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顺逆行

合集下载

(完整版)经络循行方向歌

(完整版)经络循行方向歌

经络循行方向歌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决,侠白之下是尺泽,孔最下行接列缺,曾有经渠与太渊,鱼际少商如韭叶。

手阳明大肠经手阴归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复温溜,上廉下三里长,廉手曲池肘髎五里近,臂臑手肩髃巨骨当,禾髎接,鼻旁天鼎扶突口五分是迎香。

足阳明胃经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四白巨髎经,地仓大迎颊车对,下关头维和人迎,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屯,膺窗乳中连乳根,不容承满梁门起,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存,水道归来气冲穴,髀关伏兔走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位,下巨虚跳上丰隆,解溪冲阳陷谷中,又次内庭历兑穴,大趾次趾之端中。

足太阴脾经足太阴经脾中州,隐白在足大趾头,大都太白公孙咸,商丘三阴交可求,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开,府舍腹结大横排,腹哀食窦天溪连,胸乡周荣大包尽,二十一穴太阴全。

手少阴心经九穴心经手少阴,极泉青灵少海深,灵道通里阴郄邃,神门少府少冲存。

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穴一十九,少泽前谷后溪数,腕骨阳谷养老强,支正小海外辅肘,肩贞臑俞结天宗,臑外秉风曲垣首,肩外俞连肩中俞,天窗巧与天容偶,锐骨之尖上颧髎,听宫耳前珠上走。

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穴六十七,睛明内眦陷中取,攒竹眉冲与曲差,五处等半上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后,天柱后际大筋旁,第一大抒二风门,三椎肺俞四厥阴,俞心五督俞六膈俞七,九肝俞俞十胆俞仔细寻,十一脾俞十二胃俞,十三三焦十四肾俞,俞十五气海俞大肠俞十六,七八关元俞小肠俞分,十九膀胱俞廿中膂俞,廿一椎旁白环俞生,上髎次髎中复下髎,八髎髎骶后八孔当,会阳尾骨端外取,附分挟脊第二行,魄户膏肓及神堂,譩譆膈关魂门当,阳纲意舍与胃仓,肓门志室续胞肓,二十一椎秩边场,承扶臀横纹中央,殷门浮郄到委阳,委中合阳承筋乡,承山飞扬踝附阳,昆仑仆参申脉忙,金门京骨束骨接,通谷至足阴小趾旁。

十二经络循行顺序口诀

十二经络循行顺序口诀

十二经络循行顺序口诀十二经络循行顺序是中医经络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掌握十二经络循行顺序对于了解人体经络系统的运行规律、诊断疾病以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通过口诀的方式来介绍十二经络的循行顺序。

口诀手阳明,足阳明,手太阳,足太阳。

手少阳,足少阳,手厥阴,足厥阴。

手少阴,足少阴,手太阴,足太阴。

解析1.手阳明:起点于手指的最短指端,沿手臂内侧上行至前额发际,然后沿面颊下行至鼻旁,最后至内眼角。

2.足阳明:起点于足大趾的最短趾端,沿脚背上行至膝盖前部内侧,然后向下沿大腿前部外侧过膝关节,最后至鼻翼两旁。

3.手太阳:起点于无名指的最短指端,沿手臂后侧上行至头部后部发际,然后沿头皮前缘下行至太阳穴,最后至外眼角。

4.足太阳:起点于小趾的最短趾端,沿足背向上后内侧至头部后部颈项交界处,然后沿头皮前缘下行至太阳穴,最后至内眼角。

5.手少阳:起点于食指的泄泻穴,沿手臂外侧上行至头顶旁,然后经过耳前及耳后走向项后,最后至外眼角。

6.足少阳:起点于足小趾外侧(临泣泪溪穴),沿足外侧上行至头部顶部,然后沿头皮后侧下行至耳后,最后至内眼角。

7.手厥阴:起点于中指的少冲穴,沿手臂内侧上行经肘窝,然后向上通过腋窝,最后至前胸交界处。

8.足厥阴:起点于足大趾次趾与足趾根部交界处,沿脚背内侧上行经踝窝至小腿内侧,然后经过内踝向上通过腘窝,最后至腹股沟。

9.手少阴:起点于小指的心俞穴,沿手臂内侧上行至心口,然后通过腋窝后至乳房内下方。

10.足少阴:起点于足小趾内侧(悬钟穴),沿足内侧上行至下腹,然后向上穿过腹股沟,最后至胸前中线上方。

11.手太阴:起点于大指的商阳穴,沿手臂内侧上行通过腋窝,然后经过肩井穴向下至前胸。

12.足太阴:起点于足大趾(太白穴),沿脚内侧上行经脚踝至小腿内侧,然后向上穿过膝关节,最后至胸前中线下方。

总结通过口诀的方式介绍了十二经络的循行顺序,每一经络都有其起点和终点,并且沿途会经过一些特定的穴位。

了解十二经络的循行顺序是中医理论研究的基础,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脉症顺逆名词解释

脉症顺逆名词解释

脉症顺逆名词解释什么是脉症顺逆?脉象的基本概念脉搏作为中医四诊中的关键检查指标,可以反映人体的脏腑状况、气血运行及阴阳盛衰等信息。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脏腑与经络相通,脉象通过经络传导体现在人体表面。

脉象主要有静脉和动脉两种,其中动脉脉搏称为脉象。

脉症的定义与分类脉症是指通过触诊患者的脉象,根据中医理论的认知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和特征,以进一步判断患者体内的病理变化。

