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细菌生物膜去除方法的研究新进展
细菌生物膜去除方法的研究新进展细菌生物膜是指一种由细菌和它们所分泌的胶质物质组成的结构,在生物膜中,细菌可以形成类似于城堡的结构,对细菌本身和周围环境提供了保护。
这种生物膜也常常成为医疗器械、管道、水处理设备等表面的污染源,造成严重的健康和环境问题。
细菌生物膜去除方法的研究备受关注。
随着生物技术和化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已经有多种新的方法被提出,以解决细菌生物膜去除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近年来细菌生物膜去除方法的新进展,并分析其优缺点和应用前景。
一、化学方法1. 漂白剂法漂白剂是一种常用的细菌生物膜去除剂,它能够破坏细菌细胞膜,进而破坏生物膜结构。
漂白剂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盐,具有强氧化性和杀菌作用。
漂白剂法对细菌生物膜有很好的去除效果,而且操作简单,成本低廉。
漂白剂对环境有一定的危害性,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谨慎使用。
2. 生物素法生物素是一种天然产生的抗菌物质,对多种细菌生物膜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
生物素能够与细菌的表面蛋白结合,破坏其细胞膜,从而破坏生物膜结构。
与漂白剂相比,生物素对环境和人体无毒无害,是一种较为环保的细菌生物膜去除方法。
3. 酶法酶是一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很好的催化作用。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某些酶可以破坏细菌生物膜,如蛋白酶、葡萄糖氧化酶等。
酶法对细菌生物膜的去除效果较好,并且不会产生二次污染,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细菌生物膜去除方法。
二、生物方法1. 益生菌法益生菌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细菌,它们可以竞争性地占据宿主的某些部位,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在一些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益生菌也可以去除一些表面的细菌生物膜。
益生菌法对环境无污染,且具有一定的生物安全性,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细菌生物膜去除方法。
2. 赋形菌法1. 超声波法随着生物技术和化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细菌生物膜去除方法也在不断创新。
化学方法、生物方法和物理方法各有优缺点,均有其适用的场合。
在今后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可以继续探索这些方法的优化和改进,以便更好地解决细菌生物膜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健康问题。
细菌生物膜研究进展 (1)
306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NEWS AND REVIEWS/November 2009, Vol.24, No.6专题论坛抗生素的合理应用EATURE1 生物膜的概念细菌生物膜是指在多聚糖、蛋白质和核酸等组成的基质内相互粘连粘附于物体表面的细菌群体[1]。
生物膜可以由一种或几种细菌混合生长而成。
乳酸乳球菌与萤光假单胞菌混合形成的生物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乳酸乳球菌自身不易形成生物膜,但可以提供给萤光假单胞菌乳酸作为养料,而萤光假单胞菌帮助乳酸乳球菌固定在物体表面,并且消耗氧气为乳酸乳球菌这一厌氧菌提供更合适的生长环境[2]。
生物膜的生命周期分为附着、生长和分离3部分。
附着阶段,物体表面的血清蛋白和其他物质作为连接物介导细菌的附着;生长阶段,细菌通过分裂并在物体表面定植,生成聚合物基质,使得生物膜形成三维结构,并形成隧道,这些隧道帮助营养物质的交换以及废物的排出,并调节生物膜内的pH 值。
生物膜中的细菌对氧气和营养的需要有所减少,废物通过其内的管道得以排出。
生物膜内细菌间的紧密接触为携带耐药基因的质粒的交换和对密度感应分子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环境。
生物膜内的细菌间更利于质粒、酶和其他分子的交换,通过化学信号进行交流。
生物膜的形成需要细菌间的化学信号进行协调。
使得细菌能感知到周围细菌的存在并对环境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
这一过程称为密度感应(quorum-sensing )。
虽然不同细菌的生物膜有其特异性,但均具有一些普遍的结构特征。
生物膜中细菌形成的微菌落间具有间隙空位(interstitial voids ),液体可在这些间隙中流动,使得营养物质、气体和抗菌药物得以扩散。
生物膜的结构随着外部和内部的改变而持续变化。
2 生物膜与临床99%的细菌以生物膜的形式生活,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估计至少65%的人类细菌感染与生物膜有关[3]。
生物膜已经被证实与慢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慢性腺样体炎[1]等疾病相关。
生物膜生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生物膜生理学研究的新进展随着生物学、生化学及生物物理学的不断发展,生物膜生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生物膜不仅是细胞内外的重要界面,还是众多生命体中许多重要的生化反应和信号传导的场所。
因此,研究生物膜生理学不仅对于深入理解细胞基本生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就生物膜生理学领域的新进展进行探讨。
1.生物膜的平面构筑首先是生物膜的平面构筑。
目前,利用各种方法构建人工合成的生物膜已成为生物膜生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然而,如何构建出具有生物体内膜层分析和应用标准的自然膜分子的自组装膜仍然是一个难题。
最近,一些研究人员通过在膜生长初期添加含有膜成分分子的有机复合物,成功构建出了具有天然鸟链脂的高纯度自组装膜。
这种方法可以为构建精细的人工生物膜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
2.生物膜的动态结构接着是生物膜的动态结构。
生物膜的不同位置上有着不同的结构和呈现出不同的动态特性,并且生物膜中不同的分子在空间分布和形态上也存在着差异。
近年来,新型的光学和生物物理学技术加速了对生物膜动态结构的研究。
比如,高感度单分子荧光成像技术可以用来研究生物膜上生物小分子的动态过程,而立体共聚焦显微镜也可以通过图像渲染来揭示细胞膜上蛋白质分子复杂的三维结构。
3.生物膜的作用机制最后是生物膜的作用机制。
生物膜在细胞内外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参与了细胞信号传导、物质交换与能量代谢等生理过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生物膜对于一些快速生长的肿瘤细胞的生存与增殖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研究人员发现,在一些特定的细胞系中,靶向膜蛋白结合的抗癌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细胞增殖与迁移,从而成为一种新的肿瘤治疗策略。
