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语翻译文化缺失原因及习语翻译策略

合集下载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恰到好处地使用习语,可以为文章增添色彩。

由于习语在语言中的重要地位,习语的翻译早已引起了翻译界的重视。

恰如其分的习语翻译对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习语的理解错误很多是由文化因素引起的。

文化影响到习语的方方面面,不深入了解文化背景,就根本无法准确理解习语。

从文化角度对比研究中英习语,有助于掌握习语的意义和运用。

一、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1.地域文化差异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其差异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

例如,中英地域文化的差异在方位及其相应物上,就体现得比较突出。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南面为王,北面为朝”,南尊北卑的传统,人们常把南的方位置前,如“从南到北,南来北往”等等,而英美人理解汉语中的“从南到北”则用“from north to south”来表达。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象征“春天”、“温暖”,它吹绿大地,使万物复苏,故有“东风报春”之说,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

明朝的兰茂有诗“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

”唐朝韩翃的《寒食》中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的消息的是西风。

西风对于英国人来说是暖风,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天的讴歌。

另一位英国诗人Alfred Tennyson有诗云:Sweet and low,sweet and low,Wind of the western sea,Low,low,breathe and blow, Wind of the western sea!(轻轻地、柔和地,轻轻地、柔和地西边吹来海风;轻轻地、轻轻地吹拂,西边吹来海风!)在翻译时,为了让中国读者更好理解,也有把“西风”译成“东风”的,例如在方重译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总引》中的诗句“When also Zephyrus with his sweet breath Exhales an air...”里,“Zephyrus”一词是西风的意思,而译文则是“当东风吹香……”。

汉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与策略

汉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与策略

汉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与策略汉语翻译作为一门学科,旨在将汉语语言文字转化为其他语言的表达形式。

然而,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忽略了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事实上,文化因素在汉语翻译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正确的文化策略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传递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

本文将探讨汉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以及相应的翻译策略。

1. 文化因素对汉语翻译的影响在进行汉语翻译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个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

因此,相同的词语或句子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可能有着不同的含义。

例如,汉语中有很多根据文化背景产生的习语和俗语,如果直接翻译成其他语言,可能会丧失其原有的意义和文化价值。

此外,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着特定的价值观和观念,这也是汉语翻译中需要考虑的文化因素之一。

在翻译中,我们需要理解原文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并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来传达这些文化价值观。

2. 汉语翻译中的文化策略为了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我们需要运用一些特定的翻译策略。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化翻译策略:适应性翻译:在进行翻译时,我们需要将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纳入考虑。

通过使用目标语言中广为人知的文化象征、习语和故事,我们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

转换翻译:当原文中包含特定文化的词语或概念时,我们可以选择将其转换为目标语言中类似的词语或概念来进行翻译。

这种策略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所传达的文化信息。

文化概念翻译:某些文化概念无法直接在目标语言中找到相应的词语或概念,此时我们可以通过解释或描述的方式来传达原文的意思。

这种策略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所传递的文化信息。

文化修饰翻译:在进行汉语翻译时,我们可以添加适当的文化修饰词语来强调某些文化特征。

这种策略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在进行上述翻译策略时,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策略。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避免过度或不必要的文化翻译,以免影响读者的理解和阅读体验。

总结:汉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与策略对于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至关重要。