脉症可分为常见脉象和非常见脉象两大类。

1.常见脉象–虚脉:触诊时脉搏弱细,与正常脉搏相比呈现虚弱状态。

–实脉:触诊时脉搏充实有力,与正常脉搏相比呈现实力状态。

–浮脉:触诊时脉搏有力但表浮,与正常脉搏相比呈现浮肿状态。

–沉脉:触诊时脉搏有力但表沉,与正常脉搏相比呈现沉郁状态。

–弦脉:触诊时脉搏有力且有节律,与正常脉搏相比呈现有弦性状态。

2.非常见脉象–缓脉:触诊时脉搏缓慢而有力,与正常脉搏相比呈现减慢状态。

–数脉:触诊时脉搏快速而有力,与正常脉搏相比呈现加速状态。

–紧脉:触诊时脉搏有力但紧缩,与正常脉搏相比呈现紧绷状态。

–疾脉:触诊时脉搏有力但紧绷,与正常脉搏相比呈现快速状态。

脉症的顺逆与预后关系脉症的顺逆是指脉搏的传导方向与正常脉搏相比的变化。

顺逆分为顺行和逆行两种情况。

1.脉症的顺行–脉症顺行是指脉搏的传导方向与正常脉搏相同,表明气血运行顺畅,病机尚未发展到阻滞经络的程度。

–根据中医理论,顺行的脉症通常是良好的病情预后指标,表示病情尚未严重,并且有望通过适当的治疗恢复健康。

2.脉症的逆行–脉症逆行是指脉搏的传导方向与正常脉搏相反,表明气血运行受阻,病机已经发展到影响经络的程度。

–根据中医理论,逆行的脉症通常是不良的病情预后指标,表示病情较为严重,需要积极治疗以改善病情。

脉症顺逆对疾病的影响脉症顺行与疾病脉症顺行通常表示气血运行正常,疾病程度相对较轻。

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疾病在脉症顺行时的表现:•感冒:脉搏和正常脉象相符,表明病机尚未发展到严重程度,有望通过休息和药物治疗自愈。

【针灸学考点】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

【针灸学考点】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

【针灸学考点】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编者按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和流注次序,作为是历年中医确有专长、执业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热门考点,但此考点却容易成为非针灸推拿专业考生的失分点,为此我们为大家归纳总结十二经的命名方法、循行分布规律等以便记忆考点。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別、十二经筋、十ニ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数计的浮络、孙络等。

十二经脉系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十二正经”。

十二经脉的命名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来命名。

首先用手、足将十二经脉分成于手六经和足六经;凡属六脏及循于肢体内侧的经脉为阴经,属六腑及循于肢体外侧的经脉为阳经。

再根据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阴阳又划分为三阴三阳,三阴为太阴、少阴、厥阴,三阳为阳明、太阳、少阳。

按照上述命名规律,十二经脉的名称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并具有明确的属络表里关系。

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脏为阴主里,腑为阳主表,脏腑相表里。

一经配一脏(腑),一脏配一腑,阴阳配对,这样就形成了脏腑阴阳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

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

余皆仿此。

具有属络关系的脏腑与经脉以及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上相互为用。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在体内,十二经脉除与六脏六腑有特定配属关系外,还与相关脏腑有联系;在头身,十二经脉还与其循行分布部位的组织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络。

临床上辨证分经、循经取穴,以此为依据。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与六脏相配属的六条阴经(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与六腑相配属的六条阳经(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

十二经络循行路线走向图十二经络循行时间

十二经络循行路线走向图十二经络循行时间

十二经络循行路线走向图十二经络循行时间十二经络循行路线走向图及十二经络循行时间引言:中医学视人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经络系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十二经络是中医学中较为重要的经络系统之一,其循行路线和时间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参考依据。

本文将详细介绍十二经络的循行路线走向图以及相应的循行时间。

一、阳明经络阳明经络是人体的阳经之一,横行于头部、面部、胸部、上腹部和下肢。

其循行路线如下:头部:内关→阳白→人中→迎香→承浆→四白→巨髎→鼻阴面部:迎香→承浆→地仓胸部:四白→巨髎→鼻阴→颊车上腹部:足阳明胃经循行路线如下:头部:足三里→右下腹部:足五里→足阳明胃经循行路线如下:右下腹部:曲骨→凤钟→妙枢→解溪→关冲→胃俞→中脘→府舍→阴廉→刺客→天枢下肢:下腹部:妙枢→解溪→关冲→胃俞→中脘→府舍→阴廉→刺客→天枢阳明经络循行时间:阳明经络的循行时间是从早上7点到9点,这个时间段阳气充足,适合进行清热解毒、和血止痛的治疗。

二、太阳经络太阳经络是人体的阳经之一,横行于头部、面部、胸部、躯干和下肢。

其循行路线如下:头部:攒竹→眉头→丝竹空→承扶→耳门→颔窝→太阳面部:正宗→迎香→足三里→养老胸部:血海→阴市→东宗→气门躯干:内关→阳维→迎香下肢: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如下:上腹部:气海→关冲→中脘→三阴交→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如下:下腹部:附分→委中→梁门→胃俞胸部:肺俞→肺腑→胆俞→胆腑→小肠俞→小肠腑→大肠俞头部:寒门→翳风→鱼肚→日月→廉泉→百会太阳经络循行时间:太阳经络的循行时间是从早上五点到七点,这个时间段阳气刚起,适合进行祛风散寒、通络止痛的治疗。

