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队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华师《国学典籍》期末复习资料之佛教(最全资料)
佛教:一、常识:1、佛法的基本内容:苦(人生本质)、集(苦的原因)、灭(灭苦的方法)、道(涅槃)。
2、缘起论:诸法因缘而起,缘一般指关系和条件。
“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法“缘起性空”。
色即“色受想行识”五蕴中的色,指物质。
任何物质现象都是缘起,它有相状、功用,但其中没有常恒不变的指挥它的主宰,所以说是空。
“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同样是“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是宇宙万有的真实相状,即所谓的“诸法实相”。
4、三宝:佛宝(佛陀),法宝(佛法),僧宝(僧伽),即“佛法僧”。
5、三藏:经律论。
6、佛教分类:大乘佛教(渡人)、小乘佛教(自渡)。
二、佛教西汉末由印度传入中国,其中国化可分为三个阶段:1、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阶段,佛教由传入到日趋兴盛。
此阶段佛学主要依附于传统思想,并在与其交融中逐步发展。
具体说,汉代佛学主要依附于神仙方术,魏晋则依附于玄学。
2、隋唐阶段,佛教鼎盛时期。
此阶段佛学走上了相对独立发展的道路,呈现出鼎盛兴旺的局面。
中国化佛学体系的出现,标志着佛学中国化的基本完成。
3、宋元明清阶段,佛教由盛转衰。
三、《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
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
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摩诃”:无边无际的大、心量广大。
比喻宇宙万物大自然之间的规律与特质,约略相当于中国传统文化指称的道与广义的命。
“般若”为梵语音译,指通达妙智慧;“波罗”为梵语音译,指到彼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有解脱挂碍的意思;“蜜多”为梵语音译,意为无极。
融合众多不同来源成分而归纳为一。
“心”:根本、核心、精髓。
表示内容所探讨的主体重心,也表示全篇内容的重要性。
“经”:字义是线、路、径,引申为经典。
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信仰
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信仰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信仰是密切相关的,二者互为因果关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宗教信仰对人们思想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影响。
同时,宗教信仰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塑造和传承。
本文将从道教、佛教和儒教三个方面,探讨古代中国文学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
一、道教与古代文学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常常描绘了与道教相关的主题和意象。
道教主张返璞归真,崇尚自然和谐,寻求至道的修炼。
这种观念深刻地影响了古代文学的创作,使得自然景观、山水意境成为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描写对象。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写道:“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通过描绘大自然的景色,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道教理念的向往。
另外,在古代小说中,道教元素也经常出现。
例如《西游记》中,主人公孙悟空是一位石猴精,通过修炼成仙,成为了大罗金仙。
这种描写将道教的修炼思想融入到了小说情节中,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二、佛教与古代文学佛教是古代中国受到广泛传播的宗教之一,也对古代文学有着深远影响。
佛教倡导以智慧和慈悲为核心的修行方式,这种理念在古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体现。
在古代诗歌中,佛教经常被用作表达内心感悟和寻求宁静的媒介。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描写山河自然景色,表达了对人生本质的追求。
在古代小说中,佛教的思想和艺术形象也得到了广泛运用。
例如《红楼梦》中,佛教徒林黛玉被描写为一个具有神秘感和超凡世俗的角色,她的命运和心境与佛教信仰的内涵互相呼应,为整个小说增加了神秘的氛围。
三、儒教与古代文学儒教在古代中国的社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教提倡小我与大我、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种思想理念贯穿了古代文学的方方面面。
在古代诗歌中,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被广泛表达。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之一》中写到:“萧萧远树寒灯下,纵有千家也一梦。
《西游记》: 佛教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体现
西游记: 佛教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体现西游记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它以孙悟空等主要人物取经西天归来的故事情节为基础,通过描写他们遭遇的种种困难和战胜种种妖怪的历险过程,向读者展示了丰富多样的佛教思想。
佛教思想在人物塑造中的体现《西游记》中刻画了众多具有典型特征的主要人物。
其中,唐僧师徒四人分别代表四个不同层次的修行境界,也是佛教"菩提心"理念的具象化。
孙悟空作为一个石猴转世而成的神仙,在成长过程中逐渐领悟到"求法不得、坚持不离、舍身不恼"等佛教理念;八戒和沙僧则各自体现了贪欲和愚痴这两个心魔对修行者的考验;唐僧则是觉醒于自己真正使命并投身于修行中的化身,他具备慈悲心和无私奉献之精神,也象征着佛教中的正道。
罪业报应与改过自新的主题在《西游记》中,人物们常常面临各种困境和妖魔鬼怪的考验。
佛教思想在这里体现为强调罪业报应以及改过自新的理念。
很多妖怪角色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背景故事,通过经历各种苦难和被唐僧师徒感化改造,最终成为善类并获得救赎。
这传递了佛教追求解脱、争取提升修行层次的信念。
战胜欲望与追求空灵之境《西游记》通过精彩生动的篇章呈现了尘世欲望对修行者的诱惑和困扰,并探索了如何战胜欲望追求心灵纯净的佛教理念。
孙悟空与无数美女妖精缠绕而不动心,代表了修行者要超越红尘情感诱惑;八戒在修行路上渴求享乐,只有通过无数悔过罗汉的教诲和经历,才最终明白了追求空灵之境才是真正解脱的道路。
一念向善、智慧与正见《西游记》中呈现了许多佛教的核心观念:一念向善、智慧与正见。
主要人物都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些观念。
唐僧坚持用慈悲和劝化的方式对待妖怪,展现善心;孙悟空凭借聪明才智帮助师父及时解决问题,并学得般若真言等佛法密咒以增加自身修为。
这些形象传达了佛教思想对于个体道德品质和智慧发展的重视。
综上所述,《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佛教思想在其中。
佛教与中国文学
张孝祥 —— 于湖居士 文征明 —— 衡山居士
唐伯虎 —— 六如居士 徐 渭 —— 青藤居士 张 岱 ——
蝶庵居士 袁 枚 —— 仓山居士 蒲松龄 —— 柳泉居士 翁同龢 —— 瓶庵居士
文人字号与佛教
黄庭坚 —— 姜
夔 —— 赵孟頫 —— 黄公望 —— 吴 镇 ——
•僧诗一(理趣)
鱼鼓颂 从谂 四大由来造化工, 有声全贵里头空。 莫嫌不与凡夫说, 只为宫商调不同。
观影元非有,观身一是空。如采水底月, 似捉树头风。揽之不可见,寻之不可穷。 众生随业转,恰似梦寐中。 ——王梵志
• 僧 诗 二
( 情 趣 )
