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包容教育心理学简答论述

合集下载

心理学(含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

心理学(含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

心理学笔记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3.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4.意识: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5.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功能:选择、维持、调节。

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调节与维持。

6.节律(生物节律):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7.日节律:在人和生物身上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

8.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9.随意注意: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10.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12.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括三个方面:1对人的知觉。

2对社会事情因果关系的知觉。

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13.超感知觉14.感觉适应: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器官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

15.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要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高。

差别感觉阈限:表示人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

16.记忆:在人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人经验的心理过程。

17.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高等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总结

高等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总结

一、名词解释1.高等教育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2.★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高等院校这个特定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学科,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3.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4.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5.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6.行为——是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包括一系列的反应动作和活动。

7.★学习——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学习是指有机体由后天获得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或行为倾向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

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掌握前人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个性和思想品德的过程。

8.强化——使个体反应的频率增加的一切安排。

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强化物。

9.★正强化——是指由于某一刺激的出现而增加个体反应频率的强化。

10.★负强化——是指由于某个刺激的消除而增加个体反应频率的强化。

11.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12.同化——即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起固定作用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

13.知识——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14.★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其提取线索是有意识的,因而是能直接陈述的知识。

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一般通过记忆获得,也叫记忆性知识。

学习陈述性知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语义。

15.★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指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具体作业形式来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其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因此也称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

教资面试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教资面试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教资面试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问题的科学,它旨在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从而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在教资面试中,教育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考察领域,需要考生能够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展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将通过一个教育心理学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案例描述】小明是一名初中生,他在学校中经常表现得孤僻而沉默。

与同学相比,他的交往能力较弱,很少主动与同学们交流。

在课堂上,小明总是低着头看书,不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

老师注意到了他的状况,并且对他进行了一次面谈。

【案例分析】针对小明这个案例,我认为他可能存在社交焦虑的问题。

社交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对社交场合的恐惧和不适应,导致个体在交际中表现得紧张、羞怯,甚至完全回避社交活动。

分析小明的行为表现,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特点。

首先,他在与同学交流时表现得孤僻而沉默,这可能是因为他担心自己的言行会受到他人的评判和批评。

其次,小明在课堂上总是低着头看书,不愿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可能是因为他害怕自己的观点与他人不一致,或者害怕被他人嘲笑和排斥。

针对小明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进行干预和辅导。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主动与小明进行沟通,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让他感受到自己受到关注与尊重。

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小明的自信心,减轻他的社交焦虑。

2.提供情境训练:针对小明害怕交流的问题,可以通过提供情境训练来帮助他逐渐克服恐惧。

例如,在小组活动中让他与同学进行合作,鼓励他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通过反复的练习,小明可以逐渐适应交流的场合,克服社交焦虑。

3.倾听和关注: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给予小明更多的倾听和关注。

当小明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时,教师要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肯定,鼓励他坚持表达。

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小组讨论或者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小明有机会充分参与其中,提高他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教育心理学》作业参考答案(2)

《教育心理学》作业参考答案(2)

《教育心理学》作业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与行为活动规律的科学。

2. 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严格控制条件,主动引起某种现象,分析研究的方法。

3. 性格:性格是指由人对客现现实稳定的态度以与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

4. 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履行社会交给自己的教育职责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

5. 遗忘: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错误再认和回忆。

6. 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消失,而是生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7. 身心发展:身心发展是生存期间由于年龄和经验的积累而引起的有规律的身心变化。

8. 主导性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

9. 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完成的完善化的智力活动方式。

10. 学习:学习是主体积累经验,建构心理结构,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

表现为持久的行为或潜能变化。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

11. 知识迁移:知识技能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影响。

12.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学习者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为提高学习效率,而积极操纵信息加工过程,进行学习方法的选择、运用与调控的方略。

二、填空题1.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 思维的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3.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可以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

4. 情绪一般分为心境、(激情)、应激和热情四种。

5. 期望理论认为,激励力量的大小等于(效价)乘期望值。

6.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倡导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

7. 心理学是一门界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跨界学科。

8. 心理学研究中实验者所要测定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叫(因变量)或依从变量。

9. 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动)的内部动力。

10. 诱因可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两种。

教育心理学重要知识点、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全)

教育心理学重要知识点、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全)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桑代克,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专著(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房东岳,1908年出版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翻译日本的)廖世承,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学校情境中,教与学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社会环境与物质环境)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名词解释答这2点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学前期:主动感对内疚感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3个重点阶段的矛盾学龄前:勤奋感对自卑感青年期:自我同一感对角色混乱学生性格差异是指性格的特征差异和类型差异自我意识自我体验(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自我检查自我监控自我监督自我调节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被认为是最完整、最具影响力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每一个连续发展阶段中,认知发展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是突发的,跳跃的。

他描述了认识发展的机制: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感知运动阶段(0—2)建立各种感觉运动的图式前运算阶段(2—7)思维集中性、不可逆性4个阶段:具体运算(7—11)守恒、可逆性、多向形式运算(11—16),运用抽象的规则思考问题心理发展关键期:起初是动物的心理测验研究出来的(生态学家康拉德·劳伦兹研究鸟的习性中发现的)。