三、少阳经络少阳经络是人体的阳经之一,纵贯于头部、面部、胸部、躯干、上肢和下肢。

其循行路线如下:头部:额角→睛明→颧髎→巨髎→耳门面部:迎香→肩井→后溪→颧髎胸部:偷门→肩背躯干:目窗→云门→中渎→缺盆上肢:阳池→尺泽→曲泽→间使下肢:足少阳胆经循行路线如下:上腹部:天突→头窍阴阜→足少阳胆经循行路线如下:下腹部:支正→胆俞→环跳→胃会躯干:中脘→天井→肝俞胸部:缺盆→赤郎→胃俞头部:瞳子髎→肓竹→络筋→阳白少阳经络循行时间:少阳经络的循行时间是从早上9点到11点,这个时间段阳气充分,适合进行清热平肝、疏通经络的治疗。

中医基础知识掌握中医的十四经脉运行规律

中医基础知识掌握中医的十四经脉运行规律

中医基础知识掌握中医的十四经脉运行规律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经络理论为基础,将人体视为一个能源循环的整体系统。

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十四经脉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经络系统之一。

本文将介绍中医十四经脉的运行规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基础知识。

1. 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起于大指之内侧,沿着手臂内侧上行,最后连接于胸部。

其运行规律与呼吸有关,肺经主管气机运行。

2. 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指尖,沿着手臂外侧上行,最后连接于鼻孔周围。

其运行规律与排泄和呼吸有关,大肠经主管排泄功能。

3. 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起于人体足部,沿着腿部外侧上行,最后连接于下颌骨下缘。

其运行规律与消化系统有关,胃经主管消化功能。

4. 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起于足部,沿着腿部内侧上行,最后连接于胸部。

其运行规律与消化吸收有关,脾经主管水湿代谢。

5. 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起于小指指尖,沿着手臂内侧上行,最后连接于心脏。

其运行规律与心脏活动有关,心经主管血液循环。

6. 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起于食指指尖,沿着手臂外侧上行,最后连接于耳部周围。

其运行规律与液体代谢有关,小肠经主管食物消化吸收。

7. 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起于足部,沿着腿部背侧上行,最后连接于头部。

其运行规律与排泄和神经系统有关,膀胱经主管排泄功能。

8. 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起于足部,沿着腿部内侧上行,最后连接于胸部。

其运行规律与水液代谢和生殖系统有关,肾经主管生殖和泌尿功能。

9. 手太阴心包经手太阴心包经起于手指之间,沿着手臂内侧上行,最后连接于心脏周围。

其运行规律与心脏活动和情绪有关,心包经主管情绪调节。

10. 手阳明三焦经手阳明三焦经起于无名指指尖,沿着手臂外侧上行,最后连接于耳部周围。

其运行规律与水液代谢和新陈代谢有关,三焦经主管气体和液体运行。

11. 足阳明胆经足阳明胆经起于足部,沿着腿部外侧上行,最后连接于头部。

其运行规律与消化和代谢有关,胆经主管胆汁的分泌和排泄。

不知道怎样判断经络的顺逆和补泄的看过来

不知道怎样判断经络的顺逆和补泄的看过来

不知道怎样判断经络的顺逆和补泄的看过来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养生和保健,很多朋友问我,看了很多养生的书,现在基本也能弄清楚身体各个经络的分布了,但是听说不同的经络走向是不一样的,顺逆不同补泄功能也不同,能讲一讲各个经络的走向吗?经络敲击的顺逆如何判断?经络以起点为依据,可分为手经和足经。

手经和足经都又分为阳经和阴经。

以下可以清楚地判断经络的顺逆和补泻。

大家看看下边这个表就明白了。

如手厥阴心包经为手阴经,对照上表,由上到下敲为顺,是补手法。

由下到上为逆,是泻手法。

其他经络,同理类推。

几个注意点:1、力度轻重:轻快短为补,重慢长为泻。

2、敲击的方向:顺敲为补,逆敲为泻。

3、心包经一般为补,夏天心火旺的时候可以逆敲,泻心火。

4、实症为补,虚症为泻。

如治小儿近视,为虚症,肝开窃于目,应该泻法敲肝经。

便秘,应该泻法敲大肠经。

感冒,要泻法敲肺经。

5、肾经任何时候只能补,不能泻。

对照上表,应该由下往上敲或者疏通。

6、一些深入肌肤的穴位,即使补法也要用力按。

如足三里,风池,昆仑。

7、胆经多从上往下敲,用补法。

但在大腿部肌肉发达,补法也是得用力,主要是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等穴位要用一定的力度敲击。

过了膝盖,从阳陵泉开始往下要手法略轻。

8、膀胱经的俞穴,如肝俞、胃俞等穴位,俞为通道,而人的后背最易受寒堵塞,需要一定的力度按揉,打通通道。

9、中医手法有十种,现在只提了两种。

其他一些手法也基本适用顺逆和补泻关系的,比如采用揪和拍,肯定是虚症。

如咳嗽,在咽喉部揪痧,心血管疾病在心包经拍痧。

刮的手法也是适用顺逆和补泻关系的。

10、要灵活运用中医的五行理论。

主要是正确判断经络之间的表里关系和相生相克关系,确定补泻治疗手法,再用本文的方法判断方向和力度。

如调理肾经,一般来说肾经出现问题都是虚症,肾经要补。

肺运肾水,肺经要补,脾经和肾经隔一位,要泻。

所以,总的调理思路应该是:疏通肾经,补肺经,泻肝经和脾经。

经络的流注顺序

经络的流注顺序

经络的流注顺序就是那条看不见的线绳知道了脏腑阴阳经络互为表里的关系,学习经络的基础就打成了。

下一步就开始学习十二经络的详细走向,刚来山药社区那些天,我在各个栏目里随意闲逛,学习了许多网友发的好帖,这一学,发现了自己在认识经络起止穴上的错误,经过与老公再一次探讨,老公也承认了上一次的解释有误。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由此可看出,并不是所有的阴经都是从上到下走,也不是所有的阳经都是从下到上走的。

