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创办最早的电化教育专业期刊_电化教育_曹静

合集下载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笔记整理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笔记整理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初级)笔记整理《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一、意识与态度1、重要性的认识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

2.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3.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2、应用意识1、具有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2.具有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

3.具有运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学习资源的意识。

4.具有关注新技术发展并尝试将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识。

3、评价与反思1、具有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2.具有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具有对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终身学习1.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完善自身素质结构的意识与态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意识与态度。

二、知识与技能基本知识1、了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

2.理解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

3.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

4.了解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基本技能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

2.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

3.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

4.掌握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

5.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三、应用与创新教学设计与实施1、能够正确地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2. 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

3.能为学生提供各种运用技术进行实践的机会,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4.能应用技术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支持与管理1.能够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

2.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管理。

3.能在教学中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管理。

刘之常 平凡而伟大的电化教育先驱的论文

刘之常 平凡而伟大的电化教育先驱的论文

刘之常平凡而伟大的电化教育先驱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刘之常终生从事基层民众教育工作,重视和善于运用媒体来辅助民众教育。

他提出了电影是推进教育的好工具、是视觉教育的延续和发展的观点,践行了基于媒体的系统设计的理念,总结出了极具推广价值的电影教学方法,萌发出了电影与课程整合的思想,提炼出了“电化教学”术语,勾画出了电化教育教材的内容体系,对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当之无愧的电化教育先驱。

【关键词】刘之常;电化教育思想;贡献;评价刘之常是我国民众教育的忠实践行者和电化教育的先驱。

他不辞劳苦,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深入基层开展民众教育,对我国民众教育事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他善于学习,重视使用媒体开展民众教育,是我国电化教育的先驱。

他一生笔耕不辍,先后发表论文二十多篇(有据可查),出版专著数本。

他的关于电化教育的观点来源于实践,朴素、真实、客观,许多观点至今仍有重要的价值。

一生平简介及电教经历刘之常(生卒不详)早年曾在江苏省立第五中学、第一师范学校、吴淞中国公学学习。

求学期间,喜欢通过标本、模型、仪器、实物进行学习。

1923—1925年间,在常州主办的县立公共理科实验室、南京市立民众科学馆等部门从事民众科学普及工作。

在民众教育工作中,重视和喜欢通过实物、图片和幻灯来开展教学。

1925年9月,刘之常担任武进民众教育馆主任,制定了“武进第一理科公共实验室之计划”[1],继续通过媒体来开展民众教育,积累了大量的民众教育经验。

1928年10月,被委派到福建,筹建福建民众教育馆。

[2]在福建工作期间,先后发表了《唤起福建民众识字读书之商榷》系列文章若干篇,提出了实施民众教育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并深入基层实施民众教育,为福建民众教育的开展和普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30年,刘之常回到镇江民众教育馆,以镇江民众教育馆开办的教育电影场为基地,开展民众教育及电影教育实践和研究。

中国电化教育

中国电化教育

中国电化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期刊
《中国电化教育》创刊于1980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的专业学术性刊物。

据2021年《中国电化教育》第6期期刊内页显示,《中国电化教育》编辑部有校对1人,封面设计1人。

据2021年6月25日中国知网显示,《中国电化教育》共出版文献10146篇、总被下载7058389次、总被引184610次、(2020)复合影响因子为5.412、(2020)综合影响因子为2.939。

据2021年6月25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中国电化教育》共载文6969篇、下载量为668316次、基金论文量为2431篇、被引量为152582次;2018年影响因子为7.05。

据2021年6月25日维普网显示,《中国电化教育》发文量为9962篇、被引量为93077次、影响因子为5.072148、立即指数为1.634921、被引半衰期为3.33、引用半衰期为2.54、期刊他引率为0.9530462,平均引文率为18.38889。

我国早期电化教育历史本质溯源

我国早期电化教育历史本质溯源

我国早期电化教育历史本质溯源1938年南京金陵大学与国民政府教育部合作开办了电化教育专修科,1940年电化教育委员会成立,自此中国有了电化教育一词。

电化教育概括了电影、幻灯、播音等手段用于教育教学的活动。

为何使用电化教育这个名称,最早可能是因为电影、幻灯、播音等手段的教学均需涉及到电,而且电化表示了教育的现代化。

这样的命名逻辑令人费解,电化教育是随着教育改革和教学改进运动而来,电化的称谓远不能表达这个领域所依赖的现代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教育手段,正如电影等现代媒体的使用并不代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但电化教育已经使用近70年了,已为中国各界人士所了解并熟悉。

20世纪90年代初,国人翻译并引用了教育技术一词,并用它来概括之前电化教育领域的工作。

以南国农为代表的老一代教育家则认为,采用什么名称是次要的,关键要给这一名称确定一个反映电化教育本质的定义。

电化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中国早期电化教育的本质又是什么?通过对历史问题的深入了解,我们或许可以得到满意的答案。

南国农先生在1980年《电化教育研究》第一期上发表《论电化教育的特点和要求一文》,认为电化教育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门,是研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以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门学科。

1981年《电化教育研究》第二期南先生又发表《谈谈电化教育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一文,指出电化教育是属于现代教育范畴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它体现了现代的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

它是利用电教媒体,并与传统媒体恰当结合,使用先进的教育方法,控制教育过程的各种信息,并加以正确利用,以取得最优的教育效果。

分析南国农先生这段话,再结合早期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历史,我们试图去理解中国电化教育的本质。

一、中国电化教育是伴随教育改革和教学改进运动而来1912年7月10日,教育总长蔡元培在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第一次中央教育会议上发表演说,宣告全国教育改革开始了。

