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讲学稿1(无答案) 语文版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1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语文版.doc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1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语文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思路。
能力目标:1、学习文章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修辞描写景物的方法。
2、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移步换景的写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情景交融、移步换景等手法描写景物。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祖国河山和祖国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师:同学们,谁知道“岁寒三友”是哪三友啊?生:竹、梅、松(不畏严寒,彰显生命的坚韧不屈)师:那么“四君子”呢?生:竹、梅、兰、菊(高尚品格的象征)师:是的,竹子不仅纹路清晰,板面美观,色泽自然,竹香怡人,气质高雅,而且不积尘,不结庐,易清洁,最主要的是它挺拔、虚心、有骨节,表现了一种坚韧不屈的品格。
苏轼有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爱竹是古代文人贤士之共同追求。
今天也有一位爱竹人,他将带领我们走进江南竹乡。
下面我们来学习黄蒙田的《竹林深处人家》。
作者简介、解题黄蒙田,原名黄草予,又名黄茅,1916年7月出生,广东台山人,1936年从美术学校毕业,抗战胜利后,放弃美术创作实践,集中美术业务工作,同时进行写作。
作为当代画家、散文家,他写过诗歌、小说、散文、游记等。
作品有《湖畔集》、《山水人物集》、《湖光水色之间》、《春暖花开》,其中《春暖花开》是在江南地区的游记。
“竹林深处人家”化用的是”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句。
这篇文章除了写竹林之外,还写了竹林深处的人家,给了我们两种不同的印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游览竹林,访问竹林深处的人家。
整体感知1、自行朗读课文,勾出生字生词。
lù zā suì pīng wū shài lǎn山麓密密匝匝隧道屏风竹坞晒干山岚Lì biǎn dān qì mián yán jiàn lǚ fù斗笠匾箪沏绵延山涧缕缕名副其实2、结构层次分析学生阅读课文,小组讨论各段的段落大意并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教案(语文版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教案(语文版初一上)doc初中语文«竹林深处人家»教案执教者:肖永全重点:了解作者抓住特点的写法。
难点:体会移步换景写法的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熟悉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清课文层次,找出各层次之间过渡的语句,理清作者的思路。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竹子,是令人喜爱的一种具有观赏和有用价值的植物,我们在许多绘画,摄影作品中都见过她的倩影,当你来到竹海之中是如何样一种感受呢?今天让我们一起从一篇散文中的〝竹林深处〞,体会身在竹海之中的意境,一起分享竹了给我们带来的美的愉悦。
〔二〕阅读要求1.先观赏文中插图,增强感性认识,然后阅读课文,熟悉内容。
2.找出文中表示〝移步换景〞的衔接语句,理清作者思路。
〔三〕落实生字、生词。
〔四〕分析课文提咨询:本文写竹林,采纳了回忆的手法来写,表现了作者对当年的竹乡所见、所闻、所感,这种以回忆写景的手法好处是什么?回答:讲明作者对当年的竹乡之行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也反映作者对江南竹乡及生活在竹乡的勤劳、淳朴的村民的一往情深。
老师提示:本文共8个自然段,我们重点看本文的第一部分,第5自然段才写到竹林深处人的活动,而在第1——4自然段,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写竹海、竹坞中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作者如此安排文章的描写顺序用意是什么,请同学们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把各组意见集中后整理归纳。
教师点拨:作者用大量笔墨〔四段文字〕写竹林,写它们的无边无际、深不可测,用意在于通过具体描画竹子丰收的景象,为后文写竹林深处的人家,写他们丰收的欢笑作铺垫,作者并不是单纯地为写景而写景,而是通过详细写竹林景色,写竹海无边,来表现出竹乡的漂亮富饶,而且也与文题〝深处〞二字切合。
