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
心理学概论复习大纲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1、心理的本质: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主观能动的。
2、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意志等构成的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它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反映功能,是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是物质发展最高阶段的产物,也是自然进化的最高产物。
3、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和指标。
行为的复杂性是由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引起的。
4、常见的心理现象:➢认知活动: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具体的形式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整体及其关系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却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
注意是指人脑对外界刺激信息的选择以及对所选择信息的指向和集中。
人类不仅能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作出反应,而且还能对过去曾经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作出反应,并且能储存和积累过去的各种行为经验。
这就是人类的记忆活动。
➢情意活动:情绪和情感是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一方面,情感是个体存在状态的一种反映;另一方面,情感对人的认知和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意志是有意识地确定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需要和动机:需要是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反映。
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
➢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脾气、秉性)性格是表现在对事物的态度和习惯化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5、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也成人格,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版知识点总结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版第一章心理学概论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三.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
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四.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
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五.心理学的研究类型?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六.研究心理学的意义?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江西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题库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论一、选择题1.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属于( A )。
A.心理动力B.心理过程C.心理状态D.心理特征2.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来,人们平时表现出来的满意、喜爱、厌恶等主观体验属于( C )。
A.态度B.情感C.情绪D.认知3.( B)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深入认知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
A.动机B.兴趣C.意志D.认知4.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能在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
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心理学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 A)。
A.意志过程B.行动过程C.认知过程D.情绪过程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由于人具有意识,因而人不仅能够认识事物、评价事物、认识自身、评价自身,而且能够实现对环境和自身能动的改造。
B.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就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出现的。
C.人在清醒的时候,不存在无意识的心理现象。
D.意识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6.唯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
A.笛卡尔B.冯特C.洛克D.华生7.( B)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