英汉习语翻译策略

英汉习语翻译策略

Cultural Default Reflected in Proverb T 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and the Compensation StrategiesAbsrtact:Proverbs are the accumulation of human’s experience and wisdom. Different proverbs transmit different cultural information. If those cultural elements are not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 or cultural loss would arise. To deal with the cultural default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 translation,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compensation strategies.Key Words: Proverb Translation; Cultural Default; Compensation StrategyI. IntroductionProverbs are the crystals of human intelligence and experience. They do not only reflect human civilization but also enrich human life and make language more colorful. They are culturally influenced, thus bringing up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As different nations have different cultures, whose uniqueness inevitably bring certain communication barriers betwee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regions. Those differences may sometimes be culturally-specific, which means that what belongs to one culture may be vacant in another culture. This usually results in cultural vacuum, or in other words, cultural default. The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 is affected greatly by the cultural elements of Chinese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find some compensation strategies to deal with the cultural default during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Cultural default, if well handled, can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ranslation and enhance the communication.II. Cultural Default in Proverb Translation1. Definition and Current Studies of Cultural DefaultCultural default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communication, either in written texts or in colloquial form, and it has been attracting the attention of many scholars in recent years. Wang Dongfeng (2000: 234) defines it as “absence of relevant 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 shared by the author and his intendedreader”. Wang Dalai (2004: 69) defines default specifically into three categories: Situational Default; Contextual Default and Cultural Default. He also puts forward his theories on cultural default and its compensational strategies. In his view, the principle for compensating cultural default in translation is to make the readers enjoy their process of probing cultures. Cultural default in proverbs is obvious or already-known to the language users, but it can always create a sense of vacuum for the outsiders because of the pote ntial discontinuity in translators’ interpretation. Li Jiachun and Cui Changliang (2007) express their views on cultural defaults and the strategies of cultural compensation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which they propose three strategies on compensating cultural defaults: domestication strategy, foreignization strategy and combined use of these two strategies.2. Classification of Cultural DefaultCultural default is a culture-specific phenomenon in communication. What is easy and obvious to the source language (abbreviated as SL) reader in the form of cultural default is often inconspicuous and opaque to the target language (abbreviated as TL) reader. The unavoidable existence of cultural default embedded in the source text and its function will force us to face the fact that the source proverbs can not reflect the translated language’s flavor. So,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cultural default poses a big problem to the translator. In order to deepen the study of cultural default,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divide it into different categories or types. In the thesis the author makes a general classification of cultural default reflected in proverbs as follows:2.1 LegendsLegends of ancient Greek and Rome have been exerting enormous influence on western culture, and people who come from western culture are quite familiar with most of those legends. However, those stories from legends are often treated as default elements because other readers are not familiar with them. Likewise, people from other cultures may be at a loss when they first come across Chinese proverbs. Take the Chinesefamous legendary proverb“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for example. Y ang Xianyi(2003) translates it as “Y ou ungrateful thing! Like dog that bit Lu Dongbin----you bite the hand that feeds you.” If it is translated as “A dog that bites on Lv Dongbin can not distinguish a good person’s heart from a bad person’s heart”,the foreign readers will be confused for it fails to carry the underlying meaning to readers but adds bewilderment to foreign readers. Such proverbs are cultural proverbs; they were born and grow with a particular legendary story. Native readers would understand them without any difficulties, but target readers may not know them. So translating this kind of proverbs usually needs to add the background story to the translated text.2. 2 Historical EventsThere are such different genres of story that were inherited from ancient times, such as myths, fables, folklores, legends, etc. Ancient stories that happened in history are also another group. Culture abounds with colorful stories. They have been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and have nourished the culture to which they belong for centuries. The English proverb “somebody meets his Waterloo’s battle”is quite familiar to westerners, which can be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as“遭遇滑铁卢,遭受致命的失败”. However, many Chinese don’t know much about what happened in Waterloo, so it is necessary to introduce the background knowledge of this proverb. Napoleon, the great French revolutionary general and also a dictator, was heavily defeated by Anglo-Prussian alliances at waterloo in Belgium on June 18th, 1815, which marked the start of his decline and collapse. Since then he was unable to restore his army from failure. Ever since this event, people use“meet one’s waterloo” to mean one encounters failures or gets defeated by others. A Chinese reader can not understand this phrase as it is so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historic events that happened in French history. In this sense, the proverb “meet one’s waterloo” is an example of cultural default resulting from historic events.2.3 Religious StoriesReligious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 nation's culture, which includes the nation's religious beliefand ideology. Buddhism and Taoism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Chinese people while Christianity has a great effect on the western world. When people from Chinese culture get into trouble, they will talk to Buddha and ask him for help and utter “Gracious Buddha”.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Christ is worshipped by millions of people and the basic concepts of Christianity are criteria for an individual's behaviors.To some extent, Bible can be called the guide book for westerners. Westerners will exclaim “God bless you” or “God bless my soul” when they express their regards or pray.As for proverbs that have distinct Chinese color, they are often influenced by Buddhism and Taoism. Therefore, there are a lot of expressions related to Buddhism and Taoism in Chinese proverbs, which are usually treated as culturaldefault elements. Take the Chinese proverb“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Zheng Xunlie,1985:214)for example. We translate it literally as “clasp the feet of Buddha”. The proverb means that when someone gets stuck into a difficult situation caused by lack of preparation, he looks for help at the last critical moment. In ancient China, when Buhhdism was very popular in the Nan Dynasty, it is said any criminal who was to embrace Buddha's feet and prayed for help would be pardoned.“抱佛脚”if translated literally, does not make sense to the TL reader. Thus as translators, whoever translates this proverb should adopt a skillful translation approach, and should point out the default meaning and let the TL readers understand the specific Chinese cultural meaning in it.2.4 Literary WorksMany proverbs in literary works, when translated, reflect cultural default. There is a proverb taken from Charlotte Bronte’s Jane Eyre: “Conventionality is not morality. Self-righteousness is not religion. To attack the first is not to assail the last. To pluck the mask from the face of the Pharisee is not to lift an impious hand to the Crown of Thorns.” Guo Jianzhong (2000:244) translates it into Chinese as “惯例不是道德, 自作正经不是宗教。

中英互译中有哪些常见的问题或挑战?

中英互译中有哪些常见的问题或挑战?

中英互译中有哪些常见的问题或挑战?一、语言差异导致词义的歧义性中英两种语言在词义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就导致了互译过程中产生词义的歧义性。

在中文中,有些词语含义十分丰富,一个词可以表达多种意思。

而在英文中,每个词往往只具有一种明确的意义。

因此,当我们进行中英互译时,就会经常出现一词多义或一义多词的问题。

解决办法:1. 了解被翻译语言的语音体系、语法规则和语义特点,准确抓住词义的核心。

2. 结合上下文和语境,灵活地选择合适的翻译词汇,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二、文化差异造成习语和俚语的翻译难题中英之间的习语和俚语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这就给中英互译带来了很大的难题。

习语和俚语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体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因此,要想将其准确翻译出来,就需要对两种语言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

解决办法:1. 通过学习目标语言的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了解其习语和俚语的使用场景和寓意。

2. 运用类比和类推的方法,将原文的习语和俚语翻译成目标语言中等效的表达方式,以保持原文的意义和风格。

三、语法结构的不同导致句子翻译的困难中英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导致了在句子翻译中的困难。

中文注重整体的逻辑关系和上下文的连贯性,而英文更加注重句子的时态和语态。

因此,在进行中英互译时,需要根据两种语言的特点和语法结构进行灵活调整。

解决办法:1. 理解原文的表达意图,捕捉核心信息,并对其进行句法分析。

2. 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和习惯表达,进行合适的句法调整,保持句子的意义和语感。

四、文化价值和情感色彩的不同引发翻译误差中英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情感色彩存在着差异,这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引发误差。