提咨询:从第一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作者从不同视角来描写茂盛的竹林,同一竹海,从不同角度看,作者的感受却不尽相同,文中先从什么角度写竹海,重点写了什么?回答:先写从远处远望,第一自然段中有〝远望去〞一句,要紧写远望竹海给人的一种整体感受。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3.11《竹林深处人家》(第1课时)教案 语文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3.11《竹林深处人家》(第1课时)教案语文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江南竹乡的美丽景色,明白作者所寄寓的深情。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通过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的作用,培养与增强语感,通过学习从不同角度写景的方法,掌握“移步换景”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感受自然美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作品的内容美和语言美。
教学难点: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的作用,培养和增强语感。
课时:2课时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开展式。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了解作者,通读课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有两句话赠给大家共勉:“未出土时便有节,凌云霄时尚虚心”。
大家知道这是歌赞什么的精神吗?(生:竹)你对竹了解多少?关于竹的诗文、绘画、用途等都可以说出来,大家交流一下。
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竹的材料,如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等等。
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学习一篇文章──《竹林深处人家》。
二.自学体验——走进文本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1、走近作者黄蒙田,原名黄草予,又名黄茅,1919年出生,广东台山人。
著有《落乡班子》《职业与爱情》《春乱花开》等2、朗读课文(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标号自然段,划好重点字词。
(3)融情入境,在朗读中初步感知江南竹乡的特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
3、预习自测(1)注音山麓.( lù)隧.道( suì)屏.风( ping )密密匝.匝( zā)竹坞.( wù)山岚.( lán )缕.缕炊烟( lǚ)竹箬.( ruò)器皿.( mǐn )匾箪..( dān )名副.其实( fù)(2)解释词语密密匝匝:很稠密的样子名副其实:名声与实际相一致副:相称,符合束手无策:形容问题没有解决的办法。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教案内容预览:11.竹林深处人家黄蒙田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江南竹乡的美丽景色,明白作者所寄寓的深情。
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的作用,培养与增强语感。
在欣赏、感受自然美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作品的内容美和语言美。
教学难点: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的作用,培养和增强语感。
课时:2课时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开展式。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了解作者,通读课文。
教师:制作课件。
设计思路:通过联系生活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通过初读与朗读品析两个教学环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质疑探究,培养学生勤思考,善提问,会探究的学习品质,在领悟文章本身及大自然的美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同学们,竹子是大家熟悉和热爱的植物,在我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几乎处处都能见它的身影,你能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谈谈你对竹子的感受吗?(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小结:说到竹子,同学们的话就多拉,竹子不仅是我们生活中所熟悉的东西,而且与我们的精神生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今天,我们就随着当代画家兼散文家黄蒙田,一起去江南竹乡走走。
(板书课题)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晾(liàng)沏(qī)隧道(suì)竹箬(ruò)屏风(píng)密密匝匝(zā)山麓(lù)山岚(lán)2.理解词语(1)气势:人或事物表现出的某种力量和形势(2)名副其实:名声或名称与实际情况相符三.整体把握1.范读课文,也可听课文录音,(出示课件1:图--竹林、山、水、乐--清脆的鸟鸣。