后来心理学家将动物的关键期引入儿童行为学习中,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间。

例: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有进行必要的口语刺激,以后再进行相同的刺激,也达不到正常水平(狼孩的故事)。

①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需解释)②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需解释)③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度状态。

心理辅导的沉默技巧

心理辅导的沉默技巧

心理辅导的沉默技巧心理辅导是人际沟通的艺术。

它要求辅导教师认真地听受导学生讲话,准确地认同其内心体验,积极地响应其讲话内容,推动其从不同角度审视其成长过程中的障碍与挫折,并通过适时地自我表露相关经历来增进与受导学生的情合。

这一过程通常要求辅导教师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技巧。

1.概念心理辅导既是听与说的艺术,也是沉默的艺术。

沉默可以是尊重与接纳的表示,也可以是受导人自我反省的需要。

沉默技巧的作用在于给受导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反省自我,思考其个人成长的问题。

前面提到,心理辅导不同于一般的社交谈话,它需要辅导教师表现出大量的贯注与倾听,并少做逻辑分析、少说教别人,多认同他人的观念,多体验其感受。

换言之,它要求辅导教师首先置身于受导学生的境地当中,然后再帮助他认清其成长中的障碍,寻求自救自立的良方。

凡此种种都要求辅导教师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多听寡言,学会以沉默来传达对受导学生的贯注和尊重,借以强化他自我剖白的愿望。

科利指出:沉默可以代表学生正在思考刚刚和辅导教师谈话的内容,或者沉思某些新想法。

沉默更可能代表更新。

沉默所代表的意思可能多过言语。

心理辅导专家苏关南也指出:沉默可让学生有机会反省和检讨自己。

沉默更可以支配学生的谈话态度和方向,使教师有一段时间去作精神上的休息,以便可以计划一下应该用什么技巧去面对学生。

所以,沉默可能有多重意思,虽是无声却胜有声。

因此,沉默是心理辅导的重要技巧之一,其用之适当可表达深切的尊重和同感。

可是,辅导老师在与学生谈话时,一般都不适应沉默的气氛,常常糊乱说些东西来打破沉默的局面,这样反而会破坏整个谈话的气氛,使学生不愿讲出心里话来。

反之,如果老师愿意多听学生讲话,少插嘴说话,可使学生感到老师和蔼可亲,善解人意,进而深人地表露自己。

在心理辅导中,沉默一般具有两个功能:一个是暗示功能,一个是同感功能。

前者通常表现为对受导学生的讲话及其停顿不做言语回应,以暗示对方继续讲话;后者则通常在学生讲述精神创伤事件或做深人的自我表露时,以沉默来确保其自我宣泄与反省的时间与空间,并表现辅导教师对学生此时此刻心情的由衷理解。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什么?答: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即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它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围。

理解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要注意四个要点:(1)学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它要遵循科学的全部规律,具备科学学科应当具备的要求;(2)学校教育心理学并不研究所有的学与教问题,它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学与教,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及其伴随这一过程的有关能力的发展,但也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的学习。

(4)学校中的教育和教学活动虽然是教与学双方共同完成的活动,只有弄清了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才能知识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

(它以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为核心)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范围有哪些?答:(1)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2)学习的基本理论;(3)各种类型的学习;(4)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5)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6)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和评定等。

总之教育心理学关注的焦点是学校中尤其是课题上所发生的学习事件。

3、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及其教学论有何关系?P4答:(1)教育心理学不是普通心理学加教育实际的例子,否则便没有存在的理由。

学校教育心理学要利用普通心理学所揭示的关于人的心理的一些普通规律,但有自己专门的对象和理论体系。

(2)儿童心理学主要研究不同年龄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从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特征出发。

然而,学校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儿童年龄特征这一重要因素对学校中学与教的影响,目的是为了解决学与教的性质、过程和结果这一特殊的中心问题。

(3)教育心理学也不同于教育学及其教学论,虽然它们都要涉及教师和学生,学与教等方面的问题,但各自的出发点、范围和方法都有不同。

教育学及其教学论主要是从宏观角度出发,研究如何根据学与教过程的实质与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去创造适合的学校和社会条件的问题;教育心理学主要是从学与教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个体心理性质及其发展变化方面,从微观和中观的角度去研究学与教问题。

沉默教育法

沉默教育法

沉默教育法
有些教师在教育中,总喜欢讲个不停,特别对孩子,简直是“眼睛一睁,讲到放学”,有时效果并不好,应该尝试一下“沉默教育法”。

谚语说“沉默是金”。

沉默在教学中也有其独特功效,如果教师能够恰到好处的运用,可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

沉默用于暗示。

根据学生心理没有成熟、好模仿的特点,教师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时,要求学生做到的,就应该自己先做到。

在沉默无声的行为之中,给学生做出暗示,使学生模仿教师的行为,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而收到“不令而从”之效。

