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想和实践上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转变
乡村建设的社会实践报告(通用9篇)
乡村建设的社会实践报告(通用9篇)乡村建设的社会实践报告(通用9篇)难忘的社会实践结束了,回顾这段时间的实践活动,取得的收获不是一星半点的,那么我们需要好好地进行总结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实践报告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乡村建设的社会实践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村建设的社会实践报告篇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重大措施,是实施可持续发展观的必经之路,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
经过几年的新农村建设,我的家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次利用实践机会,对家乡的新农村建设做了调查,了解了新农村建设前后村庄及人民生活状况的变化,同时也发现了当中存在的一点不足和问题,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有关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
现将有关情况和本人对此的一些问题思考,报告如下:新农村建设的成就调查中发现,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和建设社会之一新农村的目标的提出,我镇党委、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始终以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核心,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扎实开展招商引资,富有成效地推进了全镇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
为全面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总体目标而努力。
通过我镇政府和党委以及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我镇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具体有如下几点:一、物质生活在十几年以前,当你走在乡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排排参差不齐的破旧土木结构的房屋,和那狭窄脏乱、高低不平的乡间小路。
每当下大雨的时候,屋内就到处漏雨,呈现出一种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的景象;那乡间的小路就更不用说,坑坑洼洼、雨水聚集、泥泞不堪,人们根本出不去。
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特别是最近几年,我镇宁村的房屋有了明显的变化,从以前破旧的土房子变成了现在一栋栋宽敞明亮的大红砖瓦房,有的农民甚至盖起了两层小洋楼,屋内一装饰,在配上一些现代化的家电设备和城里人不相上下。
三农问题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精选5篇)
三农问题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三农问题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精选5篇)当想知道某一情况、某一事件的来龙去脉时,我们就需要好好地展开调查,并且最终的调查结果会写在调查报告中。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调查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农问题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农问题社会实践调查报告1三农问题自提出日起就是一个热的话题,它关系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我们国家进行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小康社会。
在这一背景下,利用20xx年寒假放假,我作为一名大学生回到了我们扶风县,进行“三农”政策的再宣传、有关“三农”的问卷调查。
通过宣传与调查,我了解了一些情况,发现了一些问题。
以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扶风县的具体情况,在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上,我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与措施。
希望能让我们的父老乡亲得到实惠,生活得到提高!一、扶风县概况(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东部渭河流域。
西汉时此地为京官右扶风的封地,唐时借汉官名作县名沿用至今。
面积751平方千米。
辖1 5个乡镇,205个行政村,22个居委会。
人口44.8万。
扶风县辖城关镇、天度镇、午井镇、绛帐镇、段家镇、杏林镇、召公镇、法门镇、南阳镇、上宋乡、揉谷乡、太白乡、黄堆乡、建和乡、新店镇。
耕地4.92万公顷。
耕地4.92万公顷。
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
经济作物以棉花为主,油菜、芝麻、花生、辣椒、烤烟次之。
是我省麦、棉主要产区之一。
扶风县是农业大县,是国家确定的粮食生产大县和陕西省粮食、油菜、生猪、苹果、辣椒、秦川牛等生产基地。
建成“吨粮田”1 0133公顷,水果总面积7333公顷,蔬菜面积1067公顷,辣椒2800公顷。
县北有天然林400余亩,以山杨、栎类为主。
经济林有苹果、柿子、杏、核桃、梨等。
种植药材主要有白术,生地、大黄,黄芪等,野生药材主要有防风、黄苓、苍术、柴胡、地榆、酸枣、山楂等。
大家畜有牛、马、骡、驴。
“秦川牛”、“关中驴”广泛分布于高原和平原乡镇。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面临的问题及对策(通用6篇)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面临的问题及对策(通用6篇)集体经济组织是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组织。
集体经济的实质是合作经济,包括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面临的问题及对策(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篇1随着农村改革深入,农业生产现代化、机械化、经营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设施改善,使农业增效、农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步伐,这些急需提高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只有农村集体经济增强了,才能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可持续增收。
一、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1.思想认识不清,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识不强。
许多农村党组织对集体经济作用缺乏科学客观全面的认知,对发展集体经济持怀疑态度,认为提倡发展集体经济已不合时宜;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过度强调发展的困难,对自身优势认识不足,挖掘不够,存在畏难情绪。
