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平与效率双重视角的中国农业碳减排潜力分析
中国农业碳排放再测算:基本现状、动态演进及空间溢出效应
中国农业碳排放再测算:基本现状、动态演进及空间溢出效应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峻,减少碳排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中国农业碳排放问题尤为重要。
然而,由于农业碳排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关于中国农业碳排放的准确测算一直是一个难题。
本文旨在重新测算中国农业碳排放,深入探讨其基本现状、动态演进以及空间溢出效应,以期为中国农业的绿色转型和碳减排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首先基于最新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和技术手段,对中国农业碳排放进行再测算,揭示中国农业碳排放的基本现状。
在此基础上,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中国农业碳排放的动态演进趋势和空间溢出效应,探究其影响因素和传导机制。
结合中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中国农业的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准确评估中国农业碳排放的实际水平,而且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农业碳排放的演变规律和空间特征,对于推动中国农业的绿色发展和全球气候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农业碳排放的基本现状农业碳排放是全球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农业的碳排放情况尤为引人关注。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活动的日益频繁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中国农业碳排放量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
这种增长不仅源于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也与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等因素有关。
在农业碳排放的来源上,农田土壤是主要的排放源之一。
农田土壤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于农作物的呼吸作用和土壤有机质的分解。
农业生产和农田管理过程中的农机具使用、化肥农药的施用等也会产生一定的碳排放。
这些排放源的存在,使得农业碳排放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从空间分布上看,中国农业碳排放量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一些农业发达、农业生产规模大的地区,其农业碳排放量也相对较高。
同时,由于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资源禀赋的差异,农业碳排放的强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农村碳排放区域差异演变与公平性探讨
中国农村碳排放区域差异演变与公平性探讨李贝;田云;王庆【期刊名称】《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24()3【摘要】在完成中国及其部分省级行政区农村碳排放量测算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其区域差异演变特征、碳排放公平性与否等问题展开了探讨。
研究发现:第一,2005-2021年中国农村碳排放总量虽存在起伏但总体处于上升趋势,结合其变化特征可大致划分为“波动下降”“波动上升”“持续下降”“持续上升”四个不同阶段。
各省份2021年农村碳排放量差异较大,其中湖南居首、上海最后,排在前10位的省份农村碳排放量之和占到了全国的56.35%,而后10位仅占11.26%。
第二,各省份农村碳排放量差异在多数年份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要大于农村常住人口规模,具体到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等三类区域又呈现出不同特点。
从总体贡献率来看,区域内差异相比区域间差异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第三,各省份农村碳排放存在着明显的非公平性特征,具体表现为:以海南为代表的13个省份相对以较多的农村常住人口抑或农业增加值引发了较少的碳排放,客观上承载了其他省份的碳排放压力,而青海等17个省份的情形则正好相反。
基于人口承载系数、经济贡献系数的数值差异,可以将30个省份划分为“双高”“高-低”“低-高”“双低”等四种类型。
【总页数】13页(P25-37)【作者】李贝;田云;王庆【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WTO与湖北发展研究中心;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2【相关文献】1.中国航空碳排放区域差异及演变特征分析2.中国省域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时空差异及公平性研究3.中国省际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区域差异与时空演变特征4.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演变特征分析与因素分解5.中国省域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脱钩趋势演变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村节能减排碳潜力调研报告——以北京市昌平区某农村为例
能 源 和 燃 料 使 用 产 生 的 二 氧 化 碳 分 析
表 , 各 户 能 和 燃 杼 耗 产生 的二 氧 化碳 数 量 0
接 受 调研 的2 户 居 民全 部 选 择有 生 物 质 能源 0
户 数 1 2 3 4 5
家庭 日常 均 每个 。 平
2. 2 62 .91
3 3 .7 4. 8. 51 61
与灯具本 身的使用要 求有关 , 同时在 一定程 度上影
响 了住户 的二氧化碳 排放量 。三种 灯 的使用 时 间没 有 显著 的区别 ,这表 明从平均水平 上来看 ,住户并
没有 因为灯 具的不 同进行 区分使用 。
采 暖 材 料
在 “ 您家 中使 用 的主 要采 暖 材 料 为 ”的调 研
1 8
1 9
2 0
改 善环境 。调 查结 果 说明此 方面 有 待改 善 。
生物质 能 源使 用
酉分 比 9 % 9 % 7 % 9 % 8 % 8 % 9 % 5 % 6 % 4 % 5 7 5 2 8 0 1 2 8 6
这 样 的 调研 结 果一 方 面表 明采 暖 供暖 消 耗 能 源 对 于 家 庭 日常 行 为 产 生 的 二 氧 化 碳 最 影 响 最
2 0:中 国包 装 2 l /1 Oo o
窗户数 量 与 面积 、层数
高 于前 两 者 ,即其 对 家庭 日常 行 为产 生 的 : 化 二氧 碳 量 的影 响是最 大 的 。
农 9 各 户 米 蹉 供 蹉 耗 能 卢 生 的 二 化 磺 占 家建 日常 行 为 产 生 二 氧化 碳 的 比 锻
碳排放约束下中国农业生产效率研究论文
碳排放约束下中国农业生产效率研究论文摘要:以往的文献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度量多是基于传统的劳动、资本和土地等要素,往往忽略随机误差以及环境效应,对规模效率也不能作出客观判断,无法反映出相关农业生产者的决策与管理水平。
本文将碳排放同生产率的研究结合起来,利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区域农业生以往的文献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度量多是基于传统的劳动、资本和土地等要素,往往忽略随机误差以及环境效应,对规模效率也不能作出客观判断,无法反映出相关农业生产者的决策与管理水平。
本文将碳排放同生产率的研究结合起来,利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区域农业生产效率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以期能较为准确地评估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发展的真实状况。
论文关键词:农业生产论文一、研究方法及数据说明1.三阶段DEA模型三阶段DEA模型是一种能够更加准确的评价DMU0(决策单元)效率的方法,是由Fried等(2002)经过多年研究提出的。
共分三个阶段。
(1)式中:θ表示各决策单元的纯技术效率(PTE),即DMU0(决策单元)的有效值。
n表示决策单元个数,m表示输入变量个数,s表示输出变量个数,xij表示投入要素,yir表示产出要素,如果θ=1,且s+≠0,或s-≠0时,则DMU0(决策单元)为弱DEA有效;如果θ=1,且s+=0,同时s-=0,则DMU0(决策单元)DEA有效;如果θ?1,则DMU0(决策单元)非DEA有效。
在考虑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CCR模型可表示为:Ⅱ阶段:相似SFA分析模型。
通过Ⅰ阶段的分析,得出的投入/产出松弛变量取决于环境因素、随机因素和管理效率因素等三个影响因素。
接下来,再通过构建类似SFA模型,对这三个因素的影响作用分别进行测算,将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加以剥离,得出管理无效率是造成的DMU投入冗余的唯一因素。
Ⅲ阶段:调整后的DEA模型。
选用Ⅱ阶段得到的调整后的投入数据,取代初始数据,同时,产出数据不变,仍然选取初始产出数据,代入原先的BCC模型,从而得到各决策单元的效率值即为剔除了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的效率值。
农业碳排放监测与减排对策研究
农业碳排放监测与减排对策研究农业碳排放一直是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
农业活动对温室气体的排放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如何有效监测和减少农业碳排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农业碳排放监测和减排对策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碳排放的监测一直是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首先,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农业碳排放的监测。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农田的土地利用情况、作物种植面积和生长状况等信息,从而估算农业碳排放的数量。
其次,建立碳排放监测网络也是一种重要的监测手段。
通过在关键农田区域设置碳排放监测点,定期监测土壤和植被的碳含量,可以及时了解碳排放的情况。
最后,开展地面观测是监测农业碳排放的重要途径。
通过在农田设立气体采样点,收集农业活动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从而准确测算碳排放量。
针对农业碳排放监测所得数据,制定减排对策至关重要。
首先,推广绿色种植技术是减少农业碳排放的有效途径。
采用有机肥料、生物农药和生态灌溉等绿色种植技术,可以降低农业活动对土壤和空气的污染,减少碳排放。
其次,加强农田管理也是减排的关键举措。
合理施肥、精准农药使用和科学灌溉,可以提高农田的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
最后,推动农业生态化发展是减排的长期之道。
通过推广农田生态系统恢复、多样化种植和循环农业模式,可以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降低碳排放量。
综上所述,农业碳排放监测与减排对策研究对于实现碳中和和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准确的监测手段获取农业碳排放数据,再结合有效的减排对策制定和实施,可以有效减少农业碳排放,降低环境污染,并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希望在未来的实践中,各界可以共同努力,为保护地球环境作出贡献。
中国农业生产的碳收支核算及减排对策研究
中国农业生产的碳收支核算及减排对策研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之一,面临着严重的气候变化问题。
农业是中国经济中最重要的一个产业,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因此,研究中国农业生产的碳收支核算及减排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碳循环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农业生产的碳收支进行分析,并提出减少农业碳排放的对策建议。
一、碳收支核算1. 农业碳排放源农业碳排放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土壤呼吸、动物代谢和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
其中,土壤呼吸和动物代谢是自然排放,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无法控制,因此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成为主要减排对象。
2. 农田土壤碳储量土壤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产对土壤碳循环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农田土壤碳储量较高,但由于土地开垦、破坏和化肥、农药使用等原因,农田土壤碳储量正在不断减少。