有 时 行 药 去 , 忘 却 戴 纱 巾 。
薄 酒 懒 邀 客 , 好 书 愁 借 人 。 水 烟 常 似 暝 , 林 雪 乍 如 春 。 诗 语 动 惊 众 , 谁 知 慕 隐 沦 。 书 林 逸 人 壁 惠 崇 报 道 山 中 去 , 归 来 每 日 斜 。 扣 门 无 犬 吠 , 欲 去 问 西 家 。
《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并引》
白居易
和李澧州题韦开州经藏诗 既悟莲花藏,须遗贝叶经。 菩提无处所,文字本空虚。 观指非知月,忘筌是得鱼。 闻君登彼岸,舍筏复何如? 香山寺 爱风岩上攀松盖, 恋月潭边坐石棱。 且共云泉结缘境, 他生当做此山僧。
王安石
《和栖霞寂照庵僧云渺》
萧然一世外,所乐有谁同。 晏坐能忘老,斋蔬不过中。 无心为佛事,有客问家风。 笑谓西来意,虽空亦不空。
法藏长王宫,怀道出国城。愿言四十八,弘
誓拯群生。净土一何妙,来者皆菁英。 (《净土咏》)
禅与诗
唐代禅宗兴起和唐诗蔚为一代文学精华几乎
同时,归趣根本不同的宗教与文学相得益彰, 这其间存在着相互联结的内在因素和并行兴 衰的变化轨迹。
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
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作者:高华平字体:【大中小】我们这里所说的“佛教文献”,主要指佛教各种的藏经和续藏经中的佛典文献,当然也包括敦煌等出土文书中的佛教资料。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除了有自己的经典之外,还包括各种宗教体验、宗教仪规和宗教活动及其活动场所和法器等。
但是,我们今天考察中国古代佛教对文学的影响,主要只能借助现存的佛教文献和文学文献来进行。
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问题。
近代以来,将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结合起来研究的学者很多,而且涌现出了一大批大师。
梁启超、胡适、陈寅恪、郑振铎、季羡林、金克木等老一辈学者,是本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他们的成就令人高山仰止。
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学者,其学术的素养虽难以与前辈比肩,但他们各有独特的视野,陈允吉、孙昌武、项楚等人是其代表。
此后,在老一辈学者的启发和带领下,加之日趋自由的学术空气,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加入到该研究领域,而且做了可喜的学术尝试。
在海外,日本学者加定哲地在深浦正文、小野玄妙等人“佛教文学”概念的基础上,确立了“中国佛教文学”的范畴。
加定哲地的《中国佛教文学》一书,实际上是将“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范围更加明晰化了。
因为其中所说“中国佛教文学”的内容,除了“佛典的翻译”之外,主要指中国古代正统文学中的“佛教文学”和俗文学中的“佛教文学”,以及一些佛教僧侣的诗偈创作,而并不包括佛教中的文学性经典或佛教经典的文学性问题。
欧美的学者,则多在“敦煌学”的框架内讨论佛教与中国古代俗文学的关系,尤其重视对中国古典诗歌体裁之佛教源头的探讨,如美籍学者梅维恒(Victor.H.Meir)和梅祖麟(Tsu-LinMei)合著的长篇论文《论近体诗的梵文来源》,即是其中一例。
港台学者对佛教文献中的禅诗、变文有较多的研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饶宗颐结合佛经和敦煌文献,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许多理论问题做出了全新的阐释,成绩斐然。
中国的佛教与道教文化
中国的佛教与道教文化佛教与道教是中国历史上两大重要宗教文化,对于塑造中国社会和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佛教与道教文化一直以来相互影响、融合发展,并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一、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扎根佛教在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开始与中国本土的宗教信仰相融合。
佛教的中心思想是解脱和慈悲,为中国社会带来了一种超越世俗生活的哲学观念。
佛教文化传播到中国后,逐渐发展出了中国佛教独特的风格。
例如,中国佛教注重世俗生活与修行的结合,提倡在日常生活中宣扬佛教的教义,这与印度原始佛教有所不同。
中国佛教建筑也因地制宜,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与佛教信仰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寺庙建筑艺术。
佛教的传播与扎根使得佛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佛教文化对中国艺术与文学的影响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的艺术与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艺术在中国演变出了独特的表现形式,如佛像雕塑、壁画和石窟艺术等。
这些艺术作品体现了佛教的审美观和信仰体系,也展现了中国古代精湛的工艺技艺。
佛教文学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佛经》和佛教经典的翻译及创作。
这些文学作品在传承佛教思想的同时,也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灵感和创造力。
三、道教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独特性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信仰,与佛教一样,道教也对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主张“道可道,非常道”,强调个体的内在修行和生活的平和。
道教文化主要表现在神仙信仰、道家哲学和气功等方面。
中国历史上很多重要的文人墨客都对道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诸如道教经典《道德经》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的独特性和中国哲学的传统价值观相结合,塑造了中国独特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四、佛教和道教的互相影响和共同发展在中国,佛教和道教相互影响、融合发展是常见的。
两者的共同点是关注个体内在的修行和超脱世俗的追求,因此在实践层面上常常出现交叉现象。
例如,一些佛教寺庙中也供奉道教的神仙,一些道教庙宇中也摆放佛像。
古代文学中的儒释道三教思想和影响
古代文学中的儒释道三教思想和影响古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面貌,也承载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儒、释、道三教思想是古代中国的主要思想体系,对于古代文学的塑造和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展开古代文学中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在古代文学中的影响儒家思想是古代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儒家思想的影响十分显著。
例如《左传》中的《文公十年》篇以孔子的思想为指导,强调君主的仁德和政治责任,塑造了一个体现儒家伦理的君主形象。
此外,《论语》中的一些典故也被广泛运用于古代文学作品中,如孔子对于礼义道德的强调等。
二、佛教对古代文学的影响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体系,深刻地影响了古代文学的创作和思想。
佛教强调人的超脱和解脱,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佛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人生苦难和无常的思考上。
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对佛教的思考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悟,正是佛教思想在其中的体现。