某些词语或句子在一个语言中可能呈现积极或正面的意义,而在另一个语言中可能却呈现消极或负面的意义。

解决办法:1. 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避免将文化误解带入翻译中。

2. 进行语境解释和适当注释,以准确传达原文的情感色彩和文化含义。

浅析汉英习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成因

浅析汉英习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成因
赞 誉 东风 是 吉祥 的风 。 而英 语则 恰 恰 相反 , 国 人 喜欢 西 英
④其他方面的文化差 异导致 习语的差异 。汉英两种
风, 英语 中有大量 赞美 和歌颂“ 西风” 的诗篇 。 这是 因为 , 语 言在数字范畴 、 时间观念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 由此组 英 国是一 个 岛 国 , 地理 位 置上 属 于 海洋 性 气 候 , 在 报告 春 成 的 习语 或词 语 范 畴 的表 达 上也 有 差异 ,在 汉英 翻译 中 也应加以注意 。 比如对“ 与“ , 前” 后” 中国人仿佛是面对着 因而 有 “ 无 古 人 , 无 来 者 ” 及 “ 所 未 前 后 以 前 雪莱的著名诗篇《 西风颂》 正是对春天 的讴歌 。 在雪莱 的 过 去看 问题 , 诗里 , 西风是一种象征 , 它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宇宙精神 , 有 ”“ 继 有人 ”之说 。而 英语 正 好 相 反 ,如 英 语 的 te ,后 h 种打破 旧世界 , 追求新世界的西风精神 。 诗人以西风 自 letnw , 成 中 文不 能 说 是 “ 后 消 息 ”译 为“ 新 消 a s es译 t 最 , 最
摘 要 : 章 对 汉 英翻 译 中 *语 所反 映 出的 汉英 两 种 语 言 的 文化 差 异 以及 这 些 差 异 形 成的 原 因进 行 了 阐述 。 文 - 7
关键 词 : 英 翻 泽 ; 汉 习语 ; 文化 差 异
中图 分 类号 : 359 H 1.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号 :06 83 (0 9 1— 15 0 10 — 97 20 )4 07 - 1
的象征。 E d o t o d 意为伸张正义的时刻 , “ n f h w r ” e l 义词而存在 , 东风含有褒义 , 西风含有贬义 。 在汉语中 , 东 精神” 风 即是“ 春天的风 ”这是 因为 , 。 中国是一个 内陆 国家 , 报 而 汉语 中理解 为 大难 临头 、 人类 即 将毁 灭 。 们在 汉 英 翻 我 告春天消息的往往是东风 。 因此 , 中华 民族就喜欢东风 , 译 中切 忌 望文 生 义 。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中英两国习语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方式,反映了当地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

由于各自的文化差异和历史背景,中英两国的习语在表达方式和内涵上存在着许多差异。

翻译中英习语时,需要充分考虑文化差异,恰当地传达原文的意思,使译文能够被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本文将从文化差异和翻译方法两方面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翻译中英习语。

一、文化差异1. 礼貌与表达方式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在于对待礼貌的态度和表达方式,这也体现在他们的习语中。

在英国,人们对于礼貌和面子很重视,因此在表达上往往会更加委婉和间接。

而中国人在习语表达上则更愿意使用直接而直白的方式。

举个例子,英国人可能会用“Could you please pass me the salt?”来委婉地请求盐,而中国人则可能会直接说“给我盐”。

2. 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中英两国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差异也会在习语中得到体现。

在英国,由于其多雨的气候和充沛的水资源,习语中常常以水相关的比喻来表达丰富和多样性。

而在中国,由于其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习语中则更常以土地和土壤为比喻,表达稳健和厚重。

3. 宗教与哲学思想中英两国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也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文化差异。

在英国,基督教传统影响深远,因此习语中常常会涉及到圣经故事和宗教寓言。

而在中国,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对习语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习语中常常会体现出崇尚和谦逊的价值观。

二、翻译方法1. 直译与意译在翻译中英习语时,我们需要根据文化差异进行适当的处理,一方面要尽量保持原文的意思和表达方式,另一方面也要让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有时候,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尽量保持原文的形式和结构不变;而有时候,也需要进行意译,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表达习惯来进行调整。

2. 补充说明和解释由于中英习语在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因此在翻译时可能需要对习语进行一定的补充说明和解释,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涵和意义。

浅析英语习语中文化信息在翻译中的处理――基于“功能对等理论“与“文化缺失”的探讨

浅析英语习语中文化信息在翻译中的处理――基于“功能对等理论“与“文化缺失”的探讨

浅析英语习语中文化信息在翻译中的处理――基于“功能对等理论“与“文化缺失”的探讨论文关键词:英语习语功能对等文化缺失论文摘要:英语习语中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例如宗教文化,神话故事,历史,风俗观念等。

在翻译的过程中,根据“对等理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结合意义上的对等,以及美学功能上的对等。

同时,为了防止文化缺失,还应该对部分特定的文化意象加以保留,以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

英语是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也是国际交流的载体。

英语翻译过程中,习语经常会给个译者带来障碍。

习语的约定俗成的意思,一般是经过长时间的历史发展后沉淀下来的,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该国家历史,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影响。

在翻译英文文献的过程中,习语由于其承载的文化信息和其约定俗成的意思,经常会给译者带来一定的理解困难或理解错误。

本文将大致探讨下英语习语中文化信息的类型,并初步探讨怎样处理这些文化信息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1英语习语中文化信息的类型由于英语习语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间,受文化各个方面的影响都会比较大,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大致划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1宗教影响许多英语国家都是基督教盛行的国家。

许多和基督教有关的短语都进人了语言并且形成了约定俗成的意思。

基督教的圣经中的语言和故事对英语语言,尤其是习语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比较简单的价格例子是“thirty pieces of silver""Noah’sArk" "olive branch".1.2希腊罗马神话希腊罗马神话是西方文化的重要起源之一。

许多习语一般都和这些神的名字故事相关。

因此,这对于不熟悉这些故事的人来说会造成很大的理解障碍。

比如时代杂志曾有报道“Nixon’sOdyssey to China".这就是巧妙化用了希腊神话中奥德赛的故事来指代一个充满艰辛的开创性的旅程。

1.3文学典故经典的文学作品除了以其艺术性感染世人外,还会以其独特的人物和语言一代一代传递下来,从而丰富语言的发展。

解读汉英互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

解读汉英互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

解读汉英互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一、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一)文化空缺现象空缺现象是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由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发现的,他在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中提出了random holes in patterns (偶然的缺口)的概念。

前苏联翻译理论家巴尔胡达罗夫在对比不同语言词汇时,采用了“无等值词汇”的术语.80年代末俄国学者索罗金等人在论述话语及其民族文化特点时提出了vacancy(空缺) 理论。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通过语言反映的是该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形态,丰富多样的文化现象,一个民族与异民族文化间有着明显的非对应性,即相互间的文化差异性。