3. 农业生产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农业生产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于畜禽养殖和化肥使用。
畜禽养殖过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和甲烷以及动物粪便和尿液释放的甲烷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
化肥使用过程中,通过化肥的分解和吸收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氧化亚氮和甲烷等温室气体。
4. 温室气体减排对策为了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畜禽养殖:通过改善动物饲养和管理条件,减少畜禽粪便的释放和甲烷的排放;改善动物饲养和管理条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化肥使用:通过改善施肥方式和精准施肥,减少氧化亚氮和甲烷的排放;(3)土壤管理:通过改善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碳储量。
二、结论可以看出,农业生产是中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为了减少农业碳排放,需要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和管理,同时加大对农业碳循环的研究和应用。
目前,中国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了农田碳汇和农业生态化的措施,这也是未来减少农业碳排放和增加碳汇的方向。
农业碳减排问题及展望
通过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等措施,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土地资源 浪费和碳排放。
03
农业碳减排政策与法规
国际减排政策与法规
国际气候政策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及其《巴黎协定》等国际协议 ,要求各国采取行动减少温室 气体排放,也包括农业领域的
减排措施。
国际农业政策
例如“绿色气候基金”,支持 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农业,通 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农业
循环经济发展
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如畜禽粪便、农作 物秸秆等的再利用,降低碳排放。
创新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创新技术研发
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研发和应用新型低碳农业技术,如精准农业、智能 农业等。
技术推广与培训
加强对农民和技术人员的培训,推广先进的低碳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 效率。
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加强
国际合作项目
积极参与国际农业碳减排合作项目,引进 国外先进的低碳农业技术和经验。
VS
学术交流与研讨
举办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和研讨会,分享研 究成果和经验,推动农业碳减排领域的进 步。
培养低碳农业人才与公众意识
人才培养与引进
加大对农业领域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为农业碳减排提供人才保障。
区域差异
不同地区农业碳排放量和排放结构存在明显 差异,与当地农业生产方式、资源禀赋和气 候条件密切相关。
研究不足与展望
数据缺失
现有研究在农业碳排放领域的数据较为匮乏,尤其是关于不同地 区、不同农业生产方式的碳排放量及排放结构的数据。
技术应用
尽管已有一些减排技术,但其在农业中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 未来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提高减排效果。
中国农业碳排放效率测度、空间溢出与影响因素
中国农业碳排放效率测度、空间溢出与影响因素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碳排放效率的提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中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不容忽视。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探究中国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测度方法、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碳排放减排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其在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
接着,通过构建合理的碳排放效率测度模型,对中国农业碳排放效率进行定量评估,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农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探究不同地区之间的碳排放效率差异及其相互影响机制。
本文还将从多个层面探讨影响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技术进步、政策环境等。
通过实证分析,揭示各因素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作用机制和影响程度,为制定针对性的减排政策提供理论支撑。
本文将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提升农业碳排放效率,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全球碳减排目标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二、中国农业碳排放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业领域的碳排放问题逐渐凸显,引起了广泛关注。
农业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化肥使用、农药使用、农业机械使用、农业灌溉以及农产品加工等环节。
这些环节中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不仅对环境造成了压力,也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农业碳排放的总量来看,中国农业碳排放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农业技术的进步,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量不断增加,导致农业碳排放量持续上升。
同时,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灌溉的普及也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碳排放的增长。
从农业碳排放的空间分布来看,中国农业碳排放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东部地区由于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农业投入品的使用量较大,因此农业碳排放量也相对较高。
碳排放约束下中国农业生产效率研究
碳排放约束下中国农业生产效率研究【摘要】中国农业生产效率在碳排放约束下面临着严峻挑战。
本文首先介绍了碳排放约束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然后探讨了评估方法和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因素分析。
接着提出了碳排放约束下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策略,并结合案例分析进行了具体说明。
在对中国农业生产效率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和建议。
本文旨在为碳排放约束下中国农业生产效率提供参考和指导,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经济的建设。
【关键词】碳排放约束、中国农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评估方法、提升策略、案例分析、挑战、发展方向、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主要包括碳排放约束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现阶段的相关问题。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碳排放约束已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环保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农业生产对碳排放的影响不可忽视。
过去的农业生产模式以高碳排放为代价,随着碳排放约束的加强,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环保要求。
农业生产的碳排放不仅仅会加剧气候变化问题,还会影响土壤质量、水资源利用等方面。
研究如何在碳排放约束下提高中国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针对该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探讨碳排放约束下中国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策略和案例分析,为未来的农业生产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中国农业生产效率在碳排放约束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重,各国纷纷采取了减排政策,其中碳排放约束是一种重要的减排手段。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是其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
研究在碳排放约束下中国农业生产效率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中国农业生产效率在碳排放约束下的情况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了解碳排放约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评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空间,分析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因素,提出提升策略,这些都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公平与效率视角下中国旅游业碳减排潜力区域差异及其格局演变
第33卷第2期2021年4月云南地理环境研究YUNNAN GEOGRAPHIC ENVIRONMENT RESEARCHVol.33,No.2Apr.,2021收稿日期:2021-02-08;修订日期:2021-03-29.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遗产旅游地社区居民环境行为、环境后果感知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武陵源案例”(18YBA 318). 作者简介:余芳芳(1996-),女,河南省新蔡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低碳经济.∗通信作者:王凯(1969-),男,湖南省新宁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旅游低碳经济、区域旅游经济、旅游扶贫.公平与效率视角下中国旅游业碳减排潜力区域差异及其格局演变余芳芳,李智慧,王 凯∗(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摘要:在测算2000~2018年中国旅游业碳排放及其效率的基础上,基于公平与效率双重视角构建了旅游业碳减排潜力指数,综合运用均方差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以揭示中国旅游业碳减排潜力区域差异及其格局演变。
结果表明:(1)中国旅游业碳排放公平均值不断下降,但效率均值有所提升,二者在地理空间上呈反向分布特征。
(2)中国旅游业碳减排潜力总体呈震荡式下降趋势,多数省区的减排潜力处于中等水平。
(3)中国旅游业碳减排潜力总体差异呈敛缩态势,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
(4)旅游业碳减排潜力的Morans 蒺陨指数趋于下降,且低低类型与高高类型呈东西对立分布趋势。
关键词:旅游业碳减排潜力;区域差异;格局演变;空间自相关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852(2021)02-0060-09全球气候变暖日趋严峻,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CO 2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元凶。