总而言之,生物膜生理学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
当前的研究不仅拓展了我们对细胞膜的认识和理解,而且为合成分子自组装成膜和研究生物膜的药物靶向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思路。
未来,生物膜生理学的发展将有望为化学分离、细胞修复等领域提供更多的奠定基础和技术支持。
细菌生物膜去除方法的研究新进展
细菌生物膜去除方法的研究新进展细菌生物膜是一种由微生物所形成的薄膜,在许多环境中都会出现,例如管道、海洋船舶、食品加工设备等处。
细菌生物膜的存在不仅会带来设备堵塞、腐蚀和能源损耗等问题,还可能会导致传染病和食品安全问题。
寻找有效的方法去除细菌生物膜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致力于发现更加有效的细菌生物膜去除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最新的研究进展,并讨论这些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
1. 生物方法传统上,对细菌生物膜进行去除的方法主要是生物方法,即利用其他微生物来对抗细菌构成生物膜。
最常见的生物方法是使用特定的细菌或真菌,它们能够排除目标细菌,从而破坏生物膜的形成。
生物方法的应用受到了一些限制,例如生物方法需要相对长的时间来发挥作用,并且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引入新的生物问题。
最近,一些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具有很强的细菌生物膜去除能力。
这些微生物被发现具有高效的特异性和快速的反应速度,且对环境友好。
这些新的生物方法为细菌生物膜去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
物理方法是另一种常用的细菌生物膜去除方法。
常见的物理方法包括超声波、光照和高压水流等。
这些方法能够破坏细菌生物膜的结构,从而使其失去活性和粘附性。
物理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无需添加化学药剂、无污染等优势,因此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一些新的物理方法也被引入到细菌生物膜去除领域。
一些研究采用了纳米材料来破坏细菌生物膜,这些纳米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特殊的表面性质,能够更加有效地破坏细菌生物膜。
还有一些研究表明,通过特定频率的超声波和特定波长的光照,也能够更好地破坏细菌生物膜。
这些新的物理方法为细菌生物膜去除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但也面临着实际应用的挑战,例如如何在复杂的环境条件下实现高效的去除。
3. 化学方法化学方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细菌生物膜去除方法之一。
常用的化学方法包括使用氯和过氧化物等氧化剂、酸和碱等腐蚀剂、以及表面活性剂等。
细菌生物膜去除方法的研究新进展
细菌生物膜去除方法的研究新进展1. 引言1.1 细菌生物膜的重要性细菌生物膜是由细菌在固体表面上形成的一种结构化的生物聚集体,它们能够黏附在各类不同的表面上,形成一层坚固的保护膜。
这种生物膜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包括海洋生物膜、土壤中的细菌膜以及生物膜在医学上的应用等。
细菌生物膜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它们能够保护细菌免受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增强了细菌的抗性和生存能力。
细菌生物膜还在环境污染治理、制药工业、食品加工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环境工程领域中,细菌生物膜可帮助去除水体和土壤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提高环境质量。
在制药工业中,细菌生物膜被广泛应用于生产中,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细菌生物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过度生长和积累却会导致许多问题,如管道堵塞、设备腐蚀等。
研究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机制及去除方法对于各个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探索新的细菌生物膜去除方法,可以提高清洁效率,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1.2 目前细菌生物膜去除方法的不足1. 效果不明显:目前常用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复合方法虽然可以部分去除细菌生物膜,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去除效果不明显的情况。
特别是对于一些顽固性、复杂性较高的细菌生物膜,目前的方法难以取得良好的去除效果。
2. 难以彻底清除:在使用现有方法进行细菌生物膜去除的过程中,往往难以彻底清除所有细菌,容易导致再次生长和蔓延,增加了后续的处理难度和成本。
3. 对环境影响大:部分化学方法使用的化学药剂对环境具有一定的污染性,可能会对水体、土壤等环境造成一定的伤害,不利于环境保护。
4. 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创新:当前细菌生物膜去除方法在技术手段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完善,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创新,寻找更高效、环保的去除方法,为应对细菌生物膜带来的问题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2. 正文2.1 物理方法的研究进展物理方法是一种常见的细菌生物膜去除方法,其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机械除去。
光动力对细菌生物膜的作用研究进展
J/cm2)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的作用,结果发现,ALA光
动力治疗对生物膜细菌活力的影响呈现明显的光剂量依赖 性,当光剂量达到300 J/em2时,生物膜内细菌大部分死亡, 仅有极少量细菌存活。 四、光动力对口腔感染细菌生物膜的作用 除了创面感染细菌外,目前光动力抗菌研究在口腔牙菌 斑治疗中应用广泛,也有较多相关研究,牙菌斑本质上是一 种细菌生物膜,常见感染菌有链球菌属、乳杆菌属及其他菌 属。Street等”6】研究了光动力治疗(光敏剂亚甲蓝,670 am激 光)对牙菌斑中三种常见细菌牙龈类杆菌、核梭杆菌、伴放线 放线杆菌在不同状态下的敏感性,能量为9.4 J/cm2时,引起 浮游状态细菌和生物膜状态细菌减少。Nastri等“,1的研究则 认为,光动力治疗是一种能替代系统抗生素治疗牙周生物膜 的方法,能杀灭牙菌斑中的伴放线放线杆菌、牙龈卟啉单胞 菌、核梭杆菌、中间普雷沃菌,其中对伴放线放线杆菌生物膜 也有效。Fontana等m1的研究结论则表明,在10个牙菌斑培 养的细菌标本中,25 Ixg/ml亚甲蓝、665 nm红光,能量密度为
100
surfaces[J].Emerg
Infect
Dis.2002,8(9):881.890.
[2]杨朵,张正.细菌生物膜及其相关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 学,2007,11(10):1416—1422.