文化空缺的现象就是在两种文化的相互撞击中才被人们感知的。

英语和汉语分别代表和反映的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典型代表。

由于地域、社会发展和宗教的影响,这两种文化所各自特有的意识形态、价值观、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往往大相径庭。

出现文化空缺是常有的事,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朝着深度和广度发展,一方面西方文化里空缺的概念,随着交流的日益频繁而被认知和接受,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及其独有的概念亟待介绍和传播,这给汉英翻译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二)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在翻译实践中,文化空缺现象主要反映在对文化空缺词的处理上。

“所谓文化空缺词指的是只为某一民族语言所特有,具有独特的文化信息内涵,既可以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形成的词,也可以是该民族独创的词(徐珺2001:79-81)。

”词语的文化内涵的不对应形成了语言之间的文化空缺现象,出现了大量文化空缺词。

例如frankfurther, hot dog, overkill, hippy, beddo等英语词汇在汉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

同样汉语中也有这样的反映汉语文化独特事物的词,在英语中也难以找到对应词,比如“天干”“地支”“棒棒军”“恶搞”“闪婚”等。

近些年来,翻译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翻译理论也深深地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

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1. 文化差异导致翻译困难文化语境的不同往往导致语言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文化中的礼貌称谓在英语中难以找到对应的词汇,而某些英语习语在汉语中也难以直接翻译。

在翻译时,如果不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语境,很容易导致翻译困难和错误。

2. 文化背景影响翻译选择翻译活动中,翻译者往往会受到自己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过度本土化或异化的现象。

在翻译文学作品时,翻译者难免会受到自己的文化观念和审美取向的影响,导致译文和原文在情感色彩和意境上产生差异。

3. 跨文化传播效果受限文化语境的差异使得跨文化传播的效果受到限制。

即使翻译工作做得再好,也很难完全忠实地传达原文的原始意义。

这就需要翻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深厚的文化素养,才能够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

二、社会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1. 政治和社会环境对翻译的影响2. 经济因素影响翻译市场3. 社会价值观影响翻译内容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也会对翻译内容产生影响。

某些敏感话题或涉及国家安全的内容,可能会受到社会审查和道德规范的限制,从而在翻译过程中面临一些难题。

三、应对策略1.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翻译者需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深入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以更好地理解源语言的意义和情感,并将其准确地传达到目标语言中去。

2. 注重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翻译者需要注重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保持翻译工作的客观性和中立性,避免受到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保证翻译质量和可靠性。

3. 加强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翻译者需要加强自身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提升自己在不同文化语境和社会环境下的适应能力,以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翻译情况。

4. 注重实践经验和专业培训翻译者需要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参与各种形式的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和综合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市场需求。

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对翻译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翻译者需要加强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以更好地适应各种复杂的翻译情况。

英语翻译中的文化障碍及应对策略

英语翻译中的文化障碍及应对策略

英语翻译中的文化障碍及应对策略英汉民族在传统观念、宗教信仰、生态环境、文学传统等方面的差异,是造成原语向目的语转换过程中出现误译的主要因素。

本文结合实例分析这些因素的同时,提出了新闻翻译中因应文化障碍的策略。

传统观念之别与新闻翻译障碍由于汉英两个民族传统观念存在差异,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联想意义大不相同,一些植物词、动物词、颜色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有着不同的隐含意义。

如中国人常以“松、竹、梅”比喻人品的高洁;而英语中“pine,bamboo and plum blossom”只是三种普通植物的概念名词,并没有以上的隐含意义。

汉语中的“狗”是一种卑微的动物,与其有关的词和短语也都是贬义,如“走狗”、“狗奴才”、“狼心狗肺”、“狗腿子”、“狗仗人势”、“狐朋狗友”、“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而西方人对“dog”却情有独钟,认为dog是“人类的忠实朋友(man’s best friend)”,与其有关的短语含有积极的意义,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 (幸运儿)”、“an old dog(老手)”、“to be top dog(位居要职、胜利者)”、“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都有得意的时候)”、“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会新东西)”等,这些表达无不体现出英美人对狗的爱怜和喜爱。

中华民族对“红”色情有独钟,人们通常借红色的热烈表达喜庆、吉祥,如红榜、红线、开门红、满堂红;用红色的娇艳表达中华女儿态,如红妆、红运、红娘。

因此,汉语逐渐产生了红色是美丽、爱情、喜悦等情感,具有地位、富贵、幸运等概念隐喻。

然而,英语对“红色(red)”的理解建立在“血液(blood)”的颜色基础上,它在英语文化中的联想意义是与恐怖、血腥等联系在一起的,如《简·爱》(Jane Eyre)里的“红屋”象征着恐怖、死亡,而《红字》(The Scarlet Letter)里的“红”色则象征“通奸、罪恶”等。

影视字幕翻译中文化缺省及其翻译策略——以《老友记》为例

影视字幕翻译中文化缺省及其翻译策略——以《老友记》为例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影视字幕翻译中文化缺省及其翻译策略——以《老友记》为例景德镇学院/曹慧芳【摘要】文化缺省现象对于翻译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对《老友记》中字幕翻译进行个案分析,从而探索影视字幕翻译中文化缺省的具体可行性翻译策略,帮助译语观众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更好地欣赏英文影视作品。

【关键词】字幕翻译 文化缺省 翻译策略一、引言影视作品不仅是商业产物,本质上也是文化产品。

字幕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和方式,字幕中含有丰富的名称、习语、格言以及个别隐喻等都具有丰富的文化特征。

正是因为这些内容中文化特性的存在,在跨文化的字幕翻译过程中,文化缺省部分的翻译就变成一件很棘手的任务。

文化缺省是作者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对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

但由于文化缺省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原文作者和译语读者的认知环境不同,文化缺省往往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导致误读或理解障碍。

因此,文化缺省对翻译研究有重大意义。

从关联理论来看,翻译过程是借助语言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的交际活动,不可避免涉及原作者、译者和译语读者三方的认知活动。

