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
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征求《海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征求《海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公布日期】2022.08.04
•【字号】
•【施行日期】2022.08.04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建筑节能与科技
正文
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征求《海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
准》(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各市、县、自治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三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建设局,各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各有关单位:
由我厅组织相关单位编制的《海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已完成征求意见稿编制工作(见附件1),现就该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请你们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和建议,并按附件2要求填写征求意见表,于2022年8月19日前反馈至海南省建设标准定额站。
联系人:曹永俊;联系电话/传真:65359219
电子信箱:******************.cn
地址:海口市美兰区白龙南路77号
邮编:570203
附件:1.《海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
2.海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征求意见表
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22年8月4日。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国家标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修订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国家标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修订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文章属性
•【公布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布日期】2024.02.26
•【分类】征求意见稿
正文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国家标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修订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关于开展<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4项标准全面修订工作的函》(建司局函标﹝2021﹞127号),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修订了国家标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见附件)。
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有关单位和公众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反馈意见:
1.电子邮箱:***************。
2.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30号;邮政编码:100013。
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4年4月12日。
附件: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修订征求意见稿)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2024年2月26日。
建设部关于征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建设部关于征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建设部•【公布日期】2005.10.17•【分类】征求意见稿正文建设部关于征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建标标函[2005]88号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规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及《建设部关于建设领域资源节约今明两年重点工作的安排意见》(建科[2005]98号)中完善资源节约标准的要求,根据我部的统一部署和工作安排,我司正在组织开展《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编制工作。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 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又十分迫切的任务。
目前,该《标准》已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国家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中心、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城市建设研究院等单位完成了征求意见稿(下载网址或)。
现印发给你们征求意见,请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讨论,于2005年10月31日前将书面意见反馈给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联系方式: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研设计院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100013联系人:曾捷电话:************传真:************E-mail:*******************附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建设部标准定额司二○○五年十月十七日。
《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征求意见