)教师要尽可能地注意到语气、语速、语调、重音等,以此来感染学生。
同时要求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大意,了解作者情感。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教案2 语文版
语文:第12课《树林和草原》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上)[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写景的顺序。
2、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3、学习文章寓情于景的写法。
一.教师导入课堂学习的关键在于合作与交流,包括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同学与文本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但合作与交流成功的前提是个人的自主学习,只有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们的合作和交流才有意义。
请同学们展示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
二.展示、交流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
①积累字词:学生展示自己积累的词语,教师强调三个词语(铿锵、穹隆、头晕目眩),让学生结合具体语境解释意义。
②主要内容与情感基调:学生用一句话归纳本文主要内容,明确:本文写盛夏树林草原一天中的景色。
情感基调:喜爱大自然。
(教师引导: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三.赏析优美的景物描写,体验文章情感。
①自由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②②说说你最喜欢的景物描写,谈谈你的感受。
(教师引导:可以从语言、情感、画面以及给你的联想等方面去分析。
)③小组合作交流,并形成合作学习记录,小组代表发言(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即给予鼓励)。
④配乐朗读文章末段,再一次感受优美的景物描写。
(教师引导:通过同学们的赏析和配乐朗读,我们确实感受到作者笔下优美的景色。
屠格涅夫是位善于描写自然景色的伟大作家,难怪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称赞说两三笔一句,大自然就发出芬芳的气息。
请同学们结合文章探究作者写景成功的密诀是什么?)4.探究写景成功的要领。
①小组合作讨论,形成发言记录。
②小组发言并交流(只要能结合文本,言之有理即可)。
③学生总结交流结果,教师板书。
参考如下:①善于观察,抓住景物特征。
②准确生动的语言。
③讲究写景的手法。
④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引导:同学们探究出了写景成功的密诀,那么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密诀进行创新。
将黎明时候的景色进行想象,写得更具体些,让树林和草原黎明时的景色也散发出芬芳的气息。
)5.想象与创新(以黎明时候的景色为基础大胆想象创新,完成写作片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语文版
《竹林深处人家》诵读积累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南朝·粱·吴均《山中杂诗》)[赏析]黄昏时分,山边暮霭弥漫,竹林中透着落日余晖。
是“山”而特意点出是“山际”,是“竹”而特意点出是“竹中”。
这别致的观赏角度使画面平添了几分幽谧气氛。
目标导航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积累文中的词语,学习分层递进阅读文章的方法。
2.学习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学习用精读和泛读两种方法,把握全文主旨。
(难点)3.了解江南竹乡的生活特点及作者对江南的喜爱之情。
(重点)写作背景1.题目解说“竹林深处人家”,顾名思义,文章要写的是江南竹乡人家的生活和江南竹乡的风景。
“深处”二字可见竹林之茂盛。
“人家”二字则充满了生活气息。
2.作者名片黄蒙田,1919年生,广东台山人,现居香港,当代画家、散文家。
曾写过诗歌、小说、散文、游记等。
作品有《湖畔集》《山水人物集》《湖光山色之间》《春暖花开》等。
3.背景资料本文选自《现代文丛》。
有改动。
作者黄蒙田在20世纪70年代的某个春天,曾到江南竹乡探望朋友。
江南竹乡的秀丽风光和山村居民的真挚、淳朴,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后来,在朋友家做客,吃到竹笋,想起往事,于是写下本文。
总结探究1.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竹林茂密的景色以及竹乡人家闲适、安宁生活的描述,展示了江南竹乡的美丽富饶以及竹乡生活的显著特点,表现了作者对竹乡景致的赞美和对人们生活的讴歌。
2.板书设计3.写作特色(1)移步换景,角度多变。
同一竹海,从不同角度看,作者的感受不尽相同。
文中先写远望,整体感受竹林如海。
接着写“深入到竹海里去”近看的感觉,如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
然后再写穿过最密的竹海,来到较高的“竹坞”,可以“举目四顾”,看到的“除了竹子,还是竹子”。
这样描绘的竹海丰富多彩,又层次井然。