本文将从关联理论的视角来研究影视字幕翻译中文化缺省现象并探讨积极有效的翻译策略。

二、影视字幕翻译中文化缺省现象的翻译策略译者只有基于对字幕的正确理解,采用恰当适宜的翻译策略来弥补字幕中的文化缺省的内容,才能使目的语观众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影视作品。

1.直译法:直译是按照译文语言的语法规则翻译出原文的字面意思,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内容和风格,方便目的语观众体会真实的异国风情及文化内涵。

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食品名等往往采用直译方法。

例:《老友记》第2季第2集中J u l i e:o h,l i s t e n,y o u g u y s.I h a v e t h i s f r i e n d a t Bloomingdale’s who is quitting tomorrow and he wants to abuse his discount. So, anyone want to come with me and take advantage of it?译文:我有朋友在布明岱尔上班,明天就辞职了,他想要用掉他的折扣优惠,谁愿跟我去捡便宜。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习语是每个语言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是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和文化的体现。

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中英习语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进行翻译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难题。

本文将就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进行探讨。

一、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背景差异: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了中英习语的不同。

“一箭双雕”在中国习语中表示一举两得,而在英语中可能用“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2. 传统习惯差异:中西方的传统习惯也影响着习语的表达方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中国谚语,表达了行动的重要性,而在英语中可能会用“a 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 begins with a single step”来表达同样的观念。

3. 历史文化差异: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所以中文中的许多习语都源自古代的故事、典故或者传说。

“不翼而飞”就是一例,它出自《诗经》中的《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非不说子,自有先焉。

不翼而飞,沉水而止。

”而在英语中,由于历史文化不同,习语常常与西方的历史和神话有关。

以上内容表明,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存在于语言的表达方式、内涵和源头等方面,这给中英习语的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中英习语的翻译方法针对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我们在翻译时需要采取一些对应的方法来保持习语的原汁原味,也要使其容易为目标语言的读者接受。

以下是一些翻译方法:1. 直译法直译法是最常见的中英习语翻译方法,它在尽量保留习语原意的基础上,用目标语言中与之相类似的习语来替换。

中文中的“九牛一毛”在英语中可以直译为“a drop in the bucket”。

2. 动态对等法动态对等法是相对灵活的一种翻译方法,它不是简单地对习语进行翻译,而是根据习语的内涵和文化特色,选用目标语言中更具有表现力和文化内涵的习语。

跨文化翻译中汉英习语的文化流失

跨文化翻译中汉英习语的文化流失

试论跨文化翻译中汉英习语的文化流失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跨文化交际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文化冲突,而在翻译中如何防止习语的误译造成的误会和冲突,以及在跨文化翻译中源语文化的流失是译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本文从文化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汉英习语在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流失,并提出相应的策略翻译,旨在使翻译能真实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文化冲突跨文化翻译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差异引起的冲突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许多障碍。

语言和文化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即语言的翻译就是文化的翻译,因而翻译本身就是一项跨文化交流活动,在翻译中必须清楚翻译内容涉及到的文化背景,要将中西文化结合起来,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一关于习语跨文化翻译习语一般指成语、歇后语、谚语和典故等,是语言使用者经过生活的长期积累形成的习惯性、语言形式简单明了,或者说简明扼要的词组或短句,其特点是形象生动、洋溢着美妙的意趣,且含蓄幽默、简短而有力却能表达完整语言意义的结构。

二汉英习语文化差异习语产生于人们的生活积累,它充分反映了人们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

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它们都包含了丰富生动、含义深刻的习语。

而由于英汉语言都具有不同的民族风俗及文化特色,因而必然存在历史地域、生活习惯、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使中英习语因不同文化也会产生的很大的差异。

地域文化是因为它所处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建构的文化特质,这会使同一种现象或事物在不同民族会用不同语言形式进行表达。

先举个简单的例子,汉语习语中有“雨后春笋”,用来比喻事物快速大量地涌现出来,而由于英国不长竹子,所以在翻译时表述为:“grow like mushrooms.”又如,汉语习语的“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翻译成英语习语对应为:“let another’s shipwreck be your seamark.”这句习语翻译成中文大意是“别人的沉船,就是你的航标。

英语习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英语习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2012年第06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06,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8(总282期)Total No .282收稿日期:2012—01—13作者简介:隋潮(1979—),女,辽宁海城人,阜新市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浅析英语习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隋潮(阜新市高等专科学校,辽宁阜新123000)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英语习语的定义,英语习语独特的语言特性及其浓郁的民族特点,并指出在英语习语的翻译过程中,要达到“信、达、雅”的要求时译者常常遇到的问题,以及在英语习语的翻译过程中该如何克服中英文化背景不同的困难。

笔者也提供了大量的英语习语范例来证明上述理论,最后又提出一些常用的、能更为准确地完成译文的解决方法和翻译技巧。

关键词:英语习语;对应法;转译法;综合法;注释法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6—0142—02一、英语习语的特点英语习语是英语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固定的表达方式。

英语习语有两个显著特点:语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固定性。

在翻译时,如无法准确了解习语的含义,就可能产生误解,造成理解的障碍,甚至成为笑柄。

(一)语义的整体性。

语义的整体性是指通过短语的整体含义及语言环境来判断其真正意义。

单纯地从某个词汇的角度去翻译,则会与真实的译文大相径庭。

例如:A fox may grow grey but never good.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如果单纯地从字面上来看,若译为“一只狐狸会变成灰色,但永远不会变好”不仅会让读者一头雾水,还会贻笑大方。

译者一定要查询有关的英文词典或请教有关的学者,理解上下文想要表达的含义后再在汉语中寻找相应的汉语译文,应译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二)结构的固定性。