《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征求意见建筑节能BuildingEnergySaving 0管理委员会发布了GB/T20219—2006/ISO8873:1987《喷涂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推荐性国家标准,其中 "5.2燃烧性能产品无论有否涂层或盖面层都应符合使用场所的防火等级要求"对材料的燃烧等级采取了回避态度.把问题推给了使用部门.由建筑规范去规定.2007年4月6Et,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了GB50404—2007((硬泡聚氨酯保温防火工程技术规范》,对材料的燃烧性能也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仅在使用在外墙外保温工程中"材料要求"中规定了氧指数?26%.也未对硬泡聚氨酯的使用条件(如建筑物的高度,能否使用于居住建筑等) 做出明确的规定.对喷涂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与防火措施只字未提在北京振利节能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编制的《外墙外保温体系防火等级评价标准的技术研究》(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8年出版)一书中.对喷涂硬泡体聚氨酯进行了实验室燃烧性能试验与模型试验.研究报告认为: "硬质泡沫聚氨酯是一种高分子热固性保温隔热材料,导热系统0.024W/(m.K).在所有外墙有机保温材料中是最优的".但又说:"聚氨酯泡沫本质上属于高度易燃材料.未做阻燃处理时氧指数仅为16.5%.热分解和燃烧的产物主要有氰化氢,一氧化碳,异氰酸酯等".聚氨酯燃烧后烟气毒性很大,国内外重大火灾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英国18m以上建筑必须采用按英国标准0级或欧洲标准B级以上的材料.即必须采用不燃或难燃性材料美国纽约州建筑指令明确规定耐火极限低于2h的聚苯板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不允许应用在高于22.86rn的住宅建筑中有比较才能鉴别通过国内外应用喷涂硬泡体聚氨酯用于建筑节能成功与失败的案例比较可以发现: (1)材料:国外产品对物理力学性能中燃烧性能有明确的规定.对产品耐久性要求必须是耐老化的. 但我国制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规范中采取了视而不见,缄口不语的回避态度.有的标准规定了要求. 但生产企业不执行.不检查.产品上没有权威检验机构关于燃烧等级的检验标志.建筑外保温上使用的绝大部分是易燃的聚氨酯泡沫材料(2)材料使用范围不加限制.欧,美标准规范对易燃保温材料限制在高度20m以下的建筑物上使用. 而且一般不能使用于内墙与天花板等部位我国的 54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11.10规范对建筑物的使用高度只字未提.许多多层与高层民用建筑均采用了易燃保温材料.有的甚至高达 170m我国采用易燃保温材料改造或建造的节能建筑给城市埋下了长期的火灾隐患(3)工程建设发包,招标中"低价中标","层层转包"等众所周知的弊病.把有机保温材料价格压得很低.市场上充斥着假冒伪劣产品.大量不符合标准的易燃材料用到外墙外保温工程上几乎所有重大火灾事故都可以寻觅到机构与人员"腐败的阴影" (4)施工管理.美国,欧洲对喷涂硬泡体聚氨酯施工现场都有严格的管理.操作人员要体检.进入现场应采取戴面罩,穿工作服和戴手套等防护措施.尽量减少吸人和接触喷雾颗粒.体现对人的关怀施工现场距所有工作区域至少100英尺(30.48m).并设立警示标志.控制在场施工人数至最少.不应有焊接, 烟或者明火等等但在我国的规范"工程施工"一章中.这些涉及人身安全的条款.一句也没有.施工现场大量堆放易燃的保温材料,电焊火星往往成了引发重大火灾的直接原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认真学习国外生产,应用喷涂硬泡体聚氨酯在建筑节能上的成功经验.汲取我国因对这种材料使用不当而造成重大火灾事故的惨痛教训.本着"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方针.修订现行的产品标准和技术规范.净化和规范市场.改进和加强施工管理.使这种材料在建筑节能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国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开始修订本刊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标[20l1]17 号文的要求,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开展《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修订工作目前,修标工作已全面启动. 据悉.现行GB/T50378—20O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自2006年发布实施以来.有效指导了我国绿色建筑实践工作,累计评价项目数量逾百个.(李英) 《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征求意见本刊讯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编写的《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已完成征求意见稿,近日向社会征求意见.(李英)。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一、编制背景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
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
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绿色建筑的研究,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绿色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体系,有的已着手研究编制可持续建筑标准。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不同,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差异。
我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提法不同,内涵相通,具有某种一致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理念。
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同时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
我国各地区在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
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
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十分迫切的任务。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反映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积极引导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促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圳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征求意见)
深圳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深圳市建设局二OO七年十月编制说明为了进一步促进绿色建筑在深圳地区的发展,深圳市建设局委托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组织编写本标准。
在编制过程参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建科2007]205号与《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等技术内容,同时参考了美国和香港等地区的评价标准。
本标准的基本编写思路:1 本标准的架构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基本一致;2 达标判定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一致,部分指标根据深圳实际情况进行了细化、提高要求或新增加了技术要求,替换了部分不适合深圳地区的评价项:如冷热三联供、功能性材料。
3 相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增加了设计阶段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4 相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增加了创新项以鼓励技术创新。