自己之前认为的阴经的起穴都在上,阳经的起穴都在下的观点是错误的。

手三阴经和三阳经是这样的,但是足三阴经和三阳经却正好相反,因此才形成了十二经络的整体大循环。

曾经很欣赏山药社区中雪狼朋友的解释,是这样说的:“其实经的走向很好记:如果你将双手上举,阳经是从上往下,而阴经是从下往上走。

你可以想象为太阳光(阳)从上照下来;地气(阴)从地下升上来。

”我就是按这位朋友的方法来记忆,结果是错误的。

如果说每条经络是一颗珍珠,那么,十二经络的流注顺序就是一条看不见的线绳,把经络串成了美丽如珍珠项链的艺术品。

终于找到了那条结实的线绳,很开心。

对十二经络的流注顺序,我产生了这样的想象:使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的是我们全身的气血,气和血是二个东西,气是虚的,看不见,血是实的,看得见,气推血行,使生命生生不息。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身体里的气血也是由一个无形的总司令做指挥,这个总司令带领着气血中的精英分子每天在我们身体里的十二条经络上巡回,保护着我们的生命健康,总司令每天在每条经络上呆二个小时,巡回到最后一条经络时,正好是一天的时间,《内经》上说,总司令在哪个经络上呆着,哪个经络就当令,这个“当令”被解释成值班,我理解为当总司令也不为过吧。

学中医,就要学会与我们身体中的总司令充分沟通,细致了解他的生活规律,作息时间,随时保护好总司令的安全,因为保护好总司令的安全就是保证了我们身体的健康,如果破坏了总司令的生活规律,我们就要生病。

经络循行歌诀

经络循行歌诀

经络循行歌诀1、手太阴肺歌:手太阴肺中焦起,下络大肠胃口行,上膈属肺从肺系,横从腋下臑中行,前于心与心包脉,下肘循臂骨上廉,遂入寸口上鱼际,大指内侧爪甲根,支络还从腕后出,接次指交阳明经,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则为喘满咳,膨膨肺胀缺盆痛,两手交瞀为臂厥,肺所主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结,臑臂之内前廉痛,为厥或为掌中热,肩背痛是气有余,小便数欠或汗出,气虚亦痛溺色变,少气不足发报息。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行,网络大肠,再回绕胃的上口,继续上行,穿过膈膜,入属肺脏,治肺系上行,斜出横行经腋下,沿上臂闹内,在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前面一直下行到肘内,然后继续循着前臂内侧下行到掌后高骨的下面,入于寸口,经过鱼际,到大母指内侧,止于爪甲的根部。

另有支络从掌后高骨处,出手腕的后面,直达次指尖端,与手阳阴大肠经相交接。

本经多气少血,所以经气有了变动,就会发生肺中膨胀而满,气不得宣布,从而见到咳嗽气喘,缺盆中痛。

变动剧烈时,可见到病人两手交叉,紧按在胸部,同时心中烦闷,眼睛发暗等“臂厥”的症状。

本经属肺,所以主肺脏的病症。

如咳逆上气,喘促口渴,心烦胸满,臑臂内侧的前面(即肱骨前缘)疼痛,或手足厥冷,或掌中心发热等。

若邪气盛而有余,就会出现肩背痛,小便次数频多而量少。

如汗出而恶风寒,是被风邪所伤。

若果肺气虚,也会发生肓背痛而恶寒,气少而呼吸短促低微。

同时由于气虚不能通调水道,所以膀胱气化不利,致小便而色深。

2、手阳明大肠经歌:手阳明经大肠脉,次指内侧起商阳,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两筋中间行,循臂入肘行臑外,肩俞前廉柱骨傍,会此下入缺盆内,络肺下膈属大肠,支从缺盆上入颈,斜贯两颊下齿当,挟口人中交左右,上挟鼻孔尽迎香,此经血盛气亦盛,是动齿痛颈亦肿,是主津液病所生,目黄口干鼽衄动,喉痹痛在肩前臑,大指次指痛不用。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次指爪甲根部内侧的商阳穴,循着次指内侧上缘上行,经合谷穴,从两指歧骨的中间,出腕侧两筋的---陷处(即阳溪穴),沿前臂上行到肘外侧,继续沿臂闹外侧上行,经肩俞穴,沿肩峰前缘向后到天柱骨傍,与诸阳经交会于大椎(督脉穴名),再向前入缺盆内,络肺脏,下膈膜,入属大肠腑,另有支脉从缺盆处上走颈部,斜行贯穿两颊,入下齿龈,回过来挟口唇,左右两脉在人中穴会合,交叉上行于鼻翼两侧的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衔接。

经络循行交接规律与路线

经络循行交接规律与路线

十二(十四)经脉循行=起始、终端路线=与交接规律一、手太阴肺经循行路线(起始—终端):起于中焦,下络大肠,回绕胃口,过隔属肺脏,从“肺系”喉、肺交联处横行出来(中府),上行锁骨下(云门),向外下沿前臂内侧前下行肘窝中(尺泽),沿小臂内侧前缘入寸口(太渊),沿鱼际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