(2)多层渲染,重点突出。
本文的重点是写竹乡人家,写竹农丰收的喜悦。
文中用大量篇幅描写竹海、竹坞中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的竹林,意在具体描绘竹子丰收的景象,为后文写人家、写欢笑声作铺垫,并非单纯为写景而写景。
河南省偃师市府店镇第三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竹林深处人家》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河南省偃师市府店镇第三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竹林深处人家》导学案语文版【课前准备】搜集整理作者有关资料以及他的写作特点相关资料,以及江南竹乡的景物特点等资料。
【学习目标】1. 划分段落,深究课文内容,领略作者对江南竹乡的热爱之情。
2. 认识江南竹乡的生活风貌。
3. 学习运用比喻法和层递法。
4. 品味优美的语言,学习按时间顺序描写变化之景的写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移步换景法,严谨的结构,丰富的修辞手法。
【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未出土时便有节,凌云霄处尚虚心——竹”,在中国对竹的描写由来已久,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而一代画家兼诗人的赵板桥更是以画竹,咏竹而名流千古,然而大多数古人伤竹,咏竹都在赞美它们的“节直”“坚强”如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身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说的就是它的坚忍不拔之志,同样作为赵老板的另一首咏竹名篇《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峰与碟。
也是借竹赞美自己高雅的节操,从实际上讲他吟咏的不是竹而是自己,竹只是个替身而已,这种诗歌往往不能让人真正的领略竹的实在美与自然美,用以励志可以,用以赏析景物本身则显得单调无味。
那么真正的竹林是什么样子呢?今天,我与大家一起走进“竹林深处人家”来领略自然之美,享受作者带给大家的一种视觉大餐。
2.走进作者:(查阅资料,写出作者简介)黄蒙田原名黄草予,又名黄茅, 当代画家,散文家.一九一九年七月出生,广东台山人现居香港。
一九三六年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专门学校西洋画系。
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放弃美术创作实践,集中美术业务工作,同时进行写作。
作品有《湖畔集》(1972年), 《山水人物集》(1976年),《湖光山色之间》(1976年),《春暖花开》(1977年)等.作品集:《竹林深处人家》、《花间寄语》《抒情小品》《艺苑交游录》所著《竹林深处人家》一文被选入中国语文教材七年级教科书。
【初中语文】(语文版)竹林深处人家教案1 语文版
【竹林深处人家】黄蒙田主旨:本文忆述作者过往在江南乡下作客,看到茂密竹林的壮观,体验到竹林深处人家朴素、勤劳的生活,抒发作者对竹乡的怀念。
段落大意:第一段:因在朋友家中吃到扁尖笋做的家常菜,引起在江南乡下作客的回忆。
第二段:记叙在江南竹乡吃笋的往事。
第三段:描写远眺竹乡所见的景色。
第四段:描写深入竹海所见的景色。
第五段:描写登上较高的竹坞所见的景色。
第六段:描述从竹林上的炊烟,发现竹林深处有人家。
第七段:描述从竹林走到山村的经过及所见的景色。
第八段:描述山村的特色和竹乡人家的生活。
第九段:指出竹和竹笋丰收,是竹农辛勤劳动的成果。
第十段:由回忆到现在,抒发作者对江南竹乡的怀念。
内容分析: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段。
文章一开始,即指出事情的缘起,然后引出下文。
1.事情的缘起:因朋友请吃饭,有扁尖笋做的家常菜,令作者回忆起过往在江南乡下作客的情形,于是引起了下文。
2.回忆竹乡吃笋:某年春天,作者在江南竹乡吃到当地人当作零食的盐扁尖笋,喝到碧螺春茶,令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为盐扁尖笋新鲜,吃来咸中略带甜味,有一股鲜嫩的新笋气味。
他认为这种风味是江南竹乡所独有的,所以这次偶然在朋友家吃到扁尖笋,便不期然回忆起在江南乡下作客的情形。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包括第三、四、五段。
作者在江南乡下作客,除了扁尖笋外,令他印象深刻的还有竹林。
在这部分,作者从以下几方面描写江南的竹林。
1.远望竹林:从远处望去,竹子之多,给人的印象是除了竹子,其它的植物都彷佛不存在。
因为那里一连几座山头,从平地开始至山顶,全铺着竹,一层又一层,完全分不出竹枝、竹干和竹叶,连房子、小径和小桥流水也看不到,简直就是一个竹的海洋。
而且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堆一浪,一直涌到很远的地方。
2.深入竹海:他们沿着石子路深入竹海,看到两旁高大的竹林密不见底,把路的土空盖着,挡着猛烈的阳光,彷佛是杜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一样。
而且竹的茂密,使人不能辨别方向,要不是有当地的朋友带路,恐怕很快就会迷途了。
广东省河源中国教育学会中英文实验学校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讲学稿1(无答案)
《竹林深处人家》学习目标与要求:一、学习目标与要求:1、积累字词,了解作者。