旅游业作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率高达5%~14%,若维持现状,到2025年其碳排放量将突破65×108t,2035年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率将增加188%[1,2]。
中国工业碳排放达峰的情景预测与减排潜力评估
中国工业碳排放达峰的情景预测与减排潜力评估作者:王勇毕莹王恩东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第10期摘要实现2030年碳排放达峰不仅是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向国际社会做出的郑重承诺,也是中国未来经济结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基于中国实现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的宏观目标为背景,本文以中国碳排放的主要行业工业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拓展的STIRPAT模型对工业及其9个细分行业的碳排放达峰进行了情景预测,然后基于公平和效率的双重视角对工业细分行业的减排潜力进行评估。
研究表明:①仅有低碳情景和抑制排放情景2可以实现中国碳排放2030年达峰,低碳情景是实现中国工业碳排放达峰的最佳发展模式,达峰时间最早(2030年),峰值最低(140.43亿t)。
激进排放情景则是最差的发展模式,达峰时间最晚(2036年),峰值也最高(150.09亿t)。
②工业内部各细分行业碳排放的最优达峰情景差别较大。
建材和纺织制造业能够实现提前达峰,可以在这类行业率先实施达峰管理措施,使其带动其他行业陆续达峰。
③最具减排潜力的行业是石油制造业,其次是电力行业,这些减排潜力较大的行业应该成为国家节能减排的重点对象。
④基于工业各细分行业在减排公平性和效率性上的差异将工业9个细分行业分为四类。
其中,石油、钢铁制造业和电力行业属于“高效高公平行业”;化工、建材制造业属于“低效高公平行业”;采掘业属于“高效不公平行业”;纺织、轻工和机电制造业属于“低效不公平行业”。
中国应针对不同类型的行业制定出相应的减排战略,将减排重点放在各行业最具潜力的方面。
最后,文章对实现中国工业碳排放达峰管理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工业;碳排放达峰;STIRPAT模型;情景分析;减排潜力中图分类号 X322; F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7)10-0131-10 DOI:10.12062/cpre.20170444近年来碳排放达峰是国际节能减排领域的关注重点,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
基于ZSGDEA模型的中国六大行业碳减排分配效率研究
3、交通行业碳减排分配效率较低。这主要是因为交通工具的能源消耗量不断 增加,尤其以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最为突出。未来需要加大对新能源汽车、智 能化交通管理等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实现交通行业的碳减排目标。
4、建筑行业碳减排分配效率具有较大提升空间。建筑行业在施工过程中需要 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且往往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通过采用绿色建筑 理念和技术,推广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可以有效降低建筑行业的碳排放量。
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行业碳排放效率测算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 能源消耗、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不同行业碳排放效率的比较等方面。 然而,研究多采用定性分析或简单定量比较,缺乏对碳排放效率测算方法和实 证分析的深入探讨。同时,针对我国六大行业的碳排放效率研究尚不多见,为 本次演示留下了研究空间。
1、完善政策引导:政府应加大对各行业的碳排放监测和处罚力度,同时对积 极采取减排措施的行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贴。
2、健全市场机制:建立完善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通过市场手段引导行业自 发减少碳排放。
3、推动技术进步:加大对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力度,提高技术的经济 性和可行性。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逐步改善中国行业碳排放分配效率低下的问题,推动全国 范围内碳排放量的减少。这不仅可以使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 用,也有助于实现绿色发展和碳中和目标。
影响中国行业碳排放分配效率的因素主要包括政策因素、市场因素和技术因素。 政策因素主要包括国家对各行业的碳排放限制政策和奖励政策等。市场因素主 要是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程度以及行业竞争程度。技术因素则是指各行 业采用节能减排技术的成本和效果。
为了提高中国行业碳排放分配效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粮食主产区政策的环境绩效基于农业碳排放视角
粮食主产区政策的环境绩效:基于农业碳排放视角作者:杨晨胡珮琪刁贝娣成金华崔恒瑜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年第12期摘要:農业是全球碳排放的第二大来源。
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如何有效控制农业碳排放,成为中国政府关注的焦点。
粮食主产区政策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政策之一,在实现粮食产量长期稳定增长的同时,评估检验其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基于2000—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DID)模型判断和分析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
进一步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检验主产区政策实现碳减排的机制。
结果显示:①粮食主产区政策的实施,能够有效地减少农业碳排放总量,降低农业碳排放密度和强度,其作用效果分别为10.74%、10.35%和15.27%。
②从长时间尺度看,主产区政策对粮食碳排放总量、密度和强度的削减作用随时间不断增强,并在2016年达到顶峰。
③具体而言,主产区政策主要对生产过程中由化肥投入、农药施用、农膜使用以及机械燃油所产生的碳排放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减碳效果分别为9.9%、11.27%、42.26%、8.41%。
④粮食种植比重的增加是粮食主产区政策减碳的有效机制之一,实现了主产区种植结构的调整和规模效应,使农业碳排放总量减少了3.25%,农业碳排放密度降低了3.14%。
因此,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为提高粮食生产的环境效率,一方面要继续坚持粮食主产区政策,另一方面也需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
短期内,主要鼓励农业经营者合理扩大粮食生产规模,提高化学投入品、机械等要素的生产效率;长期内,需继续普及推广绿色生产技术,降低粮食生产对化学投入品等的依赖,逐步向低碳的生产模式转变。
关键词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双重差分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21)12-0035-10DOI:10.12062/cpre.20210804粮食主产区政策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粮食产量长期稳定增长的关键[-2]。
种植业固碳减排潜力分析和技术对策探讨
这州斟紱职竑摩沈学报种植业固碳减排潜力分析和技术对策探讨白朴白若琦、吴益伟2,朱相成(1.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温州325006; 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杭州310021)摘要:种植业是重要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源,也具有强大的碳汇功能。
本文从农资投入、秸秆利用、土壤固破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种植业的巨大减排潜力和固破增汇空间,并结合笔者多年从事作物栽培的经验 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在选育和推广低碳作物品种和推广低碳种植模式的基础上,农作物产中采 用以节肥、节水、节药为特征的低破栽培措施,农作物产后通过秸秆还田、秸秆高温好氧堆肥化处理生产 优质环保型有机肥或运用生物破;&术,实现种植业固破、减名>、增汇、增产、增效的目标。
关键词:种植业;固碳;减排;增汇;技术对策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Study on Potential and Technical Countermeasures of Carbon Sequestrationand GHG Mitigation in Plant IndustryBAI Pu1, BAI Ruo-qi1, WU Yi-wei2, ZHU Xiang-cheng1*(l.Wen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nzhou, Zhejiang 325006;2.Zhejiang Academy of A gricultural Sciences, Hangzhou, Zhejiang 310021}Abstract: Plant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 and also has a strong carbon sink function. In this paper, the enormous potential for mitigating GHG emissions, increasing C sequestration and C sink in plant industry is analyzed from the input of agricultural chemical products, straw utilization and soil carbon. Combined with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domestic and overseas scholars and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in crop cultivation,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that we should adopt low carbon cultivation measures characterized by saving fertilizer, water and pesticide in crop plantation, based on selection and promotion of low carbon crop varieties and optimizing low carbon planting models. Production of high quality and environmental friendly organic fertilizer or the use of biological carbon technology has been achieved through straw returning to fields and high temperature aerobic composting treatment of straw after crop production. In these ways, the target of achieving carbon sequestration, emission reduction, sink increase, yield increase and plant efficiency increase in crop plantation has been obtained.Key words: plant industry; C sequestration; GHG mitigation; carbon sink; technical counter measures第一作者:白朴(1958-),男,浙江平阳人,教授,主要从事农作物高产生态栽培和农业软科学研究及教学工作。
中国省域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时空差异及公平性研究