民国初年兴办职业教育、科学教育和以国民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教育。

我国电化教育诞生的标志性事件考证

我国电化教育诞生的标志性事件考证

我国电化教育诞生的标志性事件考证[摘要] 本文提出确定“电化教育事件”的三项原则,并据此确定了我国电化教育诞生的标志性事件是金陵大学东大楼前的校园电影专用放映场地的建立。

通过本文的论证,我们认为在当前史料的支持下,我国电化教育诞生的时间可以确定为1915年。

[关键词] 电化教育; 标志性事件; 考证我国的电化教育是根据中国国情发展的需要,借鉴了国外的技术和经验,用来解决当时国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产生的,从一开始就走出了一条与国外不同的发展道路。

确定电化教育诞生的标志性事件,是研究电化教育发展历程的基础和起点。

一、电化教育诞生标志性事件的确定电化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具体代表,是教育技术整个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

电化教育的内涵最初包含了电影教育和播音教育两个方面,涵盖了当时社会最先进技术(摄影、幻灯、电影、广播)在教育中的应用。

1. 教育技术重要事件连续谱电化教育不是凭空产生的,在它之前或之后,都有着与其相关的、千丝万缕联系的众多事件。

我们团队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梳理了先前所有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己发掘的新史料完成了一幅《教育技术重要事件连续谱》,其中“电化教育”开始部分的内容如图1所示,从中可以看到许多与电化教育相关的事件。

2. 确定“电化教育事件”的依据在众多的相关事件中,哪些可以确认为“电化教育事件”,而哪些只是“相关事件”呢?为此,我们提出了确定“电化教育事件”的原则有以下三条:(1)该事件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的具体问题而运用了新媒体、新技术,而不是新技术的一般性应用(目的明确——强调新媒体、新技术运用于教育可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扩大教育规模);(2)在新媒体、新技术运用的过程中,有一定的教育、教学需求和相应的理论依据,而不是随意地使用(强调新媒体、新技术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地、有效地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3)此事件所反映的内涵成为以后电化教育中的一项具体的内容,而不是孤立的一次性事件。

中央电化教育馆大事记

中央电化教育馆大事记

中央电化教育馆大事记中央电化教育馆大事记1978年8月23日国务院同意设立中央电化教育馆。

1978年底召开全国幻灯教学汇报扎实推进幻灯教学,提出了幻灯机、录音机等电教设备的生产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1978年12月广州举办电化教育技术训练班。

1979年教育部在已成立了直属事业单位中央电化教育馆的基础上成立了“电化教育局”,以加强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联系和做好电化教育工作领导。

1979年教育部召开“教学电影工作会议”。

1979年3月教育部提出拟组织省、市分工编制中小学各科统编教材的教学幻灯片。

1979年6月教育部举行会议就培养电教人员的迫切性、师范院校开设电化教育公共课、组织举办多种形式的电教短训班以及如何开设电教专业等问题进行调研。

1979年教育部批准筹办《电化教育》刊物,并于1980年4月发刊(双月刊),1981年公开发行。

1979年底全国摄制小学教师教学经验片。

1980年5月举办高教与普教教学电影录像编导学习班,教育部张承先部长高度肯定电影、录像辅助教学的作用,号召搞出成套的电教教材,并明确电教教材、资料的编导人员属于教学、科研人员。

1980年7月中央电化教育馆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暑假少年儿童节目。

1980年8月教育部要求高校录制老教授的教学活动录像节目。

1980年10月全国中学物理学科教学经验交流会,标志着电教工作开始深入到学科领域。

1980年11月在各大高校外语电教协会负责人座谈会上,研究成立全国外语电教协会。

1980年12月教育部批准湖南省沅江县建立教育电视台。

1981年中宣部、教育部组织11所高校将《中共党史》有关时期的电影记录片、历史文物、文献等编制成教学录像片和幻灯片。

1981年5月召开全国小学自然学科电化教学研讨会1981年5月教育部发出《关于运用电教手段加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通知》1981年5月召开电教课程教材讨论会,草拟了高师和中师电化教育课的教学大纲。

1981年12月教育部举办两期电化教育课教师进修班1982年举办“全国电视教材编导讲习班”、“录像机维修技术培训班”。

陶行知电化教育思想与我国早期电教的产生论文

陶行知电化教育思想与我国早期电教的产生论文

陶行知电化教育思想与我国早期电教的产生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外历史上的教育理论,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

在陶行知的一生中,他身体力行,献身于教育实践,先后创立了晓庄师范学院、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重庆社会大学等。

值得一提的是,陶行知也是我国早期电化教育的先行者,他较早尝试将幻灯、电影、无线电广播等先进的技术手段用于推进平民教育,并利用现代化媒体开展抗日救亡宣传。

陶行知的电教思想与行动,是我国早期电化教育产生与发展的重要篇章。

一、陶行知的电教活动与电教思想南京金陵大学是我国电影教学的前驱。

1903年该校就在教室里使用电影进行教学,并在周末组织同学放映电影用以娱乐,开“校园电影”之先河。

当陶行知于1911年进入金陵大学学习时,均成为“校园电影”活动的积极分子,并由此影响了他们的一生。

后来他远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留学,亲身感受了科学进步的巨大力量。

留学归来后,他就提出“未来的世界是一个电化的世界;未来的中国也必定要造成一个电化的中国,这是没有疑义的”。

1923年晏阳初先生在嘉兴开展“千字课”识字运动时,使用了幻灯教学的方式。

当时陶行知前往参观,深受感动。

他注意到“幻灯把字画放大,映于室壁,同时室中熄灯,使全体学生注意集中在影上;然后使大家对壁,看画述故事,见字读字音,目认形,耳听音,耳人而口出,使他口、耳、眼三部分都有练习,所以就能写、能认、能读,并且很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看他们学生的反应,很有精神。