2、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课文阅读(默读、朗读),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品写景思路。
3、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江南竹乡的美丽景色,明白作者所寄寓的深情。
知识链接:关于作者:黄蒙田 (1919——)广东台山人,现居香港。
当代画家,散文家。
原名黄草予,又名黄茅,一九一九年七月出生,广东台山人。
一九三六年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专门学校西洋画系。
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放弃美术创作实践,集中美术业务工作,同时进行写作。
主要作品:《湖畔集》(1972年),《山水人物集》(1976年),《湖光山色之间》(1976年),《春暖花开》(1977年)等。
作品集:《竹林深处人家》、《花间寄语》《抒情小品》《艺苑交游录》。
所著《竹林深处人家》一文被选入中国语文教材七年级教科书。
模块一:自主学习学习内容摘记朗读课文,并完成下列题目。
1、在课文中画出下面划横线的字词然后注音。
山麓()隧道( ) 屏风( ) 竹坞( )山岚( ) 竹箬( ) 匾箪( ) 沏( )晾( ) 密密匝匝( )2、根据下面语句的意思填写正确的词语。
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在山中或地下凿成的通道。
()3、本文从不同角度对竹子进行描写,说说下列句子描写的角度。
(1)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你很难知道那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海有多深。
()(2)茶里面有一股清香的新竹的气息——事实上这里连空气也充满了竹的清香。
()(3)看到整个世界都是绿色,除了近处的竹叶在微风中摆动发出沙沙的响声,再也听不到别的吵音。
()4、文章写了什么地方,什么季节的景物?这里有什么人?模块二:交流研讨内容一:作者是从几个观景点描绘不同的竹林景物?主要突出竹子的什么特点?内容二:第1段中“远望去”一句,望见了什么?突出了竹子的什么特点?内容三:齐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作者的观察视角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观察的结果是怎样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模块三:巩固内化学习任务摘记任务一:抄写课文的字词积累。
语文: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第1课时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11、竹林深处人家节次 第1课时 备课人 赵群友 授课时间总课时数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体会江南竹乡的美丽景色,明白作者所寄寓的深情。
了解移步换景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作品的内容美和语言美。
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的作用,培养和增强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欣赏、感受自然美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 学 重、难 点感受作品的内容美和语言美。
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的作用,培养和增强语感。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一、激趣引入1、谈起中国美景,有人曾这样说过“北方之景,形似关东大汉,有粗犷豪放之态;南方之景,宛如小家碧玉,有温柔恬静之姿”。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竹林深处人家》,就让我们去江南竹乡领略一下她的女儿情态和动人之姿。
2、考一考:带竹字的成语,写竹的诗,岁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
成语:胸有成竹 势如破竹 罄竹难书 青梅竹马 竹篮打水 竹报平安诗: 竹石清·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岁寒三友:松竹梅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二、检查预习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晾(li àng )晒 沏(q ī)茶 隧道(su ì) 竹箬(ru î) 屏风(p íng ) 密密匝匝(z ā) 山麓(l ù) 山岚(l án ) 匾箪(d ān ) 器皿(m ǐn ) 忙碌(l ù) 缕缕( l ǚ ) 竹坞 (w ù)2、理解词语气势:人或事物表现出的某种力量和形势名副其实:名声或名称与实际情况相符三、整体把握1.范读课文,也可听课文录音。
教师要尽可能地注意到语气、语速、语调、重音等,以此来感染学生。
同时要求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大意,了解作者情感。
2.解读标题,根据“竹林”和“人家”分出文章的层次。
文章脉络:全文共十段, 可分为四个部分。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精品教案 语文版
