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逆感温变色绝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热致变色可变发射率材料的制备方法与性能分析的开题报告
热致变色可变发射率材料的制备方法与性能分析的开题报
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相比于传统的温控装置,热致变色可变发射率材料具有更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潜力。
该材料可根据外界温度环境通过自身的热致变色反应来调节能量的吸收和辐射,进而
实现对空间温度的自动调节和节能目的。
因此,研究和开发热致变色可变发射率材料
已成为当今科技领域的热点之一。
二、研究目的
本课题旨在针对热致变色可变发射率材料的制备方法进行研究,探究该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发射率变化规律等方面的特性,为该材料的应用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1)热敏染料的选择和制备
(2)热致变色可变发射率材料的制备方法研究
(3)热致变色可变发射率材料的结构和形态表征
(4)热致变色可变发射率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发射特性研究
2.研究方法
(1)理论计算模拟
(2)化学合成
(3)材料表征和性能测试
(4)数据统计与分析
四、研究预期成果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
(1)成功制备热致变色可变发射率材料;
(2)研究该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发射率变化规律等方面的特性;
(3)探究该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在价值和优势。
五、研究进展情况
初步确定了热敏染料的选择和制备方案,正在进行材料合成和表征实验。
预计在近期内完成该材料的制备和性能测试。
温感变色绝缘护套的研制
温感变色绝缘护套的研制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温感变色绝缘护套的研制随着电气设备的发展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对电气设备的绝缘保护要求越来越高。
尤其是在高温环境下,传统的绝缘材料容易出现老化、破裂等问题,严重影响电气设备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研发一种在高温环境下能够自动感应温度变化并改变颜色的绝缘护套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温感变色绝缘护套的研制过程及其在电气设备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温感变色绝缘护套的研制目标是研发一种可以在高温环境下自动感应温度变化并改变颜色的绝缘材料,以提高电气设备的绝缘保护性能。
具体目标包括:1. 研发一种新型温感变色材料,能够在高温环境下准确感应温度变化,并实现颜色的变化。
2. 设计合适的生产工艺,确保温感变色绝缘护套的制备稳定、可靠。
3. 验证温感变色绝缘护套的绝缘性能,确保其符合电气设备的使用要求。
1. 温感变色材料的筛选需要对各种温感变色材料进行筛选,找到适合用于绝缘护套的材料。
这种材料需要具备在高温环境下稳定的性能,并且能够根据温度变化产生明显的颜色变化。
通过对各种温感变色材料的实验验证,最终确定了一种具有良好温感变色特性的材料。
2. 生产工艺的研发在确定了温感变色材料之后,需要设计合适的生产工艺,确保温感变色绝缘护套的制备稳定、可靠。
这包括材料的混合、成型、固化、表面处理等工艺环节。
经过多次试验和改进,最终确定了一套稳定可靠的生产工艺。
3. 绝缘性能的验证完成温感变色绝缘护套的制备后,需要对其绝缘性能进行验证。
这包括对其绝缘强度、耐热性、耐老化性等方面的测试。
通过对温感变色绝缘护套的绝缘性能测试,确认其符合电气设备的使用要求。
温感变色绝缘护套具有在高温环境下自动感应温度变化并改变颜色的特性,适用于各种高温电气设备的绝缘保护。
发电厂的发电设备、变电站的变压器、工业生产中的高温设备等。
通过温感变色绝缘护套,可以实时监测电气设备的工作温度,及时发现温度异常,预防设备故障的发生,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温控构筑仿生契合辨识机制强化合成气提纯
化工进展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2023 年第 42 卷第 12 期温控构筑仿生契合辨识机制强化合成气提纯胡鹏1,赵丹2,纪红兵1(1 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浙江绿色石化与轻烃转化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14;2 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新加坡 117585)摘要:开发物理吸附驱动的功能化多孔晶态材料用于粗合成气中CO 2杂质深度去除是生产高质量合成气的重要途径。
尽管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 organic framework ,MOFs )在CO 2捕获方面取得了诸多突破,但在面临痕量CO 2捕集和非室温CO 2/CO 提纯方面常有吸附量下降和产品纯度低等关键问题。
基于此,本文以经典的Mg-MOF-74(1a )为研究对象,通过温和的蒸汽配位策略可将氨基吡嗪基元(apz )成功地限域在1a 孔道中(1a-apz )。
结果表明,1a-apz对1/99的CO 2/CO 混合组分有突出的分离性能,且在348K 工况温度下,CO 产品纯度和产率分别为99.99%和70.5L/kg 。
粗合成气H 2/N 2/CH 4/CO/CO 2(体积比46/18.3/2.4/32.3/1)穿透实验证实1a-apz 仍保持突出的痕量CO 2捕集性能。