沉默代替批评。

教师在批评劝诫孩子的时候,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当众把孩子说的一无是处。

这种批评不免逼人太甚,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往往招致孩子的抵触和反感。

因此,有些时候,用沉默来代替直接批评或斥责,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认识自己、教育自己》一文中谈到:“柯里亚坐到课桌前,正当他把两手伸到袖筒里,要取出答案时,他的目光突然与老师的目光相遇了,老师沉默的走向窗前。

柯里亚呆住了。

从那以后,柯里亚再也没有弄过作弊了。

遇到同学中有人偷偷揭示他时,他便总是想起老师默默走到窗前的情景。

”这个事例生动的说明:老师适当地使用沉默,比直接批评或斥责更能震慑孩子的心灵。

沉默表示和缓。

教师在辅导孩子学习或交谈时,适当的使用短暂的沉默,可以使自己有理清思路、选择措辞和观察孩子反应的机会。

特别是当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纠纷,教师在解决纠纷时,可以适当使用沉默,进行“冷处理”,以缓和气氛,是孩子冷静和理智一些,从而接受老师的教育。

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

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

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又称“说服——顺从”论,是用来解释社会心理现象的。

它的基本观点是:人们所说的话语并非都出自内心,而且一个人发表的意见越多,就越可能改变他的想法,这种效应被称为“沉默的螺旋”或“沉默的螺旋”效应。

在对自己进行“同化”时,由于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儿童只有少数几种言语风格,成年后也保持着较高的文化水平。

但是到青年时期,却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显示出明显的个性特征。

所以,通过个体言语风格的分析来研究一个群体的整体言语风格是不科学的,必须结合其他研究方法,才能真正反映群体的言语风格。

“沉默的螺旋”理论中,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只能运用于小群体和个别人物身上。

对于相互交流极为频繁的群体或个人则失去了意义。

对于面试、竞争类活动,对于说服、说服——顺从类社会心理学行为,其最佳效果就是以倾听代替说服,用幽默代替批评,用赞赏代替贬低。

沉默的螺旋,也叫做“语言的习惯”。

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话方式,当听者受到适当的语言反馈,就会模仿这种说话方式,这种反馈语言就是“语言的习惯”。

美国有位名人曾经说过:“在人们做某些事情时,他们往往愿意取得胜利。

因为在胜利的时候,他们会说一些令人难忘的话,这就是‘语言的习惯’。

”他举了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例子:“在比赛中我们要面临许多问题,比如伤病、犯规等,我们的教练告诉我们,只要你将你的精力集中在这场比赛上,胜利永远属于你,因此我们在场上都全力以赴。

”当我们在和别人谈话时,都会下意识地学着对方的方式讲话,并认为对方会接受。

当然,即使别人说的话令你感到不舒服,你还是会按照原先的方式进行交流。

久而久之,你的习惯就会成为别人眼中你的标志。

我们常常觉得,只要和自己兴趣相投的人谈天,无论对方是什么人,我们总是能获益良多,并且彼此欣赏对方的长处。

这种愉快的心情会使我们忘记身边的烦恼,继续和对方谈天。

关于性,前几天我看了一个关于关于性方面的书,里面提到,爱情就是性欲的满足。

沉默教学法概述及其评价

沉默教学法概述及其评价

沉默教学法概述及其评价作者:张震璇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年第01期[摘要]沉默教学法的“学习者中心”的观念深得各位教育学者的赞同。

它提倡在课堂中教师尽量保持沉默,充当引导者的角色,把学习者作为课堂的中心。

沉默教学法颠覆了以前“教师为中心”的观念。

教师通过一系列课堂活动及辅助教具来激发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性,通过同学间的互相交流来达到学习效果。

作者通过一系列实例展示了沉默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具体运用,并分析了其利弊以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沉默法;学习者中心;利弊;评价[中图分类号]D9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1-0065-02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1-033[本刊网址]http://一、导论20世纪60年代以来,外语教育一直在寻求一种最佳方法,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更适应学习者的需要,使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发挥更充分、积极地参与作用。

沉默教学法就是在此条件下出现的一种教学法。

沉默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兼数学家凯莱布·加特尼奥( Caleb Gategno)于60年代创造的一种语言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主要是提倡教师在课堂上尽量保持沉默,而通过精心设计的彩棒、语音、词汇图表等直观教具来示范单词和句子,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这种语言教学法曾一度因为将传统的“教师中心”转变为“学习者中心”而受到重视,跻身于八大外语教学法之列。

二、沉默法概述(一)沉默法简介1.沉默法的理论基础八、九十年代以来,“以学习者为中心”这一术语逐渐频繁出现在国外语言教学书刊和文章中。

人本主义观点恰好符合这一潮流。

人本主义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其代表人物为卡尔·罗杰斯。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学习的核心内容有四个方面:自我完善的人、学会如何学习、学习的环境、自我授权。

人本主义认为,教师应赋予学生以权力,让他们积极、自发地学习,让他们与教师和其它学习者协商、合作,自我发现,进行批判性思维,对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超全面)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超全面)