结构的固定性是指英语习语的每个单词和词组的搭配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约定俗成的,不可改变,它不因语法或个人的喜好而发生变化。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探析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探析
英汉 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
口 周 晓婷
中 国传媒 大 学
【 摘
要 l语 言 是 文 化 的反 映 , 习语 是 民族 文化 的 综 合表 现 ,要 达 到 两种 文 化 、两 类 语 言 的对
等 交 流 ,精 准 地 翻 译 传 达 出其 中含 义 ,就 要 采 取 科 学 、 灵 活 又 准 确 的翻 译 方 法 , 本 文 对 英 汉 习语 展 开 讨 论 ,分 析 英 汉 习语 中 的差 异 以及 对 应 的翻 译 策 略 。
【 关键词】 英语 习语 ;文差异 ;翻译策 略;探析
【 中图分类号】 H 3 1 5 . 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9 — 6 1 6 7 ( 2 0 1 3 ) 0 6 . 0 0 2 5 — 0 1
习语是语言 中的精髓 ,习语集中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 化 、风 俗 习惯 与 思想 信 仰 ,它见 证 了不 同语 言 的文化 差 异 。 英汉 两 种语 言隶 属于 完 全不 同的语 言 系统 ,在 漫 长 发展 中 , 形成了带有各 自文化 内涵 的习语系统,这些 内涵就是对一 个 民族 文化 的反 映 , 这是 与 一 个 民族 的地 理 环 境 、历 史 发 展 以及 风俗 习惯 等 方 面 息 息相 关 的 , 鉴于 英 汉 习 语 之 间 的 巨大差异,需要在翻译过程中采取多样 的策略。
( 2 )意译 法
口 英 汉 习 语 文 化 差 异 的 具 体 表 现
( 1 )地 域 环 境 影 响 下 的 习语 差 异 众所 周知 , 自古 以来 中英 两 国地理 环境截 然 不 同, 中 国属 于 半 个 内 陆 国 家 , 自古 以名 山 大 川 著 称 , 而 且 农 业 发 达 。 而 英 国是 一 个 岛 国 , 四 面 环 水 , 造 就 了 它 十 分 发 达 的 航 海 业 与 造 船 业 ,所 以导 致 在 习 语 上 具 有 差 异 。 例 如 :中文 中讲 “ 挥 金如土 ” ( 与农 业 土 地 有 关 ) , 对 应 的 英文为 “ t o s p e n d m o n e y l i k e wa t e r ” ( 与水有关 ) ( 2 )风 俗 习 惯 影 响 下 的 习 语 差 异 中 英 两 国 由于 历 史 文 化 以及 所 生 活 环 境 不 同 , 导 致 了在风俗 习惯方面 存在很大 差异 ,这一 点在颜色 和动物 的认知方面表现得尤为 明显 。 例如 : 在汉语中 , “ 狗 ”常 用 作 贬 义 用 法 ,如 : 狗 扯 羊 皮、人模狗样。 然而在英语 中, “ d o g ”却 常 常 用 做 褒 义 词 ,表 达 积 极 的 事 物 ,如 : a s h o n e s t a s a d o g ,像 狗 一 样 忠 诚 ; a l u c k y d o g 命运的宠儿 。 ( 3 )宗教文化影响下的习语差异 西方世 界是天主教 起源地 ,西方人都 信仰 “ 神 的 力 量” ,在 他 们 的 思 想 意 识 中 , “ Go d ” 是 主 宰 一 切 的 , 而 且 宗教神 学世界观在 西方人 的世界 中 占据 着统治地位 , 因 此 英 语 中围 绕 “ G o d ”产 生 很 多 习语 。 例 如 :my G o d ( 天啊) , Go d h e l p S t h o s e wh o h e l p t h e m s e l v e s . ( 天助 自助 者 ) 然 而 , 中 国 自 古 以 来 是 一 个 农 业 大 国 , 农 业 生 产 靠 天吃饭 ,而且经历 了母系 氏族 时期 ,因此遇到 困难 或紧 急情 况时 ,常 常喊 出 “ 我 的天啊 ,我 的妈 呀 ” 。 中 国 人 的宗教主体 是 “ 佛教” , 也 出 现 了很 多 与 佛 有 关 的 习 语 , 如: “ 借 花 献 佛 、佛 祖 保 佑 ” 。

汉英习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

汉英习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

汉英习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摘要:文章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引起汉英习语翻译语用失误的原因来探讨汉英习语翻译中的语用等效问题,以期避免翻译中的语用失误现象。

关键词:习语;翻译;语用失误;语用等效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等。

习语的本质特点是意义表达上的双重性,一重意义为形象或字面意义,一重意义为抽象或深层意义,并且由于复杂的文化背景制约,两重意义往往难以重合,甚至相去甚远。

英汉两种语言经过长期发展,产生了大量丰富多彩的习语。

英汉习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特别集中,并且带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色。

由于文化差异无所不在, 译文与原文的完全对等通常很难达到,因此习语翻译成为翻译中的难点。

鉴于文化差异与习语的密切关系,将从语用学的角度来探讨习语翻译中的语用等效问题, 以期避免翻译中的语用失误现象。

一、语用失误及其主要类型 1983年, Thomas提出了语用失误的概念。

在 Thomas看来,语用失误是指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没有达到完满的交际效果的差错。

这一概念现在已被我国学者普遍接受。

在此之所以用“失误”( fail2 ure)而不用“错误”( error) , 是因为语言的使用本身并无所谓对错之分,它主要涉及说话方式是否妥当、得体,是否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

语用规则不同于语法规则,它源于文化,是一种进入言语行为的文化准则,具有鲜明的文化特点。

在与不同文化的人们交往时,人们常常理所当然地以本族文化的准则和社会规范来解释和评价别人的行为,这就是语用迁移。

由于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缺乏对社会语言差异的敏感性,又无意识地进行语用迁移,因此语用失误是不可避免的。

语用失误又分为语用- 语言失误和社交- 语用失误。

语用- 语言失误是语言使用规则的迁移造成的。

语言使用规则因不同文化和社会而存在着差异。

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相互交际时套用母语模式,直接把自己语言的话语翻译成目标语,而不考虑这种套用在另一种语境中是否恰当、得体。