2019年3月第42卷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JournalofNaturalScienceofHunanNormalUniversity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ol.42㊀No.2Mar.ꎬ2019DOI:10.7612/j.issn.2096 ̄5281.2019.02.004中国省域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时空差异及公平性研究刘欣铭ꎬ孙㊀丽ꎬ王㊀康ꎬ刘启龙ꎬ周㊀嘉∗(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ꎬ中国哈尔滨㊀150025)摘㊀要㊀近些年全球变暖的情况愈演愈烈气候变化成为了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ꎬ本研究利用2003 2016年我国31个省(市㊁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量㊁碳吸收量数据ꎬ分析了碳排放总量㊁省域碳排放强度㊁人均㊁地均碳排放量的时空变化ꎬ从生态承载力系数㊁经济贡献系数两个方面ꎬ分析了各省域间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的公平性ꎮ研究结果表明:①2003 2016年我国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ꎬ碳排放量大的地区已经由中南㊁西南㊁华北地区逐步蔓延到了西北㊁东北地区ꎮ②从碳排放强度角度分析ꎬ我国农田生态系统GDP增加速度大于碳排放量的增加速度ꎬ说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未引起农田生态系统CO2的大量排放ꎻ从人均碳排放量来看ꎬ由2003年的1.63t/人增加到2016年的2.21t/人ꎬ其中增长较快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ꎻ增长量最大的新疆ꎬ增长了99.34kg/人ꎬ上海市出现了减少现象ꎬ人均碳排放减少了11.17kg/人ꎻ从地均碳排放来看ꎬ由2003年的1.95kg/m2增加到2016年的2.43kg/m2ꎬ呈现下降趋势的只有北京㊁上海两市ꎬ研究区内其他29个省(市㊁区)的农田生态统地均碳排放均呈上升趋势ꎬ其中增长量最大的广东省ꎬ增加了45.55g/m2ꎻ③我国西南和东北地区生态承载系数相对其它地区较高ꎬ研究区的经济贡献系数在0.230~16.752之间ꎬ基于2016年生态承载系数和经济贡献系数之间存在差异ꎬ将我国31个省(市㊁区)可以分为3种类型:北京等4市5省1区属于 高 低 型地区ꎻ吉林等4省1区属于 低 高 型地区ꎻ河北等13个省3区属于 低 低 型地区ꎮ关键词㊀农田生态系统ꎻ碳排放ꎻ碳吸收ꎻ公平性中图分类号㊀S181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㊀2096 ̄5281(2019)02 ̄0023 ̄08SpatialandTemporalDifferencesandEquityofCarbonEmissionsinFarmlandEcosystemsinChinaLIUXin ̄mingꎬSUNLiꎬWANGKangꎬLIUQi ̄longꎬZHOUJia∗(SchoolofGeographicalScienceꎬHarbinNormalUniversityꎬHarbin150025ꎬChina)Abstract㊀Inrecentyearsꎬglobalwarminghasbecomemoreandmoreseriousꎬandclimatechangehasbe ̄comeaworldwideconcern.Basedonthedataofcarbonemissionsandcarbonabsorptionoffarmlandecosystemsin31provinces(citiesanddistricts)inChinafrom2003to2016ꎬinthisworkꎬthetotalamountofcarbonemissionsꎬintensityofcarbonemissionsꎬperlandandpercapitacarbonemissionsareanalyzed.Temporalandspatialvaria ̄tionsincarbonemissionsfromfarmlandecosystemsindifferentprovinceswereanalyzedfromtheaspectsofecologi ̄calcarryingcapacitycoefficientandeconomiccontributioncoefficient.Ourmainconclusionsareasfollows.(1)CarbonemissionsfromfarmlandecosystemsinChinawerenotwellcontrolledfrom2003to2016ꎬandtheareaswithlargecarbonemissionsweremainlyfromcentralꎬsouth ̄westandnorthChinatothenorthwestandnortheastChina.㊀收稿日期:2018 ̄09 ̄29㊀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D2018002)ꎬ2016年哈尔滨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助项目(2016RAXXJ037)ꎻ2017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资助项目(17JYE403)∗通信作者ꎬE ̄mail:harbin_zhoujia@163.com4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42卷(2)FromtheviewpointofthecarbonemissionintensityꎬthegrowthrateoffarmlandecosystemGDPinChinaisfasterthanthatofcarbonemissionsꎬindicatingthattherapideconomicgrowthinChinahasnotcausedalargeamountofCO2emissionsfromthefarmlandecosystem.Comparedtothepercapitacarbonemissionsin2003and2016ꎬthepercapitacarbonemissionsofotherprovinces(citiesandregions)showedanincreasingtrendꎬexceptShanghaiandothersixprovinces(cities)whosepercapitacarbonemissionswasdecreased.Thefastest ̄growingre ̄gionsweremainlyinthenortheastandnorthwestregions.Fromtheperlandcarbonemissionspointofviewꎬthecar ̄bonemissionsinBeijingandShanghaiwereboththesameꎬandshowedadownwardtrend.Theother29provinces(citiesꎬdistricts)inthestudiedareaexhibitedanupwardtrendofcarbonemissionsinthefarmlandecosystemꎬamongwhichGuangdongproviveranksthefirstwithandincreaseof45.55g/m2.(3)Basedonthedifferencesbe ̄tweenecologicalcarryingcapacitycoefficientandeconomiccontributioncoefficientin2016ꎬ31provinces(citiesꎬdistricts)inChinacanbedividedintothreetypes.BeijingꎬfourothercitiesꎬfiveprovincesandoneDistrictbelongtothe high ̄low typeꎻAreassuchasJilinꎬfourotherprovincesꎬandoneregionarethe low ̄high ꎻHebeiꎬoth ̄er13provincesꎬandthreeremainingregionscanbecategorizedasthe low ̄low type.Keywords㊀farmlandecosystemꎻcarbonemissionsꎻcarbonabsorptionꎻequity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ꎬ温室气体的排放是产生气候变暖问题的始作俑者ꎮ对于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来说ꎬ农业所产生的温室气体ꎬ最近几年也不容忽视[1]ꎮ随着中国农业的迅速崛起ꎬ温室气体的排放也日益增加ꎬ同时耕种土地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是全世界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3倍ꎮ目前降低温室气体的浓度ꎬ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ꎬ发展低碳经济ꎬ已经成为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共识[2]ꎮ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应更加重视农业温室气体的减排问题ꎮ部分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农业碳排放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庞丽[3]指出碳排放量与农业经济发展规模呈现高度一致性ꎬ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并发挥政策和投资导向的作用是实现低碳农业的最佳办法ꎮ李波[4]提出应将树立低碳经济观念切实改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我国一项节能减排政策ꎮ文清[5]认为我国农业碳排放在各个地区显示出极为明显的空间差异ꎬ并提出效率因素能够有效的控制各地区农业碳排放量的增加ꎮ李虎等[6]概述了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方式途径以及排出数量ꎬ并提出了相应的减排政策ꎬ为发展低碳农业奠定基础ꎮ段华平等[7]通过对中国31个省(市㊁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㊁碳吸收和碳足迹的研究ꎬ总结出这3者均呈上升态势ꎮ杨钧[8]利用STIRPAT模型ꎬ从农业从业人口㊁农业机械化水平㊁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等角度对27个省(市㊁区)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ꎮ李国志等[9]利用LMDI模型对1981 2007年中国农业能源消费碳进行因素分解ꎬ得出农业碳排放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是经济增长ꎬ技术进步对农业碳减排有较强的促进作用ꎬ但是也具有一定随机性等结论ꎮ黄宇轩[10]运用碳排放生态压力模型和经济效率模型ꎬ从生态承载系数和经济贡献系数两个角度对全国30个省(市㊁区)进行评价矩阵分类ꎬ并分析其成因与差异性ꎬ提出了具体的改进途径ꎮ陈罗烨[11]对21年间农业净碳汇时空演化进行分析ꎬ对高值区㊁低值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ꎮMusolesi[12]认为CO2的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以用三次方来表达ꎮBruvoll[13]从经济角度分析技术的进步是控制由经济发展所导致碳排放增大的有效途径ꎮ上述研究成果多集中在以农业总碳排放量为基准数据ꎬ对农业碳排放的研究逐渐深入ꎮ本文对全国范围31个省市(不包括香港㊁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和碳吸收进行研究ꎬ通过碳排放和碳吸收值的核算ꎬ结合碳排放和碳吸收建立 生态压力模型 ㊁ 经济效率模型 ꎬ探讨中国省域间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的时空差异以及公平性ꎬ有利于了解省域之间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所存在的差距ꎬ对避免减排政策出现 一刀切 的现象ꎬ制定更有效更适合当地情况的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ꎮ1㊀研究方法1.1㊀农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核算方法碳源与碳汇是一个循环过程ꎬ耕地向大气中排放含有丰富有机碳的CO2和CH4等气体属于碳源ꎬ耕地中㊀㊀刘欣铭等:中国省域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时空差异及公平性研究的农作物凋零腐烂可以为耕地补充碳的含量ꎬ而且耕地中的一些微生物具有固碳作用ꎬ从而保持耕地碳平衡ꎬ此过程称为碳汇ꎮ本文主要研究农田生态系统中耕地的碳源和碳汇ꎮ1.1.1㊀碳排放量测算方法㊀在参考李波[4]㊁田云[14]㊁宋德勇[15]等学者碳排放方程建立的基础上ꎬ构建耕地碳排放的计算公式如下㊀㊀Et=GfA+TpB+(SmC+PmD)+FaE+AiFꎬ(1)式(1)中AꎬBꎬCꎬDꎬE和F均为转换系数ꎬEt为耕地碳排放ꎬGf为化肥使用量ꎬTp为农药使用量ꎬSm为农作物种植面积ꎬPm为农业机械总动力ꎬFa为有效灌溉面积ꎬAi为农膜使用ꎮ1.1.2㊀碳吸收量测算方法㊀在耕地的碳吸收计算过程中ꎬ根据田云[16]㊁赵荣钦[17]和茹艺[18]的研究成果ꎬ采用如下计算公式㊀㊀CIcrop=ðiCIcrop-i=ðiCcrop-iˑ1-Pwater-i()ˑYeco-iHcrop-iꎬ(2)CIcrop为作物生育期光合作用碳吸收量ꎻCIcrop-i为第i种作物的碳吸收量ꎻCcrop-i为第i种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单位有机质(干重)的碳吸收率ꎻPwater-i为第i种作物经济产品部分的含水率ꎻYeco-i为作物的经济产量ꎻHcrop-i为作物经济系数ꎮ结合2003和2016年碳排放量和GDP数值ꎬ计算2016年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量㊁碳排放强度相比2003年的增减比重记为变动率1㊁变动率2ꎮ1.2㊀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公平性评价模型的构建1.2.1㊀碳排放生态压力模型㊀衡量各省域碳生态容量贡献公平性的指标是生态承载系数ꎬ它可以反映出地区的碳汇能力[16]ꎮ为了更好地体现出各省(市㊁区)的农田生态系统碳生态容量贡献的公平性ꎬ通过下式计算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生态承载系数(ESC):㊀㊀ESC=CAiCA/CiCꎬ(3)式中ꎬCAi和CA分别表示各省(市㊁区)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㊁碳排放量ꎬCi和C分别表示全国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总量㊁碳排放总量ꎮ当ESC<1时ꎬ说明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占全国比例小于碳排放占全国的比例ꎬ则该生态容量较小ꎻ反之ꎬ则生态容量较大ꎮ1.2.2㊀碳排放经济效率模型㊀经济贡献系数是从经济角度来衡量区域间碳排放贡献的公平性ꎬ可以反映出地区的碳生产能力[19]ꎮ为了更好地体现出各省(市㊁区)的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对经济贡献的公平性ꎬ通过下式计算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ECC):㊀㊀ECC=GiG/CiCꎬ(4)式中ꎬGi与Ci分别表示各省份的农田生产总值㊁碳排放量ꎬG与C分别表示全国农田生产总值㊁碳排放总量ꎮ当ECC>1时ꎬ表明该区域经济贡献率与农田碳排放贡献率相比较大ꎬ生产效率偏高ꎻ相反ꎬ当ECC<1时ꎬ表明该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经济贡献率与碳排放贡献率相比较小ꎬ生产效率偏低ꎮ2㊀数据来源本研究以2003 