3 Taraszkiewicz A,Fila G,Grinholc M,et a1.Innovative strategies
(HMME),635 am激光]能有效杀灭人工龋生物膜中的变形
J/cm2时,治疗后均检测不到活细菌。 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甚至是滥用导致的耐药菌也是皮肤
创面细菌感染控制中的难点,研究发现,对于耐药菌的细菌 生物膜光动力同样也能起到很好的杀灭作用。Donnelly等m
细菌生物被膜研究进展
动物医学进展,2019,40(9):74-79Progress in Veterinary Medicine%文献综述%细菌生物被膜研究进展王洪彬△,朱利霞△,于秀剑,高桂生,史秋梅*,吴同垒*(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省预防兽医学重点实验室,河北秦皇岛066604)摘要:生物被膜指细菌黏附在惰性或活性实体表面繁殖分化,分泌一些物质将菌群包裹在内形成的微生物聚集体,具有多重耐药性及免疫逃逸能力,因此具有高致病性、难治愈的特性。
论文主要对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耐药性及耐药机制、生物被膜引起的感染、检测方法及防控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细菌生物被膜的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细菌;生物被膜;检测方法;控制方法中图分类号:S969.19;S85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038(2019)09-0074-06生物被膜是细菌生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天然保护状态,90%以上的微生物以生物被膜形式生长⑴。
Antonie V1一于1676年从牙菌斑中观察到生物被膜;Costerton J等于1978年首次提出生物被膜的概念,随后的研究显示生物被膜态细菌比浮游态细菌数量多,尤其是物体表面细菌99.9%以生物被膜形式存在。
在食品加工上,生物被膜菌的代谢活动能够腐蚀金属设备、金属管道表面,更易引起食品的污染,最终引发食源性疾病⑵;被膜菌对抗菌剂、清洁剂的抗性增加,其三维结构是抗菌药物的天然屏障.能够形成生物被膜的细菌对清洗剂、消毒剂的耐受能力强于浮游菌的10倍〜1000倍;此外,生物被膜中含有的抱子、细菌不也断向外扩散,最终将成为食品潜在的污染源。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已经检测到致病菌.如嗜水气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等形成的生物被膜"⑷;而生物被膜菌在医学上则表现为病原菌耐药性增加及宿主免受攻击的耐受能力增强,全球每年因生物被膜菌感染引起发病或死亡的人数高达百万⑺勺。
生物被膜菌的存在给食品、医疗等造成巨大的财力和人力资源的损失,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如何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及根除细菌生物被膜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细菌生物膜去除方法的研究新进展
细菌生物膜去除方法的研究新进展细菌生物膜是一种生物聚合物,由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在固体表面附着形成的一种复杂的三维结构。
它们在医疗器械、食品加工设备、水处理系统等领域中常常被发现。
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并且具有惊人的耐受性和稳定性,给去除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随着生物技术和化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细菌生物膜的去除方法也在不断更新,本文将介绍细菌生物膜去除的新进展。
一、物理方法物理方法是细菌生物膜去除的一种传统手段。
它包括机械剥离、高温灭菌、超声波清洗等。
机械剥离是一种通过物理力将细菌生物膜从表面剥离的方法,常常用于清洗管道、设备表面等。
高温灭菌则是利用高温蒸汽或高温水对细菌生物膜进行灭菌处理,从而去除细菌生物膜。
超声波清洗则是利用超声波在液体中产生的空化现象对细菌生物膜进行破碎去除。
近年来,物理方法在细菌生物膜去除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且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化学方法化学方法是利用化学药剂对细菌生物膜进行破坏和去除的手段。
目前常用的化学方法包括氧化剂、酶、螯合剂等。
氧化剂是指一类能够对细菌生物膜产生氧化作用的化学药剂,如过氧化氢、次氯酸钠等。
它们可以破坏细菌的细胞膜和细胞壁,从而去除细菌生物膜。
酶是一种特异性较强的生物催化剂,可以在较温和的条件下高效去除细菌生物膜,且对环境友好。
螯合剂则是一种通过螯合作用将金属离子与细菌生物膜结合,从而达到去除的目的。
化学方法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细菌生物膜去除手段,其效果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生物方法是利用微生物对细菌生物膜进行降解和去除的手段。
目前常用的生物方法包括质子泵抑制剂、抗生素、生物界面活性剂等。
质子泵抑制剂是一类能够抑制微生物内质子泵的药物,从而影响微生物的代谢和生长,进而去除细菌生物膜。
抗生素则是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和增殖来去除细菌生物膜。
生物界面活性剂是一类由微生物产生的具有表面活性的有机物,可以使水与油相互混合,从而去除细菌生物膜。
生物方法的优势在于对环境友好,且对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影响较小,目前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细菌生物膜去除方法的研究新进展
细菌生物膜去除方法的研究新进展1. 引言1.1 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及影响细菌生物膜是一种由细菌聚集在一起形成的薄膜状结构,常常附着在生物或非生物表面上。
细菌生物膜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细菌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分泌出的胞外多糖和蛋白质聚集在一起形成。
这种生物膜对于细菌的生存和繁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保护细菌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提高细菌对抗抗生素和其他外界压力的能力。
细菌生物膜的形成不仅对细菌自身具有重要意义,还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工业生产中,细菌生物膜会堵塞管道和设备,影响生产效率;在医疗领域,细菌生物膜可能导致感染疾病的发生;在食品加工中,细菌生物膜可能导致食品污染和变质。
研究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及去除方法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细菌生物膜去除的重要性细菌生物膜是一种由细菌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生物聚集体,具有很强的附着力和抗生物膜剂的特性。