2.村级领导班子素质不高,发展集体经济的思路狭窄。
相当一部分村干部年龄偏大,思想僵化,观念守旧,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发展经济的能力较低,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集体积累来源渠道单一,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思路狭窄,许多村干部把发展集体经济等同于“上项目、找贷款、办企业”,提及发展集体经济,往往过分强调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等客观条件,不能立足现有的土地、产业、资源等优势求发展。
3.缺少政策支持和扶持集体经济发展不仅缺乏总体规划,而且有关集体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数据也模糊不清,给政策制定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比较混乱、集体经济发展缺乏规范指导等问题。
当前,农民群众迫切希望政府给予土地使用、启动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落后的,因资金短缺,普遍感到起步难;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村级集体企业,因建在集体所有土地上的房屋没有产权,面临随时拆迁的窘境,对今后的发展感到很困惑。
4.基础设施薄弱,成为制约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瓶颈。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主要成果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主要成果1978年以来,中国发生了5000多年历史上最为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中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的客观事实,中华民族再度崛起的巨大成就,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场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改革经验,认真总结中国改革的历史经验,系统概括中国改革的理论成果,无论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还是对于世界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而且还创造了丰硕的改革理论成果。
这些理论成果,既是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理论指导,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是多方面的,择其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
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
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
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对这一论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观点,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主要内容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上来;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要互相结合,缺一不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精品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五章习题参考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五章习题参考答案第五章习题参考答案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一、单项选择题1.A2. C3.A4.A5.C6.D7.C8.C9.A 10.A11.C 12.D 13.A 14.B 15.B16. A 17.D 18.B 19.D 20.A21.D 22.D 23.C 24.B 25.B26.A 27.A 28.D 29.A 30.C31.D 32 .B 33.B 34.C二、多项选择题1.ABD 2.AD 3.ABC 4.ACD 5.ABC6.ABCD7.BCD8.ABD9.ABCD 10.AD11.BCD 12.ABCD 13.ABCD 14.ABCD 15.AB16. ABC 17.ACD 18.BC 19.ABCD三、简答题1.简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的经济政策南京政府建立初期,推出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第一,大力整顿金融、税收、财政:建立了“四行二局”的国家金融体系,统一货币,改革币制,实行了法币政策。
统一税制,裁撒厘金,实行统税,整理田赋、盐税。
第二,推行新的产业政策,重点发展国家资本工业,对采矿、冶金、机械、化工、电器等行业大力投资,初步奠定了国营重工业基础。
同时,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现代产业的发展。
第三,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推行农村信用合作,实行租佃改良等,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国民政府尽管在整顿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重大措施,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洋政府后期经济发展停滞的状况,但是,也存在严重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其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膨胀,影响和遏制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其二,没有改变外国资本控制中国经济的局面;其三,国民政府出台的经济政策和措施虽然很多,但很多措施并没有落到实处。
2.为什么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第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1.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一文,引发了真理
1.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一文,引发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基本标准》2.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作出了从()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A.1979B.1978C.19803.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决定成立()。
A.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B.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C.中央顾问委员会4.1978年12月,18户农民秘密签定契约,决定将集体耕地承包到户,搞大包干的地方是()。