此外,佛教中的诸多故事与寓言也经常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西游记》中的取经之路,充满了佛教的智慧和教诲。
三、道家思想在古代文学中的体现道家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自然、随性和无为而治。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道家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生境界和人生态度的塑造上。
例如《庄子》中的一些典故经常被引用于古代文学作品中,表现了追求自由自在、超越尘世的生活态度。
此外,《道德经》中的一些思想,如“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也被广泛运用于古代文学作品中,体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力。
总之,古代文学中的儒释道三教思想对于文学作品的塑造和影响不可忽视。
儒家思想注重人的德行与伦理,佛教思想探索人生的苦难和解脱,道家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三种思想体系共同构成了古代文学作品丰富多样的思想内涵,也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在现代社会中,尽管儒释道已经不再是主流思想,但其所留下的深远影响仍然可以在古代文学中找到痕迹,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文化的交融佛教道教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文化的交融佛教道教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影响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文化的交融: 佛教、道教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影响中国的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宗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古代中国,佛教和道教是两大主要的宗教,它们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与佛教、道教之间的交融,以及宗教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影响。
一、佛教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影响佛教是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的宗教,它把握了人们对于生死、禅定、救度等问题的追求,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佛教的思想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例如,元稹的《闻宧彦上人吟得和韩维宗西斋》一诗中,以寺庙为背景,讴歌了僧侣们的修行和智慧。
这种表达方式使得佛教的情感和哲思得以通过文学作品传达,深深地打动着古代文人和读者。
其次,佛教的意象在古代文学中频繁出现。
例如,金庸的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主人公令狐冲与小龙女的感情,被赋予了佛教的意象,皆因他们的离合总让人联想到佛教的轮回和修行。
这种意象的运用使得文学作品具有深邃的哲学意味,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再者,佛教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文学作品中得以展现。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为主线,以佛教音乐的形式进行表达。
通过歌颂与悲叹的律吕、音节与音律的交替,使得作品具有宗教性的表达,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二、道教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影响道教在中国古代的宗教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以追求长生不老和道法自然为核心思想,对古代文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道教的思想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以赏月为主题,通过突出自然和人的结合,体现了道教的自然观和无欲无求的境界。
这种思想的体现使得作品充满了宗教的韵味,使读者感受到了内心的宁静与舒适。
其次,道教的符号在古代文学中广泛运用。
例如,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经常出现了道教的神仙、法术等元素,通过这些符号的运用,使作品富有了神秘感和超自然的色彩,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主题和思想。
中国古代文学与佛教研究文学与佛教的相互渗透
中国古代文学与佛教研究文学与佛教的相互渗透中国古代文学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不仅在内容上有着交融和借鉴,而且在文学形式和风格上也有所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与佛教之间的相互渗透。
一、佛教主题在古代文学中的显现佛教主题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显现是十分明显的。
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都融入了佛教思想和禅意,如《红楼梦》中的“若不亲身执笔,无法洞察浮生迷信”等等。
佛教的修行观念也被巧妙地融入到了文学创作中,使文学作品更加深邃和富有艺术感。
二、佛教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佛教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宗教性和艺术性方面。
佛教文学的宗教性表现为其对人生、生死等命题的思考和探索。
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也融入了佛教的宗教观念和故事情节,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容。
佛教文学的艺术性则体现在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上。
例如,佛教诗歌以其简洁明了、含蓄深远的特点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文学对诗歌的艺术形式、格律和意境等方面都有所启示和影响,使得中国古代诗歌更加独具特色。
三、佛教故事与古代文学作品的结合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都运用了佛教故事来表达其思想和情感。
佛教故事往往以其深邃的寓意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吸引读者,并被巧妙地融入到了文学作品中。
例如《西游记》就运用了许多佛教故事和人物形象,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佛教故事与古代文学作品的结合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容,而且提升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境界。
佛教故事的启示和寓意使得古代文学作品更加具有智慧和积极向上的意义。
四、佛教艺术对古代文学创作的影响佛教艺术对古代文学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其在文学形式和风格上的启示和影响。
佛教艺术追求内心的净化和升华,追求人性的升华和完善。
这种追求也体现在了古代文学作品中,使得作品的情感更加纯粹,形式更加高雅。
佛教艺术对古代文学创作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其对文学创作思维和创作方法的启发和引领。