在各种生活和工业场所,细菌生物膜往往会附着在管道、设备表面等处,引发微生物污染问题。
细菌生物膜的存在不仅会导致管道堵塞、设备腐蚀等问题,还可能会滋生致病菌,对人类健康和生产安全构成威胁。
细菌生物膜的及时有效去除尤为重要。
通过选择合适的生物膜去除剂和技术,可以有效地破坏细菌生物膜的结构,使其失去附着能力,从而实现生物膜的去除。
这不仅可以保护设备的正常运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还可以预防微生物污染带来的健康和安全隐患。
研究细菌生物膜去除方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不断发展和完善生物膜去除技术,提高生物膜去除效率和可靠性,将有助于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微生物污染问题,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
2. 正文2.1 传统的细菌生物膜去除方法传统的细菌生物膜去除方法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物理方法是指通过物理力量的作用来破坏细菌生物膜结构,如超声波清洗、高温灭菌等。
超声波清洗是利用超声波的震荡作用将细菌生物膜破坏,从而实现去除的目的。
高温灭菌则是通过提高温度来杀灭生物膜中的细菌。
细菌生物膜在临床中的研究进展
细菌生物膜在临床中的研究进展内容摘要:细菌生物膜是细菌在生长过程中附着于物体表面而形成的由细菌细胞及其分泌的含水聚合性基质(主要为胞外多糖)等所组成的膜样多细菌复合体。
生物膜是细菌适应生存环境而形成的与游走态细胞相对应的存在形式,它具有很强的抵抗机体免疫和抗生素的能力,在临床上形成难治性感染。
结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介绍了生物膜的形成、基因调控、检测,讨论了其致病和耐药的机制以及防治等方面的问题。
细菌生物膜是细菌在生长过程中附着于物体表面而形成的由细菌细胞及其分泌的含水聚合性基质(主要为胞外多糖)等所组成的膜样多细菌复合体。
生物膜是细菌适应生存环境而形成的与游走态细胞相对应的存在形式,它具有很强的抵抗机体免疫和抗生素的能力,在临床上形成难治性感染。
结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介绍了生物膜的形成、基因调控、检测,讨论了其致病和耐药的机制以及防治等方面的问题。
细菌生物膜;慢性感染;综述在临床上我们常发现一些患者,尤其是一些慢性病(如心内膜炎、尿路感染、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及一些体内留置治疗装置的患者,细菌感染后很难根除,即使实验室分离出致病菌,并找到敏感的抗生素应用于治疗仍起不到应有的疗效,经多年研究发现,这很多是由细菌生物膜(bacterialbiofilm,BBF)引起的。
生物膜广泛的存在于含水和潮湿的各种表面上,包括自来水管道、下水道、热交换系统甚至病理状态下的人体等,腐蚀工业管道,污染与人类生活相关的设施,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也是医学感染的重要根源,据估计,大约65%的人类细菌性感染与BBF有关。
因此,对BBF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此我们就医学领域对BBF 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细菌生物膜1.1细菌生物膜的概念细菌生物膜是指细菌在生长过程中附着于物体表面而形成的由细菌细胞及其分泌的含水聚合性基质(主要为胞外多糖)等所组成的膜样多细菌复合体。
细菌生物膜是细菌为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的特殊存在形式,它是与游走细胞相对应的存在形式,绝大多数细菌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精细的粘附机制,分泌基质并相互粘连形成膜状物附着于病灶表面,从而形成生物膜的复杂团体,并借信号分子相互交流以协调他们的行为,其生化组成为藻酸盐多糖和蛋白复合物,其基本结构由蘑菇样或柱样亚单位组成,亚单位分为头部、颈部、根部三部分,各部分之间形成水通道,完成各种运输功能,维持膜内细菌生存需要。
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细菌的生物膜是一种缩合基质,并且对细菌的生长和存活非常重要。
这种生物膜可以黏附在许多不同的表面上,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
生物膜的复杂性令科学家们对其深入研究与探索。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发现。
1. 揭示生物膜的复杂性细菌的生物膜通常由多种组分构成,其中最常见的成分是多糖和蛋白质。
生物膜的确切成分可以因细菌的种类而异,但这种膜的极其复杂的构成、环境压力、营养丰富性和等离子体色素提示生物膜结构非常复杂。
Yi Ma、Yongcheng Shi、Yaping Liu和Zhiquan Liang等学者在针对生物膜构成的研究中发现,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生物膜中包含多糖聚合物、蛋白质、核酸、脂肪酸和多种离子物质。
这些不同的组成部分形成了一个很大的膜状结构,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2. 对抗生物膜的新方法许多疾病和感染都与细菌的生物膜有关。
传统的抗生素和药物难以有效击败这些细菌,因为生物膜具有自我防御的能力,使得抗体难以到达细菌内部。
因此,一些研究者更专注于开发可破坏生物膜的新方法。
一项研究显示,纳米级纤维素可以在抗菌剂光照的情况下对生物膜进行有效破坏。
研究者使用生物拓扑技术控制了该纤维素的形态和长度,并发现它可以通过刺激生物膜的靠近性来致病。
这种方法旨在通过与传统抗生素和预防药物相结合,提高治疗感染的效率。
3. 应用生物膜的方法虽然生物膜可能是一些感染的罪魁祸首,但它也是一种极其有用的技术。
生物膜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工具,可以用来探索生物过程和膜结构。
一种被称为“生物膜模型”的技术,是将细菌生长在固定介质表面上,同时在生长期间收集资料。
据悉,这项技术已经应用于许多研究上,包括细菌筛选、代谢分析和药物评估等。
总之,对于细菌生物膜的研究,科学家们正在推动这一领域的不断发展与探索。
从探索细菌生物膜的结构及其复杂性,到开发新型抗菌治疗方法,再到应用生物膜模型研究生物过程等方面,这一领域将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与实用性成果。
生物膜的动态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生物膜的动态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生物膜是一种非常普遍且重要的生物体结构,存在于各种生物体中。
生物膜是由各种不同的分子组成的,包括磷脂、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
这些分子在生物膜中以特定的方式排列,形成一个具有动态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网络。
近年来,随着研究技术的进步,对生物膜的动态结构和功能研究也取得了很多的进展。
一、生物膜的结构特点生物膜是一种由磷脂双层组成的结构,磷脂分子的亲水头部与亲油尾部通过疏水作用力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双层结构,内层链与外层链相对靠近,上下层之间通过水分子微弱的相互作用连结在一起。