原位气体负载晶态衍射、变温光谱测试、原位高分辨同步辐射X 射线衍射和理论计算等手段揭示了1a-apz 结构中的apz 基元在适宜阈值温度下不仅会发生“吸附自适应”行为,还可以有效调控孔隙局域静电势和限域功能化多重吸附位点,从而实现CO 2与孔表面形成类似生物界“酶-底物”辨识过程的“诱导-契合”行为。
关键词:合成气;金属有机框架材料;“诱导-契合”辨识;CO 2捕集;CO 2/CO 分离中图分类号:TQ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23)12-6133-03Temperature-controlled biomimetic induced-fit-identification forboosting syngas purificationHU Peng 1,ZHAO Dan 2,JI Hongbing 1(1 Institute of Green Petroleum Processing and Light Hydrocarbon Conversion, 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14, Zhejiang, China; 2 Department of Chemical and Biomolecular Engineering,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Singapore 117585, Singapore)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functional porous crystalline materials driven by physical adsorption for deep removal of CO 2 impurities from crude synga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duce high quality syngas. Although well-known metal organic framework (MOFs) has made many breakthroughs in CO 2 capture, it often suffers from the key problems of decreasing adsorption capacity and low product purity in μL/L CO 2 capture and non-room temperature CO 2/CO purification. Based on this, the classical Mg-MOF-74 (1a) wa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aminopyrazine motif (apz) could be successfully confined to the 1a channel (1a-apz) by a facile steam-coordination strateg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a-apz had outstanding separation performance for 1/99 CO 2/CO mixture, and the purity and yield of CO were 99.99% and观点DOI :10.16085/j.issn.1000-6613.2023-1120收稿日期:2023-07-05;修改稿日期:2023-07-09。
【CN109929270A】一种具有感温改变和光学随角异色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251731.6(22)申请日 2019.03.29(71)申请人 东莞市斯缤克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地址 523068 广东省东莞市万江街道牌楼基社区泰新路大塘电商中心A区206号申请人 丝艾(合肥)包装材料有限公司(72)发明人 郑康培 (74)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001代理人 蒋欢妹 黄培智(51)Int.Cl.C09C 1/00(2006.01)C09D 177/00(2006.01)C09D 5/26(2006.01)C09D 7/61(2018.01)C09D 133/00(2006.01)C09D 11/037(2014.01)C09D 11/50(2014.01)(54)发明名称一种具有感温改变和光学随角异色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感温改变和光学随角异色的材料,包括温变材料和光学随角异色材料形成的层状结构,或温变材料和光学随角异色材料形成的混合结构,或温变材料在膜系结构中作为光学功能层的膜系结构。
其颜色效果随温度和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包括但不限于亮度、色相及随角色变的变化,拓宽了光变颜料的色域,丰富了光变颜料的颜色显示效果,具备多重防伪,新颖的特性。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2页CN 109929270 A 2019.06.25C N 109929270A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109929270 A1.一种具有感温改变和光学随角异色的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温变材料和光学随角异色材料形成的层状结构,或温变材料和光学随角异色材料形成的混合结构,或温变材料在膜系结构中作为光学功能层的膜系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具有感温改变和光学随角异色的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变材料和光学随角异色材料形成的层状结构,基本结构为温变材料和光学随角异色材料交替排列。