目 录1 总则 (1)2 术语 (2)3 基本规定 (6)3.1 基本要求 (6)3.2 深圳市绿色建筑评价与等级划分 (6)4 住宅建筑 (1)4.1 节地与室外环境 (1)4.2 节能与能源利用 (3)4.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5)4.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6)4.5 室内环境质量 (8)4.6 运营管理 (9)4.7 创新设计 (10)5 公共建筑 (12)5.1 节地与室外环境 (12)5.2 节能与能源利用 (14)5.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16)5.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18)5.5 室内环境质量 (19)5.6 运营管理 (21)5.7 创新设计 (22)条文说明 (24)1 总则1.0.1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进可持续发展,规范深圳市绿色建筑的评价,制定本标准。
1.0.2为科学引导和规范管理绿色建筑评价、评奖与标识工作提供更明确的技术依据,本标准依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建科2007]205号与《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的内容和要求编制,适用于指导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创新奖、深圳市绿色建筑创新奖的评审和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建造及运行管理。
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 15-83-2011190410
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征求意见稿)
XXXX-XX-XX 发布
XXXX -XX-XX实施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布
广东省标准
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 in Guangdong
DBJ XXXX—XXXX
4.2 节能与能源利用
控制项
6
4.2.1 住宅建筑热工设计和暖通空调设计符合《〈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
计标准〉广东省实施细则》DBJ 15-50 的规定。 4.2.2 当采用集中空调系统时,所选用的冷水机组或单元式空调机组的性能系数、 能效比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广东省实施细则》DBJ 15-51 中的有关 规定值。 4.2.3 采用集中采暖和(或)集中空调系统的住宅,设置室温调节和热量计量设 施。 一般项 4.2.4 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设计建筑体形、朝向、楼距和窗墙(地)面积比, 使住宅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和采光,并根据需要设遮阳设施。 【条文说明】下表任意三项内容达标即满足该条文。
应在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
3.1.3 申请评价方应进行建筑全寿命周期技术和经济分析,合理确定建筑规模, 选用适当的建筑技术、设备和材料,并提交相应分析报告。 3.1.4 申请评价方应按本标准的有关要求,对规划、设计与施工阶段进行过程控 制,并提交相关文档。
3.2 评价与等级划分
3.2.1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 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每类指 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 3.2.2 绿色建筑应满足本标准第 4 章住宅建筑或第 5 章公共建筑中所有控制项的 要求,并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划分为 5 个等级,等级划分按表 3.2.2-1、表 3.2.2-2 确定。(其中Ⅱ级相当于国标★,Ⅳ级相当于国标★★,Ⅴ级 相当于国标★★★) 当标准中某条文不适应建筑所在地区、气候与建筑类型等条件时,该条文可 不参与评价,参评的总项数相应减少,等级划分时对项数的要求按原比例调整确 定。
江苏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江苏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二〇〇六年九月江苏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1 总则1.0.1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政策,推进可持续发展,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
1.0.3 评价绿色建筑时,应统筹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内,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1.0.4 评价绿色建筑时,应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资源、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等特点进行评价。
1.0.5 绿色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标准,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 术语2.0.1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环境特征值建设区域内前后环境特征值,通过建设前后建筑密度、绿化率、水体密度、透水地面比率等指标计算。
2.0.3 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
2.0.4 全装修是指房屋交钥匙前,所有功能空间的固定面全部铺装或粉刷完成,厨房和卫生间的基本设备全部安装完成,简称全装修。
2.0.5 可再利用材料reusable material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
2.0.6 可再循环材料recyclable material对无法进行再利用的材料通过改变物质形态,生成另一种材料,实现多次循环利用的材料。
3 基本规定3.1 基本要求3.1.1绿色建筑的评价以建筑群或建筑单体为对象。
评价单栋建筑时,凡涉及室外环境的指标,以该栋建筑所处环境的评价结果为准。
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征求意见表【模板】
电子邮箱:(******)
传真:********
电话:********,********
联系人:XXX,叶凌
电子版下载网址:******/
(关联条文:3.2.1和3.2.5)
是/否
3. 是否可以单体多功能建筑中各功能区域的评价结果的最低星级作为整栋建筑的星级?
(关联条文:3.2.8)
是/否
条文号
意见和建议
理由和背景材料
(纸面不敷,可另增页)
请对“重点征求意见的问题”逐条反馈意见,并填写对条文修改的意见和建议,于2012年10月15日前反馈至:
附件
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征求意见表
专家姓名
从事专业
职称
工作性质
政府/评价/开发商/供应商/咨询/设计/施工/物业/NGO
所在单位
通信地址
邮编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传真
重点征求意见的问题
意见
理由及具体意见
1. 是否可将一栋建筑中的某一部分作为绿色建筑评价对象?
(关联条文:3.1.1)
是/否
2Hale Waihona Puke 是否可将“施工”、“运营管理”章条文仅在运行阶段进行评价?