当二个月以前,一字认不得的,到此都能写能认,比在长沙、烟台时,纯用教科书,已快得多”。

在此后的平民教育中,陶行知一直都非常关注幻灯、电影、无线电广播等手段在教育普及中的作用,并成为我们早期电化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力行者。

电教发展史

电教发展史

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史
一、电化教育名称的产生
1、1919年开始南京金陵大学运用幻灯进行教学,这是我国电
化教育起步的标志。

2、1936年7月,我国较为正式地使用“电化教育”一词。

二、电化教育的初步发展
1、高校电化教育在建国之前就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包括开
设电教课程和开展电化教育活动。

北京师范大学在1947年
建立了电化教育馆,首次开出了电化教育选修课。

2、1949年11月,文化部科学普及局成立了电化教育处,负
责全国电教工作。

3、1950年到1965年,我国电化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电化教育受到了严重
的摧残。

三、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与迅速发展
1、文化大革命后,我国电化教育工作逐步得到恢复,1978年,
教育部建立了中央电化教育馆,随后全国各地建立起了电教
机构。

2、20世纪80年代,许多中小学开展了电教实验活动,先后出版
了一批反映电化教育实践经验和电化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著
作。

电化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3、1993年,我国政府正式确定将电化教育专业更名为教育技术
学专业。

此后相继出现众多教育技术方面的专业学术杂志。

电化教育向深层次发展。

四、电化教育与教育技术的名称变革
1、 20世纪80年代我国电化教育领域出现了领域名称的热烈讨论和辩论,最后大家对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的认识趋于一致,最终确定对外一致使用教育技术的名称,对内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学两个名称并用。

2、80年代级90年代,出现了众多关于电化教育或教育技术学的
定义。

中国教育技术大事中英文年表

中国教育技术大事中英文年表
1936年7月
教育部委托金陵大学理学院在南京举办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电化教育”名称正式启用。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uthorized Nanking University to hold a staff training class of Audio-Visual Education; Electronic Education was used in official.
1938
“金陵大学设有“电化教育专修科”Jinling university has "electrochemical ZhuanXiuKe education."
1945年
苏州国家教育学院建立了电化教育系Suzhou n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e established audio-visual education
1936年10月
陈友松等创办“中国电影教育用品公司”,出版《电化教育》周刊,共6期。是我国最早的电教刊物。The company of products for Chinese film instruction was established by Chen You-song, and Audio-Visual Education weekly was published for 6 weeks. It is the earliest Audio-visual publication.
1993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北京师范大学设立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点Degree Committee in the State Council approv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a master's degree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萧树滋简介

萧树滋简介

萧树滋· 成就
6、第一个编写出版电化教育课教材; 7、第一个敢于在全国性权威报纸《人民日报》 上争鸣有关电化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性问题,使 我国电教事业得以继续发展; 8、第一个出版电化教育专著; 9、第一个获得电教(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 授予权的办学者; 10、第一个终身从事电教事业并为电教事业奋 斗终生的人。
电化教育· 英译
中国的"电化教育",英文译名有四个: (1)"Electrifying Education",出现于20世纪30年 代,是"电化教育"文字的直译。据陈友松和戴公亮先生 称,1939年他们即从美国联邦政府教育署出版的《学校 生活》杂志上看到"Electrifying Education"一词。 (2)"Electrifying Education",从1979年G. T. Page 和J.B.Thoms所著的《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ducation》(《国际教育辞典》)中可见。 "Electrifying Education"与"Electrified Education"的区别在于,前者采用现在分词形式,含正 在使教育"电化"之意;后者则采用过去分词形式,含已 经使教育"电化"之意。
萧树滋· 成就
萧树滋教授是新中国电教的开拓者 与奠基人之一,是我国著名的电教专家。 他以德高望重、功绩卓著驰名于电教界。 “十个‘第一’誉满神州。
萧树滋· 成就
1、第一个被公派出国学习教育技术,攻读硕 士学位; 2、第一个获电教硕士学位,回国建设新中国, 参加“开国大典”的电教人员; 3、第一个出任新中国中央电教领导机构的官 员(萧先生为负责人之一),并制作了第一批科普 幻灯机; 4、第一个建议高校开设“电化教育课”和在 高校开设“电化教育课”; 5、第一个提出“电化教育”的定义和概念 (新中国成立后)。

抗战前北平电化教育的初步发展

抗战前北平电化教育的初步发展
述 范 围 内 )播 音 时 间 隔 日进 行 , 教 育 播 要揭示馆 内外适 当场所 , 。 民众 便于 民众理解 。民 更具专业性和资格保证 ,如中央广播电台的
音时间为每 周一三五七 日下午 6点半 至 7 众教育馆在播音教育 中负有实际层 面的指 播讲人都是当时国家行政 、立法部门及高等
的 图 书 科 、95年 上 海 中 国 国 民 大 学 设 立 12 的 图 书 馆 学 系 、9 7年 南 京 金 陵 大 学 设 立 12
失 。在这种情况下 , 国统 区的图书馆事业依
然 艰难 的发 展 , 为 战后 我 国 图书 馆事 业 的 并
恢复奠定 了基础。