生物膜中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可以漂浮在磷脂双层上,与磷脂分子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的复杂网络结构。
生物膜的动态结构和功能直接影响着生物体的生长、代谢、运动、免疫等方面。
二、生物膜的动态性生物膜的组成分子和结构排列方式不是固定的,而是具有动态性,可以在不同的环境和时刻发生变化。
这种动态性主要是通过生物膜内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
例如,膜内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它们在膜上的空间位置和构象等。
嵌入在生物膜内的酶和受体也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调节它们的活性和选择性。
以及生物膜还可能地产生了不同的区域划分。
三、利用高分辨技术研究生物膜的动态结构和功能随着技术的进步,现代生物学可以利用各种高分辨技术研究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首先是X射线晶体学技术,可以通过测定蛋白质晶体的三维结构来研究蛋白质在生物膜中的位置和构象等。
其次是核磁共振技术,通过一系列的核磁共振技术可以获得分子在生物膜中的空间布局信息,如成像质谱,脉冲场梯度技术等。
再者是电子显微镜技术,利用电子束穿过传输电镜薄片的方式,可以在分子水平上展现生物膜中分子的位置信息和结合情况等。
并且这种技术可以对整个生物膜的结构进行高清晰的成像和三维重构。
最后是分子模拟技术,可以模拟分子的运动轨迹和结构,从而揭示生物膜的动态结构和功能。
总之,生物膜的动态结构和功能研究在现代生物学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与人 类生活相 关 的设拖 , 空调 系统 、 水 系统 和食 粘 附 , 如 供 例如 , 内氏放 线 菌(li r'sneud ) 附 着 ,tmmc asni 对 l  ̄ e c l i
品加x 设 备 等 , - 由此 造 成传 染病 的 流行 据 估 计 , 大 在羟基磷 灰石 小球 上 的酸性 富 含脯氨 酸 的蛋 白粘 附, 约 6 %人类 细 菌性 感染是 由 B 5 F细菌 引起的 。 约 1小时吸附 即趋 于饱和 。在 细 菌粘 附阶段 , 由于
B F研 究涉及微 生物 学 、 免疫 学、 分子 生物学 、 材料 缺乏 成熟的 B F结构保 护 , 菌的 抗・ 强 , 钿 陛不 因此 , 抗 科 学和数 学等 多学科 , 其真 正作 为一 个 独立 学科发 展 菌药物的疗效相 对较好 。 起 来始 于 ∞ 世 纪 7 O年代 末 9 0年代 后 , 着相 关 学 随 ( )B 二 F的发展 : 菌粘 附到表 面后 , 整其 基 细 即调 科 的发展 及 对 B F钿 菌在 医 学上重要 性 的认识 ,F研 因表 达 , 生长繁 殖的 同 时分泌 大量胞 外 多糖 (xI B 在 eo  ̄一
G bn 和 YnHu i os a ot b 等 对牙茵斑 B F细 菌和龋病的 菌起 始 粘 附、F发展和 成熟等 阶段 ,F细 菌在 各阶段 B B
关 系做 了大量 研 究 , 为深入 了解 ’ 细菌 在健 康和 疾 具 有不 同的 生理生化特性 。 病 中的作 用奠 定 了基 础 。现在 已知 , 菌可在 人体 组 细
( )细 菌粘附 : 一 细菌对宿 主表 面的 粘附是钿 茵在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生物膜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特殊结构,它包括了细菌膜、细胞膜、线粒体膜、叶绿体膜等。
生物膜作为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起着关键的作用。
近年来,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生物膜的结构研究生物膜的结构是生物膜功能的基础,对其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揭示其功能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高分辨率电镜技术,研究者们发现生物膜主要由两层疏水性磷脂分子组成,这两层磷脂分子中的极性头部面向水相,而疏水性脂肪酸尾部则相互靠拢。
进一步研究发现,生物膜中不仅存在磷脂分子,还包含了各种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分子。
这些蛋白质能够嵌入到生物膜中,起到支持和调控膜的结构和功能的作用。
例如,通道蛋白能够在细胞膜上形成通道,控制物质的进出;受体蛋白能够感知外界信号,传导到细胞内部。
二、生物膜的功能研究生物膜作为细胞的外界界面,具有多种重要的功能。
首先,生物膜是细胞的屏障,能够选择性地阻挡物质的进出。
这得益于疏水性磷脂分子的排列以及嵌入其中的蛋白质。
细胞膜的选择性通透性使得细胞能够对外界环境做出应答,并维持内外环境的平衡。
其次,生物膜参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
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能够感知外界信号,并通过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将信号传递给细胞内部。
这种信号传递机制使得细胞能够做出相应的反应,参与到各种生物学过程中。
再次,生物膜还能够促进分子间的识别和结合。
细胞膜上的糖蛋白通过与其他细胞膜上的配体结合,介导细胞间的黏附和相互作用。
这种黏附作用不仅在细胞的正常功能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也在生物体内的发育和免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生物膜研究的前景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对生物膜的研究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借助于新一代高通量测序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者们能够更全面地揭示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此外,仿生学的兴起也为生物膜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虽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生物膜研究的最新进展
生物膜研究的最新进展生物膜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生物学结构,它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生物膜实质上是由生物体内的各种分子组成的,包括蛋白质、磷脂、碳水化合物等。
它们固定在细胞表面,形成了一个结构稳定的薄膜。
近年来,生物膜研究的领域不断发展,不断有新的发现和进展,本文就来总结一下近期生物膜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生物膜在生物体内的功能生物膜在生物体内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它可以将细胞内的分子和外部环境分隔开,并通过调节物质的进出,维持了生物体内环境的平衡。
此外,生物膜还能帮助细胞组织形成,参与许多信号传导过程,以及保护细胞免受外部环境的危害等。