绿色城评价指标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绿色城评价指标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国家标准《绿色城市评价指标》Indicators for green city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绿色城市评价指标》标准编制组二O一七年十月目录一、编制背景 (1)二、任务来源 (2)三、目的和意义 (3)四、编制原则与依据 (3)4.1编制原则 (3)4.2编制依据 (4)五、制定过程 (4)5.1前期预研 (4)5.2体系搭建 (4)5.3论证研讨 (5)六、主要内容 (5)6.1标准架构 (5)6.2范围 (5)6.3规范性引用文件 (6)6.4术语和定义 (6)6.5总则 (6)6.6评价指标体系 (7)6.7综合评价值计算 (10)七、意见及处理 (10)八、标准实施建议 (11)《绿色城市评价指标》编制说明一、编制背景201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绿色城市”理念,要求创新规划理念,“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发展,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将“绿色”定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
同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市发展要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
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城市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核心举措。
目前国内城市绿色发展评价研究较多。
如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11年发布的《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建设评价指标(试行)》,通过评价指标来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建设用地集约性、资源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基础设施与园林绿化、公共服务水平、历史文化保护与特色建设等方面创建绿色重点小城镇。
(整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_50378-
一、编制背景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
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
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绿色建筑的研究,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绿色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体系,有的已着手研究编制可持续建筑标准。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不同,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差异。
我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提法不同,内涵相通,具有某种一致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理念。
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同时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
我国各地区在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
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
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十分迫切的任务。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反映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积极引导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促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细则应急预案手册台账制度方案等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Evaluation standard for green construction of building1 总则1.0.1 为推进绿色施工,规范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方法,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应于新建、扩建、改建及拆除等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的评价。
1.0.3 建筑工程以外的其他土木工程绿色施工评价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1.0.4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的评价除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0.1 绿色施工 green construction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以人为本,因地制宜,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工程施工活动。
2.0.2 控制项 prerequisite item绿色施工过程中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条款。
2.0.3 一般项 general item绿色施工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价,难度和要求适中的条款。
2.0.4 优选项 extra item绿色施工过程中实施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条款。
2.0.5建筑垃圾construction trash新建、改建、扩建、拆除、加固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料。
2.0.6 建筑废弃物 building waste建筑垃圾分类后,丧失再利用价值的部分。
2.0.7 回收利用率percentage of recovery and reuse 可再利用的建筑垃圾占所有建筑垃圾的比重。
2.0.8 可再生能源 renewable energy在自然界中可以再生并永续利用的能源。
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
2.09 基坑封闭降水obdurate ground water lowering在基坑和基坑侧壁采取截水措施,对基坑以外地下水位不产生影响的降水方法。
2.0.10 信息化施工 informative construction利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的信息进行有序的存储、传输、处理和共享的施工活动。
北京市地方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DB 北京市地方标准目次1 总则 (1)2 术语 (3)3 基本规定 (4)3.1 一般规定 (4)3.2 评价与等级划分 (5)4 节地与室外环境 (9)4.1 控制项 (9)4.2 评分项 (11)5 节能与能源利用 (22)5.1 控制项 (22)5.2 评分项 (23)6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33)6.1 控制项 (33)6.2 评分项 (35)7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44)7.1 控制项 (44)7.2 评分项 (45)8 室内环境质量 (53)8.1 控制项 (53)8.2 评分项 (55)9 施工管理 (64)9.1 控制项 (64)9.2 评分项 (65)10 运营管理 (73)10.1 控制项 (73)10.2 评分项 (75)11 提高与创新 (82)11.1 一般规定 (82)11.2 加分项 (82)本标准用词说明 (90)引用标准名录 (91)1 总则1.0.1 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进北京市建设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规范北京市绿色建筑的评价,制定本标准。
【条文说明】1.0.1 建筑活动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环境影响最大的活动之一。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年建筑量世界排名第一,资源消耗总量逐年迅速增长。