纳米二氧化硅改性聚氨酯的热可逆自修复行为研究
纳米二氧化硅改性聚氨酯的热可逆自修复行为研究纳米二氧化硅改性聚氨酯的热可逆自修复行为研究摘要:热可逆自修复材料在材料科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研究通过纳米二氧化硅的改性,成功实现了聚氨酯的热可逆自修复行为。
通过对材料的力学性能、自修复效果以及自修复机制的研究,揭示了纳米二氧化硅对聚氨酯的改性效果,为该材料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纳米二氧化硅;聚氨酯;热可逆自修复;材料改性引言自修复材料的出现为减少材料的损坏和增加材料的使用寿命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目前,热可逆自修复材料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热可逆自修复材料具有在高温下发生断裂后,能自行修复形成完整结构的能力。
聚氨酯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工程材料,但其低强度和易损性限制了其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因此,探索一种能够改善聚氨酯力学性能和自修复能力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实验方法材料制备:通过将纳米二氧化硅表面官能团化,然后与聚氨酯发生缩合反应,制备了纳米二氧化硅改性聚氨酯材料。
具体制备过程为:首先将纳米二氧化硅与烷基三乙氧基硅烷发生反应,官能化纳米二氧化硅得到;然后将官能化纳米二氧化硅与聚氨酯前驱体进行缩合反应,得到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的聚氨酯材料。
材料表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纳米二氧化硅改性聚氨酯材料的表面形貌进行观察和分析。
对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包括拉伸、压缩、弯曲等力学性能的研究。
自修复行为测试:通过热循环实验,研究纳米二氧化硅改性聚氨酯的热可逆自修复行为。
具体实验条件为:将材料加热至断裂温度后快速冷却,并观察其自修复效果。
通过对断裂面形貌的观察和力学性能测试,评估材料的自修复能力。
结果与讨论纳米二氧化硅改性聚氨酯材料的SEM图像显示其表面均匀分布着纳米二氧化硅颗粒。
力学性能测试表明,纳米二氧化硅改性聚氨酯材料的强度和韧性均得到了显著提高。
自修复行为测试结果显示,材料在经历高温断裂后能够在快速冷却过程中自行修复,形成完整的结构,并且恢复了原来的力学性能。
一种氢敏可逆变色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发明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2011292074.9(22)申请日 2020.11.18(71)申请人 因士(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地址 200000 上海市宝山区水产路1269号216幢308室(72)发明人 汪桢 李信宝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方圆嘉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85代理人 任霜(51)Int.Cl.C09K 9/00(2006.01)G01N 21/78(2006.01)(54)发明名称一种氢敏可逆变色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57)摘要本发明属于无机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氢敏可逆变色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氢敏可逆变色材料,包括载体和固定在所述载体表面和孔道内的活性组分;所述活性组分包括金属单质和WO 3;所述金属单质包括Fe、Pt和Y。
实施例测试结果表明,使用本发明提供的氢敏可逆变色材料对氢气进行检测时,氢气的检测限可达100ppm级,开始变色时间最快可达0.5s,在空气中的恢复时间快;在空气环境中,于相对湿度在0~100%范围内和温度在‑20℃~80℃范围内均可发生明显变色。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11页 附图4页CN 112592708 A 2021.04.02C N 112592708A1.一种氢敏可逆变色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载体和固定在所述载体表面和孔道内的活性组分;所述活性组分包括金属单质和WO 3;所述金属单质包括Fe、Pt和Y。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氢敏可逆变色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包括Al 2O 3、TiO 2、SiO 2、分子筛、高岭土、膨润土和硅藻土中的一种或多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氢敏可逆变色材料,其特征在于,在氢敏可逆变色材料中,所述金属单质的含量为0.5~6wt.%;所述金属单质中Fe和Pt的质量比为(10~25):1,Fe和Y 的质量比为(30~65):1。
聚丙烯酸基电致变色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展望
聚丙烯酸基电致变色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展望电致变色材料是一种能够通过外界电场的作用而改变颜色的材料。
聚丙烯酸基电致变色材料是近年来在电致变色材料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种材料。
它具有许多优良的性质,例如响应速度快、颜色变化范围广和稳定性高等。