二、生物膜对蛋白质的影响研究揭示,生物膜对蛋白质的定位、激活和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新研究发现,磷脂在生物膜中的分布和构成在调节蛋白质的定位和激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生物膜中的脂质也能够影响蛋白质的折叠和稳定性,对细胞的功能和代谢过程产生重大影响。
由此可见,生物膜在细胞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近年来也成为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众所周知,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基本分子组成单元,但是不同种类的细胞表面膜其化学成分也大不相同,分子结构也随之差异较大,并且其分布也会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发生明显的改变。
近期的研究表明,磷脂鞘的奇异组成和结构,使得其能够对一些细胞内部的生物分子形成诱导作用,这些生物分子的集合主要是由磷脂分子有序排列的区域所干扰而产生机会的。
通过实验研究,这部分分子也相继被发现可以改变癌细胞的运动状态、抑制合成和降解、进而抑制癌细胞增殖的有效性等。
四、生物膜在药物输送领域的应用生物膜在药物输送领域的应用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利用生物膜的特殊化学结构,可以在肿瘤细胞的表面附着抗肿瘤药物,搭配先进的配送系统,实现药物快速、高效地输送到肿瘤细胞,从而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研究表明,这种治疗方法不仅能大大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同时还能大大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这是目前最有前途的治疗超越化技术之一。
细菌生物膜去除方法的研究新进展
细菌生物膜去除方法的研究新进展近年来,细菌生物膜在医疗、环境、食品等领域的去除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细菌生物膜的形成不仅会导致设备和管道的堵塞,还可能引发严重的传染病。
发展高效、低成本的细菌生物膜去除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生物技术和材料科学的发展,各类新型的细菌生物膜去除技术得到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物理方法物理方法是指利用物理原理去除细菌生物膜。
目前,物理方法较为常见的有声波去除、电解去除和光照去除等。
声波去除是利用高频声波的能量破坏细菌生物膜,其优点是不会产生化学污染物,但操作较为复杂,需要专门的设备。
电解去除则是通过电解产生的氧化剂杀灭细菌和溶解生物膜,这种方法成本较低,但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产生的氧化剂对环境的影响。
光照去除则是利用紫外线等光照破坏细菌生物膜,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对光照条件有较高的要求。
二、化学方法化学方法主要是利用化学药剂去除细菌生物膜。
目前,被广泛应用的化学方法有氧化剂、消毒剂和生物素等。
氧化剂可以氧化并破坏细菌生物膜,如过氧化氢和臭氧等。
消毒剂则是利用消毒成分杀灭细菌和去除生物膜,如漂白粉和次氯酸钠等。
生物素是一种特殊的脂质分子,可以破坏细菌生物膜的结构并杀灭细菌。
但需要注意的是,化学方法可能会产生毒性物质,操作时需要小心使用。
三、生物方法生物方法是利用生物体、生物产物或生物技术去除细菌生物膜。
目前,生物方法的研究较为活跃,被广泛关注的生物方法包括利用酶、微生物和植物提取物等。
利用酶去除细菌生物膜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方法,酶能够催化细菌生物膜的降解,且不产生有害物质。
微生物则是利用某些特殊的细菌或真菌来降解生物膜,如利用产生蛋白酶的细菌降解生物膜。
植物提取物则是利用植物中的活性成分去除细菌生物膜,这种方法对环境友好且效果显著。
四、材料方法材料方法是使用特殊的材料去除细菌生物膜。
目前,被研究的材料方法包括纳米材料、功能性材料和多孔材料等。
纳米材料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活性,能够与生物膜产生有效的作用,如纳米银和纳米氧化锌等。
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作者:崔海英张雪婧赵呈婷等来源:《江苏农业科学》2015年第08期摘要:细菌生物膜是一种包裹在细胞外多聚物基质中的、黏附于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表面的细菌群体,相对于游离状态的细菌,生物膜状态下的耐药性更强,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
近年来,细菌生物膜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细菌生物膜的检测技术及清除方法日益完善且效果更佳。
本文介绍了细菌生物膜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细菌生物膜的耐药机理、检测技术、清除方法,并对生物膜的清除进行了展望,为研究细菌耐药性、控制生物膜感染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细菌生物膜;耐药机理;检测技术;清除方法中图分类号: Q936 文献标志码: A[HK]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8-0011-04[HS)]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细菌的耐药性增强,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专家研究表明,65%~80%的人类细菌感染与生物膜相关,50%的院内感染与医疗器械装置上的生物膜相关联 [1-2]。
在惰性表面形成生物膜后,生物膜保护细菌免受宿主的获得性免疫应答以及吞噬细胞的捕食,使其耐药性提高10~1 000倍 [3],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
细菌生物膜(bacterial biofilm,BBF)是指细菌为了适应生存环境,黏附于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表面后,被细菌胞外自身产生的多聚物基质包裹的有组织的细菌群体 [4-5]。
细菌生物膜中水分含量可高达97%;除了水和细菌外,生物膜中还含有蛋白质、多糖、肽聚糖、DNA、脂、磷脂等物质 [6]。
本文就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涉及细菌生物膜的耐药机理、检测技术以及清除方法,并对细菌生物膜清除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1 细菌生物膜的耐药机理1.1 细菌生物膜的屏障作用细菌吸附在惰性表面后,自身会产生大量的多糖、脂类等多聚物包裹在细菌外,从而形成了1层天然的屏障,这是生物膜的显著特点之一,这种特点可以防止抗生素嵌入在细菌外壁上。
细菌生物膜去除方法的研究新进展
细菌生物膜去除方法的研究新进展细菌生物膜是一种由细菌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粘附层,它们能够在各种物质表面形成并抵抗外界环境的压力和化学物质的侵蚀。
细菌生物膜是很难清洁的,因为它们对传统的消毒方法、物理方法不敏感,而且使用强酸、强碱等化学物质会破坏表面材料和造成环境污染。