抗 战 之前 的 中 国 图书 馆事 业
抗战时期国统 区 图书 事业襁述 官
口 赵 珍 李良艳 等 源自 由著名 图书馆学家李小缘出版了第一 并
份全国性图书馆刊物《 图书馆学学刊》 12 。 95
年, 由蔡 元培 、 梁启超 、 黄炎培等 5 6人发起 的中华 图书馆协会成立 , 图书馆在中国从 使 宣传期进入到建设期 , 志着 中国新 图书馆 标 运动达到了高潮 。 这时期大学及地方图书馆 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 , 多高校还设立 了 许 图书馆专业 ,如 12 90年武昌文化大学创 办
入 民国时期 ,民国政府颁布 了 《 图书馆规 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 织 了淞 沪 、 口 、 忻 徐州 、 原 、 汉 会 战等 一 太 武 的杜定友及其著作《 图书馆通论》 中国图书 系列大型战役 , 、 程》 《 、通俗 图书馆规程》等一系列的图书馆 粉碎 了 日寇三个月灭亡中国 延缓 了其侵 占中国的脚步 。但由于 法 规 , 动 了我 国 图书 馆 事 业 的 发展 , 出 馆 学教育之父的沈祖荣与胡庆生合编 的中 的美梦 , 推 并

陶行知电化教育思想与我国早期电教的产生

陶行知电化教育思想与我国早期电教的产生

陶行知电化教育思想与我国早期电教的产生【摘要】陶行知电化教育思想强调以电化手段改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其主要内容包括将电化教育与传统教育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这一思想在我国早期电教的产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国早期电教产生于20世纪初,受到国内外科技、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其形式主要是利用影片、幻灯片、录音带等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早期电教的意义在于开创了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了教育现代化。

陶行知电化教育思想对我国早期电教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电化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望未来,电化教育在中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应不断创新教育思想,拓展教学工具,推动教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提供启示。

【关键词】陶行知,电化教育思想,我国早期电教,主要内容,影响,背景,形式,意义,对我国早期电教的影响,发展前景,未来教育发展的启示。

1. 引言1.1 陶行知电化教育思想陶行知电化教育思想是指陶行知在教育领域提出的利用电化手段进行教学的理念和方法。

陶行知认为,电化教育可以突破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使教学更加生动和有效。

他主张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利用电脑、多媒体等工具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陶行知电化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一是强调教育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通过电化手段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电化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开拓视野,积累知识和经验;三是强调教育的开放性和互动性,电化教育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师生之间更加平等和密切的交流。

陶行知电化教育思想的提出对中国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创新和改革。

也为我国早期电教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借鉴和发扬陶行知电化教育思想,推动电化教育在中国的深入发展,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育公平的实现做出更大的贡献。

电化教育在中国的传入及其学科建构

电化教育在中国的传入及其学科建构
等多个领域。
应用性学科
电化教育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旨在 将教育技术与实际教育需求相结合 ,提高教育效果。
发展性学科
电化教育是一门发展性学科,随着 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育需求的不断 变化,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拓展 。
电化教育的学科体系
01
02
03
理论体系
电化教育的理论体系包括 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等 ,旨在为实践提供指导和 支持。
局限
电化教育也存在一些局限,如技 术门槛高、投入成本大、难以推 广普及等问题。
03
电化教育的技术进步 与传播
电化教育技术的进步历程
初创阶段
在20世纪初,随着电影、录音等 技术的出现,美国出现了用电化 教育的方式培训学校教师,电化
教育初步形成。
发展阶段
在20世纪30年代,随着广播、电 视等技术的发明,电化教育得到 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出现了用 电化教育的方式进行远程教育和
增强沟通与交流
03
电化教育可以提供文字、语音、视频等多种交流方式,方便学
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05
电化教育的实践案例 分析
电化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案例
职业教育学校引入电化教育设备,如多媒体投影仪、音响设备等,用于提高教学质 量和效果。
电化教育可以帮助职业教育学校实现远程教学,使学生可以在家中自主预习和复习 课程。
未来的电化教育技术将更加智能化,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个性化教学和智能评估。
多元化
未来的电化教育技术将更加多元化,不仅包括传统的影视、音频等多媒体形式,还将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 ,实现更加丰富的教学体验。
移动化
未来的电化教育技术将更加移动化,通过移动设备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和交流。

中国电化教育先行者——吕锦瑷

中国电化教育先行者——吕锦瑷

中国电化教育先行者——吕锦瑷[摘要] 吕锦瑷是中国电化教育的先驱者。

她一生致力于感光材料的研究,先后研制了中国第一张可用底片和X光片,同时自制感光乳剂明胶;编译了大量资料和专著。

吕锦瑷与孙明经夫妇共同参与了中国电化教育的初期工作,共同创刊、共同编辑了《电影与播音》月刊,共同参加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创建和课程建设,为中国的电化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关键词] 吕锦瑷;电化教育;先行者随着中国电化教育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孙明经、陈裕光、魏学仁的名字逐渐被大家熟知。

而与孙明经牵手一生,对中国电化教育也作出了贡献的吕锦瑷,研究却相对较少,只有孙建秋女士[1]对她作了简单介绍,这与吕锦瑷为中国电化教育学界作出的贡献极不相称。

吕锦瑷是中国摄影化学家、教授,电影科技工作者,是中国近现代摄影化学的先驱者,研制成中国第一张可实用照相底片与X 光片,并于国内最早开设摄影化学一课,曾担任金陵大学电化教育专修科教师,为我国的感光材料事业及电化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2年是吕锦瑷100周年诞辰,特撰文以纪念。

一、生平简介吕锦瑷,1912年出生于山西吕梁山下的交城县成村。

父亲为小学教师。

吕锦瑷在家中排行第二,比她大七岁的姐姐叫吕锦玉,比她小两岁的弟弟叫吕东滨。

吕锦瑷三岁时随父母亲来到父亲执教的榆次县德音村铭贤小学。

在读小学时,吕锦瑷学习知识通常比别的同学快,记忆力也非常好,相当聪明。

在西谷村的艰苦岁月里,姐姐是母亲的护卫和后勤。

当时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父亲的去世让这个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为了让吕锦瑷和弟弟吕东滨继续求学,姐姐吕锦玉毅然放弃了读书的机会。