A.安徽凤阳小岗村B.江苏江阴华西村C.山西昔阳大寨5.1980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为经济特区,把它们作为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窗口。
A.深圳、厦门、珠海、福州B.深圳、珠海、汕头、厦门C.深圳、珠海、汕头、烟台6.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
A.《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B.《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C.《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7.邓小平在()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
A.党的H—届三中全会8.党的十二大C.党的十三大8.1984年,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一个重大步骤,是进一步开放了温州等()个沿海港口城市。
A.12B.14C.169.党的()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始由农村走向城市和整个经济领域。
A.十二届三中全会B.十三届三中全会C.十四届三中全会10.()年,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讲话,史称“南方谈话”。
A.1991B.1992C.199511.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和论述了()。
A.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2.()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并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家乡的变化实践报告6篇
家乡的变化实践报告6篇随着现在的实践占据了大家的一大部分时间,那么在实践结束后是时候写一写实践报告了,实践报告是可以给领导以及同事留下一个好的印象的,XX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家乡的变化实践报告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家乡的变化实践报告篇1实践时间:20__年2月1日至20__年2月22日实践目的:随着时代的进步,我的家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利用寒假的闲暇时间,走遍了大半个村庄,研究了近几年来家乡的变化。
实践内容:我的家位于一个小县城中的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最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边缘的推进,我的家乡也是日新月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裕了。
十几年前,村里的路大多都是土路,最好的也就是一条砖头路而已,一下雨就变得泥泞不堪,行走十分困难。
雨过天晴之后,土路就变得坑坑洼洼。
后来村里修进了柏油路,慢慢的覆盖了整个村庄,修到了每家每户的门口,人们的出行变得方便了。
现在,泥土小路已经不多见了。
过去村里村外都有大片大片的农田,一年四季都不会闲着。
冬春种冬小麦,夏秋便种上玉米,有时候也有一些人种各种杂粮,例如红薯、黄豆、芝麻等等。
收获是最开心的时候,割小麦,掰玉米,刨红薯,摘棉花……虽然有些累,但是每个人都很高兴。
如今,大片的田地被侵占,或者干脆荒废,在田地里辛苦耕耘的人越来越少。
许多耕地被建造上了工厂,厂房和办公楼如雨后春笋迅速耸立起来。
剩余的耕地也不如从前那样茂盛,专心种地的农民越来愈少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外出打工,或者在新建的工厂里上班。
村庄里的人们渐渐地从农民转变为工人。
打工拿到的工资要比种地的收入多得多,耕地被占也让不少人拿到了钱。
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上升,便不再满足于过去的小房子。
于是,越来越的人扒掉了他们住了几十年的红砖瓦房,盖起了二层的小楼,装修的精致无比,十分体面。
如今小楼房随处可见,而红砖瓦房越来越少,仅有的不多个也掩盖在小楼的阴影之下,而青砖土墙的房屋早已不见了踪影。
全国党风廉政建设创新案例
全国党风廉政建设创新案例一“四个中心”探索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新模式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西湖镇试点开展了会计核算中心、资产管理中心、投资服务中心、综治调处中心“四个中心”建设,推进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面向农村基层的教育、制度和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铸造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新模型,被市纪委在全市进行了推广。
一、“四个中心”主要内容一是成立会计核算中心。
村级财务管理不到位,成为“村官”腐败的温床。
针对全镇11个村的财务管理良莠不齐,忽多忽少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个别村财务混乱,坐收坐支,大额白条入帐;有的村建帐不及时,财务审计时往往先帮其建帐后审计,遗留下许多财务问题。
有的村会计、出纳常期不对帐,出现现金被个人挪用的现象。
有的虚开发票,侵占集体资金。
有的村开支大手大脚、招待假公济私等。
村财务监督小组由于体制和管理的原因,也束手无策。
针对各村财务存在的这些问题,镇“村级财务领导小组”,在区财政部门指导下,制定了《村级财务委托代理实施办法》。
从年初开始,实行了村级财务委托代理制,从事业单位分流人员中聘请4名能力强、业务精的同志担任会计,每人负责几个村,全方位统管村级财务。
具体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开设银行帐户,统一票据管理,统一报帐程序,统一档案管理,统一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中心成为集体资金“保险柜”。
二是成立资产管理中心。
西湖镇矿产资源丰富,过去乡镇集体企业发展较快,固定资产较多。
随着市场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原有集体企业多数停产或倒闭,有的企业虽然有留守人员看管维护,但效果不是很理想,集体资产变成“唐僧肉”,被偷被盗经常发生,流失十分严重。
通过建立资产管理中心,配备人员,明确职责,完善制度,在区财政部门指导下,制定了《西湖镇集体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对全镇集体资产的管理,规范集体资产使用行为,有效发挥集体资产的综合效益,分层建立“四大管理体系”,即:生产经营类企业资产管理,非生产类企业资产管理,行政村集体资产管理和镇机关集体资产管理。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心得感想作文800字范文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1众所周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在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署,这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同时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提高广大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方针政策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我国国土面积很大,有着较大贫富差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从实际出发,切实加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各方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努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基础。