1,布鲁纳的教‎学观(3.1)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原‎则:⑴动机原则.即学生有内‎在的学习愿‎望. ⑵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⑶程序原则.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的陈‎述一个问题‎或知识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或迁移‎. ⑷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 2,结合教学实‎际阐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知识便‎用,一用便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情境进行再‎创造. 3,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而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3,先行组织者‎技术及其应‎用 1,先行组织者‎技术的目的‎. 奥苏伯尔认‎为,如果接受学‎习是意义学‎习的话,也同样可以‎发展智力.而意义学习‎的产生依赖‎于学生对大‎脑中.原来有某种‎特定的知识‎的同化作用‎.如果学生大‎脑中没有这‎个知识,那么,就提前输入‎一个知识.这个为了促‎进意义学习‎而提前输入‎的知识,便是“先行组织者‎”;这种教学方‎法就称先行‎组织者技术‎或策略. 2,先行组织者‎教学程序. 在呈现正式‎教学内容之‎前,利用三,五分钟时间‎,提前输入一‎个引导性的‎知识点,以同化后来‎学习的新的‎知识. 3,设计先行组‎织者知识的‎要求. 作为先行组‎织者的知识‎,一是抽象性‎,概括性较强‎的上位性知‎识或与新学‎习知识具有‎某种相似性‎的知识. 4,学习动机的‎种类(4.1) 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5,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 2,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依次从低向‎高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3,当较低层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较高一层次‎的需要不会‎成为主导的‎需要.在所有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之后,便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6,成败归因理‎论 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2,同时又把成‎败原因主要‎归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3,归因分析的‎策略十分重‎要.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为‎无能这一不‎可控的稳定‎因素,今后就会不‎再努力;如果归因为努力不够‎这一可控的‎和不稳定的‎因素,下一次就可‎能加强努力‎. 7,学习迁移的‎种类(5.1)1,正迁移与负‎迁移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8,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学习材料内‎容的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9,促进迁移的‎教学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10,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6.1)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正确运用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11,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12,如何科学地‎组织复习?1及时复习‎.即根据遗忘‎曲线的原理‎,在所学习的‎知识大面积‎遗忘之前进‎行复习.2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如把一个材‎料分成若干‎小块材料.3反复阅读‎与尝试背颂‎相结合,如适当考一‎考自己.4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如读,听,说,写等综合进‎行. 13,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7.1)1,操作的定向‎2,操作的模仿‎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 14,操作技能培‎训的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4,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 15,学习策略的‎特征(8.1)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要的;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16,常用的复述‎策略包括哪‎些方法? 1,自觉利用有‎意识记2,自觉排除互‎相干扰.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4,多种感观参‎与识记过程‎5,复习形式多‎样化6,重点内容下‎面画线,注释等. 17,学习过程中‎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 1,使用记忆术‎,如谐音记忆‎法,位置记忆法‎等.2,做笔记3,提问 4,生成性学习‎,如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等. 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18,元认知策略‎的一般内容‎ 1,计划学习的‎策略.制定学习目‎标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案等.2,自我监督的‎策略.对认知过程‎进行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等.3,自我调控的‎策略.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19,资源管理策‎略的一般内‎容 1,学习时间管‎理2,学习环境的‎设置3,学习努力和‎心境的管理‎4,学习工具的‎利用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20,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1,指导教学模‎式2,程序化教学‎模式3,完形训练模‎式4,交互式教学‎模式5,合作学习模‎式2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9.1) 1,问题的特征‎,如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等‎.2,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3,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的‎影响.22,高创造者一‎般具有的个‎性特征 1,具有幽默感‎.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4,喜欢幻想.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6,具有独立性‎. 23,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当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社会的观点‎或风气不一‎致时,内心就会产‎生不愉快或‎紧张,就会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达到新的‎平衡.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2,态度定势.个人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3‎,道德认识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实施道德教‎育时,不应只注意‎道德教育的‎形式,进行道德说‎教,而是应结合‎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体验‎的实际情况‎,晓之以理. 24,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0.1)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4,价值辨析.鼓励学生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25,态度的结构‎1,态度的认知‎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对于某一对‎象而言,不同的个体‎的态度中所‎含的认知成‎分是没的,某些人的态‎度主要基于‎理智方面怕‎慎重考虑,而某些人的‎态度可能主‎要由于情感‎冲动;有些态度可‎能基于正确‎的观念和信‎念,而有些态度‎则可能基于‎错误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份 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但不同的态‎度的情感成‎分不尽相同‎,有的态度理‎智成分比较‎多,有的态度却‎是非理智的‎,情绪化的. 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26,心理健康的‎标准(11.1)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有自我调控‎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的结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27,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样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28,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心理辅‎导.29,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⑴强化法.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⑵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用‎来做代币.当学生做出‎教师所期待‎的良好行为‎以后,就发给相当‎数量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换取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⑶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法‎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当学生很少‎出现教师所‎期待的行为‎时,就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的‎行为的出现‎.⑷示范法.观察教师呈‎现的范例(榜样).⑸惩罚法.用处罚消除‎不良行为.⑹自我控制法‎.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 30,指导教学包‎括六个主要‎活动(12.1)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2,呈现新材料‎.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4,提供反馈和‎纠正.5,提供独立的‎练习.