因此,研究细菌生物膜去除方法成为了一项热门的研究领域。
近年来,研究人员探索出了许多高效、环保、经济的细菌生物膜去除方法,对于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压水射流法高压水射流法是一种物理法,指的是将高压水流喷射到细菌生物膜表面来清洁细菌。
高压水射流法的原理是,喷射出的高压水流能够撞击细菌生物膜,并使其表面产生微小振动,使细菌在水流的作用下脱落。
由于高压水射流法不会破坏表面材料和环境,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水处理等领域,用于清洁设备、管道等生产设备。
二、超声波法超声波法是以超声波的形式作用于细菌生物膜的表面区域,使细菌受到机械性剪切损伤,从而达到清洁细菌的目的。
超声波法具有高效、无副作用等特点,主要应用于食品、医疗等领域。
在超声波法中,超声波的振幅、频率等参数对清洁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合理调整参数可以获得最佳的清洁效果。
三、生物学法生物学法是将一些特殊的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引入到细菌生物膜中,产生生物学反应,通过作用于细菌生物膜从而去除细菌生物膜。
生物学法主要包括利用各种细菌和酵母菌等微生物的代谢物质的研究、利用设置生物膜的活性菌株进行细菌清洁的研究等。
这些微生物代谢产物可以破坏细菌生物膜的结构,从而达到清洁细菌生物膜的目的。
它具有环保、高效、成本低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种植、食品生产等领域。
光学生物学法是通过利用各种光学装置来去除细菌生物膜。
它基于光学现象和生物化学反应,将高能光通过特定的波长和能量作用于细菌生物膜上,对其进行破坏。
其中最常用的是紫外线和电离辐射法。
这些方法虽然能够有效去除细菌生物膜,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对表面材料的破坏、辐射剂量等问题。
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343 ·
·综述·
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李彤 庄辉
在自然界、某些工业生产环境 (如发酵工业和废 水处理) 以及人和动物体内外 ,绝大多数细菌是附着在 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的表面 ,以生物膜 (biofilm , BF) 方 式生长 ,而不是以浮游 (planktonic) 方式生长。BF 是细 菌在物体表面形成的高度组织化的多细胞结构 ,同一 菌株的 BF 细菌和浮游生长细菌具有不同的特性。虽 然人类第一次借助显微镜观察到的是人牙菌斑 BF 细 菌 ,但多年来经典细菌学主要是研究浮游生长的细菌 , 而忽视了对 BF 细菌的研究〔1 ,2〕。
(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浮游细胞刺激人血淋巴细胞 种寡聚糖等 ;合生元 (synbiotics) ,即益生菌和益生元同 产生的γ干扰素量是 BF 细胞的 8~16 倍 ; (2) 抵抗单 时并用的生态制剂〔21〕。
成熟的 BF 在内在的调节机制或在外部冲刷力等作用
二 、生物膜细菌致病的机制
下可部分脱落 ,脱落的细菌又转变成浮游生长状态 ,可
(一) 抗生素抗性 :与浮游细菌相比 ,BF 细菌对抗
再粘附到合适的表面形成新的 BF。
生素的抗性可提高 10~1 000 倍。BF 细菌抗药性主要
由于 BF 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 ,且结构上存在不 取决于其多细胞结构〔12 ,13〕: (1) BF 中的 EPS 起屏障作
宿主无危害 ,而另一些细菌则可能对宿主有致命威 长缓慢或停止分裂 ,这类细菌一般对抗生素敏感性差。 胁〔9〕。因此 ,不均质性是细菌 BF 的另一个重要特性 , 因此 ,BF 结构的不均质性和 BF 细菌生理上的不均质
我国生物膜研究最新成果
我国生物膜研究最新成果21世纪我国生物膜研究一.国内外研究状况1.生物膜结构研究的进展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类及糖等组成的超分子体系。
膜蛋白和膜脂结构研究的最新进展主要是以下方面。
(1)膜蛋白三维结构研究。
膜蛋白是生物膜功能的主要体现者,可分为外周膜蛋白和内在膜蛋白(integral membrane protein)。
后者部分或全部嵌入膜内,有的则跨膜分布。
真核细胞所含的蛋白质,据估计约1/4-1/3 为内在膜蛋白。
人类基因组中编码并可表达为蛋白质的基因约为30,000~40,000,据估计,表达的蛋白质中内在膜蛋白也占1/4-1/3。
因此,无论从深入解析生物膜的功能,还是从后基因组研究考虑,内在膜蛋白三维结构的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
由于内在膜蛋白三维结构的测定存在较多的困难,至1997年,已获得高分辨率三维结构测定结果的蛋白质总数为6300左右,其中内在膜蛋白仅占20个。
近3-5年内在膜蛋白三维结构的研究获得明显的进展。
至2002年,已获得高分辨率三维结构的蛋白质总数共计17500左右,其中内在膜蛋白已增至69个。
(2)膜脂结构研究进展。
膜脂主要包括甘油脂(Glycerolipid),鞘脂(Sphingolipid)以及胆固醇(Cholesterol)。
对于甘油脂研究较多,它们不仅是生物膜结构的骨架,其中有些成员还参与了信号转导的过程。
近年来的研究肯定了大多数哺乳动物细胞质膜有微区结构存在,称为“脂筏lipid raft”和Caveolae。
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富含鞘脂和胆固醇,物理状态介于凝胶相与液晶相之间的Lo相(Liquid-ordered state)。
这些微区结构不被去垢剂所溶解,还各自含有一定量的与信号转导等功能有关的蛋白质。
因此,普遍认为,它们与信号转导以及物质的跨越细胞运送等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2.信号转导受体的二聚体化。
林其谁教授报告指出,生物膜的流动性保证了膜上蛋白的侧向运动。
膜上信号转导受体中相当一部分以单体形式存在,如表皮生长因子(EGF)受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些细菌为了适应 环境 的改 变 , 特定 的基 因表 达能够使
它们具有耐药性。生物膜细菌聚集 、 黏附以后 , 为了适应新 的
生存 环境 , 特定 的基 因表 达发生 变化 , 使生 物学行 为发生 改 变, 这称 为生物膜表型 。细菌特有 的表 型能够激 发出生物 膜 的耐药机 理, B e a u d o i n等发现 , 铜绿假 单胞菌 n d v B基 因与 细
中图分类号 : Q 9 3 6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2—1 3 0 2 ( 2 0 1 5 ) 0 8— 0 0 1 1— 0 4
抗生 素的滥用导致 细菌的耐药性增 强 , 给临床治疗 带来 困难 。美 国疾 病 控制 与预 防 中心 的专 家 研究 表 明 , 6 5 %~ 8 0 %的人类细菌感染与生物 膜相关 , 5 0 %的院 内感 染与 医疗 器械装置 上的生物 膜相 关 联” J 。在 惰 性表 面形 成 生物 膜 后, 生物膜保护细菌免受宿主 的获 得性免疫 应答 以及吞 噬细 胞的捕食 , 使其耐药性提高 1 O一 1 0 0 0倍 , 引起 了人们 极大
作者简介 : 崔海英 ( 1 9 7 9 一) , 女, 吉林延边人 , 博士, 副教授 , 研究方 向
为食 品微 生 物。T e l : ( 0 5 1 1 ) 8 8 7 8 20 0 1 ; E—ma i l : c u i h a i y i n g @u j s .