2016年我国31个省(市㊁区)的数据样本进行分析ꎬ其中GDP和人口等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ꎻ农业机械总动力㊁化肥施用量㊁农药使用量㊁有效灌溉面积㊁农膜使用量以及总播种面积等数据均出自2003 2016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㊁各省市统计年鉴及统计公报ꎬ以上所有数据均以当年实际数据为准ꎮ利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前期计算处理ꎬ绘制2003和2016年我国各省(市㊁区)农田生态系统人均㊁地均碳排放量变化条形图ꎮ绘制2003ꎬ2009和2016年全国31个省(市㊁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总量柱形图ꎮ制作31个省(市㊁区)碳排放强度及变化趋势表和2016年中国省域农田生态系统生态承载系数和经济贡献系数汇总表ꎮ52第2期3㊀结果与分析3.1㊀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总量时空差异分析从全国整体看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从2003 2016年成逐年上升的趋势ꎬ本研究选取其中3个年份ꎬ2003ꎬ2009和2016年的碳排放量(图1)及相应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ꎮ图1㊀2003ꎬ2009ꎬ2016年全国31个省(市㊁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总量图Fig.1㊀Spatialdistributionoftotalcarbonemissionsoffarmlandecosystemsin31provinces(citiesanddistricts)in2003ꎬ2009and2016从表1中可以看出ꎬ2003ꎬ2009和2016年河南㊁山东两省的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量始终位于全国前两名ꎬ紧随其后的有河北㊁四川㊁湖南㊁湖北㊁江苏㊁安徽等省份ꎮ北京㊁天津㊁上海㊁宁夏㊁青海㊁西藏㊁海南等省(市㊁区)的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量始终位于全国的后7名ꎮ2016年与2003年相比ꎬ除北京㊁上海外ꎬ其它省(市㊁区)区碳排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ꎬ其中新疆的增速最快ꎬ达到2.29倍ꎬ黑龙江㊁内蒙古紧随其后ꎬ碳排放减少最多的地区为上海ꎬ减少了35%ꎮ基于不同省(市㊁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时间变化特征ꎬ现将31个省(市㊁区)划分为3种类型地区:① 持续增长型 ꎬ包括山西㊁河南㊁安徽㊁甘肃㊁西藏㊁云南㊁福建省(区)等6省1区ꎬ其特征是从2003 2016年各年份的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量均呈现增长态势ꎻ② 波动增长型 ꎬ包括黑龙江㊁吉林㊁辽宁㊁内蒙古㊁河北㊁天津㊁陕西㊁新疆㊁青海㊁重庆㊁四川㊁湖南㊁湖北㊁贵州㊁江苏㊁江西㊁浙江㊁广东㊁广西㊁海南㊁宁夏㊁山东省(市㊁区)17省㊁4区㊁1市ꎬ其特征是从2003 2016年各年份的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量总体处于增长态势ꎬ但个别年份中存在起伏ꎻ③ 波动下降型 ꎬ包括北京㊁上海两市ꎬ其特征是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量从2003 2016年各年份总体呈现下降态势ꎬ只在个别年份中出现增长态势ꎮ从3个年份图中的颜色变化可以看出ꎬ我国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ꎬ碳排放量大的地区已经由中南㊁西南㊁华北地区逐步蔓延到了西北㊁东北地区ꎮ3.2㊀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强度㊁人均碳排放㊁地均碳排放差异分析3.2.1㊀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强度区域差异分析㊀碳排放强度是单位GDP的增加所产生的CO2排放量ꎬ如果某一地区每单位GDP所产生的CO2排放量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下降ꎬ则能说明该地区能源利用效率在提高ꎮ从表1可以得出2016年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强度小于10kg/万元的地区有:北京㊁上海㊁天津㊁浙江㊁广东㊁江苏㊁福建㊁青海㊁重庆等9个省份ꎬ它们每万元总产值产生的碳排放量依次是:0.74ꎬ0.87ꎬ2.00ꎬ3.76ꎬ4.56ꎬ6.44ꎬ7.04ꎬ7.51和8.05kgꎮ碳排放强度大于20kg/万元的地区有:新疆㊁甘肃㊁黑龙江㊁云南㊁河南㊁吉林㊁安徽㊁海南㊁内蒙古ꎬ其每万元总产值产生的碳排放量依次是:53.73ꎬ36.24ꎬ31.81ꎬ24.38ꎬ23.54ꎬ22.18ꎬ21.69ꎬ21.00和20.56kgꎮ与2003年相比各省(市㊁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强度呈总体下降趋势ꎬ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北京市ꎬ14年间下降了86.85%ꎬ下降幅度紧邻北京的有:天津84.92%㊁上海84.51%㊁江苏83.51%㊁湖北82.30%㊁贵州81.91%㊁山东81.85%ꎬ下降幅度最小的是黑龙江省ꎬ下降了43.69%ꎬ从56.49kg/万元下降到了31.81kg/万元ꎬ除黑龙江外ꎬ下降幅度排名后5位的其他省份有新疆55.16%㊁甘肃63.99%㊁辽宁64.15%㊁海南68.27%ꎮ从表1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强度数据整体看ꎬ研究区31个省(市㊁区)内2003ꎬ2007ꎬ2012和2016年的碳排放强度除内蒙古㊁新疆㊁辽宁3省(区)在降低过程中出现了小的起伏外ꎬ其他28个省(市㊁区)的碳排放6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42卷㊀㊀刘欣铭等:中国省域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时空差异及公平性研究强度均逐年降低ꎬ2003 2016年我国GDP在不断增加ꎬ碳排放量也在增加ꎬ但GDP增加速度大于碳排放量的增加速度ꎬ说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未引起农田生态系统CO2的大量排放ꎮ表1㊀我国31个省(市㊁区)碳排放强度及变化趋势表(t㊁kg/万元)Tab.1㊀Theintensityandtrendofcarbonemissionin31provinces(citiesanddistricts)ofChina(tꎬkg/tenthousandyuan)地区2003年总量强度2007年总量强度2012年总量强度2016年总量强度变动率1变动率2北京28.215.6227.112.7526.721.4918.950.74-32.83-86.85天津34.2613.2940.927.7940.123.1135.842.004.59-84.92河北469.9867.90517.3338.02541.5620.38543.6416.9515.67-75.04山西140.9149.35160.1926.59186.3915.39191.3414.6635.79-70.29内蒙古183.5076.83242.2437.71315.5519.87372.7420.56103.13-73.24辽宁211.1435.18243.3821.80288.5011.61280.4712.6132.83-64.16吉林192.4772.30233.5244.19298.3424.99327.6822.1870.25-69.33黑龙江229.2156.49328.8946.30447.0132.65489.4131.81113.52-43.69上海37.645.6233.772.7028.681.4224.540.87-34.80-84.51江苏494.7639.76510.7419.63514.119.51498.066.440.67-83.81浙江175.7918.11183.259.77189.345.46177.613.761.03-79.25安徽429.03109.36468.2763.62514.8829.91529.3921.6923.39-80.17福建178.0935.73196.0221.20196.9910.00202.767.0413.85-80.31江西201.7271.85240.4741.46262.8820.30263.8014.2630.78-80.15山东776.4264.28854.9533.17826.1616.52793.8611.672.25-81.85河南670.4197.62790.8552.68920.7931.11952.9023.5442.14-75.88湖北392.9182.59433.6246.46502.3022.58477.6114.6221.56-82.30湖南326.4470.05370.4539.24412.3018.61422.1813.3829.33-80.90广东281.2617.75304.899.59357.016.26369.014.5631.20-74.29广西250.7788.89291.4150.04328.6825.21356.7719.4842.27-78.09海南45.8966.2166.8253.2879.7327.9285.1421.0085.51-68.27重庆109.3148.09123.3426.38141.4612.40142.838.0530.66-83.26四川338.0563.39376.9235.68409.5717.16411.9712.5121.87-80.27贵州110.2777.31124.6243.21159.1823.23164.6213.9849.29-81.92云南209.4581.94245.6251.46324.6431.49360.5924.3872.16-70.24西藏8.0342.499.4627.7012.7018.1214.1012.2475.46-71.19陕西184.7271.38202.6335.20282.8419.57278.6614.3650.86-79.88甘肃141.27100.92167.8562.11238.5142.21261.6836.3485.24-63.99青海13.1533.7013.8117.3219.6810.3919.327.5146.91-77.72宁夏39.5488.7949.5553.9159.8425.5661.5219.4255.58-78.13新疆226.03119.82298.6884.77395.7952.74518.4853.73129.39-55.16㊀㊀注:变动率1㊁变动率2分别为2016年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量㊁碳排放强度相比2003年的增减比重ꎮ3.2.2㊀农田生态系统人均碳排放差异分析㊀人均碳排放是人口数与碳排放量的比值ꎬ随着人口的增加所产生的CO2排放量也在增加ꎬ如果某一地区所产生的CO2排放量随着人口的增长而下降ꎬ则表明该地区人均碳排放量在减少ꎮ通过计算并结合图2ꎬ可以看出2003年与2016年对比我国农田生态系统人均碳排放总量增加ꎬ即由2003年的1.63t/人增加到2016年的2.21t/人ꎮ虽然总量增加ꎬ但是部分省份出现减少的情况ꎬ其中减少最多的是上海市ꎬ人均碳排放减少11.17kgꎮ除上海市外ꎬ其他人均碳排放量减少的省份有江苏㊁浙江㊁山东㊁北京㊁天津等省(市)依次减少4.07ꎬ4.42ꎬ5.28ꎬ10.66和10.95kgꎮ由此得出ꎬ我国农田生态系统2003 