佛教艺术注重内心的反省和修炼,追求真实和灵性的表达。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佛教思想与儒家思想
佛教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丰富了文学创作 主题和素材
提供了独特的审 美观念和艺术风 格
影响了文学作品 的情感表达和思 想内涵
促进了文学与其 他艺术的融合发 展
佛教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
人物塑造:佛教思想影响下的人 物形象,如超脱尘世的高僧、虔 诚向佛的信徒等。
语言运用:佛教思想影响下的文 学语言,如运用佛经中的典故、 比喻等。
《红楼梦》: 以贾宝玉、林 黛玉等人物形 象,展现了佛 教的超脱与儒 家的仁义礼智 之间的交织。
《水浒传》: 梁山好汉的义 气与佛教的因 果报应观念相 互呼应,体现 了儒佛思想的
融合。
《三国演义》: 以三国鼎立的 政治斗争为主 线,融入了佛 教的智慧与儒 家的忠义思想, 丰富了作品内
涵。
05
中国古代文学中佛教思想和儒家 思想的章节现副标代题 意义
添加标题
佛教思想:倡导放下执着,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对现代人缓解压力、保持心理健康有积极 意义。
添加标题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鼓励个人为社会和家庭做出贡献,有助于培养 现代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观念。
添加标题
融合佛教思想和儒家思想:在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和压力时,能够提供一种综合的价值观体系, 帮助现代人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压力。
忠孝观念表现 为对国家、家 庭的忠诚和孝
顺。
儒家思想对文学人物塑造的影响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美德,这些品质在文学人物塑造中 常常被强调和体现。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儒家思想提倡孝道,许多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都以孝顺为重要品质。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儒家思想强调家族观念和等级制度,这在古代文学中也有所体现,如 《红楼梦》中的家族关系和等级制度。
宗教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2.佛经中大量的奇幻故事的描写,对小说 的艺术创作有很大的帮助
•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所写的善财童子 五十三参对之后的《西游记》中九九八 十一难和《封神榜》中三十六路诸侯伐 西岐的先行影响。
• 诗人与佛教文化。唐宋时期,许多文人学士都 研习佛教,很多文学大家的是个的创作中透露 着浓浓的佛教情节和“出世”、“入世”思想。 白居易。《赠草堂宗密上人》诗云:“口藏宣 传十二部,心台照耀百千灯”,《感悟妄缘题 如上人壁》:“弄沙成佛塔,锵玉谒王宫。彼 此皆儿戏,须臾即色空。”
6.佛教文化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带来了新 的意境、新的文体。
4.佛教的传入丰富了古代汉语的词汇量, 为中国的语言文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
• 比如:佛教、佛曰、佛界、佛祖、佛塔、 佛门弟子、佛法无边等等。
• 菩提”、“般若”、“刹那”、“尘埃”
5.佛教与诗歌相互影响丰富了中国诗歌作 品的内容。
• 僧人与诗歌创作。就诗歌体裁来说,佛教在宣 传教义的时候,出现了跟中国古体诗相近的一 种新的体裁,叫做“偈”。“菩提本无树,明 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① “境界说” “境界”一词来源于佛教之中,如“了知境 界,如幻如梦”,之后唐代诗人王维提出 “物镜、心境、情境说”,范仲淹在《岳阳 楼记》中说道:“不以物喜,不易己悲”, 把人的快乐和痛苦直接与环境联系起来。
“顿悟说”
• 顿悟之说,在佛教经典中早有记载。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一即有 “速疾解脱顿悟涅盘”之语。
中国古代文学与其他东方文化的交流与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与其他东方文化的交流与影响摘要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东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广泛与其他东方文化进行了交流与影响。
本文将详细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与其他东方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包括对印度、日本和朝鲜等国家文化的借鉴和相互影响。
1. 中国古代文学与印度的交流1.1 印度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描述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如《法华经》、《楞严经》等佛教经典对诗歌创作和思想观念产生的影响。
•探讨佛教艺术形式(如雕塑、壁画)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表现方式。
1.2 笈多王朝对唐朝诗歌创作的影响•分析唐朝时期笈多王朝(7-10世纪)在艺术、音乐和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
•研究笈多王朝与唐朝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事件和作品,如《百雅图》、《飞觞赋》等。
2. 中国古代文学与日本的交流2.1 古代日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借鉴•探讨古代日本对中国诗歌的模仿和发展,如万葉集与古体诗的关系。
•分析《源氏物语》等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引用和影响。
2.2 和歌与中国诗歌之间的相互影响•描述和歌在日本平安时期对中国五言绝句及律诗创作方面所起到的启发作用。
•探究《新樱》、《更纳尔栈船乐琴行》等具有跨文化特色的诗作。
3. 中国古代文学与朝鲜的交流3.1 唐宋时期对高丽才子承继体制的影响•研究唐宋时期中国文人与高丽才子之间紧密联系的背景和因素。
•描述高丽文人对唐宋时期诗词理论的借鉴以及在艺术创作上产生的影响。
3.2 韩文与汉文的交融•探讨朝鲜半岛上古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和朝鲜独特文化之间的交融关系。
•分析《三国遗事》、《金刚经》译注等作品对朝鲜古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结论中国古代文学与其他东方文化的交流与影响是一个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过程。
通过与印度、日本和朝鲜等东方国家之间的互动,中国古代文学得以丰富多样,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种跨国交流不仅拓宽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视野,也为其他东方国家提供了思想和艺术上的启示。
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文化的关系探析
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文化的关系探析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文学与宗教文化一直有着紧密的联系与交融。
宗教文化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文学则是人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媒介。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探析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文化的关系。