注:支脉、从列缺处分出,走向食指内侧端(商阳),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主要病候:咳嗽、气喘、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及手臂内侧前缘疼痛,肩背部寒冷、疼痛等证。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喉、胸、肺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手太阴肺经穴分寸歌:中府乳上三肋间,上行寸六云门安,云在璇玑旁六寸,天府腋三动脉求,侠白肘上五寸主,尺泽肘中约纹是,孔最腕上七寸处,列缺腕上一寸半,经渠桡突内陷取,太渊掌后横纹头,鱼际节后散脉里,少商大指内侧端;==共11穴。

二、手阳明大肠经循行路线(起—终端):起于食指末端(商阳),沿食指桡侧向上过一、二掌骨间(合谷,)向上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阳溪)处,沿前臂前方致肘外侧(曲池)处,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肩端(肩髃),沿肩峰前缘向上出于颈椎“手足三阳经聚会处”(大椎、属督脉)、再向下进入锁骨上窝(缺盆)处,络肺、过膈属大肠。

注:支脉、从缺盆分支上走颈部,过面頬入下龈(故:大肠经火下齿疼痛),回绕上唇交叉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分部在鼻孔两侧(迎香)处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主要病候: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咽喉肿痛,齿痛,鼻流清涕或出血,经脉循行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等症。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手阳明大肠经穴分寸歌:商阳食指桡侧边,二间、三间节根边,合谷虎口岐骨间,阳溪腕上两筋间,偏历、温溜三、五寸,池下四、三,上、下廉,二寸三里在眼前,屈肘纹头曲池现,池后髁根肘髎近,若问五里上三寸,臂臑七寸三角根,肩髃举臂前凹陷,巨骨肩端胛锁间,天鼎-扶突下一寸,本穴结旁有三寸,人迎隔(胸、锁)肌前面找,禾髎沟旁有五分,鼻翼唇沟迎香闻;共20穴。

十二经络循行顺序口诀

十二经络循行顺序口诀

十二经络循行顺序口诀在中医理论中,十二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了解其循行顺序对于中医的诊断、治疗和养生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方便记忆,古人总结出了许多口诀,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十二经络循行顺序口诀。

首先,我们要知道十二经络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为了方便记忆,口诀通常是这样的:“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详。

”这短短十四个字,就将十二经络的循行顺序概括了出来。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

从肺系(气管、喉咙)横行出于胸壁外上方,走向腋下,沿上臂内侧前缘,行于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前面,下行至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入寸口,经过鱼际,沿鱼际的边缘,出拇指桡侧端。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至大肠,属大肠。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出而挟口两旁,环绕口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沿发际,到额前。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 8 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向下穿过膈肌,络小肠。

其分支从心系向上夹着食道连于目;其直行主干从心系上肺,斜出于腋下,沿上肢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于末端。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尺侧端(少泽穴),沿手背尺侧上腕部,循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肩胛部,交肩上,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沿食道下行,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

十二经络走向记忆法

十二经络走向记忆法

十二经络走向记忆法引言在中医学中,经络是人体内传导气血和调节生理功能的通道系统。

经络的运行路径十分复杂,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十二经络。

掌握十二经络的走向对于中医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记忆经络的走向是学习中医学知识的基本功。

本文将介绍一种记忆十二经络走向的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这一重要知识点。

方法记忆十二经络走向的核心在于图像化和联想。

我们会将每个经络和一个形象的场景或物体联系起来,通过想象这个场景或物体的特征和运动路径,来记忆经络的走向。

手太阴肺经首先来看手太阴肺经,它是整个十二经络中最为容易记忆的一个。

我们可以将其走向想象为一只白色的小鸟,从手腕内侧开始,向上飞到肘部,再折返贴着前臂内侧向下飞到大拇指内侧,最后再继续飞到食指内侧。

这个形象鲜明且容易记忆,让我们能够快速地回忆起手太阴肺经的走向。

手阳明大肠经第二个要记忆的经络是手阳明大肠经。

我们将其走向想象为树木的轮廓。

从食指指端开始,向上延伸经过手背,经过腕部和前臂外侧,最后进入手臂内侧,与手太阴肺经相交于肘部。

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经络。

我们可以将其走向想象为水流的路径。

从大足趾开始,经过足背、腿内侧、大腿前方,最后在腹部与胸部相连。

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走向可以被看作是一串灯泡的连接线。

从内眦开始,经过头部和颈部,沿着背部一直延伸到足心处。

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可以被想象成一颗火苗。

从小指端开始,沿着手腕、前臂内侧,一直延伸到心脏位置。

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的走向可以被想象成一根花藤。

从小指指端开始,经过腕部、前臂背侧,最后进入肩部。

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可以被想象成一条绳索。

从脚心处开始,沿着内踝、腿内侧,一直延伸到腹部。

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的走向可以被想象成一棵植物。

从大趾开始,经过足背、腿内侧,最后进入腹部。

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可以被看作是一颗种子的发芽过程。

从中指指端开始,沿着掌心、前臂内侧,一直延伸到胸部。

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的走向可以被想象成一根电线。

十二经脉循行顺序记忆

十二经脉循行顺序记忆

——记忆十二经脉循行的秘诀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其实体现了经脉的主要分布部位和所联系的脏腑,了解并灵活运用它们,将很快记住十二经脉循行分布情况,用于指导针灸临床选穴与治疗.一、十二经脉走向规律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附:记忆要点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举手直立,阴升阳降”。