英语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翻译切莫望文生义

英语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翻译切莫望文生义

谈到习语的翻译 ,我们就常常想到这样一种情况 :以某一个中心词构成的习语很难从词的字面上来
判出其意 ,就必须了解它的原义 、 转义以及与其他词之间的关系 ,与上下文的联系 ,进而弄清楚其真正的
含义 。这样才能做到准确的翻译信度 ,避免误译 。
下文是探讨表示 “ 形状 ”的英语习语 翻译问题 : 1 .以 “i l c c ”为中心词而构成的习语种种译法 : re
V_ . 9NO 4 0 1 1 . Au . 0 6 g20
英语 习语翻译 中的文化差 异
翻译切莫 望文生义
王麒 凤
( 中国药科大学 镇江分院 ,江苏 镇 江 4 2 80 4 10 ) 摘 要:由于英、汉是在文化背景 、思雏方式等方面截然不同的两种语 言,所以在对习语的理 解和翻译 时会存在许 多问题 ,只有充分了解了说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点才能尽 可能忠实 地表 达 出原 文的 思想 内容 。 关键词:文化 背景 ; 民族 特 点 ; 习语 ;表 达
( 1 )My o s l a s ie oa u dtec c . s w y k sog lr n rl b a l t lo h i e
误 :我的老板总是喜欢打圈子。 正 :我的老板讲起话来总是喜欢婉转。 单词 “i l c c ”原义为 “ re 圆圈” i t r e ,“ e i l n h c c ”相当于 ( i o tn rges 之意 ,不可译成 ,“ w ̄ u ay o rs) p 在一 个圆圈里 ” ,而应译成 “ 毫无进展” t rn i l o n . 当于 (od e e ta . r esy 之 ;“ r e a uds ”相 ou ccs r b t obtrhns v y ai ) t be l 意 ,不可译成 “ 跑圈子” ,而应译成 “ 轻而易举地大大地超过某人” 。在上句中,译者仅从字面上理解 习语 “o la u dh r e的意思 ,没有弄清楚该 习语的真正内涵 ,故 ,译成 “ g lr n e i l a o t c c ” 打圈子” ,这是误译 。

浅谈文化差异下的习语翻译策略

浅谈文化差异下的习语翻译策略

i g p ro a e 柴 香 菊 , 0 0再 比如 , n e sn g . ( 20) 中与 狗有关的习语大多含有 贬义 , :狼心狗 如 “
1. 3同义习语借 用法——也 叫套用法 , 即直接 “ 狗”在 汉语文化 中是一 种卑微 的动物 , 汉语
有 些 英 语 习语 和 汉 语 习 语 无 论 是 在 内
语 言 学 研 究
Ci dctnioso Hrl●: heEu l lvtn e U n eo n : ::a 3 : : O l : :
浅谈文化 差异下的 习语翻译策略
王 月辉 ( 大连交通大学外语 学院 辽 宁大连 1 0 8 6 2 ) 1
摘 要: 英汉 -语承 裁 着民族 文化特 色和文化 信息 ,它们与文化 传统 紧密相连 ,不可分 割。 习语 中的文化 因素往 往是 翻译 中的唪 点。 3 本 文简要论 述 了文化 差异 霄景 下英汉 习语. 译 的策略 选择 ,旨在提 出 者只有 了解原文的文化 内涵 才能在 翻译中正确传递语 言信息和 I 译
受 同原 文读者 一 样 。因此 , 者 在翻译 过 程 译 中 必须 充分考 虑到译 文读者 的阅读心 理及规 c ry c ast e c s e( a r o l o N w a t 运煤到纽卡 素 , l

定 会产生歧义 , 天底 下怎 么会有希望 自己的
a D n Ja ( o u n 唐璜 , 意为 风流浪子 ) o 子 女成 为 一个 凶 残怪 物的 父母 , 译成 “ o ,t 可 t
文化 信息。 关键词 : 文化 差异 习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 : 1 H3
直译 意译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3 7 5 2 0 ) 5b 一0 7 -0 1 -9 9 ( 0 90 () 0 3 2 7

习语翻译中存在的文化意象问题

习语翻译中存在的文化意象问题

谢天振先生在 《 译介学》 中将 文化意象的错位分为 两种 : 一种主要 由文化传 统的差异 引起 ; 另一种 主要表
现为喻体意象的差异 。第一种文化意象错位形 成的原 因类似文化 缺失 , 即与不 同 民族 的地 理环 境 、 风俗 习
视 , 国际间各 种交流 的实 现显然 离不开 翻译 。传 统 而
i ” 门户开 放政策 ) “a es r d ( 自己的面 c( y ,er o ’ b a ” 赚 n n e 包, 转义为养 家糊 口) “th l et hu” 第十一 个 ,a tee vn or( e h 钟头 , 比喻在 最后 时 刻 刚刚赶 上 ) 分别 与英 国的政 则
了不同的颜色 ’” 谢天振 :8 ) 。( 12 能说 明这一 现象 的一 个典型 的例子就是东西方文化对“ 的不 同诠释 。汉 龙” 民族认为龙是高贵 、 威严 、 神圣及权利的象征 , 因而 , 汉

习语 中体现的文化意象的缺失和错位
东西方 文化 由于地理环境 、 风俗 习惯 、 宗教信仰 等
个 问题 。
关键词 : 习语翻译 ; 文化意 象; 文化交流
中图分 类号 :0 9 H 5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号 :01 7 3 (0 60 —0 1 —0 10 — 8620 )4 12 2
语言 中的词汇与 民族文化息息相关 , 尤其是 习语 , 几乎文化生活 中的每一个侧 面都 会反 映到 习语 中来 ,
在西方人 眼中却是 凶残 、 恶毒 的象征 , 在他们的神话故 事中, 杀死“ 恶龙 ” 的人是为 民除害 的英雄 。此外 ,狗 ” “
这一意象 也显示 出东西方文化 的错位 。汉 民族文化 中
的狗通常 是卑 微 的 、 人所 不 齿 的 , 有贬 义 , “ 令 含 如 走

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

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

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沟通变得尤为重要。

由于文化之间的差异,翻译往往无法完全传达原文的意义和内涵。

这就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之一便是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

文化缺省指的是翻译过程中,由于词汇、语法、语言表达习惯等的不同,导致翻译者无法将原文的所有信息和意义完整地传递给目标读者。

这种情况下,翻译者往往需要根据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水平,进行必要的缺省,以保证翻译的目的能够达到。