一、宗教文化对古代文学的影响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主要包括儒教、道教和佛教。
这些宗教信仰由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的社会渗透,对古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宗教文化为古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宗教经典和故事成为了古代文人创作的重要素材,如《封神演义》中融合了儒教、道教和民间信仰的神话故事;《西游记》中以佛教为背景的传奇故事等,都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宗教文化中的仪式、信仰和传说,为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文化内涵。
其次,宗教文化对古代文学作品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教注重礼义廉耻,强调家庭纲常和社会秩序;道教主张返璞归真,修身养性;佛教强调放下尘世纷扰,追求悟道解脱。
这些宗教文化的核心理念贯穿了古代文学作品,不仅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也提供了作品的道德底色。
此外,宗教文化也为古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审美标准和艺术表达的模式。
儒家追求“中庸”、“和谐”,文人在创作中追求内在的“雅致”;道教追求自然、抒发情感;佛教强调修心养性,提倡“不立文字”,崇尚诗性和禅意。
这些思想与审美追求的影响,使得古代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宗教文化的烙印。
二、古代文学对宗教文化的回应古代文学对宗教文化的回应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度和形式。
一方面,有些文学作品对宗教文化持肯定、包容的态度。
例如,唐代文人在创作中融合了儒、道、佛三教的观念,形成了一种宗教融合的文化氛围。
另一方面,一些作品则对宗教文化表达了疑问和批判的声音。
元代文人贾仲明以讽刺的方式批评了庙堂官员的虚伪和迷信,对当时宗教信仰的教条主义提出了质疑。
此外,古代文学也对宗教文化进行了传播和普及。
文人多以诗词、散文等形式表达对宗教文化的探索与追求,传递给广大读者。
中国古代文学与佛教文化的交融
中国古代文学与佛教文化的交融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而佛教文化则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者在历史长河中相互交融,互为影响,共同成就了伟大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与佛教文化的交融现象,从文学作品中寻找佛教的影子,并揭示佛教文化对古代文学的深远影响。
一、佛教文化对古代文学的影响1. 诗歌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而佛教文化对诗歌的影响不言而喻。
在唐代,佛教诗迎来了鼎盛的发展。
其中最有名的诗人之一就是白居易,他的诗作中融入了佛教哲学的思想,表现出对生死、人世等问题的思考。
他的《长恨歌》中写到“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反映了佛教的轮回观念。
2. 小说佛教文化对古代小说的影响同样深远。
《西游记》便是一部佛教题材的神话小说,其中融入了许多佛教元素。
孙悟空作为佛教的护法天王,取经的旅程则是修行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佛教教义在小说中的体现。
其他如《红楼梦》、《水浒传》等古代小说中,也经常出现佛教的描写,突显佛教文化在古代小说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3. 戏曲中国古代戏曲是世界戏剧史上的瑰宝,佛教文化对戏曲的影响不容忽视。
明代杂剧《拜月亭》就是一部典型的佛教题材戏曲。
通过讲述僧人和世俗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佛教教义中的慈悲与爱的主题。
此外,佛教歌舞也被广泛应用于戏曲中,使戏曲艺术更加丰富多元。
二、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佛教影子1. 《金刚经》《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之一,曾经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便融入了《金刚经》的表达方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句诗以超凡脱俗的意象,表现了对人生无常和追求真理的思考,展现了佛教思想的宏大气魄。
2. 《佛本行集经》《佛本行集经》是古代佛教经典之一,其中的故事和人物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例如,唐代白朴的《长恨歌》中,描绘了佛教经典中的“梵状元”故事,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和对佛教教义的崇拜。
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文化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文化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文化紧密相连,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的中国社会中,文学承载了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宗教文化则为文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题材。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并分析它们在历史中的交互作用。
一、儒家文学与儒教文化之合儒家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儒教文化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儒教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一种宗教形态,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儒家文学以经典《论语》、《大学》等为代表,宣扬儒家的价值观念,如仁爱、孝道、忠诚等,深受读者喜爱。
儒家文学将儒教的思想融入其中,通过文学形式传达儒家的教义和道德观念,有效地宣传和影响了社会中的众多群体。
二、佛教与诗歌的契合佛教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宗教之一,它的引入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它与当时的文人雅士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诗歌。
佛教诗歌以唐代杜牧、杜甫、白居易等为代表,诗人们运用卓越的艺术表达手法,把佛教的哲理融入到诗歌中,使诗歌具有了更加深远的意义和内涵。
佛教诗歌与诗人个体的感悟相结合,既弘扬了佛教的宗教文化,又展示了诗人的艺术才华。
三、道教与小说的交融道教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宗教文化,它与小说的结合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文化的另一种关系。
中国古代小说中,常常出现一些与道教相关的题材和元素,如仙人、神仙、修炼等。
这些内容反映了人们对超自然力量和神秘现象的向往和猎奇心理。
道教文化为小说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素材,同时也为人们传递了道教的哲理和教义。
四、宗教文化对文学的启迪与影响宗教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启迪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宗教信仰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素材,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审美意义。