《竹林深处人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文中的词语,学习分层递进阅读文章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江南竹乡的美丽景色,明白作者所寄寓的深情。
3、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的作用,培养与增强语感。
4、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作品的内容美和语言美;在欣赏、感受自然美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江南竹乡,远远望去,一层又一层,分不出竹枝、竹干和竹叶,绵延着这辽阔的“绿色”的海洋,再加上“海洋”深处飘来的缕缕炊烟,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散文家黄蒙田先生走进那深深的竹林,探访一下竹乡之人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竹林深处人家”,顾名思义,文章要写的是江南竹乡人家的生活和江南竹乡的风景。
“深处”二字可见竹林之茂盛。
“人家”二字则充满了生活气息。
2、作者:黄蒙田,1919年生,广东台山人,现居香港,当代画家、散文家。
曾主编《海洋文艺》,写过诗歌、小说、散文、游记等。
作品有《湖畔集》、《山水人物集》、《湖光山色之间》、《春暖花开》等。
3、背景资料:作者黄蒙田在七十年代的某个春天,曾到江南竹乡探望朋友。
江南竹乡的秀丽风光和山村居民的真挚、淳朴,给他留下难忘的印象。
后来,在朋友家做客,吃到竹笋,想起往事,于是写下本文。
4、学习生字:晾.(liàng)沏.(qī)隧.道(suì)竹箬.(ruò)屏.风(píng)密密匝匝.(zā)山麓.(lù)山岚.(lán)竹坞.(wù)匾箪.(dān)5、理解生词。
6、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全文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总写远望、近观、居高临下所见的竹林景致,表现江南竹乡竹林茂密、深如海洋的特点。
【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竹林深处人家》导学案(无答案)语文版
11竹林深处人家学习目标1.认真阅读,能够说出课文写的三个方面主要内容及景物特点。
2.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时表达出作者对竹乡生活的向往之情。
3.能够从修辞(比喻、排比)手法和抓住关键词赏析准确生动的语言。
4.学会用拟人修辞手法,写一段话(写景)。
第一课时一、导学1.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山麓.(lù) 隧.道(suì) 屏.(píng)风竹坞.(wù) 山岚.(lán) 竹箬.(ruó) 匾箪.(dān) 沏.(qī茶)2.带着对竹乡的向往之情朗读课文。
二、合作交流1.描写竹乡的丰收景象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
请将下列内容照样子补充完整。
远望:竹林如海――“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近看:深入竹海――如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四顾:穿过竹海――“除了竹子还是竹子”3.竹乡用竹突出表现在房子和家具器皿。
请在课文中找出相应语句。
房子:竹乡里的房子、、、、、、门窗也无不是竹的。
家具器皿:放眼望去、、、、、、也是竹箬做的。
4.作者写竹乡人生活的主要内容(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听到和看到的:(1)后来又看见孩了们赶着山羊回来、、、、、、晒着黄色带着斑点的竹箬。
(2)我们正要离去、、、、、、女孩子回来了。
闻到和想到的:主人从门外抓一大把、、、、、、更和谐更有情调的了。
小结:(写一写)你本节课的收获。
当堂检测:1.听写下列词语晾(笋干)山麓隧道屏风竹坞山岚竹箬匾箪沏茶名副其实密密匝匝2.听写下列句子(1)两旁高在的竹林密密匝匝、、、、、、仿佛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
(2)我心里在想着、、、、、、那是竹林深处人家的炊烟。
(3)课文末段第二课时一、赏析语句(提示:本文语言形象生动主要运用了多种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引用、反问、设问、排比等)。
试在课文中找出比喻、引用、反问、设问、排比的句子和同学交流。
比喻句:引用句:反问句:设问句:排比句:二、分析句子的妙处(提示:分析句子的妙处,一般是要我们指出句子的修辞手法和相关的精当的词语它“显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或且“准确地写出”了什么,联系上下文和句子的内容解决这个“什么”)1.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你很难知道那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海有多深,只是你看竹浪的起伏和它的气势,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林深处人家》
学习目标与要求:
一、学习目标与要求:
1、积累字词,了解作者。
2、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课文阅读(默读、朗读),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品写景思路。
