的意义上使用文言文和现代文的概念呢?古代散文、骈文、赋体属于“文言文”当然没有问题,甚至古代的文言短篇小说如《聊斋志异》中选出来的篇章,因以文言句式写作,放在文言文单元也还勉强,事实上有些古代传记散文实际上是具有两栖性质的,《史记》中的某些篇章其实可以当历史小说读了。

但文言文的概念还能统辖《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吗?还能统辖《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这样的古典戏曲,统辖《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三言二拍”这样的古代白话小说吗?同理,“现代文”的概念底下可以放现代散文,放散文诗亦无不可,但“现代文单元”还可以放现代诗歌、现代小说、现代戏剧吗?而且,所有的外国翻译作品也都一锅煮被放在这个名目下了。

一个语文教材,基本概念的使用如此混乱,怎能给教师学生以正确的知识与逻辑思维的训练引导呢?还是回到议论文文本的问题上来。

曾几何时,语文教材的编写者有了对于选作教材的议论文文本进行删改的权力。

这在某些情况下是不得不进行的事情,但却应该以极为谨慎的态度来操作。

可是我们却遗憾地看到,一些并不具备典范意义的议论文冒冒失失地闯进了教材,一些很精彩的议论文被删改以后面目全非,一些被删改过的文本在教材里没有任何说明。

此等情况,值得分析研究,请允许我以分析一些实例的方法来展开这个问题的讨论。

例证一:梁启超散文气势磅礴,议论纵横,笔端总是激情喷涌,极富鼓动力,《少年中国说》是其代表性的篇章,因而成为语文教材必选篇目。

由于原文较长,约有三千八百余字,全文进入语文教材确实是有困难的,所以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都会对其进行删节。

但是,对于这篇议论文的处理,删留之间,却发生了严重的逻辑问题。

在我看来,《少年中国说》一文,最富煽动力的文字是最后一段,即“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吸张。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我自己每次读到这段文字,都有血脉喷张的感觉,激情难抑。

但作为一篇政论文,最后这段文字的力量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或者说,这篇政论文的立论逻辑在何处呢?我认为,最关键的一段文字是这一段:“且我中国畴昔,岂尝有国家哉?不过有朝廷耳。

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立于此地球之上者既数千年,而问其国之为何名,则无有也。

夫所谓唐、虞、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

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

朝有朝之老少,国有国之老少,朝与国既异物,则不能以朝之老少而指为国之老少明矣。

文、武、成、康,周朝之少年时代也。

幽、厉、桓、赧,则其老年时代也;高、文、景、武,汉朝之少年时代也,元、平、桓、灵,则其老年时代也。

自余历朝,莫不有之。

凡此者,谓为一朝廷之老也则可,谓为一国之老也则不可。

一朝廷之老且死,犹一人之老且死也,于吾所谓中国者何与焉?然则吾中国者,前此尚未出现于世界,而今乃始萌芽云尔。

天地大矣,前途辽矣,美哉,我少年中国乎!”这段话极其雄辩地论证了此前这块土地上只有“朝廷”,并无“国家”,而几千年不断改姓的“朝廷”,与我们正在建设的现代“国家”,“异物”也,根本不是同一种东西,“人民之公产”的现代国家是一个新的概念,这样的“国家”刚刚“萌芽”,如“红日初升”,如“伏流”刚出,是一个有着无穷生机的新生事物,这就是“少年中国”这个概念之建立起来的逻辑,也是这篇文章论证最为深刻的地方,不然有几千年文字记载历史的古老国家怎么能称“少年”呢!梁启超这篇文章特别富于激情,但如果没有逻辑的支撑,激情将会流于叫嚣。

其实文章的逻辑理路是十分清晰的。

文章先是通过排比丰富的事实,进行思路清晰的比较分析,揭示古代朝廷与现代国家的本质区别,从而建立起“少年中国”的概念。

然后笔锋突转,顺势展开文章的下一个层面,推出一个新的结论,那就是,这个“老大中国”是“中国老朽之冤业”,而“少年中国”理所当然地属于“中国少年”。

现在要建设“少年中国”,“中国少年”自然责无旁贷。

只有“中国少年”勇敢地“进步”,这个伟大的“少年中国”才能建设起来。

从“少年中国”概念的建立,到“中国少年”的历史责任,是这篇文章的两个重要层面,其中有一个明显的逻辑转换。

但是非常令人遗憾,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都把“且我中国畴昔,岂尝有国家哉?不过有朝廷耳”这一段文字删去了。

“少年中国”的概念失去了逻辑支撑,对“中国少年”的激情呼唤也就缺乏内力,流为空喊叫嚣,学生学习此文之所得,也将减损大半。

例证二:宋濂是明代著名散文家,位居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其文语言典正,儒雅醇深,多有名篇传世,语文教材选宋濂最普遍的是《送东阳马生序》。