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这些活动并‎不是遵循某‎种顺序的一‎系列步骤,而是有效的‎教学因素.31,发现教学经‎历的四个教‎学阶段 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2,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4,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基础上引出‎结论. 32,布鲁纳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的四项原则‎1,教师要把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2,要配合学生‎的经验组织‎教材. 3,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4,确保材料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材料太容易‎,学生缺乏成‎就感;材料太难,学生容易产‎生失败感. 33,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次完‎成的九大教‎学事项 1,引起学生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34,教师引起学‎生注意的方‎式1,激发求知欲‎,即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们为了‎知道问题的‎答案,就会集中注‎意教师的讲‎解以及其它‎教学活动.2,变化教学情‎境,即通过教学‎媒体,提高教学的‎直观形象性‎,促进学生的‎感知和思维‎活动.3,配合学生经‎验,即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然后转到所‎教的主题上‎. 35,合作学习在‎设计与实施‎上必须具备‎的五个特征‎1,分工合作.指以责任分‎担的方式达‎成合作追求‎的共同目的‎.2,密切配合.将工作中应‎在不同时间‎完成的各种‎项目分配给‎各个人.3,各自尽力.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是‎取代为了获‎得承认和评‎级而进行的‎竞争.成员必须各‎尽其力,大家都是成‎功者,没有失败者‎.4,社会互动.合作学习成‎效取决于团‎体成员之间‎互动作用.5,团体历程.该历程中的‎活动包括如‎何分工,如何监督,如何处理困‎难,如何维持团‎体中成员间‎的关系等.36,制约学生群‎体促进或阻‎碍个体的因‎素(13.1)学生群体对‎个体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产生‎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 1,活动的难易‎;2,竞赛动机的‎激发;3,被他人评价‎的意识;4,注意的干扰‎. 37,群体凝聚力‎的培养 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其次要帮助‎课堂的所有‎的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自豪,形成归属感‎.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38,课堂纪律的‎类型1,教师促成的‎纪律.需要教师给‎较多的监督‎与指导.例如小学生‎入学时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3,任务促成的‎纪律.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人内化以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 39,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气氛‎的影响 1,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投身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2,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只有当教师焦虑适中‎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 40,课堂气氛的‎三种类型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1,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2,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特征.3,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41,教学测量的‎分类(14.1)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3,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4,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42,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 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43,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 1,客观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标准化测验‎是一种比教‎师编制的测‎验更加客观‎的测量工具‎. 2,计划性.专家在编制‎标准化测验‎时,已经考虑到‎所需要的时‎间和经费,因此标准化‎测验更有计‎划性. 3,可比性.标准化测验‎由于具有统‎一的标准,使得不同考‎试的分数具‎有可比性. 44,非测验的评‎价技术1,案卷分析.例如根据学‎生家庭作业‎,课堂练习,论文,日记,手工制作等‎作品,对学生的认‎知活动等进‎行判断 和决策. 2,观察.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非正‎式的观察也‎能够得到大‎量的关于学‎生的学业成‎就的信息.其中包括: ⑴行为检查单‎填写⑵轶事记录.⑶等级评价量‎表. 3,情感评价.针对学生的‎情绪,学习动机,个人观点等‎进行评价. 45,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1,信度.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其中包括时‎间上的一致‎和评分上的‎一 致性. 2,效度.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测验测量什‎么?测验对测 量目标的测‎量精确性和‎真实性有多‎大?效度的重要‎性大于信度‎,因为一个低‎效的测验,即使有很好‎的信 度,也不能获得‎有用的资料‎. 3,区分度.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的‎反应与某种‎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例如通过该‎测验是否能‎ 够把学习好‎,中,差学生的不‎同学习或能‎力水平区分‎开来 46,简述罗森塔‎尔效应(15.1) 罗森塔尔等‎人对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们对小学‎生做了一次‎所谓有学习‎潜力测验.然后,随机地在各‎个班级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班级‎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注意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学生本人.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的确比‎其他学生进‎步快. 十分明显,由于实验者‎提供了假信‎息所引起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产生了预言‎效应.也就是说,教师的期望‎或明 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教育学简答‎题集锦 一、教育学的价‎值是什么? 1、启发教育裎‎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2、荼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养坚定的‎教育信念;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教育管理心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教育管理心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6. 由于法约尔(H.Fayoll)的贡献,因而他被称之为“组织理论之父”。 ( ╳ ) 7. 现代管理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作用,人的因素作用下降了。( ╳ ) 8. “社会人”假设管理原则是提倡集体奖励,而不主张对个人的奖励制度。( √ ) 9. 组织发展的一个总的趋势是从稳定-机械系统转向适应-有机系统。( √ ) 10. 群体的士气高,群体的工作效率就必然高。( ╳ ) 11. 态度的认知失调理论是由海德提出来的。( ╳ ) 12. 非正式群体没有积极作用。( ╳ ) 13. 态度转变只是指态度的方向性转变。( ╳ ) 14. 社会人的管理方法就是人际关系理论的具体体现。( √ ) 15. 梅奥(E.Mayo)在霍桑实验基础上所提出的管理理论称之为“Y 理论”。( ╳ ) 16. 对人的气质类型不能作好坏评价。( √ ) 17. 态度转变只是指态度的强度的转变。( ╳ ) 18. 现代管理主要取决于权力性影响力。( ╳ ) 19. 罗伯特•欧文是英国早期管理教育的各驱。( ╳ ) 20. 人的态度形成过程包括顺从、同化和内化三个阶段。( √ ) 21. 霍桑实验的结论认为,提高工作效率的主要因素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等社会心理因素。( √ ) 22.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属于社会知觉中的制约现象。( √ ) 23. 在信息沟通中,简单工作以双向沟通为好,复杂问题以单向沟通效果好。( ╳ ) 24. 现代社会,组织发展趋势是从稳定-机械系统转向适应-有机系统。( √ ) 25. 自动人假设的管理的重点是创造一个适宜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和才能。√ 26. 能应变的、从多角度认识人和事物是一种定势效应。( ╳ ) 27. 古典组织理论提倡专业化主要是针对个人而言的。( √ ) 28. 接受同等教育,那么,人的能力水平就一定相等。( ╳ ) 29. 现代管理主要取决于权力性影响力。( ╳ ) 30. 勤奋、刻苦、入迷是人的能力特征。( ╳ ) 31. 泰勒(W.Taylor)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发表于 1911 年。( √ ) 32. 传统观点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 ╳ ) 33. 梅奥认为,影响组织工作效率的最重要因素是职工的待遇和工作环境。( ╳ ) 34. 管理心理学家麦格雷戈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 在对职工管理方面,他提倡X理论而反对Y理论。 (╳) 35. 在群体内部,工作任务复杂,有的成员不能独立完成全部工作时,竞争的效果要优于合作的效果。 (╳) 四、简答题 1. 在人际交往中,当人际关系产生问题或恶化时,如何改善人际关系? 答:群体成员之间能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群体作用的发挥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已经建立的人际关系 出现问题时,还要设法改善人际关系,如何改善人际关系? 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用好沉默这块“金砖”——心理辅导中沉默的价值和使用