二、十二经脉命名规律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而确定的。

现分述如下:①脏腑十二经脉与人体六脏六腑有特定的联系,这种特定的联系用“属”、“络”来表示。

其中经脉直接联系的脏或腑,称为“属”,并以此脏或腑来命名该经脉;而属脏或腑的经脉又联络与其相表里的腑或脏,这种联络称为“络”.如手太阴肺经以“肺"命名,表示该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以“大肠”命名,表示该经属大肠,络肺。

②手足十二经脉中,主要分布在上肢的经脉,称为“手……经”;主要分布在下肢的经脉,称“足……经”。

如手太阴肺经以“手"命名,表示该经主要分布在上肢;足太阴脾经以“足”命名,表示该经主要分布在下肢。

③阴阳首先,根据阴阳学说,脏为阴,腑为阳;内为阴,外为阳。

十二经脉中凡属六腑,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外侧的经脉,称为“阳经";凡属六脏,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内侧的经脉,称为“阴经”。

其次,根据阴阳盛衰、消长情况,阴阳再分三阴三阳,即太阴、少阴、厥阴与阳明、少阳、太阳,它们在四肢内侧或外侧的排列顺序是: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少阴、太阳在后。

另外,由于“头为诸阳之会”,六阳经均分布于头部;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还经过躯干部.阳经在头部、躯干部的分布仍遵循阳明在前、少阳在中(侧)、太阳在后。

三、实例演示1、手太阴肺经首先,手三阴从胸走手。

其次,手,提示分布在上肢;太阴,提示位于(肢体)内侧前缘;肺,提示属肺,络大肠。

因此,根据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可以推断,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大致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属肺,络大肠.2、足少阳胆经首先,足三阳从头走足。

十四经脉_循行路线(图文并茂,精炼易记)

十四经脉_循行路线(图文并茂,精炼易记)

一、手太阴肺经【经脉循行】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下口幽门,下品贲门〕,通过膈肌,属肺,至喉部,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行于手厥阴经与手少阴经的前面,过肘窝沿着前臂内侧,到腕后桡骨茎突的内侧缘,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内侧之端〔少商穴〕。

分支:从手腕的前方〔列缺穴〕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主治概要】主治喉、胸、肺病,如咳嗽,气喘,胸部胀满,胸痛,喉痛,肩背痛等。

二、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沿着食指桡侧向上,通过1、2掌骨之间〔合谷〕向上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沿前臂前方,至肘部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走肩部〔肩髃〕,沿肩峰前缘向上合于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穴〕,并转折向下进入锁骨窝〔缺盆〕,联络肺脏,向下通过膈肌下行,属于大肠。

分支:支脉从锁骨窝上行,经过颈部至面颊,进入下龈,缭绕至上唇,穿插于水沟穴。

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分布在鼻孔两侧〔迎香〕,交于足阳明胃经。

【主治概要】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病。

如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咽喉痛,齿痛,鼻塞或鼻衄,以及本经循行部位的疼痛等。

三、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交会;沿鼻外侧(承泣〕下行,向下沿着鼻柱外侧,进入上齿龈内,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着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过上关,沿着发际,到达前额。

面局部支: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进入缺盆部,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联络脾脏。

缺盆部直行的脉,经乳头,乳中线下行,向下挟脐旁,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穴。

内侧支脉:从缺盆分出,沿腹腔内下行到气街穴,与直行之脉会合,再由此向下至髀关,直抵伏免部,下至膝盖,沿着胫骨外侧前缘,下经足跗,进入第2趾外侧端〔厉兑穴〕。

十二经脉循行方向和交接的规律

十二经脉循行方向和交接的规律

十二经脉循行方向和交接的规律十二经脉循行方向和交接的规律通过前面几节《经络》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有十二条经脉循行于人体的四肢、头部和躯干,并且知道了如何将“手足”、“阴阳”和“脏腑”这三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起来,给这十二条经脉命名。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十二条经脉循行方向的规律和它们交接的规律。

“十二经脉循行方向的规律”《黄帝内经》中的《灵枢·逆顺肥瘦》有这样一段话,清晰描述了十二经脉在人体循行方向:“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原文中的“脏”指的是“胸”,这段话阐述了十二经脉循行方向的四条规律:(1)手三阴经分别起于胸中,走向手指末端,交于手三阳经;胸中的脏有肺、心和心包,对应的三条阴经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手三阴经从胸,沿着手臂的内侧循行到手指末端。

(2)手三阳经均起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于足三阳经;手的三条阳经,是从手指的末端向头面部循行。

因为手三阴经从胸走手,到了手指端要终止,下接的是手三阳经,手三阳经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都是从手指末端沿着手臂的外侧,向头面部循行的,此处的头指的是头面部,而到了头面部,手三阳经也要终止。

(3)足三阳经分别起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于足三阴经;足的三条阳经分别是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经。

这三条阳经从头面部向足趾末端循行,此处的足指的是足趾端,到了足趾端之后,足三阳经也要终止,终止以后向下相交的是足的三条阴经。

(4)足三阴经分別起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交于手三阴经。

足的三条阴经分别为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足的三条阴经需要从足向腹部循行,最后,足三阴经再向上行,从腹到胸,到胸中去与手三阴经相交。

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灵枢·营卫生会》)的循环路径。

我们可以把十二经脉循行方向的规律总结为四句容易记住的话,结合下面这张十二经脉循行方向示意图,就比较容易记住了。

循经往返灸操作方法

循经往返灸操作方法

循经往返灸操作方法
循经往返灸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可以促进经络气血循环,调整经络功能,并起到温通经络、祛除寒湿、活血化瘀的作用。