其次,宗教文化激发了文人们追求真理和探究人生意义的思考,促使他们在文学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想。
最后,宗教文化赋予了文学作品一种宗教仪式的性质,使其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韵味。
古代文学与宗教文化的关系
古代文学与宗教文化的关系古代文学和宗教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两者互为影响、相互融合。
古代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成为了宗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达形式。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古代文学与宗教文化的关系。
一、宗教文化对古代文学的影响古代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宗教文化的影响。
在古代,宗教文化常常是人们信仰和崇拜的对象,是人们头脑中最崇高、最神圣的存在。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融入了宗教的思想和哲学,表达了人们对神明、生死和超越世俗的追求。
例如,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佛教的传入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思想崇尚智慧、慈悲与无私,这些思想在古代诗歌、文言小说等文学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就表达了对佛教信仰的敬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种对智慧和超脱世俗追求的表达方式,正是佛教思想对古代文学的影响所体现的。
另外,希腊古代文学也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较大,希腊神话中的众多神祗成为古代希腊文学中丰富多彩的创作源泉。
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等史诗作品就以希腊神话为背景,描绘了众神的威力、英雄的传奇和战争的荣辱,极大地丰富了古希腊文学的内涵和形式。
二、文学作品成为宗教文化的载体古代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宗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达形式。
宗教文化需要一种恰到好处的表达方式来传播宗教思想和哲学,而文学作品正是这样的载体。
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哈姆雷特》中,通过对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内心冲突和思想挣扎的描写,探讨了生死、宿命和复仇的问题,涉及到了宗教信仰和永恒命题。
这一作品无疑成为了当时英国宗教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中国文学中,明代小说《西游记》被誉为宗教化的艺术巨作。
小说中通过对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艰险历程和佛教教义的渗透,展现了对佛教信仰的高度推崇和尊重。
《西游记》以小说的形式将宗教思想融入其中,成功地成为了中国宗教文化的代表之一。
三、宗教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启发宗教文化对于文学创作的启发是不可忽视的。
唐宋时期儒释道三教与诗词创作的交融
唐宋时期儒释道三教与诗词创作的交融一、介绍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儒释道三教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交融对于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唐宋时期儒释道三教与诗词创作的交融。
二、儒家对诗词创作的影响1.儒家思想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这种思想观念在诗词中得到充分体现。
2.古文运动为唐宋时期的文学变革提供了基础,使得诗人更加注重言简意赅、富于内涵。
3.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等被广泛引用和借鉴,成为创作中常用的表达工具。
三、佛教对诗词创作的影响1.佛教对于情感表达和修辞性格培养有独特见解,使得诗人在表达情感时更加内敛、含蓄。
2.佛教的禅修思想有助于诗人培养深度思考和超越凡俗的境界,促进了诗歌创作的意境。
3.佛经中的智慧与慈悲等多样化主题为诗词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内容。
四、道家对诗词创作的影响1.道家崇尚自然与真实,鼓励返璞归真,这种观念对于唐宋时期山水田园风景描写产生了重要影响。
2.道家关注精神层面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启发了诗人从宏大哲学角度来概括生命意义和价值观念。
3.道家思想中强调逆天行道、超越常规之处也为一些反叛性质较强的诗歌提供了创作借鉴。
五、三教交融对于唐宋时期诗词创作的综合影响1.儒释道三教之间相互渗透,使得文人学士们广泛涉猎各类经典,并在诗词创作中运用自如。
2.三教共同追求内在的精神追寻和修养,使得诗人们在构思诗歌主题和情感表达时更加深入、饱满。
3.三教交融为唐宋时期神韵空灵、含蓄深沉的诗歌风格奠定了基础。
六、结论唐宋时期儒释道三教与诗词创作之间的交融是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一次重要的碰撞与统合。
它们互相借鉴、相互影响,为当时的文学艺术开辟了新的探索空间。
这种交融无疑丰富了唐宋时期的文化内涵,也为后世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打下坚实基础。
文化交融外来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文化交融外来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文化交融:外来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然而,正是由于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中国古代文学得以借鉴、吸收和创新,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本文将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从对文学题材的影响、创作技巧的借鉴以及文学风格的变迁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文学题材的影响1. 印度佛教的传入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故事以及其中的哲理思想为中国古代文学注入了新的题材与内容。
例如,《红楼梦》中的“千里目”和“憔悴骨”即受到佛教故事《法华经》的影响。
2. 西方文化的渗入如同佛教一样,西方文化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中国古代文学造成了影响。
唐代,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文化开始涌入中国。
西方诗歌形式和意象的引入,使得中国古代诗歌形式更加开阔和多样化。
二、创作技巧的借鉴1. 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外来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影响是对诗歌创作技巧的借鉴。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受到印度诗歌的启发,提出了“琅琊体”,借鉴了印度的“韵论”来对古体诗的韵律结构进行创新。
2. 对戏剧创作的影响丝绸之路的通行也使得西域戏剧进入中国,在中国唐代形成了一种既有中国特色又带有外来文化影响的戏剧形式,即“回曲戏”。