用好沉默这块“金砖”——心理辅导中沉默的价值和使用

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来访者的沉默反映了其种种的内心状态,传递着各种重要信息,需要辅导者敏锐的觉察,适当的应对;辅导者的沉默是辅导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闪烁着心理辅导的智慧,需要辅导者以专业的功底,灵活地运用。

一、基于有效应对和运用沉默的一次心理辅导新学期第一个月,某天上午第二节课刚上了一半,心理辅导室就迎来了一位被班主任送来的女同学。

班主任简单介绍了学生晓敏的情况:现在上高二,性格敏感内向,在班上没有经历重大负性事件,但常常在课堂上走神或突然觉得心情很差并哭泣,说不出具体缘由,最近提出无法坐在教室里上课学习,想请假回去休息一段时间。

在班主任多次谈心劝导后,她勉强坚持上学。

但当天在课堂上,她再次情绪失控且哭泣,班主任安抚无效,征求其同意后送来心理辅导室。

“你还记得我吗?高一的时候我给你们上心理课。

”班主任离开后,我尝试开启我们的谈话。

晓敏对我的询问做了简单的小声回应,然后就不再说什么。

我通过已知晓的情况与其交流,尝试从她自身的角度进一步弄清事情的原委,可是对于我的叙述,她都只是看着我,偶尔点点头,面对开放性问题时低下头抠着自己的手指,时而飞快的瞟我一眼。

交流一开始就遇到了来访者的沉默以对,我感觉到她心里有所顾虑,毕竟即使对班主任她也没有说明具体缘由。

彼此沉默了一分钟左右之后,我深吸了一口气对她说:“晓敏,你抬头看着我的眼睛。

”我用平静温和的眼神看着她继续说到,“你愿意来心理辅导室寻求我的帮助,说明你心里对现在的情况是有求助意愿的,同时对我是不排斥或者认可的。

心理辅导有保密原则,你知道吗?”她眼前一亮地问到:“保密原则就是你谁都不会告诉吗?那我家长要是问你呢?”她的提问让我明白,刚刚的沉默是出于对辅导内容是否会被别人知道的顾虑。

我郑重地把保密原则向她重申了一遍,我们的谈话也逐步走上了正轨。

接下来的十几分钟里,晓敏详细的描述了自己坐在班里上课时难受的具体感觉和表现,并不断的默默流眼泪。

晓敏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能够生动地向我展现她的感受,但倾诉的内容始终没有触及导致这种糟糕状态的原因。

大学《教育心理学》课后简答题及答案汇总

大学《教育心理学》课后简答题及答案汇总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简要叙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答:是要研究的是教与学,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

2、说说学与教过程的模式。

答:学与教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年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

在这一模式中,学生、教学、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学习与教学及其评价/反思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3、当今教育心理研究的新趋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答:(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

(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

(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

(4)研究社会环境的影响。

(5)研究实际情境的影响。

(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

(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

(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1、简述皮亚杰理论中6-12岁的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