发展是第一要务。
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产业与农民就业问题,保证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
而不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是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
农业强,产业必须强。
产业旺,才有乡村振兴的底气。
要实现产业兴旺,首先要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是通过培育农业品牌、加强科技创新、强化城乡融合,补齐农业发展短板,促进农村产业集聚。
人才振兴是支撑。
“人才兴,事业方兴”。
发展离不开人,乡村振兴自当不例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解决人的间题。
因为受前些年农村发展“钱景”不大的影响,很多人口外出务工,农村缺人尤其是缺少能人的问题,已经成为振兴乡村的制约瓶须。
所以,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将人力资本开发放在第一的位置,做好农村人才政策这篇大文章,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建设。
既重视本土人才的培育,培养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生カ军。
同时也要广纳懂科技、懂市场、懂法律、懂管理的贤才能人到农村来创新创业,让农村成为贤才能人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质专业化乡村振兴队伍,加强农业发展的创新驱动力与农村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历程一、改革开放的背景和历史意义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它标志着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从封闭自守向对外开放转变。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正式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这一决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的核心思想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的确立,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得到了新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不断探索和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
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使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随后,中国逐步推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1984年以后,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加快了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了金融、财政、价格等领域的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就开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实行领导干部终身职务制,加强民主集中制,完善党内选举制度。
2.改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监督和决策职能。
3.改革行政体制,实行地方政府责任制,加强地方政府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权限。
4.推进民主监督和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公民权利和法治建设。
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两山论”实践转化的问题及对策11篇
“两山论”实践转化的问题及对策11篇“两山论”实践转化的问题及对策11篇“两山论”实践转化的问题及对策篇1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
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近年来,各地坚持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并重的原则,着力创新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切实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开发提升人才能力素质,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推动人才振兴发展。
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是人才“招不来”。
基层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相对不全,与优质资源多、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城市相比,乡村还存在优质资源匮乏、发展机会受限、持续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基层的现实条件让“优质人才”望而却步,造成基层人才短缺,一些乡村致富能手、技术骨干、管理人才等本土人才向城市流动,同时外来优秀人才又难以留在乡村。
二是人才“留不住”。
基层工作繁复冗杂,基层工作人员往往一个人要承担几个人的工作,工资待遇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繁琐的工作任务、巨大的工作压力让他们选择“逃离基层”。
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各类人才打造平台、创造发展机会。
但也还存在乡村人才引进机制不规范、激励机制不到位、流动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体制机制障碍成为乡村人才留不住的首要原因,导致优秀人才供给不足。
三是人才“上不去”。
高素质人才短缺,普遍缺乏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投资管理、资本经营等人才。
基层人才学习深造的机会少,培训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发展空间小,晋升渠道不够畅通,难以适应乡村外向型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
部分乡村人才难以进入当地部门选人用人的视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二、对策及建议1、在“引”上做文章。
要完善引进机制。