本文将对聚丙烯酸基电致变色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进行探讨,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首先,聚丙烯酸基电致变色材料的制备方法有多种途径。
其中,化学合成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通过选择适当的单体和引发剂,可以在合成过程中引入电致变色功能基团,从而实现聚丙烯酸基材料的功能化。
此外,聚丙烯酸基电致变色材料的制备还可以采用物理方法,例如溶液交联、热压、露光等。
这些制备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实际应用的要求和材料特性。
其次,聚丙烯酸基电致变色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光电显示器件方面,聚丙烯酸基电致变色材料可以作为主动层或者滤光器使用,可以实现液晶显示器的颜色调节和滤光效果。
此外,聚丙烯酸基电致变色材料还可以应用在智能窗帘、智能玻璃等领域,通过电场调控实现窗户的遮光和透光效果,提高建筑节能效果。
此外,聚丙烯酸基电致变色材料还有望在太阳能电池、电子纸、光电传感器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目前聚丙烯酸基电致变色材料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聚丙烯酸基材料的电致变色效果与电场作用下的离子迁移有密切关系。
因此,如何提高材料的离子迁移速度和效果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聚丙烯酸基电致变色材料的颜色变化范围还有待扩大。
虽然目前已经有一些不同颜色的聚丙烯酸基电致变色材料被报道,但是仍然有一些颜色无法实现。
最后,聚丙烯酸基电致变色材料的长期稳定性也需要进一步改进,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
展望未来,聚丙烯酸基电致变色材料有望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首先,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高清晰度、高亮度显示的需求不断增加,聚丙烯酸基电致变色材料将成为液晶显示器颜色调节和滤光效果的理想选择。
其次,在建筑节能领域,聚丙烯酸基电致变色材料能够实现窗户的智能调控,有效地降低建筑物的能耗。
导电PANI材料的介绍湖南大学工程材料课程期中论文
工程材料课程期中论文导电PANI材料的介绍导电PANI材料的介绍摘要导电PANI的主要成分是一种高分子材料,主要成分为聚苯胺。
本文先描述了聚苯胺具有导电性,此外还具有可加工性、电致变色性、光电性质及非线性光学性质等性质。
然后给出了聚苯胺合成最常用的两种方法,即化学氧化合成与电化学合成,详细说明了合成方法与各自的优缺点。
在文章的最后,列举了导电PANI在目前各个领域产品上的应用。
关键词聚苯胺,导电PANI,结构,制备过程,应用0 前言在20世纪中发展起来的功能高分子中,导电高分子是最突出的代表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一直将高分子材料作为绝缘材料来使用,从来没有“导电高分子”的概念。
“导电高分子”的概念的出现让材料界带来新的探索方向。
今天就介绍一种导电高分子材料——导电PAN(或称为导电PANI)。
1 主要成分及其结构导电PAN的主要成分是聚苯胺,规整的聚苯胺是由还原单元和氧化单元所构成的头尾相连的线型高分子,且有一个醌式结构存在于氧化单元中。
其大分子链的重复结构单元通式如下图1所示。
图1 聚苯胺链的重复结构单元通式式中,y值大小代表了聚苯胺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程度大小(取值范围为0≤y≤1),它受聚合条件的影响。
y值不同,代表聚苯胺的组分、结构、电导率和颜色有所不同。
当y=1(完全还原型)、y=0(完全氧化型)、y=0.5(中间氧化态,此时氧化单元数同还原单元数相等)时,聚苯胺均为绝缘体。
区别在于y=0及y=1时,聚苯胺不能通过常规的质子酸掺杂的方式变为导体,实际应用价值不大。
换言之,通过质子酸掺杂使聚苯胺从绝缘体变为导体的方法,适用于0<y<1的任一状态。
除非特别说明,一般聚苯胺均为中间氧化态[1]。
2 材料性能2.1 导电性聚苯胺的导电性受pH值和温度影响较大,当pH>4时,电导率与pH无关,呈绝缘体性质;当2<pH<4时,电导率随溶液pH值的降低而迅速增加,其表现为半导体特性;当pH<2时,呈金属特性,此时掺杂百分率已超过40%,掺杂产物已具有较好的导电性;此后,pH 值再减小时,掺杂百分率及电导率变化幅度不大。
可逆热响应材料
可逆热响应材料
可逆热响应材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材料,可以在温度变化时表现出可逆的物理或化学性质变化。
这种材料通常由聚合物或凝胶制成,可以在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发生可逆的相变或化学反应。
可逆热响应材料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例如温度控制、传感器、驱动器和热能转换等。
它们可以根据温度的变化改变形状、颜色、体积或密度等性质,从而实现温度的感知、控制和利用。
可逆热响应材料的制备方法有多种,包括化学合成、物理混合、纳米技术等。
这些材料可以通过改变温度来控制其性质,从而实现温度的调节和控制。
总之,可逆热响应材料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新型材料,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可逆热响应材料将会在未来的研究和应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种温度可逆调控的热致变色沥青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温度可逆调控的热致变色沥青及其制备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于斌,彭炜智