以下是循经往返灸的操作方法:
1. 准备工作:准备好艾条或艾绒,一些对应的穴位图,以及一支点燃艾条的灸香或火柴。

2. 选择穴位:根据病症选择对应的穴位,如肩周炎可以选择肩井穴、肩髃穴等。

3. 点燃艾条:将艾绒或艾条点燃,待火苗稳定后,将艾绒或艾条切除。

4. 循经返灸:按照经络走向,由远而近顺时针或逆时针在穴位上进行往返灸。

通常先从远离病灶的穴位开始,然后逐渐向病灶靠近,并在病灶处停留一段时间。

往返灸的过程中,可依照经络方向轻轻晃动艾条,加强局部刺激。

5. 调节方法:根据需要和个体差异,可以在进行循经返灸的同时结合针灸、按摩、拔罐等其他疗法,以增强疗效。

6. 注意事项:在进行循经往返灸时,需要注意火候控制,避免烫伤。

同时,要保持艾绒或艾条与皮肤的距离适当,以避免灼伤。

总结:循经往返灸是一种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但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操作,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浅谈对中医经络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经络的认识

经络学是体现人体内存在一种“网状管道现象”的新学说。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细小的分枝为络脉,“经络”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人体通过物质能量(营养物质)与非物质能量物质(气)。

在遍布全身的经脉通道运行,把全身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任何病变,都可以在人体中的“气”找到解答。

人体气脉具有非常复杂的结构,古人称它象天符地,“天有咎度。

人之脉穴同其源。

地有山河,人有脉络合其妙,三百六十,无非脉之贯通。

八万四千,尽是肤之穿透”。

人体内具有大大小小,纵横交错,旋转反复的无形通道,通道中所输送的物质流就是气。

内通五脏六腑,外通皮肤毛孔,把全身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由于人体场通道的复杂性,人类一直无法用准确的理论来描述人体经络在人体中存在的现象,每个人对经络存在的现象与说法就不能完全一致。

人是一部具有超精密结构的系统,由几种仪器无法检测到的神秘现象,同时控制着人体的系统运行。

如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

但其中任何一个系统都不足以代表人体的整体状态。

这些系统出现故障往往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气是一种能量,它在人体间沿着固定的轨道运行,如气要逆行,就会消耗人体中气的能量,如果两气相触,人体的经穴就会封闭,使人的身体不爽,周身不适,所以气要沿着人体的经络顺行。

“气”完全可以按照人的意思和意愿在经络中运行。

阴阳动变的离合,对地球的气候进行改变,产生了冷热,对人的作用也是一样。

我们就必须靠自身的能量去作用它、了解它。

在人体的经脉中,有很多穴位是生命运转的重要关口。

如果我们掌握了它的机关,它就会随你拨动,随着你的意念给予它的方向,实现我们健康、长寿的意愿。

气疾是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另一个面是非物质能,通过毛孔沿着经络达到全身。

一旦物质气进入体内,堵塞非物质气进入体内,就会使人体的元气不足,就会造成人的精神和体力下降。

康复治疗技术 教材 十二经络循行(翻译文)

康复治疗技术 教材 十二经络循行(翻译文)

手太阴肺经本经自中焦的胃脘部起始,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贯穿膈肌,入属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横行出于胸壁外上方中府,走向腋下,沿上臂前边外侧,行于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外面,下至肘中尺泽,再沿前臂桡侧下行,至寸口桡动脉搏动处,沿大鱼际外缘出拇指之桡侧端少商。

它的支脉从腕后桡骨茎突上方列缺分出,经手背虎口部至食指桡侧端商阳。

脉气由此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手厥阴心包经本经自胸中起始,出来属于心包络,向下贯穿膈肌,联络上、中、下三焦。

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在腋下三寸的部位天池又向上行至腋窝下面。

沿上臂前边,行走在手太阴肺经和手少阴心经之间,进入肘中曲泽,下行前臂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的中间,进入掌中,沿中指出其末端中冲;它的另一条支脉,从掌中分出,出无名指尺侧端关冲。

脉气由此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手少阴心经本经自心中起始,出来属于心系心脏周围脉管等组织,向下贯穿膈肌,联络小肠。

它的分支,从心系向上,挟着食道上端两旁,连系目系眼球与脑相连的组织:它外行的主干,从心系上肺,斜走出于腋下极泉,沿上肢前边,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内侧,下行肘节少海,沿前臂尺侧,到手掌后豌豆骨突起处神门,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其末端少冲。

脉气由此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连。

手阳明大肠经本经自食指桡侧端商阳起始,沿食指桡侧上行,出走于两骨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伸拇长、短肌腱之中阳溪,沿着前臂桡侧,向上进入肘弯外侧曲池,再沿上臂后边外侧上行,至肩部肩髃,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然后向前进入锁骨上窝,联络肺脏,向下贯穿膈肌,入属大肠。

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走向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中,回过来挟着口唇两旁,在人中处左右交叉,上挟鼻孔两旁迎香。

脉气由此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手少阳三焦经本经自无名指尺侧端关冲起始,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行至腕部阳池,向上行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着上臂后边,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从足少阳胆经后面,前行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在膻中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统属于上、中、下三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条经络是三组经络的细分
在十二条经络中,可以按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这样的循行路线来分为三组。

而这三组其实是三条长长的经络,就拿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这一组来给大家详细介绍,大家就能明白四条经络只是一条长经络上的不同分段而已
其中,足太阳膀胱经的起点在眼角的睛明穴,上行过额至头顶,行经后脑、后背、大腿后外侧、小腿后侧,至小脚趾外侧的至阴穴止,共有67个穴位,是人体中最长、穴位最多、治疗范围最广,因此是最常用的一条经络。