依据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引进方向,多举措吸进大批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专门实用人才,重点引进农业经营管理、环境治理、文化传播等人才。
注重人才回流,让曾经“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把在外积累的经验、技术以及资金带回本土,改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困局。
浅析农民思维方式的现状及其对农业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
( 周口师范学院 政法系,河南 周口 4 60 ) 60 1
[ 内容 提要] 农业 经济的发展最终依靠的是农 民,因此,作 为现 代农业发展前进的主体—— 农 民,其思维方 式与价值观念 的更 新和 现代 化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和决定性 因素 。但调查农 民的思维方式现状发现 ,农民思 维方式距 离农 业产 业化发展道路的要求相去甚远 ,只有从思想文化意识 、科技意识等方面努力培养和造就具有崭 新思维方 式的新时代农民才是推动 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 的治本之路 。 [ 关键词] 农民思维方式 ;农业经济 ;发展趋势 ;对策 [ 中图分类号] D4 2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4 7( 0 1 60 4 —2 0 87 2 2 1 )0 .0 80
化。
风险 一哄而 散 , 本无法切实保障农 民的 自身利益 。 根 2 .现行 的家庭 联产承包体制客观上减 少了改善农业生 产 条件 的投入 。一家一户 的耕种模 式使农村 劳动力 过于分 散 ,加之近年来青壮年进城务工 人流 的庞 大,农村发展所需 的劳力、资金难 以集 中组织 ,留守村 中的老 、弱、妇女、儿 童 由于 自身素质过低 , 而只 能现 实地 仅仅 考虑眼前利益 , 不 能也不愿投入农业生产条件 改善所 需的人 力和物力, 客观上 损害 了农业生产条件 的改善、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 。 方面 ,农 民由于 素质 不高,对 教育 、医疗 、农业机械方面
4 9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革意识 的高素质 的农 业从业人员 , 是落 实 以上两点 的基础 这 和关键 。 二 、农 民思维 方式的现状 ( 以河 南省 为例 ) 确定整个农业 经济发展趋势也好 , 发扬制度创新 引进发 达 国家成功经验 也好 , 都需要在 农业 生产 实践中贯彻和落 实 这种产业化发展趋 势,进而推动农业产业化 大发展 。 我们认 为 ,最 终将农 业产业 化落 实到实践 中最根本 的还 是要依靠 人 、依靠农 民、依靠广大 农村 人 口。人民群众是历史 的创造 者, 现代化 农业 也只能 由千千万万 的农 民创造,这就需要现 代化 的具有较 高素质 的农业从业人员 ,因此 ,中国农业经济 发展 的一个重 要基础 就在 于农 民思 维方式 的转变 和现代科 学文化素质 的大 幅度 提高 。 根据 英 国的英格 尔斯等 人对人 的现代 素质 的社会学研 究 ,一个人 的素质是一组相互联系 的个人 思维品质 的综合 , 这些 以思维方 式为 主要特征 的现代 素质可 以概括 为 四个 重 要 的方面 :( )他是一个消息灵通 的、具有 民主意识 的、积 1 极参与 的公民。 2 他 具有 明显的 冒险意识和创新 意识 。 3 () () 他不受种种传 统习惯的影响 ,具有 高度 的独立性和 自主性 。 ( )它容易接受 新经 济和新思想 ,即他是心怀 开放 的,具有 4 再认识 的弹 性。由此可 以看 出,人的现代化不仅涉及 到知识 和教育 ,更重要 的是它涵盖 了人 的 以观念、意识 为主 要面 目 出现 的思维方式的各个方面 。 随着农 村经 济市场化、 专业化 、 产业化 发展,农 民必须从 旧的传 统思维方式 中解放 出来 ,逐 步提 高市场 意识、开放意识 、冒险意识 、民主参与意 识以适 应现代 农业 经济发展 的要求 。【 2 】 为此, 农 民思维方式与农村经济 发展 模式的对策研 究” “ 课 题组做 了一个初 期调 查,本 次调研 以平顶 山市为调查 对 象 ,调查范 围为卫东 区和平顶 山市陕县李 口乡,具体走访的 有 李 口乡张店东村 、张店南村 、郭楼村 、老咎庄村和 平顶 山 市卫 东区下辖的东高皇 乡的观 上村、小店村、上徐村 、东环 路街道 的吴寨村 ,东工人街道 的 吕庄村、赵庄村 。 据 调查:小学 、 中文化水平 的人 口占了全 部人 口总数 初 的 5 %,接近六成 ,而高 中、中专或 中等职业 学校学历层次 6 的人 口占人 口总数 的 l %,不到两成 ,大专层 次的 占 1%, 9 6 本 科层次 占 9 %,研 究生层次 的没有 。这说 明,当前 ,我 国 农 村人 口虽然 已经基本 扫除了文盲和半文盲 , 农 民的总体 但 文 化水平依然不高 ,农 村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不容 乐观 。 另外 ,农 民的思维 方式 ,也就是开放意识 、市场意识 、 冒险意识 、民主参与意识 、教育 意识、对待 科学技术 的态度 等还处于 比较令人担忧 的传 统的惯常思维方式 阶段 。 大部分 农民的思维方式带有局 限性 。 在对 开放 意识的调查 中发现农 民接受新思想 、新事物 的能力较差 ,在 “ 是否愿意加入农业 专业化合作组织 ”选 项中 ,选择 “ 不了解不愿意加入 ”一项 的超过 7 %,这表现 了农民对信息不 了解 ,合 作意识不强 , 0 倾 向单打独斗 ,开放意识较弱 , 家一户的 的小农经济意 识 一 根深蒂 固。在对 冒险意识的调查 中,9 %以上 的农 民选择 不 0 会使用政府对农 民提供 的优惠贷款 , 反映 了农 民的冒险意 识 较差 ,遵循 传统的 “ 乐天 知命 ”思想 ,循规蹈矩 ,缺 乏拼 搏 精神 。在对 “ 面对教育 时的思 维方 式 ”的调查 中,有 一半的 人 以为 “ 书没啥用 ,不愿 意多读书 ” 读 ,反映 出虽然 科教兴 国的战略 喊得 响, 可是农 民思维中没有形成知识 改变命运 的 深刻认识 , 民几乎没有在现 实生产实践 中看到教育 的深 远 农 意义 , 传统 的 “ 读书不读书 , 锄把一般粗 ” 思想仍普遍存在 。 在 “ 面对科技 时的思维方式 ”的调查 中显示 ,农 民对科 技下 乡活动 的参与意识不强 , 积极性也 不高, 只有 大约 1%左右 2 的人选择积 极参与学习先进科技 , 从这里可 以看 出农 民对科 学技术 的学习并不太重视 ,也不积极接受新技术 ,宁愿选择 旧有 的生产 经营方式 ,因循 守旧的传统思维方式较 强。总 的 来说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 ,我 国 内陆 ,以河南省 为例 ,农 民 这种 传统 思维方式 和 以这 种思维 方式为 基础 的综合素质 现 状不容 乐观, 比前文粗 浅的提到 的一些农业产业化 的要求 对 相去甚远 ,令人忧虑 。
乡村社会实践报告2000字
乡村社会实践报告2000字社会实践报告是进行社会实践后需要完成的报告,是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深入实际、深入社会,对完成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总结报告。
以下是整理的乡村社会实践报告2000字,欢迎阅读!乡村社会实践报告2000字篇一在由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共同组织的全国大中专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走过5年辉煌历程之际,我也有幸作为青岛海洋大学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队伍的一员,7月23日,来到平度市崔家集周家村参加立时五天的"三下乡"活动。
这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模范村,全村230户村民耕种者为数不多的1550亩土地。
他们靠自己的辛勤努力和改革开放的良机,大力发展高效田和制种业,种植了苹果、柿子、黄烟、葫芦、辣椒、西红柿、西瓜等作物。