2016年人均碳排放量减少的地区主要集中华北地区和华南地区ꎮ在研究区的31个省(市㊁区)中ꎬ除以上6省(市)外ꎬ其余人均碳排放均呈现增长趋势ꎬ其中增长量最大的是新疆ꎬ增长99.34kg/人ꎬ由116.87kg/人增72第2期长到了216.21kg/人ꎮ紧随其后的省份有内蒙古71.00kg/人㊁黑龙江68.75kg/人㊁吉林48.72kg/人㊁甘肃44.58/人ꎬ人均碳排放增长量较快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ꎬ影响这些省份人均碳排放量的主要原因是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口的增长速度ꎮ图2㊀2003和2016年我国各省(市㊁区)农田生态系统人均㊁地均碳排放量变化图Fig.2㊀Thechangeofpercapitaandtotalcarbonemissionsoffarmlandecosystemsinvariousprovinces(citiesanddistricts)inChinain2003and20163.2.3㊀农田生态系统地均碳排放差异分析㊀本研究的地均碳排放是耕地面积与碳排放量的比值ꎬ随着耕地面积的增加或减少所产生的CO2排放量也随之变化ꎬ当某一地区耕地面积变化不显著时ꎬ若所产生的CO2排放量在下降ꎬ则表明该地区地均碳排放量在减少ꎮ通过计算并结合图2ꎬ可以看出2003年与2016年对比我国农田生态系统地均碳排放总量呈增长趋势ꎬ由2003年的1.95kg/m2增加到2016年的2.43kg/m2ꎮ但北京㊁上海两市的地均碳排放呈减少趋势ꎬ分别减少20.97和4.65kg/m2ꎮ在研究区的31个省(市㊁区)中ꎬ除以上2市外ꎬ其余29个省(市㊁区)地均碳排放均呈现增长趋势ꎬ其中增长量最大的是广东省ꎬ增加45.55g/m2ꎬ除广东省外ꎬ新疆㊁河南㊁陕西㊁云南㊁广西㊁福建等6省(区)的地均碳排放增加量也超过了20g/m2ꎬ分别增加43.41ꎬ33.01ꎬ26.30ꎬ24.23ꎬ23.35和21.40g/m2ꎮ3.3㊀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公平性分析3.3.1㊀生态承载系数分析㊀根据前文建立的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的生态压力模型ꎬ结合31个省(市㊁区)的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量㊁碳吸收量ꎬ可以计算出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的生态承载系数ꎮ以2016年为例ꎬ分析我国省域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的生态承载系数ꎬ如表2所示ꎮ由表2可以看出ꎬ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生态承载系数空间分布差异比较明显ꎬ在研究区的31个省(市㊁区)中ꎬ广西的生态承载系数领先于其他地区ꎬ并且其碳吸收总量的贡献率是碳排放的2.693倍ꎬ这反映出该省具有较好的生态容量ꎬ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可以承担一部分其他省份的碳排放ꎬ除广西外ꎬ吉林(1.674)㊁黑龙江(1.401)㊁四川(1.083)等省份紧随其后ꎬ生态承载系数也都超过了1.0ꎮ由此ꎬ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和东北地区生态承载系数相对其它地区较高ꎬ说明了粮食主要生产区具有较高的碳吸收能力和相对较低的碳排放强度ꎮ西藏地区是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生态承载力最低的地区ꎬ承载系数仅为0.175ꎬ由此可以计算出碳排放所占全国比重相当于碳吸收占全国比重的5.7倍ꎮ福建(0.375)㊁北京(0.393)㊁海南(0.517)㊁甘肃(0.542)㊁浙江(0.609)㊁陕西(0.610)等省(市㊁区)的生态承载系数也都低于0.61ꎬ这些地区都是引起不公平性的主要地区ꎬ其自身的碳吸收量水平较低ꎬ不能抵消其产生的碳排放量ꎬ迫使其他地区需要负担由于这些地区碳排放量较多而产生的温室效应ꎬ以及造成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ꎮ3.3.2㊀经济贡献系数分析㊀根据前文建立的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的经济效率模型ꎬ结合31个省(市㊁区)的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量㊁GDP量ꎬ可以计算出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的经济贡献系数ꎮ以2016年为例ꎬ分析我国省域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的经济贡献系数ꎬ如表2所示ꎮ通过计算可以判断出ꎬ研究区的31个省(市㊁区)的经济贡献系数在0.230~16.752之间ꎮ经济贡献系数最高的北京为16.752ꎬ可以看出北京对我国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是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贡献率的16.7528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42卷㊀㊀刘欣铭等:中国省域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时空差异及公平性研究倍ꎬ而排名最低的新疆仅为0.230ꎮ由此表明ꎬ研究区内各省(市㊁区)的经济贡献率和碳排放贡献率处于一种并不平衡的状态ꎬ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ꎮ从整体特征看ꎬ北京(16.752)㊁上海(14.202)㊁浙江(3.290)㊁广东(2.800)的经济贡献系数较高ꎬ这些地区都是我国经济发展迅猛的地区ꎬ说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效率和碳生产能力都很强ꎮ内蒙古(0.6018)㊁吉林(0.558)㊁黑龙江(0.389)㊁安徽(0.570)㊁江西(0.867)㊁河南(0.525)㊁广西(0.635)㊁海南(0.589)㊁云南(0.507)㊁甘肃(0.340)㊁宁夏(0.637)㊁新疆(0.230)的经济贡献系数均低于0.65ꎬ这些省份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北㊁西北㊁西南地区ꎬ是引起不公平的主要区域ꎮ表2㊀2016年中国省域农田生态系统生态承载系数和经济贡献系数Tab.2㊀Eco ̄carryingcoefficientandeconomiccontributioncoefficientoffarmlandecosysteminChinain2016省份生态承载系数经济贡献系数省份生态承载系数经济贡献系数北京0.3936516.75202湖北0.778570.845846天津0.8809336.1724湖南0.9069630.924276河北0.9264580.729578广东0.8471572.709833山西0.9474310.843522广西2.6930720.634977内蒙古0.9907550.601493海南0.5173730.588797辽宁0.9786470.980984重庆0.9690131.536176吉林1.6742680.55771四川1.0829540.988705黑龙江1.4008490.38881贵州0.9856590.884744上海0.74159714.202云南1.1414530.507212江苏0.87451.921625西藏0.1570451.010187浙江0.6090243.2903陕西0.6101240.86099安徽0.883270.570206甘肃0.5427580.340302福建0.3754551.757295青海0.965061.647045江西0.9935630.86727宁夏0.7349840.636997山东0.9079421.059737新疆0.864150.230177河南0.9446810.5252693.3.3㊀ECC与ESC分析比较㊀结合表2ꎬ根据31个省(市㊁区)的生态承载系数和经济贡献系数之间的差异ꎬ可以将31个省(市㊁区)划分为4类:即ESC>1且ECC>1的 高 高 型ꎻESC<1且ECC>1的 高 低 型ꎻESC>1且ECC<1的 低 高 型ꎻESC<1且ECC<1的 低 低 型ꎬ所列矩阵如表3所示ꎮ表3㊀生态承载系数和经济贡献系数评价矩阵Tab.3㊀Ecologicalcarryingcoefficientandeconomiccontributioncoefficientevaluationmatrix评价系数ESC>1ESC<1ECC>1北京㊀天津㊀上海㊀江苏㊀浙江㊀福建㊀山东㊀广东㊀重庆㊀西藏ECC<1吉林㊀黑龙江㊀四川㊀云南㊀广西河北㊀山西㊀内蒙古㊀辽宁㊀安徽㊀江西㊀河北㊀湖北㊀湖南㊀海南贵州㊀青海㊀陕西㊀甘肃㊀宁夏㊀新疆㊀㊀由表3可知ꎬ并没有ESC>1和ECC>1的 高 高 型省份ꎬ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本研究只局限于农田生态系统2016年数据ꎬ并没有相应的省份农田生态系统带来相对较高的经济发展效益的同时ꎬ碳生态容量也相应提升ꎮESC<1和ECC>1的 高 低 型地区有10个省(市)ꎬ占研究区的32.26%ꎬ北京㊁天津㊁上海㊁江苏㊁浙江等这些地区共同特点是经济发展较好ꎬ碳排放的经济贡献系数较高ꎬ但是生态容量较低ꎬ农业集约化程度相对较高ꎬ化肥㊁农药等物品大规模使用由此产生大量的碳排放ꎬ但是农田的碳吸收能力较弱ꎮ西藏地区畜牧业处于主导地位ꎬ受气候条件的影响ꎬ农田的种植面积数量影响了碳吸收量导致生态容量较小ꎮESC>1和ECC<1的 低 高 型地区有5个省(市)ꎬ占研究区的16.13%ꎮ吉林㊁黑龙江㊁四川㊁云南㊁广西这些地区都位于我国的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ꎬ其生态承载系数较高ꎬ农田面积较广ꎬ碳吸收量多ꎬ生态容量大ꎬ但是经济相对欠发达ꎬ经济贡献系数较低ꎬ这些地区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应该注重经济同步发展ꎮ研究区内除以上省份外的16个省(市㊁区)均属于ESC<1且ECC<1的 低 低 型地区ꎮ这些地区生态容量普遍偏低ꎬ经济贡献系数也偏低ꎬ产生这种碳排放不公平性的主要原因是:碳汇和GDP的比例低于碳92第2期03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42卷排放比例ꎮ从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方面看ꎬ这些地区都影响了其他地区的利益ꎬ这些地区今后的发展应该从碳减排及增加碳汇两个方向同时开展ꎮ4 讨论目前我国农业操作流程尚未得到较大改变ꎬ与发达国家相比ꎬ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ꎬ并且技术的进步在农田生态系统碳减排上并未体现出其优势ꎮ当前应用于农业方面的技术主要以提高生产效率为目标ꎬ并没有与环境保护建立联系ꎮ这表明在农业生产方面科技的发展进步对碳排放量的作用并不明显ꎬ因此我们要向节能㊁低碳农业发展ꎬ降低化学药品与农机的使用率ꎬ而且农机的高能源耗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的碳排放量ꎮ通过建立模型ꎬ对各行政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的公平性与差异性通过生态承载力与经济贡献力进行研究ꎬ为制订不同地域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法规及减排标准贡献了依据ꎮ兼顾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ꎻ通过比较相对数值来体现各区域间的公平性ꎬ可信度更高ꎮ参考文献:[1]㊀张小平ꎬ王龙飞.甘肃省农业碳排放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干旱区地理ꎬ2014ꎬ37(5):1029 ̄1030.[2]㊀田㊀云ꎬ张俊彪.中国省级区域农业碳排放公平性研究[J].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ꎬ2013ꎬ23(11):42 ̄43.[3]㊀庞㊀丽.我国农业碳排放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ꎬ2014ꎬ28(12):1 ̄7.[4]㊀李㊀波ꎬ张俊飚ꎬ李海鹏.中国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解[J].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ꎬ2011ꎬ21(8):80 ̄85. [5]㊀文㊀清ꎬ田㊀云ꎬ王雅鹏.中国农业碳排放省域差异与驱动机理研究 基于30个省(市ꎬ区)1993~2012年的面板数据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ꎬ2015ꎬ29(11):1 ̄2.[6]㊀李㊀虎ꎬ邱建军ꎬ王立刚ꎬ等.中国农田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控制技术[J].生态环境学报ꎬ2012ꎬ21(1):159 ̄165. [7]㊀张㊀悦ꎬ段华平ꎬ赵建波ꎬ等.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碳足迹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ꎬ2011ꎬ25(5):203 ̄208.[8]㊀杨㊀钧.中国农业碳排放的地区差异和影响因素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ꎬ2012ꎬ46(3):336 ̄342.[9]㊀李国志ꎬ李宗植.中国农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实证分析 基于LMDI模型[J].农业技术经济ꎬ2010(10):66 ̄72. [10]㊀黄宇轩.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及公平性评价体系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ꎬ2016.[11]㊀陈罗烨ꎬ薛领ꎬ雪燕.中国农业净碳汇时空演化特征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ꎬ2016ꎬ31(4):596 ̄607.[12]㊀MUSOLESIAꎬMAZZANTIMꎬZOBOLIR.ApaneldataheterogeneousBayesianestimationof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sforCO2emissions[J].ApplEconꎬ2010ꎬ42(18):2275 ̄2287.[13]㊀BRUVOLLAꎬMEDINH.Factorsbehindthe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Adecompositionofthechangesinairpollution[J].EnvironResEconꎬ2003ꎬ24(1):27 ̄48.[14]㊀田㊀云ꎬ张俊彪ꎬ尹朝静ꎬ等.中国农业碳排放分布动态与趋势演进 基于31个省(市ꎬ区)2002 ̄2011年的面板数据分析[J].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ꎬ2014ꎬ24(7):91 ̄98.[15]㊀宋德勇ꎬ卢忠宝.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动研究[J].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ꎬ2009ꎬ19(3):18 ̄24. [16]㊀田㊀云ꎬ张俊彪.农业碳排放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ꎬ2013ꎬ18(3):203 ̄208.[17]㊀赵荣钦ꎬ刘㊀英ꎬ马㊀林ꎬ等.基于碳收支核算的河南省县域空间横向碳补偿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ꎬ2016ꎬ31(10):1675 ̄1687.[18]㊀茹㊀艺.黑龙江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ꎬ2015ꎬ31(6):109 ̄113.[19]㊀卢俊宇ꎬ黄贤金ꎬ戴㊀靓ꎬ等.基于时空尺度的中国省级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公平性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ꎬ2012ꎬ27(12):2006 ̄2017(编辑㊀HWJ)。