这种戏剧形式结合了东方和西方的艺术特点,成为中国古代戏曲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三、文学风格的变迁1. 史记与希腊历史文学的联系在中国古代史书中,司马迁的《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学的巅峰之作。
然而,首创这一文学体裁的灵感来自受到古希腊历史文学影响的司马迁。
他从古希腊的历史文学中汲取了写作的技巧与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
2. 外国诗歌对现代汉诗的影响20世纪初,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启蒙思潮进入中国,并带来了诗歌形式和写作技巧上的变革。
许多中国诗人受到外国诗歌的影响,开始创作新的现代汉诗。
他们借鉴了西方诗歌的自由与形式多样化,使得中国现代汉诗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风貌。
佛教文化队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佛教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一、佛教传入中国印度佛教在公元前3世纪已经传播到国外,开始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佛教沿着通贯亚洲大陆的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现在的新疆地区,然后经过玉门关、河西走廊传到内地,逐渐传播到全国,深入到民间。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时间(1)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裴松之所注《三国志》中,引用了三国时魏国钱豢所著《魏略·西戎传》,关于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口授《浮屠经》的记录,并解释说“复立(豆)者,其人也。
《浮屠》所载临蒲塞、桑门、伯闻、疏问、白疏问、比丘、晨门、皆弟子号。
”(2)东汉明帝之时慧皎《高僧传》记载:“汉永平中,明帝夜梦金人,飞空而至。
通人傅毅答曰:‘臣闻西域有神,其明曰佛,陛下所梦,必将此乎!’帝以为然,即遣使秦景等,驶往天竺,寻访佛法”。
综上所述,大约在两汉之际,即公元1世纪前后,印度佛教开始通过西域,逐渐传到我国内地。
(播放视频)二、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一)佛教的传入丰富了古代汉语的词汇量,为中国的语言文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佛教在传入中国后,佛教的许多经典文献由梵文被翻译成汉语,给汉语词汇补充了大量新鲜的血液,出现了很多新的词汇,1、佛教的传入二衍生的复合词就有很多,比如:佛教、佛曰、佛界、佛祖、佛塔、佛门弟子、佛法无边等等。
2、佛教文献的意境与中国原有文字相结合,表达全新的含义。
比如:定律,定点、安定等就是汉字“定”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表达佛教一种心静如水,不受扰乱的一种精神境界。
再如“居士”、“隐者”、“侍者”等等3、由梵文直译过来的对中国古代词汇的扩充,比如译音的“菩提”、“般若”、“刹那”、“尘埃”等,还比如译意的“姻缘”、“平等”、“实在”、“现实”等,4、日常用语中也有充斥着“佛言佛语”。
比如:因果报应,清规戒律、一生一世、万劫不复、面壁思过、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等等。
有些在被广泛传播后直接成为成语,一直被沿用至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一、佛教传入中国印度佛教在公元前3世纪已经传播到国外,开始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佛教沿着通贯亚洲大陆的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现在的新疆地区,然后经过玉门关、河西走廊传到内地,逐渐传播到全国,深入到民间。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时间(1)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裴松之所注《三国志》中,引用了三国时魏国钱豢所著《魏略·西戎传》,关于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口授《浮屠经》的记录,并解释说“复立(豆)者,其人也。
《浮屠》所载临蒲塞、桑门、伯闻、疏问、白疏问、比丘、晨门、皆弟子号。
”(2)东汉明帝之时慧皎《高僧传》记载:“汉永平中,明帝夜梦金人,飞空而至。
通人傅毅答曰:‘臣闻西域有神,其明曰佛,陛下所梦,必将此乎!’帝以为然,即遣使秦景等,驶往天竺,寻访佛法”。
综上所述,大约在两汉之际,即公元1世纪前后,印度佛教开始通过西域,逐渐传到我国内地。
(播放视频)二、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一)佛教的传入丰富了古代汉语的词汇量,为中国的语言文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佛教在传入中国后,佛教的许多经典文献由梵文被翻译成汉语,给汉语词汇补充了大量新鲜的血液,出现了很多新的词汇,1、佛教的传入二衍生的复合词就有很多,比如:佛教、佛曰、佛界、佛祖、佛塔、佛门弟子、佛法无边等等。
2、佛教文献的意境与中国原有文字相结合,表达全新的含义。
比如:定律,定点、安定等就是汉字“定”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表达佛教一种心静如水,不受扰乱的一种精神境界。
再如“居士”、“隐者”、“侍者”等等3、由梵文直译过来的对中国古代词汇的扩充,比如译音的“菩提”、“般若”、“刹那”、“尘埃”等,还比如译意的“姻缘”、“平等”、“实在”、“现实”等,4、日常用语中也有充斥着“佛言佛语”。
比如:因果报应,清规戒律、一生一世、万劫不复、面壁思过、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等等。
有些在被广泛传播后直接成为成语,一直被沿用至今。
(二)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诗歌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佛教文化自传入中国后,与中国诗歌相结合,使中国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可以说,佛教文化对诗歌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佛教文化的介入,丰富了中国的诗歌作品的内容,也使得诗歌创作的形式大大增加。
1、中国僧人与诗歌创作就诗歌体裁来说,佛教在宣传教义的时候,出现了跟中国古体诗相近的一种新的体裁,叫做“偈”,它是由固定的四局组成,以三言、四言、五言、六言及七言一句组成的“别偈”为主要的两种偈之一,它与汉以前的四言诗和汉以后的五言、六言、七言诗极相近。
其创作出自“灵感”,与诗人的创作冲动极为相似。
有的偈还成为传世之作。
如“中国禅宗”的创始人六祖慧能所作的“示法偈”,他在听完神秀所作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后,他口述一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种比喻贴切、新颖、生动、耐人寻味,且诗体与五言绝句已相去无几。
正因为偈与诗极相近,故会说偈的僧人,作诗也就不难。
(播放视频六祖慧能)偈与诗的结合又促进了古代诗歌的通俗化。
它自成一体,作诗者蔚然成风,这在我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期——唐代至五代时期表现尤为明显。
唐至五代,有据可查的僧人诗集就达40余部,出现了以王梵志、皎然、齐己、贯休、寒山、拾得等为代表的一批诗僧,诗作丰富,成就斐然。
例如皎然曾作“真我性无主,谁为尘识昏”(《禅思》),“夜闲禅用精,空界亦清迥”(《答俞校书冬夜》),说理深刻,对仗精当。
齐己曾写“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早梅》),“月华澄有像,诗思在无形”(《夜坐》),细腻生动,寓意深刻。
贯休书“闲担茶器缘青障,,静衲禅袍坐绿崖”(《山居涛》),动静相应,情理交融。
宋代之后,智圆作《赠林逋处士》诗“风摇野水青蒲短,雨过闲园紫蕨”;契嵩作《寄月禅师》诗“闻道安禅处,深萝任隔溪。