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村民的精神面貌也令人赞赏,各种村务工作开展得有条有理,村里的治安良好,无刑事案件发生。
村两委工作认真负责,心系村民,重视教育。
村办学校也村里及附近村庄的适龄儿童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为此,周家村赢得了"青岛市文明村庄"、"青岛市文明标兵"、"青岛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青岛市模范村委会"等多项称号。
到这样一个"模范村"开展"三下乡"活动,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发挥自身的智力优势和知识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教育作出自己的贡献;学习和宣传"三个代表"的思想,亲身体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含义;积极向广大人民学习,在社会实践中检验自己,完善自我。
一、送科技文化下乡为了发挥专业优势,我们的下乡服务以科技、文化服务为主,我们去了大量图书和宣传材料,主要是有关农业技术和最新的科技信息,通过它们,开阔了村民的视野,也宣传了"三个代表"的思想。
改革开放学习心得体会
改革开放学习心得体会改革开放三十年,每个人都能看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经济而论无疑是大大发展大大进步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无疑得到了极大改善。
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改革开放学习心得体会,仅供参考。
改革开放学习心得体会篇一30多年来,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展开,逐步深化;对外开放的大门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循序打开,全方位推进。
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使社会主义制度在除弊创新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最有说服力。
30年的实践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这是党和人民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
作为一名21世纪的当代大学生,由于年龄限制,我无法确切知道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具体是什么样子,只能凭着长辈的回忆和书中的描述去尽力体悟,但这阻碍不了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巨大冲击和幸福生活。
社会实践学生自我鉴定范本(三篇)
社会实践学生自我鉴定范本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大学生提早积累社会经验的一个重要过程,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暑假是最好的社会实践的时间,这次的实习给了我们一个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提高自我本事的重要的机会。
暑假一开始,我就去了一家电店实践学习,短短一个月的时间让我领悟到了很多在大学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感受也是五味杂陈,回顾一个月的实习,内心充满着激动,也让我有着无限的感慨,这些东西将让我终身受用。
工作期间,我目睹了家电下乡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也充分感受到家电下乡对拉动内需、促进国民消费意义重大。
在家电下乡的“以旧换新”政策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和赞赏,从某种程度上讲“以旧换新”不仅仅是一种福利还是一种创新和国家对农村建设,对“和谐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必须的促进作用。
农民对国家的这种优惠政策也是赞不绝口。
家电下乡政策是贯彻国家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
这样不仅仅促进了农村发展,改变了农村落后的面貌,最终受惠的是农民,也体现了一人文本为本的思想。
这次的社会实践让我受益匪浅,社会实践加深了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我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
学校学习的一些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用的,在这次实践中我明白自我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以后自我要走的路还很长,不能只安于现状,必须要奋勇向前,任何一个岗位,都必须有饱满的热情,付出加倍的努力。
尽管在这次暑期实践中取得的经济报酬是微薄的,可是我收获的精神食粮却十分丰富。
因为它让我初步领悟到一个人不管学历有多高,本事有多强,在体现自我价值的社会活动中都离不开“扎实、勤奋、虚心”这样的立身之本。
这次的实习让我受益匪浅,我的动手本事和分析确定本事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人际交往和待人处世的技巧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锻炼,以前我很不爱和陌生人说话,可是我此刻不会对陌生人有任何的胆怯了,这是我在这次社会实践中得到最宝贵的转变,我感到很开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3000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3000字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在这条正确路线指引下,在坚决推进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党领导全国人民紧紧把握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开辟了党的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国家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经济领域,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大大提高。
在政治领域,尽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安定因素甚多,但是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在思想领域,那种死气沉沉的僵化局面,已被思想解放、实事求是的潮流所冲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景象正在逐步形成。
在文化领域,科技、教育、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等事业逢勃发展,欣欣向荣。
在军事国防领域,人民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外交领域和实现祖国统一的问题上,外交格局的调整、“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实践,使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大大提高。
总之,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