正是姐姐的支持,才让吕锦媛能够继续求学。

二、学习知识,确定志向1922年,年仅10岁的吕锦瑷,便离家赴35里外的太谷县贝露女校(铭贤女部)住校读书。

吕锦瑷自1915年起先后在铭贤小学与铭贤学校女部(也叫贝露女校)学习,直到初中毕业。

初中毕业后,吕锦瑷到汾阳铭义中学就读。

一年后,1928年吕锦瑷便转学到北京贝满女中度过了她高中的后两年学习。

中国早期电化教育的特点与逻辑

中国早期电化教育的特点与逻辑

中国早期电化教育的特点与逻辑作者:王琳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6年第21期[摘要]电化教育是当代教育体系和方法当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我国现代电化教育始于20世纪初期,其实施目的主要在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本文即是对我国早期电化教育进行研究,简单地介绍了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阶段,并对我国早期电化教育的特点和发展逻辑进行论述,以期能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化教育;早期特点;发展逻辑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1-0249-01一、我国早期电化教育的发展阶段我国早期电化教育发展的最初阶段是在1932年到1936年期间,这一时期仍处于民国阶段,由当时的教育电影协会提供支持,提出了我国最早的电化教育模式,当时的电化教育并不仅针对于学生,而是对民众进行教育,其内容也以救国、强国等宣传为主。

因此可以说这一阶段我国的电化教育是以宣传教育为主。

第二阶段则是在1936年到1949年至今,旧时民国政府也正是在1936年时才将这种结合影片的教育方式成为“电化教育”,并且由当时的旧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教育机构,而民间的各类教育组织也开始逐渐增加,此时的电化教育则是以传播知识、提高民众素质为主的教育方式。

第三阶段也就是新中国早期电化教育调整阶段,是党中央在国内完全解放后对旧政府的电化教育机构进行的重新调整,并由文化部对各类教育类幻灯片和电影尽心管理,也是现代电化教育的前身阶段。

二、我国早期电化教育的特点(一)诞生于对抗当中我国的电化教育与美国相比,其最大的差异就是该教学理念是由美国提出并首个用于实践的,因此在美国国内电化教育拥有者极深厚的技术基础,民众的接受程度也普遍较高。

而我国在施行早期电化教育时却困难重重,因为这与国内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矛盾。

首先,民国时期美国对于我国政治的干涉行为较强,西方列强和日本殖民者均妄图通过文化入侵的方式来同化中国,因此电化教育在早期施行阶段被视为“崇洋媚外”的行为,很多传统教育者并不看好这一教学方法[1]。

关于电化教育名称的由来及学术内涵

关于电化教育名称的由来及学术内涵

2007年第1期(总第165期)1936年7月,当“电化教育”这一名称出现时,它的学术内涵和来源是十分清晰的。

“文革”后,电化教育第二次起步,关于电化教育的名称及学术内涵成为问题:第一,电化教育姓“电”还是姓“教”;第二,电化教育这一名称到底由来如何?甚至有人写文章或接受采访时公然宣称“电化教育”一词是自己创造的!电化教育这一学术名称,是地地道道的中国货,而且在1936年以前是没有的。

1930年,南京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博士支持理学院院长魏学仁博士在南京金陵大学成立“电影教育委员会”,由此“电影教育”这一学术名称在中国诞生。

1931年,蔡元培在“电影与教育”的学术演讲中提出“得电影者得人心”,又讲“得人心者得天下”,还讲“得儿童者得未来”。

对此,蔡先生的得意高足中共地下党要员郭有守大得要领,发起成立“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把全中国学界泰斗和著名大学校长一网打尽,全部纳入“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之中。

1932年7月8日蔡元培任主席,主持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成立,郭有守担任唯一的驻会常务执行委员,掌管协会事务。

身为握有全国电影绝对生杀大权的教育部专员,郭有守不满足当时全国仅有228家电影院可以供他用于推动用电影使共产党“得人心”、“得儿童”的事业,于是推动在教育部内成立“电影教育委员会”和“播音教育委员会”。

他计划用10年时间,逐步使电影教育和播音教育深入全中国大中小学的教室,从而把全中国大中小学教室统统改造成为共产党“得人心”、“得儿童”的舞台。

在教育部内,“电影教育委员会”和“播音教育委员会”设置在社会教育司下,业务归专员郭有守和司长陈礼江共管,行政归司长陈礼江管。

1936年,郭有守发起办理“教育部电影教育与播音教育人员训练班”,行政与经费安排归陈礼江负责,教学安排归南京金陵大学理学院院长魏学仁负责。

魏学仁指示时任“南京金陵大学理学院教育电影部”副主任兼摄制部主任的孙明经起草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孙明经借鉴自己被培养的课程安排设置了课程,这一课程设计,得到郭有守、陈礼江和魏学仁的首肯。

中国近代社会教育视野中的早期电化教育发展历程解读-最新文档

中国近代社会教育视野中的早期电化教育发展历程解读-最新文档

中国近代社会教育视野中的早期电化教育发展历程解读20世纪2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中国早期电化教育的萌芽与发展阶段,目前已有多位学者对这一阶段的电化教育历史进行了追溯。

孙顺霖先生在对河南省电化教育历史的研究总结中曾提到,“总体来说,电化教育在河南省首现于社会教育方面,多用于扫除文盲、开发民智及文化宣传等方面,对中小学教学起作用当在社会教育之后”。