时过境迁,曾几何时,《送东阳马生序》也堕入了遭删节的苦命。

其实我一向不喜欢这篇文章,前些日子在微信群里跟学生聊到这篇文章,一个毕业多年的学生忆起我讲课时对这篇文章给了差评。

源于其中这样一段文字,“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这篇文章是劝学的,在他看来就读太学的年轻人为什么应该努力学习呢?逻辑就在这段话。

宋濂把自己当做成功的榜样来鼓励青年书生,文章叙述自己当年求学条件极其恶劣,备尝艰辛,但由于自己坚忍不拔,荣辱不惊,饥寒交迫也决不放弃,终于“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尽管自己还不是学得最好的(谦虚),如今都能深得天子宠幸,位列公卿,荣华富贵,四海知名,你们这些太学生生活学习条件如此优越,难道还不应该好好学习吗?在中国古代的读书理论里,以功名富贵劝学,属于境界比较低下的。

描写明清时代读书人生活的《儒林外史》,提倡读书人讲究“文行出处”,其第一回文字中讲到王冕听说朝廷定了八股取仕的科举制度以后,就担心读书人有了这样一条追求荣华富贵的路,会把“文行出处”看得轻了。

作品接着还以“贯索犯文昌”的天文语言,隐喻以功名富贵作为诱饵的科举制度,是读书人的精神牢笼。

吴敬梓的人格境界显然远远高于宋濂。

其实宋濂自己有时也曾欣赏这种自由高逸的人生态度,在他的《王冕传》里,他就曾以欣赏的笔调描写过儿时跟自己一样艰苦读书的王冕。

家太贫苦,但王冕又酷爱读书,他只好住到寺庙里,晚上坐在佛像大腿上,在狰狞恐怖的鬼影中,就着长明灯读书到天亮。

但王冕是以读书本身为快乐的,并不羡慕宋濂那种位极人臣受宠得意的状态,不愿给人当奴才,《王冕传》写道:“著作郎李孝光欲荐之为府史,冕骂日:‘吾有田可耕,有书可读,肯朝夕抱案立高庭下,备奴使哉?”’文末宋濂对王冕未能实现抱负展示才干还表示了遗憾,感叹“马不覂驾,不足以见其奇才,冕亦类是夫!”其实这里他对王冕的人生境界是隔着一层的。

如上分析告诉我们,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以天子宠幸为荣,炫耀功名富贵,思想境界不高,并不是一篇有利于培育青年学生高尚精神世界的文章。

在汗牛充栋的古文世界里,找一篇文章来替换《送东阳马生序》并非难事,但多数语文教材却选择了以“开天窗”的方式保留这篇文章。

大约所见略同,就把那段炫耀的文字删去了。

显然不是因为篇幅,而是因为另一种“少儿不宜”。

问题是,这样的删节还是有损文章的逻辑思路的,因为作者就是以自己艰苦读书而终于得以身居高位,来勉励太学生们向自己学习努力读书。

要么全文换掉,要么全文保留。

如果觉得这段文字不好,可以作为一个问题,让老师带着学生一起讨论,做出分析判断,也未尝不可。

大约有些编写者就是这样想的,所以有些版本没做删节。

但不讲道理的是,好几个版本在做了删除之后,居然不做说明。

例证三:吴晗的《谈骨气》也是各本教材常选的议论文文本。

原文并不长,不足1300字,连题目带题解、注释,在教材里不会超过两个版面,属于进教材长度刚好的那种文章。

但非常奇怪,一些教材却也要做删改。

把课文与原文一比对,删去的是这段话:什么叫骨气,指的是抱有正确、坚定的主张,始终如一地勇敢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遭遇任何困难,都压不扁、折不弯,碰上狂风巨浪,能够顶得住,吓不倒,坚持斗争的人。

如果从语法上看,这段话有点语病,紧缩一下句子,“骨气,指的是……人”,不通,若把后面“的人”去掉,语病就消除了。

但这个语病是这段话在进入教材时被删除的原因吗?凭直觉应该不是。

那为了什么呢?不知道。

也不敢想。

难道是怕人们真的有这样的“骨气”吗?只是从议论文的角度来看,这段话还真删不得。

这篇文章是“谈骨气”,而这段话是在给“骨气”下定义。

一篇议论文中给中心概念下定义的段落怎能删除呢?而且删除以后,还明显留下了后遗症,因为后面接着的一段话说: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

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

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很明显,前面那段话是指“骨气”的一般定义,这段话接着指出不同社会和阶级的“骨气”还有不同的含义,“当然”“但是”在这里是表转折的关联词语。

而删了前面那段话,转折就失去了依托,显得有点莫名其妙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