申请号:CN201910203230.0
申请日:20190318
公开号:CN109971190A
公开日:
20190705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温度可逆调控的热致变色沥青及其制备方法,该沥青中按照质量份配比包括以下组分:沥青90~97份,可逆热致变色材料3~10份,其制备方法如下:1)将沥青放入烘箱中加热至完全融化;2)按配比将可逆热致变色材料加入到完全融化的沥青中,在高温条件下连续剪切得到混合沥青;3)将混合沥青放入烘箱中加热得到温度可逆调控的热致变色沥青。
本发明利用可逆热致变色材料作为原料与沥青通过高温剪切混合,实现沥青胶结料夏季降低温度和冬季升高温度,为缓解夏季高温的路面车辙破坏和冬季路面结冰提供一种方法。
申请人:东南大学
地址: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南大学路2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柏尚春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经由上海各学校参赛团队自主申报根据各作品申报书内容
桑情妮
华东理工大学
12
单一手性单壁碳纳米管的分离及其在紫杉醇载药 中的应用
李洁
华东理工大学
13
石墨烯基多功能复合光催化膜的制 及其对水体中 抗生素及耐药细菌的脱除
贺聪泽
华东理工大学
14
肿瘤微环境响应的纳米颗粒用于自增强核磁成像 及化学动力学/光热协同治疗
唐忠敏
中科院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15
一种高体积能量密度柔性超级电容器
吴文顺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91
MoS2/石墨烯/N-TiO2 复合新材料
闫文华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92
3D 打印导电石墨烯可降解智能灯具
杨超繁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93
低温脱硝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姚佳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94
Fe2O3/N-TiO2 异相结三元复合光催化剂
姚远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95
多功能铁基复合纳米酶的制备及在葡萄糖比色检 测中的分析应用
太阳能供电色温可调型白光 LED 器件设计
郑新峰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73
一种可生物降解的 UV 固化改性树脂材料
周英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74
废弃镁合金熔炼技术及其在镁电池中的应用 李贺超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75
制备导电聚吡咯/功能化石墨烯超级电容器
何陈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76
一体化自充电变色电池和自供电智能窗
68
一种快干型自清洁保温隔热纳米杂化膜
闫雅贤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69
复合磁性纳米可见光催化剂
张小磊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70
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 LiNi0.8Co0.1Mn0.1O2(NCM811)制备及应用研究
聚苯胺基反射型柔性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与工艺研究
a
PANI on the working electrode The amount of
Working electrode / PANI Liquid electrolyte gel / m 2 Reverse electrode / PANI Working electrode / PANI Liquid electrolyte gel / m 2 Reverse electrode / PANI Working electrode / PANI Liquid electrolyte gel / m 2 Reverse electrode / PANI
电致变色材 料 在 外 加 电 流 或 电 场 的 作 用 下, 发生电化 学 氧 化 或 还 原 反 应, 其光学性能( 透射 反射率 、 吸收率 和 发 射 率 等 ) 在 可 见 光 波 长 范 率、 围内产生稳定的 可 逆 变 化, 从而在外观上表现为 颜色等光学性能的 可 逆 变 化
[1]
并对其光学性能 、 各层的 射型柔性电致变色器件, 工艺用量对其变色性能的影响等进行了系统研究 .
1
1. 1
实验部分
实验药品 AR ) , 苯胺 ( Ani , 十 二 烷 基 苯 磺 酸 ( DBSA ,
. 利用电致变色现
象 可 制 作 多 种 电 致 变 色 器 件 ( electrochromic device ,ECD ) , 其 具 有 人 为 可 控 制、 视 角 宽、 驱动 电压 低 、 颜色变化可调节、 可 大 面 积 化、 响应速度 快、 重复性好等优点, 在变色伪装 、 智能材料 、 新型 显示器件等方面引起了广泛关注
Fig. 1
Structure of the reflective electrochromic device
感温变色材料
感温变色材料Thermochromic Material一.可逆感温变色材料的变色原理和结构:感温变色颜料是一种随温度上升或下降而反复改变颜色的微胶囊。
可逆感温变色颜料是由电子转移型有机化合物体系制备的. 电子转移型有机化合物是一类具有特殊化学结构的有机发色体系。
在特定温度下因电子转移使该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实现颜色转变。