A.经验论B.构造主义C.行为主义D.机能主义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A.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才是真理的唯一来源B.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后天从经验中获得的C.经验论否认客观的物质世界是外部感觉的源泉D.构造主义强调内省的方法9.人不仅能直接感知个别、具体的事物,认识事物的表面联系和关系,还能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去间接地、概括地认识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这是由于人有( D)。
A.意识B.理智C.感觉D.思维10.在个体心理系统中,最具有稳定性的是( D)。
A.心理动力B.心理过程C.心理状态D.心理特征二、填空题1.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

(4)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5)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6)工程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现代技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和机能协调,实现人、机器、环境系统的最好匹配,使人能在安全有效的条件下从事工作。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践意义:通过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引导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且可以运用心理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
11.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哪些?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
『构造主义』--奠基人是德国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经验分为感觉、意想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研究方法强调内省法。
『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的詹姆士。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尔。主张研究意识,他们把意识看成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推动向实际生活的发展。
心理学

华生一方面反对内省,
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利用只有内省才能提供的一些素材。
于是他
把内省从前门赶出去,又以
“
言语报告
”
的名义从后门请进来。这样就把言语的两种作用混
淆了。
言语固然和动作一样是对客观刺激的反应,
但也可用来陈述自己的心理,
实在论的观点,并极表赞赏。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这样就
能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
行为主义者在研究方法上摈弃内省,
主张采用客观观察法、
条件反射法、
言语报告法
1
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
心理学的概念
一、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
(
psychology
)
:
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理解:
1,
心理学要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
(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在头脑内部
,
对于这种头脑
还只是一百多年的事情。由于心理现象本身的
复杂性
,
心理学在独立后的一百多年中
,
出现了各种心理学流派。
一、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
冯特于
1879
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
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
由于使心理学丢掉主题而渐被抛弃,
那么方
法论的行为主义则在美国借操作主义的巧辩而延续。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冉玲版)

普通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
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
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版图文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版第一章心理学概论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三.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
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四.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
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五.心理学的研究类型?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六.研究心理学的意义?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一词原于两个希腊词——灵魂的(phyche)、学问的(logos),原意为“灵魂之学”。
公元前5-6世纪人们已经开始了对自己精神活动进行各种探索与论述,不过在很长时间内都仅限于哲学范畴,由哲学家或医学家们运用哲学的思辩方法进行的,并未形成独立的体系。
随着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19世纪物理学和生物学研究的巨大进展,心理学逐渐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至今只有100余年的历史。