中国农业减排效应、潜力及对策
中国农业减排效应、潜力及对策杨春;王国刚;王明利【摘要】At present, the energy efficiency in China's rural areas is still low due to the backward production conditions and the low technical level. Carbon emission is still high in China's agricultural industry, and agricultural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s gradually being more concerned. Combined with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agricultural emission reduction,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emission reduction in China from the aspect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output and benefit,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labor employment, pointed out the current potential of China's agricultural emission reduction, at last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emission reduction in China.%当前,受农村地区农业生产条件落后、技术水平低等因素影响,中国农村能源利用效率仍较低。
中国农业产业仍是“排碳”大户,并且农业领域的节能减排正逐步受到全球的更多关注。
中国农业生产的碳收支核算及减排对策研究
中国农业生产的碳收支核算及减排对策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农业生产的碳收支核算及减排对策,通过对碳收支核算方法、中国农业生产的碳排放情况、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减排对策研究和推广应用前景的分析,揭示了当前中国农业碳排放状况及引发原因。
研究发现,农业生产是重要的碳排放来源,而氮肥使用、农业机械化程度等因素对碳排放有重要影响。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本文提出了一些减排对策,如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推广绿色种植技术等。
本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农业碳排放情况,为减少农业碳排放提供参考依据。
展望未来,应进一步完善碳收支核算方法,加大减排政策力度,以实现中国农业生产的低碳化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碳收支核算、中国农业生产、碳排放、减排对策、推广应用、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碳排放情况、影响因素、展望未来、结论总结、研究局限性。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农业生产是我国的重要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重,碳排放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中国农业生产的碳排放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碳收支核算是评估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的重要方法,通过对农业碳排放和碳吸收的核算,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农业生产的碳排放状况。
研究背景下,中国农业生产的碳排放情况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了解中国农业生产的碳排放情况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为制定减排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分析中国农业生产碳排放情况的变化趋势,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未来的碳排放走势,从而及时调整政策和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国农业生产的碳收支核算及减排对策研究,全面了解中国农业生产的碳排放情况,分析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减排对策,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应对提供科学支撑。
1.2 研究意义中国农业生产的碳收支核算及减排对策研究在当今大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气候变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全球共同的责任和挑战。
中国农业碳排放强度空间特征及溢出效应分析
中国农业碳排放强度空间特征及溢出效应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以及国际社会对温室气体减排承诺的深化,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农业大国,其农业部门的碳排放状况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引起了广泛关注。
《中国农业碳排放强度空间特征及溢出效应分析》一文旨在系统地探究我国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规律、空间异质性及其产生的空间溢出效应,为制定科学、精准的农业减排政策与区域协同治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撑。
本研究首先梳理了中国农业碳排放的基本现状,量化分析了近年来农业碳排放总量、结构及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揭示农业碳排放的主要构成与驱动因素。
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与空间统计学方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进行高精度的空间刻画,揭示其地域分布格局、集聚程度及空间分异特征,识别出高排放区、低排放区及其形成原因。
文章的核心部分着重探讨了农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
通过构建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定量评估相邻地区间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关系,探讨这种影响是否呈现出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和方向性,以及何种类型的地区间交互作用对整体碳排放格局产生关键影响。
具体而言,研究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杜宾模型等工具,考察农业碳排放强度是否存在正向或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即某一地区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如何通过经济、技术、政策等多种渠道间接影响周边地区的排放水平。
本文还深入剖析了影响农业碳排放强度空间溢出效应的关键因素,如农业生产方式、技术进步、政策环境、市场机制、自然条件及区域间经济关联等,并通过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以揭示这些因素如何通过直接作用于本地排放,以及通过空间传导机制影响其他地区的排放行为。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强调在国家碳中和战略背景下,如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广低碳技术、强化区域协调机制、完善市场导向政策以及利用自然资本降低农业碳足迹,以期实现农业碳排放的有效控制和空间均衡,促进我国农业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业碳减排问题及展望
41经济研究我国农业碳减排问题及展望关景灵 (广西贺州市委党校)摘要:中国农业二氧化碳减排问题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大多数人把减排与工业挂钩,对农业减排的问题关注较少。
但以机械为主要动力来源、以消耗大量化肥农药地膜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所产生的碳排放量不容小觑。
文章认为,使用农业生产设备、大量消耗农药化肥地膜、施用过量的化肥、畜牧的规模化饲养是我国农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文章对我国农业碳减排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后提出,加快农业绿色转型步伐、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地膜、推广使用低碳农业生产设备、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设绿色农田等措施可切实降低农业碳排放。
关键词:二氧化碳治理;演变;中国【作者简介】关景灵(1973- ),女,副教授,在职研究生,广西贺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研究方向:经济管理、循环经济、资源环境经济。
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是我国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由于工业革命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迅速增加使得地球温室效应问题日益凸显,因此,人们习惯性地把二氧化碳减排与工业化直接相连,对农业碳减排的关注较少。
随着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以机械为主要动力来源、以消耗大量化肥农药地膜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迅速发展。
这就使得农业成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第二大来源。
有人甚至把现代农业称为高碳农业。
因此,农业碳减排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绕不开的话题。
一、我国农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在传统农业中,农作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是减少温室气体效应的有力武器。
但现代农业生产方式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和农药化肥地膜,并产生大量的农业废弃物。
这种高污染高消耗的生产方式使得农业成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污染源。
据测算,农业生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约占全国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13%[1]。
(一)农业生产设备使用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现代农业采用机械化的方式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率。
这些农业机械都是以柴油或电为动力。
环境公平视角下基于“全碳”核算的中国省级碳效率评价
环境公平视角下基于“全碳”核算的中国省级碳效率评价张雪花;李婉玥【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年(卷),期】2024(44)9【摘要】突破以能源消耗碳排放为主的“传统碳”核算的局限,将废弃物排放、生物质资源消耗、电力净输入和森林固碳情况也纳入评价范畴,利用上述指标间的自然能量联系,进行中国各省份“全碳”核算,进而开展基于碳足迹的直接碳效率评价和基于DEA-BCC模型的全要素碳效率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1)2016至2020年,中国大部分省份的直接碳效率明显上升,但全要素碳效率却有所下降。
“双碳”背景下,相比其他生产资料,碳环境容量日益稀缺,因此全要素碳效率不升反降的现象应引起重视。
(2)在“全碳”与“传统碳”两种核算体系下,直接碳效率和全要素碳效率的评价结果均存在差异,而且在2020年尤为明显。
减污降碳是同根同源问题,能源电力安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此背景下,“全碳”效率的评价结果的解释性更强,其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各省份的低碳水平及发展潜力,并为厘清区域间碳减排责任和制定碳综合决策提供一种新思路。