这条路线是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进行的政策创新,使中国共产党焕发了青春,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全会认真地、全面地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的错误,从指导思想上进行了拨乱反正,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指导方针.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体会心得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体会心得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更是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物质基础,对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有着重要意义。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重点和难点在薄弱村、贫困村、“空壳村”,如何实现村集体经济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是摆在乡镇党委和行政村党支部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过程中,要抓好“四个必须”。
必须破除思想障碍、变“坐以待援”为“主动求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必须革除传统的思想方式,破除狭隘的思想观念。
集体经济没有实力,发展生产就无财力,提供公共服务就没有能力。
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
华西、塘约、黄埔等省外省内的无数实践证明,集体经济实力越强的地方,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越是过硬,基层社会管理越是有序,农村社会的有效治理越是健康长久。
“等靠要”解决不了农村发展的自身问题。
农村要发展,关键在自力更生,找准发展路径。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党在农村基层的政策导向和激励,需要党员干部带头在实践中摸索创新。
实践证明,党支部敢作善为、率先踏出“第一步”是实现突破的“关键一招”。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调动群众、农业企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等主体的积极性,通过典型引路、试点总结、比较分析、群策群力等综合施策,集体经济实现成功突围、美丽蝶变绝非难事。
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变“软弱涣散”为“坚强堡垒”。
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抓紧抓实村级班子建设,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是推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脱贫攻坚精准落实、乡村振兴蓝图实现的根本保障。
一个村能在发展集体经济上做出成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有一个好的发展“带头人”。
要坚持把从本村致富能手、农民经纪人、回乡大学生等优秀人才中政治素质高、发展意识强、工作作风实的人选进班子,提高村级班子致富、帮富、带富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思想和实践上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转变
蒋达
跨入新世纪,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特别是苏南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关头。
如何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农民的收入能以较快的速度稳定地增长?笔者认为,关键是农村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使自己的思想和实践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实践上着力实现五个根本性转变。
一、进一步突破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切实转变到以市场为取向的轨道上来
目前正在进行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事情。
这次调整最大的特点就是,农户作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和利益主体,实行以市场为取向的调整。
与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相联系,与农产品的市场化相联系,这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是市场,而不是政府,调整的主体是农户,同样也不是政府,怎么调,调什么,主动权在农户。
与此相联系,调整所带来的利益和风险主要也落在农户身上。
因此,要搞好这次调整,无论是政府还是农户,都必须真正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确立以市场为取向的调整观念,增强“三个意识”,即:增强主动意识,主动从市场获取信息,主动确定调整的项目,主动把生产的产品推向市场;增强供求意识,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需要多少就生产多少;增强争优意识,当调整的过程刚开始时,就应确立起牢固的竞争意识,增强在品种特色、品牌质量、规模效益、经营信誉上的竞争优势。
二、进一步突破经验主义的束缚,把发展农村经济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
全面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通过学习培训、典型示范、专家指
导等方法和途径,使广大农村干群看到科技的作用和力量,增强信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树立科学精神,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提高运用科技知识指导生产的技能和水平。
建立必要的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
从依靠传统经验到依靠科学技术,典型示范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因为科学技术的运用,一要靠投资,二要能操作,三要看回报。
示范作用可以解决运用新技术“能带来什么(利益还是风险)”的问题;示范基地和示范户的建立可在政府和科技部门必要的扶持下,由若干家农户连片建立,或农村骨干带头建立。
制定和建立科技兴农的政策和运行机制。
一是各级政府设立必要的新技术推广运用的风险投资基金,帮农民分担风险;二是政府有关部门要在新产品的市场前景预测、销售推介等服务方面承担必要的责任;三是建立产、学、研、销的一体化利益机制,如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建立技术信息顾问制度,形成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机制等等。
三、进一步突破小农经济观念的束缚,把致富追求转到更大、更远的目标上来
引导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突破“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观念,确立“富而思进”的思想。