(心理学界公认自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成立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作为心理学史的一个新纪元)可以说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正如德国心理学家H·艾宾浩斯所说:“心理学有一个悠久的过去,但只有一段短促的历史。
”(心理其实是意识的一部分,但它是低层次的意识,它是哲学的分支,哲学讲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正确十分重要,心理问题也是如此。
)人的任何活动都有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又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极其复杂的,同时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
为了研究方便,心理学家将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三大部分。
(一)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指心理现象发生、发展、不断充实与完善的活动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
心理学家把心理过程又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1.认识过程人们在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总要不断地去认识周围的事物。
这种认识活动最初是要依赖眼看、耳听、鼻闻、手摸、口尝等方法获得对某事物的个别属性的直接认识,这就是感觉。
在感觉的基础上,人们通过对事物上匙属性加以分析、综合,便形成知觉,从而对事物常识了较完整的认识。
感觉、知觉是认识事物的初级阶段,也是人们行为定向的前提。
人们把感知过的事物储存起来,需用时再予以提取,这就是记忆。
记忆是人类一切智慧的基础和仓库,是整个心理活动的重要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第一节心理学的哲学背景在所有的历史事件中,最难以捉摸的是心理学在古代的开始。
与科学知识的产生相比,人类对人性的了解要晚得多。
考古学的研究表明,在青铜器时代,人类就开始用甲骨文记载有关的天文知识。
但在西方文明史中,最古老的论述心理学的著作却是荷马的诗集《伊利亚特》(Iliad)和《奥德赛》(Odyssey)。
这些故事讲述的是爱情和真诚、激情与战争,因此,它必然包含着对人类行为的解释,并间接地反映了最古老的民族心理学知识。
Plato:哲学始于惊异。
最早对世界进行哲学的探讨。
从泰勒士到德谟克利特,希望了解宇宙是什么样子?基本构成以及运作规律是什么?公元前5世纪哲学的变化:从物理学问题向心理学问题的转化:人是什么样的?什么是认识?我们怎样获得认识?要认识什么?——认识论的问题(epiteme)。
柏拉图使认识论成为两千年来哲学的中心论题。
哲学家需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关于灵魂(soul)的问题:灵魂存在吗?它的性质是什么?有哪些功能?与身体有什么样的关系?心理学家反对灵魂的说法,而选择心灵(mind)的解释,并继续对这些令人烦恼的问题进行探索。
二是认识论的问题(epistemology):人类如何认识世界?epistemology一词源于希腊文episteme(认识)和logos(理念或学问)。
对这个问题的探索涉及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而这也是心理学家所要回答的问题。
三是人性(Human Nature)与伦理问题:哲学家和宗教思想家关注这些问题,实际上心理学家一直对此问题有兴趣。
人之初,性本善吗?人有动机吗?哪些动机是受欢迎的,哪些动机是应该抑制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心理学是对灵魂的研究,而灵魂是将生命与无生命的世界区分开来的东西。
在《灵魂论》(On the Soul)中,亚里士多德把灵魂解释为“潜在地拥有生命的一种自然的躯体形式”。
一切生物都具有灵魂,正是灵魂决定了生物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把生命限于动植物和人,生物的灵魂可以分为三等:植物只有滋长的灵魂,动物有感性的灵魂,人则有理性的灵魂。
从植物到人,灵魂的等级越来越高。
幸福哲学:伊壁鸠鲁的学说是古希腊治疗哲学中最有影响的一种理论。
他的学说也被称为“花园哲学”(philosophy of the garden),该学说主张从纷乱的世界中撤退,以便过一种宁静的哲学生活。
伊壁鸠鲁认为,幸福可以通过回避一切激情来找到,包括性爱中的大起大落、简单地生活、避免依赖别人和世界等。
犬儒主义:是古希腊文化中的嬉皮士,他们虽然活在这个世界上,却不属于这个世界。
他们认为,一个人应该尽可能地活得自然,拒绝一切习俗,并对他人所抱的成见持蔑视态度。
犬儒主义的创始人是安提西尼,他曾经宣称“我宁愿发疯也不愿去体验快乐”。
而最有名的犬儒主义者第欧根尼把自己比喻为一条狗,因为他学着像狗一样地生活,完全摆脱社会习俗,像狗一样地在集会场合大小便。
当亚历山大皇帝站在他住的洞口问能为他做点什么的时候,他回答道:“从我面前滚开!”皮浪的怀疑论(Skepticism)不相信感官知觉,认为以经验为基础得出的任何一种结论都是不可靠的。
因此,皮浪认为人生的目的就在于达到心神宁静,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安于不知。
斯多噶主义(Stoicism)作为治疗灵魂的一种方法,斯多噶学派提出了两个相互联系的观点:绝对决定论和根除情绪论。
在他们看来,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是事先注定的。
同时,他们也相信人可以控制自己的心理世界,由于对不幸感到不悦是我们的缺点,所以人要避免强烈的情绪,因为它会使我们对人与事做出过度的评价,从而导致不幸。
此后,因为基督教的产生,人类经历了1000年的黑暗。
这段时期被称为中世纪的黑暗。
在这1000年的岁月中,科学的光芒被宗教所遮盖,上帝及其在地球上的代理人教会控制了一切,人们不再去理解自然的规律,而是去探求上帝赋予人类的理性。
奥古斯丁只求理解上帝和灵魂,强调通过内省的方法来认识上天和灵魂。
在他的作品《独白》中,奥古斯丁写到:理性:那么,你希望知道什么?奥古斯丁:我希望知道我所祈求的事。
理性:请概括地说一下。
奥古斯丁:我希望知道上帝和灵魂。
理性:没有别的了吗?奥古斯丁:别无他求。
托马斯•阿奎那在《忏悔录》中写道:不是为了相信而理解,而是为了理解而相信。
决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
除非我信仰了,我决不会理解。