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发展绿色建筑应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
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规范北京市绿色建筑的评价,推动北京市绿色建筑的发展。
1.0.2本标准适用于评价北京市民用建筑的评价。
【条文说明】1.0.2 建筑因使用功能不同,其能源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
本标准2011年版编制时,考虑到国家及北京市当时建筑业市场情况,侧重于评价总量大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能源资源消耗较多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
本次修订,将适用范围扩展至覆盖民用建筑各主要类型,并兼具通用性和可操作性,以适应现阶段绿色建筑实践及评价工作的需要。
绿色建材评价标准保温系统材料征求意见稿
CECS XXX:201X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绿色建材评价标准保温系统材料Green building materials assessment -Heat insulating system material(征求意见稿)中国计划出版社前言本标准按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XXXXXXXXXXXXX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绿色建材评价保温系统材料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保温系统材料绿色建材评价的术语和定义、评价要求和评价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保温系统材料的绿色建材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8624 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GB/T 10801.1 绝热用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GB/T 10801.2 绝热用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XPS)GB/T 13350 绝热用玻璃棉及其制品GB/T 1549 纤维玻璃化学分析方法GB/T 17794 柔性泡沫橡塑绝热制品GB/T 17795 绝热用玻璃棉制品GB 18597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9 一般工业固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T 19001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 19686 建筑用岩棉绝热制品GB/T20247 声学混响室吸声测量(ISO 354)GB/T 21558 建筑绝热用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GB/T 23331 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 24001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4025 环境标志和声明Ⅲ型环境声明原则和程序GB/T 25975 建筑外墙外保温用岩棉制品GB/T 28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T 29785 电子电器产品中六溴环十二烷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B/T 29899 人造板及其制品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释放量试验方法小型释放舱法GB 30183 岩棉、矿渣棉及其制品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T 30808 建筑用绝热制品湿热条件下垂直于表面的抗拉强度保持率的测定GB/T 32379 矿物棉及其制品甲醛释放量的测定GB/T 32991 矿物棉绝热材料密度均匀性试验方法GB/T 33000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GB/T 35608 绿色产品评价绝热材料GB50404 硬泡聚氨酯保温防水工程技术规范GBZ 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因素GBZ 2.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ISO18219 皮革批各种氯代烃的测定短链氯化石蜡(SCCP)用色谱法)[Leather - Determination of chlorinated hydrocarbons in leather - Chromatographic method for short-chain chlorinated paraffins (SCCP)] JB/T6857 液相色谱仪试验方法JC/T 647 泡沫玻璃绝热制品JG/T 511 建筑用发泡陶瓷保温板QB/T 4009-2010 可发性聚苯乙烯(EPS)树脂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0348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编制组二〇〇五年十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编制说明一、编制背景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
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
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绿色建筑的研究,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绿色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体系,有的已着手研究编制可持续建筑标准。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不同,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差异。
我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提法不同,内涵相通,具有某种一致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理念。
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同时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
我国各地区在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
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
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十分迫切的任务。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反映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积极引导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促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发布日期:2015-01-29??浏览次数:118804核心提示:1总则1.0.1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推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
1.0.3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1总则1.0.1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推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
?1.0.3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1.0.4绿色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2.0.1绿色建筑greenbuilding?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热岛强度heatislandintensity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2.0.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captureratioofannualrainfall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2.0.4可再生能源renewableenergy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统称。