当膀胱经从头走到了脚的至阴穴后,它的流动并没有停止,而是穿过小脚趾,从脚心的涌泉穴上行,这时经络有了新的名字叫足少阴肾经。

肾经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沿足心及下肢内侧后缘上行,穿过腹部到达胸部,与下一条经络手厥阴心包经相连。

从膀胱经到肾经的走向,我们可以看到:
第一,经络是流动的,而且是有方向的流动的。

膀胱经是从上往下,肾经是从下往上。

第二,膀胱经和肾经是完全相连的一条经,只是在小脚趾的外侧至阴穴处将其分别命名了,走在人体的外面叫足太阳膀胱经,走在人体内侧的称为足少阴肾经。

正因为这一阳一阴的经络其实是一条相连的经络,所以刺激膀胱经,肾经就会有反应,刺激肾经,膀胱经也会有反应。

中医就称这一阳一阴两条相连的经络互为表里,而这两个相连的脏器——-肾与膀胱也就互为表里了。

第三,膀胱经走在前,肾经走在后。

膀胱经是肾经的源头,因此在
膀胱经上进行推拿、按摩、针灸等,就能促进经气向下流动的力量,从而推动了肾经,滋补了肾经。

但是如果对肾经进行疏通,肾经运行快了而膀胱经没能及时跟上,就会出现虚空、不相连的现象,反倒导致病人身体亏虚。

那又是什么经络与膀胱经相连呢?是手太阳小肠经。

它起于小指外侧的少泽穴,沿着上肢外侧后缘上行过肩,然后分为两支:一支从颈上到面颊,再到耳,至眼睛的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连;另一支进入锁骨,入胸腔,最后到达心脏。

这条经络走在手臂的外侧,与膀胱经是阳经与阳经相连,构成了一条完整的太阳经。

小肠经在前,膀胱经在后,小肠经是膀胱经的源头,因此当膀胱经不舒服,如出现颈椎病、腰痛、腿痛时,除了按摩膀胱经以外,疏通小肠经同样有效,而且效果更好。

小肠经又与哪段经络相连呢?是手少阴心经。

心经起于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联系的部位),有三个分支:一支向下通向小肠;一支向上沿着食管上行至眼睛;另一支则上行于肺部,在腋下出来,沿上臂内侧的后缘行至手腕的内侧,最后到小手指内侧的少冲穴,接下去就与外侧小肠经的少泽穴相连了。

这是一条从阴经转变为阳经的经络,是一条阴经在前、阳经在后的互为表里的长经络,因此按摩心经不但能治疗与之相连的心脏、小肠、肺、食道、眼睛等处的不适,还能推动小肠经的运行,既能治疗颈椎、腰椎、腿部的疾病,又能治肾脏的疾病。

也就是说,当颈、肩、腰、腿有毛病时,很可能与手臂内侧的心经、小肠经长期受压、不通有关。

现在确实是那些长期伏案工作或长期看电脑的人,最容易出现颈椎病、腰酸痛等。

甚至中小学生由于经常做大量作业,压迫到这两条经络,导致不少孩子过早地出现了颈椎、腰
不舒服的现象。

而心经和小肠经不通,不仅会引起颈、腰、腿的疼痛,最重要的是直接伤害了膀胱经和肾经,直接造成肾气的不足,直接影响大家生存的质量与寿命。

让我们再回头去看这一组中与膀胱经相连的足少阴肾经,它走到胸中后就接上了手厥阴心包经,是阴经与阴经相连。

可它们一个叫少阴,一个叫厥阴,名字不一样,阴气的程度不一样,经气走到这里,好像与前面讲到的在四肢绕了一圈的作用和关系不一样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当经气一路走过来,到肾经时已经很虚弱了(一般不去按摩肾经,按多了就会泻),此时需要修整一下,补充能量,然后换条路线继续出发,进行下一轮的四肢大循环。

而补气最强的丹田穴就在腹部(请参见本章第五节),因此通过腹部的就是循环一周的、已经很疲劳的肾经、肝经和脾经。

当然,通过腹部的还有一条足阳明胃经,但与肾经、肝经、脾经从下向上的运行方向不同,它是从头穿胸、穿腹,再走到脚的,它在这里再一次补充能量,能促使经气向下运行的力量增强,从而加强脾胃的消化能力。

下一轮的四肢大循环就从手厥阴心包经开始。

厥阴是走在四肢内侧中间的一条经络,与它相连的是走在手臂外侧中间的手少阳三焦经,然后是腿外侧中间的足少阳胆经,与胆经相连的则是走在腿内侧中间的足厥阴肝经(三阴交穴往下在腿内侧的里面),这样又形成了一组完全相连、互为表里的经络。

最后又是将肝经推向小腹去补充能量,接着换一条线路继续前进。

还有一轮运行的四条经络是从足厥阴肝经传递出的手太阴肺经起,具体的循环顺序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
这样一讲,就容易记忆了吧,十二条经络被分成了三组,这三组分别在四肢绕了一个大圆圈后又重新回到胸腹部,如此这般循环往返。

你只要按组去记,记住每一组里的四条经络以及与这四条经络相连的脏器名就可以了。

如果四个脏器里的某一个生病了,你就从四条经络的源头,也就是从胸走向手臂内侧的经络上开始寻找痛点,慢慢搓揉、拍打或刮痧,逐次理顺那条长经络,这样治起病来不但效果好,而且不会留下后患,不会复发。

回答者:灯红酒绿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