答:6-12岁的小学生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具体运算阶段。

在这一阶段,小学生思维发展特征是:(1)思维中形成了守恒观念;(2)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3)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能改变;(4)思维具有可逆性。

2、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答:(1)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连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表现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心理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存在个体差异,但发展是不可逆的.(3)不平衡性.不同个体心理的发展速度不同,起步发展可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不同以及最终达到的高度不同,具有不平衡性.(4)差异性.同一种心理机能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高度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等方面因人而异,具有个体差异性.第三章学生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1、简述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的区别与联系。

答:流体智力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心理学简答题汇总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与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其中认识过程的主要内容有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2)个性心理具体表现在人的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方面。

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性格.2、学习心理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1)在理论上:心理学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的论据。

心理学理论有助于克服和批判各种唯心主义思想。

心理学研究有助于邻近学科的发展和学习。

(2)实践意义:心理学对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提高生产劳动效率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有助于做好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

心理学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医疗效果。

心理学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研究心理学必须遵循什么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

4、唯心主义心理观与唯物主义心理观的区别是什么?(1)唯心主义认为心理是不依赖于物质而存在的,心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2)唯物主义认为心理的产生有赖于物质的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心理是第二性的,心理是物质的产物.5、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关系怎样?(1)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2)两种信号系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独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的,第二信号系统调节和控制着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产生人的心理。

6、简述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及其建立的条件?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是无条件刺激物和条件刺激物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了暂时神经联系。

教育心理学完整笔记(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教育心理学完整笔记(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五种要素,由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背景)三过程①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中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桑代克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俄国乌申斯基1867-1869年出版的《人是教育的对象》这本著作被认为“奠定了俄国教育科学的科学研究基础”,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3.俄国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卡普杰列夫1877年的《教育心理学》,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4.我国廖世承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含义):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二、我国心理学家把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简答及论述1. 学习和研究教育心理学的意义?——答:(1)教育心理学是教育职业的重要科学基础。

教育心理学重视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人的学习及其促进问题,不断深入的解释学习的规律,并在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教学原则和方法策略。

哲学研究将为学校骄傲与发展为一个成熟的现代职业奠定重要的基础。

(2)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师的发展意义重大。

教师所应具备的多方面的教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其中多数与教育心理学知识有关。

而且教师的成长将经历诸多阶段,每一阶段关注的焦点问题有异,教育心理学在各阶段的焦点问题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研究,教师可以从中获得一定带知识,技能和启示,是自己尽快完成成长过程,早日成为一名专家教师。

(3)教育心理学对于课堂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①科学理论上的指导,包括第一,为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

第二,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

第三,帮助教师分心,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②研究方法上的指导,包括第一,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

第二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

3. 什么是自我同一性?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有哪些不同的表现?——答:个体尝试把自己的各个方面,包括自我的能力,信念,性格等到一贯经验和概念统和起来,形成对自我形象的政体评价。

包括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与周围客观环境保持和谐关系。

4. 什么是最近发展区?其对教学的意义是什么?——答:概念略。

意义: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也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现实性,教和学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发展。

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最近的发展区,把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实际的发展水平,同事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只要教学充分考虑到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而且能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给儿童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就一定能够促进儿童的发展。

5.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的要点?——答:(1)信任对怀疑(出生到18个月);(2)自主对羞愧(18个月到三岁);(3)主动对内疚(三岁到六岁);(4)勤奋对自备(六岁到十二岁);(5)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十二到十八岁);(6)友爱亲密对孤独(成年初期);(7)繁殖对停滞(成年中期);(8)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成年晚期)。

6.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答:皮亚杰认为,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道德发展也是从一个非常自我中心的道德推理阶段发展到以合作和狐狸为基础的公平系统阶段,也就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发展到自律道德阶段。

他律道德阶段:(1)给以强制的关系,如儿童完全接受成人的指令。

(2)把规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来源于外部,具有权威性,不可协商的,完全服从于成人或规则就是对的。

(3)根据要禁止或惩罚的事来定义道德错误。

(4)错误的程度是由破坏的数量而定的。

(5)在同伴中的侵犯性因受到外部权威的惩罚。

(6)儿童因服从规则,因为那些是权威者制定的。

自律到的阶段:(1)基于自主给提贱的平等合作和相互认同的关系。

(2)把规则看成是灵活的,彼此都认可的,是可以协商的,与合作以及相互尊重的原则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就是对的。

(3)依据违背了合作精神来定义道德错误。

(4)考虑到犯错误者的想法来评定错误。

(5)同班的侵犯性应受到受害者放报复性行为的惩罚。

(6)儿童应服从规则,因为大家都关心其他人的权利。

7.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道德教育的启示?——答:科尔伯格按照个体道德判断结果的性质,降格的道德发展氛围三级水平六个阶段,提出了全面的道德模型。

(1)水平一:前习俗道德水平;阶段一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

阶段二相对巩俐主义的定向阶段。

启示:对于处于前习俗水平的学生,当向学生解释他们为什们要遵守班级制度时,可以向他们解释不遵守班级制度时,他们将受到的惩罚或者遵守班级制度会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2)水平二:习俗道德水平:阶段三寻求认可阶段。