这种变色物质不仅颜色鲜艳,而且可以实现从“有色===无色”和“无色===有色”状态的颜色变化,这是重金属复盐络合物型和液晶型可逆感温变色物质所不具备的。
微胶囊化的可逆感温变色物质称为可逆感温变色颜料(俗称:温变颜料,感温粉或温变粉).这种颜料的颗粒呈圆球状,平均直径为2~7微米(一微米等于千分之一毫米)。
其内部是变色物质,外部是一层厚约0。
2~0.5微米既不能溶解也不会融化的透明外壳,正是它保护了变色物质免受其他化学物质的侵蚀.因此,在使用中避免破坏这层外壳是十分重要的。
二。
感温变色材料的基本色:目前本公司生产的可逆感温变色颜料在显色状态有以下15个基本色:1、感温变色颜料之间的互配和拼色:因为可逆感温变色颜料在隐色状态时是无色的,这使得不同颜色/不同变色温度/不同系列的变色颜料之间可以互配和拼色,从而获得更加丰富多彩的变色效果。
2-1、感温变色颜料基本色之间的互配:将基本色之间按一定比例互配,可以获得许多过渡色无色的变色效果。
例如:2-2、感温变色颜料与普通颜料之间拼色:可以获得色A 色B 的变色效果.例如:三、热敏变色颜料的类型:1、热消色型(R系列):在低温时为有色状态,当温度升至设定值时颜料从有色变为无色。
它的变色温度可根据用户需要在—20~80℃范围内设定:。
R系列变色颜料的品种最多,色谱齐全,是最常用的变色颜料系列。
其色~温关系曲线如图1所示:图 1. R系列色~温关系曲线图 2. F系列色~温关系曲线2、热发色型(F系列):其色~温特性与R系列正相反。
在低温时为无色状态,当温度升至设定值时颜料从无色变为有色.它的发色温度区间为:60~6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5 — 5 7 7 0 . 2 0 1 7 . 0 2 . 0 0 7
中 图 分 类 号 :T Q 3 2 6 . 9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5 — 5 7 7 0( 2 0 1 7 )0 2 — 0 0 2 9 — 0 4
添加 质量分数为 1 %的感温变色粉所 制备 的绝缘材料在 7 5℃ 时均可实 现 由黄 色到 白色 的反 复可逆 变色 。绝缘 材料 的
硬度随 E P D M 含量 增加而下降 ,表 面电 阻率 和体 积 电阻率 随 D C P含量 增加 而 上升 ,当 P O E / E P D M 比例 为 7 0 / 3 0及 D C P质量分数 为 2 %时 ,绝缘 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佳 。 关键词 :乙烯 一 辛 烯共聚物 ;三元 乙丙橡胶 ;感 温变色粉 ;可逆感温变色 ;动态硫化
第4 5卷第 2期
2 0 1 7年 2月
塑料工业
C HI NA P L A S T I C S I N DUS T RY ・ 2 9・
可 逆 感温 变 色 绝 缘 材 料 的制 备 及 其性 能研 究 术
水 方 ,刘 海 ,文 胜 ,龚 春丽 ,郑 根稳
( 湖北工 程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 院,湖北 孝感 4 3 2 0 0 0 ) 摘要 :采用两 步法 制备了可逆感温变色绝缘 材料 ,探 讨 了乙烯一 辛烯共 聚物 ( P O E) / 三元 乙丙橡胶 ( E P D M) 比 例以及过氧化二异丙苯 ( D C P)的添加量对绝缘材料 可逆变色性 能 、力学性 能 、硬度 和 电学性 能 的影 响。结果表 明 ,
Ab s t r a c t :I n t h i s wo r k, t he r e v e r s i b l e t he r mo c h r o mi s m i n s u l a t i n g ma t e r i a l s we r e p r e p a r e d b y a t wo — s t e p me t h o d. The e f f e c t o f t h e r a t i o o f po l y e t h y l e n e ・ o c t e n e e l a s t o me r t o e t h y l e ne — p r o p y l e n e — d i e n e mo n o me r
( E P D M)r u b b e r a n d d i c u m y l p e r o x i d e( D C P )c o n t e n t o n t h e c o l o r a n d me c h a n i c a l a n d e l e c t r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 C o l l e g e o f C h e mi s t r y a n d Ma t e i r a l s S c i e n c e ,Hu b e i E n g i n e e i r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X i a o g a n 4 3 2 0 0 0 ,C h i n a )
Pr e pa r a t i o n a nd Pr o pe r t i e s o f Re v e r s i b l e Th e r mo c h r o mi s m
I n s u l a t i n g M a t e r i a l s
S HUI F a n ,L I U Ha i ,WE N S h e n g , GONG C h u n - l i ,Z HE NG Ge n — w e n
a n d h a r d n e s s o f t h e ma t e ia r l s we r e i n v e s t i g a t e d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t h e p r e p a r e d ma t e r i a l s c o u l d c h a n g e c o l o r f r o m y e l l o w t o wh i t e a t 7 5 o C r e v e r s i b l y .T h e s u r f a c e r e s i s t i v i t y a n d v o l u me r e s i s t i v i t y o f t h e ma t e r i a l s