清猿定中发,幽鸟座边栖”;摹写自如,清丽真切,以动喻静,动静相应,此后,元明清三代的诗僧也有不少佛理诗、禅趣诗、山水诗以及抒怀、酬唱之作,其中有不少诗作,诗思高妙,诗境幽远,诗调清新,广为流传。
所以,佛教文化与中国的诗歌碰撞出了灿烂的火花,诗僧在里面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中国诗人与佛教文化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谢灵运就在其诗作中流露出佛教情调,如他的《过瞿溪石室皈僧》:“望岭眷灵鹫,延心念净土,若乘四等观,永拔三界苦。
”他的《临终诗》表达了晚年的心境“……恨我君子志,不得岩上泯。
送心正觉前,斯痛久已忍。
唯愿乘来生,怨亲同心朕。
”这是有感于生不得志,以佛教来自慰,以来世为寄托。
唐宋时期,许多文人学士都研习佛教,很多文学大家的是个的创作中透露着浓浓的佛教情节和“出世”、“入世”思想,有的甚至皈依佛门或曾出家为僧,他们接触、学习、崇奉佛教的目的不尽相同,有的因病缠身,无望时自寻希望;有的想修身养性,居世俗求超凡;有的为摆脱困境,踏新途觅解脱,但不管出于何种目的,最终都有了新的收获,那就是从诗歌的创作中获得精神上的寄托。
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诗人有:(1)王维。
王维被誉为“诗佛”,他的诗“诗中有画、诗中有佛、诗中有禅”,他的山水田园诗流露出浓厚的佛学思想,比如:《山居秋暝》,其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就表现了王维对“世外桃源式”生活的追求,流露出禅宗中“静”、“幽”的思想。
还有他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2)白居易。
《赠草堂宗密上人》诗云:“口藏宣传十二部,心台照耀百千灯”,《感悟妄缘题如上人壁》:“弄沙成佛塔,锵玉谒王宫。
彼此皆儿戏,须臾即色空。
”(3)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诗云:“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从以上可以看出,佛教在中国古代诗人的心目中已经生根发芽,生长于中国古代诗歌作品之中,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所以我们可以说,中国诗歌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所以能如此的博大精深,与佛教文化所做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三)佛教文化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
1、“境界说”“境界”一词来源于佛教之中,如“了知境界,如幻如梦”,之后唐代诗人王维提出“物镜、心境、情境说”,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道:“不以物喜,不易己悲”,把人的快乐和痛苦直接与环境联系起来,清代王国维又提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尽中之一境界也”。
2、“顿悟说”顿悟之说,在佛教经典中早有记载。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一即有“速疾解脱顿悟涅盘”之语。
《菩萨珞璎本业经》卷下“佛母品”也称“听等觉如来说珞璎法藏,是故无渐觉世尊,唯有顿觉如来”。
顿悟说的创立顿悟之说由来已久,但真正创立学说的是东晋、南北朝的道生。
南朝名士谢灵运非常支持道生的顿悟理论,并有所发挥。
他著《与诸道人辩宗论》,与许多对顿悟之说有疑问的法勖、僧维、慧、法纲、王体元等人问答与辩难。
认为渐悟只是一种引导愚昧者的方便说法,只有顿悟才能得到佛教真谛。
禅宗这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顿悟理论,在佛教中影响颇大。
而且对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宋明理学家的文学作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所倡导的“一旦豁然贯通”的工夫,就脱胎于禅宗的“一悟即至佛地”的顿悟说。
陆九渊提出直接“发明本心”以达到“知”的认识论,也源于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理论。
3、变文变文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敦煌藏经洞被发现而重新被人认识的一种古代文学的文体,在发现之初,他被称之为“佛曲”、“演义”等,后来才渐渐称之为“变文”。
是中国古代文体之中受印度佛教文化影响最直接的一种文体形式。
从变文的发展过程与形式上来看,其起源与佛教文化中的“变”相关,为“变现”之义,很多学者认为“变“即变相,即是图画,后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相结合,变成了一种新的文体形式“伴图讲唱”的文体形式。
相当于现在的讲唱形式。
4、.鼓子词及宫调唐以后最受到变文影响的,除说话人的讲史及小说以外,要算流行于宋金元三代的“鼓子词”与“宫调”了。
鼓子词是小型的变文,仅见于宋,是当时士大夫受到变文影响的典雅作品,也是一种叙事讲唱文,也是散文和韵文相间组织而成的。
惟其篇幅不长,仅供宴会一宵之娱乐,以管弦伴歌唱。
宋赵德麟“侯鲭录”载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是鼓子词。
开首就说“奉劳歌伴,先定格调,复听芜词”。
每一段歌开始,必先之以奉劳歌伴,再和前声。
是知鼓子词的讲唱者,至少须以三人组成:一人讲说;一人歌唱,讲唱者或兼操弦索或吹笛;其他一人则专吹笛或操弦。
每节先引传奇(即“会真记”)一段,复唱蝶恋花词。
如变文先引经,后说唱一样。
“诸宫调”亦用弦索伴倡。
是宋代讲唱文里最伟大的一种文体,是变文的嫡系子孙,却比变文更为进步。
他不仅篇幅浩瀚,且有精密严饬的结构,在宋金元三代的民间最有势力。
其讲唱不止一天两天,甚至三月两月听者不倦,可见其趣味浓深了。
“董西厢”是诸宫调,最流传的尚有“刘知远诸宫调”。
刘知远诸宫调开头说道:[商调回戈乐]闷向闲窗检文典,曾披揽,把一十七代看。
自古及今,都总有罹乱。
共工当日征于不周,蚩尤播尘寰。
汤伐桀,周武动兵,取了纣河山。
并合吴越,七雄交战,即渐兴楚汉。
到底高祖洪福果齐天,整整四百年间社稷,中腰有奸篡王莽立,昆阳一阵,光武尽剪除。
末复三分,举戈铤,不暂停闲。
最伤感,两晋陈隋,长是有狼烟。
大唐二十一朝帝主,僖宗听谗言。
朝失政,后兴五代,饥馑煞艰难。
从前上古讲起,直到五代,作开场白。
以后才说到刘知远故事。
可见其规模之大。
诸宫调之流行,再加以当时歌舞,添配脚色,自然成为戏剧。
多扮演世俗故事,逐渐发展,以至今日。
4、白话小说中国的文言文小说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也发生了变化,中国的小说能回归民间变成民间都能接受的“俗文体”,是在佛教文化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
这种“俗文体”小说的特点就是把“雅文”改变成民间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因而被称之为“白话小说”,其文体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传奇小说、俗讲、话本、章回小说等阶段。
如唐代的《古镜记》,就是“受到印度佛教的影响”,所以我们可以说,在白话小说能成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被世人接受,并广泛的得到传播,与佛教对中国小说发展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佛教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影响除了上述的几个文学体裁之外,还有比如说像弹词和宝卷等。
以上是我们对佛教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影响的一点小小探索,佛教文化自传入中国以后便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二着兼收并蓄,共同发展,造就出许许多多优秀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说,没有佛教文化的传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就没有今天这样光彩夺目,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