2.0.5再生水reclaimedwater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水质标准、满足一定使用要求的非饮用水。
2.0.6非传统水源nontraditionalwatersource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
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订版征求意见
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订版征求意见
佚名
【期刊名称】《建设科技》
【年(卷),期】2012(000)018
【摘要】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1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1]17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修订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
修订过程中.标准修订组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T50378—2006)的执行和实施情况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实践经验.也适当参考了有关国外标准,并对标准修订稿广泛征求了各方面意见。
现正在网上公开征求意见。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
【总页数】1页(P6-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23
【相关文献】
1.绿色建筑“春风拂面”扶持发展很关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 [J], 张辉
2.建设部公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绿色建筑将有权威标准[J],
3.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公开征求意见 [J], 本刊讯
4.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正式公开征求意见 [J],
5.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订稿征求意见 [J], 叶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绿色住区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
绿色住区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住区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理想居住模式。
为了更好地规范和引导绿色住区的建设,相关部门制定了绿色住区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旨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以完善这一标准,推动绿色住区的健康发展。
绿色住区,顾名思义,是指在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居民需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高效利用和居住品质提升的住区。
它不仅仅是在建筑和环境方面的绿色化,还涵盖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个维度的可持续发展。
在环境方面,绿色住区应注重生态保护和修复。
选址应避开生态敏感区,尽量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减少对土地的破坏。
住区内的绿化要丰富多样,不仅要有观赏性植物,还要有能够改善空气质量、调节微气候的功能性植物。
同时,要建立完善的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减少对市政供水的依赖,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此外,对于垃圾的处理也应有科学的规划,推广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在能源利用方面,绿色住区应积极采用可再生能源。
比如,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为公共区域提供照明和部分电力供应,安装地源热泵或空气源热泵为居民提供冬季采暖和夏季制冷。
在建筑设计上,要充分考虑采光和通风,减少能源消耗。
通过采用节能门窗、保温隔热材料等措施,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
在交通规划方面,绿色住区应鼓励居民采用绿色出行方式。
合理规划住区内的道路系统,设置步行道和自行车道,方便居民步行和骑行。
与公共交通站点保持良好的衔接,提高公共交通的可达性。
同时,设置适量的电动汽车充电桩,为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提供便利。
在建筑设计方面,绿色住区的建筑应符合绿色建筑标准。
建筑材料应优先选择环保、可再生和可回收的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建筑结构要合理,空间布局要紧凑,提高空间利用率。
在室内环境方面,要保证良好的通风和采光条件,采用环保的装修材料,减少室内污染,保障居民的健康。
在社会和文化方面,绿色住区应注重社区的营造和居民的参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编制说明一、编制背景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
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
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绿色建筑的研究,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绿色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体系,有的已着手研究编制可持续建筑标准。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不同,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差异。
我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提法不同,内涵相通,具有某种一致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理念。
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同时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
我国各地区在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
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
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十分迫切的任务。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反映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积极引导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促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及《建设部关于建设领域资源节约今明两年重点工作的安排意见》(建科[2005]98号)中均提出了完善资源节约标准的要求,并提出了编制《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标准的具体要求。
二、编制原则1、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
2、重点突出“四节”与环保要求。
3、体现过程控制。
4、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5、系统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三、编制情况根据建设部建标标函[2005]63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国家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中心、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城市建设研究院等单位共同编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借鉴国外同类标准,进行了专题分析研究,召开了专家研讨会,开展了《标准》试评工作,经反复讨论、修改,形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