e d u. c no
胞外多聚糖的形成有关 ”, 如果 表达水 平上发 生 了改 变 , 多 聚糖 的形成会发生变化 , 就 会导致抗 生素远离生 物膜外特 定 的靶细胞或者与其发生螯合 反应 , 从而降低了抗生 素的作用 ,
到生物膜组 分 中 。还 有研 究 表 明Leabharlann 胞 外 多糖 是 带 负 电荷
细菌生物膜 ( b a c t e r i a l b i o i f l m, B B F ) 是指细菌 为了适应生
存环境 , 黏附于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表面后 , 被 细菌胞外 自身 产生的多聚物基质包裹 的有组织的细菌群体 。 。细菌生物 膜 中水分含量 可高达 9 7 %; 除了水和 细菌外 , 生物 膜 中还含 有蛋 白质、 多糖 、 肽 聚糖 、 D N A、 脂、 磷 脂等物 质 。本文 就细 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涉及细菌生物膜的耐药机理、 检测技术以及 清除方法 , 并对 细菌生物膜 清除方法 的发展趋
的关注。
多聚物包裹在细菌外 , 从而形成 了 1层天然的屏 障 , 这是生物 膜的显著特点之一 , 这种特点可 以防止抗生 素嵌入在 细菌外
壁上。革 兰氏阴性 细菌 ( 如大 肠杆菌 ) 比革 兰 氏阳性菌 细胞
膜外 多 1 层细胞外膜 ( 多聚糖 ) , 就可 以有效 阻止抗生 素的进 入, 或降低进入药物的杀菌 性。S u c i 等 利用红外 光谱研 究表 明, 抗生素环 丙沙星渗 透进生物 膜的速度与 渗透进游 离细菌 内部的速度相 比有 明显 降低 , 这 是 由于部分 环丙沙星 被结合
1 . 2 细菌生物膜 中表型的表达
一
1 细菌生物膜的耐药机理 1 . 1 细茵生物膜的屏障作用 细菌吸附在惰性表 面后 , 自身会产生大量的多糖 、 脂类等
收稿 日 期: 2 0 1 3— 0 9 一 l O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 编号 : 3 1 3 0 1 5 7 3 ) ; 教育部 留学 回国人 员科研基金 ; 中国博 士后基 金 ( 编号 : 1 2 M 5 1 1 2 2 3 ) ; 江苏省 自然科 学基金 ( 编号 : B K 2 0 1 3 0 4 9 3 ) ;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 自然科学基金 ( 编 号: 1 2 K J B 5 5 0 0 0 2 ) ; 江 苏 大 学 高 级 人 才 引进 启 动 基 金 ( 编 号:
江苏农业科 学 2 0 1 5年第 4 3卷第 8 期
崔海英, 张雪婧, 赵 呈婷, 等.细菌生物膜的研 究进展 [ J ] .江苏农业科 学, 2 0 1 5 , 4 3 ( 8 ) : l 1 —1 4
d o i : 1 0 . 1 5 8 8 9 / j . i s s n . 1 0 0 2—1 3 0 2 . 2 0 1 5 . 0 8 . 0 0 4
细菌生物膜 的研究进展
崔海英, 张雪婧 , 赵呈婷 , 周 慧, 李 伟, 林 琳
( 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江苏镇江 2 1 2 0 1 3)
摘要 : 细菌生物膜 是一 种包裹在细胞外 多聚物基质 中的、 黏附于有生命 或无生命物体表 面的细菌群体 , 相对于游
离状态 的细菌 , 生物膜状态下的耐药性更 强 , 给 临床治疗带来 困难 。近年来 , 细菌生物膜 的研究得 到了迅速发展 , 细菌 生物膜 的检测技术及清 除方法 日益完善且效果更佳 。本 文介 绍 了细 菌生物膜研 究的最新进 展 , 包 括细菌生 物膜的耐 药机理 、 检测 技术 、 清除方法 , 并 对生物膜的清除进行 了展望 , 为研究 细菌耐药性 、 控制生物膜感染提供 了理论基 础。 关键词 : 细菌生物膜 ; 耐药机理 ; 检测技术 ; 清 除方法
势进行了展望。
的, 会吸 收多肽链 中带正 电荷 的氨基侧 链 , 形成 1 道屏 障, 从 而阻碍亲水性 的抗生索渗 透入菌体发 挥杀菌作 用 , 使 抗生素
的杀菌能力显著 降低 。
但是现在有越来越多 的试验证 明 , 屏 障作 用不是 生物膜 的主要耐药机理 。Wa i t e r s 等研究表 明, 氟喹诺酮类抗 生素环 丙沙星是能够 穿透 铜绿假 单 胞菌 生物 膜 的 。A n d e r l 等发 现, 尽管环丙沙星 、 氨苄青霉素可 以穿透整个有 卢一内酰胺酶 突变体的肺炎克雷伯菌 生物膜 , 但是这个 突变体仍 然耐氨苄 青霉素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