【总页数】13页(P202-214)【作者】张雪花;李婉玥【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5;G302【相关文献】1.环境规制下中国农业技术效率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基于农业碳排放与农业面源污染双重约束的视角2.中国省际最优碳配额及减排成本研究——基于效率视角下的碳总量控制情景3.突破传统局限深入研究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评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基于低碳经济视角下的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发展研究》4.中国省级区域初始碳配额分配方案研究——基于责任与目标、公平与效率的视角5.组态视角下减污降碳政策工具对环境规制效率的驱动机制——基于中国30个省份的fsQCA实证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资源学报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第30卷第7期2015年7月V ol.30No.7Jul.,2015基于公平与效率双重视角的中国农业碳减排潜力分析吴贤荣1,2,张俊飚1,2*,田云3,薛龙飞1,2(1.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武汉430070;2.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武汉430070;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武汉430073)摘要:科学估算减排潜力是实施减排责任分摊的基础。
论文将环境因素纳入到经济生产体系,构建含有期望产出与非期望产出的农业经济核算框架,借助方向距离函数方法,对2000—2011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农业碳边际减排成本进行估算。
在此基础上,利用人均农业碳排放、人均农业生产总值、农业碳排放强度与农业碳排放影子价格4个指标,构建农业碳减排潜力指数,基于公平与效率双重视角,对各省区农业碳减排潜力水平进行评估与分析。
结果显示:①农业减排成本地区差异较大。
其中,海南、福建、山东、辽宁、广东、北京、天津等省区减排成本较高,其年均农业碳排放影子价格居于全国前列,最高值达2.542×108元/104t ;而西藏、青海两地农业碳排放影子价格最低,分别为0.105×108元/104t 和0.542×108元/104t ,农业减排成本较低。
②基于农业碳减排的公平性与效率性差异,将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域划分为四大类:西藏等1省2区属于“高效较公平”型地区;甘肃1省1区属于“高效欠公平”型地区;辽宁等8省2区属于“低效较公平”型地区;北京等12省4市属于“低效欠公平”型地区。
③西藏、海南、青海、内蒙古四地农业碳减排潜力指数在三种情景下均排名前四,北京、黑龙江、山西三地均排名最后。
④决策者对于公平原则与效率原则的不同偏好会导致各省区减排责任分摊机制不同。
关键词:低碳农业;农业碳排放;减排潜力;边际减排成本;方向距离函数中图分类号:F223;X5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3037(2015)07-1172-11DOI :10.11849/zrzyxb.2015.07.010全球气候变暖日趋严峻,碳排放量逐年增加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工业是最主要的碳排放源,而快速发展的农业也是引发气候变化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
农业产业的特殊性使之既是重要的碳排放源,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碳汇功能,而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耦合亦决定了农业是最易遭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产业部门[1]。
这种三重特点的同时具备引发了各界对农业碳排放问题的研究与关注。
尽管农业较之其他产业部门减排空间较小,但其减排意义和正外部效应却远大于其他产业部门。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其农业碳排放问题更是成为了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之一。
有研究显示,中国农业碳排放约占收稿日期:2014-05-16;修订日期:2014-08-1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气候框架公约下农业碳排放的增长机理及减排政策研究”(712731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创新体系研究”(713330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减碳潜力与生态环境效应:以水稻为例”(41371520);华中农业大学创新团队培育项目“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问题研究”(2013PY04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碳交易视角下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推进机制与政策创新研究”(14CJY031)。
第一作者简介:吴贤荣(1987-),女,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资源与环境经济、低碳经济。
E-mail:bewaily@ *通信作者简介:张俊飚(1962-),男,博士,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资源与环境经济。
7期吴贤荣等:基于公平与效率双重视角的中国农业碳减排潜力分析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7%[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经济虽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业生产环境质量日渐严峻的状况亦成为不容分辩的客观现实,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农业的高增长是以高碳排放为代价的。
要积极应对气候变迁,保障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农业碳排放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分析中国农业碳减排潜力并探寻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碳减排道路显得十分重要。
随着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农业碳排放也成为学术界的一大研究热点。
已有学者在系统测算农业碳排放总量[3-4]的基础上,通过多方位分解农业碳排放制约因素,探索农业碳减排机制与政策[5-6],为农业碳排放的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科学探索农业碳减排机制之前需清晰界定区域间农业碳排放水平并进行碳减排潜力地区差异评估。
早在1997年,Cole 等[7]对全球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进行了粗略估算,但该研究由于缺乏基期土地利用和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数据,所得结果中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一些国外学者尝试将经济学中的影子价格原理应用到对经济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分析上[8-9],并结合方向距离函数与污染物影子价格方法研究不同地区间减排成本差异[10],国内颇具代表性的有陈诗一、涂正革两位学者[11-12]。
上述研究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业碳减排的研究思路,为后续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但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其局限性也逐渐凸显:①利用影子价格研究减排成本的方法多停留于宏观层面或局限于工业视角,却忽略了农业部门的巨大减排潜力;②研究视角单一,碳减排潜力评估既考虑效率又兼顾公平性的成果不多;③借助环境生产技术研究农业产出效率时,往往存在环境因素衡量标准混乱的现象。
总体而言,当前农业碳减排研究视角有待拓展,研究方法有待优化。
1研究方法1.1方向距离函数根据环境生产技术的思想[13],用P (x )来定义环境生产技术,假定投入要素x 、期望产出y 、非期望产出c ,则环境生产技术的所有生产可能性集可表示为:P (x )={}(y ,c ):x can produce(y ,c )(1)若定义产出增长方向向量g =(g y ,-g c ),则方向距离函数追求在不增加投入要素的前提下实现期望产出的最大扩张可能和非期望产出的最大缩减可能,表述如:D c (x ,y ,c ;g y ,-g c )=max {}λ:(y +λg y ,c -λg c )∈P (x )(2)如图1所示,横坐标c 表示非期望产出,纵坐标y 为期望产出,曲线ONPQ 为生产前沿面,前沿面上所有点的集合即为生产可能集P (x )。
若M 点为观测到的样本点,沿着既定方向向量g 的路径,非期望产出缩减的同时扩大期望产出,从而到达产出前沿面的N 点上。
其中λ=D c (x ,y ,c ;g y ,-g c )即为无效点M 同前沿面比较所能扩张的最大比例。
图1方向距离函数图示Fig.1Graph of direction distance function117330卷自然资源学报1.2农业碳排放影子价格影子价格可以用于衡量碳排放对期望产出的效应,定义为在某一特定产出条件下,单位碳排放变化所导致的农业总产值变化量[14],从而将农业总产值变化的量与农业碳排放变化的量联系起来。
若用r y 、r c 分别表示期望产出的价格与非期望产出的价格且满足:ìíîr y =(r y 1,r y 2,……,r y M)∈R M+r c =(r c 1,r c 2,……,r c L)∈R L +(3)则基于方向距离函数的收益函数为:R (x ,r y ,r c )=max y ,c {}r y y -r c c :D c (x ,y ,c ;g )≥0(4)设定收益最大化条件下可得到:r c =-r y ×∂D (x ,y ,c ;g y ,-g c )∂c∂D (x ,y ,c ;g y ,-g c )∂y(5)假定期望产出的交易价格等于其影子价格,则通过式(5)计算而得的非期望产出价格即为农业碳排放影子价格,它表示减少单位碳排放所对应的农业总产值减少量,也就是宏观经济意义上的边际减排成本。
1.3农业碳减排潜力指数对公平指数与效率指数分别赋权,可以构建同时考虑公平原则与效率原则的农业碳减排潜力指数ACACI [15],组成结构参见图2。
农业碳减排潜力指数公式表示为:ACACI i ,t =ω×Equity i ,t +(1-ω)×Efficiency i ,t (6)其中:i 表示省份,t 表示时期,ω为权重值,反映的是决策者在公平原则与效率原则之间的决策偏好,取值范围为[0,1]。
按照权重选择不同,设定三种情景,在情景一下,两个指标的权重相等,表示决策者对减排公平性与效率性没有特殊的偏好;情景二为公平优先原则,表示决策者认为减排责任划分应更多地考虑省域公平性;类似地,情景三表示效率优先原则。
Equity =ω×PC +(1-ω)×PP 是农业碳减排公平指数,由等权重的人均农业碳排放量PC 和人均农业总产值PP 共同决定,通常代表排放平等主义、支付能力等公平准则;Efficiency =ω×CI +(1-ω)×r c 是农业碳减排效率指数,包括农业碳排放强度CI 和农业碳排放影子价格r c 两个指标,并赋予同等重要性。
农业碳排放影子价格作逆转换处理,所有指标代入运算前均通过公式(7)进行标准化转换,得到映射在区间[0,1]中的标准化值z *:z i ∗=z i -min z max z -min z (7)其中:i 表示省份,z 表示人均农业碳排放量、人均农业总产值、农业碳排放强度和农业碳排放影子价格4个指标。
2数据处理本文选取2000—2011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作为研究对象,所采用的各指标图2基于公平与效率双视角的农业碳减排潜力指数Fig.2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 abatement capacityindex from double perspectives11747期吴贤荣等:基于公平与效率双重视角的中国农业碳减排潜力分析基础数据均出自历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及各省统计年鉴。
1)人均农业碳排放。
取农业碳排放总量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之比。
关键在于农业碳排放总量的测算,相比工业碳排放,农业碳排放源头多样、测算复杂。
本文依据以往研究[16],设C 为农业碳排放总量,i 为碳源种类,e 为各碳排放源的量,ε为各碳源碳排放系数。
构建农业碳排放测算公式如下:C =∑C i =∑e i ·εi(8)从以下三个方面确定具体的碳源因子及其所对应的碳排放系数:一是农用物资投入所引发的碳排放,包括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直接使用以及农业灌溉耗费电能所导致的碳排放;二是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所产生的CH 4气体排放,由于气候条件存在较大差异,水稻在同一地区的不同生长周期或不同地区的同一生长周期CH 4排放系数不尽相同,需带有地区差异性的CH 4排放系数;三是畜禽养殖所引发的碳排放,包括肠道发酵以及粪便管理系统中所带来的CH 4、N 2O 等气体排放,具体涉及牛(水牛、奶牛和黄牛)、马、驴、骡、骆驼、猪、羊(山羊和绵羊)、家禽等畜禽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