文化缺省可以发生在多个层面。

它可能发生在词汇选择方面。

不同的语言往往对事物和概念的命名存在差异,因此翻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选择适当的词汇进行翻译,以确保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原文的含义。

文化缺省还可能发生在语法和句法结构方面。

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和句法规则不同,因此翻译者可能需要进行语序的调整或者增加必要的连接词,以使翻译的句子在目标语言中更加自然。

文化缺省还可能发生在某些习语和隐喻的翻译上。

不同语言对于习语和隐喻的理解和使用也存在差异,因此翻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将其翻译成具有相似含义的表达方式。

文化缺省也会导致信息的丢失和误解。

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缺省往往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意义损失,使得目标读者无法完全理解原文的含义。

尤其是在涉及文化特定的概念、价值观和信仰等方面,文化缺省可能导致严重的误解和误传。

翻译者需要在进行文化缺省时,尽量避免信息的丢失和误解,确保目标读者能够接近原文的意思。

为了弥补文化缺省带来的信息丢失,翻译者可能需要进行翻译补偿。

翻译补偿指的是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过添加解释、注释或者重新构建语境等方式,试图恢复原文的完整含义。

这种补偿可以在不同层面进行,例如在词汇选择上添加注释或者解释,或者在句法结构上添加额外的语句或者修饰词,以使翻译的句子更加完整。

翻译补偿也存在一定的挑战。

翻译补偿往往需要翻译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背景。

对于某些特定领域的翻译工作,翻译者可能需要了解对应的专业知识和背景,以便能够进行准确的补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语翻译文化缺失原因及习语翻译策略
作者:米鹏
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6年第01期
【摘要】习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语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反射了东方与西方国家博大精深的文化。

习语又与文化相互依存,紧密相连。

翻译是文化的桥梁,在翻译过程中不考虑文化因素,翻译是难以进行的。

事实上,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异同而造成的文化缺失是不可避免的,并就翻译而言,同样也是一个巨大的阻碍。

如今,国际交流越发频繁,习语翻译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习语翻译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

本文意在阐明习语翻译文化缺失的原因,并阐述习语翻译的应对策略。

希望能够为译者带来些许帮助。

【关键词】习语文化习语翻译文化缺失翻译策略
一、习语与文化的关系
1.习语。

根据《新牛津英语词典》,习语含义甚广,一般指那些常用在一起,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其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从词组中单个词的意思推敲而得;而根据《韦氏新世界美国英语词典》,习语是指能够由人们所接受或应用的短语、结构、或表达方式,它与通常的语言模式相反,并不局限于字面含义。

2.文化。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能够传承国家或民族的历史、风土人情及传统习俗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3.关系。

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而语言像镜子一样反映了文化和文化价值体系,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

习语展现了民族文化的精华,它涵盖了大量的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文化背景。

因此,习语比其它语言形式更具有代表性,能深刻的反映文化差异
二、习语翻译文化缺失原因
1.生活环境异同。

在每个国家,习语都与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紧密相连。

如:英国是一个岛国,拥有悠久的航海历史,因此其许多习语来自于海上生活。

例如:“the good sea man is known in bad weather”,译为:要识好船手,须凭坏天气。

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很大比例,许多谚语也因此形成。

如:“面朝黄土背朝天,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2.社会风俗异同。

社会风俗对习语的特性起着重大的影响。

中国与西方国家社会风俗不同,因此对相同的习语或事物也会产生不同看法。

在西方国家,狗被人们看作是人类的好伙伴、最忠诚的朋友,因此一些关于狗的谚语颇具褒义色彩,如:“a lucky dog”译为: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译为:凡人皆有得意日。

但在中国,关于狗的习语往往含有贬义色彩。

如:“like a dog threatening people on the strength of its master’s power,译为:狗仗人势。

3.宗教信仰异同。

宗教信仰对人们的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

不同国家的宗教信仰也大不相同。

一些关于宗教的习语也因此各异。

在中国,佛教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许多习语与佛教紧密相关,如:“drop one’s cleaver and become a Buddha,译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然而,在西方国家,多数人信仰基督教,从其所用的习语不难看出基督教对他们产生的重要影响。

同时,在一些英语习语中也会经常看见“上帝”或“恶魔”等词。

如:“go 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译为:天助自助者。

4.历史背景与文学典故异同。

在所有国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会出现许多传奇故事与历史典故,其中还包括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典故。

习语能将这些历史事迹与典故完好的表达出来,并折射出每个国家的特殊文化。

5.由于不同国家之间存在众多差异,因此在习语翻译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化缺失现象,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时,掌握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并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

三、习语翻译策略
1.归化为辅。

归化作为翻译的一种策略,在习语翻译过程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对于习语翻译采取归化的方法,便于读者更好的去了解含义,以便进行交流。

然而,归化在习语翻译过程中并不能用作主要策略,因为文化之间的不同之处远远超越了相似之处。

若以归化为主要策略,会丢失大量源语言中所涵盖的文化信息。

这样就是导致文化缺失,不能精准的表达习语的深刻含义。

2.异化为主。

异化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常用的一种翻译策略,能更地道的传达出源语言所想包含的文化信息。

在习语翻译过程中,异化能保持译文的忠实度,让译文变得原汁原味,而翻译的目的就是在于进行文化交流,因此,在进行负载文化信息的习语时,应注意是否保留了源语言的文化特征。

通过采用异化的方法,译者可将源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以更好的方式传达给目标读者。

3.总结:归化为辅、异化为主。

在习语翻译过程中,归化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读者的理解思维,但这种方法有时会造成文化缺失,而异化在能准确的传达源语言文化信息的同时,更加地道的将源语言传递至目标读者。

所以,译者在进行习语翻译时,应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避免造成文化缺失与表达歧义。

参考文献:
[1]霍冬雪,孙长顺.英语习语与文化的关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4.
[2]于桂敏,贺丽励,樊莉囡.宗教文化与习语关系探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