[1]本文作者在梳理早期电化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发现,河南省电化教育的发展遵循了中国早期电化教育发展的统一规律——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早期电化教育是诞生、发展于近代轰轰烈烈的社会教育运动中的。

早期电化教育在实践活动、人才培养、行政机构等方面,无不印刻了“社会教育”的历史烙印。

基于社会教育的历史背景剖析中国早期电化教育,有利于更加清晰地解读我国电化教育早期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同时有利于深刻地理解我国早期电化教育呈现出的重教育应用而非技术推广的重要特性。

一、中国近代社会教育运动的兴起及其内涵原上海大夏大学执教“社会教育史”一科的吴学信教授认为,[2]“有人类,即有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与人俱来的”。

虽然我国自1912年起正式采用“社会教育”一词,但社会教育的相关实践由来已久。

辛亥革命后,我国当时文盲约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由于当时正式学校系统并没有提供给年长失学民众补受教育的机会,在此情形下,许多教育人士积极主张在校外另设各种教育机构与相关设施,用各种形式开展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家陈礼江认为,[3]“社会教育是学校以外的教育,或者说是正式学制系统以外的非定式的教育,社会教育可以给予一切未受国民基础教育的失学民众以补习基础教育的机会”。

陈礼江将社会教育的特征归纳为四个方面:①社会教育教授对象是社会全民;②社会教育的受教育时期为终生;③社会教育的内容是整个生活;④社会教育的实施方式和场所种类多样。

在同一时期,与社会教育类似的名词还有通识教育、民众教育、平民教育、生活教育、补习教育等。

我国创办最早的电化教育专业期刊

我国创办最早的电化教育专业期刊

我国创办最早的电化教育专业期刊[摘要] 1936年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上海分会创办的《电化教育》(月刊),是中国创办最早的电化教育专业期刊。

文章以该刊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阐述该期刊的办刊背景和创刊理念,分析该刊的内容,总结其办刊特点。

[关键词] 《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史研究。

《电化教育》(月刊)(1936—1937)杂志是由民国政府中宣会及内政部审批,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上海分会编辑,中国电影教育用品有限公司出版的刊物。

该刊自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五日创刊至民国二十六年六月五日,共出版期刊五期,此后停刊。

①由于该刊是中国创办最早的电化教育专业期刊,因而在中国电化教育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以往学术界对《电化教育》关注较少,本文拟对该刊作较全面的探讨。

一、《电化教育》的办刊背景及理念1936年,“教育部先后成立电影教育委员会与播音教育委员会分别主持电影及播音教育事宜”,[1]中国电影教育与播音教育事业得到了大力提倡和积极推进。

这一年,“教育部委托金陵大学理学院在南京举办第一期电化教育人员培训班……”,[2]同时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和推进电化教育的规划和纲要。

《电化教育》(月刊)于同年12月由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上海分会创办和发行,在此有必要对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及其上海分会作一简要介绍。

“1932年成立的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是我国最早的电教组织,对电影教育的开展起了积极作用。

”[3]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成立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内与全国教育学术界通力合作,外与国际联合会协同进行”[4]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该协会成立的宗旨是以研究利用电影,辅助教育宣扬文化,并协助教育电影事业之发展。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上海分会是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最早成立的分会,上海在全国首先成立分会是与其特殊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分不开的,“上海,就是中国电影及其技术发展的摇篮。

早在清末民初,由于远离统治中心北京和租界的开辟,上海就成为开放程度较高、现代化起步较早的城市”。

民国《电化教育》月刊的多维分析

民国《电化教育》月刊的多维分析

民国《电化教育》月刊的多维分析作者:谢云曹东云邱婷来源:《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第06期[摘要] 《电化教育》月刊是我国最早的一份教育技术学的期刊。

该刊发行时间虽短,但在当时影响巨大。

文章从历史文献研究的角度,通过对该刊创刊背景、发刊词、栏目内容与主要作者等多维内容进行分析,试图揭示该杂志的办刊方向、研究重心与学术特点,以及对当前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 民国;电化教育;背景;方向;内容;作者;启示[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作者简介] 谢云(1976—),男,江西瑞金人。

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信息化教学设计、远程教育、教育技术史等方面的研究。

E-mail:jxxy@。

在我国近代电化教育发展历程中,曾经有过这样一份杂志,它存在的时间不长,仅有数月时间,出版的刊数也只有短短数期①,但它却一度影响了当时全国电化教育的发展,这就是1936年12月在上海创办的《电化教育》月刊杂志。

它也是第一本以“电化教育”命名的期刊。

一、杂志背景分析《电化教育》杂志是由当时的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上海分会主办。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成立于1932年7月8日,以“研究利用电影,辅助教育,宣扬文化,并协助电影事业之发展”为宗旨。

该会经教育部指定为中国教育电影之代表机关。

同年,被吸收为国际教育电影协会成员。

[1]关于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北京电影学院孙健三先生在《中国早期电影高等教育史料文献拾穗》一书中有详细史料佐证,该协会在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电影运动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成立之后,各地分会相继成立,其中上海分会活动尤为积极。

上海分会自1933年成立后就开始在学校和社会推行电化教育,如公开放映教育电影节目、出版和编译专业书籍等。

但这一时期,协会除了发布诸如《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上海分会年刊》等报告外,并无定期出版刊物。