3、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江南竹乡的美丽景色,明白作者所寄寓的深情。
知识链接:
关于作者:黄蒙田 (1919——)广东台山人,现居香港。
当代画家,散文家。
原名黄草予,又名黄茅,一九一九年七月出生,广东台山人。
一九三六年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专门学校西洋画系。
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放弃美术创作实践,集中美术业务工作,同时进行写作。
主要作品:《湖畔集》(1972年),《山水人物集》(1976年),《湖光山色之间》(1976年),《春暖花开》(1977年)等。
作品集:《竹林深处人家》、《花间寄语》《抒情小品》《艺苑交游录》。
所著《竹林深处人家》一文被选入中国语文教材七年级教科书。
模块一:自主学习
学习内容摘记
朗读课文,并完成下列题目。
1、在课文中画出下面划横线的字词然后注音。
山麓()隧道( ) 屏风( ) 竹坞( )
山岚( ) 竹箬( ) 匾箪( ) 沏( )
晾( ) 密密匝匝( )
2、根据下面语句的意思填写正确的词语。
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
在山中或地下凿成的通道。
()
3、本文从不同角度对竹子进行描写,说说下列句子描写的角度。
(1)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你很难知道
那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海有多深。
()
(2)茶里面有一股清香的新竹的气息——事实上这里连空气也充满了竹的清香。
()
(3)看到整个世界都是绿色,除了近处的竹叶在微风中摆动发出沙沙的响声,再也听不到
别的吵音。
()
4、文章写了什么地方,什么季节的景物?这里有什么人?
模块二:交流研讨
内容一:作者是从几个观景点描绘不同的竹林景物?主要突出竹子的什么特点?
内容二:第1段中“远望去”一句,望见了什么?突出了竹子的什么特点?
内容三:齐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作者的观察视角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观察的
结果是怎样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模块三:巩固内化
学习任务摘记任务一:抄写课文的字词积累。
任务二:完成下面的练习题。
1、作者用了哪四个比喻来描写竹林的茂密?
2、近看的感受,作者是怎样表现的?
课题: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
授课时间班级姓名
三、当堂训练(独立完成)
一、基础题: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饼饵
..()()山麓.()山岚.()
2.课文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把下列词填入空缺中,依次是。
⑴其实,在她那江南女子的秀气中,却蕴含着几分。
⑵不知是喘息了一会儿,还是来了一股,招娣练球练得完全忘我了。
⑶小李也冒火了,一上来,就不顾一切了。
(备选词语:愣劲野劲邪劲)
二、发展题
说是竹乡,并不是没有别的植物,不过实在太少,而竹子之多,给你的印象似乎是,那里除了竹,其他便什么植物都不存在了。
其实不是没有而是看不到。
远望去一连几座山头,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不,从平地开始就全铺着竹,一层又一层,不但分不出竹枝、竹干和竹叶,连房子、小径和小桥流水都看不到,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
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你很难知道那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海有多深,只是你看竹浪的起伏和它的气势,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
我们沿着一条路边是小溪的石子路深入竹海去。
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得看不见底,把路的上空盖着,此刻阳光猛烈,在这里却丝毫感觉不到,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
要不是当地的朋友带路,恐怕很快就会迷途,因为在我看来,竹林里的大路小径以至竹树,都是差不多的,除了每根竹子上有一个登记的号码以外,路上又没有标志或街名。
有时看到前面一丛像屏风一样的竹挡着去路,心里想已经到了尽头了。
但是到得前面,那一丛竹忽然像机关布景似的移开,我们已经发现另一条山路让出来,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4.“从平地开始就全铺着竹”句中用“铺”而不用“长”,为什么?
5.为了写竹子之多,作者还用作比。
6.从这两段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7.“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一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能表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