阶段四遵守法规阶段。

启示:对于处于习俗道德水平的学生,同伴之间的角色扮演将会是一种重要的传达班级制度,以及遵守班级制度重要性的有效方法。

教师也可以借助班级榜样以及其他典范人物对班级制度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

(3)水平三:后习俗道德水平:阶段五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阶段六普通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启示:对于处于后习俗道德水平的学生,让学生自己按照社会普遍存在的原则自己制定班级制度。

8.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答:从全人教育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中中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与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进行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道道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9.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答: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们企图发现适合于所有动物(包括人类)的行为学习原理,关注可观察,可改变的行为,强调根据环境中的事件来说明学习过程。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就是由特定条件引起的反应,个体当前行为的后果,改变了未来行为,或者个体模仿了他人的行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应用于教学设计已经行为治疗方面。

10. 建构主要学习理论的要点。

——答:建构主义是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对当前的教学改革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该理论进一步揭示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突出了意义建构和社会文化互动在学习中的作用。

建构主义不是一个学习理论,而是众多理论观点的统称。

很多研究者都认为自己的理论是建构主义理论,但他们之间却有很多分歧与不同。

11.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要点。

——答:认知理论重在研究学习者对环境刺激的内部加工过程和机制,而不限于外显的刺激与反应。

研究人是如何形成概念、理解失误以及进行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而非研究实验室中动物的行为学习。

他们一般强调,学习是主动的心智活动,是内在认知表征的形成、丰富或改组的过程,而不简单是行为习惯的加强或改变。

包括(1)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它主要是接受计算机科学的启发,用计算机来类比人的认知加工过程。

(2)认知结构理论:专业与早期格式塔理论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他把人的认知看成是整体的结构,而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形成和重组的过程。

已有的认知结构作为内在的编码系统左右着个体对于新信息的选择、理解、组织和推理。

12. 经典条件反射作用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答:如果将肉末放在一条饿狗的口中或嘴巴附近,肉末可以自动引起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在这里,肉末被称为无条件刺激,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因为无需任何训练和经验而自动出现,成为无条件反应。

如果给狗呈现其他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如果将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反应反复多次配对呈现,中性刺激就会成为条件刺激,能够引起原先只有无条件刺激引发的反应也就是唾液分泌的反应,这种反应被成为条件反应。

这个过程就是经典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作用形成后,如果反复呈现条件作刺激,却不呈现无条件刺激,条件反应的强度逐渐减弱,条件反应甚至消失,这叫做消退现象。

经过一段时间,如果再次呈现条件刺激,条件反应又重新出现,这叫做自然恢复。

如果在条件刺激之后紧跟无条件刺激,条件反应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

经典条件作用一旦形成,机体对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作出条件反应,这叫做泛化。

如果只强化条件刺激,而不强化与其相似的其他刺激,就可以条件作用的分化。

13.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答: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强化是最主要的自变量。

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作用。

所谓强化就是能够增强反应率的后果。

斯金纳坚信,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

强化理论包括后果类型和强化程序两个方面。

后果决定了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强化程序指强化持续按的时机和频率,也能增强或减弱行为。

14. 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的过程?——答: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和东子四个子过程。

在注意过程中,观察者主义注意并知觉榜样情境的各个方面。

在保持过程中,观察者记住从榜样情境了解的行为,以表象和言语形式将它们在记忆中进行表征、编码以及存储。

在复制过程中,观察者将头脑中有关榜样请进的表象和符号概念转为外显的行为。

在动机过程中,观察者引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激励,观察者的模仿动机存在三个来源: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15.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布鲁纳认为认知结构就是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编码系统,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目,他是人用以感知外界的分类模式,是信息借以加工的依据,也是人大推理活动的参照框架。

与其认知结构的思想相联系,布鲁纳强调学科结构的重要性。

一个学科的教学一定要促进学生对该学科的基本结构的理解。

这种学科结构的思想对于课程编制和教学过程都很有启发意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教学不能只是着眼于一门学科的事实和技巧的掌握,学习一门学科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哪些核心的、基本的概念、原理、态度和方法,抓住他们之间的一一联系,并将其他的只是点与这些基本机构逻辑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政体。

16.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有哪些?——答:学生能否有意义的习得新知识,主要取决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这些观念能够对新知识起到挂钩的作用。

学习者必须有积极主动的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在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到有关的观念,作为新知识的福鼎点,这样才能吧学习材料中的潜在意义转化为自己现实的心理意义。

形成自己的理解,将新知识的意义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同时原有认知结构也发生一定的变化。

17.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答:(1)知识观: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强调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最终答案。

②只是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便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③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

(2)学习观:建构主义在学习上体现出来三个密切相关的重要倾向,或者说重心性变化: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18. 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因素有?——答:(1)需要:①权力需要、②亲和需要,③自我决定的需要、④成就需要。

(2)情绪状态:①焦虑、②唤醒水平、③兴趣、④好奇心。

20. 什么是发展?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如何?21. 分析比较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与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异同。

——答:参考第十五题和名词解释“有意义学习”。

22. 维纳的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举例说明你自己的学习动机归因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