面对这种现状,1936年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上海分会决定与中国电影教育用品公司合作出版《电化教育》月刊,聘请会员陈友松为主编,而特约撰稿人有方治、王平陵、余仲英、谷剑尘、吴研因、吴剑真、邱锦义、李君磐、沈西岑、邰爽秋、周佛海、周剑云、金擎宇、范德盛、姚苏凤、胡雄定、俞庆棠、段天煜、孙明经、徐公美、洪深、陈公素、陈立夫、陈果夫、陈剑惰、陈礼江、陈鹤琴、高天棲、高践四、郭有守、程步高、彭百川、童行白、张北海、张道藩、张景石、黄天佐、杨敏时、黎民伟、褚民谊、赵鸿谦、郑贞森、蒋学滋、蒋建白、刘之常、潘公展、潘抑强、潘澄侯、鲁觉吾、蔡楚生、卢蒔白、钟灵秀、戴策、应云卫、魏学仁、罗明佑、罗刚、欧阳予倩等58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创办最早的电化教育专业期刊———《电化教育》曹静1,冯立昇2,李龙3(1.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2.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史暨古文献研究所,北京100083;3.内蒙古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摘要]1936年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上海分会创办的《电化教育》(月刊),是中国创办最早的电化教育专业期刊。

文章以该刊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阐述该期刊的办刊背景和创刊理念,分析该刊的内容,总结其办刊特点。

[关键词]《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作者简介]曹静(1983—),女,河北邯郸人。

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史研究。

E-mail:xiaoyidemami@ 。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课题批准号:DCA070186);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中国教育电影协会(1932—1945)的创建、发展及其历史作用研究”(课题批准号:CXJJB11002)①朱敬、辛显铭在《我国早期电化教育的学术团体与书刊》一文中曾提到“1936年陈友松在上海创办了《电化教育》期刊,这是我国第一个以电化教育命名的期刊,但因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该刊仅出版了6期就被迫停刊”。

笔者经多方检索查找,至今只发现该刊五期,对第六期有待查证。

《电化教育》(月刊)(1936—1937)杂志是由民国政府中宣会及内政部审批,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上海分会编辑,中国电影教育用品有限公司出版的刊物。

该刊自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五日创刊至民国二十六年六月五日,共出版期刊五期,此后停刊。

①由于该刊是中国创办最早的电化教育专业期刊,因而在中国电化教育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以往学术界对《电化教育》关注较少,本文拟对该刊作较全面的探讨。

一、《电化教育》的办刊背景及理念1936年,“教育部先后成立电影教育委员会与播音教育委员会分别主持电影及播音教育事宜”,[1]中国电影教育与播音教育事业得到了大力提倡和积极推进。

这一年,“教育部委托金陵大学理学院在南京举办第一期电化教育人员培训班……”,[2]同时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和推进电化教育的规划和纲要。

《电化教育》(月刊)于同年12月由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上海分会创办和发行,在此有必要对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及其上海分会作一简要介绍。

“1932年成立的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是我国最早的电教组织,对电影教育的开展起了积极作用。

”[3]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成立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内与全国教育学术界通力合作,外与国际联合会协同进行”[4]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该协会成立的宗旨是以研究利用电影,辅助教育宣扬文化,并协助教育电影事业之发展。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上海分会是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最早成立的分会,上海在全国首先成立分会是与其特殊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分不开的,“上海,就是中国电影及其技术发展的摇篮。

早在清末民初,由于远离统治中心北京和租界的开辟,上海就成为开放程度较高、现代化起步较早的城市”。

[5]上海是我国工商业中心,亦为文化教育中心,学校和教育机构林立,因此是推行教育电影之最佳区域之一。

这114里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会员人数众多,很早就具备成立分会的条件。

最终上海分会由潘公展、陈鹤琴、郑正秋、陈白、戴策、杨敏时和卢莳白等人发起组织,于1933年7月9日在上海市教育局大礼堂举行成立大会,宣告正式成立。

图1《电化教育》创刊号封面[6]电化教育在这一时期被给予关注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是紧密联系的。

在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印行的《电影事业之出路》一文中,对我国当时的国情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文中分析了当时国家的五大患是“穷、弱、愚、私、乱”,这些是阻碍国计民生发展的根本问题。

“(一)穷。

其原因一面是自己缺乏生产力,一面是受着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结果。

……(二)弱。

中国积弱的原因很多,我们应尽量暴露,使民众知所警惕。

……(三)愚。

迷信是知识不够的病症,不想法提高国民智识,普及国民教育,不希望破除迷信,是不可能的。

……(四)私。

道德是民族组织的精神条件,失去了道德,就失去了人与人间的援助,其组织就会无形解体。

……(五)乱。

无组织、无秩序、就是乱。

近数百年来中国旧的制度已趋崩溃,新的制度,尚未建立;旧的思想已为人唾弃,新的思想,庞杂无章。

……综上所述,吾人如欲为中国求出路,应先解决中国目前的穷、弱、愚、私、乱五大问题。

在此五大问题中,充满了电影的材料,指示出电影界必由的大道。

电影界如能时时刻刻以寻觅国家民族的出路为职志,我们相信中国电影事业的本身出路,是不必忧虑的。

”[7]出于上述原因,教育界开始寻找各种利于提高民众教育的方法。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上海分会试图利用期刊介绍和传播教育电影的理论知识以及国外先进的教育电影实践与理念,为广大的电化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在《电化教育》(月刊)的创刊目的方面,该期刊的主编陈友松博士在《电化教育》的发刊词中有着详细的说明,他认为该期刊创办的缘起主要有五个方面:“现在中枢方积极提倡电影教育,然而要收‘登高一呼万山响应’之效,必须要有一个深入下层的刊物,作为宣传、研究、介绍、沟通和推动的喉舌。