在中世纪的黑暗中,有两个理智运动对人类理解自身有着重要的影响:浪漫的爱情主义和个性的成长运动。
罗马时代的厌女症与柏拉图式的禁欲主义把女子特性与人体诱惑联系起来,把一切形式的性,不管婚内还是婚外的,都看成是极大的罪恶。
贞洁的地位被提高了。
尽管在中世纪女性的地位如此之低,但女性始终没有放弃过对爱情的追求。
首先表现在人们对异教爱神维纳斯(V enus)的赞美,人们用世界的玫瑰(Rose of the world)来描述她;其次,浪漫的爱情在贵族中也开始建立,并且与中世纪骑士的荣誉观结合在一起。
骑士们愿意为自己所爱的女性而献身。
而这种爱成了稳定婚姻的基础;最后,浪漫爱情削弱了中世纪社会团体性质的基础,因为它是一个人感情关系而非社会地位为基础的。
总之,两个人浪漫的心灵和肉体的融合将教会、国家和社会完全抛在了脑后。
斯特拉斯布《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Tristan and Isold“男人在那里是要与女人在一起,女人在那里是要与男人在一起,他们还需要别的什么呢?”个性这一概念形成于中世纪,但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它才在思想上扎下了根。
西方个人主义的起源也存在于中世纪的大众文化和宗教,它通过伦理学和神秘的宗教步入经院文化。
在12世纪之前,人们并不认为罪恶是个体身上的某种现象,只有到了12世纪的时候,人们在判断犯罪时才考虑个人的动机。
这种态度在伦理学家阿贝拉尔(Peter Abelard)的思想中得到了体现,他认为罪恶本是一种意图,而意图显然是个人的。
中世纪的天主教忏悔是心理治疗的一种实践形式。
神秘主义强调个人与上帝的关系,认为宗教的最终结果将成为个体自身与上帝之间一种亲密的直接交流。
在经历了中世纪的黑暗之后,人类终于迎来了文艺复兴的曙光:文艺复兴对哲学没有什么贡献,因为在奥卡姆与笛卡尔之间没有出现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它对科学的贡献也令人怀疑,因为文艺复兴的思想家很少运用科学。
它的不朽成就在于艺术和政治,它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引起了一种广泛的价值观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人们称为“人本主义”(humanism)的东西。
人本主义是西方理解宇宙以及人性在宇宙中位置的世俗化的观点,它强调人是世界的中心,上帝不是。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作品,在理性上如此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在形式上既赢笔墨,在运动上又获赞美,在行为上如同一位天使,在理解上又似一位神仙;世界之精华,动物之典范。
时间跨度:14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初期目的:资产阶级反宗教反神学方式:借用古代的文化名人的科学思想代表人物:脱拉西(1304-1374):不认识自己,决不能认识上帝斐微斯(1492-1540):《人的神话》达芬奇(1452-1519):个人主义哥白尼刻卜勒伽利略17世纪到18世纪,是机械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在这个时期,牛顿和笛卡儿的观点左右着整个世界。
1687年,牛顿出版了他的《数学原理》,表明了新的科学观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牛顿的运动定律把世界图景的机械化推向了极端,他认为世界的运转遵循着机械运动的规律,而不是什么神秘的力量在起作用。
这种世界观告诉我们:上帝已经死了,留下来的只是一个冰冷的、没有人格的宇宙。
这种观念沉重地打击了中世纪人们对上帝的崇拜。
18世纪是启蒙运动的时代,1748年,拉美特利的《人是机器》出版。
“让我们大胆地断言人是一架机器。
”灵魂只是一个空洞。
拉美特利把动物提升到人的地位,认为动物与人都有道德情感,例如悲伤与悔恨,因此道德在自然的生物秩序中是固有的。
他主张接受唯物主义的进步性质和道德的优点,抛弃无用的思辨和宗教迷信,以便获得愉快的生活。
在他看来,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我们自己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就能够推崇自然和尊敬自然,决不毁坏自然。
我们也将善待别人。
启蒙运动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危机:启蒙运动的哲学家想把牛顿派的理性用于人类的事务,用于心理学、伦理学和政治。
在他们看来,科学的理性应该破除迷信,宗教启示和历史传统,创造美好的生活。
但是,这种哲学不能容忍文化的多样性。
在他们看来,由于文化传统不是理性的产物,所以一切的文化都不符合理性的观念,这是一种关于理性和科学的霸权主义。
这种霸权主义引起了一些思想家的反感,他们反对自然科学的霸权主义,强调文化的自治,他们也反对过分强调理性的做法,主张内心的情感。
英国诗人William Blake(1757-1827)的诗歌就表达了当时的人们对这种哲学的机械世界的恐怖:我们将目光转向欧洲的学校,瞥见洛克在低声抱怨,希望牛顿的水轮把服饰染黑;在沉重的花环下,笼罩国家的是残忍的暴行。
视野所及,轮儿带齿;彼此咬住,强行运作。
赫德尔反对启蒙运动对理性和普遍真理的推崇,而强调人类内心的浪漫主义信仰。
他的格言是“我们生活在我们自己创造的世界中。
”赫德尔强调历史和文化的独特性,认为应该力求满足我们自己和我们自己的文化,不要卑躬屈膝地追随过去时代的风格和态度。
由于每一种文化的独特性,所以赫德尔反对把一种文化的价值强加于另一种文化之上的企图。
19世纪的世界Frankling Baumer(1977)把19世纪的社会和理性的历史分为四个阶段:浪漫主义的世界:它强烈反对哲学的自然主义,维护情感而非理性。
新启蒙运动:以变化了的形式继续启蒙运动。
达尔文主义的世界:它是19世纪主要的理性事件。
世纪的结束:在丧失传统宗教的信念和探寻可供选择的安慰源泉中产生的一个充满焦虑的世界。
浪漫主义诗人William Blake曾经说道:“愿神保佑我们,使我们免于单一的梦幻和牛顿的酣眠。
”浪漫主义崇尚一切强烈的情绪-——甚至是有害和狂暴的情绪。
他们希望宇宙中除了原子和虚空之外还有更多的东西,通过感情和直觉,人们就可以达到一个超越物质的世界。
浪漫主义把心灵的活动描绘成自由的、自发的活动,尽管意志是一头野兽,野性意味着痛苦,但也意味着选择的自由。
浪漫主义的这种观点导致了他们对英雄的崇拜,因为这些人是为了意志而不屈服于世道常情的人。
浪漫主义反对导致法国启蒙运动的机械式的社会概念,因为如果社会象自然那样机械,那么它就可以被理性地和科学地控制。
Edmund Burke 认为,社会是生长的,而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
正如过分修剪会损害树木一样,科学地设计社会也会扼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