四、标准简介《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
《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六大指标:1)节地与室外环境;2)节能与能源利用;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5)室内环境质量;6)运营管理(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
各大指标中的具体指标分为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三类。
其中,控制项为评为绿色建筑的必备条款;优选项主要指实现难度较大、指标要求较高的项目。
对同一对象,可根据需要和可能分别提出对应于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的指标要求。
绿色建筑的必备条件为全部满足《标准》第四章住宅建筑或第五章公共建筑中控制项要求。
按满足一般项和优选项的程度,绿色建筑划分为三个等级。
对住宅建筑,原则上以住区为对象,也可以单栋住宅为对象进行评价。
对公共建筑,以单体建筑为对象进行评价。
对住宅建筑或公共建筑的评价,在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1 总则1.0.1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进可持续发展,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
1.0.3绿色建筑的建设与评价应因地制宜,统筹考虑并正确处理建筑全寿命周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1.0.4绿色建筑的建设与评价应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与相关的标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 术语2.0.1绿色建筑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热岛强度热岛效应是指一个地区(主要指城市内)的气温高于周边郊区的现象,可以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城市中某地温度与郊区气象测点温度的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
本标准采用夏季典型日的室外热岛强度∆T hi(居住区室外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值,即8:00~18:00之间的气温差别平均值)作为评价指标。
2.0.3可再生能源指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
2.0.4非传统水源指不同于传统市政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和海水。
2.0.5可再利用材料指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
2.0.6可再循环材料指已经无法进行再利用的产品通过改变其物质形态,生产成为另一种材料,使其加入物质的多次循环利用过程中的材料。
3 基本规定3.1 基本要求3.1.1本标准着重评价与绿色建筑性能有关的内容,实施本标准时,尚应符合经国家批准或备案的有关标准。
3.1.2应以节约和适用的原则确定建筑标准。
3.1.3 绿色建筑的建设应对规划设计、施工与竣工阶段进行过程控制。
3.1.4绿色建筑建设应选用质量合格并符合使用要求的材料和产品,严禁使用国家或地方管理部门禁止、限制和淘汰的材料和产品。
3.2 绿色建筑评价与等级划分3.2.1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住宅建筑)或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六类指标组成。
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
3.2.2绿色建筑的评价原则上以住区或公共建筑为对象,也可以单栋住宅为对象进行评价。
评价单栋住宅时,凡涉及室外环境的指标,以该栋住宅所处住区环境的评价结果为准。
3.2.3对新建、扩建与改建的住宅建筑或公共建筑的评价,在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
3.2.4绿色建筑评价的必备条件应为全部满足本标准第四章住宅建筑或第五章公共建筑中控制项要求。
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绿色建筑划分为三个等级,等级按表3.2.4-1、表3.2.4-2确定。
表3.2.4-1 划分绿色建筑等级的项数要求(住宅建筑)建筑所在地区、气候与建筑类型等特点,符合条件的一般项数可能会减少,表中对一般项数的要求可按比例调整。
表3.2.4-2 划分绿色建筑等级的项数要求(公共建筑)注:根据建筑所在地区、气候与建筑类型等特点,符合条件的项数可能会减少,表中对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要求可按比例调整。
3.2.5本标准中定性条款的评价结论为通过或不通过;对有多项要求的条款,各项要求均满足要求时方能评为通过。
定量条款的要求由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认定。
4 住宅建筑4.1 节地与室外环境控制项4.1.1建筑场地选址无洪灾、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4.1.2住区建筑布局保证室内外的日照环境、采光和通风的要求,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中有关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
4.1.3绿化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选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
4.1.4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人。
一般项4.1.5选用已开发且具城市改造潜力的用地或在废弃场地上进行建设;若为已被污染的废弃地,需要对污染土地进行处理并达到有关标准。
4.1.6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按规划配建,采用综合建筑并与周边地区共享。
4.1.7住区内部及附近无污染散发源。
4.1.8住区环境噪声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的规定。
4.1.9住区室外日平均热岛强度不高于1.5℃。
4.1.10住区风环境有利于冬季行走舒适及过渡季、夏季的自然通风。
4.1.11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植物自然分布特点,栽植多种类型植物,乔、灌、草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乔木量≥3株/100m²绿地面积。
4.1.12选址和住区出入口的设置方便居民充分利用公共交通网络,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
4.1.13住区非机动车道路、地面停车场和其他硬质铺地采用透水地面,并利用园林绿化提供遮荫。
场地透水指标符合以下规定:透水率>0.5×(1-建筑覆盖率)透水率:开发后基地透水面积÷基地总面积优选项4.1.14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如利用地下空间作公共活动场所、停车库或储藏室等用途。
4.2 节能与能源利用控制项4.2.1住宅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符合国家和地方居住建筑节能标准的规定。
4.2.2当设计采用集中空调(含户式中央空调)系统时,所选用的冷水机组或单元式空调机组的性能系数(能效比)应符合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中的有关规定值。
4.2.3设置集中采暖和(或)集中空调系统的住宅,采取室温调节和热量计量设施。
一般项4.2.4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设计建筑体形、朝向、楼距和窗墙面积比,采取有效的遮阳措施,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
4.2.5选用效率高的用能设备,如选用高效节能电梯。
集中采暖系统热水循环水泵的耗电输热比,集中空调系统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和冷热水输送能效比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的规定。
4.2.6当设计采用集中空调(含户式中央空调)系统时,所选用的冷水机组或单元式空调机组的性能系数(能效比)比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中的有关规定值高一个等级。
4.2.7公共场所和部位的照明采用高效光源和高效灯具,并采取其它节能控制措施,其照明功率密度符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的规定。
在自然采光的区域设定时或光电控制的照明系统。
4.2.8设置集中采暖和(或)集中空调系统的住宅,采用能量回收系统(装置)。
4.2.9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