这就是本刊自然的使命之一。

”“影片之供给与制造问题,成了极复杂而专门的问题。

至于实施方面,必须要适当的教育行政的机构和充裕的教育经费。

凡此种种,非电影与教育界严密组织研究不可。

这是本刊应有的使命第二”;“教育电影不是单纯的电影界和单纯的教育界,可以‘闭户造车’的。

亦当与全国各种学术团体连成一交通的密网。

……然而这种经纬高端的大合作,犹导百川入大海,非籍一有力的专门的言论机关,去策动不行。

这是本刊希望的使命第三”;“……可以吸收大量的人材与劳动,我们要研究并实行如何使电影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打成一片,这是本刊要兼顾的使命第四”。

“……当研究如何在实施电影教育时兼用其他一切视听用品,种种问题,这是本刊的共存共荣之使命第五。

”[8]二、《电化教育》的概况及内容《电化教育》(月刊)由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上海分会创办,刊物中刊登了大量探讨关于电影教育与播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文章,其中还摘录了许多关于电影与播音方面的法令。

《电化教育》虽然仅出版了五期就停刊了,但期刊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该期刊主要分为五大栏目,分别为《电教研究与讨论》、《教育节目播音预报》、《电教技术》、《法令》和《一月间》等栏目。

(一)电教研究与讨论这一栏目的文章主要围绕电化教育概念、教育电影拍摄方法、教育电影教学方法、国外电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全刊编排在这一版块的文章共11篇,分别是方治的《教育电影化与电影教育化》、蒋建白的《实施民众教育与完成电化教育网》、陈友松译自美国《视觉教育》月刊的《电影教学的争议》、张尔椿翻译的《摄制优良教学影片之商榷》、卢莳白的《实施电化教育之商榷》,以上论文发表于《电化教育》创刊号,其中张尔椿翻译的《摄制优良教学影片之商榷》,以连载讨论的方式发表在《电化教育》创刊号、第二期、第三期及第四期的《电教研究与讨论》栏目。

发表于该栏目第二期的文章有卢莳白的《美国之合作教育电影库》、许其仁的《电化教育总动员》,第三期有陈友松的《电影的势力及其研究》,第五期则有李祺锡的《巡迴电化教育底商榷》以及陈友松的《儿童电影最近的发展》。

在这一栏目中,学者们讨论的内容十分丰富。

如方治的《教育电影化与电影教育化》是一篇对教育电115影与电影教育概念进行界定与解释的文章,文章较为简短,但是能使处于电教研究初期的研究者易于接受,通俗易懂。

文章主要围绕“教育电影化”和“电影教育化”这两个名词展开讨论,作者认为两者的区别在于“教育电影即学校教育以电影作为辅导,教育采用电影化;而电影在影院放映,同样有教育群众的意义即电影教育化”。

[9]在介绍国外电影教育理论方面的文章中,较为重要的是张尔椿译的《摄制优良教学影片之商榷》,全文连载四期,主要内容是对如何更好地拍摄和使用教育影片进行的反思。

作者对当时63种教学影片调查或报告中的41种进行了批判性的研究,该文以“以前从事于电教实验检讨者所决定者为何?对于教学影片会作何样批评?何种教学影片为教师所乐于选用者?”[10]作为判断影片是否符合教育性的标准。

该文有助于开阔我国电化教育工作者的眼界、深化电化教育思想和了解当时教育影片教学理论的前沿动态,为国产教育影片的摄制,提供具有参考意义的理论依据。

在本刊第二期中许其仁的《电化教育总动员》主要论述了由于电化教育具有“迅速的、普遍的、经济的、能号召的”[11]特点,因此与电影教育有关的各个部门,如中央政府、各省市、地方及社教机关、电影院、电料商、电气厂、电具工厂都应该紧密联系,通力合作,只有将社会各界动员起来,我们电影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实现;第三期和第五期中,陈友松分别发表了《电影的势力及其研究》及《儿童电影最近的发展》的文章,前者主要介绍了电影不仅有娱乐性,还对民众态度与社会价值的形成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好的电影具有教育民众的力量,因此,陈友松提议大家重视电影的教育力量,无论是对儿童、青年还是老人都是适用的;李祺锡的《巡迴电化教育底商榷》发表于该期刊第五期,他在教育电影影片推广方面进行了探讨,他认为我国当时“穷乡僻邑的民众、学生,他们自身的生存问题尚无解决的方针;更谈不上家庭、团体、社会、民族、国家底结合。

要教他认识,国家、民族、社会、团体、家庭、个人底结合,那么就须巡迴电化教育”。

因此,作者提出了五种巡迴电化教育的方式,分别为“训育人才”、“款项的筹划”、“常年经费”、“巡迴教育及保管的办法”、“专项的交予”,他认为“照这五种计划实施,三年内就可普遍乡村”。

[12]《电化教育》期刊的《电教研究与讨论》栏目的征文大多来自从事电影与播音教育的专家学者以及民众教育馆的电教工作人员,他们具有电影教育与播音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该期刊在《徵求索阅》的启事中说明“本会为谋积极推进电影教育起见,特以本刊每期一万份分赠全国各级学校各民众教育馆以及各教育机关,只取寄发邮资,概免订阅之费”。

[13]由此可见,该期刊的创办宗旨并不为谋利,而是为电影与播音教育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二)教育节目播音预报这一栏目的主要内容是预报当月的教育播音节目。

每个广播节目预告都注明了日期、星期、时间、收音机关、讲演题目、讲师姓名、职务和备注。

例如,“十二月一日星期二,收音时间为16∶30—17∶00,收音机关为中等学校,讲演题目为《科学家的修养》,讲师为翁文灏行政院秘书长,备注:无。

”[14]《电化教育》期刊每期都刊登当月教育播音的节目预告,例如《电化教育》第二期发行于民国二十六年一月五日,则刊登一月份教育播音的节目预告,以方便学习者收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