破除“小富即安”、“小富即满”观念,就是要确立更大、更远的奋斗目标,即引导先富起来的人们把思想观念从小富转变到大富的目标上来;从个人富转变到共同富的目标上来;从眼前富转变到长远富的目标上来;从追求个人财富转变到为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上来。
只有这样,才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才能形成同大的比、向高的攀、与勇的争的发展氛围。
引导企业主突破“家长制”和“家族制”管理模式,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在目前农村的各类企业中,仍有相当数量的企业管理没有摆脱“家长制”和“家族制”模式的束缚。
这里存在陈旧思想观念的障
碍,也有管理方式、管理人才的能力与企业发展不相适应的障碍。
许多企业在初创时期朝气蓬勃,但到了一定规模就再难跃上新的台阶,所以必须打破旧模式,寻找新的企业制度。
引导农户突破“提篮小卖”式生产经营模式,走产、加、销连成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之路。
相当一部分农户的农副产品生产经营仍停留在“自产自销”、“提篮小卖”的阶段,农副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影响了农民收入增长。
引导农户走产业化经营之路,最重要的是要培育对农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培育经销农产品的经纪人队伍,培育有地方特色和辐射力的农产品交易市场。
建立起以销售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的产业化经营链。
四、进一步突破传统农业观念的束缚,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发展非农产业上来
把发展农村经济的着力点放到发展工业经济上来。
时至今日,发展农村的工业经济,应牢牢地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制定可行政策,激发民间资本活力,着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二是执行产业政策,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三是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如良好的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硬环境,良好的政策、法律、技术、信息等服务和良好的政府和民间信用等软环境。
只要牢牢把握好这些方面,就能把人们投资兴业的热情和创造性发挥出来,逐步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
把发展农村经济的着力点放到发展小城镇上来。
据典型调查,一个城镇人口的消费水平相当于三个农村人口的消费水平。
小城镇的发展,不仅可以扩大内需,还可以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
从发展农村经济的要求看,发展小城镇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要注重集镇规模建设,使集镇的常住人口达到5万以上,这样才会带来规模效应。
二是注重培育规模企业和市场以聚集财气。
三是注重开发人文资源以聚集灵气,使小城镇能充满文化气息。
四是注重加强城乡交流以聚集生气,通过城乡物资、文化、信息、技术的交流,使小城镇充满开拓、创新、创
造的生气勃勃的氛围。
五是注重加强规范管理以聚集正气,引导小城镇的建设步入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
把发展农村经济的着力点放到推进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上来。
搞好劳务输出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以发展加工业、运输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载体,使农民彻底告别以农为生的生活;二是建立城乡一体、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通过市场引导农民走出农田、走出乡村、走向城镇,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三是培育农民经纪人,使之成为走出农业,同时又是沟通城乡、沟通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纽带和桥梁。
富有成效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可以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且还可以为农村带回发展所需的技术、信息,带回经过市场的锻炼和考验的农村人才,使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得到提高。
五、进一步突破“领导”观念的束缚,把工作方式转变到强化服务和改善发展环境上来
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
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各级领导尤其是县(市)、乡(镇)、村的三级领导要建立起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供优质农业生产资料、信息、技术和农产品的销售服务,提供有关的政策、法律知识的服务,提供典型示范服务,等等。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要花大力气做好贫困家庭的帮扶服务工作。
强化环境意识,改善发展环境。
对以一家一户生产经营为特点的农户和企业来说,发展环境是至关重要的,但要他们从整体上改善,往往是无能为力的。
因此,改善发展环境应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工作的重要内容。
既要注重改善硬环境,也要注重发展软环境,要从环境就是财富,就是形象,就是发展的潜力,就是竞争力的高度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使环境得到不断改善。
强化稳定意识,建立社会保障机制和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种利益矛盾、新旧观念的碰撞和不同群体收入差距会进一步产生,
农村稳定面临着新的考验。
当前,亟需从维护农村稳定和代表广大农民群众利益的高度,做好两项基础性工作:一是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农民最低生活和医疗标准的社会保障机制,使弱势人群的根本利益得到保护;二是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用合理合法的观点去说服人、劝导人,以平衡一部分群众的心态,理顺情绪,自求发展。
强化法律意识,实行依法行政。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执政党的领导工作就是依法行政的工作。
在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在坚持依法行政的前提下,在切实保障农户经济上的土地承包权、生产自主权、经营收益权,以及政治上的民主选举权、民主决策权、民主管理权、民主监督权的基础上做好各项领导工作,防止越权、越位、越法现象的出现。
只要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能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能真正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不断总结和推广农民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就一定能处理好这些关系,开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